开发出低热量脂肪 Salatrim

开发出低热量脂肪 Salatrim

一、低热量油脂Salatrim研制(论文文献综述)

谢韬,范文今,杨鸿武[1](2016)在《改性大豆油的遗传毒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文旨在研究改性大豆植物油的遗传毒性。方法通过Ames试验、骨髓细胞微核试验、精子畸形试验,评价改性大豆植物油是否具有遗传毒性。结果 Ames实验结果表明,改性大豆植物油对TA97、TA98、TA100、TA1024株试验菌株结果均为阴性;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中各剂量组2种性别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与成熟红细胞的比值为1.331.47,未见样品对2种性别小鼠的骨髓细胞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各剂量组2种性别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率与样品溶剂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鼠精子畸形试验中各剂量组小鼠精子畸形率与样品溶剂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项致突变试验结果均为阴性,未见改性大豆植物油具有遗传毒性。

操丽丽[2](2015)在《低热量结构脂质的酶法制备及特性研究》文中认为油脂是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赋予食物良好的感官性能,又能提供热量和人体必需脂肪酸。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形成的高膳食脂肪的饮食习惯导致脂肪过量摄入,与其相关的肥胖症、高血脂、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疾病发病率也逐步上升,已成为我国一个重大公共卫生安全问题。低热量结构脂质(LCSLs)是指热量只有普通油脂的40~90%的结构脂质,主要包括中长链甘油三酯、长短链甘油三酯、甘油二酯等,这些油脂可通过改变油脂在体内代谢方式减少脂肪在体内的贮存,达到减肥、降血脂的目的。目前商品化的长短链甘油三酯均是由短链脂肪酸和饱和长链脂肪酸构成的,虽然降低了油脂热量,但缺乏人体必需脂肪酸。因此,系统研究含不饱和长链脂肪酸的LCSLs不仅有理论研究价值,还具有良好的潜在社会经济效益。本研究以大豆油和短链脂肪酸酰基为原料,以获得新型的LCSLs产品为目的,采用酶法催化制备低热量结构脂质,建立气相色谱定量分析方法,利用分子蒸馏技术纯化低热量结构脂质,并对其产品进行理化性质、氧化稳定性分析和安全性、功能性评价。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结合计算机质谱库检索和特征离子,对LCSLs进行组分鉴定。建立以DB-17ht熔融石英毛细管柱作为分析柱,气相色谱-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分析油脂样品中LCSLs含量的方法。结果表明,在质量浓度0.5-20.0 mg/mL范围内,含量与峰面积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各组分的保留时间和峰面积的相对标准偏差值分别在0.05%和2.0%以内,方法的重复性好。加样回收实验表明,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8.62%和97.59%。该方法可对LCSLs各组分进行了分离,精确度高,重复性好,可用于油脂中LCSLs的检测。2.以丁酸酐(BA)和硬脂酸单甘酯(GMS)为原料,Lypozyme TL IM为催化酶,在无溶剂体系中催化转酯化合成含量SSL-TAG的低热量结构脂质,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优化试验,确定了最佳合成工艺:底物摩尔比(BA/GMS) 2.4:1, Lypozyme TL IM添加量(以底物总质量计)3.23%,4A分子筛添加比(与GMS的质量比)0.5,反应温度55℃,转速为170 r/min,反应时间12 h,在该条件下,体系中2短链1长链甘油三酯(SSL-TAG)的含量为92.75%,短长链甘油二酯(SL-DAG)含量为2.11%。通过分子蒸馏纯化得到的LCSLs产品的燃烧热值仅为大豆油的75%,其中SSL-TAG含量可达到96.11%,脂肪酸组成中丁酸的含量为62.37 mo1%。3.以大豆油和三乙酸甘油酯为酰基供体,在Lipozyme RM IM催化作用下,可在无溶剂体系中酯交换合成含不饱和脂肪酸的LCSLs.通过单因素和正交优化试验,得到酶促酯交换反应工艺条件为:酶的添加量10%,水分含量l%,底物摩尔比2.5:1,反应温度55℃,摇床转速160 r/min,反应时间12 h。在此条件下,反应体系中SSL-TAG含量可达到53.83%,1短链2长链甘油三酯(SLL-TAG)含量为16.34%。4.采用二级分子蒸馏对酶法催化酯交换制备的低热量结构脂质进行了纯化研究,考察了分子蒸馏工艺参数对LCSLs的酸值和纯度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结果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优化了二级分子蒸馏工艺参数。试验结果表明,当二级分子蒸馏工艺条件为蒸馏温度122℃、刮板转速240 r/min、物料流速2.0 mL/min时,低热量结构脂质的酸值降为0.95 mgKOH/g,纯度为60.11%,所得回归模型拟合度良好。5.通过二级分子蒸馏结合碱炼制备的高含量SSL-TAG的LCSLs产品,并对其理化性质和氧化稳定性进行分析。结果发现,LCSLs产品颜色澄清、透明,气味、口感同大豆油,皂化值、凝固温度和熔融温度要高于大豆油,碘值、烟点和热值均低于大豆油。LCSLs产品中主要组分为SSL-TAG,其中AAL-TAG的含量达71.67%,是ALA-TAG含量的2.75倍。LCSLs产品中脂肪酸以乙酸为主,含量可达62.67 mo1%,并且其中长链脂肪酸组成与大豆油相同,但饱和长链脂肪酸则主要分布在sn-1位上,不饱和长链脂肪酸则均匀的分布在甘油骨架上。温度、光照和O2对LCSLs的氧化稳定性有显着影响,添加酚类抗氧化剂有助于提高LCSLs的氧化稳定性。6.通过小鼠的急性毒性试验和SD大鼠的急性灌胃试验对高含量SSL-TAG的LCSLs产品的安全性进行初步评价。结果表明,LCSLs对小鼠的LD5o值大于21.5 g/kg-bw,属于急性毒性剂量分级标准规定的无毒级范畴;连续高剂量LCSLs灌胃大鼠14 d,不会导致大鼠的死亡和行为异常,对其脏器比也没有显着地影响,且其血清生化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可以初步判断实验制备的LCSLs是安全的。7.通过SD大鼠连续28 d灌胃不同剂量的LCSLs评价其生理功能。结果表明,与基础对照组相比,LCSLs的摄入对心、肾、肝、脾脏指数影响不显着,但摄入高剂量(5.0g/kg-bw) LCSLs会降低大鼠摄食量,减少体重增量,降低体脂比,增加粪便脂质;而中等剂量(2.5 g/kg-bw)和低剂量(1.0g/kg-bw) LCSLs对大鼠的体重增量、体脂比影响不显着,血清中总甘油三酯(TG)和总胆固醇(TC)含量没有显着性升高。与高脂模型组相比,其血清中TG和TC浓度均显着性降低。LCSLs的摄入不影响肝脏中脂肪酸组成,但影响主要脂肪酸含量。总体证明,摄入一定剂量LCSLs可控制体重增加,并具有一定的调节血脂和脂质代谢的作用。

于殿宇,张春艳,宋鹏,李万振,解桂东,江连洲[3](2014)在《超临界CO2酶法合成低热量三酰甘油工艺条件的优化》文中研究说明研究了在超临界CO2状态下酶法酯化合成长短链脂肪酸三酰甘油的工艺条件,选用脂肪酶Lipozyme RM IM,以酯化率为参考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反应压力、反应温度、反应时间、体系水分添加量、酶用量和底物物质的量比对酯化率的影响,再通过响应面对工艺条件进行优化,结果:反应压力11 MPa、反应温度56℃、反应时间15 h、体系水分添加量2.5%、酶用量4%、底物物质的量比3∶1。在此最佳工艺条件下进行酯交换试验,测得产品的酯化率为65.3%,且此法制得的三酰甘油热量值较普通葵花油降低了大约50%。

高向阳[4](2014)在《低热量功能性油脂的制备与检测》文中研究指明大豆油是营养价值很高的优良食用油,为人体提供必需的脂肪酸和能量,并能赋予食物良好的风味和口感,因此,深受人们的喜爱。但是,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肥胖、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高发,油脂的高能量与健康的关系受到了关注。大量的研究表明,过高能量的油脂不利于机体健康。于是,人们更希望食用低热量功能性油脂,以达到“吃出健康”的目的。因此,新型低热量功能性油脂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其产品有了巨大的发展空间。本文主要以大豆油为反应原料,采用无溶剂体系,酶法制取低热量功能性油脂。其研究结果如下:1.在无溶剂体系条件下,应用1,3固定化脂肪酶Lipozyme RM IM制取低热量功能性油脂的最佳工艺条件:酶解温度为65.0-C,酶解时间为8.8h,酶添加量为8.4%,底物摩尔比为3.3:1,在此工艺条件下丙酸插入率最高,达到15.12%。其中关键因素-固定化脂肪酶LipozymeRM IM的酶活力在实验中稳定,在重复实验8次时,酶的催化活力仍可保持91%,丙酸插入率达到13.15%。2.制备的低热量功能性油脂的透明度、气味、滋味指标与大豆油相同,为澄清透明、无味、口感好;折光指数、比重、酸值、过氧化值指标与大豆油相近,分别为1.485、0.934、0.12mg KOH/g、2.26mmol/Kg;但色泽指标不同,低热量功能性油脂为R10Y20,大豆油为R1.0Y20;烟点为209℃,低于大豆油;水分及挥发物为0.04%,高于大豆油;碘值为115g12/100g,低于大豆油;皂化值为258mgKOH/g,高于大豆油。该油脂在做凉拌制菜品时,在外观(色泽、杂质)方面,菜系的表面有油的光亮,但色泽偏深,无杂质;气味方面,具有大豆油脂固有的油香味,无异味;口感(滋味、润滑度)方面,滑润、口感良好,与大豆油没有明显差别。3.研究发现,低热量功能性油脂热值最低为31.67MJ/kg,相对于原大豆油39.96MJ/kg的热值,降低了约20.7%。经测定C16:0、C18:0、C20:0和C22:0的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但降低幅度不明显。而C18:1由原来的20.08%下降为15.58%,C18:2由原来的53.27%下降为45.53%,C18:3由原来的8.7%下降为7.42%,变化幅度明显。4低热量功能性油脂与大豆油相比储存稳定性较好,并且3种抗氧化剂对低热量功能性油脂的抗氧化效果依次为:BHQ>BHT>BHA,可见,抗氧化剂TBHQ比较适合低热量功能性油脂。

曹昱[5](2013)在《新型结构脂的酶法制备与功能特性研究》文中指出肥胖已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一种全球性问题。肥胖的发生和膳食结构密切相关,尤其与富含油脂的高热量食品的过量摄取有关。脂肪是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食物的口感、风味和饱腹感都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人们对脂肪的摄取已超过食物总热量比的30%。在此情况下,研究人员开发出了多种脂肪替代品和低热量油脂,包括蔗糖脂肪酸聚酯、中链脂肪酸甘油酯、短长链脂肪酸甘油酯和甘油二酯等。这些产品以低热量或改变油脂在体内的代谢方式来控制脂肪在体内的积聚。其中较为成功的产品有P&G公司的Caprenin产品和Nabiso公司开发的Salatrim系列产品,以及日本花王公司的甘油二酯产品。作为一种理想的油脂替代品,必须具有和传统油脂高度的通用性,即在使用方法、使用条件、感官特性上不得有大的改变,同时必须具有高的安全性和完好的营养特性。以上提及的油脂替代品或多或少有着各自的缺陷,目前还没有一种完全符合理想标准的产品。未来对低热量油脂替代品的市场需求将不断扩大。因此,开发与普通油脂性能相似的油脂替代品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应用潜力。本研究所开发的新型结构脂,在其甘油骨架的sn-2位为短链脂肪酸。此结构脂可利用甘油三酯分子在体内的代谢差异减少餐后血脂水平,具有降低脂肪在体内积聚的功能。普通油脂中甘油三酯分子在体内代谢时,会被肠道中的胰脂肪酶水解为2-长链脂肪酸单甘酯和游离脂肪酸,进入小肠绒毛细胞后会被重新合成为甘油三酯,随后并通过淋巴系统穿过胸导管依靠血液系统转运至身体各处。而新型结构脂进入人体代谢系统后,会形成2-短链脂肪酸单甘酯,能够被迅速吸收进入门静脉并运送至肝脏快速代谢,减少了小肠绒毛细胞中甘油三酯的重合成,从而降低餐后血脂水平,达到防止脂肪堆积的效果。本研究对新型结构脂的酯交换反应合成条件进行了优化,选用Lipozyme RM IM脂肪酶催化三丁酸甘油酯和大豆油脂肪酸甲酯的酯交换反应体系,考察了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和加酶量等参数对酯交换反应合成结构脂过程的影响。以长链脂肪酸插入率、酰基转移率和长链脂肪酸甘油三酯(LLL-TAG)的含量为响应值,利用中心旋转组合设计对Lipozyme RM IM脂肪酶催化酯交换反应进行了优化,最佳反应条件为:反应温度为51.4℃,反应时间为6.77h,加酶量为8.11wt%,此时的长链脂肪酸插入率为43.2%,酰基转移率为5.33%,LLL-TAG含量为0.42%。本研究同时考察了双酶两步法合成新型结构脂的工艺条件,发现Novozyme脂肪酶在使用较高摩尔比(乙醇/三丁酸甘油酯)和较低的反应温度时可以得到高含量的2-丁酸单甘酯。获得2-丁酸单甘酯的最佳反应条件为:无水乙醇与三丁酸甘油酯的摩尔比为65:1,反应温度为25℃,加酶量为5wt%;反应2h后,2-丁酸单甘酯的含量和得率分别为21.6%和62.8%。最后使用Lipozyme RM IM脂肪酶催化2-丁酸单甘酯和脂肪酸甲酯反应合成的S2型结构脂,长链脂肪酸插入率达到52%以上,且酰基转移率只有1.1%。但双酶两步法工艺较为复杂,需消耗大量有机溶剂用于纯化2-丁酸单甘酯,无法用于新型结构脂的批量生产,故后期实验仍然选用一步酯交换法合成新型结构脂。研究了批量合成和纯化新型结构脂的方法,并考察了使用分子蒸馏方法对结构脂分离的影响。结果发现,在进料速度为2g/min,蒸馏系统压力为1Pa,冷却水温度为40℃,刮膜电机转速250r/min,蒸发面温度为200℃时,可以实现新型结构脂的良好分离。使用循环批次反应法合成新型结构脂,结构脂产品的总得率达到64%,经检测发现短链脂肪酸(丁酸)主要分布在甘油酯的sn-2位,所得目标结构脂的含量可以达到80.9%。通过理化性能评价发现,新型结构脂在外观、酸价、皂化价、折光指数等指标上与其长链脂肪酸的酰基供体油大豆油的相关指标十分接近,但烟点比大豆油低,新型结构脂分子量较小而具有更低的熔点。由此可见,新型结构脂可能对普通食用油脂进行全替代使用。随后通过餐后血脂实验和动物成长实验对新型结构脂进行了功能性评价。结果发现,新型结构脂可使小鼠的餐后血液甘油三酯水平降低。在动物成长实验中,对小鼠饲喂第6周时,发现高剂量新型结构脂组的小鼠平均体重低于猪油组,血脂分析结果显示新型结构脂组小鼠的血液总胆固醇浓度具有降低的趋势。肝脏病理学切片观察发现,中剂量和高剂量新型结构脂组小鼠的肝脏中脂肪滴的数量和大小都会相对减少,肾脏病理学切片观察未见异常。以上结果说明新型结构脂具有控制血脂升高,防止脂肪积累的功能,并具有完全替代普通油脂使用的潜力。

邓盈盈[6](2014)在《长碳链低热量功能性油脂的开发》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主要研究了用米糠蜡(RBW)作为原材料与甘油在脂肪酶Novozyme435的催化下酯化合成一种新的低热量结构脂质,超长链脂肪酸甘油酯。首先用GC-MS分析了RBW中所含的脂肪酸种类。对RBW的研究表明,其所含脂肪酸的碳数范围为C14-C30,其中偶数碳脂肪酸约占95%,以C22和C24脂肪酸为主,两者之和占所有脂肪酸的72.59%,并含有不饱和脂肪酸,油酸。课题究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脂肪酶用量、底物摩尔比四个单因素对结构脂质合成量的影响,通过响应面法优化合成条件。采用棒状薄层色谱法对新合成的甘油酯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柱层析法分离纯化甘油酯,并用差示扫描量热法和GC-MS分别分析了甘油酯的熔点特征和甘油酯所含的脂肪酸种类。结构甘油三酯最佳工艺件为:反应温度65℃,甘油与米糠蜡的摩尔比为2:1,酶用量5.62%,反应时间36h,在此最佳条件下结构甘油三酯含量为79.80%。其熔点范围为30~68.8℃,所含的脂肪酸种类为C14、C16、C18:1、C18、C20、C21、C22、C23、C24、C26,其中C16脂肪酸的含量最高达到了26.62%,其次C22脂肪酸的含量较高为22.51%。结构甘油二酯最佳工艺条件为:反应温度60℃,甘油与米糠蜡的摩尔比为3:1,酶用量4.08%,反应时间22.42h,在最佳条件下结构甘油二酯含量为44.09%。其熔点范围为41~79.8℃,所含脂肪酸种类为C16、C18:1、C18、C20、C22、C23、C25、C26,其中C22脂肪酸含量最高达到了52.89%。结构甘油单酯最佳工艺条件为:反应温度60℃,甘油与米糠蜡的摩尔比为6.68:1,酶用量8.23%,反应时间6h,在最佳条件下结构甘油单酯含量为55.49%,其熔点范围为32~76.6℃,所含脂肪酸种类为C14、C16、C18:1、C18、C20、C21、C22、C23、C25、C26、C28、C30,其中C22脂肪酸含量最高达到了53.25%。

巩凡[7](2013)在《丙酮酰基月桂酰基结构脂合成的研究》文中指出丙酮酸是一种简单的α-酮酸,是糖酵解途径的终产物,通过它实现体内糖,脂肪,氨基酸之间的相互转化,在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中起着重要的枢纽作用。丙酮酸及其酯在食品、香精和医药等领域有重要功能性质,主要包括:抵抗细胞氧化损害、抑制体脂的增加、增强运动耐力、增进肌肉对血糖的利用率、同时改善运动情绪和疲劳感觉、降低血脂和胆固醇、促进心肌收缩力、抗炎症、抗肿瘤增生等。当前丙酮酸衍生物主要是丙酮酸盐以及丙酮酸甲酯和乙酯,丙酮酸盐仅能应用于含水较高的食品基质中,而丙酮酸甲酯、乙酯和与油脂相容性差,并且有强烈刺激性气味。因而需要开发一种以丙酮酸为短链脂肪酸的结构脂-丙酮酰基结构脂,就可以使其部分代替食用油脂,用在凉拌油、代可可脂或者巧克力涂层中。而丙酮酰基结构脂不仅具有长短链结构脂的特点,另外,它还能大大增强长短链结构脂的功能。它成为一种不仅是低热量,而且具有减肥效果的油脂;不仅是可可脂替代品,而且使巧克力具有增强运动耐力、补充能量更快捷的优势。因此开发该产品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和显着的经济效益。本研究采用一步合成法,即直接在对甲苯磺酸催化下由丙酮酸和单月桂酸甘油酯合成结构脂,对产物的定性分析使用了薄层色谱和HPLC/ES-MS分析两种手段,以直观地观测新物质形成,并通过质谱对丙酮酰基月桂酰基结构脂的结构进行了进一步判定。研究开发了间接方法测量丙酮酰基月桂酰基结构脂含量,以克服缺乏必要的标准品和标准方法的难题。采用液液萃取-酸碱滴定结合的分析方法,有效避免结构脂水解造成测定结果偏低的现象,同时,这种方法对设备依赖性低,能耗低,操作简单,重现性高,适合实验室定量分析。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确定了乙酸乙酯是最适合的溶剂,并推导出最适合的萃取次数为8次。实验分别考察了真空度、搅拌方式、反应时间、催化剂添加量、反应物质量比和反应温度对丙酮酸转化率的影响,研究表明搅拌方式与丙酮酸转化率无关,减压反应能够显着提高丙酮酸转化率。同时通过对反应时间、催化剂添加量、反应物质量比和反应温度进行单因素实验,从中选取主要因素和适宜参数,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响应面实验进行参数优化。最佳工艺条件为:反应时间3h,催化剂添加量占底物总质量的3.5%,反应温度60℃,丙酮酸转化率为64.8%。这种合成方法时间短,设备简单,不使用有机溶剂,在一定的物料质量比条件下获得较高转化率,以指导工业化生产。

韦伟,冯凤琴[8](2012)在《sn-1,3位专一性脂肪酶在食品中的应用》文中认为脂肪酶在食品中的应用已有几十年的历史,由于油脂中三酰甘油的1,3位和2位的脂肪酸对油脂的理化、营养和生理特性方面有较大的差异,因此专一性水解三酰甘油1,3位的脂肪酶成为研究的热点。由于sn-1,3位专一性脂肪酶选择性地水解三酰甘油的1位和3位,因此广泛的用于三酰甘油的修饰。国内外大量的研究表明,sn-1,3位专一性脂肪酶适用于生产结构脂质、母乳脂肪替代品、类可可脂和甘油二酯等,获得价格低廉而活性高的酶、高效的酶固定化技术和研发酶反应器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曹万新,孟橘,倪芳妍,任春明,刘凯,田玉霞,安莉[9](2011)在《低热量油脂的发展与应用研究现状》文中提出过量摄入油脂会引发一系列的疾病,为了人类的健康,营养与食品学专家致力于开发低热量油脂。对目前国内外在低热量油脂方面的研究开发状况进行了简要介绍,综述了国际、国内已投入生产及正在研究的各种低热量油脂的类型、性质及各产品的功能和应用领域,以期为低热量油脂的研究与生产提供一些参考。

孟橘,曹万新,倪芳妍,任春明,田玉霞,刘凯,安莉[10](2011)在《长短链甘油三酯生产工艺及应用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介绍了长短链甘油三酯的生产原料、生产工艺以及生产和应用等现状。长短链甘油三酯具有热量低、安全性好、易于使用等优点,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以及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低热量油脂Salatrim研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低热量油脂Salatrim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1)改性大豆油的遗传毒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
    1.2 试验动物
    1.3 仪器
    1.4 方法
        1.4.1 试验条件
        1.4.2 Ames试验
        1.4.3 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
        1.4.4 小鼠精子畸形试验
    1.5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Ames试验结果
    2.2 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
    2.3 小鼠精子畸形试验
3 讨论

(2)低热量结构脂质的酶法制备及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低热量结构脂质的概况
        1.1.1 低热量结构脂质中脂肪酸组成
        1.1.2 低热量结构脂质的类型
        1.1.3 低热量结构脂质的研究现状
    1.2 低热量结构脂质的合成
        1.2.1 酯化法
        1.2.2 酯交换法
        1.2.3 酸解法
        1.2.4 醇解法
    1.3 低热量结构脂质的分离纯化
    1.4 低热量结构脂质的生理功能
    1.5 研究背景及研究内容
        1.5.1 研究背景
        1.5.2 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低热量结构脂质检测方法的建立
    引言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及试剂
        2.1.2 主要仪器设备
        2.1.3 实验方法
        2.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2.2 结果与讨论
        2.2.1 TLC法分析LCSLs
        2.2.2 HPLC-ELSD法分析LCSLs
        2.2.3 GC-MS定性分析
        2.2.4 GC-FID分析样品
        2.2.5 SSL-TAG混标纯度的测定
        2.2.6 标准曲线的建立
        2.2.7 精密度实验
        2.2.8 回收率测定
    2.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酶促转酯化法合成低热量结构脂质
    引言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3.1.2 主要仪器
        3.1.3 实验方法
        3.1.4 分析方法
        3.1.5 数据处理与分析
    3.2 结果与讨论
        3.2.1 单因素试验
        3.2.2 转酯化反应的工艺优化
        3.2.3 LCSLs的纯化
        3.2.4 LCSLs的脂肪酸测定
        3.2.5 DSC及DSC-TGA曲线分析
    3.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酶促酯交换法合成低热量结构脂质
    引言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4.1.2 主要仪器
        4.1.3 实验方法
        4.1.4 分析方法
        4.1.5 数据处理与分析
    4.2 结果与讨论
        4.2.1 单因素试验
        4.2.2 正交试验优化酯交换反应工艺条件
        4.2.3 Lipozyme RM IM的可重复利用使用研究
    4.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低热量结构脂质的分离纯化
    引言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5.1.2 主要仪器设备
        5.1.3 实验方法
        5.1.4 实验设计
        5.1.5 分析检测方法
        5.1.6 数据处理与分析
    5.2 结果与讨论
        5.2.0 一级分子蒸馏
        5.2.1 二级分子蒸馏单因素试验
        5.2.2 响应曲面法优化二级分子蒸馏
    5.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低热量结构脂质的理化特性研究
    引言
    6.1 材料与方法
        6.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6.1.2 主要仪器设备
        6.1.3 实验方法
        6.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6.2 结果与讨论
        6.2.1 LCSLs与大豆油理化指标比较
        6.2.2 LCSLs组分分析
        6.2.3 LCSLs与大豆油脂肪酸组成比较
        6.2.4 DSC及DSC-TGA曲线分析
        6.2.5 红外光谱分析
        6.2.6 氧化稳定性研究
    6.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低热量结构脂质的安全性和功能性研究
    引言
    7.1 材料与方法
        7.1.1 实验动物
        7.1.2 饲料和垫料
        7.1.3 实验材料与试剂
        7.1.4 主要仪器设备
        7.1.5 实验方法
        7.1.6 分析检测方法
        7.1.7 数据处理与分析
    7.2 结果与讨论
        7.2.1 小鼠急性毒性试验
        7.2.2 大鼠急性口服灌胃试验
        7.2.3 大鼠成长试验
    7.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3)超临界CO2酶法合成低热量三酰甘油工艺条件的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剂
    1.2 设备
    1.3 试验方法
        1.3.1 酶促酯化方法
        1.3.2 酯化率的测定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单因素试验
        2.1.1 反应压力对酯化率的影响
        2.1.2 反应温度对酯化率的影响
        2.1.3 反应时间对酯化率的影响
        2.1.4 体系水份添加量对酯化率的影响
        2.1.5 酶用量对酯化率的影响
        2.1.6 底物物质的量比对酯化率的影响
    2.2 最佳工艺参数的确定
    2.3 超临界状态下合成的长短链三酰甘油
3 结论

(4)低热量功能性油脂的制备与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低热量功能性油脂概述
        1.1.1 食用大豆油脂性质和功能
        1.1.2 低热量功能性油脂的概念及分类
        1.1.3 低热量功能性油脂在体内的代谢
        1.1.4 低热量功能性油脂的功能特性
        1.1.5 低热量功能性油脂的应用
    1.2 低热量功能性油脂的生产
        1.2.1 低热量功能性油脂制备的条件
        1.2.2 低热量功能性油脂制备的方法
        1.2.3 生产用脂肪酶
    1.3 低热量功能性油脂的脂肪酸组成及分析
        1.3.1 脂肪酸组成及分类特点
        1.3.2 脂肪酸的分析与检测
    1.4 低热量功能性油脂的市场需求和研究现状
        1.4.1 低热量功能性油脂的市场需求
        1.4.2 低热量功能性油脂国外研究现状
        1.4.3 低热量功能性油脂国内研究现状
    1.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6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2.1.1 原料与主要试剂
        2.1.2 主要仪器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实验技术路线图
        2.2.2 脂肪酶活力测定
        2.2.3 低热量功能性油脂的制备及纯化
        2.2.4 低热量功能性油脂原料的选择
        2.2.5 无溶剂体系条件下制取低热量功能性油脂的研究
        2.2.6 低热量功能性油脂工艺条件的优化
    2.3 分析方法
        2.3.1 酶操作稳定性的测定
        2.3.2 大豆油与低热量功能性油脂常规指标分析
        2.3.3 大豆油与低热量功能性油脂脂肪酸组成分析
        2.3.4 低热量功能性油脂热分析
        2.3.5 低热量功能性油脂储藏稳定性的分析
        2.3.6 低热量功能性油脂的感官评分
3 结果与分析
    3.1 低热量功能性油脂原料的选择
        3.1.1 酰基供体-短链脂肪酸的选择
        3.1.2 脂肪酶的选择
    3.2 无溶剂体系条件下制取低热量功能性油脂的研究
        3.2.1 温度对酶解反应的影响
        3.2.2 时间对酶解反应的影响
        3.2.3 酶添加量对酶解反应的影响
        3.2.4 底物摩尔比对酶解反应的影响
        3.2.5 工艺条件的优化
    3.3 酶操作稳定性测定
    3.4 低热量功能性油脂常规指标分析
        3.4.1 低热量功能性油脂感官评价
        3.4.2 低热量功能性油脂物理特性
        3.4.3 低热量功能性油脂化学指标
    3.5 大豆油与低热量功能性油脂的气相色谱图
        3.5.1 大豆油的气相色谱图及脂肪酸组成
        3.5.2 低热量功能性油脂的气相色谱图及脂肪酸组成
        3.5.3 低热量功能性油脂与大豆油主要脂肪酸组成比较
        3.5.4 低热量功能性油脂的热分析
        3.5.5 储存时间对低热量功能性油脂过氧化值含量的影响
        3.5.6 储存时间对低热量功能性油脂酸值含量的影响
        3.5.7 不同抗氧化剂对低热量功能性油脂氧化稳定性的影响
    3.6 低热量功能性油脂应用的感官评价分析
        3.6.1 黄豆芽拌粉丝中低热量功能性油脂的感官评价
        3.6.2 蓑衣黄瓜中低热量功能性油脂的感官评价
4 讨论
    4.1 低热量功能性油脂制备原料的选择
    4.2 低热量功能性油脂的制备条件
    4.3 低热量功能性油脂的纯化方法
    4.4 对制备低热量功能性油脂的分析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5)新型结构脂的酶法制备与功能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结构脂介绍
        1.1.1 结构脂概况
        1.1.2 结构脂的分类
        1.1.3 脂肪酸组成对结构脂功能的影响
    1.2 油脂替代品
    1.3 甘油三酯在人体内的代谢与生理功能
        1.3.1 油脂的代谢
        1.3.2 油脂的生理功能
        1.3.3 结构脂的代谢
        1.3.4 结构脂的生理功能
    1.4 结构脂的制备方法
        1.4.1 化学法
        1.4.2 生物酶法
    1.5 结构脂的分离与纯化
        1.5.1 化学法
        1.5.2 物理法
    1.6 结构脂的功能性评价
        1.6.1 餐后血脂实验实验
        1.6.2 动物成长实验
    1.7 研究意义、目的及主要研究内容
        1.7.1 研究意义
        1.7.2 研究目的
        1.7.3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酯交换法合成新型结构脂
    2.1 材料与仪器
        2.1.1 主要材料与试剂
        2.1.2 主要仪器和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反应体系和甘油骨架供体对脂肪酶催化酯交换反应的影响
        2.2.2 脂肪酶的稳定性
        2.2.3 结构脂合成的单因素实验研究
        2.2.4 响应面设计
        2.2.5 结构脂的组成分析
        2.2.6 结构脂的总脂肪酸组成分析
        2.2.7 sn-2 位脂肪酸组成分析
        2.2.8 数据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反应体系和甘油骨架供体对脂肪酶催化酯交换反应的影响
        2.3.2 脂肪酶的合成结构脂的稳定性
        2.3.3 底物摩尔比对结构脂合成的影响
        2.3.4 反应温度对结构脂合成的影响
        2.3.5 加酶量对结构脂合成的影响
        2.3.6 酯交换合成结构脂的响应面优化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双酶两步法合成新型结构脂
    3.1 材料与仪器
        3.1.1 主要材料与试剂
        3.1.2 主要仪器和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不同反应条件对 Novozyme 435 脂肪酶醇解反应的影响
        3.2.2 2-丁酸单甘酯的纯化
        3.2.3 新型结构脂的合成
        3.2.4 2-丁酸单甘酯的检测
        3.2.5 结构脂的组成分析
        3.2.6 结构脂的脂肪酸分析
        3.2.7 数据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不同反应条件对 Novozyme 435 脂肪酶醇解反应的影响
        3.3.2 2-丁酸单甘酯的合成与纯化
        3.3.3 新型结构脂的合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型结构脂的纯化与理化性质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主要材料与试剂
        4.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4.2 实验方法
        4.2.1 新型结构脂酶法合成
        4.2.2 分子蒸馏纯化新型结构脂
        4.2.3 油脂组成分析
        4.2.4 结构脂脂肪酸组成分析
        4.2.5 酯交换反应中长链脂肪酸酰基的重复利用
        4.2.6 油脂理化指标测定
        4.2.7 结构脂产品的 DSC 熔化曲线测定
        4.2.8 氧化稳定性的研究
        4.2.9 结构油脂的保存稳定性
        4.2.10 数据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新型结构脂的合成
        4.3.2 蒸馏温度对新型结构脂分离效果的影响
        4.3.3 分子蒸馏温度对回收轻相油脂组成的影响
        4.3.4 蒸馏温度对新型结构脂脂肪酸组成及分布的影响
        4.3.5 酯交换反应原料回收及重复利用
        4.3.6 新型结构脂脂肪酸组成及甘油酯组成分析
        4.3.7 新型结构脂与大豆油的脂肪酸组成比较
        4.3.8 新型结构脂与大豆油的理化指标比较
        4.3.9 新型结构脂的氧化稳定性研究
        4.3.10 新型结构脂的 DSC 曲线测定
        4.3.11 新型结构脂的保存稳定性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型结构脂的降脂功能研究
    5.1 材料与仪器
        5.1.1 主要材料与试剂
        5.1.2 主要仪器和设备
        5.1.3 实验动物
        5.1.4 动物饲料
    5.2 实验方法
        5.2.1 餐后血脂实验实验
        5.2.2 高脂饮食实验
        5.2.3 器官指数
        5.2.4 血脂分析
        5.2.5 器官病理切片制作与观察
        5.2.6 数据分析
    5.3 结果与讨论
        5.3.1 餐后血脂实验
        5.3.2 新型结构脂对小鼠体重的影响
        5.3.3 新型结构脂对小鼠血脂的影响
        5.3.4 新型结构脂对小鼠器官指数的影响
        5.3.5 新型结构脂对小鼠器官病理切片的观察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二、创新点
    三、对未来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6)长碳链低热量功能性油脂的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前言
    1.1 米糠蜡的概述
        1.1.1 米糠蜡的研究背景
        1.1.2 米糠蜡的研究意义
        1.1.3 米糠蜡的研究现状
    1.2 脂质的消化吸收
    1.3 低热量功能性油脂的概述
        1.3.1 中碳链脂肪酸酯
        1.3.2 甘油二酯
        1.3.3 长短链脂肪酸酯(SALATRIM)
        1.3.4 超长链饱和脂肪酸酯
        1.3.5 蔗糖聚酯
        1.3.6 多元糖醇脂肪酸酯
    1.4 脂肪酶在脂质改性中的应用
    1.5 脂质的分离检测方法
        1.5.1 薄层色谱法
        1.5.2 气相色谱法
        1.5.3 HPLC-MS联用技术
    1.6 论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7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原料
        2.1.1 主要药品和试剂
        2.1.2 仪器及材料
    2.2 米糠蜡成分的分析
        2.2.1 米糠蜡的皂化
        2.2.2 脂肪酸甲酯化
        2.2.3 脂肪醇的检测
    2.3 结构甘油酯的合成及反应产物的分析
        2.3.1 酶促酯化反应
        2.3.2 薄层色谱法测定目标产物含量
        2.3.3 柱层析法分离纯化甘油酯
        2.3.4 响应面法确定最佳酯化反应条件
        2.3.5 脂肪酶的重复使用对酯化反应的影响
        2.3.6 GC-MS测定甘油酯中脂肪酸的组成
        2.3.7 甘油酯的熔点特征
3 结果与讨论
    3.1 GC测定米糠蜡中的脂肪醇成分
    3.2 GC-MS测定米糠蜡中脂肪酸成分
    3.3 各单因素对甘油酯生成量的影响
        3.3.1 温度对甘油酯生成量的影响
        3.3.2 反应时间对甘油酯生成量的影响
        3.3.3 脂肪酶添加量对甘油酯生成量的影响
        3.3.4 底物摩尔比(甘油:米糠蜡)对甘油酯生成量的影响
        3.3.5 底物浓度对甘油酯生成总量的影响
    3.4 响应面法优化甘油酯合成条件
        3.4.1 甘油三酯合成条件的优化
        3.4.2 甘油二酯合成条件的优化
        3.4.3 甘油单酯合成条件的优化
    3.5 Novozyme 435的回收及操作稳定性
    3.6 甘油酯的脂肪酸组成
        3.6.1 甘油三酯的脂肪酸组成
        3.6.2 甘油二酯的脂肪酸组成
        3.6.3 甘油单酯的脂肪酸组成
    3.7 甘油酯的熔点特征
4 结论
5 展望
6 参考文献
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8 致谢

(7)丙酮酰基月桂酰基结构脂合成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1.1 丙酮酸及其衍生物
        1.1.2 功能性结构脂
        1.1.3 课题的背景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立题背景及意义
    1.4 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及创新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主要内容
        1.4.3 课题创新点
第二章 丙酮酰基月桂酰基结构脂的合成及定性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2.2 反应原理与合成工艺路线
        2.2.3 丙酮酰基月桂酰基结构脂的合成
    2.3 丙酮酰基月桂酰基结构脂定性研究
        2.3.1 薄层色谱分析
        2.3.2 HPLC/ES-MS 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第三章 丙酮酰基月桂酰基结构脂定量检测方法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3.3 滴定法测定结构脂中丙酮酸的研究
    3.4 液液萃取分离丙酮酸和结构脂方法的研究
        3.4.1 液液萃取溶剂的筛选
        3.4.2 液液萃取分离方法的确立
    3.5 结果与讨论
第四章 丙酮酰基月桂酰基结构脂合成工艺的优化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4.2.2 丙酮酰基月桂酰基结构脂合成实验
        4.2.3 丙酮酸转化率的测定
        4.2.4 真空度对丙酮酸转化率影响的研究
        4.2.5 搅拌方式对丙酮酸转化率影响的研究
        4.2.6 反应时间对丙酮酸转化率影响的研究
        4.2.7 催化剂用量对丙酮酸转化率影响的研究
        4.2.8 GML 与丙酮酸质量比对丙酮酸转化率影响的研究
        4.2.9 反应温度对丙酮酸转化率影响的研究
        4.2.10 响应面法优化丙酮酰基月桂酰基结构脂
    4.3 结果与讨论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sn-1,3位专一性脂肪酶在食品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酶法合成结构脂质
2 母乳脂肪替代品的研制
3 合成类可可脂
4 合成甘油二酯
5 其他应用
6 结论

(9)低热量油脂的发展与应用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低热量油脂的种类
2 替代油脂
    2.1 蔗糖聚酯 (Olestra)
    2.2 戊糖脂肪酸酯 (SFE)
    2.3 结构脂 (SL)
        2.3.1 长短链三酰甘油酯 (Salatrim)
        2.3.2 中碳链脂肪酸酯 (Caprein)
        2.3.3 中碳链甘三酯 (MCT)
        2.3.4 中长链脂肪酸酯
    2.4 丙氧基甘油酯 (EPGs)
    2.5 多元糖醇脂肪酸酯
    2.6 乙烷基三十二烷基丙二酸酯 (DDM)
    2.7 二元酸酯
    2.8 其他产品
3 模拟油脂
    3.1 以蛋白质为基料的模拟油脂
        3.1.1 Simplesse
        3.1.2 Traiblazer[15]
        3.1.3 LITA[16]
        3.1.4 其他产品
    3.2 以碳水化合物为基料的模拟油脂
        3.2.1 淀粉型
        3.2.2 胶体型
        3.2.3 纤维素型
        3.2.4 葡聚糖型
        3.2.5 混合型
4 国内研究现状
5 展望

四、低热量油脂Salatrim研制(论文参考文献)

  • [1]改性大豆油的遗传毒性研究[J]. 谢韬,范文今,杨鸿武.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16(15)
  • [2]低热量结构脂质的酶法制备及特性研究[D]. 操丽丽. 合肥工业大学, 2015(05)
  • [3]超临界CO2酶法合成低热量三酰甘油工艺条件的优化[J]. 于殿宇,张春艳,宋鹏,李万振,解桂东,江连洲. 中国粮油学报, 2014(11)
  • [4]低热量功能性油脂的制备与检测[D]. 高向阳. 东北农业大学, 2014(01)
  • [5]新型结构脂的酶法制备与功能特性研究[D]. 曹昱. 华南理工大学, 2013(05)
  • [6]长碳链低热量功能性油脂的开发[D]. 邓盈盈. 天津科技大学, 2014(06)
  • [7]丙酮酰基月桂酰基结构脂合成的研究[D]. 巩凡. 河南工业大学, 2013(05)
  • [8]sn-1,3位专一性脂肪酶在食品中的应用[J]. 韦伟,冯凤琴. 中国粮油学报, 2012(02)
  • [9]低热量油脂的发展与应用研究现状[J]. 曹万新,孟橘,倪芳妍,任春明,刘凯,田玉霞,安莉. 中国油脂, 2011(06)
  • [10]长短链甘油三酯生产工艺及应用研究进展[J]. 孟橘,曹万新,倪芳妍,任春明,田玉霞,刘凯,安莉. 中国油脂, 2011(05)

标签:;  ;  ;  ;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