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发明推进器和守护神

专利:发明推进器和守护神

一、专利:发明的推进器和保护神(论文文献综述)

李忠双[1](2015)在《美国高校创业教育发展动力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创业教育最早在美国出现,但是,最初的创业教育并不是在美国高校中实施,而是由美国的基础教育机构和一些社会组织来实施。这说明,创业教育进入高校,成为高等教育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经历一个从高校外部到高校内部的演变历程的。那么,在这个演变历程中,哪些因素,通过什么样的形式与途径对美国高校创业教育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哪些因素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换言之,美国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动力机制如何,这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因为只有清晰了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动力机制,我们才有可能准确地分析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状态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策略。本研究包括导论在内,共由七个部分组成,各部分的研究内容概要如下:导言。在这一部分中主要对选题的意义、国内外文献综述、核心概念和研究方法等内容作了阐述。第一章,高校创业教育发展动力机制研究的理论基础。本章主要对本研究的理论基础进行了阐述,指出系统论、内外因相互作用理论和学术资本主义理论是展开本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系统论让研究者从一种系统的视角来审视美国高校创业教育发展问题;内外因相互作用理论可使研究者从内部、外部两个方面来分析促进美国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动力,并深度解析两者之间的作用关系;学术资本主义理论帮助研究者认清美国高校创业教育发展中的关键性因素是科技,而且科技是联系内外部因素的重要纽带。第二章,美国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外部作用力。本章主要对影响美国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外部作用力展开了分析,指出文化、政治、经济是促进美国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三大外部动力。首先,美国文化中蕴含的进取精神、竞争精神、实用精神、创新精神和慈善精神为高校创业教育奠定了重要的文化与思想基础。第二,美国世界政治强国地位的确立,国内联邦与州政府分权政治制度的逐渐完善,为美国高校创业教育营造了良好的政治环境,其中联邦政府对高校创业教育的促进作用尤为突出。第三,美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兴盛,为高校创业教育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从美国经济与创业教育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创业教育发展与中小企业发展呈正比例相关的关系。第三章,美国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内部作用力。本章主要对影响美国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内部作用力展开了分析,指出“社会服务”理念、教师和现代高校管理制度是促进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内部主要作用力。首先,美国高校“社会服务”理念的形成有效地密切了高校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并在高校科技园区建设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第二,随着高校“社会服务”理念的深化,高校教师与社会之间的联系也日益紧密,这为创业教育教师队伍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事实上,美国高质量的创业教育教师队伍的形成有赖于社会人士的大力支持。第三,美国现代高校管理制度,如自由选课制度、跨学科教育制度、捐赠教席制度、董事会制度等,为创业教育进入高校,并在高校内茁壮成长提供了制度支持。第四章,科技创新:美国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本章主要分析科技创新在美国高校创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指出科技创新是连接高校与社会的重要纽带,是促进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关键性因素。首先,科技创新通过推动美国经济转型,即从“能源依赖型”转向“技术科技创新依赖型”,激发了大量的创新创业教育需求;其次,科技创新从学理和技术两个层面,促进了创业教育的专业化发展。第三,科技创新促进了创业型大学的产生与发展,为创业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组织与制度基础。第五章,美国高校创业教育发展动力系统运行特征。本章主要对美国高校创业教育发展动力系统运行特征进行深入的阐述。指出在美国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不同阶段,其动力系统具有不同的特征:在美国高校创业教育兴起阶段,外部动力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而高校的内部因素为创业教育进入高校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在美国高校创业教育大发展阶段,高校的内部因素开始发挥主要推动作用,课程、教师等方面的发展促进了创业教育的专业化发展,当然外部因素中的中小企业的迅猛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促进动力;在美国高校创业教育成熟阶段,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科技创新的作用十分凸显,它不仅改变着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外部因素,如中小企业的发展模式,同时也改变着美国高校本身,促进了创业型大学的产生,这些都为美国高校创业教育走向成熟提供了巨大动力。第六章,美国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动力机制对我国的启示。本章主要对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历程与现状进行了分析,并结合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动力机制提出了相应的改革策略。我国的高校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属于外来移植性教育,虽然有政府的大力推动,但是由于缺乏社会需求动力和高校内部的支持,其发展较为缓慢。结合美国的发展经验提出了营造创新、创业的文化环境;优化融资环境,促进中小企业转型发展;完善制度体系,增强高校的社会开放性;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畅通技术转移通道;培育专业的创业教育教师队伍等改革策略。

王滨[2](2012)在《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内外部条件研究》文中指出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最活跃的创新力量,是社会的推进器和稳定器,是创造就业机会的主渠道,是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本论文围绕“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内外条件”相关问题展开研究。内容涉及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机制和机理;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内部条件、外部条件;并以深圳为例展开实证研究,检验和论证了本文构建的关于科技型中小企业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内容体系的合理性及其相互关系的有关假设。随着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国家经济和国家创新体系中的贡献越来越大,其在社会阶层结构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高。如何通过改善内部和外部的相关条件,提升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创新绩效,是政府、学术界、实务界都非常关心的问题。这也是本文选题的意义所在。首先,本文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等概念进行了厘清。结合有关数据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社会中的地位、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同时针对国内外有关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和评述。就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技术路线、创新点、研究所依托的基础理论等作了说明。在条件系统研究部分,该部分的主要目的是要通过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关键因素、动力、能力等内在机理的研究,揭示自主创新所需内部和外部条件的主要内容体系。在内部条件研究部分,本文揭示的内部条件主要包括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人员的胜任力和创新能力条件、企业家创新精神条件、企业内部创新文化条件等。另外,结合对研发人员工作生活质量现状调查的数据进行分析,理清了工作生活质量与研发人员创新能力提升之间的关联关系,并提出了提高工作生活质量管理的对策方案。在外部条件研究部分,本文构建的外部条件框架包含有产业集群环境条件、政策和法律制度条件、社会创新文化条件、融资条件、社会中介机构服务条件等。对产业集群环境条件的研究主要从同质互动和异质互动视角进行,并分析了其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影响;从美国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政策及法律制度体现的现实经验出发,论述了我国在这方面的缺失及其改善途径;探究了社会创新文化与自主创新的互动关系,并给出了建设适合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对策建议;融资条件部分重在对资本与自主创新互动机制、融资易得性的研究,并对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资金来源渠道进行了梳理;社会中介机构的服务分作三种链条类别展开探讨:资金链、知识链、技术链。在实证研究部分,通过实证研究表明,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与创新绩效存在正相关且关系显着;其中大部分的外部条件项通过内部条件对创新绩效产生的作用也很明显。证实了本文构建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内容体系的合理性,并检验了对二者互动关系的相关假设。最后,本文对如何改善和优化科技型中小企业内部和外部条件给出了相关对策建议。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一方面应该重视自身内部的条件建设与改善,特别是重视与人力资源相关的内部条件的改善,提升自身创新的能力;而另一方面,应该主动适应外部的环境条件,“趋利避害”地谋划自己的发展空间。作为外部条件的主要提供者(政府)应该高度重视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利用政策杠杆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创造有利于其自主创新发展的外部环境条件。

闫何清[3](2011)在《财产、制度与人 ——关于财产问题的哲学研究》文中认为财产是人类社会重要的现象,深刻影响着社会面貌和人的发展,需要理论研究的不断关注。随着我国社会及个人财产的快速增长,财产问题日益成为我们急需科学认识和把握的一个问题。所以,从哲学上考察财产问题,无论在实践上还是在理论上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哲学角度,以财产、人与社会制度三者的关系为切入点探讨财产问题。力求深化对财产这一古老而常新的社会现象的认识,深化对财产与社会制度的关系、财产与人的存在及发展关系的认识。探求财产、人及制度三者关系的本质,进而探讨如何通过优化制度安排,处理好提高财产生产效率与增进社会福利之间的关系、促进经济发展与实现人全面发展之间的关系。全文除导言外共分五章,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首先,明确分析的基点及框架。第一章回顾了西方学者和中国古人对财产的界定,介绍了马克主义的财产观。与其他思想家把财产仅归结为物或抽象的社会权利不同,马克思认为财产不仅是人对物的关系,而在物中体现着人与人的关系,即体现着一定的生产关系乃至社会关系。而目前为止,人们交往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这些关系,而是为了通过社会关系实现对物、财富的占有。财产是人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所占有、所有的特定生产生活条件。人对财产对象的支配必须借助特定的社会关系,财产的生产也只有在生产关系等社会关系中才能进行。社会关系作为人占有生产生活条件的中介,又通常上升为社会制度。因此,人通过社会制度这个中介实现对生产生活条件的支配,以满足人自身存在与发展的需要。人既是主体又是目的。人、财产及社会制度的发展史是全文分析的现实基础,而这一财产定义则是全文分析的逻辑起点。“财产=人通过社会关系(社会制度)所有、占有生产生活条件”(即[人—→社会关系(制度)—→财产对象]=财产)这一动态结构,是文章分析的框架。接下来,第二章梳理了财产起源及其历史演变,勾勒了人类财产发展的大致轮廓。提出了财产发展史中,在财产形式上由静态到动态,价值上从个别到一般,与人的关系上由外在于人到内化于人的三种规律性。其次,从纵横两个维度分析财产与人、财产与社会制度的关系。第三和第四章依次讨论财产与社会制度、财产与人之间的关系。分析是以财产及社会发展的现实为基础,以“财产=人通过社会关系(社会制度)对生产生活条件的所有关系”为框架的。分别从横向结构性关系和纵向发展中的关系等两个维度展开。在财产与制度的关系上,两者在横向上相互关联,在纵向上财产发展与私有社会制度、公有社会制度等不同制度的演进互动统一。制度的演进本身也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在人与财产关系上,从横向上看,财产与人的需求、生存、人权等密切相关,在纵向上,财产发展与人的发展、社会进步等互动统一。随后,第四章第五节对财产、制度、人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小结。三者之间的关系本质上是人、生产力、生产关系及上层建筑等三者之间的关系。体现了人在既定生产力水平上,力求通过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等手段,占有生产力及其产品的关系;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等之间的三种矛盾关系;进而又可归结为人与世界之间的矛盾关系或说主客体之间的一种矛盾关系。通过分析我们发现:(1)财产、人与社会制度(作为社会关系的反映)三者,实际上是一个物、人、与社会关系的统一体。在横向上是一个社会有机体,是简化了的社会横截面图景。在纵向上,财产的发展与人的发展、制度的演进乃至社会历史的发展是统一的过程,财产及制度的发展史也是人的发展史;这种历史总是在一定的制度架构中进行的,又体现为人类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演进;而人创造并占有财产的欲望和现实活动、财产作为客观力量对人发展的不断推动,以及两者融合而成的生产力的进步,是这种演进的根本动力。(2)人是整个系统和发展运动的主体与目的,是系统的构建者和主人,也是发展的主导者和归属。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而非“见物不见人”的发展观。(3)财产是影响人及社会发展的根本性因素,解决社会问题必须坚持生产力发展是最终决定性因素的原则。(4)社会制度作为人与财产对象之间的中介,对人、财产及社会的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必须重视发挥制度的功能。但制度本身具有动态层次性,是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其效能发挥有赖于诸多因素,不应仅从财产所有制等单一的方面来追求制度效能的提升。最后,第五章把一般运用于个别,从财产角度分析当代中国的发展问题。我国当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快速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也存在着财产权利体系不健全、经济发展方式不科学、社会财富格局失衡、人的发展与经济发展不协调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构建科学合理的财产权利体系,打造中国特色的财产发展模式,建设以人为本的共享式社会。为此,要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坚持正确的发展战略和模式,并以此为指导,培育科学的财产观,提高社会制度的运行效能,统筹人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杨承训[4](2010)在《以知识产权创新推进经济加速转型》文中研究表明坚持自主创新,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党中央把握全局、面向未来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我国今后必须长期坚持的国家发展战略。当前,我国已进入必须更多依靠培育知识产权优势来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阶段,贯彻实施国家的知识产权战略,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是应对后金融危机时代的迫切需要,是加快经济转型、促进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期特刊发这组由河南省知识产权主管部门领导及专家学者撰写的文章,旨在提高政府部门及社会各界对知识产权经济重要性的认识,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努力建设创新型河南,实现"两大跨越",促进中原崛起。

魏衍亮[5](2008)在《神七背后的专利故事》文中认为在宏观层面,"神七"载人航天工程是我国制度、经济、科技资源的一次规模性动员,既考验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蓄积的制度、经济、科技能力,又展示了亚当·斯密"无形之手"从民用产业伸入国防产业后,对于促进中国航天工业崛起所发挥的巨

任凤莲[6](2006)在《科技体制改革的法律保障》文中研究表明科技革命和生产力发展的历史表明,科技进步不仅是现代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和最重要的推动力量,而且越来越成为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科技进步与技术创新,必须重视科技发展环境的建设与优化,改善科技环境的根本措施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科技体制改革除了要注意基本层面、基本制度层面的设计外,更要通过法律、相关制度去完善我们的创新体系。

朱江村[7](2006)在《半导体技术专利保护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美国贝尔实验室(Bell Labs)的威廉萧克理(William Shockley)在1949年发明了晶体管(Transistor),从此开启了半导体产业的大门,也改变了世界。纵使到了五十几年后的今天,我们所使用的集成电路(Integrated Circuit,简称I.C.)还是由晶体管这个基础组件所组合而成的。这个上世纪最伟大的发明,让萧克理在1956年得到诺贝尔物理奖。半个世纪以来,虽然各种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但是在各种科技领域里,对人类生活影响和改变最大的,则是半导体产业。借着半导体产业之发展,衍生出一系列改变人类生活之家电、计算机、通讯、多媒体、医疗设备等产业,到今天半导体产业还是全球最大的民生产业。 半导体产业的蓬勃发展,除了科学家及大众的努力以外,专利制度在幕后协助提供研究创新的动力,功不可没。美国的德州仪器公司(Texas Instrument)是全世界第一个将晶体管产品化的公司,最近几年从半导体产业的专利所收入的权利金,每年就高达12亿美元。数十年以来,全世界在半导体产业方面所累积的专利数量,也高达数百万个。然而,半导体产业之专利纠纷也是一直纷扰不断,这也显示出,一则是半导体产业的高度专业性,使得专利法在这个产业的适用上,有其先天上之困难;二则是投入半导体产业之专利保护的法律专业人数也不够多。因此半导体产业之专利保护,在法律实务上尚有相当大的研究空间。 笔者从事半导体产业的研发工作,已有一段很长的时间。这段其间也深为一些专利申请与专利纠纷的问题所困扰。近几年来认真学习法律,因而对于半导体产业之专利权,在法律保护层面,有更多的思考与感想。今日不揣浅陋,以“半导体技术之专利保护研究”为题目撰写论文,以所学的半导体产业之专业知识,及多年来的实务经验,结合法学基础理论,在半导体产业之专利权在法律方面的问题做一些研究。希望本论文的完成,能够对半导体产业这个特定领域的专利保护问题,有所帮助。

李雪灵[8](2005)在《风险投资支撑环境作用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从理论上提出了一个风险投资支撑环境体系的研究框架,对环境要素本身和环境体系内部的作用机理进行了分析与论述,并对我国风险投资支撑环境体系进行了具体分析和系统评价。论文首先从经济、文化、科技、金融、人才、法律政策和社会中介服务体系等几个方面构建了风险投资支撑环境的研究体系。其次,运用系统分析方法,对风险投资支撑环境单要素和多要素作用机理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理论研究。单环境要素对风险投资的支撑作用表现在:经济环境提供资金支持和制度保障,文化环境提供精神动力与投资氛围,科技环境是技术、项目的供应源,金融环境是风险资本的“血液循环机”,人才环境是智力资源库,政策环境提供激励机制,法律环境是保障,而社会中介服务环境则是风险投资得以顺畅运行的联系和纽带;在对风险投资支撑环境进行“诱致性”与“强制性”分类的基础上,进行了多环境要素的作用机理分析,构建了风险投资支撑环境多要素作用机理结构方程模型,并对理论假设进行了验证。最后,论文在系统描述我国各环境要素对风险投资支撑现状的基础上,利用调查数据对我国不同地区风险投资支撑环境进行了评价,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我国风险投资支撑环境培育的目标及策略。

赵敏[9](2004)在《试论我国《科技进步法》的作用与不足》文中研究指明《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以下简称《科技进步法》)颁布实施以来,我国以这部法律作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依据,依法推进科技进步,为整个科技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使科技进步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科技进步法》在实施中,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科技发展方针不断再明确,暴露出《科技进步法》存在着的一些制度设计与安排上的缺陷。为适应历史发展的要求,尤其是中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对科技进步的要求,《科技进步法》的修改完善已摆上议事日程。全国人大常委会已将《科技进步法》的修改完善列入立法计划。 目前,我国理论界尚未对如何完善《科技进步法》进行过全面、系统的评价和研究。本论文试图从科技工作的实践出发,通过比较的、系统的、实证的研究方法,根据国际国内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科技进步的现状和趋势,对《科技进步法》的作用和不足进行分析、评判,在进一步明确科技发展的总体方针为前提下,对《科技进步法》如何进一步完善制度设计与安排,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参考意义。 本论文共由五个部分构成。第一、二部分分析介绍了《科技进步法》的立法背景、主要内容及其积极作用:第三部分对世界主要国家科技政策动向及立法走向进行分析研究;第四部分分析了实施中《科技进步法》的主要问题;在前面的基础上第五部分提出完善《科技进步法》的思考和建议。

李春林[10](2004)在《国际法上的贸易与人权关系论》文中认为经济全球化在当今世界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一方面,它日益加剧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发展上的差距;另一方面,它开始暴露并加大国际法内在发展上的不平衡。在前两个方面的影响中,都同时有着自由贸易与人权的因子。在此背景下,贸易与人权之间的物质性和制度性关系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并在国际法上兴起了一股研究自由贸易与人权保护的热潮。本文以国际社会的结构和价值变迁为基础,抛开了传统的国家中心——单元视角,转而以制度中心——单元为视角来分析贸易与人权之间的关系:首先把世界贸易体制与国际人权体制置于整个国际法体系中来理解贸易与人权之间的关系,并把它们之间的关系定性为制度冲突;然后又发现制度冲突的解决之道是制度整合,并为贸易与人权的制度整合设定了一般性的框架。而且,本文认为,国际法在未来必须就其自身的平衡性和体系性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即必须走制度整合之路。在结构上,本论文共计七章:绪章以论述国际法走向制度冲突的时代为主题,首先以国际法与国际社会的互动发展为基础,发现了国际法已经进入了制度单元化的时代;接着认为当今国际法是一种“制度冲突”法,并分析了制度冲突的定义及其产生的原因;最后通过对国际法发展的趋势的论述和国际法内在结构的剖析强调有关制度冲突集中表现为一种内在体系性的结构冲突,其中贸易与人权之间的冲突最具代表性。本章为贸易与人权之研究提供了一个整体性的背景。第一章以介绍贸易与人权研究的现状和意义为主旨,首先对贸易与人权之关系进行了一番历史考察,并认为贸易与人权现在正处于制度性冲突互动的关系中;接着对西方学者的有关研究做了初步的介绍,分析了西方学者在贸易与人权问题上的理论纷争、研究特点及其理论缺陷。最后探讨了贸易与人权研究在国际法上的意义,并特别强调了有关研究对于我国的政治、实践和理论意义。第二章以探讨贸易与人权制度冲突的发生及其消解模式为中心,首先论述了贸易与人权之间的制度性差异,然后探究了贸易与人权从制度差异发展为制度冲突的微观过程;接着分析了西方学者就调和贸易与人权冲突的几种传统理论模式,即效率优先论、人权优先论、例外平衡论和 WTO 立宪论,并揭示了前述理论派别之间的大论战;最后以国际法体系的变动性为背景提出了制度整合论,并对制度整合的概念、制度整合论的基本特点进行了分析,同时还以贸易与人权之制度整合为例来寻找制度整合的基本框架。第三章以论证贸易自由应当被看作人权为目的,首先考察了贸易自由与人权之间的关系,并认为正是由于国家间体制的介入,把贸易自由颠倒了自由贸易,才使自由贸易与人权之间发生了制度分立和价值冲突;接着强调应当通过把贸易<WP=5>自由上升为一种人权来消除贸易体制与人权体制在价值上的分立,并特别强调了把贸易自由看作人权的各种理由;最后分析了贸易与人权体制价值沟通对两者体制性质的深刻影响。第四章以分析知识产权与有关健康权之间的规范冲突和规范整合为核心,首先介绍了表征全球公共健康危机的三起国际贸易争端,并从贸易与人权制度冲突的视角对公共健康危机进行了透视;接着详尽分析了知识产权与健康权在规范上的冲突与保护上的分立,其中规范性冲突分为对应性冲突和对立性冲突两类,而保护上的分立表现为全球保护对国际保护;最后强调知识产权与健康权必须实现规范上和谐互动,并确定了规范冲突消解的若干方法和规范整合的基本原则。在此之前还对《多哈宣言》的内容、有关意义和诸多缺陷做了一番评说。第五章以探讨贸易制裁与人权保护,从而为制度整合设定外部界限为主线,首先介绍了西方学者把贸易制裁与人权保护链接的有关蓝图,并对它做了若干评价;接着从国际法的角度广泛地考察了经济(贸易)制裁与人权保护的关系,包括经济制裁人权保护效果及其面临的人权挑战,其中特别深入地论述了人权贸易制裁与人权保护之间的关系;最后强调要为制度整合设定界限,并探讨了确定制度整合界限的若干原则和意义。尾章以分析国际社会的主权并存和文化多元的变动对制度冲突的影响为宗旨,首先分析了主权并存及其在全球化下的变动对制度冲突的影响,接着探讨了国际法与文化的关系,特别是新旧“文明标准”的兴起对国际法及制度冲突的深远影响,最后强调国际法律制度冲突的解决必须走制度整合之路。

二、专利:发明的推进器和保护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专利:发明的推进器和保护神(论文提纲范文)

(1)美国高校创业教育发展动力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导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四、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二)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五、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 创业
        (二) 创业教育
        (三) 动力机制
    六、研究方法
第一章 高校创业教育发展动力机制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系统论与高校创业教育发展动力机制
        (一) 系统论的基本观点
        (二) 系统论视角下的高校创业教育
    二、内外因理论与高校创业教育发展动力
        (一) 内外因理论的基本观点
        (二) 运用内外因论分析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影响因素
    三、学术资本主义理论与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
        (一) 学术资本主义理论简介
        (二) 学术资本主义理论对美国高校的影响
        (三) 学术与市场联姻促进了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快速发展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美国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外部作用力
    一、美国政治环境与高校创业教育发展
        (一) 20世纪美国的外部政治环境特征
        (二) 20世纪美国国内政治体制的变化
        (三) 美国联邦政府对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影响
    二、美国经济与高校创业教育发展
        (一) 20世纪的美国经济发展特点
        (二) 美国经济转型对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影响
    三、美国文化与高校创业教育发展
        (一) 美国文化的主要发展阶段与基本特征
        (二) 美国文化对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美国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内部作用力
    一、“社会服务”理念与高校创业教育发展
        (一) 美国高校“社会服务”理念的形成
        (二) “社会服务”理念对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影响
        (三) 学术资本主义理念对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影响
    二、高校教师与创业教育发展
        (一) “企业家精神”成为美国高校教师的一种素质要求
        (二) 实践型教师大量进入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三) 高校教师对外部资源的依赖性增强,教师职责更加多元化
    三、高校管理制度与创业教育发展
        (一) 自由选修课制度
        (二) 跨学科教育制度
        (三) 捐赠教席制度(endowed position)
        (四) 董事会制度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科技创新:美国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
    一、科技创新促进了创业教育的快速发展
        (一) 科技创新使美国经济由“能源依赖”转向“技术依赖”
        (二) 高科技创业型企业成为美国经济发展的“龙头”
        (三) 新经济形态下高校创业教育的快速发展
    二、科技创新促进了高校创业教育的专业化发展
        (一) 学术研究为创业教育提供了理论支持
        (二) 信息技术为创业教育专业化提供了技术支持
        (三) 技术型创业教育模式不断完善
    三、科技创新促进创业型大学发展
        (一) 创业型大学的形成历程
        (二) 创业型大学的主要特征
        (三) 创业型大学必将促进创业教育繁荣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美国高校创业教育发展动力系统运行特征
    一、兴起阶段(1919-1970)的动力系统运行特征
        (一) 外部动力是美国高校创业教育兴起的主要推动力
        (二) 内部因素为高校创业教育的兴起奠定了重要基础
    二、大发展时期(1970~1990)的动力系统运行特征
        (一) 外部动力作用力进一步提升:经济结构转型时中小企业异军突起
        (二) 内部因素成为主推力:创业教育进入学科发展轨道
        (三) 技术创新与创业教育开始融合:高科技产业园的兴起
    三、成熟阶段(1990~现在)的动力系统运行特征
        (一) 外部动力多元,推动高校创业教育走向成熟
        (二) 内部因素持续发力,推动高校创业教育专业化发展
        (三) 科技创新促使美国研究型大学向创业型大学转变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美国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动力机制对我国的启示
    一、我国创业教育的发展历程
        (一) 移植与引进阶段(1989~1997)
        (二) 起步阶段(1998~2001)
        (三) 本土化阶段(2002~2008)
        (四) 平稳发展阶段(2009~至今)
    二、我国创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学生自身方面
        (二) 高校方面
        (三) 政府方面
        (四) 企业方面:企业与高校创业教育缺少联系
        (五) 其他社会组织方面:社会支持力量未被充分开发和高效利用
    三、美国创业教育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一) 营造创新、创业的文化环境
        (二) 优化融资环境,促进中小企业转型发展
        (三) 完善制度体系,增强高校的社会开放性
        (四) 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畅通技术转移通道
        (五) 培育专业的创业教育教师队伍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2)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内外部条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主要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1.1.1 自主创新概念的界定
        1.1.2 中小企业及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辨识
        1.1.3 我国中小企业及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现状
        1.1.4 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问题和本文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概况
        1.2.2 国内研究概况
        1.2.3 国内外相关研究评述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的基础理论
        1.4.1 技术创新理论
        1.4.2 复杂科学管理理论
        1.4.3 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理论
    1.5 创新点
2 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条件系统
    2.1 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要素分析
        2.1.1 人力资源要素
        2.1.2 资金要素
        2.1.3 政策法律环境要素
        2.1.4 市场要素
    2.2 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动力分析
        2.2.1 几种动力模式的提出
        2.2.2 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动力机制模型
    2.3 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条件系统揭示
        2.3.1 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特征
        2.3.2 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条件
3 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内部条件
    3.1 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内部条件“人”的要素研究
        3.1.1 人力资源条件是最主要的内部条件
        3.1.2 科技型中小企业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的三大要素
        3.1.3 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理论在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中的应用
    3.2 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人员的胜任力提升建设
        3.2.1 胜任力
        3.2.2 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人员的胜任力
        3.2.3 研发人员的胜任力与创新能力
    3.3 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人员的创新能力的开发建设
        3.3.1 创新能力
        3.3.2 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人员创新能力开发的内涵
        3.3.3 基于胜任力视角的研发人员创新能力开发建设
    3.4 研发人员创新能力建设新思维:工作生活质量管理
        3.4.1 生活质量管理的概念
        3.4.2 工作生活质量管理与创新能力开发的关系
        3.4.3 现状调查与分析
        3.4.4 研发人员工作生活质量管理的改善探讨
    3.5 企业家精神、企业内部创新文化与自主创新
        3.5.1 企业家精神
        3.5.2 企业内部创新文化
        3.5.3 企业家精神、企业内部创新文化推动创新能力建设
4 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外部条件
    4.1 资源整合与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外部条件
        4.1.1 基于复杂科学管理(CSM)整合论
        4.1.2 “整合”与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关系
        4.1.3 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资源系统的整合
    4.2 产业集群环境条件研究——同质互动与异质互动
        4.2.1 产业链与产业集群基本概念及二者的关系
        4.2.2 从“同质互动”看产业集群的形成
        4.2.3 从“异质互动”看产业集群的升级发展
        4.2.4 产业集群环境条件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影响
    4.3 政策与法律制度条件
        4.3.1 政策与法律制度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作用
        4.3.2 发达国家政策与法律制度的经验借鉴——以美国为例
        4.3.3 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与法律制度的改善
    4.4 社会创新文化条件
        4.4.1 社会文化环境与社会创新文化
        4.4.2 社会创新文化与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互动
        4.4.3 建设适合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社会创新文化
    4.5 融资条件
        4.5.1 资本与自主创新互动机制
        4.5.2 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主要资金来源分析
        4.5.3 融资“易得性”分析
    4.6 社会中介机构服务条件
        4.6.1 社会中介服务机构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互动关系
        4.6.2 技术中介服务——基于技术链的互动
        4.6.3 融资中介服务——基于资金链的互动
        4.6.4 人力资源中介服务——基于知识链的互动
        4.6.5 科技孵化器服务——技术链、资金链和知识链的“三链集成”
5 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条件的实证研究
    5.1 基础工作:问卷设计和调研方法确定
        5.1.1 问卷设计
        5.1.2 调研方法
    5.2 基于 SPSS 回归分析的内外部条件互动研究
        5.2.1 假设的提出及探讨
        5.2.2 假设的拟合与检验
        5.2.3 修正后的假设模型及检验
        5.2.4 小结
    5.3 描述分析
        5.3.1 可感知的内部创新条件调研分析
        5.3.2 融资易得性调研分析
        5.3.3 政策及法律制度支持的调研分析
        5.3.4 中介机构服务的调研分析
        5.3.5 产业集群环境(推动力)的调研分析
        5.3.6 社会创新文化氛围的调研分析
        5.3.7 创新绩效的调研分析
6 结论、对策与展望
    6.1 结论
        6.1.1 内部条件与外部条件构成系统的有机整体
        6.1.2 关于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内部条件
        6.1.3 关于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外部条件
    6.2 对策
        6.2.1 改善内部条件的对策建议
        6.2.2 改善外部条件的对策建议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调研问卷
    附录二:旋转成份矩阵
    附录三:读博期间论文发表及参与课题研究情况
致谢
附件
武汉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作者信息

(3)财产、制度与人 ——关于财产问题的哲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导言
    一、问题的提出
        (一) 时代背景
        (二) 理论需求
    二、研究状况
        (一) 国外研究状况
        (二) 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目标、思路和方法
        (一) 研究目标
        (二) 研究思路
        (三) 研究方法
    四、主要难点和创新点
        (一) 主要难点与问题
        (二) 可能的创新点
第一章 财产的界定
    第一节 西方学者对财产的定义
        一、物说
        二、权利说
        三、复合说
    第二节 中国古人对财产的理解
        一、以实物性财产为主体的财产外延
        二、以“人”为中心的财产内涵
        三、以“层级性”为代表的财产特征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的财产观
        一、财产是生产力的构成要素
        二、财产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三、财产是人对生产生活条件的所有关系
    第四节 财产的特征、分类和属性
        一、财产的基本特征
        二、财产的根本属性
        三、财产的主要分类
    第五节 财产相关概念及其关系
        一、财产相关概念的理解
        二、财产相关概念的简要辨析
        三、诸概念之间的关系图式
第二章 财产的起源及其历史演变
    第一节 财产的起源
        一、人及其实践活动是财产生成的前提
        二、财产在人类早期社会的生成
        三、私有财产及私有制的产生
    第二节 农业社会的财产状况
        一、作为财产之母的土地
        二、作为动产的货币
        三、作为特殊财产的奴隶
    第三节 工业社会的财产状况
        一、财产的资本化
        二、财产的多样化
        三、财产的社会化
    第四节 信息社会的财产状况
        一、知识财产的发展与信息财产化
        二、金融财产的兴起
        三、人力资本的凸显
    第五节 财产演变的历史规律
        一、财产的形式:从简单静态到复杂动态
        二、财产的价值形态:从个别到一般
        三、财产与人身的关系:由外在于人到内化于人
第三章 财产与社会制度
    第一节 财产对社会制度的影响
        一、财产与制度之间的中介关系
        二、财产对制度的整体性影响
        三、财产对制度的结构性影响
    第二节 社会制度对财产发展的作用
        一、制度对财产发展的促进作用
        二、制度财产发展功能的有限性
        三、制度财产功能有限性的具体表现
    第三节 财产与私有社会制度
        一、财产私有与私有社会制度
        二、私有社会制度的演变
        三、私有社会制度的历史地位
    第四节 财产与公有社会制度
        一、对财产公有的理解
        二、公有社会制度的形式
        三、公有社会制度的理解与构建
    第五节 公有制未来演进的可能路径
        一、以国有为主体的初级形态
        二、以共有为主体的中级形态
        三、以社会所有为主体的高级形态
第四章 财产与人
    第一节 财产与人的存在
        一、财产与人的存在
        二、财产与人的需求
        三、财产与人的权利
    第二节 财产与人的发展
        一、财产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二、财产与人的分工及分化
        三、财产与人关系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
    第三节 财产与社会进步
        一、财产与社会的四种生产
        二、财产与社会形态发展
        三、科技财产与社会进步
    第四节 人对财产的价值追求
        一、财产价值的三个维度
        二、人类对财产价值追求的多维性及其本质
        三、财产发展的科学评价
    第五节 人与财产、制度关系的本质
        一、人与财产、制度的关系体现了三种关系
        二、“三种关系”可归结为一种主客体矛盾
        三、人与财产、制度的关系对解决主客体矛盾的启示
第五章 财产与当代中国发展
    第一节 中国的发展现状与主要问题
        一、我国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
        二、我国财产及社会发展状况
        三、造成问题的主要原因
    第二节 构建科学合理的财产权利体系
        一、构建完整清晰的财产权利体系
        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激发财产权活力
        三、坚持改革的人民性保障群众财产权利
    第三节 打造中国特色的财产发展模式
        一、以创造公平的发展环境为基础
        二、以提高国民经济发展的综合效益为主题
        三、以提高国有经济发展水平为突破点
    第四节 建设以人为本的共享式社会
        一、在扩大就业中完善财富共享机制
        二、在推进社保一体化中完善社会保障
        三、在以人为本理念下改革和优化教育
    第五节 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一、提高制度的运行效能
        二、实现财产发展的科学转向
        三、统筹人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后记

(7)半导体技术专利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研究动机与目的
    二、研究方法与范围
    三、论文架构
第—章 知识产权与知识经济的发展
    一、知识经济之特点
        (一) 知识经济的特色
        (二) 知识经济的产品特色
        (三) 知识经济的产业发展
    二、知识产权与知识经济之市场竞争策略
        (一) 知识产权与市场独占
        (二) 知识产权与企业结合
        (三) 知识产权与企业联合
        (四) 知识产权与半导体产业发展
第二章 半导体产业分类与技术特征
    一、第半导体产业之分类
        (一) 集成电路设计
        (二) 集成电路布图设计
        (三) 集成电路制程
        (四) 集成电路封装测试
        (五) 集成电路应用
    二、半导体产业之技术特征
        (一) 集成电路设计之技术特征
        (二) 集成电路制程之技术特征
        (三) 集成电路应用之技术特征
第三章 半导体技术之专利探讨
    一、集成电路设计之专利探讨
        (一) 集成电路设计之专利属性
        (二) 集成电路设计之专利授权条件
    二、集成电路制程之专利探讨
        (一) 集成电路制程之专利属性
        (二) 集成电路制程之专利授权条件
    三、集成电路应用之专利探讨
        (一) 集成电路应用之专利属性
        (二) 集成电路应用之专利授权条件
第四章 半导体专利侵权判定
    一、专利侵权判定之学说与流程
        (一) 专利侵权判定之学说
        (二) 专利侵权判定之流程
    二、专利侵权判定之原则
        (一) 全面覆盖原则
        (二) 等同原则
        (三) 逆等同原则
        (四) 多余指定原则
        (五) 禁止反悔原则(Estoppels)
        (六) 等同原则与禁止反悔原则之争议
    三、半导体专利之侵权判定适用
        (一) 集成电路设计专利之侵权判定
        (二) 集成电路制程专利之侵权判定
        (三) 集成电路应用专利之侵权判定
第五章 半导体专利侵权之救济
    一、专利侵权之成立
        (一) 侵权之成立要件
        (二) 专利侵权之抗辩
    二、专利侵权之救济
        (一) 专利权受侵害之救济途径
        (二) 专利侵权之损害赔偿
    三、专利侵权之救济时效
        (一) 诉讼时效概说
        (二) 请求损害赔偿诉讼时效适用的一般原理
        (三) 连续侵权损害赔偿诉讼时效的适用
    四、半导体专利侵权救济之工作重点
        (一) 集成电路设计专利侵权救济之工作重点
        (二) 集成电路制程专利侵权救济之工作重点
        (三) 集成电路应用专利侵权救济之工作重点
第六章 半导体专利权滥用及其应对——以3C联盟向 DVD厂商索取高额权利金为分析对象
    一、DVD产业之专利现况
    二、飞利浦在台湾及美国的行政诉讼
        (一) 本案之背景
        (二) 美国 ITC对本案之处理
        (三) 美国 ITC对本案裁定之内容
    三、DVD专利池在中国之争议
        (一) DVD专利池的授权
        (二) 中国在法律上的反击
        (三) 中国厂商因应对策之检讨
    四、实务上的专利权滥用
        (一) 专利权滥用
        (二) 专利授权之滥用类型
    五、专利权滥用与反托拉斯
        (一) 反托拉斯法
        (二) 《反托拉斯法》立法的发展
        (三) 专利权滥用与违反反托拉斯法之差异
        (四) 专利权滥用与《反托拉斯法》之关联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及书目

(8)风险投资支撑环境作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论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意义
    1.3 概念的界定
    1.4 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2.1 国内外风险投资研究概述
        2.1.1 国外风险投资研究概述
        2.1.2 国内风险投资研究概述
    2.2 国内外风险投资环境研究综述
        2.2.1 国外风险投资环境研究现状
        2.2.2 国内风险投资环境研究现状
    2.3 国内外风险投资环境研究评述
第三章 风险投资支撑环境单要素作用机理研究
    3.1 经济环境的作用机理分析
        3.1.1 风险投资形成的经济背景
        3.1.2 经济发展水平决定风险资本供给能力
        3.1.3 技术型经济增长创造风险投资市场需求
        3.1.4 成熟的市场经济制度不可或缺
    3.2 文化环境的作用机理分析
        3.2.1 风险投资形成的文化背景
        3.2.2 创新精神——风险投资的精神支柱
        3.2.3 诚信合作——风险投资的道德基础
        3.2.4 个人价值追求——风险投资的价值驱动
    3.3 科技环境的作用机理分析
        3.3.1 风险投资产生的科技背景
        3.3.2 科技成果转化对风险投资需求的影响
        3.3.3 技术交易市场体系对风险投资的支持作用
    3.4 金融环境的作用机理分析
        3.4.1 风险投资产生的金融背景
        3.4.2 金融机构在风险投资发展中的作用
        3.4.3 金融监管在风险投资发展中的作用
        3.4.4 金融市场在风险投资发展中的作用
        3.4.5 金融工具在风险投资发展中的作用
    3.5 人才环境的作用机理分析
        3.5.1 富有开拓精神的创业者是风险投资事业发展的前提
        3.5.2 高水平的风险投资家是风险投资发展的必要条件
        3.5.3 高素质的管理者是风险投资健康发展的保证
    3.6 法律政策环境的作用机理分析
        3.6.1 法律环境对风险投资的支撑作用
        3.6.2 政策环境对风险投资的支撑作用
    3.7 社会中介服务体系的作用机理分析
        3.7.1 风险投资中介机构的特点
        3.7.2 各类中介机构对风险投资的支撑作用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风险投资支撑环境多要素作用机理研究
    4.1 风险投资支撑环境的分类
        4.1.1 理论依据
        4.1.2 诱致性支撑环境
        4.1.3 强制性支撑环境
    4.2 风险投资诱致性支撑环境的作用机理研究
    4.3 风险投资强制性支撑环境的作用机理研究
    4.4 风险投资诱致性与强制性支撑环境间的作用机理研究
    4.5 风险投资支撑环境多要素作用机理的实证研究
        4.5.1 模型的提出
        4.5.2 研究方法的确定——结构方程模型
        4.5.3 调查活动的开展
        4.5.4 数据分析与检验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我国风险投资支撑环境现状研究
    5.1 我国风险投资发展现状
    5.2 我国经济环境对风险投资的支撑现状
        5.2.1 经济发展对风险投资的潜在供给丰富
        5.2.2 经济发展对风险投资的潜在需求旺盛
        5.2.3 风险投资发展的市场经济制度基本形成
        5.2.4 经济支撑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5.3 我国文化环境对风险投资的支撑现状
        5.3.1 内倾型性格导致冒险创新意识不足
        5.3.2 身份承诺与契约承诺的矛盾导致信用文化不足
        5.3.3 财富追寻和投资观念的偏差导致风险投资意识不足
    5.4 我国科技环境对风险投资的支撑现状
        5.4.1 技术创新能力形成对风险投资的潜在需求
        5.4.2 技术交易市场的不完善制约风险投资的发展
    5.5 我国金融环境对风险投资的支撑现状
        5.5.1 缺乏风险资本的筹措机制
        5.5.2 风险资本的退出机制不完善
        5.5.3 缺乏监管和激励机制
    5.6 我国人才环境对风险投资的支撑现状
        5.6.1 科技创业人才现状
        5.6.2 风险投资家人才现状
        5.6.3 风险投资人才培育的制约因素
    5.7 我国法律政策环境对风险投资的支撑现状
        5.7.1 风险投资政策环境沿革与现状
        5.7.2 风险投资法律环境现状
    5.8 我国社会中介服务体系对风险投资的支撑现状
    5.9 风险投资支撑环境的评价模型
    5.10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我国区域风险投资支撑环境的系统评价
    6.1 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步骤
    6.2 我国风险投资支撑环境区域差异性评价
        6.2.1 多独立样本K-W 非参数检验
        6.2.2 两独立样本K-S 非参数检验
    6.3 我国区域风险投资支撑环境相对有效性评价
    6.4 我国区域风险投资支撑环境相对支撑度评价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培育我国风险投资支撑环境的目标及策略
    7.1 我国风险投资的发展阶段
    7.2 我国风险投资支撑环境的培育目标
    7.3 我国风险投资支撑环境的培育策略
        7.3.1 现阶段强制性支撑环境的构建
        7.3.2 较长时期内诱致性支撑环境的培育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摘要
ABSTRACT

(9)试论我国《科技进步法》的作用与不足(论文提纲范文)

一、《科学技术进步法》的立法背景和主要内容
    (一) 立法背景
    (二) 《科技进步法》的主要内容
二、我国《科技进步法》的积极作用
    (一) 科教兴国战略深入人心,全社会推动科技进步的格局已经形成
    (二) 科技与经济结合不断加强,科技进步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三) 科技能力大幅度提升,原始性创新显着增强
    (四) 科技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
    (五) 创新环境大为改善,促进了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
    (六) 全方位、多层次的国际科技合作新局面基本形成
三、世界主要国家科技政策动向及立法走势
    (一) 国际科技政策与法律演进概览
    (二) 世界主要国家科技政策手段和立法动向
    (三) 世界主要国家未来科技政策法律的新趋势
四、《科技进步法》实施中突出的问题
    (一) 新时期科技发展的指导方针尚未确立
    (二) 国家创新体系中各类创新主体制度不够完善
    (三) 公共科技资源的配置方式与管理规则缺乏规范
    (四) 缺乏区域性、专门化科技事业的分类指导
    (五) 国家强制力体现不突出,配套法规建设须进一步加强
五、完善《科技进步法》的思考和建议
    (一) 按照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要求,将新时期我国科技发展的基本方略定为《科技进步法》的立法宗旨
    (二) 将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作为《科技进步法》的主要原则加以确立
    (三) 明确实施科技人才战略,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提升我国科技人才的创新能力与水平的原则
    (四) 在科技进步的保障措施中进一步明确加大财政科技投入
    (五) 在促进科技进步的主要制度中,进一步明确科技基础条件建设的战略地位,促进科技资源共享
    (六) 以建立国家创新体系为战略目标,在《科技进步法》中进一步明确科技创新主体的法律地位
    (七) 根据科技发展的新形势拓展《科技进步法》调整范围
参考文献
后记
声明

(10)国际法上的贸易与人权关系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绪章 国际法走向制度冲突时代
    一、 国际社会与国际法律制度的生存
        (一) 国际社会与国际法的产生
        (二) 国际法的制度单元化
    二、 当今国际法是一种“制度冲突”法
        (一) 制度冲突的定义
        (二) 制度冲突产生的原因
    三、 国际法中的制度冲突集中表现为一种内在体系性的结构冲突
        (一) 国际法发展的新趋势
        (二) 国际法体系的内在结构解析
        (三) 国际法的内在结构冲突
第一章 国际法上的“贸易与人权”研究导论
    第一节 “贸易与人权”关系之历史考察
        一、 贸易与人权关系之起点:前制度冲突
        二、 贸易与人权关系之过去:制度性分立与共存
        三、 贸易与人权关系之现在:制度性冲突互动
    第二节 “贸易与人权”研究在国际法上的兴起
        一、 当今国际社会中的“贸易与”现象
        二、 西方学者对“贸易与人权”的研究
        三、 对西方学者“人权与贸易”研究的若干评价
    第三节 “贸易与人权”研究在国际法上的意义
        一、 “贸易与人权”研究的一般国际法意义
        二、 “贸易与人权”研究在我国的意义
第二章 贸易与人权制度性冲突及其调和模式
    第一节 贸易与人权的制度性差异与制度性冲突
        一、 贸易与人权的制度性差异
        二、 贸易与人权的制度冲突
    第二节 调和贸易与人权冲突的传统理论模式
        一、 效率优先论
        二、 人权优先论
        三、 例外平衡论
        四、 WTO 立宪论
        五、 各种理论派别之间的大论战
    第三节 贸易与人权:从制度冲突到制度整合
        一、 变动中的国际法体系
        二、 “制度整合”论的提出
        三、 制度整合的基本框架:以贸易与人权之制度整合为例
第三章 贸易与人权在体制价值上的沟通:把贸易自由看作人权
    第一节 国家间体制对贸易自由与人权的隔离
        一、 贸易自由与人的权利:从原始统一走向制度性分立
        二、 自由贸易与人权:从“国内性”的制度分立走向“国际性”的价值冲突
    第二节 以人权看待贸易自由:从价值冲突到制度性统一
        一、 贸易自由为什么没有被写入国际人权文件
        二、 贸易自由在世界贸易体制中的定性
        三、 把贸易自由理解为一种人权权利的基本理由
    第三节 贸易与人权:从体制价值上的沟通到体制性质上的调和
        一、 调和国家价值与非国家价值之间的冲突
        二、 在国家间体制中融入个人权利与义务
        三、 实现贸易自由与其它人权权利之间的制度性平衡
第四章 贸易与人权规范冲突与规范整合:TRIPS 协议视角
    第一节 国际贸易争端与全球公共健康危机
        一、 跨国公司与南非、美国与巴西的贸易争端案和美、加炭疽病危机
        二、 “全球公共健康危机”的制度冲突透视
    第二节 知识产权与健康权:从规范上的冲突到保护上的分立
        一、 知识产权与健康权的国际保护:双重保护对单一保护
        二、 知识产权与健康权在保护上的规范冲突:相对应性冲突与相对立性冲突
        三、 知识产权与健康权在保护上的分立:全球保护对国际保护
    第三节 知识产权与健康权在保护上的规范整合:《多哈宣言》之后
        一、 《多哈宣言》:“危机”的初步缓解
        二、 知识产权与健康权之间的规范整合:“危机”的消解
第五章 贸易制裁与人权保护:制度整合的界限探讨
    第一节 贸易制裁与人权链接--“Patricia Stirling 蓝图”
        一、 “Patricia Stirling 蓝图”出台的背景
        二、 “Patricia Stirling 蓝图”的基本构架
        三、 对“Patricia Stirling 蓝图”的若干评价
    第二节 国际法体系中经济制裁与人权保护
        一、 单边经济制裁与人权保护
        二、 联合国体制下的经济制裁与人权保护
        三、 世界贸易体制下的贸易制裁与人权保护
        四、 国际法上的人权贸易制裁与人权保护
    第三节 贸易与人权制度整合的界限分析:以人权贸易制裁为视角
        一、 制度整合界限问题的提出
        二、 制度整合界限的原则性确定
        三、 为制度整合“设定”界限的意义
尾 章 全球化下主权并存与文化多元:寻找制度冲突的根源
    一、 主权并存与制度冲突的产生
    二、 文化多元与制度冲突的加剧
    三、 在主权并存之上与文化多元之下寻求制度整合
参考书目
后记

四、专利:发明的推进器和保护神(论文参考文献)

  • [1]美国高校创业教育发展动力机制研究[D]. 李忠双. 东北师范大学, 2015(02)
  • [2]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内外部条件研究[D]. 王滨. 武汉大学, 2012(07)
  • [3]财产、制度与人 ——关于财产问题的哲学研究[D]. 闫何清. 中共中央党校, 2011(09)
  • [4]以知识产权创新推进经济加速转型[J]. 杨承训. 决策探索(下), 2010(05)
  • [5]神七背后的专利故事[J]. 魏衍亮. 中国发明与专利, 2008(11)
  • [6]科技体制改革的法律保障[J]. 任凤莲. 生产力研究, 2006(06)
  • [7]半导体技术专利保护研究[D]. 朱江村. 西南政法大学, 2006(12)
  • [8]风险投资支撑环境作用机理研究[D]. 李雪灵. 吉林大学, 2005(01)
  • [9]试论我国《科技进步法》的作用与不足[D]. 赵敏. 四川大学, 2004(02)
  • [10]国际法上的贸易与人权关系论[D]. 李春林. 华东政法学院, 2004(01)

标签:;  ;  ;  ;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