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浪底水库投入使用后三门峡库区治理措施初探

小浪底水库投入使用后三门峡库区治理措施初探

一、小浪底水库运用后三门峡库区治理措施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张金良,鲁俊,高兴,赵梦龙[1](2021)在《增强小浪底调水调沙后续动力的三门峡水库水位方案优选》文中研究表明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后续动力不足,在不新建水利工程的前提下充分挖掘三门峡水库等现有工程的潜力,可为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提供后续动力,具有研究价值。该研究分析三门峡水库通过改建底孔形成双泥沙侵蚀基准面条件下的可能边界条件,考虑三门峡水库工程运用条件和入库洪水分期特点,分析拟定了三门峡汛期、非汛期抬高水位的方案,利用构建的三门峡水库泥沙冲淤数学模型和模糊优选评价模型进行方案计算分析与评价,提出了三门峡水库在降低侵蚀基准面的情况下最优运用水位方案,即按照前汛期运用水位308 m、后汛期运用水位312 m、非汛期最高水位321 m运行的方案,该方案与现状运用方案相比,2 600 m3/s以上增泄水量增加42%,电站发电量累计增加9%,湿地面积增加73%,评价的综合效益最优。研究成果对增强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后续动力、三门峡水库充分发挥综合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张旭东[2](2020)在《黄河干支流骨干枢纽群泥沙动态调控指标体系和阈值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黄河从古至今就是我国人民赖以生存的母亲河,但同时也是发生灾害最多的河流之一,含沙量之高世界闻名,其特点就是水少沙多,本论文使用黄河实测资料分析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手段,首先研究黄河上游宁蒙河段,中游小北干流河段和下游河段的水沙变化特点,分析表明,黄河各河段普遍出现年际间来水来沙量减少和大流量级别来水减少、存在不同程度的主槽萎缩、淤积、平滩流量减小、河道过流输沙能力大大降低,最终造成洪灾、旱灾、凌灾等现象。这些现象主要由黄河水沙不协调,黄河水沙年际间与年内间不均衡,含沙量高等特点决定,对黄河流域造成严重的威胁和生命财产损失;其次进行了黄河各河段在防洪防凌调控指标阈值分析,输水输沙功能调控指标阈值分析2方面的研究,提出了未来可保持与塑造黄河各河段健康输水输沙的阈值指标。从而为黄河利用干支流水库群对进入下游的水沙关系进行调节和控制,塑造出相对协调的水沙关系,提供科技支撑。取得的分析成果有1、依据黄河的来水来沙特点,从不同河段、不同功能体系、最重要控制指标和沿程调控指标等4个层次,初步构建了黄河干支流骨干枢纽群泥沙动态调控指标体系。2、宁蒙河段水沙变化特点:水沙分布不协调,水沙异源;水沙量年际、年内分布不均匀;近年来输水输沙主要集中在500~3000 m3/s流量级内。为避免宁蒙河段进一步淤积萎缩,宁蒙河段输水输沙功能调控指标阈值确定为:流量2000m3/s~2500 m3/s,含沙量不超过10 kg/m3,来沙系数小于0.004 kg.s/m6。3、中游小北干流河段水沙变化特点:来水来沙量年内、年际分布不均匀,尤以来沙量更甚;1987年以来,小北干流的来水来沙量呈现较为明显的减小趋势;1987年以来,小北干流小流量出现的几率明显增加、大流量相反;小北干流年平均含沙量年际变化也很大。确定小北干流河段输水输沙功能调控指标阈值为:流量在2500 m3/s左右,来沙系数在0.013 kg.s/m6左右,三门峡水库继续采用蓄清排浑运用且汛期敞开下泄、非汛期平均运用水位315 m(运用水位最高不超过318 m),在此条件下,可以使得小北干流河道不淤积、潼关高程不抬高。4、黄河下游河段水沙变化特点:水沙年际、水沙年内分配不均匀;1986年以前水沙量的减小基本没有破坏黄河下游水沙搭配关系,而1986年以后水沙搭配关系明显恶化,2003年以来的水沙搭配关系得到了明显改善;近年来黄河下游的输水输沙主要集中在1000~4000 m3/s洪水中。黄河下游河段输水输沙功能调控指标阈值确定为:来沙系数不超过0.01 kg.s/m6、含沙量在25.5 kg/m3以下、汛期平均水量大于105亿m3、流量在4000 m3/s左右时,黄河下游河道的能够满足输水输沙功能的需求。

李文学[3](2019)在《黄河骨干水库工程的建设运用实践与启示》文中提出黄河重大控制性骨干工程事关治黄大局,其规划建设与运行管理实践不断推动对治黄认知的深化。结合黄河中游三门峡水库、小浪底水库工程规划建设背景、运行管理实践等情况,简要回顾黄河骨干水库工程由实践到认识、到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以及贯穿其中的治河思想发展演变。基于新时代黄河治理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提出了加快推进古贤骨干水库工程建设的治黄建议。

胡春宏[4](2019)在《从三门峡到三峡我国工程泥沙学科的发展与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工程泥沙学科的发展是伴随着重大工程的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行而快速发展的。本文回顾了20世纪60年代初黄河三门峡水库建成运行后出现的泥沙问题和解决措施:库区严重淤积和库尾"翘尾巴"现象,潼关高程快速抬升了5 m以上;枢纽被迫进行了二次改建,以提高水库的泄流规模;水库运行方式进行了二次调整,通过降低汛期坝前水位,以增大水库的排沙能力。阐述了三门峡水库的实践不仅大大提高了对工程泥沙运动规律的认识,而且总结提炼出以水库"蓄清排浑"运行方式为标志的系列成果。水库"蓄清排浑"运行方式已在小浪底水库和三峡水库成功运用,并在实践中得到不断的优化完善,逐步形成了水沙调控的理论与技术。从三门峡到三峡工程的实践,为我国工程泥沙运动规律、多沙河流水库有效库容长期保持理论、江河水沙调控理论与技术、实体和数学模型模拟技术等的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形成了工程泥沙学科的理论与技术体系,推动我国工程泥沙技术走在世界前列。进一步提出了未来工程泥沙研究的思路和方向:一是从水库泥沙淤积治理向全河水沙调控转变,即从江河局部治理向全河治理转变;二是从河流泥沙向流域泥沙、海域泥沙转变;三是从传统泥沙问题向生态环境泥沙转变。泥沙研究要紧密结合国家重大需求,瞄准学科前沿,充分开发和利用新技术、新方法,在大数据、云计算、智能化应用方面取得新突破。

娄书建,刘谋,王海军,张涛,王育杰[5](2017)在《三门峡水库原型试验以来防洪安全现状及对策》文中研究指明三门峡水库开展原型试验以来,非汛期水库水位降低,按不超过318 m进行控制,库区大量滩地露出,长时间低水位运行,致使两岸居民逐渐涌入滩地进行违规开发,种植养殖、修堤围湖、景区建设等,侵占库区高程不断下移,在库区322326 m高程甚至修建别墅等永久性建筑,严重影响水库的防洪、防凌以及应急调度功能的正常运用。介绍了为维护库区水事秩序、遏制对库区的非法侵占、保障库区及黄河防洪安全,近年来采取的警示性蓄水、河道巡查、法律法规普法宣传等措施,所采取措施有效遏制了库区违规开发现象,对改善库区防洪安全管理形势作用明显。

陈琳[6](2017)在《小浪底水库运用后黄河下游水沙变化及河道冲淤演变》文中研究表明水库的修建显着改变了进入下游河道的水沙条件,对下游河道演变也具有显着影响。小浪底水库是黄河干流最靠近下游的一座水库,控制着进入黄河下游河道的水沙过程。经过多年的初期运用,小浪底水库在减少水库下游河道淤积和稳定合适的中水河槽规模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以小浪底水库为例,分析了小浪底水库初期运用以来黄河下游水沙变化及河道冲淤演变过程,并研究了下游河道演变与水沙过程的响应。本文主要研究成果总结如下:(1)小浪底水库运用后15年内,下游水量年内分配发生明显改变,汛期来水量比重明显小于非汛期,下泄沙量明显减少。调水调沙期间,水库最大下泄流量形成平头洪峰,中水流量持续的时间增加;水沙趋势分析表明,黄河下游来水来沙量在1950~2015近65年整体呈显着减小趋势,小浪底水库运用后,年径流量变化趋势趋于稳定,年输沙量呈显着降低趋势;通过水沙多时间尺度分析,花园口站年径流量、输沙量变化分别以22a和9a尺度为首要主周期。黄河下游花园口站水沙序列的周期规律与中游潼关站基本一致,小浪底水库(联合三门峡水库)运用对下游水沙序列多时间尺度特性影响不大。(2)统计分析了小浪底水库运用及调水调沙期间黄河下游河道冲淤特点,分析了河道横断面形态调整及断面特征参数、平滩流量的演变过程。结果表明:小浪底水库运用后黄河下游河道均保持相对稳定的冲刷。18次调水调沙冲刷量仅占下游总冲刷量的14.69%,不是下游冲刷的主体,2007年后调水调沙冲刷效率逐渐降低;小浪底水库运用后,各典型河段横断面均以冲刷下切为主,局部河段伴有横向展宽;小浪底水库运用后,平滩流量有一定回升,2007年底黄河下游四站均值已恢复到了 4000m3/s以上。(3)运用回归分析(含逐步回归)、BP神经网络研究了黄河下游平滩面积、平滩流量与水沙条件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平滩面积、平滩流量受前期水沙因子的影响时间大致为4~6年。考虑流量和来沙系数两个主要因子,以5年滑动平均值拟合出平滩流量与两个因子的相关性公式,基本能反映平滩流量随水沙条件的年际变化过程;考虑平滩流量的多个影响因子,基于逐步回归方法和BP神经网络模型建立了平滩流量的预测模型,就总体预测精度而言,BP神经网络>逐步回归模型>汛期水沙拟合模型,但BP祌经网络对于平滩流量极值点的预测效果较差,需要更大范围数据的训练。

陈启文[7](2016)在《大河上下》文中认为遥想一条万里巨川的诞生,那该是一个庄严而浩大的仪式,自然也是天地造化。引子遥想一条万里巨川的诞生,那该是一个庄严而浩大的仪式,自然也是天地造化。但黄河到底是怎样诞生的,又是一个让人类费尽猜测的千古之谜。这一谜团近年来已被中国地理学家揭开了,并且向世人再现了在地球造山运动中大地重新塑形和黄河逐渐形成的过程。科学的阐释过于深奥,这里我尽可能把它转化为简明扼要的常识。第一阶段

季平[8](2011)在《一生探索治本之策的河官王化云》文中研究指明王化云(1908-1992)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任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是人民治黄事业的先驱者和探索者。在王化云40多年的治黄生涯中,他勤于学习和总结,勇于探索和实践,由一名非专业工程技术人员成长为一名当之无愧的治黄专家,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治黄理念。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和方法,通过论述王化云在黄河治本之策上的艰辛探索,总结其取得成就的原因,进而从王化云的治河历程来展现新中国半个世纪来治理黄河波澜壮阔的历史。

张泽中[9](2009)在《水库补偿机理和补偿效益计算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水电梯级大开发和水资源统一管理制度健全,水库的作用不仅表现在综合利用,而且呈现出流域化、生态化趋势,水库群统一调度迫切需要解决补偿效益的计算和分配问题,而现有的理论和方法已不能满足实践需求。因此,论文以黄河龙羊峡、刘家峡等水库为例,针对水库补偿效益产生机理、水库生态补偿效益、环境补偿效益、防凌补偿效益等进行了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水库补偿效益产生机理研究。从调节型水库对过流水资源价值影响入手,揭示了水库补偿效益产生机理:通过大坝作功,水库改变过流水资源价值,水资源的流动特性使得相关对象在投资不变的情况下,直接或间接利用价值变化的水资源,所得的利益发生变化,利益变化部分是水库改变水资源价值的效益外部化,即产生水库补偿效益。(2)环境补偿效益研究。水库环境补偿效益主要包括水库对大气环境补偿效益、河道水体环境补偿和环境资源补偿效益,给出相应定义和计算方法。研究建立了大气环境补偿效益成本模型,得出龙羊峡水库大气环境补偿效益有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刘家峡水库大气环境补偿效益具有随着时间推移而减小的规律。改进污径比,提出水库对下游河道水体环境补偿效益计算方法,并计算了2003年龙羊峡和刘家峡水库相应水环境补偿效益。环境资源补偿效益主要是指耕地环境、文化自然景观的旅游环境、人工湿地环境三个方面补偿效益,计算了龙羊峡水库和刘家峡水库的环境资源补偿效益。(3)生态补偿效益研究。水库生态补偿效益分为河道外生态补偿效益和河道内补偿效益;河道外生态补偿效益包括湖泊补水、湿地补水、相邻河流补水对应的生态补偿效益;河道内生态补偿效益包括非汛期生态基流、防断流补水、汛期生态洪水输沙生态补偿效益。研究给出各种补偿效益的定义和计算方法。采用生态系统服务的意愿支付法,研究了2006年小浪底水库引黄济淀的河道外生态补偿效益;利用水库群补偿调节计算结果,研究了龙羊峡和刘家峡两库对黄河防断流补偿效益的动态特性。根据洪水塑造河流形态为生物提供生境的主要生态功能,提出多泥沙河流上水库生态洪水补偿效益正负判别依据和生态洪水补偿效益计算方法。(4)防凌补偿效益研究。利用冰水力学理论,揭示了龙羊峡和刘家峡水库联合运用改变宁蒙河段冰塞特性的机理,从理论上得出凌汛新问题的根源是龙羊峡和刘家峡水库联合运用加剧了宁蒙河道淤积;调水调沙是宁蒙河段防凌和解决凌汛新问题的关键措施之一。研究给出水库防凌补偿效益定义及计算方法,大柳树水库的防凌补偿效益主要包括消减宁蒙河段凌灾、提高防护对象防凌标准和防凌安全、补偿上游梯级水库发电和补偿刘家峡水库综合用水。

李福生[10](2008)在《古贤水利枢纽工程在黄河水沙调控体系中的战略地位》文中研究指明古贤水利枢纽是黄河水沙调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控制了黄河洪水、泥沙的主要来源区,特别是粗泥沙来源区,距离小浪底较近,与小浪底水库联合拦沙和调水调沙、协调黄河水沙关系具有独特的地理优势,在黄河水沙调控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战略地位。从黄河的治理开发和地区经济发展需求来看,建设古贤水利枢纽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

二、小浪底水库运用后三门峡库区治理措施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浪底水库运用后三门峡库区治理措施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增强小浪底调水调沙后续动力的三门峡水库水位方案优选(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数据来源
    1.3 研究方法
        1.3.1 库区泥沙冲淤数学模型
        1.3.2 发电量计算方程
        1.3.3 库区最大湿地面积、库区淹没人口
        1.3.4 方案评价模型
    1.4 方案设置
        1.4.1 水位方案
        1.4.2 模型边界
        1.4.3 水沙条件
2 结果与分析
3 结论

(2)黄河干支流骨干枢纽群泥沙动态调控指标体系和阈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水沙调控研究现状
        1.2.2 水沙调控阈值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2.1 黄河流域
        2.1.1 流域概况
        2.1.2 研究河段选取
    2.2 数据源
        2.2.1 水文数据
        2.2.2 其他数据
    2.3 黄河水沙调控体系
第3章 黄河上游宁蒙河段调控指标阈值分析
    3.1 宁蒙河段水沙变化特点
    3.2 防洪防凌调控指标阈值分析
        3.2.1 防洪调控指标分析及确定
        3.2.2 防凌调控指标分析及确定
    3.3 输水输沙功能调控指标阈值分析
        3.3.1 平滩流量变化特点
        3.3.2 河道冲淤演变特点
        3.3.3 河道输沙能力分析
        3.3.4 与高效输沙塑槽相适应的调控指标
        3.3.5 与河槽规模相适应的调控指标
        3.3.6 与河道冲淤相适应的调控指标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黄河中游小北干流河段调控指标阈值分析
    4.1 小北干流河段水沙变化特点
    4.2 输水输沙功能调控指标阈值分析
        4.2.1 潼关高程变化特点
        4.2.2 河段冲淤演变特点
        4.2.3 潼关高程对河道冲淤的影响
        4.2.4 与河道冲淤相适应的调控指标
        4.2.5 与潼关高程相适应的调控指标
        4.2.6 与三门峡水库运用方式相适应的调控指标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黄河下游河段调控指标阈值分析
    5.1 黄河下游水沙变化特点
    5.2 防洪防凌调控指标阈值分析
        5.2.1 防洪调控指标分析及确定
        5.2.2 防凌调控指标分析及确定
    5.3 输水输沙功能调控指标阈值分析
        5.3.1 平滩流量变化特点
        5.3.2 河道冲淤演变特点
        5.3.3 与高效输沙塑槽相适应的调控指标
        5.3.4 与河槽规模相适应的调控指标
        5.3.5 与河道冲淤相适应的调控指标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3)黄河骨干水库工程的建设运用实践与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 三门峡水库建设运用实践及启示
    1.1 三门峡水库建设决策背景
        (1)除害兴利理念下的蓄水拦沙治理方略。
        (2)黄河清与三门峡高坝大库。
    1.2 三门峡水库改建及运用方式调整
        (1)三门峡水库两次改建。
        (2)三门峡水库低水位运用方式。
    1.3 三门峡水库建设运用启示及治黄思想发展
2 小浪底水库建设运用实践及启示
    2.1 小浪底水库建设背景
        (1)淮河“75·8”特大暴雨洪水后黄河“上拦下排,两岸分滞”洪水处理方针的形成。
        (2)“拦、用、调、排”防洪减淤基本思路的演变。
        (3)黄河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剧与黄河下游断流。
    2.2 小浪底水库运用实践
        (1)调水调沙实践与主要成效。
        (2)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问题显着改观。
    2.3 小浪底水库建设运用启示及治黄思想发展
        (1)下游河道治理方略与滩区综合治理。
        (2)维持黄河健康生命与水沙调控体系的提出。
        (3)洪水、泥沙综合处理和利用思路的丰富完善。
3 新时期治黄重大水库工程建设建议
    3.1 新时期治黄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1)下游防洪安全问题。
        (2)水资源紧缺问题。
        (3)水生态及水环境问题。
    3.2 加快推进古贤水库建设的建议
        (1)古贤水库有利于保障黄河下游河道生态屏障安全。
        (2)古贤水库可显着降低潼关高程、提高渭河下游防洪能力。
        (3)古贤水库是区域生态富民工程。
4 结 语

(4)从三门峡到三峡我国工程泥沙学科的发展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三门峡水库泥沙问题与水沙调控
    1.1 三门峡水库严重淤积与库尾“翘尾巴”
    1.2 三门峡水库两次改建与“蓄清排浑”运行方式的提出
    1.3 三门峡水库“蓄清排浑”运行方式的优化与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运用
        1.3.1 三门峡水库“蓄清排浑”运行方式的优化和完善
        1.3.2 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运用与水沙调控
2 三峡水库泥沙调控技术与面临的新问题
    2.1 三峡水库入库水沙量变化与“蓄清排浑”运行方式优化调整
    2.2 三峡水库泥沙淤积与排沙比
    2.3 三峡水库坝下游河道冲刷与水位下降
    2.4 三峡工程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需求
        2.4.1 三峡工程面临的新情况
        2.4.2 三峡工程面临的新问题
        2.4.3 三峡工程面临的新需求
3 工程泥沙学科的发展与思考
    3.1 重大工程极大地促进了工程泥沙学科的发展
    3.2 三门峡、小浪底和三峡等工程发挥了巨大综合效益
    3.3 水沙调控理论与技术仍需不断完善
    3.4 未来工程泥沙研究方向

(5)三门峡水库原型试验以来防洪安全现状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三门峡水库原型试验运用背景
2 原型试验以来引发的防洪安全问题
    2.1 库区防洪水位以下存在的问题
    2.2 水库防洪运用水位复核
    2.3 库区防洪水位以下管理现状
3 已经采取的主要措施及对策建议
    3.1 主要措施及成效
    3.2 对策与建议
4 结语

(6)小浪底水库运用后黄河下游水沙变化及河道冲淤演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小浪底水库及黄河下游河道概况
        1.2.1 小浪底水库概况
        1.2.2 黄河下游河道概况
    1.3 水库运用对下游水沙变化及河道演变研究综述
        1.3.1 水库运用对下游河道水沙变化及河道演变的影响
        1.3.2 水沙变化趋势及多时间尺度研究方法综述
        1.3.3 水沙条件与河道演变响应研究方法综述
    1.4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1.5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1.5.3 资料来源
第二章 小浪底水库运用后黄河下游水沙变化分析
    2.1 小浪底水库运用后黄河下游水沙变化特征
        2.1.1 年际变化
        2.1.2 汛期和非汛期变化
    2.2 调水调沙期间下游水沙过程
    2.3 水沙变化趋势
        2.3.1 M-K秩相关检验法原理
        2.3.2 M-K趋势分析
    2.4 水沙多时间尺度特征
        2.4.1 小波分析方法简介
        2.4.2 水沙趋势分析
        2.4.3 水沙周期性分析
    2.5 小结
第三章 小浪底水库运用后黄河下游河道断面形态特征分析
    3.1 小浪底水库运用后下游河道冲淤量变化
        3.1.1 冲淤量年际变化
        3.1.2 汛期和非汛期冲淤量
    3.2 调水调沙期间冲淤量及冲刷效率分析
        3.2.1 冲淤特点
        3.2.2 冲刷效率
    3.3 横断面形态变化过程
        3.3.1 游荡段
        3.3.2 过渡段
        3.3.3 弯曲段
    3.4 平滩流量变化过程
    3.5 小结
第四章 小浪底水库下游水沙过程与下游河道的响应关系
    4.1 平滩面积与水沙变化的响应
        4.1.1 平滩面积的水沙因子分析
        4.1.2 平滩面积与水沙条件的综合响应
    4.2 平滩流量与水沙变化的响应
        4.2.1 平滩流量的水沙因子分析
        4.2.2 平滩流量与水沙条件的综合响应
    4.3 平滩流量的多因素分析
        4.3.1 平滩流量的单因子影响分析
        4.3.2 基于逐步回归的平滩流量多因子分析
    4.4 基于BP神经网络的平滩流量多因子分析
        4.4.1 BP神经网络简介
        4.4.2 平滩流量计算分析
    4.5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8)一生探索治本之策的河官王化云(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目录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探索黄河治本之策的酝酿
    第一节 应对大洪水威胁,采取宽河固堤的举措
    第二节 探索黄河治本之策的准备
    第三节 小结
第二章 黄河治本之策的初步实施及受挫
    第一节 提出蓄水拦沙方略,编制黄河综合规划
    第二节 根治黄河的一次重大失误——三门峡水利枢纽的兴建
    第三节 小结
第三章 黄河治本之策的再认识
    第一节 上拦下排方略的提出及具体措施
    第二节 上拦下排方略的发展
    第三节 小结
第四章 黄河治本之策的成熟
    第一节 黄河上中下游要统筹兼治
    第二节 调水调沙方略的实施
    第三节 小结
第五章 结语
附录 王化云生涯系年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9)水库补偿机理和补偿效益计算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水库作用显着
        1.1.2 梯级水库开发出现高潮
        1.1.3 水库作用的生态化和流域化
        1.1.4 黄河梯级水电基地发展需求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4 研究发展趋势
    1.5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创新点
    1.6 研究技术路线
2 水库补偿效益理论体系研究
    2.1 水库补偿效益概念及内涵
        2.1.1 水库补偿效益概念
        2.1.2 水库补偿效益内涵
    2.2 水库补偿效益组成
    2.3 水库补偿关系研究
        2.3.1 水库补偿与被补偿关系分析
        2.3.2 调节与反调节补偿系统分析
        2.3.3 串联、并联与混联水库群补偿关系分析
        2.3.4 补偿模式分类
    2.4 水库补偿效益产生机理
    2.5 水库补偿效益计算原理
    2.6 小结
3 水库补偿效益产生机理研究
    3.1 河流水资源价值理论
        3.1.1 水资源价值研究进展
        3.1.2 水资源价值理论
        3.1.3 水资源价值构成及其变化
        3.1.4 水资源价值特性
        3.1.5 水资源使用价值的特性
    3.2 调节型水库对过流水资源价值的影响
        3.2.1 水库调节原则
        3.2.2 水库调节改变过流水资源劳动价值机理
        3.2.3 水库调节改变过流水资源稀缺价值机理
        3.2.4 水库调节对水资源产权价值的影响
    3.3 水库补偿的经济外部性
    3.4 水库补偿效益实现
    3.5 本章小结
4 水库群补偿调节模型及其求解
    4.1 黄河上游梯级水库补偿效益计算的基本资料
        4.1.1 径流资料
        4.1.2 径流资料分析
        4.1.3 需水资料
        4.1.4 河口镇补水约束
        4.1.5 地下水资料
        4.1.6 防凌约束
        4.1.7 蒸发渗漏损失
    4.2 黄河上游梯级水库补偿调度分析
        4.2.1 黄河上游梯级水库补偿调节特点
        4.2.2 补偿效益计算方案设置
    4.3 黄河上游梯级水库补偿调度仿真模型及求解
        4.3.1 梯级水库补偿调度仿真模型
        4.3.2 补偿调度仿真模型求解
    4.4 小结
5 水库环境补偿效益研究
    5.1 水库环境补偿效益相关概念界定
        5.1.1 环境概念及研究内容
        5.1.2 水库环境补偿效益定义及研究范围
    5.2 大气环境补偿效益研究
        5.2.1 大气环境补偿效益计算思路
        5.2.2 大气环境补偿效益成本模型计算法
        5.2.3 大气环境补偿效益计算实例
    5.3 河道水体环境补偿效益研究
        5.3.1 河道水体环境补偿效益研究思路
        5.3.2 河道水体环境补偿效益定量化方法
        5.3.3 河道水体环境补偿效益实例
    5.4 环境资源补偿效益研究
        5.4.1 水库变化导致环境资源变化
        5.4.2 环境资源补偿效益计算研究
        5.4.3 环境资源补偿效益实例分析
    5.5 环境补偿效益产生机理分析
    5.6 小结
6 水库生态补偿效益研究
    6.1 水库生态补偿效益相关概念界定
        6.1.1 生态系统概念及研究内容
        6.1.2 水库生态补偿效益
    6.2 水库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6.3 河道外生态补偿效益
        6.3.1 河道外生态补偿效益分析
        6.3.2 全球和中国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
        6.3.3 河道外生态补偿效益计算方法
        6.3.4 河道外补偿效益实例—引黄济淀
    6.4 河道内生态补偿效益
        6.4.1 河流生态流量
        6.4.2 河道内生态流量补偿效益
    6.5 河流生态基流补偿效益
        6.5.1 生态基流补偿效益量化思路
        6.5.2 河道流量生态贡献评价
        6.5.3 生态基流补偿效益计算步骤
        6.5.4 河流生态基流补偿效益实例
    6.6 防断流补偿效益
        6.6.1 河道断流的两种含义和相关分析
        6.6.2 黄河断流的历史与其原因
        6.6.3 龙羊峡和刘家峡水库缓解90年代黄河断流的贡献
        6.6.4 龙羊峡和刘家峡水库不同水平年下防断流补水量
        6.6.5 龙羊峡和刘家峡水库不同水平年下防断流补偿效益
    6.7 生态洪水补偿效益
        6.7.1 防洪减灾和实现洪水资源化的意义
        6.7.2 生态洪水补偿效益量化思路
        6.7.3 生态洪水补偿效益实例
    6.8 本章小结
7 水库防凌补偿效益研究
    7.1 水库防凌补偿效益概念界定
    7.2 冰凌的形成及演变
        7.2.1 冰盖的形成及演变
        7.2.2 冰塞的形成及演变
        7.2.3 冰坝的形成及演变
        7.2.4 冰盖、冰塞和冰坝的形成条件及其影响因子
    7.3 水库运用改变冰塞机理研究
        7.3.1 龙、刘两库联合运用对宁蒙河段影响
        7.3.2 龙、刘两库联合运用前后冰塞特性变化
        7.3.3 龙、刘两库联合运用改变冰塞特性的机理
        7.3.4 宁蒙河段凌灾新问题的根源及防治措施
    7.4 水库防凌调度
    7.5 水库防凌补偿效益分析
    7.6 大柳树水库防凌补偿效益实例
        7.6.1 大柳树水库防凌补偿效益分项
        7.6.2 水库防凌补偿效益计算原理
        7.6.3 大柳树水库防凌补偿效益计算
    7.7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建议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在校期间撰写和发表的论文
    2.参与科研项目

四、小浪底水库运用后三门峡库区治理措施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增强小浪底调水调沙后续动力的三门峡水库水位方案优选[J]. 张金良,鲁俊,高兴,赵梦龙. 农业工程学报, 2021(15)
  • [2]黄河干支流骨干枢纽群泥沙动态调控指标体系和阈值研究[D]. 张旭东. 河北工程大学, 2020
  • [3]黄河骨干水库工程的建设运用实践与启示[J]. 李文学. 人民黄河, 2019(10)
  • [4]从三门峡到三峡我国工程泥沙学科的发展与思考[J]. 胡春宏. 泥沙研究, 2019(02)
  • [5]三门峡水库原型试验以来防洪安全现状及对策[J]. 娄书建,刘谋,王海军,张涛,王育杰. 人民黄河, 2017(07)
  • [6]小浪底水库运用后黄河下游水沙变化及河道冲淤演变[D]. 陈琳.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2017(11)
  • [7]大河上下[J]. 陈启文. 清明, 2016(02)
  • [8]一生探索治本之策的河官王化云[D]. 季平. 福建师范大学, 2011(05)
  • [9]水库补偿机理和补偿效益计算方法研究[D]. 张泽中. 西安理工大学, 2009(02)
  • [10]古贤水利枢纽工程在黄河水沙调控体系中的战略地位[A]. 李福生. 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黄河中下游水资源综合利用专题论坛文集, 2008

标签:;  ;  ;  ;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