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选线触发设计

视频选线触发设计

一、视频选行触发器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张雪晗[1](2020)在《基于交通事故情境的图像复原VR教学课程开发》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虚拟现实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实现了教学资源从二维到三维、静态到动态、单向到交互的转变,推动了教育的创新发展。本文基于虚拟现实技术,进行了基于交通事故情境的图像复原课程开发。在学习之前加入交通事故情境的模拟,以此增加学习趣味性,使用PC电脑和HTC Vive虚拟现实头盔来搭建硬件系统,并利用Unreal Engine 4以及相关插件实现设备间的通信连接,实现图像复原课程的学习和图像恢复操作。本文的主要内容有:首先,本文针对国内外先进的虚拟现实教学应用现状,对本课程系统进行了需求分析。设计合理的交通事故情境,结合图像复原课程特点对虚拟学习和操作流程进行了框架设计。利用逆滤波及其改进方法和维纳滤波法对模糊车牌图像进行了复原处理。其次,详细的阐述了本课程开发所涉及的关键技术,包括碰撞检测技术、虚拟动画技术、UI设计和射线检测技术。对几何模型进行碰撞检测处理:由Sphere包围盒作碰撞包裹处理,通过添加碰撞器和触发器实现碰撞触发;绑定虚拟人物模型和骨骼模型,利用动画技术实现人物和车辆的驱动;UI界面的设计贯穿整个课程开发过程,利用射线检测沿给定的线执行碰撞追踪,检测识别车辆的信息。完成了虚拟场景的搭建和灯光的渲染。最后,阐述了图像复原虚拟教学课程的实现的实现方法及过程。在虚拟情境实现中,阐述了人物角色的控制创建和虚拟动画的实现;结合HTC Vive虚拟现实头盔和手柄控制器实现了系统学习模块和操作模块,在操作模块中,将逆滤波法、改进的逆滤波法和维纳滤波法分别用试验题和排序题的形式,添加到 3DUI界面,最终用户通过点击交互呈现复原图像。

魏志超[2](2019)在《基于数据库中分级保护安全机制在党建业务中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本课题主要来自于在某研究所参与党建系统开发时发现的问题。由于该研究所属于涉密单位,安全保密要求很高,所以在党建系统开发时,对于员工的权限控制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包括前期调研、安全分析、设计讨论、具体划分等等,以保证党建系统的安全性和保密性符合国家相关安全保密条例规定。但是,由于各方面条件的制约,权限控制的工作都是在前端代码中完成的,在数据库层面并未做限制。这样就带来了数据库安全防护不到位、系统可移植性差、开发人员任务繁重等问题。如何在数据库层面实现数据分级保护及权限控制,提高党建系统的安全性和可移植性,减轻开发人员工作量就成为了党建系统开发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选取了三个不同类型的党建业务为样例,结合强制访问控制(MAC)与自主访问控制(DAC),采用SSR模型设计实现了一套符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数据库安全机制,在数据库层面实现了数据分级保护及权限控制,大大提高了党建系统的安全性。本文研究内容如下:(1)对三个不同类型的党建业务进行分析,梳理业务流程,明确业务涉及岗位的许可证级别和数据的密级,为数据库安全机制设计做准备。(2)利用MAC机制,并采用SSR模型,实现数据的分级保护。为党建业务中的岗位角色和业务数据设置相应的安全标签,通过强制的访问策略,控制用户的读写操作,来提高数据库的安全性与保密性。其中,读检查是通过在登录时触发的登录触发器检查当前用户当前岗位对可访问资源是否符合MAC规则;写检查是通过在进行DML操作时触发业务数据上的触发器来检查当前用户当前岗位对可访问资源是否符合MAC规则,以此来实现对数据的强制访问控制。(3)DAC是主流数据库管理系统都具有的机制,根据业务需求,给合适的用户赋合适的权限。在实施时,引入业务角色和岗位角色两层设计,将对象权限赋给合适的业务角色,将业务角色赋给合适的岗位,将用户与岗位建立关联。可以实现非常高的灵活性,从而提升可维护性。(4)通过MAC与DAC的结合,设计出一套较为完善的数据库安全机制,提高党建系统的安全性。并以三个党建业务为样例,进行了大量的功能测试,确定其安全性已达到数据分级保护的要求。

张宇舟[3](2018)在《基于FPGA的CMOS光谱采集系统》文中认为光谱分析技术是指运用光学、电子学和计算机科学来鉴别物质以及确定它的化学组成和相对含量的一门技术,在军工、科学研究、野外检测、食品安全等各个领域均有广泛的应用。作为光谱分析的仪器光谱仪,传统的光谱仪器由于结构复杂,将昂贵、体型巨大,难以在实际工程以及人们的生活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而小型化、集成化、价格低廉的光谱仪由于体积小巧、响应快速等优点,能够实现实时检测,具有广阔的研究前景。因此,对于光谱仪器小型化、集成化与低成本等发展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充分分析微型光谱仪的市场前景和国内外发展状况,探讨CMOS光谱仪发展趋势。对光谱仪的理论部分进行了全面的介绍,接着对CCD和CMOS的工作原理和结构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分析,并进行了性能和结构等各方面的对比,为CMOS传感器应用在光谱仪发展趋势下提供了研究的理论基础。分析了Czerny-Turner光路结构和全息平场凹面光栅,并介绍了选用的全息凹面光栅和石英光纤,研究了全息凹面光栅像差校正的方法,利用光学仿真软件ZEMAX对全息凹面光栅、光源和光纤之间进行了优化设计,获得所需凹面光栅所需结构参数,并且验证了设计的正确性和可行性,然后搭建全息凹面光栅和光源光纤模块。然后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种基于FPGA的线阵CMOS光谱信息采集系统的硬件电路。这个系统分成了光学探测模块、数据传输处理模块和驱动控制模块等。光学探测模块采用线阵数字像素CMOS传感器作为感光元件,把光学信号转化为数字信号;并且传感器通过Verilog编程以及内部配置实现相关双采样,使用转串口模块实现光谱数据向上位机的高速实时传输;驱动控制模块采用FPGA作为核心控制元件并以此器件为核心完成了对光信号采集、传输和存储等过程的控制。最后,本文对设计出的光谱信息采集系统各部分进行了模块化调试,并对各个模块在调试中出现的结果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进行了样机波长标定,浓度标定等性能测试实验。实验表明系统主要性能参数达到了预期的设计目标。

周博[4](2018)在《面向行星椭圆轨道帧转移CCD信息获取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成像光谱仪是近几十年遥感中一种全新的技术,它将成像技术与光谱技术结合,可以反映探测目标多维信息,在人类深空探测活动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主要用来探测星体的大气、矿物、水分等目标。深空探测中也对仪器提出了高灵敏度、高信噪比和高覆盖率的要求,各国探测技术也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针对行星探测卫星运行轨道的特殊性,一般为椭圆形轨道,与传统的空间成像光谱载荷设计有所差异,设计通过图像交叠拼接对行星全球进行成像。本文以火星表面成像光谱探测中可见近红外通道信息获取技术为背景,针对系统指标,设计了CCD像元合并和轨道变帧频技术,提出了一种满足高信噪比、适用于火星探测器椭圆轨道的信息获取方案。本文讨论了E2V公司帧转移CCD(CCD47-20)的结构与工作原理,分析了信号噪声的产生机理,提出了多元合并提升系统探测信噪比的方法,设计出单元输出、行方向两元模拟合并输出、列方向两元数字合并输出与四元合并输出模式,试验测试表明三种合并模式可以把信噪比提升1.63倍、1.37倍与2.03倍,实验结果与理论分析基本一致,从而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该方法已实际应用到工程项目中。论文完成了项目中可见近红外信息链路的电子学设计和验证,其中重点介绍CCD探测器的驱动电路,设计前放电路实现噪声隔离,引入相关双采样机制减轻复位噪声,在暗光条件下采集系统暗背景,暗背景平均噪声低,验证硬件系统达标。论文还研究圆形轨道与椭圆轨道的区别,论证了变帧频应用于椭圆轨道的优越性,计算火星轨道参数确定出帧频933fps变化的设计指标,通过变帧频与定帧频的联合设计满足火星表面全覆盖的需求。论文还验证了等积分时间变帧频模式下系统对相同亮度目标响应数值近似,保证了该设计方案系统稳定性高,达到了良好的效果。以上所有设计和验证工作均实际应用到我国首次火星探测火星矿物光谱分析仪载荷电子学设计中。

祁正杰[5](2017)在《H.265/HEVC视频编码变换模块优化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随着高清视频在生活中的普及,在各种应用场景下对视频的压缩成为一项挑战,硬件实现的视频编码解决方案成为某些场景中的唯一选择。H.265/HEVC是目前国际上最新一代视频编码标准,而变换编码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变换编码是以变换单元为单位利用变换算法进行计算的过程,因此对变换模块硬件实现时涉及两个问题,一是变换单元TU大小决策,二是变换算法DCT的实现。H.265/HEVC中采用率失真优化技术对TU大小进行决策,复杂度较高,且由于二维DCT中需要用到转置存储矩阵对一维DCT结果进行转置,对资源消耗较高,这两点都不易于硬件实现。因此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内曼皮尔逊准则的TU大小决策算法,能够节省部分TU的率失真计算过程,并给出两种较节省资源的DCT硬件结构。针对TU大小选择过程中每种TU组合需进行率失真代价间的比较,导致选择过程时间复杂度较高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根据TU的率失真代价大小对TU尺寸提前决策的算法。通过对TU的率失真代价与TU是否分割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将TU分为两类分割与不分割,引入内曼皮尔逊准则,建立TU提前决策门限值的门限公式,并通过核密度估计与梯形面积逼近的方法,对门限公式中的未知量求解。通过建立的门限公式,能够对TU的大小进行提前决策,从而节省部分TU需被分割后继续计算率失真代价的过程。为了测试算法的性能,本文进行了大量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TU决策算法与原编码器算法相比,TU选择的时间能够节省30%左右。针对DCT算法硬件实现时对资源消耗较高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两种较节省资源的结构。首先利用不同尺寸变换系数矩阵间的关系,给出在大尺寸一维DCT结构中复用小尺寸一维DCT结构的设计,并使用移位与相加的操作来代替乘法器,进一步减少资源使用。然后结合流水线思想,给出无乘法器的二维DCT直接结构。在直接结构的基础上,首先利用多个小块RAM代替直接结构中的寄存器实现的转置存储矩阵,然后结合蝶形算法中对输入数据对称提取的原理,给出DCT变换变序结构。两种结构经过仿真与综合工具验证,功能均正确且工作频率能够满足H.265/HEVC对高清视频编码要求。

吕华智[6](2017)在《高性价比DSP中指令Cache的研究与设计》文中指出系统吞吐量是处理器性能的重要衡量标准,而通常其往往受CPU的机能所限制。有研究表明快速存储器芯片和下一个最快的速度等级之间的价格差异可以高达50%或100%,然而存储器只能获得额外的20%的速度,不幸的是CPU的速度并不能得到相应的提升。所以为了开发一种高性价比的DSP处理器,Cache的设计则成了提高处理器系统性能的一个关键因素。Cache的研究已经成了当下DSP处理器开发中的一个热门话题。本文主要针对32位定点DSP处理器AXP32(AXP32的主频最高可达150 MHz,外设频率最高达40 MHz),而提出了“两级缓存”结构的设计。为了提高CPU向外部存储器取指的速度,便在CPU和外部存储器之间插入了一个指令Cache,此为“第一级缓存”。该指令Cache设计的容量为512 B,块大小为16 B,映像规则为直接映像,根据数字IC设计的基本流程,将指令Cache划分为两大模块:数据部分和控制部分。数据部分主要实现查找和比较的功能,而控制部分则根据查找结果实现指令Cache的下一步操作。“第二级缓存”的设计主要是基于外挂SPI FLASH,为了提升DSP内核与外部FLASH之间的通信速度,在SPI外设与DSP内核通信之间插入了一个异步FIFO。该异步FIFO使用格雷码计数来同步读写指针,并对读写地址产生逻辑、空满标志判断逻辑进行了详细的电路设计和说明。在本课题的设计中,使用Verilog编程语言对本课题的设计进行RTL级实现,并通过Cadence的NC-Verilog仿真工具对指令Cache和异步FIFO进行功能仿真,仿真通过之后便使用Synopsys的Design Compiler综合工具来优化代码的设计。综合结果如下:指令Cache的总面积为0.351 mm2,功耗为38.85 mW,时钟频率最高可达150 MHz;异步FIFO的总面积为0.011 mm2,功耗为452.95μW,读时钟频率最高可达100 MHz。

王丽娜[7](2017)在《基于半导体光放大器的全光触发器研究》文中提出在全光网络中,半导体光放大器(SOA)由于具有体积小、非线性系数高、低能耗以及易于集成等一系列优点,是未来实现全光信号处理和补偿损耗的重要器件。全光逻辑门和全光触发器是全光信号处理的基础技术之一,全光逻辑门和触发器的研究对全光信号处理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因此本方案“基于半导体光放大器的全光触发器研究”具有理论意义与学术价值。本文主要进行了全光逻辑门和全光触发器的研究,研究的主要内容是:(1)进行基于SOA的全光逻辑门的理论分析和仿真研究。介绍了基于SOA非线性偏振旋转效应的逻辑门方案的实现原理,仿真中利用了 SOA的经典模型进行了 matlab仿真。在matlab仿真中比特率采用了 1Gb/s和2.5Gb/s,消光比达到30dB左右。由于逻辑门是构成全光触发器的一个器件,因此将逻辑门仿真结果尽量做到最好,才能为后面进行全光触发器仿真打好基础。(2)进行基于SOA马赫增德干涉仪结构的全光触发器的理论分析和仿真研究。介绍了基于SOA马赫增德干涉仪(MZI)结构的全光触发器方案的实现原理,这个方案中两个马赫增德干涉仪结构通过偏振分束器耦合在一起,该结构利用的是SOA中的交叉相位调制效应。全光逻辑门与耦合马赫增德结构相结合构成了全光触发器。针对这种方案,我们对D,T,SR,JK四种类型的全光触发器进行了仿真研究,仿真中的比特率采用的是1Gb/s。(3)进行基于SOA偏振开关(PSW)结构的全光触发器的理论分析和仿真研究。介绍了基于SOA偏振开关的全光触发器的实现原理,这个方案中两个偏振开关是通过偏振分束器耦合在一起的,利用的是SOA中的非线性偏振旋转效应。结合实现的逻辑门结构,我们分别进行了 D,T,SR,JK四种触发器的研究,这四种触发器的逻辑结构各不相同。在四种触发器的仿真中,第一种情况是,比特率都采用了 1Gb/s,但是,为了证明这种结构也能实现较高比特率的仿真,对于全光SR和JK触发器,我们还采用了比特率为2.5Gb/s进行了仿真研究。

罗俊杰[8](2015)在《FPGA故障检测方法研究及软件实现》文中认为FPGA是现场可编程门阵列器件,具有性能好、内部资源丰富、能重复擦写使用、开发投资小等优点,在航天军工领域应用越来越广泛,但是航天军工领域目前使用的FPGA绝大部分都是进口产品,可靠性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因此,如何在使用前进行其故障检测,提高其使用可靠性非常重要。本论文针对如何在使用前进行FPGA故障检测问题,主要研究工作是通过对FPGA内部的各部分资源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检测配置,来对其内部资源进行功能验证和电性能参数验证,论文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针对FPGA的特点,本文采用了以“分治法”和“阵列法”为基础的检测方法对Xilinx公司FPGA器件内部可编程资源的检测技术进行了研究。FPGA内部可编程资源包含可编程逻辑单元(CLB)、输入输出接口(IOB)、块RAM(BlockRAM)、数字时钟管理(DCM)、乘法器(MU)和可编程互联资源(IR),利用的配置次数少,检测覆盖率较高。2、设计了基于集成电路自动检测系统(ATE)的在线对FPGA进行配置的方法,该方法是利用CPLD来控制配置电路对FPGA进行配置,以实现测试FPGA器件时自动化、程序化的“配置-测试-再配置-再测试”的过程,且进行了接口板设计。重配置的次数可根据FPGA器件内部可编程逻辑资源的检测内容进行扩展,进而达到对FPGA器件更全面的检测。3、为了证明本论文提出的检测方法能很好的应用到实际FPGA检测中,应用本检测方法通过在ATE (Automatic Test Equipment) V93000测试系统上编辑测试软件成功的对Xilinx公司FPGA (XC2V1000-5FG256)进行了逻辑功能的故障检测、直流参数和交流参数检测。表明所提出的检测方法能在实际工作中很好的应用,具有实用价值。通过该方法编辑的FPGA测试软件已经应用到了航天领域使用的FPGA故障检测中,剔除了有缺陷的产品,提高FPGA的使用可靠性,进而提高了航天军工领域整机产品的可靠性。

董海防[9](2007)在《基于同轴视控技术的视频矩阵切换/控制系统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介绍了基于同轴视控技术的大容量视频矩阵切换系统的设计方法,概括了芯片AD8111和MB90092在视频矩阵切换器中的运用。文中详细介绍了系统的总体设计思路和具体的软硬件设计工作,描述了MB90092的性能特点及其在视频字符叠加中的应用和AD8111芯片的性能特点及其工作原理。并且给出了利用AT89C51实现汉字叠加的硬件电路图及软件方法,说明了软、硬件设计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为了便于容量扩展、提高性能、降低成本,系统在采用高集成度芯片的同时,采用模块化设计方案。论文前半部分详细讨论了视频监控系统中大规模视频切换矩阵的设计与开发工作,后半部分研究了同轴视控技术。在视频切换矩阵设计部分,详细介绍了系统的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硬件设计中,我们将系统按功能模块分为主控板、切换板、字符叠加板和同轴视控板四部分设计,降低了设计难度,方便系统规模与功能的调整。在同轴模块设计中根据场消隐期的基本原理,通过借鉴国内外场消隐期传输信号的先进技术和相关经验,提出一种基于同轴视控技术的视频矩阵切换/控制器的设计方案,文章详细阐述了视频信号与控制信号共缆传输的基本原理与总体设计方案,论证了控制信号在场消隐期间的稳定可靠传输的可行性。文章最后指出了软、硬件调试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陆毅[10](2007)在《基于场消隐期传输技术的监控系统研究》文中指出场消隐期作为应用电视有限资源的一部分,其开发潜力正逐渐为人们所重视。提出一种新型的综合数据传输业务的应用电视,将控制信号搭载在视频信号通道上运行,优化了控制信号传输线路,解决了时延问题,达到了利用电视信号逆程资源的目的,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单缆传输监控系统。

二、视频选行触发器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视频选行触发器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交通事故情境的图像复原VR教学课程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仿真平台的选择
    1.4 本文的主要内容
2 虚拟教学课程总体设计
    2.1 需求分析
    2.2 系统架构设计
    2.3 功能模块设计
    2.4 本章小结
3 虚拟教学课程的关键技术及场景搭建
    3.1 碰撞检测技术的研究
    3.2 虚拟系统动画技术的研究
    3.3 其他关键技术
    3.4 虚拟场景设置
    3.5 本章小结
4 图像复原虚拟教学课程的实现
    4.1 情境动画的实现
    4.2 学习模块的实现
    4.3 操作模块的实现
    4.4 奖励功能的实现
    4.5 交互功能的实现
    4.6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工作总结
    5.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2)基于数据库中分级保护安全机制在党建业务中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及组织结构
        1.3.1 论文的创新点和特色
        1.3.2 组织结构
第二章 相关知识和技术简介
    2.1 Oracle Database12c
    2.2 强制访问控制
    2.3 自主访问控制
    2.4 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党建业务分析
    3.1 业务描述
        3.1.1 党员培训业务
        3.1.2 发展党员业务
        3.1.3 保障监督体系业务
    3.2 数据描述
        3.2.1 数据项描述
        3.2.2 数据密级
        3.2.3 岗位许可证级别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安全机制设计
    4.1 党建业务安全机制现状
    4.2 业务表结构设计
    4.3 强制访问控制设计
        4.3.1 触发器简介
        4.3.2 主体安全级设计
        4.3.3 客体安全级设计
        4.3.4 读操作访问控制
        4.3.5 写操作访问控制
    4.4 自主访问控制设计
        4.4.1 角色简介
        4.4.2 访问控制设计
    4.5 MAC与 DAC结合的优势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安全机制实现
    5.1 党建业务实现
        5.1.1 党员培训业务
        5.1.2 发展党员业务
        5.1.3 保障监督体系业务
    5.2 强制访问控制实现
        5.2.1 读操作访问控制
        5.2.2 写操作访问控制
    5.3 自主访问控制实现
    5.4 安全性测试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
    6.1 全文主要工作
    6.2 工作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基于FPGA的CMOS光谱采集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发展趋势
    1.3 论文主要内容
第二章 光谱仪设计的相关理论
    2.1 光谱仪基本结构及原理
    2.2 光学部分整体设计及传感器工作原理
        2.2.1 CCD传感器的基本结构
        2.2.2 CCD功能分类及简要的工作过程
    2.3 CMOS传感器基本的单元以及工作过程
    2.4 CMOS传感器的分类及电路结构
    2.5 CCD与CMOS传感器比较
第三章 光学系统的设计和搭建
    3.1 样机的系统结构
    3.2 分光系统的比较和选型
    3.3 基于平场全息凹面光栅的光学系统
    3.4 平场全息凹面光栅的设计和仿真
    3.5 外接在光纤出射端口的模块的改进设计和凹面光栅的选用
第四章 光谱仪的驱动控制模块硬件设计
    4.1 系统硬件总体架构
    4.2 基于FPGA的驱动控制模块硬件设计
        4.2.1 驱动控制模块芯片选型
        4.2.2 FPGA外围电路设计
    4.3 CMOS驱动模块硬件设计
        4.3.1 线阵CMOS传感器的选型
        4.3.2 CMOS模块的电路设计
    4.4 CMOS光谱仪光谱信号缓存FIFO设计
    4.5 CMOS光谱仪软硬接口的设计
        4.5.1 数据接口硬件电路的设计
第五章 线阵CMOS的驱动时序、调试以及样机性能测试实验
    5.1 CMOSVerilog的程序设计
        5.1.1 线阵CMOS模块的驱动时序
        5.1.2 DLIS_2K的驱动设计
    5.2 数据接口时序逻辑设计
    5.3 采集系统联合调试
    5.4 基于LabVIEW的虚拟仪器程序设计
    5.5 线阵CMOS模块实物
    5.6 波长标定算法设计及标定实验
    5.7 浓度标定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致谢

(4)面向行星椭圆轨道帧转移CCD信息获取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深空探测活动
        1.1.1 深空探测与成像光谱仪技术
        1.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2 深空探测的意义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工作原理与关键技术分析
    2.1 卫星轨道探究
        2.1.1 圆形轨道
        2.1.2 椭圆轨道
    2.2 针对椭圆轨道变帧频设计
        2.2.1 传统定帧频的介绍及优点
        2.2.2 变帧频的介绍及优点、适用范围
    2.3 CCD器件结构与工作原理
    2.4 信噪比提升的方法研究
        2.4.1 主要噪声来源分析
        2.4.2 像元合并操作的基本原理
        2.4.3 像元合并对信噪比提升分析
        2.4.4 CCD信号的相关双采样
第3章 系统设计
    3.1 系统输入参数
        3.1.1 探测目标特性
        3.1.2 需求分析与设计方案
    3.2 电子学系统设计
        3.2.1 电子学系统设计
        3.2.2 探测器驱动
        3.2.3 模拟信号的处理
        3.2.4 ADC相关双采样与可编程增益
    3.3 下位机设计
        3.3.1 下位机设计系统框架
        3.3.2 驱动波形
        3.3.3 ADC配置及采样
        3.3.4 存储与数据传输
        3.3.5 下位机设计中的优化
    3.4 CCD变帧频设计
        3.4.1 多种帧频模式的选择
        3.4.2 有效曝光时间及帧频的关系
第4章 实验设计与测试结果
    4.1 CCD定帧频成像实验
        4.1.1 成像功能验证
        4.1.2 像元合并信噪比提升试验
    4.2 CCD变帧频成像实验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H.265/HEVC视频编码变换模块优化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论文研究内容
    1.3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HEVC中变换及硬件设计关键技术
    2.1 引言
    2.2 HEVC中变换技术
        2.2.1 变换单元TU
        2.2.2 DCT变换原理
        2.2.3 HEVC中的整数DCT
        2.2.4 离散正弦变换与哈达玛变换
        2.2.5 变换系数熵编码
    2.3 硬件设计关键技术
        2.3.1 流水线结构
        2.3.2 乒乓结构
        2.3.3 并行处理结构
    2.4 小结
第三章 基于内曼皮尔逊准则的TU大小决策算法
    3.1 引言
    3.2 H.265/HEVC中的TU大小决策算法
        3.2.1 TU率失真优化
        3.2.2 决策算法步骤
        3.2.3 算法性能
    3.3 基于内曼皮尔逊准则的TU大小决策算法
        3.3.1 TU决策分析
        3.3.2 门限公式确立
        3.3.3 解决门限公式中的未知量
    3.4 算法实验结果与分析
        3.4.1 实验环境
        3.4.2 实验结果与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HEVC整数DCT硬件设计及实现
    4.1 引言
    4.2 DCT变换直接结构
        4.2.1 蝶形算法原理
        4.2.2 DCT直接结构
    4.3 DCT变换变序结构
        4.3.1 使用双端RAM的变换结构
        4.3.2 DCT变换变序结构
    4.4 仿真综合结果分析
        4.4.1 功能仿真工具
        4.4.2 功能仿真结果与分析
        4.4.3 逻辑综合结果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高性价比DSP中指令Cache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来源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意义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2章 Cache技术原理
    2.1 Cache原理
        2.1.1 Cache的基本结构
        2.1.2 Cache的映像规则
        2.1.3 Cache的查找方法
        2.1.4 Cache的替换算法
        2.1.5 Cache的写策略
    2.2 Cache性能分析
    2.3 Cache优化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DSP中指令Cache的设计
    3.1 目标DSP简介
        3.1.1 AXP32的器件结构
        3.1.2 AXP32的总线结构
        3.1.3 AXP32的两级缓存设计结构
    3.2 指令Cache的设计与实现
        3.2.1 指令Cache设计要解决的问题
        3.2.2 指令Cache的设计规范
        3.2.3 指令Cache的基本参数选择
        3.2.4 指令Cache端口信号功能定义
        3.2.5 指令Cache数据部分的设计
        3.2.6 指令Cache控制器的设计
    3.3 异步FIFO的设计
        3.3.1 异步FIFO的基本结构
        3.3.2 异步时序下的亚稳态问题
        3.3.3 格雷码计数器的实现
        3.3.4 读写地址产生逻辑
        3.3.5 读空标志位的产生
        3.3.6 写满标志位的产生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仿真与综合
    4.1 验证方法
    4.2 验证计划
    4.3 仿真平台的搭建
        4.3.1 指令Cache的仿真
        4.3.2 异步FIFO的仿真
    4.4 逻辑综合
        4.4.1 综合简介
        4.4.2 综合方法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工作总结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逻辑综合运行脚本
附录B 个人简历
附录C 攻读硕士期间已公开发表论文

(7)基于半导体光放大器的全光触发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全光逻辑门研究现状
    1.3 全光触发器研究现状
    1.4 SOA在全光信号处理中的应用
    1.5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构
第二章 半导体光放大器的基本理论分析
    2.1 引言
    2.2 SOA的基本方程
        2.2.1 经典SOA理论模型
        2.2.2 非线性偏振旋转效应理论模型
    2.3 SOA中的非线性效应
        2.3.1 交叉增益调制效应
        2.3.2 交叉相位调制效应
        2.3.3 四波混频效应
        2.3.4 非线性偏振旋转效应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SOA非线性偏振旋转效应的全光逻辑门研究
    3.1 引言
    3.2 SOA非线性偏振旋转效应的研究与分析
        3.2.1 非线性偏振旋转效应的原理分析
        3.2.2 非线性偏振旋转效应的特性
        3.2.3 非线性偏振旋转效应的参数设置
    3.3 全光逻辑门的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四种全光触发器的研究
    4.1 引言
    4.2 光SR锁存器研究
        4.2.1 基于两个耦合马赫增德干涉仪结构的光SR锁存器
        4.2.2 基于两个耦合偏振开关的光SR锁存器
    4.3 全光触发器
        4.3.1 时钟同步的全光D触发器研究
        4.3.2 时钟同步的全光SR触发器研究
        4.3.3 时钟同步的全光T触发器研究
        4.3.4 时钟同步的全光JK触发器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论文的工作总结
    5.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8)FPGA故障检测方法研究及软件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本课题的研究进展
        1.2.1 面向制造的检测方法
        1.2.2 面向应用的检测方法
        1.2.3 总结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3.1 研究的目标
        1.3.2 研究的内容
        1.3.3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FPGA器件检测设计方案
    2.1 FPGA器件结构分析
        2.1.1 可编程逻辑块(CLB)
        2.1.2 可编程输入/输出模块IOB(I/O Block)
        2.1.3 可编程互连资源IR(Interconnect Resource)
        2.1.4 硬核模块(块RAM、时钟管理和DSP)
    2.2 FPGA器件的故障模型分析
        2.2.1 典型的故障模型
        2.2.2 FPGA内部各模块的故障模型
    2.3 FPGA器件检测总体方案
    2.4 小结
第三章 可编程逻辑块(CLB)故障检测方法
    3.1 引言
    3.2 可编程逻辑块(CLB)检测
        3.2.1 查找表(LUT)检测
        3.2.2 查找表(LUT)检测模型
        3.2.3 查找表(LUT)检测方案
        3.2.4 查找表(LUT)检测实现
    3.3 触发器(FlipFlop)检测
        3.3.1 触发器(FlipFlop)检测方案
        3.3.2 触发器(FlipFlop)检测实现
    3.4 快速进位逻辑(CarryLogic)检测
        3.4.1 快速进位逻辑(CarryLogic)检测方案
        3.4.2 快速进位逻辑(CarryLogic)检测实现
    3.5 小结
第四章 输入输出接口(IOB)及其它专用单元故障检测方法
    4.1 引言
    4.2 IOB资源的检测
        4.2.1 IOB的检测方案
        4.2.2 IOB的检测实现
    4.3 块RAM(BlockRAM)故障检测方法
        4.3.1 块RAM(BlockRAM)检测方案
        4.3.2 块RAM(BlockRAM)检测实现
    4.4 数字时钟管理(DCM)故障检测方法
    4.5 乘法器(MULT)故障检测方法
    4.6 小结
第五章 可编程互连资源(IR)故障检测方法
    5.1 引言
    5.2 可编程互连资源(IR)结构
    5.3 可编程互连资源(IR)故障类型
    5.4 可编程互连资源(IR)检测方案
    5.5 可编程互连资源(IR)检测实现
        5.5.1 长线检测
        5.5.2 短线检测
    5.6 小结
第六章 基于ATE的FPGA器件检测实现
    6.1 引言
    6.2 Virtex和Virtex-Ⅱ系列FPGA的配置过程
    6.3 基于ATE的FPGA器件在线自动配置方案
    6.4 测试接口板设计研究
    6.5 FPGA器件检测软件实现和检测结果分析
        6.5.1 检测流程
        6.5.2 检测结果分析
    6.6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总结
    7.2 本论文的主要贡献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研究成果

(9)基于同轴视控技术的视频矩阵切换/控制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监控系统概述
        1.2.1 视频监控系统的发展历史
        1.2.2 基于矩阵切换/控制器的多媒体监控系统的组成
        1.2.3 视频监控系统的发展趋势
    1.3 论文相关技术概述
        1.3.1 视频切换矩阵技术概述
        1.3.2 同轴视控技术概述
    1.4 论文研究的内容
2 矩阵切换/控制器的设计
    2.1 矩阵切换/控制器概述
    2.2 矩阵切换/控制器设计概述
        2.2.1 系统模块组成
        2.2.2 矩阵的功能
        2.2.3 系统对外接口
        2.2.4 系统软件
    2.3 系统硬件设计
        2.3.1 主控板设计
        2.3.2 切换板设计
        2.3.3 字符叠加板设计
    2.4 系统软件设计
        2.4.1 通讯可靠性保证
        2.4.2 单片机软件
        2.4.3 上位机软件
    2.5 小结
3 同轴视控模块设计
    3.1 场消隐期和全电视信号介绍
    3.2 同轴视控模块的设计目标
    3.3 模块的开发流程
    3.4 模块的开发流程
    3.5 同轴视控模块的基本结构
    3.6 控制信号的加载
        3.6.1 同步分离电路
        3.6.2 选行脉冲的定位
        3.6.3 控制信号的生成和加载
    3.7 控制信号的提取与解码
        3.7.1 串行控制信号的提取
        3.7.2 控制信号的串并转换
        3.7.3 并行控制码的解码输出
    3.8 小结
4 工艺设计与安装调试
    4.1 整机的工艺设计
        4.1.1 结构设计
        4.1.2 环保设计
        4.1.3 外观设计
    4.2 安装
        4.2.1 机械安装
        4.2.2 电气安装
    4.3 调试方法及步骤
        4.3.1 系统调试
        4.3.2 系统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4.4 抗干扰措施
        4.4.1 系统的抗工频干扰
        4.4.2 系统输出端的抗电气干扰
        4.4.3 印刷板布线的抗干扰措施
        4.4.4 系统的软件抗干扰
    4.5 系统的电磁兼容
        4.5.1 电磁兼容设计
        4.5.2 供电系统电磁兼容
        4.5.3 传输通道的电磁兼容
5 回顾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基于场消隐期传输技术的监控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场消隐期传输技术概述
3 场消隐期控制信号的加载
    3.1 同步分离电路
    3.2 选行脉冲的定位
    3.3 控制信号的加载
4 场消隐期控制信号的提取
5 结束语

四、视频选行触发器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交通事故情境的图像复原VR教学课程开发[D]. 张雪晗.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
  • [2]基于数据库中分级保护安全机制在党建业务中的设计与实现[D]. 魏志超. 内蒙古大学, 2019(09)
  • [3]基于FPGA的CMOS光谱采集系统[D]. 张宇舟. 南京邮电大学, 2018(02)
  • [4]面向行星椭圆轨道帧转移CCD信息获取技术研究[D]. 周博.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2018(05)
  • [5]H.265/HEVC视频编码变换模块优化与实现[D]. 祁正杰.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7(04)
  • [6]高性价比DSP中指令Cache的研究与设计[D]. 吕华智. 湘潭大学, 2017(02)
  • [7]基于半导体光放大器的全光触发器研究[D]. 王丽娜. 北京邮电大学, 2017(03)
  • [8]FPGA故障检测方法研究及软件实现[D]. 罗俊杰. 中国科学院大学(工程管理与信息技术学院), 2015(03)
  • [9]基于同轴视控技术的视频矩阵切换/控制系统设计[D]. 董海防. 中国海洋大学, 2007(03)
  • [10]基于场消隐期传输技术的监控系统研究[J]. 陆毅. 中国有线电视, 2007(05)

标签:;  ;  ;  ;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