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M虚拟环传输架构有利于宽带业务的推广

ATM虚拟环传输架构有利于宽带业务的推广

一、ATM虚拟环状传输架构有助宽频服务的推广(论文文献综述)

贾明皓[1](2020)在《面向天文观测设备的远程自主观测中关键技术的研究》文中提出时域天文学、系外行星搜寻、空间碎片监测是当今天文及相关应用的研究热点方向,由此需要天文观测设备有更高分辨率、更灵敏的探测能力,并且可以更持续地监测目标。这些需求需要天文设备硬件技术和自主观测控制软件技术配合发展。为了获得更好的视宁度、更长的观测时间,越来越多的天文观测设备会选择在高原、极地、太空等环境建设,这些环境人类难以常驻,决定了设备必须支持自主观测的能力,并可以被远程控制。同时,天文观测设备数量越来越多,并向网络协同观测的趋势发展。为了减少人员维护成本,集中统一管理,提高观测效率,需要加强远程自主观测的发展,建设一个更高层次的网络观测平台。另一方面,望远镜口径越来越大,设备模块越来越多,层级越发复杂,为了降低使用复杂度,兼顾不同使用场景,并且加强数据采集和故障分析平台的建设,需要建设具备多接口层次的控制软件系统。相比于国际上BOOTES、LCOGT等项目中成功实施智能化的自主观测以及远程控制组网,国内远程自主观测技术的研究起步较晚,与国际存在一定差距。国内已有围绕RTS2技术,在南极亮星巡天望远镜、圆顶结合气象站自动化控制、量子1.2米望远镜天文成像端控制系统,LAMOST及丽江2.4m望远镜升级改造等方向取得了一定进展。同时也有各个单位围绕各自设备开展对远程自主观测技术的探索,包括对南极天文观测,空间碎片观测平台,大型望远镜观测设备自主控制等,但在完全无人值守的自动化观测,以及望远镜组网观测方面,还需要有进一步的突破。本文围绕南极天文台的进一步建设、空间碎片监测网的组建、以及WFST拼接相机控制子系统这些新课题开展远程自主观测中关键技术的研究。首先对于小型望远镜种类多,设备不尽相同,需要提高软件实现的复用性,从自上而下的角度对业务进行建模;对于南极天文,需要增加远程控制的稳定性,在高延迟低带宽的卫星网络下提高控制效能;对于空间碎片监测灵活的观测需求,要完善远程自主观测控制的构架,采用更先进的框架开发,完善自主观测过程,为站点组网打好基础;对于国内首个大型拼接相机的硬件平台,需要针对其多种使用场景提出完备的控制平台方案。本论文首先明确了自主观测和控制的重要性,介绍了国内外自主观测控制技术发展现状,并介绍了南极天文、空间碎片监测和大视场巡天望远镜相机这三个需要重点发展自主观测技术的场景。本文对自主观测以及远程控制的整体架构做了定义:硬件设备层、设备控制层、观测控制层、用户服务层。为了降低模块开发复杂度,本文对设备控制层中的不同设备模块做了通用化的定义和设计,对典型设备模块做状态机分析和故障场景分析,对自主观测业务做建模,论述了一般化的观测业务,对自主观测流程中的调焦、平场、导星提出实现方案。对于南极天文,本文在南极亮星巡天望远镜等项目中实现了一套远程自主观测控制框架,对框架依赖的RTS2技术做了分析,介绍了 RTS2的接口扩展方法以及面向远程自主观测的模块开发。在此基础上,设计并实现了在南极高延迟低带宽网络条件下主-从架构的远程控制。该框架可以作为南极天文台运控的原型。对于碎片观测,本文分析其业务及所需功能,明确其组网构架,基于ZeroMQ和Protobuf的望远镜自主观测控制框架RACS2,实现了碎片自主观测的业务功能,并以兴隆碎片观测望远镜为例,提出一种云量分析方案,用于完善自主观测的天气判断。对于恒星观测模式,实现了碎片目标信息提取方法。对于WFST相机控制系统,本文设计其远程控制框架,基于微服务的设计思想,划分设备功能模块和业务模块,并对相机、配置、数据存储等关键模块做了初步设计。针对拼接相机的特点,设计基于MEF(multi-extension FITS)的文件存储方式,兼顾了对现有天文软件的兼容性。本文的创新之处如下:1)完善了自主观测平台的一般化架构定义和功能设计,提炼了南极天文以及碎片观测涉及的望远镜的各设备模块特性,给出了基本属性、状态机、故障事例的定义与分析。对于自主观测业务流程也加以分类并介绍了实现方法。基于RTS2框架,提出基于REDIS对其消息接口做扩展,并将RTS2和Tornado WEB服务框架结合,针对南极低带宽高延迟网络,构建了南极天文设备组网运行控制的原型。2)针对碎片观测业务,基于ZeroMQ和Protobuf的观测控制框架(RACS2)完成了首个碎片自主观测控制平台,配合Python脚本灵活使用,很好地满足碎片观测的功能需求。3)针对国内首个自主研发的大型望远镜拼接相机,对其远程控制平台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不同场景的功能需求和关键约束,对相机控制做了多层次多接口形式的设计,基于微服务的思想将功能模块做拆分,方便模块独立开发和调试。

王慕雪[2](2020)在《物联网英语术语特征与汉译方法 ——《物联网:技术、平台和应用案例》(节译)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表明从物联网概念出现至今,我国一直十分注重物联网的发展,发展物联网已成为落实创新、推动供给侧改革、实现智慧城市的重要举措。学习借鉴国外物联网领域的前沿研究成果对我国物联网研究与建设具有重要价值。本次翻译实践报告以《物联网:技术、平台和应用案例》(The Internet of Things:Enabling Technologies,Platforms,and Use Cases)为翻译素材,重点对科技术语翻译进行分析总结。物联网英语术语作为科技英语术语的一种,具有专业性强、语义严谨等特点,本次翻译实践报告将原文中出现的术语分为已有规范译文的物联网英语术语和未有规范译文的物联网英语术语两类,继而开展调查分析工作。对已有规范译文的术语,重点是甄别行业领域,选取规范译文,并从缩略词、复合词和半技术词三个方面总结术语的翻译方法,为术语翻译提供指导;对尚未有规范译文的术语,基于术语特征和已有术语翻译方法,提出直译法、拆译组合法、不译法以及多种译法结合等翻译方法,并结合实例进行了具体说明。希望本实践报告能够为从事科技类文献翻译工作的译者提供一定参考。

李昊纬[3](2018)在《普洱移动OTN与PTN联合组网应用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国内不断加大推广并普及4G技术、互联网技术,因此对网络的安全性、城域网的传输速度以及稳定性等各方面均提出较高要求,加之不断扩大发展的IP业务促使通信领域的专家及技术人员加大探索力度,研究出带宽更高的城域网应用模式及更先进的设备、应用技术,构建灵活复杂的网络拓扑结构。借助路由器设备实现网络的稳定运行,快速开通业务。光传送网(OTN)和分组传送网(PTN)的联合组网技术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适用于各类网络层次,可利用OTN技术大颗粒容量调度大容量业务,利用PTN技术精细化服务客户及管理业务。基于WDM、SHD技术发展起来的PTN、OTN具备多重优势。OTN作为第三代传输网络的技术标准,继承了SDH和WDM的双重优点,是用于承载大颗粒带宽业务的极佳方案;PTN技术是以分组交换为核心,面向分组数据业务的新一代传送技术,可以完全取代SDH技术。在当今通信运营商以客户为需求的网络运行背景下,OTN和PTN的有效结合,使光缆资源的利用率及传送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适宜全业务运营对网络传输的要求,具有智能化、IP化通信网络的作用并提供高带宽、高稳定性和高传送距离的条件推进通信网络发展。本文主要是以云南省普洱移动城域网中的OTN技术和PTN技术作为研究对象,指出联合组网PTN、OTN的优势。在此基础上围绕普洱移动详细的分析了其网络,结合网络特点及业务发展选择具有区域特色的组网方案。对普洱移动的OTN与PTN联合组网进行了规划,以提高网络的稳定性和传输容量。最后进一步探讨了OTN技术与PTN技术的演进需求,PTN与OTN联合组网的目标以及网络演进方案。

胡明[4](2019)在《某运营商在5G时代OTN和PTN网络规划与评估》文中指出近年来,伴随着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和固定数据等业务的飞速增长,尤其是提出通信行业的5G概念之后,5G的战略制高点争夺战已风起云涌,中国各大运营商也已经逐步展开布局。放眼全球5G的技术层面早已投入巨额研发,而我国在此领域更是获得突出成就,在关键技术标准制定方面获得整个产业制高点。然而,5G的到来势必对传统通信网络,特别是基础传送网会提出更高的要求,如何能够顺应时代的变革,把握时代契机,采用何种通信技术,最终规划建设出高效、安全、可靠的传送网络是5G时代的一个研究重点。首先,本文分析了我国运营商的城域传送网构成。目前,我国运营商的城域传送网主要由OTN和PTN两张网络组成。OTN采用光波道承载用户信号的传输,也是骨干传输网络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用于承载PON网络、SDH网络、CMNet网络、CDN网络和PTN网络的上行。PTN则采用分组报文全网络IP化技术来传输,提供面向可靠性的和QoS要求较高的业务接入,用于基站和重要集团客户的专线业务接入。接着,本文对比分析了OTN和PTN相关技术的演进,以及两种技术在各自网络中的优势,讨论了传输网络的整体架构,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简要阐述。以通辽移动传输网络为例,分析了通辽移动传输网络目前的现状问题和改进方向,通过业务需求的预测和计算,推理出城域传送网工程建设的需求,归纳了网络的建设原则和思路。其次,针对主城区西部汇聚盲点和5G初期的大容量大带宽业务需求,提出短期OTN 100GE+PTN 100GE过渡到中远期OTN超100GE+PTN N*100GE的建设策略,阐述了在核心汇聚层扩容7波100GE波道,满足承载网上行;主城区西部扩环加点OTM站,解决区域汇聚盲点;市到县按旗县拆分环路,分别独立拥有100GE带宽的OTN和PTN建设方案。最后,本文采用技术优化评估与经济评估相结合的方式对所提出的建设方案进行评估。发现随着5G基站的进一步规模部署以及未来4K高清视频、虚拟现实和车联网等业务的接入,通辽市现有核心、城域和本地OTN、PTN网络已不能满足5G业务的迅猛发展,需提升OTN汇聚层的覆盖范围和环路容量;现网OTN环路剩余波道已不能满足客户业务发展需求,选择大容量OTN建设势在必行。本建设方案不仅可以提升网络的整体传输容量,提高网络的安全性,减少工程建设的投资,更为后续运营商的高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所提建设方案依据充分,条件符合,势在必行,对于发展内蒙古自治区各地市移动通信业务进而促进全自治区在5G时代下经济和信息化发展都是必要可行的。

唐大雾[5](2019)在《基于服务供需机制的社区养老建筑策划方法研究》文中指出国内老龄化形势严峻,养老问题凸显,社区养老成为大多数老人的养老方式。但是,在相关政策相继出台、大量养老服务不断推出的同时,国内社区养老设施却问题重重,其深层原因之一是没有一套理性、便捷和有效的建筑策划方法。基于此,本文对建筑策划的理论与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基于社区养老服务供需机制,构建了针对社区养老设施这一特定建筑类型的定制建筑策划方法。本文按三个问题展开:(1)通过“项目问题”探索“策划问题”。在此部分中,先借鉴既有理论对社区养老服务供需机制的组成、结构、状态和环节进行了剖析,继而基于得到的供需机制成果,从微观现象层面诸多的“项目问题”中概括出中观认识层面的“机制根源”,并据此梳理出与其相关的“策划问题”症结。(2)针对“策划问题”探讨“定制策划方法”。在此部分,先从多个“普适策划方法”中比选出适用的“基础策划方法”,继而对其针对“策划问题”进行修订,形成“定制策划方法”的框架。(3)就“定制策划方法”讨论“步骤和应用”,并给出了工作步骤、程序、方法和实例。在论述了社区养老建筑策划工作方法及步骤之后,本文通过两个策划案例及后评估对该方法进行了实践检验,并探讨了社区养老建筑策划的外延和发展趋势。通过对这三个前后连贯问题的应答,本研究按照“项目问题→机制根源→策划症结→策划方法”的逻辑构架进行推进,最终得出一套为社区养老设施所定制的建筑策划方法,满足了当今基层社区大量兴建的需要。该方法的本质是达成建设目标的路径,其底层逻辑是社区养老资源分配及利益流转机制。它基于多方的、网络状的现状信息,使用线性的思维模式,生成能满足实际服务供需所需要的图文策划成果,最终指导设计和建设。研究结果也表明,要想使用该定制策划方法解决社区养老项目的实际问题,其关键在于该方法需解决现状策划工作中的三类矛盾:策划内容混乱,应标准且全面;策划可操作性差,宜切合实际操作主体的认知范式和技术水平特点;策划程序与机制脱节,宜与服务主体、流程等深度契合,这也成为本定制建筑策划方法的重要特点。

《中国公路学报》编辑部[6](2016)在《中国交通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6》文中研究表明为了促进中国交通工程学科的发展,从交通流理论、交通规划、道路交通安全、交通控制与智能交通系统、交通管理、交通设计、交通服务设施与机电设施、地面公共交通、城市停车交通、交通大数据、交通评价11个方面,系统梳理了国内外交通工程领域的学术研究进展、热点前沿、存在问题、具体对策及发展前景。交通流理论方面综述了交通流基本图模型、微观交通流理论及仿真、中观交通流理论及仿真、宏观交通流理论、网络交通流理论;交通规划方面综述了交通与土地利用、交通与可持续发展、交通出行行为特征、交通调查方法、交通需求预测等;道路交通安全方面综述了交通安全规划、设施安全、交通安全管理、交通行为、车辆主动安全、交通安全技术标准与规范等;交通控制与智能交通系统方面综述了交通信号控制、通道控制、交通控制与交通分配、车路协同系统、智能车辆系统等;交通管理方面综述了交通执法与秩序管理、交通系统管理、交通需求管理、非常态交通管理;交通设计方面综述了交通网络设计、节点交通设计、城市路段交通设计、公共汽车交通设计、交通语言设计等;地面公共交通方面综述了公交行业监管与服务评价、公交线网规划与优化、公交运营管理及智能化技术、新型公交系统;城市停车交通方面综述了停车需求、停车设施规划与设计、停车管理与政策、停车智能化与信息化;交通大数据方面综述了手机数据、公交IC卡、GPS轨迹及车牌识别、社交媒体数据在交通系统分析,特别是在个体出行行为特征中的研究;交通评价方面分析了交通建设项目社会经济影响评价、交通影响评价。

娄天峰[7](2013)在《基于ITS的高速公路应急救援能力提升研究》文中认为应急救援能力是衡量高速公路应急救援能否做到快速处置、应急有方、高效协作、持续救援,以最大程度的减少经济和社会损失,保证公民的生命安全、资源完整性与有效性的重要指标。高速公路突发事件与灾害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应急处置,往往会发展成一定范围与程度上的公共危机,需要有力的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救援能力作为支撑。提高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救援能力的途径主要有三种:一是通过完善硬件设施、提高技术水平来改善,第二种途径是加强“软件”——高速公路管理来实现,第三种是软硬结合的方法。智能运输系统对高速公路应急救援的促进作用逐步凸显,作为一种软硬结合的智能交通控制平台和管理方法,对加强高速公路应急救援能力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运用ITS怎么增强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发生后的应急救援能力?提升哪些方面的能力?目前尚未有学者进行系统研究。因此,围绕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救援能力的提升机理、路径和策略等问题开展研究,有突出的现实和理论意义。本论文以应急管理思想为指导,综合运用灾害学、道路安全工程科学、ITS、应急管理与救援、和公共管理等理论和技术,以高速公路应急救援能力为研究对象,对基于ITS背景下高速公路应急救援能力的提升机理、路径和策略等问题开展多学科的交叉研究。论文对相关学科理论进行了梳理,研究了高速公路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援需求特性,对比美欧发达国家高速公路应急救援能力建设的先进经验和国内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救援实际状况,剖析了我国高速公路这一特定能力的缺陷,论证了提升该能力的重要性;然后,以公共管理视角研究高速公路非常规应急情境下的应急救援问题的迫切性,解析了高速公路应急救援能力的内涵、特征和要求,提出了高速公路应急救援能力“四维”结构理论框架,这四个维度分别是灾害维、过程维、要素维和管理维,重点从过程维度讨论了高速公路应急救援能力构成模型。接下来,论文分析了高速公路应急援救能力成长的三种路径,分析了ITS技术和功能对高速公路运营管理和应急援救的拓展,从不同维度提出了ITS对高速公路应急救援能力的提升机理。之后,分析了我国基于智能运输系统的智能高速公路管理体系的建设现状,从公共管理视角提出了该系统的架构和功能。最后,论文基于管理变革和要素重构这两个角度提出了高速公路应急救援能力的提升策略,运用实例进行了描述。本文由四个部分组成,从八个章节来展现。分别是:第1部分(第一章),为问题的提出,结合现实背景和问题探讨了论文写作的理论意义、现实意义。第Ⅱ部分(包括第二~第五章)为分析问题。第二章为提升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救援能力的理论基础,对本论文相关的基本理论进行了介绍;第三章研究了高速公路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援需求特性,指出了提升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救援能力的实践动因;第四章对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救援能力的概念进行了全新诠释,提出了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救援能力的“四维”要素结构模型;第五章分析了ITS系统在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救援能力成长中的拓展机理。第Ⅲ部分(第六章、第七章)为解决问题部分。第六章基于智能交通运输系统和如何提高升华能力的角度,对应急救援系统进行了框架性的构建;第七章提出了高速公路应急救援能力的提升策略。第Ⅳ部分为结论,系第八章,对论文主要结论、观点、不足之处进行了提炼,对论文进一步的研究工作进行了思考。

宋艳霞[8](2013)在《基于ZigBee的智能照明设备控制系统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照明设备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不仅需要有照明的作用,还应具有能够满足视觉审美和表现环境氛围等功能。具有节能、使用寿命长、光照效果好、可以随心控制的照明设备,成为人们日益追求的照明对象。而传统的照明设备控制系统只能够实现照明设备的简单开关控制,不能满足人们其他需求。因此,本课题根据当今市场需求以及人们生活的实际需要,设计了一种基于ZigBee和LabVIEW技术的智能照明设备控制系统,其不但可以实现本地的照明设备开关控制,还能实现灯光色彩的改变和亮度调节,且这些操作可以远程进行。该系统不仅适合于日常家居生活,还能应用于舞台、KTV、酒店等场所的灯光控制。论文首先分析研究了ZigBee技术以及照明设备控制系统的发展现状,分析了ZigBee技术的特点及相关通信技术,选择应用ZigBee技术实现智能照明设备控制系统的无线网络部分。其次,根据人们需求和市场发展需要提出了系统设计原则,并据此设计了系统的总体架构。依据总体架构研究设计了系统硬件总体方案,进行了适合的硬件选择,针对硬件结构设计了主要的电路。分析系统软件体系结构,选择了C/S与B/S结合的软件体系结构,划分了系统的软件功能模块。第三,进一步深入分析了ZigBee技术的通信协议,介绍了ZigBee协议栈、ZigBee网络拓扑结构,进行了系统嵌入式软件的研究和设计,实现了系统无线网络通信、串口通信以及照明设备开关控制、色彩改变、亮度调节等功能。第四,介绍了LabVIEW语言及LabVIEW的网络技术,设计了照明设备控制系统的LabVIEW服务器监控软件,并编程实现了软件的各功能。第五,对整个系统的功能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达到了系统设计目标。

李涛[9](2009)在《天津联通本地传输网应对3G业务解决方案》文中研究说明传输网络作为承载各类业务的基础网络,各电信运营商都在积极的进行建设。如何有效地、综合地、充分地利用传输网络资源,使之能发挥最大的效益,建设成网络结构更清晰、支持业务更丰富、运营维护更方便、电路开通更高效、网络服务更可靠、扩容升级更平滑的传输网络,成了网络建设和网络维护着重考虑的问题。由此,传输网络优化的重要性日渐突出起来。在本论文主要内容:(1)从网络节点、网络线路、网络拓扑、网络容量、网络安全、业务需求等各个方面,对天津联通本地传输网网络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理论分析;(2)然后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对现有传输网络进行数据采集和分析,找出传输网中存在的问题和网络隐患,并进行研究分析;(3)针对以上的研究分析结果,对传输网的优化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并根据网络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设计了多种合理优化方案;(4)运用这些优化设计方案,参与天津联通本地传输网的优化工作。通过实际应用,本地传输网经过优化后,网络传输容量、网络质量、网络可靠性、资源利用率等都得到了大幅提高,证明了优化的设计方案是可行而有效的,完全满足网络业务发展的要求。

庞作军[10](2007)在《基于MSTP和ASON的3G传送网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数据业务的推广以及3G业务的开展,传送网技术越来越受到关注,基于MSTP和ASON的3G传送网已成为目前通讯发展的大势所趋。本课题属于网络应用研究,旨在探讨基于MSTP和ASON的3G传送网的设计与实现。通过对目前较为先进的SDH、MSTP及ASON技术国内外发展现状的归纳总结,以及传送网技术的深入研究,提出了基于MSTP和ASON的3G传送网解决方案,并通过实例和仿真加以具体分析。在3G传送网优化、改造和建设过程中,实现了将传统的移动业务与新兴的数据宽带业务同时传送的优化方案,较好地处理了传统的面向语音业务设计的传送网络与即将建设的面向3G的新型传送网之间的协同和共用关系,降低了综合技术成本,并较好地满足了用户需求。目前全国各3G运营商都在积极建设3G网络,传统的SDH环网已无法满足3G业务传送网需求。打造一个投资省见效快的精品3G传送网,布署传送网的各个层面,通过业务需求配置传送网容量,研究确定MESH网的优势和特点,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所在。5个节点的核心层是大多数城市典型的系统结构,本课题给出了方案建设的明确思路,可供在实际传送网建设中参考,另外,本课题还研究了ASON引用中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引入ASON设备要有计划有步骤进行,在实际建设中要灵活运用ASON的各种保护和恢复方式,这些都是在3G传送网建设中不容忽略的问题。

二、ATM虚拟环状传输架构有助宽频服务的推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ATM虚拟环状传输架构有助宽频服务的推广(论文提纲范文)

(1)面向天文观测设备的远程自主观测中关键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天文设备观测概述
        1.1.1 自主观测战略意义
        1.1.2 自主观测的发展
    1.2 南极天文观测
        1.2.1 观测优势
        1.2.2 南极天文台建设
        1.2.3 南极天文运行控制平台
    1.3 空间碎片监测
        1.3.1 空间碎片监测概况
        1.3.2 国内外建设
        1.3.3 空间碎片全球联测网
    1.4 大视场巡天望远镜
    1.5 论文章节安排
第2章 远程自主观测技术
    2.1 观测系统架构
    2.2 天文设备的抽象与控制
        2.2.1 望远镜装置
        2.2.2 调焦设备
        2.2.3 滤光片设备
        2.2.4 焦面设备
        2.2.5 圆顶设备
        2.2.6 环境信息设备
        2.2.7 授时设备
        2.2.8 电源管理
    2.3 自主观测流程
        2.3.1 一般化观测模型
        2.3.2 自动调焦流程
        2.3.3 平场测量流程
        2.3.4 导星流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面向南极天文的远程观测控制
    3.1 基于RTS2与EPICS框架的开发
        3.1.1 RTS2核心类开发
        3.1.2 RTS2和EPICS集成
        3.1.3 RTS2的WEB接口分析
        3.1.4 基于REDIS的消息推送模块
    3.2 远程控制服务技术
        3.2.1 服务设计原则
        3.2.2 远程控制服务基础架构
        3.2.3 基于Tornado的网络服务
        3.2.4 数据实时更新技术
        3.2.5 多用户访问的约束
        3.2.6 接口设计的幂等性
        3.2.7 服务代理
        3.2.8 网络服务前端技术
    3.3 通用信息采集管理
        3.3.1 日志搜集
        3.3.2 进程管理
    3.4 南极天文设备的远程自主观测实现
        3.4.1 南极亮星巡天望远镜
        3.4.2 近红外天光背景测量仪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碎片观测望远镜观测平台
    4.1 业务与架构定义
        4.1.1 设备控制层
        4.1.2 观测控制层
        4.1.3 服务接口层
    4.2 基于RACS2框架的自主观测实现
        4.2.1 RACS2简介
        4.2.2 RACS2模块设计
        4.2.3 RACS2设备模块支持
        4.2.4 望远镜校准模块
    4.3 云量分析
        4.3.1 图像特征提取
        4.3.2 数据标记
        4.3.3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分类
        4.3.4 基于云量识别结果的自主观测
        4.3.5 改进方向
    4.4 碎片数据处理技术
        4.4.1 处理流程
        4.4.2 实现方案
    4.5 基于Sentry的应用异常监控平台
        4.5.1 平台功能简介
        4.5.2 应用平台部署
        4.5.3 软件集成方法
    4.6 平台组网设计
    4.7 碎片自主观测的实现
        4.7.1 硬件接口适配
        4.7.2 系统实测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大视场巡天望远镜相机控制系统
    5.1 系统构架
        5.1.1 需求及约束分析
        5.1.2 架构设计
    5.2 设备控制层
        5.2.1 相机通信协议
        5.2.2 相机控制软件开发工具包
        5.2.3 焦面热控与真空维持
    5.3 综合控制服务
        5.3.1 配置服务
        5.3.2 监控预警
    5.4 相机数据存储
        5.4.1 CCD编号信息
        5.4.2 FITS文件存储
        5.4.3 坐标系统
    5.5 对外控制接口
        5.5.1 接口形式
        5.5.2 接口安全性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WFST相机原始数据FITS头定义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2)物联网英语术语特征与汉译方法 ——《物联网:技术、平台和应用案例》(节译)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翻译任务与过程描述
    1.1 翻译任务介绍
    1.2 翻译文本描述
    1.3 翻译工具介绍
    1.4 翻译过程设计
第二章 术语与物联网英语术语
    2.1 术语及术语翻译方法
    2.2 物联网英语术语特征
    2.3 物联网英语术语翻译方法
第三章 翻译案例分析
    3.1 已有规范译文的物联网英语术语
        3.1.1 缩略词术语
        3.1.2 术语中的复合词
        3.1.3 术语中的半技术词
    3.2 未规范的物联网英语术语
        3.2.1 直译法
        3.2.2 拆译组合法
        3.2.3 不译法
        3.2.4 多种译法结合法
第四章 总结与反思
    4.1 翻译总结
    4.2 翻译问题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1 术语表
附录2 原文
附录3 译文
致谢

(3)普洱移动OTN与PTN联合组网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意义
    1.3 论文结构
第二章 OTN技术与原理分析
    2.1 OTN概述
    2.2 OTN技术的特点及优势
        2.2.1 OTN技术的特点
        2.2.2 OTN技术的优势
    2.3 OTN技术的应用
第三章 PTN技术与原理分析
    3.1 PTN概述
    3.2 PTN技术的特点和优势
        3.2.1 PTN技术的特点
        3.2.2 PTN技术的优势
    3.3 PTN技术的应用
        3.3.1 PTN技术的应用场景
        3.3.2 PTN组网架构分析
第四章 普洱移动的OTN与PTN联合组网
    4.1 OTN与PTN的联合组网模式
        4.1.1 联合组网模式一
        4.1.2 联合组网模式二
        4.1.3 联合组网模式三
        4.1.4 联合组网模式四
    4.2 普洱市概况
    4.3 普洱市网络概况
    4.4 普洱移动OTN与PTN联合组网现状
        4.4.1 普洱移动OTN网络现状
        4.4.2 普洱移动PTN网络现状
        4.4.3 普洱移动网络传输能力评估
    4.5 网络演进需求
        4.5.1 OTN技术
        4.5.2 PTN技术
    4.6 普洱移动OTN与PTN 联合组网目标
        4.6.1 OTN目标网络架构
        4.6.2 PTN目标网络架构
    4.7 PTN和OTN网络演进方案
        4.7.1 PTN网络近中期演进方案
        4.7.2 OTN网络近中期演进方案
第五章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4)某运营商在5G时代OTN和PTN网络规划与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背景简介
    1.2 建设必要性
    1.3 本文的章节安排
第2章 相关技术理论
    2.1 城域传送网
    2.2 OTN技术
    2.3 PTN技术
第3章 某移动公司网络现状及需求
    3.1 网络现状
    3.2 工程建设需求
    3.3 业务需求与预测
第4章 网络建设规划与策略
    4.1 城域传送网存在的问题
    4.2 城域传送网建设目标
    4.3 城域传送网建设原则
    4.4 城域传送网建设策略
    4.5 城域传送网目标架构模型分析
第5章 OTN和 PTN网络建设方案
    5.1 系统建设原则
    5.2 设备类型选择
    5.3 OTN和 PTN建设方案
第6章 本建设方案的评估
    6.1 本建设方案的优化评估
    6.2 本建设方案的经济评估
    6.3 本建议方案的工程财务评估
    6.4 本项目的国民经济评估
第7章 总结
    7.1 总结
    7.2 存在的问题
    7.3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
导师及作者简介
致谢

(5)基于服务供需机制的社区养老建筑策划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养老问题凸显,政府压力大
        1.1.2 设施建非所需,老人不认可
        1.1.3 效益较难预测,投资方顾虑
        1.1.4 设施难以应变,运营者困扰
        1.1.5 规范标准失用,设计师无奈
    1.2 问题提出
        1.2.1 问题1:社区养老设施在服务运营中问题较多,这和策划工作中哪些矛盾相关?
        1.2.2 问题2:针对策划工作中的这些矛盾,应如何修订并形成该类设施定制的建筑策划方法?
        1.2.3 问题3:该社区养老建筑策划方法的各步骤应如何操作应用?
    1.3 相关概念
        1.3.1 建筑策划
        1.3.2 社区养老
        1.3.3 供需机制
        1.3.4 参与主体
    1.4 研究综述
        1.4.1 “社区养老机制”的相关研究
        1.4.2 “建筑策划方法”的相关研究
        1.4.3 “社区养老设施”规划、设计研究
        1.4.4 研究评述
    1.5 研究思路
        1.5.1 研究界定
        1.5.2 研究意义
        1.5.3 理论借鉴
        1.5.4 贡献创新
        1.5.5 研究框架
第2章 社区养老项目策划工作中的问题
    2.1 供需机制——连接“项目问题”和“策划问题”的逻辑桥梁
        2.1.1 基于机制视角研究的必要性
        2.1.2 机制组成:五方集结为三侧
        2.1.3 机制结构:品字型系统结构
        2.1.4 机制状态:动态的纳什均衡
        2.1.5 机制运转:循环的四个环节
    2.2 社区养老服务相关调查及其“项目问题”
        2.2.1 项目调查概况
        2.2.2 项目问题分析
    2.3 基于机制环节的“策划问题”调查及分析
        2.3.1 策划问题调查
        2.3.2 策划问题分析
    2.4 社区养老项目“策划问题”及“问题症结”
        2.4.1 策划内容混乱
        2.4.2 可操作性较差
        2.4.3 策划程序脱节
    2.5 小结
第3章 理论引入及定制策划方法框架的构建
    3.1 理论衔接:既有建筑策划方法引入和遴选
        3.1.1 既有策划方法的引入
        3.1.2 基础策划方法的比选
    3.2 内容衔接:基于操作主体认知范式的调整
        3.2.1 “目标设定”拆解重置
        3.2.2 “条件调查”分类调整
        3.2.3 “空间构想”拆解细分
    3.3 可操作性衔接:基于养老服务特点的调整
        3.3.1 “预测评价”改为步骤
        3.3.2 “技术构想”边界扩展
        3.3.3 “成果拟定”的弹性化
    3.4 程序衔接:基于机制流程的策划步骤定制
        3.4.1 构建线性化工作路径
        3.4.2 先调查、再目标定位
        3.4.3 遵守“形式跟随功能”
        3.4.4 循“公示”,拟“成果”
    3.5 定制策划方法框架及其与基础方法的差异
        3.5.1 定制策划方法的框架
        3.5.2 本方法特点及其差异
    3.6 早期实践探索:布莱德岭银发圈建筑策划
    3.7 小结
第4章 社区养老建筑策划方法的步骤展开
    4.1 策划步骤一:项目立项
    4.2 策划步骤二:实态调查
        4.2.1 管理侧调查
        4.2.2 供给侧调查
        4.2.3 需求侧调查
    4.3 策划步骤三:目标定位
        4.3.1 服务目标导入
        4.3.2 建设目标定位
    4.4 策划步骤四:功能面积
        4.4.1 空间识别
        4.4.2 房间清单
        4.4.3 功能组织
        4.4.4 面积规模
    4.5 策划步骤五:空间形式
        4.5.1 观感环境
        4.5.2 空间组织
    4.6 策划步骤六:技术专项
        4.6.1 环境技术类
        4.6.2 宜居生活类
    4.7 策划步骤七:测评修订
        4.7.1 平衡修订
        4.7.2 公示调整
    4.8 策划步骤八:成果拟定
        4.8.1 弹性指标
        4.8.2 策划成果
    4.9 小结
第5章 社区养老建筑策划实践与后评估反馈
    5.1 策划实践1-友沁颐苑建筑策划实践及评估反馈
        5.1.1 “项目立项”与“实态调查”
        5.1.2 “目标定位”与“投资运营”
        5.1.3 “功能面积”与“空间形式”
        5.1.4 “测评修订”与“成果拟定”
        5.1.5 使用后评估及策划反馈
    5.2 策划实践2-连锁“助老大食堂”策划实践及反馈
        5.2.1 前期工作:管理侧主导
        5.2.2 策划构想:补足与细化
        5.2.3 测评修订:递进式指导
        5.2.4 成果拟定:现状为导向
        5.2.5 使用后评估及策划反馈
    5.3 小结
第6章 再思考与研究总结
    6.1 外延思考:与其他学科相互融合
        6.1.1 与社会政策融合
        6.1.2 与经济策划融合
        6.1.3 与新兴学科融合
    6.2 发展趋势:工具化和目标多元化
        6.2.1 城市更新的工具
        6.2.2 策划目标多元化
    6.3 总结:达成资源分配目标的路径
        6.3.1 本研究概要简述
        6.3.2 本研究主要结论
        6.3.3 定制方法的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设施普查反馈表
附录 B 社区养老项目常见预测评价内容一览表
附录 C 老年人“贴心修脚服务”项目构想书
附录 D 南京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评定标准(2017版)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7)基于ITS的高速公路应急救援能力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概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相关文献综述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2 相关理论基础
    2.1 高速公路灾害理论
    2.2 智能交通运输系统(ITS)
    2.3 道路安全工程理论
    2.4 应急管理与救援理论
    2.5 高速公路应急救援系统
    2.6 本章小结
3 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对应急.救援的需.求特性
    3.1 高速公路突发事件的损害特征
    3.2 高速公路典型突发事件对应急救援的需求特性分析
    3.3 我国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救援能力缺陷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救援能力的四维分析结构
    4.1 高速公路非常规应急情境下的公共管理研究视角
    4.2 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救援能力的构成维度
    4.3 面向过程的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救援能力构成框架
    4.4 本章小结
5 ITS在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救援能力成长中的拓展机理
    5.1 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救援能力成长的路径
    5.2 ITS技术对高速公路安全与救援技术的支撑模式
    5.3 ITS系统功能对高速公路运营管理和应急救援功能的扩展
    5.4 ITS对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救援能力的提升机理
    5.5 本章小结
6 ITS和能力提升视角的高速公路应急救援系统构建
    6.1 公共管理视角对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救援能力的要求
    6.2 我国高速公路应急救援系统建设现状
    6.3 基于ITS的高速公路智能应急救援系统架构和功能
    6.4 本章小结
7 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救援能力的提升策略
    7.1 实例——基于ITS的探索
    7.2 基于管理变革的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救援能力提升对策
    7.3 基于要素重构的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救援能力提升对策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8)基于ZigBee的智能照明设备控制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ZigBee 技术概述
        1.2.1 ZigBee 起源与发展
        1.2.2 ZigBee 技术的特点
    1.3 照明设备控制系统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1.4 几种无线网络技术介绍及比较
        1.4.1 无线网络相关技术介绍
        1.4.2 相关技术比较
    1.5 课题研究主要内容
2. 智能照明设备控制系统总体设计
    2.1 系统设计原则
    2.2 系统总体架构
    2.3 系统硬件设计
        2.3.1 系统硬件总体设计方案
        2.3.2 系统硬件选择
        2.3.3 CC253 接口设计
        2.3.4 无线射频天线设计
        2.3.5 外围电路设计
    2.4 系统软件体系结构设计
        2.4.1 客户端/服务器(C/S)模式
        2.4.2 浏览器/服务器(B/S)模式
        2.4.3 C/S 与 B/S 结合模式
    2.5 系统软件功能模块设计
        2.5.1 系统嵌入式软件功能模块设计
        2.5.2 系统监控软件功能模块设计
    2.6 小结
3. 智能照明设备控制系统嵌入式软件设计与实现
    3.1 ZigBee 技术相关知识
        3.1.1 ZigBee 技术体系结构
        3.1.2 ZigBee 网络拓扑结构
    3.2 软件开发环境
        3.2.1 Z-Stack 协议栈
        3.2.2 嵌入式 IAR Embedded Workbench
    3.3 嵌入式软件流程设计
        3.3.1 软件总体流程设计
        3.3.2 通信模块软件流程设计
        3.3.3 照明设备控制模块软件流程设计
    3.4 通信模块软件设计与实现
        3.4.1 Coordinator 串口通信实现
        3.4.2 ZigBee 无线网络建立与通信
    3.5 照明设备控制模块的软件设计与实现
        3.5.1 控制原理介绍
        3.5.2 PWM 调制实现
        3.5.3 照明设备控制功能实现
    3.6 小结
4. 智能照明设备控制系统监控软件设计与实现
    4.1 LabVIEW 简介
        4.1.1 LabVIEW 的特点与应用
        4.1.2 LabVIEW 远程实现技术
    4.2 系统监控软件前面板设计
        4.2.1 系统登录相关面板
        4.2.2 照明设备控制以及用户管理面板
    4.3 系统监控软件程序框图设计
        4.3.1 服务器与 coordinator 串口通信程序框图设计
        4.3.2 系统登录相关程序框图
        4.3.3 照明设备控制以及用户管理程序框图
    4.4 系统远程操控实现
        4.4.1 服务器端远程实现
        4.4.2 客户端远程实现
    4.5 小结
5. 智能照明设备控制系统测试
    5.1 系统嵌入式软件测试
        5.1.1 无线通信性能测试
        5.1.2 照明设备控制
    5.2 系统监控软件测试
        5.2.1 系统登录测试
        5.2.2 用户管理测试
        5.2.3 远程控制测试
    5.3 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9)天津联通本地传输网应对3G业务解决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3G概念
    1.2 3G的标准
    1.3 3G发展趋势
第二章 3G业务对传输组网的技术分析
    2.1 本地传输网络技术分析比较
    2.2 本地传输网络技术发展趋势
    2.3 本地传输网络技术选择原则
    2.4 本地传输网络技术选择
    2.5 本地传输网的设备选择
第三章 3G传输网络优化思路
    3.1 接入传送层构建MSTP综合业务传送平台
    3.2 骨干传送层构建网状网传送平台
    3.3 新形式下对传输网的要求
    3.4 现有传输网存在的问题
    3.5 作者主要工作
第四章 天津联通3G传输网络优化方案
    4.1 3G传输网络优化初期的业务需求
    4.2 3G传输网络优化中、后期的业务需求
    4.3 天津联通网络现状
    4.4 目前传输网络问题分析
    4.5 天津联通传输网建设和优化的必要性
    4.6 3G传输网络优化远景规划
    4.7 优化方法
第五章 传输网络优化扩容实施
    5.1 GSM移动网扩容
    5.2 骨干层网络优化扩容
    5.3 汇聚层网络优化扩容
    5.4 局站通信系统
第六章 传输网络优化实施要求
    6.1 传输设备
    6.2 光传输设备选型
    6.3 微波优化要求
    6.4 保护方式
    6.5 SDH环间互通方式选择
    6.6 同步方式优化
    6.7 网管系统优化
    6.8 优化效果
    6.9 投资分析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7.3 3G在中国的未来发展
参考文献
致谢

(10)基于MSTP和ASON的3G传送网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传送网技术综述
    2.1 波分复用层技术及应用
        2.1.1 800G WDM系统
        2.1.2 超长ULH与OADM
        2.1.3 IP over WDM技术
        2.1.4 粗波分复用(CWDM)技术
    2.2 电路层技术及应用
        2.2.1 无线接入技术
        2.2.2 SDH技术
        2.2.3 MSTP技术
        2.2.4 ASON技术
    2.3 适应3G传送网的技术比较和分析
        2.3.1 MSTP多业务传送平台是3G光传送网的基石
        2.3.2 ASON是3G传送网发展的条件
    2.4 MSTP与ASON结合的前景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传送网的演进及3G传送网业务需求
    3.1 传送网的演进趋势
    3.2 3G传送网业务需求
    3.3 3G传送网技术需求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MSTP和ASON的3G传送网组网方案研究
    4.1 3G传输网络整体解决方案
        4.1.1 第三代移动承载网络架构分析
        4.1.2 现有传输网络承载3G业务的关键问题
        4.1.3 基站接入承载网解决方案
        4.1.3.1 接入层承载网解决方案
        4.1.3.2 汇聚层建设与优化
        4.1.3.3 移动传输网智能MSTP规划,从核心到接入逐步实施
        4.1.4 核心承载网解决方案
        4.1.4.1 运营商城域核心网承载分析
        4.1.4.2 引入ASON设备改造或新建骨干层
        4.1.5 运营商传输网解决方案总结
    4.2 设备厂商ASON设备解决方案
        4.2.1 华为ASON传送系统解决方案
        4.2.2 烽火ASON设备解决方案
        4.2.3 中兴ASON设备解决方案
        4.2.4 朗讯ASON设备解决方案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MSTP和ASON的3G设计实例
    5.1 业务分析
    5.2 建设目标的确立
    5.3 建设方案探讨
        5.3.1 网络拓扑设计
        5.3.2 方案确定
        5.3.3 系统容量
        5.3.4 网络安全性分析
    5.4 硬件的配置
    5.5 ASON实际应用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网状网规划仿真
    6.1 规划仿真的意义
    6.2 规划仿真考虑的因素
    6.3 仿真与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四、ATM虚拟环状传输架构有助宽频服务的推广(论文参考文献)

  • [1]面向天文观测设备的远程自主观测中关键技术的研究[D]. 贾明皓.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1)
  • [2]物联网英语术语特征与汉译方法 ——《物联网:技术、平台和应用案例》(节译)翻译实践报告[D]. 王慕雪. 青岛大学, 2020(02)
  • [3]普洱移动OTN与PTN联合组网应用研究[D]. 李昊纬. 南京邮电大学, 2018(02)
  • [4]某运营商在5G时代OTN和PTN网络规划与评估[D]. 胡明. 吉林大学, 2019(03)
  • [5]基于服务供需机制的社区养老建筑策划方法研究[D]. 唐大雾. 清华大学, 2019(02)
  • [6]中国交通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6[J]. 《中国公路学报》编辑部. 中国公路学报, 2016(06)
  • [7]基于ITS的高速公路应急救援能力提升研究[D]. 娄天峰. 华中科技大学, 2013(02)
  • [8]基于ZigBee的智能照明设备控制系统设计[D]. 宋艳霞. 中北大学, 2013(10)
  • [9]天津联通本地传输网应对3G业务解决方案[D]. 李涛. 北京邮电大学, 2009(03)
  • [10]基于MSTP和ASON的3G传送网的设计与实现[D]. 庞作军.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7(04)

标签:;  ;  ;  ;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