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行政监督职能的思考

关于加强行政监督职能的思考

一、对强化行政监察职能的几点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梁爽[1](2020)在《行政应急权的监督机制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突发事件频发,呈现出蔓延、扩张的趋势。为了迅速恢复社会秩序,行政应急机关通过行使行政应急权应对突发事件。突发状况下如果对行政应急权缺乏监督和制约,极易导致权力的滥用,损害公民的权利。目前,由于一些法律法规规定的概括性、模糊性以及现实情况的复杂性,我国在行政应急权的监督方面仍存在许多不足,行政应急权的监督机制亟待完善。针对上述情况,笔者主要从两个方面完善行政应急权的监督机制。首先,从行政应急机关内部对行政应急权进行制约,即行政监督,围绕行政机关内部层级化监督以及部门间协同监督进行论述,夯实行政应急层级监督的法律基础,创新层级监督的方式,完善行政应急问责机制和行政应急部门间的协同监督机制,使行政应急权在内部监督下有效行使。其次,从行政应急机关外部进行监督,人大监督从法律层面事前对行政应急权的行使进行规范;监察监督是新设立的监察委员会对应急过程中的违法失职、贪污腐败行为进行监督;司法监督作为事后监督通过完善司法审查制度、重构司法审查标准,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在突发事件中免受侵害;社会监督是公民和新闻媒体在突发事件中对行政应急权的监督,随着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已发展成为一支重要的监督力量。各个监督主体承担着不同层面的监督职责,让各种监督方式能够凸显各自的监督特点,使行政应急权在外部监督下能够更加科学、有效地作用于突发事件。本文以行政应急权的监督机制为研究对象,分为三部分进行探讨:第一,从研究行政应急权的基本理论出发,夯实应急理论基础,从而推出行政应急权监督的内涵及意义,突出研究的必要性。第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分析我国行政应急权监督机制的现状,找出目前存在的不足之处。第三,根据不足,提出针对性建议。行政应急机关内部从纵向层级监督到横向部门协同监督,形成系统化、立体化的内部监督体系;行政应急机关以外的监督主体包括人大监督、监察监督、司法监督、社会监督,从多个角度完善行政应急权的监督机制。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互相弥补不足、叠加优势,从而使行政应急权的监督力度更加强大,最终达到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督效果。上述对行政应急权监督机制的研究分析,既能够从整体的角度对我国行政应急权的行使进行规范,也能够从各个监督主体的角度进行制度规制,使我国的行政应急监督体系更加突显中国特色而日臻完善。

倪泽华[2](2020)在《L市派驻国企纪检监察机构监督职能优化问题研究》文中提出党的十九大提出,要构建全面统一、权威高效、全面覆盖的监督体系。国有企业管理和运行的有序关乎国家经济命脉的稳定,而对其领导和工作人员权力进行监督制约则是能够使国有企业保持平稳有序健康发展的关键方式。纪检监察履行对国企监督职能是将国有企业权力关进制度笼子里的关键,也是保障国有资产生产经营活动有序开展的重要制度保障。派驻监督是中国特色党内监督的重要形式,作为党委、纪委设在派驻部门的监督“前哨”和“探头”,派驻机构始终处在与违纪违法斗争的前沿,对驻在部门履行监督职能,其履职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成效。通过对于现行派驻纪检监察机构履行对国有企业监督工作的反思,结合L市试点派驻国有企业纪检监察机构改革实际,有针对性的提出关于派驻国企纪检监察机构监督职能优化的相关建议。本文在大量阅读文献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的方式,以L市试点派驻国有企业纪检监察机构改革为例,对派驻纪检监察机构履行对国企监督职能问题开展研究。以L市为研究目标,对L市派驻国企纪检监察机构履行监督职能情况进行了实地调研。并采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运用寻租理论、公共选择理论、权力制约理论,从L市试点派驻国有企业纪检监察机构改革现状出发,认真分析派驻纪检监察机构履行对国企监督职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针对问题提出建议和对策。论文的结构主要分为六个部分:一是分析当前国内形势和背景,学习借鉴国外经验,阐述优化派驻国企纪检监察机构履行对国企监督职能的重要性,提出研究思路和方法,以及研究创新与不足;二是相关概念的介绍以及理论知识论述,特别是纪检监察职能、纪检监察机构的设置的有关概念;三是介绍了L市派驻国企纪检监察机构改革的基本情况、派驻改革以来强化监督职能所取得的成效;四是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提出派驻纪检监察机构履行对国企监督职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五是针对L市派驻国企纪检监察机构履行对国企监督职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提出对策和建议。六是结语是对全文进行了概况和总结。

杜俊奇[3](2020)在《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党外公职人员中一直存在着腐败现象,而且党外公职人员数量不断增加,其腐败问题也开始空前凸显,在一些地方和一些领域中,腐败问题还表现的相当严重。党外公职人员分布在各领域、各层级,在各级政府、各个岗位充当重要角色,有职有权,权力失去监督必然导致腐败。因此,如何加强对行使公权力的党外公职人员监督,已经成为我们无法回避而必须直面和破解的一个重要课题。虽然相关部门在实践中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但由于监督机制与现实情况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监督问题仍然处于薄弱状态。学术界对此也进行了初步的理论探讨并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建议。但总体上说,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全面系统的研究尚不充分,对这一群体的腐败程度、形式、原因等实证研究非常不足,具有建设性和应用性的对策建议更是不多。从我国反腐败和廉政建设这一时代的宏伟大业来看,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问题的研究,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共产党(即执政党)和各民主党派(即参政党)互相监督的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更是将全面反腐败斗争不断引向深入的迫切需要。本文主体内容分为逻辑紧密关联的五章。逻辑起点首先在理论层面阐发了关于党外公职人员监督必须厘清的几个基础性问题,介绍了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主体内容、制度基础、法理依据和监督的必要性;然后运用历史和比较的方法追溯了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发展历程,分析目前监督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难点;继而用实证研究、尤其是案例分析的方法,剖析了党外公职人员腐败的现状、成因和特征;论证了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对强化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特殊意义和显着成效;最后,就如何强化、细化、实化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特别是政治敏感度和政策性比较强的宗教界、工商联、村委会三个特殊群体党外公职人员的监督,从理论性和应用性两个维度提出的若干对策建议。本文的意义在于: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这一事关我国反腐败成效而迄今很少受到关注的问题做了初步的研究;通过大量的内调外研获得了翔实的一手数据;对党外公职人员的监督,尤其是对特殊群体的监督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从而对国家监察机制改革和推进反腐败事业整体上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较强的现实意义。

梁永成[4](2018)在《法纪与秩序:县域纠风监察工作研究 ——基于华南某省糖区的考察》文中提出本文以一个华南县级区为研究单位,以该区党政机关和行业的纠风工作实践为研究对象,力图展现和理解基层纪律检查工作和行政监察工作的逻辑,并探讨基层执纪执法活动中的党政关系互动及其对法治建设的影响。纠风作为一项极具中国特色的工作,曾是反腐败的三项工作之一。其独特的组织架构是“一元双塔”党政体制互动并不断回应实践需求的产物。纠风是革命政党“党治”手段和现代行政监察手段的糅合,具有鲜明的政党意识形态特征。它借助纠风办独特的组织架构对国家和社会治理中的“不正之风”问题进行全面的回应和治理。这种实践为转型时期国家和社会良性秩序的维持奠定了必要的权威、资源和秩序基础,由此而形塑了基层法治运行(特别是执法活动)的“法纪整合”的特点。纠风工作近三十年的变迁,本质上是一个国家如何从传统的“党治”向推行“法治”转变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原有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人民监督的机制不断被消解,市场经济在自由主义催发下蓬勃发展,而新兴的法治由于自身的局限性,无法完成对国家和社会的全面介入和应对,由此而带来社会秩序的混乱,各种不正之风四处蔓延。在这种环境下,法治建设面临着失序失控的危险。换而言之,在这种不正之风气中建设法治,面临着权威、组织和资源的困境,需要一种主导力量进行全面的整合。这项工作主要由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通过动用自身两个“科层体系”(党的科层体系和政府的科层体系)的组织、权威等资源完成整合。纠风就是这种整合实践中的一项,具有鲜明“法纪”的特征。中国共产党通过动用纠风的工作机制,将这种法纪手段在党的科层体系和政府科层体系中传导,扩大到社会生活的各方面,进而完成对基层权力腐化分裂、合法性弱化、秩序混乱的治理;同时,将党的意识形态与精神文明建设、职业伦理教育、基层干部教育管理、法律意识的培养等内容紧密结合起来,完成对行业秩序、乡村权力秩序的整合,确保行业秩序、乡村权力秩序的总体可控。2014年纪检监察机构改革之后,纠风工作从反腐败重点工作演变为一般性工作,纠风也由先前对治理全面介入转变为逐渐退出,纠风的“萎缩”意味着国家监察权力的上收,监察工作朝着更加技术化的方向发展。纠风工作的扩张和收缩折射出中国社会转型治理方式的转型,是党政关系日益融合的框架下更加强调技术治理的结果,纠风的困境也源于此。本文最终得出三个基本的结论:第一,糖区的党政机关和行业部门呈现出来的既不是“全能主义”治理模式下的革命共同体的秩序,也不是严格法律维持的现代法治秩序,而是在法纪整合框架下融合乡土性、现代性的治理秩序。第二,在纠风的实践中,纠风实际是一种新的“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权力监督方式,这种监督方式克服了行政监察“悬浮化”和党的纪律全面控制所面临的法治张力,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发挥了独特的社会基础秩序整合作用。第三,当前纠风工作所陷入的困境必须放置在中国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才能得到更好的理解。法治的兴起意味着规则治理、技术治理越来越成为主导,在治理话语上,纠风背后的党的意识形态话语逐步被法治的话语所掩盖,由此形成了一个纪律不断弱化、强制权力不断强化的法治秩序。

潘婷[5](2018)在《基于整体性治理理论的纪监审体制改革研究 ——以内蒙古阿拉善盟某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阿拉善盟某区审计、纪检及监察机构合署式大部制改革为例,分析当前“纪监审”合署式改革所面临的主要问题,结合大部制改革背景,以整体性治理的视角出发,运用比较研究法、案例研究法、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等,从整体性治理理论、审计合理定位、宪政思维设计等方面着手,提出构建整体性治理机制、畅通整体性信息沟通渠道、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保障审计独立性、完善法律机制等政策建议。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在第五部分政策建议中的构建整体性治理机制部分,提出运用电子流程技术推进整体性监督流程再造,构建大数据应用平台,运用数字化、网络化、科学化手段,便于纪检、监察、审计机关利用大数据技术开展工作,提升执纪监督、审查调查、审计工作效率,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本课题的想法来自切身工作经历,纪检、监察、审计“合署办公”属于创新的体制改革模式,研究对象本身就具有创新性;本文的研究领域也属于比较新的范畴,目前一些其他省的镇、区也在试行,对其运行成果也在探索和尝试的阶段,正好可以通过研究,深入了解试点地区的运行效果,从共性和差异中发现问题和借鉴亮点,以期为纪监审体制改革的方向提供有益的理论支持。

纪亚光[6](2017)在《我国国家行政监察制度的历史演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建立党统一领导下的各级监察委员会,深入开展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改变了以往重党内监察轻国家行政监察的状况,实现了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与充分发挥国家行政监察机构职能的有机统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腐倡廉机制建设的新突破,标志着我国党政监察制度建设迈入新阶段。

仇志刚[7](2016)在《论我国行政监察制度的问题与完善》文中指出行政监察制度是国家一项重要的监督制度,它在保证国家法律、法规、政策的正确贯彻实施,促进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政、廉洁行政、高效行政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我国的行政监察制度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完善,在廉政建设及反腐斗争方面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已建立了一套较为健全的行政监察体系。但在行政监察的现实运行中,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迅速,行政管理范围和职责的扩大、行政权力的相对扩张,全球经济形势发展的刺激,都给我国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带来了严峻地考验。因此,健全和完善行政监察机制,加强对政府行政行为和行政权力运行过程的有效监控,显得尤为必要。认真剖析当前我国行政监察问题的现象及原因,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建立并完善一个措施强、效果好的行政监察体制,对提高行政监察效能,加强对行政权力的有效监管,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文包括以下六个部分:前言部分主要介绍了论文的研究意义、目标和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了行政监察制度的有关理论,包括行政监察的概念、特征、基础理论、地位和作用等方面。第二部分简要阐述了域外行政监察制度的有关内容,包括主要行政监察模式、特点等方面。第三部分主要分析了我国行政监察的现状和缺陷,其中包括我国行政监察制度现状、优点以及我国目前行政监察存在的不足和缺陷:一是行政监察立法欠缺;二是行政监察领导体制不合理;三是行政监察工作机制不顺畅,四是行政监察队伍建设有待提高;五是行政监察操作措施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通过分析研究,探索性地提出加强和完善我国行政监察制度的几点对策:第一,完善和健全行政监察制度的立法;第二,对行政监察的领导体制予以变革;第三,完善行政监察的运行机制;第四,提升行政监察队伍的素质;第五,加强对行政监察部门的监管和保护。结语部分特别提到了改革和完善我国行政监察制度任务的艰巨性,以及行政监察体制的未来发展之路。

刘伟[8](2016)在《中国纪检监察部门三次职能转变的AGIL模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十八届中央纪委第三次全体会议上提出了“三转”,即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用铁的纪律打造纪检监察队伍。此次“三转”的提出是继1993年纪检监察合署办公和十六大党章中增加组织协调反腐败工作之后第三次对纪检监察职能进行调整。本文以此为研究背景,综合运用帕森斯的AGIL功能模型进行适应性、目标达成性、整合性、维模性四个层面的分析。通过对纪检监察部门三次职能转变适应性分析得出,三次纪检监察部门职能转变均是出于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应对。然而在此前两次职能转变过程中,由于缺少切实可行的工作机制作为指导,导致调整后的系统未能给外部环境造成积极的良性改造,因此在纪委“三转”提出后,明确了纪检监察部门的核心职能,即监督执纪问责;明确了党纪和国法的关系,使职能的履行由合理化向合法化转变。在目标达成性分析中,三次职能转变的方式虽有不同,在纪检监察合署办公和组织协调反腐败职责中,是对外整合职能部门的外向型转变,纪委“三转”中的转职能,明确了职能定位,通过调整内设机构,将主要力量集中到主责主业上来,是一种内向型转变,虽然三次职能转变的目的都为了提高纪检监察部门监督办案的效力,然而外向型转变必须建立起有序的工作协作机制,否则会使各项职能的运行陷入盲目无序的境地。在整合性分析上,三次职能转变均强调了纪监部门在监督办案过程中的整合,组织协调反腐败职责还强调了党风廉政建设的宣传教育职责,然而在部门整合中纪监部门必须明确自身职能定位,若偏离主责会使系统的核心职能遭到弱化。在维模性分析上,旨在建立系统的内部文化,使系统得以稳定运行,纪监部门的三次职能转变,都不同程度上强调了对廉政文化的教育工作,特别是在纪委“三转”中转作风的提出,更是强调了纪监部门内部廉政价值观的树立与培育,然而内部文化的营造,必须有相应的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制度体系为依托,避免内部文化的悄然变异,造成系统的不稳定。通过对纪监部门三次职能的转变AGIL模型分析得出,职能转变必须要有完善的制度设置,科学的行为规范,明确的职能定位作为辅佐,否则,职能转变将造成履职的无序、自身的错位,使职能的履行效果南辕北辙。

谢晓花[9](2015)在《基层国土资源系统纪检监察问题研究 ——以广东省Z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基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作为国家土地、矿产资源的管理机构,拥有行政执法权、行政审批权、大额资金支配管理权等重大权力,随着土地、矿产资源供应和需求矛盾的日益加剧,基层国土资源干部也相应成为了企业主、开发商等权力寻租的对象,国土资源行业也由于违法违纪案件高发而成为"高危"行业。因此,通过充分发挥基层国土资源纪检监察的内部监督职能,从而降低廉政和行政风险显得非常必要。本文将Z市的市、县、镇三个层级的国土资源纪检监察机构看作一个整体,对其存在问题进行研究。文章首先梳理了行政监察、纪检监察、行政监督、权力制衡理论等概念和理论;其次,从机构设置、工作制度及执行情况、违法违纪案件情况入手,对Z市国土资源纪检监察现状进行阐述,并着重就两个同级单位之间纪检监察建设差异对内部监督的影响进行了比较分析,还对市本级纪检监察机构派驻前后履职情况进行对比分析,认为Z市国土资源纪检监察机构存在体制不顺、缺乏独立性,职责不清、主业不明,监督疲软、流于形式,对案件查处乏力、惩戒不严,机构人员不健全、监督力量薄弱等五个方面的不足。最后,针对存在不足,提出五项应对措施:一是建立相对独立的基层国土资源纪检监察机构,解决体制不顺的根本问题;二是聚焦基层国土资源纪检监察执纪主业,充分发挥查案治本功能;三是切实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强化党内监督职能;四是切实强化制度建设,确保制度笼子有效管控权力;五是加强纪检监察队伍建设,强化监督力量。

刘名慧[10](2013)在《菏泽市行政效能监察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的行政效能监察工作起步较晚而且重视程度仍然不够,在过去相当长时期内,我国行政监察理论与实践的重心一直围绕着廉政监察展开,从而忽视了行政效能监察,行政效能监察的定位问题始终未能真正解决,行政效能监察对政府行为的影响力并不能完全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各项事业迅猛发展的需要。菏泽市行政效能投诉中心设立已经10年,但菏泽市的行政监察往往把重点放在了廉政监察和执法检查,对行政机关内部工作人员不作为、乱作为和慢作为查处力度不够,导致了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工作效率低下,拖拉懒散、推诿扯皮,影响了行政机关的形象和工作效率。加强行政效能监察,设立效能投诉中心,无疑给行政机关及工作人员带上了“紧箍咒”,杜绝“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现象的发生,改善机关工作人员的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加强了行政管理。另外,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服务型政府,2013年全国两会上提出机构改革方案,设立大部制,这就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行政效能监察,能够提高政府行政管理水平,为建设服务型政府提供基础保障。本文的第一章简要介绍了研究的意义,研究计划,国外美国和英国的政府绩效研究动态,以及国内专家教授在这方面的研究观点和取得的成绩与不足。第二章介绍了行政效能监察的基本理论,包括行政效能监察的概念、与执法监察和廉政监察的关系、行政效能监察的法律性、基本原则和要素构成等。第三章简要分析了菏泽市行政效能监察现状,总结了近年来菏泽市纪委(监察局)开展行政效能监察工作的主要做法,包括受理日常效能投诉问题、围绕政府中心工作开展效能监察、对重要事项的集中专项检查、对行政法规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等。第四章对菏泽市行政效能监察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指出了目前行政效能监察存在几方面问题。第五章提出了完善行政效能监察制度的措施,一是强化认识,明确行政效能监察工作的战略地位;二是运用现代科技手段预防腐败,畅通行政效能监察渠道;三是健全组织,完善行政效能监察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四是加强行政效能监察立法,为行政效能监察提供法律依据;五是构建提高效能监察效能的科学考评指标体系,保障行政效能监察取得实效,等等。总之,本文通过对菏泽市行政效能监察现状的分析找出行政效能监察存在的普遍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力图促进菏泽市行政效能监察工作的向更高水平迈进,更好地服务于该市经济社会的发展,促进服务性政府的建设。

二、对强化行政监察职能的几点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强化行政监察职能的几点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行政应急权的监督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第一章 行政应急权的监督机制概述
    1.1 行政应急权概述
        1.1.1 行政应急权的内涵
        1.1.2 行政应急权的特征
    1.2 行政应急权监督机制概述
        1.2.1 行政应急权监督机制的内涵
        1.2.2 行政应急权监督机制的原则遵循
        1.2.3 行政应急权监督机制的分类
    1.3 对行政应急权进行监督的必要性
    1.4 行政应急权监督机制的法律基础
第二章 我国行政应急权监督机制的现状及不足
    2.1 我国行政应急权监督机制的现状
        2.1.1 人大监督的现状
        2.1.2 行政监督的现状
        2.1.3 监察监督的现状
        2.1.4 司法监督的现状
        2.1.5 社会监督的现状
    2.2 我国行政应急权内部监督机制的不足
        2.2.1 行政应急层级监督机制不健全
        2.2.2 应急部门协同监督机制不完善
    2.3 我国行政应急权外部监督机制的不足
        2.3.1 人大应急监督立法不完善
        2.3.2 监察委员会应急监督不到位
        2.3.3 行政应急司法审查规定缺失
        2.3.4 社会权力应急监督处于弱势
第三章 加强我国行政应急权的内部监督机制
    3.1 加强行政应急机关纵向层级监督机制
        3.1.1 夯实行政应急层级监督的法律基础
        3.1.2 明确应急机关实施层级监督的主体
        3.1.3 创新行政应急层级监督的方式
        3.1.4 完善行政应急层级监督问责机制
    3.2 完善行政应急机关横向部门协同监督机制
        3.2.1 建立专门的应急协同监督机构
        3.2.2 优化部门间协同监督信息共享机制
        3.2.3 完善应急协同监督结果运用机制
第四章 强化我国行政应急权的外部监督机制
    4.1 完善人大监督机制
        4.1.1 完善行政应急监督立法
        4.1.2 通过设立专门机关进行监督
        4.1.3 通过控制应急预算以及执行情况进行监督
    4.2 落实监察监督机制
        4.2.1 设立监察专员或监察派驻机构
        4.2.2 加强对应急违法失职行为的监督
        4.2.3 加强对应急贪污腐败行为的监督
    4.3 完善司法审查机制
        4.3.1 完善行政应急司法审查制度
        4.3.2 重构行政应急权的司法审查标准
    4.4 增强社会监督机制
        4.4.1 加强公民对行政应急权的监督
        4.4.2 强化新闻媒体对行政应急权的监督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2)L市派驻国企纪检监察机构监督职能优化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国内外现有研究评述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创新研究与不足
        (一)研究创新
        (二)研究不足
第一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一、核心概念
        (一)纪检监察
        (二)纪检监察机构
    二、理论基础
        (一)权力制约理论
        (二)公共选择理论
        (三)寻租理论
第二章 L市派驻国企纪检监察机构履行监督职能现状
    一、L市派驻市属国企纪检监察机构基本情况
        (一)机构设置基本情况
        (二)试点国企基本情况
        (三)人员配置
        (四)派驻机构履行监督职能的主要工作内容
    二、L市派驻改革以来优化对国企监督工作取得的成效
        (一)整合国企纪检监察资源形成监督合力
        (二)保障履行监督职能的独立性
        (三)聚焦专责监督主业
第三章 派驻国企纪检监察机构履行监督职能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L市派驻国企纪检监察机构干部访谈及问卷调查
        (一)访谈基本情况
        (二)问卷调查基本情况
        (三)样本基本情况
    二、L市派驻国企纪检监察机构履行监督职能存在的问题
        (一)派驻国企机构监督独立性不够
        (二)监督职责定位把握不准
        (三)监督执纪不够精准
    三、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职能职责定位不清晰
        (二)监督力量不够聚焦
        (三)干部队伍能力建设不够
第四章 派驻国企纪检监察机构监督职能优化的对策
    一、聚焦主责主业,准确把握职能定位
        (一)持续深化“三转”
        (二)完善监督机制
        (三)保障独立行使监督权
    二、立足专责监督,着力提升监督质效
        (一)增强派驻政治监督质效
        (二)增强服务企业中心工作质效
        (三)增强拓展作风建设质效
    三、强化监督本领,提升履职尽责水平
        (一)加强专业化建设
        (二)加强规范化建设
        (三)加强法治化建设
        (四)加强信息化建设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选题意义
        (一)实践意义
        (二)理论意义
    三、研究综述
        (一)国内学界研究状况
        (二)国外研究状况
        (三)对决策层关于统一战线相关文献的解读
    四、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实证研究法
        (三)比较研究法
    五、内容与框架
    六、创新与不足
        (一)本文创新之处
        (二)研究难点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 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若干基本问题
    第一节 党外公职人员的概念与构成
        一、党外公职人员的概念阐释
        (一)“公职人员”的概念
        (二)“党外”的概念
        二、党外公职人员来源与构成
        (一)我国政治体制中“党外公职人员”的来源
        (二)党外公职人员的分类构成
    第二节 党外公职人员的培养选拔、任用与管理
        一、党外公职人员培养选拔政策
        二、党外公职人员任用政策的历史沿革
        (一)建国初期的任用政策
        (二)改革开放后的任用政策
        (三)进入21世纪后的任用政策
        (四)新时代选拔任用的政策
        三、中国共产党对党外公职人员的管理
        (一)对党外公职人员政治引导
        (二)优化党外干部管理结构。
        (三)选好配强民主党派领导班子
        (四)选好选准主委。
        四、党外公职人员从政优势
        (一)政治优势
        (二)智力资源优势
        (三)利益表达优势
        (四)社会活动优势
        五、党外公职人员不同时期在体制内的作用
        (一)建国初期
        (二)改革开放初期
        (三)新时期
        六、党外公职人员使用现状
        (一)中央越来越重视,阵营越来越壮大
        (二)实职正职比例增大,切实保障有职有权
        七、制约党外公职人员培养使用的因素
    第三节 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内容
        一、中国共产党对党外公职人员的监督
        二、社会公众与媒体对党外公职人员的监督
        三、民主党派对担任公职的党内成员内部监督
        四、各级监察委员会对党外公职人员的监督
    第四节 民主党派党内监督概述与成效分析
        一、内部监督内容
        二、内部监督实践
        三、内部监督成效
        四、在内部监督中对腐败问题的处置
        五、内部监督存在的问题
    第五节 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制度基础和法理依据
        一、制度基础
        (一)人民代表大会政体制度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政党制度
        二、法理依据
        (一)根本法依据
        (二)专门法依据
        (三)行业法依据
        (四)有关法规依据
    第六节 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重要意义
        一、党外公职人员监督是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必然要求
        二、党外公职人员监督是我国民主监督的重要补充
        三、党外公职人员监督是统一战线工作的基本要求
        四、党外公职人员监督是中国共产党重要的执政要求
        五、党外公职人员监督是国家监察法的内在要求
第二章 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历史演变与主要问题
    第一节 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历史演变
        一、民主革命时期,监督雏形显现
        二、建国初期,监督方针确立
        三、整风反右时期,监督出现挫折
        四、“文革”时期,监督遭受破坏
        五、改革开放时期,监督恢复完善
        六、“十八大”后,监督成熟定型
    第二节 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历史成效
        一、思想认识不断深化
        二、监督机制逐步完善
        三、监督效果初步显现
    第三节 党外公职人员监督存在的问题与难点
        一、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主要问题
        (一)监督意识不够清晰,监督观念亟待提高
        (二)监督机制存在缺陷,监督体系亟待完善
        二、党外公职人员的特殊性给监督带来的难点
        (一)党外公职人员界别分布具有特殊性
        (二)党外公职人员管理体制具有特殊性
        (三)党外公职人员任职情况具有特殊性
        (四)党外公职人员廉政意识具有特殊性
        (五)党外公职人员政治倾向具有特殊性
        (六)政治参与呈现多元化、差异性
        三、特殊领域党外公职人员监督难点
        (一)宗教界
        (二)工商联
        (三)村委会
第三章 党外公职人员腐败现状分析
    第一节 党外公职人员腐败案例与特点分析
        一、不同层级党外公职人员腐败案例
        二、党外公职人员与党内公职人员腐败特点的异同分析
        (一)党外公职人员与党内公职人员腐败的共同点
        (二)党外公职人员与党内公职人员腐败的不同点
    第二节 党外公职人员与党内公职人员腐败成因的异同分析
        一、党外公职人员与党内公职人员腐败成因共同点
        (一)个人私欲恶性膨胀
        (二)公共权力发生异化
        二、党外公职人员与党内公职人员腐败成因的不同点
        (一)内外监督不力
        (二)外部环境影响
第四章 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意义与成效
    第一节 设立国家监察委员会的意义
        一、设立国家监察委员会对反腐败斗争的现实意义
        (一)为反腐彻底性提供了有力的体制机制保证
        (二)为反腐高效性提供了有力的制度机制保证
        (三)为反腐持续性提供了有力的法理机制保证
        二、设立国家监察委员会对于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特殊意义
        (一)强化了党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监察的领导
        (二)实现了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监察的全面覆盖
        (三)法定了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监察的权力来源
        (四)创新了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监察的方法路径
        三、国家监察委员会尚需进一步强化和细化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
        (一)提升政治站位,以大作为彰显监督的权威性
        (二)遵循五条原则,以科学性增强监督的实效性
    第二节 监察法对党外公职人员腐败预防和惩治的效用
        一、监察法对全面深入开展反腐败的积极意义
        (一)保证了监察机关的独立性
        (二)实现了监察范围的全覆盖
        (三)界定了监察职能和监察权限
        (四)创新了以“留置”措施取代“两规”、“两指”措施
        (五)强化了对监察机关和监察人员的监督
        二、监察法对于预防和惩治党外公职人员腐败的特殊作用
        (一)统领推进作用
        (二)警示威慑作用
        (三)法治保障作用
        三、监察法尚需进一步细化对党外公职人员腐败预防与惩处的操作性
第五章 加强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对策性思考
    第一节 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二、坚持问题导向
        三、坚持立体监督
        四、坚持务实管用
        五、坚持理论创新
        六、坚持用权公开
    第二节 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主要路径
        一、加强民主党派队伍建设
        二、加强廉政宣传教育
        三、加强制度机制建设
        四、加强日常监督管理
        五、加强党派本体内部监督
        六、加强反腐统筹协调
        七、加强社会舆论制约
    第三节 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工作机制
        一、领导干部述职述廉机制
        二、专项巡察监督机制
        三、谈心谈话机制
        四、失察责任追究机制
        五、廉政诫勉机制
        六、重要情况报告与通报机制
        七、法治制约权力机制
        八、自律约束权力机制
    第四节 对特殊群体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对策建议
        一、对村委会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学习宣传监察法力度,形成“不敢腐”的强大法律震慑
        (二)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关紧“不能腐”的权力制约制度笼子
        (三)注重思想政治建设,营造“不想腐”的廉政勤政氛围
        二、对宗教界公职人员监督的对策建议
        (一)依法进行政治监督,精准贯彻宗教工作的基本方针和基本原则
        (二)依法进行财务监督,对宗教界财务实行规范化管理
        (三)依法进行组织监督,确保各宗教团体的领导权牢牢掌握在高素质宗教界代表人士手中
        (四)依法进行思想监督,增进宗教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
        三、对工商联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私企腐败监督,填补党和国家反腐综治体系空白点
        (二)精准做好考察评价,把好非公经济代表人士政治安排入口关节点
        (三)构建新型政商关系,聚焦严控政商交往活动廉政风险点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正文数据表格
附录二 关于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情况的访谈提纲
附录三 关于对民主党派内部监督专题调研提纲
附录四 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
后记

(4)法纪与秩序:县域纠风监察工作研究 ——基于华南某省糖区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缘起与中心主题
    第二节 研究单位的界定
    第三节 研究综述
        一、官僚制与县级权力运作研究
        二、党政关系与县级权力监督研究
        三、社会风气与不正之风治理的综合性研究
        四、已有研究的不足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田野工作
        一、研究方法
        二、田野工作
    第五节 相关概念与表述结构
        一、相关概念
        二、表述结构
第一章 纠风监察工作组织机制的演变
    第一节 纠风工作兴起的时代背景
    第二节 作风建设与反腐败:纠风监察的开端
        一、构建新时期行政监察“新方法”
        二、保留名义的议事协调机构
        三、纠风办的组织架构
    第三节 纪检监察机关合署办公:党风整治与纠风的融合
        一、纪检监察“一套人马、两块牌子”机构设置的形成和影响
        二、反腐败三项工作格局的形成
        三、党风廉政建设与纠风的融合
    第四节 纠风监察工作机制演进:“条条”与“块块”的联动
        一、统一纠风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的形成
        二、统一纠风工作机制中的条块关系
        三、纠风目标管理责任制
    第五节 纠风工作方法的演进:从专项治理到综合治理
        一、从全面自查自纠到集中专项治理
        二、纠建并举、标本兼治
        三、注重预防、综合治理
    小结 纠风监察体制的演变特点及基本规律
第二章 党政机关不正之风的生成与治理
    引言 变的干部形象
    第一节 文本中的“行政监察”
    第二节 党政机关不正之风的结构性成因
        一、糖区党政机关的干部结构与流动
        二、机关的“机关”:糖区机关内部运行的特点
        三、县级党政机关不正之风的生成及表现
    第三节 党政机关不正之风的治理
        一、党政机关作风整治的常规方式
        二、纠风专项治理
    第四节 党政机关监督秩序的形成
        一、纠风工作与运动式监督常态化
        二、党政机关纠风的功能:思想整合、行为纠偏与合法性塑造
    小结 执法技术与执纪手段的融通
第三章 行业不正之风的整治及职业伦理生成
    第一节 政府机构改革与行业管理
    第二节 行业不正之风的特点及治理机制
        一、行业不正之风的类型及特点
        二、行业不正之风的常规治理机制
    第三节 行业不正之风专项治理的运作机制
        一、整治前:选题和思想整合
        二、整治中:主管部门、工作人员和群众的各自逻辑
    第四节 纠风与行业秩序的形成
        一、行业管理的“去伦理化”
        二、法律、民情与职业伦理
    小结 由政治伦理通向职业伦理
第四章 纠风下乡:权力、技术与秩序
    第一节 税改前后的村务监督
    第二节 村镇纠风工作的日常形式
        一、日常纪律检查
        二、民生资金项目电子监控
        三、纠风示范点建设
    第三节 乡村纠风工作的运行策略
        一、三河和震塘的“小村故事”
        二、纠风办案中的人情、权力和法律
    第四节 纠风下乡与乡村权力秩序整合
    小结 乡村权力的“再整合式监督”
第五章 纠风监察工作方式的变迁及其困境
    第一节 改革开放后干部作风建设中的“群众监督”
    第二节 纠风专项工作中的群众参与
        一、干群关系的转变与群众参与监督的两极化
        二、特邀监察员制度
        三、纪检监察信访信息员制度
    第三节 纪检监察机关“三转”和巡察工作的铺开
    第四节 纠风工作方式的变迁与困境
        一、教化管理与群众监督
        二、基层纠风工作的困境
    小结 群众监督法治化的路径选择
结语 通过法纪的社会秩序整合
    第一节 重新理解“法纪”
    第二节 通过法纪的社会秩序整合
参考文献
致谢

(5)基于整体性治理理论的纪监审体制改革研究 ——以内蒙古阿拉善盟某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内容及框架
第二章 纪监审体制改革相关政策理论阐述
    第一节 新时代行政体制改革相关理论介绍
    第二节 整体性治理理论
    第三节 纪检、监察与审计的概念界定
    第四节 纪检、监察与审计的相关性
第三章 阿拉善盟某区纪监审体制改革现状
    第一节 改革历史概况
    第二节 现状及组织架构
    第三节 阿拉善盟某区审计移送案件案例
    第四节 同合署前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成效的比较
第四章 阿拉善盟某区纪监审体制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 阿拉善盟某区纪监审体制改革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阿拉善某区纪监审体制改革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第五章 整体性治理视角下纪监审合署改革的政策建议
    第一节 国内外监审合一模式的经验及启示
    第二节 强化职责定位,构建整体性治理机制
    第三节 畅通整体性信息沟通渠道,推进治理民主化、公开化
    第四节 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提升干部的业务素质
    第五节 保障审计独立性,完善相关法律制度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访谈提纲
    附录2 访谈部门及人员
    附录3 民主评议政风行风调查问卷
    附录4 干部作风问卷调查表
    附录5 相关文件目录
致谢
个人简历

(6)我国国家行政监察制度的历史演进(论文提纲范文)

国家行政监察制度演进
党政监察制度关系变迁
    第一阶段:党政监察制度并存期。
    第二阶段:党的监察制度独存期。
    第三阶段:党政监察制度相继恢复期。
    第四阶段:合署办公期。
几点思考
    党政监察制度并存是我国反腐倡廉体制机制建设的一个重要特征。
    协调党政监察机关的关系是颇有难度的一项课题。
    在党统一领导下强化国家行政监察职能发挥为深化监察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

(7)论我国行政监察制度的问题与完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行政监察制度概述
    1.1 行政监察制度的概念
    1.2 行政监察制度的特征
    1.3 行政监察制度的基础理论
        1.3.1 权力制衡理论
        1.3.2 主权在民理论
        1.3.3 依法行政理论
    1.4 行政监察制度的地位和作用
第2章 域外行政监察制度的模式和特点
    2.1 域外具有代表性的行政监察模式
        2.1.1 代议机关内部的监察专员模式
        2.1.2 政府机关内部的行政监察模式
        2.1.3 司法监察模式
        2.1.4 监审合一的行政监察模式
    2.2 域外行政监察制度的特点
第3章 我国行政监察制度现状和缺陷
    3.1 我国行政监察制度的现状
        3.1.1 我国行政监察机构设置现状
        3.1.2 我国行政监察机构的领导体制
        3.1.3 我国行政监察机构的职能分析
    3.2 我国现行行政监察制度存在的缺陷
        3.2.1 行政监察立法欠缺
        3.2.2 行政监察领导体制不合理
        3.2.3 行政监察工作机制不顺畅,职能发挥不充分
        3.2.4 行政监察队伍建设存在问题
        3.2.5 行政监察操作措施存在问题
第4章 加强和完善我国的行政监察制度的思考
    4.1 加强和健全行政监察制度的立法
    4.2 对行政监察的领导体制予以变革
    4.3 完善行政监察的运行机制
        4.3.1 扩大行政监察职权,完善相关机制
        4.3.2 全面保证并严格履行行政监察职能
    4.4 提升行政监察队伍的素质
        4.4.1 紧守“入口”,提高监察队伍准入门槛
        4.4.2 建立和完善行政监察队伍的人员培训机制
        4.4.3 优化行政监察队伍管理机制
    4.5 加强对行政监察部门的监管和保护
        4.5.1 加强行政监察纪律建设,强化内部监督
        4.5.2 建立行政监察职务的保护制度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中国纪检监察部门三次职能转变的AGIL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2.2 研究的不足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1.4 相关理论的运用
        1.4.1 政府职能理论
        1.4.2 帕森斯AGIL功能模型简介及适用性
    1.5 研究的创新性
第二章 纪监部门三次职能转变的简介及特点
    2.1 纪监部门三次职能转变的简介
        2.1.1 纪监部门职能第一次转变——纪律检查委员会与监察局合署办公
        2.1.2 纪监部门职能第二次转变——纪委组织协调反腐败职责
        2.1.3 纪监部门职能第三次转变——纪委“三转”的提出
    2.2 政府职能理论视域下纪监部门三次职能转变的特点
        2.2.1 职能配置的逐步合理化
        2.2.2 由外向性整合转为内向性调整
        2.2.3 “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
第三章 纪监部门三次职能转变的适应性分析
    3.1 由内而外的顺应性分析
        3.1.1 合署办公的顺应性分析
        3.1.2 组织协调反腐败职能的顺应性分析
        3.1.3 纪委“三转”的顺应性分析
    3.2 由内而外的改造性分析
        3.2.1 合署办公的改造性分析
        3.2.2 组织协调职责的改造性分析
        3.2.3 纪委“三转”的改造性分析
    小结
第四章 纪监部门三次职能转变的目标达成性分析
    4.1 纪监合署办公的目标达成性分析
        4.1.1 纪监合署办公目标达成的促进作用
        4.1.2 纪监合署办公目标达成的问题
    4.2 组织协调反腐败职责的目标达成性分析
        4.2.1 组织协调职责对目标达成的功效
        4.2.2 组织协调职责在目标达成上存在的问题
    4.3 纪委“三转”的目标达成分析
        4.3.1 “三转”目标达成的成效
        4.3.2 三转目标达成的不足
    小结
第五章 纪检监察部门三次职能转变的整合性分析
    5.1 合署办公的整合性
        5.1.1 纪监部门职能整合的可行性
        5.1.2 纪监部门职能整合的必然性
    5.2 组织协调反腐败的整合性分析
        5.2.1 组织协调职责的整合性成效
        5.2.2 组织协调职责的整合性缺陷
    5.3 纪委“三转”的整合性分析
        5.3.1 转变职能,整合内部资源
        5.3.2 转变方式,整合外部资源
    小结
第六章 纪检监察部门三次职能转变的维模型分析
    6.1 文化维新:革除旧习,重塑文化
        6.1.1 增强廉政文化教育
        6.1.2 增强纪检监察的法制化
    6.2 加强纪检监察队伍建设
        6.2.1 提高纪监部门准入门槛
        6.2.2 专业化的技能培训
        6.2.3 建立规范化的考评体制
    小结
AGIL模型分析的基本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9)基层国土资源系统纪检监察问题研究 ——以广东省Z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依据
    1.2 选题的意义
    1.3 研究对象
    1.4 文献综述
    1.5 研究方法
    1.6 创新与不足
第2章 基层国土资源纪检监察有关理论概述
    2.1 有关概念解释
        2.1.1 行政监察
        2.1.2 纪检监察
        2.1.3 基层国土资源纪检监察
    2.2 基层国土资源纪检监察领导体制和和工作机制
        2.2.1 基层国土资源纪检监察领导体制
        2.2.2 基层国土资源纪检监察工作机制
    2.3 有关理论依据概述
        2.3.1 行政监督理论
        2.3.2 权力制衡理论
第3章 Z市国土资源系统纪检监察现状
    3.1 机构设置情况
        3.1.1 Z市国土资源系统纪检监察机构设置
        3.1.2 Z市国土资源系统纪检监察职能设置
        3.1.3 Z市国土资源系统纪检监察人员配备
    3.2 Z市国土资源系统纪检监察工作制度及贯彻执行情况
        3.2.1 廉政教育制度
        3.2.2 行政监察制度
        3.2.3 风险防控制度
        3.2.4 纠风整纪制度
        3.2.5 信访制度
        3.2.6 案件查处制度
        3.2.7 土地和矿产资源审批监管制度
    3.3 Z市国土资源系统纪检监察发现查处违法违纪案件情况
        3.3.1 2009年以来全市系统违法违纪案件发生情况
        3.3.2 案件产生的原因分析
        3.3.3 S局和G局两个县级局比较研究
        3.3.4 纪检监察机构派驻前和派驻后的比较分析
第4章 Z市国土资源系统纪检监察存在问题及成因
    4.1 机构体制不顺,缺乏独立性,造成监督缺位
    4.2 机构职责不清、主业不明,造成工作越位
    4.3 监督疲软、流于形式,造成内部监督不到位
    4.4 对违法违纪行为查处乏力,惩戒不严,造成纠风整纪不到位
    4.5 机构人员不健全、力量薄弱,造成履职不到位
第5章 对策建议
    5.1 建立相对独立的基层国土资源纪检监察机构,解决体制不顺的根本问题
    5.2 聚焦基层国土资源纪检监察执纪主业,充分发挥查案治本功能
    5.3 切实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强化党内监督职能
    5.4 切实强化制度建设和执行,确保制度笼子有效管控权力
    5.5 强化纪检监察队伍建设,强化监督力量
第6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菏泽市行政效能监察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研究动态
        1.2.1 国外研究动态
        1.2.2 国内研究动态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第2章 行政效能监察基本理论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行政效能
        2.1.2 行政效能监察
    2.2 行政效能监察的基本问题
        2.2.1 行政效能的构成要素
        2.2.2 行政效能监察的特点
        2.2.3 行政效能监察的基本原则
        2.2.4 行政效能监察的法律性
    2.3 行政效能监察与廉政监察、执法监察的关系
        2.3.1 行政效能监察与廉政监察的关系
        2.3.2 行政效能监察与执法监察的关系
第3章 我国及菏泽市行政效能监察现状分析
    3.1 我国行政效能监察现状
        3.1.1 建国初期的行政效能监察制度
        3.1.2 新时期行政效能监察工作阶段
        3.1.3 当前我国行政效能监察的基本成就
    3.2 菏泽市行政效能监察状况
        3.2.1 菏泽市行政效能监察组织机构
        3.2.2 菏泽市行政效能监察职责
        3.2.3 菏泽市行政效能监察的成就
    3.3 菏泽市行政效能投诉中心模式及运行状况
        3.3.1 菏泽市行政效能投诉中心的组织结构
        3.3.2 菏泽市行政效能投诉中心的领导体制
        3.3.3 菏泽市行政效能投诉中心工作职能
        3.3.4 菏泽市行政效能投诉中心的工作运行情况
第4章 菏泽市行政效能监察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4.1 菏泽市行政效能监察存在的主要问题
    4.2 菏泽市行政效能监察存在的问题的原因
第5章 完善菏泽市行政效能监察的对策
    5.1 明确行政效能监察工作的战略地位
    5.2 畅通行政效能监察渠道
    5.3 完善行政效能监察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5.4 加强行政效能监察立法
    5.5 构建科学考评指标体系
    5.6 加强行政效能监察的理论研究
结论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对强化行政监察职能的几点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行政应急权的监督机制研究[D]. 梁爽. 河北大学, 2020(03)
  • [2]L市派驻国企纪检监察机构监督职能优化问题研究[D]. 倪泽华. 河南大学, 2020(06)
  • [3]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研究[D]. 杜俊奇. 中国政法大学, 2020(08)
  • [4]法纪与秩序:县域纠风监察工作研究 ——基于华南某省糖区的考察[D]. 梁永成.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8(08)
  • [5]基于整体性治理理论的纪监审体制改革研究 ——以内蒙古阿拉善盟某区为例[D]. 潘婷. 北方民族大学, 2018(02)
  • [6]我国国家行政监察制度的历史演进[J]. 纪亚光.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17(02)
  • [7]论我国行政监察制度的问题与完善[D]. 仇志刚. 河北大学, 2016(02)
  • [8]中国纪检监察部门三次职能转变的AGIL模型研究[D]. 刘伟. 西南交通大学, 2016(12)
  • [9]基层国土资源系统纪检监察问题研究 ——以广东省Z市为例[D]. 谢晓花. 南京农业大学, 2015(06)
  • [10]菏泽市行政效能监察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D]. 刘名慧. 山东师范大学, 2013(08)

标签:;  ;  ;  ;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