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树立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一、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论文文献综述)

令雨龙[1](2020)在《生态文明视角下我国工业化道路转型研究》文中提出十九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并将生态文明纳入我国“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走的是文明发展之路,其实质是要实现人与自然相和谐,这与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根本目标具有严密的路径归合性。从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实践来看,现有的生产方式并没有摆脱传统工业化道路发展思维的影响。新时期,党中央对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也客观上要求中国工业化道路要进一步进行转型,使得中国工业化道路真正朝着可持续发展方向前进。因此,论文从生态文明视角出发来探讨中国工业化道路的转型。本文首先从生态文明与工业化发展的相关理论出发,这些理论既包括指导西方工业化道路的相关主流理论,同时也包括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工业化及其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以及中国工业化实践过程中的生态文明理念,概括了生态化生产方式是缓解环境压力和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其次以研究一般工业化道路为切入点,通过分析一般工业化道路的类型和特征,提炼出了工业化道路转型的三个影响要素:技术、企业和政府。进而从我国传统工业化道路的探索、工业化道路转型的提出、以及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实践为切入点,指出了虽然我国工业化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同时也面临着资源利用不充分、工业模式发展粗犷、环境污染控制技术少、发展思路依旧没有摆脱传统工业化影响等种种不足之处。并对转型目标和核心理念进行分析,使得研究转型问题更加具体化,从而更好地为工业化道路转型的具体实践提供一定的解决方案。最终得出了技术、企业和政府分别是工业化道路转型的源动力,主体和引导者的结论。并且在指导工业化道路的具体实践中提出了构建政府企业协同联动机制这一重要措施。对于转型问题的研究不仅更好的处理我国工业发展与环境可持续之间的矛盾,同时也为我国工业化道路提供更加优化的转型方式。

余忠阳[2](2019)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家安全观演变研究》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安全问题日趋复杂严峻。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等传统安全问题依然面临挑战,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这些非传统安全问题亦日益凸显,给国家安全带来新的更大的挑战。面对日趋严峻复杂变化的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威胁,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审时度势,相继形成了邓小平国家安全观、江泽民国家安全观、胡锦涛国家安全观、习近平总体国家安全观。以这四位领导人为代表的国家安全观,具有深刻的时代背景、丰富的国家安全观内涵、鲜明的历史和现实特征,深刻反映了中国国家安全诉求,对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实现人民安全、社会稳定、国家繁荣富强、世界和平与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引作用和现实的实践价值和意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家安全观的演变,具有时间跨度大,指涉对象广的双重属性。基于这些属性,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国家安全观,本文试图从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中国国家安全观演变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基本特征进行研究。本文第一章导论着重阐明本论文的选题价值、选题依据。此外,在收集、整理、分析大量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介绍并阐述本研究在国内外的理论成果和最新发展动态,以及本研究的基本方法、思路和创新之处。第二章,对国家安全观进行概述。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国家安全观的相关概念阐述,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家安全观的基本概念组成单位进行解释,给出一个清晰的界定。第二部分是关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于国家安全的思想论述。通过介绍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国家安全观,对于研究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国家安全理论发展的历史演变具有基础性意义。第三章,主要剖析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四位领导人的国家安全观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并得出相关结论。第四章,在第三章的基础上,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家安全观的演变特点,深入揭示四位领导人的国家安全观的演变关系,指出四者国家安全观的历史传承和发展关系的异同。第五章,得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家安全观演变的五点启示,即科学判断国际形势和国内环境,适时提出正确的国家安全观;坚持以人民安全为中心的国家安全价值诉求,维护国家安全既要依靠人民,也要为人民服务;坚决维护国家利益和国家主权不受侵犯,同时加大对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关照;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国家安全的政治保证;始终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韩建旭[3](2019)在《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互联网是当今时代最为引人瞩目、最为影响广泛的领域。中国共产党人尤为重视互联网和信息化建设,经过二十多年的探索实践,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互联网发展与治理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互联网发展与治理思想。自河北正定任职之后,习近平就非常关注信息、信息科技和网络信息化,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围绕网络强国战略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而形成了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基于此,论文以“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为题,通过运用文献分析、历史与逻辑、跨学科等方法对这一思想的形成条件、发展过程、基本内容、鲜明特征、时代价值、实现路径等作了深入研究,初步建构起了网络强国重要思想的逻辑体系。第一,从时代背景、理论来源、实践基础、主体因素四个方面,探究了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重要思想的形成条件。习近平提出网络强国重要思想,并不是凭空想象,而是基于深刻的社会和历史原因。这一思想是人类进入互联网时代的产物,旨在顺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趋势、应对国际网络空间的战略角逐以及对我国互联网发展与治理存在的问题作出回应;这一思想源于马克思恩格斯科技思想的指导,源于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关于科技、信息、网络思考的启迪,既植根于中国互联网建设的伟大实践,又离不开习近平个人学习工作经历的积累。第二,结合习近平从政生涯中的信息网络实践与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情况,论述了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重要思想的发展过程。伴随着职务的变迁,习近平对信息、信息科技和互联网的思考与实践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点,使得网络强国重要思想有一个逐步走向深入的演变过程。据此,可以将这一发展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在1982-1994年的开始萌芽阶段,习近平的信息理念萌生,信息化建设实践初步展开;在1994-2007年的初具轮廓阶段,习近平提出和实践了“数字福建”“数字浙江”“智慧上海”,成为“网络强国”的先声和预演;在2007-2017年的基本形成阶段,习近平对互联网的关注和思考由地方一隅转至国家总体,基本勾勒了网络强国战略的宏伟蓝图;在2017年至今的深化发展阶段,习近平提出网络强国战略思想并概括了它的丰富内涵。第三,依据习近平对网络强国的相关阐释,概括了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实现从网络大国向网络强国的转变是习近平基于中国互联网发展与治理所处的历史方位而提出来的时代课题。通过梳理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论述,可以得出,是不是网络强国主要体现在网络技术是不是强、网络经济是不是强、网络安全是不是强、网络文化是不是强、网络国际合作是不是强。也就是说,建设网络强国就要有创新发展的网络技术、实力雄厚的网络经济、坚强有力的网络安全、健康繁荣的网络文化、良好的网络国际合作,从而既明确了网络强国重要思想的基本理念和基本原则,又明确了新时代网络强国建设的总布局和总路径。第四,从整体上审视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归纳了其政治特质、价值取向、理论品格、实践需求、世界视野。作为政治家的习近平不仅对网络强国进行了思考,而且将其上升到党和国家的战略层面,体现网络强国重要思想的政治性。习近平要求网信事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人民共享、人民民主、人民评判,体现网络强国重要思想的人民性。习近平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系统阐释互联网的发展与治理,体现网络强国重要思想的理论性。习近平正视国内外互联网发展与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方案努力满足现实需要,体现网络强国重要思想的实践性。习近平不仅高度关注国内互联网和信息化建设,而且致力于推进全球互联网的和谐共生、公平正义和共建共享,体现网络强国重要思想的国际性。第五,从理论和现实的维度,分析了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重要思想的时代价值。习近平在互联网时代提出网络强国重要思想,不仅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而且创新和发展了中国特色互联网思想,使这一思想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为领导干部识网、管网、用网,为凝聚社会共识建设网络强国、携手各国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提供了科学指南和基本遵循。当然,这就需要通过网络强国重要思想的教育和宣传、将网络强国重要思想的基本理念转变为法律和制度、全面系统推进网络强国建设实践等路径,完成这一思想的目标和任务,推动中国早日建成网络强国。

王宝堃[4](2018)在《新时代新型工业化道路研究》文中指出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新时代坚持新发展理念,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基本方略,将成为化解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途径,为我国经济建设、新型工业化发展提供了全新视角。“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新飞跃、是新时代经济、社会、生态文明等各领域建设和发展的科学指南,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可有效解决新型工业化发展过程中发展动力、发展布局、发展质量、发展环境、发展目的等各方面的矛盾与制约性难题。本文根据新时代新型工业化发展更加突出科学技术创新、更加注重“四化”协调发展、更加重视绿色可持续发展、更加需要对外开放、更加明确共享发展等特点的发展要求,提出了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推进措施,即新时代新型工业化应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以创新发展为引擎、以协调发展为目标、以绿色发展为先导、以开放发展为依托、以共享发展为根本。通过完善新型工业化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制定新型工业化创新发展的顶层设计,营造新型工业化创新发展的社会环境;通过坚持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相互融合,坚持新型工业化与城镇化良性互动,坚持新型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通过建立绿色工业化发展的制度体系,树立绿色工业化发展的观念共识,优化绿色工业化发展的方法途径;通过全面融入世界经济发展进程,构建新型工业化开放新格局,提升新型工业化国际竞争力;通过建立新型工业化推进共享发展的机制,实施新型工业化促进均衡发展的战略,形成新型工业化成果人民共享的局面,解决新型工业化发展中内生动力不足、发展不充分、资源配置低效、环保压力大、产业结构欠优等矛盾和问题,最终实现新型工业化高质、平衡、可持续、长足、更好发展,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有力支撑。

余飞雨[5](2012)在《中国工业化道路的反思与路径选择》文中提出没有工业化,就没有现代化。工业化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由之路,也是任何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实现工业化的关键在于走上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正确合理的工业化道路。发达国家、传统计划经济国家以及新兴工业化国家走的是传统工业化道路。党的十六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阶段中期,预计于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工业化的问题,最终归结为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问题。如果工业化的最终结果是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影响到人类子孙后代的幸福,那么,这样的工业化,就是与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背道而驰的工业化,我们肯定不希望有这样的工业化。本文对工业化理论和道路进行了类型分析,在反思传统工业化道路的基础上,指出了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与特征,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核心,灵魂、动力、支撑,以及战略,并进一步分析了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比较优势、后发优势和后发劣势,指出了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路径选择。

沈洪满[6](2010)在《2010年高考时政热点命题切入点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政治是一门具有强烈时代性的学科,高考政治试题绝不回避热点。试题在设计上往往以有重大影响的现实问题为切入点,注重考查考生分析问题、整合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准确把握社会热点问题与教材基础知识结合的切入点,是高考取胜的关键。本文依据考纲要求和命题趋势,从热点材料

杨慧华[7](2009)在《践行科学发展观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文中认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中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口数量大、人均资源不足、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的矛盾突出。加快推进中国工业化,既不能重复发达国家已经走过的传统工业化道路,也不能走我们以往的重工业、轻农业的发展道路,而要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走一条有时代特点、符合客观规律和中国国情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郭启民[8](2006)在《在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中实现历史性转变——创建国家环境友好企业工作的几点体会》文中研究说明创建“国家环境友好企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企业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具体措施。环保总局将进一步加强对企业创建工作的指导,引导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中实现历史性转变。

中共福建省委讲师团[9](2006)在《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 不断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引向深入》文中指出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全党,是党中央做出的具有深远意义的战略决策,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的理论建设第一位的任务。最近,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编写出版了《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下文简称《读本》),中共中央宣传部发出了关于认真组织学习《读本》的通知,这是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我们要把《读本》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关于科学发展观的

刘军[10](2006)在《邓小平发展理论与科学发展观研究》文中指出20世纪后半叶,发展理论逐渐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热点问题,20世纪80年代后期也开始成为中国理论界研究的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同时也面临着不少的发展问题。当代中国的发展问题,既是一个具有深邃内涵和丰厚外延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具有全局意义和时代意义的实践问题。发展实践的拓展,需要发展理论为先导,而发展理论的构建和运用,又要求发展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 温家宝总理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结业式上的讲话中指出:“科学发展观同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党的建设研究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上则进一步强调:我们“要深入研究科学发展观与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在联系和有机统一”。因此,本文以邓小平发展理论作为切入点来探讨分析当代中国的新发展观,其着眼点不仅在于论证当代中国的新发展观是什么,而且在于论证这一发展观的产生、形成和发展有着深刻的理论与实践来源以及历史与时代来源,在于说明邓小平发展理论与科学发展观之间传承与发展的关系,以及进一步说明邓小平发展理论与科学发展观的辩证统一是如何影响当代中国的发展的,它们在发展中的理论地位、发挥作用的机制以及与社会相适应的实践模式。这一过程表明当代中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进程中,正在走一条独特的,既不同于欧美发达国家又不同于东亚新兴工业化国家以及传统社会主义模式国家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道路。具体而言,本文主要从六个方面展开探讨: 第一部分论述了邓小平发展理论是科学发展观的深厚理论基础。邓小平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以一位政治家、战略家的宏伟气魄和敏锐洞察力,审时度势,站在时代发展的最前沿,对时代发展主题和特征作出了正确判断,对世界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进行了科学总结,立足中国,放眼世界,提出了有关社会发展的一系列重要思想,对于什么是发展,为什么要发展,怎样发展,如何评价发展作出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回答。邓小平发展理论作为20世纪下半叶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的发展学说,不仅对当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彰显了它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第二部分论述了科学发展观是邓小平发展理论的新发展。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科学发展观之所以是科学的,主要缘由之一是因为它的形成具有深厚的理论前提、坚实的国情基础和宽广的全球视野;改革开放以来,从邓小平、江泽民到胡锦涛,一任任党中央领导集体都高度重视和关心发展问题。他们从不同时期的时代特点和中国实际出发,深入研究和回答了为什么要发展、怎

二、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论文提纲范文)

(1)生态文明视角下我国工业化道路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目的和选题意义
        1.选题目的
        2.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三)论文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四)论文研究创新点
一、相关概念及理论探析
    (一)生态文明
        1.生态文明内涵
        2.生态文明特征
    (二)工业化及工业化道路
        1.工业化与工业化道路
        2.工业化道路的类型与特征
        3.工业化道路的转型及影响要素
        4.生态文明与工业化道路
    (三)生态文明与工业化道路相关理论
        1.西方工业化道路的主要相关理论
        2.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工业化及其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
        3.中国基于工业化道路实践的生态文明理念
二、我国传统工业化道路的历史探索及评价
    (一)我国传统工业化道路的历史探索
        1.我国传统工业化道路的形成背景
        2.我国传统工业化道路的发展历程
    (二)我国传统工业化道路的特征及评价
        1.我国传统工业化道路的特征
        2.我国传统工业化道路的评价
三、我国工业化道路转型的提出、目标及核心要素
    (一)我国工业化道路转型的提出
        1.我国工业化道路转型提出的依据
        2.我国工业化道路转型的提出过程
    (二)我国工业化道路转型的目标
        1.实现生态优化和经济增长相协调
        2.促进产业制度和结构变革
        3.构建经济、社会、生态一体化发展体系
    (三)我国工业化道路转型的核心要素
        1.技术:工业化道路转型的源动力
        2.企业:工业化道路转型的主体
        3.政府:工业化道路转型的引导者
四、生态文明视角下我国工业化道路转型的实践路径
    (一)我国工业化道路转型的初步实践
        1.科技水平的提升推动新能源产业逐步扩大
        2.企业生产更加注重内涵式发展
        3.生态理念与政府管理机制有机融合
    (二)新时期我国工业化道路转型面临的挑战
        1.工业化生产方式依旧没有完全摆脱传统发展思路的影响
        2.企业创新能力不足及生态化工业技术体系薄弱
        3.新型工业化和生态文明协同推进机制不健全
    (三)进一步提升我国工业化道路转型的路径分析
        1.建设以提升技术为核心的企业政府联动机制
        2.创建以推动绿色转型为特点的企业政府配套措施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家安全观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本研究的理论意义
        1.1.3 本研究的现实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思路和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1.4.1 研究的创新之处
        1.4.2 研究的不足
第二章 国家安全观概述
    2.1 国家安全观的相关概念界定
        2.1.1 安全与国家安全
        2.1.2 国家安全观
        2.1.3 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
    2.2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国家安全的论述
        2.2.1 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安全观
        2.2.2 列宁的国家安全观
        2.2.3 毛泽东的国家安全观
第三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家安全观的演变历程:以党的领导人为视角
    3.1 邓小平的国家安全观
        3.1.1 邓小平国家安全观的形成背景
        3.1.2 邓小平国家安全观的主要内容
        3.1.3 邓小平国家安全观的基本特征
    3.2 江泽民的国家安全观
        3.2.1 江泽民国家安全观的形成背景
        3.2.2 江泽民国家安全观的主要内容
        3.2.3 江泽民国家安全观的基本特征
    3.3 胡锦涛的国家安全观
        3.3.1 胡锦涛国家安全观的形成背景
        3.3.2 胡锦涛国家安全观的主要内容
        3.3.3 胡锦涛国家安全观的基本特征
    3.4 习近平的国家安全观
        3.4.1 习近平国家安全观的形成背景
        3.4.2 习近平国家安全观的主要内容
        3.4.3 习近平国家安全观的基本特征
第四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家安全观演变的特点
    4.1 由只重视传统安全向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并举
    4.2 国家安全观随着国内外安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4.3 国家安全观演变具有鲜明的继承、发展与超越逻辑联系
第五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家安全观演变的启示
    5.1 科学判断国内外安全环境,适时提出正确的国家安全观
    5.2 维护国家安全发展利益,坚持以人民安全为中心
    5.3 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更加重视非传统安全
    5.4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国家安全的政治保证
    5.5 始终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结语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三、文献综述
    四、思路方法、重点难点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重要思想的形成条件
    第一节 时代背景:人类正处于互联网时代这样一个历史阶段
        一、互联网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二、国际社会网络空间战略角逐日趋激烈
        三、我国互联网发展与治理存在诸多困境
    第二节 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关于科技、信息和网络的思想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科技思想
        二、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对科技、信息和网络的思考
    第三节 实践基础:中国网络建设的伟大实践
        一、中国互联网从无到有
        二、中国互联网信息高速公路的积极铺设
        三、中国互联网建设、应用与管理的全面推进
        四、中国新一代互联网建设实践
    第四节 主体因素:习近平个人成长经历的积累
        一、深厚的文化浸润
        二、完善的知识结构
        三、丰富的网络实践
第二章 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重要思想的发展过程
    第一节 1982-1994 年:开始萌芽阶段
        一、信息理念的萌发
        二、信息化建设的有益探索
    第二节 1994-2007 年:初具轮廓阶段
        一、“数字福建”:网络信息化的思考与实践
        二、“数字浙江”:“数字福建”的延伸和拓展
        三、“智慧上海”:智慧城市的前瞻思考
    第三节 2007-2017 年:基本形成阶段
        一、对互联网的关注从地方一隅转至国家总体
        二、网络强国战略蓝图的勾勒
    第四节 2017 年至今:深化发展阶段
        一、全面建设新时代网络强国号角的吹响
        二、网络强国战略思想的命名和概括
第三章 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
    第一节 习近平对网络强国的定位和认识
        一、我国互联网发展与治理处于新的历史方位
        二、我国亟待从网络大国向网络强国转变
    第二节 建设网络强国要有创新发展的网络技术
        一、互联网技术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先导力量
        二、互联网技术创新的重点是突破互联网核心技术
        三、走中国特色互联网技术创新强国道路
    第三节 建设网络强国要有实力雄厚的网络经济
        一、新常态下数字经济大有可为
        二、发展数字经济关键在于加快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
        三、下大气力培育和壮大数字经济
    第四节 建设网络强国要有坚强有力的网络安全
        一、网络安全成为国家安全的重中之重
        二、树立正确的互联网安全观
        三、构建多主体参与、多手段并举的网络安全治理格局
    第五节 建设网络强国要有健康繁荣的网络文化
        一、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
        二、发展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
        三、努力营造一个清朗的网络空间
    第六节 建设网络强国要有良好的网络国际合作
        一、坚持和尊重网络主权
        二、共同构建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建立多边、民主、透明的国际互联网治理体系
        三、打造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第四章 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重要思想的鲜明特征
    第一节 政治性
        一、区别于学术观点的政治理念
        二、体现中国共产党的意志
        三、具有国家战略高度
    第二节 人民性
        一、依靠人民推进网信事业的发展
        二、让网信成果惠及广大中国人民
        三、发扬互联网民主和监督的精神
        四、由人民来评判网信事业的成效
    第三节 科学性
        一、用辩证唯物主义分析网信事业中的复杂关系
        二、以历史唯物主义把握互联网时代
        三、形成网络强国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
    第四节 实践性
        一、一切从互联网发展与治理的实际出发
        二、正视互联网发展与治理中的问题挑战
        三、着眼于互联网发展与治理的实践需要
    第五节 国际性
        一、和谐共生的全球网络发展与治理理念
        二、公平正义的全球网络发展与治理导向
        三、共建共享的全球网络发展与治理愿景
第五章 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重要思想的价值及其实现
    第一节 网络强国重要思想的理论价值
        一、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增添了新的思想内容
        二、创新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网之道
        三、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节 网络强国重要思想的现实价值
        一、为领导干部懂网、治网、用网提供重要指引
        二、为凝聚共识建设网络强国提供基本遵循
        三、为携手各国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提供中国智慧
    第三节 网络强国重要思想的实现路径
        一、进行网络强国重要思想的教育和宣传
        二、将网络强国重要思想的基本理念转变为法律和制度
        三、全面系统推进新时代网络强国建设实践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4)新时代新型工业化道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课题研究现状
        1.2.1 国外相关课题研究现状
        1.2.2 国内相关课题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概念
    2.1 相关理论
        2.1.1 马克思恩格斯的工业化理论
        2.1.2 列宁斯大林的工业化理论
        2.1.3 我国工业化进程中相关理论
    2.2 相关概念
        2.2.1 工业化
        2.2.2 新型工业化
        2.2.3 新时代新型工业化
第三章 新时代新型工业化发展背景与面临问题
    3.1 新时代新型工业化发展背景
        3.1.1 世界经济政治形势的新变化
        3.1.2 中国经济政治形势的新变化
    3.2 我国工业化进程中面临的问题
        3.2.1 改革开放前工业化存在的问题
        3.2.2 改革开放后工业化存在的问题
        3.2.3 新时代新型工业化面临的问题
第四章 新时代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要求
    4.1 以科学技术创新为引擎
    4.2 以“四化”协调为目标
    4.3 以绿色可持续发展为先导
    4.4 以实现对外开放为依托
    4.5 以实现共享发展为根本
第五章 新时代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推进措施
    5.1 着力推进创新发展
        5.1.1 完善新型工业化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
        5.1.2 制定新型工业化创新发展的顶层设计
        5.1.3 营造新型工业化创新发展的社会环境
    5.2 着力推进协调发展
        5.2.1 坚持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相互融合
        5.2.2 坚持新型工业化与城镇化良性互动
        5.2.3 坚持新型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
    5.3 着力推进绿色发展
        5.3.1 建立绿色工业化发展的制度体系
        5.3.2 树立绿色工业化发展的观念共识
        5.3.3 优化绿色工业化发展的方法途径
    5.4 着力推进开放发展
        5.4.1 全面融入世界经济发展进程
        5.4.2 构建新型工业化开放新格局
        5.4.3 提升新型工业化国际竞争力
    5.5 着力推进共享发展
        5.5.1 建立新型工业化推进共享发展的机制
        5.5.2 实施新型工业化促进均衡发展的战略
        5.5.3 形成新型工业化成果人民共享的局面
第六章 新时代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时代价值
    6.1 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6.2 拓展和创新了中国特色工业化道路实践探索
总结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5)中国工业化道路的反思与路径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第二节 基本概念和研究范围界定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研究路径
    第四节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第二章 工业化理论与道路类型分析
    第一节 工业化理论类型分析
        一、西方工业化理论
        (一) 古典经济学工业化理论
        (二) 新古典经济学工业化理论
        (三) 发展经济学工业化理论
        (四) 新发展经济学工业化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工业化理论
        (一) 马克思、恩格斯工业化理论
        (二) 列宁、斯大林工业化理论
        (三) 毛泽东工业化思想
        (四) 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理论
    第二节 工业化道路类型分析
        一、传统工业化道路
        (一) 发达国家的工业化道路
        (二) 传统计划经济国家的工业化道路
        (三) 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工业化道路
        二、新型工业化道路
第三章 中国工业化道路的反思:传统工业化道路行不通
    第一节 中国工业化道路的反思
        一、中国工业化的起步阶段(1860-1912年)
        二、中国工业化的初步发展阶段(1913-1948年)
        三、中国工业化优先发展重工业阶段(1949-1977年)
        四、中国工业化外延型全面发展阶段(1978-1999年)
        五、中国工业化基本实现工业化阶段(2000-2020年)
    第二节 透视中国工业化道路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视角
        二、马克思主义人学视角
第四章 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理论分析
    第一节 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与特征
    第二节 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第三节 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任务与目标
    第四节 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核心
    第五节 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灵魂、动力、支撑
    第六节 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
第五章 中国工业化道路的路径选择: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第一节 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优势劣势
    第二节 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路径选择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8)在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中实现历史性转变——创建国家环境友好企业工作的几点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树立典型的“3332活动”
积累循环经济发展经验的实践活动
实现环境保护“三个转变”的有益探索
    通过制度创新, 实现“三个转变”
    创建工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共同尝试
    建立伙伴关系, 培养社会责任意识
    通过明确要求、加强指导来规范创建工作
今后的任务和打算
    加强宣传和培训的指导工作
    修改指标, 适应形势发展
    探讨优惠政策, 加大对模范企业的支持力度

(10)邓小平发展理论与科学发展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一)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二) 本领域的前沿研究动态
    (三)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四) 本文的特色和创新
一、邓小平发展理论:科学发展观的深厚理论基础
    (一) 邓小平发展理论产生的背景和实践基础
        1、时代发展的要求和产物
        2、对传统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经验教训的科学总结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结晶
    (二) 邓小平发展理论的主要内容
        1、对什么是发展的深刻揭示
        2、对为什么要发展的准确把握
        3、对怎样发展的深入探索
        4、对如何评价发展的科学判断
    (三) 邓小平发展理论的历史地位
        1、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个比较完备的科学发展理论
        2、是指导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科学发展理论
        3、是中国共产党在21世纪初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基础
        4、为当代世界尤其是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开辟了新路
二、科学发展观:邓小平发展理论的新发展
    (一)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主要依据
        1、理论依据
        2、现实依据
        3、历史依据
        4、时代依据
    (二) 从邓小平发展理论到科学发展观的演进
        1、关于发展地位的新论断
        2、关于发展目的的新认识
        3、关于发展目标的新追求
        4、关于发展方法的新总结
        5、关于发展阶段的新定位
        6、关于发展动力的新推进
        7、关于发展途径的新部署
        8、关于发展机遇的新判断
        9、关于发展道路的新设计
    (三)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特征及其对邓小平发展理论的创新
        1、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特征
        2、科学发展观对邓小平发展理论的创新
三、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一) 科学发展观中人本思想的主要来源
        1、基础性来源
        2、直接性来源
        3、民族性来源
        4、补充性来源
    (二) 科学发展观中人本思想的基本要求
        1、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2、坚持以人为本,必须辩证地看待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3、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保证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三) 科学发展观中人本思想的理论创新
        1、人本理念上的创新
        2、价值本位上的创新
        3、政绩观上的创新
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
    (一) 促进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
        1、实践层面—“四个文明”的整体发展
        2、价值层面—社会的全面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机统一
    (二) 保持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
        1、协调发展的目标指向
        2、协调发展的路径选择
        3、协调发展的制度对策
    (三) 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1、可持续发展观的形成与特点
        2、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必然选择
        3、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五、“五个统筹”:科学发展观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
    (一) 统筹城乡发展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妥善处理城乡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和关键所在
        2、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促进城乡和谐发展
    (二) 统筹区域发展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统筹区域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2、坚持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三)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
        2、实现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对策
    (四)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有机组成部分
        2、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五) 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和谐社会是内部和谐与外部和谐的有机统一
        2、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和谐内部环境
        3、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和谐外部环境
结语—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一) 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继承和创新的集中体现
    (二) 科学发展观是对当代世界发展观的有效整合与超越
    (三)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指针
参考文献
后记

四、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论文参考文献)

  • [1]生态文明视角下我国工业化道路转型研究[D]. 令雨龙. 外交学院, 2020(08)
  • [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家安全观演变研究[D]. 余忠阳. 华东交通大学, 2019(04)
  • [3]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研究[D]. 韩建旭. 中央财经大学, 2019(08)
  • [4]新时代新型工业化道路研究[D]. 王宝堃. 河北工业大学, 2018(06)
  • [5]中国工业化道路的反思与路径选择[D]. 余飞雨. 福建师范大学, 2012(02)
  • [6]2010年高考时政热点命题切入点分析[J]. 沈洪满. 试题与研究, 2010(07)
  • [7]践行科学发展观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J]. 杨慧华. 经济研究导刊, 2009(09)
  • [8]在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中实现历史性转变——创建国家环境友好企业工作的几点体会[J]. 郭启民. 环境保护, 2006(22)
  • [9]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 不断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引向深入[J]. 中共福建省委讲师团. 福建理论学习, 2006(09)
  • [10]邓小平发展理论与科学发展观研究[D]. 刘军. 华中师范大学, 2006(02)

标签:;  ;  ;  ;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