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水口水库水质现状分析及污染防治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宋刚福,范臣臣,向波,张鹏,王冰一,梅书浩,李明月[1](2021)在《闽江口水质对边界条件的响应关系模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探究闽江河口水质变化趋势及超标原因,根据入海排污口详查成果,构建闽江下游至河口二维非稳态水动力水质模型,以主要污染物CODMn、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为指标,预测不同水文与外源污染负荷对闽江口水质的影响,阐明水质对水文和外源污染物的时空响应关系。结果表明:闽江口水质对不同水文的响应存在显着的时空差异性。闽江口CODMn和无机氮水质受上游影响较大,而活性磷酸盐所受影响相对较小;受潮汐潮流的影响,闽江口涨潮期水质大潮好于小潮,涨潮好于落潮;设置水口水库下泄水体水质为年内最好和下游污染物削减30%两种条件下,均不能有效保障河口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水质稳定达标,建议对水口水库下泄水总氮和总磷提出更严格的控制要求。
李佳桐[2](2021)在《航运对太湖典型入湖河道水环境影响分析及模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太湖流域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带,河网密集,内河水运历来是该地区的主要运输方式。随着我省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方案的深入实施,船舶污染排放及其对内河水域的环境影响,也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船舶生活污水、洗舱水中的氮磷污染物直排入河,有可能造成区域水体氮磷含量的增加,从而对太湖流域的富营养化造成不利影响。研究并开展太湖流域船舶流动源污染防治,是解决太湖水域船舶污染,保护内河水环境,实现航运业可持续发展,并与世界水运环保接轨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本文通过实地调研、采样监测等方式明确了主要入湖河流航运现状、船舶污染防治现状、河流周边污染源及土地利用现状、河流水质现状等,并进行船舶污染物负荷分析及水环境承载力分析。在此基础上,基于水质对照监测、SPSS相关性分析、曲线拟合等方式系统分析了航运对典型入湖河流水质的影响,最后构建了水环境承载力与船舶污染量的关联模型。研究结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太湖15条主要入湖河流中,仅陈东港、太滆南运河、太滆运河、武进港、直湖港、望虞河为现阶段等级通航河道;船舶流量方面,陈东港、望虞河通航船舶流量较大,直湖港次之,太滆运河、太滆南运河、武进港通航船舶流量均较小;船舶类型方面,各主要入湖河流通航船舶均以货船为主,占比均在98%以上,且93%以上为400总吨以下船舶;内河船舶污染防治方面,400总吨以上船舶基本全部配备了生活污水处理装置、油水分离器和污油桶(柜);400总吨以下内河船舶基本未能安装生活污水处理装置,但基本安装了油水分离设备和污油桶(柜);内河船舶基本设有了垃圾箱,收集的垃圾交由岸上集中处理,基本可做到不向内河水域排放船舶垃圾;主要通航河流船舶污染物负荷方面,望虞河污水及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最大,陈东港次之,直湖港、武进港、太滆运河及太滆南运河由于船舶流量较小,污水及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均较小;此外,内河船舶基本配备了垃圾箱,收集的垃圾交由岸上集中处理,因此不再考虑船舶生活垃圾排放造成的影响。初步判断船舶污染并不是太湖水质恶化及富营养化的主要因素。(2)典型入湖河流水环境现状方面,陈东港主要污染源为生活污染及农业污染;大浦港主要污染源为工业污染、生活污染、农业污染及养殖业污染,大浦港年COD、NH3-N、TP、TN入河量较陈东港大;2016年~2019年,陈东港NH3-N及总氮均满足《太湖治理国家总体方案》中2020年的目标要求,高锰酸盐指数及总磷浓度超标,大浦港总磷浓度超标,其余指标均已满足目标要求;陈东港高锰酸盐指数及总磷水环境容量分别超标0.25 t/d、0.12 t/d,大浦港总磷水环境容量超标0.02 t/d,其余污染物含量均在河流环境容量之内。(3)船舶航运与主要入湖河流水质的相关性关系方面,陈东港污泥有效磷与通航船舶流量在0.01水平显着负相关,其余污染物指标由于不同河道外部陆域污染源差异以及同一河道不同时间段的污染排放差异,船舶流量与水质主要污染物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关系不明显。(4)利用COIM模型对水环境容量进行预测得出陈东港和望虞河河道可容纳船舶数量是现有船舶数量的四倍以上,这说明在陈东港和望虞河船舶年流量稳定的情况下,船舶污染对水体环境造成的影响较小并且简单预测在较长一段时间内船舶规模可良好发展;提高河道水环境承载力主要途径有:加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减少陆域及上游污染排放源强,完善排污许可制度建设;改进当地污水处理工艺并加快中水回用工程建设,提高该地区污水处理效率,提高入河门槛;适时增大上游来水量,通过稀释降解降低水体污染物浓度;加强对河道内运营船只的监督力度,分批次安装污水处理器、油水分离器等装置,淘汰老旧小型船只,制定严格的船舶巡查体系。
贾瑞杰[3](2021)在《湖库型饮用水水源地非点源污染特征研究 ——以安吉县赋石、老石坎水库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湖库型饮用水水源地富营养化问题日益突出,对人民身体健康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造成威胁,对湖库污染进行防控迫在眉睫。只有对湖库型水源地污染来源定性识别与定量解析,追溯污染物主要来源,才能明确饮用水水源地污染的主要矛盾与关键症结,提出科学、有效、有针对性的综合防控对策,提升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能力和水平。本研究通过联合运用水质标识指数法、污染物排放系数法以及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等研究手段,开展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赋石、老石坎水库及其上游流域水环境现状分析、氮磷内外污染源定性识别及定量解析研究,探明流域水体污染时空分布特征、非点源污染负荷与分布特征以及内源污染特征,研究结果可为水源地因地制宜开展氮磷污染分区分类防控提供科学依据与理论基础,同时为同类型饮用水水源地污染防治提供参考与示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流域内水体主要污染因子均为TN与TP。赋石水库上游流域与库区TN平均浓度分别为为1.71、1.16mg/L,分别存在77.2%、75%的监测数据劣于地表水Ⅲ类标准(1.0mg/L);TP平均浓度分别为0.18、0.17mg/L,分别存在29.9%、90%的监测数据劣于地表水Ⅲ类标准(0.2 mg/L);老石坎水库上游流域与库区TN平均浓度分别为1.48、1.52mg/L,分别存在70.1%、75%的监测数据劣于地表水Ⅲ类标准(1.0 mg/L),TP平均浓度均为0.17mg/L,分别存在22.1%、75%的监测数据劣于地表水Ⅲ类标准(0.2 mg/L);两大水库流域及库区内氨氮与高锰酸盐指数(CODMn)基本没有超标的情况出现;同时流域多年水质主要污染因子发生改变,水质基本处于改善状态,但氮磷污染威胁仍然存在。(2)赋石水库流域各污染源氮磷污染负荷顺序均为:大气湿沉降>种植业>生活污水>畜禽养殖>水产养殖>农家乐;老石坎水库流域各污染源氮磷污染负荷顺序均为:大气湿沉降>种植业>农家乐>生活污水>水产养殖>畜禽养殖;氮磷污染负荷空间分布特征差异显着,赋石水库上游氮磷负荷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大坑支流、文岱支流、唐舍支流等板栗林种植面积较大的区域,老石坎水库上游氮磷负荷高值区主要集中于菜地和苗木种植面积较大且距离水库较近的报福镇汤口村、中张村等地,这些区域为流域污染重点防控区域。两大水库沉积物中氮素均处于净释放的状态;赋石水库沉积物始终扮演磷“汇”的角色,不会向库区上覆水体中释放磷素,老石坎水库沉积物则会在冬季会向库区水体中释放磷素,此时沉积物为磷“源”,水库存在“二次污染”的风险,应当引起重视。(3)两大水库氮磷污染存在明显的流域特征,因此要从整个流域着眼,以小流域为单元对水库污染进行分区分类防治,做到因“源”施策,因地制宜。大气湿沉降是两大水库首要治理污染源,需重点防治;赋石水库需加强对板栗林氮磷流失污染防控与农村生活污水污染控制;老石坎水库需重点治理菜地与苗木养分流失以及加强农家乐废水监督管理;内源污染要有轻重缓急地逐步清淤;实行差异化治理的同时还需配套政策扶持,才能系统、科学、经济、有效、有针对性的控制水源地非点源污染。
朱志鹏[4](2020)在《关于福建省安全生态水系建设方案拟定的几点思考》文中研究指明历经5年建设,福建省安全生态水系建设成果丰硕。在总结安全生态水系建设成功经验与做法的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该文针对福建省安全生态水系建设方案拟定阶段易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观点和对策,并列举成功案例加以说明,可供今后安全生态水系建设参考。
崔利峰[5](2019)在《水口水库雄江段浮游植物季节变化及其生物多样性》文中指出2016年8月—2017年7月对水口水库雄江段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和密度进行为期一年的调查。调查期间共鉴定出浮游植物7门90种,浮游植物全年以硅藻、绿藻种类为主;浮游植物密度年平均值为1. 81×105cells/L,9—10月以隐藻为主,11—3月以绿藻为主,4—6月以硅藻为主;藻类密度全年出现两个峰值,分别在3、8月;水体低溶氧高发期为9—10月;生物多样性指数平均值为3. 07,该水域水质状况呈贫-中营养程度,属中-轻度污染。
程铭[6](2019)在《太浦河金泽水源地氮磷和抗生素及其抗性基因赋存特征评估》文中研究表明金泽水库是上海市2016年新建水库,取水太浦河,为青浦、闵行、松江、奉贤及金山区提供用水,是上海仅次于青草沙之外的第二大水源地,对太浦河金泽水源地常规污染物(氮、磷和有机污染物等)及新型污染物(抗生素及其抗性基因)的赋存水平进行监测分析对保证其水质安全及采取有效防控措施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对研究区域的14个采样点进行了为期一年的样品采集与监测,采用国标方法对水体理化指标、常规污染物质进行了检测,使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联用仪对六大类18种抗生素进行了检测,采用高通量荧光定量反应及实时荧光定量PCR对295种抗生素抗性基因和可移动基因元件的丰度进行了检测,并在此基础上对太浦河金泽水源地的水体理化指标、常规污染物、抗生素及抗生素抗性基因赋存特征、相关性,水体富营养化水平以及抗生素的生态风险进行了分析评价。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各采样点各季节各形态氮浓度均依次为TN>N03--N>NH4+-N>N02--N,全年TN浓度为0.72-3.48 mg/L,赋存水平较高;TP浓度为0.01-0.47 mg/L,赋存水平较低,基本为Ⅱ类水;COD浓度为10-82 mg/L,TOC浓度为5.01-25.00 mg/L,有机污染水平较高;夏秋季Chl a浓度为4.70-225.27 μg/L,综合营养状态指数TLI(Σ)为51.68-82.89,水源地均处于富营养化状态。(2)各采样点水体全年共检出六大类18种抗生素,检出浓度为:磺胺类(10.48-1261.00 ng/L)>四环素类(8.10-607.90 ng/L)>喹诺酮类(5.95-352.52 ng/L)>β-内酰胺类(1.79-289.85 ng/L)>大环内酯类(0.25-93.52 ng/L)>其他类(0.14-51.17 ng/L),太浦河河段上游到下游大致低于金泽水库周边水域,且水库入水口>水库中浓度;根据风险商值RQs评价方法,总体来看,本研究区域水体中AMX、PEN V和TC三种抗生素的风险水平最高。沉积物样品全年共检出五大类14种抗生素,检出浓度为:喹诺酮类(3.54-69.70 ng/g)>四环素类(3.99-66.85 ng/g)>β-内酰胺类(1.51-87.64 ng/g)>磺胺类(3.67-20.09 ng/g)>大环内酯类(1.07-17.01 ng/g),全年都是两个生活区浓度最高。季节上水体和沉积物均呈现出春冬高、夏秋低的变化趋势。(3)各采样点水体中ARGs检出种类数为84-159种,沉积物为72-87种,并且ARGs抗性机制类型均以抗生素失活及外排泵作用机制为主;全年水体及沉积物样品检出ARGs中,均是多重抗药类、氨基糖苷类和磺胺类三类ARGs检出丰度最高,并且多重抗药类ARGs>氨基糖苷类ARGs>磺胺类ARGs。水体及沉积物样品中夏季各采样点ARGs丰度均最低,春季最高。相关性分析表明,抗生素受到外界水体理化指标及常规污染物的影响较大,ARGs所受影响小且与抗生素没有对应相关性,转座子基因tnpA-05(MGEs)在水体中ARGs的水平迁移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杨艳飞[7](2017)在《大山包湿地水环境时空变化特征及质量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大山包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又是国际重要湿地。其湿地类型以水库(跳墩河水库和大海子水库)湿地和亚高山沼泽化草甸湿地为主,跳墩河水库和大海子水库是黑颈鹤最主要的越冬栖息地,也是昭阳区西部大山包镇及之相邻的炎山、田坝和大寨子4个乡镇最重要的农用灌溉和饮用水源。其水环境尤其是水质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来此越冬的黑颈鹤的安全和该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基于跳墩河水库和大海子水库分别布设8个采样点,2014年3月至2017年2月共计15次水样的水温、氨氮、总氮、总磷、高锰酸盐指数等11个水质理化指标检测数据,对大山包湿地水环境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单因子评价法、内梅罗指数污染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和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对湿地水环境进行质量评价,研究表明:1.水温季节变化明显,春秋季变化大,夏冬季变化小。TP、CODMn、BOD5、粪大肠菌群和SD均有下降趋势。TP和BOD5年内无明显变化规律,跳墩河水库2014年CODMn变幅大,最大浓度出现在5月,值为7.3mg/L,20152016年其浓度值总体介于0.93.1mg/L。2015年大海子水库CODMn介于1.213.2mg/L,变幅明显。20142016年跳墩河水库除个别样点外,粪大肠菌群浓度呈波动变化。2014年3月2015年7月大海子水库粪大肠菌群变幅大,值介于70016000个/L。2014年总硬度变幅度小,值介于9.515.7 mg/L,2015年3月总硬度浓度最高,值为53 mg/L。跳墩河水库和大海子水库2014年3月叶绿素a浓度分别为157ug/m3、472 ug/m3,其余时段叶绿素a的浓度均低于25ug/m3。NH3-N无明显变化时间变化规律,95%以上的检测数据均低于0.6 mg/L。2.水温、NH3-N、TN和TP自水库库滨至库中变化较小,季节差异明显且浓度值表现为:雨季<旱季。水温、NH3-N和TN浓度值均表现为大海子水库>跳墩河水库。旱季,DO、叶绿素a浓度均有:跳墩河水库<大海子水库,DO浓度值分别为6.5 mg/L、3.1mg/L。叶绿素a自水库库滨至库中旱季差异明显比雨季大。雨季和旱季BOD5、总硬度和粪大肠菌群自水库库滨至库中差异均明显。CODMn变现为:雨季,跳墩河水库<大海子水库;旱季,跳墩河水库>大海子水库。3.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到第一主成分与CODMn、BOD5、粪大肠菌群、总磷和氨氮有关,第二主成分与溶解氧、叶绿素a和总氮相关,第三主成分为水温,第四主成分为总硬度。4.大海子水库与跳墩河水库相比富营养化程度整体较高,主要原因是大海子水库水域面积较小,库容量较小,水库本身的自我调节能力较差,且受人类活动影响更大。20142016年内梅罗指数逐年减小,表现为:2014年>2015年>2016年。20142016年,大山包湿地的水质由Ⅵ类转好为Ⅱ类,水质整体呈现转好趋势,主要原因是保护区实施大面积退耕还草、退耕还湿、湿地生态修复等生态工程所致,也与当地居民湿地的管护意识不断增强有关。综上所述,对大山包湿地的大山包湿地水环境时空变化特征分析和湿地水环境质量评价,可为该湿地的管理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赖寿辉[8](2016)在《锁磷剂—混凝剂联合控磷抑藻模拟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削减水体中的磷含量是控制水体富营养化的关键之一。锁磷剂通过其活性成分固定水体中的磷酸根离子并形成沉淀从而削减磷含量。本研究采取锁磷剂-混凝剂联用来降低水体中的磷浓度并抑制沉积物磷的释放,调节水体中浮游植物的丰度和结构,从而达到修复富营养化水体的目的。本研究采取锁磷剂(新型锁磷剂、Phoslock(?))-混凝剂(硅藻土、聚合氯化铝、氢氧化钙)联合对富营养化景观水体进行模拟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单独投加新型锁磷剂的固磷效率为55%-68%,而新型锁磷剂联合聚合氯化铝或硅藻土的固磷效率显着提高到70%-87%(P<0.05),且总磷含量和浮游植物的去除效率随着新型锁磷剂投加量的增加而增加。投加新型锁磷剂联合聚合氯化铝或硅藻土,抑藻效率均达到70%以上,浮游植物的生物量显着的减少。沉积物各形态磷含量中,铁铝结合态磷下降10.60%-15.75%,钙结合态磷含量有明显增加,同比增加11.89%-45.07%。表明投加锁磷剂-混凝剂后,沉积物磷向更稳定的形态转变。为了探索锁磷剂-混凝剂投加后对沉积物微藻复苏的影响,本研究对三个富营养化水体沉积物进行微藻复苏模拟实验。结果表明,在六组不同投加物质试验中,山仔水库的沉积物微藻复苏平均抑制率为53.34%-74.73%,而西陂水库的抑制率为39.57%-63.12%,水口水库的抑制率为41.77%-66.04%。同时,新型锁磷剂联合聚合氯化铝或硅藻土均有较优的抑藻效率,达到51.45%-66.70%。锁磷剂的投加量除了与处理水体的磷负荷有关,通常还与水深有关。而为了避免过量的锁磷剂进入水体,在工程实施应用中,考虑到水源地供水的特殊性,建议实际使用中以新型锁磷剂联合硅藻土进行投加。当新型锁磷剂与硅藻土的投加量均为0.060 kg/m3时,水体中的固磷率达到65%,除藻率达到70%,沉积物微藻复苏抑藻效率为60%,该种投加方案相对于传统估算值可以大概节约44%的成本,为0.91元/m3。本研究的结果表明锁磷剂-混凝剂固磷除藻净化技术适用于我国富营养化湖泊水体的污染治理,将丰富我国调控富营养化水体的手段,为我国富营养化湖泊水体提供一项可行的、有效的治理途径。
杨小强[9](2013)在《福建省水口水库网箱养殖鱼类大面积缺氧死亡原因分析》文中提出通过对2011年8-9月福建水口水库养殖鱼类大面积缺氧死亡事件期间不同水层溶解氧和水温变化趋势分析,并结合2004年以来水口水库多次发生的缺氧事件发生前和发生期间库区气象、水文等资料。分析发现:在汛期出现持续晴热、少雨的异常天气条件,水口水库会发生"耗氧"和"复氧"失衡,产生水体氧亏损现象;在随之出现的降水降温天气过程中下层缺氧水团上浮造成上层水体严重缺氧,养殖鱼出现大面积突发性缺氧死亡。
陈潇,潘文斌,王牧[10](2012)在《福建闽江水口水库凤眼莲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动态》文中研究说明为研究闽江水口水库凤眼莲空间分布特征及动态变化,根据2001-2009年水口库区无云覆盖的24幅卫星遥感影像,构建研究区域凤眼莲干流-支流分布的空间结构,并通过建立端元的混合象元线性分解模型,对福建省水口水库不同时间、不同区域的凤眼莲分布特征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凤眼莲的暴发区逐渐向下游迁移,同时,支流对研究区域凤眼莲的面积有重要影响,特别是河流较长、周边有人口居住的支流是凤眼莲源头治理的重点;各种人为或自然原因造成的水体富营养化、河流流速变缓等是凤眼莲泛滥的重要原因.建议针对研究区域上游及其周边进行养殖污染、工业污染整治,强化对污染源的监督管理,推进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建设生态功能保护区等.本研究可为了解水口水库的凤眼莲时空分布规律,进而制定相应的预防与控制管理措施提供必不可少的数据基础和理论依据.
二、水口水库水质现状分析及污染防治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水口水库水质现状分析及污染防治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闽江口水质对边界条件的响应关系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区域概况与研究方法 |
2.1 区域概况 |
2.2 水动力水质模型构建 |
2.2.1 水动力基本方程 |
2.2.2 水质基本方程 |
2.2.3 模型设置 |
2.2.4 模型率定与验证 |
(1)水动力率定及验证。 |
(2)水质参数率定及验证。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下泄径流量对闽江口水质的影响 |
3.2 外海潮汐对闽江口水质的影响 |
3.3 下泄水质对闽江口水质的影响 |
3.4 下游污染物削减对闽江口水质的影响 |
4 讨 论 |
5 结 论 |
(2)航运对太湖典型入湖河道水环境影响分析及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省内内河航运现状及太湖水环境现状 |
1.1.1 江苏省内河航运现状研究 |
1.1.2 太湖航运及污染现状研究 |
1.2 船舶水污染现状研究进展 |
1.2.1 船舶污染特征及总体控制 |
1.2.2 船舶污染治理技术及控制管理政策 |
1.2.3 河道水环境承载力及污染物扩散模型研究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区域概况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1.3.3 技术路线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5 创新点 |
2 主要入湖河流通航特征分析 |
2.1 研究方法 |
2.2 主要通航入湖河流航运现状分布特征 |
2.3 内河船舶产污环节及污染防治现状调研与分析 |
2.3.1 既有调研结果 |
2.3.2 太湖流域补充调研与分析 |
2.4 典型入湖河流船舶污染物负荷分析 |
2.4.1 船舶污染物排放量计算方法 |
2.4.2 船舶主要污染物负荷分析 |
2.5 小结 |
3 主要入湖河流水环境现状调研与分析 |
3.1 研究范围与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现状调研 |
3.2.2 水环境承载力分析 |
3.3 典型入湖河流污染现状 |
3.3.1 水系概况 |
3.3.2 典型入湖河流周边环境现状 |
3.3.3 典型入湖河流污染源及污染负荷 |
3.4 主要入湖河流水质现状达标分析 |
3.5 环境承载力分析 |
3.5.1 陈东港 |
3.5.2 大浦港 |
3.6 小结 |
4 航运对主要入湖河流水质的影响分析 |
4.1 研究方法 |
4.2 河流水质跟踪监测数据 |
4.2.1 高锰酸盐指数与总氮 |
4.2.2 氨氮与总磷 |
4.2.3 石油类与SS指标 |
4.2.4 底泥有机质、全氮、有效磷 |
4.2.5 综合污染指数 |
4.3 河流水质与船舶流量相关性分析 |
4.4 综合污染指数与船流量曲线拟合 |
4.5 小结 |
5 水环境承载能力与船舶污染量的关联模型 |
5.1 研究方法 |
5.2 模型构建 |
5.3 结果与分析 |
5.4 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3)湖库型饮用水水源地非点源污染特征研究 ——以安吉县赋石、老石坎水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湖库氮磷污染分布特征 |
1.2.2 湖库氮磷污染源解析 |
1.2.3 湖库氮磷污染防治 |
1.3 研究目标、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3.3 技术路线 |
2 研究区域概况 |
2.1 水库概况 |
2.2 自然环境 |
2.2.1 流域水系 |
2.2.2 气候特征 |
2.2.3 土壤与植被 |
2.3 产业经济概况 |
3 流域水环境现状分析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水质监测布点 |
3.2.2 样品的采集 |
3.2.3 监测指标及分析方法 |
3.2.4 水质评价标准 |
3.2.5 水质评价方法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地表水污染特征分析 |
3.3.2 库区水污染特征分析 |
3.3.3 典型支流水质沿程变化特征 |
3.3.4 流域多年水质污染变化特征 |
3.4 本章小结 |
4 流域非点源污染负荷分析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流域主要污染源调查 |
4.2.2 污染源水质监测布点与采样 |
4.2.3 监测指标与分析方法 |
4.2.4 排放系数与污染负荷估算方法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污染源排放系数 |
4.3.2 流域污染负荷估算 |
4.3.3 流域污染负荷分布特征 |
4.4 本章小结 |
5 水库内源污染特征分析研究 |
5.1 引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沉积物与流域土壤采集与处理 |
5.2.2 沉积物与流域土壤监测指标与分析方法 |
5.2.3 沉积物氮磷静态释放模拟实验 |
5.2.4 沉积物对磷的吸附实验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库区沉积物与流域土壤理化性状 |
5.3.2 沉积物氮磷静态释放特征 |
5.3.3 沉积物对磷的吸附特征 |
5.4 本章小结 |
6 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对策探讨 |
6.1 引言 |
6.2 水库保护对策制定原则 |
6.3 重点防治污染源 |
6.3.1 大气湿沉降污染防治 |
6.3.2 种植业污染防治 |
6.4 重点关注污染源 |
6.4.1 农家乐污染治理 |
6.4.2 农村生活污染防控 |
6.4.3 水库内源污染控制 |
6.5 中轻度防控污染源 |
6.6 健全政策与管理体系 |
6.7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建议 |
7.1 主要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表 |
作者简历 |
(4)关于福建省安全生态水系建设方案拟定的几点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正确掌握安全生态水系建设理念 |
2 全面调查分析项目区情况 |
3 合理拟定项目建设方案 |
3.1 河道安全先考虑 |
3.2 景观投资要适宜 |
3.3 河道水质提升讲方法 |
3.4 工程措施宜生态 |
(1)生态护岸。 |
(2)生态清淤。 |
3.5 人文景观应适用 |
4 结语 |
(5)水口水库雄江段浮游植物季节变化及其生物多样性(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采样时间、站位布设 |
1.2 采样与分析方法 |
2 结果与讨论 |
2.1 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及季节性变化 |
2.2 浮游植物密度及季节变化 |
2.3 水温、溶解氧与藻相的关系 |
2.4 浮游植物多样性季节变化 |
2.5 水质评价 |
2.5.1 浮游植物指示法 |
2.5.2 多样性指数法 |
3 小结 |
(6)太浦河金泽水源地氮磷和抗生素及其抗性基因赋存特征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水体富营养化概述 |
1.2.1 水体富营养化定义及危害 |
1.2.2 水体富营养化研究现状 |
1.3 抗生素及抗生素抗性基因概述 |
1.3.1 抗生素定义及分类 |
1.3.2 抗生素抗性基因定义及分类 |
1.4 抗生素和抗生素抗性基因的来源、传播及危害 |
1.4.1 环境中抗生素的污染来源及传播 |
1.4.2 环境中抗生素抗性基因的污染来源及传播 |
1.4.3 抗生素及抗生素抗性基因的危害 |
1.5 抗生素和抗生素抗性基因的研究现状 |
1.5.1 环境中抗生素的研究现状 |
1.5.2 环境中抗生素抗性基因的研究现状 |
1.6 课题研究目标、内容及意义 |
1.6.1 研究目标及意义 |
1.6.2 研究内容 |
1.6.3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太浦河金泽水源地污染来源分析及采样点设置 |
2.1 太浦河金泽水源地污染来源分析 |
2.2 采样点设置 |
第三章 太浦河金泽水源地富营养化水平分析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采样点样品采集 |
3.2.2 实验试剂与材料 |
3.2.3 实验方法与仪器 |
3.2.4 富营养化评价方法 |
3.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3.3.1 水体理化指标赋存特征分析 |
3.3.2 有机污染物赋存特征分析 |
3.3.3 氮赋存特征分析 |
3.3.4 磷赋存特征分析 |
3.3.5 叶绿素a赋存特征及富营养化特征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太浦河金泽水源地抗生素污染特征及风险评估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采样点设置与样品编号 |
4.2.2 实验试剂与材料 |
4.2.3 样品预处理方法 |
4.2.4 抗生素仪器检测分析条件 |
4.2.5 生态风险评价方法 |
4.2.6 数据分析方法 |
4.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4.3.1 水体中抗生素的检出浓度及检出率 |
4.3.2 水体中抗生素的时空赋存特征 |
4.3.3 沉积物中抗生素检出浓度及检出率 |
4.3.4 沉积物中抗生素的时空赋存特征 |
4.3.5 水体中抗生素的生态风险评价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太浦河金泽水源地抗生素抗性基因污染特征分析 |
5.1 引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采样点设置与样品编号 |
5.2.2 实验试剂与材料 |
5.2.3 水样及沉积物DNA提取 |
5.2.4 高通量荧光定量反应 |
5.2.5 实时荧光定量PCR |
5.2.6 数据分析方法 |
5.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5.3.1 抗生素抗性基因的多样性 |
5.3.2 水体中抗生素抗性基因的相对丰度 |
5.3.3 沉积物中抗生素抗性基因的相对丰度 |
5.3.4 水体中抗生素抗性基因的绝对丰度 |
5.3.5 沉积物中抗生素抗性基因的绝对丰度 |
5.3.6 水体及沉积物中抗生素抗性基因的聚类情况分析 |
5.3.7 水体及沉积物中抗生素及其抗性基因的影响因素 |
5.3.8 水体及沉积物中抗生素抗性基因的共发生模式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性 |
6.3 展望 |
6.4 对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7)大山包湿地水环境时空变化特征及质量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湿地定义 |
1.2.2 水质变化研究进展 |
1.2.3 水质评价研究进展 |
1.2.4 富营养化研究进展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研究区概况 |
1.4.1 自然环境 |
1.4.2 水文环境 |
1.4.3 社会经济 |
1.5 研究方法 |
1.5.1 采样点布设 |
1.5.2 监测和采样时间 |
1.5.3 测试项目和测试方法 |
1.5.4 数据处理和评价方法 |
第2章 大山包湿地水环境要素时间变化特征分析 |
2.1 水温、溶解氧、总硬度和透明度时间变化特征 |
2.1.1 水温 |
2.1.2 溶解氧 |
2.1.3 总硬度 |
2.1.4 透明度 |
2.2 氨氮、总氮、总磷、高锰酸盐指数和五日生化需氧量时间变化特征 |
2.2.1 氨氮 |
2.2.2 总氮 |
2.2.3 总磷 |
2.2.4 高锰酸盐指数 |
2.2.5 五日生化需氧量 |
2.3 叶绿素a和粪大肠菌群空间变化特征 |
2.3.1 叶绿素a |
2.3.2 粪大肠菌群 |
第3章 大山包湿地水环境要素空间变化特征分析 |
3.1 水温、溶解氧、总硬度和透明度空间变化特征 |
3.1.1 水温 |
3.1.2 溶解氧 |
3.1.3 总硬度 |
3.1.4 透明度 |
3.2 氨氮、总氮、总磷、高锰酸盐指数和五日生化需氧量空间变化特征 |
3.2.1 氨氮 |
3.2.2 总氮 |
3.2.3 总磷 |
3.2.4 高锰酸盐指数 |
3.2.5 五日生化需氧量 |
3.3 叶绿素a和粪大肠菌群空间变化特征 |
3.3.1 叶绿素a |
3.3.2 粪大肠菌群 |
第4章 大山包湿地水环境质量评价 |
4.1 大山包湿地水环境质量分析 |
4.2 大山包湿地水环境质量评价 |
4.2.1 评价指标的选取 |
4.2.2 评价结果 |
4.3 大山包湿地水环境富营养化评价 |
4.4 大山包湿地当前存在的问题及管理对策建议 |
4.4.1 存在的问题 |
4.4.2 管理对策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8)锁磷剂—混凝剂联合控磷抑藻模拟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绪论 |
0.1 中国水资源现状 |
0.1.1 水资源严重短缺 |
0.1.2 水资源污染严重 |
0.2 水体富营养化概述及现状 |
0.2.1 富营养化概述 |
0.2.2 我国水体富营养化现状 |
0.2.3 水体富营养化影响与危害 |
0.3 国内外水体富营养化修复常见的方法 |
0.4 磷的化学原位修复技术 |
0.5 新型技术-锁磷剂的应用 |
0.6 研究目的与意义 |
0.7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一章 实验方法、材料与研究对象 |
1.1 实验方法 |
1.1.1 水体 |
1.1.2 沉积物 |
1.2 实验试剂 |
1.3 实验仪器 |
1.4 两种锁磷剂成分分析 |
1.5 锁磷剂投加量计算方法 |
第二章 锁磷剂-混凝剂调控景观水实验室模拟研究 |
2.1 前言 |
2.2 研究区域概况 |
2.3 实验设置 |
2.3.1 样品采集与分析 |
2.3.2 沉积物磷抑制实验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两部分模拟实验原水与沉积物状况 |
2.4.2 实验一投加不同物质对模拟实验TP影响 |
2.4.3 实验一投加不同物质对模拟实验浮游植物的影响 |
2.4.4 实验一投加不同物质对沉积物各形态磷的影响 |
2.4.5 实验二投加不同物质对模拟实验TP、SRP的影响 |
2.4.6 实验二投加不同物质对模拟实验浮游植物的影响 |
2.4.7 实验二投加不同物质对沉积物各形态磷的影响 |
2.5 成本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锁磷剂-混凝剂调控富营养化水体沉积物微藻复苏模拟实验研究 |
3.1 前言 |
3.2 三个水源地概况 |
3.3 模拟实验设计 |
3.3.1 样品采集与分析 |
3.3.2 沉积物微藻复苏实验设置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投加锁磷剂-混凝剂对山仔水库沉积物微藻复苏的影响 |
3.4.2 投加锁磷剂-混凝剂对西陂水库沉积物微藻复苏的影响 |
3.4.3 投加锁磷剂-混凝剂对水口水库沉积物微藻复苏的影响 |
3.4.4 分析与讨论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主要结论 |
4.1 主要结论 |
4.2 本研究的创新点 |
4.3 不足之处 |
4.4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福建省水口水库网箱养殖鱼类大面积缺氧死亡原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数据采集 |
1.2 数据处理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事件发生期间水口水库溶解氧 (DO) 和水温变化趋势 |
2.1.1 事件发生期间库区上层水体DO与水温变化趋势 |
2.1.2 事件发生期间库区各水层DO和温度垂直分布变化趋势 |
3 讨论 |
3.1 库区水体氧亏损的形成机制 |
3.1.1 有机污染物的蓄积是水口水库水质突发性恶化的物质基础 |
3.1.2 水口水库水文特点限制水体复氧 |
3.1.3 持续晴热高温、少雨的天气促进库区水体氧亏损的发生与发展 |
3.2 库区表层水体发生突发性缺氧的原因 |
3.3 事件过程分析 |
4 结论 |
四、水口水库水质现状分析及污染防治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闽江口水质对边界条件的响应关系模拟研究[J]. 宋刚福,范臣臣,向波,张鹏,王冰一,梅书浩,李明月.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2021(06)
- [2]航运对太湖典型入湖河道水环境影响分析及模型研究[D]. 李佳桐. 常州大学, 2021(01)
- [3]湖库型饮用水水源地非点源污染特征研究 ——以安吉县赋石、老石坎水库为例[D]. 贾瑞杰. 浙江大学, 2021(09)
- [4]关于福建省安全生态水系建设方案拟定的几点思考[J]. 朱志鹏. 水利科技, 2020(03)
- [5]水口水库雄江段浮游植物季节变化及其生物多样性[J]. 崔利峰. 渔业研究, 2019(01)
- [6]太浦河金泽水源地氮磷和抗生素及其抗性基因赋存特征评估[D]. 程铭.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7)
- [7]大山包湿地水环境时空变化特征及质量评价研究[D]. 杨艳飞. 云南师范大学, 2017(02)
- [8]锁磷剂—混凝剂联合控磷抑藻模拟实验研究[D]. 赖寿辉. 福建师范大学, 2016(05)
- [9]福建省水口水库网箱养殖鱼类大面积缺氧死亡原因分析[J]. 杨小强. 北京农业, 2013(09)
- [10]福建闽江水口水库凤眼莲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动态[J]. 陈潇,潘文斌,王牧. 湖泊科学, 2012(03)
标签:河流污染论文; 水质检测论文; 水质综合污染指数论文; 水环境论文; 水污染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