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描基础教学之我见

素描基础教学之我见

一、素描基础教学之我见(论文文献综述)

钟红艺[1](2021)在《素描基础课教学改革在艺术设计专业中的优化思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社会对艺术类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下对人才的培养要求。文章以素描教学为例,对艺术专业中素描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结合艺术设计专业素描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让人们更好地了解素描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同时为了更好地进行素描知识教学,还提出了相应的优化措施,以期给素描教学带来一些实质性帮助。

郭立忠[2](2021)在《中国现代漆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现代漆画是从中国传统漆绘发展而来的一个年轻的新画种,经过近百年、几代人的不断努力探索,逐渐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发展体系,伴随现代漆画教育、官方展览、组织机构等诸多因素的推动,终于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文章主要从中国现代漆画的源流、产生、发展、繁荣四个方面进行展开,以中国传统漆艺术发展的历史传承性作为主线,系统的整理、研究中国现代漆画完整的发展脉络,理清其血脉基因联系。并将中国现代漆画放在世界范围内的漆艺术交流中整体去研究,从国内国外两个方面入手,将对中国现代漆画的产生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的欧洲、日本和越南等国的漆画、漆艺术纳入到中国现代漆画的发展研究过程中,从历史的纵向长度和横向宽度两条路径作系统分析研究,以提高中国现代漆画发展过程研究的全面性、完整性和科学性。文章主要运用设计学、美术学、考古学、艺术学、社会学等研究方法来研究和探讨中国现代漆画所涉及的诸多内容,试图通过对中国现代漆画发展过程中的众多事件、人物、工艺、展览等等方面的全面分析,阐释中国现代漆画发展的完整路径,发掘其中必然联系和发展规律,进而对中国现代漆画的未来发展提供必要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支持,以期逐步完善中国现代漆画的理论体系建设,为中国现代漆画的发展提供可借鉴的历史经验和启迪意义。

李佳[3](2020)在《探究式教学模式在深圳第二职业技术学校《素描》课程中的应用》文中指出虽然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在近些年有了不小的突破和改革,但是一些传统的教学方式在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教学中已不适用,并且这些教学方式不能适应社会对于综合专业人才的需求,尤其是在国内发展越来越快的动漫游戏行业,对于相关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再像以前一样,简单的掌握基础美术知识以及相关设计软件就可以。就中职游戏与动漫专业来说,素描课程不仅是这个专业的基础,也是这个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素描在这个专业需要与后期专业技能课程有很强的关联性。而中职学生的特点也决定了他们在素描课程上并不适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中等职业学校应该以学生的就业需求为主,在教学方面应不断地反思并采取措施改革。本文以笔者实习的学校—深圳第二职业技术学校为调研对象,主要采用了文献法、教育观察法、行动研究法、访谈法搜集相关数据,分析了目前游戏动漫行业的发展以及对相关人才的要求,总结了深二职素描课程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探索了适合深二职素描课程的教学模式—探究式教学模式,并将探究式教学模式应用于实际教学当中。首先,论文明确了探究式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并探讨了在这些原则下进行的教学所能解决的深二职素描课程的相关问题。其次本文分析探究式教学模式在课前、课内、课后这三个阶段,教师和学生两种视角下所要做的具体内容。最后,根据探究式教学设计的原则与基本教学模式,给出了相应的教学设计案例,并编制了《案例效果评价量化表》,对学生采用问卷调查法,进行了案例的有效性评价。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将探究式教学模式应用于深二职的素描课程中,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对于素描课程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素描水平,并将素描课程与后期的专业技能课程结合起来,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使他们适应目前市场对于相关人才的要求,同时在为深二职素描课程提供了一个新的教学模式的基础上,也为该校其他课程的改革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答光明[4](2020)在《蔡亮绘画及其历史语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蔡亮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油画家的优秀代表之一,作为油画家,蔡亮创作了《延安火炬》、《我要当红军》、《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等经典革命历史题材作品;作为美术教育家蔡亮以其自身的艺术实践和艺术理念影响了国内油画的发展,尤其是在革命历史画创作领域。作为新中国的美术工作者,蔡亮以及同时代艺术家共塑了二十世纪后半期的中国美术视觉系统。在以事件所标记的历史时空来看,这一代画家经历过建国前的战火;接受了社会主义教育;参与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革命的“特殊时期”以及中国的改革开放时期。作为文化的表征,这一代艺术家的艺术创作深刻地反映了这个时代的社会变革;作为“经典图像”的输出者,时代的政治文化塑造了这一代人集体的意识形态与艺术思想,同时,他们以其艺术图像又引导了时代的文化走向。对于蔡亮的个案研究,首先在于其自身不同于同时代画家的独特艺术价值的剥离以及艺术线索的梳理;其次,通过蔡亮的个案研究得以“照见”那个时代的画家群体,以作品的转向追溯社会的文化导向,进而投射出时代的美术史叙事,乃至历史叙事的逻辑,而将作品、作者、时代三者关联下的整体性分析是本文对于蔡亮以及其所处特定时空下的历史语境研究的初衷。本文的章节设置是基于研究对象具体历史时空下的三段划分:中央美术学院时期、陕西时期以及浙江美术学院时期,这三个阶段的研究结构将以艺术社会学“场域”存在铺垫之上的作品分析同时涉及这三个场景先后转换的逻辑连续。第一部分“中央美院时期”的研究主要围绕蔡亮自身艺术语言体系以及创作思想的脉络承袭,同时,对于建国初期中央美院的学术体系组成以及这种存在对于蔡亮自身的影响将作为观察对象所存在的“场”而展开;第二部分重点在于“陕西时期”蔡亮的个人化造型语言以及历史画创作的风格形成研究,这一部分将作为论文重点展开,涉及蔡亮代表作的深入分析。其次,对于陕西美协生态的构成研究作为蔡亮艺术语言及自身存在的具体历史情境,这种关联还涉及到蔡亮对于陕西美术发展的影响;第三部分,“浙江美院时期”重点关注于蔡亮艺术转型的现实因素和时代背景,这其中同样存在着艺术体系的场景转换。这三个章节均以作品本身及变化为线索和切入点,同时关联各时期具体“艺术场”内力量构成与存在,这种平行结构基本构成了文章的主体。此外,对于蔡亮自身或者说蔡亮的艺术成就来说,美术史叙事对其某种程度上的“低估”或者蔡亮不同历史时期所处各自体系构建的现实遭遇同样将在蔡亮所处不同时期具体“场”的研究中加以解释。最后一章将以国家叙事的视角进一步阐释前文所涉及到的蔡亮作品及部分同时代艺术家创作中图像文本和艺术特征的观念存在,这一部分研究构筑艺术家所处时代的权力话语下的历史语境,并将个案的研究归置于一个大的“权力视角”以及“信仰空间”来观察,权力视角下的叙事逻辑以及具体的历史叙事逻辑将是蔡亮以及同时代艺术家所具备的时代特征的基本把握和事实存在,同时这也是以个案照见时代艺术家群体的具体反映。

袁婕[5](2020)在《“新工笔”批评》文中研究指明“新工笔”艺术发展至今,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金陵一带的江南文化,经由八五新潮的历史契机,孕育出了江宏伟、徐累在技法与观念上的工笔沿革,此为“新工笔”艺术之滥觞;世纪之交,随着原以江宏伟和徐累所处的南京地域为核心活动范围的“新工笔”群体至北京的转移,在以张见、徐华翎以及祝铮鸣等艺术家所完成的风格探索中,“新工笔”艺术逐渐成形;二十一世纪初,“新工笔”艺术又在风格的拓展与影响力的提升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与之相应的,是“新工笔”不仅经由一系列的展览而在批评家与理论家的探讨中逐渐被艺术界所熟知,还于2005至2008年间逐步成为一个学术性概念。虽然历时来看,“新工笔”的概念总体来说也随着相关批评家和理论家们对“新工笔”发展情况的审视而不断地调整着自身,但目前主流的关于“新工笔”的认知,仍多局限于对观念性等其形成阶段的特点的关注。事实上,艺术概念与艺术实践间的辩证关系一直影响着十九世纪以来中国绘画的发展,而“新工笔”的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恰恰体现在,它不但曾以观念性超越了“工笔”概念的规定性束缚,又在对传统艺术营养的汲取中,通过对绘画性的回归,超越了今之艺术场域中的“新工笔”既有概念中的观念性,而它既是世纪之交的工笔画创新中,一个折射了工笔画现代发展情况的个案,又因其艺术感染力促成了一定的风尚,并进一步为工笔画的当代创作提供了一定的启发。

高照[6](2020)在《初中美术静物素描课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静物素描的教学较为广泛的存在于我国的初中美术教育中。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却存在着教学理念不够开放,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相对陈旧等等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需要一线的初中美术教师进行及时的修正和改进。本文关注的核心内容是:如何改进初中美术静物素描课的教学思路、教学理念,以及如何改进静物素描的教学实践。在本文中,笔者调查了三个版本的初中美术教材,针对静物素描的相关内容进行了整理和对比,分析了静物素描、人物素描和风景素描的特性。笔者还针对河南省长垣市地区四所中学的静物素描课的教学情况,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调查。笔者走访了长期处于静物素描教学一线的美术教师,围绕着静物素描教学理念,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访谈。在走访的同时,还进行了教师问卷调查和学生问卷调查,还进行了一定量的课堂观察。根据师生问卷调查结果、教师访谈结果以及课堂观察得到的资料为基础,总结出了静物素描教学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依据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笔者结合相关的美术教育理论,针对教学中主要的问题,分别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笔者认为,静物素描的教学主体应当是静物写生,在写生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到学生对静物的观察理解,还需要进行一定程度的静物接触,静物接触是本文的实践创新。根据教学中实际的需要,笔者依据简单到复杂的原则,从个体静物的感知表现,到静物组合的感知绘画,构思了初中美术静物素描教学的整体设计表。笔者依据教学思路和教学设计表,进行了一定量的静物素描教学实践,并针对实践的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反思。最后,在结论中,笔者总结了自己对静物素描教学的看法。

任师佳[7](2019)在《素描的意义 ——写意人物画中素描元素的运用》文中提出学习素描是必要的。素描训练的目的,并不是无原则地全盘西化,而是借此吸收某些有益于国画造型的因素,培养科学的观察方法以及练就扎实的造型基本功,从而更好地过渡到意笔课程,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这一愿望往往大打折扣,尤其是在写意课程中,以往素描训练的积累无从体现。如何把素描与笔墨结合起来,既保证能深入地刻画对象,又能体现出中国画笔墨酣畅淋漓一气呵成的特点,一直是前辈们不断探索反复研究的课题。本文试图理解并分析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前辈们意笔人物写生作品中素描关系的具体应用,归纳总结前辈们的作画方法,带着对这个问题更深入的理解,从而反作用于写生实践中去。

卫恒先[8](2019)在《民国上海雕塑家研究》文中提出本课题以民国时期活跃在上海地区的雕塑家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一手资料的挖掘整理,系统的考察民国上海雕塑家的社会活动、艺术实践和创作观念,以点带面的反映中国早期现代雕塑的发展历程。阐述特定的城市商业环境、文化语境和时代背景对于雕塑家的深刻影响。救亡和启蒙是20世纪早期中国的时代主题,五四运动以来,从“科技救国”到“文化救国”意识转型催生了中国学子对于西方艺术领域的关注,他们对于西方雕塑的学习也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文章的第一部分主要考察了上海的文化背景和城市建设背景对于现代雕塑产生的有利条件,以及西学东渐浪潮下早期上海雕塑家的出现及学习情况。第二部分以社会学的视角还原历史的现场,微观考察雕塑家们留洋归国后,如何在上海的都市背景和文化语境下进行自我经营、从事雕塑展览活动和教学活动的,以及这些艺术活动的公众评价和社会效应。第三部分考察上海雕塑家多重艺术实践的以及他们对于艺术语言、风格的自觉追求。民国上海文化中既具有最时尚和最具活力的元素,也有最传统和最经典的元素,这两种元素在艺术家的实践中是并存的,他们多数都接受过“新”“旧”之学,在面对“中”和“西”两种语汇时往往能应对自如,这不仅体现在艺术形式上的“分”,也体现在雕塑观念上的“合”。同时,他们将雕塑作为自我表达的媒介,在雕塑创作中强调个人风格,通过不同艺术语言和形式来诠释个人化的、特定的艺术观念。第四部分考察在民国社会和时代巨变下,雕塑家们对于国家意志和民族精神的诠释与解读,他们在公共空间中的建造的领袖和英雄形象,借鉴西方雕塑的形式和构图,塑造出符合中国时代特征的大写的“人”,将民族意志融入到公共空间中,从而促进民族公共意识的觉醒,激励全民族的爱国热情。第五部分考察民国雕塑家的历史贡献与当代意义。在民国的新文化运动的大背景下,雕塑家们都有着浓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他们的艺术活动与“美育救国”的思潮是相联系的,在他们的作品中也有深刻的人文主义关怀。可以说民国上海雕塑家们是中国现代雕塑的拓荒者、美育的传播者、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他们的雕塑作品成为城市独特的公共记忆和历史记忆,它们提升了城市的精神内涵,为城市注入了灵魂。文章的最后探讨民国时期雕塑家的艺术创作对于当今雕塑创作的启示,笔者认为雕塑民族化是一个变化的概念,不同的历程有着特定的历史语境,民族化应与时代内涵相联系。同时认为雕塑应该表现人文精神,对于人性的表现、对于情感的表现是雕塑创作恒常的主题,当代雕塑在面对不同时代和不同经历的对象时,依然会迸发出新的活力。

李云姣[9](2018)在《湖南省祁东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素描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职美术教育是我国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顺应中职美术教育的发展,祁东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的素描教学改革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文通过文献法、访谈法和实验法对有关文献资料、实践经验等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做出总结。正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祁东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素描教学现状;第二部分是本文的重点,论述了祁东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素描课堂教学策略、现代信息技术在素描教学中的运用、户外风景写生及教学案例;第三部分是教学评价与反思。根据祁东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素描教学存在的现象和问题,对祁东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素描教学进行探索研究。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加强与祁东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素描课堂教学实践相结合,阐述笔者对祁东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素描教学的理解和观点,在实际的素描课堂教学中具有可操作性和有效性,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素描造型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往中职学校在素描教学中进行户外风景写生的比较少,往往忽视了对在中职学校素描教学中进行户外风景写生的研究,对此问题的研究是本文的创新点。本文从祁东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实际情况出发,从素描教学实践中总结经验,对祁东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素描教学特色进行研究,从而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的素描教学提供经验。

顾喜兵[10](2018)在《中职素描基础教学之我见》文中指出在新世纪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现实条件下,具有专业化、技能化、实用化综合技能的人才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喜爱,为了培养更多的具有高素质、高能力的人才,我国实施了素质教育战略工程,大力兴办职业教育,为社会培养出了一批批的建设人才。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素描基础教学是学生从事美术专业、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对学生的绘画水平以及后续的专业学习水平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重视中职素描基础教学,成为专业能力培养的基础环节。在此,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素描基础教学进行简要的探究。

二、素描基础教学之我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素描基础教学之我见(论文提纲范文)

(1)素描基础课教学改革在艺术设计专业中的优化思路(论文提纲范文)

一、艺术设计专业素描基础课教学现状分析
二、艺术专业中素描基础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三、艺术设计专业素描基础课教学工作优化思路
    (一)调整课程教学内容与结构体系
    (二)改变素描课程教学理念
    (三)创新教学方式,加强学科间渗透
结 语

(2)中国现代漆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
    第二节 现代漆画研究问题的提出及其理论梳理
    第三节 中国现代漆画研究的相关说明
    第四节 研究方法、研究目的、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第五节 研究的基本思路、内容与结构框架
第一章 中国现代漆画的源流
    第一节 中国古代传统漆绘
        一 中国古代漆艺术的历史源流
        二 中国古代漆艺术的工艺传承
        三、中国古代漆艺术的文化发展脉络与缺失
        四、中国古代漆绘的发展沿革
    第二节 东亚古代漆绘的源流
        一、汉四郡时代的朝鲜半岛漆艺术
        二 鉴真东渡与日本古代漆艺术的“师法中华”
        三 南洋漆艺术的“副中心”
        四 琉球与台湾的古代漆艺术
    第三节 欧洲近现代漆艺术的崛起
        一 十三世纪始始中欧漆艺交流简述
        二 欧洲新艺术运动与1900 年巴黎博览会
        三 欧洲装饰艺术运动与漆画代表人物
        四 近现代欧洲化学漆及其工艺价值与影响
第二章 中国现代漆画的产生
    第一节 日本江户时代的漆艺术与明代“倭漆”的兴起
        一 飞鸟时代的漆艺术觉醒与镰仓时代漆艺术的成熟
        二 江户时代漆艺术的崛起
        三 中国明代漆艺术的退步
        四 福州沈家脱胎与薄料工艺
    第二节 中国现代漆画的“洋血统”
        一 密陀绘工艺
        二 螺钿镶嵌工艺的历史传承
        三 明清时期漆器的“和风”盛行
        四 近现代欧洲漆艺崛起的影响
    第三节 中国现代漆画三位奠基人
        一 雷圭元:“代用品”与新观念的首倡者
        二 沈福文:西洋绘画与古代漆绘的合成者
        三 李之卿:古代漆艺现代化的推陈出新者
第三章 中国现代漆画的发展
    第一节 越南磨漆画的影响
        一 越南磨漆画的源起
        二 抗法抗美战争中的越南漆画家
        三 越南磨漆画在“世界社会主义阵营”系列美展的影响
        四 五十年代末越南磨漆画对中国美术界引起的轰动
    第二节 艺术魅力、时局影响与体制因素
        一 由“漆绘”到“漆画”、由“手艺人”到“画家”
        二 20 世纪新材料、新技法和新工艺的突破
        三 “美展体制”与政府主管部门的鼓励、扶植
        四 现代绘事与古代工艺的契合点
    第三节 中国现代漆画发展时期的人和事
        一 五六十年代的中国现代漆画创作群体
        二 领军人物乔十光
        三 院校与企业的合作价值
        四 20 世纪后半叶的中国漆画展事活动
第四章 中国现代漆画的繁荣
    第一节 中国现代漆画发展现状
        一 全国院校现代漆画教育现状评估
        二 代表人物与代表作品
        三 漆艺企业总体没落与工作坊的兴起
        四 “院体派”的艺术高度
    第二节 中国现代漆画得失谈
        一 “美展体制”退潮的巨大影响
        二 画廊的市场主导作用
        三 东西洋漆艺术的启示
        四 漆画家的“内修”与“外功”
    第三节 中国现代漆画的评估与前瞻
        一 不可遏止的潮流:新材料、新工艺、新形式
        二 传统绘事技法的保留与革新
        三 漆艺术在艺术表现体系中的生存与定位
        四 坚守“以漆画世”的宗旨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公开发表的成果
致谢

(3)探究式教学模式在深圳第二职业技术学校《素描》课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教育背景
        1.1.2 行业背景
        1.1.3 专业背景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研究评述
    1.3 研究路线
    1.4 研究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实践意义
    1.5 研究方法
    1.6 概念界定
        1.6.1 《素描》课程
        1.6.2 中等职业学校《素描》课程
        1.6.3 探究式教学
第2章 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与现实依据
    2.1 理论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1.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和流派
        2.1.2 建构主义理论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2.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探究式”教学
        2.2.1 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定义
        2.2.2 探究式教学的过程
        2.2.3 探究式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2.3 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现实依据
第3章 深圳第二职业技术学校《素描》课程教学模式及问题分析
    3.1 《素描》课程的教学现状分析
    3.2 《素描》课堂观察结果及分析
    3.3 《素描》课程教学模式
    3.4 《素描》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第4章 探究式教学模式在深圳第二职业技术学校《素描》课程的设计
    4.1 探究式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与《素描》课程的整合
        4.1.1 目的性原则——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兴趣
        4.1.2 主体性原则——提升学生对素描知识的接收度
        4.1.3 面向全体学生,主动发展的原则——教学层次明确
        4.1.4 实践性与创新性的原则——教学内容创新,教学形式多样化
        4.1.5 科学性与教育性原则——教学环境最优化
    4.2 《素描》课程中探究式教学的基本模式
        4.2.1 教师视角下的探究式教学的基本模式
        4.2.2 学生视角下的探究式教学的基本模式
    4.3 探究式教学在素描课堂中的注意点
第5章 探究式教学在《素描》课程中的探索与实践
    5.1 多角度静物素描探究式学习实践
        5.1.1 案例概要
        5.1.2 教学设计
        5.1.3 课后研究
    5.2 创意静物素描探究式学习实践
        5.2.1 案例概要
        5.2.2 教学设计
    5.3 教学案例有效性评价
        5.3.1 案例有效性评价方法
        5.3.2 案例有效性评价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A
附录B

(4)蔡亮绘画及其历史语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背景
    二 文献综述
    三 研究框架
        (一)、蔡亮造型语言研究
        (二)、创作理念分析
        (三)、历史语境的建构
        (四)、历史叙事的逻辑
    四 研究方法及思路
        (一)、图像学结合风格学分析
        (二)、文化社会学概念对于“场域”的构建
第一章 历史画的前言(1932-1949)
    第一节 “美育”的历史情境
    第二节 西画东渐
    第三节 抗战美术
    第四节 蔡亮绘画蒙学
第二章 学派与体系(1950-1955)
    第一节 学派与体系
    第二节 写实主义向现实主义的转向
    第三节 建国初期素描教学改革
    第四节 由《人民空军》看“艺术”与“技术”
    第五节 从“天才”谈起
第三章 自我的构建(1955-1981)
    第一节 “年连宣”的现实职能
    第二节 《延安火炬》及“变体”
    第三节 蔡亮素描
    第四节 “特殊时期”时期的陕西美术
    第五节 《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及草图遗存
第四章 观念和风格的转向(1981-1995)
    第一节 “新时期”的艺术处境
    第二节 “江南”与“西北”的距离
    第三节 再次面对历史
第五章 历史的维度
    第一节 在场与缺席
    第二节 语言的惯习与遮蔽
    第三节 革命美术中的观念
    第四节 艺术与政治的共同历史化
    第五节 国家叙事与历史重构
结论
参考文献
    一,译着
    二,专着
    三,期刊文章
    四,报纸文章
附录1 :蔡亮信件
附录2 :蔡亮手稿
附录3 :“文革”材料
附录4 :蔡亮复查结论
附录5 :蔡亮年表
致谢

(5)“新工笔”批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新工笔”的滥觞
    第一节 技法与认识的沿革
        一、洗染法与制作性
        二、观念性与图像互文
    第二节 缘起:“八五新潮”与金陵文化底蕴
        一、传统工笔的“现代性”遥想
        二、江南情怀的守望
第二章 “新工笔”的形成
    第一节 风格的成形
        一、灰色的影调
        二、超现实氛围
        三、艺术史的艺术
    第二节 背景:南京与北京
        一、“艺”布施于“道”非为“技”
        二、精英意识的背书
第三章 “新工笔”的发展
    第一节 风格的拓展
        一、弱化的线条
        二、近距离生活
        三、信仰与幻戏
    第二节 表现:互泽与泽他
第四章 “新工笔”的生成语境与历史文脉
    第一节 共识语境中的话语生成
        一、由展而论的粹炼
        二、概念系统中的共生
    第二节 艺术场域的机制运转
        一、艺术市场的协动
        二、艺术理论的搭建
第五章 “新工笔”与工笔画的现代形态
    第一节 超越概念与回归源点
    第二节 绘画性与观念表达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6)初中美术静物素描课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价值和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的主要方法
第一章 初中美术课静物素描教学现状调查
    (一)初中美术教材中关于静物素描内容的调查
    (二)师生问卷调查
    (三)教师访谈调查
    (四)初中美术静物素描课堂观察
    (五)初中美术课静物素描教学问题总结
第二章 初中美术课静物素教学改进措施
    (一)增设欣赏部分
    (二)提高学生的静物感受兴趣
    (三)树立静物接触理念
    (四)注重发现思想与情感
    (五)促进个性表现能力发展
第三章 初中美术课静物素描教学整体思路
    (一)静物素描绘画风格与表现思想情感相结合
    (二)个体静物的感知与表现
    (三)静物组合的感知与表现
    (四)初中美术课静物素描教学课程设计
第四章 初中美术课静物素描实践案例
    (一)静物素描作品赏析
    (二)个体静物表现
    (三)静物组合表现
    (四)教学反思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作者简历

(7)素描的意义 ——写意人物画中素描元素的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素描之功用
    第一节 素描的本体价值
    第二节 素描对意笔人物写生的作用
        1.1 素描对造型意识训练的作用
        1.2 素描对表现手法丰富的作用
        1.3 素描对画面关系处理的作用
第二章 意笔人物写生的基本造型规律
    第一节 对素描基础教学的探索——从素描向意笔过渡
    第二节 意笔人物写生中的造型法则
        2.1 五官、面部和手
        2.2 躯干和衣纹
    第三节 意笔人物写生作品中的素描元素
        3.1 点、线、面关系的运用
        3.2 黑、白、灰关系的处理
第三章 素描写生对个人意笔写生实践的影响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8)民国上海雕塑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三、研究内容与概念界定
    四、研究方法
    五、前期相关文献
    六、创新点
第一章 上海雕塑家的出现背景
    1.1 上海都市背景
        1.1.1 大上海的商业背景
        1.1.2 作为文化和艺术中心的上海
        1.1.3 上海的都市建设与公共雕塑
    1.2 “西学东渐”与早期雕塑的开展
        1.2.1 传教活动及对于早期雕塑的影响
        1.2.2 救亡图存与留学运动
    1.3 上海雕塑家的国外求学背景
        1.3.1 在法国巴黎美术学院的求学
        1.3.2 法国自由画室的雕塑学习
        1.3.3 张充仁在比利的雕塑学习
        1.3.4 日本雕塑背景及留日雕塑家的学习
第二章 现实境遇——雕塑家在上海的活动
    2.1 商业活动
        2.1.1 艰难生存与谋求业务
        2.1.2 商业经营
    2.2 人际活动
        2.2.1 江小鹣的朋友圈
        2.2.2 其他雕塑家的人际交往
    2.3 展览活动
        2.3.1 雕塑展览的开创(1925-1929 年)
        2.3.2 雕塑展览的发展(1930-1936 年)
        2.3.3 雕塑展览的衰落(1937 以后)
    2.4 教学活动
        2.4.1 在美术学校的雕塑教学
        2.4.2 在社团和画室的雕塑教学
第三章 上海雕塑家的个人创作与自我追求
    3.1 李金发雕塑中的“诗歌意象”
    3.2 江小鹣“通变中西”的多种艺术实践
        3.2.1 江小鹣作品的现代艺术形态
        3.2.2 传统文化对于江小鹣艺术的影响
        3.2.3 江小鹣雕塑的“西体中魂”
    3.3 滕白也艺术中的“东方表现主义”
    3.4 岳仑、张澄江雕塑的折衷风格
    3.5 张充仁雕塑的“罗丹风格”
    3.6 其他雕塑家关于“民族风格”的探索
        3.6.1 张辰伯
        3.6.2 万籁鸣
        3.6.3 严德晖
        3.6.4 滑田友
    3.7 女性雕塑家的自我关照
第四章 塑造时代形象
    4.1 “国父”形象的塑造
        4.1.1 民国早期公共空间的孙中山像
        4.1.2 上海市府总理铜像及影响
        4.1.3 南京新街口总理铜像
    4.2 革命英烈的塑造
        4.2.1 骑马像
        4.2.2 立像
    4.3 抗战形象的塑造
    4.4 民众肖像的塑造
第五章 民国上海雕塑家的价值
    5.1 社会价值
        5.1.1 促进美育的传播,凸显社会责任
        5.1.2 作品中的人文主义思想
    5.2 历史价值
        5.2.1 雕塑事业的拓荒者
        5.2.2 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
        5.2.3 公共雕塑提升了城市的精神内涵和时代内涵
        5.2.4 上海雕塑家的艺术活动丰富了“海派”文化的内涵
    5.3 当代启示
        5.3.1 雕塑创作要有人文关怀
        5.3.2 雕塑创作要体现民族个性
        5.3.3 雕塑创作要反映时代精神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一、民国上海雕塑家活动年表
    二、民国时期三次教育部全国美术展览会参展作品名录
    三、民国上海雕塑家着述、译介文献名录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专着、科研成果
致谢

(9)湖南省祁东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素描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动因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1. 国内研究现状
        2. 国外研究现状
    (三) 研究方法和思路
    (四)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一、祁东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素描教学现状
    (一) 祁东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师资及学情现状
    (二) 使用素描教材分析
        1. 使用素描教材的教学目标
        2. 使用素描教材的教学内容分析
        3. 使用素描教材的课时安排
        4. 使用素描教材的优缺点
    (三) 祁东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素描教学改革的概述
二、祁东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素描教学策略与实施
    (一) 祁东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素描教学策略
        1. 建立趣味性素描教学模式
        2. 明确教学目标和多样化教学方法
        3.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
        4. 在素描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5. 在素描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 现代信息技术在素描教学中的运用
        1. 课件的制作
        2. 现代信息技术在素描教学中的运用
    (三) 户外风景写生
        1. 户外风景写生的必要性
        2. 户外风景写生的内容及目的意义
        3. 户外风景写生作品
    (四) 教学案例
三、教学评价与反思
    (一) 素描教学评价
        1. 对素描课堂教学的评价
        2. 对素描教师的评价
        3. 对学生的全面评价
    (二) 教学反思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中职素描基础教学之我见(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素描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 学生学习素质普遍低下, 学习目标并不明晰
    (二) 学生专业知识了解不清, 专业技能水平不高
    (三) 教师的教学理念有待更新, 教学方法有待改进
    (四) 教师的教学内容有待设计, 基础教学有待加强
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素描基础教学的改进策略
    (一) 大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科学进行素描基础能力的训练
    (三) 大力开展教学方法的创新改革

四、素描基础教学之我见(论文参考文献)

  • [1]素描基础课教学改革在艺术设计专业中的优化思路[J]. 钟红艺. 艺术家, 2021(11)
  • [2]中国现代漆画研究[D]. 郭立忠. 南京艺术学院, 2021(02)
  • [3]探究式教学模式在深圳第二职业技术学校《素描》课程中的应用[D]. 李佳.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2020(06)
  • [4]蔡亮绘画及其历史语境研究[D]. 答光明. 西安美术学院, 2020(01)
  • [5]“新工笔”批评[D]. 袁婕. 南京艺术学院, 2020(02)
  • [6]初中美术静物素描课教学研究[D]. 高照. 鲁东大学, 2020(02)
  • [7]素描的意义 ——写意人物画中素描元素的运用[D]. 任师佳. 中国美术学院, 2019(02)
  • [8]民国上海雕塑家研究[D]. 卫恒先. 上海大学, 2019(02)
  • [9]湖南省祁东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素描教学研究[D]. 李云姣. 华中师范大学, 2018(01)
  • [10]中职素描基础教学之我见[J]. 顾喜兵. 名家名作, 2018(04)

标签:;  ;  ;  ;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