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动活动对去神经骨骼肌超微结构和酶组织化学的影响

被动活动对去神经骨骼肌超微结构和酶组织化学的影响

一、被动活动对失神经支配骨骼肌超微结构及酶组织化学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刘洪文[1](2020)在《基于TGF-β1/Smad3信号通路探讨补阳还五汤延缓失神经骨骼肌萎缩的机制》文中认为目的:研究补阳还五汤(Buyang Huanwu Decoction,BHD)对失神经大鼠骨骼肌纤维化及TGF-β1/Smad3信号通路的影响,探讨其延缓骨骼肌萎缩的作用机制。方法:32只SD大鼠采用坐骨神经截断的方法建立失神经骨骼肌萎缩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BHD组、弥可保组,每组8只。各组采用相应干预连续21d后完整取下双侧腓肠肌计算湿重比,HE染色观察肌萎缩和纤维化情况并测定肌纤维横截面积,RT-PCR检测腓肠肌组织中TGF-β1、Smad3、MyoD1、Pax7 mRNA含量,Western blot检测腓肠肌组织中TGF-β1、p-Smad3蛋白的表达,免疫荧光技术检测MyoD1、Pax7抗原阳性表达,生物信息学分析TGF-β1、Smad3、MyoD1、Pax7蛋白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1.湿重比及横截面积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弥可保组、BHD组的肌湿重比和横截面积均明显降低,以模型组最为明显,弥可保组、BHD组的肌湿重比和横截面积均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但弥可保组与BHD组间的肌湿重比和横截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HE染色结果:假手术组肌细胞圆润饱满、间隙较小,肌纤维萎缩及纤维化不明显;模型组大量肌细胞萎缩、扭曲、变性,细胞间隙明显增宽,纤维束萎缩明显、排列结构紊乱,形态不规则,结构不清晰,横截面积缩小,大量结缔组织增生,纤维化明显;BHD组与弥可保组肌细胞萎缩,但纤维束排列结构有序,形态规则,染色较均匀,结构清晰,结缔组织增生较少,纤维化较轻,肌细胞变性轻,细胞间隙、纤维束横截面积及纤维化程度均明显优于模型组。3.RT-PCR结果:假手术组TGF-β1、Smad3、MyoD1、Pax7 mRNA表达最低;与模型组相比,弥可保组、BHD组TGF-β1、Smad3 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而MyoD1、Pax7 m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弥可保组相比,BHD组TGF-β1、Smad3 mRNA表达水平更低(P<0.05),MyoD1、Pax7 mRNA表达水平更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Western blot结果:假手术组TGF-β1、p-Smad3蛋白表达水平最低;与模型组相比,弥可保组、BHD组TGF-β1、p-Smad3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弥可保组相比,BHD组TGF-β1、p-Smad3蛋白表达水平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免疫荧光结果:假手术组MyoD1、Pax7阳性表达率最低;与模型组相比,弥可保组、BHD组MyoD1、Pax7阳性表达率明显升高(P<0.05);但弥可保组与BHD组间MyoD1、Pax7阳性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TGF-β1、Smad3、MyoD1、Pax7之间紧密联系,呈流水线式的一一对应关系,环环相扣,TGF-β1首先直接作用于Smad3,Smad3再依次对MyoD1和Pax7进行调控。结论:1.BHD可有效减少失神经大鼠骨骼肌湿重比和横截面积下降的幅度,降低骨骼肌纤维化的程度,延缓骨骼肌萎缩的进程。2.BHD可通过抑制TGF-β1/Smad3信号通路的异常活化,从而降低骨骼肌纤维化程度,达到促进骨骼肌卫星细胞(Muscle Satellite Cell,MSC)活化、延缓骨骼肌萎缩的作用。

吕桃桃[2](2020)在《利用RNA-Seq技术探究三法三穴对坐骨神经损伤大鼠的修复机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行为学探究三法三穴对坐骨神经损伤(sciatic nerve injury,SNI)大鼠恢复的疗效,基于形态学观察三法三穴对SNI大鼠超微结构的影响,利用RNA-Seq技术探究三法三穴对SNI大鼠的神经传导通路关键部位即神经损伤点、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脊髓背角、脊髓腹角和腓肠肌的基因表达情况,从转录组水平阐明推拿对周围神经损伤的恢复机制。[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三法三穴组。假手术组暴露大鼠右侧坐骨神经,不做夹持。模型组通过建立右侧坐骨神经钳夹损伤模型,造成大鼠坐骨神经挤压损伤。造模7 d后,每日利用“按摩推拿手法模拟仪”(专利号:ZL 2007 1 0187403.1)对三法三穴组大鼠术侧殷门穴、承山穴、阳陵泉穴依次定量施以点法、拨法、揉法刺激1次,每法、每穴刺激1 min,每只大鼠干预9 min/d(1 min/穴/法×3法×3穴)。治疗10次休息1 d,共治疗20次。具体方法如下:1.行为学通过坐骨神经功能指数(sciatic functionalindex,SFI)评价大鼠后肢精细运动情况;斜板试验评价大鼠后肢肌力变化;累积疼痛评分评价大鼠的痛觉功能改变。探究三法三穴干预对SNI大鼠的感觉与运动功能的影响,阐明推拿促进周围神经损伤恢复的疗效。2.采用透射电镜观察大鼠神经损伤点、脊髓腹角、腓肠肌的超微结构,为三法三穴促进SNI大鼠功能恢复提供形态学依据。3.利用RNA-Seq技术检测三法三穴对SNI大鼠神经传导通路关键部位即神经损伤点、DRG、脊髓背角、脊髓腹角和腓肠肌的基因表达影响,并进行GO功能和KEGG通路等生物信息学分析,阐明推拿促进损伤神经修复的分子机制。4.从初级神经元DRG的测序结果中筛选出参与神经元突触调节、感觉神经元调节的关键差异表达基因Pdzd2、Camk2a、Mdk、C1q13、Klf7,并利用Real Time-PCR进行验证,进一步阐明推拿对周围神经损伤后疼痛功能障碍的调控机制。[结果]1.行为学结果1.1 SFI结果与基线比较,干预0次(术后7 d)模型组和三法三穴组大鼠的SFI数值明显降低;与模型组比较,干预10次后三法三穴组大鼠SFI数值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干预15次、20次后三法三穴组SFI数值显着升高(P<0.01)。1.2 斜板试验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干预0次(术后7 d)、5次模型组和三法三穴组斜板角度显着降低(P<0.01),模型组和三法三穴组间无统计学差异。与模型组比较,干预10次三法三穴组斜板角度开始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干预15次、20次三法三穴组斜板角度明显增加(P<0.01),但与假手术组相比仍有显着性差异(P<0.01)。1.3 累积疼痛评分结果基线期各组大鼠累计疼痛评分一致且均为0。推拿干预0次,模型组和三法三穴组大鼠累积疼痛评分较假手术组升高(P<0.05);干预10次和20次后,三法三穴组大鼠累积疼痛评分较模型组明显改善(P<0.05),但与假手术组相比仍有一定差距(P<0.05)。2.透射电镜结果2.1 神经损伤点电镜结果假手术组髓鞘结构完整,排列整齐且无萎缩;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髓鞘完整性破坏,崩脱严重甚至形成髓鞘球,伴轴索萎缩及线粒体变性;三法三穴干预可改善神经损伤点超微结构,三法三穴组神经纤维髓鞘保留较完整,轴索无明显肿胀或萎缩,但无空泡状线粒体。2.2 脊髓腹角电镜结果假手术组脊髓腹角神经元超微结构基本正常;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脊髓腹角运动神经元受损严重,核仁、染色质、线粒体固缩,核膜凹凸不平;与模型组相比,三法三穴组脊髓腹角神经元受损减轻,染色质深染明显减轻,核膜较光滑、完整,线粒体等细胞器较完整,无明显固缩及肿胀。2.3 腓肠肌电镜结果假手术组肌球蛋白丝排列整齐,A带、I带、Z线、M线等典型结构明显;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肌丝排列紊乱及A带、I带、Z线、M线消失,肌束萎缩严重,卫星细胞坏死、凋亡,线粒体失活;三法三穴组肌丝排列有序,可清晰观察到Z线、M线,卫星细胞坏死数量明显减少,线粒体结构相对完整。3.RNA-Seq 结果将OD260/280值介于1.8-2.2,RIN评分>8的样本建库并测序。测序结果如下:3.1 神经损伤点测序结果模型组与三法三穴组的221个差异表达基因的GO功能富集在多细胞组织过程的调控、病毒防御反应、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免疫系统过程、对生物刺激的反应、防御反应等;KEGG通路分析显示与信号转导通路、免疫系统通路、内分泌系统通路、细胞增长和凋亡通路相关。GO功能富集在横纹肌细胞分化的调控、肌肉细胞分化的调控、成肌细胞分化的调控、肌管分化的调控、横纹肌收缩、肌肉器官发育、收缩纤维部分等,与肌细胞调控相关的生物学过程。3.2 DRG测序结果三组差异表达基因共计369个;差异表达GO功能包括生物调节过程、对刺激的反应、生物过程的积极调节、参与化学突触传递的突触前过程、运动、生长、分子传感器活性等;KEGG通路富集在Wnt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等。3.3 脊髓背角测序结果三法三穴组与模型组比较有61个差异表达基因;差异基因的GO功能富集在信号调节、突触部分、信号转导调控、细胞分化调控等;KEGG通路富集在MAPK信号通路、VEGF信号通路、AMPK信号通路等。3.4 脊髓腹角测序结果三组差异表达基因共217个;差异表达基因的GO功能与细胞过程、对刺激的反应、免疫系统过程、生物过程的负调节等相关;KEGG通路分析与免疫系统、癌症、信号转导等通路密切相关。3.5 腓肠肌测序结果三组差异表达基因的GO功能包括细胞过程单有机体过程、代谢过程、生物调控、对刺激的反应、多细胞组织过程、生物过程的正向调节等;KEGG通路富集在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AMPK信号通路等。4.Real Time-PCR 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DRG中差异表达基因Pdzd2、Camk2a、Mdk、Clq13、Klf7的基因表达量增加,三法三穴干预可使损伤大鼠DRG中这些基因表达降低,表达趋势与RNA-Seq获得的结果一致。[结论]1.推拿可以促进SNI大鼠的精细运动、后肢肌力及疼痛功能的恢复,改善周围神经损伤后的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2.推拿可保护SNI大鼠髓鞘完整性、恢复脊髓腹角运动神经元结构以及重建腓肠肌肌丝结构,发挥对损伤神经的形态学恢复作用。3.推拿促进SNI大鼠恢复,是通过调控大鼠神经损伤点、DRG、脊髓背角、脊髓腹角和腓肠肌的基因表达实现的,其过程可涉及多个生物学过程及信号通路。4.推拿对神经损伤大鼠的修复,可能是通过降低DRG中的Pdzd2、Camk2a、Mdk、Clq13、Klf7等基因表达,促进SNI大鼠的轴突再生、感觉和运动功能的恢复。这些基因可能成为推拿促进周围神经损伤修复的重要治疗靶点。

赵文勇[3](2013)在《间充质祖细胞源性神经元样细胞体内移植延缓骨骼肌萎缩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外周神经损伤后骨骼肌发生严重萎缩抑或损伤神经修复后肌肉功能难以恢复的患者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并且治疗相当困难。深入阐明失神经性骨骼肌萎缩的机理,有效地延缓或防治其萎缩,最大程度地维持骨骼肌原有功能,是近年来研究的重点和亟待解决的难题。显微外科技术的广泛应用尽管能提高外周神经损伤的修复水平,但术后骨骼肌功能恢复并不十分理想,其根源在于周围神经损伤后,运动神经再生非常缓慢,当受损神经通过再植或重新长入所支配的靶肌肉时,长时间失神经支配所致的肌肉不可逆变化(如肌肉萎缩、纤维化等)使骨骼肌无法恢复正常功能。为防治失神经性骨骼肌萎缩,国内外学者采取了许多方法,包括功能性电刺激、被动运动、药物疗法、神经元植入、生长因子治疗、基因治疗等,尽管实验研究均取得了一定成功,但临床应用的疗效却有限。干细胞(stem cell,SC)是一类具有自我增殖能力与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既能产生基因型与自己完全相同的子代细胞,也能分化为祖细胞,具有再生为各种组织、器官的潜能,故医学界称其为“万用细胞”。研究表明,成体干细胞(adult stem cells,ASCs)在自然条件下通常倾向于分化为所属组织的各种细胞类型,主要用于替换衰老死亡的细胞和维持机体新陈代谢的相对稳定,但在特定的外界诱导条件下,一种组织的成体干细胞可以“横向分化”为其他组织的功能细胞,参与组织的损伤修复。此外,成体干细胞还可取自于患者的自身组织,通过定向诱导分化后重新植入患者体内避免了免疫排斥的问题。正是由于成体干细胞具有可塑性、旺盛的自我增殖能力及多向分化潜能,且疾病或损伤均能刺激成体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因此一些学者认为成体干细胞对于各种神经系统损伤将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措施,并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近年来,一些学者将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及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移植于离断的外周神经或直接注入靶肌肉内并有效延缓了失神经性骨骼肌萎缩,动物实验确实获得了成功,但由于足量的神经干细胞获得途径相对有限且扩增困难,体外培养的小鼠间充质干细胞又极易遭受到造血干细胞的污染而使其增殖效果不理想,寻找新的移植细胞尤为迫切。新近研究发现,间充质祖细胞(mesenchymal progenitor cell,MPCs)可体外定向诱导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同时间充质祖细胞具有易获取、易生长、增殖能力强等特点,且来源于密质骨,体外培养时可避免造血干细胞的污染,故有望成为神经干细胞及间充质干细胞的替代种子细胞。因此,本课题拟培养GFP转基因C57小鼠密质骨碎片来源MPCS,体外定向诱导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后进行神经断离处移植或直接注入靶肌肉内,初步探讨移植细胞体内原位定植存活情况以及延缓骨骼肌萎缩的作用与机制,为进一步探明其分子机制、后期临床应用提供理论指导和实验依据,同时也为法医物证学的个体识别方法、神经损伤后鉴定时限及其损伤程度的把握提供了新的思路。本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间充质祖细胞源性神经元样细胞肌内移植后自身特性的维持。目的:体外培养绿色荧光蛋白转基因C57小鼠密质骨碎片来源的间充质祖细胞,通过体外定向诱导分化为神经元及神经胶质样细胞后移植于神经断离处及直接注入靶肌肉中,探讨肌内移植后能否定植存活并维持其移植前的特性。方法:取3周龄健康GFP转基因C57小鼠后肢长骨进行MPCs培养,利用流式细胞术及成骨、成脂定向诱导分化检测其纯度及多向分化潜能。选取生长良好的第三代MPCs,神经元原代培养上清液进行神经元及神经胶质样细胞诱导分化后,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神经元特异性标志物NSE、NeuN及神经胶质特异性标志物GFAP的表达情况并收集细胞,用生理盐水调整细胞浓度至5×105/μl细胞悬液备用;选取12周龄健康C57小鼠24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神经断离处+MPC移植组、神经断离处+生理盐水组、肌肉+MPC移植组、肌肉+生理盐水组,其中上述各组小鼠右后肢作为实验侧,左后肢为假手术侧。参照文献操作方法,4组小鼠右后肢均切断坐骨神经建立小鼠失神经腓肠肌萎缩模型,左后肢仅分离坐骨神经但不做切断处理。神经断离处+MPC移植组和肌肉+MPC移植组:右侧坐骨神经切断处、右侧腓肠肌内及左侧对应部位分别注入5μl MPCs悬液;神经断离处+生理盐水组和肌肉+生理盐水组:右侧坐骨神经切断处、右侧腓肠肌内及左侧对应部位均注入5μl生理盐水。术后4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肌内移植细胞存活情况,并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移植细胞神经元特异性标志物NSE、NeuN及神经胶质特异性标志物GFAP的表达情况。结果:1、通过小鼠密质骨培养获得的MPCs主要表达间质细胞免疫表型CD29、CD44、CD90、CD106,不表达造血干细胞免疫表型CD31和CD45,且在体外能够诱导分化为骨细胞及脂肪细胞,提示通过小鼠密质骨培养获得的MPCs是细胞同源性好、纯度高、排除了造血干细胞干扰且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成体干细胞。2、MPCs经神经元原代培养上清液诱导24h后,大部分细胞阳性表达NSE、NeuN,少数细胞阳性表达GFAP,而对照组未见确切阳性表达细胞,提示MPCs经体外定向诱导分化后具备神经元或神经胶质的某些特性。3、术后4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发现移植细胞均匀分布于肌细胞间隙;免疫荧光检测发现,神经断离处+MPC移植组和肌肉+MPC移植组右后肢注射部位周围肌肉组织中大部分移植细胞阳性表达NSE、NeuN,少量细胞阳性表达GFAP,而左侧对应部位肌肉组织以及另外两组均未见明显阳性细胞表达,提示MPCs源性神经元样细胞移植于神经断离处及失神经支配靶肌中能够定植存活并很好地维持其移植前特性。结论:1、成功培养出生长良好、纯度高且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MPCs细胞。2、MPCs体外可定向诱导分化为神经元及神经胶质样细胞。3、MPCs源性神经元样细胞肌内移植后能够在原位定植存活并很好地维持其移植前特性。第二部分:间充质祖细胞源性神经元样细胞体内移植延缓骨骼肌萎缩的研究目的:初步探讨间充质祖细胞源性神经元样细胞移植于神经断离处和靶肌肉中延缓失神经性骨骼肌萎缩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取GFP转基因C57小鼠后肢长骨进行MPCs培养及鉴定,选取生长良好的第三代MPCs,采用神经元原代培养上清液进行神经元及神经胶质样细胞诱导分化后收集细胞,生理盐水调整细胞浓度至5×105/μl细胞悬液备用。选取C57小鼠48只,随机分为对照组、神经断离组、神经断离处移植组、肌肉移植组,每组12只。参照文献操作方法,建立小鼠失神经腓肠肌萎缩模型,其中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神经断离处移植组和肌肉移植组分别于坐骨神经断离处、腓肠肌内注入5μl MPCs悬液,神经断离组于腓肠肌内注入等量生理盐水,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观察小鼠后肢活动能力,术后2和4周测量腓肠肌湿重、肌纤维横截面积维持率及观察超微结构,用Western blot检测α-actin、MHC及RT-PCR检测Myogenin、MyoD的表达情况。结果:1、术后2和4周,神经断离处移植组和肌肉移植组腓肠肌湿重及肌纤维横截面积维持率显着高于神经断离组,提示两种治疗方法均可有效延缓失神经性骨骼肌萎缩,其中神经断离处移植组治疗效果更显着。2、术后4周,神经断离处移植组和肌肉移植组肌细胞核、线粒体、内质网的退变及肌肉纤维化程度明显低于神经断离组,且部分细胞表现出旺盛的增殖活性的特点(细胞核内移,核增大,核仁明显,异染色质发达、线粒体数量增多等),表明两种治疗方法均可有效抑制失神经性骨骼肌纤维化;3、术后4周,Western blot检测发现,神经断离处移植组和肌肉移植组腓肠肌内α-actin及MHC的表达程度均显着高于神经断离组和对照组,表明两种治疗方法既可有效抑制失神经性骨骼肌蛋白质的降解,又能够促进蛋白质的加快合成。4、术后4周,RT-PCR检测发现,神经断离处移植组和肌肉移植组腓肠肌内Myogenin及MyoD的基因表达丰度显着高于神经断离组和对照组,其中以MyoD的高表达更为显着。结论:1、MPCs源性神经元样细胞移植于神经断离处及靶肌肉内均可有效延缓失神经性骨骼肌萎缩及肌肉纤维化的发生,其中以神经断离处细胞移植的疗效更为显着;2、MPCs源性神经元样细胞移植于神经断离处及靶肌肉内均可有效抑制失神经支配靶肌肉蛋白质的降解;3、初步得出MPCs源性神经元样细胞移植于神经断离处及靶肌肉内延缓失神经性骨骼肌萎缩的机制。

张燕,张俐,牛素生,刘俊宁,刘宇[4](2012)在《失神经肌萎缩微血管床的变化》文中提出目的观察失神经支配后骨骼肌微血管床的变化,探讨延缓失神经肌萎缩可能的机制。方法采用切断右侧坐骨神经的方法建立大鼠失神经支配骨骼肌萎缩的模型。通过单宁酸-氯化铁媒染,结合HE染色、天狼星红染色,观察大鼠术后4周、6周正常侧与实验侧毛细血管密度、胶原纤维面积与肌纤维横截面积比值、腓肠肌湿重比。结果大鼠腓肠肌湿重比随失神经支配时间延长降低,实验侧毛细血管密度较对照侧显着减低(P<0.05),而胶原纤维面积与肌纤维面积比值高于对照侧(P<0.05)。结论随着失神经支配时间的延长,骨骼肌微血管密度减低,胶原纤维增生,影响骨骼肌的血供,直接影响到肌萎缩的发展。

陈波,陈振兵,杜远立[5](2011)在《去神经支配骨骼肌萎缩变化及康复治疗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周围神经损伤及其功能的恢复治疗,一直被列为康复领域的难点。神经损伤后通过手术和药物等治疗其功能恢复不很理想,除了损伤的神经自身原因外,还与神经所支配的靶器官功能的恢复有关。作为靶器官之一的骨骼肌,在去神经支配后发生

玄文虎,钟波,孙花玉,张应鹏,黄卫,谭文成[6](2008)在《去神经咬肌变化的实验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设计及建立选择性失神经咬肌的动物模型,为临床外科提供实验资料和理论依据。方法实验兔子共计75只,随机平均分为3个试验组,离断咬肌神经干组,离断咬肌神经上分支组,离断咬肌神经下分支组,每只动物做自身对照,均以右侧咬肌为试验侧,左侧咬肌为对照侧。建立选择性失神经咬肌动物模型,并行超声检测肌细胞组织化学检测,比较肌肉厚度及肌纤维变化。结果与正常咬肌相比,离断神经咬肌厚度减小(p<0.05),肌纤维截面积减小(p<0.05),而且切断不同的神经减小的幅度不同;肌纤维类型及肌细胞结构无明显变化。结论本实验切断咬肌神经及其分支,离断咬肌神经咬肌厚度及肌纤维大小减小,离断不同的神经,咬肌的厚度及肌纤维大小变化也不相同,但不影响实验动物的进食活动。所以,本模型有效、可靠,适用于失神经咬肌的动物实验研究。

刘傲霜[7](2008)在《中药熏洗促进大鼠失神经支配骨骼肌损伤修复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熏洗一号方促进失神经支配骨骼肌损伤修复的机理。方法12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取90只大鼠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熏洗一号方组、丹参组和模型组,剩余30只设为空白对照组,不做处理。各组实验动物分别在术后7天、14天和21天处死,股直肌肌腹组织块取材,常规HE染色,分别观察失神经支配后骨骼肌结构,乙酰胆碱酯酶活性,NGF、bFGF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骨骼肌匀浆液Na+-K+-ATP酶改变。结果1.HE染色结果:术后7天:失神经早期骨骼肌中绝大多数肌丝肌节排列尚规则,可见到着色变浅。熏洗一号方组,肌纤维未见明显改变,部分肌纤维充血或坏死,但形态完整,有血管内皮充血。丹参组肌纤维水肿,肌纤维排列紊乱。术后14天:熏洗一号方组,肌纤维周围无明显增生的胶原纤维。丹参组肌纤维坏死或变性。模型组肌纤维增生显着,深入肌梭,代替肌肉组织,肌纤维排列紊乱。术后21天:熏洗一号方组,肌纤维排列尚整齐,极少有胶原纤维组织长入肌组织。丹参组肌细胞皱缩,纤维组织增生明显。模型组肌丝排列明显紊乱,大量纤维组织增生。2.乙酰胆碱酯酶活性:术后7天:各组乙酰胆碱酯酶活性较弱,丹参组和模型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P<0.05),熏洗一号方组与空白组相比(P>0.05)。术后14天:熏洗一号方组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增强,但与空白组相比(P>0.05),丹参组分别与模型组和空白对照组相比(P<0.01)。术后21天:熏洗一号方组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强,接近于正常,染色均匀,运动终板结构规则,呈椭圆形或卵圆形花纹状结构,与空白组相比(P>0.05);模型组和丹参组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弱,与空白对照组相比(P<0.01)。3.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1)NGF表达:术后7天:熏洗一号方组,肌梭梭内纤维肌细胞染色阳性,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染色较弱。丹参组肌梭肌细胞染色弱阳性。模型组肌梭变小,未见明显染色。术后14天:熏洗一号方组,增生的胶原纤维染色阳性,血管内皮细胞染色阳性,肌梭未见明显染色。丹参组丹参组成纤维细胞染色阳性。模型组肌梭萎缩,肌细胞染色阴性。术后21天:熏洗一号方组,增生的胶原纤维组织染色弱阳性。丹参组纤维组织未见染色。(2)bFGF表达:术后7天:熏洗一号方组肌细胞和成纤维细胞染色阳性。丹参组成纤维细胞染色阳性。模型组成纤维细胞染色阳性。术后14天:熏洗一号方组骨骼肌基底膜染色强阳性,成纤维细胞染色阳性,肌梭内有少量肌细胞染色阳性。丹参组核肌梭内成纤维细胞染色阳性。模型组肌梭内细胞染色很浅。术后21天:熏洗一号方组肌梭肌细胞染色阳性,神经末梢处成纤维细胞染色强阳性。丹参组血管内皮细胞有散在阳性细胞。模型组未见染色,肌纤维边缘不规则相对大于正常。4.骨骼肌匀浆液Na+-K+-ATP结果:术后7天各组Na+-K+-ATP酶组间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4天熏洗一号方组与空白对照组对比(P<0.05)。术后21天,熏洗一号方组与空白对照组对比(P<0.01),且熏洗一号方组Na+-K+-ATP酶含量最高。结论1.失神经支配骨骼肌损伤的修复与NGF和bFGF的变化有关,骨骼肌失去神经营养因子(NGF)的营养发生萎缩。bFGF能促进运动神经纤维的再生,对神经肌肉接头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能促进神经损伤后肌肉功能的恢复。2.熏洗一号方能延缓神经肌肉运动终板(Motor endplate,MEP)与效应器的变性。3.熏洗一号方能改善失神经支配骨骼肌的营养供应、延缓骨骼肌的萎缩。

张磊,张中华[8](2008)在《选择性失神经咬肌模型的建立及咬肌纤维的变化》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设计及建立选择性失神经咬肌的动物模型,为临床外科提供实验资料和理论依据。方法实验兔共计75只,随机平均分为3个实验组:离断咬肌神经干组、离断咬肌神经上分支组、离断咬肌神经下分支组;每只动物作自身对照,均以右侧咬肌为试验侧,左侧咬肌为对照侧。建立选择性失神经咬肌动物模型,并行超声检测肌细胞组织化学,比较肌肉厚度及肌纤维变化。结果与正常咬肌相比,离断神经咬肌厚度减小(P<0.05),肌纤维截面积减小(P<0.05),而且切断不同的神经减小的幅度不同;肌纤维类型及肌细胞结构无明显变化。结论切断咬肌神经及其分支,离断咬肌神经咬肌厚度及肌纤维大小减小,离断不同的神经,咬肌的厚度及肌纤维大小变化也不相同,但不影响实验动物的进食活动。所以,本模型有效、可靠,适用于失神经咬肌的动物实验研究。

张栋益,康皓,李进,陈燕花,王发斌,洪光祥[9](2007)在《失神经骨骼肌血管床改变及其影响因素》文中指出失去神经支配后骨骼肌微循环血管将发生明显的退化和重塑,不再保持正常状态时的空间分布规律,造成肌肉组织不同程度的缺血、缺氧,不利于肌肉维持正常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可促进肌萎缩的发生、发展。失神经骨骼肌收缩能力丧失、交感神经对血管支配障碍、神经营养性作用丧失及组织细胞学变化均对骨骼肌微循环血管的形态功能产生一定影响。该文就失神经骨骼肌微循环变化及其影响因素作一综述。

杜本军,苏冰,朱灼新,刘晓军[10](2007)在《咬肌去神经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其动态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建立去神经咬肌动物模型,观察咬肌变化,为临床外科提供实验资料和理论依据。方法选择性切断咬肌神经建立动物模型,并进行咬肌厚度超声及肌细胞组织化学检测。结果与正常咬肌相比,离断神经咬肌厚度减小(P<0·05),肌纤维截面积减小(P<0·05),而且切断不同的神经减小的幅度不同;肌纤维类型及肌细胞结构无明显变化。结论咬肌失神经动物模型有效、可信,有助于咬肌肥大畸形的治疗的基础研究。

二、被动活动对失神经支配骨骼肌超微结构及酶组织化学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被动活动对失神经支配骨骼肌超微结构及酶组织化学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TGF-β1/Smad3信号通路探讨补阳还五汤延缓失神经骨骼肌萎缩的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
引言
第一部分 补阳还五汤对失神经大鼠腓肠肌湿重及形态学的影响
    1 实验目的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动物
        2.2 实验药物
        2.3 主要试剂
        2.4 主要仪器
        2.5 动物分组、造模、干预、取材
        2.6 测量腓肠肌湿重及横截面积
        2.7 HE染色观察腓肠肌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
        2.8 统计学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腓肠肌湿重比及横截面积
        3.2 纤维化及萎缩情况
    4 讨论
    5 小结
第二部分 补阳还五汤对失神经大鼠腓肠肌组织中TGF-β1、Smad3、Myo D1、Pax#7表达的影响
    1 实验目的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动物
        2.2 实验药物
        2.3 主要试剂
        2.4 主要仪器
        2.5 动物分组、造模、干预、取材
        2.6 RT-PCR检测TGF-β1、Smad3、Myo D1、Pax7 m RNA表达情况
        2.7 Western blot检测TGF-β1、p-Smad3蛋白表达情况
        2.8 免疫荧光技术检测Myo D1、Pax7抗原表达情况
        2.9 统计学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TGF-β1、Smad3、Myo D1、Pax7 m RNA表达
        3.2 TGF-β1、p-Smad3蛋白表达
        3.3 Myo D1、Pax7抗原表达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部分 实验指标TGF-β1、Smad3、Myo D1、Pax7之间的相互关系
    1 研究目的
    2 材料与方法
        2.1 利用数据库string分析TGF-β1、Smad3、Myo D1、Pax7蛋白之间的关系
    3 研究结果
        3.1 TGF-β1、Smad3、Myo D1、Pax7蛋白之间的关系
    4 讨论
    5 小结
结论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2)利用RNA-Seq技术探究三法三穴对坐骨神经损伤大鼠的修复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坐骨神经损伤的研究进展
        1 坐骨神经损伤的概述
        2 坐骨神经损伤的病理变化及表现
        3 坐骨神经损伤的修复与再生
        4 神经传导通路
        5 坐骨神经损伤的临床治疗研究
        6 思考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推拿治疗坐骨神经损伤的研究概况
        1 推拿可以促进损伤神经的修复与再生
        2 推拿促进周围神经损伤恢复的行为学研究
        3 推拿促进周围神经损伤恢复的形态学研究
        4 推拿促进周围神经损伤恢复的机制研究
        5 三法三穴干预SNI大鼠的取穴依据
        6 思考和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三 RNA-Seq技术在周围神经损伤中的应用概况
        1 RNA-Seq技术的原理
        2 测序数据质控
        3 数据标准化
        4 基因集分析
        5 技术优势
        6 RNA-Seq技术与周围神经损伤
        7 思考和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前言
    实验一 探究三法三穴对SNI大鼠感觉和运动功能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1.2 主要仪器
        1.3 主要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造模方法
        2.2 干预方法
        2.3 行为学观察
        2.4 组织样本制备及电镜观察
        2.5 统计方法
        3 结果
        3.1 各组大鼠一般状况
        3.2 SFI结果
        3.3 斜板试验结果
        3.4 累积疼痛评结果
        3.5 电镜观察大鼠神经损伤点超微结构变化
        3.6 电镜观察大鼠脊髓腹角神经元超微结构的变化
        3.7 电镜观察大鼠腓肠肌超微结构的变化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实验二 利用RNA-Seq技术探究三法三穴对SNI大鼠的基因表达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1.2 主要仪器
        1.3 主要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造模方法
        2.2 干预方法
        2.3 RNA提取
        2.4 测序步骤
        2.5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神经损伤点测序结果
        3.2 DRG测序结果
        3.3 脊髓背角测序结果
        3.4 脊髓腹角测序结果
        3.5 腓肠肌测序结果
        4 讨论
        4.1 三法三穴对神经损伤点的基因调控机制
        4.2 三法三穴对DRG的基因调控机制
        4.3 三法三穴对脊髓背角的基因调控机制
        4.4 三法三穴对脊髓腹角的基因调控机制
        4.5 三法三穴对腓肠肌的基因调控机制
        5 结论
        参考文献
    实验三 探究三法三穴对SNI大鼠DRG神经元的调控机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1.2 主要仪器
        1.3 主要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造模方法
        2.2 干预方法
        2.3 RNA提取过程
        2.4 Real Time-PCR反应步骤
        2.5 统计分析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3)间充质祖细胞源性神经元样细胞体内移植延缓骨骼肌萎缩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名词对照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间充质祖细胞源性神经元样细胞肌内移植后自身特性的维持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小结
第二部分 间充质祖细胞源性神经元样细胞体内移植延缓骨骼肌萎缩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小结
结论
创新及意义
思考与展望
附图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5)去神经支配骨骼肌萎缩变化及康复治疗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去神经支配骨骼肌萎缩变化
    1.1 去神经支配骨骼肌组织形态学变化
        1.1.1 一般形态学的变化:
        1.1.2 肌卫星细胞的改变:
        1.1.3 骨骼肌去神经支配后的超微结构变化:
    1.2 去神经支配骨骼肌生化变化
        1.2.1 去神经支配骨骼肌蛋白的变化:
        1.2.2 去神经支配骨骼肌糖原的变化:
    1.3 去神经支配骨骼肌酶组织化学的变化
        1.3.1 Na, K-ATP酶活和Ca-ATP酶:
        1.3.2 乙酰胆碱酯酶:
        1.3.3 磷酸肌酸激酶的变化:
        1.3.4 糖原磷酸化酶及氧化酶:
        1.3.5 基质金属蛋白酶:
2 去神经支配后骨骼肌的康复治疗
    2.1 被动活动
    2.2 电刺激
3 其他治疗

(6)去神经咬肌变化的实验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3.1 超声检测
        1.3.2 常规组织学检查
        1.3.3 酶组织化学观察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超声检测结果
    2.2 酶组织化学研究
        2.2.1 ATP酶染色分析结果
        2.2.2 NADH染色分析结果
3 讨论

(7)中药熏洗促进大鼠失神经支配骨骼肌损伤修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动物与材料
    2 药物配制
    3 主要实验试剂及配制
    4 主要实验仪器
    5 动物造模
    6 熏洗一号方的组成
    7 实验动物分组及熏洗方法
    8 检测指标及检测方法
结果
    1 一般情况的变化
    2 HE染色结果
    3 乙酰胆碱酯酶检测结果
    4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5 骨骼肌Na~+-K~+-ATP酶检测结果
讨论
    1 骨骼肌失神经支配后的变化
    2 失神经支配骨骼肌损伤的现代医学研究
    3 熏洗一号方能抑制失神经支配骨骼肌Na~+-K~+-ATP酶的变性
    4 中医学对失神经支配骨骼肌损伤的认识
    5 熏洗一号方的组方原理及功效
    6 熏洗疗法的治疗机理探讨
研究总结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一 失神经支配骨骼肌萎缩的分子细胞学研究进展
综述二 失神经支配骨骼肌萎缩的治疗进展
致谢

(9)失神经骨骼肌血管床改变及其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1 正常骨骼肌血供及血管床
2 失神经骨骼肌微循环血管床变化
3 失神经骨骼肌血管床变化的可能影响因素
    3.1 失运动神经支配
    3.2 失交感神经支配
    3.3 失神经营养性作用
    3.4 组织细胞学及肌细胞超微结构变化
4 结论和展望

四、被动活动对失神经支配骨骼肌超微结构及酶组织化学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TGF-β1/Smad3信号通路探讨补阳还五汤延缓失神经骨骼肌萎缩的机制[D]. 刘洪文.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 [2]利用RNA-Seq技术探究三法三穴对坐骨神经损伤大鼠的修复机制[D]. 吕桃桃.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3]间充质祖细胞源性神经元样细胞体内移植延缓骨骼肌萎缩的实验研究[D]. 赵文勇. 重庆医科大学, 2013(03)
  • [4]失神经肌萎缩微血管床的变化[J]. 张燕,张俐,牛素生,刘俊宁,刘宇. 中国当代医药, 2012(22)
  • [5]去神经支配骨骼肌萎缩变化及康复治疗研究进展[J]. 陈波,陈振兵,杜远立.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11(08)
  • [6]去神经咬肌变化的实验观察[J]. 玄文虎,钟波,孙花玉,张应鹏,黄卫,谭文成. 现代医院, 2008(07)
  • [7]中药熏洗促进大鼠失神经支配骨骼肌损伤修复的实验研究[D]. 刘傲霜. 湖北中医学院, 2008(10)
  • [8]选择性失神经咬肌模型的建立及咬肌纤维的变化[J]. 张磊,张中华. 实用医药杂志, 2008(03)
  • [9]失神经骨骼肌血管床改变及其影响因素[J]. 张栋益,康皓,李进,陈燕花,王发斌,洪光祥. 国际骨科学杂志, 2007(04)
  • [10]咬肌去神经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其动态观察[J]. 杜本军,苏冰,朱灼新,刘晓军.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07(02)

标签:;  ;  ;  ;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