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设计基础课教学难点探讨

机械设计基础课教学难点探讨

一、对机械设计基础课教学难点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曹斌华[1](2021)在《设计基础课程的整合与重构 ——以南京艺术学院教学实验为例》文中认为随着数字化设计从普及到升级到变向的发展过程,当代设计发生了突飞猛进的变化,已然超越了简单的视觉图像层面而趋向于更为综合、系统与跨界。然而,大部分院校的设计基础教学却不容乐观,年级分段式的、简单化的、被分割的单元课程学习模式,依旧涵盖于几乎所有国内院校的设计教学之中,即所谓的素描、色彩、装饰及构成等课程。由此可知,专业化与碎片化的分门别类的知识训练和当下综合性与交叉性的设计发展趋势的矛盾,已然对设计教育特别是设计基础课程方面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针对此问题,本文应对的方法及研究方向即是:通过课程的整合与重构,尝试建构起一种主题性、综合型的设计基础教学模式,以课题整合与作业编排为教学方法,以多种形式“语法”、“手法”、“看法”为作业途径,从而对基础教学展开反思与实验。本论文首先以包豪斯设计基础教学的整合性、多元性特质为讨论的出发点,在其课程的整体架构中反思中国自身设计教育在诸多方面过于碎片化的问题;其次,依据教育学视野和学科学理的角度讨论专业发展、现实情境以及学生条件等三方面的设计现状;再次,以整合的角度对中外国际联合教学工作坊、建筑设计以及当代艺术等相关基础教学的课题展开参照性地描述;从此,以设计基础的基本要素作为出发点揭示出以“形式”为学理取向的设计基础课程的发展方向;最后,以课程模式、课题设计、作业条件、主题切入等内容作为课程整统的要点,以此展开“整合”观念下的“物象”、“方法”、“交叉”、“专业”等四类方向的12个主题性、综合型设计教学案例的讨论,并对教学成效进行记录与分析。本文所提及的主题性教学法的核心是通过课题整合手段,将原有以技法、材料为区分的课程内容重构于主题之下,并围绕简单到复杂的系列主题教学单元展开教学活动与实践。这一教学改革旨在打破分门别类的传统课程模式,倡导教学理念回归到设计学交叉性、跨学科性的特质中,并与当下极具整合意义的设计趋向相吻合,因此,对于设计基础中新教学体系的构建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曹勇[2](2021)在《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设计课程研究:概念、内容与课题方法》文中指出伴随我国高校新时代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美育、双创教育、跨学科教育逐步成为重要内容。它使设计教育从专业领域进入通识领域,面向高校非专业学生的通识设计教育快速发展,但对它的系统研究还很缺乏。因此,以其发展历史与现状为依据,以概念剖析与设计研究为方法,对其概念内涵、课程内容建构、课题设计方法进行了系统理论研究,并形成以下结论:设计通识是以设计学科为内容载体,以通识美育为育人目的的设计教育形态。它揭示了设计教育作为一种跨学科探索活动在职业教育与人文通识之间的往复运动。回归美育育人不仅是其应用功能,也揭示了设计创造力培养的主体内在根源和设计作为人文学科的价值本源。在育人与学科双重视野下,设计通识课程内容可分为设计语言、设计返身、设计自由3个层次,其知识形态特征应该是学科内的破界与贯通、学科外的跨界与交叉,其核心能力是设计形式生成的思维能力。通过“知觉-媒介-抽象”、“意义-符号-叙事”、“技术-结构-系统”、“观念-重构-生成”4种设计形式生成思维的训练,建立全人发展与身体、文化、技术与观念的广泛联系,它既是设计育人的特点,也是设计学科自身拓展的动力。通识设计的课题设计方法对应于课程的核心内容和内容层次,表现为微观的基于具体内容的设计方法、中观基于应用情境的设计方法,但宏观层面上讲通识课题设计的本质不仅是“关于设计教育的研究”,更是一种“设计的研究”。课题作为人文性的教学设计“形式”,在抽象层面也具有媒介、意义、结构、观念4方面特征,由此打开课题设计更为丰富的可能。

覃晓[3](2021)在《中职《机械基础》课程项目化设计与教学实践》文中指出中职《机械基础》课程是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模具制造技术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既有专业理论知识又有专业实践技术,是深入学习机械专业的根基。中职学校《机械基础》课程大多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出现许多亟待解决的课堂问题。为解决传统课堂存在的问题,提高中职的教学质量,促进师生的共同成长,本论文以学习者为中心,探究如何将《机械基础》课程内容重组成具有典型工作过程的项目活动,设计了多元的评价体系,开展了具体的教学活动,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从研究背景、意义、内容与方法、国内外研究综述等方面对中职《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对以“项目课程开发”、“项目教学”为主题的文献进行理论研究、梳理和发现规律,寻找项目化设计与实施在中职《机械基础》课程中应用的理论基础和有益的实践借鉴,确定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是界定与本次研究相关的概念及理论基础,分析这些理论如何使项目化的课程内容及相应的项目活动能够在中职《机械基础》课程中应用并改善教学现状。第三部分主要对北部湾职业技术学校机械专业的《机械基础》课程教学现状调查及分析,目的是通过对教学现状进行原因分析和在中职机械类专业学生中采用项目教学的可能性分析,从而获得相应的教学改进措施。第四部分是结合中职《机械基础》课程的特点,在分析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习者、学习环境、教学方法后,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构和整合,设计了贴合实际、可操作性强的项目及相关的教学资源;在组织学生进行项目活动的过程中,引入信息化技术辅助教学,并进行可行性分析,在此基础上按照一定的原则设计了基于信息化技术手段的项目教学流程,最后构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过程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教学评价指标。第五部分为验证模式的有效性,将该模式应用于北部湾职业技术学校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机械基础》课程中,对具体的项目做教学设计,并进行教学实施和实证。第六部分是研究总结,经过教学实施与调研分析发现,该教学模式适用于中职《机械基础》课程教学,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改善了传统课堂存在的问题,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和分析问题、决问题的能力。

翟秀云,陈明通,周英姿[4](2020)在《非机类机械设计基础教学体系的研究》文中指出非机类机械设计基础是许多工科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在课程体系中起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但是它在现有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上存在诸多问题,文章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以挖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学生为核心"的"讲授教学+Web辅助理论教学+分组讨论+课后专研学习"的混合教学模式的解决措施。在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和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提出具体建议,对于本门课程的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张翔,施火结,林伟青[5](2020)在《机械设计课程群案例式教学探讨》文中研究指明从工程项目中选取、提炼适合在课堂教学中分析与讨论的创新性案例,通过渐进式的课堂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真正实现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达到主题明确、主体突出、主体主动的教学成效。

宋哲琦[6](2020)在《《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文中研究表明《装饰》作为国内重要的艺术设计类核心期刊,从1958年创刊起,与中国设计共同成长,记录了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汇集了国内外着名专家学者。以《装饰》作为展现学术思想、指导学科实践的平台。本文以《装饰》发展历程为线索,通过期刊分析、文献分析、表格梳理、人物访谈等的研究方法,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的内容侧重点将杂志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来进行分析,论述《装饰》与中国设计文化发展之间的关联,并对20年来的杂志内容进行系统的整理,更全面的阐述该杂志的发展历程与时代背景下相互影响的关系,以及对《装饰》、对中国设计文化、教育的作用与影响进行总结。

何一帆[7](2020)在《机械设计基础课实践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探讨》文中指出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对于机械类专业的学生是至关重要的课程之一,是从事于机械类工作的必备的能力之一。然而,在这门课程教学的过程当中效果却不显着,这是由于这门课程本身的复杂、枯燥性特点所决定的,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对教学模式进行改进,从而提高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本文探讨了机械设计基础课实践研究型教学模式,并分析了研究型教学模式当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王永泉,胡改玲,段玉岗,陈雪峰[8](2019)在《产出导向的课程教学:设计、实施与评价》文中研究说明产出导向(OBE)作为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已有数十年的研究和践行历史,但在微观落实的层面仍存在不少问题。如何促进OBE理念在课程和课堂教学中落地生根,既是专业认证背景下构建工程教育国际实质等效质量标准的本质要求,也是打造中国式"金课"所必须解决的突出问题之一。本文针对OBE课程教学从设计到实施再到评价的全过程,探讨了各环节所需要遵循的一般原则、形式标准和操作要点,并结合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专业课程建设实例,对OBE框架下课程要素的关联关系及内在逻辑、"复杂工程问题"的特征内涵与教学情境建构、面向产出的课程教学评价等关键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阐释,以期为构筑OBE教学体系的"课程之基"提供思路和方法。

刘明,崔野,马冬雪[9](2018)在《“互联网+”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机械设计基础》课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将互联网信息技术和传统教学模式相结合的"互联网+"混合式教学模式引入高职院校教学中,以改变单一的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被动学习的现状.结合"互联网+"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内容、特点,详细阐述了该教学模式在《机械设计基础》课中的具体应用,包括课前预习、课中学习和课后复习等环节.实践表明,实施"互联网+"混合式教学模式,学生学习态度转变了,学习兴趣提高了.

桂伟,张红霞,叶园,聂晶晶[10](2015)在《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课程说课设计——以《机械设计基础》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根据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特点,从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教学设计以及课程特点等方面,对《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进行了说课设计,指出开展课程说课,有利于促进课程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对机械设计基础课教学难点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机械设计基础课教学难点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设计基础课程的整合与重构 ——以南京艺术学院教学实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关于课题研究的缘由
        一、艺术设计的发展与综合性、交叉性特征
        二、设计基础教学瓶颈与深化实验
        三、团队教学实验平台与个人实践基础
    第二节 关于课题研究的目的
        一、对主题性设计基础教学的意义、价值的认知
        二、对主题性设计基础教学实验的整理
        三、对设计基础学理的反思与知识系统的重构
    第三节 关于论文的准备
        一、对设计基础教学相关文献的解读
        二、有关设计教学发展与现状的反思
        三、论文撰写所参考的方法与思路
第一章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的延伸与发展
    第一节 整体性与碎片化的演绎,关于包豪斯基础课的延伸
        一、发端与演化:包豪斯基础课程的若干特征
        二、理性与消解:乌尔姆基础课程的变向及终结
        三、变革与升华:阿尔伯斯在美国的基础课程教学
        四、回望与纪念:包豪斯百年主题教学工作坊
    第二节 关于国外基础课程的发展
        一、多元与个性:多样教学思想主导下的教学景观
        二、形式与散发:美国基础课程的体系构成
        三、逻辑与功能:雷曼的产品设计基础教学方法
    第三节 关于中国设计基础课程的历程与现状
        一、发端与缺失:绘画+图案模式
        二、引进与误解:对构成教学的反思
        三、程式与格局:设计素描+装饰色彩+三大构成
        四、变异与修补:局部改革与片断探索
        五、介入与挑战:数字化情景中的新课题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教育学视野与学理解读中对设计基础课程的改革条件
    第一节 外生性:艺术设计发展的专业氛围
        一、发展认知:提升与设计功能扩展
        二、数字媒体:从辅助设计到智能化设计
        三、走向综合:从单一化设计到系统设计
    第二节 内生性:艺术设计教育的现实情境
        一、程式与单一:绝大多数院校的重复单一
        二、改革实践:极少数院校的改革实践
        三、工科介入:理性建构中的技术性与工具性
        四、改写因素:数字化技术的普及及教学形态的渐变
    第三节 原生性:艺术设计学科学生的基础条件
        一、基础的标准:入学专业统考条件下的命题及应试
        二、修订与确立:培养目标与课程标准的改写
        三、矛盾与理想:教与学的局限与愿景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关于主题性设计基础课程的参照与启示
    第一节 知识的综合与媒介的交叉
        一、侯世达:《哥德尔/埃舍尔/巴赫——集异壁之大成》
        二、莫霍利·纳吉:《新视觉-绘画、雕塑、建筑、设计的基础》及教学实验
        三、“透明性”:时空交错中的多维视觉设计启示
    第二节 来自国际联合教学工作坊的示范
        一、案例1:“笔记与思维”设计创意工作坊
        二、案例2:“从绘画到设计”综合设计工作坊
        三、案例3:“综合材料”绘画工作坊
        四、案例4:“在障碍中行动”舞台空间工作坊
        五、案例5:“二十四节气”实验艺术工作坊
    第三节 来自建筑教育的参照与启示
        一、现代空间模型与现代性练习设计
        二、AA建筑学院中当代艺术与空间教学的交叉
        三、鲁安东的建筑电影与空间认知课题
        四、顾大庆的制图/构成/绘画/模型的综合课题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的知识结构与学理取向
    第一节 关于设计基础的基本要素
        一、造型:从结构性造型到主题性造型
        二、色彩:从自然色彩到数码色彩
        三、形式:从方法主题到哲理主题
        四、装饰:从经典图式到图案构成
        五、材料:从真实材质到抽象质感
    第二节 关于课程的知识谱系与表现要素
        一、构成语法:从和谐关系到解构拼贴
        二、视觉维度:从超写实描绘到超现实表现
        三、形式要素:从平面表现到运动时空交错
        四、媒介技法:从材料手工到声音媒体运用
        五、数字媒体:从辅助手段到思维导向
    第三节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的学理取向
        一、对形式概念的解读与分析
        二、多元形式的内涵意义与图式表现
        三、“形式美”与“有意味的形式”
        四、形式的戏剧性展开与形式感的生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的途径与方法
    第一节 关于课程模式的反思与教学结构的设计
        一、关于对单元制课程体系的反思
        二、关于对片断式教学实验的小结
        三、关于对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参照与融汇
        四、关于对主题性教学模式的参照与融汇
    第二节 关于建构主题性、综合型课程结构
        一、变单元设置为结构整合
        二、主题切入:物象/方法/交叉/专业
        三、内容整合:形式/要素/维度/媒介
    第三节 关于课题设计的要素与法则
        一、资源与情境:从对象到内容的认知
        二、切入与转换:从主题到课题的变异
        三、叙述与媒介:从视觉到形式的演绎
        四、方法与游戏:从理性到趣味的改写
    第四节 关于作业系列的编排与组合
        一、规定性与自由性的结合
        二、逻辑性与趣味性的结合
        三、分析性与发散性的结合
        四、单一性与交叉性的结合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主题性与综合型设计基础教学实验(一)
    第一节 以“要素”为切入方式的课题设计
        一、演绎方式:从正常到非正常
        二、分析方式:从抽象到泛象
    第二节 以“对象”为切入方式的课题设计
        一、课题1:寻找与归纳,来自自然的形式
        二、课题2:构成与解构,来自建筑的形式
        三、课题3:观念与拼贴,来自当代艺术的形式
    第三节 以“方法”为切入方式的课题设计
        一、课题1:看法/关于视觉体验的方法
        二、课题2:语法/关于形式分析的方法
        三、课题3:手法/关于艺术表现的方法
    第四节 关于综合型教学方法
        一、课题与课程、教学大纲及教学
        二、课题设计与作业编排的方法
        三、教学研究与教案编制
        四、课题作业作为教材的核心内容与体例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主题性、综合型设计基础教学实验(二)
    第一节 “物象”课题与实验作业
        一、自行车—对机械形态特征视觉认知多样性的体验与表达
        二、芭蕉—对自然形态特征视觉认知多样性的体验与表达
        三、纸—对日常材料形态特征视觉认知多样性的体验与表现
    第二节 “方法”课题与实验作业
        一、变体—对经典作品的研习以及方法的运用与拓展
        二、拼贴—多样化形式元素的组合与重构
        三、分形—隐藏秩序的发现与操作
    第三节 “交叉”课题与实验作业
        一、建筑—抽象视觉要素与空间构成的综合
        二、音乐—视听转化与表现性的形式演绎
        三、园林—传统图式的表达与时空构造的演绎
    第四节 “专业”课题与实验作业
        一、服装—从身体的观念到形式的媒介
        二、装置—从空间解读到材料象征
        三、迷宫—从二维图形到三维空间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2)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设计课程研究:概念、内容与课题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从设计为人到设计育人——通识设计课程研究
    一、背景:设计育人
        (一)在人人设计的时代:数字时代的技术、设计与人
        (二)学科之显隐:包豪斯百周年纪念中缺席的设计通识
        (三)设计亦育人:当代高校美育发展视野下的通识设计教育
    二、概念:何谓设计通识
        (一)“高校”:高等教育层面
        (二)“通识”:面向通识教育和“通识”中西比较差异
        (三)设计——以设计学科为内容载体的课程
        (四)设计通识与设计美育
        (五)通识与“专业通识”
    三、综述:研究史与问题
        (一)文献综述:从知识、理论、思维到课程实践
        (二)总体特征与突出问题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目的:从“概念”到“形式”
        (二)内容框架:“为什么—有什么—是什么—教什么—怎么教”
        (三)方法:从解决问题到基于“概念设计”的研究
    五、研究意义与目标
        (一)意义:育人与学科的不可分性
        (二)目标:学术材料、理论建构、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为什么:历史语境与当代使命
    第一节 设计成为通识——学科发展中的历史渊源
        一、设计通识与 19 世纪欧美大学艺术学科初创—诺顿美术课程中的设计教育
        二、设计通识与 20 世纪初期专业设计教育变革—早期包豪斯教育中的通识渊源及美国新包豪斯的通识设计思想
        三、设计通识作为战后设计研究的目的与结果—欧洲“设计思维”研究与“设计”成为英国中小学国家课程
        四、设计通识成为当代设计学科拓展动力——当代斯坦福设计思维引发的设计学科变革
        五、我国传统设计教育史“专业”与“通识”关系——传统造物中工匠职业教育与文人艺术的交互
    第二节 设计作为美育——新时代高校美育的形式
        一、我国传统美育思想与设计美育的表现形式
        二、近现代我国高校“美育”理解变迁与设计美育特点
        三、当代我国高校“美育”发展历史机遇与困局并存
        四、设计教育成为当代高校美育载体的优点
        五、“设计美育”的当代中外美学理论基础
第二章 有什么:发展现状与比较思考
    第一节 贯通或是悬置?——中小学设计课程标准比较
        一、设计引领艺术、技术:英国国家课程中的设计课程
        二、设计作为视觉艺术素养:美国国家艺术标准
        三、我国中小学设计教育的“标准悬置”与“裂隙修复”
    第二节 从基础到前瞻——高校通识设计课程比较
        一、美国大学通识教育演化与课程制度形成
        二、美国大学通识课程中的设计课程
        三、美国通识设计课程的主要类型与学科内容-功能特征
        四、高校通识设计课程:从“专业科普”迈向“育人联结与学科前瞻”
第三章 是什么:研究核心——概念、内容、课题方法
    第一节 课程概念思考
        一、概念回溯:“设计通识”与“设计美育”内外两种视野
        二、内涵思考:比较视野下的课程内涵特征解析
    第二节 课程内容辨析
        一、学科内外:今天“设计”概念何为?
        二、育人对接:从核心素养视野到设计通识的核心素养
        三、设计实践/实验:“通过设计实践进行的教育”
    第三节 课题设计价值
        一、通识设计课程教学设计的特殊性
        二、过去教训:教学自身缺乏“设计”
        三、课题设计:使教学与课程成为一种“艺术”的核心
第四章 教什么:课程内容建构理论
    第一节 课程学视野:课程内容建构的学理基础
        一、当代课程理论中的课程内容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建构的理论框架
    第二节 通识与美育视野: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三层次理论
        一、通识与美育的目标指向与层次性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三层次理论
    第三节 学科视野:课程内容的知识与能力形态
        一、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知识形态:学科“破界”与“跨界”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核心能力:设计思维中的“形式思维”
    第四节 设计通识的核心能力——设计形式生成思维的培养
        一、从设计形式4 属性看设计形式生成思维的基本类型
        二、基于知觉-媒介-抽象的设计形式生成思维
        三、基于意义-符号-叙事思维的设计形式生成
        四、基于技术-结构-系统思维的设计形式生成
        五、基于观念-重构-生成思维的设计形式生成
第五章 怎么教:课题设计方法研究
    第一节 课题的本质与设计方法研究——作为教学设计的“形式生成”
        一、课题的本质及其设计方法:作为教学设计的“形式生成”
        二、设计通识典型课题分析
        三、通识设计课题设计方法:差异与应对策略
    第二节 微观:设计形式生成思维 4 种类型的课题设计研究
        一、基于“知觉-媒介-抽象”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研究
        二、基于“意义-符号-叙事”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研究
        三、基于“技术-结构-系统”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研究
        四、基于“观念-重构-生成”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
    第三节 中观:通识设计内容3 层次的课题设计研究
        一、“设计语言”的课题设计方法研究
        二、“设计返身”的课题设计研究
        三、“设计自由”的课题设计——在设计中自由
    第四节 课题设计方法总结与作为教学设计形式的展望
        一、微观和中观层面的课题设计方法总结
        二、宏观、抽象层面的课题设计方法展望
结论 “造物亦育人”——面向未来的高校通识设计课程
    一、异化与回应:设计作为一种通识性人文实践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再思考 ——设计学科核心素养与设计思维中的形式思维
    三、课题设计作为育人体验设计和课程推广关键
附录一:本文专业案例分析与通识课题设计目录
附录二 西南交通大学通识课《设计美育Ⅰ:从艺术到设计》课程教学(2020-2021 秋季学期)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3)中职《机械基础》课程项目化设计与教学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基于国家对培养职业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1.1.2 基于“互联网+教育”发展趋势的需求
        1.1.3 基于中职机械专业学生就业的需求
        1.1.4 基于《机械基础》课程传统课堂问题解决的需要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项目课程开发研究现状
        1.3.2 项目教学研究现状
    1.4 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的内容
        1.4.2 研究的方法
    1.5 研究思路设计
2.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项目课程
        2.1.2 项目教学法
    2.2 理论基础
        2.2.1 建构主义理论
        2.2.2 实用主义理论
        2.2.3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2.2.4 情境学习理论
3.中职《机械基础》课程教学现状调查及改进策略
    3.1 调研目的
    3.2 调研对象
    3.3 调研内容设计
    3.4 调研结果及原因分析
        3.4.1 学生学习《机械基础》课程现状调查结果及原因分析
        3.4.2 机械类专业基础课教学现状调查及原因分析
    3.5 中职《机械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3.5.1 存在的问题
        3.5.2 原因分析
    3.6 教学改进措施
        3.6.1 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
        3.6.2 以学生为中心,变“学会”为“会学”
        3.6.3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教学相长
        3.6.4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联系实际的能具体实施的项目
        3.6.5 改善教学资源,结合信息化技术创新教学方法
4.中职《机械基础》课程项目化设计与教学实施流程设计
    4.1 中职《机械基础》课程分析和项目化可行性分析
        4.1.1 课程分析
        4.1.2 课程内容项目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4.2 项目设计前的准备
    4.3 项目设计
        4.3.1 知识点整合
        4.3.2 项目化设计
    4.4 教学流程设计
        4.4.1 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辅助项目教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4.4.2 设计项目教学流程的原则
        4.4.3 设计项目教学流程
    4.5 教学评价体系设计
    4.6 教学环境资源建设
5.课程实施案例
    5.1 教学案例设计
    5.2 教学实施
        5.2.1 明确项目任务
        5.2.2 明确学习内容
        5.2.3 课前项目准备
        5.2.4 课中项目实施
        5.2.5 课后总结提升
    5.3 教学评价
        5.3.1 网络平台数据统计
        5.3.2 教师对学生考核评价
        5.3.3 学生对教师考核评价
    5.4 教学效果分析
        5.4.1 学生学习效果分析
        5.4.2 教学反馈
6.研究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中职机械类专业学生学情问卷调查
附录二 机械类专业的学生学习专业基础课教学现状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三 “拆装折叠伞”教学设计
附录四 课程内容项目化及采用信息化技术手段辅助项目教学在中职《机械基础》课程实施效果评价问卷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奖
致谢

(4)非机类机械设计基础教学体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理论教学
    (一)存在问题
        1. 多媒体教学不是传统教学的替代
        2. 考核方式不恰当
        3. 理论与实验脱节
        4. 学时少或不统一
        5. 先行课程的开课时间不合适
    (二)解决的方法
        1. 调整教学方法
        2. 调整考核评价体系
        3. 理论与实验、实践融合
        4. 规范课时、调整教学体系
        5. 恰当的课上习题与课外作业
二、实验教学
    (一)存在的问题
        1. 为实验而实验
        2. 实验模式单一
        3. 实验内容孤立
        4. 实验评定单一
    (二)解决的措施
        1. 恰当的实验模式
        2. 调整考核体系
        3. 师资队伍建设
三、结论

(5)机械设计课程群案例式教学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机械设计课程群案例式教学的改革内容
    1. 从工程项目中选取、提炼机械设计课程群课堂教学分析与讨论案例
    2. 工程案例的三维建构及其虚拟拆装技术的应用
    3. 构建以案例式教学为主线的课程内容体系
    4. 案例式教学的课堂教学设计
二机械设计课程群案例式教学的课堂教学设计
    1. 教学内容、目的
    2. 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
    3. 教学设计
三机械设计课程群案例式教学改革的成效与不足

(6)《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1.2.1 期刊论文类
        1.2.2 专着类
    1.3 研究的方法、思路
        1.3.1 研究的方法
        1.3.2 研究的思路
2 百花盛开的工艺美术发展(1958-1961)
    2.1 《装饰》创刊溯源
    2.2 《装饰》杂志风格主要视觉特点
        2.2.1 封面文字
        2.2.2 封面视觉图案
        2.2.3 内页版面设计
    2.3 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
        2.3.1 重新重视民间美术
        2.3.2 指导工艺美术创作
    2.4 为美化人民生活服务
        2.4.1 面向大众生活创作
        2.4.2 向西方世界开展学习
3 求索争鸣的设计萌芽(1980-1996)
    3.1 复刊时代背景
    3.2 《装饰》视觉元素的变化
        3.2.1 封面设计形式的探索
        3.2.2 封面主体立意的变迁
        3.2.3 内页版式的有序与变化
    3.3 工艺美术的变革
        3.3.1 “工艺美术“名词的局限
        3.3.2 “装饰热”的兴起
    3.4 现代化的新浪潮
        3.4.1 科技与艺术的大讨论
        3.4.2 现代设计的浪潮
    3.5 《装饰》步伐的“守”与“进”
4 对话世界文化自信的设计现代化(1997-2018)
    4.1 走入“全球化”
    4.2 《装饰》设计的多元化
        4.2.1 和谐的整体性
        4.2.2 现代感的民族美
        4.2.3 敢于尝试的创意美
        4.2.4 版式装饰的简洁美
    4.3 开放视野立足传统
        4.3.1 工艺美术的新发展
        4.3.2 设计批评的引入
        4.3.3 中国创造带来的思考
    4.4 面向时代关注当下
        4.4.1 设计的伦理学问题
        4.4.2 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4.4.3 从设计艺术到设计科学
    4.5 《装饰》内容的“质”与“量”
5 总结
    5.1 从工艺美术到现代设计
    5.2 从教育理论到学科实践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采访文字稿
附录二 《装饰》1958-2018杂志封面
附录三 《装饰》1958-2018文章整理
作者简介

(7)机械设计基础课实践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机械设计基础课实现研究型教学模式
    (一)系统性与研究性
    (二)互动式与研讨式
    (三)先进性与灵活性
三、研究型教学模式当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研究型教学模式中的考试模式
    (二)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四、结束语

(8)产出导向的课程教学:设计、实施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一、 OBE课程设计
    1. 意义和原则。
    2. 框架与要点。
        (1) 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指标点。
        (2) 课程目标与教学环节。
        (3) 课程目标与考核环节。
    3. 内涵要求——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培养。
二、 OBE课程实施——以课内综合实验为例
    1. 任务要求与“复杂工程问题”背景。
    2. 教学过程与特点。
三、 OBE课程的考核与评价
    1. 综合实验/实践项目的考核评价。
    2. 团队评价与个人评价。
    3. 形成性评价。
四、 结语

(9)“互联网+”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机械设计基础》课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互联网+”混合式教学模式及其特点
    1.1“互联网+”混合式教学模式简介
    1.2“互联网+”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特点
2“互联网+”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机械设计基础》课中的应用
    2.1 具体应用
        2.1.1 课前预习
        2.1.2 课中学习
        2.1.3 课后复习
    2.2 采用“互联网+”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
3 结语

(10)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课程说课设计——以《机械设计基础》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课程设置
    1.1课程性质
    1.2课程地位
    1.3课程目标
    1.4教材选用
2课程内容
    2.1理论课内容
    2.2实验课内容
    2.3课程设计内容
3教学设计
    3.1教学思路
    3.2教学环节
    3.3教学重点、难点
    3.4教学方法
    3.5教学手段
    3.6学习方法
    3.7考核方式
    3.8教学质量监控
4课程特点

四、对机械设计基础课教学难点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设计基础课程的整合与重构 ——以南京艺术学院教学实验为例[D]. 曹斌华.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2]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设计课程研究:概念、内容与课题方法[D]. 曹勇.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3]中职《机械基础》课程项目化设计与教学实践[D]. 覃晓.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2)
  • [4]非机类机械设计基础教学体系的研究[J]. 翟秀云,陈明通,周英姿. 高教学刊, 2020(36)
  • [5]机械设计课程群案例式教学探讨[J]. 张翔,施火结,林伟青. 学园, 2020(32)
  • [6]《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D]. 宋哲琦. 浙江大学, 2020(12)
  • [7]机械设计基础课实践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探讨[J]. 何一帆. 科学咨询(科技·管理), 2020(01)
  • [8]产出导向的课程教学:设计、实施与评价[J]. 王永泉,胡改玲,段玉岗,陈雪峰.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9(03)
  • [9]“互联网+”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机械设计基础》课中的应用[J]. 刘明,崔野,马冬雪. 辽宁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2)
  • [10]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课程说课设计——以《机械设计基础》为例[J]. 桂伟,张红霞,叶园,聂晶晶. 软件导刊(教育技术), 2015(02)

标签:;  ;  ;  ;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