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谈”中国技术

数字“谈”中国技术

一、数字“话”中国科技(论文文献综述)

杨玥[1](2021)在《基于多元数据的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产城创”融合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过去四十余年,以办公或产业发展为目的的新城园区建设是中国大规模快速城市化的关键部分,正逐步从关注单一经济增长目标的产业集聚地向关注综合发展目标的复合功能都市区转变。当前中国经济转向创新主导并迎来新一轮产业升级和创新创业发展,科创园区成为未来城市化的重要空间载体,其“产”的发展离不开“城”“创”这两个关键要素。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代表我国最新园区发展趋势,经历了政府规划、房地产开发、城中村自发嵌入等不同主体主导下的不同阶段、不同规模、不同层级的发展过程。其汇集了多类型科创园区及创新平台,依托杭州数字经济优势、社区共生资源、西溪湿地生态、老余杭仓前文脉,是创新要素集聚、多元功能混合、园区社区并存、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共赢的新城代表,是研究科创园区“产城创”融合发展的典型范本。本文以衡量科创园区发展的“科创企业发展”反映“产”,以衡量城市用地功能混合的“职住关系”反映“城”,以衡量创新资源的“高校创新力”反映“创”,通过分析职住关系、高校创新力与科创企业发展的关联,来研究“产”“城”“创”的关系,进而从“产城创”融合角度展开对大走廊科创园区发展的研究。采用多元数据包括科创企业发展数据、基于位置服务的职住大数据、高校创新资源数据、地理空间数据,运用统计学回归、案例研究等方法。首先,研究大走廊“产城创”融合发展阶段和空间特征。然后,从企业聚集程度、发展规模、创新能力、经营状况、综合实力选择科创企业发展指标作为因变量;从职住平衡指数和通勤距离选择职住关系指标,从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科研实力、学术影响、产学合作选择高校创新力指标,作为两组自变量;运用偏最小二乘回归研究职住关系、高校创新力与科创企业发展的关联性。最后,选择大走廊“阿里系”园区阿里巴巴西溪园区和梦想小镇,从园区科创企业发展、职住关系、及其与高校创新力融合发展进行深入案例剖析。研究结论:“产城创”融合为未来科创园区提供了极具活力的发展模式,有利于激发科创园区活力、实现新城综合发展。“产”“城”“创”之间存在关联性,职住平衡和高校创新资源溢出有利于促进科创园区企业发展。本研究以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为例,从“产城创”融合角度积极探索面向未来的科创园区发展,及时总结我国科创园区发展的智慧和新鲜经验,为未来园区和新城实践提供参考,对支持新型城镇化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晋鑫[2](2021)在《《艺术博物馆图像》英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指出本次翻译实践报告以《艺术博物馆图像》为翻译材料,原文以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和史密森尼三家艺术博物馆为例,对比了三家博物馆建设情况。此文本的中译本对国内博物馆的建设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对博物馆学的研究和发展有一定的参考和学习价值。该文本为信息型文本,原文中含有大量术语,专业性强,句式流畅,语篇衔接连贯。笔者以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理论为指导对文本进行了翻译,处理词汇、句子和语篇层面的难点。因为英语与汉语在某些表达形式上有所不同,为了使得译文便于被读者所接受,在翻译时不能全部按照原文的表达形式进行翻译。在本实践报告中,笔者从词汇、句子和语篇三个层面对原文与译文进行分析。笔者采用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指导下的直译和意译、词性转换和语序调整等翻译策略,尽可能使得译语读者对源语文本和目的语读者对目的语文本的反应一致。在翻译过程中,笔者发现,在翻译信息型文本时,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各具优势,二者相结合,才是最理想的翻译方法。

李云飞[3](2021)在《民航客舱音频网络模拟系统设计及实现》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航空和信息技术的出现和发展,飞机帮助人类突破了空间限制,而互联网直接让人类跨越了时空维度。如今,民航已经成为许多人首要的交通选择,人们对于空中机舱上的服务体验要求也越来越苛刻。不仅机组人员需要更简便、稳定、可靠的客舱音频网络系统,乘客们也对音频网络系统的有了更多娱乐、多样化的需求,而原有的传统客舱音频网络系统已经无法满足人们习惯于日常生活多种多样互联网娱乐体验的需求,因此如何研制出更能贴近人们专业和娱乐需求的音频网络架构已经成为了客舱生成商和系统研发商的迫切任务。但是由于飞机设备设计的高安全可靠的极致要求,需要去完成理论模拟仿真、模拟软件系统试制分析、实体机载性能测试、长期循环验证等步骤,其结果是过程时间周期长、投入大。之前的客舱音频网络系统仍然搭建在传统总线技术上,它的网络工作方式仍然使用电路交换传输数据,带宽和扩展性都有限,而随着新一代通信技术的革新,如基于以太网的交换技术、光纤技术等的航空应用,以及网络优化、语音编解码等技术的成熟,为将相关技术如基于分组交换的VOIP网络通话技术应用到音频网络内话系统中去提供了可能。本文就将思考将目前发展正盛的基于SIP协议的软电话技术协议栈应用到民航客舱音频网络系统的设计中去,实现一套应用在LINUX操作系统上的模拟软件系统,分析其性能优缺点,为航空设备发展提供参考。本文所做的工作就是完成飞机设备设计步骤中的模拟软件系统试制分析步骤,以民航客舱为背景环境,吸收利用互联网发展中相关技术优势,思考转化应用到民航领域客舱音频网络系统上,设计并实现一套民航客舱音频网络模拟软件系统。本文将在分析阐述民航客舱音频网络模拟软件系统发展的背景和需求上,思考现代通信技术的优势和适用性后,对客舱音频网络涉及到的核心功能如客舱内话广播及其应用场景进行详细需求分析,然后给出通信技术应用到民航客舱音频网络系统上的架构和功能详细设计方案,并按照以上技术方案编写实现了本模拟软件系统。在本文的最后在普通PC搭建的LINUX的环网环境上,测试本文完成的模拟软件系统,通过对系统核心功能的通话时延性能分析,验证得出分组交换VOIP通话技术应用到客舱环境的可行性。

宋哲琦[4](2020)在《《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文中指出《装饰》作为国内重要的艺术设计类核心期刊,从1958年创刊起,与中国设计共同成长,记录了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汇集了国内外着名专家学者。以《装饰》作为展现学术思想、指导学科实践的平台。本文以《装饰》发展历程为线索,通过期刊分析、文献分析、表格梳理、人物访谈等的研究方法,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的内容侧重点将杂志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来进行分析,论述《装饰》与中国设计文化发展之间的关联,并对20年来的杂志内容进行系统的整理,更全面的阐述该杂志的发展历程与时代背景下相互影响的关系,以及对《装饰》、对中国设计文化、教育的作用与影响进行总结。

教育部[5](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认为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周少妍[6](2020)在《认知负荷模式下汉英模拟交传记忆困难及应对策略实践报告 ——以公共课《认识武汉·大国工业》为例》文中提出武汉,作为我国中部中心城市,从国家老工业基地向国家先进制造业迈进。公开课《认识武汉·大国工业》贯彻教育部“课程思政”行动计划,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展现了新时代中国城市独特魅力与“工业大国”的转型决心。因此,本报告选取公开课中的三章课程内容为语料,旨在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城市工业发展,展现中国的经济实力,促进经济合作与交流。本次口译实践发现的主要问题为记忆方面的困难,分为原语专业知识记忆障碍,笔记记忆混乱,听辨记忆信息缺失,心理焦虑和字幕影响等。通过对认知负荷模式中理解、记忆和产出等认知活动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合理分配负荷,包括充分准备专业知识,完善笔记系统,调节心理压力等。通过本篇实践报告,译者发现记忆困难问题归根结底是认知负荷问题。因此,提升口译综合能力保证各项负荷不超载至关重要。同时,对于记忆方面的原因分析与解决策略也是提高口译质量的关键。希望本文对交传中记忆策略的相关研究及实践运用提供一些启示。

陆雅俊[7](2020)在《“2019年泰国太阳能农场的发展和管理研修班”课堂汉泰交传口译实践报告》文中提出“2019年泰国太阳能农场的发展和管理研修班”是由中国国家商务部主办、湖南省农业集团承办的中国对外援助项目之一,参加研修班的是来自泰国陆军部队的20名学员,笔者负责本次研修班的课堂翻译,内容涉及太阳能概况、太阳能电板的组装与运营等专业知识。笔者以释意理论为指导,对本次翻译实践进行案例分析,运用到的翻译策略包括语言策略,如省译法、改译法、概译法、替代法、重组法、增译法;非语言策略,如体态语和即时询问。非语言策略的应用非常广泛,体态语和即时询问的使用要求译员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解决问题。省译法适用于主讲人内容重复、口头禅、自问自答以及选择不介绍的情况;改译法适用于内容和句型的改译;概译法适用于原语内容多重点少的情况;替代法适用于英文单词、英文缩写和专业领域符号的替代;重组法适用于要点多、逻辑混乱的情况;增译法则适用于专名、成语俗语的翻译和逻辑词的增译。这几种策略在使用过程中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严沙[8](2020)在《数字货币访谈实录日译中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是基于三篇数字货币访谈实录的翻译实践而撰写的翻译实践报告。近十年来数字货币因其对经济不可忽视的影响而备受瞩目,而中日双方对其的态度似乎截然不同。笔者因实习的机会得以接触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查阅了许多相关资料。作为一名翻译方向硕士研究生,笔者试图通过这次翻译实践把中日双方不同的观点介绍给中国读者,同时通过撰写实践报告的机会探讨访谈类文本的翻译方法。于是,笔者在奈达动态对等理论的指导下,为了让读者完全理解原文内容并获得和阅读中文同类访谈类文本相同的体验,对专业术语和终助词的翻译方法进行了探讨。关于专业术语的翻译,为了实现内容方面的动态对等,笔者主要探讨了以下两种情况。1.是没有专业背景知识,单看字面很难理解原文意思的情况,这时笔者采用了引用查阅到的对应译文并加脚注的方式。2.是没有对应译文的情况,这时笔者基于对相关资料的查阅,采用了解释翻译的方法。关于语气助词的翻译,笔者在和中国同类访谈类文本对照的基础上,采取了以下两种翻译法。1.表示和“啊”“哟”“哦”类似语气的终助词,因为不符合中文同类文本的表述特点,不予对应翻译。2.表示和“吗”“呢”“吧”类似语气的终助词,根据语境确认其意义和用法后分别给予不同翻译。

尹秀娟[9](2020)在《虚拟社会的主体异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作为与现实社会并存的虚拟社会,一方面承载了现实社会的部分矛盾,反映了现实社会中人的发展困境和窘迫;另一方面也相对地独立于现实社会,在自我发展过程中了形成了虚拟性、隐匿性、开放性等特点。作为人类发展空间的新拓展,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之间的矛盾、虚拟社会内部矛盾等成为影响国家和社会发展甚至是全人类发展的重大课题。本文立足于马克思关于异化的主要思想,选取虚拟社会的个人主体在虚拟社会中的异化问题,作为切入点开展研究,显然是对这一背景下人类生存与发展问题的自然回应。马克思说:“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正是在马克思关于生产方式思想的指导下,本文以虚拟社会生产资料的改变对生产方式的影响、虚拟社会实践对生产关系的影响、虚拟劳动对虚拟主体的影响作为研究的主要框架,以虚拟社会从萌芽、现阶段发展及可预见的未来发展情况作为暗线,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引领,研究了虚拟社会的主体异化、主体对异化的扬弃、以人工智能为主要特点的未来虚拟社会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影响等核心问题,同时分章节地集中探讨了虚拟社会的形成与发展问题、虚拟社会的本质及主要特征问题、虚拟生存的价值及人类虚拟生存困境问题、虚拟社会中个人主体的异化问题、虚拟社会中虚拟主体异化的扬弃问题、以及以人工智能为主要特点的“后”虚拟社会中人的心智发展、数字劳动及人的进一步解放等问题。基于案例分析和互联网产业前景判断,在对“虚拟”条分缕析过程中,明确了虚拟社会形成的基础与条件,指出了虚拟社会的存在有其自身的规则外,它在本质上是人类用数字化的方式对现实社会的虚拟表述,是人类自身需要的技术表达。由于人类在自身发展中,还没有寻求到调节虚拟需要和现实需要矛盾的平衡机制,导致了主体发展必须面临的哲学困境、主体发展所陷入的时空困境、主体发展带来的精神困境、主体发展中的虚拟生存困境,进而产生了个体主体在虚拟社会的异化。个体在虚拟社会中异化的同时,也凸显出个体对虚拟生存的需要,彰显了虚拟生存的意义。扬弃虚拟生存中的出现的主体异化不仅需要个体在虚拟生存中强化对虚拟社会基本规则的尊重,也需要通过对虚拟社会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法理环境、的治理来实现人的更大发展自由。而以人工智能为基本特点的后虚拟社会中,人工智能将进一步推进人的心智发展,以及互联网共产主义的萌芽,都为人类超越虚拟提供了极大条件,为人类实现自由全面发展提供极大可能。

黄灿[10](2020)在《新媒体艺术的激进性研究》文中提出新媒体艺术自诞生之日起,颇具“现代性”的气质。其中,“激进性”是这种气质的重要体现,也是决定性因素。所谓“激进”,有两层含义:一是超前,二是否定。新媒体艺术,一方面继承了现代艺术,尤其是先锋艺术敢于否定的激进基因,另一方面它又是在技术进步和社会演化的社会变迁语境中呈现出来的。技术进步、语言表征激进和文化激进共同型构了新媒体艺术激进性的三元结构。媒介技术作为一种艺术演进的激进力量,熔铸了新媒体艺术激进性的语言表征和文化内涵。在现代性的技术进步的推动下,新媒体艺术在其自身的语言表征上,承接了先锋派艺术以及传统媒体艺术激进的创作手法,如拼贴、并置、挪用等,衍生出崭新的艺术作品,形塑了新形态的艺术语言,这种语言基于“视觉原子论”的底层逻辑,让艺术家拥有了“界面交互”“艺术越轨”“纵深蒙太奇”“视像堆叠”等一系列新的创作手法以及艺术效果的实现路径。在此基础上,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的关系从“主体—客体”转向一种“关系美学”的建构。在关系美学的语境下,美既不是主观的,也不是客观的,而是在关系建构中随时呈现随时转变的。就此,艺术创作的价值导向从“内容为王”转为“语境为王”,进而形塑“录像诗学”“沉浸美学”等一系列新的审美文化形态,这些文化形态不仅颠覆了传统审美文化,更塑造了“自我指涉的表达文化”“数字异托邦”“去物质性与后现代崇高”等具有激进批判立场的新媒体文化。

二、数字“话”中国科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数字“话”中国科技(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多元数据的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产城创”融合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科技创新成为驱动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1.1.2 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作为城市经济增长极的产业园区发展面临转型
        1.1.3 科创园区已成为创新驱动背景下城市化的重要空间载体
        1.1.4 “互联网+”数字经济发达的杭州在长三角的重要战略地位
        1.1.5 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是“产城创”融合发展的新城代表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科创园区
        1.4.2 “产城创”融合
        1.4.3 “互联网+”新兴产业
        1.4.4 多元数据
    1.5 研究内容、对象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对象
        1.5.3 研究方法
        1.5.4 论文章节安排
        1.5.5 技术路线
    1.6 本章小结
2 文献综述与研究框架构建
    2.1 科创园区由来及发展历程
        2.1.1 国外园区发展历程
        (1)“产”一元孤立发展阶段
        (2)“产城”二元复合发展阶段
        (3) “产城创”三元关联发展阶段
        2.1.2 国内园区发展历程
        (1)“产”一元孤立发展阶段
        (2)“产城”二元复合发展阶段
        (3)“产城创”三元关联发展阶段
    2.2 科创园区“产城创”融合发展相关研究
        2.2.1 科创园区发展研究
        (1)机制路径研究
        (2)影响因素研究
        (3)评价指标建立
        (4)空间规划布局
        2.2.2 “产城创”融合相关研究
        (1)产城融合
        (2)职住关系
        (3)产学合作
    2.3 科创园区“产城创”融合发展相关研究中运用的数据方法
        2.3.1 多元数据在城市空间研究中的运用
        2.3.2 科创园区发展常用量化研究方法
    2.4 科创园区“产城创”融合发展当前实践探索
        2.4.1 科创园区规划与实践发展趋势
        2.4.2 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实践与研究
    2.5 文献研究评述与启示
        2.5.1 文献研究评述
        2.5.2 对本文研究的启示
    2.6 研究框架构建
        2.6.1 研究假设
        2.6.2 “产城创”指标选择
        (1)以“科创企业发展”反映“产”
        (2)以“职住关系”反映“城”
        (3)以“高校创新力”反映“创”
        2.6.3 研究思路
        2.6.4 研究框架
    2.7 本章小结
3 大走廊“产城创”融合发展阶段与空间特征研究
    3.1 大走廊“产城创”融合发展阶段演绎
        3.1.1 以传统产业为主导的独立组团发展起步阶段(2007 年以前)
        3.1.2 以科技城为核心的产城一体发展加速阶段(2007-2011 年)
        3.1.3 以创新为重点的科创产业集聚区快速发展阶段(2011-2016 年)
        3.1.4 “产城创”融合发展的科创大走廊阶段(2016 年至今)
    3.2 大走廊“产城创”融合空间分布分析
        3.2.1 科创园区空间
        3.2.2 居住区空间
        3.2.3 高等院校空间
        3.2.4 科研院所空间
        3.2.5 综合交通体系
    3.3 大走廊“产城创”融合发展特征归纳
        3.3.1 混合性
        3.3.2 创新性
    3.4 本章小结
4 大走廊“产城创”融合发展关联性量化研究
    4.1 研究概述
    4.2 研究数据
        4.2.1 科创企业发展数据
        (1)指标选择依据
        (2)数据采集
        (3)数据结果和指标确定
        4.2.2 基于位置服务的职住大数据
        (1)LBS数据采集
        (2)职住关系指标确定
        4.2.3 高校创新资源数据
        (1)指标选择依据
        (2)数据来源和指标确定
        4.2.4 地理空间数据
    4.3 研究方法
        4.3.1 核密度分析
        4.3.2 偏最小二乘回归
    4.4 “产城创”指标分析
        4.4.1 科创企业发展指标分析
        4.4.2 职住关系指标分析
        (1)职住平衡指数分析
        (2)职住通勤距离分析
        4.4.3 高校创新力指标分析
    4.5 职住关系与科创企业发展关联性
        4.5.1 回归分析步骤
        4.5.2 回归分析结果
    4.6 高校创新力与科创企业发展关联性
        4.6.1 回归分析步骤
        4.6.2 回归分析结果
        (1)高校创新力与科创园区企业发展关联性分析结果
        (2)不同类型高校创新力与科创企业发展关联性对比分析结果
    4.7 本章小结
5 大走廊“阿里系”园区“产城创”融合发展案例研究
    5.1 研究概述与案例背景
        5.1.1 研究概述
        5.1.2 案例背景
    5.2 “阿里系”园区科创企业发展
        5.2.1 园区空间布局
        (1)阿里巴巴西溪园区空间布局
        (2)梦想小镇空间布局
        5.2.2 园区科创产业发展分析
        (1)阿里巴巴西溪园区科创产业发展状况
        (2)梦想小镇科创产业发展状况
    5.3 “阿里系”园区职住关系
        5.3.1 园区周边业态分布
        (1)阿里巴巴西溪园区周边业态分布
        (2)梦想小镇周边业态分布
        5.3.2 园区职住通勤分析
        (1)阿里巴巴西溪园区职住通勤分析
    5.4 “阿里系”园区与高校融合发展
        5.4.1 园区与高校空间分布关系
        (1)阿里巴巴西溪园区与高校空间分布
        (2)梦想小镇与高校空间分布
        5.4.2 园区与高校创新力融合分析
        (1)阿里巴巴西溪园区与高校创新力融合分析
        (2)梦想小镇与高校创新力融合分析
        (3)梦想小镇职住通勤分析
    5.5 科创园区“产城创”融合发展路径
    5.6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大走廊经验对未来科创园区发展的建议
    6.3 研究创新点
    6.4 研究局限
    6.5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件1 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管委会访谈记录整理
    附件2 大走廊科创园区企业创始人和工作者访谈记录整理
    附件3 大走廊居住区居民访谈记录整理
    附件4 相关研究已发表于ISP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Information(SCI)上的文章
    附件5 相关研究已发表于Land(SSCI)上的文章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2)《艺术博物馆图像》英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翻译项目介绍
    1.2 研究现状
        1.2.1 语义翻译理论研究现状
        1.2.2 交际翻译理论研究现状
        1.2.3 语义交际翻译理论与信息型文本翻译
    1.3 实践报告结构
第二章 翻译过程
    2.1 译前准备
        2.1.1 文本特点分析
        2.1.2 术语表建立
    2.2 译中难点
        2.2.1 人名、网络服务软件名称与专业名词的翻译
        2.2.2 逻辑关系的处理
    2.3 译后校对
第三章 案例分析
    3.1 词汇层面
        3.1.1 人名与网络服务软件名称
        3.1.2 专业名词
    3.2 句子层面
        3.2.1 短句的翻译
        3.2.2 长难句的翻译
    3.3 语篇层面
        3.3.1 句群的翻译
        3.3.2 语篇的翻译
第四章 总结
    4.1 经验与启示
    4.2 难点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Ⅰ 译文对照
附录Ⅱ 术语表
致谢

(3)民航客舱音频网络模拟系统设计及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内容
    1.4 本文的创新之处
    1.5 本文的结构安排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民航客舱音频网络模拟系统相关技术介绍
    2.1 VOIP语音通话技术
        2.1.1 基于会话初始化协议的SIP方案
        2.1.2 RTP/RTCP协议
    2.2 高级Linux音频架构ALSA
    2.3 高精度时钟同步技术方案PTP
    2.4 现有客舱网络的音频通信方案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民航客舱音频网络模拟系统需求分析
    3.1 系统整体结构需求分析
    3.2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3.2.1 客舱广播仿真功能需求分析
        3.2.2 客舱内话仿真功能需求分析
        3.2.3 音频数据组包解包功能需求分析
        3.2.4 内话广播实时时延统计功能需求分析
        3.2.5 对外交互仿真功能需求分析
    3.3 其他非功能性需求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民航客舱音频网络模拟系统详细设计
    4.1 系统总体架构详细设计
    4.2 系统功能设计
        4.2.1 群组通话功能详细设计
        4.2.2 点对点通话功能详细设计
        4.2.3 广播功能详细设计
        4.2.4 优先级控制功能详细设计
        4.2.5 谐音播放功能详细设计
    4.3 关键技术功能设计
        4.3.1 声卡切换功能详细设计
        4.3.2 时延统计功能详细设计
        4.3.3 系统混音功能详细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民航客舱音频网络模拟系统实现
    5.1 客舱网络音频处理模拟软件实现
        5.1.1 音频服务子系统功能实现
        5.1.2 音频处理子系统功能实现
    5.2 客舱音频分布单元模拟软件功能实现
    5.3 客舱控制终端模拟软件功能实现
        5.3.1 客舱控制终端控制功能模块实现
        5.3.2 客舱控制终端UI界面操作模块实现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系统测试
    6.1 系统测试环境
    6.2 系统功能测试
        6.2.1 点对点通话功能测试
        6.2.2 群组会议通话功能测试
        6.2.3 广播通话功能测试
        6.2.4 优先级控制功能测试
        6.2.5 CMT预录制音频文件控制功能测试
        6.2.6 谐音播放功能测试
        6.2.7 声卡切换功能测试
    6.3 时延测试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7.1 论文工作总结
    7.2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4)《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1.2.1 期刊论文类
        1.2.2 专着类
    1.3 研究的方法、思路
        1.3.1 研究的方法
        1.3.2 研究的思路
2 百花盛开的工艺美术发展(1958-1961)
    2.1 《装饰》创刊溯源
    2.2 《装饰》杂志风格主要视觉特点
        2.2.1 封面文字
        2.2.2 封面视觉图案
        2.2.3 内页版面设计
    2.3 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
        2.3.1 重新重视民间美术
        2.3.2 指导工艺美术创作
    2.4 为美化人民生活服务
        2.4.1 面向大众生活创作
        2.4.2 向西方世界开展学习
3 求索争鸣的设计萌芽(1980-1996)
    3.1 复刊时代背景
    3.2 《装饰》视觉元素的变化
        3.2.1 封面设计形式的探索
        3.2.2 封面主体立意的变迁
        3.2.3 内页版式的有序与变化
    3.3 工艺美术的变革
        3.3.1 “工艺美术“名词的局限
        3.3.2 “装饰热”的兴起
    3.4 现代化的新浪潮
        3.4.1 科技与艺术的大讨论
        3.4.2 现代设计的浪潮
    3.5 《装饰》步伐的“守”与“进”
4 对话世界文化自信的设计现代化(1997-2018)
    4.1 走入“全球化”
    4.2 《装饰》设计的多元化
        4.2.1 和谐的整体性
        4.2.2 现代感的民族美
        4.2.3 敢于尝试的创意美
        4.2.4 版式装饰的简洁美
    4.3 开放视野立足传统
        4.3.1 工艺美术的新发展
        4.3.2 设计批评的引入
        4.3.3 中国创造带来的思考
    4.4 面向时代关注当下
        4.4.1 设计的伦理学问题
        4.4.2 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4.4.3 从设计艺术到设计科学
    4.5 《装饰》内容的“质”与“量”
5 总结
    5.1 从工艺美术到现代设计
    5.2 从教育理论到学科实践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采访文字稿
附录二 《装饰》1958-2018杂志封面
附录三 《装饰》1958-2018文章整理
作者简介

(6)认知负荷模式下汉英模拟交传记忆困难及应对策略实践报告 ——以公共课《认识武汉·大国工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引言
二、任务描述及口译过程
    2.1 任务描述
        2.1.1 任务背景及来源
        2.1.2 任务内容
        2.1.3 目标受众
        2.1.4 任务目的与意义
        2.1.5 任务计划
    2.2 口译过程
        2.2.1 译前准备
        2.2.2 译中过程
        2.2.3 译后总结
三、交传记忆困难问题剖析
    3.1 专业知识繁杂造成记忆障碍
        3.1.1 百科知识繁杂
        3.1.2 生僻名词密集
    3.2 笔记不规范造成记忆混乱
        3.2.1 笔记内容冗余
        3.2.2 笔记结构不清
        3.2.3 笔记反应速度慢
        3.2.4 数字笔记信息遗漏
    3.3 口译不良习惯造成记忆缺失
        3.3.1 听辨听词不听意
        3.3.2 短时记次不记主
    3.4 外部因素造成记忆困难
        3.4.1 译员焦虑
        3.4.2 字幕干扰
        3.4.3 讲者习惯
四、合理分配认知负荷应对记忆困难问题
    4.1 专业知识的认知负荷分配
        4.1.1 译前百科知识预测
        4.1.2 译前生僻名词积累
    4.2 笔记系统的认知负荷分配
        4.2.1 译中笔记信息省略
        4.2.2 译前笔记规范训练
        4.2.3 译中脑记笔记结合
        4.2.4 译前数位转换学习
    4.3 口译习惯的认知负荷分配
        4.3.1 译前意群听辨练习
        4.3.2 译前短时记忆训练
    4.4 外部因素的认知负荷分配
        4.4.1 译前自我心理暗示
        4.4.2 译中视听信息修正
        4.4.3 译前讲者资料准备
五、口译实践总结
    5.1 交传记忆问题总结
    5.2 交传记忆建议
    5.3 交传实践不足与改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原文及译文
附录二 术语表
附录三 记忆自评表
致谢

(7)“2019年泰国太阳能农场的发展和管理研修班”课堂汉泰交传口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任务描述
    第一节 任务背景
    第二节 委托单位
    第三节 任务内容
    第四节 研修班信息
        一、主讲人及课堂概况
        二、学员概况
第二章 翻译过程
    第一节 译前准备
        一、收集资料
        二、确认任务
        三、建立词库
        四、制作数字表
        五、设计评估表
    第二节 翻译评估
        一、他评
        二、自评
    第三节 任务难点
第三章 案例分析
    第一节 释意理论指导下的语言策略分析
        一、释意理论概述
        二、释意理论指导课堂口译的可行性
        三、案例分析
        (一)省译法
        (二)改译法
        (三)概译法
        (四)替代法
        (五)重组法
        (六)增译法
    第二节 非语言策略分析
        一、体态语
        二、即时询问
第四章 翻译实践总结与启示
    第一节 翻译实践总结
        一、译前准备不足之处
        二、失误案例总结
        三、翻译策略总结
        四、译后术语库整理
    第二节 翻译实践启示
        一、加强心态建设
        二、提高抗干扰能力
        三、做好译前热身
        四、加强记忆训练
        五、注重知识积累
        六、提高专业水平
附录一 :翻译质量评估表
附录二 :研修班活动安排表
附录三 :译后术语库
附录四 :语音转文字
参考文献
致谢

(8)数字货币访谈实录日译中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要旨
第一章 はじめに
    1.1 翻訳背景について
    1.2 実践内容について
    1.3 先行研究及び本研究の意义
第二章 翻訳过程
    2.1 翻訳准备
        2.1.1 动的等価理论による翻訳目标の决定
        2.1.2 同类中国语记事における特徴の把握
        2.1.3 原文の通読
    2.2 翻訳作业
    2.3 翻訳後の校閲
第三章 翻訳方法について
    3.1 専门用语について
        3.1.1 脚注の付け加え
        3.1.2 解釈的な訳文への変更
    3.2 终助词について
        3.2.1 「ね」について
        3.2.2 「よね」について
        3.2.3 「か」について
        3.2.4 「よ」について
        3.2.5 「かな」について
        3.2.6 「な」について
第四章 终わりに
谢辞
参考文献
付録
    付録1 翻訳された终助词
        1.1 「ね」について
        1.2「よね」について
        1.3「か」について
        1.4「かな」について
    付録2 翻訳されなかった终助词
        2.1「ね」について
        2.2「よね」について
        2.3「か」について
        2.4「よ」について
        2.5「な」について
    付録3 原文と訳文
        3.1 原文
        3.2 訳文

(9)虚拟社会的主体异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问题的缘起及研究背景
    二、研究现状
        (一) 国内研究现状:坚守与突破相融合
        (二) 国外研究现状:思考与展望相结合
    三、研究思路
    四、研究内容
    五、研究方法
    六、研究价值及意义
第一章 虚拟社会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虚拟概念的发展性
        一、哲学史上的“虚拟”
        二、虚拟社会的“虚拟”
    第二节 虚拟社会的形成
    第三节 虚拟社会的发展
第二章 虚拟社会的本质及特征
    第一节 虚拟社会中的人
    第二节 虚拟社会中的虚拟社会关系
    第三节 虚拟社会中的虚拟社会实践
    第四节 虚拟生存与现实生存
    第五节 虚拟社会的基本特征
第三章 虚拟社会的主体
    第一节 虚拟社会的主体多元性与多元性主体
        一、虚拟社会的多元性主体
        二、虚拟社会的个人主体特点
        三、虚拟主体:主体发展的新阶段
    第二节 虚拟社会主体发展困境
        一、主体发展的哲学困境:从现实性哲学到虚拟性哲学
        二、主体发展的时空困境:从现实社会分层到虚拟社会分层
        三、主体发展的生存困境:现实生存还是虚拟生存
        四、主体发展的精神困境:从主客体对立到主客体统一
    第三节 虚拟社会:主体发展的新机遇
        一、困境中主体发展的新因素
        二、困境中主体发展的新趋势
第四章 虚拟社会的虚拟生存
    第一节 虚拟生存的特点
        一、什么是虚拟生存
        二、虚拟生存的技术化
        三、虚拟生存的人化
        四、虚拟生存的伦理秩序
    第二节 虚拟生存的困境
        一、虚拟生存的内在矛盾
        二、虚拟生存与现实要求之间的矛盾
        三、虚拟生存的技术性和人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四、虚拟生存的不确定性及潜在危机
    第三节 虚拟生存的价值
        一、虚拟生存:生存的哲理新意
        二、虚拟生存:生存的诗意栖息
        三、虚拟生存:生存的空间正义
        四、虚拟生存:生存的经济理性
    第四节 虚拟生存和现实生存的关系
        一、现实生存决定虚拟生存
        二、虚拟生存是对现实生存的拓展
        三、虚拟生存不是人类生存的最终目的
第五章 虚拟社会的主体异化
    第一节 虚拟社会的主体异化表征
        一、虚拟社会的主体异化特点
        二、虚拟社会的主体与精神自我的冲突
        三、虚拟社会的主体与虚拟劳动的对立
        四、虚拟社会的主体与内在自我的矛盾
    第二节 虚拟社会的主体异化类型
        一、虚拟社会的主体自身异化
        二、主体的客体化
        三、客体的主体化
        四、主体异化的异化
    第三节 虚拟社会的主体异化原因
        一、虚拟社会的技术对主体的异化
        二、虚拟社会政治环境对主体的异化
        三、虚拟社会的文化对主体的异化
        四、虚拟社会的经济对主体的异化
        五、虚拟社会的法律规则对主体的异化
        六、虚拟空间异化带来的主体异化
        七、虚拟主体异化的积极作用
第六章 虚拟社会的主体异化的扬弃
    第一节 马克思对异化的扬弃
    第二节 虚拟社会的规则——主体异化中对规则的尊重
        一、交互与共享
        二、离散与认同
        三、适应与超越
    第三节 虚拟社会的治理——主体异化扬弃路径选择
        一、虚拟社会的政治环境治理
        二、虚拟社会的文化环境治理
        三、虚拟社会的经济环境治理
        四、虚拟社会的法理环境治理
第七章 “后”虚拟时代
    第一节 “后”虚拟社会的哲学阐释
        一、“后”虚拟社会与“第四世界”
        二、“后”虚拟社会对虚拟的超越
    第二节 “后”虚拟社会人的心智发展
        一、人工智能的本质
        二、人工智能与人的心智发展
    第三节 “后”虚拟社会与人的进一步解放
        一、“后”虚拟社会中人的劳动
        二、“后”虚拟社会中共产主义的萌芽
参考文献
致谢

(10)新媒体艺术的激进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缘起
        一、新媒体技术倒逼艺术世界的变革
        二、传播技术造就的艺术全球化和去经典化
        三、当代艺术研究的范式转向
        四、社会变迁以及艺术理论的更新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一、国外相关研究
        二、国内相关研究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
第一章 文化、社会与艺术激进
    第一节 文化与艺术表征的复杂性
        一、现代性文化、先锋派与庸俗艺术
        二、文化同一与艺术变形
    第二节 “进步”与艺术激进
        一、进步的魅惑
        二、进步的文化体验与艺术激进
第二章 技术进步与新媒体艺术的激进性
    第一节 一体同源的技术与艺术
        一、技术与艺术:概念史的梳理
        二、“实用理性”的精神气质
    第二节 艺术视野中技术的三个层次:形式、系统和时代
        一、“创造艺术形式”的技术
        二、艺术创制内部的技术系统
        三、艺术与技术时代
    第三节 媒体艺术:传播与艺术的联姻
        一、从人走向艺术到艺术走向人
        二、艺术的传播:一种符号的运作行为
        三、媒体艺术的诞生
    第四节 新媒体艺术激进性的基因谱系
        一、从现代艺术到后现代艺术的激进基因
        二、媒体艺术的基石:信息传播的激进性
第三章 新媒体艺术激进性的语言表征
    第一节 视觉革命:从新视像到新媒介
        一、同质异构的两场视觉革命
        二、界面革命
    第二节 新形态的激进语言
        一、底层语言逻辑:视觉原子论
        二、艺术越轨——新材料与新形式
        三、视像堆叠
        四、纵深蒙太奇
    第三节 震惊悖论与新的激进语言
        一、震惊美学的退场
        二、震惊的异化:为了震惊而震惊
        三、新激进语言:数字特效与震惊的弥散
第四章 新媒体艺术的文化激进
    第一节 新媒体技术架构的激进文化
        一、技术导向的新世界
        二、新感性:从感觉解放到感觉拓展
        三、关系美学:美在关系
    第二节 激进的艺术文本:语境
        一、语境成为艺术
        二、录像诗学:叙事语境的激进性建构
        三、沉浸与幻觉——用“虚拟”激进
    第三节 后媒体文化的激进性
        一、自我指涉的表达文化
        二、数字异托邦
        三、去物质性与后现代的崇高
结语 警惕“两可”的激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数字“话”中国科技(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多元数据的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产城创”融合发展研究[D]. 杨玥. 浙江大学, 2021(01)
  • [2]《艺术博物馆图像》英汉翻译实践报告[D]. 晋鑫.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3]民航客舱音频网络模拟系统设计及实现[D]. 李云飞.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4]《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D]. 宋哲琦. 浙江大学, 2020(12)
  • [5]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6]认知负荷模式下汉英模拟交传记忆困难及应对策略实践报告 ——以公共课《认识武汉·大国工业》为例[D]. 周少妍.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7)
  • [7]“2019年泰国太阳能农场的发展和管理研修班”课堂汉泰交传口译实践报告[D]. 陆雅俊. 广西民族大学, 2020(05)
  • [8]数字货币访谈实录日译中翻译实践报告[D]. 严沙.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9]虚拟社会的主体异化研究[D]. 尹秀娟.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
  • [10]新媒体艺术的激进性研究[D]. 黄灿. 南京艺术学院, 2020(01)

标签:;  ;  ;  ;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