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培养学生创新品质是教学的宗旨(论文文献综述)
教育部[1](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研究指明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欧阳秀敏[2](2020)在《新时代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是一个“老话题”,也是一个应当顺应新时代发展变化而需要深入探析的“新课题”。说它“老”,因为从本质上看,中国共产党自孕育与诞生以来就已顺应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需要,逐步探索并不断丰富着以革命文化教育青年学生的理论建构与实践活动。说它“新”,是因为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个自信”“时代新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等新时代命题的提出,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的价值定位、对象特征、领域载体、实践目标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变化。因此,如何基于守正创新的原则,处理好新时代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中“变”与“不变”的关联问题?如何围绕新时代的新形势、新使命和新要求,把牢中国共产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如何加强新时代大学生对革命文化的认同、自信与践行?如何立足新时代大学生的成长特征与成才需要,以革命文化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的创新助力高校立德树人教育实践,从而真正培养出既堪担为人民谋幸福、民族谋复兴之大任,又具有国际情怀的时代新人?这些显然都是新时代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所面临的现实性问题,都具有理论解析的必要性和实践探索的紧迫性。从本质上看,新时代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应当在聚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两大目标的基础上,解答好“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为此,研究需从新时代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的理论基础、历史实践、现实境况、实践目标、特征原则和实施路径等方面加以阐释。在理论基础上,文章利用发生学的研究方法,从源头上探索了马克思恩格斯文化教育思想和列宁无产阶级文化教育思想的理论品格、核心要义和价值旨归,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系统梳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党的几代领导人关于革命文化教育的重要论述。由此,以理论的一脉相承性和时代创新性为新时代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奠定坚实的论证基础。在历史实践上,通过系统梳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坚持以革命文化教育引导青年学生的主要做法,为新时代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启示。在现状分析上,文章在对新时代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的认知、认同、自信、践行以及具体的教育情况展开实证调查的基础上,归纳并提出了其中所存在的现实问题。基于此,再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归因分析。在路径建构上,文章基于“时移备变”的理念,在探析新时代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的目标、特征、原则的前提下,明晰新时代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的运行机理,进而在科学方法论的指导下,强调要通过打造革命文化教育的“全课程”育人体系、“多样式”实践平台和“常态化”发展模式,构建新时代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的具体路径。总而言之,新时代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是一项融合着“古”与“今”、“内”与“外”、“魂”与“体”、“显”与“隐”、“主”与“次”、“旧”与“新”等辩证逻辑的系统性工程,这一工程对于引导新时代大学生积极融入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和为人类谋发展的时代性诉求和帮助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实践性需要而言,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的意义,是既能够彰显时代价值,又极有必要在以问题意识为导向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探析的新时代的“新课题”。
陈海群,刘桂林[3](2019)在《红船精神引领下创新型青年大学生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以嘉兴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文中认为红船精神的内涵是首创精神、奋斗精神和奉献精神,其中首创精神蕴含创新与进取两种精神。创新型青年大学生的培养需要富有创新、进取、奋斗和奉献精神的红船精神的引领,以弘扬创新思维、勇于创新技能的"创新精神",创新课程体系;以发扬锐意进取,追求卓越技能的"进取精神",创新教学方法;以发扬真抓实干,提升服务技能的"奉献精神",创新师资素质;以弘扬勤学苦练、发奋钻研技能的"奋斗精神",组建创新团队,从而建构一个由"内容体系+方法体系+指导体系+实践体系"组成的创新型青年大学生培养体系。
陈宝仓[4](2019)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文中研究表明体育课程的实施,其宗旨是构建一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环境,在教学实践中,体育课程应得到高度的重视,教师在体育课堂上要为学生构建出一个和谐、稳定的课堂氛围,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进步和发展的同时,唤醒他们的创造潜能,培养创新能力。创新是民族发展的基石,也是民族发展的灵魂。在体育教学中要发挥创
王敏[5](2020)在《高校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构建研究》文中提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四中全会中“十四个坚持”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高校学生工作关乎“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及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学生工作模式产生的逻辑起点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教育、管理及服务功能,也必然要伴随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生工作及学生主体性需求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变化。学生工作模式的演变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以教育、教导为主的教育中心型模式阶段,教育与管理并存的管理中心型模式(即教育—管理模式)阶段,教育、管理和服务并存的服务中心型模式(即教育—管理—服务模式)阶段,现阶段学生工作模式多以服务中心型为主。近些年,学生工作模式在理论和实践等方面不断探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在具体工作中显现出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突破以往学生工作的局限,化解发展中的困惑与难题,必须转换思路,调整发展战略,将“学生发展”作为学生工作的新视野,适时构建起一种新型的“尊重学生主体性和发展性”的学生工作模式——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这种模式可以用“教育—管理—服务—发展”形象地加以表述。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构建这种模式是实现学生工作内涵式发展,打通育人工作“最后一公里”,高效发挥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功能的有效方式。本研究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新发展理念和习近平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观为理论基础,指导模式构建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在对高校学生工作、学生工作模式等相关概念准确界定的基础上,详细论述了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的涵义和特点,抓住“以人为本位”的核心思想,具体阐述了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的核心价值诉求。对高校学生工作模式发展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并从教育模式、管理模式、服务模式和学工队伍构建模式四个方面总结了当前学生工作模式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学校、学生工作队伍和学生本身三个层面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借鉴以往高校学生工作的有益经验,结合当前学生思想和心理发展的新特点,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和主线,从基本理念、基本原则、基本目标和基本内容等方面系统地阐述了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的理论体系,对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的构建进行了理论思考。基本理念突出发展性和层次性,围绕着发展的学生观、发展的学生工作者观、发展的学生工作组织观和发展的学生工作观而展开。同时,在以人为本的原则指导下,坚持发展性、可持续性和开放性等基本原则的指导意义。围绕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工作者全面发展、促进学生工作组织全面发展、促进学生工作全面发展等方面,确立了本研究的基本目标。在基本内容的设计上,着重突出了教育、管理和服务对学生工作模式未来发展的意义。围绕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核心目标,设计以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为核心价值诉求的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从构建“131式”发展型学生教育模式、“131式”发展型学生管理模式和“131式”发展型学生服务模式入手,论述了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构建的实践研究内容。在系统阐述这三种模式的概念、特点以及联系与区别基础上,从“1个核心目标、3大内容体系、1个实践体系”等方面,详细论述了这三种模式构建的具体思路和实践路径,具有一定的推广性和可操作性。为确保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的正常运行,又从组织领导保障、队伍保障、物质保障、制度保障等方面建立了与之相配套的科学合理的运行保障体系。
曹玲玲[6](2018)在《基于创客教育培养初中生创新技能的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创新是民族复兴的不竭动力,人工智能时代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研究者近年来一直从事创客教育的具体实践,为了系统探究初中生创新技能的培养方法,结合具体工作展开本研究。通过研究总结出初中学生心理特征及应具备的创新技能,初中生创新技能具体有七个维度:(1)学习、研究、探索能力(2)创新意识与创新习惯(3)想象能力(4)质疑能力(5)创造与实践能力(6)合作与协调能力(7)整合多种能力。在教学实践中,可以提高创新技能的具体操作形式为:创新能力提升、创新方法学习、创新潜能激发、创新思维训练、发现和解决问题、创新作品制作、创新精神养成、创新品质形成。从初中生创新技能的现状调研来看,部分初中生缺乏创新技能,师生都需要走出理念误区、打破思维定势。在实践教学中,通过营造适合培养创新理念的氛围,科技课程提升创造实践能力,创新活动养成创新习惯,项目学习形成创新品质等方面来提高学生创新技能。提高学生创新技能,应综合运用创新方法、营造适合培养创新理念的氛围、开发专业的科技课程、组织多种创新活动、充分利用项目学习形成创新品质及提高教师的创新综合素质。重点分析了创客教育的成功案例——《洗鞋烘干一体机》项目,探索培养初中生创新技能的系统方法。创客教育要遵循四个教学原则:分层教学,面向全体,立体构建,动态生成。本研究提出全新的培养初中生创新技能的创客教育模式,阐述创客教育的指导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教学内容、教学评价。并在创客教育培养初中生创新技能的实验研究中,通过对实验班与对照班的跟踪调查,得出推行创客教育对初中创新技能及综合成绩有所提高的结论。最后,研究者总结出提高学生创新技能的策略:渗透德育管理,实行分层教学,创新教育评价,开发创客校本课程来打造多元的教育管理环境。
张燕霞[7](2018)在《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研究 ——以重庆市部分高校为例》文中认为十九大指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要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大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同时在国家创新体系中承担着科技创新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任。人才竞争已经发展成为了国际竞争的实质,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均是决定人才竞争结果的重要因素,国际竞争的本质就是拥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端人才的竞争。大学生是我国人才储备的主要力量,培育大学生成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必须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内容主要有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品质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并具有价值导向性、激励性、自觉性、超越性和批判性等重要特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深刻认识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内容及其特征,为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做充分准备。从实践结果来看,我国大学生总体的综合素质水平虽有很大提升,但还是存在许多不足,集中表现为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不够等弱点。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过程中出现教学方式不灵活,创新型的师资团队还未完全建立,创新精神培养的教育内容系统性不够完善等问题。而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是由多种因素综合影响而成,主要有思想观念相对落后,学习和生活方式较单一化,责任意识和创新价值认知不足,教育环境的复杂性,新兴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运用不够和同辈群体带动不利等重要因素。由于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理论缺乏系统性,高校也不会系统专业地对大学生的创新精神进行培养。很多高校管理者和教师虽然已经拥有了一定程度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但是他们无法很好地将创新精神融入到实际课堂教学之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立足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加强对其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引导,从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注重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实施创新型教育教学,完善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多样化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将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目标中去,让大学生在学习中培养自身各方面的能力,在实践中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并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和创新精神的全面提升。
朱佳[8](2017)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研究 ——以南县一中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处在新的历史起点,改革发展正处在关键阶段,因此,党中央强调建设创新型国家,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道路。为满足国家对人才的需求,教育部提出把创新教育融入到人才培养机制当中,增强学生创新精神,厚植万众创新土壤,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学校作为教育主体,必须承担培养创新人才的责任,而高中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基础阶段,各学科教师需高度重视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毋庸置疑,高中思想政治课在其中担当了重任,与其他学科不同,高中思想政治课以其独特的课程性质、目标与教学内容等特殊性,在高中生创新精神培养上占据优势。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应成为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所关注的问题。本文主要探讨思想政治课如何有效培养高中生创新精神的问题。通过调查南县一中三个年级600名学生,深入了解高中生创新精神的现状和高中思想政治课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现状,并发现以下几点:首先,少部分学生具备一定的创新精神,整体上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其次,高中思想政治课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具有重要作用,但培养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思想政治课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实践等方面。以此为基础本文分析并说明了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最后本文从湖南省南县一中思想政治课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举措中总结经验和教训,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希望为今后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创造一定的借鉴价值,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
曾维华[9](2017)在《大学人文教育与人的解放》文中提出大学人文教育与人的解放指涉人性的完整、关注健全人与整全人的培育,关注人的自由与通达,二者都为的是人性的整全、人格的独立与个性的张扬以及人的自由、充分而全面的发展。大学人文教育与人的解放是对大学教育本身的一种超越,是对人与大学的超越性的一种哲学思考,更是对大学教育的一种实践形态。大学的根本使命在于培养人,大学教育事业原本是一项成“人“的事业,让人成为更为智慧、更为通达与健全的人,达成人的解放的归旨。这一目的的达成则需要大学人文教育,需要大力加强大学人文教育,重启人文教育在大学的价值。因为大学人文教育的旨归在于人的解放,使人不断的走向自由,并不断维护和发展自由。人的解放是一个过程,是人的自由度不断跃升的过程,人的解放也是为着维护与发展自由的,从而促进人全面充分而自由的发展。为了人的解放的目的的达成,就必须依托于大学人文教育。然而,随着现代科学技术与科学教育在大学的不断引入并得到加强,使得人文教育受到了科学教育的挤压,专业主义、职业主义、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等也浸染着整个大学教育,大学人文教育遭遇着诸如:功利主义的排斥,人文学科边缘化,人文课程的地位旁落,工具理性,狭隘的功利教育观念,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失衡,大学人的自由的遮蔽,等等困境,致使了人文教育在大学旁落、式微,进而给大学教育发现人、成全人与解放人的目标带来了阻力,加强大学人文教育就成为了人的解放的解决之道。人文教育能够使人摆脱无知与无能,超越功利与欲望,进而促进人不断地走向解放。人的解放就是意味着要摆脱束缚,摆脱压制,超越功利,超越欲望,从各种旧有的束缚中解脱出来,防止唯科学主义的侵蚀,防止各种限制或压抑人的枷锁,阻止人的过于功利性与物质主义的倾向,使人的发展具有人文性,促进人的潜能得到充分的显现和发展,促进人不但获得物质的解放、肢体的解放等外在的解放,更为重要的,也是更为深层次的是促进人走向思想的解放、心灵的解放与精神的解放,这是人的解放的本真意义所在。作为人的解放之途的大学人文教育就需要从体制、观念、理念以及教育实践(行动)上加强大学人文教育。为了更好的彰显大学教育的神圣,凸显大学教育的灵性,施展好大学教育的智慧,让大学这一生命体更具有活力,大学这一学术组织则必然需要彰显大学人文教育,以求得人的解放。因此对大学人文教育与人的解放进行思考与审理是必要的。
高金丽[10](2016)在《创客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践研究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数字设计技术、开源硬件创新平台及快速成型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使得创客运动在世界各地开展得如火如荼。创客运动对教育领域的席卷孕育了新的教育形态——创客教育。它是一种以“创造中学”为主要学习方式、以培养各类创新型人才为目的的新型教育模式。创客教育的核心要素在于通过动手实践培养人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其价值特征体现了以全人发展的教育目标。创新能力是21世纪学习者应必备的能力。创新品质是一种以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为支撑的结构体系。创新能力的实现离不开创新品质体系的支持。在教学过程中,应激发学生的心理动因,及时排除创新过程中的障碍,维持学习者的创新热情,并为其提供足够的外部保障条件。本文提出运用创客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新思路。将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创客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践作为研究的切入点,旨在探索一种行之有效的将创客教育应用于教学实践的一般模式,并在实践中以予检验。本文综合运用了文献研究、问卷调查、访谈等研究方法。首先,通过对中外相关文献的综述和分析,归纳创客教育的发展历程和研究现状,并对创客教育的内涵与特征进行深层次解读。其次,分析创新能力的形成过程、创新的心理动因、内部障碍及外部保障条件,阐释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剖析创客教学模式的五个要素:指导理念、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和实践条件,从创新能力培养的角度构建创客教学模式。最后,将创客教学模式应用于教学实践之中,通过创新能力问卷测评、访谈,对其应用效果进行评估。实践表明,创客教学模式切实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排除创新过程中的障碍,从而能提升学习者的创新能力。
二、培养学生创新品质是教学的宗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培养学生创新品质是教学的宗旨(论文提纲范文)
(2)新时代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
三、相关概念阐释 |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五、创新之处 |
第一章 革命文化教育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化教育思想 |
一、马克思恩格斯文化教育思想的生成轨迹 |
二、马克思恩格斯文化教育思想的逻辑框架 |
三、马克思恩格斯文化教育思想的理论影响 |
第二节 列宁的无产阶级文化教育思想 |
一、列宁无产阶级文化教育思想的内容解析 |
二、列宁无产阶级文化教育思想的本质特征 |
三、列宁无产阶级文化教育思想的创新性价值 |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文化教育思想 |
一、毛泽东关于革命文化教育的论述 |
二、邓小平关于革命文化教育的论述 |
三、江泽民关于革命文化教育的论述 |
四、胡锦涛关于革命文化教育的论述 |
五、习近平关于革命文化教育的论述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以革命文化教育青年学生的历史实践 |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时期党以革命文化教育青年学生的主要做法 |
一、建立宣传阵地,激发革命斗争意识 |
二、组织学生运动,坚持意识形态领导 |
三、创办各类学校,培养革命需要人才 |
四、开展整风运动,促进革命思想发展 |
第二节 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党以革命文化教育青年学生的主要做法 |
一、以马克思主义奠定革命文化教育的理论基石 |
二、以党的革命历史教育增强青年学生的政治认同 |
三、以革命英雄主义涵育青年学生的精神品质 |
第三节 改革开放以来党以革命文化教育青年学生的主要做法 |
一、加强革命文化教育的课程化建设 |
二、推进革命文化教育的生活化发展 |
三、丰富革命文化教育的仪式化活动 |
四、提升革命文化教育的法治化水平 |
五、发展革命文化教育的网络化模式 |
第四节 中国共产党以革命文化教育青年学生的经验启示 |
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革命文化教育的指导思想 |
二、坚持中国共产党对革命文化教育的全面领导 |
三、坚持革命文化教育为人民服务的根本立场 |
四、坚持一以贯之地发挥革命精神的涵育功能 |
五、坚持与时俱进地创新革命文化教育的方式方法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新时代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的现实样态-基于福建省 7 所高校的调查 |
第一节 新时代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现状的调查设计 |
一、问卷设计思路与基本结构 |
二、调查对象选取及其主要特征 |
三、样本情况 |
四、工具与方法 |
第二节 新时代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的数据分析 |
一、对革命文化的认知态势 |
二、对革命文化的认同程度 |
三、对革命文化的自信心理 |
四、对革命文化的践行情况 |
第三节 新时代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的主要问题 |
一、学生对革命文化的评价度高与主动关注度低之间存在矛盾 |
二、党对革命文化理论教育重视度高与现实成效度低之间存在矛盾 |
三、政府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力弱与学生实践体验诉求强之间存在矛盾 |
四、学校革命文化教育方式单一与传播媒介多元之间存在矛盾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制约新时代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实效的原因分析 |
第一节 经济市场化进程使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面临挑战 |
一、市场经济的逐利性本质消解大学生对革命精神的崇尚心理 |
二、市场经济的自发性弊端削弱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信心 |
三、市场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冲击大学生对革命文化的政治认同 |
第二节 文化多元化发展制约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的实效性 |
一、西方多元文化的冲击削弱大学生对革命文化的理论认同 |
二、多重价值取向消解大学生对革命文化价值的认知与践行 |
三、各群体信仰的多元化加大大学生对革命精神崇尚与学习的难度 |
第三节 教育信息化趋势给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带来新的冲击 |
一、虚拟空间的难控性削弱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正向传播的有效度 |
二、网络舆论的复杂性降低大学生对革命文化的兴趣度与认知度 |
三、信息平台的多样性影响大学生对革命文化线下教学的参与度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新时代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的运行机理 |
第一节 新时代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具有新旨归 |
一、在阐释复兴使命中解决“培养什么人”的问题 |
二、在传承红色基因中解决“怎样培养人”的问题 |
三、在强化初心指引中解决“为谁培养人”的问题 |
第二节 新时代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呈现新特征 |
一、革命文化铸魂育人的价值定位更加鲜明 |
二、革命文化涵育人心的表现形式更加多元 |
三、以革命文化培养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要求更加全面 |
四、革命文化教育的场域和载体更加丰富 |
第三节 新时代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的原则 |
一、坚持教育内容的历史性与教育目标的政治性相统一 |
二、坚持资源利用的科学性与环境建设的创新性相融合 |
三、坚持线下教育的主导性与线上教育的辅助性相促进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新时代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的具体路径 |
第一节 打造革命文化教育“全课程”育人体系 |
一、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加强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 |
二、以地方革命文化资源打造革命文化校本课程 |
三、以“课程思政”引导大学生确立革命文化的价值自觉 |
第二节 创设革命文化教育“多样式”实践平台 |
一、丰富校园文化活动,打造革命文化育人品牌 |
二、创建各类活动组织,提升革命文化育人实效 |
三、打造红色研学精品,强化革命文化精神体验 |
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激发学生自觉践行意识 |
第三节 构建革命文化教育“常态化”发展模式 |
一、打造革命文化教育的网络“信息场” |
二、构建革命文化教育的实践“共同体” |
三、优化革命文化教育的国际“软环境”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现状调查问卷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红船精神引领下创新型青年大学生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以嘉兴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红船精神”的内涵 |
二、“红船精神”与高职创新型青年大学生培养 |
三、“红船精神”引领下的创新型青年大学生培养探索 |
(一)以“创新精神”引领课程创新,创新课程体系,加强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 |
(二)以“进取精神”引领教学创新,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创新潜能,培养学生创新品质与能力 |
(三)以“奉献精神”引领服务提升,创新师资素质,加强教学创新,提升学生创新素质与能力 |
(四)以“奋斗精神”引领勤学苦练,组建创新团队,加强创新实践,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技能 |
(4)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论文提纲范文)
一、钻研教材, 分析学情, 分层施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 |
二、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唤醒潜能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 |
三、调动内因, 优化外因, 因势利导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 |
1. 利用游戏的方法和规则合理引导, 使学生获得创新经验 |
2. 利用游戏教材特有的教育因素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 |
四、转变观念, 更新理念, 提高素质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保证 |
(5)高校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发展趋势 |
1.3 主要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技术路线 |
1.4 本研究创新之处 |
2 本研究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学生工作 |
2.1.2 高校学生工作 |
2.1.3 高校学生工作模式 |
2.1.4 高校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 |
2.2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
2.2.1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2.2.2 科学发展观 |
2.2.3 习近平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观 |
2.3 本章小结 |
3 高校学生工作模式发展的现状分析 |
3.1 高校学生工作模式发展成绩显着 |
3.1.1 学生工作模式的目标和理念得到明确 |
3.1.2 学生工作模式的内容得到深化 |
3.1.3 学生工作队伍建设得到加强 |
3.2 高校学生工作模式发展存在的问题 |
3.2.1 教育模式:过于突出教育的共性和塑造的统一性 |
3.2.2 管理模式:过于突出管理的约束性和规范性 |
3.2.3 服务模式:过于突出服务的“大而全”,强调“包下来、管到底” |
3.2.4 队伍构成模式:专职人员配备比例不足,队伍缺乏稳定性 |
3.3 高校学生工作模式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3.3.1 学校对学生工作及其模式构建重视不够 |
3.3.2 学生工作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缓慢 |
3.3.3 学生主动参与学生工作的积极性不高 |
3.4 本章小结 |
4 高校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构建的理论思考 |
4.1 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构建的基本理念 |
4.1.1 发展的学生观 |
4.1.2 发展的学生工作者观 |
4.1.3 发展的学生工作组织观 |
4.1.4 发展的学生工作观 |
4.2 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构建的基本原则 |
4.2.1 坚持“以人为本”原则 |
4.2.2 坚持发展性原则 |
4.2.3 坚持可持续原则 |
4.2.4 坚持开放性原则 |
4.3 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构建的基本目标 |
4.3.1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
4.3.2 促进学生工作者全面发展 |
4.3.3 促进学生工作组织全面发展 |
4.3.4 促进学生工作全面发展 |
4.4 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构建的基本内容 |
4.4.1 教育是学生工作的根本内容 |
4.4.2 管理是学生工作的基础内容 |
4.4.3 服务是学生工作的核心内容 |
4.5 本章小结 |
5 高校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构建的实践探索 |
5.1 “131式”发展型学生教育模式的构建 |
5.1.1 “1个核心目标” |
5.1.2 “3大学生教育内容体系” |
5.1.3 “1个学生教育实践体系” |
5.2 “131式”发展型学生管理模式的构建 |
5.2.1 “1个核心目标” |
5.2.2 “3大学生管理内容体系” |
5.2.3 “1个学生管理实践体系” |
5.3 “131式”发展型学生服务模式的构建 |
5.3.1 “1个核心目标” |
5.3.2 “3大学生服务内容体系” |
5.3.3 “1个学生服务实践体系” |
5.4 本章小结 |
6 高校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运行的保障体系 |
6.1 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运行的组织领导保障 |
6.1.1 组织领导保障的内涵 |
6.1.2 组织领导保障的具体内容 |
6.1.3 组织领导保障需处理的逻辑关系 |
6.2 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运行的队伍保障 |
6.2.1 加大管理力度,提升队伍发展质量 |
6.2.2 突出服务意识,拓宽队伍发展空间 |
6.2.3 重视科研能力,提高队伍发展水平 |
6.3 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运行的物质保障 |
6.3.1 经费与资金投入保障 |
6.3.2 基础设施保障 |
6.4 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运行的制度保障 |
6.4.1 学生工作的宏观制度保障 |
6.4.2 学生工作的微观制度保障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高校学生工作模式实践运行调查情况问卷(学生版) |
附录B 高校学生工作模式实践运行调查情况问卷(辅导员版)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6)基于创客教育培养初中生创新技能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内相关研究概况 |
1.3.2 国外相关研究概况 |
1.4 主要概念界定 |
1.4.1 创客教育 |
1.4.2 创客教育与STEAM教育的异同 |
1.4.3 创新 |
1.4.4 创新技能 |
1.4.5 初中学生心理特征及应具备的创新技能 |
1.5 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初中生创新技能水平现状调研及创客教育面临的问题 |
2.1 某中学初一学生调查问卷分析 |
2.1.1 调查对象及方法 |
2.1.2 信度分析 |
2.1.3 效度分析 |
2.1.4 调查问卷分析 |
2.2 初中学生创新技能的现状 |
2.2.1 初中学生的职业规划 |
2.2.2 初中学生缺乏创新技能 |
2.3 走出培养创新技能的理念误区 |
2.3.1 从思维定势到自主立项 |
2.3.2 从急功近利到平台搭建 |
2.4 学生科技创新技能没有得到足够的发展的原因 |
2.4.1 思维定势 |
2.4.2 迷信权威与从众心理 |
2.4.3 其他原因 |
第三章 培养初中生创新技能的实践探索 |
3.1 营造适合培养创新理念的氛围 |
3.1.1 建设科技创新校园文化 |
3.1.2 结合校外科普教育基地 |
3.2 开发专业的科技课程 |
3.2.1 以学生为主体的科技课程 |
3.2.2 运用多种信息渠道 |
3.2.3 提高团队合作意识 |
3.2.4 激发自主探究能力 |
3.2.5 衔接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
3.3 组织多种创新活动 |
3.3.1 以体验为主的普及科学体验活动 |
3.3.2 以提高为主的科技创新社团活动 |
3.3.3 以展示为主的科技节活动 |
3.4 充分利用项目学习形成创新品质 |
3.4.1 创新基本技能的培养 |
3.4.2 工程学创新项目 |
3.4.3 创客工作坊为项目提供保障 |
3.5 提高教师的创新综合素质 |
3.6 案例分析——《洗鞋烘干一体机》创客教育项目 |
第四章 培养初中生创新技能的创客教育模式 |
4.1 构建创客教育系统模式 |
4.1.1 归纳创客教育的实践模式 |
4.1.2 提炼创客教育的操作模式 |
4.2 创客教育的指导理念 |
4.3 创客教育的目标 |
4.4 创客教育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 |
4.4.1 探索创造性的教学方法 |
4.4.2 推行创新的学习方式 |
4.5 创客教育的教学内容 |
4.5.1 初中学生创新思维的训练 |
4.5.2 创新方法的运用 |
4.5.3 创新习惯的养成 |
4.6 创新技能评价体系 |
4.7 创客教育培养初中生创新技能的实验研究 |
4.7.1 实验的目的和假设 |
4.7.2 实验对象和研究时间 |
4.7.3 研究方法 |
4.7.4 实验过程 |
第五章 研究总结和展望 |
5.1 革新创客教育的管理模式 |
5.1.1 渗透德育管理 |
5.1.2 实行分层教学 |
5.1.3 创新教育评价 |
5.1.4 开发校本课程 |
5.2 研究总结 |
5.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研究 ——以重庆市部分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重难点 |
2 核心概念界定及其理论基础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创新 |
2.1.2 创新精神 |
2.1.3 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 |
2.2 理论基础 |
2.2.1 马克思主义关于个人全面发展的学说 |
2.2.2 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 |
2.2.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2.2.4 关于创新教育的理论 |
3 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内容及其特征 |
3.1 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内容 |
3.1.1 创新意识的培养 |
3.1.2 创新思维的培养 |
3.1.3 创新品质的培养 |
3.1.4 创新能力的培养 |
3.2 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特征 |
3.2.1 价值导向性 |
3.2.2 激励性 |
3.2.3 自觉性 |
3.2.4 超越性 |
3.2.5 批判性 |
4 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现状分析 |
4.1 调查问卷对象及研究方法 |
4.1.1 调查问卷对象 |
4.1.2 研究方法 |
4.2 调查问卷结果及问题分析 |
4.2.1 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现状 |
4.2.2 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存在的问题 |
4.3 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
4.3.1 思想观念落后的影响 |
4.3.2 学习和生活方式单一化的影响 |
4.3.3 责任意识和创新价值认识不足的影响 |
4.3.4 教育环境复杂性的影响 |
4.3.5 新兴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运用不够的影响 |
4.3.6 同辈群体带动的影响 |
5 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对策 |
5.1 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
5.1.1 注重世界观教育 |
5.1.2 注重政治观教育 |
5.1.3 注重人生观教育 |
5.2 实施创新型教育教学 |
5.2.1 更新创新观念 |
5.2.2 优化课程结构 |
5.2.3 优化教育内容 |
5.3 实施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 |
5.3.1 构建开放式教学模式 |
5.3.2 注重启发式教学 |
5.3.3 注重实践教育 |
5.4 建立高效的人才队伍 |
5.4.1 建设创新型教师队伍 |
5.4.2 建立有效的评价考核体系 |
5.4.3 建立多元化的激励方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
附录B: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研究调查问卷 |
致谢 |
(8)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研究 ——以南县一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 |
1.3.1 主要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 |
第2章 思想政治课与高中生创新精神的相关概述 |
2.1 创新精神的界定 |
2.1.1 创新的内涵 |
2.1.2 创新精神的内涵与特征 |
2.2 高中生创新精神培养的目标 |
2.2.1 培养高中生良好的创新意识 |
2.2.2 塑造高中生丰富的创新情感 |
2.2.3 挖掘高中生强烈的创新动机 |
2.2.4 培养高中生坚定的创新意志 |
2.2.5 传授高中生丰富的创新知识 |
2.2.6 提升高中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
2.3 思想政治课培养高中生创新精神的意义 |
2.3.1 思想政治课培养高中生创新精神的必要性 |
2.3.2 思想政治课培养高中生创新精神的可行性 |
第3章 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3.1 问卷设计 |
3.1.1 问卷编制 |
3.1.2 样本与数据 |
3.2 高中生创新精神现状分析 |
3.3 高中思想政治课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存在的问题 |
3.3.1 教学资源支持不足 |
3.3.2 教学内容融合不深 |
3.3.3 教学方法创新不力 |
3.3.4.教学实践基础不实 |
3.4 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3.4.1 教育工作者创新教育理念滞后 |
3.4.2 应试教育压力削弱创新活力 |
3.4.3 教师自身素养和教学能力欠缺 |
3.4.4 学校、社会、家庭创新引导不足 |
第4章 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策略 |
4.1 提供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氛围条件保障 |
4.1.1 提供利于创新精神培养的环境保障 |
4.1.2 形成相互促进的学科支撑保障 |
4.1.3 提供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师资保障 |
4.2 优化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 |
4.2.1 推行有利于强化学生创新意识的启发式教学方法 |
4.2.2 推广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动机的自主式教学方法 |
4.2.3 实行有利于锻造学生创新意志的合作式教学方法 |
4.2.4 运用有利于增进学生创新情感的情境式教学方法 |
4.3 拓展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外实践平台 |
4.3.1 积极开展校园文化创新实践活动 |
4.3.2 广泛搭建课外社会创新实践平台 |
4.4 丰富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 |
4.5 完善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高中思想政治课考评和激励机制 |
4.5.1 进行考试评价改革,树立发展性的考试评价观 |
4.5.2 运用表现性评定,对学生的非学业目标作出合理的评价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科研成果清单 |
附录B:问卷调查 |
致谢 |
(9)大学人文教育与人的解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缘起,理论意义与实际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三、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基本概念解析 |
第一节 人文的概念 |
一、知识的类型 |
二、人文的外延 |
三、人文的内涵 |
第二节 人文教育的概念 |
一、人文教育的外延 |
二、人文教育的内涵 |
第三节 人的解放的概念 |
一、解放的概念 |
二、人的解放的外延 |
三、人的解放的内涵 |
第二章 当代大学人文教育的困境 |
第一节 大学人文教育的式微:现代大学教育的困境之一 |
一、功利主义对大学人文教育的排斥 |
二、人文学科/人文课程在大学课程中的中心地位的下降 |
三、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失衡 |
第二节 大学人文精神的失落:现代大学教育的困境之二 |
一、工具理性与狭隘的功利教育观念 |
二、大学精神的失落 |
三、信仰教育的偏离 |
第三节 大学人的自由的遮蔽:现代大学教育的困境之三 |
一、大学人的主体地位的滑落 |
二、大学人的自由的束缚 |
三、学术自由的限制性 |
四、自由教育的缺失 |
第三章 大学人文教育达致人的解放 |
第一节 人文教育能使人摆脱无知与无能 |
一、知识的性质 |
二、知识的教育立场 |
三、通过人文教育使人摆脱无知与无能 |
第二节 人文教育能使人超越功利与欲望 |
一、教育功利的三层次 |
二、教育功利化的审视 |
三、通过人文教育能使人超越功利与欲望 |
第四章 走向人的解放的大学人文教育的路径 |
第一节 体制:保障大学的自由 |
一、大学与自由的关联 |
二、大学需要守护自由 |
三、给予自由的制度支撑 |
第二节 观念:认识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
一、人文教育的价值 |
二、人文教育的作用 |
三、人文教育的必要性 |
第三节 理念:复兴人文教育 |
一、自由教育、通识教育、人文教育之间的关联 |
二、守护自由教育 |
三、复兴通识教育 |
第四节 教育:落实人文课程与教学 |
一、大学教育中的人文课程 |
二、加强人文课程与教学 |
结语 人的解放:大学人文教育的归旨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创客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践研究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框架 |
第2章 相关理论综述 |
2.1 创客教育概述 |
2.1.1 缘起与发展历程 |
2.1.2 概念界定 |
2.1.3 创客教育的内涵 |
2.1.4 创客教育的特征 |
2.2 创新能力概述 |
2.2.1 创新品质体系 |
2.2.2 思维过程及特点 |
2.2.3 心理动因 |
2.2.4 内部障碍与突破 |
2.2.5 外部条件 |
2.2.6 评价指标体系 |
第3章 创客教学模式设计 |
3.1 创客教学模式概述 |
3.1.1 教学模式 |
3.1.2 创客教学模式 |
3.2 创客教学模式要素分析 |
3.2.1 指导理念 |
3.2.2 教学目标 |
3.2.3 教学过程 |
3.2.4 教学评价 |
3.2.5 实践条件 |
3.3 创客教学的模式构建 |
3.3.1 构建原则 |
3.3.2 创客教学模式图 |
3.3.3 创客教学模式可行性分析 |
3.4 应用策略与适用范围 |
第4章 创客教学模式实践 |
4.1 实践研究背景 |
4.2 实践研究设计 |
4.3 教学案例 |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5 实验结论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研究总结 |
5.2 不足与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培养学生创新品质是教学的宗旨(论文参考文献)
- [1]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2]新时代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研究[D]. 欧阳秀敏.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1)
- [3]红船精神引领下创新型青年大学生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以嘉兴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 陈海群,刘桂林. 新疆职业教育研究, 2019(03)
- [4]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 陈宝仓. 新课程(中), 2019(04)
- [5]高校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构建研究[D]. 王敏.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1)
- [6]基于创客教育培养初中生创新技能的实践研究[D]. 曹玲玲. 苏州大学, 2018(04)
- [7]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研究 ——以重庆市部分高校为例[D]. 张燕霞. 重庆师范大学, 2018(12)
- [8]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研究 ——以南县一中为例[D]. 朱佳. 湖南科技大学, 2017(10)
- [9]大学人文教育与人的解放[D]. 曾维华. 湖南师范大学, 2017(01)
- [10]创客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践研究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视角[D]. 高金丽. 华东师范大学, 201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