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针加电疗结合功能训练对脑梗死康复的研究

头针加电疗结合功能训练对脑梗死康复的研究

一、头针加电疗配合功能训练对脑梗死康复治疗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吴艳丽[1](2021)在《姿势控制结合穴位按摩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姿势控制结合穴位按摩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为姿势控制结合穴位按摩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提供客观依据;进一步了解姿势控制和穴位按摩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作用机理;为进一步探索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更有效的方式方法。方法:以脑卒中后15天-6个月的恢复期并伴有吞咽障碍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选取在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住院,住院时间为2019年至2020年期间且符合诊断标准和纳入标准的患者6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1例和对照组31例。在研究过程中,观察组脱落1例,对照组脱落1例、终止1例,最终纳入患者观察组为30例、对照组为29例。观察组为姿势控制结合穴位按摩并配合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则采用常规康复训练加上穴位按摩。对照组和观察组均以4周为一个疗程,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患者的吞咽功能。结果:(1)治疗前从两组患者的可行性方面比较:对照组和观察组在一般资料分析如性别、年龄、病程和卒中类型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2)有效率方面:采用姿势控制结合穴位按摩并配合常规康复训练的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3%,仅采用常规康复训练加穴位按摩的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76%,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比对照组的总有效率高。且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观察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3)从SSA评分比较:观察组、对照组组内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治疗后患者SSA评分均有显着提高;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治疗后观察组的患者的吞咽功能改善优于对照组。(4)从饮水实验比较:观察组治疗前后和对照组治疗前后,二者P值都小于0.05,说明两组的治疗都有效。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P<0.05,统计学有意义,表明观察组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5)从是否有误吸比较:观察组治疗前后和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P值均小于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有效。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表明观察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6)关于两组并发症的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从有无发热和营养障碍方面比较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姿势控制结合穴位按摩并配合常规康复训练,可以有效减轻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程度,使患者的吞咽功能进一步的恢复,误吸、发热、营养障碍等并发症的发生也明显减少,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其临床疗效要优于常规康复训练结合穴位按摩的方式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

李红培[2](2021)在《针灸治疗脑梗死后上肢痉挛性偏瘫的Meta分析及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痉挛性偏瘫是脑梗死致残的主要原因,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尤其是上肢痉挛的康复是其中的治疗难点和重点,及时解除痉挛,恢复上肢功能是帮助患者回归社会的关键。西医康复手段疗效较单一有限,且治疗费用相对高昂,不仅会削弱患者治疗意愿,还会影响病情预后。而中医针灸“简、便、验、廉”,已为更多人所选择,其中体针“调形”治疗已十分成熟,头针则可从“脑”调神以治形,然现有的文献中鲜有关于头体针并用的研究。基于此,本研究以脑梗死后上肢痉挛患者为研究对象,一方面从Meta分析入手,评价针灸治疗本病的有效性及优势所在,为针灸治疗本病的可行性提供循证医学证据;另一方面,通过观察头体针并用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对脑梗死后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上肢偏瘫痉挛程度、上肢运动功能、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评估头体针并用联合常规康复训练方案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以期为本病针灸治疗方案的制定开辟新思路。方法Meta分析:根据相关检索词于知网、万方、PubMed等数据库分别制定检索策略,检索各数据库建库至2021年1月1日的所有与“针灸治疗脑梗死后上肢痉挛性偏瘫”相关的随机对照试验。由两位独立研究者严格按照流程和纳排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然后交叉核对,如有异议则由第三位独立研究者进行评判,最后提取所有纳入文献的第一作者、发表时间、样本量、干预措施、干预持续时间、结局指标、脱落情况、不良反应等数据。参照Cochrane偏倚风险评价工具对纳入文献的质量进行评价。采用RevMan5.3软件对数据进行汇总分析。临床研究:干预措施为神经内科基础治疗、常规康复、针刺(头穴为顶中线、瘫痪对侧顶颞前斜线,针刺时活动肢体;体穴为患侧肩髃、曲池、尺泽、内关、外关、合谷,阳经穴行提插补法,阴经穴行提插泻法),干预周期为一个月,通过自身前后对照,进行治疗前后疗效比较。结果Meta分析:最终纳入8篇文献(11组随机对照数据),共793例样本量(观察组394例,对照组399例)。Meta分析结果:1)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2)偏瘫痉挛程度方面:观察组改良Ashworth评分降低程度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Brunnstrom分期评分较对照组升高更明显(P<0.05);3)上肢运动功能方面:自治疗第4周起,观察组简化Fugl Meyer运动功能评分较对照组升高更明显(P<0.05),而两组功能综合评定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4)生活质量方面:自治疗第2周起,观察组Barthel指数较对照组升高更明显(P<0.05),而两组功能独立性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5)神经功能方面:两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降低程度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临床研究:2020年4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共收集到19例脑梗死后合并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予头体针并用联合常规康复干预1个月,期间所有患者未发生不良反应,无病例脱落和剔除,结果示: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上肢改良Ashworth评分均较干预前显着降低,(上肢、手)Brunnstrom分期评分、简化Fugl 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上肢动作研究量表(精细运动、粗大运动)评分、Barthel指数均较干预前显着升高(P<0.05)。结论Meta分析表明,与常规康复手段相比,针灸在帮助患者尽早打破异常运动模式、提高肢体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方面更有优势;临床观察证明,头体针并用联合常规康复训练方案对脑梗死后上肢痉挛性偏瘫确有疗效,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患者依从性。

李宇霄[3](2021)在《头体针结合治疗脑梗死后下肢痉挛性偏瘫的Meta分析和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采用Meta分析来分析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梗死后痉挛性偏瘫的疗效和安全性;观察头体针结合康复训练对脑梗死后下肢痉挛性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和步行能力的影响,旨在探索临床行之有效的中医针刺康复方案。方法研究一: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资源系统、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Med、EMbase收集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缺血性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随机对照试验,由2名研究者独立根据纳排标准筛选文献、资料提取并核对结果,采用Risk of Bias工具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估,采用RevMan5.3进行Meta分析。研究二:纳入为2020年9月至2021年1月期间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就诊者,符合入组标准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在内科基础治疗上,对照组采用现代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头体针联合治疗,每周治疗5次,连续治疗4周。在治疗前、治疗4周后两个时点观察患者治疗前后静息状态下偏瘫下肢的改良Ashworth痉挛分级(MAS)、临床痉挛指数评分(CSI)、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简化Fugly-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L)、功能性步行功能分级(FAC)、Tinettigait assessment(TGA)、改良Barthe1指数(MBI),以评估头体针联合康复训练对脑梗死后下肢痉挛性偏瘫患者痉挛程度、神经功能、肢体功能、步行能力、生活质量等方面的疗效。结果研究一:经严格筛选后纳入17篇文献,纳入受试者1279名。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针刺结合康复训练能提高脑梗死后下肢痉挛性偏瘫患者的治疗有效率[rr:0.16,95%CI:(0.12,0.21),P<0.00001];改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MD:9.35,95%CI:(6.65,12.05),P<0.00001];改善日常生活能力,提高生活质量[MD:12.99,95%CI:(7.21,18.77),P<0.0001];改善患者偏瘫侧下肢痉挛程度[MD:-0.62,95%CI:(-0.93,-0.31),P<0.0001]。研究二:本研究共纳入49例患者,对照组为回顾性病例,既往于就诊东方医院康复科,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共30例,治疗组19例,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情况下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1.神经功能:治疗4周后,两组NDS评分交治疗前相比下降(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NDS评分无显着下降(P<0.05)。2.肢体痉挛程度:治疗4周后,两组CSI总分与治疗前相比显着下降(P<0.05),肌张力与治疗前相比显着下降(P<0.05),腱反射、阵挛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CSI总分降低(P<0.05),治疗组肌张力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显着下降(P<0.05),腱反射、阵挛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3.日常活动能力:治疗4周后,两组MBI评分与治疗前相比提高(P<0.05),组间比较,治疗4周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MBI评分无显着提高(P>0.05)。4.肢体运动功能:治疗4周后,两组FMA-L评分与治疗前相比提高(P<0.05)组间比较,治疗4周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FMA-L评分无显着提高(P>0.05)。5.步行能力:治疗4周后,两组FAC分级与治疗前相比提高(P<0.05),组间比较,治疗4周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FAC分级显着提高(P<0.05);治疗4周后,两组TGA评分与治疗前相比提高(P<0.05),组间比较,治疗4周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TGA评分显着提高(P<0.05),在步态与平衡功能上显着改变(P<0.05)。6.治疗有效率:以MAS分级为标准,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为68.42%,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31.58%,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P<0.05)。结论1.头体针联合康复训练可以改善脑梗死后下肢痉挛性偏瘫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其疗效与单纯康复训练相当。2.头体针联合康复训练可以改善脑梗死后下肢痉挛性偏瘫的痉挛程度,疗效优于单纯康复训练,主要体现在降低肌张力方面,而对腱反射、阵挛无显着。3.头体针联合康复训练可以改善脑梗死后下肢痉挛性偏瘫的步态,提高步行能力,疗效优于单纯康复训练,主要体现在步态和平衡功能上。

丁露[4](2021)在《通关利窍针刺法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临床效应与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索在不同疗效评价标准下影响通关利窍针刺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Post-stroke Dysphagia,PSD)临床效应的相关因素,对临床优化治疗方案、合理选取疗效评价指标提供参考依据,为深入严谨的随机对照试验提供立题依据,对患者生活方式及公共卫生健康管理提供意见与建议,实现通关利窍针刺治疗PSD的效果最大化。方法:本研究纳入了2020年6月至2021年2月在我院针灸科、康复科病区住院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共计125例。所有患者均确诊为脑梗死,从病历资料中收集记录患者一般人口学信息、疾病相关信息、具体诊疗方案及吞咽障碍相关疗效评价指标。所有患者治疗均包含通关利窍针刺处方(疗程未做限定),疗效评价指标选用功能性经口摄食评分(Functional Oral Intake Scale,FOIS),洼田饮水试验(Water Swallow Test,WST)评分。参考吞咽障碍患者康复疗效评定标准的相关推荐,根据患者出院时WST评分以及FOIS评分的改善程度来评定临床疗效设立针刺有效组和针刺无效组。采用单因素分析方法筛选出对针刺有效组和无效组有影响的候选因素;然后对这些候选因素进行共线性检查,随后将候选因素纳入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并通过对与疗效有关系的各指标的分析和对其他信息的归纳和总结,尽可能全面深入挖掘出潜在的疗效影响因素。结果:以FOIS改善1个等级以上或WST和FOIS同时改善1个等级以上为疗效标准时,发现胃管(OR=0.102,P=0.022)/(OR=0.077,P=0.022)、真球麻痹(OR=0.178,P=0.003)/(OR=0.167,P=0.003)是直接影响针刺是否产生疗效的危险因素,治疗周期(OR=1.180,P=0.000)/(OR=1.083,P=0.001)是影响针刺疗效的强保护性因素,超过3周更易产生疗效。以WST改善1个等级以上为疗效标准时,发现陈旧性脑梗死(OR=0.296,P=0.006)是单独影响针刺疗效的危险因素。以FOIS改善2个等级以上为疗效标准时,高BI指数(OR=1.042,P=0.029)和治疗周期(OR=1.095,P=0.002)是影响针刺疗效的保护性因素,陈旧性脑梗死(OR=0.123,P=0.013)和糖尿病病史(OR=6.816,P=0.008)是影响针刺疗效的危险因素。结论:根据得出的相关影响因素,首先应积极推进临床优化改进当前针刺治疗方案:卒中后真性延髓麻痹患者吞咽障碍较重,我们可以将通关利窍针刺法与高氏项针结合,精准作用到延髓吞咽中枢,促进针刺效应产生;对于入院留置胃管患者可以采用间歇性留置胃管或结合容积黏度测试适时拔出胃管的方式来减少胃管留置时间,促进患者吞咽功能的恢复;PSD合并有脑梗死、糖尿病病史的患者,医生应积极处理原发病及合并病,改善神经功能,个体化定制针刺治理方案,提升患者日常活动能力,助力针刺效应的产生;针刺治疗周期是直接影响针刺是否产生疗效的重要影响因素,治疗周期的适当延长可以增加针刺效能的积累,尤其在恢复期介入针刺治疗的患者以及想要大幅度改善摄食功能的患者更应适当延长针刺治疗周期,在相关政策的允许下,建议将针刺治疗PSD的周期尽可能延长至3~4周以上。后期研究可以着重深入探索针对PSD不同人群,针刺不同疗程所产生的临床效果。其次如果在临床或科研设计中不具备使用金标准评估PSD的条件,建议在疗效标准选取上将床旁类饮水试验与FOIS量表联合使用,科研工作者应加快研发能反映针刺效应特点的多维综合疗效评价体系。此外,应大力普及全面健康宣教,完善相关医疗政策体系,全方位地推动实现临床治疗效果最大化。

许秀峰[5](2020)在《头针联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头针结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明确头针联合生物反馈治疗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的效果,为治疗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提供可靠的临床治疗方案。方法:将91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3组对照,头针组和头针生物反馈组各(每组)30例,生物反馈组31例,头针组只使用头针治疗,生物反馈组只使用生物反馈治疗,头针生物反馈组两种治疗手段结合,并且3组均有药物和其他康复治疗作为基础治疗。三组治疗均每日1次,每周5次,一疗程为10次,一共2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一个疗程结束后(治疗中)、第二疗程结束后(治疗后)采用(分别记载)FMA、MAS、EMG、MBI量表评分。进行治疗前、中、后与组间比较、评定,观察三组患者上肢功能障碍改善情况。结果:头针生物反馈组的FMA、MAS、EMG、MBI表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提高(P<0.01),头针组和生物反馈组在评定MAS和MBI较治疗前均有提高(P<0.05),并且在FMA和EMG评定中更明显提高(P<0.01);治疗后生物反馈组比头针组在MAS、EMG和MBI无明显差异(P>0.05),FMA评分有提高(P<0.05),头针生物反馈组比头针组在MAS评分有提高(P<0.05),在FMA、EMG、MBI评分明显提高(P<0.01),头针生物反馈组对比生物反馈组在FMA、MAS评分提高(P<0.05),在EMG、MBI评分明显提高(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头针联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可以改善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促进精细运动,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2)头针或肌电生物反馈治疗都可以有效改善脑卒中后上肢功能,但头针联合肌电生物反馈在改善上肢功能效果更好;(3)三组治疗不同阶段效果提示:疗程越长,患者治疗效果越好;(4)头针联合生物反馈治疗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较显着,临床操作安全、简便、少副反应,值得在临床应用推广。

李斌[6](2020)在《针刺足临泣及带脉交会穴配合调神通络针法对缺血中风急性期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课题研究主要观察针刺足临泣及带脉交会穴配合调神通络针法对缺血中风急性期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以期为针灸改善缺血中风急性期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提供更多的临床方案及临床依据,进一步完善调神通络针法。方法:本研究选取2019年5月至2020年2月就诊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脑病针灸科住院部缺血中风急性期偏瘫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根据课题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共纳入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所有纳入患者均接受常规神经内科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采用调神通络针法(顶中线、顶斜一线、顶斜二线、风池、臂臑、曲池、外关、四强、足三里、涌泉穴)治疗;治疗组采用针刺足临泣及带脉交会穴联合调神通络针法治疗。每天1次,每周5次,共治疗4周,每周间休息2天。治疗前后对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采用FMA量表)、平衡功能(采用BBS量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MBI量表)、步行能力(采用FAC量表)进行评定。记录研究期间患者出现的所有不良事件,用于安全性评价。所有数据首先使用Excel软件进行记录,建立数据库,然后使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在研究过程中,有2例患者因各种原因未能完成治疗,计为脱落病例不纳入统计学分析,故最终观察到患者58例,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9例。2.基线资料比较,治疗前对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患侧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提示两组患者具有较强可比性,可以进行临床研究。3.治疗前组间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下肢运动功能(FMA)、平衡功能(BB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MBI)、步行能力(FAC)等量表比较,经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提示两组患者具有较强可比性,可以进行临床研究。4.治疗前后组内比较,治疗组FMA、BBS、MBI、FAC等量表比较,经统计学分析,P<0.01,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提示治疗组可显着改善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步行能力;对照组FMA、BBS、MBI等量表比较,经统计学分析,P<0.01,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提示对照组可显着改善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对照组FAC量表比较,经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对照组可改善患者的步行能力。5.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FMA、BBS、MBI、FAC等量表比较,经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治疗组对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步行能力的改善情况较对照组更佳。6.在研究过程中,虽然有2例患者出现轻微不良反应(血肿),但并未因此退出临床研究,通过用消毒棉签按在针孔上压迫止血,促进血肿吸收,之后治疗中未再出现此类现象。结论:1.调神通络针法和针刺足临泣及带脉交会穴配合调神通络针法均可以改善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提高患者的步行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2.针刺足临泣及带脉交会穴配合调神通络针法治疗较单纯应用调神通络针法治疗可更有效地改善缺血中风急性期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同时更显着地提高患者的平衡功能、步行能力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3.针刺足临泣及带脉交会穴配合调神通络针法治疗安全性较好,无严重不良反应,值得进一步临床应用与推广。

管浩[7](2020)在《“三部两路一体调脉平气”针法治疗脑梗死恢复期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观察“三部两路一体调脉平气”针法治疗脑梗死恢复期的临床疗效及NIHSS评分、BI评分、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情况,并与常规针刺对比,分析“三部两路一体调脉平气”针法对脑梗死恢复期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三部两路一体调脉平气”针法治疗脑梗死恢复期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将符合研究要求的72例脑梗死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6例,两组患者均在西医基础治疗的基础上,配合针灸治疗。观察组采用“三部两路一体调脉平气”针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进行2个月的临床试验研究,以NIHSS评分、BI评分、中医证候积分为观察指标。于治疗前评定两组患者的各项评分,治疗1个月、治疗2个月后评定NIHSS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治疗2个月后评定BI评分≥75分、≥95分的患者比例及临床疗效。在入组前和入组后2月各做一次检查,检测项目包括三大常规,肝、肾功能和心电图,评价其安全性。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前年龄、性别、病程、NIHSS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BI评分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组内比较,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3)组间比较,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和对照组NIHSS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2个月后,观察组NIHSS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2个月后,观察组和对照组BI评分≥75分的患者比例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BI评分≥95分的患者比例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4)治疗2个月后,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91.2%明显高于对照组72.7%(P<0.05)。结论(1)“三部两路一体调脉平气”针法治疗脑梗死恢复期有较好的临床疗效;(2)“三部两路一体调脉平气”针法治疗脑梗死恢复期临床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常规针刺;(3)“三部两路一体调脉平气”针法治疗脑梗死恢复期患者,在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中医证候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水平方面均明显优于常规针刺,值得临床借鉴。

卢尹凤[8](2020)在《电针联合经皮神经电刺激治疗中风后肩痛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课题旨在观察电针联合经皮神经电刺激对中风后肩痛患者肩痛程度、上肢活动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探索对本病安全、有效的中西医结合康复技术,为临床提高中风后肩痛患者的康复疗效和生活质量提供一种新思路。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原则,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中风后肩痛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以接受常规西医内科及常规康复治疗为基础,观察组采用电针联合经皮神经电刺激治疗,对照组采用经皮神经电刺激治疗,每天1次,每周治疗5次,周六周日休息,连续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后对患者进行VAS、FMA和BI评分,并评价临床疗效。结果:1.病例完成情况:本研究共观察中风后肩痛患者60例,治疗过程中未见不良反应发生,最后60例患者均完成全部研究。2.一般资料:两组的年龄、性别、病程、病性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有可比性。3.治疗前两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降低明显(P<0.05)。4.治疗前两组FM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FMA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较对照组升高明显(P<0.05)。5.治疗前两组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BI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总有效率比较:观察组共30人,治疗后有效28人,无效2人,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共30人,有效22人,无效8人,总有效率73.33%;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较治疗前情况均改善,但观察组临床疗效更为显着(P<0.05)。结论:1.电针联合经皮神经电刺激、经皮神经电刺激两种方法都减轻中风后肩痛患者肩痛程度,改善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2.电针联合经皮神经电刺激较经皮神经电刺激治疗对改善肩痛、上肢运动功能和生活能力的效果更佳。3.电针和经皮神经电刺激联合应用的总体疗效优于单一经皮神经电刺激治疗。两者结合,丰富中风后肩痛的康复手段,提高疗效,充分体现了针刺和电刺激结合的优势。

张丽[9](2019)在《改良易筋经团体训练对脑卒中恢复期认知障碍患者的康复效果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改良易筋经团体训练对脑卒中恢复期认知障碍患者的康复效果,为易筋经的临床应用及推广提供依据。方法:2018年6月-2019年3月,在上海新起点康复医院招募符合条件的脑卒中住院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三组,其中对照组30人,团体作业组30人,易筋经组30人。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治疗,团体作业组和易筋经组在常规康复的基础上分别进行团体作业及易筋经干预,每周3次,每次60分钟,共4周。运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 CA)量表评定认知功能,巴氏指数(BI)评定日常生活功能,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定睡眠质量,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定生活质量。于干预前与干预四周后对患者进行所有项目评估,数据收集整理后,以Excel2016建立数据库,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认知功能:干预后对照组的Mo CA总分及定向力得分较干预前显着提高(P<0.05),团体作业组的注意力、语言、抽象、延迟回忆、定向力得分及总分较干预前显着提高(P<0.05),易筋经组的命名、注意力、语言、抽象、延迟回忆、定向力得分及总分较干预前显着提高(P<0.05)。干预前后的差值比较,在注意力、延迟回忆、定向力及总分上,团体作业组的差值高于对照组(P<0.05);在注意力和Mo CA总分上,易筋经组的差值高于对照组(P<0.05);在Mo CA总分上,团体作业组的差值高于易筋经组(P<0.05)。(2)睡眠质量:干预后对照组的睡眠时间得分及PSQI总分较干预前显着降低(P<0.05),团体作业组的日间功能得分及PSQI总分较干预前显着降低(P<0.05),易筋经组的睡眠质量、睡眠时间、日间功能及PSQI总分较干预前显着降低(P<0.05)。干预前后的差值比较,在总分上,易筋经组的差值高于团体作业和对照组(P<0.05)。(3)日常生活能力:干预后三组的BI总分较干预前均显着提高(P<0.05)。干预前后的差值比较,易筋经组和团体作业组的BI总分差值高于对照组(P<0.05)。(4)生活质量:干预后对照组的SF-36平均分及PCS得分较干预前均显着提高(P<0.05),团体作业组和易筋经组的SF-36平均分、PCS及MCS得分较干预前均显着提高(P<0.05)。干预前后的差值比较,在SF-36平均分及PCS上,团体作业组和易筋经组的差值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4周的改良易筋经团体锻炼可改善脑卒中恢复期认知障碍患者的认知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其生活质量,其效果不差于团体作业疗法。

廖杏鸣[10](2019)在《基于心肾同治针刺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心肾同治针刺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中风后吞咽障碍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心肾同治选穴原则选穴针刺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1、观察组:(1)针刺主穴:心俞、肾俞、内关、神门、足三里、通里、太溪、涌泉、廉泉;(2)刺法:患者取侧卧位,穴位直刺10-30mm,行小幅度提插捻转致得气,留针30分钟;(3)刺血疗法取穴及操作:患者张嘴,使用压舌板固定舌体抬起,三棱针点刺舌系带两侧静脉上,使用三寸以上长针点刺咽后壁。每周一次。2、对照组:(1)针刺主穴参考《针灸学》取穴:风池、翳风、上廉泉、金津、玉液、咽后壁、水沟、通里。水沟通里用泻法,其余穴位用平补平泻法。(2)刺法:风池翳风针向喉结,震颤徐入2-2.5寸,小幅度捻转补法,上廉泉针尖向舌根方向斜刺1.5寸。(3)刺血疗法取穴及操作同观察组。3、疗程及评价方法:每周进行5次治疗,分别于周一至周五进行1次,连续治疗15次,共治疗两个疗程。于治疗前与15次治疗结束后采用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SA)、洼田饮水试验、改良Bathel日常生活能力评价量表(MBI)进行疗效评价。采用统计软件SPSS17.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治疗前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观察组在改善总体临床疗效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3.治疗前后SSA评分比较,观察组在初步评价、饮一匙水、饮一杯水、SSA总分方面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在饮一杯水、SSA方面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在SSA总分方面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中风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能力较前有所改善。4.治疗前后改良Bathel日常生活能力评价量表总评分比较,观察组在日常生活能力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在日常生活能力方面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中风后吞咽障碍患者的生活质量较前有所改善。5.治疗后,两组SSA评分比较,在初步评价、饮一匙水、饮一杯水、SSA总分方面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观察组在中风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能力方面优于对照组。6.治疗后,两组改良Bathel日常生活能力评价量表总评分比较,在日常生活能力方面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观察组在改善中风后吞咽障碍生活质量方面优于对照组。结论:基于心肾同治针刺治疗的观察组与采用常规针刺治疗的对照组均能有效治疗中风后吞咽功能障碍,但观察组在改善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吞咽能力与生活质量方面均优于对照组。

二、头针加电疗配合功能训练对脑梗死康复治疗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头针加电疗配合功能训练对脑梗死康复治疗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姿势控制结合穴位按摩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病例诊断标准
        1.3 病例入选标准
        1.4 病例排除标准
        1.5 病例剔除标准:见表1
        1.6 病例脱落标准:见表2
        1.7 病例终止标准:见表3
    2 研究方法
        2.1 样本量计算及分组
        2.2 治疗方法
        2.2.1 神经内科基础治疗
        2.2.2 分组治疗及疗程
        2.2.3 康复治疗方法
        2.3 吞咽障碍评定方法
        2.4 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2.5 统计学方法
        2.6 技术路线图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分析
        3.1.1 对照组和观察组性别比较
        3.1.2 对照组和观察组年龄、病程比较
        3.1.3 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卒中类型比较
        3.2 治疗结果分析
        3.2.1 对照组和观察组疗效比较
        3.2.2 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前后SSA评定比较
        3.2.3 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前后饮水实验评定比较
        3.2.4 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前后是否有误吸的比较
        3.2.5 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后关于有无发热、营养障碍等并发症的比较
        3.3 安全性分析
第二部分 理论研究
    1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
        1.1 脑卒中的西医认识
        1.2 脑卒中的中医认识
        1.3 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
        1.4 脑卒中后吞咽功能的评估
        1.5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治疗
        1.5.1 针灸治疗
        1.5.2 穴位按摩治疗
        1.5.3 中药治疗
        1.5.4 常规康复训练
        1.5.5 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
        1.5.6 冰刺激治疗
        1.5.7 呼吸训练治疗
        1.5.8 bobath治疗
        1.5.9 舌压抗阻反馈训练
        1.5.10 其他治疗方式
    2 穴位按摩在脑卒中患者康复中的应用
        2.1 卒中后偏瘫
        2.2 卒中后失眠
        2.3 卒中后便秘
        2.4 卒中后抑郁
        2.5 卒中后尿潴留
        2.6 肩手综合征
        2.7 卒中相关性肺炎
    3 姿势控制在脑卒中患者康复中的应用
    4 本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第三部分 讨论与分析
    1 姿势控制概述
        1.1 姿势控制在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治疗中的作用机理
    2 穴位按摩概述
        2.1 穴位按摩在脑卒中吞咽障碍治疗中穴位的选择及作用机制
    3 各评定方法对本课题的意义
    4 本课题的疗效评价
        4.1 两组可比性分析
        4.2 两组治疗疗效结果分析
        4.3 两组SSA评分结果分析
        4.4 两组饮水实验结果分析
        4.5 两组误吸结果分析
        4.6 两组发热、营养障碍等并发症结果分析
    5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综述 经肌肉电刺激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2)针灸治疗脑梗死后上肢痉挛性偏瘫的Meta分析及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中风后上肢痉挛性偏瘫的中医研究进展
    卒中后上肢痉挛性偏瘫的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章 针灸治疗脑梗死后上肢痉挛性偏瘫的Meta分析
    1 研究方法
    2 研究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2.2 文献基本特征
        2.3 文献质量评价
        2.4 Meta分析结果
        2.5 偏倚性分析
        2.6 安全性评价
        2.7 依从性评价
    3 讨论与结论
    4 不足与展望
第二章 头体针并用联合常规康复治疗脑梗死后上肢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研究
    1 病例采集
    2 病例选择
    3 研究方法
    4 观察指标
    5 疗效判定标准
    6 统计学分析
    7 研究结果
        7.1 一般情况
        7.2 干预前后量表评分比较
        7.3 临床疗效
    8 讨论与结论
        8.1 立题依据
        8.2 干预策略
        8.3 评价手段选择
        8.4 结论
        8.5 问题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头体针结合治疗脑梗死后下肢痉挛性偏瘫的Meta分析和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性偏瘫的西医研究进展
        1. 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西医认识
        2. 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性偏瘫的西医治疗现状
        2.1 药物治疗
        2.2 非药物治疗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性偏瘫的中医治疗进展
        1. 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性偏瘫的中医治疗现状
        1.1 中药内服
        1.2 中药外用
        1.3 针刺疗法
        1.4 灸法
        1.5 推拿手法
        参考文献
引言
第二部分
    研究一 针刺治疗脑梗死后下肢痉挛性偏瘫的Meta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类型
        1.2 文献纳入标准
        1.3 干预措施
        1.4 主要结局指标
        1.5 文献排除标准
        1.6 文献检索
        1.7 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
        1.8 偏倚风险评价
        1.9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2.2 纳入文献基本特征
        2.3 方法学质量评价
        2.4 Meta分析结果
        2.5 不良反应
        2.6 发表偏倚
        2.7 敏感性分析
        3. 讨论
        3.1 局限性
        3.2 展望
        4. 结论
    研究二 头体针联合对脑梗死后下肢痉挛性偏瘫的临床观察
        1. 研究方案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脱落标准
        1.6 治疗方案
        1.7 观察与评价指标
        1.8 数据整理与统计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2.2 疗效指标统计分析
        3. 讨论
        3.1 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性偏瘫的中医病因病机学认识
        3.2 立题依据
        3.3 选穴依据
        3.4 结果分析
        3.5 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和成果

(4)通关利窍针刺法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临床效应与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1.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1.1.1 研究对象来源
        1.1.2 研究对象诊断、纳入和排除标准
        1.1.3 样本量计算
    1.2 资料收集
        1.2.1 病例筛选
        1.2.2 数据收集
        1.2.3 治疗方案记录
        1.2.4 疗效评定标准
    1.3 统计学分析
        1.3.1 数据预处理
        1.3.2 统计分析
        1.3.3 数据缺失值处理
        1.3.4 统计软件
    1.4 技术路线图
2.结果
    2.1 研究分组
    2.2 变量赋值
    2.3 不同疗效标准下的结果:
        2.3.1 以FOIS改善≥1 级作为针刺有效评价标准
        2.3.2 以WST改善≥1 级作为针刺有效评价标准
        2.3.3 以WST和 FOIS同时改善1 个等级作为针刺有效标准
        2.3.4 以FOIS改善2 个等级以上作为疗效评价标准
讨论
    1.从针刺量学角度分析影响针刺效应的相关因素
    2.针刺治疗PSD的临床疗效评价现状
    3.本研究结果分析
        3.1 影响通关利窍针刺法治疗PSD的因素分析
        3.2 不同疗效指标下影响通关利窍针刺法治疗PSD的因素差异分析
        3.3 同一疗效评价指标,不同改善程度下影响针刺治疗PSD的因素差异分析
        3.4 分析影响通关利窍针刺疗效因素的现实意义
结论
展望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中医治疗现状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一、教育经历
    二、学术成绩或成就
        1.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2.参与课题情况

(5)头针联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对照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2.病例选择
        2.1 诊断标准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中止和剔除标准
        2.5 脱落标准
第二部分 研究方法
    1 分组方法
        1.1 随机分组
        1.2 对照
        1.3 盲法
    2 治疗方法
        2.1 基础康复治疗
        2.2 头针治疗
        2.3 肌电生物反馈治疗
        2.4 头针联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
    3.观察指标
        3.1 一般资料
        3.2 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表[9]
        3.3 运动评估量表运动功能评分[10]
        3.4 上肢肌电图评分评估指标[11]
        3.5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12]
        3.6 安全指标
    4 统计方法
    5 临床流程图
第三部分 结果与分析
    1 三组一般资料的情况分析
    2 各组于治疗前后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的比较
    3 各组上肢运动检查治疗评定比较
    4 各组治疗前后上肢肌电图评分评估指标比较
    5 各组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能力表评定比较
    6 安全性分析
    7 病例脱落情况
第四部分 讨论
    1 中医对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的认识
    2 西医对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认识
    3 中医学对脑卒中后上肢功能的治疗进展
        3.1 中药治疗
        3.2 针灸治疗
    4 西医学对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的治疗进展
        4.1 药物治疗
        4.2 康复训练
        4.3 肌电生物疗法
        4.4 其他治疗
    5 本研究治疗方法的选择依据
        5.1 头针疗法的选择依据
        5.2 肌电生物反馈法的选择依据
        5.3 本研究治疗方法的选择依据
    6 量表指标的选择
    7 对本研究结果的对比分析
    8 不足之处及进一步研究方向
        8.1 不足之处
        8.2 进一步研究方向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
综述 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康复治疗近十年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6)针刺足临泣及带脉交会穴配合调神通络针法对缺血中风急性期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研究对象来源
        1.2 研究对象选择
    2 研究方案
        2.1 样本含量估算
        2.2 随机分组方法
        2.3 治疗方案
    3 观察指标
        3.1 一般指标项目
        3.2 疗效评价指标
    4 安全性评价
        4.1 安全性分级
        4.2 不良事件记录
        4.3 不良事件处理
    5 统计分析
    6 疗效性结果分析
        6.1 研究完成情况
        6.2 基线比较
        6.3 治疗前比较
        6.4 疗效评价
    7 安全性结果分析
        7.1 不良事件
        7.2 安全性分析
讨论
    1 干预方法、时机的选择依据及干预下肢运动功能的意义
        1.1 干预方法的选择依据
        1.2 干预时机的选择依据
        1.3 干预下肢运动功能的意义
    2 中、西医对缺血中风后偏瘫的认识
    3 调神通络针法治疗的中、西医理论依据
        3.1 调神通络针法治疗中医理论依据
        3.2 调神通络针法治疗西医理论依据
    4 针刺足临泣及带脉交会穴治疗中、西医理论依据
        4.1 针刺足临泣及带脉交会穴治疗中医理论依据
        4.2 针刺足临泣及带脉交会穴治疗西医理论依据
    5 选择量表的依据
    6 研究结果分析
    7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传统医学为主治疗中风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
    1 偏瘫的病因病机
    2 传统针灸治疗
    3 传统非针灸治疗
    4 不同方法联合治疗
    5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三部两路一体调脉平气”针法治疗脑梗死恢复期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引言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选择
    2 研究方法
        2.1 随机
        2.2 对照
        2.3 盲法
        2.4 治疗方法
        2.5 疗效评价
        2.6 安全性观察
        2.7 安全性评定标准
        2.8 统计分析
研究结果
    1 病例完成情况分析
    2 基线分析
        2.1 两组性别比较
        2.2 两组年龄比较
        2.3 两组病程比较
        2.4 两组NIHSS评分、BI评分、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3 治疗后分析
        3.1 组内比较
        3.2 组间比较
        3.3 两组患者中医临床总有效率比较
    4 安全性评价
讨论
    1 气机升降逆乱是脑梗死恢复期的主要病机
    2 “三部两路一体”脉诊法辨脑梗死恢复期气机升降异常情况的理论依据
        2.1 “三部两路一体”脉诊法
        2.2 “三部两路一体”脉诊法辨脑梗死恢复期气机升降异常情况
        2.3 理论依据
    3 “三部两路一体调脉平气”针法调气机升降治疗脑梗死恢复期的理论依据
        3.1 “三部两路一体调脉平气”针法
        3.2 理论依据
    4 选穴依据
    5 针刺补泻操作手法
    6 “三部两路一体调脉平气”针法与普通针刺治疗脑梗死恢复期的疗效差异
    7 安全性评价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8)电针联合经皮神经电刺激治疗中风后肩痛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中医对中风后肩痛的认识
        1.1 中风后肩痛的病名溯源
        1.2 中风后肩痛的病因病机
    2.西医对中风后肩痛的认识
        2.1 肩关节的解剖结构
        2.2 病因与发病机制
    3.中医治疗中风后肩痛的进展
        3.1 针灸治疗
        3.2 中药治疗
        3.3 推拿治疗
        3.4 其他适宜技术
    4.西医治疗中风后肩痛的进展
        4.1 药物治疗
        4.2 物理因子治疗
        4.3 运动疗法
    5.综合治疗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退出(脱落)标准
        1.7 意外事件处理
    2.研究方法
        2.1 研究设计及分组
        2.2 治疗方案
        2.3 观察指标
        2.4 疗效评定标准
        2.5 统计方法
    3.研究结果
        3.1 病例完成情况
        3.2 一般资料结果
        3.3 观察指标结果
        3.4 疗效分析
    4.安全性评价
第三部分 讨论
    1.针刺腧穴分析
    2.电针疗法分析
    3.TENS疗法分析
    4.观察指标的选择依据
    5.结果分析
        5.1 一般数据分析
        5.2 VAS 评分分析
        5.3 FMA 评分分析
        5.4 BI 评分分析
        5.5 总体疗效分析
第四部分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中风后肩痛的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致谢

(9)改良易筋经团体训练对脑卒中恢复期认知障碍患者的康复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研究背景
    2.前期基础
    3.研究意义
1.研究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诊断标准
        1.1.2 纳入标准
        1.1.3 排除标准
        1.1.4 剔除标准
        1.1.5 中止标准
        1.1.6 样本量估算
    1.2 干预方法
        1.2.1 对照组方案
        1.2.2 易筋经组方案
        1.2.3 团体作业组方案
    1.3 结局指标
        1.3.1 一般资料
        1.3.2 主要结局指标
        1.3.3 次要结局指标
        1.3.4 安全性指标
    1.4 数据收集及分析
        1.4.1 数据收集
        1.4.2 统计分析
    1.5 质量监控
2.研究结果
    2.1 一般资料及结局指标的基线比较
        2.1.1 一般资料比较
        2.1.2 结局指标基线比较
    2.2 MoCA评估结果比较
        2.2.1 干预前后MoCA得分组内比较
        2.2.2 干预前后MoCA得分差值组间比较
    2.3 PSQI评估结果比较
        2.3.1 干预前后PSQI得分组内比较
        2.3.2 干预前后PSQI得分差值组间比较
    2.4 BI评估结果比较
        2.4.1 干预前后BI得分组内比较
        2.4.2 干预前后BI得分差值组间比较
    2.5 SF-36评估结果比较
        2.5.1 干预前后SF-36得分组内比较
        2.5.2 干预前后SF-36得分差值组间比较
    2.6 各量表的相关分析
    2.7 不良事件结果
3.讨论与分析
    3.1 一般资料分析
    3.2 改良易筋经对认知功能的影响
    3.3 改良易筋经对睡眠的影响
    3.4 改良易筋经对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3.5 改良易筋经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3.6 不足与展望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文献综述 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康复评估与治疗
        参考文献
    附录二 :已发表文章
    附录三 :易筋经(脑卒中)
    附录四 :评估量表
    附录五 :伦理报告
    附录六 :学术会议情况

(10)基于心肾同治针刺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中医学对中风后吞咽障碍的认识及治疗概况
        1.1 中风后吞咽障碍的病名源流
        1.2 中风后吞咽障碍的病因病机
        1.3 中风后吞咽障碍的中医药治疗
        1.3.1 中药治疗
        1.3.2 针灸治疗
    2 现代医学对中风后吞咽障碍的研究进展
        2.1 现代医学对吞咽功能生理、病理的认识
        2.2 现代医学对中风后吞咽障碍发病机制的认识
        2.3 现代医学对中风后吞咽障碍治疗的研究进展
    3 小结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临床一般资料
        1.2 临床诊断标准
        1.2.1 现代医学诊断标准
        1.2.2 中风后吞咽障碍的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1.3 临床观察病例纳入标准
        1.4 临床观察病例排除标准
        1.5 临床观察病例脱落标准
        1.6 临床观察病例剔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法
        2.2.1 基础治疗
        2.2.2 观察组(心肾同治针刺治疗)
        2.2.3 对照组(常规针刺治疗)
        2.2.4 疗程及评价方法
        2.3 疗效观察
        2.3.1 观察指标
        2.3.2 不良反应记录
        2.3.3 不良事件记录
        2.4 统计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情况
        3.1.1 一般资料比较
        3.2 两组SSA量表评分比较
        3.2.1 两组治疗前SSA量表评分比较
        3.2.2 两组治疗结束后 SSA 量表评分比较
        3.3 两组治疗前后洼田饮水试验评级比较
        3.4 两组治疗前后改良 Bathel 日常生活能力评价量表(MBI)评分比较
第三部分 讨论与分析
    1 基于心肾同治中风后吞咽障碍的中医理论依据
        1.1 心肾之间的联系
        1.2 从经络论述心肾与中风后吞咽障碍的关系
        1.3 从脏腑论述心肾与中风后吞咽障碍的关系
    2 心肾同治针刺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的选穴依据
        2.1 心肾同治针刺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体现脏腑经络辨证
        2.2 心肾同治针刺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的选穴依据
    3 心肾同治针刺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的临床评价
        3.1 对中风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质量的评价
        3.1.1 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tandardized Swallowing Assessment,SSA)
        3.1.2 洼田饮水试验
        3.2 对中风后吞咽障碍患者生活能力的评价
    4 研究存在的问题分析与展望
        4.1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4.2 展望
第四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SA)
    附录3 改良Bathel日常生活能力评价量表(MBI)
    附录4
    附录5 治疗期间合并服用药物详细记录表
缩略词表
综述 针刺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的临床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四、头针加电疗配合功能训练对脑梗死康复治疗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姿势控制结合穴位按摩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研究[D]. 吴艳丽.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针灸治疗脑梗死后上肢痉挛性偏瘫的Meta分析及临床疗效观察[D]. 李红培.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3]头体针结合治疗脑梗死后下肢痉挛性偏瘫的Meta分析和临床研究[D]. 李宇霄.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4]通关利窍针刺法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临床效应与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D]. 丁露.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头针联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临床研究[D]. 许秀峰.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3)
  • [6]针刺足临泣及带脉交会穴配合调神通络针法对缺血中风急性期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D]. 李斌.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7]“三部两路一体调脉平气”针法治疗脑梗死恢复期临床研究[D]. 管浩.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0(01)
  • [8]电针联合经皮神经电刺激治疗中风后肩痛的临床研究[D]. 卢尹凤.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0(03)
  • [9]改良易筋经团体训练对脑卒中恢复期认知障碍患者的康复效果观察[D]. 张丽.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10]基于心肾同治针刺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的临床观察[D]. 廖杏鸣.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