荨麻属药用植物研究进展

荨麻属药用植物研究进展

一、荨麻属药用植物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杨锋[1](2021)在《内蒙古沙漠植物区系及药用植物资源研究》文中认为本文采用实地调查与查阅文献相结合的方法,对内蒙古沙漠区种子植物区系与药用植物资源进行探讨。运用植物分类学、植物区系地理学的基本分析方法,对内蒙古沙漠区种子植物进行统计分析;参考中药学及药用植物学的划分对研究区药用植物资源特征进行系统性分析。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内蒙古沙漠区种子植物有497种,隶属67科254属。其中裸子植物有2科3属5种,被子植物有65科251属492种,区系优势现象明显,植物种类较为贫乏。生活型以草本植物为主,灌木其次;水分生态类型以中生、旱生为主。(2)内蒙古沙漠区种子植物区系具有明显的温带性质,在科一级分析中,世界温带分布型和温带分布为主的类型共有30科,占区系总科数的44.8%;在属一级分析中,以温带分布为主,共有134属,可划分为4个类型5个变型,占区系非世界分布属的58.5%;在种一级分析中,植物种主要起源于温带,而且深受地中海的影响。区系与热带有一定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本土为发源地,具有古老性,特有程度低。(3)内蒙古沙漠区珍稀濒危植物有21科,30属,32种。生活型以灌木和草本植物为主;水分生态类型以旱生占绝对优势;区系有一定地中海成分。(4)内蒙古沙漠区药用植物资源相对丰富,有217种,隶属于58科,154属,可划分为220种中药材,主要以全草入药,药性以寒性为主,药味以苦味为主,主要发挥清热及祛风湿的作用。

林红[2](2021)在《拉萨河流域洪积扇植被物种组成与多样性及其环境解释》文中提出洪积扇作为西藏的重要地貌组成单元,了解其植被的物种组成、群落类型、物种多样性等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间的相互关系,对洪积扇植被的恢复和重建、植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农牧民居住环境的建设和改善等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拉萨河流域12个洪积扇上的植被作为研究对象,调查分析了植物的科属组成、生长型、区系地理分布及药用植物资源的基本特征;依据优势种和联名法对植物群落进行了分类与命名,并选用Margalef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指数、Simpson指数对群落物种的多样性进行了研究;分别用CCA排序和相关性分析对植物群落及其物种组成、物种多样性指数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主要结论如下:(1)调查区共记录植物43科、135属、162种,其中以菊科、禾本科、唇形科、豆科、蔷薇科、十字花科、紫草科的植物居多,共占植物总数的56.17%;植物生长型在划分的7个类型中均有分布,且以多年生草本分布最多,半灌木分布最少,分别占植物总数的52.47%和1.23%;植物地理区系类型表现出以温带分布型为主,且与其他类型区共存的特点;在155种药用植物中,以全株入药药用植物、平性药用植物、苦味药用植物最多,分别占药用植物总数的45.81%、27.10%、38.71%。(2)调查区中的120个样方可划分为27个群落类型,其中:草本群落共计12个,以牛筋草群落、鼠曲草群落、水葱群落分布较为广泛;灌木群落共计6个,以扁刺峨眉蔷薇-牛筋草群落分布较多;乔木群落共计3个,多为人工种植的“四旁林”及苗圃;作物群落共计6个,以青稞群落为主。(3)影响调查区草本群落和灌木群落的物种组成、分布格局及物种多样性指数的环境因子主要有年均降雨、海拔及土壤pH。对草本群落及物种组成的分布有显着影响的还有坡度、坡向及土壤全氮含量;对灌木群落及物种组成有显着性的环境因子还包括年均气温、土壤有机质含量。(4)在调查区的草本群落和灌木群落中,不同环境因子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主要表现为土壤全氮含量与有机质含量之间存在极显着正相关关系,土壤全氮含量、有机质含量与年均降雨之间呈现出显着正相关关系,年均降雨与海拔之间表现为显着正相关关系,土壤全钾含量与土壤pH间显示出显着负相关关系。

孙冠花[3](2021)在《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中国特有植物多样性及其保护利用》文中研究表明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东北部与甘肃省的酒泉、张掖、武威地区相接,西部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乌兰县毗连,南部与海北藏族自治州的海晏、刚察县为邻,东部与海东地区的互助土族自治县接壤,行政区域包括海北藏族自治州的祁连县、门源县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德令哈市和天峻县部分区域。公园内生态系统独特,自然景观多样,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祁连山十分重要的核心区域,因此,对该地区特有植物多样性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在实地调查、文献查阅和数据分析整理的基础上,建立了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中国特有植物名录,并对本区中国特有植物的多样性,地理成分的多样性、保护植物的多样性,保护植物科属种的生活型多样性,保护植物的保护现状和保护对策以及资源植物划分和可持续发展的利用对策等方面进行初步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中国特有植物共有436种,隶属于50科160属,物种组成丰富,其中青海省特有植物共有23种,隶属于15科20属;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的特有植物(本区特有)共有5种。科、属的组成简单,较大科仅有2科(菊科,19属54种;禾本科,22属56种),中等科有9科,小科有26科,单种科共有14科;较大属有6属(风毛菊属Saussurea、柳属Salix、马先蒿属Pedicularis、黄耆属Astragalu、薹草属Carex、龙胆属Gentiana),中等属有12属,小属有64属,单种属有78属。2.本区中国特有植物生活型多样,分为乔木(常绿、落叶)、灌木(常绿、落叶)、草本(一年生、二年生、多年生)等,其中多年生草本占比最高,占本区特有植物总种数的66.7%,其次灌木占总种数的12.4%(以落叶灌木为主,占10.1%),乔木占总种数的8.5%(以落叶乔木为主,占7.1%),总体来说,草本植物>灌木>乔木。3.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中国特有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多样,中国特有植物属的地理成分有15个分布区类型,种的地理成分有13个分布亚型。属的地理成分分析表明,中国特有植物区系的温带性质显着,联系广泛;种的地理成分分析表明,本区中国特有植物区系以青藏高原成分为主,其次为西南-华北成分、华北成分。4.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中国特有植物地理分布格局呈现明显的变化规律,水平分布规律:从东-西呈现明显的递减规律,即东段分布有48科149属363种,中段分布有35科94属202种,西段分布有35科80属148种;垂直分布规律:从低海拔到海拔5500m范围内中国特有植物的种数呈现先递增后递减的趋势,在海拔3000-3500m段的中国特有植物种数最多,共有339种。5.本区中国特有植物中保护植物种类较丰富,本区各类保护植物共有42种,隶属于19科35属,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13种,隶属4科12属,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仅有兰科的毛杓兰(Cypripedium franchetii)1种,其余均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另外,在分析保护植物的保护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合理的保护对策。6.本区资源植物种类较丰富,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中国特有植物中,药用植物共有154种、油脂植物有20种、淀粉及糖类植物有24种、防风固沙植物有13种、纤维植物有37种、芳香植物有28种、饲料牧草植物有33种及绿化观赏植物有44种。

张嘉园[4](2021)在《荨麻多糖的分离纯化、结构鉴定及降糖活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糖尿病是一组以血糖水平升高为临床诊断指标的慢性代谢性疾病,长期代谢紊乱可引起多系统损害和氧化损伤。经研究发现荨麻属植物具有降血糖、抗氧化、调血脂、抗炎、抗菌、镇痛、抗前列腺增生等广泛的药理活性,其中多糖类成分是荨麻属植物降糖、抗氧化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因此对于荨麻多糖及其降糖活性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以裂叶荨麻(Urtica fissa E.pritz.)为原料,采用半仿生提取法对裂叶荨麻粗多糖(Polysaccharides of Urtica fissaE.pritz.,PUF)进行提取,测定粗多糖中总糖、糖醛酸及蛋白质含量;采用DEAE纤维素柱层析从PUF中分离得到4种多糖(PUF1、PUF2、PUF3、PUF4);评价了 4种多糖的抗氧化及降糖活性;对PUF3的纯度、分子量、单糖组成及结构进行分析;研究了 PUF3对IR-HepG2细胞糖代谢及氧化应激的影响。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荨麻多糖的提取及纯化通过响应面分析法分别对酸液(pH1)、碱液(pH2)、料液比、提取温度、提取时间进行了工艺优化,得到最佳工艺参数为:pH1为3,pH2为8,料液比为1:16,提取温度为65℃、提取时间为7 7min,PUF得率为7.04%,总糖、糖醛酸、蛋白质含量分别为78.48%、16.12%、5.34%。采用DEAE纤维素柱层析将PUF经各浓度的NaCl溶液(0、0.1、0.3、0.5mol/L)梯度洗脱分别得到PUF1、PUF2、PUF3、PUF4,各组分多糖得率分别为:32.3%、21.8%、29.6%、14.3%。2.荨麻多糖的体外抗氧化及降糖活性研究PUF1、PUF2、PUF3、PUF4体外抗氧化实验显示荨麻多糖对DPPH自由基、羟自由基、超氧阴离子均具有一定的清除作用。DPPH自由基清除率最高达到69.59%,羟自由基清除率最高达到65.41%,超氧阴离子清除率最高达到52.46%,对于总还原力的影响相对较小。PUF1、PUF2、PUF3、PUF4体外降糖实验显示4种荨麻多糖对α-葡萄糖苷酶、α-淀粉酶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最高达到69.48%,其强弱顺序为:PUF3>PUF1>PUF4>PUF2。α-淀粉酶抑制活性最高达到89.45%,其强弱顺序为:PUF3>PUF2>PUF1>PUF4。结果显示:PUF3的降糖活性最强。3.荨麻多糖PUF3的结构鉴定紫外全波长扫描显示PUF3不含有核酸及蛋白质;结合高效凝胶渗透色谱(High Performance Gel Permeation Chromatography,HPGPC)分析得出PUF3的分子量为3.08×105Da;通过对PUF3进行单糖组成分析表明:PUF3是由甘露糖、核糖、鼠李糖、葡萄糖醛酸、半乳糖醛酸、葡萄糖、半乳糖、阿拉伯糖、岩藻糖构成,摩尔比为1.32:0.65:14.76:2.49:5.20:3.13:27.13:20.90:1.16。刚果红试验表明,PUF3不具有三螺旋结构;扫描电镜结果显示PUF3呈不规则片状结构,表面存在密集的小孔;原子力显微镜结果显示由单一多糖分子链缠绕呈不规则片状;傅里叶红外光谱、核磁共振分析表明PUF3为呋喃型多糖,具有α和β构型的糖苷键,同时具有多糖特征峰。4.PUF3对IR-HepG2细胞糖代谢及氧化应激的影响构建胰岛素抵抗HepG2细胞(IR-HepG2)模型的最适胰岛素浓度为1×1 0-7mol/L、作用时间为 48h。与 Control 组相比,模型组(insulin resistance,IR)葡萄糖消耗量显着降低,同时不具有细胞毒性,表示IR-HepG2细胞模型构建成功。分别设置空白组(Control)、模型组(IR)、二甲双胍组(Metformin,Met)、PUF3 高剂量组(PUF3-H)、PUF3 中剂量组(PUF3-M)、PUF3低剂量组(PUF3-L)。与IR组比较PUF3-H、PUF3-M、PUF3-L组均能不同程度地增加细胞的葡萄糖消耗量(p<0.05,p<0.01)。此外经PUF3干预后,在PUF3-H组中,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含量较 IR组分别下调(p<0.01)(p<0.05),己糖激酶(hexokinase,HK)、丙酮酸激酶(pyruvate kinase,PK)、糖原含量较 IR 组分别上调(p<0.05)(p<0.01)(p<0.05),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力明显改善。利用荧光探针DCFH-DA结合荧光倒置显微镜观察PUF3对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的影响,结果表明PUF3高、中、低剂量组荧光强度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减弱。综上所述,本文对荨麻多糖进行了分离纯化及活性考察,结果表明PUF3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及体外降糖活性,可通过影响IR-HepG2细胞的葡萄糖消耗来减轻胰岛素抵抗;通过提高HK、PK含量,促进糖原合成,降低TG含量来调节糖脂代谢;通过降低MDA含量,增强SOD活力,降低ROS水平来改善氧化应激。

叶长青[5](2020)在《荨麻与冷蒿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裂叶荨麻(Urtica lobatifolia)为荨麻科荨麻属植物,在我国分布广泛,全草入药;冷蒿(Artemisia frigida)为菊科蒿属植物,分布于我国北方干旱地区,在牧区是优良的饲料。本论文系统综述了荨麻与冷蒿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并对裂叶荨麻与冷蒿开展了较为系统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取得了以下研究成果:(1)化学成分研究以TLC为导向,对荨麻与冷蒿95%乙醇提取物中的化学成分进行系统分离,应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MCI柱色谱和HPLC等分离方法共分离得38个化合物,并运用NMR、CD和HRESIMS等多种技术共鉴定了28个化合物(由于化合物量的关系及时间因素,10个化合物还未确定其结构)。其中,从荨麻中共鉴定17个化合物,包括1个新骨架化合物、3个新化合物、4个新天然产物;从冷蒿中共鉴定11个化合物,包括3个新化合物。(2)生物活性研究采用MTT比色法,通过测定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评价了2*、3*、4*、8*、9*、10*、11*这七个化合物对HeLa、HT-29、HepG2三种细胞的抗肿瘤活性,其IC50表明这些化合物均具有一定程度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作用。本论文丰富了荨麻属和蒿属植物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得到了一些结构新颖或具有一定生物活性的化合物,为寻找新型药物提供了很好的资源,也为更好开发利用荨麻属和蒿属植物提供一些参考。

关枫,王晶,王博涵,崔明宇[6](2020)在《荨麻属植物抗类风湿作用及活性成分研究新进展》文中提出荨麻是我国传统的民族、民间用药,在欧洲及美国等应用亦很普遍。荨麻属植物在我国分布广泛,其药理作用研究越来越受到学者的关注,目前主要针对其治疗前列腺炎、糖尿病、高血脂、风湿、类风湿等疾病方面开展了研究,在其抗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研究报道也逐渐增多,已成为荨麻属植物研究热点之一。通过文献检索与整理,对该属植物近10年来基于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相关实验研究新进展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发现荨麻属植物主要含有黄酮类、酚酸类、香豆素类、木脂素类、生物碱类等活性成分,主要采用醇提工艺并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有效成分的含量,且荨麻属植物具有非常好的抗炎镇痛作用。

何亚娟[7](2020)在《裂叶荨麻提取物对2型糖尿病小鼠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关于中药在糖尿病治疗方面的研究日益增多。因此,从众多天然药物中筛选具有降糖活性的药材成为降糖药物研究的重点。荨麻属植物对糖尿病的治疗具有一定作用,目前,已有研究报道异株荨麻、狭叶荨麻、罗马荨麻等多种荨麻属植物的降糖活性,但关于裂叶荨麻降糖活性研究鲜有报道。本研究首先进行裂叶荨麻提取物体外抗氧化及降糖活性的检测,其次构建T2DM小鼠模型,明确其对糖尿病小鼠生理生化指标及重要器官组织形态的影响,最后基于代谢组学及分子生物学方法阐释裂叶荨麻的降糖作用机制。(1)裂叶荨麻提取物体外抗氧化及降糖活性研究采用乙醇回流法制备裂叶荨麻提取物(Urticafissa extract,UFE),测得黄酮含量为12.09mg/g,研究UFE体外抗氧化活性及降糖活性,测得UFE对DPPH自由基的最大清除率为92.76%、IC50值为9.96μg/mL;对羟基自由基的最大清除率为98.05%、IC50值为1.12mg/mL;总还原力随UFE浓度的升高呈递增关系,表明UFE有一定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实验测得UFE对α-葡萄糖苷酶的最大抑制率为59.06%、IC50值为31.59mg/mL,对α-淀粉酶的最大抑制率为76.54%、IC50值为8.62mg/mL,且抑制率均随着UFE浓度的升高呈递增关系,表明UFE具有一定的体外降糖活性。(2)裂叶荨麻提取物对T2DM小鼠降糖活性研究采用高脂高糖饮食4周联合两次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75mg/Kg构建T2DM小鼠模型,定期测定小鼠的采食量、饮水量、体重及空腹血糖值(FBG)。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采食量、饮水量增大,体重下降,FBG值大于11.1mmoL/L,说明模型构建成功。将T2DM小鼠分为模型组(DM)、二甲双胍组(Met)以及裂叶荨麻提取物低(F-L)、中(F-M)和高剂量组(F-H),各组小鼠及对照组(Con)小鼠灌胃相应药物,定期测定小鼠采食量、饮水量、体重及FBG值,连续给药5周后,检测各项生理生化指标。生理指标测定结果表明:与DM组相比,F-L、F-M、F-H组小鼠采食量、饮水量降低,体重升高,FBG值下降,且具有剂量依赖关系;血脂含量测定结果表明:与DM组相比,F-L、F-M、F-H组小鼠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及低密度脂蛋白(LDL-C)含量减少,高密度脂蛋白(HDL-C)含量增多,其中F-H组小鼠血脂改善作用较好,与DM组小鼠血清TC、TG、LDL-C、HDL-C 含量差异显着(P<0.05或P<0.01);血清转氨酶活力测定结果表明:与DM组相比,F-L、F-M、F-H组小鼠血清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活力降低,其中F-M组与DM组小鼠血清转氨酶活力之间差异显着(P<0.05);氧化指标测定结果表明:与DM组相比,F-L、F-M、F-H组小鼠肝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及谷胱甘肽(GSH)含量升高、丙二醛(MDA)含量降低,其中F-H组氧化指标均与DM组小鼠之间差异显着(P<0.05或P<0.01);脏器系数计算结果表明:与DM组相比,UFE对T2DM小鼠的肝、肾肿大有改善作用;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表明:与DM组相比,UFE对T2DM小鼠的肝细胞肿大与坏死、肾小球萎缩、基底膜变形及胰岛萎缩也有一定的改善作用。综上表明,UFE有一定的降糖、降脂作用,且能改善T2DM小鼠的氧化应激水平及血清转氨酶活力,对T2DM小鼠肝、肾、胰腺组织损伤有一定修复作用。(3)裂叶荨麻提取物降糖作用机制研究基于UPLC-Q-TOF-MS对Con、DM、Met、F-H组小鼠血清代谢产物进行分析,得出各组小鼠代谢物之间的差异及代谢通路。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结果表明,各组小鼠血清代谢物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得到66个代谢差异物及8条代谢通路,影响较大的主要是甘油磷脂代谢及醚脂代谢。说明UFE对糖尿病小鼠糖脂代谢有改善作用。检测各组小鼠血清空腹胰岛素(FINS)含量,计算胰岛素分泌指数(FBCI)、胰岛素抵抗指数(IRI)及胰岛素敏感指数(ISI),明确UFE对糖尿病小鼠胰岛素抵抗有无改善作用。结果表明,与DM组相比,F-L、F-M、F-H组小鼠胰岛素抵抗均有改善,其中F-H组改善效果最为明显,与DM组小鼠之间差异显着(P<0.01)。进一步利用Western-Blot检测Con、DM、Met、F-H组小鼠肝组织中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蛋白表达,结果表明,与DM组相比,UFE能上调AMPK、PI-3K、AKT蛋白表达。说明UFE可能是通过改善甘油磷脂等代谢途径进一步改善T2DM小鼠的胰岛素抵抗现象。综上表明,UFE通过调节甘油磷脂代谢、醚脂代谢等途径改善T2DM小鼠糖脂代谢紊乱及上调AMPK、PI3K、AKT蛋白的表达改善胰岛素抵抗来发挥降血糖的作用,根据体内动物实验明确UFE对T2DM小鼠脏器损伤有一定程度的保护作用,同时结合体外抗氧化实验及体内氧化指标的检测明确裂叶荨麻提取物具有抗氧化的作用。

苏日娜[8](2019)在《藏药高原荨麻降尿酸、抗良性前列腺增生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与目的】高原荨麻Urtica hyperborea Jacq.ex Wedd.系荨麻科荨麻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在西藏南部至北部、青海、甘肃、四川、新疆等广泛分布,资源丰富。据藏医药专着《晶珠本草》及《中华藏本草》记载,高原荨麻U.hyperborea、宽叶荨麻U.laetevirens Maxim.或裂叶荨麻U.fissa Pritz.等同属多种植物作“萨珠”药用,以干燥地上部分入药,具有清热、祛湿、提升胃温、降压、解痉功效,临床用于风湿热病、“龙”病、胃寒、消化不良、风湿疼痛、高血压、产后抽风、小儿抽风、荨麻疹;外用治毒蛇咬伤、疮疖疗毒。荨麻属多种植物为多个民族使用,但仅高原荨麻为藏民族独用,具有鲜明的特色及重要的研究价值。现代药学、药理学研究报道,该属多种植物含有黄酮类、木脂素类、香豆素类、有机酸类、萜类等类成分,具有抗前列腺增生作用、抗炎及镇痛、抗风湿作用、抗菌活性等多种药理活性,且在欧洲已有从荨麻属植物开发新药上市。但迄今未见有关高原荨麻U.hyperborea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等的研究报道。因此,根据藏医对“萨真”的临床应用和有关荨麻属植物的现代药学研究报道,本文将以高原荨麻U.hyperborea为研究对象,进行降尿酸和抗良性前列腺增生(BPH)作用研究,探寻其降尿酸和抗良性前列腺增生作用机制及物质基础。主要研究内容为以下三点:一、采用人肾小管上皮细胞HK2、体外黄嘌呤氧化酶(XOD)及高尿酸血症小鼠模型对高原荨麻不同部位进行降尿酸作用及机制研究,筛选高原荨麻降尿酸主要活性部位并阐明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二、采用丙酸睾酮诱导建立前列腺增生小鼠模型,考察高原荨麻不同部位抗良性前列腺增生(BPH)作用及机制,研究高原荨麻抗BPH主要活性部位与作用机制。三、利用UPLC-Q-TOP-MS/MS技术与系统化学分离手段对以上主要活性部位进行化学成分研究,推断并验证高原荨麻潜在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方法与结果】1.高原荨麻不同部位降尿酸作用研究(1)通过体外实验观察高原荨麻不同部位对HK2细胞尿酸转运体URAT1及OAT1蛋白表达与体外抑制黄嘌呤氧化酶(XOD)活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乙酸乙酯萃取部位高低剂量组、正丁醇萃取部位高剂量组及醇溶部位高低剂量组均具有明显的下调URAT1及上调OAT1蛋白表达的作用,而对体外XOD活力无明显抑制作用。(2)利用体内高尿酸血症小鼠动物模型,研究高原荨麻不同部位对高尿酸血症小鼠模型血清UA、Cr、BUN水平、肝脏XOD和血清ADA活力及肾脏尿酸转运体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原荨麻不同部位各剂量组均显着降低血清UA水平,其中醇溶部位既显着降血清UA水平,又降低Cr和BUN的水平、抑制肝脏XOD和血清ADA活力,并且还下调肾脏尿酸转运体URAT1和上调OAT1的mRNA表达水平。说明醇溶部位不仅通过抑制肝脏XOD、血清ADA活力减少体内黄嘌呤及次黄嘌呤生成,还可通过调节尿酸转运体URAT1和OAT1基因的表达,从而减少尿酸的产生或增加尿酸的排泄,继而保持高尿酸血症小鼠的体内尿酸的稳态,同时该部位还有保护肾脏功能的作用。结合以上体内外研究结果,可得知,高原荨麻成分的活性受胃肠道影响显着的特色,提示后续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应以体内模型为主的合理筛选方式。2.高原荨麻不同部位抗良性前列腺增生作用研究采用前列腺增生小鼠动物模型,研究高原荨麻不同部位对前列腺增生小鼠前列腺指数、血清DHT和EGF水平、前列腺组织EGF及Bcl-2的mRNA表达水平及前列腺组织病理学检查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原荨麻乙酸乙酯萃取部位及醇溶部位具有显着的降低前列腺指数的作用,同时具有降低血清DHT、EGF水平及下调前列腺组织EGF、Bcl-2的mRNA表达;前列腺组织病理切片结果显示乙酸乙酯萃取部位及醇溶部位大部分腺体和腺细胞未见增生,排列整齐,少数腺体和细胞出现增生,分泌物较少,总体上前列腺增生程度明显减轻。3.高原荨麻降尿酸及抗BPH物质基础研究本文利用UPLC-Q-TOP-MS/MS技术从高原荨麻中共鉴别31个化合物,与对照品比对了13个;从乙酸乙酯萃取部位(抗BPH有效部位)鉴别出16个化合物,与对照品比对了7个;从醇溶部位(降尿酸及抗BPH有效部位)中鉴别出22个化合物,与对照品比对了8个。其中乙酸乙酯萃取部位和醇溶部位共有成分为11个。其中黄酮类化合物8个,酚酸类化合物14个,苯丙素类8个(香豆素类4个,木脂素类4个),萜类化合物1个。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发现。经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发现这些黄酮类、香豆素类、木脂素类成分均具有抗BPH作用,黄酮类及香豆素类成分具有降尿酸作用。因此可以推断出这些类型的化合物可能分别是其降尿酸及抗BPH作用的药效物质基础。基于质谱信息及系统化学成分分离方法对醇溶部位进行系统分离纯化,并应用NMR等波谱技术对这些化合物进行鉴别,鉴定了其中6个化合物,分别为Isofraxoside(XXXII),Vicenin-2(XVI),L-tryptophan(XXXIII),L-phenylalanine(XXXIV),D-aspartic acid(XXXV),Tripeptide L-Valyl-L-Isoleucyl-L-leucine(XXXVI)。在可操作条件下,对其中2种量丰单体化合物(Isifraxoside与Vicenin-2)进行了体外HK2细胞的尿酸转运体表达的研究。结果表明,该2个单体化合物均具有下调URAT1及上调OAT1蛋白表达的作用,提示该2个单体化合物可能是醇溶部位降尿酸的有效成分。【结论】确定了高原荨麻降尿酸及抗前列腺增生作用的主要有效部位。其中降尿酸主要活性是醇溶部位,抗BPH活性部位是乙酸乙酯萃取部位及醇溶部位。而醇溶部位既有降尿酸的作用又有抗BPH的作用。阐明了高原荨麻醇溶部位降尿酸的作用机制,该部位可能是通过抑制肝脏XOD、血清ADA活力和(或)通过调节肾脏尿酸转运体URAT1和OAT1的表达水平,以降低血清UA水平,来保持高尿酸血症模型小鼠体内尿酸的稳态,同时该部位可降低血清Cr及BUN水平,具有保护肾脏功能的作用。另外,通过体外细胞实验,验证了从该部位中分离得到的2种单体成分具有调节肾脏尿酸转运体URAT1及OAT1表达的作用,表明该2种单体成分可能是其降尿酸的有效成分。明确了高原荨麻抗BPH的有效部位及可能的作用机制。其抗BPH的有效部位为乙酸乙酯萃取部位及醇溶部位,这2个部位可能通过下调多肽类生长因子EGF的mRNA表达,降低雄激素DHT水平,来抑制前列腺细胞过度增殖,或通过下调抑制性凋亡因子Bcl-2的mRNA表达,促进细胞凋亡而实现。基于UPLC-Q-TOF-MS/MS及导向分离与体外活性测试,发现高原荨麻降尿酸与抗BPH药效物质基础具有黄酮类、香豆素类、木脂素类等多种成分类型。

苏日娜,罗维早,朱继孝,奥·乌力吉,钟国跃[9](2018)在《荨麻属药用植物研究进展》文中认为我国荨麻属Urtica L.药用植物有13种、3亚种,具有祛风除湿、活血止痛等功效,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前列腺增生、皮肤病以及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儿科、妇科等疾病。目前,从该属植物中共分离得到200多个化合物,包括黄酮类、生物碱类、木脂素类、香豆素类、萜类、甾体类、有机酸类、挥发油类等,其提取物具有抗炎、镇痛、抗前列腺增生、抗菌、抗氧化、降血糖、调血脂等广泛的药理活性,但其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阐明。近年来,荨麻属植物的药用价值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欧洲已从该属植物研制开发出多种治疗风湿性关节炎与良性前列腺增生的药物上市。因此,有必要对我国荨麻属植物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与开发利用,尤其对资源极为丰富、目前尚未见报道的特色藏药材西藏荨麻U.tibetica和高原荨麻U.hyperborean也应进行深入系统研究。对我国荨麻属植物的药用概况、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等研究进行综述,为我国该属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罗汉[10](2018)在《安徽省石台县药用植物资源调查》文中认为目的:为了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石台县药用植物资源,本课题组对石台县中药资源的种类、分布、蕴藏量、利用情况、资源变化趋势等本底情况展开实地调查。调查结果可用于分析石台县药用植物的区系特点,发掘具有特色的中药材种类,制定区域内中药资源发展规划,为当地中药产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文采用文献调研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石台县药用植物资源进行调查。在实地调查中,引入遥感系统(RS)、全球定位系统(GPS)以及地理信息系统(GIS)所集成的“3S”技术,以提高野外工作效率,并为数据的有效采集提供保障。结果:通过110天的实地调查工作,我们采集标本1678号,共6000余份,鉴定出石台县药用植物184科662属1208种,其中包括国家重点保护植物19种;发现无距虾脊兰和浙江凤仙花两种安徽省植物新分布。基于样方调查结果,以黄精为例,估算出石台县野生多花黄精的蕴藏量达到159309kg。对石台县药用植物属的区系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药用蕨类植物可分为8个分布区类型,具有明显的热带区系特征;药用种子植物区系成分较为复杂,可分为14个分布区类型和15个变型,泛热带和北温带特征较为显着,这也印证了石台县处于北亚热带与温带的过渡地带。基于对石台县具有开发潜力的大宗药用植物资源、特色药用植物资源以及药食两用植物资源进行的深入研究,本论文确定了几种适宜当地生产发展的药用植物;通过对珍稀濒危药用植物的生境特征进行深入考察,分析其致危原因,找出致危因素,并提出了保护措施。根据石台县中药资源调查与分析结果,提出将石台县中药发展规划分为西南山地中药资源发展保护区、东部山地大宗药材发展利用区、西北山地及丘陵药材综合发展利用区和中药与旅游融合的特色产业发展区的建议。结论:石台县药用植物种类丰富,常用药用植物资源蕴藏量较大,具有很高的开发利用价值;当地拥有较多种类的珍稀濒危药用植物,需加强对它们的保护;为促进石台县中药产业的发展,制定了该县中药发展规划。

二、荨麻属药用植物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荨麻属药用植物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内蒙古沙漠植物区系及药用植物资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 植物区系地理研究进展
        1.1.1 植物区系地理的萌芽阶段
        1.1.2 植物地理学的建立及发展阶段
        1.1.3 近现代地理区系研究阶段
        1.1.4 植物区系的分区
    1.2 药用植物资源研究进展
    1.3 内蒙古沙漠植物区系及药用植物资源研究进展
2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地质地貌
    2.3 气候与水文
    2.4 土壤类型
    2.5 植被类型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3.1 研究内容
    3.2 研究方法
        3.2.1 野外调查及植物种鉴定
        3.2.2 研究数据收集与分析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内蒙古沙漠植物区系分析
        4.1.1 植物区系基本组成
        4.1.2 科的分析
        4.1.3 属的分析
        4.1.4 植物种生活型与水分生态类型分析
    4.2 区系地理的分析
        4.2.1 科的植物地理区系分析
        4.2.2 属的地理区系分析
        4.2.3 种的地理区系分析
    4.3 内蒙古沙漠珍稀濒危植物分析
        4.3.1 基本组成及区系分析
        4.3.2 珍稀濒危植物的分析
    4.4 内蒙古沙漠药用植物资源
        4.4.1 药用植物性能分析
        4.4.2 药用植物入药部位的统计
5 讨论与结论
    5.1 讨论
    5.2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内蒙古沙漠种子植物名录
作者简介

(2)拉萨河流域洪积扇植被物种组成与多样性及其环境解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植物群落组成结构
        1.2.2 植物区系地理分布
        1.2.3 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
        1.2.4 植被数量分类与排序
        1.2.5 植物群落多样性的环境解释
        1.2.6 青藏高原的相关研究
第二章 研究内容及方法
    2.1 研究内容
        2.1.1 洪积扇植被物种组成及区系分布特征
        2.1.2 洪积扇植被类型及物种多样性特征
        2.1.3 洪积扇植物群落及物种多样性的环境解释
    2.2 研究方法
        2.2.1 研究区概况
        2.2.2 洪积扇的选择
        2.2.3 调查样地布设及植被调查
        2.2.4 数据分析
    2.3 技术路线
第三章 洪积扇植被的物种组成及区系分布特征
    3.1 结果与分析
        3.1.1 植被物种科属组成
        3.1.2 植被物种生长型组成
        3.1.3 植被物种科、属区系地理分布
        3.1.4 药用植物分布特征
    3.2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洪积扇植被类型及物种多样性特征
    4.1 结果与分析
        4.1.1 群落划分及其特征
        4.1.2 群落的物种多样性特征
    4.2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洪积扇植物群落及物种多样性的环境解释
    5.1 结果与分析
        5.1.1 植物群落及物种组成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
        5.1.2 物种多样性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
    5.2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1.1 洪积扇植被的物种组成及区系分布特征
        6.1.2 洪积扇植被类型及物种多样性特征
        6.1.3 洪积扇植物群落及物种多样性的环境解释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调查植物的科、属、种名录
致谢
作者简介

(3)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中国特有植物多样性及其保护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植物多样性研究现状
        1.2.2 保护植物研究现状
        1.2.3 植物地理区系研究现状
        1.2.4 资源植物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研究方法
        2.2.1 建立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中国特有植物数据库
        2.2.2 中国特有植物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划分方法
        2.2.3 中国特有植物地理分布格局
        2.2.4 保护植物多样性研究
        2.2.5 保护植物的保护现状
        2.2.6 资源植物多样性与利用对策
    2.3 技术路线
第三章 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中国特有植物种类多样性及其地理成分多样性
    3.1 特有植物的物种组成
        3.1.1 科的数量特征
        3.1.2 属的数量特征
    3.2 中国特有植物的生活型多样性分析
        3.2.1 科的生活型
        3.2.2 属的生活型
        3.2.3 种的生活型
    3.3 中国特有植物地理成分的多样性
        3.3.1 属的地理成分多样性
        3.3.2 种的地理成分多样性
    3.4 中国特有植物的地理分布格局
        3.4.1 水平分布格局
        3.4.2 垂直分布格局
    3.5 小结
第四章 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特有植物中保护植物的多样性
    4.1 确定本区珍稀濒危保护植物的依据和原则
    4.2 保护植物的多样性
        4.2.1 保护植物的物种组成
        4.2.2 保护植物种的生活型多样性
        4.2.3 保护植物属的区系地理成分
    4.3 保护植物的保护现状及对策
        4.3.1 保护现状
        4.3.2 保护对策
    4.4 小结
第五章 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特有植物中资源植物及其发展利用
    5.1 资源植物分类
        5.1.1 药用植物
        5.1.2 油脂植物
        5.1.3 淀粉糖类植物
        5.1.4 防风固沙植物
        5.1.5 纤维植物
        5.1.6 芳香植物
        5.1.7 饲料牧草植物
        5.1.8 绿化观赏植物
    5.2 可持续发展与利用
        5.2.1 掌握本区植物资源的多样性,明确科学的保护原则
        5.2.2 加强资源植物的认识和宣传工作
        5.2.3 积极开展种质资源保存、人工繁育集约化生产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表

(4)荨麻多糖的分离纯化、结构鉴定及降糖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糖尿病概述
    1.2 荨麻属植物概述
        1.2.1 荨麻简介
        1.2.2 荨麻属植物多糖类成分的研究进展
        1.2.3 荨麻属植物降糖作用的研究进展
    1.3 植物多糖概况
        1.3.1 植物多糖简介
        1.3.2 植物多糖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
    1.4 半仿生提取法
        1.4.1 半仿生提取法原理及概述
        1.4.2 半仿生提取法的应用
        1.4.3 半仿生提取法的前景
    1.5 选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2 荨麻多糖的提取及纯化
    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试剂及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荨麻粗粉预处理
        2.2.2 荨麻粗多糖的制备
        2.2.3 单因素实验
        2.2.4 响应面优化分析
        2.2.5 PUF总糖含量的测定
        2.2.6 PUF蛋白含量的测定
        2.2.7 PUF糖醛酸含量的测定
        2.2.8 DEAE离子交换柱层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单因素实验结果
        2.3.2 响应面优化分析结果
        2.3.3 PUF总糖含量的测定结果
        2.3.4 PUF蛋白含量的测定结果
        2.3.5 PUF糖醛酸含量的测定结果
        2.3.6 DEAE离子交换柱层析结果
    2.4 小结
3 荨麻多糖的体外抗氧化及降糖活性研究
    3.1 实验材料与设备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试剂与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荨麻多糖对DPPH清除能力测定
        3.2.2 荨麻多糖对羟自由基清除能力测定
        3.2.3 荨麻多糖对超氧阴离子清除能力测定
        3.2.4 荨麻多糖对总还原力测定
        3.2.5 荨麻多糖对α-葡萄糖苷酶抑制能力测定
        3.2.6 荨麻多糖对α-淀粉酶抑制能力测定
    3.3 结果与讨论
        3.3.1 DPPH清除能力测定结果
        3.3.2 羟自由基清除能力测定结果
        3.3.3 超氧阴离子清除能力测定结果
        3.3.4 总还原力测定结果
        3.3.5 α-葡萄糖苷酶抑制能力测定结果
        3.3.6 α-淀粉酶抑制能力测定结果
    3.4 小结
4 PUF3的结构鉴定
    4.1 实验材料与设备
        4.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4.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4.2 实验方法
        4.2.1 紫外光谱扫描
        4.2.2 分子量测定
        4.2.3 单糖组成分析
        4.2.4 刚果红试验
        4.2.5 扫描电镜分析
        4.2.6 原子力电镜分析
        4.2.7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4.2.8 核磁共振碳谱、氢谱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紫外光谱扫描
        4.3.2 分子量测定
        4.3.3 单糖组成分析
        4.3.4 刚果红试验分析
        4.3.5 扫描电镜观察结果
        4.3.6 原子力电镜分析
        4.3.7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4.3.8 核磁共振碳谱、氢谱分析
    4.4 小结
5 PUF3对IR-HepG2细胞氧化损伤及糖脂代谢的调节作用
    5.1 实验材料与设备
        5.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5.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5.2 实验方法
        5.2.1 HepG2细胞的培养
        5.2.2 胰岛素浓度对细胞活力的影响
        5.2.3 IR-HepG2细胞模型的构建
        5.2.4 PUF3对细胞增殖的影响
        5.2.5 PUF3对IR-HepG2细胞葡萄糖消耗量的影响
        5.2.6 PUF3对IR-HepG2细胞MDA的影响
        5.2.7 PUF3对IR-HepG2细胞SOD的影响
        5.2.8 PUF3对IR-HepG2细胞ROS的影响
        5.2.9 PUF3对IR-HepG2细胞TG的影响
        5.2.10 PUF3对IR-HepG2细胞PK的影响
        5.2.11 PUF3对IR-HepG2细胞HK的影响
        5.2.12 PUF3对IR-HepG2细胞糖原合成的影响
    5.3 结果与讨论
        5.3.1 胰岛素浓度对细胞活力的影响
        5.3.2 IR-HepG2细胞模型的构建
        5.3.3 PUF3对细胞增殖的影响
        5.3.4 PUF3对IR-HepG2细胞葡萄糖消耗量的影响
        5.3.5 PUF3对IR-HepG2细胞MDA的影响
        5.3.6 PUF3对IR-HepG2细胞SOD的影响
        5.3.7 PUF3对IR-HepG2细胞ROS的影响
        5.3.8 PUF3对IR-HepG2细胞TG的影响
        5.3.9 PUF3对IR-HepG2细胞PK的影响
        5.3.10 PUF3对IR-HepG2细胞HK的影响
        5.3.11 PUF3对IR-HepG2细胞糖原合成的影响
    5.4 小结
6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荨麻与冷蒿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1章 综述
    1.1 荨麻研究进展
        1.1.1 化学成分研究
        1.1.1.1 裂木脂素
        1.1.1.2 其他类型木脂素
        1.1.1.3 萜类
        1.1.1.4 香豆素
        1.1.1.5 生物碱
        1.1.1.6 黄酮
        1.1.1.7 甾体
        1.1.1.8 其他类型
        1.1.2 生物活性研究
        1.1.2.1 抗BPH
        1.1.2.2 降血糖
        1.1.2.3 抗炎
    1.2 冷蒿研究进展
        1.2.1 化学成分研究
        1.2.1.1 倍半萜类
        1.2.1.2 黄酮类
        1.2.2 生物活性研究
    1.3 研究意义、目的与内容
        1.3.1 研究意义
        1.3.2 研究目的
        1.3.3 研究内容
第2章 荨麻的化学成分研究
    2.1 概述
    2.2 新化合物的结构解析
    2.3 实验部分
        2.3.1 样品来源
        2.3.2 仪器与试剂
        2.3.3 实验方法
        2.3.4 提取、分离与纯化
    2.4 已知化合物的理化数据
第3章 冷蒿的化学成分研究
    3.1 概述
    3.2 新化合物的结构解析
    3.3 实验部分
        3.3.1 样品来源
        3.3.2 仪器与试剂
        3.3.3 实验方法
        3.3.4 提取、分离与纯化
        3.3.5 其他实验
    3.4 已知化合物的理化数据
第4章 生物活性研究
    4.1 材料与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细胞培养
        4.2.2 MTT法测定化合物对HepG2细胞的作用
        4.2.3 MTT法测定化合物对HT-29细胞的作用
        4.2.4 MTT法测定化合物对HeLa细胞的作用
    4.3 实验结果
        4.3.1 不同化合物对HepG2细胞的作用
        4.3.2 不同化合物对HT-29细胞的作用
        4.3.3 不同化合物对HeLa细胞的作用
        4.3.4 IC_(50)值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荨麻属植物抗类风湿作用及活性成分研究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荨麻属植物对实验性关节炎的影响
    1.1 荨麻
    1.2 狭叶荨麻
    1.3 宽叶荨麻
    1.4 麻叶荨麻
    1.5 异株荨麻
    1.6 粗根荨麻
    1.7 其他
2 荨麻属植物抗实验性关节炎相关化学成分的研究
    2.1 活性成分的分离鉴定研究
    2.2 活性成分的提取工艺研究
    2.3 活性成分的含量测定研究
3 结语与展望

(7)裂叶荨麻提取物对2型糖尿病小鼠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糖尿病研究现状
        1.1.1 糖尿病概述
        1.1.2 T2DM发病机制
    1.2 荨麻属植物简介
        1.2.1 荨麻属植物应用现状
        1.2.2 荨麻属植物药理活性研究
    1.3 选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2 UFE体外抗氧化、体外降糖活性研究
    2.1 实验材料
        2.1.1 药材
        2.1.2 药品试剂
        2.1.3 仪器与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UFE中总黄酮含量的测定
        2.2.2 UFE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2.2.3 UFE体外降糖活性测定
        2.2.4 数据处理
    2.3 实验结果
        2.3.1 UFE中黄酮含量的测定
        2.3.2 UFE体外抗氧化活性测定结果
        2.3.3 UFE体外降糖活性研究结果
    2.4 讨论
        2.4.1 UFE中黄酮类化合物
        2.4.2 UFE体外抗氧化能力
        2.4.3 UFE体外降糖活性
    2.5 小结
3 UFE体内降糖活性研究
    3.1 实验材料
        3.1.1 动物及饲料
        3.1.2 药品试剂
        3.1.3 仪器与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T2DM小鼠模型的构建
        3.2.2 UFE对T2DM小鼠的降糖作用研究
        3.2.3 数据处理及统计学分析
    3.3 实验结果
        3.3.1 T2DM小鼠模型构建结果
        3.3.2 UFE对T2DM小鼠的降糖效果
    3.4 讨论
        3.4.1 T2DM小鼠模型的构建
        3.4.2 UFE体内降糖活性
        3.4.3 UFE对T2DM小鼠血脂代谢的影响
        3.4.4 UFE对T2DM小鼠肝功能的影响
        3.4.5 UFE对T2DM小鼠氧化指标的影响
        3.4.6 UFE对T2DM小鼠脏器系数的影响
        3.4.7 UFE对T2DM小鼠脏器组织形态的影响
    3.5 小结
4 UFE对T2DM小鼠降糖机制研究
    4.1 实验材料
        4.1.1 药品试剂
        4.1.2 仪器及设备
    4.2 实验方法
        4.2.1 基于UPLC-Q-TOF-MS研究T2DM小鼠代谢通路
        4.2.2 各组小鼠血清FINS的测定及ISI、IRI、FBCI的计算
        4.2.3 UFE对T2DM小鼠肝组织PI-3K、AKT、AMPK蛋白表达的研究.
        4.2.4 数据处理及统计学分析
    4.3 实验结果
        4.3.1 UPLC-Q-TOF-MS测定结果及分析
        4.3.2 小鼠血清中FINS含量测定及ISI、IRI、FBCI计算结果
        4.3.3 小鼠肝组织AMPK、PI-3K、AKT蛋白表达研究结果
    4.4 讨论
        4.4.1 UFE对糖尿病小鼠代谢通路的影响
        4.4.2 UFE对胰岛素传导信号的影响
    4.5 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主要缩略词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8)藏药高原荨麻降尿酸、抗良性前列腺增生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一 荨麻属药用植物研究进展
    二 痛风及高尿酸血症的研究进展
    三 良性前列腺增生的研究进展
    四 结语
第二章 藏药高原荨麻不同部位降尿酸作用及机制研究
    第一节 藏药高原荨麻不同部位对体外降尿酸作用研究
        1.材料
        2.实验方法
        3.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4.结果
        5.结论与讨论
    第二节 藏药高原荨麻不同部位体内降尿酸作用及机制研究
        1.材料
        2.实验方法
        3.检测指标
        4.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5.结果
        6.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藏药高原荨麻不同部位抗良性前列腺增生作用及机制研究
    1.材料
    2.实验方法
    3.检测指标
    4.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5.结果
    6.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藏药高原荨麻降尿酸及抗BPH主要活性部位的物质基础研究
    第一节 基于UPLC-Q-TOF-MS/MS技术的藏药高原荨麻药材及抗BPH主要活性部位化学成分快速鉴别研究
        1.材料
        2.方法
        3.结果与分析
        4.质谱负离子模式选择依据
        5.质谱裂解特征分析
        6.结论与讨论
    第二节 醇溶部位化学成分分离制备与表征及对人肾小管上皮细胞HK2尿酸转运体蛋白表达研究
        1.材料与仪器
        2.醇溶部位化学成分研究
        3.醇溶部位中的Isofraxoside与 Vicenin-2对人肾小管上皮细胞尿酸转运体蛋白表达的影响
        4.结论与讨论
全文总结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答辩委员会名单

(9)荨麻属药用植物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荨麻属植物药用概况
2 化学成分
    2.1 黄酮类
    2.2 木脂素类
    2.3 甾体类
    2.4 香豆素类
    2.5 萜类
    2.6 生物碱类
    2.7 有机酸类
    2.8 挥发油类
    2.9 碱基及核苷类
    2.1 0 其他类
3 药理活性
    3.1 抗炎、镇痛及抗风湿作用
    3.2 抗前列腺增生作用
    3.3 抗菌活性
    3.4 抗氧化活性
    3.5 调血脂、降血糖作用
4 讨论

(10)安徽省石台县药用植物资源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石台县自然概况
    1 地形地貌
    2 气候特征
    3 土壤类型
    4 水文条件
    5 植被概况
第二章 石台县药用植物分布与蕴藏量调查
    1 调查时间及路线
        1.1 踏查阶段
        1.2 调查阶段
    2 调查方法
        2.1 文献调查
        2.2 线路调查
        2.3 样方调查
    3 调查结果
        3.1 石台县药用植物生态分布
        3.2 安徽省植物新纪录
        3.3 石台县药用植物蕴藏量的计算
第三章 石台县药用植物区系研究
    1 药用蕨类植物区系特点
        1.1 药用蕨类植物的主要地理成分
        1.2 药用蕨类植物区系特征
    2 药用种子植物的区系特点
        2.1 药用种子植物的主要地理成分
        2.2 药用种子植物区系特征
第四章 石台县药用植物资源研究与利用
    1 石台县大宗药用植物资源分布现状和利用分析
    2 石台县特色药用植物资源分布现状和利用分析
    3 石台县药食两用植物资源分布现状及利用分析
第五章 石台县珍稀药用植物资源研究与保护
    1 石台县珍稀药用植物资源介绍
        1.1 国家级保护植物
        1.2 其他稀有植物
    2 野生铁皮石斛资源分布与生境特征研究
        2.1 铁皮石斛的分布
        2.2 铁皮石斛的生境特征研究
        2.3 讨论
    3 石台县珍稀濒危药用植物资源的保护探究
        3.1 石台地区药用植物受威胁及优先保护评价研究
        3.2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物种保护的基础
        3.3 建立药用植物自然保护小区
第六章 石台县中药资源发展规划建议
    1 西南山地中药资源发展保护区
    2 东部山地大宗药材发展利用区
    3 西北山地及丘陵药材综合发展利用区
    4 中药与旅游融合的特色产业发展区
结语
    1 调查结果
    2 区系研究
    3 药用植物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录:石台县药用植物名录

四、荨麻属药用植物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内蒙古沙漠植物区系及药用植物资源研究[D]. 杨锋.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2)
  • [2]拉萨河流域洪积扇植被物种组成与多样性及其环境解释[D]. 林红.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3]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中国特有植物多样性及其保护利用[D]. 孙冠花.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4]荨麻多糖的分离纯化、结构鉴定及降糖活性研究[D]. 张嘉园. 陕西科技大学, 2021
  • [5]荨麻与冷蒿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D]. 叶长青. 华侨大学, 2020(01)
  • [6]荨麻属植物抗类风湿作用及活性成分研究新进展[J]. 关枫,王晶,王博涵,崔明宇. 中医药信息, 2020(03)
  • [7]裂叶荨麻提取物对2型糖尿病小鼠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D]. 何亚娟. 陕西科技大学, 2020(02)
  • [8]藏药高原荨麻降尿酸、抗良性前列腺增生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研究[D]. 苏日娜.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19(01)
  • [9]荨麻属药用植物研究进展[J]. 苏日娜,罗维早,朱继孝,奥·乌力吉,钟国跃. 中草药, 2018(11)
  • [10]安徽省石台县药用植物资源调查[D]. 罗汉.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8(06)

标签:;  ;  ;  ;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