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高速内存密集型应用开发的 16 位 XA 微控制器

为高速内存密集型应用开发的 16 位 XA 微控制器

一、16位XA微控制器特为高速的存储器密集应用项目而研制(论文文献综述)

陈蒋[1](2018)在《电驱动小麦播种机的设计与试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黄淮海地区是我国小麦的主要种植区,小麦玉米轮作是该地区的主要种植模式。由于该地区存在耕整地质量较差、小麦的播期较短、机械水平参差不齐等现象,造成了小麦播种质量难以保证。其中,播种深度一致性与播种均匀性是评价小麦播种质量的重要指标。现有的小麦播种机多采用地轮驱动排种器的方式进行播种,其在田间环境复杂的条件下进行作业时,存在着排种传动系统不稳定、播深难以调节等问题,造成了漏播、播量不均、播深不一致等现象,从而影响小麦的播种质量。本文针对小麦播种时的播种深度与播量均匀性问题,在认真研究分析国内外现有小麦播种机的基础上,设计了电驱动小麦播种机,包括播种机结构、主要部件及电驱动播种系统的设计。主要研究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对电驱动小麦播种机结构进行设计。通过对外槽轮式排种器、螺旋平土器的改进与设计用以提升小麦播种机的播种性能;在播种机设计的基础上,为实现玉米的避茬播种,根据籽粒玉米和青贮玉米的种植特点,提出了两种小麦玉米配套种植模式。(2)确定课题实施方案,设计电驱动小麦播种系统。应用测速传感检测作业速度,采用直流无刷电机驱动小麦排种器,通过PWM信号控制电机转速,使得排种速度能够跟随作业速度变化,实现小麦种子在田间的均匀分布。对控制处理模块、测速模块、人机交互模块、数据存储与传输模块、执行机构及电源升压模块等系统硬件的设计与选型,包括各个模块电路设计与电机功率的计算;系统软件设计包括主程序设计与人机交互界面设计,其中建立了函数关系模型,确定了T法及M法测速方式。采用闭环控制系统,建立系统电机模型,设计了模糊PID控制器,对电驱动小麦播种系统进行仿真。仿真结果表明:利用模糊PID控制的电驱动播种系统,系统无超调量,且动态响应迅速,提高了控制精度。(3)完成样机的制作,进行室内试验及田间试验。室内试验结果表明:对电驱动小麦播种机的电机转速及排种性能进行标定,得到电机转速n与PWM值a的函数关系为n=23.716a+3.562,同时验证了电机转速方法的可行性,得到排种器在不同工作长度下排种量与转速的函数关系,对系统的控制精度进行试验测量,在不同作业状态下,其最大偏差率为6.83%,最小为0.31%;在中速及中高速状态下,其稳定性最优,平均偏差在2.5%以内。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应用自动导航技术播种的衔接行距偏差在4 cm之内,变异系数为6.5%;两种种植模式下,播种均匀性变异系数为5.64%、6.04%,播深合格率为90%,出苗情况良好。该播种机可以保证良好的播种均匀性与播深一致性,且播量调整便利。总之,本文根据黄淮海地区小麦种植的特点,设计了一种电驱动小麦播种机,完成了样机的制作,并进行了室内试验及田间性能试验,初步实现了小麦的精量播种。

黎俊[2](2018)在《变电站新型钥匙管理装置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基于电力行业存在的钥匙管理混乱这一问题,本文设计了一种新型的钥匙管理装置,通过短信授权、网络授权、刷卡授权、密码授权等方式对解锁钥匙的使用进行科学的授权与管理。同时对解锁钥匙的使用时间、操作人、使用原因、钥匙编号等信息进行记录,并对到期未归还的违规操作进行报警,从技术上有效杜绝解锁钥匙的滥用问题。本文的主要研究进展如下:1.对电力行业钥匙管理的常见问题进行全面梳理分析,结合当前业界常用几种解决方案以及客户对于钥匙管理装置的具体需求,提出钥匙管理装置的设计目标及功能要求。2.设计了钥匙管理装置的方案:通过一台钥匙管理主机配合多台从机的方式实现200位及以上钥匙管理功能,并分别从硬件选型、硬件组成等方面阐述了硬件电路方案的设计。3.变电站复杂、恶劣的现场环境造成钥匙管理装置读码可靠性问题,提出分立元件自主设计的125 KHz RFID读码、采码功能电路的解决方案。4.完成了硬件设计和系统软件流程及构架设计,进行了系统调试。5.搭建了钥匙管理装置的试验系统,对本设计装置进行系统性测试。通过测试和分析,所设计的钥匙管理装置能满足初始设计提出的需求。

祖俊婕[3](2017)在《高速高精度数据转换器测试验证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模数转换器(Analog-to-Digital Converter,ADC)和数模转换器(Digital-to-Analog Converter,DAC)是模拟量与数字量接口的关键器件。通信、信号处理、仪器仪表、雷达等领域的飞速发展使得高速、高分辨率ADC/DAC大量涌现,也进一步扩大了对高速、高效、高性价比的ADC/DAC测试系统的需求。高速、高精度的通用ADC/DAC测试系统的设计实现具有重要意义。本系统目的是设计并实现高速和高分辨率ADC/DAC性能参数测试系统,测试要求最高采样率3.6GS/s,最高分辨率16位。本文首先介绍数据转换器的性能参数以及其评估原理和方法,然后设计数据转换器测试验证系统结构,并分别为ADC和DAC设计不同的测试场景,以应对不同性能参数的测试环境要求。根据GPIB总线系统的工作原理,搭建测试设备集中控制环境,利用GPIB接口连接计算机与测试设备,并使用VISA库函数向仪器发送编程控制命令,取回测量结果,以实现主控计算机平台对整个系统的自动控制。接着,本文确定了将测试系统核心平台进行模块化设计的方案,将高速数据处理平台分为数据处理和通信控制两个模块,分别在FPGA和ARM平台上进行设计,应用FPGA Virtex6搭建数据处理系统,利用ARM S3C6410平台设计通信控制系统,使得高速数据处理平台能够实现百兆工作时钟下的信号采集和数据处理工作。对于不同的ADC/DAC测试对象,只需更换测试子板,而不需更换测试系统的硬件平台,使得系统能够满足可重构性的要求。最后,本文基于Lab Windows/CVI开发环境,使用C语言设计数据转换器测试系统控制软件,并结合系统功能,从用户使用角度出发,设计ADC/DAC测试的人机交互界面,对测试芯片发出控制命令,取回测试数据,计算性能参数并显示。然后以AD9268,ADC12D1800,AD9739,AD9959等商用高速高分辨率数据转换器芯片作为测试案例,从高速、高精度两个方面对系统进行测试验证。测试系统可以满足设计要求,能够为高速高分辨率ADC/DAC测试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

周忠洋[4](2014)在《面向CSEM的甲板移动操控仪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面对日益枯竭的陆地资源及来自对能源需求日益增长的压力,海洋资源开始为各国所关注,也成为各国发展经济的重要战略基地。随着海洋油气勘探技术的迅速发展,CSEM方法在海洋油气勘探中受到广泛重视和关注。国外研究机构及相关油气公司应用可控源电磁勘探的方法在技术研发、设备制造方面已经达到实用化水平,但是国外对于海洋油气勘探只提供相关技术服务不提供设备。国内开展海洋可控源电磁勘探方法起步比较晚,设备仪器制造方面与国外还有一段距离。因此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洋可控源电磁勘探仪器设备成为当前的重要任务。本论文研究内容依托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课题“海洋可控源水下系统装备研制和理论研究”和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课题“深海电场观测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围绕CSEM的相关方法,根据现场工程作业的需求和方便海上作业现场的施工以及为满足部分仪器的授时、校时等特殊要求,设计并实现了功能较为完善的甲板移动操控仪。本论文介绍了甲板移动操控仪的功能定义、系统整体规划、硬件电路设计、软件设计、人机操作界面的规划及设计。甲板移动操控仪主要功能包括:采集站的设备管理,GPS授时校时,采集站设备的唤醒、启动采集、停止采集、睡眠,采集站设备参数的设置,采集站设备下水前采集信息显示监测、采集站设备采集的信息高速导出存储、采集信息的联网上传。系统控制器采用的是意法半导体公司的STM32F系列处理器。针对海底采集站时钟同步工作的要求,采用了GPS授时、校时方法。为方便海上现场施工作业,操作命令用无线电台发送,大量数据用联网的方式传输。针对电磁记录仪采集的大量数据要求快速导出的问题,采用高速的USB方法来实现。同时为保证数据快速、可靠的存储,硬件上采用STM32F207处理器提供的灵活静态存储控制器(FSMC)接口与外部存储介质CF卡相接,软件数据存储上采用文件系统。在实现相关功能的基础上,为降低系统功耗,在器件选型上考虑功耗较低的芯片及模块,同时在设备中设置了正常工作模式、休眠模式。本文最后给出了甲板移动操控仪的相关实物图及系统联调测试的结果。测试结果表明,系统性能良好,人机交互界面操作灵活,可有效管理海底采集站的相关设备及提高海上工程作业的效率。该系统的各项功能完全能达到海底采集站功能需求。

李朝仕[5](2014)在《基于DSP的列车走行部故障仿真测试装置研发》文中指出走行部是列车运行的重要组成部件,其运行状态直接影响列车的安全性。本文主要研究了列车走行部故障仿真的理论以及仿真测试装置的设计与实现。深入分析了列车走行部滚动轴承和牵引齿轮的故障振动机理以及故障振动时域波形的特性,总结了故障振动信号组成成份,构建了故障信号的仿真模型。然后,构建了基于DSP的直接数字波形合成模型,并对故障振动信号合成中的调制理论、高斯白噪声合成理论以及波形叠加合成方法进行了研究和探索。最后,研发了列车走行部故障仿真测试装置的软硬件。通过硬件实现列车故障仿真波形合成目前很少有人研究,大部分是列车故障诊断理论研究,其数据来源于传感器实测数据,只能用于上位机分析。本文是笔者通过参与导师课题,提出来的一种故障模拟波形输出设计方法,此装置可以为列车走行部故障诊断设备提供仿真测试信号。该故障仿真测试装置使用16通道的数模转换芯片,弥补了市场上通用的函数信号发生器输出通道少、波形单一的缺陷。而且输出波形连续稳定,通过改变DSP中的程序参数,可以合成任意需要的波形,因此,具有良好的实时性与扩展性。全文的主要内容如下:(1)对列车走行部滚动轴承和齿轮的故障机理和故障振动特性进行了详细分析,阐述了列车走行部故障振动信号的组成成份,从而构建了基于DSP的故障信号仿真模型。(2)根据故障仿真模型中信号的成份,研究了信号的调幅和调频理论、高斯白噪声的合成以及基于软件的波形叠加设计方法。(3)设计了故障仿真测试装置的硬件电路及监控软件。(4)结合列车实际运行中的故障时域波形,比较并找出故障仿真测试装置的输出仿真波形与实际波形的区别,进一步完善装置的硬件和软件。

孟叔楠[6](2013)在《基于DSP+FPGA的转台控制系统研制开发》文中研究说明本文论述了基于DSP+FPGA的转台控制系统设计开发过程,并对设计中的关键技术进行了探讨。论文首先介绍了雷达转台伺服系统的性能要求,估算了系统负载,分析了系统的结构。然后,制定总体方案,对核心电气部件进行选型。论文接着详细叙述了系统硬件设计方案。伺服控制硬件以DSP+FPGA为核心,由通信电路、接口电路和线性电源电路等三类外围电路组成。论文依据芯片资料及电路要求分析得出了系统功耗。同时,针对电路设计和功耗分析结果,采取恰当措施减小干扰影响。论文还详细论述了系统控制软件设计方案。伺服控制软件由初始化模块、通信模块、伺服控制模块、运动功能模块、驱动模块组成,实现电机双环PID控制以及初始化、通信和状态判断等功能。利用Boot to Flash启动模式可以让软件固化在DSP内,自主从片内Flash加载运行。最后,论文详细讲述了系统调试过程及实验结果。单板性能测试以三个实验为基础,验证控制器各项独立功能。以一维转台为负载进行的基本功能调试表明控制器能够按照指令要求,控制负载运动,验证了设计的正确性,满足了性能指标要求。

符涛涛[7](2013)在《新型生物声纳探测装置的设计与优化》文中研究表明从仿生学角度出发,利用现代电子科学技术研究设计了一套新型生物声纳探测装置,该设计主要应用于盲人,第一章绪论中主要展开了对国内外助盲探测装置的调研,但是其也可以应用于其他领域。基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60772004),提出了种仿蝙蝠的新型生物声纳探测装置,通过发射仿蝙蝠生物声纳信号,可以探测到前方不明物体的距离信息、方位信息、形状信息等。首先研究和分析了生物声纳的原理,蝙蝠通过发射声纳信号获取对物体比较精准的的位置信息和形状信息等,经过对此类信息的分析处理后成功躲避障碍物和捕获猎物。正是基于这种原理,设计的探测装置主要包括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声纳头部分,由驱动电路和三个超声波换能器组成,主要是实现仿生声纳信号的前端发射和前端采集功能。第二部分是所设计的核心,该部分主要分为三大模块,基于FPGA的主控模块、基于DSP6000的数据处理模块和电源模块。基于FPGA主控模块外接数模转换器,与声纳头部分中的一个超声波换能器相连实现仿生声纳信号的发射,外接模数转换器与另外两个超声波换能器相连完成对回波信号的采集,经过预处理后通过在其内部构造的FIFO实现与DSP6000处理模块的高速数据交换。DSP6000处理模块对数据加以提取、重构和降频的算法处理,最终以音频的形式输出给使用者,警示使用者对前方不明物体信息的把握。同时DSP6000处理模块引入了对视频信息采集的功能,因此该系统可以通过对软件的升级来实现对一维音频信号和二维图形信息的处理,可以通过对音频和图形信息的比对最大程度上帮助使用者获取周边信息。设计制作的新型生物声纳探测装置经过实验测试,信噪比较高,探测距离、探测角度较理想,经过对控制器和处理器的分离,提升了系统的整体性能,不仅拥有对内部各器件强大的控制协调能力,还拥有强大的数据传输和处理能力。与市场上现有助盲探测装置相比,其性能得到提升。研究结果对生物声纳探测技术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徐韶辉[8](2012)在《基于DSP的视频监控系统硬件设计》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安防意识增强,视频监控系统得到广泛应用。如今,传统的视频监控系统正在被数字网络视频监控系统所逐渐取代。数字网络视频监控系统集图像处理技术、嵌入式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于一体,具有功能强、体积小、易安装、稳定性和可靠性高等特点。本文根据作者参与的智能无线视频监控系统项目中的系统要求,以图像传感器、图像处理和嵌入式系统等理论为基础,完成了基于DSP的视频监控系统的硬件平台设计。此平台可以实现视频图像采集、视频信号处理、视频数据传输等功能。本文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介绍了研究背景、意义和课题来源,阐述了视频监控系统的发展史,对系统设计过程中的关键技术如嵌入式技术、数字信号处理器技术、图像传感器技术进行了分析和研究。2.根据系统设计原则和相关技术的要求,进行系统总体方案设计,确定了视频采集模块与视频处理模块的核心器件,并完成芯片选型工作。3.按照视频采集模块设计方案,在视频采集模块中以CCD图像传感器为核心,完成了图像采集、噪声抑制、图像处理、电源模块、EEPROM存储、RS-232C接口等部分的详细设计。4.在认真学习达芬奇技术和TMS320DM6446处理器结构和功能的基础上,围绕DM6446多媒体处理器完成了视频处理模块各部分的设计,包括:视频解码部分、存储部分、电源部分、以太网传输部分和RS-232C接口。5.介绍了信号完整性的相关知识,对PCB层数和层叠结构进行了分析与设计,详细阐述了元器件布局布线注意事项,最终完成了整个系统的PCB设计。

吴松林[9](2011)在《高压共轨柴油机管理系统的软件系统开发与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能源和环境的双重压力之下,如何实现柴油机的高效清洁燃烧已经成为柴油机研发工作的焦点。柴油机高效清洁燃烧的实现依赖于先进的燃烧技术,而单一的燃烧策略已被证明无法实现柴油机全负荷范围内的高效清洁燃烧,本课题组提出的低温燃烧和高密度低温燃烧相结合的复合燃烧策略是实现柴油机全工况高效清洁燃烧的有效途径。低温燃烧和高密度低温燃烧相结合的复合燃烧新技术的实现离不开功能强大的发动机管理系统(EMS)的支持。发动机管理系统也就是电子控制单元(ECU),其包括软件和硬件两大部分,而软件是整个管理系统的“思想”,它决定着整个系统的每一个“动作”,而其功能的完善性、可靠性和稳定性是发动机系统能否稳定、可靠地实现复合燃烧新技术的关键。作者在课题组前期工作的基础上,以完善发动机管理系统功能、提高其可靠性和稳定性及保障柴油机低温燃烧和高密度低温燃烧技术的可靠稳定实现为目标,提出了电控单元软件系统的分层化设计方法,开发了电控单元的CAN总线通信系统,实现了其DMA直接数据存储功能,节约了电控单元的CPU开销,并为发动机EMS系统移植了多任务实时操作系统,提高了电控系统运行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并节约了系统资源。为了满足低温燃烧和高密度低温燃烧技术对发动机管理系统所提出的要求,作者开发了电控EGR系统、电控涡轮增压器调节系统以及IVCA电子控制系统,并设计了灵活可调的发动机喷油策略,实现了发动机喷油模式的灵活切换。为了满足排放法规对柴油机动态排放的严格要求,作者以ELR和ETC测试循环的要求为依托,设计了发动机的动态控制策略,取得了初步的研究成果。为了对发动机管理系统的控制策略的有效性和可靠性进行验证,本文开展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工作。分析论证了电控EGR系统在实现发动机低温燃烧技术时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并分析了该燃烧策略下喷油定时和EGR率对发动机排放和热效率的影响规律;论证了电控增压器调节系统对改善发动机性能的有效性,并做出了不同放气阀及阀开度对发动机性能影响的规律性分析;验证了两次喷射对改善发动机高速中大负荷排放的有效性,并分析了不同喷射比例、后喷定时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规律;对比分析说明了进气门晚关系统(IVCA)在改善发动机排放和经济性能方面的显着效果。

王爱成[10](2011)在《基于单片机的智能型密集架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智能型电动密集架结构是由控制和机械两部分组成,控制部分是在手动密集架技术的基础上,将单片机控制系统与密集架体相结合,并增加了现代化数据库管理系统和多种智能检测技术,更加方便地实现电动密集架在使用过程中可以快速存取的功能,并保证密集架运行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稳定性。机械部分主要包括地轨、架体、电机和传动机构。控制系统部分主要包括上位机、通讯主、从控制板、LCD智能显示终端、各种传感器等,其功能主要是实现密集架体的控制,并保证工作人员的安全,显示运动状态。上位机集成数据库管理软件,用于更新系统中的数据,远程控制密集架。通讯主、从控制板置于固定列和各移动列上,直接控制架体的各种动作;LCD智能显示终端方便用户使用图形界面操作密集架;各种传感器作用对密集架体的位置检测和安全检测。主、从控制板以MSP430F149微处理器为核心,主要由输入/输出接口和信号处理电路组成。主、从控制板都包括最小系统的复位电路、时钟电路和电源电路,其功能是完成可靠的检测、控制和通信。主机控制板与从机控制板利用RS-485总线构成通讯联路,实现数据信号的传送。从机控制板主要包括按键控制电路、H桥电机控制电路、红外和接近开关接口电路和照明控制信号电路等。LCD智能显示终端为操作人员提供了友好的人机界面,主控制板与显示终端利用RS-232总线构成通讯联路,显示终端将操作人员的指令传至主控制板和各从机板,从而控制密集架体的动作,同时,主控制板各移动列的状态信息反馈至显示终端显示。传感器是控制系统中不可缺少的部件,本系统中选用红外传感器对通道安全做出检测,避免由于误操作而导致人员伤害,使用接近开关传感器对密集架体运动位置进行判断,使用温、湿度传感器记录整个系统的温湿度变化,实现自动控制,防止文件受潮破坏。密集架系统的数据库管理系统支持局域网多机运行,对密集架的操作有全程记录功能,可以对档案查询和自动检索,方便于用户的存取,提高了密集架系统的信息化管理水平。本文中的智能型密集架包含有以上介绍的功能,并且与传统的密集架相比有更好的前景,能够集档案管理与办公自动化于一体。

二、16位XA微控制器特为高速的存储器密集应用项目而研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6位XA微控制器特为高速的存储器密集应用项目而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1)电驱动小麦播种机的设计与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1 绪论
    1.1 引言
    1.2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3 课题来源及研究目标
    1.4 国内外小麦播种机具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5 国内外电控播种技术研究现状
        1.5.1 国外研究现状
        1.5.2 国内研究现状
    1.6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6.1 研究内容
        1.6.2 技术路线
        1.6.3 主要创新点
2 电驱动小麦播种机结构设计
    2.1 电驱动小麦播种机结构
        2.1.1 工作参数
        2.1.2 工作原理
    2.2 种植模式
        2.2.1 小麦籽粒玉米种植
        2.2.2 小麦青贮玉米种植
    2.3 播种机关键部件设计
        2.3.1 排种器设计
        2.3.2 螺旋平土器设计
    2.4 本章小结
3 电驱动小麦播种系统设计
    3.1 硬件设计及选型
        3.1.1 微处理器选型
        3.1.2 测速模块
        3.1.3 驱动电机
        3.1.4 电机驱动器
        3.1.5 人机交互模块
        3.1.6 存储模块
        3.1.7 数据传输模块
        3.1.8 供电电源
        3.1.9 升压模块
    3.2 系统软件设计
        3.2.1 系统函数关系模型
        3.2.2 主程序设计
        3.2.3 人机交互界面设计
    3.3 本章小结
4 电驱动播种系统仿真
    4.1 电机函数模型
    4.2 电机模型PID控制
    4.3 模糊PID控制器设计与仿真
    4.4 本章小结
5 试验研究
    5.1 基础试验
        5.1.1 电机转速标定试验
        5.1.2 排种量标定试验
        5.1.3 系统控制精度试验
    5.2 田间试验
        5.2.1 自动导航播种
        5.2.2 性能指标
        5.2.3 结果分析
    5.3 出苗状况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英文摘要
附录

(2)变电站新型钥匙管理装置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来源、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组织结构以及创新点
第二章 系统总体技术方案设计
    2.1 钥匙管理装置的运行原理
    2.2 钥匙管理装置的主要技术指标要求
    2.3 系统总体技术方案
        2.3.1 钥匙管理机主机子系统
        2.3.2 钥匙管理机从机子系统
    2.4 硬件选型
        2.4.1 钥匙管理机主机硬件选型
        2.4.2 钥匙管理机从机硬件选型
    2.5 系统软件介绍
    2.6 拟选用的关键技术
        2.6.1 射频识别(RFID)技术
        2.6.2 GSM短消息技术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3.1 钥匙管理机主机硬件设计
        3.1.1 主控制模块设计
        3.1.2 射频识别模块设计
        3.1.3 GSM移动数据通信模块设计
        3.1.4 显示电路设计
        3.1.5 按键电路设计
        3.1.6 数据存储模块设计
        3.1.7 电源模块设计
    3.2 钥匙管理机从机硬件设计
        3.2.1 从机主控制模块设计
        3.2.2 射频识别模块设计
        3.2.3 螺线管驱动电路设计
        3.2.4 RS485通讯电路设计
        3.2.5 从机电源模块设计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软件设计及实现
    4.1 系统软件总体设计
    4.2 菜单处理任务设计
    4.3 网络通信通道链接管理任务设计
    4.4 PC主机通信管理任务设计
    4.5 从机通信管理任务设计
    4.6 钥匙标签数据信息处理任务设计
    4.7 GSM通信处理任务设计
    4.8 操作数据记录处理任务设计
    4.9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验结果分析与总结
    5.1 可靠性测试
    5.2 授权测试
    5.3 性能参数测试
    5.4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全文工作总结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3)高速高精度数据转换器测试验证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设计目标及难点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2章 数据转换器测试理论
    2.1 ADC指标参数定义
    2.2 高速高分辨率ADC测试算法
    2.3 DAC指标参数定义
    2.4 高速高分辨率DAC测试算法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数据转换器测试验证系统构架
    3.1 ADC测试系统构成
    3.2 ADC测试场景设计
    3.3 DAC测试平台构成
    3.4 DAC测试场景设计
    3.5 测试设备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测试设备的集中控制
    4.1 概述
    4.2 GPIB总线系统
    4.3 基于GPIB的自动测试系统
    4.4 GPIB仪器控制编程举例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高速数据处理平台设计
    5.1 高速数据处理平台构架
    5.2 数据处理和通信控制模块的接口设计
    5.3 通信控制模块设计
    5.4 ADC数据处理模块
    5.5 DAC数据处理模块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数据转换器测试系统软件设计
    6.1 开发环境
    6.2 软件功能
    6.3 ADC测试界面
    6.4 DAC测试界面
    6.5 工作流程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系统测试
    7.1 AD9268测试
    7.2 ADC 12D1800测试
    7.3 AD9739测试
    7.4 AD9959测试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8.1 总结
    8.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4)面向CSEM的甲板移动操控仪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课题来源
    1.3 国内外发展历史及研究现状
    1.4 论文研究内容
    1.5 论文组织结构
2 甲板移动操控仪整体方案设计
    2.1 甲板移动操控仪的规划设计
        2.1.1 甲板移动操控仪功能分析
        2.1.2 甲板移动操控仪的系统组成
    2.2 关键模块及方法设计
        2.2.1 GPS 授时校时设计
        2.2.2 数据的高速读取及可靠性存储设计
        2.2.3 面向工程作业流程的界面设计
        2.2.4 方便现场作业的无线通信方案设计
        2.2.5 格式统一的通信协议的设计
        2.2.6 低功耗设计
    2.3 本章小结
3 甲板移动操控仪的硬件设计
    3.1 甲板移动操控仪主控板电路设计
        3.1.1 STM32F207 硬件电路管脚分配图
        3.1.2 GPS 模块及接口电路设计
        3.1.3 无线通信模块及接口电路的设计
        3.1.4 数据存储介质的接口电路设计
        3.1.5 高速 USB 硬件电路设计
    3.2 甲板移动操控仪信号板电路设计
        3.2.1 信号发生板硬件电路设计
    3.3 甲板移动操控仪机械框架结构设计
    3.4 本章小结
4 甲板移动操控仪的软件设计
    4.1 甲板移动操控仪的软件架构
    4.2 甲板移动操控仪主控板程序的设计
        4.2.1 GPS 授时、校时程序设计
        4.2.2 设备参数查询程序设计
        4.2.3 设备参数设置程序设计
        4.2.4 数据存储程序设计
    4.3 甲板移动操控仪信号板程序设计
        4.3.1 信号板程序架构
        4.3.2 信号板主程序设计
    4.4 人机界面的规划及程序设计
        4.4.1 显示界面的规划
        4.4.2 界面显示程序设计
    4.5 本章小结
5 甲板移动操控仪测试及相关实物图
    5.1 甲板移动操控仪测试
        5.1.1 系统功耗测试
        5.1.2 电源续航工作时间测试
        5.1.3 GPS 授时校时测试
        5.1.4 海底采集站部分设备的自检功能测试
        5.1.5 设备参数设置界面测试
        5.1.6 方位 CTD 数据存储测试
        5.1.7 甲板移动操控仪野外测试
    5.2 甲板移动操控仪相关实物图
    5.3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基于DSP的列车走行部故障仿真测试装置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3 研发意义
    1.4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二章 列车走行部故障机理分析及仿真模型建立
    2.1 问题提出
    2.2 滚动轴承故障机理及振动特征分析
        2.2.1 滚动轴承故障机理及分类
        2.2.2 故障轴承的振动特征分析
    2.3 齿轮故障机理及故障特征分析
        2.3.1 齿轮故障机理分析
        2.3.2 故障齿轮的振动特性分析
    2.4 列车走行部故障仿真模型建立
        2.4.1 列车运行环境因素的影响分析
        2.4.2 列车走行部滚动轴承故障信号模型建立
        2.4.3 列车走行部齿轮故障信号模型建立
        2.4.4 基于 DSP 的故障仿真模型建立
    2.5 故障仿真理论研究
        2.5.1 高斯白噪声合成研究
        2.5.2 基于软件的波形叠加研究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故障仿真测试装置硬件设计
    3.1 系统总体设计
    3.2 电源模块设计
    3.3 DSP 及外扩存储设计
        3.3.1 DSP 简介
        3.3.2 外扩 SDRAM 电路
        3.3.3 外扩 FLASH 电路
    3.4 数/模转换电路设计
    3.5 滤波电路设计
    3.6 差分变换电路设计
    3.7 LCD 触摸屏电路设计
        3.7.1 RA8875 控制器介绍
        3.7.2 液晶显示屏接口设计
    3.8 USB 接口设计
    3.9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故障仿真测试装置软件设计
    4.1 系统总流程图设计
    4.2 各单元模块程序设计
        4.2.1 系统初始化
        4.2.2 LCD 显示程序设计
        4.2.3 USB 接口程序设计
        4.2.4 AD5391 初始化配置
    4.3 波形合成及输出程序设计
        4.3.1 故障仿真波形合成
        4.3.2 故障仿真波形输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故障仿真装置输出与实际故障信号比较
    5.1 轴承内圈与外圈故障信号测试比较
        5.1.1 轴承内圈故障信号测试比较
        5.1.2 轴承外圈故障信号测试比较
    5.2 轴承滚动体故障信号测试比较
    5.3 机车牵引齿轮故障信号测试比较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进一步研究思路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附录B

(6)基于DSP+FPGA的转台控制系统研制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来源
    1.2 国内外技术现状
        1.2.1 国内外转台的发展历程
        1.2.2 新兴的伺服控制技术
        1.2.3 主流嵌入式芯片及硬件体系结构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伺服系统总体方案
    2.1 伺服系统性能指标
    2.2 伺服系统负载估算
        2.2.1 风载力矩
        2.2.2 惯性力矩
        2.2.3 摩擦力矩
        2.2.4 力矩合成
    2.3 伺服系统总体方案
    2.4 主要电气部件选择
        2.4.1 电机的选择
        2.4.2 驱动器的选择
        2.4.3 测角器件的选择
        2.4.4 制动器选择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伺服控制硬件系统设计
    3.1 硬件系统设计方案
        3.1.1 伺服控制器硬件功能
        3.1.2 伺服控制器硬件模块
        3.1.3 主控芯片选择和功能分配
    3.2 运动控制电路设计
        3.2.1 DSP 间通信
        3.2.2 DSP 与 FPGA 通信
        3.2.3 串口及隔离电路
        3.2.4 开关量接口电路
        3.2.5 DA 输出电路
        3.2.6 电源电路
        3.2.7 复位及晶振电路
        3.2.8 仿真下载电路
    3.3 解码和供电电路设计
        3.3.1 RDC 解码电路
        3.3.2 DC/DC 模块电源电路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功耗及抗干扰性分析
    4.1 系统功耗分析
        4.1.1 系统功耗分析
        4.1.2 降低功耗的若干方法
        4.1.3 电源芯片选择
    4.2 抗干扰设计
        4.2.1 基于电性能的抗扰设计
        4.2.2 光电隔离电路
        4.2.3 接地及电流流向控制
        4.2.4 未用管脚的处理
        4.2.5 有效的抗扰措施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伺服控制系统软件开发
    5.1 伺服控制软件功能需求
    5.2 伺服控制软件设计方案
        5.2.1 伺服控制软件的模块组成
        5.2.2 伺服控制软件总体流程
        5.2.3 DSP 开发环境
    5.3 伺服控制软件模块的实现
        5.3.1 初始化模块
        5.3.2 串并通信模块
        5.3.3 伺服控制主模块
        5.3.4 运动功能模块
        5.3.5 驱动模块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软件关键技术研究
    6.1 双环数字 PID 的 DSP 实现
        6.1.1 位置环和速度环的配合
        6.1.2 控制算法的完善
    6.2 Flash API 的使用
        6.2.1 离线烧写的要求
        6.2.2 Flash API 的使用
    6.3 DSP 启动加载技术
        6.3.1 Boot to Flash 启动模式
        6.3.2 跳转流程
        6.3.3 汇编搬移函数
        6.3.4 CMD 文件的改动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系统调试
    7.1 单板性能测试
        7.1.1 单板硬件性能测试
        7.1.2 DSP 软件模块测试
    7.2 一维负载闭环联调
        7.2.1 调试环境
        7.2.2 调试方案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7)新型生物声纳探测装置的设计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蝙蝠声纳系统的概述
        1.2.1 蝙蝠生物声纳
        1.2.2 回声定位
    1.3 国内外助盲探测装置研究现状
    1.4 课题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1.5 本章小结
2 课题相关理论综述
    2.1 新型生物声纳声纳探测系统方案设计指导
        2.1.1 系统的设计思想
        2.1.2 系统的需求分析
        2.1.3 系统的性能指标
    2.2 系统的方案
        2.2.1 系统信号处理方案
        2.2.2 系统总体结构框图
        2.2.3 系统安装方式
    2.3 本章小结
3 仿生声纳头硬件设计和结构布局设计
    3.1 仿生声纳头硬件部分设计
        3.1.1 超声波换能器简介
        3.1.2 仿生声纳头调理电路硬件设计
    3.2 仿生声纳头结构布局设计
    3.3 本章小结
4 基于FPGA的主控模块和电源模块的设计
    4.1 FPGA简介
        4.1.1 FPGA的发展
        4.1.2 FPGA的设计流程
        4.1.3 新型生物声纳探测装置系统主控模块芯片选型
    4.2 基于FPGA主控模块的硬件结构设计
    4.3 按键的设计
    4.4 基于DAC波源的设计
        4.4.1 系统波源硬件设计
        4.4.2 系统波源软件设计
    4.5 基于ADC双路回波信号采集设计
        4.5.1 ADC简介
        4.5.2 双路ADC回波信号采集硬件设计
        4.5.3 双路ADC回波信号采集软件设计
    4.6 系统电源模块的设计
    4.7 本章小结
5 数据处理模块和音频输出模块的设计
    5.1 DSP的简介
        5.1.1 DSP概述
        5.1.2 系统DSP芯片的选型
    5.2 基于DM642的硬件设计
        5.2.1 DM642电源电路设计
        5.2.2 DM642外部时钟电路设计
        5.2.3 DM642复位电路设计
        5.2.4 JTAG接口电路
        5.2.5 DM642外部FLASH电路设计
        5.2.6 DM642外部SDRAM电路设计
        5.2.7 DM642视频采集电路设计——拓展部分
        5.2.8 DM642视频输出电路设计——拓展部分
        5.2.9 DM642音频输出电路设计
        5.2.10 仿生声纳信号在主控模块与处理模块之间传输的电路设计
    5.3 基于DM642的软件设计
        5.3.1 DM642特征信号提取
        5.3.2 DM642特征信号重构
        5.3.3 DM642特征信号提取、重构、降频软件设计
    5.4 本章小结
6 新型生物声纳探测系统装置测试与实验
    6.1 功耗测试
    6.2 信噪比测试
    6.3 基于固定反射平面距离测试
    6.4 基于可移动圆柱距离、角度测试
    6.5 基于不同物体的探测实验
    6.6 本章总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8)基于DSP的视频监控系统硬件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背景、意义及来源
    1.2 视频监控系统的发展历史
    1.3 视频监控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相关技术介绍
    2.1 嵌入式系统
        2.1.1 嵌入式系统的定义
        2.1.2 嵌入式系统的特点
        2.1.3 嵌入式系统的发展
    2.2 DSP技术
        2.2.1 DSP的发展
        2.2.2 DSP处理器的典型特点
    2.3 电荷耦合器件(CCD)
        2.3.1 CCD图像传感器的发展
        2.3.2 CCD结构和工作原理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系统总体设计与方案选型
    3.1 系统总体设计
        3.1.1 系统设计原则
        3.1.2 视频采集模块总体功能设计
        3.1.3 视频处理模块总体功能设计
    3.2 视频采集模块设计方案
        3.2.1 图像传感器的选择
        3.2.2 视频采集模块器件选型
    3.3 视频处理模块设计方案
        3.3.1 主处理器的选择
        3.3.2 达芬奇(DaVinci)技术介绍
        3.3.3 TMS320DM6446简介
        3.3.4 视频处理模块器件选型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视频采集模块设计
    4.1 图像采集部分
        4.1.1 CCD图像采集硬件设计
        4.1.2 CCD工作时序分析
    4.2 图像处理部分
        4.2.1 图像预处理部分
        4.2.2 图像处理部分
    4.3 外围电路设计
        4.3.1 电源模块
        4.3.2 EEPROM模块
        4.3.3 RS-232C串口调试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视频处理模块设计
    5.1 视频处理部分
        5.1.1 视频解码
        5.1.2 视频输出
    5.2 存储部分
        5.2.1 DDR2 SDRAM存储器
        5.2.2 Nor Flash存储器
    5.3 电源部分
    5.4 其它外设
        5.4.1 以太网接口
        5.4.2 RS-232C串口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系统PCB设计
    6.1 信号完整性分析
        6.1.1 反射
        6.1.2 串扰
    6.2 系统PCB板层设计
        6.2.1 Core和PP介绍
        6.2.2 视频采集模块板层设计
        6.2.3 视频处理模块板层设计
    6.3 系统PCB布局
    6.4 系统PCB布线
        6.4.1 视频采集板布线
        6.4.2 视频处理板布线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工作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视频采集模块电路图及PCB板
    附录1.1 视频采集模块电路图
    附录1.2 视频采集模块PCB
附录2 视频处理模块部分电路与PCB板
    附录2.1 视频解码电路
    附录2.2 视频输出电路
    附录2.3 Nor Flash电路
    附录2.4 DDR2 SDRAM电路
    附录2.5 电源模块电路
    附录2.6 以太网接口电路
    附录2.7 RS-232C接口电路
    附录2.8 视频处理模块PCB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攻读学位期间参研的科研项目

(9)高压共轨柴油机管理系统的软件系统开发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世界主题—节能与减排
    1.3 柴油机新型燃烧技术的发展以及意义
        1.3.1 柴油机均质压燃、低温燃烧理论
        1.3.2 柴油机燃烧新技术的发展
    1.4 柴油机电子控制技术的发展及意义
        1.4.1 柴油机电控燃油系统的发展
        1.4.2 柴油机控制系统微控制器的发展
        1.4.3 柴油发动机控制器开发技术的发展
        1.4.4 实现内燃机新型燃烧技术对电控系统的要求
    1.5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第二章 柴油机电控 ECU 软件功能模块的开发
    2.1 ECU 硬件系统介绍
        2.1.1 控制器核心芯片 MCF5235 简介
        2.1.2 电控系统硬件功能模块组成
    2.2 电控系统的软件架构
    2.3 柴油机控制系统 CAN 总线系统的开发
        2.3.1 汽车总线系统概况
        2.3.2 CAN 总线的应用和特点
        2.3.3 CAN 总线分成结构和报文协议
        2.3.4 MCF5235 微控制器 FLEXCAN 模块介绍
        2.3.5 柴油机管理系统中 CAN 总线系统的硬件开发
        2.3.6 柴油机管理系统中 CAN 总线系统的软件开发
        2.3.7 基于 CAN 总线系统的 MCF5235 与 PC 机的交互
    2.4 DMA 直接数据存储功能的开发
        2.4.1 微控制器 DMA 功能模块简介
        2.4.2 DMA 控制器原理
        2.4.3 DMA 操作 UART 进行数据传输
    2.5 多任务实时操作系统的开发
        2.5.1 采用多任务实时操作系统的优点
        2.5.2 多任务实时操作系统的选择
        2.5.3 μC/OS-Ⅱ 在 MCF5235 上的移植
        2.5.4 μC/OS-Ⅱ 时钟节拍的产生
        2.5.5 基于μC/OS-Ⅱ 的柴油机 EMS 系统应用程序的开发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发动机试验的稳态控制策略的实现
    3.1 新型复合燃烧发动机系统结构介绍
    3.2 发动机整机燃烧方案及其实现手段
    3.3 电子控制 EGR 系统的实现
        3.3.1 电控 EGR 阀和背压阀机构介绍
        3.3.2 电控 EGR 系统的硬件设计
        3.3.3 电控 EGR 阀的软件设计
        3.3.4 电控背压阀的软件设计
    3.4 IVCA 机构控制系统和增压器调节系统的开发
        3.4.1 IVCA 机构控制系统和增压器调节系统的硬件开发
        3.4.2 IVCA 机构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
        3.4.3 涡端放气阀系统的软件设计
    3.5 基于角度时钟的喷油定时算法和多次喷射策略的实现
        3.5.1 基于角度时钟的喷油定时算法的实现
        3.5.2 发动机电控系统多次喷射模式的实现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发动机动态控制策略的研究
    4.1 发动机工况的划分及其相互间的切换
    4.2 ELR 测试循环控制策略的研究
        4.2.1 ELR 测试循环简介
        4.2.2 ELR 动态控制策略的提出
        4.2.3 ELR 动态过程模拟
        4.2.4 ELR 不同加油过程对排放的影响
        4.2.5 ELR 测试循环动态 MAP 的制定
    4.3 ETC 测试循环控制策略的初步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控制策略的验证及实验结果分析
    5.1 研究概述
    5.2 研究内容
    5.3 低负荷低温燃烧策略试验结果分析
    5.4 高速大负荷放气阀调节试验结果分析
    5.5 喷油模式及喷射参数对发动机排放及热效率的影响研究
    5.6 电控 IVCA 系统对发动机排放及热效率的影响研究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10)基于单片机的智能型密集架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智能型密集架国内外发展的现状
    1.3 智能型密集架的发展趋势
    1.4 智能型密集架系统的功能及特点
        1.4.1 基本功能简述
        1.4.2 智能型密集架的特点
    1.5 本课题的主要工作和论文组织安排
    1.6 本章小节
第二章 智能型电动密集架系统的总体设计
    2.1 关键部件选型
        2.1.1 MSP430F149单片机处理器
        2.1.2 LCD智能显示终端的选择
        2.1.3 温度传感器
        2.1.4 湿度传感器
        2.1.5 MAX485芯片和MAX232芯片
        2.1.6 光电耦合器PC817
    2.2 电气部分总体设计
    2.3 本章小节
第三章 密集架系统主从控制板的设计
    3.1 主机控制板的组成
        3.1.1 基础时钟模块电路
        3.1.2 复位模块电路
        3.1.3 电源模块电路
    3.2 主机控制板通信系统
        3.2.1 通信方式的选择
        3.2.2 通用异步串口的数据格式
        3.2.3 主机控制板上的RS-232接口电路
    3.3 从机控制板的组成
        3.3.1 从机控制板的核心
        3.3.2 从机控制板的输入/输出接口和信号处理电路
    3.4 控制板的通信系统
        3.4.1 RS-485通信简介
        3.4.2 通信协议
        3.4.3 RS-485接口通信电路
    3.5 本章小节
第四章 触摸显示终端的通讯设计
    4.1 触摸显示屏简介
    4.2 触摸显示终端的连接与通信
        4.2.1 触摸显示屏的接口
        4.2.2 触摸显示屏通信方式
        4.2.3 触摸显示屏的通信协议
    4.3 触摸显示终端与主控制板通讯
        4.3.1 主控制板读取触摸显示终端数据
        4.3.2 主机控制板发送数据到触摸屏
    4.4 本章小节
第五章 智能型密集架系统软件设计
    5.1 软件的设计思想及功能分析
    5.2 固定列软件控制模块设计
        5.2.1 固定列系统初始化
        5.2.2 温度和湿度设计模块
        5.2.3 固定列命令接收和发送
    5.3 移动列模块软件设计
        5.3.1 移动列命令接收
        5.3.2 移动列命令处理
    5.4 上位机管理模块设计
    5.5 编程软件及环境的选择
    5.6 本章小节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16位XA微控制器特为高速的存储器密集应用项目而研制(论文参考文献)

  • [1]电驱动小麦播种机的设计与试验[D]. 陈蒋. 河南农业大学, 2018(02)
  • [2]变电站新型钥匙管理装置的设计与实现[D]. 黎俊. 华南理工大学, 2018(12)
  • [3]高速高精度数据转换器测试验证系统设计与实现[D]. 祖俊婕. 东南大学, 2017(04)
  • [4]面向CSEM的甲板移动操控仪设计与实现[D]. 周忠洋. 中国海洋大学, 2014(01)
  • [5]基于DSP的列车走行部故障仿真测试装置研发[D]. 李朝仕. 湖南科技大学, 2014(04)
  • [6]基于DSP+FPGA的转台控制系统研制开发[D]. 孟叔楠.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3(S2)
  • [7]新型生物声纳探测装置的设计与优化[D]. 符涛涛. 南京理工大学, 2013(06)
  • [8]基于DSP的视频监控系统硬件设计[D]. 徐韶辉. 太原理工大学, 2012(09)
  • [9]高压共轨柴油机管理系统的软件系统开发与实验研究[D]. 吴松林. 天津大学, 2011(05)
  • [10]基于单片机的智能型密集架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王爱成. 太原理工大学, 2011(08)

标签:;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