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肺解毒汤治疗小儿病毒性肺炎的疗效观察

宣肺解毒汤治疗小儿病毒性肺炎的疗效观察

一、宣肺解毒汤治疗小儿病毒性肺炎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林丽丽,冯璐,黄克,孙燕波,安黎,戴启刚,单进军,汪受传[1](2021)在《儿童病毒性肺炎分期防治的中医药研究进展及策略探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儿童病毒性肺炎存在诸多防治瓶颈问题,目前西药治疗多为对症处理,临床尚缺乏有效的防治措施。中医药在防治儿童病毒性肺炎上有着明显优势,笔者通过阐述儿童病毒性肺炎不同分期的中医病因病机、辨治规律,结合现代临床、机制研究进展,以期寻找安全有效地预防、治疗、康复方剂,从改善临床症状、抑制病毒融合及复制、提高呼吸道抗体水平、抑制炎症因子、调控肺部免疫炎症、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等多方面阐释中医药分期防治儿童病毒性肺炎的研究进展,以期为儿童病毒性肺炎的中医临床诊疗策略提供依据。

刘良[2](2021)在《《中药单用/联合抗生素治疗儿童细菌性肺炎临床指南》的制定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依据循证医学原则,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德尔菲法和专家论证会制定出《中药单用/联合抗生素治疗儿童细菌性肺炎临床指南》草稿。方法:在文献研究基础上,编制第一轮专家问卷,通过电子邮件发给依据德尔菲法专家遴选原则从全国范围内遴选的60位专家。回收第一轮问卷后对其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结合专家书面意见形成第二轮问卷,再次发送给40位专家,回收问卷后统计分析其结果,总结形成《中药单用/联合抗生素治疗儿童细菌性肺炎临床指南》草稿。召开专家论证会,对草稿进行论证并对其主要问题进一步研讨,汇总专家意见形成《中药单用/联合抗生素治疗儿童细菌性肺炎临床指南》草稿。结果: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共进行了两轮专家问卷调查。将前两轮问卷统计分析结果和两轮专家书面意见汇总形成了《中药单用/联合抗生素治疗儿童细菌性肺炎临床指南》草稿。结论:在文献研究基础上运用德尔菲法及专家论证会制定《中药单用/联合抗生素治疗儿童细菌性肺炎临床指南》草稿,为进一步的标准化研究奠定基础。

崔子朋[3](2021)在《麻杏石甘汤灌肠治疗婴幼儿肺炎喘嗽的临床疗效及肺-肠微环境的干预机制研究》文中指出一、动物实验研究目的:1通过SD大鼠建立病毒性肺炎模型,并进行中药灌肠治疗,为临床试验提供基础性实验数据。2通过组间对比治疗后肺炎大鼠粪便钙卫蛋白(CALP)的浓度以及治疗后肺泡灌洗液中的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大鼠防御素1(rBD1)的浓度,综合评价中药灌肠对肺炎大鼠机体的影响作用,进一步明确灌肠疗法治疗病毒性肺炎的作用机制。方法:取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空白组(B组)12只、模型组(M组)12只、中药灌肠高剂量组(H组)12只和中药灌肠低剂量组(L组)12只。对4组大鼠进行造模:空白组:无RSV病毒的正常培养液气管穿刺注射造模;其余三组:RSV病毒混悬液气管穿刺注射造模。造模鉴定各组随机处死2只。灌肠治疗疗程结束后,通过SPSS21.0软件统计分析并比较组间治疗后肺泡灌洗液sIgA、rBD1以及粪便CALP的含量,最后综合评估中药灌肠治疗肺炎大鼠的疗效,探讨其治疗作用机制,为中药灌肠治疗婴幼儿病毒性肺炎的临床试验研究提供实验依据。结果:1肺泡灌洗液sIgA浓度(ng/ml):中药灌肠高剂量组治疗后为6.50±1.51;中药灌肠低剂量组治疗后为3.87±0.72;模型组治疗后为2.31±0.89;空白组治疗后sIgA浓度为7.53±1.29;三组治疗后肺泡灌洗液sIgA浓度同空白组sIgA浓度比较发现:只有中药灌肠高剂量组与空白组sIgA浓度水平相当(P>0.05),其余两组均低于空白组;三组再进行组间比较结果:中药灌肠高剂量组sIgA浓度水平高于低剂量组;中药灌肠低剂量组sIgA浓度水平高于模型组的sIgA浓度水平(P<0.05)。2肺泡灌洗液rBD1浓度(ng/ml):中药灌肠高剂量组治疗后为0.78±0.36;中药灌肠低剂量组治疗后为1.57±0.57;模型组治疗后为3.89±0.95;空白组治疗后rBD1浓度为0.49±0.27。三组治疗后的肺泡灌洗液rBD1浓度同空白组rBD1浓度比较:只有中药灌肠高剂量组与空白组rBD1浓度水平相当(P>0.05),其余两组均高于空白组;三组再进行组间比较结果:中药灌肠高剂量组低于中药灌肠低剂量组rBD1浓度水平;中药灌肠低剂量组低于模型组rBD1浓度水平(P<0.05)。3粪便CALP浓度(ng/ml):中药灌肠高剂量组治疗后为75.95±9.25;中药灌肠低剂量组治疗后为122.48±21.94;模型组治疗后为382.21±60.75;空白组治疗后粪便CALP浓度为67.70±20.44。三组治疗后粪便CALP浓度水平同空白组CALP浓度水平比较发现:只有中药灌肠高剂量组与空白组CALP水平相当(P>0.05),其余两组均高于空白组;三组再进行组间两两比较结果:中药灌肠高剂量组低于中药灌肠低剂量组CALP浓度水平,中药灌肠低剂量组低于模型组CALP浓度水平(P<0.05)。结论:经治疗后中药高剂量组可将病毒性肺炎大鼠肺泡灌洗液sIgA浓度提高,与空白组水平相当;可以将rBD1和CALP浓度降低,与空白组水平相当;中药低剂量组提高sIgA浓度效果以及降低rBD1和CALP浓度效果较低,但较模型组效果显着。二、临床试验研究目的:1通过组间疗效比较、中医证候学改善等指标评价中药灌肠治疗肺炎喘嗽患儿的临床疗效。2通过组内、组间对比患儿治疗前后唾液中sIgA、人防御素2(hBD2)以及粪便CALP的浓度,综合评价中药灌肠对婴幼儿黏膜免疫功能和肠道微环境的影响作用,进一步明确灌肠疗法治疗肺炎喘嗽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2月期间就诊于天津中医二附院儿科住院部及门诊的病毒性肺炎婴幼儿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然后采用前瞻性的、随机对照性的统计学研究,根据统计学随机数字表,产生随机码,按病人入组顺序分配组别。将患儿随机分为3组,中药灌肠高浓度组、中药灌肠低浓度组、西药组。疗程为7天,最后通过统计学软件SPSS 21.0对各组的疗效、总症状积分等进行统计分析比较;比较各组内、组间治疗前后的唾液sIgA、hBD2和粪便CALP含量的改变情况,综合评估中药灌肠治疗肺炎喘嗽患儿的临床疗效。结果:1临床疗效:1.1治疗总有效率比较:中药灌肠高浓度组为100%;中药灌肠低浓度组为95%;西药组为70%。三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经过组间两两比较后,发现中药灌肠高、低浓度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西药组患儿与中药灌肠高、低浓度两组患儿治疗后的疗效比较,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果提示:三组患儿经治疗后均可提高临床疗效,且中药灌肠治疗疗效更显着。1.2总症状积分比较:中药灌肠高浓度组治疗前为23.35±0.93;中药灌肠低浓度组治疗前为23.40±1.04;西药组治疗前为23.25±1.33,三组治疗前总症状积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组间治疗后比较:西药组与中药灌肠低浓度组比较,P>0.05,无统计学差异;西药组与中药灌肠高浓度组比较,P<0.01;中药灌肠高、低浓度两组相比,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结果提示:经治疗后三组均可改善症状;并且中药灌肠高浓度组较中药灌肠低浓度组、西药组改善症状显着;中药灌肠低浓度组与西药组改善症状无明显差异。2唾液sIgA浓度(ng/ml):中药灌肠高浓度组治疗前为47.49±12.59,治疗后为69.62±8.23;中药灌肠低浓度组治疗前sIgA浓度为46.03±12.76,治疗后为72.35±6.50;西药组治疗前sIgA浓度为54.74±15.91,治疗后为84.58±12.21;三组组间治疗前sIgA浓度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组间治疗后唾液sIgA浓度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各组内治疗前后sIgA浓度比较:西药组:t=4.802,P<0.01;中药灌肠低浓度组:t=9.002,P<0.01;中药灌肠高浓度组:t=14.925,P<0.01,三组患儿组内治疗前后sIgA浓度均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结果提示:经治疗后三组均可提高sIgA浓度;中药灌肠高浓度组较中药灌肠低浓度组、西药组提高sIgA浓度显着;中药灌肠低浓度组与西药组提高sIgA浓度无明显差异。3唾液hBD2浓度(ng/ml):中药灌肠高浓度组治疗前为124.51±31.17,治疗后为60.39±14.37;中药灌肠低浓度组治疗前为108.57±26.77,治疗后为67.76±23.15;西药组治疗前为108.21±20.84,治疗后为82.72±29.86;三组组间治疗前hBD2浓度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组间治疗后hBD2浓度是存在统计学差异的(P<0.05)。各组内治疗前后比较:西药组:t=5.703,P<0.01;中药灌肠低浓度组:t=9.653,P<0.01;中药灌肠高浓度组:t=11.429,P<0.01,三组患儿组内治疗前后hBD2浓度均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结果提示:经治疗后三组均可降低hBD2浓度;并且中药灌肠高、低浓度两组均比西药组降低hBD2浓度显着;中药灌肠高、低浓度两组降低hBD2浓度水平无显着差异。4粪便CALP浓度(ng/ml):中药灌肠高浓度组治疗前为148.74±10.57,治疗后为118.84±24.79;中药灌肠低浓度组治疗前为151.47±11.83,治疗后为98.65±12.28;西药组治疗前为144.37±19.30,治疗后为118.84±24.79;三组组间治疗前CALP浓度比较,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三组组间治疗后CALP浓度比较,P<0.05,存在统计学差异。三组组内治疗前后CALP浓度比较:西药组:t=5.382,P<0.01;中药灌肠低浓度组:t=13.548,P<0.01;中药灌肠高浓度组:t=24.144,P<0.01,三组患儿组内治疗前后CALP浓度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结果提示:经治疗后三组均可降低CALP浓度;并且中药灌肠高浓度组较中药灌肠低浓度组降低CALP浓度显着;中药灌肠低浓度组较西药组降低CALP浓度显着。5不良反应:三组患儿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明显的不适反应。结论:1麻杏石甘汤灌肠和西药对症治疗均对肺炎喘嗽患儿的临床症状有改善作用,且麻杏石甘汤灌肠明显优于西药对症治疗。2三组治疗后均能降低唾液HBD2、粪便CALP浓度,表明麻杏石甘汤灌肠和西药对症治疗均可降低患儿机体炎症,且麻杏石甘汤灌肠明显优于西药对症治疗。3麻杏石甘汤灌肠和西药对症治疗均对患儿的sIgA浓度有改善作用,且麻杏石甘汤灌肠与西药对症治疗比较,可以更好地提高患儿的黏膜免疫功能。4麻杏石甘汤灌肠高、低浓度两组相比,高浓度组具有更好的疗效。5三组在治疗前后及用药期间均未出现明显的不适反应,表明麻杏石甘汤灌肠治疗婴幼儿肺炎喘嗽,临床安全可靠。

郭淳[4](2020)在《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治疗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药效学及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评价中药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用于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药效学作用并探究作用机制。研究方法:通过开展体外抑菌试验及动物体内试验进行研究。一、体外试验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勒马回注射液作用于6种急性下呼吸道感染常见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氏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链球菌和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的标准株及临床株在两种不同菌液浓度下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以研究勒马回注射液对急性下呼吸道感染常见致病菌的抑制作用。二、体内试验通过建立大鼠干酵母致发热模型、小鼠二甲苯致耳肿胀模型、小鼠氨水引咳模型、小鼠气管酚红排泄模型进行药效学试验,研究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对大鼠肛温的影响、对小鼠耳肿胀度的影响、对小鼠咳嗽潜伏期及咳嗽次数的影响、对小鼠气管酚红排泌量的影响,明确勒马回注射液解热、抗炎、镇咳、祛痰的药效学作用。此外,对干酵母致发热模型大鼠及氨水引咳模型小鼠进行药效学研究的同时,应用ELISA技术,检测动物体内细胞因子表达:以大鼠血清IL-6、TNF-αα、IL-1β含量、下丘脑中PGE2含量为观察目标,以小鼠血清中IL-10含量为观察目标,探究勒马回注射液解热及镇咳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一、体外试验1.勒马回注射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的标准株和临床株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为281.25~562.5μg/ml,铜绿假单胞菌的MIC为281.25~1125μg/ml,且在1.0×104与1.0×105两种菌悬液浓度下,MIC值随菌悬液的浓度升高而升高;同时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临床株与标准株测定的MIC值相差不大,二者结果相等或相差一个稀释度。2.勒马回注射液对于肺炎链球菌、大肠埃希氏菌、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克雷伯菌未表现出明显抑菌效应。二、体内试验1.对大鼠干酵母致发热模型的影响(1)通过背部皮下注射干酵母混悬液能够成功复制大鼠发热模型,其热势存在典型的体温下降期、体温上升期、体温高峰平台期,于造模后7h达到最高升温幅度。造模后每小时测定大鼠肛温,观测共10小时的体温变化。在造模后第3h、第4h两个体温测定点,与模型组(雾化生理盐水)相比,勒马回注射液中剂量组体温差值显着降低(P<0.05),第4h的发热抑制率高达197.56%。但10小时体温反应指数(TRI10)较模型组无明显差异(P>0.05)。(2)对干酵母致发热大鼠的血清中1L-1β、IL-6和TNF-α含量及下丘脑中PGE2含量检测后发现:①勒马回注射液高、中、低剂量组大鼠血清1L-1β含量均低于模型组,有降低1L-1β含量的趋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勒马回注射液中剂量组大鼠血清中IL-6、TNF-α含量显着低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中剂量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可降低大鼠血清中IL-6、TNF-α含量。③勒马回注射液各剂量组大鼠下丘脑中PGE2含量较模型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对小鼠二甲苯致耳肿胀模型的影响在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试验中,勒马回注射液高剂量组的耳肿胀度极显着低于模型组(雾化生理盐水,P<0.01),耳肿胀抑制率达29.35%;中、低剂量组的耳肿胀度低于模型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对小鼠氨水引咳模型的影响(1)在减少咳嗽次数方面:①勒马回注射液高、中、低三个剂量组的小鼠咳嗽次数均少于模型组一(雾化生理盐水),高、低剂量组对比模型组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比较无明显差异。表明高、低剂量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可显着减少氨水致咳小鼠咳嗽次数。②阳性药组(灌胃氢溴酸右美沙芬口服溶液)小鼠咳嗽次数与模型组二(灌胃生理盐水)对比有极显着差异(P<0.01),勒马回注射液高、低剂量组的咳嗽次数高于阳性药组,药物活性分别为阳性药氢溴酸右美沙芬口服溶液的76.97%、77.27%,但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高、低剂量的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在减少咳嗽次数上的效果与口服氢溴酸右美沙芬口服溶液相当。(2)在延长咳嗽潜伏期方面:①模型组一与模型组二分别为雾化盐水及灌胃盐水给药,雾化盐水组较灌胃盐水组的小鼠咳嗽潜伏期明显延长,二者差异显着(P<0.01);阳性药组(灌胃氢溴酸右美沙芬口服溶液)与模型组二(灌胃生理盐水)对比有极显着差异(P<0.01),但与模型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雾化吸入方式本身具有良好的镇咳作用。②勒马回注射液高剂量组小鼠的咳嗽潜伏期与模型组一(雾化生理盐水)对比有极显着差异(P<0.01)、与阳性药组对比有极显着差异(P<0.01),药物活性达阳性药的137.72%。表明高剂量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在延长咳嗽潜伏期方面优于口服氢溴酸右美沙芬口服溶液。③勒马回注射液中、低剂量组小鼠咳嗽潜伏期与阳性药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药物活性分别为阳性药的101.77%、96.94%。表明中、低剂量的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的镇咳效果与口服氢溴酸右美沙芬口服溶液相当。(3)IL-10含量测定:勒马回注射液高、中、低剂量组小鼠血清中的IL-10含量均较模型组一(雾化生理盐水)显着增加(P<0.01,P<0.05,P<0.01),较阳性药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个剂量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高、中、低剂量的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均可显着增加氨水致咳小鼠血清中IL-10的表达。4.对小鼠气管酚红排泄模型的影响勒马回注射液高、中剂量组的小鼠酚红排泄量均较模型组显着(P<0.05、P<0.01)升高,较阳性药组(雾化氨溴索注射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勒马回注射液低剂量组的小鼠酚红排泄量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高、中剂量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具有良好的祛痰效果。结论:1.勒马回注射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的标准株和临床株均有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抑菌作用受细菌接种量影响。勒马回注射液对于肺炎链球菌、大肠埃希氏菌、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克雷伯菌无明显抑制作用。2.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具有一定解热作用,其解热效果可能与降低发热大鼠血清中IL-6、TNF-α水平有关。3.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具有良好的抗炎作用,可抑制二甲苯引起的小鼠耳肿胀,减轻急性炎症反应。4.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具有显着镇咳作用,在减少氨水引咳小鼠的咳嗽次数、延长咳嗽潜伏期方面均有较好疗效,且高剂量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的总体镇咳效果优于口服氢溴酸右美沙芬口服溶液。其镇咳作用机制可能与提高血清中IL-10水平有关。5.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具有良好的祛痰作用,能够增加小鼠气管酚红排泌量。

秦鹏飞,刘书娟,韩龙,刘敬东,陈湛芳,魏平平,莫晓媚[5](2017)在《小儿病毒性肺炎的中医药治疗进展》文中指出小儿病毒性肺炎是小儿感染病毒后所导致的一种肺部炎症,西医临床治疗本病效果欠佳,而中医在治疗本病时从整体观念出发,辨证论治,能够发挥中药疗效确切、不良反应低、不易产生耐药及在调节机体免疫方面的巨大优势。本文将从中医辩证论治、中药注射剂的治疗和中西医结合治疗三方面对中医药治疗小儿病毒性肺炎的最新进展作一综述。

许士梅[6](2014)在《小儿病毒性肺炎痰热闭肺证临床疗效评价的RCT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不同方案治疗小儿病毒性肺炎痰热闭肺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30例病毒性肺炎患儿随机分为三组:A组50例,予喜炎平注射液(5~10mg/kg·d)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钠溶液100ml静滴,中药五虎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口服;B组50例,予喜炎平注射液5~10mg/(kg·d)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钠溶液100ml静滴,小儿清肺合剂(0.5~1岁10ml1+~3岁15ml3+~5岁20ml)、化痰散(0.5~1岁0.5g1+~3岁1.5g3+~5岁2.0g)口服,敷胸散(大黄:芒硝:蒜泥=4:1:4)50mg外敷背部双肺罗音明显处;C组30例,利巴韦林(10~15mg/kg·d)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钠溶液100ml静滴,愈酚甲麻那敏糖浆(0.5~1岁3ml1+~3岁5ml3+~5岁8ml)口服。结果:三组患儿治疗结束后总积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明显减少,经统计学分析,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00);其中,A组总有效率98%,B组总有效率96%,C组总有效率80%,A、B两组总疗效相当(P>0.05),均优于C组(P<0.05)。在单个症状、体征比较上,A、B组中咳嗽、咯痰、喘促、肺部罗音的平均恢复时间优于C组;治疗结束后,A、B两组在改善发热、咯痰、咳嗽、肺部罗音方面均优于C组,A组在平喘方面优于C组(P<0.05)。结论:三种方案均能有效治疗小儿病毒性肺炎痰热闭肺证;其中,A、B两组疗效相当,优于C组,说明喜炎平配合中药(中成药)治疗本病较西药利巴韦林效果更好,能有效改善临床症状、体征,具有应用价值。

艾军,陈升,李坦[7](2011)在《小儿肺炎中医辨治理论研究概况》文中研究指明小儿肺炎是西医病名,中医学古代没有直接的记载。《内经》中所述"肺风""、肺痹""、上气""、乳子中风热,喘鸣肩息者"等,记载了类似于现代肺炎的表现。《幼科铁镜》的"火侵肺嗽",《幼科全书》、《幼科指南》等所称的"肺家炎",指出了肺热壅盛的病证。清代谢玉琼《麻科活人全书》首先明确提出"肺炎喘嗽",描述了麻疹出现肺闭喘嗽的变证,此后,"肺炎喘嗽"成为中医学病名,现代一般认为其相当于西医学"肺炎"。中医药治疗小儿肺炎,具有优势

艾军[8](2010)在《基于关联规则的病毒性肺炎热郁痰瘀病机理论研究》文中提出小儿肺炎是儿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是我国小儿重点防治的四病之一,而病毒性肺炎约占其中的1/2。小儿病毒性肺炎是中医药治疗的优势病种,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和大量的临床研究成果,在辨治理论上也进行了许多探讨研究,达到一定的认识深度。但是对这一疾病的中医辨证论治方法尚有待客观化和规范化。在中医药学界当今注重中医传统研究方法与循证医学相结合的形势下,有必要应用传统研究方法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加强对该病的客观化和规范化的研究。数据挖掘是近20年新兴的一门交叉学科,它和数据库中的知识发现是两个等价的概念。关联规则是数据挖掘技术的最常用和较为成熟的方法之一,它描述数据库中数据项(属性、变量)之间所存在的(潜在)关系,对于突出以症状体征关联出现的中医证候学的研究具有适用性,以及通过证候学分析认识病因病机,形成病机理论。导师汪受传教授为全国名老中医,潜心研究病毒性肺炎十五年,诊治大量本病患者,形成独立的学术思想,在理论和临床研究中探讨、应用热、郁、痰、瘀病机理论指导病毒性肺炎的辨证论治,取得良好疗效和丰硕成果。为了对深入开展病毒性肺炎中医辨证论治的客观化和规范化研究打下良好基础,为了探讨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名老中医经验和学术思想研究、总结的新模式、新方法,在此,运用数据挖掘技术,主要运用关联规则方法,开展病毒性肺炎热郁痰瘀病机理论研究。目的:通过理论、临床、数理研究建立病毒性肺炎病机理论。方法:在文献研究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关联规则方法,对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分组的病毒性肺炎临床研究数据源进行挖掘,开展理论、临床、数理三结合的病毒性肺炎病机理论研究。结果:1、理论研究方面:通过古今文献研究发现,古代医籍中有关于肺炎病机与热、郁、痰、瘀相关的散在论述,现代也有学者提出以痰热郁闭或痰热瘀闭论治本病的观点,并有相关的临床研究报道,说明病毒性肺炎热郁痰瘀病机理论具有古代和现代专家意见的基础。2、临床研究和数理研究方面:在临床研究的基础上,利用本病临床研究的数据源,从临床的证候学入手,进行关联规则运算,发现在发病之际,常见热邪炽盛、肺气郁阻、痰涎壅盛和血脉瘀阻(简称热、郁、痰、瘀)的病机病理。轻度患儿的热邪与正气争斗的病机改变相对较轻,而肺气郁阻与痰涎壅盛以及血脉瘀阻的病机病理已较为严重;中度患儿热邪与正气剧烈争斗、肺气郁阻和痰涎壅盛的病机病理已较为严重,而血脉瘀阻的病机病理相对较轻。重度患儿热邪炽盛、肺气郁阻与痰涎壅盛以及血脉瘀阻的病机病理均较为严重。在治疗过程中,热邪炽盛、肺气郁阻、痰涎壅盛和血脉瘀阻的病机病理均逐渐减轻。热邪炽盛的病机病理在初、中期明显,末期轻微;肺气郁阻和痰涎壅盛的病机病理在疾病全过程都较明显:血脉瘀阻的病机病理在疾病初期较为明显,在疾病中后期相当轻微或消失。在药物干预下,试验组与对照组的病机演变规律相似,但作支持度比较,大多数时间上,大多数项集(如热证候、郁证候、痰证候或热与郁关联证候、热与痰关联证候、热与郁与痰关联证候等)两组差异有显着性(P<0.05~0.01),且试验组比对照组提前1~3天消失。说明在改善热邪炽盛、肺气郁阻、痰涎壅盛或热邪炽盛与肺气郁阻关联病机、热邪炽盛与痰涎壅盛关联病机、热邪炽盛与肺气郁阻与痰涎壅盛关联病机等方面,试验组效果优于对照组。在疾病全过程,治疗前后都有热、郁、痰、瘀四者之间形成的2~7项的关联病机,如形成热与郁、热与痰、热与瘀、郁与痰、郁与瘀、痰与瘀、热与郁与痰、热与郁与瘀、热与痰与瘀、郁与痰与瘀、热与郁与痰与瘀等关联的病机病理,且由热致郁、致痰、致瘀,或由郁致热、致痰、致瘀,或由痰致热、致郁、致瘀,或由瘀致热、致郁、致痰的病机演变均有一定的规律性和相互作用强度的概率。其规律性和概率的变化在治疗前后有部分基本不变,而部分呈逐日下降的变化,如由郁致痰或由痰致郁的概率极高,基本上在治疗前后一致,极少发生变化。由热或痰或瘀等致郁,以及由热或郁或瘀致痰的概率极高,也基本上是治疗前后极少变化。由郁或痰或瘀致热的概率常常可见治疗后逐日下降。由瘀致热或郁或痰的概率往往大于由热或郁或痰致瘀的概率。3.病毒性肺炎热郁痰瘀病机理论的主要内容:在病毒性肺炎中,多数由热致病,热致气郁,热炼痰蓄,气郁血瘀。同时,气机郁阻、痰涎蓄积、血脉瘀阻又是热邪不散的影响因素。热、郁、痰、瘀四者并存且相互关联,循序渐变,互为因果,环环相连,在疾病过程中极易形成热郁、热痰、热瘀、痰郁、痰瘀或热郁痰、热郁瘀、热痰瘀、痰郁瘀或热郁痰瘀互结的病机病理改变。在本病中,热邪为患是本病的始动因素,热邪与正气相争贯穿疾病的全过程,.但在药物的干预下,此病因病机有逐渐减少的变化,其他病机对此病机影响的可能性也随之降低。各种病因病机影响到肺气郁阻与痰涎壅盛病机变化的可能性很少随时间改变,肺气郁阻与痰涎壅盛病机病理在本病中甚为重要,占主导地位。痰与瘀均为有形的病理产物(尤其是后者),其影响热或郁的可能性甚于热或郁对它们的影响,在病机演变中有重要作用。结论:1.热、郁、痰、瘀是病毒性肺炎急性期的基本病因病机病理。通过理论、临床和数理三结合建立的病毒性肺炎热郁痰瘀病机理论,具有良好的实践基础和循证基础,对建立病毒性肺炎中医诊治理论体系和中医辨证论治客观化、规范化、标准化研究具有启迪作用。2.运用中医传统认识论与现代研究方法(包括数据挖掘方法)相结合研究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具有提炼病机病理辨证观点和总结处方用药规律的作用,有利于传承和弘扬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以导师汪受传教授论治病毒性肺炎的主要学术思想提炼形成的热郁痰瘀病机理论,是对病毒性肺炎急性期中医基本病机病理的概括,为创新病毒性肺炎中医诊治理论体系奠定了良好基础。3.在改善热、郁、痰、瘀及其关联病机方面,中医试验组疗效优于西药对照组。应用关联规则方法可以建立突出中医辨证论治内涵、更加符合中医特点和规律的中医临床疗效评价方法。

张沛[9](2010)在《金欣口服液对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大鼠Ⅰ型干扰素表达调节作用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病毒性肺炎是小儿肺炎的常见类型,约占小儿肺炎总数的50%。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al,RSV)肺炎是小儿病毒性肺炎中最常见的类型,严重威胁着儿童的身体健康。关于RSV肺炎,现代医学并没有特异的治疗措施,临床上也没有明确有效的RSV疫苗面市。而中医药治疗病毒性肺炎包括RSV肺炎,有着一定优势。Ⅰ型干扰素(IFN)-α/β,在呼吸道病毒感染中起重要的作用,是自然免疫重要的组成部分,能在病毒感染的早期抑制病毒复制。但RSV感染难以诱生干扰素,而且大多会下调IFN的抗病毒反应。临床和实验研究表明,金欣口服液有拮抗RSV感染的作用,但其作用机制尚未明确。推测金欣口服液可能通过上调RSV感染宿主体内IFN-Ⅰ的表达来发挥其抗病毒作用。本研究在此基础上进行。目的:1.探究大鼠RSV肺炎模型的构建。2.检测金欣口服液对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大鼠IFN-Ⅰ表达的调节。方法:本实验采用细胞培养学、实验动物学、分子免疫学、ELISA(酶标记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大鼠体内IFN-Ⅰ表达量的变化。数据采用SPSS13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RSV感染大鼠渐出现体温升高、活动度下降、呼吸急促、毛乱及偶有咳嗽的临床表现,各感染组大鼠与对照组大鼠比较,体温变化无明显差别。病毒感染对大鼠的一般状况影响不大。给药组与模型组比较,体重差异有显着性意义。2.RSV感染组大鼠肺部病理学切片呈现典型的炎症表现,且肺部可分离出RSV病毒。提示本实验中采用的RSV感染大鼠模型是成功的。3.ELISA法检测:预防组和金欣口服液中剂量组IFN-α表达量高于模型组(P<0.05);金欣口服液高、中剂量组IFN-β表达量高于模型组(P<0.05);预防组、金欣口服液中剂量组和利巴韦林组IFN-β表达量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预防组、金欣口服液中剂量组和利巴韦林组IFN-β表达量高于金欣口服液低剂量组(P<0.01)。结论:1.幼大鼠RSV滴鼻可复制出RSV肺炎模型。2.金欣口服液具有拮抗呼吸道合胞病毒的作用。3金欣口服液可上调RSV感染宿主体内Ⅰ型干扰素的表达,从而发挥Ⅰ型干扰素的抗病毒效应。这也是金欣口服液抗RSV感染的机理之一。

赵倩义[10](2009)在《小儿肺炎喘嗽中医诊疗指南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制订“小儿肺炎喘嗽中医诊疗指南”。方法:采用文献研究、专家问卷调查(德尔菲法)及专家论证会三者相结合的方法制订“小儿肺炎喘嗽中医诊疗指南”。文献研究:遵循循证医学原则,利用检索工具,如《中医儿科学古代文献资料数据库》、《中文科技资料目录》、CBMdisc光盘、中国期刊网等,采取人工检索和计算机检索、网络检索相结合的方法查询相关文献,根据研究目的确定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选择合格的文献,采用临床流行病学评价文献质量的原则和方法,对文献质量进行评估并校对,进行统计学处理,形成文献研究的“小儿肺炎喘嗽中医诊疗指南”初步方案。专家问卷调查:在前期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第一轮专家调查问卷,以信函形式向全国范围内遴选的60位专家发送问卷。对回收的第一轮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提出评价体系的各项指标(即第二轮专家调查问卷)。将第二轮问卷寄送给回复一轮问卷的专家,并再次统计分析回收的问卷,形成第三轮问卷。将第三轮问卷寄给专家,回收专家意见,形成“小儿肺炎喘嗽中医诊疗指南”的初稿。专家论证会:邀请国内着名中医儿科专家,召开专家论证会。提交“小儿肺炎喘嗽中医诊疗指南”初稿,请专家们发表修改意见,并审定“小儿肺炎喘嗽中医诊疗指南”。结果:通过文献研究、专家问卷调查及专家论证会相结合的方法,制订出了较为科学规范的“小儿肺炎喘嗽中医诊疗指南”。

二、宣肺解毒汤治疗小儿病毒性肺炎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宣肺解毒汤治疗小儿病毒性肺炎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儿童病毒性肺炎分期防治的中医药研究进展及策略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儿童病毒性肺炎不同分期病因病机及病理机制
2 儿童病毒性肺炎分期论治规律
3 儿童病毒性肺炎分期论治方剂及机制探讨
    3.1 “预防方剂”调气御邪,增强机体免疫力
    3.2 “治疗方剂”开肺化痰解毒,调控肺部免疫、炎症
    3.3 “康复方剂”益气养阴,恢复免疫力,促进肺部残余炎症吸收
4 结语

(2)《中药单用/联合抗生素治疗儿童细菌性肺炎临床指南》的制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1 西医学研究进展
    2 中医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1 研究方法
    1.1 基于文献回顾的德尔菲法研究
        1.1.1 文献研究
        1.1.2 德尔菲法问卷调查
        1.1.2.1 遴选专家
        1.1.2.2 制定专家问卷
        1.1.2.3 计分方法
        1.1.2.4 统计学方法
        1.1.2.5 纳入排除标准
2 研究结果
    2.1 德尔菲法问卷结果
        2.1.1 问卷发放、回收情况
        2.1.2 专家信息统计结果
        2.1.3 第一轮和第二轮专家问卷统计分析结果
讨论
结论
本文创新点
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3)麻杏石甘汤灌肠治疗婴幼儿肺炎喘嗽的临床疗效及肺-肠微环境的干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对照表
前言
第一部分 动物实验研究
    1 模型构建
    2 实验分组
    3 干预措施
        3.1 干预药物及剂量
        3.2 给药方法
    4 实验动物标本的取材
        4.1 各组大鼠粪便标本的留取
        4.2 肺炎大鼠肺泡灌洗液收集
    5 检测指标及方法
        5.1 检测器材与试剂
        5.2 检测步骤
    6 统计学分析
    7 研究结果
    8 讨论
    9 结论
第二部分 临床试验研究
    1 病例来源
    2 分组方法
    3 试验标准
        3.1 西医诊断标准
        3.2 中医诊断标准
        3.3 中医证候积分评分标准
        3.4 纳入标准
        3.5 排除标准
    4 干预方法
    5 临床疗效研究
    6 临床指标检测
    7 统计学分析
    8 研究结果
        8.1 一般资料
        8.2 临床疗效
        8.3 sIgA
        8.4 hBD2
        8.5 CALP
    9 讨论
        9.1 病毒性肺炎的目前现状
        9.2 保留灌肠的目前现状
        9.3 sIgA的测定
        9.4 hBD2 的测定
        9.5 CALP的测定
        9.6 试验结果分析
    10 结论
        10.1 疗效评价
        10.2 作用机理评价
        10.3 安全性评价
        10.4 创新性
        10.5 研究局限性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儿童保留灌肠的研究进展
    1 保留灌肠的方法
        1.1 灌肠药物温度
        1.2 灌肠体位选择
    2 灌肠药物的选择
        2.1 西药制剂灌肠
        2.2 中药汤剂灌肠
        2.3 栓剂灌肠
    3 临床应用
        3.1 治疗儿童消化系统疾病
        3.2 治疗儿童呼吸系统疾病
        3.3 治疗儿童发热类疾病
        3.4 治疗儿童免疫类疾病
    4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治疗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药效学及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中医治疗
    一. 中医对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认识
    二. 中医药治疗进展
        (一) 内治法
        1 中药汤剂治疗
        1.1 诊疗思路
        1.1.1 辨疾病分期治疗
        1.1.2 辨证分型治疗
        1.1.3 其他诊治思路
        1.2 对不同病原体的治疗
        1.2.1 对病毒引起的ALRTI的治疗
        1.2.2 对细菌引起的ALRTI的治疗
        1.2.3 对支原体引起的ALRTI的治疗
        1.3 对特殊发病人群的治疗
        1.3.1 对老年人的治疗
        1.3.2 对小儿的治疗
        2 口服中成药治疗
        3 中药注射剂的使用
        (二) 外治法
        1 中药保留灌肠治疗
        2 中药外敷治疗
        3 中药雾化治疗
        4 经皮给药治疗
        5 TDP仪照射治疗
        6 推拿疗法
        7 拔罐疗法
        (三) 中医内外合治(综合治疗)
        (四) 重大传染病的防治
    三. 总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前言
    试验一 勒马回注射液的体外抑菌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供试菌种
        1.1.2 试验药物
        1.1.3 培养基
        1.1.4 主要试剂与耗材
        1.1.5 主要仪器设备
        1.2 试验方法
        1.2.1 MIC的测定
        1.2.2 药液制备
        1.2.3 细菌的复活及纯化
        1.2.4 细菌悬菌液的制备
        1.2.5 操作步骤
        1.2.6 结果判读
        1.2.7 注意事项
        2 试验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试验二 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的药效学及作用机制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试验动物
        1.1.2 试验药物
        1.1.3 试剂与主要仪器
        1.2 试验方法
        1.2.1 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对干酵母所致大鼠发热模型的影响
        1.2.1.1 动物分组
        1.2.1.2 给药方法
        1.2.1.3 酵母混悬液的制备
        1.2.1.4 造模
        1.2.1.5 体温测定
        1.2.1.6 标本采集与检测
        1.2.1.7 统计分析
        1.2.2 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对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模型的影响
        1.2.2.1 动物分组
        1.2.2.2 给药方法
        1.2.2.3 造模及取材
        1.2.2.4 检测指标
        1.2.2.5 统计分析
        1.2.3 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对浓氨水引咳小鼠模型的影响
        1.2.3.1 引咳初筛与动物分组
        1.2.3.2 给药方法
        1.2.3.3 造模及取材
        1.2.3.4 检测指标
        1.2.3.5 统计分析
        1.2.4 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对小鼠气管酚红排泄的影响
        1.2.4.1 动物分组
        1.2.4.2 给药方法
        1.2.4.3 酚红标准曲线的绘制
        1.2.4.4 造模及取材
        1.2.4.5 统计分析
        2 试验结果
        2.1 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后对干酵母所致大鼠发热模型的影响
        2.1.1 勒马回注射液对干酵母致发热大鼠体温的影响
        2.1.2 勒马回注射液对干酵母致发热大鼠体温反应指数的影响
        2.1.3 勒马回注射液对干酵母致发热大鼠发热抑制率的影响
        2.1.4 勒马回注射液对发热大鼠血清中1L-1β、1L-6和TNF-α含量的影响
        2.1.5 勒马回注射液对发热大鼠下丘脑中PGE2含量的影响
        2.2 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后对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模型的影响
        2.3 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后对浓氨水引咳小鼠模型的影响
        2.3.1 勒马回注射液对氨水致小鼠咳嗽模型咳嗽次数及咳嗽潜伏期的影响
        2.3.2 勒马回注射液对氨水致咳嗽小鼠血清中IL-10的影响
        2.4 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后对小鼠气管酚红排泄的影响
        2.4.1 酚红的标准曲线
        2.4.2 勒马回注射液对小鼠气管酚红排泄的影响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研究结论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5)小儿病毒性肺炎的中医药治疗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医辨证论治
    1.1 风寒闭肺证
    1.2 风热闭肺证
    1.3 痰热闭肺证
    1.4 毒热闭肺证
    1.5 阴虚肺热证
    1.6 肺脾气虚证
2 中药注射剂治疗
3 中西医结合治疗
4 小结与展望

(6)小儿病毒性肺炎痰热闭肺证临床疗效评价的RCT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一、诊断标准
        (一)中医诊断标准
        (二)西医诊断标准
        (三)症状体征量化标准(见附录一)
    二、病例选择标准
        (一)纳入病例标准
        (二)排除病例标准
        (三)脱落病例标准
        (四)剔除病例标准
    三、研究方法
        (一)病例来源及分组
        (二)观察方法
        (三)治疗方法
        (四)观察指标
        (五)疗效判定标准
        (六)安全性评价
    四、统计方法
    五、一般资料比较
        (一)性别分布
        (二)年龄分布
        (三)病程分布
        (四)病情轻重分布
        (五)主要症状、体征频率分布
    六、研究结果
        (一)呼吸道病毒分布规律
        (二)临床疗效
        (三)安全性观察
讨论
    一、祖国医学对小儿病毒性肺炎的认识
        (一)病名的由来
        (二)病因病机认识
        (三)治法与用药
    二、现代医学对小儿病毒性肺炎的认识
        (一)病原学研究
        (二)治疗
    三、立法依据
    四、用药分析
    五、疗效探讨
        (一)总疗效分析
        (二)单个症状、体征改善情况
    六、安全性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详细摘要

(7)小儿肺炎中医辨治理论研究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从郁闭论治
2 从温与毒论治
3 从痰论治
4 从瘀论治
5 结语

(8)基于关联规则的病毒性肺炎热郁痰瘀病机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研究
    1. 病毒性肺炎热郁痰瘀病机理论研究的基础及发展
        1.1 中医学对病毒性肺炎的病因病机认识和辨证标准分析及证候分布规律研究
        1.2 小儿肺炎辨证分型论治基础及发展
        1.3 从热、郁、痰、瘀论治小儿肺炎的基础及发展
        1.4 小儿肺炎的辨治理论探讨及发展
    2. 关联规则的涵义及其在病机理论研究中的适用性
    3. 小儿肺炎数理研究基础和发展
第二章 病毒性肺炎的临床研究数据源
    1. 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
        1.2 一般资料
    2. 研究方法
        2.1 临床研究方法
        2.2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第三章 病毒性肺炎病机理论的数理研究
    1. 研究方法
    2. 结果及分析
        2.1 热郁痰瘀证候病机分析
        2.2 热郁痰瘀病机相关性分析
        2.3 热郁痰瘀证候病机动态演变分析
第四章 总结与讨论
    1. 病毒性肺炎热郁痰瘀病机理论的涵义
        1.1 热、郁、痰、瘀的相关病机
        1.2 热与郁与痰与瘀关联的病机
        1.3 病毒性肺炎热郁痰瘀病机理论
    2. 本课题研究的创新点及意义
        2.1 病毒性肺炎病机理论体系的建立及意义
        2.2 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研究的新方法、新模式
        2.3 凸显中医辨证论治观的临床疗效评价新方法
    3. 客观评价挖掘结果和不足
    4. 对病毒性肺炎中医辨治理论体系研究的思考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9)金欣口服液对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大鼠Ⅰ型干扰素表达调节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部分 中医文献研究
    1.肺炎喘嗽中医医史文献研究
        1.1 病因病机
        1.2 治则治法
        1.3 选方用药
    2.肺炎喘嗽之现代中医研究
        2.1 病因病机
        2.2 治疗
第二部分 现代医学研究
    1.现代医学对RSV肺炎的研究进展
        1.1 病原学研究
        1.2 流行病学研究
        1.3 病理及发病机制
        1.4 对因及对症治疗
    2.中医药抗RSV病毒性的实验研究进展
        2.1 体外实验研究
        2.2 体内实验研究
    3.构建RSV肺炎模型的实验研究进展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1.实验思路
    2.材料和方法
    3.具体实验步骤
第四部分 讨论
    1.金欣口服液抗病毒性肺炎研究
        1.1 金欣口服液抗病毒性肺炎研究成果与进展
        1.2 金欣口服液组方药物研究
    2.RSV肺炎动物造模
    3.金欣口服液对RSV肺炎大鼠体内Ⅰ型干扰素的免疫调节
        3.1 实验过程与造模结果分析
        3.2 ELISA检测实验各组大鼠体内Ⅰ型干扰素的表达
    4.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学术成果
致谢

(10)小儿肺炎喘嗽中医诊疗指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文献研究
    1. 选择数据库
    2. 制订检索策略
    3. 文献筛选
    4. 软指标的筛选
    5. 文献研究结果归纳
二、专家问卷调查(德尔菲法)
    1. 设置项目评估、组织预测小组
    2. 编制初稿
    3. 选择专家组
    4. 预调查问卷
    5. 正式调查问卷
    6. 建立数据库
    7. 统计分析
    8. 得出结论
三、各轮专家问卷调查统计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2. 统计分析
    3. 专家积极系数
    4. 第一轮专家问卷统计分析
    5. 第二轮专家问卷统计分析
    6. 第三轮专家问卷
四、专家论证会
五、讨论
    1. 文献研究在制订本指南中的应用
    2. 专家问卷调查(德尔菲法)在制订本指南中的应用体会
    3. 本指南所做的中医标准化工作
    4. 课题意义
六、结论
七、参考文献
    1. 古代文献
    2. 现代文献
附件
致谢

四、宣肺解毒汤治疗小儿病毒性肺炎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儿童病毒性肺炎分期防治的中医药研究进展及策略探析[J]. 林丽丽,冯璐,黄克,孙燕波,安黎,戴启刚,单进军,汪受传.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06)
  • [2]《中药单用/联合抗生素治疗儿童细菌性肺炎临床指南》的制定研究[D]. 刘良.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麻杏石甘汤灌肠治疗婴幼儿肺炎喘嗽的临床疗效及肺-肠微环境的干预机制研究[D]. 崔子朋.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治疗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药效学及作用机制研究[D]. 郭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5]小儿病毒性肺炎的中医药治疗进展[J]. 秦鹏飞,刘书娟,韩龙,刘敬东,陈湛芳,魏平平,莫晓媚. 中成药, 2017(04)
  • [6]小儿病毒性肺炎痰热闭肺证临床疗效评价的RCT研究[D]. 许士梅.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4(03)
  • [7]小儿肺炎中医辨治理论研究概况[J]. 艾军,陈升,李坦. 广西中医药, 2011(02)
  • [8]基于关联规则的病毒性肺炎热郁痰瘀病机理论研究[D]. 艾军.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0(12)
  • [9]金欣口服液对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大鼠Ⅰ型干扰素表达调节作用的实验研究[D]. 张沛.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0(04)
  • [10]小儿肺炎喘嗽中医诊疗指南研究[D]. 赵倩义.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09(06)

标签:;  ;  ;  ;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