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为民营企业的CFO

如何成为民营企业的CFO

一、如何做好私营企业的CFO(论文文献综述)

赵华,陈美辉,邓康睿[1](2021)在《CFO财务决策效能影响企业绩效:背景特征还是效率导向》文中研究指明文章以我国2012-2018年沪深A股1 646家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熵值法和加权平均法计算CFO财务决策效能指数,实证检验了CFO财务决策效能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程度,并从是否兼任内部董事分组检验CFO财务决策效能对企业绩效影响。研究发现:CFO的财务决策效能越高越能显着提高企业绩效,并且其现实效能对企业绩效影响程度大于基础效能影响程度;兼任内部董事的CFO更能提升企业绩效;稳健性和内生性检验上述结论亦成立。

赵方舟[2](2019)在《CFO离职与企业财务风险预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近年来上市公司高管离职人数逐渐增加,高管离职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高管变更往往意味着企业未来经营管理水平和企业战略规划的波动。财务总监作为公司管理的核心人物之一,其离职亦是公司一项重大的人事变动。公司的战略调整以及财务总监个人的自我认知和对未来发展的考虑,都可能会成为CFO离职的动因之一。作为掌握着上市公司未被披露的重要财务信息的公司财务信息的掌管者,CFO做出离职的决定,在很大程度上也可能是因为预先觉察了企业未来面临的重大财务风险,出于逃避风险、避免承担责任等多方面的考虑,而做出突然离职的决定。原任CFO离职和新任CFO采取的新政策本身都可能会引起公司的财务震荡。公司CFO离职是否会预示企业未来的财务风险?CFO的个人特征以及权力特征,如CFO性别、任期以及CFO政治关联、持股情况是否会对两者的关系产生影响?这些问题的研究能够扩展高管离职的经济后果方面的研究领域,为市场投资者提供有利信息。目前研究高管变更的经济后果,尤其是CEO变更的经济后果的文献较为丰富,而专门针对CFO的研究相对匮乏,将CFO离职与未来的企业财务风险挂钩的研究就更为鲜见。因此,在当前情况下,本文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将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分析CFO离职与企业财务风险预示两者之间的关系。在明确研究方向之后,本文首先梳理了国内外有关高管变更的相关文献和财务风险相关研究文献;其次,根据现有的研究成果,同时运用委托代理理论、高管阶梯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等对本文进行研究分析,提出研究假设;其再次,构建模型,以我国A股上市公司的CFO变更情况为样本,通过多元回归分析检验本文的假设,得出本文的研究结论并提出相关建议。基于上述背景,本文选取了2013-2017年的A股上市公司的CFO离职现象为研究对象,研究CFO离职与企业财务风险预示之间的相关关系,通过实证研究发现CFO离职会预示企业未来的财务风险。本文在拓展研究中,进一步将CFO按个人特征和权力特征的不同进行分组检验,并将个人特征分为性别及任期两组,将高管权力特征分为是否具有政治关联和是否持有公司股份两组。研究发现:相较于女性而言男性财务总监离职会预示更高的企业财务风险;任期高于均值的CFO离职会预示更高的财务风险;不具有政治背景的CFO离职会预示更高的企业财务风险;持有公司股份的CFO离职也会预示更高的财务风险。最后,本文还进一步分析了内部控制指数较高和会计信息质量较好的公司是否会减弱CFO离职与企业财务风险预示之间的关系。研究得出,公司内控指数越高、会计信息质量越好,CFO离职预示的企业财务风险越低。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本文的结论仍然稳健。本文的贡献主要包括:首先,关注高管离职现象这一研究对象,研究了CFO离职与企业财务风险预示之间的关系,丰富了高管离职的经济后果领域的相关研究。其次,从财务总监的视角进行研究,丰富了上市公司财务总监人事变动方面的相关研究。

尤丹丹[3](2019)在《管理者从军经历对企业的创新投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创新是促进科技进步的重要因素。随着第四代工业革命的到来,世界进入到以数据和创新竞争为主的时代。近年来,随着我国优化经济结构和立异成长策略的实施,我国的研发规模不断扩张,公司的创新主体地位日益凸显,整体投资能力也显着增强,但公司之间的投资水平差别也越来越大。究其原因,现有研究主要从企业特征、行业和市场等方面进行阐述,但是随着高阶理论的提出和心理学研究的发展,管理者特征特别是早期经历会影响企业决策这一观点逐步得到学术界的认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大量退役军人进入企业或自主创业,如王健林、任正非、王石等。现如今,军人管理者已成为中国商界不可或缺的力量。而现有研究较多关注的是管理者从军经历和企业并购行为、财务政策和融资决策等方面的关联,较少分析管理者的从军经历和公司研发之间的关联。因此,本文以此为切入点,分析了有从军生涯的管理者对公司创新投资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本文基于2008-2016年沪深两市A股挂牌的企业,首先实证分析了管理者的从军经历和企业创新投资之间的关联,以及管理者的从军年限和从军军种作用公司创新投资的效果。接着本文分析了管理者风险承担的高低、管理者社会责任以及政府补助在从军经历和企业创新投资间的中介效应。随后,本文从管理者创始人身份、企业产权性质和行业竞争环境三个维度,来研究它们在管理者的从军经历和企业创新投资中的调节影响。最后,依据文章结论提出相关建议。本文分析结果显示:第一,相比无从军经历管理者的企业,有从军生涯管理者的企业的创新投资会更高,从军的年限越长,企业创新投资也就越高;第二,风险承担性和政府补助是管理者从军经历作用企业创新投资的有效路径;第三,管理者的从军经历对企业创新投资的作用在创始人所管理的企业、非国有企业以及高竞争程度行业企业中更加显着。本文的研究贡献是:第一,分析了管理者的从军经历对公司创新投资的作用,并对管理者的从军经历特征进行细分考察,拓宽了研究边界;第二,进一步分析了管理者风险承担性、管理者社会责任和政府补助在管理者的从军经历和企业创新投资之间的中介作用,打开了从军经历影响企业创新投资的“黑箱”;第三,分析了创始人性质、企业产权性质以及行业竞争程度在从军经历管理者和企业创新投资之间的调节效应。

曾敬[4](2019)在《增值税转型改革与企业抵押贷款》文中研究指明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债权保护相关法律还不够完善,加上银行和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存在,银行多会要求企业提供抵押。同时抵押贷款相比信用贷款而言,有抵押物提供违约保障,更加便捷、成本较低,因此在中国企业贷款融资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抵押贷款的影响因素十分复杂,研究抵押贷款的影响因素对于探究降低企业融资成本途径和方法,破解企业“融资难”困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已有大量文献研究抵押贷款的影响因素,但是相关研究内生性问题较严重,并且较少有文献关注税收政策对抵押贷款的影响。在税收政策效应研究中,增值税转型改革因具有天然的外生性而备受关注。我国从2004年开始在东北三省试行并于2009年在全国各行业全面推行的增值税转型改革规定企业可以抵扣购进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额。此项改革旨在避免企业重复征税、降低企业税收负担,其直接效应在于减少企业购买固定资产的成本并扩大固定资产投资水平,而固定资产是企业重要的抵押物,因此增值税转型改革与抵押贷款密切相关。增值税转型改革的文献研究表明,改革对抵押贷款的影响可能是两方面的:一方面,改革通过提高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水平,显着增强了企业的抵押能力。当企业融资需求较大时,企业更有动机使用增加的固定资产获取更大规模的抵押贷款。同时,既有文献研究表明改革有助于增加企业当期现金流和净利润,增强企业竞争力,提升企业经营业绩,提高企业投资价值相关性和资源配置效率等正面效应有助于企业向外传递积极信号。银行作为利益相关者会认为企业风险较小,因而愿意提供更大规模的抵押贷款;另一方面,改革虽然增加了企业当期现金流,但是融资优序理论表明内部融资成本要低于外部融资成本,因此现金流丰富的企业可能不太需要更多抵押贷款融资。同时,改革容易造成投资过度,企业代理问题恶化,银行会认为企业风险较高,从而减少抵押贷款的发放。此外,改革对机器设备类固定资产影响较大,相对于土地房产而言,机器设备的重新配置属性较低,银行为降低信贷风险,也不太愿意接受这类固定资产,从而对企业制定更加严格的抵押贷款条件。因此,增值税转型改革对抵押贷款是积极效应还是消极效应有待进一步检验。通过对相关理论和文献的梳理,本文从抵押贷款的角度研究增值税转型改革的影响,包括正文和导论两个部分,其中主要实证内容及研究结论具体如下所示:第三章检验增值税转型改革对企业抵押贷款金额的影响,这是本文主要研究的问题。本章使用手工搜集的2003-2010年上市公司每笔抵押贷款发生额数据,以增值税转型改革为外生事件使用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研究增值税转型改革对企业抵押贷款金额有何种影响,并进一步探究企业自身特征、银行特征和宏观环境特征对增值税转型改革与企业抵押贷款关系的影响。本文研究发现增值税转型改革允许企业抵扣购进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额,有助于提高银行发放抵押贷款的意愿、增强企业对抵押融资的需求,导致企业抵押贷款金额显着增加。进一步研究发现,增值税转型改革显着增加抵押贷款的现象主要体现在信贷资质较好的企业组、银企距离较远组、非四大国有银行组、货币政策宽松组和金融市场发展水平较低组。说明银行在发放贷款过程中为降低自身信贷风险,仍然会选择资质较好的企业作为借款对象。第四章检验增值税转型改革影响抵押贷款的作用机制,本章内容是在第三章基础上,对增值税转型改革通过何种路径影响抵押贷款的进一步探究。本章研究增值税转型改革通过何种路径影响企业抵押贷款金额,并进一步探究企业自身特征和外部环境特征对作用机制的影响。使用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并通过交乘项回归,本文研究发现增值税转型改革通过提高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水平、降低企业风险承担水平和外部融资约束程度显着增加了抵押贷款金额。进一步研究发现信贷质量好的企业更容易获得规模更大的抵押贷款。同时当企业融资需求较大时,企业也更有动机争取抵押贷款。第五章检验增值税转型改革增加抵押贷款金额后的经济后果。本章内容也是在第三章基础上进一步引申抵押贷款增加后的直接经济后果。本章使用中介效应模型研究增值税转型改革通过增加抵押贷款金额会产生哪些经济后果,并进一步探究改革对微观企业层面和宏观经济层面的影响。结合手工搜集的每笔抵押贷款的贷款目的数据并使用中介效应模型,本文研究发现增值税转型改革通过增加企业抵押贷款金额显着提高了企业当期资产周转率,有助于加速资产流转,提高资产使用效率并盘活资产。进一步研究发现增值税转型改革有助于降低微观企业失败率并提高宏观经济资本配置效率。本文的研究贡献主要为以下几方面:第一,关注增值税转型改革对企业抵押贷款的影响。既往关于抵押贷款的文献较少关注税收政策对抵押贷款的影响;同时关于增值税转型改革的研究多集中于改革对企业投资活动和生产经营活动的影响,较少关注改革对企业贷款融资的影响。因此,本文研究增值税转型改革对抵押贷款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新颖性,有助于丰富增值税转型改革文献和抵押贷款文献。第二,采用每笔抵押贷款发生额数据研究增值税改革对抵押贷款的政策效应。以往研究银行贷款和抵押贷款的文献多使用“公司—年度”层面的贷款余额数据,本文参考国外文献做法,利用手工搜集的每笔抵押贷款发生数据使得研究结论更加准确、可信。在此基础上,本文手工搜集每笔贷款的贷款目的数据和银行特征(银企距离、银行股权性质和银行规模等)数据,有助于进一步深化研究结论并从银行的角度更加全面地分析问题。第三,以抵押贷款为背景研究增值税转型改革有助于进一步探究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的新渠道。抵押贷款是中国企业较为普遍的贷款类型,它与信用贷款相比对企业的资质要求相对较低、更为便利。对抵押贷款的关注,便于进一步探究企业如何完善自身能够提高信贷质量以获取更优惠的抵押贷款条件,以帮助企业获取破解“融资难”困境的方法和途径。第四,以增值税转型改革为外生事件,使用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展开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缓解抵押贷款影响因素研究中的内生性问题。税收政策效应的文献研究表明增值税转型改革是良好的外生事件,同时鉴于增值税转型改革分年份、地区和行业逐步实行的特点,也为本文使用多时点双重差分设计提供了便利,有助于保持样本的完整性并缓解相关内生性问题。

王晓祥[5](2018)在《CFO内部董事、决策权配置与投资效率:来自我国资本市场的实证证据》文中提出投资行为体现着企业管理者的经营决策策略,在进行投资行为的选择时,他们很可能会偏向选择非效率性投资行为,以此来损害企业的收益而为自身攫取利益,同时,这一行为间接损害了企业投资者的权益。此外,学术界关于决策权配置问题研究依旧存在较大争议,一方面,学者根据代理理论,认为企业的决策制定权和决策控制权应当分离,并且指出企业的组织效率会因决策的制定权和控制权相结合产生的代理问题而受到损害,该主张进一步指出,机会主义行为极易出现在以总经理为代表的管理层;另一方面,学者根据现代管家理论,认为公司制企业中的管理者是具有自律性,他们有着和其他利益相关方共同的目标,加之管理者又是利他主义者,他们会为组织和公司股东谋取一定的利益,而不仅仅只是自利的经济主体,因此,决策权配置与企业投资效率影响关系如何也值得我们深入探究。对企业投资效率方面的研究,国内外研究者在委托——代理框架下,重点考察企业高管们的背景特征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企业高管往往会为了其自身利益最大化,进行寻租并盲目投资,进而产生较多非效率性投资支出,损害企业价值。作为公司高管的CFO,在进入公司董事会后拥有了更多的资源,其是否也会像CEO等其他高管一样,为了追求个人利益而盲目投资,共同损害投资者利益呢?此外,当企业决策制定权和决策控制权分离程度较低时,可能会出现管理层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CFO在企业中任职内部董事是否可以有效发挥其财务董事监督职能、增加信息透明度,并最终提高企业的投资效率呢?进一步地,将非效率性投资分方向检验CFO内部董事、决策权配置与投资效率之间的关系,研究何者提高作用更为明显,此外,考察企业所处外部环境差异是否也会影响到上述关系。本文的研究重点立足于上述问题,揭示问题的真相,并且试图得到对实践有指导作用的意见。本文以2007—2014年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运用文献分析与综述、逻辑假设提出和实证检验的方法,以CFO内部董事和决策权配置为切入点探讨其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进一步将非效率性投资分成投资过度和投资不足两个方面,在此基础上探究CFO内部董事、决策权配置与企业投资效率之间的关系。并且进一步考虑到企业外部影响因素,选取了市场化进程指标,分析其发展快慢是否会影响CFO内部董事与企业投资效率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CFO作为企业内部董事,基于自身职业发展以及经济利益考虑,能够有效监督约束经理人员的私利行为,减少由企业非效率性投资而引发的代理问题,从而显着提高企业投资效率;当企业的决策制定权和控制权分离度较低时,经营决策缺乏必要的监督和控制机制,加剧经理层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假如当CFO在这些企业中任职内部董事,就可以有效发挥其财务董事监督职能,并为董事会提供更多决策有用信息,从而可以抑制企业的非效率性投资行为,提高企业的投资效率,因此,相比那些分离度较高的企业,CFO内部董事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作用更加突出。在进一步测试时,发现CFO在过度投资企业中任职董事,其固有的职业谨慎特性,使得其对投资效率的改善作用更为明显,而在投资不足企业之中,其职业习惯可能会使得决策者丧失好的投资机会,担任内部董事的CFO对投资效率的改善效果不是很明显;另外,研究发现市场化进程使得监督和约束管理层的外部治理环境得以有效改善,间接地监督约束经理者滥用权力行为,相反,当公司所在地区的市场化水平较低时,经理层通过非效率性投资来攫取私人收益的行为会越严重,此时,CFO任职于公司董事,将更有利于其职能发挥,对投资效率的正向影响将更为显着。本文的研究结论表明,当CFO进入公司董事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公司经理人员的代理问题,同时保护了公司外部投资者的利益。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转轨时期,市场经济运行体制仍有待完善,本文的研究结论为完善公司治理,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具有有益参考和证据支持;对于企业经营决策制定部门而言,CFO作为董事会成员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的研究结论为如何抑制管理层权力、减轻企业代理问题与信息不对称问题提供了新思路;此外,决策权配置、市场化进程对CFO内部董事与投资效率之间关系的互动作用也为董事会决策的制定提供了相应依据,为政府推进我国市场化环境的建设提供了新的论据。

史智源[6](2018)在《家族企业创始人宗教信仰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企业经营的过程中,企业创新逐渐成为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我国对于企业创新的研究仍然集中在企业内部资金以及宏观政策方面,忽略了企业创新的重要决策者——管理层人员。企业管理层人员的个人特质对企业的行为决策有着重要影响,而宗教信仰作为人类精神层面的一种重要个人特质,对个人的行为决策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本文从企业创始人的个人特质这一角度出发,探究家族企业创始人宗教信仰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本文以由中央统战部、全国工商联、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中国民(私)营经济研究会组成的私营企业研究课题组发布的第八次《全国私营企业调查》的数据为样本,进行相关的实证研究。在获取数据后,首先对数据进行相应的处理和详细的统计性描述,然后采用最小二乘法对私营企业创始人宗教信仰与企业创新之间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并且通过了 TSLS稳健性检验。本文从以往学者的研究成果出发,结合数据里提取的4098个样本研究发现:由有宗教信仰的创始人创立的公司相较于其他家族企业的创新程度会更低,这一结论与本文的设想一致。同时本文还进一步发现,由信仰西方宗教创始人创办的企业比由东方宗教信仰创始人创办的企业创新程度会更低,并且上述两个结论在创始人是公司大股东的时候会更加显着。本文对家族企业及其创新行为的相关文献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对宗教信仰和企业风险偏关系的相关研究也做出了具有特色的补充。

郭巧玲[7](2013)在《中国国有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伴随着中国经济三十多年持续高速发展,大量国有企业集团应运而生,并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引领作用。国有企业集团的内部审计环境——宏观环境(政治、经济、文化、法制、科技、行业等环境)、微观环境(以治理、控制为核心内容)不断变化。成功的企业集团治理及控制是企业集团基业长青的关键点之一。企业集团内部审计是监督与服务治理及控制的重要工具,而企业集团内部审计要素只有与微观环境相匹配,才能为实现有效内部审计奠定基础。本研究的理论意义:国际上研究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的文献较少,而关于内部审计的研究集中于单体企业。在国内关于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的研究中,将企业集团内部审计与内部审计环境结合研究较少;将企业集团的控制与内部审计相结合的研究未深入展开;将公司治理与内部审计相结合的研究—般局限于单体企业。国有企业是中国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实现形式,是发展国民经济的坚强主体,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坚强力量,是增强国家竞争力的坚强支柱。国有企业集团在中国国有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分析国有企业集团的内部审计环境,完善与之相适应的内部审计体系,有助于充实现有内部审计理论。因此,研究国有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的重要意义是显而易见的。本研究的现实意义:目前,中国国有企业集团的内部审计环境不断完善。但是,某些国有企业集团的内部审计要素并未与微观环境相匹配,并且内部审计也未能促进微观环境改进,不利于国有企业集团又好又快地发展。同时,与国际成功企业集团相比,大多数中国国有企业集团的内部审计仍具有较大差距。因此,借鉴国际内部审计成功经验,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发展中国国有企业集团以治理及控制为导向的有效内部审计,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具体创新点:一是植根于内部审计环境理论,将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环境划分为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将微观环境(以治理、控制为区分标志)归纳为三类——强控制弱治理型、弱控制强治理型、其他微观环境类型,并从企业集团治理及控制角度研究内部审计,探讨如何实现内部审计要素与微观环境相匹配。二是将内部审计要素区分为两类:较强体现微观环境特点的内部审计要素、企业集团的其他内部审计要素。三是通过调查研究,深入分析和总结了一定数量的中国国有企业集团的内部审计与微观环境之间的关系。四是从企业集团治理及控制角度,较为系统地研究了如何完善中国国有企业集团内部审计体系。本文的研究思路:通过研究企业集团内部审计与内部审计环境(宏观环境、微观环境)的关系,提出将较强体现国有企业集团内部审计微观环境特点的内部审计要素与微观环境相匹配,同时优化国有企业集团的其他内部审计要素,以完善中国国有企业集团内部审计体系。企业集团内部审计微观环境以治理、控制为核心内容。宏观环境主要通过影响微观环境,间接影响内部审计。本文共分为七章。第一章绪论,主要包括选题背景、选题意义、国内外文献综述、内部审计及相关概念、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与思路、创新及下一步研究方向等。第二章企业集团内部审计与内部审计环境关系的理论分析。首先分析了单体企业及企业集团的内部审计环境(宏观环境、微观环境),然后指出单体企业内部审计是监督与服务治理及控制的工具,最后强调企业集团内部审计应当与微观环境相匹配。将微观环境归纳为强控制弱治理型、弱控制强治理型、其他微观环境类型,并将内部审计要素区分为较强体现微观环境特点的内部审计要素(应当与微观环境相匹配)、企业集团的其他内部审计要素。第三章中国国有企业集团的内部审计现状与问题分析。简要分析了中国国有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的宏观环境、微观环境;总结了中国国有企业集团的内部审计现状,并进行了内部审计历史比较、与私营企业集团比较和国际比较分析;将中国国有企业集团内部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区分为:较强体现国有企业集团内部审计微观环境特点的内部审计要素存在的主要问题,国有企业集团的其他内部审计要素存在的主要问题。第四章中国企业集团内部审计与微观环境关系的实证分析。对一定数量的中国国有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的微观环境、内部审计情况进行了调查。选择内部审计领导、内部审计报告对象、内部审计管理方式(包含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沟通重点作为重点研究的内部审计要素,总结了内部审计要素与微观环境的关系。第五章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的国际经验借鉴。主要分析了美国、英国、德国企业,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国有企业的治理及控制、内部审计情况以及二者关系;选择通用电气公司、法国电信公司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总结其内部审计的微观环境、内部审计以及二者关系等方面的成功经验。第六章完善中国国有企业集团内部审计体系。完善中国国有企业集团内部审计体系的目标是提高内部审计的有效性。将较强体现微观环境特点的内部审计要素与微观环境相匹配,优化企业集团的其他内部审计要素是完善中国国有企业集团内部审计体系的科学合理的路径;提出关于遵循上述路径,提升国有企业集团境外子公司审计水平的建议。第七章中国国有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研究结论。总结了如何将较强体现中国国有企业集团内部审计微观环境特点的内部审计要素,与微观环境匹配;强调中国国有企业集团的其他内部审计要素必须优化。

朱华建[8](2013)在《中国企业财务管理能力体系构建与认证研究》文中提出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我国经济实现持续增长需要“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而促进经济增长的核心是市场主体中的企业,因此,促进企业发展是“重中之重”。众所周知,企业发展的核心取决于技术创新和企业管理,而企业管理的核心是财务管理。然而,当前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现状并不乐观,财务管理水平远未达到国际水准,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国企业财务管理能力与跨国公司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比如:资金管理不善、财务信息化水平不高、全面预算形同虚设、现代财务管理理念和手段缺失、与资本市场对接能力较差等问题。因此,如何有效提升和改善我国企业财务管理能力就成为亟需解决的一项重大问题,而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要企业提升和加强现代企业财务管理能力,如何促进企业加强和提升财务管理能力,一方面需要理论界对企业财务管理能力进行系统阐述、科学界定,形成完整的指标体系,企业用可量化和可评价的指标体系来度量企业财务管理能力高低,便于企业对照要求找差距、取长补短、迎头赶上;也便于与先进企业之间的横向比较,找出差距和短板。另一方面政府相关职能管理部门可根据企业财务管理能力指标体系包含的内容建立一套科学、合理、有效的评价认证体系,以此认证体系来引导和推动我国企业更多的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来加强财务管理,重视财务管理,以此认证体系推动企业财务管理能力提升和财务管理水平提高。本文选题研究具有积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理论意义主要表现在:有助于进一步明确企业财务管理能力的概念,弥补目前已有研究中缺乏对企业财务管理能力认证体系研究的空白,有助于解决企业财务管理能力科学评价问题。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一是从企业角度看,实施企业财务管理能力认证,有利于推动企业运用现代财务管理方法,推动企业管理升级,提升企业管理创新能力,改善我国企业财务管理落后现状,缩小与世界发达国家先进企业的差距。二是从政府角度来看,有利于转变财政部门以及其他政府管理部门支持企业方式,进一步发挥政府各部门宏观调控经济的职能,特别是市场经济下发挥财政等政府职能部门的作用,支持和促进企业发展,强化对企业财务管理的职能;还可为财政等政府职能部门进行财政资金分配、政策扶持资金的投放以及出台扶持企业发展政策提供依据。三是从利益相关者角度来看,实施企业财务管理能力认证,有利于投资者、债权人、供应商、消费者等其他利益相关者根据认证结果作为判断企业财务管理能力以及企业管理能力的依据,从而判断企业投资价值,促进企业不断创造价值。本文在开篇导论中交代了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主要创新点和不足等内容,接着第二章通过研究企业能力内涵,在分析资源学派、能力学派和企业动态理论各种观点基础上,研究企业能力主要分为三种:技术能力、功能性能力(产品开发能力、生产能力、营销能力)和管理能力;在管理能力中重点分析财务管理能力,研究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发展脉络,分析财务管理的内容和职能;总结学术界对财务能力和财务管理能力的论述;界定财务管理能力内涵的理论依据是企业能力理论,指出财务管理能力不同于财务能力,得出财务管理能力的内涵是指企业在实施企业财务战略时,以持续的学习创新能力为核心组织各种财务活动、配置内外部财务资源、整合内外部财务关系时注意防范财务风险,这一系列过程中所拥有的或形成的专有资源和关键技能。第三章创新性的提出了构成我国企业财务管理能力的六要素即财务战略管理能力、学习创新能力、内部资源配置能力、外部资源整合能力、风险管理能力、财务表现(价值创造)能力(维度)。学习创新能力维度的提出是基于企业发展是硬道理,而作为促进企业发展的财务管理能力的全面提升需要持续学习和创新来支撑;财务战略作为企业战略的重要子战略,必须发挥体现支持企业发展战略的财务战略管理能力;基于企业的发展在于以尽可能少的资源获取更多收益的效率性提出了内部资源配置能力和外部资源整合能力维度;基于企业发展必须要统筹兼顾发展的同时,要时刻保持控制风险的安全性,提出了风险管理能力维度;企业绩效最终通过财务报告的形式展示,提出了财务表现能力维度。同时在分析财务管理能力六要素相互关联的基础上,对财务管理能力构成六要素(维度)分别阐述了每一要素的内涵、重要性和所包含的具体指标体系。第四章以我国企业财务管理密切相关的《企业财务通则》为依据,系统地论述了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相关内容,目的是为了有效地与理论上构建的财务管理能力所包含的内容全面对照,从而查找当前我国企业财务管理能力存在的深层次问题,这些财务管理外在表现的问题正是财务管理能力不足的内在因素所导致的结果。我国财务管理上存在着产权结构相对单一导致的股本结构不合理、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有待完善、CFO制度缺失、财务管理职能不能及时转变、财务管控制度体系不健全不完善、资金管理不善且使用效率低下、财务信息化水平不高且迟迟不能取得突破、则务预算特别是全面预算苍白无力、财务约束与激励效率低下导致财务信息质量不高、财务人才队伍建设不合理等十种主要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最有效的途径是建立一套科学的财务管理能力评价体系,促进和引导企业提升财务管理能力。这对推动市场经济发展、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转变政府职能等方面都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同时阐述了政府推动实施财务管理能力认证具备公共管理学、制度经济学和管理控制学等理论支持。从公共管理学角度上来分析政府具有公共管理职能,通过认证这一间接管理方式,正是体现政府转变职能,向市场传递企业价值创造能力的相关信息,引导社会资源向更具竞争力的企业流动,推动社会资源合理有效配置。从制度经济学角度上分析通过认证这种制度安排,促进企业将内部信息转化为外部信息,利益相关者通过获取企业财务管理能力信息判断企业投资价值,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缓解委托-代理问题。从管理控制学角度上来分析通过认证来评价企业财务控制效果,将这一综合效果分解为人员、信息、生产、销售等多方面的控制效果,从财务控制一窥企业管理控制的全貌,促进企业及时发现和解决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保持正确的发展方向,实现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第五章从实践应用角度上,有选择性的重点借鉴IS09000、企业资信评级、商学院认证体系等国际上对认证的成功实施经验,从三种认证的认证程序、指标体系、认证方式、职能作用等方面系统描述,最终对这三种认证体系的共同之处予以总结,便于我国实施企业财务管理能力认证的借鉴。第六章对理论上构建的企业财务管理能力的六大指标体系,通过专家访谈、重点问卷调查等形式,从实践应用的角度上对理论上构建的财务管理能力指标体系予以界定,最终形成了15个一级指标,27个二级指标,64个三级指标构成的实践应用指标体系。对每一个财务管理能力的构成要素分别由两到三个一级指标构成:财务战略能力基于财务战略是公司战略的子战略,以产权结构和公司治理结构的基础为支撑,提出了由财务战略合理性、产权结构合理性和公司治理结构合理性三个指标构成;学习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企业高管和财务队伍的能力素质提高上,提出由财务中高层作用发挥、财务人才队伍建设两个指标构成;内部资源配置能力基于对企业内部资源的有效配置和最大化效用发挥的角度,提出了由财务信息化管理水平、全面预算管理水平、资金管理水平三个指标构成;外部资源整合能力站在财务协调企业外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上来分析,提出了由产融结合、对接资本市场、协调利益相关者三个指标构成;风险控制能力是对财务风险和其他风险的防范,立足长远,协调好长期和短期、局部和全面、眼前和长远关系的角度上,提出了由财务风险管理水平和全面风险控制水平两个指标构成;财务表现能力主要是通过财务报告和财务绩效展示,提出了由财务报告质量和财务管理效果两个指标构成。并对这些指标体系的具体评价方法和标准做了详细论述。第七章主要解决怎样进行财务管理能力认证问题,要明确财务管理能力认证相关机构及相关要求,确定财务管理能力认证实施流程,建立财务管理能力认证信息服务平台,阐明财务管理能力认证结果的应用。明确企业财务管理能力认证体系的认可主体应该由政府机构担任,其主要职能是对申请取得财务管理能力认证资格的机构进行认可,并实行监督管理。认证主体可以是从事证券期货业务的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事务所,以及具备从事证券市场资信评级业务的资信评级机构。认证应采用强制认证和自愿认证相结合的方式,从财务管理能力认证的程序上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明确了认证结果的应用领域。

王昊天[9](2012)在《中概股“空”战》文中认为2012年6月20日,Citron发布长达57页的研究报告,称恒大地产资不抵债,并列出众多款项,说明恒大采用欺诈手段掩饰资金问题。受该报告影响,21日,恒大市值缩水76.26亿港元,当日成交量37.14亿港元,较前日2.99亿港元的成交量放大超过12倍,其中,做空金额2.54亿港元,较前日847.4万港元放大近30倍。

瞿旭,杨丹,瞿彦卿,苏斌[10](2012)在《创始人保护、替罪羊与连坐效应——基于会计违规背景下的高管变更研究》文中认为公司创始人在公司中有着特殊的地位,本文对会计违规背景下的高管变更中是否存在"创始人保护现象"进行了研究,并首创性地检验了这种创始人保护现象对高管变更中的"替罪羊效应"(CEO不变而CFO发生变更)以及"连坐效应"(CEO与CFO同时变更)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发现:(1)会计违规会导致高管更高的更换率;(2)当公司存在会计违规行为时,创始人CEO的更换率比非创始人CEO低,存在创始人CEO被保护的情形,即存在创始人保护现象;(3)创始人保护会增强"替罪羊效应",即在发生会计违规后,创始人CEO公司中CEO保留而CFO离职的概率大于非创始人CEO公司中的这种高管更换情况;(4)创始人保护会弱化"连坐效应",即在发生会计违规后,创始人CEO公司中CEO和CFO同时离职的概率小于非创始人CEO公司中的这种高管更换情况。本文的研究对于完善公司治理结构、遏制高管变更中由于高管特殊的背景特征所导致的"保护机制"、提高公司治理效率具有重要的启示,同时文章的研究结果还能为监管机构出台更加有效的高管监管和约束政策提供一定的借鉴。

二、如何做好私营企业的CFO(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如何做好私营企业的CFO(论文提纲范文)

(1)CFO财务决策效能影响企业绩效:背景特征还是效率导向(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CFO财务决策效能与企业绩效
    (二)CFO基础效能与企业绩效
    (三)CFO现实效能与企业绩效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与数据来源
    (二)变量定义
        1.被解释变量
        2.解释变量
        3.控制变量
    (三)模型构建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二)相关性分析
    (三)多元回归分析
    (四)CFO是否兼任董事的回归分析
    (五)稳健性检验
    (六)内生性检验
五、结论与展望

(2)CFO离职与企业财务风险预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内容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高管离职相关研究
    第二节 企业财务风险相关研究
    第三节 高管离职与企业财务风险
    第四节 文献评述
第三章 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第一节 理论分析
    第二节 假设提出
第四章 实证研究设计
    第一节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第二节 变量定义与模型构建
第五章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第一节 描述性统计
    第二节 相关性分析
    第三节 多元回归分析
    第四节 稳健性检验
    第五节 进一步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政策建议
    第三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管理者从军经历对企业的创新投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方法与框架
        1.2.1 研究方法
        1.2.2 研究内容
        1.2.3 研究框架
    1.3 研究的创新点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从军经历管理者
        2.1.2 企业创新投资
        2.1.3 管理者风险承担性
        2.1.4 管理者社会责任
        2.1.5 政府补助
        2.1.6 创始人
        2.1.7 行业竞争程度
    2.2 理论基础
        2.2.1 高阶理论
        2.2.2 烙印理论
    2.3 文献综述
        2.3.1 管理者从军经历文献综述
        2.3.2 管理者从军经历研究评述
        2.3.3 企业创新投资影响因素文献综述
        2.3.4 企业创新投资影响因素文献评述
        2.3.5 管理者的从军经历和企业创新投资文献综述
    2.4 文献评述
3 管理者从军经历与创新投资实证分析
    3.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3.2 实证研究设计
        3.2.1 样本筛选与数据来源
        3.2.2 变量选择与定义
        3.2.3 模型设计
    3.3 实证结果研究
        3.3.1 描述性分析
        3.3.2 多重共线性检验
        3.3.3 实证结果与分析
        3.3.4 稳健性检验
    3.4 本章小结
4 管理者从军经历影响企业创新投资的作用机制分析
    4.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4.1.1 作用机制一:管理者风险承担性
        4.1.2 作用机制二:管理者社会责任
        4.1.3 作用机制三:政府补助
    4.2 实证研究设计
        4.2.1 样本筛选与数据来源
        4.2.2 变量选择与定义
        4.2.3 构建作用路径检验模型
    4.3 实证结果与分析
        4.3.1 描述性分析
        4.3.2 多重共线性检验
        4.3.3 实证结果与分析
        4.3.4 稳健性检验
    4.4 本章小结
5 不同背景下管理者从军经历对企业创新投资影响的差异分析
    5.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5.1.1 管理者从军经历、创始人身份与公司创新投资
        5.1.2 管理者从军经历、企业产权性质与企业创新投资
        5.1.3 管理者从军经历、行业竞争程度与企业创新投资
    5.2 实证研究设计
        5.2.1 样本筛选与数据来源
        5.2.2 变量选择与定义
        5.2.3 模型设计
    5.3 实证结果研究
        5.3.1 描述性分析
        5.3.2 实证结果与分析
    5.4 稳健性检验
    5.5 本章小结
6 案例分析-以军人企业家任正非和华为为例
    6.1 任正非的个人特质
    6.2 华为企业的创立和发展
        6.2.1 华为的发展历程
        6.2.2 华为的领导力
    6.3 任正非的军人特质和华为创新投资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4)增值税转型改革与企业抵押贷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三、研究内容与贡献
第一章 理论基础与制度背景
    第一节 理论基础
        一、抵押贷款相关理论
        二、增值税转型改革相关理论
    第二节 制度背景
        一、抵押贷款法律法规
        二、抵押贷款样本分布
        三、增值税转型改革内容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抵押贷款文献综述
        一、企业内部特征的影响
        二、企业外部环境的影响
        三、抵押其他条款特征的影响
    第二节 增值税转型改革文献综述
        一、增值税转型改革的经济后果
        二、基于增值税转型改革的研究设计
    第三节 文献评述与本文研究思路
第三章 增值税转型改革对抵押贷款的影响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二、模型设计与变量定义
        三、描述性统计
    第四节 实证分析
        一、主回归结果
        二、稳健性检验
        三、进一步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增值税转型改革影响抵押贷款的作用机制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一、固定资产投资水平的作用机制
        二、外部融资需求大小的作用机制
        三、企业风险承担水平的作用机制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二、模型设计与变量定义
        三、描述性统计
    第四节 实证分析
        一、基本回归结果
        二、稳健性检验
        三、进一步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增值税转型改革影响抵押贷款的经济后果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二、模型设计与变量定义
        三、描述性统计
    第四节 实证分析
        一、基本回归结果
        二、稳健性检验
        三、进一步分析
    本章小结
研究结论
    一、结论
    二、政策建议
    三、局限性
    四、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5)CFO内部董事、决策权配置与投资效率:来自我国资本市场的实证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内容与本文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本文框架
    1.4 本文的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CFO内部董事与投资效率相关文献回顾
    2.2 决策权配置与投资效率相关文献回顾
    2.3 文献评述
3 CFO内部董事、决策权配置与投资效率的理论概述
    3.1 CFO内部董事及其经济后果
        3.1.1 CFO内部董事的概念
        3.1.2 CFO内部董事的经济后果
    3.2 决策权配置及其对公司决策的影响
        3.2.1 决策权配置的概念
        3.2.2 决策权配置对公司决策的影响
    3.3 投资效率及其影响因素
        3.3.1 投资效率的概念
        3.3.2 投资效率的影响因素
    3.4 CFO内部董事、决策权配置与投资效率的理论解释
        3.4.1 委托代理理论
        3.4.2 现代管家理论
        3.4.3 高阶管理理论
4 CFO内部董事、决策权配置与投资效率的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4.1 CFO内部董事与投资效率的理论关系与研究假设
    4.2 决策权配置影响CFO内部董事与投资效率关系的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5 CFO内部董事、决策权配置与投资效率关系的实证检验
    5.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5.2 研究模型与变量
        5.2.1 研究模型
        5.2.2 变量设计
    5.3 实证结果分析
        5.3.1 投资效率预测模型的统计分析
        5.3.2 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分析
        5.3.3 多元回归分析
    5.4 进一步检验:
        5.4.1 非效率性投资类型检验
        5.4.2 市场化进程对CFO内部董事与投资效率关系的影响分析
    5.5 稳健性测试
6 结论及政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6.1.1 研究结论
        6.1.2 政策建议
    6.2 本文的研究局限性与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6.2.1 本文的研究局限性
        6.2.2 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6)家族企业创始人宗教信仰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家族企业与风险偏好
    1.2.2 宗教信仰与风险偏好
    1.2.3 风险偏好与企业创新
    1.2.4 文献述评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路线
1.4 本文创新与不足 第2章 家族企业及宗教信仰对创新影响的相关机理
2.1 企业高管个人特质对企业决策的影响机理
2.2 宗教信仰对风险偏好的影响机理
2.3 风险偏好对创新的影响机理
2.4 研究假设 第3章 基于《第八次中国私营企业调查》数据的家族企业概况分析
3.1 《中国私营企业调查》数据的背景及意义
3.2 基于调查结果的家族企业描述性统计 第4章 企业创始人宗教信仰对创新影响的实证研究与分析
4.1 变量的选取
    4.1.1 被解释变量
    4.1.2 解释变量
    4.1.3 控制变量
4.2 模型设计
4.3 实证结果
    4.3.1 宗教信仰和企业创新之间的回归结果
    4.3.2 不同宗教信仰和企业创新之间的回归结果
    4.3.3 加入企业主决策能力后的回归结果
4.4 稳健性检验 第5章 政策建议与展望
5.1 政策建议
5.2 研究局限性及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中国国有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
    第二节 选题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第三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国外主要文献
        二、国内主要文献
    第四节 内部审计及相关概念
        一、内部审计定义
        二、企业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
    第五节 研究方法
    第六节 研究思路与内容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内容
    第七节 创新及下一步研究方向
第二章 企业集团内部审计与内部审计环境关系的理论分析
    第一节 单体企业及企业集团的内部审计环境分析
        一、单体企业及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的宏观环境
        二、单体企业及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的微观环境
        三、内部审计宏观环境与微观环境相互影响
    第二节 单体企业内部审计是监督与服务治理及控制的工具
        一、单体企业治理与控制的关系分析
        二、单体企业内部审计具有监督与服务治理及控制的职能
    第三节 企业集团内部审计应当与微观环境相匹配
        一、企业集团的定义及成因
        二、企业集团内部审计微观环境分类
        三、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的定义及特点
        四、企业集团内部审计如何与微观环境相匹配
第三章 中国国有企业集团的内部审计现状与问题分析
    第一节 中国国有企业集团的定义
        一、中国国有企业的定义
        二、中国国有企业集团的概念
    第二节 中国国有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的宏观环境分析
        一、中国政治环境
        二、中国经济环境
        三、中国文化环境
        四、中国法制环境
        五、中国科技环境
        六、中国行业环境
    第三节 中国国有企业集团内部审计微观环境分析
        一、中国国有企业集团的现状及问题
        二、中国国有企业集团内部审计微观环境的分类
        三、中国国有企业集团内部审计微观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四、中国国有企业集团内部审计微观环境的目标模式
        五、中国国有企业集团内部审计对微观环境的作用
    第四节 中国国有企业集团的内部审计现状
        一、中国国有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的现状分析
        二、中国国有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的历史比较分析
        三、中国国有企业集团与私营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的比较分析
        四、中国企业集团内部审计与国际内部审计的比较分析
    第五节 中国国有企业集团内部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较强体现微观环境特点的内部审计要素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国有企业集团的其他内部审计要素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四章 中国国有企业集团内部审计与微观环境关系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研究假设提出
        一、内部审计领导与治理及控制的关系
        二、内部审计报告对象与治理及控制的关系
        三、内部审计管理方式与治理及控制的关系
        四、内部审计沟通重点与治理及控制的关系
    第二节 研究方案设计及实施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过程
        二、数据取得及样本初步分析
    第三节 研究结论
第五章 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的国际经验借鉴
    第一节 美国企业的内部审计
        一、美国企业的治理及控制情况
        二、美国企业内部审计分析
    第二节 英国企业的内部审计
        一、英国企业的治理及控制情况
        二、英国企业内部审计分析
    第三节 德国企业的内部审计
        一、德国企业的治理及控制情况
        二、德国企业内部审计分析
    第四节 跨国企业集团的内部审计
        一、通用电气公司
        二、三家汽车制造企业
    第五节 OECD成员国国有企业集团的内部审计
        一、OECD成员国国有企业的治理及控制情况
        二、OECD成员国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分析
        三、法国国有企业集团内部审计分析
    第六节 国外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经验
        一、较强体现企业集团内部审计微观环境特点的内部审计要素
        二、企业集团的其他内部审计要素
第六章 完善中国国有企业集团的内部审计体系
    第一节 完善内部审计体系的原则
        一、内部审计与微观环境相契合
        二、内部审计保持独立性和客观性
        三、内部审计目标注重增值性
        四、内部审计体系设计突出效率性和效果性
    第二节 将较强体现微观环境特点的内部审计要素与微观环境相匹配
        一、内部审计领导
        二、内部审计报告对象
        三、内部审计机构及管理方式
        四、内部审计工作领域
        五、内部审计人员选聘及培养
        六、内部审计沟通和协调
        七、内部审计制度
    第三节 优化国有企业集团的其他内部审计要素
        一、应用先进的内部审计工具
        二、增加内部审计类型
        三、实施风险导向型内部审计
        四、丰富内部审计方式
        五、建设内部审计文化
        六、健全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
    第四节 加强中国国有企业集团境外子公司审计
        一、将对境外子公司审计内容及评价行为合理化
        二、建立境外子公司审计组织并配置合适的人员
        三、完善境外子公司审计流程
        四、实现非现场审计与现场审计相结合
第七章 中国国有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国有企业集团内部审计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2 中国国有企业集团内部审计与微观环境关系的实证分析模型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后记

(8)中国企业财务管理能力体系构建与认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写作动机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的理论意义
        1.1.3 研究的实用价值
    1.2 研究动机与研究思路
        1.2.1 研究动机
        1.2.2 研究思路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1.4 本文贡献与不足
2 文献综述
    2.1 企业能力内涵界定相关文献
        2.1.1 资源学派观点
        2.1.2 能力学派观点
        2.1.3 企业动态能力理论
        2.1.4 企业能力
    2.2 企业财务管理内涵界定相关文献
        2.2.1 财务管理历史沿革
        2.2.2 财务理论发展演进
        2.2.3 财务管理内容和职能
    2.3 企业财务能力或财务管理能力相关文献
        2.3.1 有关财务能力方面论述
        2.3.2 有关财务管理能力方面论述
        2.3.3 财务能力和财务管理能力文献总结
    2.4 财务管理能力内涵界定
        2.4.1 企业财务管理能力界定的理论依据
        2.4.2 财务管理能力不同于财务能力
        2.4.3 企业财务管理能力内涵
    2.5 企业财务管理能力的构成界定
    2.6 本章小结
3 企业财务管理能力理论构建
    3.1 企业财务管理能力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3.1.1 财务管理能力划分的理论依据
        3.1.2 企业财务管理能力的构成要素(维度)
        3.1.3 财务管理能力构成要素的特点
        3.1.4 企业财务管理能力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
    3.2 财务管理能力核心要素(维度)的内容及指标体系构建
        3.2.1 财务战略管理能力
        3.2.2 学习创新能力
        3.2.3 内部资源配置能力(立足于企业内部资源)
        3.2.4 外部资源整合能力(面向企业外部资源整合)
        3.2.5 风险管理能力
        3.2.6 财务表现能力
    3.3 理论上构建的财务管理能力指标体系
    3.4 本章小结
4 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的内容和现状以及实施认证的意义
    4.1 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
        4.1.1 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要求
        4.1.2 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
        4.1.3 财政部门对企业财务的管理职责
        4.1.4 我国企业财务管理体制的历史演变
        4.1.5 投资者的财务管理职责
        4.1.6 经营者的财务管理职责
    4.2 我国企业财务管理能力不足的现状剖析
        4.2.1 产权结构相对单一导致的股权结构不甚合理
        4.2.2 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有待完善
        4.2.3 CFO制度缺失
        4.2.4 财务管理的职能不能及时转变
        4.2.5 财务管控制度体系不健全不完善
        4.2.6 资金管理不善且使用效率低下
        4.2.7 财务信息化水平不高且迟迟不能取得突破
        4.2.8 财务预算特别是全面预算苍白无力
        4.2.9 财务约束与激励效率低下导致财务信息质量不高
        4.2.10 财务人才队伍建设不合理
    4.3 构建和实施企业财务管理能力认证的必要性
    4.4 实施企业财务管理能力认证的理论依据
        4.4.1 公共管理学理论
        4.4.2 制度经济学理论
        4.4.3 管理控制学理论
    4.5 本章小结
5 实施企业财务管理能力认证的国际借鉴
    5.1 ISO9000质量认证体系
    5.2 企业资信评级
    5.3 商学院认证
    5.4 国外认证制度对企业财务管理能力认证的借鉴
        5.4.1 认证主客体界定的借鉴
        5.4.2 认证流程的借鉴
        5.4.3 认证指标选取的借鉴
    5.5 本章小结
6 实践应用中企业财务管理能力认证指标体系构建
    6.1 财务管理能力认证指标体系选取的原则和适用范围
    6.2 财务战略管理能力指标体系及评价标准
        6.2.1 财务战略合理性指标选择的意义及评价标准
        6.2.2 产权结构合理性指标选择的意义及评价标准
        6.2.3 公司治理结构合理性指标选择的意义及评价标准
    6.3 学习创新能力指标体系及评价标准
        6.3.1 财务中高层作用发挥指标选择的意义及评价标准
        6.3.2 财务人才队伍建设指标选择的意义及评价标准
    6.4 内部资源配置能力指标体系及评价标准
        6.4.1 财务信息化管理水平指标选择的意义及评价标准
        6.4.2 全面预算管理水平指标选择的意义及评价标准
        6.4.3 资金管理水平指标选择的意义及评价标准
    6.5 外部资源整合能力指标体系及评价标准
        6.5.1 产融结合指标选择的意义及评价标准
        6.5.2 对接资本市场指标选择的意义及评价标准
        6.5.3 协调利益相关者指标选择的意义及评价标准
    6.6 风险管理能力指标体系及评价标准
        6.6.1 财务风险管理指标选择的意义及评价标准
        6.6.2 全面风险控制指标选择的意义及评价标准
    6.7 财务表现能力指标体系及评价标准
        6.7.1 财务报告质量指标选择的意义及评价标准
        6.7.2 财务管理效果指标选择的意义及评价标准
    6.8 本章小结
7 企业财务管理能力认证的组织实施
    7.1 企业财务管理能力认证相关机构及要求
        7.1.1 认可主体
        7.1.2 认证主体
        7.1.3 认证客体
        7.1.4 认证方式
        7.1.5 收费模式
    7.2 企业财务管理能力认证的认证程序
    7.3 建立企业财务管理能力认证信息服务平台
    7.4 企业财务管理能力认证结果利用
    7.5 本章小结
在学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参考文献
后记

(9)中概股“空”战(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战:财务堵漏之战
第二战:投资者关系之战
第三战:信息披露之战

(10)创始人保护、替罪羊与连坐效应——基于会计违规背景下的高管变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文献回顾
三、制度背景与研究假设
    (一) 制度背景
    (二) 研究假设
        1. 会计违规与高管变更
        2. 高管特征与高管变更
        3. 创始人保护与CEO、CFO变更
四、样本选取和研究设计
    (一) 样本选取
    (二) 研究设计
        1. 研究模型
        2. 控制变量
五、描述性统计
    (一) 违规样本和对照样本的描述性统计
    (二) 被创始人CEO情形分离的描述性统计
    (三) 因子相关性检验
    (四) 列联检验
六、多元回归分析
    (一) 会计违规、创始人保护与CEO更换的回归结果
    (二) 会计违规、创始人保护与CFO更换的回归结果
    (三) 创始人保护与CEO、CFO变更的回归结果
七、研究结论

四、如何做好私营企业的CFO(论文参考文献)

  • [1]CFO财务决策效能影响企业绩效:背景特征还是效率导向[J]. 赵华,陈美辉,邓康睿.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2)
  • [2]CFO离职与企业财务风险预示[D]. 赵方舟. 浙江财经大学, 2019(06)
  • [3]管理者从军经历对企业的创新投资影响研究[D]. 尤丹丹.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2)
  • [4]增值税转型改革与企业抵押贷款[D]. 曾敬.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8)
  • [5]CFO内部董事、决策权配置与投资效率:来自我国资本市场的实证证据[D]. 王晓祥. 江西财经大学, 2018(12)
  • [6]家族企业创始人宗教信仰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D]. 史智源. 湖南大学, 2018(01)
  • [7]中国国有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研究[D]. 郭巧玲.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2013(12)
  • [8]中国企业财务管理能力体系构建与认证研究[D]. 朱华建. 东北财经大学, 2013(07)
  • [9]中概股“空”战[J]. 王昊天. 新理财, 2012(12)
  • [10]创始人保护、替罪羊与连坐效应——基于会计违规背景下的高管变更研究[J]. 瞿旭,杨丹,瞿彦卿,苏斌. 管理世界, 2012(05)

标签:;  ;  ;  ;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