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体育教育现代化要树立五个理念,构建新的体育教学教材体系

学校体育教育现代化要树立五个理念,构建新的体育教学教材体系

一、学校体育现代化要树立五种观念构建新的体育课教材体系(论文文献综述)

程亚飞[1](2016)在《普通高校体育工作综合评价研究》文中指出教育是中华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学校体育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做好学校体育工作不仅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创建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基础。近年来,我国高等学校体育事业在许多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由于缺少必要的标准规范和评估办法,使得学校体育工作的协调与均衡发展受到了严重制约,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的态势依然没有得到改善。因此,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高校体育工作综合评价体系,有利于对高校体育工作质量进行价值衡量,便于高校体育管理工作的常态化与长效性开展,从而进一步促进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全面发展。构建普通高校体育工作综合评价体系是一项重要的课题,我国现有的评价研究虽然在理论体系建构和评估应用实践等方面都进行了广泛的探讨,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但是也存在诸如评价客体范畴界定不清,评价方法运用不规范,评价模型可行性不足等问题,并且缺乏对于评价体系的实证检验研究。本研究运用综合评价理论设计建立普通高校体育工作评价体系,并进行评价实践的实证研究,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体育评价学理论体系,为学校体育评价工作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提供新思路。本研究以运筹学、系统科学和社会统计学为研究理论基础,全面梳理分析建国以来学校体育评价理论与实践的历史沿革和发展现状,以重要性文件和时代节点为标志,将我国学校体育评价工作划分为起始萌芽阶段(1949—1977年)、方兴未艾阶段(1978—1989年)、成长进步阶段(1990—2001年)、完善成熟阶段(2002—2011年)、全面发展阶段(2012—至今)五个时期,并对现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及其评估指标框架体系的实施现状进行了分析与评述。研究以系统科学理论分析高校体育工作的组分结构和性质特征,表明高校体育工作是一个具有组分多元异质、结构多层交互、过程动态发展等特点的开放性复杂系统,隶属于教育大系统范畴的学校教育系统,包含在社会巨系统中意识社会形态子系统的分属中。研究在正确把握教育活动规律,全面总结教育经验的基础上,深刻认识教育评价工作的核心本质,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可行性和发展性的原则构建高校体育工作综合评价体系,将高校体育工作的目标具体化为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优秀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传承与创新体育文化四个方面工作内容,建立起由体育工作规划与发展、体育课程设置与实施、课外体育活动与竞赛、学生体质监测与评价、基础能力建设与保障共五个一级层次组分构成的综合评价理论模型。基于对高校体育工作综合评价体系的理论研究,结合高校体育工作的理论特征和具体实践,研究中运用系统分析法和层次结构思维初步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德尔菲法(Delphi Method)的严谨实施,在充分发挥主观经验认知的基础上,结合定量化检验结果分析,完成初构评价指标体系的检验与优化,最终确立涵盖5个目标层系统、16项准则层条目和54个具体统计指标,能够全面反映高校体育工作特征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在体系评权方法的运用上,兼顾科学性与实用性的要求,继承借鉴指标比对和判断标度的科学思想,摒弃繁杂的反复对比和矩阵运算程序,研究以简明快捷的环比构权方法合理确定权重,并引入专家个体权重方法用以修正指标综合权数,应用量化方法测度调整群组偏好表达的共识度,进一步完善高校体育工作综合评价体系的客观研判和科学决策功能。针对评价实践工作中关于评价指标体系的调整问题,研究提出了指标增删的具体处理方法,使评价体系在面对不同评价客体时具有更好的灵活性与实用性,并运用分子群评价的理论思想,对组间评价结果进行标准化处理,解决了子群间评价意见的可比性问题,能够有效地提高评价工作的效率和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实证研究是对高校体育工作综合评价体系在具体评价工作中的实践检验,通过对受评样本高校的评价实践,证明所构建的高校体育工作综合评价体系能够客观反映体育工作现况,有效测定体育工作水平,并且具备较强的评价实践操作性和适用性,可以为高校体育评价工作提供可信的评测工具和可靠的评价结论。

蒋菠[2](2012)在《竞技走向健美:大学体育人文精神重塑》文中提出大学体育人文精神是大学体育人文教育的核心,是大学体育文化的灵魂,是激励大学生全面、协调发展的重要力量。能推进人的社会化进程,能引导大学体育文化和体育对“真、善、美”价值追求的健康发展。它彰显着大学体育不同于其他机构的独特气质,也彰显了大学体育对人的存在价值和生命意义的终极关怀,反映出大学生身心健康与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大学体育人文精神能否发挥巨大功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学体育价值的实现,与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当前,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的社会转型时期的时代背景下,当代大学体育的“竞技化”倾向与“功利化”取向日趋凸显,浮躁气息弥漫大学校园,神圣的“象牙塔”被社会上腐朽思想和诱惑所浸染,大学人的思想也被庸俗主义、功利主义和虚无主义所包围。鉴于此,大学体育的“人文主义”被“功利主义”所遮蔽,致使体育人文精神面临严重失落的危机。本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大学体育的本质出发,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充分挖掘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历史根源,来解读体育人文精神的内涵与理框分析;对中西方体育价值观进行探讨,从中获得启示;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对大学体育人文精神失落的表征以及导致其失落的各种深层原因,进行理论分析,并且有针对性地为大学体育人文精神的重塑,实现大学体育的价值理想提供参考依据与指导方向;提升大学师生的体育人文素养与精神境界,培养诚实守信、公平竞争、富有“人性”的大学体育参与者;从而寻觅大学体育中迷失的主体,回归大学体育中失落的“人性”,以此,展现我国大学体育人文精神的亮点。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导论。简要介绍了进行该研究的原因所在,阐明了本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以及对国内外前期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深度挖掘与梳理,最后,列举了本研究的思路、内容、重点难点、创新点以及研究方法。第二部分,大学体育人文精神内涵诠释。该部分首先对大学体育的含义作了全面的解释,其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促使学生努力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三基);培养学生的道德意志品质;培养学生审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培养高水平的大学生运动员。其次对大学体育人文精神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对大学体育人文精神的发展历程以及特点进行了梳理。最后,对大学体育人文精神的内容进行深层次的理解。从本质上看,它是以人文精神为核心,以“以人为本”为精髓;从内容上看,忧英勇奋斗的爱国主义精神,自由民主的公平竞争精神,自强不息的英雄主义精神,乐观自信的人道主义精神,诚信超越的团队协作精神五个方面所组成;只有对其内涵进行深刻认识与把握,才有助于把体育人文精神纳入到大学校园中,让大学人从中充分汲取养分。第三部分,中国大学体育“竞技化”倾向与人文精神失落的表征及原因分析。这部分是该研究的重点,也是关键性问题所在,属于分析问题的范畴。人文精神在大学体育中的失落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大学体育竞技比赛中,人文精神在“竞技化”倾向中的衰微;二是大学体育课程在教学实施中的人文危机;三是人文精神在大学体育科学研究中的衰退。笔者认为,竞技体育制度安排与设置的缺陷,市场经济体制“双刃剑”的影响,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差异,大学人文教育缺场与大学体育教师人文素养的弱化是导致大学体育人文精神失落的主要因素。同时,还分析了大学体育“竞技化”的实质、特点以及所造成的危害,这便于有针对性地为大学体育人文精神的重塑导明方向。第四部分,中国大学体育重塑人文精神的价值取向、依据与目标。该部分首先论述了大学体育人文精神重塑的价值取向。包括对中国人文精神价值的探索、中国传统体育价值观的继承与西方体育价值观的借鉴,在此基础之上拓展了中西方体育价值观统一下的大学体育,充分发挥大学体育人文精神的导向性、示范与辐射、健身与娱乐、约束与规范、扬弃与创造的功能。其次是充分认识大学体育竞技观视域下“锦标主义”的实质,它是竞技的指导思想,过度对“锦标主义”的追求会使竞技发生异化,导致大学体育的主体性与人性迷失,由此,我们必须克服单纯的“锦标主义”思想,坚持人文主义。最后论证了以身体美学为理论基础,指导大学体育从竞技走向健美。用身体美学的理论要点来解读“灵魂与身体合一”的强身健美,认清当前大学体育“以人为本”的本质已被“功利主义”所遮蔽,必须从以“锦标、夺金”为目的竞技走向精神与物质统一的强身健美,坚持强身健美与求真至善相结合。第五部分,大学体育重塑人文精神的主要途径。这部分主要是属于解决问题的范畴,就大学体育人文精神失落的这一问题而言,我们首先应该理解重塑大学体育人文精神的重要性;其次,应陔明确重塑大学体育人文精神的目标;再次,应该根据大学体育重塑人文精神的原则,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有计划地对大学体育人文精神进行重塑、培养。最终为提升大学人的体育人文素养与精神境界、增强大学体育核心竞争力与社会效能、实现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大学体育的最高价值理想,提供毕实的理论平台与实践依据。

赵利[3](2012)在《承继与发展:基础教育体育教学变革30年(1979-2009)》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30年以来,基础教育体育教学体系究竟有着怎样的演进历程?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不足是什么?有着怎样的启示。对此,笔者以教学论、课程论为理论基础,将一般理论与史料研究相结合,紧密结合教学改革的重要历史契机,运用文献分析、历史比较等方法,坚持史论结合的研究原则,按照回顾历程→反思总结→思考前瞻论述思路,追溯了改革开放30年来体育教学变革发展的历程,全景式展示了体育教学30年来的演进,揭示了体育教学变革的成绩与不足,前瞻体育教学变革的未来,研究结果是:论文将改革开放30年我国基础教育体育教学的变革史分为恢复重建(1978-1984)、引进借鉴(1985-1999)、改革发展(2000-2009)三个时期,在回顾教育形势,在宏观的社会语境下,以体育教学思想发展为主线,从体育教学目标取向、体育教学内容选择、体育教学方法选择、体育教学评价方式,分析了不同历史时期基础教育体育教学体系变革的变化。在改革开放初期,“身体”是服务与“建设”的工具,这一时期体育教学内容、方法、评价都围绕增强体质目标取向而制定,缺少对人的关怀;在改革开放中期至90年代末期,素质教育理念的提出,人的自身发展受到关注,这一时期体育教学内容、方法、评价的选择都围绕学生“身心社”发展的教学目标取向,学生的心理、个体意识受到关注;21世纪初的新课程改革突出以学生为本,着眼于学生的“全人”发展,这一时期体育教学内容、方法、评价的选择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关注学生健康成长,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回顾改革开放30年基础教育体育教学变革的演进历程,体育教学的变革是在满足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中逐渐重视“人”的发展过程。综观基础教育体育教学变革30年演进历程,其变革演进特征是:体育教学理论从依附引进借鉴到相对独立;教学目标取向从从社会本位到社会个体本位的兼顾;教学内容选择从规定性到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教学方法由重教师教到重学生学到主体间性转变;教学评价方式从终结性评价到形成性发展性评价。探寻体育教学变革的困境是:体育教学理论缺乏学科特色,体育教学实践理解操作异化,体育教师发展的专业化缺失;探析体育教学变革的原因是:社会变革制约体育教学变革,教育方针指导体育教学变革,价值观念影响体育教学变革;体育教学在加强教学活动科学性、提升教学质量水平、追求人性化教学的教学新境界认识过程中一直都期望通过体育教学教育培养人、促进人的发展,但是在不同历史时期关注的程度不同,还曾有忽视的倾向。培养人、促进人的身心得到充分发展是体育教学活动价值的根本所在,而且体育教学在培养人的身心发展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体育教学变革一直坚守着体育教学的价值追求。回顾与分析改革开放30年基础教育体育教学变革历程,得到的启示是:第一,体育教学变革是一个由现实向理想化转变的过程,是动态发展的,推进体育教学变革既有社会发展的外部动力,也有教师发展的内在动力,要清晰理解体育教学变革的内在张力是教师;第二,教学变革总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的科学行动,体育教学理论的发展应关注当代,立足本土,走向实践,形成自己的学科理论特色以指导体育教学变革实践;第三,教学改革要取得更大的成功,必须是从观念到行动的转变,而行动的执行者是教师,教师是改革的关键。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坚定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坚守教育理想,彰显教学智慧,在指导学生学会学的过程中更加善教,推动自己专业的成长,与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共同体验生命的价值。总而言之,体育教学中让学生上体育课真正成为一种享受和愉悦,在体育锻炼中增强体质,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发挥体育教学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教学教育作用,这是我们每一位体育教师的职责。因此,对广大从事体育教育的工作者来说,深化基础教育体育教学改革仍旧任重而道远。

宋延宾[4](2011)在《河南省重点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现状及对策的研究》文中认为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和时代的发展,现代高科技不断渗透应用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是,我们国民的体质却在不断的衰退。究其原因,在于我们对体育的健身价值缺乏足够认识,没有形成主动、持续进行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我国的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大学里的体育教育工作者,要重新审视自己的工作。大学的几年,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人的生理、心智逐步成熟,对事物能有较为客观的认识,这些认识在一定程度上能影响到人的一生。因此,高等教育阶段的体育教育工作对培养一个人树立健康第一的终身体育理念具有重要意义。《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从2003年开始,全面地在我国的各个高校中展开实施,河南省各个省属重点高校都积极响应,按照《纲要》的文件精神,开展落实。本文以《纲要》为标准,以河南省8所重点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调查数据和访谈资料为基础,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数理统计法,对各高校的体育课教学现状进行分析研究,调查结果如下:(1)河南省重点高校的体育师资年轻人较多,但是高学历和高职称的学术带头人较少,科研能力不足。(2)河南省重点高校在贯彻《纲要》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体育教师对纲要较为了解,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一小部分教师没切实深入贯彻,在教学中忽视学生个体差异。(3)作为武术之乡学生们对武术课的喜欢程度却不是很高,体育理论课教学不足,内容单调,多以介绍体育运动技战术为主。(4)体育硬、软件设施建设滞后,尤其是室内场馆欠缺和开放程度不够,学生期待的游泳等项目不能开展。(5)评价方式缺乏民主和过程性评价而且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悖于新《纲要》的内涵。

彭庆文[5](2009)在《新时期中国大学体育角色定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高等教育与体育相结合的产物,大学体育必须与高等教育和体育的发展相适应;大学体育也只有通过实践与理论的相互促进,才能取得更好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高等教育与体育事业的发展,大学体育在实践中涌现出了许多新的现象,与普通中小学体育相比较,其特殊性日渐突出;但在大学体育理论研究方面,却还缺乏相应的、比较系统的基本理论的适时跟进。本研究以大学体育角色定位为线索,以践行大学全部职能的大学组织行为为观察和分析视角,从角色属性、角色期望、角色扮演三个方面,对大学体育的社会属性、内涵、外延、特征、功能、目标、行动策略等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探讨,主要认为:大学体育是一个有别于普通中小学体育的特殊领域;随着高等教育与体育管理体制的变化,跳出以往学校体育理论框架,从“普通体育教育”视角转向“大学组织行为”来专门分析、讨论大学体育是更符合高等教育、体育发展规律以及现代大学的办学理念和社会职能要求,也更符合新时期大学体育实践发展需要的合理选择。新视角下,大学体育是大学组织行为中关于体育(广义)的部分,是大学组织全部社会职能的践行者和维护者,不仅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民体育的直接参与者;大学体育是大学在其办学理念的引导下,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为根本,以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的体育及其相关活动为载体,通过践行(或服务)大学职能而表现出来的、符合一定时期社会期望和要求的组织行为;在现有的实践中,大学体育包括大学体育课程建设、大学体育学科建设、大学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大学社区体育建设四大板块的内容,具有多种特征和功能。新视角下,新时期大学体育应以增进和维护在校大学生及教职工的身心健康、提升体育学科的发展水平、促进中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推动全民健身计划的广泛实施、传承与创造优秀体育文化、支持大学组织自身的良性运行为目的,并以此确定进一步的具体目标以及行动策略。

杨少雄[6](2008)在《传统武术技击模式演进与现代化发展》文中研究说明传统武术技击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理论基础,以社会和个人需求为动力,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技击演练和实战为表现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一种生活方式。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搏击精华的浓厚积淀。传统武术技击在历史演变中对于人类生存、军事、文化生活乃至中华民族的发展都起到重要的作用。但在当代,传统武术技击的发展面临着严峻考验,其中除了人类和平时期和体育多元化时期的社会因素外,也有其自身因素。本文以传统武术技击模式的构建为论证切入点,以传统武术技击模式的历史演进特点为线索,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与问卷法、个案分析法、逻辑分析法、系统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传统武术技击现代化的导向进行定位,并提出了传统武术技击模式现代化发展策略。研究结果表明:①传统武术技击模式是以传统武术技击思想和理论为指导,以揭示实战技术和演练技术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一系列思维活动形式的集合。它是传统武术技击构成要素及其相关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图式。构成的基本要素是传统武术技击理论知识结构、技术范式、功能体系以及社会环境。由核心功能、本体功能、衍生功能构成其功能体系。②传统武术技击模式演进带有明显的时段性,分为雏形、形成与完善、定型、转型以及当代发展五个阶段。③传统武术技击模式演进受多种动力因素共同作用和制约,排在前六位的是:技术轨道的推动、政治制度变迁的推动、社会与个人需求的拉动、家族式传承模式的内在要求、传统文化同化力的作用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助推。界定了内在动力因素和外在动力因素。在时序上,各种动力会在其模式演进的不同时段上发挥不同作用,在某一时段上也存在几种动力同时发挥作用。在诸动力因素中“技术轨道的推进”是首位权重的。④传统武术技击现代化发展可借鉴柔道、跆拳道、泰拳现代发展经验:走教育化、大众化、竞技化发展道路,注重德艺双修,挖掘符合时代内容,利用信息化手段宣传报道,促使其在当代发展的升华。⑤传统武术技击现代化发展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它选择的现代化发展模式是传统武术技击竞技化、健身娱乐化、学校体育化多元并存发展模式。在继承的基础上,对部分技术动作及其模式运行机制进行改革、创新;在传统武术技击科学化、规范化的基础上,促使其模式竞赛内容特色化、竞赛类型多样化;以市场策略为导向,开拓和扩大传统武术技击市场,提升产业化竞争力;建立多层次立体推广模式,推进传统武术技击国际化发展。

林向阳[7](2006)在《普通高校体育教材设计与编写的理论探索》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根据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指导纲要的要求,针对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材建设的实际情况,对我国体育教材理论研究的成果进行了梳理,对高校体育教材编写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在此基础上总结了高校体育教材研究的经验与存在的问题,认为高校体育教材设计与编写的理论研究还不能够为体育教材编制的实践活动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基于此,本研究运用文献法、比较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和逻辑法,首先对体育教材设计的概念和涵义进行了分析;探讨了高校体育教材设计的目标和价值取向;分析了新时期、新教育理念下的体育教材的地位、功能;着重探讨了体育教材设计与编写的理论基础——系统理论、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教育传播理论,并阐述了这些理论对体育教材设计与编写的启示。其次,从体育教材编写可资借鉴的理论入手,在分析和探讨体育教育价值转型的基础上,重新确立高校体育教材目标,构建高校体育教材设计与编写的理论框架,并对构成体育教材设计与编写理论框架的三个主要元素——教材内容的选择、组织和呈现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研究认为,对体育教育目标的分类和分层次是确定体育教材内容的核心,依据本文提出的“任务分析”理论所提供的教材内容选择原则和方法途径可以构建科学合理的教材内容体系;在对高校体育教材组织结构的研究中,对教材内容的组织要素、组织原则、编排结构进行了全面研究;在对体育教材呈现方式的探讨中,从呈现策略、文字叙述、图表设计和版式设计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最后对教材编制过程评价的本质、标准、程序和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 高校体育教材设计与编写的理论研究从理论层面入手,结合当前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实际需要,系统地阐述了高校体育教材设计与编写的原则、方法和范式。为高校体育教材多样化提供了理论基础,所构建的高校体育教材编制框架对体育教材编制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所提供的方法和技术在编写实践中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对提高教材编制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邹循豪[8](2005)在《人学视域下的体育课程理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体育课程理念是体育课程实施的指导思想,是达成体育教学目标的保证,对体育教学大纲的制定、体育课程的实施、体育教学目标的达成、体育教材的选择及对学生的发展等具有重要作用。 本课题旨在通过对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理念发展的历史和特征,及其对学校体育发展的影响和作用作了具体分析。同时通过反思其不足,把立论点立足于以人为本,以人的需要为原始动因。在此基础上,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和体育文化需要来选择课程内容,突出学生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强调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树立体育课程是培养完善和全面发展的人的终极目标,并以此为基础来设计体育课程。本课题试图从人学的角度探寻体育课程对人的全面发展的真义,探析我国体育课程理念的基本点和未来发展方向,并结合该理论为我国体育课程的改革和实践提供可操作的、可行的教学目标。 本课题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逻辑分析等方法对我国体育课程的历史和现状进行回顾和总结分析,并探寻我国体育课程理念的未来发展方向。 本论文的创新点主要在于试图以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为蓝本,详细分析其体育课程理念,明晰其进步和狭隘之处,对传统体育课程理念进行扬弃。针对传统体育课程理念从运动技术观、体质观、素质教育观、健康观等视角看体育课程的发展历程,有其片面性和狭隘性,对其不尽完善之处,进行反复审思,提出从人学视域的角度来探析体育课程理念的未来发展方向。 本论文的价值主要体现在试图从人学的视角来审视我国的体育课程理念,该研究对于为体育课程的研究寻找多维度的视角,更宽泛的视野,以及更丰富的理论有一定的意义,对体育课程的改革具有一定促进作用。

葛宁[9](2001)在《学校体育现代化要树立五种观念构建新的体育课教材体系》文中研究指明

二、学校体育现代化要树立五种观念构建新的体育课教材体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学校体育现代化要树立五种观念构建新的体育课教材体系(论文提纲范文)

(1)普通高校体育工作综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2 研究现状
    2.1 相关概念的研究
        2.1.1 评价与评估
        2.1.2 教育评价
        2.1.3 综合评价
        2.1.4 学校体育工作
    2.2 我国高等学校体育工作评价的发展沿革
        2.2.1 起始萌芽阶段(1949—1977年):《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与《国家体育锻炼标准》
        2.2.2 方兴未艾阶段(1978—1989年):《高等学校体育工作暂行规定》与《高等学校普通体育课教学大纲》
        2.2.3 成长进步阶段(1990—2001年):《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与《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
        2.2.4 完善成熟阶段(2002—2011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
        2.2.5 全面发展阶段(2012—至今):《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与《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
    2.3 文献综述
        2.3.1 国内文献综述
        2.3.1.1 关于学校体育评价的研究
        2.3.1.2 关于综合评价及其在体育领域中的应用研究
        2.3.1.3 关于学校体育工作评估评价的研究
        2.3.2 国外文献综述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方法论
        3.1.1 运筹学
        3.1.2 系统科学
        3.1.3 社会统计学
    3.2 具体研究方法
        3.2.1 文献法
        3.2.2 系统法
        3.2.3 调查法
        3.2.4 数学方法
        3.2.5 逻辑法
    3.3 研究设计与技术路线
4 普通高校体育工作综合评价体系的理论研究
    4.1 我国现行高校体育工作评价体系的分析评述
        4.1.1 《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及评估框架指标体系
        4.1.2 各地区相关高校体育工作评估细则和实施办法
        4.1.3 分析评述与反思启示
    4.2 普通高校体育工作综合评价研究的理论基础
        4.2.1 系统科学理论
        4.2.2 教育评价理论
        4.2.3 综合评价理论
    4.3 普通高校体育工作综合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4.3.1 科学性原则
        4.3.2 系统性原则
        4.3.3 可行性原则
        4.3.4 发展性原则
    4.4 普通高校体育工作综合评价体系的理论模型构建
        4.4.1 高校体育工作目标具体化
        4.4.2 高校体育工作评价指标体系层次分析
        4.4.3 高校体育工作综合评价体系理论模型
5 普通高校体育工作综合评价体系构建
    5.1 普通高校体育工作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构
        5.1.1 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构方法
        5.1.2 高校体育工作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模型
        5.1.3 高校体育工作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建立
    5.2 普通高校体育工作评价指标体系的检验与优化
        5.2.1 选取征询专家基本情况
        5.2.2 征询问卷统计信息分析
        5.2.3 第一轮专家咨询结果与分析
        5.2.4 第二轮专家咨询结果与分析
    5.3 普通高校体育工作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完整构建
        5.3.1 高校体育工作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最终)
        5.3.2 高校体育工作综合评价指标的分析与释义
    5.4 普通高校体育工作综合评价体系权重的确定
        5.4.1 权数与构权方法的分类
        5.4.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权方法
        5.4.3 构权统计数据信息分析
        5.4.4 专家权重的计算和合成
        5.4.5 计算综合权重值
    5.5 普通高校体育工作综合评价体系的合成方法
    5.6 评价实践中指标增减的权数修正方法
        5.6.1 增加指标情况的权数修正
        5.6.2 减少指标情况的权数修正
    5.7 分子群评价结果的标准化处理思路
6 普通高校体育工作综合评价实证研究
    6.1 综合评价思路与方案
        6.1.1 评价目的
        6.1.2 评价对象
        6.1.3 评价方法
        6.1.4 评价标准
    6.2 综合评价结果与分析
        6.2.1 A_1指标系列评价结果与分析
        6.2.2 A_2指标系列评价结果与分析
        6.2.3 A_3指标系列评价结果与分析
        6.2.4 A_4指标系列评价结果与分析
        6.2.5 A_5指标系列评价结果与分析
        6.2.6 实证总评结果与分析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8 研究的创新性工作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2)竞技走向健美:大学体育人文精神重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二、研究的文献综述
        (一) 体育人文精神内涵的研究
        (二) 体育人文精神缺失现状以及归因分析的研究
        (三) 加强体育人文精神培养的研究
    三、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内容与重点、难点、创新点
        (三) 研究方法
第一章 大学体育人文精神内涵诠释
    一、大学体育的涵义
        (一) 大学体育的界定
        (二) 大学体育的目标
        (三) 大学体育的任务
    二、大学体育人文精神的涵义
        (一) 人文精神的涵义
        (二) 体育人文精神的涵义
        (三) 大学体育人文精神的涵义
    三、大学体育人文精神的历史拓展
        (一) 中国近代人文精神的诞生
        (二) 中国近代人文精神的发展
        (三) 改革开放以来大学体育人文精神的发展历程
    四、现代大学体育人文精神的主要内容
        (一) 英勇奋斗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 自由民主的公平竞争精神
        (三) 自强不息的英雄主义精神
        (四) 乐观自信的人道主义精神
        (五) 诚信超越的团队协作精神
第二章 中国大学体育“竞技化”倾向与人文精神失落的表征及原因分析
    一、大学体育“竞技化”与人文精神失落的表征
        (一) 人文精神在大学体育“竞技化”中的衰微
        (二) 大学体育课程实施中的人文危机
        (三) 人文精神在大学体育科学研究中的衰退
    二、大学体育人文精神失落的原因分析
        (一) 竞技体育制度安排与设置的缺陷
        (二) 市场经济体制“双刃剑”的影响
        (三) 中西方体育文化差异对体育人文精神塑造的影响
        (四) 大学人文教育的缺场与大学体育教师人文素养的弱化
第三章 中国大学体育重塑人文精神的价值取向、依据与目标
    一、大学体育人文精神重塑的价值取向
        (一) 中国人文精神的价值探索
        (二) 中国传统体育价值观的继承
        (三) 西方体育价值观之借鉴
        (四) 中西方体育价值观统一下的大学体育
        (五) 发挥大学体育人文精神的功能
    二、克服大学体育中单纯的“锦标主义”,坚持人文主义
        (一) 锦标主义的实质
        (二) 质疑锦标主义,坚持人文主义
    三、以身体美学指导大学体育从竞技走向健美
        (一) 身体美学的理论要点
        (二) 大学体育从竞技走向健美的必然性
        (三) 大学体育坚持强身健美与求真至善相结合
    四、大学体育重塑人文精神的目标
        (一) 形成重塑大学体育人文精神的思想共识
        (二) 以大学体育人文精神的重塑为立足点促进大学体育可持续发展
        (三) 使大学生保持恬适的心态,促进大学生思想人格的塑造
        (四) 培养大学生的审美情趣
        (五) 培养意志,发扬大学生的顽强拼搏精神
        (六) 提高大学生的领悟灵性
第四章 中国大学体育重塑人文精神的主要途径
    一、加强对大学体育重塑人文精神重要性的再认识
        (一) 大学体育人文精神是大学文化的灵魂
        (二) 大学体育人文精神能引导大学体育文化的健康发展
        (三) 大学体育人文精神是激励大学生全面、协调发展的重要力量
        (四) 大学体育人文精神能推进大学生社会化进程
    二、转变体育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大学体育审美观
        (一) 重建科学的现代大学体育理想
        (二) 凸显大学体育强身健美价值,建构新的大学体育审美观
    三、加强大学竞技体育改革,发掘体育竞技中的人文精神
        (一) 加强大学竞技体育法规条例建设
        (二) 克服单纯“锦标”思想,大力发掘大学体育竞技的人文精神
    四、提升大学体育教师综合素养,培养大学生体育人文精神
        (一) 提升大学体育教师素养,形成良好师生互动
        (二) 培养大学生体育人文精神的原则
    五、营造良好的大学体育人文环境与学术氛围
        (一) 加强大学体育文化建设,为大学体育营造良好人文环境
        (二) 营造良好学术氛围,培养以人文精神为内核的大学体育学术精神
    六、加强诚信制度建设,为大学体育人文精神的重塑提供保障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及获奖成果

(3)承继与发展:基础教育体育教学变革30年(1979-200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导论
    一 研究缘起
    二 研究范围
    三 研究综述
    四 研究方法
    五 研究框架
第一章 恢复重建:重提增强体质教学思想(1979-1984)
    一 改革开放初期教育战线重回教育之路
        (一) 恢复秩序:基础教育领域重建学校教学秩序
        (二) 课程修订:编制教学大纲编写全国通用教材
        (三) 教育目标: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
        (四) 教育思想: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二 体育教学体系在恢复中觅路
        (一) 教学目标取向突出增强体质
        (二) 基本加选用的课程内容结构
        (三) 教学方法以教师的教为中心
        (四) 追求科学化的体育教学评价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引进借鉴:多元体育教学思想共存(1985-1999)
    一 经济快速发展为教育振兴提供契机
        (一) 启动教育体制改革:适应社会经济发展
        (二) 基础教育基本目标:保障普及义务教育
        (三) 提出素质教育理念:注重教育本体价值
        (四) 引入终身教育思想:构建终身学习体系
        (五) 进行全面教育改革:需要推进课程改革
    二 体育教学体系在借鉴中完善
        (一) 寻求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素质的教育价值
        (二) 基本加选用必修加选修的课程内容结构
        (三) 教学中占主导地位的接受学习受到挑战
        (四) 体育教学评价采用结构考核综合评分法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改革发展:重视以人为本教学思想(2000-2009)
    一 知识经济时代推进教育改革的深化
        (一) 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二) 启动引人关注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三) 着眼学生“全人”发展的教育理念
    二 体育教学体系在改革中发展
        (一) 体育教学目标取向三维健康观
        (二) 目标引领内容的课程内容结构
        (三) 教学观念的转变重视学生学法
        (四) 教学评价主体内容呈多元发展
    本章小结
第四章 30年基础教育体育教学变革的回眸
    一 特征:体育教学变革的演进
        (一) 体育教学理论:从恢复探索引进借鉴到相对的独立
        (二) 教学目标取向:从社会本位到社会个体本位的兼顾
        (三) 教学内容选择:从规定性到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四) 教学方法转变:从重教师教到重学生学到主体间性
        (五) 教学评价方式:从终结性评价到形成性发展性评价
    二 探寻:体育教学变革的困境
        (一) 体育教学理论缺乏学科特色
        (二) 体育教学实践理解操作异化
        (三) 体育教师发展的专业化缺失
    三 探析:体育教学变革的原因
        (一) 社会变革制约体育教学变革
        (二) 教育方针指导体育教学变革
        (三) 价值观念影响体育教学变革
    四 坚守:体育教学的价值追求
        (一) 人的发展是体育教学的终极追求
        (二) 体育在基础教育中的不可替代性
        (三) 体育教学的相对独立性和超越性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础教育体育教学变革的启示与思考
    一 推进体育教学变革的显隐力量
        (一) 社会发展是体育教学变革的外在动力
        (二) 学生发展是体育教学变革的间接动力
        (三) 教师发展是体育教学变革的内在动力
    二 发展体育教学理论的路向追求
        (一) 关注当代:在继承发展中回应时代学科需求
        (二) 立足本土:在批判借鉴中吸收融合不同视角
        (三) 走向实践:在变革实践中提升凝练理论体系
    三 推行体育教学变革的实践取向
        (一) 坚守教育理想: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
        (二) 坚定以人为本:近远期目标相互融合
        (三) 彰显教师智慧:拓展与开发教学内容
        (四) 师生共同发展:教师善教与学生会学
    本章小结
结语:让体育伴随中小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后记

(4)河南省重点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现状及对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的背景
    1.2 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的意义
    1.3 新时代对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提出的要求
    1.4 选题的意义
    1.5 文献综述
        1.5.1 国外学校体育教学研究现状
        1.5.1.1 国外学校体育教学目标的改革和发展
        1.5.1.2 国外学校体育教学内容的改革和发展
        1.5.2 国内关于体育教学的研究现状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问卷调查法
        2.2.2.1 问卷的设计
        2.2.2.2 问卷的效度检验—专家评测法
        2.2.2.3 信度检验—再测系数法
        2.2.2.4 问卷的发放和回收
        2.2.3 访谈法
        2.2.4 数理统计法
        2.2.5 系统分析法
3 结果分析与讨论
    3.1 河南省重点高校师生对《纲要》的认识
        3.1.1 高校师生对《纲要》的了解状况
        3.1.1.1 体育教师对《纲要》的了解程度
        3.1.1.2 学生对《纲要》的了解程度
        3.1.2 高校教师对《纲要》的支持程度
    3.2 河南省重点高校师生对体育设施现状的满意度
    3.3 河南省重点高校体育师资队伍的基本情况
        3.3.1 体育教师的年龄结构
        3.3.2 体育教师的学历和职称结构
        3.3.3 体育教师从事科研的动机调查
    3.4 河南省重点高校《纲要》实施情况的调查
        3.4.1 河南省重点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目标的现状
        3.4.2 河南省重点高校公共体育课教材选用的现状
        3.4.3 河南省重点高校公共体育课体育项目设置的现状
        3.4.3.1 高校体育课项目开设的现状
        3.4.3.2 学生对体育课项目选择的兴趣
        3.4.3.3 项目设置存在的问题
        3.4.4 河南省重点高校体育课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现状
        3.4.5 河南省重点高校体育理论课的开展现状
    3.5 河南省重点高校体育课程评价的现状
        3.5.1 对体育教师的考核评价
        3.5.2 对学生体育课成绩的考核评价
    3.6 河南省重点高校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的现状
        3.6.1 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动机
        3.6.2 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现状
    3.7 影响河南省重点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的主要因素分析
        3.7.1 影响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主要因素
        3.7.2 影响学生对体育课喜爱的原因
        3.7.3 影响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5 致谢
6 参考文献
7 附录

(5)新时期中国大学体育角色定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1.1 选题依据
        1.1.2 总体思路与研究问题
    1.2 研究的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与说明
        1.3.1 “新时期”的时间区段界定
        1.3.2 高等教育
        1.3.3 大学
        1.3.4 体育
        1.3.5 学校体育
        1.3.6 大学体育
        1.3.7 “角色”与“角色定位”
    1.4 研究对象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资料法
        1.5.2 调查访问法
        1.5.3 数理统计法
        1.5.4 理论分析法
    1.6 研究的技术路线
    1.7 本研究的内容结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新时期大学体育基本理论问题研究现状
        2.1.1 关于大学体育的基本属性及内涵
        2.1.2 关于大学体育的内容
        2.1.3 关于大学体育的特征
        2.1.4 关于大学体育的功能
        2.1.5 关于大学体育的地位
        2.1.6 关于大学体育的目的与任务
    2.2 新时期大学体育理论的系统研究现状
    2.3 新时期大学体育理论研究的特征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新时期大学体育角色属性的再认识
    3.1 新时期大学体育角色定位的视角转移
        3.1.1 中国大学体育发展的历史回顾
        3.1.2 大学体育的传统角色定位及其视角选择
        3.1.3 大学体育传统角色身份的理论反思与现实检审
        3.1.4 新时期大学体育角色定位的视角选择
    3.2 新视角下大学体育的角色身份
    3.3 新视角下大学体育的内涵与外延
        3.3.1 新视角下大学体育的内涵
        3.3.2 新视角下大学体育的外延
    3.4 新视角下大学体育的特征
        3.4.1 与大学其他组织行为比较下的大学体育特征
        3.4.2 与中小学体育相比较下的大学体育特征
        3.4.3 与其他非学校组织的体育比较下的大学体育特征
    3.5 新视角下大学体育的功能
        3.5.1 大学体育功能概述
        3.5.2 新时期大学体育的功能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新时期大学体育角色期望的重新审视
    4.1 大学体育目的与目标概述
        4.1.1 大学体育“目的”、“任务”、“目标”辨析
        4.1.2 大学体育目的与目标的基本性质
    4.2 确立新时期大学体育目的与目标的基本依据
        4.2.1 新时期大学体育目的与目标确立的影响因素
        4.2.2 选择新时期大学体育目的与目标基本依据的基本要求
        4.2.3 新时期大学体育目的与目标基本依据概述
    4.3 新时期大学体育目的与目标
        4.3.1 新时期大学体育发展的总体思考
        4.3.2 新时期大学体育目的与目标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新时期大学体育角色扮演的总体设计
    5.1 大学体育课程建设
        5.1.1 大学体育课程建设的主要特点
        5.1.2 大学体育课程建设的行动策略
        5.1.3 大学体育课程建设的主要问题
        5.1.4 大学体育课程建设发展建议
    5.2 大学体育学科建设
        5.2.1 大学体育学科建设的主要特点
        5.2.2 大学体育学科建设的行动策略
        5.2.3 大学体育学科建设的主要问题
        5.2.4 大学体育学科建设发展建议
    5.3 大学高水平运动队建设
        5.3.1 大学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主要特点
        5.3.2 大学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行动策略
        5.3.3 大学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主要问题
        5.3.4 大学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发展建议
    5.4 大学社区体育建设
        5.4.1 大学社区体育建设的主要特点
        5.4.2 大学社区体育建设的行动策略
        5.4.3 大学社区体育建设的主要问题
        5.4.4 大学社区体育建设发展建议
    5.5 大学体育的组织与管理——清华大学实践的若干启示
        5.5.1 大学体育组织与管理的基本原则
        5.5.2 大学体育组织与管理的基本策略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全文总结
    6.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6.2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6.3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
    6.4 后续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调查学校及调查方式
附件B 高校体育部负责人访谈提纲
附录C 高校体育基本情况调查表
附录D 高校体育教师调查表
附录E 1991 年—2005 年关于大学体育的重要文件汇总
附录F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体育活动的意见》(教体艺[2005]4 号 摘录
附录G 近年来大学体育实践超越传统角色身份的进一步实证
附录H 清华大学本科生课程内容分类与学时
附录I 清华大学体育的发展历程及其角色扮演
附录J 清华大学体育文化案例采撷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传统武术技击模式演进与现代化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传统武术技击在当代实践中的缺失
        1.1.2 传统武术技击模式面临着创新问题
        1.1.3 传统武术技击模式的当代审视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学术界研究现状
        1.3.1 传统武术的研究现状
        1.3.2 传统武术技击的研究现状
        1.3.3 传统武术技击模式的研究现状
        1.3.4 传统武术现代化的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与基本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的基本框架
    1.5 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1.5.1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1.5.2 本研究不足之处
第2章 传统武术技击理论研究
    2.1 相关概念的讨论与界定
        2.1.1 传统和传统武术的概念界定
        2.1.2 传统武术技击的认识过程与概念的提出
    2.2 传统武术技击理论探析
        2.2.1 传统武术技击理论基础分析
        2.2.2 传统武术技击专项理论知识结构
        2.2.3 传统武术技击传承发展的现代学科支持
    2.3 传统武术技击技术体系与功能体系
        2.3.1 传统武术技击的技术体系
        2.3.2 传统武术技击的功能体系
    2.4 传统武术技击模式构建的理论假设与依据
        2.4.1 理论假设
        2.4.2 假设依据
        2.4.3 传统武术技击基本模式的构成要素及其图式
第3章 传统武术技击模式的演进
    3.1 传统武术技击雏形模式
        3.1.1 自卫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需要
        3.1.2 远古时代人类出于自卫需要而产生的个人实用技击的萌芽
    3.2 传统武术技击模式的形成与完善
        3.2.1 先秦时期传统武术技击模式的初步形成阶段
        3.2.2 秦汉至隋唐时期传统武术技击模式的初步完善阶段
        3.2.3 宋元时期传统武术技击模式的完善阶段
    3.3 传统武术技击模式的定型
        3.3.1 各拳种大量涌现、门派林立
        3.3.2 手搏、摔角等技击模式的定型
        3.3.3 气功、导引、中医药理论与方法提升传统武术技击练功效果
        3.3.4 古典哲学对传统武术技击理论的影响
        3.3.5 传统武术技击理论的基本形成
    3.4 传统武术技击模式的转型
        3.4.1 武术进入学校课堂
        3.4.2 西方文化的进入与《中华新武术》的形成
        3.4.3 国民政府时期对武术的改进
    3.5 传统武术技击的当代发展
        3.5.1 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及武术机构的建立
        3.5.2 社会武术的发展及竞技武术的形成
        3.5.3 当代武术的教学与科研
        3.5.4 武术的国际传播
第4章 传统武术技击模式演进的动力学机制
    4.1 传统武术技击模式演进的动力因素分析
        4.1.1 传统武术技击模式演进的方法学依据
        4.1.2 对专家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4.2 传统武术技击模式演进的内在动因
        4.2.1 技术轨道对传统武术技击模式演进的推动
        4.2.2 社会与个人需求对传统武术技击模式演进的拉动
        4.2.3 家族式传承是传统武术技击模式演进的方式途径
    4.3 传统武术技击模式演进的外在动因
        4.3.1 政治制度变迁是传统武术技击模式演进的外在动力源泉
        4.3.2 科学技术发展对传统武术技击模式的推动
        4.3.3 传统文化同化力的作用对传统武术技击模式演进的推动
    4.4 传统武术技击模式演进的多元动力观点
        4.4.1 传统武术技击模式演进的二元动力
        4.4.2 传统武术技击模式演进的三元动力
        4.4.3 传统武术技击模式演进的四元动力
    4.5 主导与多元相统一的动力机制:传统武术技击现代化的现实基础
        4.5.1 主导动力分析
        4.5.2 主导动力与多元动力相结合的可行性分析
        4.5.3 多元动力作用的时序分析
第5章 柔道、跆拳道、泰拳的现代发展经验借鉴
    5.1 柔道的现代发展
        5.1.1 柔道"由术至道"的演进
        5.1.2 柔道现代发展特征
        5.1.3 柔道现代发展经验
    5.2 跆拳道的现代发展
        5.2.1 跆拳道的演进
        5.2.2 跆拳道现代发展的特征
        5.2.3 跆拳道现代发展的经验
    5.3 泰拳的现代发展
        5.3.1 泰拳的演进
        5.3.2 泰拳现代发展特征
        5.3.3 泰拳现代发展经验
    5.4 柔道、跆拳道、泰拳的现代发展对传统武术技击的启示
        5.4.1 倡导传统武术技击教育化、大众化、竞技化发展
        5.4.2 注重德艺双修
        5.4.3 在继承传统本质的基础上,挖掘其符合时代节拍的内容
        5.4.4 充分发挥传统武术技击礼仪性、娱乐性、表演性的特征
        5.4.5 加大传统武术技击后备人才的培养
        5.4.6 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及途径,建立传统武术技击推广传播网络
第6章 传统武术技击现代化发展考量
    6.1 现代化与传统武术技击现代化
        6.1.1 现代化内涵
        6.1.2 传统武术技击现代化的概念界定
    6.2 传统武术技击现代化发展的机遇
        6.2.1 国家政策法规利于传统武术技击现代化发展
        6.2.2 中国体育现代化发展激活了传统武术技击的现代化发展
        6.2.3 主体价值多向选择性拓展了传统武术技击现代化发展空间
        6.2.4 现代社会科学化发展促使和要求传统武术技击现代化发展
        6.2.5 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助推传统武术技击的现代化发展
    6.3 传统武术技击现代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6.3.1 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主导地位的减落
        6.3.2 传统武术技击形式和内容的自身萎缩
        6.3.3 传统武术技击传承环境脆弱
第7章 传统武术技击现代化发展模式选择与策略
    7.1 传统武术技击现代化发展模式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7.1.1 合理定位是传统武术技击现代化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7.1.2 由"传统"向"现代"转型是现代社会对传统武术技击发展提出的要求
        7.1.3 现代化进程方向的把握有利于解决传统武术技击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矛盾
    7.2 传统武术技击现代化发展模式选择的原则
        7.2.1 适度开放与自身完善相结合的原则
        7.2.2 兼顾攻防技击与文化内涵的统一原则
        7.2.3 传统武术技击的民族性和时代性的辩证统一原则
        7.2.4 理论研究与实践挖掘同步发展的原则
    7.3 传统武术技击现代化发展模式选择
        7.3.1 学校体育化模式是传统武术技击现代化传承创新的基础
        7.3.2 健身娱乐化模式是传统武术技击市场化的基础
        7.3.3 竞技化模式是传统武术技击走向国际竞技舞台的现代化形态
    7.4 传统武术技击现代化发展策略
        7.4.1 传统武术技击现代化的市场策略
        7.4.2 传统武术技击现代化的开发策略
        7.4.3 传统武术技击现代化的竞赛策略
        7.4.4 传统武术技击现代化的推广策略
        7.4.5 传统武术技击现代化的创新策略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传统武术技击现代化发展”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7)普通高校体育教材设计与编写的理论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Abstract)
Abstract
中文文摘(Chinese digest)
1.引言(Foreword)
    1.1 选题的依据(The basis of selection of subject)
    1.2 研究对象、范围及方法(Research is for elephant,scope and method)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范围
        1.2.3 研究方法
    1.3 文献综述(Document is summarized)
    1.4 研究的观点及研究限制(Research and the viewpoint of research are restricted)
        1.4.1 研究的观点
        1.4.2 研究限制
第一部分:高校体育教材设计与编写的理论基础
    2.体育教材设计本体论(The sport design body of teaching material discusses)
        2.1 教材设计概述(The design of teaching material is general to state)
        2.1.1 教材设计的定义
        2.1.2 教材设计的特点和功能
        2.1.3 教材设计的研究领域
        2.2 高校体育教材设计与编写的教育理念(The college sport educational concept of teaching material that designs and compiles)
        2.2.1 对高校体育教材价值取向的审视
        2.2.2 高校体育教材设计的价值取向——回归生活世界
        2.2.3 高校体育教材设计与编写的教育理念
        2.3 体育教材的基本属性与功能(Function and the major attribute of sport teaching material)
        2.3.1 体育教材的基本属性
        2.3.2 高校体育课程的特性
        2.3.3 高校体育教材的功能
        2.4 体育教材设计与编写的系统观(The sport system of teaching material that designs and compiles watches)
        2.4.1 体育教材设计的系统特征
        2.4.2 体育教材设计的系统方法
        2.4.3 系统观对体育教材设计的启示
    3.学习理论与体育教材设计(Learning theoretical and sport teaching material is designed)
        3.1 学习理论概述(Learning theory is general to state)
        3.1.1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与体育教材设计编写
        3.1.2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与体育教材设计编写
        3.1.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体育教材设计编写
        3.2 大学生体育学习过程及特征(The sport of college student learning course and feature)
        3.2.1 大学生体育学习的特征
        3.2.3 大学生体育学习的过程
        3.3 学习理论在体育教材设计与编写中的应用(Study theory in the sport design of teaching material with compile in application)
    4.体育教学理论的研究进展与教材设计(Teaching material and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sport teaching theory are designed)
        4.1 论教材的教学论基础(Teaching theory of theory teaching material is basic)
        4.2 教材与体育教学过程(Teaching material and sport teaching course)
        4.2.1 体育教学过程的构成要素
        4.2.2 体育教学过程的特征
        4.2.3 教材与体育教学过程各要素的关系
        4.2.4 高校体育教学过程的优化
        4.3 体育教学规律、教学原则与教材设计(Sport teaching law, teaching principle and teaching material are designed)
        4.3.1 体育教学规律研究概述
        4.3.2 我国当代体育教学原则研究概述
        4.3.3 体育教学规律、教学原则对教材设计的指导作用
        4.4 高校体育教学模式与教材的特点(The characteristic of college sport teaching pattern and teaching material)
        4.4.1 教学模式与教材的关系
        4.4.2 开放式教学与教材特点
        4.4.3 探究式教学与教材特点
    5.教育传播理论与体育教材设计(Educational spread theoretical and sport teaching material is designed)
        5.1 教育传播理论述略(Educational spread theory is stated slightly)
        5.1.1 教育传播模型及其扩展
        5.1.2 教学信息的传播与转换
        5.1.3 用于教材设计的传播学规律
        5.2 传播理论基本观点与教材设计的优化策略(Propagate the optimization strategy of theoretical basic viewpoint and the design of teaching material)
        5.2.1 提高信息形式强度
        5.2.2 提高信息内容强度
        5.2.3 减少干扰信息
        5.2.4 控制冗余信息
第二部分:高校体育教材设计与编写的理论框架
    6.体育教材内容的选择与组织(The option of the sport content of teaching material is with organization)
        6.1 关于“体育教材内容”的讨论(About the discussion of"the sport content of teaching material")
        6.1.1 体育课程内容与体育教材内容
        6.1.2 体育教材内容与体育教学内容
        6.2 体育教材内容的选择原则(The option of the sport content of teaching material principle)
        6.2.1 体育教材内容选择的主要取向
        6.2.2 体育教材内容选择的基本原则
        6.3 任务分析理论:体育教材内容选择的理论探讨(Task analysis is theoretical: Theory of the sport content option of teaching material is discussed)
        6.3.1 任务分析理论的基本思想
        6.3.2 运用教育目标分类理论系统分析教学任务
        6.3.3 教材内容与课程目标一致性的探讨
        6.4 体育教材内容组织的反思与重建(Reconstruction and the review of the sport content organization of teaching material)
        6.4.1 教材内容组织的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
        6.4.2 体育教材内容组织的基本类型
        6.4.3 高校体育教材内容的组织结构
    7.体育教材呈现方式的探讨(Sport teaching material the way of presenting discuss)
        7.1 论知识在体育教材中的呈现方式(Discuss knowledge the way of presenting in sport teaching material)
        7.2 教材知识呈现结构的继承与革新(The knowledge of teaching material present structure inherit and improve)
        7.3 体育教材知识呈现策略的探讨(The sport knowledge of teaching material present strategy discuss)
        7.3.1 体育教材知识呈现策略之一:设计先行组织者
        7.3.2 体育教材知识呈现策略之二:心理匹配
        7.3.3 体育教材知识呈现策略之三:超出预期
        7.3.4 知识呈现策略在体育教材设计与编写中的应用
        7.4 体育教材的文字叙述(The writing of sport teaching material is narrated)
        7.5 体育教材图表设计与表达的探讨(The sport chart design of teaching material with express discuss)
        7.5.1 图表与文字表达的特点分析
        7.5.2 体育教材中图表的类型
        7.5.3 体育教材图表的功能
        7.5.4 国外体育教材图表设计的特点
        7.5.5 图表设计对体育学习的影响
        7.6 体育教材的版式设计(The format of sport teaching material is designed)
        7.6.1 体育教材版式设计的原则
        7.6.2 体育教材版式设计的技术
    8.体育教材编制过程的评价(The appraisement in the sport course of teaching material of authorized strength)
        8.1 教材分析与评价概述(The appraisement and analysis of teaching material are general to state)
        8.2 教材评价的主体、标准及过程(Teaching material is main as appraising, standard and course)
        8.3 体育教材编制过程评价的框架(The frame of the sport course appraisement of teaching material of authorized strength)
第三部分:高校体育教材现状与展望
    9.高校体育教材现状与展望(The college sport present situation and prospect of teaching material)
        9.1 对高校体育教材现状的分析(For college sport teaching material the analysis of present situation)
        9.2 高校体育教材编写的时代特征(College sport teaching material the times feature that compiled)
        9.3 高校体育教材多样化的探讨(College sport teaching material is diversified to discuss)
结束语(Concluding remarks)
附录(Appendix)
参考文献(Bibliographical reference)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Study the research task and major accomplishment that undertaken during degree)
致谢(Express thanks)
个人简历(Personal resume)
福建师范大学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dissertation use authority statement)

(8)人学视域下的体育课程理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现状
    1.3 论文框架
2. 研究程序与方法
    2.1 研究工作流程图
    2.2 研究方法
3. 概念的厘清
    3.1 人学
    3.2 体育课程理念
4. 我国体育课程理念的回顾
    4.1 “运动技术观”下的体育课程理念
    4.2 “体质本位”下的体育课程理念
    4.3 “素质教育观”下的体育课程理念
    4.4 “健康观”下的课程基本理念
5. 人学视域下的我国体育课程理念分析
    5.1 人之地位:凸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体育课程理念
    5.2 人之需要:关注学生需要的体育课程理念
    5.3 人之生成:树立学生全面发展的体育课程理念
6. 人学视域对我国体育课程改革发展的启示
    6.1 人学为我国体育课程改革拓宽了视野
    6.2 人学为我国体育课程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持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四、学校体育现代化要树立五种观念构建新的体育课教材体系(论文参考文献)

  • [1]普通高校体育工作综合评价研究[D]. 程亚飞. 河南大学, 2016(05)
  • [2]竞技走向健美:大学体育人文精神重塑[D]. 蒋菠. 西南大学, 2012(03)
  • [3]承继与发展:基础教育体育教学变革30年(1979-2009)[D]. 赵利. 南京师范大学, 2012(03)
  • [4]河南省重点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现状及对策的研究[D]. 宋延宾. 上海体育学院, 2011(01)
  • [5]新时期中国大学体育角色定位研究[D]. 彭庆文. 清华大学, 2009(03)
  • [6]传统武术技击模式演进与现代化发展[D]. 杨少雄. 福建师范大学, 2008(12)
  • [7]普通高校体育教材设计与编写的理论探索[D]. 林向阳. 福建师范大学, 2006(01)
  • [8]人学视域下的体育课程理念研究[D]. 邹循豪. 湖南师范大学, 2005(06)
  • [9]学校体育现代化要树立五种观念构建新的体育课教材体系[J]. 葛宁.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01(06)

标签:;  ;  ;  ;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