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学写作特点分析

网络文学写作特点分析

一、浅析网络文学写作特点(论文文献综述)

朱丽[1](2021)在《“微时代”的网络文学批评研究》文中提出“新媒体”的崛起,使得网络文学批评的生态场域即网文生态现状发生了变化,身为其中一环的批评的本体、主体、对象因此发生了转变。因此,传统的网络文学批评框架体系需要根据时代的变迁而更新。具体到网文上,就是要“在场”介入观察,提炼“微时代”背景下最新的网络文学批评的生态场域状况,观照其对网文文本形态的影响,以及因为同步变迁的网文批评的特征变化,并通过观照这些新媒介中暗含的经验思路与实践渠道,对当下网络文学批评存在的问题提出理论化的对策总结,从而改善网文批评的滞后、缺位、断裂、脱节等现存问题。本文主要采用平台观察法和跨学科研究法,将社会学的“场域”理论、传播学的“媒介融合”理论、心理学的“效度”理论等迁移到文学学科中,进行移植融合型研究,以解释当前的网络文学生态与批评现状。全文从网络时代的技术更迭出发,以“微时代”大背景观照,透视网文生态的变化下网文批评的新特征。第一章“微时代”网文生态现状”,从媒介生态场域角度切入网文生态场域变化,比较传统网络时代与“微时代”,观照网文生态出现的新变化,揭示网文批评需要更新的背景环境原因。第二章“微时代”网文批评的特征,阐述进入“微时代”后,网文批评的对象、主体、本体三大方面上出现的新特征。第三章“微时代”网文批评的衡量标准,借用心理学的“效度”概念,针对“微时代”网文批评出现的问题,用网文批评的效度标准来进行判断批评是否有效,并以此提出需要注意的点和改进的措施。通过理清“微时代”生态下网文批评的现状,可以有助于改善网文批评的状态,从而反作用于引导网文生态的良性发展,改善网文作者的生存环境,促进网文作品题材的多元化发展。

杜玉洁[2](2021)在《“千禧一代”女作家小说创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千禧一代”是指1982年至2000年出生的一代人,他们出生于20世纪时未成年,在跨入21世纪以后达到成年年龄,与文学代际中的“80后”、“90后”几乎重合。“千禧一代”作家群是中国新世纪以来出现的重要创作群体,自新概念作文大赛开始,“千禧一代”以前所未有的表达方式和极具先锋性的文学审美范式成为中国当代文学中不可忽视的文学现象。恰逢新千年中国社会进入经济发展的高速期,社会文化的巨变、全球化视野下的文化交融以及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学的发展革新。“千禧一代”女作家在小说创作方面进行了突破与尝试,在短短二十余年的创作历程中,取得了颇为丰厚的成果。“千禧一代”女作家的小说创作涵盖了青春文学、纯文学、网络文学等多种创作类型,小说创作主题也涉及校园恋情、都市婚恋、城乡对立、家族变迁、言情穿越、科幻未来等。“千禧一代”女作家的小说写作已经从单一的成长视角转向多元丰富的创作视野,无论是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对新媒介网络写作的创新还是对女性文学的发展,都逐渐趋于成熟。本论文以“千禧一代”女作家小说创作的时代背景入手,分析该群体的创作特质和创作类型,通过对具体作家作品的文本细读展开主题研究,挖掘“千禧一代”女作家小说创作中所体现出的文化立场和人文关怀,探寻作品中的美学意识和文学性,纵观“千禧一代”女作家在媒介性别视域下的女性主义立场,发现“千禧一代”女作家在创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展望“千禧一代”女作家未来的创作发展方向。“千禧一代”女作家文学景观的生成与其所处时代密切关联,在消费主义甚嚣尘上的当下,文学与资本联姻,写作市场的红利催熟了一代青年作家,“千禧一代”女作家在开放的社会语境和多元的文化视域中有了更多自我言说的机会。她们在享受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相似的时代症候,和平年代的历史感的缺失和不可言说的生存困境成为这一代人的精神之殇。在21世纪的前二十年中,“千禧一代”女作家走过了被质疑被批判到被认可被接受的发展历程,由青春文学过渡到纯文学、畅销文学和网络文学,“千禧一代”的创作一直努力从边缘走向中心。“千禧一代”女作家最开始受到关注是从“青春文学”开始,在这一时期,“千禧一代”女作家的创作尚处在萌芽阶段,创作内容主要是青春期个性的表达,青年亚文化、“玉女”写作以及校园写作是这一时期的创作关键词。随着“千禧一代”女作家的成长成熟,她们的创作由个体转向社会,从城乡世界、婚恋生活、家族变迁窥探时代脉搏下的中国社会现状,“千禧一代”女作家的纯文学写作也逐渐得到权威学界的认可。在网络文学和类型写作风靡的21世纪,“千禧一代”女作家在“女性向”网络文学写作中取得了不菲的成绩,网络文学的IP热潮也为网络言情小说提供了新的写作思路和发展方向。“千禧一代”女作家的小说创作体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文学审美范式。其作品中的语言修辞,包括流行语言的运用、网络语言表达策略和语言形式的建构展现出了鲜明的时代特质。“千禧一代”女作家对跨媒体叙事中的叙事时间、叙事空间、叙事结构、叙事视角等叙事手法的运用也适应了大众娱乐的审美追求。“千禧一代”女作家所运用的新的文学创作方式和在新媒体时代形成的独特文学经验使文学写作更注重读者与作者的交互性,这种新的文学表现模式催生了新的文学创作方向,在尊重传统文学创作的同时,文学作品也成为作者与读者共同的成果。“千禧一代”女作家小说创作中的文化场域建构也反映出时代与历史的镜像,从这一代作家自身的成长来看,“千禧一代”女性作为新时代独立女性与青年知识分子,并非缺乏历史感,而是在时代喧嚣中成为了旁观者和多余人。她们作品中体现出的文化现象,包括代际冲突、生态环境、家庭伦理、职场生存等成为现代人普遍关注的社会文化问题。作为最年轻的女性创作群体,“千禧一代”女作家从女性主义立场出发,在创作中体现出鲜明的女性意识。“千禧一代”女作家通过身体写作、两性叙事以及女性命运探析,在创作中不自觉表露出的女性立场,现代社会让女性拥有了更多身份,女性在以男性为中心的话语中被遮蔽、被命名,她们的生存境遇被青年女作家所关注。“千禧一代”女作家试图通过网络书写打破女性作为客体和他者的窘境,其作品中体现出的女性意识、女性的欲望表达、主体意识、生命意识在新的历史时期有了不同的表达。在现代技术发展的当下,女性的生存空间已不再单纯来自男性的挤压,而是受到社会发展、技术变革、环境变化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在现代人类生存的诸多挑战面前,“千禧一代”女作家的创作视野更为开阔,具有超性别的勇气和格局,能够关注到性别之外的人类共同的生存境遇。

田义[3](2021)在《电子媒介时代的文学生态研究》文中提出本文选定以电子媒介时代的文学生态研究作为题目,主要考察电子媒介对文学生态产生的影响,事实上,这种影响绝非任何程度的“外部冲击”可以形容,而是深入到文学生态的内部,真正意义上参与了文学生态的变革。展开来说,主要关注从口头媒介、印刷媒介向电子媒介变革的过程中文学生态出现的新局面、新现象和新动态,继而深入挖掘隐匿于这些影响背后的深层机理,思考和制定切实可行的策略以应对不利于文学发展的局面。论文的研究对象并不拘囿于以电子媒介作为母体直接催生出来的新文学形态,或者与电子媒介有着间接关联的新文学现象,而是以宏观视野考察整个文学生态的变化。对此,本文依托文艺学、媒介学、传播学、符号学、文化学、哲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在内的多个学科、多种领域的知识,拟从以下七个方面展开研究:在绪论中,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对“电子媒介”、“电子媒介时代”及“文学生态”概念进行界定,阐明选题的缘由除了现实依据外,J·希利斯·米勒教授提出的“文学终结论”也是重要原因;第二部分探究选题的背景,即媒介何以可能影响文学生态,对于这一问题,是从媒介的三个主要性质出发——媒介是一种文化偏执、媒介即生产力、媒介带有启蒙性和专制性来探究的;第三部分概括选题研究现状,并且从“量”和“质”的角度分别总结得失之处;第四部分阐明研究理路,阐释论文架构,以及论述创新点。第一章——电子媒介下的文学生产。在本章起始阶段,论述文学生态的关键词由“文学生产”取代“文学创作”的合理性,以及交代考察文学生产而非文学创作的原因。继而,选取三个问题展开讨论,分别是当代文学生产方式的建构、文学生产主体的后现代性,以及文学生产客体的媒介化变迁。它们不仅是文学生产活动的结构性成分,而且较为典型地彰显电子媒介之于文学生产的复杂影响。在对当代文学生产方式建构的研究中,主要考察媒介对文学生产方式建构作用的理论依凭,从理论溯源的层面,结合当下的创作实情,分析当代文学生产方式的新特征。在对文学生产主体后现代性的探讨中,一方面,通过对比印刷媒介确立的自律主体,综合后现代文化语境,从而确立电子媒介下的文学生产主体的非自律文化身份;另一方面,从文学主体性理论的哲学溯源层面,探寻审美转型的发生及其缘由。在对文学生产客体变迁的讨论中,探析文学生产客体从自然、世界到新闻事件的媒介化转变,厘清变迁的原因。第二章——电子媒介与文学文本。本章将研究视角转移到电子媒介对文学文本的影响上来,在本章伊始,对“文本”、“电子文本”概念做出了界定。然后,选择了电子文本的主要存在方式、电子文本叙事的后现代转型和电子文本诗性语言的危机三个问题展开讨论。电子文本的主要存在方式包括超文本、网络文学和超链接,它们不仅是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电脑网络与现代文艺交融的产物,而且还直观地反映出文学的电子化和技术的审美化是如何参与到电子诗性的营构中。电子文本叙事的后现代转型具体表现为叙事载体由原子转向“比特”,叙事体制从主客对立转向“主体间性”,叙事立场由精英化转向民间化。电子文本的叙事显示了后现代主义的文化逻辑,表现出非理性、非主体性和反抗性的特征。在电子文本诗性语言的危机中,深入探究由电子媒介驱动的图像文化和复制技术对诗性语言造成危机的深层机理。第三章—一电子媒介时代的文学传播。在本章伊始,论述把文学传播开辟为独立专题的必要性,阐明文学传播在电子媒介时代的双重性质。而后,重点考察两个问题:文学传播的技术化变革与注意力商品化对文学传播的影响。在对第一个问题的探究中,论证媒介技术会对文学传播发生作用的前提下,进一步考察电子媒介在时空结构、实时能动方面带给文学传播的变化。在对第二个问题的研究中,主要探析注意力的商品化对文学传播产生的影响:首先,探寻注意力商品化的深层机理,涉及到注意力自身的文化性质,对信息生产的决定性地位,以及注意力商品化形成的原因;其次,探究注意力商品化对传统文学传播等级制度的颠覆,以及对新的等级秩序的重构;最后,探讨注意力商品化对文学传播价值取向转型的影响。第四章——电子媒介视阈下的文学接受。对文学接受活动的考察,主要划分为四个小节,分别是文学接受的概念、意义与特征,当代文学接受方式的多元化,网络文学欣赏论与网络文学批评论。在第一节中,对“文学接受”概念进行界定,概括文学接受活动的意义,以及罗列文学接受活动的特征。在第二节中,论述在主导传媒的变革下,读“屏”、听书与文学IP产业链驱动下的多样化接受构成了当代文学全新的接受方式,全新的接受方式刷新了公众的思维方式、体验形式与认知模式。在第三节中,考察作为当代文学接受活动之一的网络文学欣赏论,从实时欣赏与自由欣赏两方面谈及两者带来的全新的欣赏心理和阅读情境。在第四节中,探析作为当代文学接受活动之二的网络文学批评论,从网络文学批评的发轫谈起,指出当前阶段网络文学批评存在的不足,继而通过对比大众批评、传媒批评和学院派批评的优势与劣势,探讨网络文学批评标准的制定。第五章——电子媒介语境中的文学消费。对文学消费活动的考察,其缘由不仅在于文学消费是一种新的文学现象,更为重要的是,文学消费凸显了当下的时代语境,它的背后凝结了消费社会、媒介变革、解构思潮和后现代文化等多种力量。本章主要包括三节:文学消费的发生、特征及其原因,文学消费主体的救赎与沉沦,电子媒介建构下的文学消费客体。第一节是从文学消费的发生谈起的,阐明文学消费的非理性特征与时尚化特征,继而探究文学消费发生的深层原因。第二节主要考察媒介变革对文学消费主体的影响,具体表现为救赎与沉沦,即自我意识的觉醒与“主体之死”。第三节探究电子媒介对文学消费客体的建构作用,具体来说,主要表现为空间增殖、矛盾的调节与加剧。在结语中,从学理层面证明本文以媒介视域审视文学生态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概括电子媒介时代文学生态革命性变化的具体表现,包括涌现出了一系列全新的文学生态景观,文学生态的变革负载了技术理性价值,强调与过去的断裂、对传统的颠覆及取得实质性的突破;同时,也总结了电子媒介时代的文学生态暴露出的问题,并且指出在电子媒介时代,创作主体应该坚守对自由的追求和高雅的文学观念,避免耽溺于电子媒介散发的声色犬马,尽力摆脱消费文化带来的纸醉金迷,从而创造出更多的文学经典。

苏安娜[4](2021)在《学院派网络文学批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网络文学已走过了二十余年的行程,无论是在媒介载体,还是文学类型,抑或是内容创作上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院派作为从事文学评论和理论研究的专业工作者,介入到网络文学批评场域中,密切地关注和追踪网络文学的发展动态,高屋建瓴地透视网络文学的方方面面,运用专业性知识和批判性思维来提升网络文学批评的知性逻辑和理性含量,在网络文学的创作、接受、传播等文学活动中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在与网络文学互动互生的过程中,他们适时地革新了批评观念、批评标准和话语形态,有选择地肯定网络文学的娱乐功能,将以快感机制为基础的文学性作为重要价值取向,并在批评实践中吸纳网络原生态话语,实现了学理性和趣味性的统一。遗憾的是,当下的网络文学批评研究多关注网民批评和媒体批评,却对学院派批评缺乏足够的审视和观照。有人还先入为主地认为媒体批评和网民批评更适合网络文学,更能推动网络文学的长足进步。这显然是低估了学院派网络文学批评之于网络文学创作、网络文学批评乃至学院派批评的重要意义。因此,以学院派网络文学批评为研究对象,宏观地盘点、梳理其二十余年的发展脉络,考察网络文学与学院派批评之间如何互相促进,客观地评价学院派在网络文学领域的独特作用是十分有必要的。整体看来,从事网络文学批评的学院派充分发挥了正规军的优势,其批评理论和批评行为可圈可点,促进了网络文学的正向发展。具体来说,第一章纵向地梳理学院派网络文学批评的发展历程,认为网络文学批评与网络文学是同频共振的关系。在具体的论述中,结合网络文学二十余年的发展史,将学院派网络文学批评划分为发轫、探索、爆发和建构四个阶段,较为完整地展现网络文学与网络文学批评共生互动的过程。第二章以共时性的视角讨论学院派网络文学批评的成果和创获。学院派深入探讨了网络文学的内涵、审美特性、经典化和评价体系等基础理论问题,也探析了网络文学类型叙事背后的大众社会文化心理、快感机制和商业机制等关于生产与消费机制的议题,从而触及和完善了被其他批评力量所忽视或短视的部分批评议题,整体地推动了网络文学批评的建构进程。而学院派在网络文学领域的探索,也为学院派批评在新的时代语境下如何重振文学批评的现实效力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启示。第三章提出学院派网络文学批评的现实困境及其突围路径。相较于丰富的文学类型和多变的文学现象,学院派网络文学批评话语相对贫乏,批评模式也相对滞后,这提醒着学院派必须反思现有的话语惯习和认知偏见,综合运用多种思想理论资源,创新现有的批评方法,更新传统的批评范式。

谭婧怡[5](2020)在《2015-2019“年度优秀网络文学原创作品”中的现实题材作品研究》文中认为中国网络文学与好莱坞电影、日本动漫、韩国偶像剧并称“世界四大文化奇观”。回溯网络文学20余年发展史,新类型层出不穷,作者规模空前庞大,企业数量激增……种种更新发展源自于技术迭代和需求升级的双核驱动。近年来,网络文学现实题材创作回暖,吸引了管理者、创作者、经营者、评论者的目光。“年度优秀网络文学原创作品推介活动”为鼓励优质网文作品创作,在全国范围内推举、评选优秀网络文学作品并向社会大众推介,传播优质内容,激扬正能量。现实题材作品在其中有不俗表现,不仅数量增加,在主题立意上的视野更开阔,基调情怀更高昂,为现实题材作品创作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本文运用案例分析法、文本分析法,在研读归纳网络文学现实题材作品文献的基础上,以2015-2019“年度优秀网络文学原创作品推介活动”推选出的优秀网络文学原创现实题材作品为样本,对现实题材作品进行研究。本文主要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部分,概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意义、方法、有关现实题材概念的阐述与研究现状。第二部分即第二章,对2015-2019“年度优秀网络文学原创作品推介活动”所推介的112部作品进行数量、作者、类型、选题、推介词的计量分析。第三部分为第三至五章,对2015-2019“年度优秀网络文学原创作品推介活动”获推介的现实题材作品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研究归纳其创作、培育的现状,探讨了网络文学生产运行机制、作品与读者的关系及政策引导、外部评介对网络文学现实题材创作培育的影响。第四部分是第六章,从获推介现实题材作品本身和作品生产角度出发,提出对其他现实题材作品创作培育的启示。第五部分结论总结本研究的主要内容与不足,结合当下网络文学现实题材的发展现状,对其提出发展建议与展望。

郑晓锋[6](2020)在《媒介生态与百年中国文学语言变革研究》文中提出文学是一种语言的艺术。在百年中国文学的现代性历程中,语言变革无疑是最直观、最明显的因素。所谓百年中国文学的现代性,其基础表征就是文学语言的现代性。百年来中国文学发展最重要的成就之一就是成功建构了现代汉语规范化意义上的汉语语言系统——即以白话文为中心的汉语语言体系的确立与强化。但由于传统的“重内容轻形式”的研究倾向,对文学语言作为符号性媒介的本体性研究很容易被忽略;再者,白话文在百年中国文学的发展中几乎成了定型状态,研究者更多地是从静态视角探究文学语言问题,而没有将其放在百年中国文学发展的一个动态视域中加以考察,从而无法深入研究百年中国文学思想层面的变化;此外,文学语言审美层面的动态演变也有待挖掘。本文以“媒介生态”为切入点,在关注文化媒介生态、政治媒介生态、经济媒介生态、技术媒介生态等宏观维度的基础上,再从文字、报刊、图像、网络等微观视角出发,探究百年中国文学语言变革和发展的原动力,以期勾勒出一个连续性的百年中国文学语言发展的历史图景。所谓“媒介生态”,其最初来源于20世纪60年代前后北美的Media Ecology研究,这与20世纪末中国本土兴起的媒介生态学研究有着本质的区别。北美Media Ecology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对人与传播媒介的关系研究,立足点是人,强调媒介对人类、人类文化或人类社会的影响,带有明显的“人类中心主义”倾向;而中国本土的媒介生态学所要遵循的原则和最终旨归是建立人—媒介—社会—自然系统的和谐关系及实现媒介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其出发点是媒介。但同时我们应看到二者的联系,因为北美Media Ecology所关注的人与媒介的关系,这也是中国媒介生态学研究的重要一隅,所以,对于北美的Media Ecology,我们不仅要看到它的差异性,也要看到其长处,对其有益的研究方法和成果要加以合理的批判和吸收,以充分地运用到我国的媒介生态学研究上来。至于北美Media Ecology和中国媒介生态学之间的差异,北美Media Ecology认为“人是条鱼”,生活在媒介环境构筑的“水”中,它重点研究媒介对人的影响,“它试图找出媒体迫使我们去扮演什么角色,媒体如何构建我们所看到的,为什么媒体让我们如此这样地感觉和行动”;而中国媒介生态学认为“媒介是条鱼”,生活在社会生态系统的“水”中,这一系统由文化的、政治的、经济的、技术的等生态因子构成,且以媒介及媒介的存续环境(媒介之间、媒介与社会之间)为研究中心。这种以“媒介”为中心的媒介生态理论,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预先的理论视域。20世纪后半叶以来,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提高,媒介在文学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然有学者将之推至“文学四要素”之外“第五要素”的高度,媒介及媒介文化成了文化研究的重要内容。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西方语言论转向对我国文艺创作和文学批评的影响,使得文学语言的符号媒介性功能逐渐受到学界的高度重视,不再将之视为一种应有的静态之存在,而是一种通过动态变革演化而来的;它也不再仅是一种纯粹的工具性存在,而且还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本体。文学语言作为一种媒介符号,它的历史变革势必会受到其所依存的媒介生态的影响。再者,从文学理论发展的整体趋势来看,“向内转”和“向外突”是其发展的两种基本路径,前者强调文学研究对文学文本的重视,而后者则强调打破文学的固有边界,把文学研究拓展为文化研究。对文学语言本身的研究属于文学研究中的“内部研究”,而探讨文学语言变革所受制的外在媒介生态因素属于“外部研究”,挖掘内在文学语言与外在媒介生态之间的微妙关系,这种将内部和外部研究联系起来的做法,不失为一种方法论上的创新。文学媒介和文学语言有着天然的联系。首先,文学语言本身就是一种媒介符号;其次,除文学语言以外的其他文学媒介都是文学语言的承载媒介,比如书籍、报刊、电子书、文学网站、文学广播和文艺类影视等等。不同的媒介形式,就会有不同的文学语言形式。随着媒介在文学活动中地位的演变和提升,百年来文学语言也经历了不同的变革。整体上呈现为由文言到白话、由高雅到通俗、由静态到动态、由符号到图像、由单一到多元等趋势的异变。全文共分为导论、正文、余论三大部分,导论部分主要是对本文的理论视域、选题缘由及思路、研究现状、研究价值和意义予以介绍,在对已有文献分析的基础上,肯定了现有研究成绩,但也存在不足,比如对于现代汉语白话形态的理所当然认同致使对语言的研究长期处于被忽视的处境,已有成果多于静态的叙写而非动态层面的规律演变之探究,文学语言多为工具性存在而非对象性指称,文学语言研究的理论深度不够,等等。然而,文学活动中媒介作用的增强和文学语言的媒介性,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媒介生态,因为文学语言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一种媒介符号,它是微观媒介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生成、存在和演变不仅受到其他微观媒介(如书籍、期刊、报纸、广播、影视、互联网等)的影响,还受到文化媒介生态、政治媒介生态、经济媒介生态、技术媒介生态等外在媒介生态的宏观建构,这就为我们从媒介生态维度研究近百年文学语言的变革提供了可行性契机。正文部分一共六章。分别从百年来中国文学语言作所经受的不同时期的明显的媒介生态为特征分章展开。第一章针对本文研究的理论视域和方法论原则——媒介生态,作一详细的梳理和介绍。所谓媒介生态,即媒介的存在场域,既包括媒介本身的存在状态,亦包括媒介所受制的外在因素。文学语言作为一种符号媒介,是该场域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而媒介生态的整体性、多样性、互动性、平衡性、循环性,又对文学语言的存在和演变产生了重要影响。媒介生态主要分为宏观和微观两大层面,而宏观意义上的媒介生态又是通过微观层面的媒介生态而对文学语言的变革产生直接的作用和影响。第二章是从晚清文学语言变革所受到的显着的文化媒介生态入手,主要包括晚清白话文运动和五四白话文运动两大显着的文化现象。从晚清黄遵宪提出“语文合一”①的观点开始,以封建士大夫为代表的维新派意识到民众思想启蒙对于挽救国家和民族命运的重要性,而思想启蒙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打破传统文言的隔阂,推行通俗易懂的白话文,新的白话语和白话文体开启了文学创作新的表达方式,促成了以白话小说为主的文学文体的勃兴。这一时期西方现代报刊理念的引入激发了国人的办报意识,中国现代报刊业开始起步,为晚清白话文运动提供了必要的媒介传播平台,打造了全新的社会舆论空间,因之而出现了王韬的“报章体”、梁启超的“新民体”、欧化语中的新名词等新的语言形式,促发了“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文界革命”等文体革新运动。明显来看,以文字改革为中心的晚清白话文运动是在文化媒介生态发生变化之际而发生的文学语言改革行为,但语言媒介符号所处的政治媒介生态、经济媒介生态、技术媒介生态、受众媒介生态等也出现了新情况,在这种合力下,晚清文学语言开始由文言文向白话文过渡。而20世纪初五四白话文运动前后带来了中国文学语言的历史性变革。这一时期的语言变革及其新文体实践,直接带来了中国文学发展的现代化转型。与晚清白话文运动不同的是,五四前后的白话文运动、国语运动则对中国现代文学语言的形成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在新的社会语境下,其对传统文学语言的改造和新文学文体的生成更具革命性、彻底性,经过陈独秀、胡适、钱玄同、鲁迅等五四白话文运动倡导者的努力,白话文终于取代了文言文在传统文学中的正统地位,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历史书写的合法性语言。第三章主要是从文学语言变革受到的典型的政治媒介生态出发。从20世纪30年代中国左翼作家联盟①的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夕,这一时期文学(语言)发展所受制的政治媒介生态作用渐趋明显,以1949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是在第一次国共合作决裂之后,中国国内政权主要呈国民党、共产党两大党派对峙局面,中共为争夺社会话语权、树立政治威信和打破国民党的“文化围剿”,以“左联”为代表的文学阵营开展普罗文学运动,推行文艺大众化,最重要一方面就是文学语言向人民大众靠拢的通俗化运动。1938年毛泽东在《论新阶段》中又提出了中国文学及文学语言的“民族形式”改造问题,提倡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文艺形式;后期主要表现为新中国成立之后,这一时期的国家政权实现了统一,经历长期动乱的中国社会百废待兴,文化资源的重置和控制是其重要方面,从第一次文代会规定文学写什么、怎么写、为谁服务,到十年文革政治对文化(文学)的强势干预,都从根本上左右了新中国文学语言的书写模式,文学由于表征的优势、作为文化资源的稀缺性等满足权力实现的条件,在相当长的历史语境中被建构成为一种文学权力。总的来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文学语言所存在的政治媒介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这一语境下,新中国之后的文学语言建设则是由党和国家实施的自上而下的文化行为,是政治媒介生态主导下的文学语言变革,集中表现为文艺在“二为”方向指向下的政治性、民族性、通俗性言说,并在建国前十七年文学中取得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成就,引发了中国文学发展的当代转向。第四章主要是从改革开放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文学(语言)所受到的经济媒介生态作用渐强的角度来说的,多重利益追求和文学理想带来了文学语言的多元化呈现。新时期以来随着党和国家政策上的调整,我国文化建设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集中表现为对“十年文革”造成的冤假错案的拨乱反正、重新探讨和确立文艺和政治的关系、确立文艺创作新“二为”方针等方面,文化领域开始朝着良性的、健康的方向发展。随着国家社会发展经济重心的确立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这一时期文艺创作的一个显着特点是经济导向性增强,文学格局开始由建国前三十年“一体化”向多元化发展,文学语言呈现出政治话语、精英话语、通俗话语等三大主方向演变,并在市场经济的导向下发生着多种可能性。第五章主要讨论的是新世纪以来,随着技术媒介生态在文学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文学语言呈现出了图像化、类型化、跨语体、碎片化、互动性、颠覆性、消遣性、审美性缺失等特征。新世纪的文学格局较20世纪后半期相比,发生了重大变化,随着我国消费社会的逐步形成和以互联网技术为支撑的网络文学的蔚为大观,传统官方主流文学和社会精英文学的势力范围正在急剧减缩,并在新的社会形势下寻求突破和转型;而菁芜杂存的网络文学在新的社会语境下得到了快速发展,并在广播、影视、互联网等媒介技术的进一步助推下,大有独霸天下之势。新的文学形态势必会呈现出新的语言形式,而新世纪文学语言的种种特征,就是文学语言在媒介技术的支撑下的多样化呈现。第六章主要是对百年来中国文学语言发展所受制的受众媒介生态和其他媒介生态作一简单介绍。此两种媒介生态参与了各个时期的文学语言建设,且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它们共同促成了中国文学语言的百年转变,这也是它们的合力性使然。但因二者与前几个分期所受到的鲜明的媒介生态相比,显得稍微次要了一些,故单章给予简单的介绍,以此说明它们并非缺席,以此体现构成百年中国文学语言发生变革的媒介生态的完整性。结论部分主要回答了从媒介生态视角审视百年中国文学语言发展,它到底发生了何种动态变革。从19世纪后半叶的晚清白话文运动开始,先后经历了五四白话文运动、国语运动、“文艺大众化”讨论、“民族形式”建设、农村新通俗小说试验、工农兵创作方向、新时期文学语言的“话语解放”,再到新世纪文学语言的图像化、类型化等转向,是近百年来中国文学语言发展和变革的基本路径。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百年中国文学的发展史也是百年中国文学语言的变迁史。总的来说,文学语言作为媒介符号,影响其变化的因子有很多,整体上可分为包括以“媒介”为中心的文化媒介生态、政治媒介生态、经济媒介生态、技术媒介生态、受众媒介生态和其他媒介生态,这些宏观因素通过影响媒介介质而对微观上的文学文体和文学语言发生作用,这是由文学所在的具体社会历史语境决定的,语境不同,各种因素作用力的强弱也会有所不同,它们所关注的着力点也会不同。在这些媒介生态的组成中,除了媒介技术对文学(语言)能带来直接的影响之外,其他五个都是间接影响因子。当然,如此区分只是理论上辨析的需要,在实际的文学实践中,对文学(语言)的影响往往是它们合力的结果。比如新时期以来,党和国家在文化领域政策上的改革对社会传播媒介和载体媒介的影响,是文学语言发生变革的政治媒介生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商品经济竞争机制的逐步形成,则是文学语言发生变革的经济媒介生态;文化政策的宽松和西方文学思潮的涌入则是文学语言发生变化的文化媒介生态;文学传播所依赖的媒介技术的革新则是文学语言发生的技术媒介生态;文学生产在市场价值规律的调节下开始关注和重视读者的文学需求,导致作家必须创作读者喜闻乐见的文学作品,受众在文学活动中的地位上升,即受众媒介生态对文学产生影响。此外,影响媒介传播的地区发展差异、自然交通状况等也是文学语言发生变革的其他生态因子。因此,全篇以一种历时性叙述路径,以文学语言所受影响的典型的媒介生态而分阶段行文,即是处于此种考虑。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文学语言的发展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与文化的、政治的、经济的、技术的、受众的等媒介生态息息相关。

许爽[7](2020)在《新媒介语境下网络小说的影视改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电子媒介时代的到来,文学场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媒介作为文学生产和传播活动的载体,不再是单纯起依附作用的工具,而开始反向影响文学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在商业资本逻辑和意识形态、技术媒介等因素的侵蚀之下,不仅文学的边界和属性呈现出动态的变化,同时文学的生产也趋向多元。网络小说是电子媒介时代典型的文本形态,而网络小说影视剧改编则是文学和影视合谋的产物。网络小说影视剧改编不仅是当前的一个文化现象和文学热点,也是网络文学影像化的具体实践,更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对象成为网络文艺研究的组成部分。本文立足新媒介的语境,来研究网络小说影视剧改编的背景、发展历程、发展现状及审美品格,并对网络影视改编剧的发展路向提出合理的建议。论文共分为绪论、正文及结语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笔者主要分析了选题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和思路,明确本文的研究问题。本文试图以网络小说影视剧改编为研究重点,在媒介文化研究的理论背景下,探究其中的理论问题,廓清其学理建构,填补网络文艺研究的空白。本文还打算对网络小说影视剧改编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辩证、批判的认识,从审美和技术统一的角度来讨论其生产实践。第二部分是论文的正文。其中,第一章从宏观的角度分析了网络小说影视剧改编的文化背景。首先,在现代传媒语境中,作为文学活动要素的媒介不再仅仅充当文学的工具,而是与文学的生产、传播和消费环节变得密切相关。其次,媒介的文化霸权也使受众的角色发生了转变,促使了参与式文化的形成。最后,视觉文化的兴起带来的图像转向与消费主义文化语境的扩张都构成了网络文学生成的文学场域。这三者都促成了网络文学和影视的联姻。第二章则是从历时发展的过程梳理了文学和影视联姻的不同发展阶段。文学影视改编并不是网络文学时代独有的现象。自电影诞生之初,文学就是影视艺术的重要资源。相对于依附传统印刷媒介的文学作品,影视作品凭借直观逼真、生动形象的特点,将原本私密性的文学接受变为大众日常生活的内容。进入到读图时代之后,文学一直作为电影和电视的内容资源,并且被不断地转换和阐释。影视剧改编的发展阶段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经典小说影视剧改编、网络小说影视剧改编以及新近的IP影视剧。文学的影视改编始终是一种二次创作,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它又受文化政策和媒介演变的影响,而呈现出不同的审美品格。第三章集中讨论网络小说影视剧改编尤其是IP影视剧的新的特征。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和文化市场的扩张,使文化艺术的商品特性日渐突出。文学生产和文学消费都产生了新的变化。而网络小说影视改编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既呈现出媒介性、互动性的特点,又在形式和内容上产生新的消费特质。第四章基于新媒介语境,对网络小说影视剧改编进行全面、辩证的分析。作为文学生产实践的一种文学文本形态,由小说改编的影视剧从一开始就是媒介和文学共谋的产物。一方面,网络文学的影视化改编为剧本资源匮乏的影视艺术注入新鲜的血液,使网络文学获得了新的延伸空间。另一方面,网络小说影视剧在具体的改编实践中出现内容通俗化、庸俗化、类型化的倾向。网络小说的影视化又反过来影响文学书写,它既使小说呈现视觉化的创作倾向,又取消了网络小说的文学独立性。技术的因素并不会改变网络小说影视生产的文学本质。而凡是被称为文学的,就应该为文学意蕴所涵盖,而不因存在方式而有所改变。所以,在这个意义上对它进行文学上的、审美上的批评,进行正确的人文价值的引导是必要且正当的。结论部分对网络文学和网络小说影视改编的研究现状进行回顾,对本论文研究思想进行总结和反思,并对网络文学未来的理论发展进行展望。

金嫄[8](2020)在《现实题材网络小说《都挺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19年,根据阿耐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都挺好》以丰富的剧情、生动典型的人物形象在播出后广受观众欢迎,并引发社会热议,同时也带动了学界的讨论。事实上,在改编成电视剧之前,《都挺好》本身就是一部点击量很高、粉丝群庞大的现实题材网络小说,堪称是现实题材网络小说创作中的典型之作。本文以《都挺好》的小说文本为研究对象,呈现小说《都挺好》在凸显时代热点问题、塑造接地气的人物形象、叙述现代都市中的传奇故事等方面所具有的特殊文本魅力,并以此挖掘现实题材网络小说的创作特色。本论文主要从以下三章来论述:第一章在“网络文学二十年”的背景下,梳理现实题材网络小说的创作历程和创作特色,比较现实题材网络小说与其他类型小说创作的不同点,得出其内容更注重贴近现实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分析《都挺好》小说中呈现出来的众多时代热点问题:现代女性的职场生存困境、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式家庭矛盾、都市的焦虑等。然而,阿耐对于这些时代热点问题的产生原因和解决办法并未做出思考和探索,结合网络文学的创作特点来看,这与网络文学“以读者为创作中心”的爽文创作有极大关联。第二章主要分析《都挺好》小说中出现的典型人物形象,《都挺好》不同于其他类型小说喜于塑造没有瑕疵的理想化人物形象,相反小说每个人物形象的身上都有现实生活中普通人的影子,实现了人物形象塑造的现实转向,且在两性人物形象塑造上,苏家三个男人整体上呈现出不如家中其他女性独立坚强的性格特征,这是阿耐小说中女性意识凸显的体现。第三章主要分析《都挺好》小说中的传奇叙事。阿耐在创作过程中将传奇作为一种叙事传统来构造小说的故事情节,使得小说的故事情节在想象性的叙述中具有了新异的特点。苏明玉的职场逆袭传奇以及与老蒙总等人的人际传奇体现着阿耐对现代女性都市生存的美好想象;而在苏明玉与石天冬两人的爱情发展故事中,苏明玉不顾两人之间身份地位、物质基础的悬殊,与给予自己心灵拯救的暖男石天冬终成眷属的爱情传奇,这是作家心目中“王子拯救灰姑娘”的爱情期许,同时亦揭露了《都挺好》中女性意识不够彻底的创作特点。本论文通过研究小说《都挺好》的创作特点,借以透视现实题材网络小说创作中的某些特点,为当下网络小说经典化的问题提出思考和看法。

章浩[9](2020)在《从网络文学类型化看消费文化对文学价值的影响》文中指出面对资本联手技术为大众生产文学商品的状况,我们有必要从多个角度重新检验文学的价值,这是为了确保文学为人而存在。消费文化作为文化再生产模式包含了影响当今商品文学价值取向的重要因素,因而可着眼于网络文学类型化这一典型的消费文化现象,来思考文学价值在当下社会背景中的变动。在考察具体现象时,应采用历时研究与共时研究结合的方式。通过追踪网络文学类型化的历程,可发现网络文学作为一种高度依赖物质技术的文化形态,必然会走上消费文化的发展道路,而消费文化不仅让网络类型文学成为网络文学的主流,还以其动态规律影响着网络文学的价值变动。正是以类型化为中介,消费文化使中国网络文学的生产消费模式呈现出福特主义与后福特主义复合的特征,由此文学价值面临着同质化与时尚化等问题。在共时研究下,就内部研究而言,网络类型文学的价值取向可被描述为“爽价值”,这一价值取向有三个维度:从文本的类型划分看,爽价值是商业体制下遵循市场细分的结果;从其题材与叙事上可知,爽价值服务于当代大众普遍欲望的实现;从其独有的设定考察,爽价值的想象逻辑来自新媒介带来的超真实观念。这三个维度正对应于消费文化的三大要素,因此可以说,爽价值是网络文学受到消费文化影响的表征。而爽价值引起的争议,反映了消费文化内部经济与文化两大核心的矛盾,以及各种文化力量间的分歧。事实上,爽价值一方面在本真性、创造性与启蒙性上对传统文学价值有着继承,另一方面在商业与技术的加持下表现出文学价值的新形态。共时分析同样应被用于文本外部环境的考察,爽价值的形成必须在商业体制、参与主体与媒介技术三者的关系中才能被理解,也就是说在消费文化中已形成了造就特定文学价值的机制。作为复杂的系统,消费文化是文学价值的角力场:首先,消费文化内部文学价值的再生产伴随商业价值的再生产,两者间的冲突决定了它在创造文学价值与实现商业价值间滑动;其次,商业体制、参与主体、媒介技术这三大要素既致力于按照各自的方式影响文学价值,又相互借力与助推,由此不断变化着彼此间的力量对比与组合关系,使得文学的价值取向存在多样而变动不居的面貌。从网络文学类型化现象反思消费文化影响文学价值的过程、表现与机制,得到的启发为,我们既要对文化资本保持警惕,勇于指出市场经济中不合理的文化生产消费模式,防止文艺沦为资本的奴隶而丧失其为人存在的价值基础;也要打破文化自律与精英主义的关联,走出象牙塔,平等地加入大众的文学运动,用批评实践与理论工作支持大众文化的发展;而为了人类价值的真正彰显,我们还要有理想的情怀,去追求一种消费文化不复存在的社会,对此,我们应以育人为途径,进行具有美育精神的文学教育。

张鑫佩[10](2020)在《网络玄幻小说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网络玄幻小说作为最受欢迎的网络类型小说,它的出现与成长所携带的文化语义是复杂的。网络玄幻小说向内扎根传统,传承通俗,向外吸收西方奇幻文学的养分,同时在现代文化语境下生长,在网络空间传播。相比于网络玄幻小说自身文学性的单薄,其传播与接受作为文学现象蕴含的丰富性更值得研究,所以网络玄幻小说的研究价值在文本之外,媒介力量、商业资本、大众文化语境等多重外力共同为网络玄幻小说塑形,颠覆原有的读写关系和创作逻辑,建构属于网络文学的生产机制和审美观念。本文在第一章对网络玄幻小说的起源、发展、分类等概况进行梳理;第二章在媒介视野下观照网络玄幻小说之网络性,网络媒介与文学乃至整个社会语境的多维互动为网络玄幻小说营造全新的成长语境;第三章关注网络文学场中的读者、作者与网络文学网站,其中读者到“上帝”的转变,作家到写手的转变,以及网络文学作为隐性中介的潜在化影响,都在无形中影响网络玄幻小说的文本建构与书写。第四章进入网络玄幻小说文本内部,把握其创作层面的特征。相对于文化语境的复杂,网络玄幻小说在文学性层面过于单薄,但并不意味着玄幻小说无法深刻,“文青”派作家作品的存在以其不输于精英文学的厚度代表着网络玄幻小说经典化的可能。把握其内在肌理之后再观照网络玄幻小说的此在和未来,就会发现网络玄幻小说的出现与繁荣是文学自我发展的偶然,但更是社会发展、媒介变革、大众文学需求提升下的必然。同时繁荣之下暗藏危机和泡沫,消费语境下商品性对文学性的侵蚀,泛娱乐化对批判思维的遮盖等负面影响不断蔓延。为此更应以客观公正的态度看待网络玄幻小说的发展,建立契合网络文学语境的评判与约束机制,对其进行正确的规范和引导。

二、浅析网络文学写作特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析网络文学写作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1)“微时代”的网络文学批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微时代”网络文学批评研究视角的确立
        (一)“微时代”的界定
        (二)“网络文学”的界定
        (三) “网络文学批评”的界定
    二、“微时代”网络文学批评的研究现状
    三、“微时代”网络文学批评的研究思路
        (一) “微时代”网络文学批评的研究方法
        (二) “微时代”网络文学批评的研究框架
        (三) “微时代”网络文学批评的研究价值
第一章 “微时代”的网文生态
    一、“微时代”网文的生态样貌
        (一) 文本体裁: 类型小说为主,游戏剧本为辅
        (二) 消费模式: 付费阅读为主,免费阅读为辅
    二、“微时代”网文生态的形成原因
        (一) 媒介场: 网络技术与新媒介载体的迭代升级
        (二) 文化场: 通俗文学与后现代文化、ACGN二次元亚文化的交融
        (三) 经济场: 资本平台的读者下沉市场扩容与付费制度的变革
        (四) 政治场: 净网政策的审核尺度与网文二度改编标准
第二章 “微时代”网文批评的特征
    一、“微时代”网文批评的对象特征
        (一) 个人站长时期: “主站风”长篇网文
        (二) 公司化竞争时期: “无线风”超长篇网文
        (三) 版权运营时期: 跨媒介网文
    二、“微时代”网文批评的主体特征
        (一) 学院派的专职批评
        (二) 编辑系的媒介批评
        (三) 读者团的粉丝批评
        (四) 作者群的同行批评
    三、“微时代”网文批评的本体特征
        (一) 网文批评的内容载体: 伴随文本、消费行为、评论文章
        (二) 网文批评的形式特征: 交互对话化、碎片弹幕化、即时资讯化
第三章 “微时代”网文批评的衡量标准
    一、效度标准与批评效度
    二、“微时代”网文批评的效度
        (一) 网文批评的内容效度
        (二) 网文批评的构想效度
        (三) 网文批评的效标关联效度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学术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千禧一代”女作家小说创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源起
    二、概念界定与研究意义
    三、研究现状分析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五、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第一章 “千禧一代”女作家小说创作的文学景观生成
    一、“千禧一代”女作家小说创作的时代语境
        (一)全球化与后现代转向
        (二)媒介变革与信息技术
        (三)消费主义与大众文化
    二、“千禧一代”女作家的创作特质
        (一)青春时期的个性化书写
        (二)商品时代的灵魂隐痛
        (三)城乡流动的现代化视野
    三、 “千禧一代”女作家的类型概览
        (一)新概念与偶像作家
        (二)学院派与纯文学作家
        (三)网络文学与类型作家
第二章 “千禧一代”女作家的小说创作主题研究
    一、“千禧一代”女作家的青春书写
        (一)张悦然:偏执少女与心灵创伤
        (二)春树:青春期与青年亚文化
        (三)笛安:成长故事与都市乡愁
    二、“千禧一代”女作家小说创作的社会问题聚焦
        (一)文珍:都市情感与婚恋伦理
        (二)马金莲:乡土陷落与田园挽歌
        (三)张怡薇:家族叙事与日常生活
    三、“千禧一代”女作家的类型小说透析
        (一)流潋紫:宫斗言情与职场映射
        (二)郝景芳:人工智能与人类命运
        (三)方慧:真实世界与虚拟人生
第三章 “千禧一代”女作家小说创作的美学探寻
    一、“千禧一代”女作家小说创作的文学叙事革新
        (一)网络语言的创新与运用
        (二)跨媒体叙事与IP改编
        (三)交互型创作与读者接受
    二、“千禧一代”女作家小说创作的文学审美特征
        (一)传统美学的坚守与传承
        (二)文学性和文学价值呈现
        (三)文学审美范式的重构
    三、“千禧一代”女作家小说创作的文学经验生成
        (一)代际断裂下的个体经验言说
        (二)时间和空间的后现代探索
        (三)多维的文学的想象与拼贴的虚构方式
第四章 “千禧一代”女作家小说创作的文化场域建构
    一、“千禧一代”女作家小说创作的文化特征
        (一)历史虚无与现实追寻
        (二)多元文化与文化回归
        (三)“饭圈”现象与小众部落
    二、“千禧一代”女作家小说创作的群像素描
        (一)文艺青年的诗意与反叛
        (二)都市青年知识者的规训与突围
        (三)乡村底层青年的离乡与追梦
    三、“千禧一代”女作家小说创作的人文观照
        (一)道德秩序与价值观念的重构
        (二)地理诗学与生态伦理的思索
        (三)生命意识与现实主义关怀
第五章 “千禧一代”女作家小说创作的女性意识探寻
    一、女性意识的觉醒与突围
        (一)新生代女性的成长与反抗
        (二)女性命运的时代变奏
        (三)男性的解构与女性的自我引渡
    二、消费时代的性别身份意味
        (一)泛娱乐化的身体献祭
        (二)两性关系的暧昧呈现
        (三)“耽美”文学的另类情感表达方式
    三、媒介性别视域中的网络女性主义
        (一)“女性向”对传统的超越与反叛
        (二)网络女性主义的“异托邦”空间困境
        (三)媒介话语中的性别立场言说
结语“千禧一代”女作家小说创作的时代意义与发展方向
    一、“千禧一代”女作家小说创作的影响与传播
        (一)国内现状与发展
        (二)海外译介与传播
    二、“千禧一代”女作家小说创作的问题与展望
        (一)代际焦虑与创作局限
        (二)新的文学生长点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电子媒介时代的文学生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缘由
    二、选题的背景
    三、选题研究的现状及分析
    四、选题的研究理路和创新点
第一章 电子媒介下的文学生产
    第一节 “口袋妖怪”:电子媒介与文学生产方式的新变化
    第二节 文学生产主体的后现代性
    第三节 文学生产客体的媒介化变迁
第二章 电子媒介与文学文本
    第一节 电子文本的主要存在方式
    第二节 电子文本叙事的后现代转型
    第三节 电子文本诗性语言的危机
第三章 电子媒介时代的文学传播
    第一节 文学传播的技术化变革
    第二节 注意力商品化对文学传播的影响
第四章 电子媒介视域下的文学接受
    第一节 文学接受的概念、意义及特征
    第二节 当代文学接受方式的多元化
    第三节 当代文学接受活动: 网络文学欣赏的方式
    第四节 当代文学接受活动: 网络文学批评的发轫、形态与标准
第五章 电子媒介语境中的文学消费
    第一节 文学消费的发生、特征及其原因
    第二节 文学消费主体的救赎与沉沦
    第三节 电子媒介建构下的文学消费客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4)学院派网络文学批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与网络文学发展同频共振的学院派网络文学批评
    第一节 作为新宠的网文与发轫期的学院派批评(1998-2002)
        一、作为互联网大众新宠的网络文学
        二、于沉寂中开启先声的学院派网络文学批评
    第二节 不断壮大的网文与探索期的学院派批评(2003-2007)
        一、从自发式写作转向商业化的网络文学
        二、于认知深化中拓进的学院派网络文学批评
    第三节 势头强劲的网文与爆发期的学院派批评(2008-2013)
        一、于承续与展望中趋向多元的网络文学
        二、介入到网络文学场的学院派网络文学批评
    第四节 步入主流的网文与建构期的学院派批评(2014-今)
        一、于多方竞合格局中谋新变的网络文学
        二、向体系化发展的学院派网络文学批评
第二章 学院派网络文学批评的理论探讨与现象聚焦
    第一节 网络文学基础理论问题的研讨
        一、网络文学内涵的探究
        二、网络文学审美特性的辨析
        三、网络文学经典化的探求
        四、网络文学评价体系的建构
    第二节 网络文学生产与消费机制的探讨
        一、类型叙事的社会文化心理挖掘
        二、网络文学快感机制的探析
        三、网络文学商业机制的考察
第三章 学院派网络文学批评的现实困境与突围路径
    第一节 丰富的文学类型和相对贫乏的批评话语的矛盾及化解
        一、对西方理论话语的套用与挪移
        二、代际阻隔导致话语体系的割裂
        三、吸纳传统文化资源与文化反哺
    第二节 多变的文学现象和相对滞后的批评模式的矛盾及超越
        一、各批评主体间的分立模式致使对话受阻
        二、以作品和作者为中心的模式忽视读者作用
        三、询唤对话式批评与引入读者接受研究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等情况

(5)2015-2019“年度优秀网络文学原创作品”中的现实题材作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际意义
    1.3 概念界定
    1.4 文献综述
        1.4.1 网络文学现实题材兴起的原因
        1.4.2 网络文学现实题材的发展现状
        1.4.3 网络文学现实题材的发展建议
    1.5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2 2015-2019“年度优秀网络文学原创作品”分析
    2.1 “年度优秀网络文学原创作品推介活动”概况
    2.2 获推介优秀网络文学原创作品的计量分析
        2.2.1 获推介作品的数量分析
        2.2.2 获推介作品的作者分析
        2.2.3 获推介作品的类型分析
        2.2.4 获推介作品的选题分析
        2.2.5 获推介作品的推介词分析
3 获推介现实题材作品的选题分析
    3.1 时代性和主旋律突出
        3.1.1 反映时代发展,着力重点主题
        3.1.2 展现产业变迁,唱响时代主旋律
    3.2 观照当下生活的新浪潮与新困惑
        3.2.1 讲述创新创业潮中的生动故事
        3.2.2 映射新时代女性的二胎困局
    3.3 摹写基层工作的开展与创新
        3.3.1 书写基层工作者日常
        3.3.2 写实基层治理创新举措
4 获推介现实题材作品的创作特点分析
    4.1 “反套路”创作提升作品原创力
    4.2 借典型人物发挥理想信念的激励作用
        4.2.1 讴歌英雄,以奋斗精神滋养人
        4.2.2 赞颂“凡人英雄”,以崇高理想鼓舞人
    4.3 关照特定群体彰显人文关怀
        4.3.1 描绘留守儿童的生活境况,反映支教主题
        4.3.2 关注自闭症患者的现实情况,破除社会误解
    4.4 现实生活场景的艺术化呈现
5 获推介现实题材作品的创作培育
    5.1 网络文学现实题材作品的生产运作机制
        5.1.1 作者在自身兴趣与市场需求中选择创作方向
        5.1.2 编辑工作贯穿网络文学作品创作传播全流程
        5.1.3 网络文学企业建立作品资源库进行支持
        5.1.4 多种传播方式助力作品推广
    5.2 政策引导与外部评介影响网络文学现实题材作品
        5.2.1 政策引导网络文学重视作品质量
        5.2.2 网络文学批评推促网络文学发展
    5.3 网络文学现实题材作品与读者的互动
        5.3.1 读者参与、反馈现实题材创作
        5.3.2 现实题材作品的读者接受情况差强人意
6 获推介作品对网络文学现实题材作品创作的启示
    6.1 完善网络文学现实题材的扶持体系
        6.1.1 评奖推介适当向现实题材倾斜
        6.1.2 对现实题材发展给予更多包容
    6.2 提升网络文学创作质量
        6.2.1 夯实“信度”:立足现实生活,记录时代发展
        6.2.2 提升“温度”:将情感注入作品
        6.2.3 发掘“深度”:兼具理想主义和人文关怀
    6.3 网络文学企业打造现实题材精品
        6.3.1 发掘培育优质网络文学现实题材作品
        6.3.2 充实网络文学现实题材精品库
7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2015-2019“年度优秀网络文学原创作品”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6)媒介生态与百年中国文学语言变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及内容
    第二节 研究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价值
第一章 媒介生态:透视百年中国文学语言变革的一个维度
    第一节 “媒介生态”关键词解读
    第二节 从媒介生态视角研究百年中国文学语言变革的可行性
    第三节 百年中国文学语言研究的媒介生态内涵
第二章 文化媒介生态主导下文学语言的文白转变(1887年—20世纪20年代)
    第一节 晚清白话文运动与与中国文学书面语言改革
        一、晚清思想启蒙运动与文学语言改革
        二、晚清文言白话化进程
        三、晚清白话报与白话文小说的兴起
    第二节 五四白话文运动、国语运动与文学语言变革
        一、新文化运动与中国现代报刊业的发展
        二、五四白话文运动与中国现代文学话语建构
        三、国语运动与民族语言统一实践
第三章 政治媒介生态主导下文学语言通俗化进程(20世纪30年代——1976年)
    第一节 “新文言”与语言大众化之间的矛盾
        一、现代白话规范建构初期的文学语言乱象
        二、文学语言的阶级属性与大众接受困境
    第二节 “文艺大众化”讨论与“大众语”理论建构
        一、“大众语”——一种新的文学语言形态
        二、“大众语”的建构路径
    第三节 “民族形式”论争语境下的文学语言问题
        一、时代政治变革与近代以来中国文学语言嬗变
        二、五四新文学语言与“民族形式”建设
        三、民间语言与“民族形式”建设
        四、“民族形式”与文学语言的民族书写
    第四节 文学语言大众化与农村新通俗小说创作
        一、文学语言大众化与农村新通俗小说的流行
        二、新通俗问题小说与“赵树理现象”
        三、新通俗抒情小说与“荷花淀派”
    第五节 “二为方针”与文学话语的政治言说
        一、政治媒介生态主导下的文艺建设导向
        二、“二为方针”与文学话语的工农兵方向
        三、“文化大革命”——文学话语的极左化运动
第四章 经济媒介生态渐变下文学语言的多语混成(1978年——20世纪末)
    第一节 新时期政治媒介生态宽松下的“话语解放”
        一、文艺领域的拨乱反正
        二、关于文艺和政治的关系的讨论
        三、第四次“文代会”与文艺发展的新导向
    第二节 多元文学格局与文学语言的多样化
        一、政治话语与主流文学语言的导向性
        二、精英文学与文学语言雅化
        三、大众文学与文学语言通俗化
第五章 技术媒介生态主导下新世纪文学语言变革与展望
    第一节 新媒介革命与新世纪文学格局调整
    第二节 新世纪文学语言的图像化转向
        一、文学语言图像化的可能性
        二、文学语言:“文字的没落”到“图像化转向”
    第三节 类型小说与文学语言的类型化
        一、新世纪文学语境与网络类型小说的兴起
        二、网络类型小说与小说语言的类型化
    第四节 “跨文体”写作与多种文学语言的并用
        一、“跨文体”理论及写作现象
        二、多种文学语言的混用
    第五节 新世纪文学语言的其他特征
第六章 余论
    第一节 受众媒介生态与百年中国文学语言的动态演变
    第二节 其他媒介生态对百年中国文学语言变革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闼及答辩情况表

(7)新媒介语境下网络小说的影视改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一、选题的背景意义
        二、研究对象
    第二节 网络小说影视改编的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的方法与思路
第一章 新媒介语境下网络小说影视剧改编的背景
    第一节 媒介与文学关系的新变
    第二节 新媒介时代的到来
    第三节 视觉文化的兴起与文学的图像化
    第四节 文学生产与影视艺术生产的结合
第二章 从经典小说影视改编到IP影视剧改编
    第一节 媒介的变迁与文学阅读的嬗变
    第二节 从文学小说到影视剧
    第三节 网络小说的影视化改编
    第四节 网络文学IP的影视化改编
第三章 网络IP影视剧改编的新特征
    第一节 文学生产和文学消费方式的变革
        一、媒介场中的文学生产
        二、媒介建构下的文学消费
    第二节 以《庆余年》为例分析IP影视剧的消费特征
        一、媒介融合视域下的IP影视剧
        二、IP影视剧消费的快感化
第四章 网络小说改编剧的问题与未来发展
    第一节 网络小说影视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影视改编形式转换的失败
        二、网络小说影视化改编的具体问题
        三、网络文学独立性的消解
    第二节 网络小说改编影视剧未来发展的建构
        一、网络小说影视改编发展的理论支撑
        二、网络小说影视改编的生产实践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现实题材网络小说《都挺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现实题材网络小说与《都挺好》的研究现状
        (一)关于现实题材网络小说的研究
        (二)关于阿耐小说的研究
        (三)关于《都挺好》的研究
    三、研究意义
第一章 现实体察与“爽文创作”
    第一节 类型化写作中的“问题式”小说
        一、“网络文学二十年”背景下的类型化写作
        二、网络类型小说中的“现实”折射
    第二节 《都挺好》中对时代热点问题的“丛集”式呈现
        一、现代女性的职场生存困境
        二、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家庭矛盾
        三、都市的焦虑
    第三节 《都挺好》以“读者”为中心的爽文写作
        一、以“都市女白领”为主要阅读群体
        二、爽文创作中的情绪共鸣
        三、“乐观冲动”的时代精神气质
第二章 从理想化到现实转向的性别形象
    第一节 女性形象的沿袭与突破
        一、为原生家庭所拖累的“腹黑”女强人形象
        二、可恨可怜的母亲形象
        三、新时代的女性主义者形象
    第二节 男性传统光环的消解与重建
        一、自私懦弱的父亲形象
        二、“愚孝”的无能长子形象
        三、啃老幼稚的妈宝男形象
        四、充满人间烟火气的拯救者形象
第三章 现代都市中的传奇故事
    第一节 狂欢叙事中的都市传奇
        一、女性“逆袭”的职场传奇
        二、“异化”都市的人际传奇
    第二节 “王子与灰姑娘”的理想爱情憧憬
        一、消费主义价值观影响下的理性需求
        二、理想化、浪漫化的感性情感诉求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从网络文学类型化看消费文化对文学价值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问题、视域与对象
    第二节 对相关研究的反思
        一、以消费文化为视域的网络文学研究
        二、网络文学类型化研究
    第三节 价值立场与文学价值
第一章 作为消费文化现象的网络文学类型化
    第一节 对类型化的概念界定
    第二节 网络文学的类型化进程
        一、从民间文学到消费文化的网络文学
        二、消费文化推动下的网络文学类型化
    第三节 类型化是消费文化影响文学价值的中介
        一、类型化进程与文学价值的变动
        二、类型化特征与文学价值的取向
第二章 网络文学类型化的爽价值取向
    第一节 类型区分中的欲望制造
    第二节 故事模式中的爽感配方
        一、爽感配方的材料
        二、爽感配方的程序
    第三节 超真实设定的游戏机制
        一、网络文学的诸种设定
        二、超真实设定的逻辑
    第四节 爽价值是消费文化影响类型文学的表征
        一、批评与辩护之中的爽价值
        二、爽价值可以是文学价值吗
第三章 类型化过程中消费文化影响文学价值的机制
    第一节 主体与媒介:文学需求的显现与变化
    第二节 媒介与商业:文学媒介的占有与运用
    第三节 商业与主体:文学生产的规则与观念
    第四节 消费文化是类型化中文学价值的角力场
        一、消费文化中文学价值的再生产机制
        二、多因素作用下文学价值的动力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网络玄幻小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网络玄幻小说之前世今生
    第一节 网络玄幻小说发展历程
    第二节 网络玄幻小说的起源与分类
    第三节 网络玄幻小说对武侠小说的传承与发展
        一、武侠小说的困境与变革
        二、从武侠到玄幻的三个阶段
        三、武侠、玄幻之对比
第二章 媒介视野下网络玄幻小说的三个维度
    第一节 内维:网络玄幻小说之“网络性”
    第二节 外维:大众文化语境下的网络玄幻小说
        一、网络文学整体文化语境的变迁
        二、大众文化语境下网络玄幻小说特质
    第三节 跨媒:网络玄幻小说IP产业链跨媒介运营
        一、跨“介”:IP导向下网络玄幻小说的多元生态
        二、消费符号:资本侵蚀下异化的网络玄幻小说
第三章 消费者与生产者:网络玄幻小说新型读写关系
    第一节 隐匿的中介:网络文学网站的潜在影响
        一、当下网络文学网站运营机制
        二、作为商业资本抓手的网络文学网站
        三、网络文学网站对读者消费的呼唤和对作者的商业规训
    第二节 网络玄幻小说读者:消费语境下“读者神话”的建构
        一、读者中心——作为消费者的读者
        二、主动参与与积极生产——作为粉丝的读者
        三、从“我”到“我们”——读者在阅读中建构身份认同
    第三节 网络玄幻小说作者:“自由写作”的假象与“草根写作”的自觉
        一、从“作家”到“写手”的转变
        二、网络玄幻小说写作的“超位性”
        三、“草根写作”的自我认知
第四章 网络玄幻小说创作特征
    第一节 网络玄幻小说文本分析
        一、长线串珠式的叙事结构——以《斗破苍穹》为例
        二、故事情节的快感机制——以《斗罗大陆》为例
        三、简化的小说语言——以《星辰变》为例
        四、扁平化人物:投射自我想象——以《遮天》为例
    第二节 网络玄幻小说“第二世界”的建构逻辑——以《择天记》为例
    第三节 “文青文”——网络玄幻小说的经典化可能
    第四节 “输者为赢”——网络玄幻小说创作逻辑分析与反思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浅析网络文学写作特点(论文参考文献)

  • [1]“微时代”的网络文学批评研究[D]. 朱丽. 山东大学, 2021(02)
  • [2]“千禧一代”女作家小说创作研究[D]. 杜玉洁.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3]电子媒介时代的文学生态研究[D]. 田义. 扬州大学, 2021(02)
  • [4]学院派网络文学批评研究[D]. 苏安娜. 沈阳师范大学, 2021(02)
  • [5]2015-2019“年度优秀网络文学原创作品”中的现实题材作品研究[D]. 谭婧怡. 北京印刷学院, 2020(04)
  • [6]媒介生态与百年中国文学语言变革研究[D]. 郑晓锋. 山东大学, 2020(09)
  • [7]新媒介语境下网络小说的影视改编研究[D]. 许爽. 山东大学, 2020(11)
  • [8]现实题材网络小说《都挺好》研究[D]. 金嫄. 贵州师范大学, 2020(07)
  • [9]从网络文学类型化看消费文化对文学价值的影响[D]. 章浩. 杭州师范大学, 2020(02)
  • [10]网络玄幻小说研究[D]. 张鑫佩. 苏州大学, 2020(03)

标签:;  ;  ;  ;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