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汽车自动传动液发展现状及趋势(论文文献综述)
丁娅,陈炳耀,杨善杰[1](2020)在《润滑油复合添加剂的运用概述》文中研究指明润滑油复合添加剂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极为广泛,如我们使用的内燃机油复合添加剂、齿轮油生产中所用的复合添加剂、在生产液压油时使用的复合添加剂、自动传动液复合添加剂等。其中,从数量和质量来看,内燃机油都占有绝对重要的位置,它是带动润滑油工艺技术进步的关键所在。
胡雄风[2](2018)在《环境友好型天然气新能源公交车AT变速器油的研制》文中认为AT变速器通过自动变速器油在液力变矩器中的流动,来实现发动机与变速机构间的转矩非刚性传递及自动档位切换,大幅改善了车辆驾驶负荷及乘坐稳定性。而AT变速器与天然气公交车的匹配使用,不仅能在车辆启动过程中,为天然气发动机提供动力补偿,而且还可大幅提升天然气公交车发动机制动性能。由于AT变速器与发动机的匹配受到天然气公交车燃料特性、发动机性能及运行工况影响,对变速器油提出了更为特殊且严格要求。为助力拓宽我国绿色公共交通系统发展的途径,本文探究了以天然气为燃料的城市公交车所匹配AT变速器润滑特性及工况,并提出研制一种适用于天然气公交车中重型AT变速器的环境友好型自动变速器油。在国内外主流OEM厂商所提出的中重负荷自动变速器油规格基础上,经优化选择,提出了研制油的主要技术指标。并选定季戊四醇酯PE305与PA06按体积比55:45复合作为研制油基础油。在对AT变速器工况做深入研究后,确定了研制油中摩擦改进剂、抗氧化剂、清净剂等功能添加剂的适当组分。基于所确定的组分结果,通过使用MATILAB和PASWStatistics软件对复配试验结果进行逐步线性回归分析及线性规划分析,确定了添加剂配方。在应用响应面分析法分析摩擦改进剂、极压抗磨剂及防锈剂间的竞争性过程中,发现三种添加剂间均存在一定的对抗效应。在对试验结论总结分析后,采用组合赋权-ELECTR-I法对研制油进行全配方试验优化,并得到T5号最优全配方方案。该配方采用体积比为55:45季戊四醇酯PE305与PA06复合作为基础油,并辅以合适的功能添加剂。经全面理化特性测试,研制油具有优异的粘度特性、低温流动性及生物降解性等,综合性能表现优异,达到课题研制预期。
张雪涛,张春雷,黄东升,樊爽,徐晶晶,刘洋,董莹[3](2018)在《自动传动液剪切安定性的影响因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了聚甲基丙烯酸酯黏度指数改进剂(PAMA)的添加量和基础油黏度对自动传动液(ATF)剪切安定性的影响:随着PAMA添加量的增加,黏度下降率和剪切稳定性指数(SSI)呈上升趋势;随着基础油黏度的增加,黏度下降率和SSI呈下降趋势。研究了其他几种ATF中常见的高分子类添加剂对ATF剪切安定性的影响,包括复合剂F、多功能剂M和无灰分散剂D,结果表明,上述三种高分子类添加剂对ATF剪切安定性影响很小。
徐晶晶,黄东升,赵治宇,狄泽超,李韶辉[4](2016)在《汽车自动传动液的规格变化及市场分析》文中指出由于自动变速器的使用范围不断扩大,自动传动液作为新的车用润滑剂产品,其消耗量也在同步增长。文章从变速箱未来发展趋势角度对汽车自动传动液的性能及市场需求进行分析。同时自动传动液没有统一的国际标准,以OEM规格为主,对主要OEM的规格变化进行整理和总结,并着重介绍了通用汽车公司Dexron规格发展的原因及背景,对自动传动液在技术上的特性需求进行了分析比较。
刘强,韩峰[5](2016)在《国外低摩擦技术的现状和趋势浅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5年国务院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技术创新绿皮书中明确指出了大力发展"节能汽车"的主体要求,而不断优化传统汽车整车低摩擦技术也是实现"节能汽车"发展的重要技术基础。文章旨在通过国内外文献对国外整车低摩擦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进行初步分析,希望可以对阅读文章的朋友有所帮助。
唐兴中,粟满荣,蓝明新,经建芳,黄福川[6](2014)在《工程机械润滑油(液)现状与发展趋势》文中研究说明润滑材料作为工程机械重要的运行材料之一,应与现代工程机械结构设计及制造技术的发展相同步,并迅速完成更新换代。文章阐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工程机械的发动机油、齿轮油、液压油、液力传动油以及相关系统用特种液的研究现状,介绍了当前工程机械润滑材料存在的一些问题,并结合工程机械未来发展的趋势,对今后我国工程机械润滑材料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王稳,王库房,尹兴林,贾文[7](2012)在《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润滑油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综述了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dual clutch transmission,简称DCT)的发展现状,介绍了离合器、液压系统、齿轮传动系统的工作特点,并与AT、MT、CVT、AMT变速系统进行对比,提出了DCT用润滑油(dual clutch transmission fluid,简称DCTF)的性能要求,并介绍了DCTF的试验方法,随着汽车节能及驾驶舒适对变速系统的要求,研制专用化、国产化高质量DCTF是DCT推广和工作稳定的重要保证。
孙东[8](2009)在《汽车自动传动液的摩擦特性评价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基于作者参加的“汽车自动传动液摩擦特性研究”项目和作者负责的“模拟SAE№2试验方法研究”项目(中国石油润滑油公司项目),针对中国石油大连润滑油研发中心开展新型汽车自动传动液(ATF)的工程需要,研制了仿SAE№2试验机,进行了重复性和相关性考察,并使用仿SAE№2试验机评价了新开发的ATF中基础油和添加剂的摩擦特性,得出主要结论如下:1、现有的评定台架不适于ATF的摩擦特性的评定。四球机、Falex试验机、Timken试验机及研制的DGN摩擦磨损试验机和小型离合器摩擦试验机由于试验件、工作方式等问题不适合进行ATF的摩擦特性评价。2、参照原SAE№2试验机的工作方式、工作条件、摩擦片和钢片的尺寸大小、摩擦片和钢片的材质、摩擦方式、试验件的加载方式等,设计并仿制了SAE№2试验机,并对其进行了改进,使其可以更加灵活地进行试验。通过对比试验,验证了仿SAE№2试验机的重复性以及与原SAE№2试验机的相关性,可满足ATF摩擦特性评价的要求。3、本文使用仿SAE№2试验机考察了ATF摩擦特性,结果表明基础油中的饱和烃含量决定基础油的摩擦耐久性,饱和烃含量越高,摩擦耐久性越好;基础油中微量的含硫化合物可能会影响基础油的高温摩擦特性,与含硫的基础油类似,含硫的清净剂可以影响基础油的高温摩擦特性,同时高钙含量的清净剂可以提高基础油的摩擦耐久性;分散剂具有良好的温度摩擦特性,同时含有一定量磷硼化合物的分散剂中点动扭矩始终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符合ATF对摩擦特性的要求-温度稳定性和耐久性。通过分散剂的复合实验,我们还发现,中点动扭矩有加和性;除防锈剂,其余添加剂如抗氧剂、抗磨剂、金属钝化剂等对基础油的摩擦特性均有不良影响。说明本文开发的仿SAE№2试验机可满足ATF新油品开发的需要。
刘学傧,赵宏欣,秦鹤年[9](2008)在《车用液压传动液的现状与发展》文中研究说明对车用液压系统用油的特性、使用状况进行了综述,说明液压系统用油也是重要的车用润滑油,并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而发展。
黄福川,徐松,邵昀启[10](2007)在《通用型可降解重负荷抗磨液力传动液的研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介绍了通用型可降解重负荷抗磨液力传动液的研制。针对液力传动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对既满足可自然降解要求又满足重负荷液力传动液性能要求的基础油,以及添加剂的研制作了介绍。要求通用型可降解重负荷抗磨液力传动液在满足正常性能外,必须达到德国“蓝色天使”环保标志要求。
二、汽车自动传动液发展现状及趋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汽车自动传动液发展现状及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润滑油复合添加剂的运用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 1 概述 |
| 2 润滑油复合添加剂 |
| 2.1 内燃机油复合添加剂 |
| 2.2 齿轮油复合添加剂 |
| 2.3 液压油复合添加剂 |
| 2.4 自动传动液复合添加剂 |
| 3 润滑油复合剂添加剂的使用价值 |
| 4 总结 |
(2)环境友好型天然气新能源公交车AT变速器油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 摘要 |
| ABSTRACT |
| 符号说明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 1.2 自动变速器在我国天然气公交汽车中的应用现状 |
| 1.2.1 天然气公交车及自动变速器的普及 |
| 1.2.2 天然气城市公交车对AT变速器匹配要求 |
| 1.2.3 中重型AT变速型号发展及在国内天然气公交应用概况 |
| 1.2.4 AT变速器在国内天然气公交应用中挑战与前景 |
| 1.3 天然气公交车AT变速器基本结构及变速器油的功能 |
| 1.3.1 AT变速器的基本结构 |
| 1.3.2 AT变速器油的主要功能 |
| 1.4 国内外自动变速器油发展研究现状 |
| 1.4.1 国外自动变速器油发展现状 |
| 1.4.2 国内自动变速器油发展现状 |
| 1.5 ATF配方技术及研制油主要性能要求 |
| 1.5.1 ATF配方技术及发展趋势 |
| 1.5.2 研制油主要性能要求 |
| 1.6 论文研究内容 |
| 第二章 技术指标值的确定及基础油的选配 |
| 2.1 中重型AT变速器油技术指标值的确定 |
| 2.2 ATF基础油的应用现状 |
| 2.3 基于组合赋权-ELECTRE-I法的基础油筛选 |
| 2.3.0 ELECTRE-I优化模型构建 |
| 2.3.1 组合赋权-ELECTRE-I法对基础油组分的优化 |
| 2.3.2 基础油特性 |
| 2.4 基础油调和试验 |
| 2.4.1 基础油理化特性 |
| 2.4.2 调和理论分析 |
| 2.4.3 调和实验分析 |
| 2.5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研制油添加剂的选择 |
| 3.1 摩擦改进剂的选择及配比剂量试验 |
| 3.1.1 摩擦改进剂的作用及减摩机理 |
| 3.1.2 摩擦改进剂的选择 |
| 3.1.3 摩擦改进剂配比剂量试验 |
| 3.2 抗氧化剂的选择及配比剂量试验 |
| 3.2.1 抗氧化剂作用及抗氧化机理 |
| 3.2.2 抗氧化剂的选择 |
| 3.2.3 抗氧化剂配比剂量试验 |
| 3.3 极压抗磨剂的选择及配比剂量试验 |
| 3.3.1 极压抗磨剂的作用机理 |
| 3.3.2 极压抗磨剂的选择 |
| 3.3.3 极压抗磨剂配比剂量试验 |
| 3.4 清净剂的选择及配比剂量试验 |
| 3.4.1 清净剂的作用机制 |
| 3.4.2 清净剂的选择 |
| 3.4.3 清净剂的配比剂量试验 |
| 3.5 其他功能添加剂的选择 |
| 3.5.1 防锈剂的选择 |
| 3.5.2 抗泡剂的选择 |
| 3.5.4 抗乳化剂的选择 |
| 3.6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全配方方案优化 |
| 4.1 摩擦改进剂、极压抗磨剂及防锈剂复配效果分析 |
| 4.1.1 摩擦改进剂、极压抗磨剂及防锈剂竞争性分析 |
| 4.1.2 复配效果分析试验设计 |
| 4.1.3 复配分析响应曲面及等高线图 |
| 4.2 全配方案设计 |
| 4.3 全配方案试验结果 |
| 4.4 基于组合赋权-ELECTRE-I法的全配方方案优选 |
| 4.4.1 构建优化评价体系指标 |
| 4.4.2 确定研制油指标评价综合权重 |
| 4.4.3 基础油净优势值计算 |
| 4.4.4 结果分析与讨论 |
| 4.5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研制油性能综合测试 |
| 5.1 测试项目及方法 |
| 5.2 测试结果与分析 |
| 5.3 本章小结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 6.1 结论 |
| 6.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3)自动传动液剪切安定性的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 0 引言 |
| 1 实验部分 |
| 1.1 原材料及其主要性能参数 |
| 1.2 测试与表征 |
| 2 结果与讨论 |
| 2.1 PAMA添加量对剪切安定性的影响 |
| 2.2 基础油黏度对剪切安定性的影响 |
| 2.3 其他添加剂对剪切安定性的影响 |
| 3 结论 |
(4)汽车自动传动液的规格变化及市场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 0 引言 |
| 1 自动传动液的性能需求及规格变化 |
| 2 自动传动液的市场分析 |
| 3 结论 |
(6)工程机械润滑油(液)现状与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 0引言 |
| 1工程机械用发动机油 |
| 2工程机械用齿轮油 |
| 3工程机械用液力传动油 |
| 4工程机械用液压油 |
| 5工程机械用特种液 |
| 5. 1制动液 |
| 5. 2减震器油 |
| 5. 3冷却液 |
| 6结语 |
(8)汽车自动传动液的摩擦特性评价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言 |
| 1.1 汽车自动传动液性能要求 |
| 1.1.1 ATF的粘温性能 |
| 1.1.2 ATF的抗氧化性能 |
| 1.1.3 ATF的摩擦特性 |
| 1.2 汽车自动传动液主要规格 |
| 1.3 汽车自动传动液(ATF)的组成 |
| 1.4 汽车自动传动液(ATF)摩擦特性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 第2章 摩擦特性评价试验机研制及评价方法研究 |
| 2.1 各种模拟试验机的构造以及性能分析 |
| 2.1.1 四球试验机、Falex试验机以及Timken试验机构造和摩擦形式分析 |
| 2.1.2 仿LVFA摩擦磨损试验机 |
| 2.1.3 小型离合器摩擦试验机 |
| 2.2 仿SAE№2试验机的设计准则及实现方法 |
| 2.2.1 仿SAE№02试验机摩擦试验的模拟准则 |
| 2.2.2 仿SAE№2试验机原理设计 |
| 2.2.3 仿SAE№2试验机设备设计 |
| 2.2.4 仿SAE№02试验机的工况设计 |
| 2.2.5 仿SAE№2试验机性能验证 |
| 第3章 ATF摩擦特性评价方法的建立以及摩擦特性评价试验 |
| 3.1 基础油 |
| 3.2 添加剂 |
| 3.3 试验方法 |
| 3.4 摩擦试验结果与讨论 |
| 第4章 结论及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四、汽车自动传动液发展现状及趋势(论文参考文献)
- [1]润滑油复合添加剂的运用概述[J]. 丁娅,陈炳耀,杨善杰. 轻工科技, 2020(06)
- [2]环境友好型天然气新能源公交车AT变速器油的研制[D]. 胡雄风. 广西大学, 2018(06)
- [3]自动传动液剪切安定性的影响因素[J]. 张雪涛,张春雷,黄东升,樊爽,徐晶晶,刘洋,董莹. 润滑油, 2018(03)
- [4]汽车自动传动液的规格变化及市场分析[J]. 徐晶晶,黄东升,赵治宇,狄泽超,李韶辉. 润滑油, 2016(05)
- [5]国外低摩擦技术的现状和趋势浅析[J]. 刘强,韩峰. 汽车实用技术, 2016(05)
- [6]工程机械润滑油(液)现状与发展趋势[J]. 唐兴中,粟满荣,蓝明新,经建芳,黄福川. 润滑油, 2014(01)
- [7]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润滑油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J]. 王稳,王库房,尹兴林,贾文. 润滑油, 2012(01)
- [8]汽车自动传动液的摩擦特性评价技术研究[D]. 孙东. 大连海事大学, 2009(09)
- [9]车用液压传动液的现状与发展[A]. 刘学傧,赵宏欣,秦鹤年.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燃料与润滑油分会第13届年会论文集, 2008
- [10]通用型可降解重负荷抗磨液力传动液的研制[A]. 黄福川,徐松,邵昀启. 第八届全国摩擦学大会论文集, 20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