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程与结果:网上约会现象的社会心理分析

过程与结果:网上约会现象的社会心理分析

一、过程与结果:网恋现象的社会心理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刘斌志,赵婷[1](2019)在《新世纪我国青少年网恋研究的回顾与前瞻》文中认为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社交平台的日渐丰富,青少年网恋现象也日益突出。新世纪以来我国关于青少年网恋的研究,主要聚焦于青少年网恋的描述性研究、归因性研究、影响性研究、群体性研究、学科性研究以及对策性研究等方面。青少年网恋研究成果丰富,但在研究质量、研究对象、理论视野和学科范式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未来需要不断拓宽研究领域,丰富研究的视角,拓展研究的范式,加强行动性研究和比较性研究,从整体上提升青少年网恋研究的水平。

乔少丽[2](2019)在《中职学生网络偏差行为的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网络无处不在,网络对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交往等多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各种电子产品百花齐放,作为接受新事物能力强、思维活跃的中职学生,早已经是网络的主要使用人群。当代中职学生被称为“网络原住民”,从小生活在网络时代的他们既容易享受网络带来的各种便利,同时也会受到网络的不良影响,产生网络偏差行为。教育部办公厅对中等职业学校2019年招生工作的通知中指出,要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保证中职学生的培养质量。因此对中职学生出现的网络偏差行为进行研究以促进中职学生身心在网络时代更好的健康发展,让中职学生成长为符合国家要求、社会需求的人才,正是本文写作的初衷。首先,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对网络偏差行为及相关关键词进行概念的界定,对网络偏差行为的特征、分类、影响因素以及测量维度进行了归纳总结,了解国内外网络偏差行为、网络失范行为以及越轨行为等概念的相关研究。其次,本研究在借鉴李冬梅等的《青少年网上偏差行为量表》和张婷《大学生网络偏差行为问卷》的基础上,构建了针对中职学生这一群体的网络偏差行为的研究框架,以笔者所在实习的某技师学院在校中职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对中职学生网络偏差行为现状进行调查,具体从网络交往偏差行为,网络学习偏差行为、网络浏览偏差行为、网络运用偏差行为、网络言语偏差行为五个维度对中职学生网络偏差行为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结合问卷得到的真实数据、笔者亲身实习经验,得到中职学生网络偏差行为的相关数据,对当代中职学生网络偏差行为的现状有一定的了解。最后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得出结论:中职学生网络孤独感与性别呈现显着的正相关关系;中职学生虚拟网恋现象频频发生;中职学生网络误交损友行为偏差严重;中职学生网络学习偏差行为与网络浏览偏差行为存在正相关性;中职学生迷恋网络色情现象比较常见;中职学生网络成瘾倾向明显;中职学生网络黑客崇拜情节严重;中职学生网络言语暴力行为非常普遍。在此基础上提出干预措施,帮助中职学生避免网络偏差行为的产生,促进中职学生和谐发展,同时为该群体网络偏差行为的研究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范淑颖[3](2018)在《1998—2017年中国青少年网恋网婚现象研究述论》文中研究指明网恋网婚是依托互联网发展而衍生出的一种新现象,该现象多发于青少年群体,对青少年成长生活有诸多影响。本文以中国知网1998—2017年中国青少年网恋网婚有关的文献为研究样本,运用CiteSpace软件进行分析、梳理和总结,将青少年网恋网婚现象的研究阶段分为探索研究阶段、深化研究阶段和具化研究阶段。青少年在网恋网婚互动中以现实生活经验为基础,与现实生活相互关联,通过图文、音像等方式在网络空间中表达和重构自我,借助网络工具不断发酵日常生活的文化资源,建构出属于自己的网络文化。后续的青少年网恋网婚现象研究需要在廓清概念和理论的基础上,完善研究测量方法和评价机制,并进行干预研究。

李奏宇[4](2014)在《小组工作介入流动青少年网恋问题的研究 ——以昆明市Y学校为例》文中认为网恋已成为一种新型的恋爱方式,对于小学六年级的流动青少年而言,他们由于缺乏各种资源,在现实中无法得到被关注被尊重的需要,网恋成为他们寻求需要的一种途径。但是,网络的虚拟性、匿名性,加上流动青少年正处于自控能力较弱的时期,以及他们所处的不利环境,如果不加以引导,很可能导致学习下降、受到情感欺骗,甚至误入歧途走上犯罪道路。为了让流动青少年更好的认识网恋,本研究采用社会工作中的小组工作方法,以优势视角作为服务理念,设计一套小组工作介入流动青少年网恋问题的方案,通过介入让流动青少年提升意识,客观认识网恋的影响,预防流动青少年网恋,促进其健康成长。本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绪论,介绍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对于为什么选择流动青少年网恋问题做了大致的介绍。第二章是文献综述,对文章中的基本概念做了界定,并对关键词进行文献综述。文献回顾将为笔者介入提供参考,有利于笔者进行资料分析。第三章主要介绍本研究以优势视角作为服务理念,更加客观的看待流动青少年网恋行为,并用文献搜集法、访谈法、参与观察法作为研究方法及指导实践的方法。第四章是服务开展的背景介绍,通过对流动青少年的环境做一个概括,去寻找他们网恋背后的需求和他们所拥有的优势。第五章详细介绍了笔者介入流动青少年网恋问题的服务过程,记录行动中的每一个过程,在此基础上进行过程分析和效果评估。第六章是对小组工作介入流动青少年网恋问题的反思,其中包括在学校中开展小组工作的优势以及优势视角指导下的小组工作和小组工作在学校开展所面临的困境。

熊翠婷[5](2013)在《大学生网恋现象的伦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网恋是近年来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普及而产生的。这种恋爱方式,以互联网为载体,男女双方在恋爱中打破了时间、空间与年龄界限,凭借现代高科技实现虚拟和现实相结合。网恋在走向现实生活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大的虚幻性和盲目性,同时又具有隐蔽性、自由性以及超现实性的特点,目前已经成为许多男女在社会交往(交友)中的精神基础,也是当代大学生恋爱的一种主要方式之一。但是由于网恋双方存在一定差异,彼此间缺乏了解,网恋已经成为引发伦理道德问题、社会治安问题甚至是刑事犯罪问题主要诱因之一。据笔者调查统计,当代大学生的网恋问题比较普遍,而由网恋问题引发的社会不稳定因素也时有发生,针对当代大学生的恋爱观念进行教育和正确引导,树立正确的网恋伦理观念,有利于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为此,本文以“大学生网恋现象的伦理学研究”为论题,对大学生的网恋现状进行分析和阐述。本文第一部分在分析大学生网恋内涵的基础上,主要从网恋类型、特点和原因三个方面来探究大学生网恋现象,网恋是男女恋爱双方借网络这一现代化平台,通过网上多种聊天方式由陌生到相识、由相识到友好、进而发展成为恋人的一种交流和恋爱方式;第二部分从人生伦理、心理伦理、交往伦理和德性问题四个方面对大学生网恋现象进行归纳,并且对大学生网恋伦理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第三部分对大学生网恋现象做出伦理评判,从积极性和消极性两个方面进行阐述,网恋虽能促进大学生树立良好的恋爱价值观,但也可能导致大学生恋爱的草率、不诚信和两性接触的缺失以及偏离正常的恋爱价值观;第四部分对大学生网恋道德教育进行探究以及大学生网恋道德缺失而引发的社会伦理问题的原因进行了重点阐述,指出了包括网络法律权威和伦理弱化、大学生道德自律性较差、高校与家庭教育管理的不足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等原因是引发网恋道德问题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强化网络伦理建设、强化大学生道德修养与自律性、强化高校伦理道德教育和家庭道德教育、强化社会伦理教育以及对策,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恋伦理道德观提供宝贵的借鉴和参考。

王世晓[6](2011)在《网恋的虚拟人类学研究 ——一个风险的视角》文中指出随着互联网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其对社会中人们的思想和日常行为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于是便出现了人们选择在互联网中建立和安排自己情感生活的现象,网恋就是其表现之一。然而,人们在网恋中似乎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而且其结果也不如人们期待的那样好,可仍然有大量的网民青睐于网恋、想借助互联网来选择自己的婚恋对象。本文从社会风险的视角来研究网恋。吉登斯认为,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机遇与风险并存的世界,而此观点用在个人与感情生活的领域是比用在其他任何领域都更为贴切的。同时,吉登斯认为,现代风险是与现代性密不可分的。网络中的情感——网恋,正是一种基于现代性的,并且关乎于个人情感的社会现象。因此,本文从“风险“的角度来研究网恋,通过对网恋风险性的总结、网恋风险的表现和分析网恋风险产生的原因,阐述网恋中的风险给人们的情感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而对人们在网络中的情感体验进行引导。本文主要采取质性研究方法,包括虚拟人类学方法、文献法。通过滚雪球法和偶遇法确定了18例有过网恋经历的典型个案,同时在交友社区或论坛中进行观察。主要利用深度访谈法、观察法和虚拟人类学的方法进行资料的收集和文章的写作。本研究发现,网恋作为一种新型的婚恋形式,是社会大众普遍接受的,是一种开展人们婚恋生活的新的方式。同时,对于网恋中存在的问题和对人们的影响是可以用风险理论解释的。本研究认为,网恋比现实中的恋爱更具有不确定性、网恋的失败会带给人们严重的情感伤害,以及现实生活中恋爱同样存在风险但网恋风险更大。

罗鹏程[7](2011)在《网络美育及其实施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它以其独有的科技魅力,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也影响到了审美教育这门传统的学科。本文试图探讨的就是传统审美教育在互联网上如何实施的问题,着重从网络美育的审美变迁、审美困境和实施路径上进行研究。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分析了网络美育的传媒和文化背景。阐述了数字时代审美及审美教育的变迁,分析数字技术与网络美育之间的必然关联,探询了网络技术为网络美育提供的技术支持和文化支持。第二部分探讨了网络美育的特征。通过网络美育与传统美育的对比,阐明网络美育在内容、对象、方法、功能上的特殊性,以期对网络时代美育的结构形态有一个整体的感知。第三部分对当前网络美育的困境进行剖析。互联网上的网恋、网瘾、网络病毒、网络犯罪等网络审美失范行为与网络技术自由、匿名等技术特征有所关联。通过分析网络审美行为失范的成因,阐明了网络美育面临的主要困境,指出了互联网上的审美失范对健康的人文精神和价值理性构成的危害。第四部分试图为网络美育寻求可行的实施路径。健全的网络美育实施需要从培育审美行为主体、优化网络内容生产、构建媒体美育责任和推行网络技术他律等途径来实施,以打破网络美育发展的困境,寻求网络美育发展的契机。

黄鹤[8](2011)在《关于我国婚恋网站网络交友的研究 ——以世纪佳缘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笔者在学习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把婚恋网站作为研究对象,以我国发展迅速的婚恋网站“世纪佳缘”为例,从传播学、新闻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角度探讨了婚恋网站的发展背景、发展现状;会员的网络交友行为;婚恋网站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首先,对我国婚恋网站的发展现状做了系统化的梳理,帮助人们全面了解我国婚恋网站的发展背景、发展历程、发展现状。其次,结合相关传播学理论,考察了会员在婚恋网站这一特定情境下的网络交友行为的相关传播学特征,指出婚恋网站不仅是传统恋爱方式在网络世界的延伸与回归,更是开启了新的婚恋交往时代。具体为:第一,会员在交友过程中的主体认知和身份认同具有确定性,其角色建构基本保持着与现实生活本质上的一致性,并且同样必须依赖与他人的交流互动,正因如此,婚恋网站使得“陌生人”变得可以信赖;第二,婚恋网站中的网络恋爱并不等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弱现实功利、虚无缥缈”的“网恋”,婚恋网站只是会员的结识渠道和初步了解工具,会员们最终都是通过把“网上”关系转移至“网下”来展开恋情的,交友过程极具“功利性”色彩,由此也带来了一系列不良社会影响。再次,笔者分析了当前婚恋网站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指出这是网络、社会及行为主体“共谋”的结果;探讨了婚恋网站本身的竞争格局、所面临的困难及瓶颈因素,进而指出我国的婚恋网站要想获得长足发展,不仅需要网络、社会、网民三方的共同努力,婚恋网站本身更是必须重视对运营模式(包括用户运营和商业运营)及营销推广策略的研究。

丁小翠[9](2010)在《大学生“网恋”的社会因素分析》文中提出随着因特网的迅速发展和普及,大学校园里出现了一种全新的亲密交往方式——"网恋",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成长产生了较大影响。为了了解当代大学生"网恋"的基本状况,,笔者从社会学角度思考大学校园里流行的网恋现象。

张佳琳[10](2009)在《已婚群体网恋行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生活世界在发生巨大变化。在人类生活世界里,对人的情感世界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人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化。针对近些年兴起的网恋热,许多学者进行了相关研究,尤其是对于青少年和大学生这两个特殊群体的关注一直居高不下,而对已婚群体的研究相对较少,大多数学者是在论述网恋现象时对已婚群体网恋一笔带过,而并没有将其作为一个专门的研究对象。目前参与网恋的已婚人士正逐渐增多,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婚外恋,已婚群体的网恋大多以精神恋爱为主,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和这种精神恋爱不涉及传统意义上的出轨,往往受到道德和舆论的忽视,但是已婚群体的网恋现象所导致的家庭冲突是不可回避的,它正悄无声息地威胁着婚姻家庭的和谐与稳定,成为破坏婚姻家庭的有力因素。本文将通过对已婚群体网恋现象的分析,引起人们对已婚群体网恋现象的重视。本文第一部分为网恋问题概述。概述了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思路过程,并列举了有关网络出现的背景及哲学概念的文献综述,在此基础上,提出关于网恋概念的分析,奠定论文的理论基础。第二部分主要是对于已婚群体网恋原因进行分析。它包括已婚者个人因素,如已婚者自身心理特质及所处环境的影响。也包括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一系列网络服务成为可能,同时网络硬件设施的建设也对网络应用普及奠定基础。网恋自身的完美性以及社会环境的逐渐宽容也成为已婚群体网恋不可或缺的因素。第三部分通过案例分析已婚群体网恋行为对家庭功能的影响。从传统社会家庭功能到现代社会家庭功能的变迁谈起,分为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大方面。它的积极影响包括促进了家庭经济基础和生产方式的变革,也丰富家庭生活方式,有利于多元价值观念,拓展了家庭成员交往空间,当然也包括三方面消极影响:传统家庭观念的悄然改变,导致原有交往生态系统面临挑战,如此循环往复交往主体逐步的异化。本文最后一部分概述已婚群体网恋行为的启示,通过三大困境的提出,即为欲望寻找“度”和“平衡点”,新家庭问题的出现和现实情感的淡化,引发对已婚群体网恋出路的思考。

二、过程与结果:网恋现象的社会心理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过程与结果:网恋现象的社会心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新世纪我国青少年网恋研究的回顾与前瞻(论文提纲范文)

一、已有研究的回顾
    (一)青少年网恋的描述性研究
    (二)青少年网恋的归因性研究
    (三)青少年网恋的影响性研究
    (四)青少年网恋的群体性研究
    (五)青少年网恋的学科性研究
    (六)青少年网恋的对策性研究
二、已有研究的评论
三、未来研究的建议

(2)中职学生网络偏差行为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青少年成为互联网的主要用户群体
        1.1.2 青少年网络偏差行为有一定的普遍性
        1.1.3 中职学生的网络偏差行为日益严重
    1.2 研究目标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价值
2 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网络行为
        2.1.2 偏差行为
        2.1.3 网络偏差行为
    2.2 网络偏差行为的相关研究
        2.2.1 网络偏差行为的特征
        2.2.2 网络偏差行为的分类
        2.2.3 网络偏差行为影响因素
    2.3 网络偏差行为调查的相关研究
        2.3.1 网络偏差行为的实证研究
        2.3.2 网络偏差行为的测量工具
3 调查研究设计
    3.1 调查研究的框架
    3.2 调查问卷的设计
    3.3 信度和效度分析
        3.3.1 信度分析
        3.3.2 效度分析
4 调查研究的实施
    4.1 调查对象
    4.2 抽样设计
    4.3 数据收集
    4.4 数据统计与分析
        4.4.1 描述性统计
        4.4.2 研究结论
5 中职学生网络偏差行为的干预措施
    5.1 加强中职生网络道德教育
    5.2 形成良好的现实社会互动体系
    5.3 倡导中职生网络行为主体的自我控制
    5.4 构建合理规范的互联网文化环境
    5.5 网络的合理立法与网络的规范管理
6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中职学生网络偏差行为调查问卷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1998—2017年中国青少年网恋网婚现象研究述论(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文本选择与数据分析
二、青少年网恋网婚的研究动态回顾
    (一) 以单向批判为主导的探索研究阶段
    (二) 以去中心化研究为特点的深化研究阶段
    (三) 以客观性为表征的具化研究阶段
三、青少年网恋网婚特征阐析
    (一) 青少年网恋网婚中虚拟与现实的交互性
    (二) 青少年网恋网婚中的身体缺失与重构
    (三) 青少年网恋网婚中的自反性创造
四、青少年网恋网婚研究展望
    (一) 廓清青少年网恋网婚行为的概念和理论
    (二) 完善青少年网恋网婚的测量方法和评价机制
    (三) 开展青少年网恋网婚行为的干预研究

(4)小组工作介入流动青少年网恋问题的研究 ——以昆明市Y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 基本概念
    (二) 文献综述
三、理论视角与研究方法
    (一) 理论视角——优势视角
    (二) 研究方法
四、服务开展的背景介绍
    (一) 发现网恋学生
    (二) 学生对网恋的态度
    (三) 家庭情况
    (四) 学校情况与青春期课堂
    (五) 社区情况
五、“网恋对对碰”小组服务过程及评估
    (一) 小组成员组成及小组目标
    (二) 小组过程
    (三) 效果评估
    (四) 小组总结
六、小组工作介入流动青少年网恋问题的反思
    (一) 学校内开展小组工作
    (二) 优势视角下的小组工作
    (三) 学校层面小组工作介入的困境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大学生网恋现象的伦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1. 问题的提出
    2. 研究现状
    3. 研究意义
    4. 研究方法
1 大学生网恋
    1.1 概念界定
        1.1.1 网恋
        1.1.2 大学生网恋
    1.2 大学生网恋分析
        1.2.1 大学生网恋的类型
        1.2.2 大学生网恋的特点
        1.2.3 大学生网恋的原因
2 大学生网恋现象的伦理论析
    2.1 大学生网恋的人生伦理分析
        2.1.1 大学生对网恋的认识
        2.1.2 大学生网恋的幸福观
        2.1.3 大学生网恋的价值观
    2.2 大学生网恋的心理伦理分析
        2.2.1 恋爱需要的自由性
        2.2.2 恋爱动机的超肉体性
        2.2.3 恋爱行为的精神性
    2.3 大学生网恋的交往伦理
        2.3.1 恋爱交往的自由性
        2.3.2 恋爱交往的平等性
        2.3.3 恋爱情感的弱化性
    2.4 大学生网恋的德性问题分析
        2.4.1 恋爱责任问题
        2.4.2 恋爱道义问题
        2.4.3 恋爱真实性问题
3 大学生网恋现象的伦理评判
    3.1 大学生网恋积极的一面
        3.1.1 网恋有助于大学生树立良好的恋爱价值观
        3.1.2 网恋能促进大学生体会恋爱的精神性
        3.1.3 网恋是大学生现实恋爱的有益补充
    3.2 大学生网恋消极的一面
        3.2.1 网恋的虚幻性可能激发大学生恋爱的草率性
        3.2.2 网恋的无约束性可能激发大学生恋爱的欺骗性
        3.2.3 网恋造成大学生正常两性接触的缺失
        3.2.4 网恋会使大学生偏离正常的恋爱价值观
4 大学生网恋道德教育探究
    4.1 大学生网恋道德缺失的原因分析
        4.1.1 网络法律权威和伦理的弱化
        4.1.2 大学生道德自律较差
        4.1.3 高校与家庭教育管理的不足
        4.1.4 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4.2 大学生网恋的伦理对策
        4.2.1 强化网络伦理建设
        4.2.2 强化大学生道德修养与自律性
        4.2.3 强化高校伦理道德教育
        4.2.4 强化家庭道德教育
        4.2.5 强化社会伦理教育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6)网恋的虚拟人类学研究 ——一个风险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关于“网恋”的研究
        1.3.2 关于“情感风险”的研究
        1.3.3 关于“虚拟人类学”的研究
        1.3.4 文献评述
    1.4 概念界定
    1.5 内容安排与研究方法
        1.5.1 内容安排
        1.5.2 研究方法
第2章 网恋的概念、类型及风险性特征
    2.1 网恋的概念
    2.2 网恋的类型
    2.3 网恋的风险性特征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网恋风险的表现形式及其产生原因
    3.1 网恋风险的表现形式
        3.1.1 网恋不确定性增大的风险
        3.1.2 网恋中被欺骗的风险
        3.1.3 对网恋投入过多感情的风险
    3.2 网恋风险产生的原因
        3.2.1 网络技术引发风险
        3.2.2 网恋主体引发风险
        3.2.3 网恋特殊性引发风险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网恋风险的情感后果及如何降低风险
    4.1 网恋风险的情感后果
        4.1.1 情感的安全与健康方面的影响
        4.1.2 情感的自尊方面的影响
        4.1.3 情感的自我实现方面的影响
    4.2 如何降低网恋风险
        4.2.1 重新认识恋爱基础
        4.2.2 确保有效和充分的沟通
        4.2.3 借助于婚恋网站
        4.2.4 理性地看待“网恋”
    4.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7)网络美育及其实施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传统意义上的美育研究
        1.2.2 多维视野下的当代美育问题研究
        1.2.3 关于网络美育研究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本文逻辑结构
    1.5 创新点与不足
第二章 网络美育的背景
    2.1 网络美育的技术前提
        2.1.1 数字技术使网络美育成为可能
        2.1.2 数字传媒为网络美育提供便捷
    2.2 网络美育的文化背景
        2.2.1 网络美育与网络文化相互依存
        2.2.2 网络文化对网络美育的影响
    2.3 网络传媒下的艺术审美变迁
        2.3.1 载道教化转向自娱娱人
        2.3.2 精英审美让位于平民文化
第三章 网络美育的特征
    3.1 美育内容:赛博空间的虚拟审美
    3.2 美育主体与对象:虚拟世界的自由受众
    3.3 美育方法:在平等交往中实现多向互交
    3.4 美育功能:构建自我审美的艺术空间
第四章 网络美育的困境
    4.1 在线自由的美育行为失范
        4.1.1 网恋:凄美开放的罂粟花蕊
        4.1.2 网瘾:难以突围的精神迷宫
        4.1.3 网络病毒:数字帝国的屠城刺客
        4.1.4 网络隐私:无处遁形的秘密信息
        4.1.5 数字犯罪:指向现实的邪恶匕首
    4.2 网络美育失范的成因与危害
        4.2.1 网络审美行为失范的成因
        4.2.2 网络审美行为失范的危害
第五章 网络美育的实施路径
    5.1 网络行为主体的审美培育
        5.1.1 网络行为主体审美培育的重要意义
        5.1.2 网络行为主体的审美培育途径
    5.2 网络内容生产的美育优化
        5.2.1 优化网络内容的生产环境
        5.2.2 培养高素养的"舆论领袖"
    5.3 网络美育的媒体责任建构
        5.3.1 谨防网络媒体公信力的缺失
        5.3.2 重建网络媒体的审美社会学
    5.4 网络美育的社会约束与技术他律
        5.4.1 网络美育的社会约束
        5.4.2 网络美育的技术他律
结语:网络美育与审美人格生成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8)关于我国婚恋网站网络交友的研究 ——以世纪佳缘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第二节 研究目的及创新点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创新点
    第三节 研究现状综述
        一、关于"网恋"的定义
        二、"网恋"的特点和类型
        三、"网恋"的研究内容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一章 婚恋网站的发展概况
    第一节 婚恋网站的起源及发展
    第二节 我国婚恋网站的发展现状
    第三节 婚恋网站的功能和特点
        一、基于"爱"的需求
        二、网络的便利性
    第四节 婚恋网站的交友流程
第二章 婚恋网站的传播学分析
    第一节 传播主体的真实性与虚拟性
        一、后台实名注册、前台匿名交友
        二、可信赖的"陌生人"
    第二节 以婚恋为传播目的的理性搜索行为
        一、搜索的偶然性
        二、搜索的目的性
    第三节 会员的角色建构
        一、角色建构的实质:塑造完美自我
        二、角色建构的过程:自我表达
    第四节 会员的交往方式
        一、线上交往
        二、线下交往
第三章 婚恋网站的现实困境及未来发展
    第一节 婚恋网站在传播中存在的问题
        一、网络安全
        二、网络色情
        三、网络的过度使用
    第二节 婚恋网站面临运营制约
        一、信任体系有待完善
        二、盈利模式欠成熟
        三、缺乏国内风险投资的支持
        四、同质化现象严重
    第三节 婚恋网站的生存与未来发展
        一、提升安全性,加强信用认证服务
        二、婚恋网站盈利模式突围
        三、网民的自律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世纪佳缘会员调查问卷
作者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学术成果等
致谢

(9)大学生“网恋”的社会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生理因素的影响
二、心理因素的影响
三、社会因素的影响
四、结论

(10)已婚群体网恋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问题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1.3 重点解决的问题
    1.4 独创或新颖之处
2. 网恋问题概述
    2.1 网络出现背景及概念界定
        2.1.1 网络出现的背景
        2.1.2 网络概念界定
    2.2 网恋的概念
3. 已婚群体网恋原因分析
    3.1 已婚者个人因素
        3.1.1 已婚网恋者的分类
        3.1.2 已婚者自身心理特质影响
        3.1.3 已婚者受所处环境的影响
    3.2 网络技术因素
        3.2.1 网络普及与网民增加
        3.2.2 网络交友服务的发展
    3.3 网恋自身因素
        3.3.1 网恋有其独特的吸引法则
        3.3.2 网恋具有理想性
        3.3.3 网恋迎合了大众的面具心理
    3.4 社会环境因素
        3.4.1 网络文化价值观的多元化
        3.4.2 社会环境的宽容
4. 已婚群体网恋行为对家庭功能的影响
    4.1 传统到现代家庭功能的变迁
        4.1.1 传统社会家庭功能的分类
        4.1.1.1 家庭的本原功能
        4.1.1.2 家庭的基础功能
        4.1.1.3 家庭的衍生功能
    4.2 现代社会家庭功能的变迁
    4.3 已婚群体网恋行为对家庭功能的影响
        4.3.1 积极影响
        4.3.1.1 促进了家庭经济基础和生产方式的变革
        4.3.1.2 丰富家庭生活方式,培养了多元价值观念
        4.3.1.3 拓展了家庭成员交往时空,开辟了新的交往时空
        4.3.2 消极影响
        4.3.2.1 传统家庭观念悄然改变
        4.3.2.2 原有交往生态系统面临挑战
        4.3.2.3 交往主体的异化
5. 己婚群体网恋行为的启示
    5.1 为欲望寻找“度”和“平衡点”
    5.2 新家庭问题的出现
    5.3 现实情感与价值观念的淡化
    5.4 已婚群体网恋困境的出路
6. 结束语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导师简介
致谢

四、过程与结果:网恋现象的社会心理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新世纪我国青少年网恋研究的回顾与前瞻[J]. 刘斌志,赵婷.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19(06)
  • [2]中职学生网络偏差行为的调查研究[D]. 乔少丽. 扬州大学, 2019(02)
  • [3]1998—2017年中国青少年网恋网婚现象研究述论[J]. 范淑颖. 青少年研究与实践, 2018(04)
  • [4]小组工作介入流动青少年网恋问题的研究 ——以昆明市Y学校为例[D]. 李奏宇. 云南大学, 2014(02)
  • [5]大学生网恋现象的伦理研究[D]. 熊翠婷. 江西师范大学, 2013(03)
  • [6]网恋的虚拟人类学研究 ——一个风险的视角[D]. 王世晓.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1(05)
  • [7]网络美育及其实施路径研究[D]. 罗鹏程. 中南大学, 2011(05)
  • [8]关于我国婚恋网站网络交友的研究 ——以世纪佳缘为例[D]. 黄鹤. 华中师范大学, 2011(10)
  • [9]大学生“网恋”的社会因素分析[J]. 丁小翠. 中国商界(下半月), 2010(11)
  • [10]已婚群体网恋行为研究[D]. 张佳琳. 北京林业大学, 2009(01)

标签:;  ;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