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增值利用

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增值利用

一、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增值利用(论文文献综述)

张洁[1](2021)在《阿拉善左旗沙区生态产业化发展适宜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是在对于学习国内外的土地适宜性分析的基础知识之上,通过Arcgis将阿拉善左旗的相关指标进行叠加分析进一步的探索沙区生态产业的发展趋势以及对周边环境的改变。详细内容可归纳为以下几个部分:(1)对阿拉善左旗从2009年起到2018年的土地资源利用研究现状调查数据信息进行动态变化分析,主要分析其十年来的土地利用变化幅度、变化速度及其结构演变,发现在研究期中变化最大的是交通运输用地变化幅度为112.6%,其次是城镇及工矿用地变化幅度为25.79%;研究发现阿拉善左旗在2009-2018年期间土地利用整体结构越来越均衡化。以种植梭梭为主的企业更愿意选择开发性大的其他土地利用类型地区发展,交通运输用地的增加对企业对外快速扩展产业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以研究为目的的企业则选择基础条件较好以林、草为主要分布的地区发展。(2)在研究期间内,阿拉善左旗重度沙漠化所占面积较大,随着时间的变化,沙漠化情况在逐渐的好转,严重沙漠化由2009年的38.21%到2017年降为22.51%,中度荒漠化和轻度荒漠化的面积比有所增加。根据企业发展类型的不同类似蒙草等企业选择沙漠化程度较轻的地区发展,苁蓉集团等企业则选取开发性强的地区。(3)通过构建阿拉善左旗沙区生态指标评价体系具体分析相对应的指标层对企业发展适宜性的影响,并且发现随着年份的推移非适宜性在企业的不断发展中逐步的被改良,非适宜性土地的面积在十年间减少了535124.17hm2,向中度适宜性和高度适宜性逐步转化;在土地适宜性评价图中通过产业的分布点发现各类企业发展的区域周边适宜性有所改善由此可见企业选择发展地点并不决定了该企业的发展趋势,没有纯粹的不适宜发展地区,各类企业都有各自的发展模式及在贫瘠地区发展的相应应对措施。在本论文中主要是通过沙区典型产业在阿拉善左旗的分布情况分析其空间异质性及其主要经营产业并分析其资源可利用性与限制性,也为今后沙区产业的进一步研究发展水平方向提供了分析理论基础。

张志伟[2](2020)在《海绵城市政策的合法性约束与效率约束研究》文中指出海绵城市是我国生态领域的重要政策之一,自其提出以来,各地已经历了一轮建设热潮,国家也先后两批设立了30个海绵城市试点,初步完成了“先行先试”和“由点到面”两个阶段。中央对海绵城市的政策定位不仅仅在于城市雨洪的科学管理,还形成了包括水生态、水安全在内的一整套系统化目标体系。为支持试点海绵城市建设,财政部联合水利部等多部门开展了海绵城市建设中央财政支持工作;中央多次下发文件指导海绵城市各类规划编制;政府和民间智库也多次发起海绵城市建设研讨会。但从目前情况来看,海绵城市建设状况不容乐观,一些地区建设进程迟缓甚至停滞。这一现象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学者们指出,海绵城市政策对于因地制宜有着极高的要求,在不同气候条件下采取不同的建设方案,才能使海绵城市真正发挥作用。面对海绵城市这一建设目标复杂,同时又对因地制宜有着高要求的政策,想要解释其建设现状就必须对地方政府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几个关键问题进行探讨:地方政策在合法性约束下,多大程度上遵循了中央的政策体系;在效率约束下,多大程度上展开了因地制宜的政策探索;以及地方政策受合法性约束和效率约束程度的影响因素。为解答上述问题,本文使用语义挖掘和回归分析的方法进行实证研究。在语义挖掘部分,通过人工构建语义挖掘词袋、计算主题词TF-IDF权值、余弦相似度及组间差异检验等研究工具,对中央政府、60个试点和非试点城市所发布的海绵城市政策文本进行规模化语义分析。研究发现,试点城市的政策制定受合法性约束程度高,整体展现出对中央政策体系的遵从,虽受效率约束的程度较低,但在政策的操作方案层面也存在着一定的探索,整体上呈现出由高合法性约束和低效率约束形成的模仿型政策;非试点城市的政策制定也同样受高合法性约束,但受效率约束的影响程度比试点城市高,其更能根据自身情况对各类政策目标的注意力分配加以调整,部分非试点城市呈现出由高合法性约束和高效率约束形成的探索型政策。文章进一步考察了政策问题紧迫性、试点与否、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公民文化程度对两类政策约束的影响,发现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越有可能遵从中央政策体系;非试点城市、政策问题越紧迫、公民文化程度越高的地区越有可能产生因地制宜的政策调整。

王卓然[3](2019)在《基于沙产业发展下的鄂尔多斯市沙化土地利用效益研究》文中认为沙区经济作为土地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开发利用沙区资源,加快沙产业发展,对于中国西部地区生态保护环境建设、西部经济繁荣,富裕西部地区人民具有重要意义。鄂尔多斯市是内蒙古自治区荒漠化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国土总面积为8.68×106公顷,以毛乌素沙地和库布齐沙漠为主体的荒漠化面积就占4.23×106公顷,沙漠和沙地占该市总面积的49%。随着各种防沙治沙重点工程的实施,鄂尔多斯市沙化土地上的林草资源不断增加,显着改善当地的生态状况,为沙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对促进当地农牧民增收,加快区域经济发展起到积极作用。鄂尔多斯市现已初步形成以沙区中药材产业、生态经济林、瓜果产业、沙区养殖业、沙区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沙区微藻产业和沙漠旅游服务业等为主导产业的沙区特色产业,开发出重组木、医药保健品、饮食产品、果蔬产品,裘皮制品等大量沙产业产品,并带动了加工制作、储存包装、物流运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沙产业产业链持续延展,产值不断增加。本研究基于对鄂尔多斯市沙产业发展现状的实地考察和调研,结合并创新沙产业理论基础,对鄂尔多斯市沙产业发展优势条件和限制因素进行定性定量的研究,对内蒙古自治区及鄂尔多斯市沙产业发展现状进行阐述,对鄂尔多斯市沙产业发展模式与典型企业进行案例分析,对沙产业发展潜力及趋势进行SWOT分析。然后结合生态经济理论、持续发展理论和产业化经营理论,研究沙产业视角下鄂尔多斯市沙化土地利用(社会、经济、生态)综合效益评价及其耦合协调关系;分析并提出在沙产业发展下鄂尔多斯市乃至我国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沙化土地利用协同发展的对策和建议。本文旨在对发展鄂尔多斯乃至我国西部半干旱地区沙产业,促进生态脆弱地区生态、经济、社会三效益协同发展进行一定程度的探索研究,为建立一套生态建设、产业发展与农牧民致富相融合的新发展模式,提出相应对策和建议。通过结合数理统计、制图分析和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对鄂尔多斯市在沙化土地上发展沙产业的自然资源禀赋、社会经济背景、政策金融氛围进行分析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土地、光热、水资源、风能、植被等自然资源具有明显优势,社会经济背景、政策金融氛围良好,能够为鄂尔多斯市沙化土地上沙产业的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运用文献研究法和实地考察法,对研究区沙产业发展现状、沙产业发展模式和典型企业案例进行总结,对沙产业发展潜力及趋势进行分析,得出鄂尔多斯市沙产业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沙产业发展模式和典型企业案例可以成为我国西北部干旱半干旱地区沙产业发展的提供范例和导向,沙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未来将出现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态发展产业化和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协同创新发展的趋势。根据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和气象测算数据,构建鄂尔多斯市沙产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和鄂尔多斯市沙化土地综合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和标准差系数法对鄂尔多斯市2010-2017年沙产业发展情况和沙化土地利用效益及其耦合协调度进行综合测算评价后得出:2010年至2017年期间,鄂尔多斯市沙产业投入、沙产业产出和沙产业发展环境及综合评价值与鄂尔多斯市沙产业发展下沙化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及综合效益值总体均呈现为上升态势。2010-2017年鄂尔多斯市沙产业发展与土地利用效益两者之间的耦合关系较为稳定,关联程度较强,二者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得到进一步改善。2010年至2017年各年份之间子系统耦合协调度的离散程度不尽相同,整体呈上升趋势,从2010年的严重失调阶段逐渐进步发展到2016、2017年的子系统整体勉强协调阶段。针对沙产业发展与沙化土地利用效益系统间及内部出现的问题,提出沙产业发展下鄂尔多斯市沙化土地利用综合效益的提高需加大力度扶持沙产业企业,完善沙产业发展政策体系;编制沙产业发展规划,完善沙化土地功能区规划;强化沙产业发展技术支撑,提升沙产业发展水平;建立沙产业发展评估机制,创新国土绿化机制的若干对策和建议。

徐冬平[4](2018)在《北方农牧交错区农业可持续发展路径、模式及布局研究 ——以内蒙古通辽市为例》文中指出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区主要分布在年降水量200400 mm、干燥度12的内蒙古高原南缘和长城沿线地区,属于半干旱生态脆弱地区。在当前国际社会对生态脆弱地区高度关注和中国经济新常态背景下,肩负生态屏障、区域均衡发展等重要使命的北方农牧交错区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然而,北方农牧交错区作为典型的水资源缺乏地区,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环境下,地表水资源已几近枯竭。而北方农牧交错区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水资源无序使用,更是加剧了区域的水危机,草场退化、土壤沙化、土地盐碱化等生态问题严重危及区域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因而,有必要从水资源约束视角关注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模式与布局问题,在有限水资源支撑下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生态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本研究通过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相结合的方式展开。在对既有北方农牧交错区相关研究成果梳理与北方农牧交错区实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选择北方农牧交错区典型代表区域——通辽市作为案例地开展研究。通过分析北方农牧交错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判定农业可持续发展关系到北方农牧交错区可持续发展的重点,认为北方农牧交错区可持续发展的本质问题在于水资源的缺乏与传统农业过度开发引起的区域水资源部门间配置不合理导致的生产发展矛盾,以及传统农业过度开发有限水资源引发的生态环境恶化问题。鉴于此,本研究以水资源为条件约束,利用系统动力学方法,通过传统农业发展路径、退耕还牧农业发展路径、循环农业经济发展路径等3种路径的综合仿真研究,探究北方农牧交错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优路径。基于循环农业经济发展最优路径,具体构建农业、农牧、牧业等3类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并在各模式经济效益分析基础上,依据技术难易、经济投入和发展阶段等因素,将各类循环农业发展模式细分为6种具体子模式,以供北方农牧交错区循环农业经济发展选择。为更好指导区域循环农业发展实践,本研究以乡镇为行政单元,从现状、发展优先状态和水资源制约等3种发展状态开展农牧空间功能分区研究,并结合循环农业发展模式体系,从空间和时间维度开展循环农业发展模式的综合布局研究,最终形成如下研究结论。(1)发展循环农业经济是北方农牧交错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优路径。通过对退耕还牧、循环经济等发展路径的系统动力学模拟仿真研究,并对运行结果进行对比研究,表明模拟期末循环经济路径下GDP总量分别为传统农业路径和退耕还牧路径下的1.08和1.95倍,用水效率分别为1.41倍和1.82倍,这说明循环经济的发展路径能够延长产业链条,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较高水资源利用效率、较明显改善生态环境的效果、较强吸纳农村转移劳动力的能力,能够更好地促进北方农牧交错区的可持续发展。(2)循环农业发展模式体系可为北方农牧交错区发展循环农业经济提供多种选择。通过构建循环农业发展模式体系,改变了长期以来北方农牧交错区缺乏循环农业发展模式指导体系的现状,有效地促进了循环农业经济优势和价值的发挥。研究表明,循环农业发展模式比传统农业发展模式体系的人均收入提高了47.44%,用水效率提高了80.75%,地均效率提高了80.96%,总用水量节约了18.43%,总占用土地面积节约了18.53%;循环牧业与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均有相应提高。同时,研究按照发展阶段不断高级化和建设内容不断丰富化的原则设计了循环农业经济子模式,既为北方农牧交错区发展循环农业经济提供了充分的选择,也农牧交错区实现循环农业经济多元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3)科学的农牧空间功能分区是合理布局循环农业发展模式的基础。基于北方农牧交错区农业过度发展的事实,提出层级递进的农牧空间功能分区思路,并开展了通辽农牧空间功能分区的综合研究,研究表明与发展优先农牧及生态优先空间分区相比当前状态下分别有16个和26乡镇过度开发了农业,分别占乡镇总数的21%和33%。这说明当前状态下,通辽市的农业发展呈过度开发态势,需要通过改变当前的发展路径来扭转这种态势。(4)循环农业发展模式的综合布局明确了北方农牧交错区发展循环农业的空间格局。确定了循环农业发展模式综合布局的4条原则和4种方法。并在遵循原则的情况下,利用综合布局方法,实现了通辽市循环农业发展模式时空结合的多尺度动态布局,有利于区域实现循环经济促动下的稳步发展,有利于区域循环农业经济实现长效的发展,这为北方农牧交错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持续的内生动力。(5)提出了推行农业生产组织有效地促进循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和建议。在对循环农业经济技术采用模式综合布局的基础上,本文提出推行农业生产组织有效地促进循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和建议。推行循环农业经济时要将循环经济的技术发展模式与农业生产组织模式相结合,利用循环经济的技术模式来丰富组织模式的内容,利用组织模式来推动技术模式的发展,相互支撑。本研究提出了适合北方农牧交错区的4种组织模式,分别是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和生态园区等4种组织模式,并建议不同的组织形式与相适应的循环农业经济技术模式相结合,以更好地推动通辽是循环农业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赵琳[5](2017)在《辽西北地区生态园林和树种选择的分析与研究》文中认为风景园林学是一个复杂的科学体系,它包含美学、生态学、风水学、社会学等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风景园林学已不单单是人们传统思想里单纯负责造园设计的学科,越来越多的责任需要风景园林人去肩负。近年来,由于城市建设和经济的飞速发展,沙尘天气、雾霾、温室效应等环境问题日益突显,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辽西北地区作为辽宁省生态环境较为落后的地区,景观的多样性也相对欠缺。根据调查,该地区土壤问题严重,水土流失致使土壤肥力减弱,降水量较少而蒸发量较高,加之本就稀缺的水资源,使得辽西北地区多数成为了干旱半干旱地带,这样的环境难以支撑各类植物的生长生存,更无法形成良好的植物景观斑块。如果不采取相应的手段加以改善,这样的情况只能恶性循环,社会经济也会因此受到影响,为打造生态宜居城市,本文采用灰色关联理论和层次分析法对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园林设计指标与适宜树木的选择进行分析与研究,相关研究结果如下:(1)本文选取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进行分析,通过资料收集、文献查阅和归纳总结,发现该地区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急需改善。由于移民毁林、政策疏漏,乱砍滥伐等一系列问题,辽西北地区已从本是水草丰茂,资源富足的风水宝地,变成了现如今资源稀缺,生态环境脆弱的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极为缺乏,植物种类也较为单一,土地沙化、盐碱化日趋严重,直接或间接导致该地区经济衰退,成为辽宁省经济相对落后地区。(2)本文通过层次分析法对辽西北生态园林设计指标进行分析评价,选取四类准则层和二十类指标层进行分析,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收集群众意见,经过计算得出各因子权重大小并排序。在准则层因子分析中,生态功能依旧是人们关注的重点问题,能否发挥景观的生态效益是一个优良的景观园林的基础,在此之下辅以相应技术对人文功能、社会功能和美学功能加以保障。在对指标层因子分析中,按权重大小排序,原始环境自然保护(C11)、生物多样性(C12)占有非常高的比重,而经济维护性(C46)与植物形态(C25)则占比重最低。(3)通过对灰色关联度理论和适地适树理论的理解与综合运用,对辽西北地区的树种与地区进行匹配分析。将辽西北划分为阜新县、义县等17个地区,选取落叶松种群等8种典型树种种群进行评价。计算各个树种种群防风固沙与水土保持效果测度,选取各地区最优树种种群。经过实地考察,对所选指标进行分析,得出各地区最适合树种为:阜新县为蒙古栎;锦州市义县为杨树,锦州市太和区为油松,葫芦岛市连山区为杨树,葫芦岛市南票区为柞树,葫芦岛市龙港区为落叶松,葫芦岛市兴城市为柞树,葫芦岛市绥中县为刺槐,葫芦岛市建昌县为柞树,朝阳市喀左县为柞树,朝阳县为刺槐,朝阳市龙城区为柞树,朝阳市北票市为刺槐,朝阳市建平县为华北落叶松,朝阳市凌源市为油松,沈阳市康平县为樟子松,彰武县为油松。

连怡婷,马军[6](2016)在《基于钻石理论模型的蒙草抗旱的行业发展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草原生态修复,是一项需要植物与科技手段双项驱动的综合的、高难度事业,蒙草抗旱致力于草原生态修复及干旱半干旱区的生态修复,并为其他生态修复提供基础。同时带动当地就业,助力区域经济发展。文章基于波特钻石理论模型就内蒙古和信园蒙草抗旱绿化股份有限公司Inner Mongolia Hotision&Monsod Drought-Resistance Greening Co.Ltd.(以下简称蒙草抗旱或蒙草Monsod Drought-Resistance)各发展要素进行分析,进而提出蒙草抗旱的行业发展对策。

宁睿[7](2016)在《锯末对棕壤坡面有机质和氮元素含量的影响》文中提出在我国,水土资源缺乏是一种常见现象,尤其是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这对建设生态环境和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与土壤特性密切相关,因此研究土壤的水土流失变化规律,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如何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节约工程、提高经济效益的理论基础。本文采用室外模拟干旱、半干旱地区坡面治理的方法,通过测量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在生长过程中的坡面土壤有机质、土壤氮元素含量,研究锯末对坡面棕壤有机质含量和坡面棕壤氮元素含量变化的影响,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同样条件下,使用了锯末材料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比未施用锯末材料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动小,说明锯末对棕壤坡面中有机质的流失有一定缓解作用。(2)在七月中旬到八月中旬这一个观察期内,各个深度都有很明显的下降趋势。其中,以20-30cm下降趋势最为明显,幅度也最大,与对照组差距也最明显。考虑到紫花苜蓿的生长规律与气候等因素的影响,这个时间段是土壤有机质含量大幅下降期,但锯末组仍旧能够有效的减缓土壤中的有机质流失。(3)同组别里,对照组土壤有机质含量升高的幅度明显比锯末组小,再一次说明锯末对棕壤坡面有机质有更好的保持作用。(4)同样条件下,使用了锯末材料的土壤氮元素含量比未施用锯末材料的土壤氮元素含量变动小,说明锯末对棕壤坡面中氮元素的流失有一定缓解作用。(5)在七月中旬到八月中旬这一个观察期内,各个深度都有很明显的下降趋势。其中,以20-30cm下降趋势最为明显,幅度也最大,与对照组差距也最明显。考虑到紫花苜蓿的生长规律与气候等因素的影响,这段时间段是土壤有机质含量大幅下降期,但锯末组仍旧能够有效的减缓土壤中的氮元素流失。(6)同组别里,对照组土壤氮元素含量升高的幅度明显比锯末组小,同样说明锯末对棕壤坡面氮元素有更好的保持作用。(7)在土壤有机质与氮元素的分析过程中,通过分析图表发现,在一定程度上,两者的变化趋势有相似性,这说明土壤有机质和土壤氮元素在一定程度上与土壤中的含量是息息相关的。(8)通过统计分析表明,施加锯末对径流小区0-10cm土层深度有机质和氮元素均减少效果极显着;施加锯末对径流小区10-20cm土层深度有机质和氮元素减少效果显着;施加锯末对径流小区20-30cm土层深度有机质减少效果极显着,但施加锯末对径流小区20-30cm土层深度氮元素减少有显着缓解作用。(9)施加锯末可以提高土壤氮元素含量和有机质含量;同一处理棕壤有机质含量0-10 cm最高,10-20 cm次之,20-30 cm最低。锯末小区内不同坡位土壤氮元素含量呈现出:中坡位>上,下坡位;对照小区的土壤氮元素含量在下坡位累积,呈现出:下坡位>上,中坡位。这表明在锯末措施影响下,有利于提高整个坡面氮元素含量。综上可知,在棕壤坡面土层下面填埋一定锯末能够减少坡面土壤有机质和土壤氮元素的流失,在今后农耕坡面防护等项目中可以采用此措施。

张秀琴[8](2013)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农业水资源管理的适应对策》文中认为目前,中国经济社会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经济增长方式加快转变,综合经济实力及人均收入均有显着提高。我国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消耗了大量资源,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突出。过度开发水资源、以粗放方式发展经济的后果不断显现。而全球变暖的态势更加剧了上述问题的严重程度,增加了未来水资源利用的不确定性和风险。面对严重的水资源形势,我国政府把解决水资源问题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强调水是基础性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把建设节水型社会作为解决中国水资源问题最根本的战略举措,积极采取行动进行一系列相关政策改革。目前的实际情况是种植业用水的效益最低,可恰恰使用了最多的水量,高开采成本的深层地下水被大量用于低价值的作物灌溉,这与水价值理念反差甚大。解决公共河流资源所面临的问题以及管理和保护好水资源,需要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研究水资源的保护问题,从供给取向转向供给与需求相结合的取向,即在关注供给短缺的同时也要注意节制需求,建立水资源需求管理,建构节水型的社会;在运用工程技术解决问题时,要结合社会学和环境影响的评价。水环境的状况关系到气候的变化。自然的蒸发和气候的变化虽然可能影响河流的流量,但绝对不会在一个较短的历史阶段内直接导致河流的干涸和断流,因为如果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能根据降雨量和河流流量的大小来限制自己从河流中的取水量,如果没有人类行为的介入和影响,那么河流总可以保持有最低限度的或安全线内的流水。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所关注的严重社会问题,环境保护成为世界各国都极为重视的公共事务。同样,环境保护问题也是中国社会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性问题。而在环境保护问题中,最为突出的和最重要的问题,可能是水资源危机以及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问题。水是人类生存所必需的资源,水资源是否得以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直接关系到水对人类生存和生活的利与害:清洁的水有利于人类生活,而污染的水则给人类带来灾难;水量过多或过少,就会相应地带来洪涝或干旱等灾害。因此,这就要求人类能科学合理地保护和利用水资源。在以往关于水资源问题或水利问题的认识和研究中,人们把较多的注意力停留在工程技术的层面上,这是受那种“人定胜天”或科学主义观念支配和影响的结果。在对待水利问题和水资源保护问题上,人们对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观念中所包含的人文主义精神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其具体表现就是对水问题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相对滞后,对重大水利工程和水资源管理的制度供给存在严重不足现象,工程解决机制与社会解决机制存在不协调的现象。以往侧重以工程技术解决水资源问题的策略,某种意义上仍是通过再分配的机制来缓解资源稀缺问题,然而这一途径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资源短缺和生态的平衡问题,相反可能会进一步加剧生态的危机。由此表明,水环境问题不是一种简单的技术问题,而是复杂的社会问题。探讨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需要从技术和社会等多方面因素中寻找合适的路径和策略。中国的水资源危机不仅十分突出,而且已经成为经济增长和现代化进程中的根本性制约因素。由于水资源观念落后,涉水行为失当,水资源管理效率低下,造成水资源的巨大浪费,更加重了我国的水资源危机。制度因素是造成水资源危机的根本性原因,政府缺位造成水资源产权模糊,市场缺失造成水资源滥用,计划失效造成水资源配置混乱。中国水资源问题的根源并不是缺少工程技术措施,而是没有建立起促进节水和治污等先进、高效、优良技术大规模应用的制度框架。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为人们在水资源利用与合作方面提供一个基本框架,以此规范人们的经济关系并对人们的用水行为进行监督,引导经济主体的外部利益内在化,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保护水环境。设计水资源安全性制度的基本思路是要组成一个以水资源产权制度为核心,水资源统一管理制度为前提,水权交易与水资源市场制度为基础,水资源价格制度为手段,水资源法律监督制度为保障,水资源文化制度为条件的完整的水资源制度体系。

韩永光[9](2012)在《乌兰布和沙漠绿洲沙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指出乌兰布和沙漠东北部是内蒙古规模最大的沙漠绿洲,其垦殖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现在绿洲面积仍在大幅度增长。关于乌兰布和沙漠水土资源开发利用、绿洲建设、沙产业发展等方面的研究报道不少,这些研究对乌兰布和沙漠绿洲的发展起到了现实的指导作用。但是近几十年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最快的一个时期,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之间的关系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有必要把绿洲沙产业的思想、科学理论和实践系统地进行梳理和总结。作者在乌兰布和沙漠地区工作20多年,对该地区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状况和资源环境问题有深刻的了解,结合攻读博士期间学习的科学理论,本着联系实际对绿洲沙产业可持续发展理论体系进行阐述,运用发展绿洲沙产业的理论分析乌兰布和沙漠地区的资源环境问题,研究总结切实可行的开发技术,提出合理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并提出保持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措施和政策保障。论文分7章:前言;乌兰布和沙漠(基本情况介绍);乌兰布和沙漠绿洲沙产业可持续发展理论体系构建;乌兰布和沙漠绿洲沙产业发展条件分析;乌兰布和沙漠绿洲沙产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和经济增长预测:乌兰布和沙漠绿洲沙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措施和政策保障;结论与讨论。沙漠绿洲沙产业的概念是:利用沙漠绿洲自然及生物资源,采用高新技术,高效转化太阳能,延伸产业链,对接市场,实现沙漠绿洲可持续发展的高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三效合一”的知识密集型产业。沙漠绿洲沙产业可持续发展须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效益最大、高科技支持、光能利用最大化、资源开发的双项目标、资源开发适度利用、产业间多项互补等原则。乌兰布和沙漠的主要风险是自然灾害,优势条件是水、土地和光能。基于模糊评价法的定量评价模型的模拟结果显示,乌兰布和沙漠绿洲沙产业发展面临自然环境风险、市场环境风险和企业内部风险这三个层次的风险。该地区沙产业发展风险评级等级为良,也就是说在该地区发展沙产业风险较低。与自然环境风险和市场环境风险相比,由于企业内部风险的评价等级为差,因此该地区发展沙产业是要特别重视对企业内部风险的控制和防范,重点应该放在技术和管理上。用回归模型分析乌兰布和沙漠绿洲沙产业结构,结果表明轻工业、养殖业和旅游业都对当地的经济有正向影响。其中对地方经济贡献最大的是轻工业(相关系数0.632),其次是养殖业(相关系数0.383),贡献最小的是旅游业(相关系数0.176)。利用Eviews软件建立非季节的Holt模型来预测乌兰布和沙漠绿洲不同沙产业今后经济增长趋势,2011—2015年种植业、养殖业、经济林、中草药和旅游业的产值(收入)都呈增加的趋势,种植业和养殖业增加趋势明显高于其他3种产业类型。乌兰布和沙漠发展沙产业的基本模式包括:城市和农村的地域经济一体化模式;沙产业建设、生态建设、经济发展一体化模式;高效节水设施农业发展模式;以生态治理为核心的沙产业发展模式;林草种植结合的发展模式和可再生能源发展模式。乌兰布和沙漠绿洲沙产业主要以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种植加工为主的绿色食品产业;以肉苁蓉、甘草、苦豆子等为主的中药材加工业;以果——粮模式、果一菜模式和果——草模式为主的生态经济林产业;以奶牛和肉羊养殖为重点的畜牧养殖业;顺应时代潮流发展,自然人文兼具,科技生态并重,历史文化交融的复合型多功能的生态旅游业,发展光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六大产业。

赵鸿[10](2012)在《黄土高原(定西)旱作农田垄沟覆膜对马铃薯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影响》文中研究说明在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以目前主要经济作物马铃薯为研究对象,针对该地区一年中前期降水少、气温低、后期气温高的自然特点,为了提高作物产量和降水利用效率,从收集田间降水和防止生长后期温度过高这两个角度出发,将不同覆膜栽培模式和不同时期揭膜两种方式结合起来,于2009-2010年在定西进行了2个生长季的大田试验。试验一在2009年设4个处理:(1)露地平作无覆膜种植(对照,CK);(2)垄沟无覆膜种植(简称土垄,SR:垄宽40cm、沟宽60cm,沟内种植);(3)垄沟半膜覆盖种植(简称膜垄,MR:只覆盖垄,沟内种植,垄宽40cm、沟宽60cm);(4)垄沟全膜覆盖种植(简称垄沟全膜,MFR:沟内种植,垄宽40cm、沟宽60cm),2010年在前4个处理的基础上增加了(5)双垄沟全膜覆盖种植沟垄侧种植(简称双垄沟全膜,DMFR:小垄宽40cm、大垄宽70cm,大垄两侧近沟处种植)。试验二在试验一的基础上,对处理(4)MFR和(5)DMFR分别进行不同时期揭膜处理,设为(1)M50;(2) M65;(3) M80/85;(4) Mw,表示在播种后分别覆膜50,65,80/85天和整个生育期,之后沟膜被揭掉。文中通过对旱地马铃薯不同覆膜栽培模式以及覆膜时期对马铃薯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分析了不同试验条件下马铃薯物候期、株高、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根冠比、土壤温湿度等的变化规律,探讨了全膜垄沟覆盖不同时期的揭膜效应,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起垄覆膜(垄沟全膜MFR、双垄沟全膜DMFR)较其它栽培模式(膜垄MR、土垄SR、平地CK)收集到更多的降水,集雨效率明显提高,最高可达89.5%。2009年,膜垄MFR、MR的集雨效率分别为85.1%、82.8%,而土垄SR的集雨效率为20.2%。2010年,DMFR、MFR和MR的集雨效率分别为89.5%、88.7%、85.5%,而SR的集雨效率为23.6%。(2)在发芽出苗期间(播种后48天内),DMFR和MFR能显着降低马铃薯地的实际蒸散量ET(2009年,MFR比CK51.0mm减小45.0%;2010年,DMFR、MFR比CK53.2mm分别减小15.4、21.8%,两年差异均达到显着水平)、增加浅层土壤湿度(2009年MFR比CK181.34mm高出15.94、13.28%;2010年,DMFR、MFR比CK277.33mm分别高出21.79、17.04%,两年差异均达到显着水平)、日平均地温增加(2009年MFR高2.48℃C,2010年DMFR、MFR高3.49、3.19℃C,两年差异均达到显着水平)。随着植物冠层的长大,温度差异逐渐减小(2009年,生长中期MFR比CK高1.38℃C,后期高0.82℃℃;2010年,DMFR、MFR中期高0.73、0.24℃C;后期高0.57、0.13℃C,差异显着,但DMFR和MFR之间的差异不显着)。MR和SR对增加浅层土壤温湿度的表现不明显,没有达到显着水平。(3) DMFR和MFR浅层土壤温湿度的增加使得马铃薯出苗提前(2009年,MFR的出苗时间比CK46.0天提前11.7天,2010年DMFR、MFR比比CK32.7天分别提前8.2、8.1天),出苗率高达98.7%(2009年,MFR比CK85.0%增加14.4%;2010年,DMFR、 MFR比CK90.3%增加9.6、9.3%,两年差异均达到显着水平),出苗-收获的持续期延长4.0-12.9天(2009年,MFR比CK104.3天延长了4.0天;2010年,DMFR、MFR比CK122.3天延长了12.9、12.1天,其中主要表现在块茎形成期的延长,2009年,MFR比CK25.7天延长了2.3天;2010年,DMFR、MFR比CK25.7天延长了4.1、3.3天,两年差异均达到显着水平,但DMFR和MFR之间的差异不显着),有助于出苗后的营养生长和后期的生殖生长。(4)起垄覆膜显着增加了植株高度、LAI,使得冠层光合叶面积增大,同化更多的碳水化合物并向地下运输和转移,叶片、匍匐茎、根等器官的干物重也显着增加。同时出苗到收获期的延长,使得块茎膨大在更长的时间内进行。成熟收获时,DMFR、MFR的根冠比(地下部分(包括块茎)与地上部分的比值)比CK0.98分别高出66.21、59.79%,差异达到显着水平。MR、SR比CK分别高出55.15、14.11%,差异不显着。(5)起垄覆膜能够显着影响块茎膨大、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WUE),尤其能够增加大薯(>150g)的数量和重量,最终使得块茎产量和WUE显着增加。2009年,MFR的产量、WUE比CK分别增加了57.4%、70.3%,差异达到显着水平;其次是MR,增加了33.1%、31.9%;SR较低,增加了10.4%、8.4%,CK最低,产量为2739.6kg ha-1、WUE为12.0kg ha-1mm-1。2010年,DMFR、MFR、MR、SR的产量比CK2973.8kg ha-1分别增加了78.2、69.7、32.7、11.6%,WUE比CK10.7kg ha-1mm-1分别提高了62.2、56.8、30.6、3.2%。DMFR和MFR之间的差异不显着。(6)虽然起垄覆膜能显着提高作物的产量,但由于生长中后期(7月份)温度较高,整个生育期全程覆膜不利于块茎膨大(畸形率和小薯率高)。因此,为了减少对块茎产量的负面影响,沟膜必须尽早揭掉。覆膜65天(M65)后揭掉沟膜能充分利用土壤水分和集雨,对提高产量和WUE非常有利。提前(M50)或推迟(M85/M80)20天左右揭膜或者整个生长季覆膜(Mw)对植株生长有不利影响,并且产量和WUE随着覆膜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增产表现为:2009年,M65、M85的产量较CK分别增加了92.5%、45.7%,较Mw3667.5kg ha-1分别增加了43.8%、8.9%。2010年,M65、M50、M85较CK分别增加了77.8、70.0、68.2%,较Mw4844.0k ha-1分别增加了9.2%、4.4%、3.3%。提高WUE的表现为:2009年,M65、M80的WUE较CK分别增加了112.6%、58.4%,较Mw16.9kg ha-1mm-1分别增加了50.3%、11.8%。2010年,M65、M50、M80的WUE较CK分别增加了70.6、60.3、45.9%,较Mw16.71kg ha-1mm-1分别增加了13.0%、6.2%、-3.1%,M65与CK的差异显着,M65与Mw的差异在2009年显着,但2010年不显着。(7)覆膜65天由于显着地提高了作物产量,使得经济效益和产投比明显提高。两年的试验中,经济收益和产投比的高低顺序均为M65>M50>M80/85>Mw>CK。2009年,从经济效益来看,M65是Mw的3.18倍,是CK的3.22倍,M85是Mw的1.62倍,是CK的1.64倍。从产投比来看,M65较Mw增加了60.51%,较CK增加43.65%。M85较Mw增加17.19%,较CK增加了4.87%。2010年,从经济效益看,M65是Mw的1.28倍,是CK的2.14倍,M50是Mw的1.12倍,是CK的1.86倍,M80是Mw的1.08倍,是CK的1.80倍。从产投比来看,M65较Mw增加50.25%,较CK增加26.52%。M50较Mw增加40.13%,较CK增加15.58%。M80较Mw增加38.09%,较CK增加13.37%。(8)收获后M65在土壤深层能遗留较高底墒,61-100cm深的土壤含水量在M65、M85、Mw中分别为86.9、80.7、81.2mm,M65明显高于M85和Mw,差异显着。这样在后茬作物播种时土壤中已经含有足够的水分,能够确保后茬作物更好的生长。(9)覆膜65天能增加早期的土壤温湿度,降低后期的高温,改变水热组合,增加WUE和产量,提高经济效益。揭膜后将地膜随时拿出地块,减轻了地膜对土壤环境的污染。遗留的底墒更适合在春季降水相对较少的年份,是黄土高原半干旱区一项有效的增产增收和应对气候暖干化的良好措施。

二、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增值利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增值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1)阿拉善左旗沙区生态产业化发展适宜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2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地貌特征及其气候条件
    2.3 区位资源
        2.3.1 自然资源
        2.3.2 种植及养殖
        2.3.3 沙漠旅游
    2.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2.4.1 研究内容
        2.4.2 研究方法
    2.5 技术路线图
3 植被覆盖与沙区产业发展现状
    3.1 沙生植物开发与利用
    3.2 阿拉善左旗沙生植被资源
    3.3 阿拉善左旗生态产业
    3.4 植被覆盖率与沙区产业发展
4 土地利用变化与沙区产业动态分析
    4.1 土地利用变化幅度分析
    4.2 土地利用变化速度分析
    4.3 土地利用结构演变分析
    4.4 土地利用与沙区产业发展
5 土地沙漠化与沙区产业动态分析
    5.1 沙漠化现状及空间分布
    5.2 沙漠化土地转移矩阵
    5.3 土地沙漠化重心迁移
    5.4 沙漠化与沙区产业发展
6 阿拉善左旗沙区生态产业适宜性研究
    6.1 构建目标函数指标模型
    6.2 准则层指标分析
        6.2.1 水资源现状
        6.2.2 阿拉善左旗人口现状分析
    6.3 指标评价综合分析
7 讨论
8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2)海绵城市政策的合法性约束与效率约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 技术路线
2 文献综述与理论溯源
    2.1 政策试验与试点机制
        2.1.1 政策试验相关研究
        2.1.2 试点机制相关研究
    2.2 试点机制中政策的合法性约束与效率约束
        2.2.1 政策约束研究的必要性及界定
        2.2.2 政策的合法性约束和效率约束来源
    2.3 海绵城市与生态系统服务理论
        2.3.1 海绵城市相关研究
        2.3.2 生态系统服务理论相关研究
    2.4 研究述评
3 研究假设的提出及研究方法
    3.1 研究假设的提出
        3.1.1 政策合法性约束和效率约束研究假设
        3.1.2 政策合法性约束和效率约束的影响因素假设
    3.2 语义挖掘研究方法
        3.2.1 研究方法来源及数据选择
        3.2.2 人工创建词袋
        3.2.3 TF-IDF算法
        3.2.4 余弦相似度计算
        3.2.5 组间差异检验
4 测量结果及分析
    4.1 海绵城市政策的合法性约束分析
    4.2 海绵城市政策的效率约束分析
    4.3 试点与非试点政策约束组间差异检验
    4.4 政策合法性约束和效率约束的影响因素
        4.4.1 变量选择与描述
        4.4.2 回归过程及结果
5 政策建议
    5.1 提升海绵城市中央政策的开放性
        5.1.1 构建灵活完善的海绵城市建设评价方法
        5.1.2 注重对地方建设经验的吸收
    5.2 促进海绵城市理念与城市建设相融合
        5.2.1 增强海绵城市政策目标与城市需求的匹配度
        5.2.2 提高海绵城市建设方案的技术适应性
    5.3 增强政府对海绵城市政策决策的科学性
        5.3.1 海绵城市决策的智慧化
        5.3.2 重视海绵城市建设中的政府协作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试点和非试点城市名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3)基于沙产业发展下的鄂尔多斯市沙化土地利用效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沙产业发展研究进展
        1.2.2 土地利用效益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相关概念及理论
        1.5.1 相关概念
        1.5.2 基础理论
2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条件
    2.2 社会经济状况
    2.3 土地利用现状
    2.4 沙化土地环境特征
3 沙产业发展条件现状与发展模式趋势研究
    3.1 沙产业发展与沙化土地利用条件
    3.2 沙产业发展现状
    3.3 沙产业发展模式与典型企业案例分析
    3.4 沙产业发展潜力及趋势分析
4 沙产业发展与沙化土地利用效益评价
    4.1 评价目的及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4.2 选取评价方法
    4.3 沙产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4 沙产业发展评价结果及分析
    4.5 土地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6 沙化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结果及分析
5 沙产业发展与土地利用效益耦合关系与对策分析
    5.1 耦合机理
    5.2 耦合关系研究模型
    5.3 沙产业发展与土地利用效益耦合评价
    5.4 沙产业发展与沙化土地利用效益子系统耦合协调度分析
    5.5 沙产业发展与沙化土地利用效益耦合协调发展的对策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的科研成果

(4)北方农牧交错区农业可持续发展路径、模式及布局研究 ——以内蒙古通辽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进展与评述
    2.1 国外研究进展
        2.1.1 气候变化对农牧交错区影响研究
        2.1.2 农牧交错区水资源利用研究
        2.1.3 农牧交错区生态系统功能研究
        2.1.4 农牧交错区农牧民生计研究
    2.2 国内研究进展
        2.2.1 农牧交错区演变研究
        2.2.2 农牧交错区人地关系研究
        2.2.3 农牧交错区可持续发展研究
        2.2.4 农牧交错区研究方法
    2.3 研究述评
        2.3.1 研究现状述评
        2.3.2 研究启示
第三章 研究理论基础
    3.1 景观生态学理论
    3.2 可持续发展理论
    3.3 环境承载力理论
    3.4 循环经济理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北方农牧交错区农业可持续发展路径选择
    4.1 案例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4.1.1 案例区概况
        4.1.2 数据来源
    4.2 北方农牧交错区传统农业发展路径分析
        4.2.1 北方农牧交错区传统农业地位与作用分析
        4.2.2 水资源对传统农业发展路径约束效应分析
        4.2.3 北方农牧交错区传统农业发展路径仿真研究
    4.3 北方农牧交错区退耕还牧农业发展路径研究
        4.3.1 北方农牧交错区退耕还牧农业发展路径
        4.3.2 北方农牧交错区退耕还牧农业发展路径仿真研究
    4.4 北方农牧交错区循环农业发展路径研究
        4.4.1 北方农牧交错区循环农业发展路径
        4.4.2 北方农牧交错区循环农业发展路径仿真研究
    4.5 北方农牧交错区农业可持续发展路径选择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北方农牧交错区循环农业发展模式研究
    5.1 循环农业发展模式体系
    5.2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构建
        5.2.1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结构分析
        5.2.2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经济效益分析
        5.2.3 农业循环经济子模式研究
    5.3 牧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构建
        5.3.1 牧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结构分析
        5.3.2 牧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经济效益分析
        5.3.3 牧业循环经济子模式研究
    5.4 农牧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北方农牧交错区农牧空间功能分区研究
    6.1 层级递进的农牧空间功能分区
    6.2 农牧空间功能发展现状
    6.3 发展优先的农牧空间功能分区
        6.3.1 发展优先农牧空间功能各项指标评价
        6.3.2 发展优先的农牧空间功能分区
    6.4 水资源约束下农牧空间功能分区
        6.4.1 水资源约束下农牧空间功能各项指标评价
        6.4.3 水资源约束效应评价
        6.4.4 水资源约束下空间功能分区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基于空间功能分区的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布局研究
    7.1 循环农业发展模式综合布局原则与方法
    7.2 乡镇循环农业发展模式综合布局
    7.3 旗县循环农业发展模式综合布局
    7.4 市级循环农业发展模式综合布局
    7.5 本章小节
第八章 循环农业组织模式研究
    8.1 家庭农场组织模式
    8.2 合作社组织模式
    8.3“龙头企业+农户”组织模式
    8.4 生态园区组织模式
第九章 研究结论、创新及展望
    9.1 主要结论
    9.2 创新之处
    9.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图1 调查足迹图
    附图2 旗县层面近期发展循环经济策略布局图
    附图3 旗县层面中期发展循环经济策略布局图
    附图4 旗县层面远期发展循环经济策略布局图
    附表1 当前状态通辽市农牧空间功能一览表
    附表2 通辽市发展优先的农牧空间功能一览表
    附表3 通辽市水资源约束下农牧空间功能一览表
致谢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5)辽西北地区生态园林和树种选择的分析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水资源匮乏,缺乏科学管理
        1.1.2 对于耐旱植物的研究与应用不足
        1.1.3 生态脆弱,环境急需恢复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区域概况及理论概述
    2.1 辽西北研究区域概况
        2.1.1 研究区概要简介
        2.1.2 研究区自然概况
        2.1.3 研究区经济概况
        2.1.4 研究区生态环境现状和问题
        2.1.5 研究区生态环境恶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2.2 相关理论概述
        2.2.1 灰色关联度理论
        2.2.2 适地适树理论
第三章 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园林设计指标分析
    3.1 生态园林
        3.1.1 生态园林的概念和功能
        3.1.2 生态园林的植物规划原则
    3.2 层次分析法介绍
    3.3 指标因素选取
    3.4 使用层次分析法对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园林设计指标的分析评价
        3.4.1 构造递阶层次结构模型
        3.4.2 建立判断矩阵及一致性检验
        3.4.3 权重确定及分析
第四章 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适宜树种选择
    4.1 研究方法
    4.2 具体步骤
        4.2.1 指标筛选
        4.2.2 确定事件集
        4.2.3 确定对策集
        4.2.4 无量纲化处理方法
        4.2.5 权重赋值
    4.3 结果与分析
        4.3.1 2005年各地区不同树种防风固沙与水土保持指标效果测度
        4.3.2 2015年各地区不同树种种群效果测度
        4.3.3 各地区最优决策
        4.3.4 适宜树种选择
    4.4 讨论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5.3 存在的问题
    5.4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7)锯末对棕壤坡面有机质和氮元素含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土壤养分时空变异的研究
        1.2.2 坡面土壤侵蚀研究
        1.2.3 锯末的研究
        1.2.4 土壤有机质研究
        1.2.5 土壤氮元素研究
    1.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区概况
    2.2 实验材料
        2.2.1 供试植物
        2.2.2 供试土壤
        2.2.3 供试材料
    2.3 实验设计与方法
        2.3.1 实验设计
        2.3.2 测定指标与方法
    2.4 技术路线
第三章 锯末对棕壤坡面有机质的时空变化影响
    3.1 土壤有机质空间分布特征
        3.1.1 0-10cm土层深度不同采样点土壤有机质变化
        3.1.2 10-20cm土层深度不同采样点土壤有机质变化
        3.1.3 20-30cm土层深度不同采样点土壤有机质变化
    3.2 土壤有机质时间分布特征
        3.2.1 试验前期不同土层深度土壤有机质变化
        3.2.2 试验中期不同土层深度土壤有机质变化
        3.2.3 试验后期不同土层深度土壤有机质变化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锯末对棕壤坡面氮元素的时空变化影响
    4.1 土壤氮元素空间分布特征
        4.1.1 0-10cm土层深度不同采样点土壤氮元素变化
        4.1.2 10-20cm土层深度不同采样点土壤氮元素变化
        4.1.3 20-30cm土层深度不同采样点土壤氮元素变化
    4.2 土壤氮元素时间分布特征
        4.2.1 试验前期不同土层深度土壤氮元素变化
        4.2.2 试验中期不同土层深度土壤氮元素变化
        4.2.3 试验后期不同土层深度土壤氮元素变化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农业水资源管理的适应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2 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气候变化及其对我国水资源的影响
    2.1 我国气候变化的现状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
        2.1.1 中国气候变化的观测事实与趋势
        2.1.2 中国温室气体排放现状
        2.1.3 中国减缓气候变化的努力与成就
    2.2 我国农业水资源支撑可持续发展能力
        2.2.1 水资源与可持续发展
        2.2.2 中国水资源与现代农业发展
        2.2.3 中国水利建设发展的历程
    2.3 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环境的影响与挑战
        2.3.1 中国与气候变化相关的基本国情
        2.3.2 气候变化对中国水资源的影响
        2.3.3 水资源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2.3.4 中国水资源开发和保护领域应对气候变化面临新的挑战
第三章 我国农业水资源管理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应对
    3.1 水利工程技术的作用与局限
        3.1.1 跨流域调水工程与水资源危机
        3.1.2 南水北调工程布局
        3.1.3 南水北调的矛盾与困境
        3.1.4 南水北调不能缓解水资源危机
    3.2 灌溉水资源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应对
        3.2.1 从南涝北旱和秋涝春旱看中国水资源高效利用方略
        3.2.2 解决中国水资源安全问题的方略
    3.3 利用水权市场优化配置农用水资源
        3.3.1 水资源与农业发展
        3.3.2 中国的农用水权制度
        3.3.3 农用水权制度的选择
        3.3.4 农用水权的期权配置
        3.3.5 水权市场在农用水配置中的作用
第四章 国内外农业水资源管理现代化的比较研究
    4.1 中国农村水资源管理的制度问题现状
        4.1.1 我国现行水资源管理存在的制度缺陷分析
        4.1.2 农村社区在水资源管理实践中参与权利的缺失
        4.1.3 基于相关利益群体分析水资源管理中参与的缺失
    4.2 发达国家水利现代化进程
        4.2.1 以单目标开发为主的水利建设时期
        4.2.2 以多目标开发为主的大规模水利建设时期
        4.2.3 以现代水管理为中心的综合治理时期
        4.2.4 人与水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时期
    4.3 发达国家水利现代化主要特点
        4.3.1 治水思想的现代化
        4.3.2 工程设施与装备的现代化
        4.3.3 科学技术的现代化
        4.3.4 管理的现代化与信息化
    4.4 国外水资源管理经验借鉴
        4.4.1 国际水资源管理趋势
        4.4.2 发达国家水资源管理现代化水平相关要素分析
    4.5 中国与发达国家水利现代化差异
        4.5.1 防洪减灾保障能力
        4.5.2 抗旱减灾保障能力
        4.5.3 供水普及与保障能力
        4.5.4 水环境及生态安全建设
        4.5.5 科技进步与用水效率
        4.5.6 水法制建设和体制创新
        4.5.7 水利发展机制
        4.5.8 能力建设与水利管理现代化水平
第五章 适应气候变化的我国农业水资源管理政策
    5.1 推进水资源管理现代化的保障措施
        5.1.1 气候变化公众意识
        5.1.2 机构和体制建设
        5.1.3 中国对气候变化若干问题的基本立场及国际合作需求
    5.2 水资源循环经济理论
        5.2.1 发展水资源循环经济的意义
        5.2.2 节约用水
        5.2.3 水资源循环经济的生活减量化模式
    5.3 水资源健康循环经济管理机制
        5.3.1 人类社会用水循环
        5.3.2 水环境恢复机制与方略
        5.3.3 水资源循环经济管理概述
        5.3.4 水资源循环经济管理的原则
        5.3.5 水资源循环经济管理的方法
        5.3.6 推动水资源循环经济的对策建议
    5.4 水循环与气候变化应对机制
        5.4.1 水循环机制
        5.4.2 加强国际合作,明确分工,建立三元应对机制
    5.5 全新的水文伦理观:与水共存
        5.5.1 地方性知识的价值——以中国哈尼族梯田稻作为例
        5.5.2 灌溉管理的成功因素——保持传统对当前气候变化的重要性和意义
    5.6 农村社区参与水资源管理的理想
        5.6.1 宏观层面的农村社区参与水资源管理
        5.6.2 社区层面的农民参与水资源管理
    5.7 水资源管理参与模式
        5.7.1 水资源管理中权利配置的善治理论
        5.7.2 善治视角的水资源管理参与模式
    5.8 “养护者受益”下的水法研究
        5.8.1 水资源的“公地的悲剧”现状以及现行法律制度的缺失
        5.8.2 现行法律制度下水资源污染之成因分析:基于权能的视角
        5.8.3 水资源法律制度的重构:“养护者受益”原则之确立
第六章 结论
    6.1 理顺水资源管理体制
    6.2 加强水量、水质和重视生态环境用水的管理
        6.2.1 钢铁、煤炭在中国具有显着的地位,未来第二产业与第一产业发展争水矛盾将更加突出
        6.2.2 加强对农业水权的保护,保障基本农田用水;全额征收农业开采深层地下水水资源费,逐步限制开采深层地下水用于灌溉直至禁采
    6.3 健全水资源产权制度
    6.4 完善水资源水权市场制度体系
    6.5 创新新型的水资源价格管理机制
        6.5.1 水价和水资源费标准严重偏离水价值,不利于节水
        6.5.2 依据行业水经济价值合理提高第二、第三产业水价,利用价格杠杆提高水分生产效率和用水效率
        6.5.3 大力推行农业用水计量,适度提高农用水价,按方收费按亩返还,促进节约用水
    6.6 建立和完善水资源法律制度
    6.7 重视水资源管理的社会资本投入——自愿节约合作机制
    6.8 加强水资源科学技术建设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乌兰布和沙漠绿洲沙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对绿洲和沙产业的研究现状
        1.2.1 国内对绿洲的研究现状
        1.2.2 国内对沙产业的研究现状
        1.2.3 国外对沙产业的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2 乌兰布和沙漠的基本情况
    2.1 乌兰布和沙漠现状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质地貌
        2.1.3 气候特征
        2.1.4 土壤
        2.1.5 植被
        2.1.6 水文水资源状况
        2.1.7 社会经济条件
    2.2 乌兰布和沙漠的危害及治理
        2.2.1 乌兰布和沙漠危害
        2.2.2 乌兰布和沙漠治理
    2.3 乌兰布和沙漠绿洲发展历史
        2.3.1 古绿洲历史与乌兰布和沙漠成因
        2.3.2 旧绿洲发展过程
        2.3.3 新绿洲的现代发展过程
3 乌兰布和沙漠绿洲沙产业可持续发展理论体系构建
    3.1 沙漠绿洲沙产业概念
    3.2 沙漠绿洲可持续发展战略
    3.3 沙漠绿洲沙产业可持续发展理论
    3.4 沙漠绿洲沙产业可持续发展
        3.4.1 沙漠绿洲沙产业可持续发展理论体系构建原则
        3.4.2 乌兰布和沙漠绿洲沙产业可持续发展理论体系建设
        3.4.3 乌兰布和沙漠绿洲沙产业可持续发展目标
4 乌兰布和沙漠绿洲沙产业发展条件分析
    4.1 乌兰布和沙漠绿洲发展沙产业的资源优势
        4.1.1 自然地理特征及区位优势
        4.1.2 光热资源优势
        4.1.3 水资源优势
        4.1.4 土地资源优势
        4.1.5 植被资源优势
        4.1.6 农业基础优势
    4.2 乌兰布和沙区沙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限制因素
        4.2.1 风沙灾害
        4.2.2 土地沙化、土壤盐渍化
        4.2.3 灌溉设施滞后,运行不合理
        4.2.4 自然灾害频繁
        4.2.5 人口压力过大
        4.2.6 农业结构不合理
        4.2.7 科技相对落后
        4.2.8 产业结构不合理
    4.3 沙产业发展态势
        4.3.1 沙漠绿洲沙产业开发的自然及社会条件具备
        4.3.2 沙区开发的技术条件成熟
    4.4 乌兰布和沙漠绿洲沙产业风险评价
        4.4.1 乌兰布和沙漠绿洲沙产业风险分析
        4.4.2 绿洲沙产业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
        4.4.3 基于模糊评价法的绿洲沙产业风险定量评价模型
        4.4.4 乌兰布和沙区沙产业发展风险程度定量评价结果分析
5 乌兰布和沙漠绿洲沙产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和经济增长预测
    5.1 乌兰布和沙漠绿洲沙产业可持续发展模式
        5.1.1 城乡区域经济一体化模式
        5.1.2 沙产业与生态经济建设一体化发展模式
        5.1.3 高效节水设施农业发展模式
        5.1.4 以生态治理为核心的发展模式
        5.1.5 林草种植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5.1.6 可再生能源发展模式
    5.2 乌兰布和沙漠绿洲沙产业的发展
        5.2.1 绿洲沙产业适合发展类型
        5.2.2 乌兰布和沙漠绿洲沙产业现状
    5.3 乌兰布和沙漠绿洲沙产业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分析
    5.4 乌兰布和沙漠绿洲沙产业与经济增长预测模型
6 乌兰布和沙漠绿洲沙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措施和政策保障
    6.1 合理利用水资源,实施节水农业技术
        6.1.1 水资源对农业发展的承载潜力
        6.1.2 节水农业的具体措施
    6.2 增加林草植被,完善防护林体系
        6.2.1 绿洲外围封沙育林育草恢复天然植被
        6.2.2 营造绿洲边缘防风固沙林
        6.2.3 完善绿洲内部农田林网建设
        6.2.4 严禁乱砍滥伐,合理利用沙区野生植物资源
    6.3 合理开发光热土地资源
        6.3.1 光热资源生产潜力分析
        6.3.2 充分利用光热资源
        6.3.3 提高农产品转化效益
    6.4 科学合理的规划产业布局
    6.5 发展循环经济,扶持龙头企业,完善产业体系
    6.6 制定优惠的政策
        6.6.1 制定优惠政策,对政府的推动和引导机制进行完善
        6.6.2 制定沙产业发展政策及配套相关政策
        6.6.3 形成沙产业发展的科学评估与决策机制
    6.7 资金与法律政策支持
        6.7.1 法律支持
        6.7.2 资金支持
7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10)黄土高原(定西)旱作农田垄沟覆膜对马铃薯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干旱、干旱化与水
        1.1.1 干旱的定义与划分
        1.1.2 干旱化及其特征
        1.1.3 全球变暖加剧了水资源紧缺矛盾
    1.2 旱作农业研究
        1.2.1 国外旱作农业研究现状
        1.2.2 我国旱作农业研究概况
    1.3 旱作农业技术及其进展
        1.3.1 保护性耕作技术及研究进展
        1.3.2 集雨蓄水节灌技术
        1.3.3 地膜覆盖
        1.3.4 田间微集水技术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1.5 研究方案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点概况
    2.2 试验设计和材料
        2.2.1 马铃薯不同起垄覆膜栽培模式试验
        2.2.2 马铃薯不同生育时期揭膜试验
    2.3 田间管理及农事操作
        2.3.1 播前整地深耕
        2.3.2 划行施肥起垄
        2.3.3 覆膜压带
        2.3.4 播种
        2.3.5 田间管理
    2.4 观测内容与测定方法
    2.5 观测时间
    2.6 分析方法
第三章 不同栽培模式对马铃薯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3.1 马铃薯生育期内的气象条件
    3.2 集水效率
    3.3 土壤水分
        3.3.1 土壤贮水量的变化动态
        3.3.2 播前收后土壤剖面储水量
    3.4 蒸散量
    3.5 土壤温度
        3.5.1 整个生育期内10cm深的土壤温度
        3.5.2 播种-出苗期间的土壤温度
        3.5.3 不同剖面的土壤温度
    3.6 马铃薯的出苗率
    3.7 马铃薯的出苗和生长发育进程
    3.8 马铃薯株高
    3.9 马铃薯植株叶片的生长发育
        3.9.1 叶片干重
        3.9.2 叶面积指数(LAI)
    3.10 马铃薯地上茎的生长发育
        3.10.1 马铃薯地上茎的干重
        3.10.2 马铃薯地上茎的形态特征
    3.11 马铃薯植株根系
    3.12 马铃薯块茎的生长发育
        3.12.1 马铃薯块茎的干物重
        3.12.2 马铃薯块茎的数量和等级
        3.12.3 马铃薯块茎的商品率和收获指数
    3.13 根冠比
    3.14 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3.15 不同栽培模式的经济收益
    3.16 讨论
    3.17 小结
第四章 不同覆膜进程对马铃薯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4.1 马铃薯生育期内的气象条件
    4.2 土壤含水量
    4.3 土壤温度
    4.4 马铃薯出苗率和生长发育期
    4.5 株高、叶面积指数和生物量
    4.6 马铃薯块茎等级和重量
    4.7 块茎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4.8 不同时期揭膜处理的经济效益
    4.9 讨论
    4.10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博士期间主持和参加的主要科研项目及奖励
在读博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致谢

四、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增值利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阿拉善左旗沙区生态产业化发展适宜性研究[D]. 张洁.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2)
  • [2]海绵城市政策的合法性约束与效率约束研究[D]. 张志伟.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6)
  • [3]基于沙产业发展下的鄂尔多斯市沙化土地利用效益研究[D]. 王卓然.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9(08)
  • [4]北方农牧交错区农业可持续发展路径、模式及布局研究 ——以内蒙古通辽市为例[D]. 徐冬平. 西北大学, 2018(01)
  • [5]辽西北地区生态园林和树种选择的分析与研究[D]. 赵琳. 沈阳农业大学, 2017(01)
  • [6]基于钻石理论模型的蒙草抗旱的行业发展对策研究[J]. 连怡婷,马军. 现代农业, 2016(07)
  • [7]锯末对棕壤坡面有机质和氮元素含量的影响[D]. 宁睿. 沈阳农业大学, 2016(02)
  • [8]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农业水资源管理的适应对策[D]. 张秀琴.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3(12)
  • [9]乌兰布和沙漠绿洲沙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 韩永光.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2(06)
  • [10]黄土高原(定西)旱作农田垄沟覆膜对马铃薯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影响[D]. 赵鸿. 兰州大学, 2012(12)

标签:;  ;  ;  ;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