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康复科护士素质与培训

老年康复科护士素质与培训

一、老年康复科护士素质及培养(论文文献综述)

盛永琴,张莹[1](2021)在《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实践》文中指出目的:分析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实践,探讨提高门诊药房的管理水平,以提升药房服务质量。方法:以医院门诊药房为研究对象,建设自动化发药系统并实施相应的管理措施,比较自动化发药系统实施前后门诊药房管理情况。结果:实施后门诊药房的取药等候时间、单方配药时间、药师工作强度评分等均少于实施前,实施后人均日配药量高于实施前,实施前后的数据比较差异显着(P<0.05)。结论:加强对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门诊药房管理水平,提升药房工作效率与药房服务质量。

廖莉莉[2](2021)在《广东省护士评估脑卒中患者抑郁症状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提出背景脑卒中已成为中国的头号致死原因,卒中后抑郁发病率高达1/3,但在临床中脑卒中患者的抑郁症状经常被忽视。目的调查临床护士筛查卒中后抑郁症状的知信行现状并探讨其相关影响因素,为临床开展卒中后抑郁的相关教学培训及建立卒中后抑郁护理评估路径提供理论依据,以提高脑卒中患者卒中后抑郁的检出率及治疗率。方法采用自编问卷便利抽取298名广东省临床护士作为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目的性抽取12名相关科室的临床护士和科室护士长进行半结构式访谈,深入探讨影响评估现状的因素。结果临床护士评估卒中后抑郁症状的知信行总分、知识、态度、行为得分为(84.76+13.255)、(25.08+8.975)、(33.33+5.483)、(26.35+6.719)。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影响临床护士卒中后抑郁知识的因素为职称、是否参加过相关培训。影响临床护士评估卒中后抑郁症状态度的因素为所在科室。影响临床护士评估卒中后抑郁症状行为的因素为职务、是否参加过相关培训、知识得分、态度得分。结论临床护士评估卒中后抑郁症状的知信行总体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卒中后抑郁的知识、态度、行为都有待提高。护理管理者应根据护士的不同特征进行卒中后抑郁知识的培训,通过强化临床护士卒中后抑郁的知识,建立积极评估的态度,从而提高临床护士评估卒中后抑郁症状的行为频率,提高护士对脑卒中患者的护理质量。

孙必婷[3](2021)在《医养结合背景下广东省康复医院人力资源配置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旨在通过总结目前国内外康复医院人力资源配置的相关政策标准,从广东省康复医院人口、机构、床位、人员数、医疗服务、康复需求等各个方面出发,在了解其发展现状的前提下,以D医院为例探索在医养结合趋势背景下广东省康复医院的人力资源配置方法,总结其建设发展过程中的难点问题,针对性提出具有一定可行性的参考建议,从而为促进医养结合康复医院的建立和完善提供部分转型发展的思路,为减轻我国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养老压力贡献一点力量。本研究通过政策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实地调研等研究方法以及卡方检验、方差分析、因子分析、相关性分析、时间序列预测、灰色预测模型等统计分析方法,利用Excel、SPSS、灰色建模软件等工具,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综合性地研究了医养结合背景下广东省康复医院的人力资源配置问题。结果可见,总体上,2012-2019年广东省老年人口比重呈上升趋势,康复医院数量较少,虽有增长但较缓慢,规模相对较小,人员构成处于变化之中,卫生技术人员尤其是护理人员、康复治疗师缺口仍然较大,床位利用率仍有待提升,而从需求来看,目前医养结合康复医院是有较高支持率的,存在着相当的且持续增长的市场潜力,医师数量、护士数量、费用、医疗水平、环境、康复治疗师数量、营养师、心理医师等是服务对象普遍关注的方面。本研究以D医院为例为其进行了人力资源配置,并认为广东省医养结合康复医院的人员配置可在参考标准的基础之上根据需求或工作量进行相应的调整,而其建设过程中存在着一些疑难问题,例如政策标准未能及时调整;成本高,资金缺乏,起步经营困难;供需之间存在矛盾;康复医疗专业人才缺乏,人员学历及职称相对较低;编制紧缺,人员积极性低等。这些问题可以通过以下措施加以改善:政府相关部门完善标准;政府加大政策和医保支持力度;加强宣传,建立人员动态调整机制;多种途径招聘,多种方式培养人才;缩小编内编外工资差距,绩效工资吸引人才。

朱晓萍[4](2021)在《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发展:一项行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基于行动地当前脑卒中患者健康管理问题日趋凸显,而医院-社区-家庭的连续性照护方案尚不完善的现状,运用行动研究方法,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形成计划、实施计划、方案评价等五个阶段,从多角度探索行动地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并在临床应用中不断修正和优化,探讨该模式实施后的效果,为规范脑卒中护理实践提供参考和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以行动研究为框架,按照行动研究“诊断、计划、实施、评价、反思”的螺旋循环过程以两轮行动循环的方式,优化并修订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第一阶段,诊断阶段:通过临床实践现状调查了解脑卒中患者疾病照护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了解患者及照顾者的疾病照护需求。第二阶段,计划阶段:研究者通过文献研究、理论研究、行动研究小组头脑风暴的方法,初步构建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第三阶段,行动阶段:研究者选择脑卒中中心及神经内科实施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采用参与式观察法、焦点小组访谈方法收集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意见和建议,结合研究者以及行动小组的反思、讨论共同对方案进行优化和修订;第四阶段,评价阶段: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2018年11月~12月实施修订后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68名脑卒中患者及其照顾者,与2017年11月~12月未实施该个案管理模式的68名脑卒中患者及其照顾者进行前后对比,通过对患者层面(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不良预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健康教育知晓率、出院满意度等)、照顾者层面(照顾者照护能力评价指标、生活质量评价指标)、医护层面(医师、护士、社区护士满意度、对个案管理模式的认知与接受度)以及医疗卫生资源利用度层面(回诊次数、门诊访问次数、急诊访问次数、再次住院次数、平均住院天数)等相关数据的前后对比,采用描述性统计、正态性检验、方差齐性检验、t检验、秩和检验、卡方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等方法比较干预前后1、3、6个月数据的差异性,评价个案管理实践模式对患者、照顾者、医护以及医疗系统的影响和作用,并为第二轮行动循环的开展提出建议和意见。第五阶段,反思阶段,回顾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应用研究,通过对行动小组成员、个案管理师及参与本阶段研究的脑卒中患者进行访谈,从患者、家庭照顾者、医护实践者、护理专业及卫生资源利用层面反思行动研究的效果及存在的问题。第二轮行动循环则根据第一轮行动循环的研究结果进行第二轮的计划、实施、评价和反思。【研究结果】1、第一轮行动研究结果:临床现状调研发现脑卒中患者及其照顾者存在较高照顾需求,包括疾病照护知识与技能需求、连续性照护管理需求、社会支持需求;医院脑卒中患者连续性照护管理目前仅局限于院外随访阶段,阻滞因素多而复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脑卒中患者的连续性照护管理认知欠缺,医院社区的联动、引导是重要解决途径。文献回顾发现脑卒中患者自我健康管理欠佳、早期康复训练缺乏规范性、家庭照护者照护压力较大、院外连续性照护存在脱节现象、以护理为主导的多学科协作等保障机制不健全、对个案管理模式中关键要素与环节质量把控有待提升;基于理论研究、文献研究以及行动小组头脑风暴,依据指导照护模式,初步构建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通过初步实施以及评价阶段不断优化方案,最终形成由专职个案管理师主导、兼职个案管理师辅助,包含医师、康复师、营养师、心理咨询师、药剂师等多重角色的学科协作团队,实施包括评估、监测、支持、提供教育、自我管理、沟通与协调的从入院到出院,再到社区、家庭等全程疾病照护管理流程。脑卒中个案管理实施后,在患者层面,显着改善患者疾病照护结局,患者的疾病康复指标,如血压、血脂、血糖控制等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以及不良预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等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在照顾者层面,显着提高照顾者照顾能力,改善其生活质量,干预组照顾者照顾能力量表各维度得分及总分远优于对照组(p<0.001),改善趋势亦优于对照组(p<0.01),同时其生活质量测评指标总体健康状况(GHQ-28)亦显着改善,干预组GHQ-28各维度以及总分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01),改善趋势除严重抑郁维度外亦优于对照组(p<0.05);在医护层面,干预组医院医护对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认知程度、接受程度及满意度皆优于对照组(p<0.05);在医疗卫生资源利用度方面,干预组患者回诊次数、门诊访问次数、急诊访问次数、再次住院次数、平均住院天数等皆优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2、第二轮行动研究结果:针对第一轮行动研究的反思之处,如患者渴望上门医疗服务、纸质版宣教材料略显不足、护士自身专业知识水平及技能不足、护理人力资源的短缺以及社区参与管理不足等维度进行优化和整改,形成最终版的脑卒中个案管理模式,着重于卒中宣教材料《脑卒中防治ABC》制定、增加社区上门服务、增加Hcy疾病指标收集、护士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及人力资源激励政策等方面的修订。第二轮行动研究结果与第一轮行动研究相比,社区参与力度提高,社区医生、护士对个案管理模式的满意度、认知程度及接受程度皆显着提升(p<0.05)。社区上门医疗服务给患者及照顾者带来便捷,使其从中体验到更多关怀和照顾,个案管理护士专科水平和社会认可度亦大幅提升。【研究结论】脑卒中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患者及其照顾者对疾病照护知识与技能、连续性照护管理及社会支持等方面存在持续需求;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是以个案管理护士为主导的脑卒中多学科照护模式,为患者提供个体化、连续性的疾病照护和管理,使患者及其照顾者及时获取疾病诊疗及照护信息、有效促进患者各项功能的康复,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疾病康复过程及结局,促进脑卒中患者的整体康复;在照顾者层面提高其照顾能力、改善其健康状况,亦起到积极作用;在医疗卫生系统层面可有效改善医患、护患关系、减轻医疗负担、提高医疗卫生资源利用度、完善健康服务体系,优化卫生服务模式;在护理专业层面使护士深刻感受到自身责任感和价值感、促进其专业学习和提升,最终促进护理专业的发展。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拓展脑卒中护理服务范围,使连续性护理服务有效延伸,为脑卒中患者持续、动态的治疗、护理和康复提供可靠专业支持和照护,丰富临床护理实践范畴。

关欣[5](2021)在《康复医院康复医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康复医疗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我国康复医院的数量逐年快速增加,但是康复医疗质量管理水平参差不齐,没有统一的康复医疗质量评价标准。康复医疗质量管理是康复医院管理的永恒主题,行之有效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是质量管理的基本标准和必备工具。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目的是在国内外康复医疗机构康复医疗质量评价体系现状研究的基础上,从康复医院的主要性质和功能出发,立足于康复医疗质量管理和持续改进,构建一套具有较强科学性、实用性及可操作性的康复医院康复医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实证研究,为加强康复医疗质量管理和持续改善,促进我国康复医院建设提供行之有效的质量评价工具。本研究通过国内外文献调研,结合专家访谈法、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等科学方法,构建了一套康复医院康复医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构建的康复医院康复医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符合康复医院康复医疗质量管理的实际需要,可作为康复医院日常质量监测自评,或卫生行政部门对康复医院进行康复医疗质量监督的工具,促进康复医院质量全面提高。本研究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对大量国内外文献和管理性文件、标准、指南等资料的调研,分析国内外现有康复医疗机构康复医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现状,为论文中康复医院康复医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提供科学依据。第二部分在文献调研的基础上,结合专家访谈讨论,形成康复医院康复医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初始框架,在此基础上形成第一轮专家调查问卷。第一轮调查问卷对象为来自全国4个省市的14所非营利性康复专科医院或具有康复医学专业的综合医院的25位专家,涵盖医院管理、医疗质量管理和康复临床科室管理等领域。采用德尔菲法对25名专家进行函询,综合分析专家反馈意见,对评价指标进行修改,最终确定入选指标,构建了包括数量指标、质量与安全指标、效率指标和管理指标等4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和39个三级指标的康复医院康复医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进行第二轮专家问卷调查,利用Yaahp12.5软件构建判断矩阵,计算确定各指标权重值,并进行一致性检验。第三部分选取一家非营利性三级康复医院作为实证研究医院,结合该院2015年获批为三级康复医院,并于2017年和2019年两次进行康复医疗管理模式改革的特点,利用康复医院康复医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比较2015年、2017年和2019年的康复医疗质量评价指标数据,回顾性评价该院3个改革阶段的康复医疗质量情况。结果表明该院从2015年到2019年的康复医疗质量呈阶梯式递增趋势,3个年度比较,2019年康复医疗质量为最优,符合该院康复医疗管理模式改革预期和实际情况。第四部分分析了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和创新点以及不足之处。对评价指标体系进一步优化提出了展望。

张建芳,冯绮,陈麒羽,林依青[6](2020)在《脑卒中患者与家属对康复科人文关怀护理体验的质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了解脑卒中患者与家属对康复科人文关怀行为的真实护理体验,为指导康复科开展脑卒中患者人文关怀护理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9年1月—2月在苏州某三级甲等医院康复科住院的患者8名和家属12名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面对面、半结构式深入访谈。运用Colaizzi现象学资料7步分析法对资料进行分析归纳。结果康复科护士对脑卒中患者的人文关怀主要涉及关怀性沟通,周到的生活照料,专业性指导(包括辅助支具的使用、良肢位的摆放、康复锻炼的纠正、健康宣教的落实),舒适的病房环境,安全问题5个方面;不关怀行为主要为护士沟通态度参差不齐、科室娱乐活动少、刻板制度下护士不知变通等。结论康复科脑卒中患者及家属的人文关怀体验渗透在日常护理工作的各个细节中,但不关怀的现象同样也存在,应提升护士的人文关怀素养,创造更和谐的人文关怀氛围。

尚丹丹[7](2020)在《以胜任力为导向的社区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模式的构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在国内外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以专科胜任力为理论依据,结合我国社区卫生事业发展现状,初步探讨社区方向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实践培养模式,以期促进我国社区护理的专科化发展进程,为我国社区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临床实践培养提供参考。方法1.文献回顾法:本研究对国内外数据库、护理院校及相关组织机构的网站进行检索,获取并筛选社区高级实践护士岗位胜任力、社区方向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社区护士岗位培训相关的文献及网站资料,以文献检索结果为基础,初步拟定社区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模式的相关条目。2.半结构式访谈法:以课题组自行设计的访谈提纲为工具,对研究领域为护理教育、护理管理、社区护理以及全科医学的6名专家进行访谈,以获取与社区高级护理实践需求现状、社区护理服务内容及岗位胜任力情况等主题相关的信息,根据半结构访谈的结果对临床实践模式的指标体系进行补充、完善。3.德尔菲专家函询法:根据专家纳入标准,初步选取35名专家参与两轮专家函询。结合指标纳排标准以及专家和课题组的参考意见,最终确定社区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培养模式的指标体系。4.统计学方法:应用Excel 2016及SPSS 22.0对获取的资料进行整理与分析。其中,采用均数、标准差及构成比对专家一般资料进行描述;采用问卷有效回收率对专家的积极性进行描述;采用专家权威系数(由专家学术水平、对研究的熟悉程度及判断依据决定)对专家权威性进行描述;采用肯德尔协调系数对专家意见协调程度进行描述;采用重要性赋值均数、满分比以及权重值对专家意见集中程度和重要程度进行描述。本次研究中指标的权重通过比例分配法进行计算。结果1.文献回顾法结果:通过分析相关文献及网站信息,最终确定将社区护理高级实践护士的专科胜任力作为本研究中社区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临床培养的核心目标,并围绕此目标初步确定了实践模式的基本框架,包括培养目标、培养内容、考核评价以及培养环节质量控制。2.半结构式访谈法结果:通过对访谈资料的整理与分析,共确定了3个主题(MNS专科化培养的认可度、社区护理MNS专科化培养的理论要点、社区护理MNS临床培养质量控制)以及6个亚主题(角色定位、实践培养目标、社区专科特色实践安排、考核评价体系、实践基地与带教师资质量、院校与实践基地间的交流)。3.德尔菲专家函询法结果:本次研究中共有27名专家完成两轮函询,两轮函询的积极系数分别为85.71%和90.00%。本研究中的函询专家来自北京、上海、广东、山东、重庆等17个省市,其研究方向包括:护理教育、护理管理、社区护理、全科医学。函询专家的权威系数为(0.92±0.05)。第一轮函询的肯德尔协调系数为0.187(P<0.05),第二轮函询的肯德尔协调系数为0.195(P<0.05)。4.指标修改结果:经过两轮专家函询,共删除指标13项,增加指标19项,修改指标36项。最终形成的社区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模式共包括一级指标4项(培养目标、培养内容、考核评价、培养环节质量控制),二级指标21项,三级指标171项。在一级指标中,培养目标所占权重最高。在培养目标中,权重排名为前三位的指标分别为“社区全科护理实践能力”、“沟通交流与合作能力”及“教育指导能力”。结论本次函询的专家积极性与权威性较高,地域代表性较好,专家意见趋于一致。最终构建的指标体系能够体现社区高级护理实践的特点,可以为我国社区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环节的设置提供思路,对提高社区护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及社区护理服务水平,促进社区护理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需要补充说明的是,随着国内社区卫生服务系统的完善及社区高级护理实践人才角色范畴的改变,该临床实践体系的内容仍需不断调整与更新。

张振芳[8](2020)在《积极心理学视域下老年脑卒中患者康复的个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社会工作在我国的发展,其工作领域和范围在不断扩大,工作内容也渐渐丰富。其中,医务社会工作也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在“生物-心理-社会”新医学模式的倡导下,各级医院越来越重视医务社会工作的服务内容。一方面,关于医务社会工作的理论研究不断丰富,另一方面,医务社会工作相关的实务研究也在不断发展。积极心理学理论关注人积极的一面,把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和社会工作的实践相结合,既适应了积极心理学的发展,也为社会工作理论的扩展和实践提供了思路。本文回顾了医务社会工作、积极心理学以及脑卒中康复方面的相关研究情况。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老年脑卒中患者的康复现状和需求,并对康复期的老年脑卒中患者进行介入与分析,展现医务社会工作者的干预过程,最后对医务社会工作介入老年脑卒中患者的实务进行了总结、反思和建议。研究发现,利用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对处于康复期的老年脑卒中患者进行介入,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患者自身的优势,由内而外转变患者的康复现状。

禚文健[9](2020)在《社会工作参与社区健康促进服务的实践研究 ——以上海市T中心为例》文中认为社区卫生服务在中国发展已20余年,承担着预防保健、基本医疗的职责任务,是社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上海市T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一级甲等医院、上海市卫生健康促进文明单位。中心自成立以来,承担着社区居民预防保健、基本医疗的职责任务,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服务,监控社区慢性病,以满足社区居民的基本医疗需求。2018年笔者参与T中心的实习,在社会工作者和医护人员的主导下,中心以社会工作模式先后开展了老年人社会工作服务小组和慢病患者的支持小组。此模式更加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重视构建服务对象的社会支持网络,得到社区居民的一致好评。但是在目前,上海市的医务社工部只设立于二三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尚未设置社会工作岗位,T中心是社会工作社区健康促进模式的探索者,领先于政策。为评估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社工服务的成效,探讨此模式的推广价值,将医务社会工作与社区健康服务的进步联系在一起。本文总结T中心的社会工作的发展阶段及运作模式,并使用平衡步态能力测试(TUGT)与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量表(SDCCA)分别评估社会工作模式在社区老年服务与社区慢病服务的干预成效。经过评估,社会工作社区健康促进模式在社区老年人与慢性病干预成效相较于常规的健康促进服务提升显着,并且对医护人员参与社区服务存在一定的正反馈。但是当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社会工作社区健康促进模式存在着人力不足,控制与激励不足,部门自主性不足等问题,不利于社会工作社区健康促进模式的长期有效发展,如果长期没有政策支撑,这种模式就会随着领导或人员变动,持续获得感不足进而衰退。为促进T中心社会工作社区卫生服务的持续发展,本文结合中心工作与国内外先进经验,从微观、中观及宏观三个角度提出对策建议。社会工作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应用仍处于探索阶段,也是一个值得探索的方向,在不断的探索和改进后,希望可以为社会工作社区健康促进模式提供一些帮助,探索社会工作服务的新领域。

汤佳[10](2020)在《中期照护视角下的老年医疗服务体系研究》文中指出我国现在正处于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对医疗服务的需求达到新的高度,而健全老年医疗服务体系刻不容缓。目前国内的老年医疗服务体系只注重疾病本身的诊治,对于大型的综合性公立医院而言,主要负责我们国家绝大多数的医疗任务,目前存在着病人众多、现有医疗规模的限制、病患床位相对紧张等日益突出的问题。在所患疾病比例中,高血压、精神疾病、脑卒中、心脏病、糖尿病、肿瘤等各种慢性疾病占绝大多数,慢性疾病和人口老龄化互相影响,这让在面临一般急性疾病后的患者在治疗后,会遇到更多的临床心理问题、生活自理能力问题,这使得康复时间变得更加漫长,而且需要投入更多介入措施,这在无形之中给大型公立医院增加了很多负担。大型公立医院通过快速康复等手段,让更多的患者享受到了医疗资源,更快的周转了病床。患者平均住院日下降,虽然身体疾患更快速的被治愈,可心理状况还没有能够达到满足立即返回家中的标准。平均住院日的缩短,不利于患者和医生产生良好的信任关系,而医生的短期治疗容易引起患者疾病治愈后复发,医生需要和患者保持长期稳定的信任关系、需要对患者进行连续的照护。因为患者难以控制病情或是病后匮乏的照护,而产生的入院治疗和使用药物的费用,对于医保部门的经费是极大的浪费。本研究立足于解决这一突出问题进行论述。目的为了健全我国老年医疗服务体系,弥补服务体系中的断层。由于我国现在正处于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对医疗服务的需求达到新的高度。目前国内的老年医疗服务体系只注重疾病本身的诊治,对于每一级的综合性公立医院而言,主要负责大部分百姓的医疗救治,却存在目前患者数量众多、现有医疗规模的限制、病患床位相对紧张等日益突出的问题。老年医疗服务体系具体的服务形式,包括健康科普、院前急救、院中急性期照护、中期照护、长期照护、终末期照护,而目前在国内中期照护处于缺失状态,不仅造成了老年患者非计划性重返病房,浪费医疗资源,还会留下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方法从老年医疗服务体系构成入手,分析中期照护模式存在的必要性,阐述中期照护的理论、模式、软硬件,并以医联体中骨科、卒中、胸痛中期照护病房进行实证分析,探讨了中医药在中期照护领域中的作用,对目前医联体中开展中期照护服务的存在的技术和政策问题进行探讨,以求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来探讨中期照护在老年医疗服务体系中的不可或缺,同时在医联体下基层医疗机构行中期照护是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的。其中理论研究先对国内外内的中期照护模式进行梳理,对研究思路和方法进行阐述,探讨在医联体基层医疗机构开展中期照护,是一种契合中国国情和传统文化、体现中国特色的服务模式,有助于老年医疗服务的整体化和延续性,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追溯了老年医疗服务的历史沿革和相关构成。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老年医疗服务古已有之,从衰老理论、预期寿命延长和疾病谱的转变等方面来论述构建整体化老年医疗服务的必要性;对目前国内提供的老年医疗的服务内容进行阐述,包括健康科普、院前救治、急性期照护、长期照护和终末期照护,急性期照护和长期照护之间存在断层,有些急性病出院后患者,因为未得到有效和安全的中期照护,导致非计划性重复入院或者身体功能未能良好恢复,甚至于致残,直接进入长期照护模式。还论述了中期照护相关概念及模式。明确阐述了中期照护模式的定义、照护对象和形式,以及开展中期照护所需的软硬件条件,通过对三家医院的2400名老年出院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出中期照护的需求与日常生活能力正相关;并运用服务链理论、持续照顾理论、协同论对本研究进行了相关探讨。医疗服务是个整体的产品概念,而由于卫生体制等原因,本应该形成一条“价值链”的医疗服务流程,却存在着相互脱节的现象;关注并落实老人在生命的各个阶段中各个方面的需求,是“持续照护”的理论最本质的核心点。“持续照护”让有着个性化需要的老人最大可能在固定熟悉的场所长期居住,以此受到良好的照顾。相关理论支撑了中期照护模式产生的必要性。为了阐述医联体中基层医疗机构开展中期照护的可行性,先从理论方面进行论述。医联体是在中国现有医疗资源不均衡的情况下产生的一种不同层次医疗机构联合而成的组织构架,而基层医疗机构的发展形势堪忧,在医联体中基层医疗机构可以有效落实进行中期照护服务,它对于连续性健康管理的实行十分重要,同时还有政府支持、资源优势互补、更为便捷、提高收入、降低费用等优势,在政治、经济和技术三方面都具有理论可行性,因此在医联体中基层医疗机构开展中期照护势在必行。随后通过实证分析论述老年患者在医联体基层医疗机构中行中期照护服务的有效性。取样扬州苏北人民医院肩袖损伤患者100例,分为两组,其中52例为观察组,在医联体下汤汪骨科联合病房行中期照护,48例未行中期照护为对照组,对其行术后康复效果比对及UCLA评分统计学比较,显示行中期照护更加有效;取样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卒中患者300例,分为两组,其中有162例作为观察组至医联体下木渎卫生院进行中期照护,138例作为对照组未接受,通过ADL量表、GDS-15量表、FRA量表、EQ-5D量表进行统计学比较,显示中期照护对急性期后老年脑卒中患者有着显着的临床效果,是一种能创造高附加值的新型照护模式,老年患者脑卒中后越早实施中期照护,效果越好;取样泰州市人民医院急性心梗行CPI手术患者208例,分为两组,其中有100例作为观察组转入高港区人民医院进行中期照护,108例出院回家普通康复未接受中期照护,通过焦虑、抑郁自评量表及术后并发症出现比例进行比较,显示中期照护有益于急性心梗CPI术后老年患者的术后康复,实现了安全性与有效性兼得的身心康复效果。本文也对中期照护的中医药优势,在医联体下开展中期照护的政策、技术问题以及未来发展进行补充说明。在中期照护中中医药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从中医药的独特理论和临床优势入手,分析了中期照护中中医药可以产生的相关作用,如如在情绪、饮食、用药等方面有独特的优势。扬州医联体基层医疗机构中的中医工作室运作较好,如中医骨伤专业历史悠久,和西医骨伤结合,在中期照护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医联体基层医疗机构的中期照护服务中要继续加强中医药理论的挖掘,促进中医药中期照护标准化和规范化发展,强化中医药中期照护服务的网络建设,让中医药这一我国文化瑰宝在老年医疗服务体系中绽放绚烂光彩。对医联体下基层医疗机构开展中期照护服务目前存在的政策及技术问题进行梳理。康复技术和老年综合评估技术是中期照护服务中较为关键的两样技术,对医联体内实施中期照护(主要为康复治疗)的调查显示,基层康复医疗的能力较弱,老年综合评估技术在国内刚刚发展,尚未能推广使用。他问题还包括医保支付方式需要进一步优化,三级医院无力开展相关服务、软硬件标准尚未形成、绩效分配方案待确定、利润待提高、具体疾病效果评价指标缺乏以及老人多重用药、谵妄管理、跌倒和误吸等相关问题都需要关注。对医联体下中期照护模式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互联网医院的兴起对中期照护的开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介绍了“互联网+”的中期照护模式及大数据在中期照护中的应用,并以苏北人民医院互联网医院相关服务对中期照护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来论证“互联网+”的中期照护模式大有可为;日间手术普及也为中期照护开展打开市场,医联体模式下医院与社区医疗机构应加强协作,医院主要负责为患者进行日间手术,并在手术后将患者送往社区医疗机构继续进行中期护理治疗,以苏北人民医院日间手术患者在家康复和社区中期照护随访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日间手术后社区中期照护模式有利于改善患者就医感受度,促进患者康复。增加了中期照护的老年医疗服务体系,在服务类型上更加多样,服务模式上更加完善,服务衔接上更加连续,具备了完整的老年医疗服务体系的基本要素,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管理体制条块分割、信息平台难以共享、医保报销与服务脱节、老年医学统领机构缺乏、老年护理与康复人才短缺等需要进一步加以研究。结果本研究立足于中国特色,找出最适合中期照护服务的医疗组织环境,即在医联体中社区或乡镇基层医疗机构开展服务,不仅符合国家上下转诊、急慢分治的要求,且有利于老年患者恢复身体机能,促进基层医疗机构发展,打造全生命周期的老年医疗服务体系。不足是研究主要以理论推断为主,样本量较少,外推行有一定局限。结论伴随着中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应对巨大的老年医疗需求,需要通过中期照护这一模式弥补老年医疗服务体系的断层,以面对具有复杂需求的老年患者,同时有效衔接并整合医疗资源。在医联体中基层医疗单位开展中期照护服务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可以有效弥补老年医疗服务体系断层的较好模式。

二、老年康复科护士素质及培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老年康复科护士素质及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1)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
    1.1 患者取药流程
    1.2 发药机工作流程
2 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管理
3 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管理模式的优化
4 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实践效果
5 讨论

(2)广东省护士评估脑卒中患者抑郁症状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略语中英文对照表
第一章 前言
    1.1 相关概念
    1.2 研究背景
    1.3 理论基础
    1.4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5 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工具
    2.3 样本量计算
    2.4 抽样方法
    2.5 资料收集方法及质量控制
    2.6 数据整理与统计分析
第三章 广东省护士评估脑卒中患者抑郁症状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的量性研究
    3.1 研究结果
    3.2 讨论
    3.3 量性研究-小结
第四章 广东省临床护士评估脑卒中患者抑郁症状影响因素的质性研究
    4.1 质性研究结果
    4.2 质性研究-讨论
    4.3 质性研究-小结
第五章 不足与展望
    5.1 本研究的局限性
    5.2 本研究的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脑卒中后抑郁特定测评量表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附录一 一般情况及相关因素调查表
附录二 临床护士评估卒中后抑郁症状知信行现状问卷
附录三 护理人员访谈提纲

(3)医养结合背景下广东省康复医院人力资源配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相关概念
        1.1.1 研究背景
        1.1.2 相关概念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内
        1.3.2 国外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问卷调查法
        1.4.3 实地调研法
        1.4.4 统计分析法
    1.5 论文结构安排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国内外康复医院人力资源配置相关标准及案例
    2.1 国内
        2.1.1 国内标准及相关政策文件
        2.1.2 国内计算方法总结
        2.1.3 国内相关实例
    2.2 国外
        2.2.1 国外相关标准
        2.2.2 国外相关实例
        2.2.3 国外经验总结及启示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广东省康复医院人力资源现状分析
    3.1 广东省康复医院基本情况
        3.1.1 资料来源
        3.1.2 分析方法
        3.1.3 结果及分析
    3.2 广东省康复医院需求情况问卷调查
        3.2.1 资料来源
        3.2.2 分析方法
        3.2.3 问卷收集结果及分析
    3.3 D医院实地访谈
        3.3.1 总体要求
        3.3.2 楼层科室床位安排
        3.3.3 人员配置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广东省康复医院人力资源规划方案(以D医院为例)
    4.1 各科床位数的确定
    4.2 各科卫生技术人员配置
    4.3 其他人员配置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1.1 政策标准未能及时调整
        5.1.2 成本高,资金缺乏,起步经营困难
        5.1.3 供需之间存在矛盾
        5.1.4 康复医疗专业人才缺乏,人员学历及职称相对较低
        5.1.5 编制紧缺,人员积极性低
    5.2 讨论与建议
        5.2.1 政府相关部门完善标准
        5.2.2 政府加大政策和医保支持力度
        5.2.3 加强宣传,建立人员动态调整机制
        5.2.4 多种途径招聘,多种方式培养人才
        5.2.5 缩小编内编外工资差距,绩效工资吸引人才
    5.3 创新点与不足
    5.4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医养结合背景下广东省康复医院就医需求调查问卷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4)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发展:一项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研究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动因与背景
        (一)脑卒中防治是慢病管理系统突出的公共健康问题
        (二)临床实践凸显脑卒中照护模式变革需求
        (三)个案管理是实现脑卒中连续性照护服务的可行模式
    二、研究问题的提出
第二章 研究方案与设计
    一、核心概念界定
    二、理论依据---指导照护模式
    三、研究目的
    四、方法的选择---行动研究
        (一)行动研究的起源与概述
        (二)行动研究的概念与应用
        (三)行动研究的步骤
        (四)本研究与行动研究的契合性分析
        (五)行动研究场所的选择
    五、研究内容
    六、资料收集与分析方法
        (一)资料收集方法
        (二)资料分析方法
    七、质量控制措施
    八、人权保护措施
    九、技术路线
第三章 第一轮行动研究
    一、诊断阶段---问题的确认
        (一)田野研究---行动地临床现状调研
        (二)患者及家庭照顾者的居家照护体验
        (三)医护人员的知情者访谈
        (四)讨论
        (五)小结
    二、计划阶段---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初步构建
        (一)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构建原则
        (二)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文献回顾
        (三)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构建的理论转化
        (四)成立行动研究小组
        (五)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初步构建
    三、行动阶段---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实施与修订
        (一)制定行动计划
        (二)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初步实施与修订
    四、评价阶段---脑卒中患者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应用评价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三)评价指标与工具
        (四)干预措施
        (五)资料收集方法
        (六)资料分析方法
        (七)质量控制措施
        (八)研究结果
        (九)讨论
        (十)小结
    五、反思阶段---第一轮行动研究的实施总结和反思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四)资料收集及分析方法
        (五)研究结果
        (六)讨论
        (七)小结
第四章 第二轮行动研究
    一、计划阶段---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完善与修订
        (一)制定行动计划
        (二)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讨论修订
    二、行动阶段---修订版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应用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结果
        (五)小结
    三、评价阶段---第二轮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应用评价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四)资料收集及分析方法
        (五)质量控制措施
        (六)研究结果
        (七)讨论
        (八)小结
    四、反思阶段---第二轮行动研究的实施总结和反思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四)资料收集及分析方法
        (五)研究结果
        (六)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成果
    二、研究结论
    三、研究的创新性
    四、研究的局限性
    五、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附录
综述 积极老龄化视阈下老年脑卒中患者居家健康管理模式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5)康复医院康复医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康复医疗机构康复医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借鉴研究
    1.1 国外康复医疗机构康复医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1.1.1 美国
        1.1.2 加拿大
        1.1.3 德国
        1.1.4 瑞典
        1.1.5 希腊
        1.1.6 荷兰
        1.1.7 日本
        1.1.8 各国评价指标体系的比较
    1.2 国内康复医疗机构康复医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1.2.1 康复医疗服务体系评估指标体系
        1.2.2 康复医院基本标准和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探索
        1.2.3 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基本标准和管理指南
        1.2.4 康复质控中心康复医疗质量管理体系
        1.2.5 CARF认证在我国康复医疗机构的应用
    1.3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康复医院康复医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2.1 研究思路与方法
        2.1.1 研究思路
        2.1.2 研究过程
        2.1.3 统计分析
        2.1.4 质量控制原则
    2.2 评价指标体系初始框架
        2.2.1 指标分类
        2.2.2 指标筛选
    2.3 问卷调查专家情况
        2.3.1 专家的构成情况及积极系数
        2.3.2 专家的权威程度
        2.3.3 专家意见协调程度
    2.4 评价指标体系
        2.4.1 评价指标体系形成
        2.4.2 评价指标层次模型
        2.4.3 评价指标体系分析
        2.4.4 评价指标修改
        2.4.5 评价指标确定
        2.4.6 评价指标权重系数的确定和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康复医院康复医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实证研究
    3.1 资料与方法
        3.1.1 研究对象
        3.1.2 资料来源
        3.1.3 研究方法
    3.2 结果
    3.3 结果分析
        3.3.1 评价指标体系的实用性
        3.3.2 可根据康复医院具体情况适当调整评价指标权重
    3.4 与TOPSIS方法比较
        3.4.1 评价方法
        3.4.2 结果
        3.4.3 结果分析
    3.5 评价指标体系在实证应用中反馈的相关问题与改进策略
        3.5.1 关于适度指标的评价把握
        3.5.2 关于评价指标综合评分方法的灵活应用
        3.5.3 关于评价指标的数据获取
        3.5.4 关于康复医疗质量评价中发现的质量问题
        3.5.5 结合康复医院具体情况对评价指标进行适当调整和改善
        3.5.6 关于康复医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适用范围和应用前景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4.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4.2 本研究的创新点
    4.3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4.4 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康复医院康复医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现状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A 康复医院康复医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建设咨询问卷
附录 B 基于AHP的康复医院康复医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建设层次分析调查问卷
附录 C 层次分析调查问卷判断矩阵结果
附录 D TOPSIS法评价指标的正负理想解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主要简历
致谢

(6)脑卒中患者与家属对康复科人文关怀护理体验的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研究方法
        1.2.1 资料收集方法
        1.2.2 访谈提纲
        1.2.3 资料整理与分析
2 结果
    2.1 主题1:关怀性沟通
        2.1.1 积极主动沟通
        2.1.2 肢体语言沟通
    2.2 主题2:生活照料周到
    2.3 主题3:专业性指导
        2.3.1 辅助支具的使用
        2.3.2 良肢位的摆放
        2.3.3 康复锻炼的纠正
        2.3.4 健康宣教的落实
    2.4 主题4:舒适的病房环境
    2.5 主题5:强调安全隐患
    2.6 主题6:不关怀行为
        2.6.1 沟通态度参差不齐
        2.6.2 生活单一,缺少老年活动
        2.6.3 刻板的制度下护士不知变通
3 讨论
    3.1 优质护理背景下,基于脑卒中康复期患者践行人文关怀护理的必要性
    3.2 针对脑卒中康复期患者特点,满足患者合理要求
    3.3 不关怀护理体验的主要原因
        3.3.1 文化背景因素
        3.3.2 关怀环境的社会因素
        3.3.3 同情心疲乏(Compassion Fatigue,CF)
    3.4 加强康复科护士人文关怀素质的培养
4 小结

(7)以胜任力为导向的社区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模式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与意义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意义
    3 相关概念及研究进展
        3.1 胜任力(Competency)
        3.2 社区护理(Community health nursing)
        3.3 专业学位(Professional Degree)
        3.4 护理硕士专业学位(Master of Nursing Specialist,MNS)
        3.5 高级实践护士(Advanced Practice Nurse,APN)与专科护士(Specialist Nurse,SN)
        3.6 临床实践模式(Clinical practice patterns)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2.1 成立课题研究小组
        2.2 文献回顾法
        2.3 半结构式访谈法
        2.4 德尔菲(Delphi)专家函询法
    3 统计学方法
        3.1 专家一般资料
        3.2 专家积极性
        3.3 专家权威系数
        3.4 专家意见集中程度与离散程度
        3.5 专家意见协调程度
        3.6 指标的纳入与排除标准
        3.7 指标权重
    4 技术路线图
    5 质量控制
        5.1 问卷编制阶段
        5.2 德尔菲(Delphi)专家函询阶段
        5.3 数据统计阶段
结果
    1 文献回顾法结果
    2 半结构式访谈法结果
        2.1 访谈专家基本资料
        2.2 专家访谈结果
    3 预函询结果
        3.1 专家基本资料
        3.2 预函询指标修改情况
    4 德尔菲专家函询法结果
        4.1 函询专家基本资料
        4.2 专家积极性
        4.3 函询专家权威程度
        4.4 专家意见集中程度与离散程度
        4.5 专家意见协调程度
        4.6 第一轮指标体系函询结果
        4.7 第二轮指标体系函询结果
讨论
    1 本研究中培养模式的科学性与可靠性
        1.1 课题研究小组对MNS教育领域的研究经验丰富
        1.2 实践模式目标明确,内容量化,可操作性强
        1.3 德尔菲(Delphi)专家函询法——保障研究的科学性与严谨性
    2 社区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模式的构成
        2.1 培养目标明确,指标全面,充分体现社区护理MNS的专业角色特点
        2.2 培养内容详细,要求具体,可操作性强
        2.3 考核体系科学,可动态反馈培养效果
        2.4 严抓培养环节,全面保障培养质量
结论
    1 本研究的创新性
    2 本研究的局限性与进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附录
致谢

(8)积极心理学视域下老年脑卒中患者康复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概念界定
    1.5 理论基础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积极心理学的发展与研究
    2.2 老年脑卒中患者康复现状和需求研究
    2.3 社会工作介入脑卒中患者的实务研究
    2.4 小结
3 个案工作方法介入老年脑卒中患者康复的实务研究
    3.1 个案的来源与筛选
    3.2 个案一
    3.3 个案二
    3.4 服务效果评估
4 医务社会工作介入老年脑卒中患者康复的个案总结
    4.1 结论
    4.2 反思
    4.3 建议
5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9)社会工作参与社区健康促进服务的实践研究 ——以上海市T中心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问题
    (三)研究方法
    (四)概念界定
    (五)研究设计
二、文献综述
    (一)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常规服务的研究
    (二)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运作模式的研究
        1.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运作模式的研究
        2.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合作模式的研究
        3.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面临压力的研究
    (三)对社会工作参与社区卫生服务的研究
        1.对医务社会工作服务的研究
        2.对医务社工参与社区卫生服务的研究
        3.境外医务社会工作参与社区卫生服务的研究
    (四)文献评述
三、T街道和T中心概况
    (一)T街道概况
    (二)T中心概况
    (三)T中心社工模式发展阶段
四、T中心社会工作社区健康促进服务
    (一)T社会工作社区健康促进服务概况
        1.社会工作社区慢病与老年服务
        2.社会工作的方法与技巧应用
    (二)社会工作社区健康促进服务运作动力
        1.文化氛围营造
        2.模仿上级医院
        3.探索社区服务
        4.满足自我情感
    (三)社会工作社区健康促进服务成效
        1.服务对象的满意度提升
        2.服务对象健康认知提升
        3.服务对象健康指数提升
        3.医护人员的积极性提升
五、社会工作社区健康促进服务的困境与对策
    (一)社会工作社区健康促进服务的困境
        1.任务分配与人力配置的困境
        2.制度控制与政策激励的困境
        3.部门自主与组织环境的困境
    (二)促进社会工作社区健康服务的建议
        1.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并明确职能
        2.平衡中心“依附”与“自主”的关系
        3.制定合理的配套制度与激励措施
参考文献
附录A T街道老年人健康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B 护耆行组员资料
附录C “护耆行”小组计划书
附录D 老年人预防跌倒知识小测试
附录E 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量表(SDSCA)
致谢

(10)中期照护视角下的老年医疗服务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2 研究现状和述评
        2.1 研究背景
        2.2 研究述评
    3 研究思路和方法
        3.1 研究思路
        3.2 研究方法
        3.3 技术路线
    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老年医疗服务历史沿革及相关构成
    1 老年医疗服务历史沿革
        1.1 古代老年医疗服务历史记载
        1.2 现代老年医疗服务现状
    2 构建老年医疗服务体系的必要性
        2.1 自然衰老的需求
        2.2 预期寿命的延长
        2.3 疾病谱的转变
    3 当前老年医疗服务主要构成
        3.1 健康科普
        3.2 院前急救
        3.3 院内救治(急性期照护)
        3.4 长期照护
        3.5 终末期照护
        3.6 老年医疗服务体系中的断层
    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期照护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1 概念界定
        1.1 中期照护
        1.2 中期照护对象
        1.3 中期照护模式
    2 开展中期照护服务需要的软硬件
        2.1 硬件条件
        2.2 软件配备
    3 老年患者中期照护需求相关性分析
        3.1 出院老年患者的中期照护需求问卷分析
        3.2 结果分析
    4 相关理论基础
        4.1 服务供应链理论
        4.2 持续照顾理论
        4.3 协同理论
    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医联体基层医疗机构行中期照护的理论可行性研究
    1 医联体的概念及成效
        1.1 医联体的概念
        1.2 医联体建设成效
    2 基层医疗机构的现状
    3 在医联体基层医疗机构中行中期照护的理论可行性
        3.1 政治可行性
        3.2 经济可行性
        3.3 技术可行性
    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医联体基层医疗机构行中期照护的实践可行性研究
    1 扬州广陵汤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骨科中期照护
        1.1 肩袖损伤患者康复不足
        1.2 肩袖损伤患者中期照护入选标准和排除标准
        1.3 中期照护医护人员分工
        1.4 实证分析
    2 苏州木渎卫生院卒中中期照护
        2.1 卒中患者康复不足
        2.2 卒中患者中期照护入选标准及排除标准
        2.3 中期照护医护人员分工
        2.4 实证分析
    3 泰州高港区人民医院心梗中期照护
        3.1 心梗患者康复不足
        3.2 急性心梗患者中期照护入选标准及排除标准
        3.3 中期照护医护人员分工
        3.4 实证分析
    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医特色的中期照护条件分析及实践
    1 中医的独特理论和临床优势
        1.1 丰富的中医理论优势
        1.2 非药物治疗的临床优势
        1.3 多管齐下的兼并优势
    2 中期照护中的中医应用
        2.1 情绪护理
        2.2 饮食护理
        2.3 中药护理
        2.4 恢复护理
    3 扬州医联体基层医疗机构中期照护的中医实践
        3.1 扬州医联体基层医疗机构中的中医工作室
        3.2 中期照护的中医骨伤应用
    4 中医特色中期照护发展的相关建议
        4.1 加强对中医中期照护理论的挖掘
        4.2 促进中医中期照护标准化和规范化发展
        4.3 强化中医中期照护服务的网络建设
    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中期照护存在主要问题分析
    1 老年康复技术不成熟
        1.1 医务人员中期照护康复技术应用调查
        1.2 医联体基层医疗机构康复治疗现状
    2 老年综合评估技术未普及
        2.1 老年综合评估内涵
        2.2 老年综合评估流程
        2.3 在中期照护服务中的应用
        2.4 老年综合评估的效用
        2.5 实践应用尚未普及
    3 医保支付方式需转变
        3.1 工作机制要创新
        3.2 付费方式要协同
        3.3 收费标准要统一
    4 其他相关问题
        4.1 三级医院无力开展
        4.2 硬件设施尚无标准
        4.3 软件配备缺乏规范
        4.4 绩效分配有待确定
        4.5 药品耗材利润不高
        4.6 具体疾病指标缺乏
        4.7 老年多重用药需关注
        4.8 谵妄管理有待加强
        4.9 吞咽误吸需要重视
    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中期照护发展前景与机遇
    1 “互联网+”医院为中期照护带来新机遇
        1.1 “互联网+”中期照护模式
        1.2 大数据在中期照护中的应用
        1.3 苏北人民医院互联网医院中期照护实践
    2 日间手术开展为中期照护带来新市场
        2.1 日间手术概念
        2.2 日间手术适用范围
        2.3 基层医疗机构日间手术中期照护成效
        2.4 日间手术普及为中期照护开展带来市场
        2.5 推广医联体日间手术中期照护信息化平台
    3 本章小结
第九章 老年医疗服务体系构建的存在问题及相关建议
    1 老年医疗服务体系构成
    2 老年医疗服务体系构建存在问题
        2.1 管理体系条块分割
        2.2 信息平台难以共享
        2.3 医保报销与服务脱节
        2.4 老年医学统领机构缺乏
        2.5 老年护理、康复人才短缺
    3 老年医疗服务体系构建的相关建议
        3.1 探索整合型老年医疗服务体系
        3.2 建立全面的医疗服务信息档案
        3.3 整合医保方式和服务模式
        3.4 建立区域老年医学中心
        3.5 加强护理、康复人才的培养
    4 本章小结
第十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1 研究总结
    2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2.1 研究意义深远
        2.2 研究内容创新
        2.3 研究方法创新
    3 研究不足
    4 研究展望
        4.1 理论研究将不断深入
        4.2 实证研究将更具经验
        4.3 指标模型将更加细化
    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老年康复科护士素质及培养(论文参考文献)

  • [1]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实践[J]. 盛永琴,张莹.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21(24)
  • [2]广东省护士评估脑卒中患者抑郁症状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D]. 廖莉莉. 汕头大学, 2021(02)
  • [3]医养结合背景下广东省康复医院人力资源配置研究[D]. 孙必婷. 广东药科大学, 2021(02)
  • [4]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发展:一项行动研究[D]. 朱晓萍.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1
  • [5]康复医院康复医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 关欣. 军事科学院, 2021(02)
  • [6]脑卒中患者与家属对康复科人文关怀护理体验的质性研究[J]. 张建芳,冯绮,陈麒羽,林依青. 当代护士(上旬刊), 2020(07)
  • [7]以胜任力为导向的社区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模式的构建[D]. 尚丹丹. 青岛大学, 2020(01)
  • [8]积极心理学视域下老年脑卒中患者康复的个案研究[D]. 张振芳. 山西医科大学, 2020(10)
  • [9]社会工作参与社区健康促进服务的实践研究 ——以上海市T中心为例[D]. 禚文健.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10]中期照护视角下的老年医疗服务体系研究[D]. 汤佳.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