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材科学与技术概论

木材科学与技术概论

一、木材科学与技术学科简介(论文文献综述)

丁万娟,徐朝阳,石江涛[1](2021)在《农林院校全英文专业来华留学生的培养与探索——以南京林业大学木材科学与工程全英文专业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高校国际化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各农林高校积极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发展留学生教育。南京林业大学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作为国家一流专业,积极开展来华留学生全英文教育。以南京林业大学为例,从木材科学与工程全英文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的设置、专业和课程建设、国际化的师资队伍以及创新式的留学生管理四个方面总结本专业开设以来取得的经验和成果;从招生机制、师资结构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分析本专业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有效的改进措施,从而为农林院校全英文专业的开展提供借鉴和示范。

何拓,焦立超,郭娟,殷亚方[2](2021)在《木材信息学:发展、应用与展望》文中研究说明简要介绍木材科学和信息学发展以及信息学在木材科学领域的应用,在此基础上,首次提出"木材信息学"概念,分别从定义和框架、研究内容和应用等方面对"木材信息学"进行阐述,并展望"木材信息学"的发展。

漆楚生,母军,张扬,唐睿琳[3](2021)在《北京林业大学国际合作办学项目对学科建设的作用——以木材科学与工程(中加合作办学)项目为例》文中认为北京林业大学木材科学与工程(中加合作办学)项目经教育部批准于2013年正式招生,参与该项目的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大大提升,毕业生继续深造人数占比为43.7%,国外就业人数占比为41.4%。通过中加合作办学项目,中加双方在教学和科研合作方面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该合作办学项目在汇聚优质教学资源、促进林业工程学科内专业之间的融合发展、促进教学内容和方法的优化、开设双语和英文课程推动国际化教育、提升学科国际影响力等方面促进了学科建设发展。在后续的国际合作办学中,将学科人才培养模式从"走出去"逐渐转变为"引进来"。木材科学与工程学科通过举办和承办国际本科生赛事、国内外联合开设在线专业课程等方式,提升了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董春雷,万辉,杜官本[4](2020)在《林科背景下木结构建筑专业建设的思考》文中研究表明木结构建筑以其优良的性能得到了产业界和国家的重视而发展迅猛,但由于缺乏必要的历史延续性以及与现代学科相融相伴发展的学科积淀,国内木结构建筑专业特别是构建于林科基础上的木结构建筑专业的建设和发展目前还较为滞后。通过调研国内外大学和科研院所木结构建筑专业或研究方向的设置情况,发现该专业目前主要构建于土木工程、建筑学或木材科学与技术学科基础之上,由于专业建设方向和课程体系间的巨大差异致使不同学科体系之间的"强行嫁接"很容易造成学科间无法有效融合的"两张皮"现象。因此,林科背景下木结构建筑专业建设需要以木结构建筑及木质材料为研究对象,考虑不同学科体系知识点间的逻辑次序和内在关联性,并根据学科支撑条件和重点培养方向重新组织学科知识点和学科知识体系,合理安排基础课程、外延性课程。基于以上特点,从林科背景下木结构建筑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专业基础教材的选用和编写、专业实践课程的设置以及专业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方面进行了探讨和思考,同时给出了今后林科背景下木结构建筑专业发展的趋势。

杨玉山[5](2020)在《遗态仿生功能性超疏水木材的构筑及其性能研究》文中指出对于科学研究而言,自然界既是做科学的一个优秀导师,也是一个与材料相统一的结构宝库。在研究和制备超浸润材料过程中,自然界更为人类提供了大量的遗态仿生对象,比如“荷叶效应”、“花瓣效应”等。本学位论文根据仿生学原理,受自然界遗态生物体超浸润现象的启发,在木材表面通过纳米压印技术构筑仿生物功能界面的微纳米形貌结构,制备了类似甚至超越自然界遗态生物体表面微纳米结构的遗态仿生超疏水木材。不但可以提高木材所固有的特性,还赋予其新的奇异功能,实现木材高浮力、耐磨、耐液腐蚀和热稳定性等新型附加,拓宽木材的实践使用范围,增加木材的应用价值。从遗态仿生的理念出发,在木材表面制备多种具有功能性遗态仿生超疏水涂层,并对其功能进行系统的研究。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8个部分:1.受“红色玫瑰花瓣表面特殊浸润性”启发,采用模板印刷法复型改性处理木材表面,得到与玫瑰花瓣表面结构相同的微纳米形貌结构,使木材具有高黏附超疏水特性。制备的遗态仿生高粘附超疏水木材不但没有改变木材的基本系能,还赋予木材表面高黏附超疏水特性,其表面的静态水接触角约为157.5°±0.5°,可以有效阻止木材吸收水分,同时还具备良好的热稳定性。2.受“花瓣效应”启发,采用一步溶剂热法和纳米压印技术在木材表面制备了坚固、超浮力、超疏水的遗态仿生PVB/SiO2涂层。通过静态水接触角(WCA)和砂磨试验测量评估类玫瑰花瓣状木材的超疏水性和坚固耐用性。制备的PVB/SiO2/木材表面的接触角为160°,表现出卓越的超疏水特性;同时对腐蚀性液体具有优异的耐久性以及热稳定性,表现出超强的耐久性和热稳定性。此外,所制备的PVB/SiO2/木材样品显示出很强的浮力。3.受“荷叶效应”启发,采用水热沉积和纳米压印技术以及氟烷基硅烷改性相结合的方法,在木材表面构建耐用的遗态仿生低黏附超疏水涂层。制备的遗态仿生超疏水TiO2/FAS-17-木材具有与荷叶类似的乳突状微纳米结构形貌,其表面的静态水接触角为155°,滚动角为6°,接近于荷叶表面的静态水接触角和滚动角,即试样具有优越的低粘附超疏水特性;同时,通过水接触角、滚转角和砂纸磨损试验对其稳定超疏水性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超疏水TiO2/FAS-17-木材表面具有耐久性。4.受“莲花效应”启发,使用聚二甲基硅氧烷模板二次转印复型技术,在负载有聚乙烯醇缩丁醛涂层的白蜡木素材表面遗态仿生制备了类荷叶微纳米结构形貌,并赋予了木材表面自清洁超疏水特性。遗态仿生制备的类荷叶自清洁超疏水木材表面具有类荷叶表面自清洁超疏水微纳米乳突结构形貌。相比之下,遗态仿生类荷叶自清洁超疏水木材不但没有改变白蜡木素材原有的色彩纹理,其表面静态水接触角接近于遗态材料荷叶表面的接触角与滚动角,表现出超疏水性能;同时,其表面的石墨粉能被水滴冲掉,具有自清洁特性。5.受“芭蕉叶微纳米结构自清洁超疏水特性”启发,采用溶剂热沉积PVB/SiO2涂层在木质表面的羟基纤维素木质素纤维上,并使用纳米压印技术在木材表面上复制了芭蕉叶表面的微纳米结构形貌。该纳米膜具有极好的性能,并且具有极高的耐水性。通过简便,低成本,高效且可重现的方法实现拒斥性和自清洁。微观/纳米仿生结构已成功复制到木材表面,且所制备的遗态仿生木材不仅表现出超疏水性能,还表现出优异的自清洁能力。另外,所制备的仿生木材具有热稳定性能,其性能优于原始木材。6.受“稻草叶表面各向异性超疏水”启发,通过溶剂热沉积,PVB/SiO2涂层成功地沉积在木材表面上,利用纳米压印术在木材表面复制了茭草的微/纳米结构,具有极佳的超疏水性能。制备了微/纳米仿生结构(茭草)在木材表面成功复制。相比之下,所制备的仿生木材不仅表现出超疏水性能,水接触角(WCA)为155°,还具有优异的自清洁能力,滑动角为6°。此外,所制备的仿生木材具有热稳定性能,优于原木材。7.受“贻贝层层自组装”启发,采用Stober法与溶液自组装的方法在二氧化硅球表面接枝十八烷基三氯硅烷,再采用滴涂的方法在木材表面制备聚二甲基硅氧烷和SiO2涂层。在木材表面沉积了纳米SiO2-PDMS涂层,改变了木材的润湿性与稳定性。SiO2-PDMS超疏水木材不但没有改变木材的色彩纹理,还使木材表面具有低黏附超疏水特性,接触角约为158°,滚动角为6°;通过砂纸磨损实验,SiO2-PDMS超疏水木材仍然保持了超疏水性,说明SiO2-PDMS超疏水木材具有良好的机械稳定性。8.受“海水中珍珠层生物矿化”启发,通过低温水热法在杨木表面水热沉积了超亲水CaCO3涂层。为确定CaCO3纳米晶体在杨木表面的生长条件,研究了不同水热时间对CaCO3水热生长的影响。杨木表面采用水热矿化法分别生长1~24h,得到了一层仿生超亲水纳米CaCO3涂层,再用十七氟癸基三乙氧基硅烷(FAS-17)对其进行接枝改性处理,使杨木具有稳定的超疏水特性。制备的FAS-17改性CaCO3/杨木表面具有超疏水性能,其表面的静态水接触角为158°;同时还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

丁涛,蔡家斌,梅长彤[6](2019)在《中美木材科学与工程类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从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实践环节等4个方面对中美木材科学与工程类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情况进行了比较研究,并对美国高校木材科学与工程类本科专业名称的调整趋势及其对课程体系和专业方向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指出美国木材科学与工程类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值得借鉴之处在于:课程体系建设以市场为导向,能根据产业需求变化及时调整课程内容、课程结构乃至专业方向和专业名称;课程体系的主干清晰,专业理论教学内容丰实;既注重文理兼备的综合素质培养,又重视实践能力和实务能力的培养;建有与课程体系相配套的灵活学制,等等。同时指出,由于中美两国在林业产业格局和发展方向上存在巨大差异,所以针对我国国情和林业行业的实际情况而言,美国木材科学与工程类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是有缺陷的,我国高校不应完全照搬,而应根据我国木材加工业的智能化发展趋势,增设或更新技术、装备和管理等方面的课程,并在教材内容建设方面逐渐从木材拓展至生物质材料,从而为我国林业产业培养合格的工程技术人才。

鲁群霞,胡传双,林楠,涂登云[7](2019)在《就业导向下的木材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改革——以华南农业大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受学校所处的地理区位、办学历史和优势学科专业等因素的影响,北京林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等高校的木材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各具特色,但都面临着设置的课程与企业对专业人才素质的需求不匹配、理论教学与生产实际脱节、实践教学薄弱、专业发展方向不明确、难以兼顾学生自身特点等问题。为此,对华南农业大学2011~2016届木材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开展了调研,引入"就业能力关键构成要素模型",走访珠三角地区相关企业,就生产类、管理类、设计类、营销类、其他类岗位对木材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毕业生就业能力关键构成要素重要性的排序进行了研究,提出木材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毕业生就业能力关键构成要素应包括通用技能、木材加工及家具设计与制造等专业能力、国际视野和沟通能力、职业发展能力和学习规划能力、工作和生活经验等5个维度。据此,以就业为导向对木材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以下改革建议。一是优化与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细分专业方向,设置木材科学与工程、家具设计与工程2个专业方向;通过拓宽课程设置范围、提供外出学习交流机会等,夯实素质教育;通过与业内龙头企业合作,开设木材科学与工程索菲亚特色班,创新办学形式。二是加大课程教学体系改革力度,构建了由基础理论教育平台(提升通用技能)、专业知识教育平台(提升木材加工及家具设计与制造等专业能力)、特色拓展教育平台(提升国际视野和沟通能力、积累工作和生活经验)和创新创业教育平台(提升学习规划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积累工作和生活经验)等4个模块组成的课程体系,并针对2个专业方向确定了侧重点不同的课程学习方案。三是积极探索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与国内知名企业合作建设校外实习基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健康家居研究院,以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

关明杰,潘彪,宋晨,邹玲,袁丽君[8](2018)在《中外合作办学中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与其优势学科的互动耦合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通过对南京林业大学(NFU)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UBC)合作办学的木材科学与工程与其对应的优势学科木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差异对比分析,探讨了促进中外合作办学和优势学科国际化共同发展的互动耦合机制,为木材科学与工程中外合作办学与优势学科的共同提升和国际化方向开拓了思路。

李露,曹欢玲,赵相君,彭何欢[9](2017)在《虚拟仿真技术在木材科学与技术学科实验教学上的探索》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分析了木材科学与技术学科传统的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比如硬件资源不足、涉及有毒有害物质和危险操作、教学方法落后、教材设备陈旧以及信息化程度低等。虚拟仿真技术具有能解决教学资源不足、实验时间受限、污染和安全性等问题,并能突破传统讲授模式以及和现代生产技术联系紧密。因此有必要在木材科学与技术学科中开展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本文还讨论了在木材科学与技术学科中构建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体系的基本原则。

吴晓丽[10](2016)在《加快生物质材料科学发展,共享生态绿色发展成果——访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教授吴义强》文中研究指明吴义强,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教授",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际木材科学院院士。入选国家"万人计划"、国家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等。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林业工程(第六、七届)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高等学校林业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会委员,中国林学会木材工业分会副理事长,中国林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林业生物质材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木材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等。主要研究方向为木材科学、生物质复合材料、生物质纳米材料。

二、木材科学与技术学科简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木材科学与技术学科简介(论文提纲范文)

(1)农林院校全英文专业来华留学生的培养与探索——以南京林业大学木材科学与工程全英文专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南京林业大学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全英文专业的实践
    1.1 完善全英文培养方案,确立多样化的人才培养目标
    1.2 以专业建设为抓手,推动一流全英文课程建设
    1.3 培养国际化师资队伍,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
    1.4 创新留学生管理模式,丰富留学生校园文化生活
2 存在的问题
    2.1 招生宣传有待加强,留学生生源质量有待提高
    2.2 国际化师资结构有待优化,外籍专家引进有待提高
    2.3 课程体系建设需要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有待创新
3 提升途径
    3.1 加大宣传力度,创立“标准+品牌”留学生招生[8]和奖学金制度
    3.2 全方位提高留学生培养质量,“借鉴+超越”国外留学生培养模式
    3.3 以人为本,推进留学生“趋同式管理”

(2)木材信息学:发展、应用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木材科学与信息学的发展
    1.1 木材科学发展
    1.2 信息学发展
    1.3 信息学在木材科学领域的应用
        1.3.1 木材解剖
        1.3.2 木材化学
        1.3.3 木材物理
        1.3.4 木材力学
2 木材信息学定义和框架
    2.1 定义
    2.2 框架
3 木材信息学研究内容
    3.1 基础信息数字化
        3.1.1 树种信息
        3.1.2 标本信息
        3.1.3 加工利用信息
        3.1.4 图像信息
        3.1.5 文献信息
    3.2 数据分析和可视化
        3.2.1 数据库
        3.2.2 软件工具
        3.2.3 算法模型
    3.3 信息标准
4 木材信息学应用
    4.1 理论研究
    4.2 技术创新
    4.3 产业应用
5 建议与展望

(3)北京林业大学国际合作办学项目对学科建设的作用——以木材科学与工程(中加合作办学)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国际合作办学项目的培养模式
二、国际合作办学项目的办学效果
    (一)国际视野的培养
    (二)毕业生就业的情况
    (三)国际合作办学项目学生获得奖学金的情况
    (四)国际合作办学项目的教学成果
    (五)国际合作办学项目的科研成果
三、国际合作办学项目对学科发展的促进作用
    (一)汇聚优质教学资源,促进教学内容和方法的优化
    (二)促进林业工程学科内专业之间的融合发展
    (三)推动教育国际化,展示学科和产业自信
    (四)完善和丰富教育理念,培养有创造力的学生
四、国际合作办学项目的展望
    (一)从学生“走出去”到“引进来”
    (二)举办和承办国际本科生赛事,提升林业工程学科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4)林科背景下木结构建筑专业建设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国内外木结构建筑专业发展概况
    (一)国内概况
        1.林科背景下木结构建筑专业发展情况
        2.工科院校木结构建筑专业发展情况
    (二)国外概况
二、我国高等林业院校木结构建筑专业设置的特点
三、我国林科背景下木结构建筑专业的建设现状与思考
    (一)课程体系的构建
    (二)基础教材的选用和编写
    (三)实践课程的设置
    (四)课程教学体系实施策略
四、林科背景下木结构建筑专业建设未来发展趋势的思考

(5)遗态仿生功能性超疏水木材的构筑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超浸润特性
        1.1.1 荷叶
        1.1.2 芋叶
        1.1.3 水稻叶
        1.1.4 花生叶
        1.1.5 猪笼草
        1.1.6 野艾蒿
        1.1.7 仙人掌
        1.1.8 蜘蛛网
        1.1.9 鱼鳞
        1.1.10 槐叶萍
        1.1.11 向日葵花瓣
        1.1.12 红色玫瑰花瓣
        1.1.13 春虫
        1.1.14 蚊子复眼
        1.1.15 水黾腿
        1.1.16 壁虎脚
        1.1.17 蝉翅
        1.1.18 沙漠甲虫
    1.2 功能性生物质材料表面特殊浸润性设计的基本理论
        1.2.1 浸润性与接触角
        1.2.2 接触角的滞后现象
        1.2.3 液/液/固三相体系润湿性
        1.2.4 超浸润体系历史脉络与发展
    1.3 仿生功能性超疏水木材构筑的迫切性
    1.4 木材表面仿生功能化超疏水构建的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5 仿生超疏水材料表面的制备方法
        1.5.1 纳米压印技术
    1.6 选题的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1.6.1 研究内容
        1.6.2 研究目的
        1.6.3 试验路线
        1.6.4 关键技术
        1.6.5 创新之处
2 基于模板印刷法的遗态仿生高黏附超疏水木材的研制
    2.1 引言
    2.2 木材树种的确定
        2.2.1 试验树种
        2.2.2 试验材料的宏观构造及解剖特征
        2.2.3 试验所需化学试剂
    2.3 试验所需仪器设备
    2.4 试验所需表征方法
        2.4.1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EDS)
        2.4.2 X射线衍射光谱(XRD)
        2.4.3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
        2.4.4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2.4.5 热重(TG–DTG)
        2.4.6 接触角(WCA)
    2.5 遗态仿生高黏附超疏水木材的制备
        2.5.1 材料
        2.5.2 溶液的制备
        2.5.3 仿生超疏水木材的制备
    2.6 遗态仿生高黏附超疏水木材的结构表征
    2.7 结果与分析
        2.7.1 遗态仿生高黏附超疏水木材的表面润湿性
        2.7.2 遗态仿生高黏附超疏水木材表面的形貌及化学组成
        2.7.3 遗态仿生高黏附超疏水木材的XRD分析
        2.7.4 遗态仿生超疏水木材的热稳性
    2.8 本章小结
3 遗态仿生制备坚固稳定、高浮力PVB/SiO_2超疏水涂层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PVB/SiO_2混合溶液的制备
        3.2.3 遗态仿生超疏水PVB/SiO_2/木材的制备
        3.2.4 遗态仿生超疏水PVB/SiO_2/木材的结构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遗态仿生超疏水PVB/SiO_2/木材微观构造分析
        3.3.2 遗态仿生超疏水PVB/SiO_2/木材XRD分析
        3.3.3 遗态仿生超疏水PVB/SiO_2/木材FTIR分析
        3.3.4 遗态仿生超疏水PVB/SiO_2/木材热稳定性
        3.3.5 遗态仿生超疏水PVB/SiO_2/木材润湿性分析
        3.3.6 遗态仿生超疏水PVB/SiO_2/木材机械稳定性
        3.3.7 遗态仿生超疏水PVB/SiO_2/木材吸湿机理
        3.3.8 遗态仿生超疏水PVB/SiO_2/木材超浮力
    3.4 本章小结
4 遗态仿生设计坚固的TiO_2/FAS–17 超疏水木材的构筑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遗态仿生类荷叶状TiO_2/FAS–17 超疏水木材的制备
        4.2.3 遗态仿生类荷叶状TiO_2/FAS–17 超疏水木材试样表征
    4.3 结果与分析
        4.4.1 遗态仿生类荷叶状TiO_2/FAS–17 超疏水木材试样表面微观结构
        4.4.2 遗态仿生类荷叶状TiO_2/FAS–17 超疏水木材的EDS图
        4.4.3 遗态仿生类荷叶状TiO_2/FAS–17 超疏水木材的XRD图
        4.4.4 遗态仿生类荷叶状TiO_2/FAS–17 超疏水木材表面超疏水耐久性
    4.4 本章小结
5 遗态仿生构建类荷叶自清洁超疏水微纳米结构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材料与化学试件
        5.2.2 PVB混合溶液的制备
        5.2.3 PDMS预聚体混合溶液的制备
        5.2.4 PDMS压印和遗态仿生类荷叶自清洁超疏水木材的制备
        5.2.5 遗态仿生类荷叶自清洁超疏水木材结构表征
    5.3 结果与讨论
        5.3.1 遗态仿生类荷叶自清洁超疏水木材试样表面的微观形貌
        5.3.2 遗态仿生类荷叶自清洁超疏水木材试样的XRD分析
        5.3.3 遗态仿生类荷叶自清洁超疏水木材试样的FTIR分析
        5.3.4 遗态仿生类荷叶自清洁超疏水木材的XPS分析
        5.3.5 遗态仿生类荷叶自清洁超疏水木材试样的自清洁超疏水性
    5.4 本章小结
6 遗态仿生类芭蕉叶微纳米结构自清洁超疏水木材的构建及性能研究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材料与化学试件
        6.2.2 PDMS混合溶液的制备
        6.2.3 PVB混合溶液的制备
        6.2.4 模板与遗态仿生类芭蕉叶坚固耐用超疏水木材的制备
        6.2.5 遗态仿生类芭蕉叶坚固耐用超疏水木材表征
    6.3 结果与讨论
        6.3.1 遗态仿生类芭蕉叶坚固耐用超疏水木材试样表面微观形貌
        6.3.2 遗态仿生类芭蕉叶坚固耐用超疏水木材试样表面化学元素和组分分析
        6.3.3 遗态仿生类芭蕉叶坚固耐用超疏水木材试样的热稳定性
        6.3.4 遗态仿生类芭蕉叶坚固耐用超疏水木材试样自清洁超疏水性
        6.3.5 遗态仿生类芭蕉叶坚固耐用超疏水木材试样表面低黏附性
        6.3.6 遗态仿生类芭蕉叶坚固耐用超疏水木材试样表面坚固、耐水、抗紫外和耐腐蚀性
    6.4 本章小结
7 遗态仿生设计坚固耐用的各向异性超疏水木材的研制
    7.1 引言
    7.2 实验材料与方法
        7.2.1 实验材料
        7.2.2 遗态仿生超疏水木材的制备
        7.2.3 遗态仿生各向异性超疏水木材表征
    7.3 结果与分析
        7.3.1 遗态仿生各向异性超疏水木材试样表面的微观结构
        7.3.2 遗态仿生各向异性超疏水木材的反应机理分析
        7.3.3 遗态仿生各向异性超疏水木材的EDS图
        7.3.4 遗态仿生各向异性超疏水木材的XRD和 FTIR图
        7.3.5 遗态仿生各向异性超疏水木材表面的低粘附性特性分析
        7.3.6 遗态仿生各向异性超疏水木材表面各向异性超疏水特性分析
        7.3.7 遗态仿生各向异性超疏水木材表面的超疏水耐磨性
        7.3.8 遗态仿生各向异性超疏水木材表面的耐久超疏水热稳定性
    7.4 结论
8 基于遗态仿生自组装纳米SiO_2–PDMS体系的耐磨超疏水木材表面构建与特性评价
    8.1 引言
    8.2 实验材料与方法
        8.2.1 实验材料
        8.2.2 实验溶液的制备
        8.2.3 遗态仿生自组装纳米SiO_2–PDMS超疏水木材表征
    8.3 结果与分析
        8.3.1 遗态仿生自组装纳米SiO_2–PDMS超疏水木材试样表面的微观结构
        8.3.2 遗态仿生自组装纳米SiO_2–PDMS超疏水木材试样的EDS图
        8.3.3 遗态仿生自组装纳米SiO_2–PDMS超疏水木材试样的FTIR图谱
        8.3.4 遗态仿生自组装纳米SiO_2–PDMS超疏水木材试样的XPS光谱
        8.3.5 遗态仿生自组装纳米SiO_2–PDMS超疏水木材试样超疏水特性
        8.3.6 遗态仿生自组装纳米SiO_2–PDMS超疏水木材试样的稳定性
    8.4 本章小结
9 在木材表面遗态仿生物矿化超疏水CaCO_3涂层的研究
    9.1 引言
    9.2 材料与方法
        9.2.1 试验材料
        9.2.2 遗态仿生物矿化超疏水CaCO_3涂层的制备
    9.3 结果与分析
        9.3.1 遗态仿生物矿化超疏水木材的微观形貌
        9.3.2 遗态仿生物矿化超疏水木材的化学成分
        9.3.3 遗态仿生物矿化超疏水木材试样的超疏水特性
        9.3.4 遗态仿生物矿化超疏水木材试样的热稳定性
        9.3.5 遗态仿生物矿化超疏水木材试样的吸水性
    9.4 本章小结
10 结论与展望
    10.1 结论
    10.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成果目录
致谢

(6)中美木材科学与工程类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美木材科学与工程类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比较
    (一)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
        1.美国
        2.中国
        3.比较
    (二)通识教育课程
        1.美国
        2.中国
    (三)专业教育课程
        1.美国
        2.中国
        3.比较
    (四)实践环节
二、美国高校木材科学与工程类本科专业名称的调整趋势及其对课程体系的影响
    (一)专业名称的调整趋势
    (二)专业名称调整对课程体系的影响
三、中美木材科学与工程类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比较分析的结论
    (一)美国木材科学与工程类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值得借鉴之处
        1.以市场为导向
        2.课程体系的主干清晰
        3.重视实践能力和实务能力的培养
        4.建有与课程体系相配套的灵活学制
    (二)美国木材科学与工程类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缺陷

(7)就业导向下的木材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改革——以华南农业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木材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及存在的问题
    (一) 特色
    (二) 问题
二、木材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关键构成要素
    (一) 就业能力关键构成要素
        1.通用技能
        2.木材加工、家具设计与制造等专业能力
        3.国际视野和沟通能力
        4.学习规划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
        5.工作和生活经验
    (二) 不同类型工作岗位的就业能力关键构成要素重要性的排序
三、以就业为导向的木材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改革
    (一) 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与创新
    (二) 课程教学体系的改革
    (三) 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的探索

(8)中外合作办学中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与其优势学科的互动耦合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木材科学与工程中外合作办学机制与优势学科的异同点
二、两者互动与耦合机制
    1. 学制衔接的互动耦合机制。
    2. 课程体系合理化, 学分互认机制。
    3. 师资共享机制。
三、总结

(9)虚拟仿真技术在木材科学与技术学科实验教学上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木材科学与技术学科传统实践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一) 硬件资源不足, 难以满足学生需求
    (二) 涉及有毒有害物质, 学生实验积极性不高
    (三) 传统教学不利于培养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四) 实验教材老旧, 与现代生产技术差异大, 不利于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
    (五) 信息化程度低, 不顺应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三、木材科学与技术学科开展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的必要性
    (一) 解决实验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
    (二) 解决污染性、危险性实验引发的安全问题
    (三) 突破教师讲授、学生按部就班操作的问题
    (四) 紧密联系现代生产技术
四、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原则
    (一) 应遵循以实为本, 以虚补实, 虚实结合
    (二) 注重虚拟仿真教学实验的层次
    (三) 提高人才队伍的建设水平
五、结语

四、木材科学与技术学科简介(论文参考文献)

  • [1]农林院校全英文专业来华留学生的培养与探索——以南京林业大学木材科学与工程全英文专业为例[J]. 丁万娟,徐朝阳,石江涛. 林业和草原机械, 2021(05)
  • [2]木材信息学:发展、应用与展望[J]. 何拓,焦立超,郭娟,殷亚方. 木材科学与技术, 2021(04)
  • [3]北京林业大学国际合作办学项目对学科建设的作用——以木材科学与工程(中加合作办学)项目为例[J]. 漆楚生,母军,张扬,唐睿琳. 中国林业教育, 2021(03)
  • [4]林科背景下木结构建筑专业建设的思考[J]. 董春雷,万辉,杜官本. 中国林业教育, 2020(03)
  • [5]遗态仿生功能性超疏水木材的构筑及其性能研究[D]. 杨玉山. 西南林业大学, 2020
  • [6]中美木材科学与工程类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比较研究[J]. 丁涛,蔡家斌,梅长彤. 中国林业教育, 2019(06)
  • [7]就业导向下的木材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改革——以华南农业大学为例[J]. 鲁群霞,胡传双,林楠,涂登云. 中国林业教育, 2019(04)
  • [8]中外合作办学中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与其优势学科的互动耦合机制研究[J]. 关明杰,潘彪,宋晨,邹玲,袁丽君. 教育教学论坛, 2018(50)
  • [9]虚拟仿真技术在木材科学与技术学科实验教学上的探索[J]. 李露,曹欢玲,赵相君,彭何欢. 教育教学论坛, 2017(51)
  • [10]加快生物质材料科学发展,共享生态绿色发展成果——访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教授吴义强[J]. 吴晓丽. 科技导报, 2016(19)

标签:;  ;  ;  ;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