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腾白姜散微波治疗盆腔炎50例

红腾白姜散微波治疗盆腔炎50例

一、红藤败酱散配合微波治疗盆腔炎50例(论文文献综述)

陈玉琪[1](2020)在《基于数据挖掘及网络药理学的湿热瘀结型盆腔炎用药规律分析及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盆腔炎是常见的女性疾病,中药联合抗生素治疗疗效显着。目前临床以湿热瘀结型较为多见,然而尚缺乏对用药规律的系统总结,药物作用机制尚不明确。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数据挖掘方法挖掘临床治疗湿热瘀结型盆腔炎的用药规律,寻找核心中药,并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从成分-靶点-通路阐明其治疗湿热瘀结型盆腔炎的作用机制,通过实验加以验证,为临床治疗湿热瘀结型盆腔炎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研究方法:本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基于数据挖掘方法搜集文献数据库中有关湿热瘀结型盆腔炎的中药处方,利用SPSS、Excel软件对药物频次、四气五味、归经进行分析,并通过关联规则和聚类分析对药物关联和组方规律进行分析。第二部分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预测红藤和败酱草的有效成分、靶点和通路,阐明作用机制。首先通过TCMSP数据库以口服生物利用度(OB)≥30%、类药性(DL)≥0.18为条件筛选出红藤和败酱草的有效活性成分,通过Genecards数据库查找湿热瘀结型盆腔炎疾病靶点,利用CTD、Uniprot、Genecards等数据库预测成分靶点,通过Venny软件找出成分与疾病靶点的交集,将交集靶点导入Cytoscape3.7.0绘制蛋白质互作关系网络图(PPI)及成分-靶点网络图。最后通过DAVID数据库对潜在靶点进行GO富集分析及通路注释。第三部分是实验部分,基于网络预测结果进行实验验证,我们选择其中有效成分蒙花苷、异牡荆素、青风藤碱、金合欢素和山奈酚进行细胞实验验证,分别通过CCK-8法和Griess法观察不同浓度的有效成分对LPS诱导的巨噬细胞增殖和分泌NO的影响。研究结果:(1)治疗盆腔炎湿热瘀结证使用的高频药物包括红藤、败酱草、丹参、赤芍、延胡索、蒲公英等;药性以微寒、寒、平、温、凉性药为主,药味以苦、辛、甘味药为主;药物归经主要分布于肝经、心经、脾经等;高频药物常见组合有红藤-败酱草、三棱-莪术、乳香-没药等;通过聚类分析得出红藤败酱散加减和2组新方。(2)网络药理学结果显示:红藤和败酱草有效成分共9种,9种成分含靶点6429个,湿热瘀结型盆腔炎疾病靶点200个,三者有134个交集靶点,排名前15位的核心靶点包括VEGFA、FN1、VWF、TGFβ1、TIMP1、TGFβ3、IL6、TNF、NFκB1 等。KEGG 通路富集结果显示:红藤和败酱草可通过调控AGE-RAGE、FA、Toll-like receptor、NF-κB以及细胞凋亡、癌症等信号通路发挥作用。(3)实验结果显示:300μM的青风藤碱、100μM的金合欢素、100μM的山奈酚抑制LPS诱导的巨噬细胞的增殖;8~32μM的蒙花苷、25~100μM的异牡荆素、37.5~300μM的青风藤碱、12.5~100μM的金合欢素、12.5~100μM的山奈酚抑制LPS诱导的巨噬细胞NO的分泌,且呈浓度依赖型。结论:(1)分析中药治疗盆腔炎湿热瘀结证的文献,用药以清热药、活血药为主,核心处方包括红藤败酱散加减和2组新方。(2)红藤和败酱草作用于湿热瘀结型盆腔炎的关键靶点包括 VEGFA、FN1、VWF、TGFβ1、TIMP1、TGFβ3、IL6、TNF、NFκB1 等,机制主要与炎症、细胞凋亡、癌症等信号通路有关。(3)红藤和败酱草的有效成分能够抑制LPS诱导的巨噬细胞释放炎症介质NO,具有显着抗炎活性。

史晨,夏亲华[2](2019)在《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中医药治疗文献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阐述并概括近几年来众多医家对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认识及研究,分析该病的病名、证型及内外治法,以期为临床提供多样、有效、系统的治疗方案。[方法]以文献研究为基础,结合统计学方法,概括近5年来中医药治疗盆腔炎性后遗症的相关文献,对中医证型分类、中医内治法中经方使用情况、内外治法用药规律及综合治法分类进行频率统计。[结果]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病机多以湿热、寒凝、血瘀等相互结合,常见的证候类型为湿热瘀结、气滞血瘀、寒湿凝滞、气虚血瘀等,采用中药内服、外敷、灌肠等多种治疗手法。中药内服治疗重在使用活血化瘀药、清热药、补虚药为主,经方常用桂枝茯苓丸、少腹逐瘀汤等,中药种类常用赤芍、延胡索、丹参等。外敷方中以赤芍、当归、没药使用最为频繁,灌肠方中以败酱草、红藤、丹参最为常用。[结论]现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为中西医统一病名,中医治疗采用辨证论治,治疗形式多样,具有明确的优势和发展前景,但缺少统一、规范的疗效标准。

罗梅[3](2019)在《益气清湿化瘀综合疗法调控盆腔炎性疾病反复发作TLRs/Gas6正负通路免疫稳态的作用及机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评价益气清湿化瘀综合疗法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反复发作(Recurrent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RPID)的临床疗效,并探讨益气清湿化瘀综合疗法对RPID气虚血瘀夹湿证患者Toll样受体(Toll like receptors,TLRs)——髓样细胞分化因子88(Myeloid differentiation factor 88,MyD88)/生长停滞特异基因(Growth arrest-specific gene 6,Gas6)——TAM受体(Tyro3/Axl/Mer Receptor)正、负信号通路免疫稳态的调控作用,为益气清湿化瘀综合疗法治疗RPID的临床运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以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妇科门诊就诊的108例RPID气虚血瘀夹湿证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前瞻性观察性临床研究,自身前后对照的研究方法。采用中药“盆炎康复汤”辨证内服、中药“妇科灌肠液”灌肠及艾灸关元、足三里、中脘、神阙穴的益气清湿化瘀综合疗法(Replenishing qi,Expelling dampness and Dissipating blood stasis comprehensive therap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REDCT)对受试者进行治疗。以盆腔疼痛症状积分、盆腔体征积分、中医证候积分为主要疗效观测指标,观察周期6个月,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周、治疗8周、治疗12周和停药后12周随访5个时间点观测REDCT对RPID的治疗效应及PID复发率,评价REDCT治疗RPID的临床疗效。2、运用流式细胞术、RT-PCR、ELISA等实验室检测方法,分别检测正常健康女性及RPID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中TLR2、TLR4 mRNA相对表达量和蛋白表达比率、血清MyD88、Gas6、sMer、sAxl、IL-17、IL-23水平以及上述指标在治疗前后的水平变化,并运用Logistic回归对可能影响RPID免疫紊乱发病的因素进行初步分析,以筛选出可能与RPID患者发病风险相关的因素,根据Logistic结果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并计算约登指数、敏感度、特异度以判断各指标的潜在诊断效能和临床诊断价值,探索益气清湿化瘀综合疗法对RPID患者机体免疫稳态的调节作用机制及作用靶点。结果:1、临床疗效研究结果:益气清湿化瘀综合疗法可明显降低RPID患者盆腔疼痛症状积分、盆腔体征积分以及中医证候积分,与治疗前基线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01)。治疗结束后(治疗12周)FAS集分析:缓解盆腔疼痛疗效愈显率为77.78%(84/108例);盆腔体征疗效愈显率为61.11%(66/108例),总有效率为97.22%(105/108例);中医证候疗效愈显率为73.14%(79/108例),总有效率为96.30%(104/108例);在3个月的随访期内复发率为3.79%。PPS集与FAS集分析结果一致。2、免疫稳态机制研究结果:(1)TLR2、TLR4在RPID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淋巴细胞、粒细胞群中均有表达,其中,在单核细胞中TLR2、TLR4蛋白比率及mRNA的相对表达量与正常健康女性相比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且表达水平与病情呈正相关关系(P<0.05);患者血清中MyD88、Gas6、sMer、sAx1、IL-17、IL-23等各指标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异常表达,MyD88、IL-17、IL-23水平显着升高,与正常健康女性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IL-17、MyD88表达水平分别与病情及病程呈正相关关系(P<0.05);与健康女性对照组相比,RPID患者Gas6、sMer、sAxl表达均降低,除sAxl之外Gas6、sMe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Gas6水平与病情及病程呈负相关关系(P<0.05)。由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TLR2、TLR4、MyD88、IL-17表达上升可能导致RPID发病风险呈相应倍数增加,对应的OR值分别为1.586、1.649、1.550、1.094,(P<0.05);Gas6、sMer表达下降可能导致RPID发病风险呈相应倍数增加,对应OR值为0.749、0.973,(P<0.05)。(2)经Logistic逐步回归联合ROC曲线分析上述项目的潜在诊断预测效能,结果显示血清IL-17的敏感度为0.68,特异度为0.78;血清Gas6的敏感度为0.68,特异度为0.76;Gas6/IL-17两项联合检测的敏感度为0.80,特异度为0.89。Gas6、IL-17以及Gas6/IL-17两项指标联合检测的ROC曲线下面积均>0.7,但<0.9,各指标均具有一定的临床诊断效能,其中血清Gas6/IL-17联合检测RPID的ROC曲线下面积最高,具有较高的特异度。(3)REDCT治疗后上述部分指标的水平有所改善而接近正常健康者:患者TLR2、TLR4 mRNA相对表达量和蛋白比率均明显下调,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接近同期正常健康女性水平(P>0.05);MyD88、IL-17、IL-23表达水平与治疗前(0周)相比均下降(P<0.05),且水平变化差值与患者临床盆腔疼痛及体征改善程度之间呈正相关关系(P<0.05);疗后Gas6、sMer、sAxl水平增高,除sAxl以外均与治疗前(0周)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临床疗效结论:益气清湿化瘀综合疗法对RPID患者具有一定的治疗优势,可有效缓解患者反复下腹疼痛症状、改善盆腔体征及中医证候,同时具有一定的降低复发率疗效。2、盆腔炎性疾病反复发作可能与TLR2、TLR4、MyD88、Gas6、sMer、sAx1、IL-17及IL-23等各指标不同程度的异常表达,及其所致的机体正、负免疫稳态失衡有关。3、益气清湿化瘀综合疗法可能通过下调外周血白细胞中的TLR2、TLR4表达,及血清中IL-17、IL-23、MyD88水平,促进Gas6、sMer的表达而发挥治疗作用。4、联合检测血清两项指标(Gas6/IL-17)对RPID发病有一定的潜在预测效能,可作为检测RPID的潜在候选指标,本研究为RPID科学客观的诊疗评价体系的确立提供了一项新依据。

王非非,王志萍,冯桥,邓裕彦,刘海燕,黄欢[4](2015)在《慢性盆腔炎的中医药治疗进展》文中认为慢性盆腔炎(chronic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CPID),又称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是指女性内生殖器及其周围结缔组织、盆腔腹膜的慢性炎症,常为急性盆腔炎未能治疗彻底,或患者体质较差,病程迁延所致[1]。个别患者可无急性盆腔炎病史[2]。西医治疗本病单纯采用抗生素,易产生耐药性,不宜长期应用,且临床效果不甚理想,易反复发作。本病属于中医学"带下病"、"妇人腹痛"、"症瘕"、"月经不调"等疾病范畴,

赵淑媛[5](2013)在《通畅助孕方结合腹腔镜治疗盆腔粘连性不孕的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主要观察盆腔粘连性不孕患者于腹腔镜术后结合中药通畅助孕方治疗的疗效,以期为盆腔粘连性不孕患者提供较为规范的治疗方案。方法:入选经腹腔镜确诊为盆腔粘连性不孕病例6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治疗组:腹腔镜术后常规预防感染并于手术次月月经干净后给予理气化瘀、利湿清热中药通畅助孕方口服,连续服6天后停药,若未妊娠则于下月月经干净后又重复上述治疗,6月为一疗程。对照组:腹腔镜术后除常规预防感染外不予其他治疗。追踪随访2个疗程,观察对比两组疗效。采用SPSS1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两组病例正常妊娠情况比较:治疗组正常妊娠11例,对照组正常妊娠5例,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2)两组未妊娠者治疗后输卵管通畅情况比较:治疗组通畅率50%,堵塞率31.58%,对照组通畅率32%,堵塞率50%,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3)治疗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总积分情况比较:治疗前22.53±10.2,治疗后13.1±7.48,中药通畅助孕方结合治疗在改善总体中医证候方面有意义(P<0.05);(4)两组综合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96.67%,对照组总有效率76.67%,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畅助孕方结合腹腔镜治疗盆腔粘连性不孕有一定临床疗效,无明显不良反应,可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的正常妊娠率,预防输卵管再堵塞,缓解部分临床症状。

刘俊良[6](2013)在《桂枝茯苓丸加减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课题观察桂枝茯苓丸加减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可能作用机理,以期在临床上对慢性盆腔炎的治疗有一定指导意义。方法:所有病例均来自台湾俊良中医诊所2011年11月至2013年1月就诊的慢性盆腔炎病人,共观察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两组,治疗组予桂枝茯苓丸加减口服,对照组血府逐瘀汤加减口服。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症状、体征及舌脉,盆腔炎性包块以及血液流变学的变化情况。结果:1.两组综合疗效比较,治疗组痊愈6例,显效11例,有效9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痊愈8例,显效12例,有效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0%%。两组综合疗效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2.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9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3.33%。两组局部体征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8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33%。两组中医证候疗效、局部体征疗效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3.两组均可缩小盆腔炎性包块,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4.两组均可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血瘀证为慢性盆腔炎的基本证候。桂枝茯苓丸可明显缓解患者中医临床症状,改善局部体征,缩小盆腔炎性包块,改善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2.在缩小盆腔炎性包块方面,桂枝茯苓丸治疗效果优于血府逐瘀汤。

郑超[7](2012)在《盆痛宁方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湿热瘀结证)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对近五年来关于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诊断治疗的研究进展做了文献综述。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是育龄期妇女的常见病、多发病,具有发病率高、病情缠绵难愈、后遗症严重、复发率高等特点,严重影响广大育龄期妇女的身心健康,探讨该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案已成为妇科临床的热门课题之一。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是现代医学名词,历代中医古籍当中无此病名,可散见于“瘾瘕”“带下病”“妇人腹痛”“热入血室”“不孕”等相关章节中。现代医学至今尚未阐明其发病机制,中医普遍认为本病多因经行产后,胞门未闭,风寒湿热之邪,或虫毒乘虚内侵,与冲任气血相搏结,瘀积于胞宫;久则耗伤气血,导致正气虚损,尤以气虚、肾虚为主。病性属本虚标实、虚实错杂。目前现代医学对此病治疗效果不理想,中医药治疗本病具有独特优势,治疗方法和给药途径多样化,包括内治法、外治法,以辨证论治为核心,结合多种方法的综合疗法被认为是临床疗效最为肯定的方法。第二部分,对导师陈艳教授的盆痛宁方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湿热瘀结证)进行了临床研究。目的:观察盆痛宁方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湿热瘀结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门诊收集的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湿热瘀结证)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及治疗组各30例,治疗组予盆痛宁方口服治疗,对照组予康妇炎胶囊口服治疗。疗程为8周。记录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的中医证候及局部体征,并进行积分。然后对治疗前后的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学处理,以进行疗效对比。结果:综合疗效方面,盆痛宁方治疗组愈显率46.7%、总有效率为96.7%,康妇炎胶囊对照组愈显率16.7%、总有效率为90%;中医证候疗效方面,治疗组愈显率60%、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愈显率20%、总有效率为90%;局部体征疗效方面,治疗组愈显率20%、总有效率为86.7%,对照组愈显率10%、总有效率为73.3%。两组组间综合疗效、中医证候疗效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局部体征疗效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内治疗后的综合积分、中医证候积分及局部体征积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明显降低,P<0.05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进行比较,则治疗组在改善综合积分和中医证候积分方面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局部体征积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盆痛宁方及康妇炎胶囊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湿热瘀结证)均有明显的疗效,但盆痛宁方在综合疗效、中医证候疗效方面优于康妇炎胶囊,在改善局部体征方面二者疗效相似。

周洁[8](2011)在《许润三名老中医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数据挖掘结果分析》文中认为本论文主要包括文献综述和临床数据挖掘分析研究两个部分。文献综述部分:查阅了近年来国内医家采用中医药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文献报道,主要从中药内治、外治、综合治疗等方面进行了论述。临床数据挖掘分析研究部分:目的通过对许润三名老中医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许老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临床辨证及用药经验。方法将符合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诊断并经许老治疗的病例145例,进行医案的录入,采用“当代名老中医医案挖掘系统”进行分析,从而归纳总结许老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临床经验。结果1.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证候分布特点:在许老治疗的145例患者中,血瘀证诊疗的次数最多(83.77%),其次为气滞证、湿热证、气虚证、寒凝证等。2.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各证候特点:在血瘀证中出现最多的证候依次是:脉细、脉弦、舌黯红、脉沉、月经有血块、下腹胀痛等;在气滞证中出现最多的证候依次是:脉细、脉弦、舌黯红、脉沉、舌质黯、下腹胀痛等;在湿热证中出现最多的证候依次是:脉细、脉弦、舌质黯、舌苔黄、舌质红、脉滑、白带量多等;在气虚证中出现最多的证候依次是:脉细、舌黯红、脉弦、脉沉、月经质有血块等;在寒凝证中出现最多的证候依次是:脉细、舌黯红、脉沉、下腹胀痛等。3.辨证用药规律:许老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时常用方剂依次是:桂枝茯苓丸(34.42%)、四逆散(33.12%)、自拟方(7.14%)、黄芪建中汤(4.87%)、大柴胡汤(4.55%)、薏苡附子败酱散(3.90%)等。4.用药加减:许老在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患者时,胃胀者,常加用砂仁、白术、大黄、半夏等药物;便秘者,常加用黄芩、大黄、桃仁、枳实等药物;便溏者,常加用白术;失眠者,常加用夜交藤、郁金等药物。结论通过对许润三名老中医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病例的整理和分析,最后归纳总结出许老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临床辨证及用药经验。由于时间关系,所收集分析的病例数量有限、有关患者疾病的相关信息不够全面,故其结果不能全面反映许老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经验。这些将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的完善、充实。

吕娜[9](2011)在《疏肝化瘀法治疗气滞血瘀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是育龄妇女常见病、多发病。因其具有病程长、迁延难愈、易复发的特点,现代医学采用抗菌素及对症治疗,疗效多不佳,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且近年来随着宫腔操作的增加,性传播疾病的增多,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为此,对本病的防治研究已引起世界各国医务工作者的高度重视。目的:观察疏肝化瘀疗法治疗气滞血瘀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液流变学各指标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将60例气滞血瘀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30例,给予中药自拟方;对照组30例,给予0.5%甲硝唑注射液100ml,糜蛋白酶4000U,2%利多卡因注射液5ml。两组采用保留灌肠疗法,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症状、体征、及血液流变学各指标。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83.33%、72.41%);中医证候总有效率分别为(86.67%、75.86%)。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治疗组在主要症状和体征方面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着性(P<0.05)。两组治疗后患者的血液粘滞状态均有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在降低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及纤维蛋白原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着性(P<0.05)。结论:疏肝化瘀疗法可以有效治疗气滞血瘀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并可以改善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患者血流变状态,降低血液粘滞度,从而促进盆腔局部炎症吸收,使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得到很好的改善,是临床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有益的探索。

耿静[10](2010)在《超声电导仪配合中药灌肠和灸脐治疗慢性盆腔炎50例》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超声电导仪配合红藤败酱散及药饼灸脐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慢性盆腔炎患者分成两组,治疗组50例用超声电导仪进行中药超声透皮治疗,配以红藤败酱散灌肠及药饼灸脐联合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红藤败酱散灌肠,比较两组临床症状及体征。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对照组总有效率70%,两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结论:超声电导仪配合红藤败酱散及药饼灸脐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优于单纯用红藤败酱散灌肠治疗。

二、红藤败酱散配合微波治疗盆腔炎50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红藤败酱散配合微波治疗盆腔炎50例(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数据挖掘及网络药理学的湿热瘀结型盆腔炎用药规律分析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基于数据挖掘分析湿热瘀结型盆腔炎用药规律
    前言
    1 研究资料
        1.1 资料来源
        1.2 盆腔炎诊断标准
        1.2.1 中医诊断标准
        1.2.2 西医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信息采集方法
        2.2 中药名称的规范化处理
        2.3 分析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药物使用频次
        3.2 药物四气
        3.3 药物五味
        3.4 药物归经
        3.5 关联规则分析
        3.6 高频药物聚类分析
    4 讨论
        4.1 盆腔炎的中医研究
        4.2 湿热瘀结型盆腔炎用药分析
        4.2.1 药物频次分析
        4.2.2 药物功效分析
        4.2.3 药物四气五味分析
        4.2.4 药物归经分析
        4.3 药物关联分析
        4.4 药物聚类分析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红藤-败酱草治疗湿热瘀结型盆腔炎作用机制研究
    前言
    1 数据库
    2 方法
        2.1 化学成分的收集与筛选
        2.2 疾病基因查询
        2.3 红藤-败酱草靶点查询
        2.4 红藤-败酱草抗炎作用靶点筛选
        2.5 蛋白质互作关系PPI网络图构建
        2.6 Hub基因筛选
        2.7 成分-靶点网络构建
        2.8 GO富集分析
        2.9 KEGG通路注释
    3 结果
        3.1 化学成分的收集筛选
        3.2 疾病-成分靶点
        3.3 PPI网络构建
        3.4 成分-靶点网络构建
        3.5 GO富集分析
        3.6 KEGG通路注释
    4 讨论
        4.1 成分分析
        4.2 靶点分析
        4.3 通路分析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红藤-败酱草有效成分对脂多糖诱导的巨噬细胞功能影响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细胞
        1.2 实验试剂
        1.3 实验器材
        1.4 实验试剂配制
        1.5 实验方法
        1.5.1 细胞培养
        1.5.2 红藤-败酱草有效成分对脂多糖诱导的巨噬细胞活力的影响
        1.5.3 红藤-败酱草有效成分对脂多糖诱导的巨噬细胞释放NO的影响
        1.6 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红藤-败酱草有效成分对脂多糖诱导的巨噬细胞活力的影响
        2.2 红藤-败酱草有效成分对脂多糖诱导的巨噬细胞释放NO的影响
    3 讨论
        3.1 现代药理
        3.2 结果分析
        3.3 不足
全文总结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红藤-败酱草抗炎作用的物质基础及应用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中医药治疗文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名沿革
2 证候类型
3 中医药治疗
    3.1 中药内服
        3.1.1 经方使用情况
        3.1.2 自拟方使用情况
    3.2 中医外治
        3.2.1 中药外敷
        3.2.2 中药灌肠
    3.3 综合治疗
4 小结
    4.1 SPID病名
    4.2 SPID的证型分类
    4.3 SPID的中医药治疗
    4.4 问题及展望

(3)益气清湿化瘀综合疗法调控盆腔炎性疾病反复发作TLRs/Gas6正负通路免疫稳态的作用及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1.选题背景
    2.研究内容
第一部分 益气清湿化瘀综合疗法治疗RPID的疗效评价研究
    1.研究对象
        1.1 研究对象来源
        1.2 研究对象选择
    2.研究方法
        2.1 样本量
        2.2 治疗方案
        2.3 观察指标
        2.4 数据处理
        2.5 研究流程
    3.研究结果
        3.1 人口学特征及病情资料分析
        3.2 治疗结果
第二部分 益气清湿化瘀综合疗法调控RPID患者免疫稳态的机制研究
    1.研究对象
        1.1 研究对象的来源
        1.2 研究对象的选择
    2.研究方法
        2.1 样本量
        2.2 治疗方案
        2.3 实验设计
        2.4 实验方法
    3.研究结果
        3.1 基线分析
        3.2 RPID患者单核细胞TLR2/4 mRNA表达量及前后变化
        3.3 RPID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中TLRs蛋白比率及前后变化
        3.4 RPID患者血清MyD88、TAM受体、Gas6、IL-17、IL-23水平及前后变化
        3.5 TLRs/TAM正负通路相关因子对RPID患者免疫稳态的影响
讨论
    1.盆腔炎性疾病反复发作的概念和临床表现
    2.中医学对盆腔炎性疾病反复发作的认识
        2.1 古医籍相关论述
        2.2 现代中医病名沿革
        2.3 病因病机
    3.现代医学对盆腔炎性疾病反复发作发病机制的认识
        3.1 RPID与机体反应状态和病原体特征有关
        3.2 RPID确切的发病机制尚缺乏定论
        3.3 免疫平衡稳态研究可能是RPID机制研究的突破点之一
    4.盆腔炎性疾病反复发作的治疗方案
        4.1 RPID的西医治疗方案
        4.2 中医药治疗RPID的优势
    5.“益气清湿化瘀”的立法依据及辨证论治特色
        5.1 “益气清湿化瘀”的立法依据
        5.2 内服中药“盆炎康复汤”的方药分析及相关研究
    6.益气清湿化瘀综合疗法治疗RPID的依据
        6.1 益气清湿化瘀综合疗法的前期研究基础
        6.2 中药“妇科灌肠液”治疗RPID的依据
        6.3 艾灸神阙、足三里、中脘、关元治疗RPID的依据
    7.益气清湿化瘀综合疗法治疗RPID的临床疗效分析
        7.1 益气清湿化瘀综合疗法缓解下腹痛的疗效分析
        7.2 益气清湿化瘀综合疗法改善RPID盆腔体征的疗效分析
        7.3 益气清湿化瘀综合疗法改善RPID中医证候的疗效分析
        7.4 益气清湿化瘀综合疗法可有效降低复发率
    8.本次研究的免疫分子靶点定位
        8.1 TLRs-MyD88 信号通路
        8.2 Gas6-TAM信号通路
    9.TLRs-MyD88/Gas6-TAM正负免疫相关因子在RPID发病中的作用分析
        9.1 TLRs-MyD88 信号相关因子在RPID发病中的临床意义
        9.2 Gas6-TAM系统相关因子在RPID发病中的临床意义
        9.3 探讨影响RPID的免疫平衡紊乱因素
        9.4 运用ROC曲线分析相关因子的潜在诊断效能和临床意义
    10.益气清湿化瘀综合疗法对RPID患者免疫稳态的调控作用
        10.1 REDCT对 TLR2/4-MyD88 正向通路相关因子的影响
        10.2 REDCT对 Gas6-TAM负向通路相关免疫因子的影响
结论
创新性及意义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综述
    综述一:益气清湿化瘀类中药的免疫调节活性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Gas6-TAM信号通路在妇科领域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二:附表
    附表1 中医气虚血瘀夹湿证候分级记分表
    附表2 盆腔体征分级记分表
附录三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和科研成果
附录四 在读期间参加的学术会议

(4)慢性盆腔炎的中医药治疗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因病机
2 治疗
    2.1 内治法
        2.1.1 辨证论治
    2.2 外治法
        2.2.1 直肠给药
        2.2.2 皮肤给药
        2.2.3 针灸疗法
        2.2.4离子导入
    2.3 综合疗法
3 结语

(5)通畅助孕方结合腹腔镜治疗盆腔粘连性不孕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临床研究
结果
讨论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6)桂枝茯苓丸加减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中医对慢性盆腔炎的研究现状
        1.1.1 慢性盆腔炎的中医病因病机
        1.1.2 辨证分型
        1.1.3 中医治疗
        1.1.4 中西医结合治疗
        1.1.5 实验研究
    1.2 西医对慢性盆腔炎的研究现状
        1.2.1 患病率
        1.2.2 相关病因及发病危险因素
        1.2.3 病理类型
        1.2.4 病理机制
        1.2.5 诊断
        1.2.6 治疗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临床资料
        2.1.1 病例来源
        2.1.2 诊断标准
        2.1.3 中医症状、体征评分标准及病情程度分级
        2.1.4 纳入标准
        2.1.5 排除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随机分组
        2.2.2 治疗方法及药物
        2.2.3 观察方法
        2.2.4 疗效判定标准
        2.2.5 统计方法
    2.3 结果
        2.3.1 一般资料的比较
        2.3.2 临床疗效观察
第三章 讨论
    3.1 桂枝茯苓丸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机理分析
        3.1.1 慢性盆腔炎与血瘀证
        3.1.2 桂枝茯苓丸方药解析
        3.1.3 桂枝茯苓丸现代研究
    3.2 疗效分析评价
结语
    1 研究结论
    2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盆痛宁方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湿热瘀结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中西医病名对应
        1.1 症瘕
        1.2 带下病
        1.3 妇人腹痛
    2 病因病机
        2.1 中医古籍理论论述
        2.2 现代中医理论研究进展
        2.3 现代医学的病理机制认识
    3 中医药治疗
        3.1 内治法
        3.2 外治法
        3.3 针灸推拿
        3.4 综合疗法
        3.5 中医药作用机制研究
    4 健康教育与预防
        4.1 疾病常识教育
        4.2 心理健康教育
        4.3 生活方式宣教
    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前言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
        2、诊断标准
        3、纳入病例标准
        4、排除病例标准
        5、病情程度评分标准
    疗效判定
        1、综合疗效评定标准
        2、局部体征疗效评定标准
        3、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标准
        4、统计学方法
    研究结果
        1、一般资料
        2、有效性分析
        3、中医证候及局部体征积分变化
    讨论
        1、导师陈艳教授对于本病的病因病机认识
        2、盆痛宁方的立论依据
        3、盆痛宁方的组方分析
        4、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个人简历
附表

(8)许润三名老中医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数据挖掘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中医药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进展
    1 内治法
        1.1 辨证论治
        1.2 调周法
        1.3 经方名方
        1.4 现代名老中医治疗经验
        1.5 单方验方
        1.6 中成药
    2 外治法
        2.1 中药灌肠
        2.2 中药热敷
        2.3 中药离子导入
        2.4 中药贴敷
        2.5 中药熏洗湿敷
        2.6 栓剂
        2.7 针灸
        2.8 按摩
        2.9 微波
        2.10 腹腔灌注
    3 静脉点滴治疗
    4 综合治疗
    5 小结
第二部分 临床数据挖掘分析研究
    1 前言
    2 临床资料
        2.1 病例诊断标准
        2.2 病例选择标准
    3 研究方法
    4 结果
        4.1 辨证特点
        4.2 用药规律
讨论
    1. 许润三名老中医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证候分布特点
    2. 许润三名老中医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辨证论治特点
    3. 许润三名老中医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用药加减特点
    4.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疏肝化瘀法治疗气滞血瘀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文献综述
    1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中医研究
        1.1 中医对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概念的认识
        1.2 中医对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病因病机的研究
        1.3 中医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现状
        1.4 中医药现代机理研究—从血液流变学角度
    2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西医研究进展
        2.1 西医对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病因病理机制的研究
        2.2 诊断
        2.3 西医对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治疗
临床研究
    1 研究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选择标准
        1.4 一般资料
    2 研究方法
        2.1 治疗方法
        2.2 观察指标
        2.3 疗效判定标准
        2.4 统计学处理
    3 治疗结果
        3.1 两组综合疗效比较
        3.2 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3.3 两组主要中医症状疗效
        3.4 两组体征疗效比较
        3.5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比较
    4 安全性观察
讨论
    1 本研究的立题思路
    2 关于血液流变学指标的选择
    3 本研究的立法及方药选择
    4 现代药理研究
    5 治疗体会
    6 问题与展望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10)超声电导仪配合中药灌肠和灸脐治疗慢性盆腔炎50例(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2 方法
3 疗效标准和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
    3.2 治疗结果
4 病案举例
5 讨论

四、红藤败酱散配合微波治疗盆腔炎50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数据挖掘及网络药理学的湿热瘀结型盆腔炎用药规律分析及机制研究[D]. 陈玉琪. 扬州大学, 2020(04)
  • [2]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中医药治疗文献分析[J]. 史晨,夏亲华.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05)
  • [3]益气清湿化瘀综合疗法调控盆腔炎性疾病反复发作TLRs/Gas6正负通路免疫稳态的作用及机制[D]. 罗梅.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
  • [4]慢性盆腔炎的中医药治疗进展[J]. 王非非,王志萍,冯桥,邓裕彦,刘海燕,黄欢. 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5(02)
  • [5]通畅助孕方结合腹腔镜治疗盆腔粘连性不孕的疗效观察[D]. 赵淑媛. 云南中医学院, 2013(02)
  • [6]桂枝茯苓丸加减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研究[D]. 刘俊良.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3(10)
  • [7]盆痛宁方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湿热瘀结证)的临床研究[D]. 郑超.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2(09)
  • [8]许润三名老中医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数据挖掘结果分析[D]. 周洁.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1(10)
  • [9]疏肝化瘀法治疗气滞血瘀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临床研究[D]. 吕娜.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1(04)
  • [10]超声电导仪配合中药灌肠和灸脐治疗慢性盆腔炎50例[J]. 耿静. 山东中医杂志, 2010(05)

标签:;  ;  ;  ;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