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学生阅读学习效率的内外因素分析

影响学生阅读学习效率的内外因素分析

一、影响学生阅读学习效率的内外因素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黄武胜[1](2021)在《“S-C协同模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个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前,我国教育系统的关键业务呈现出一种大规模社会化协同的形态,学校的围墙逐渐模糊,学校的双向开放成为了一种趋势。高等教育、基础教育领域校外教学资源与学校教育双向融合的新生态正在形成。传统学校对社会资源需求逐渐从以往的信息化硬件设施,发展为对优质教学内容和服务的双重需求。在此背景下,本文聚焦于佛山市M初级中学与广州G教育科技企业所进行的关于语文学科的校企协同教学(S-C协同模式)案例,即校企(School-Company)双方通过达成合作教学协议,共同组织学生完成特定教学计划的一种合作教学模式。试图通过对该案例进行个案调查,了解在中小学领域针对语文学科校企协同教学的现状与困境并探索改进策略。笔者通过文献分析法梳理“协同教学”、“校企协同教学”发展现状,分析校企协同育人研究背景。继而通过问卷调查法、课堂观察法、访谈法对校企双方语文教师以及参与学习的学生进行调查,了解双方语文教师角度下校企协同语文教学的现状以及学生对校企协同学习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为基础,结合相关理论,从初中语文教学基本原则、教学目标、教学模式的框架、学生考核评价体提出改进初中语文“S-C协同模式”教学策略。经过研究,”S-C协同模式“在佛山市M中学初中语文学科的应用对促进学生初中语文学习效果有一定的成效。具体表现为:校企协同有利于激发学生对于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对于课堂外对学习的需求,将学生参与实验前后语文成绩对比分析发现取得高分段的学生数量呈增加趋势。与此同时,校企协同模式仍存在较大的缺陷,如缺少有效校企沟通机制,双方教师对学生学情把握不足。校内教师缺少时间参与协同教学;线上教学方法仍沿袭传统教学方法,信息化教学优势不明显。校企协同模式造成师生角色困扰。学生缺乏积极学习语文的动机,协同学习效果难以把控。基于以上问题,提出针对S-C协同模式在初中语文学科应用策略:(1)成立校企协同研究小组、创新小组以校企协同机制的力量强化校企双方教研水平;(2)以学校为中心,双方协同建设初中语文课程资源;(3)校企双方应全面掌握学情,围绕学生开展教学准备;(4)校内语文教师需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在线学习课堂,激发学生潜能;(5)在线语文教师需完善教学流程,改善教学方法,提升线下教学服务能力;(6)改进在线课堂作业形式及评价方式;(7)积极引导家长参与课后监督,形成家校企三方合力。(8)对大班直播课堂进行有效拆分,实施分层教学;(9)减少功利化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等。

冯洁[2](2021)在《来华留学生汉语学习投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些年来,来中国学习汉语的留学生不断增加,如何提高汉语教育质量成为重要研究课题。而学生的汉语学习投入又是评估汉语教育质量的重要依据,学生是否真正愿意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学习投入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汉语教育质量以及学生的汉语学习收获。在此背景下,有必要加强国际教育领域目前比较缺乏的来华留学生汉语学习投入方面的研究。本文将来华留学生汉语学习投入分为行为投入、认知投入、情感投入三个维度,从教师支持、同伴互动、学习动机三方面来分析对来华留学生汉语学习投入产生的影响,进而探讨来华留学生汉语学习投入与学习收获之间的关系。本文结合了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方法,在充分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编制了《来华留学生汉语学习投入问卷》,问卷包括来华留学生汉语学习投入,影响来华留学生汉语学习投入因素,来华留学生汉语学习收获,个人基本信息四部分。我们通过问卷调查了 195名来华留学生的汉语学习投入情况,使用SPSS23.0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结合对6名来华留学生的深度访谈,得出以下结论:1、来华留学生汉语学习投入总体情况较好,其中行为投入的投入程度要高于认知投入与情感投入,认知投入与情感投入大体相当。2、从个体差异来看,来华留学生在年龄、汉语学习时长等个体因素上的差异较为显着,主要表现为:20岁以下的来华留学生汉语学习投入情况好于其他年龄段学习者;学习汉语一年以下的来华留学生学习投入水平较高,随着学习时长增加,学习投入水平有所降低。在性别、汉语水平上不存在显着性差异,稍有差异的方面为女生的行为投入略高;学习投入水平随汉语水平提升有下降的倾向。3、从影响来华留学生汉语学习投入的因素来看,影响最大的是学习动机,再者是教师支持,同伴互动影响最小。4、来华留学生汉语学习投入与学习收获二者之间呈显着正相关,来华留学生汉语学习投入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预测学习收获。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我们针对来华留学生自身、教师以及学校管理提出了改进建议,以提高来华留学生汉语学习投入和学习收获,并改善来华留学生汉语教学质量。

詹嘉慧[3](2021)在《小学生英语学习策略的现状调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研究的课题是小学生英语学习策略调查研究。上海在“一带一路”倡议中是引领内陆城市发展的先锋队,上海市教育大会在2019年的召开强调打造一流的现代化教育。新课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版》对英语学习策略的修改,核心素养的自主发展板块中提出“学会学习”的基本内涵。在小学阶段学习策略是提升学生学习效率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基本方法,是为学生打好终身学习的坚实基础。近年来,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自主能动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其原因很可能与学生不会学习有关。希望通过问卷调查研究小学英语学习策略,了解学生的英语学习情况,学生在英语学习策略上的现状,通过问卷及数据分析与统计,归纳整理学生的不足之处,得出以下结论:结论一,五年级小学生学习策略的总体使用的总分为3.56,使用频率为中高频,小学生使用率最高的是资源策略,其次是认知策略,交际策略和调控策略使用率相对较低。结论二,学业水平高的学生和学业水平低的学生在学习策略使用上存在明显差异。在听力水平方面,低水平学生在四个策略上都需要提升,在语法水平上,低水平学生最应该关注认知策略的提升,在运用水平上,低水平学生最应该关注资源策略的提升。结论三,不同性别,不同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途径导致学生的学习策略的使用水平差异显着,但不同学习投入对学生的学习策略影响不显着。一性别上,相比男生,女生的学习策略掌握的更好,差异最为显着的是学生的认知策略与资源策略。二学习兴趣上,学生学习兴趣越高,学习策略的水平较高。三学习动机上,学生的内在动因,求知欲(觉得英语重要)对学生学习策略的影响最明显。四学习途径上,认为学习主要依赖于自身努力的学生在学习策略上的水平最高。结论四,尤其是在认知策略和交际策略上,教师对学生学习策略影响显着。通过教师问卷我们可以发现,教师的行为会影响学生学习策略的使用和选择。教师十分关心的、措施实施的好的,学生的学习策略使用也相对更好。总体来看,教师对于学生的学习策略某些方面的忽视导致学生学习策略使用上的问题。结论五,在认知策略上,学生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学生概括归纳能力较弱,不善于联系课内知识,比如词性与词汇,词汇与课文;二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较弱,不善于倾听他人发言;三学生不善于主动阅读课外书籍。结论六,在调控策略上,学生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学生不善于把握弱点和重点学习内容;二学生不善于反思和总结学习上的问题,学生总结意识薄弱,不善于构建知识网络;三学生不善于在学习中做计划,不重视学习目标的设立。结论七,在交际策略上,学生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一学生交际方法不够丰富,比如利用相近词替代、动作替代策略;二学生对于语言中的反思和实践较少;三学生不善于将语言与非语言行为联系;四学生在课后对于英语交际的主动性不强。结论八,在资源策略上,学生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一学生不了解课外丰富的学习资源;二学生不善于使用工具书;三学生不太会联系课内外知识,比如联系生活中的英语词汇;四学生不会主动听读纳米盒。最终提出促进小学生有效使用英语学习策略的优化建议:(1)丰富课程和活动,加深学生意义认知,先通过开设学习策略课程,系统指导学生,后将英语文本再构丰富内容,促进学生认知。(2)回归对话和问题,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教师首先要关注课堂对话,激发学生反思,其次要关注课堂提问,锻炼学生思维。(3)关联教育和文化,建构学生知识网络,教师要通过联系课内知识,系统建构学生的知识网络,再联系学生的生活与文化背景,丰富学生英语学习资源。(4)严密阅读与观点,激发学生主动意识,先通过精心设计课外活动,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再通过开展课外英语阅读,促使学生创造性运用语言。其培养建议,一方面降低小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恐惧感与焦虑感,帮助学生从“要我学”的困境中走出,提高小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信心,激发学生的成功感与喜悦感,引领学生走近“我要学”的精神花园与知识海洋。另一方面,给教师反思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提供方向,重视在英语教学中系统讲授和指导英语学习策略,从要学生学转变为学生要学,减轻教师实际负担,激发教师热情与信心。

牛蕾[4](2021)在《高一学生数学学习适应性测评指标体系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适应性是人们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品质,是实现终身学习的重要保障。高中阶段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重要时期,而高一是初高衔接的重要阶段。高一学生数学学习适应性水平对学生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编制有针对性的高一学生数学学习适应性测评指标体系,对诊断学生适应性水平及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具有研究意义。研究主要包含以下两个问题:(1)合理的高一学生数学学习适应性测评指标体系包含的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和测评项目分别是什么?(2)高一学生数学学习适应性的现状如何?研究共包括以下研究内容:研究在分析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高一学生数学学习适应性的一级指标进行初构,在此基础上对二级指标和测评项目进行初构;对初构的指标体系进行修订与完善,共包含两个步骤,首先基于专家意见进行修订与完善,之后基于量表施测结果进行修订与完善,确定出最终的高一学生数学学习适应性测评指标体系;最后,进行高一学生数学学习适应性的现状调查。根据最终形成的指标体系编制测评量表(正式测试),进行施测,通过SPSS统计软件对信效度、高一学生数学学习适应性的整体水平、性别差异、不同中考成绩层次学生间的差异、正式进入高一学习前是否进行预习的差异进行分析。基于以上研究,得出研究结论如下:(1)高一学生数学学习适应性测评指标体系包含内在适应性、教学适应性、数学学习内容适应性和环境适应性4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和24个测评项目。(2)整体水平方面:被测总体数学学习适应性得分均值为3.6分(满分为5分),整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在环境适应性方面表现最好,在教学适应性方面表现最弱。(3)差异方面:高一学生数学学习适应性不存在性别差异;不同中考数学成绩层次的学生在内在适应性和数学学习内容适应性方面存在显着性差异,差异的效应量分别为大效应和小效应。在教学适应性和环境适应性方面不存在显着性差异;进入高一前预习与未预习的学生在内在适应性、数学学习内容适应性、环境适应性方面存在显着性差异。显着性差异表现差异的效应量均为小效应。在教学适应性方面不存在显着差异。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提出建议以下建议:(1)聚焦学生个体差异,提高内在适应性;(2)合理组织教学安排,提高教学适应性;(3)注重知识发生发展,提高数学学习内容适应性;(4)创造良好学习氛围,提高环境适应性。

教育部[5](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提出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刘超[6](2020)在《减负视角下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习惯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Q市某小学为例》文中提出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国家多次出台“减负”政策,一方面体现了国家对于减轻小学生课业负担足够重视;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小学生的课业负担依然很重,“减负”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2018年12月,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出台的《关于印发中小学生减负措施的通知》,再次表明了国家对于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重视程度和决心。此次印发的关于减负的三十条措施中明确提出要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的内容增多、难度增大,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有效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帮助他们在学业成绩和学习质量不受影响的前提下减轻过重的负担。因此,有必要开展关于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习惯的研究,以此来促进其课业负担的减轻。该研究在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将学习习惯的内容按照学习过程划分为课前学习习惯、课堂学习习惯、课后学习习惯和考试习惯四部分,并以此为维度进行调查问卷的编制,展开对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习惯现状的调查。除此之外,该研究对学生的任课教师和家长进行访谈,最终发现小学高年学生的学习习惯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课前预习的独立性不强;二是课堂交流的积极性不高;三是课后做作业的态度不端正、纠错和复习意识不足;四是考试检查和反思行动匮乏。上述问题的出现主要有五方面的原因:首先,学生的学习动机不强,缺乏对学习习惯的认识;其次,学校对于能有效提升学习效率的学习习惯培养目标不明确,没有相关的制度建立以及环境的创设;其次,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缺乏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引导和训练;再其次,家长对于学习习惯的认识和培养意识淡薄,家庭内部成员之间观念不一致;最后,教师和家长对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行动上不一致,缺乏连贯性。鉴于以上原因,在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减轻其课业负担的进程中,学生自身、学校、教师和家长都要做出积极的改变,共同面对。第一,学生要自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充分发挥其在减负中的主体作用;第二,学校要完善相关的培养目标和培养制度,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氛围,促进减负与提效并行;第三,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和训练强化,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第四,家长要转变观念,重视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家庭成员相互配合,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第五,要加强家校合作,学校、教师和家长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以及课业负担的减轻。

赵平利[7](2020)在《统编初中语文自读课文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2019年秋学期统编本语文教材已经全面投入使用,作为阅读课基本课型之一的“自读课文”活跃于中小学师生的视线。自读课文教学效率低下的问题引发了一线教师的讨论,众多学者也开始思考如何对自读课文进行教学,改善当前自读课文教学效率低下的现状。作为统编教材设计上的一个创新,自读课文不同于其他阅读课型,它具有半独立的性质,因此要在正确理解“自读课文”特点的基础上,就该问题进行深入地实践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对自读课文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就如何完善自读课文的教学提出对策。根据教学三阶段,对统编自读课文教学情况进行了实践调查,并对一线教师进行访谈。通过对统计结果的数据整理,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角度分析主要存在的问题,为提出更为完善的教学对策提供数据支持。调查研究发现,自读课文在教学过程中,在课型区分、有效预习、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的选择、课堂教学的实施、教学评价等方面存在问题。具体来说,针对调查中存在的师生课型区分不明的问题,教师应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对“自读课文”这一课型应该有清晰的认识,重视自读课文;学生在学习自读课文时,教师也应告诉学生与教读课文的学习方式相区分,提升学生的课型区分意识;在预习阶段,要加强对学生的指导,为落实有目的的预习和有检查的预习,可以编制“导学案”,提升学生自主预习的有效性;在教学目标的制定方面,要根据教材特点、充分把握学生学情、依据“一课一得”的原则进行,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为学生的阅读指明方向;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教师可以加强对自读课文独特的助读系统的利用;在课堂教学中,要明确学生主体,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可以从“少教多学”、鼓励学生质疑、设计学生活动等方面进行;最后是教学评价部分,评价的主体可以由教师向学生转变,标准可以更加的多元,角度也尽可能地全面。希望本研究探讨和关注的相关问题能改善当前自读课文教学现状,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供助益。

罗晓倩[8](2020)在《初任高中英语教师学习效力研究》文中认为高中是连接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桥梁,这一阶段的英语教学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和作用,我国英语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为高中英语教师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在实践中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水平。初任高中英语教师缺少实践经验,他们任职期间往往与非初任教师有着相同或更加繁琐的教学任务,如何保持积极学习心理,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与精力,从无限的知识海洋中汲取有用养分,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最多学习效益,就需要英语教师提高自身的学习效力。然而,当前我国大部分关于初任高中英语教师的研究,以其与专家型高中英语教师在学科教学知识、课堂话语等方面的对比研究居多,对初任高中英语教师学习关注度不够,而且提出的建议大多偏向于教师培训等外在干预,忽视初任教师内在发展动力和自我成长途径。因此,亟需研究从初任高中英语教师自身角度出发,来分析当前教师学习效力现状,提出教师自我改进建议,以期最大限度地助益教师学习,为其专业成长提供动力。本文首先梳理相关文献,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述评,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了初任高中英语教师和教师学习效力的核心内涵,然后对学习的自我效能理论、统筹优选理论以及理解性学习理论进行概述,为接下来概括初任高中英语教师学习效力现状,挖掘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寻找提高学习效力的方法奠定理论基础。研究随机选取了262位初任高中英语教师为问卷调查对象,得到数据分析结果后,又采用个案访谈深入了解了8名来自不同学校的初任高中英语教师学习效力的深层情况。随后,本文结合理论基础、学习效力核心内涵以及现状,分析了当前初任高中英语教师存在的学习效力问题与影响因素,并进一步探索了教师个体发展学习效力的方法。研究发现,初任高中英语教师学习效力整体处于中等偏下水平,三个主要维度中,学习效能维度问题最大,学习效益次之,学习效率虽然相对较好但仅处于中等水平,初任高中英语教师并未达到理想学习状态,仍有很大进步空间。具体而言,一是学习效能维度,其学习需求、兴趣、自信和意志有较多问题,如学习需求模糊、阻断、缺失,学习兴趣压抑、转移和减退,学习中出现自卑感、挫败感与无望感,以及学习时易浅尝辄止,急功近利与拖延。二是学习效益维度,其学习目标设计、内容选择与知识实用均有所缺陷,如学习目标的针对性和科学性差,选择学习内容的准确性、适切性与正确性低,知识学习后与实践脱节、片面窄化知识实践意义等。三是学习效率维度,其同化学习能力、转化学习能力、内隐学习能力稍显不足,如教师认知结构中的知识储备较少以及认知结构合理性差,教师转化失败实践和中英语言相互转化的能力薄弱,教师应激能力、英语语感能力以及观摩教学时无意识学习的能力较低。研究建议,初任高中英语教师个体主要可以通过自主学习、优化学习、高效学习三种方法来完善学习效力。首先是自主学习,教师可以增强学习需求意识、维持学习兴趣、树立学习自信以及锻炼学习意志来提高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其次是优化学习,一是目标优化,强调教师要定向和科学学习,二是内容优化,指教师应依据核心知识、自身特点与课程标准来选择学习内容,三是实践优化,侧重教师要获得扎实的理论基础、重视学习与实践融合以及正确看待学生英语成绩。最后是高效学习,一是理解学习,指教师要注重扩充知识和同质学习,二是变迁学习,帮助教师提高失败学习和中英思维转换能力,三是缄默学习,强调教师应制造紧迫学习任务情景、培养英语语感以及发展观摩学习中的缄默知识。

张欣[9](2020)在《场域转换对研究生学习的影响 ——以“生命·实践”理论的学习为例》文中提出不管是课堂内外,或是大学校园内外,研究生面临多样化的学习环境,需要应对不同的学习任务,它们共同推进着研究生知识体系的构建。当前,研究生培养中不同程度存在各类学习活动碎片化的倾向。如何确保在不同环境下,研究生学习活动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是研究生培养中应当关注的重要问题。本文以教育学专业研究生及其参与的“生命·实践”理论学习为研究对象,以大学课堂、中小学观摩等为背景,借助社会学中的场域理论,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分析了这些研究生在理论知识的习得、内化和反思方面,随场域转换而变化的复杂过程,揭示他(她)遇到的认知困惑、发展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具体而言,本研究拟回答三个主要问题:1、不同教育场域中,研究生对教育理论知识的理解经历了怎样的认知变化历程?2、教育场域如何塑造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及其认知能力?3、影响研究生知识发展路径和水平的内、外部因素有哪些?研究发现:1、随着教育场域的转换和学习任务的变化,研究生的理论学习呈现鲜明的阶段性特点。教育场域的转换与学习空间的变化密切相关。在大学,受导师研究兴趣等环境因素的影响,研究生主要通过阅读的方式习得特定方向的教育理论,并对学习场域的转换做出拒绝、主动接受或被动接受的决策。在中小学,研究生观摩理论在具体现实情境的演化,从而巩固所学理论,并基于观摩感受对是否继续学习做出选择。随后,研究生返回大学以写作的方式进行知识应用,在深思熟虑后决定是否放弃该理论的学习。2、研究生在不同场域中认知体验的丰富性和完整性,有助于他(她)们对理论理解的深入和认知能力的提升。成就感不足,学习压力过大等因素都可能使研究生选择终止学习,不完整的场域学习体验可能使研究生的知识建构过程停滞甚至造成知识的消退。在不同场域学习的研究生仍有学习水平的差异。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都有助于研究生的理论学习。导师的及时指导能够帮助研究生全面理解理论知识的应用条件,在观摩学习中实现知识理解的较高水平。丰富的活动参与和及时的总结能促进研究生对理论的反思。3、不同场域下的不同学习策略,对研究生融入学习环境、学有所成具有不同影响。大学场域的学习对研究生的反思与总结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中小学场域的学习需要研究生更全面的交流与感受。以理论为基础进行丰富的阅读,据此展开与同伴、导师的研讨能够帮助研究生快速适应大学的学习特点。明确学习目标,并积极参与多方互动对研究生在中小学的观摩学习至关重要。以解决现实问题为导向,结合对具体教育情境反思的写作与实习可以使研究生更好地把握教育理论。最后,基于研究发现,本文从学习内容与方法以及教学组织两方面,对强化研究生学习中知识体系的系统性与完整性提出行动建议。

金妍[10](2020)在《高校语言学习类APP应用无缝融合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移动学习的兴起以及国际化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习者青睐并使用语言学习类APP进行多种语言的学习。促进高校语言学习类APP应用无缝化,不仅能够为高校学生语言学习创造无缝空间,还能够深入课堂、捕捉信息、形成完整数据库,从而推进当下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提升高校学生语言学习体验和效率。基于此,本研究聚焦高校语言学习类APP,以无缝学习理论、交互设计理论作为指导,希望通过高校语言学习类APP无缝融合设计研究为此类APP更好地进入高校,融入高校学生的语言学习提供帮助。本研究在无缝学习理论和交互设计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编制《高校语言学习类APP应用无缝融合评价问卷》与《高校语言学习类APP应用无缝融合设计期望问卷》,通过问卷调查、统计分析、实际调研等方法,最终形成高校语言学习类APP应用无缝融合设计优化。该无缝融合设计共包括总体设计理论模型、不同维度下的功能及应用整体设计模型、不同功能类别区分下的功能及应用整体设计模型三部分,并获得如下结论:1.高校语言学习类APP应用无缝融合评价量表与设计期望量表的模型结构均由时间维度、空间维度、方式维度构成,且三个维度及三个维度与总维度之间均存在显着正相关关系。2.高校学生使用高校语言学习类APP行为习惯特点为中低频次,较低时长。性别和专业排名差异不影响高校学生行为习惯的改变,但是年级差异对高校学生每次使用时长具有一定影响作用,课程设置及应试需求对高校学生使用频次起正向作用。高校学生确定使用和拒绝使用的原因均是客观层面多过主观层面,分别与大学课程或是APP自身存在的功能性问题密切相关。3.高校语言学习类APP融合程度类型可分为融合紧密型、融合松散型、融合离散型。学生评价下的高校语言学习类APP无缝融合程度由高到低分别是空间维度、方式维度、时间维度;与学生设计期望中的高校语言学习类APP无缝融合程度相比,相差水平最大的为时间维度,其次为方式维度,空间维度趋近于理想。4.高校语言学习类APP应用无缝融合设计应以高校学生为核心,以高校学生使用目的为基础,充分考虑高校学生的使用环境和行为习惯。在设计时应当符合“三化五性”的设计原则,充分考虑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和人机互动。在具体功能内容上,应当满足时间融合包括移动笔记等10项、空间融合包括虚拟交际等8项、方式融合包括发送语音或弹幕等11项功能内容。

二、影响学生阅读学习效率的内外因素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影响学生阅读学习效率的内外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S-C协同模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1.1.1 K12 在线教辅的蓬勃发展
        1.1.2 校外K12 在线教育的局限
        1.1.3 S-C协同模式的萌芽
        1.1.4 问题从实际工作中提出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研究创新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创新点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2.校企协同研究综述
    2.1 校企协同研究现状
        2.1.1 国外校企协同研究
        2.1.2 国内校企协同研究
    2.2 研究述评
3.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3.1 概念界定
        3.1.1 协同教学
        3.1.2 S-C协同模式
    3.2 相关理论基础
        3.2.1 协同理论
        3.2.2 教育传播理论
        3.2.3 建构主义理论
4.初中语文教学协同模式应用现状调查
    4.1 校企双方语文教师角度下S-C协同模式应用调查
        4.1.1 调查目的
        4.1.2 调查对象
        4.1.3 访谈提纲的设计与实施
        4.1.4 对校内语文教访谈过程及分析
        4.1.5 对在线语文教师访谈过程及分析
        4.1.6 对校企协同授课班级的线下助教访谈过程及分析
    4.2 学生角度下S-C语文协同模式应用调查
        4.2.1 调查说明
        4.2.2 问卷分析
    4.3 学生调查结果
        4.3.1 学生缺乏主动积极学习语文的动机
        4.3.2 学习习惯有失偏颇,对待课后学习态度不认真
        4.3.3 线下合作学习质量难以把控
        4.3.4 教学模式改变,造成师生角色困扰
    4.4 初中语文教学协同模式应用现状调查总结
        4.4.1 制度层面存在问题
        4.4.2 文化层面存在问题
        4.4.3 教师层面存在问题
        4.4.4 学生层面存在问题
5.S-C协同模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改进策略
    5.1 建立协同教学机制,达成有效教学沟通
    5.2 以学校为中心,双方协同建设初中语文课程资源
    5.3 明确教学目标,合力发挥协同模式教学效果
    5.4 校内语文教师转换角色身份,深度融入协同教学
    5.5 校内语文教师需积极引导,激发学生潜能
    5.6 在线教师应全面掌握学情,围绕学生开展教学准备
    5.7 在线语文教师需完善教学流程,改善教学方法
6.研究总结和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S-C协同模式语文教学访谈提纲(校内语文教师)
附录2 S-C协同模式语文教学访谈提纲(在线语文教师)
附录3 S-C协同模式语文教学访谈提纲(助教)
附录4 初中语文校企协同教学实施情况调查问卷(学生)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2)来华留学生汉语学习投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
    1.2 研究综述
        1.2.1 学习投入概念及维度研究
        1.2.2 学习投入测量研究
        1.2.3 学习投入影响因素
        1.2.4 学习投入与学习收获关系研究
        1.2.5 来华留学生学习投入研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理论基础
        1.3.2 研究框架
        1.3.3 研究问题
        1.3.4 研究方法
    1.4 研究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现实意义
第二章 研究设计
    2.1 定量研究设计
        2.1.1 研究工具
        2.1.2 研究对象
        2.1.3 问卷发放
        2.1.4 问卷信效度检验
    2.2 定性研究设计
        2.2.1 访谈对象
        2.2.2 访谈提纲
第三章 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3.1 来华留学生汉语学习投入现状
        3.1.1 来华留学生汉语学习投入整体情况
        3.1.2 来华留学生汉语学习投入各构面情况
        3.1.3 来华留学生汉语学习投入个体差异
        3.1.4 小结
    3.2 影响来华留学生汉语学习投入因素分析
        3.2.1 影响来华留学生汉语学习投入因素整体情况
        3.2.2 影响来华留学生汉语学习投入因素影响力分析
        3.2.3 小结
    3.3 来华留学生汉语学习投入与学习收获关系分析
        3.3.1 来华留学生汉语学习收获总体情况
        3.3.2 来华留学生汉语学习投入与学习收获相关分析
        3.3.3 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
    4.1 研究结论
    4.2 建议
        4.2.1 确立学生主体地位
        4.2.2 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4.2.3 加强学校建设管理
第五章 结语
    5.1 本文成果
    5.2 本文创新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来华留学生汉语学习投入调查问卷(中英版)
附录二: 来华留学生汉语学习投入访谈提纲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小学生英语学习策略的现状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由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缘由
        1.1.2 研究意义
    1.2 概念界定
        1.2.1 策略
        1.2.2 学习策略
        1.2.3 英语学习策略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文献综述
        1.3.2 国内文献综述
        1.3.3 小结
    1.4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第2章 调查设计与实施
    2.1 调查设计
        2.1.1 调查目的
        2.1.2 调查内容与维度
    2.2 调查实施
        2.2.1 问卷试测
        2.2.2 问卷正式发放
第3章 调查结果及分析
    3.1 学生英语学习策略的使用情况
        3.1.1 学生英语学习策略总体情况
        3.1.2 学生认知策略的情况
        3.1.3 学生调控策略的情况
        3.1.4 学生交际策略的情况
        3.1.5 学生资源策略的情况
    3.2 不同学生使用英语学习策略的差异
        3.2.1 不同性别英语学习策略差异
        3.2.2 不同学业水平英语学习策略差异
        3.2.3 不同学习兴趣英语学习策略差异
        3.2.4 不同学习投入英语学习策略差异
        3.2.5 不同学习动机英语学习策略差异
        3.2.6 不同学习途径英语学习策略差异
    3.3 教师对学生英语学习策略影响情况
        3.3.1 认知策略的情况
        3.3.2 调控策略的情况
        3.3.3 交际策略的情况
        3.3.4 资源策略的情况
第4章 调查研究结论
    4.1 学生英语学习策略的研究结论
    4.2 学生英语学习策略运用的影响因素分析
        4.2.1 认知策略运用的影响因素分析
        4.2.2 调控策略运用的影响因素分析
        4.2.3 交际策略运用的影响因素分析
        4.2.4 资源策略运用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5章 学生英语学习策略运用的优化建议
    5.1 丰富课程和活动,加深学生意义认知
        5.1.1 开设学习策略课程,系统指导学生
        5.1.2 文本再构丰富内容,促进学生认知
    5.2 回归对话和问题,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5.2.1 关注课堂对话,激发学生反思
        5.2.2 关注课堂提问,锻炼学生思维
    5.3 关联教育和文化,建构学生知识网络
        5.3.1 联系课内知识,系统建构
        5.3.2 联系生活文化,丰富资源
    5.4 严密阅读与观点,激发学生主动意识
        5.4.1 精心设计课外活动,激发参与的热情
        5.4.2 开展课外英语阅读,创造性运用语言
第6章 研究不足与展望
    6.1 研究的不足
    6.2 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小学生英语学习策略使用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B 英语教师策略影响的调查问卷
致谢

(4)高一学生数学学习适应性测评指标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提升学生心理素质的需要
        1.1.2 学生适应高中学习生活的需要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实践意义
    1.5 研究重难点
        1.5.1 研究重点
        1.5.2 研究难点
        1.5.3 研究创新点
    1.6 论文结构
2 核心概念界定、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适应的概念界定
        2.1.2 适应性的概念界定
        2.1.3 学习适应性的概念界定
        2.1.4 数学学习适应性的概念界定
    2.2 理论基础
        2.2.1 皮亚杰的平衡理论
        2.2.2 发展生态学理论
        2.2.3 三元交互理论
        2.2.4 非智力因素观点
    2.3 文献综述
        2.3.1 文献计量分析
        2.3.2 关于学习困难的研究
        2.3.3 关于学习适应性的研究
        2.3.4 关于学习适应性影响因素的研究
        2.3.5 关于学习适应性维度的研究
        2.3.6 关于学习适应性测评工具的研究
        2.3.7 关于数学学习适应性的研究
        2.3.8 已有研究小结与评析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目标
    3.3 研究方法
        3.3.1 文献研究法
        3.3.2 德尔菲(Delphi)法
        3.3.3 问卷调查法
        3.3.4 数据分析法
    3.4 研究工具研制
        3.4.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步骤
        3.4.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3.4.3 评价指标体系初构
        3.4.4 评价指标体系的修订与完善
    3.5 数据收集与处理
        3.5.1 数据收集
        3.5.2 数据处理
    3.6 研究思路
4 高一学生数学学习适应性测评指标体系初构
    4.1 一级维度的由来与确定
    4.2 二级指标的由来与确定
        4.2.1 “学生自身因素”下二级指标的设立依据
        4.2.2 “教师教学特点”下二级指标的设立依据
        4.2.3 “数学学科特点”下二级指标的设立依据
        4.2.4 “外部环境”下二级指标的设立依据
    4.3 高一学生数学学习适应性测评指标体系初构
5 基于专家咨询的高一学生数学学习适应性测评指标体系的修订与完善
    5.1 基于专家咨询的指标体系筛选修订
        5.1.1 研究方法
        5.1.2 征询专家的选取
        5.1.3 测算方法
        5.1.4 指标体系修订标准
    5.2 专家咨询第一轮统计结果分析
        5.2.1 专家情况分析
        5.2.2 一级指标修订
        5.2.3 二级指标筛选与修订
        5.2.4 测评项目筛选与修订
    5.3 专家咨询第二轮统计结果分析
        5.3.1 “内在适应性”指标统计结果与意见分析
        5.3.2 “教学适应性”指标统计结果与意见分析
        5.3.3 “数学学习内容适应性”指标统计结果与意见分析
        5.3.4 “环境适应性”指标统计结果与意见分析
    5.4 高一学生数学学习适应性测评指标体系的确立
6 基于量表施测的高一学生数学学习适应性测评指标体系的修订与验证
    6.1 预测试量表施测和统计分析结果
    6.2 高一学生数学学习适应性测评指标体系及题项对应表的确立
7 高一学生数学学习适应性的现状分析
    7.1 高一学生数学学习适应性现状
        7.1.1 描述性统计及正态性检验
        7.1.2 高一学生数学学习适应性整体水平
        7.1.3 高一学生数学学习适应性各维度水平
    7.2 不同性别学生的数学学习适应性差异分析
    7.3 不同层次学生的数学学习适应性差异分析
        7.3.1 不同层次学生数学学习适应性的整体差异分析
        7.3.2 不同层次学生的“内在适应性”维度差异分析
        7.3.3 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适应性”维度差异分析
        7.3.4 不同层次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适应性”维度差异分析
        7.3.5 不同层次学生的“环境适应性”维度差异分析
    7.4 进入高一学习前是否预习对高一学生数学学习适应性的差异分析
        7.4.1 学生进入高一前是否预习在各维度得分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7.4.2 学生进入高一前是否预习在各维度得分的差异分析
    7.5 数据可靠性分析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讨论
        8.1.1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测评指标体系的构建
        8.1.2 应用测评指标体系的现状分析
        8.1.3 研究的创新之处
    8.2 研究结论
    8.3 提高高一学生数学学习适应性的策略与建议
        8.3.1 聚焦学生个体差异,提高内在适应性
        8.3.2 合理组织教学安排,提高教学适应性
        8.3.3 注重知识发生发展,提高数学学习内容适应性
        8.3.4 创造良好学习氛围,提高环境适应性
    8.4 研究不足与展望
        8.4.1 研究不足
        8.4.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测评指标体系专家意见表(第一轮)
    附录2 测评指标体系专家意见表(第二轮)
    附录3 高一学生数学学习适应性测评量表(预测试)
    附录4 高一学生数学学习适应性测评量表(正式测试)
致谢

(6)减负视角下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习惯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Q市某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选题缘由
        1.培养良好学习习惯是基础教育的重要追求
        2.小学是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重要阶段
        3.良好学习习惯养成有利于学生实现“减负”
    (二)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1.关于减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2.关于学习习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一、学习习惯的内涵及其“减负”意义
    (一)学习习惯的内涵
        1.学习习惯的界定
        2.学习习惯的特点
        3.良好学习习惯的基本表征
    (二)良好学习习惯是“减负”的重要因素
        1.小学生课业负担的主要表现
        2.小学生课业负担的内涵
        3.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习惯与课业负担的关系
二、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习惯的现状调查
    (一)调查设计
        1.问卷设计
        2.访谈设计
    (二)调查对象
        1.问卷调查对象
        2.访谈对象
    (三)调查实施
        1.问卷调查实施
        2.访谈实施
    (四)调查结果
        1.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习惯总体分析
        2.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习惯各维度的具体情况
        3.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习惯与性别的差异比较
        4.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习惯与年级的差异比较
        5.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习惯与是否为独生子女的差异比较
三、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习惯存在的问题
    (一)课前预习的独立性不强
    (二)课堂交流的积极性不高
    (三)课后做作业的态度不端正、纠错和复习的意识不足
        1.做作业态度不端正
        2.纠错意识不足
        3.复习意识不足
    (四)考试检查和反思的行动匮乏
        1.考试检查行动匮乏
        2.反思行动匮乏
四、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习惯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学生学习的动机不强、主观认识不足
        1.学生学习动机不强
        2.学生主观认识不足
    (二)学校对学习习惯的培养机制不健全
        1.学习习惯培养目标不明确
        2.学习习惯培养制度未建立
        3.学习习惯培养环境未创设
    (三)教师对学习习惯的培养缺乏引导和训练
        1.缺乏目标,缺少引导
        2.缺乏意识,缺少榜样
        3.缺乏训练,缺少强化
    (四)家长对学习习惯的培养意识淡薄
        1.家长培养意识欠缺
        2.家长表率作用缺乏
        3.家庭成员培养观念不一致
    (五)教师和家长对学习习惯的培养缺乏一致性和连贯性
        1.教师和家长观念不一致
        2.家长和教师缺乏交流配合
五、减负视角下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习惯的优化策略
    (一)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挥减负的主体作用
        1.摒弃依赖,自主锻炼
        2.善于观察,仿效榜样
    (二)学校助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减负与提效并行
        1.确定学习习惯培养目标
        2.制定学习习惯培养制度
        3.创设学习习惯培养环境
        4.树立学习习惯优秀榜样
    (三)教师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的效率
        1.明确目标,正面引导
        2.提高自我,言传身教
        3.加强训练,及时强化
    (四)家长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减少减负的阻力
        1.改变观念,提高意识
        2.营造环境,树立榜样
        3.统一观念,相互配合
    (五)家校合作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共促减负增效
        1.学校搭建交流平台,形成良性教育生态
        2.教师与家长交流配合,形成教育合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习惯调查问卷
    附录2 :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习惯访谈提纲(教师用)
    附录3 :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习惯访谈提纲(家长用)
致谢

(7)统编初中语文自读课文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一)自读课文教学的效率与品质有待提高
        (二)“自读课文”教学的有效性影响语文教学的质和量
        (三)阅读量的增加,学生的“自读”水平需要提高
        (四)自身的兴趣与感悟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趋势
    四、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五、研究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三)创新之处
第一章 统编语文教材自读课文概述
    一、核心概念界定
        (一)统编初中语文
        (二)自读课文
        (三)统编初中语文自读课文
    二、自读课文的特点及教材定位
        (一)自读课文在统编语文教材中的编制特点
        (二)自读课文在统编语文教材的定位
    三、统编语文自读课文教学的理论基础
        (一)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三)叶圣陶、钱梦龙的有关教育思想
第二章 自读课文教学情况的调查分析
    一、调查对象
    二、调查问卷及访谈设计
        (一)设计学生问卷
        (二)教师问卷及访谈纲要设计
        (三)数据处理工具
    三、学生问卷的调查结果分析
        (一)课型区分情况
        (二)课前预习情况
        (三)课堂参与情况
        (四)教师指导情况
        (五)阅读延伸情况
        (六)教学评价情况
    四、教师问卷及访谈调查情况
        (一)参与调查教师的基本情况
        (二)教师问卷结果
        (三)教师访谈情况
第三章 自读课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自读课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层面存在的问题
        (二)教师层面存在的问题
    二、原因分析
        (一)学生方面的原因
        (二)教师方面的原因
第四章 统编初中语文自读课文教学对策
    一、明确课型,提升专业素养
        (一)研读教材,重视自读课文的定位
        (二)沉入文本,为学生阅读指明方向
    二、结合“导学案”,完善预习指导
        (一)编制“导学案”,设置有目的预习
        (二)强化指导,落实有检查的预习
    三、明晰教材特点,妥善定位教学目标
        (一)双线组元,指明教学方向
        (二)三位一体,牵引自读导学
        (三)基于学情,重视“一课一得”
    四、借助助读系统,精选教学内容
        (一)根据阅读提示选择教学内容
        (二)借助课文旁批选择教学内容
        (三)借助阅读延伸选择教学内容
    五、强化学生主体,提高课堂参与
        (一)“先学后教”,教师敢于放手
        (二)恰当指导点拨,引导合作探究
        (三)教学氛围开放,鼓励学生质疑
    六、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一)评价主体多元化
        (二)评价角度全面化
        (三)评价标准多元化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调查问卷(学生卷)
附录二:调查问卷(教师卷)
附录三:教师访谈提纲
致谢

(8)初任高中英语教师学习效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高中英语教师面对外界社会发展的需要
        1.1.2 初任高中英语教师自身发展的内在诉求
        1.1.3 个人学习与工作经历的启示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1.2.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核心概念界定
        1.4.1 初任教师
        1.4.2 学习效力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初任高中英语教师学习效力的理论基础
    2.1 学习的自我效能理论
    2.2 统筹优选理论
    2.3 理解性学习理论
第三章 初任高中英语教师学习效力的现状调查
    3.1 问卷设计
        3.1.1 问卷的编制
        3.1.2 问卷的试测
        3.1.3 问卷的实施
    3.2 数据处理
        3.2.1 学习效能维度上的表现
        3.2.2 学习效益维度上的表现
        3.2.3 学习效率维度上的表现
    3.3 个案访谈
        3.3.1 访谈设计与实施
        3.3.2 访谈资料的整理
    3.4 调查总结
        3.4.1 问卷总结
        3.4.2 访谈总结
第四章 初任高中英语教师学习效力的问题分析
    4.1 学习效能问题
        4.1.1 学习需求分析
        4.1.2 学习兴趣分析
        4.1.3 学习自信分析
        4.1.4 学习意志分析
    4.2 学习效益问题
        4.2.1 学习目标设计分析
        4.2.2 学习内容选择分析
        4.2.3 知识学习实用性分析
    4.3 学习效率问题
        4.3.1 同化学习能力分析
        4.3.2 转化学习能力分析
        4.3.3 内隐学习能力分析
第五章 初任高中英语教师学习效力提升的方法探索
    5.1 自主学习方法
        5.1.1 强化学习需求
        5.1.2 培养学习兴趣
        5.1.3 树立学习自信
        5.1.4 锻炼学习意志
    5.2 优化学习方法
        5.2.1 学习目标优化
        5.2.2 学习内容优化
        5.2.3 实践学习优化
    5.3 高效学习方法
        5.3.1 理解学习
        5.3.2 变迁学习
        5.3.3 缄默学习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初任高中英语教师学习效力调查问卷
附录2 :访谈提纲
附录3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9)场域转换对研究生学习的影响 ——以“生命·实践”理论的学习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问题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研究生学习相关研究
        二、“生命·实践”理论主要观点
    第四节 研究设计
        一、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二、研究思路与内容
        三、研究方法
        四、数据收集与分析
第二章 大学校园:理论知识习得与观摩决策
    第一节 知识学习方式与结果
        一、学习方式
        二、知识图式碰撞
    第二节 中小学观摩的决策
        一、决策权利
        二、环境压力
        三、学习需求
    第三节 本章反思与总结
        一、大学场域关系系统构建
        二、学习过程:逐渐入门
        三、学习变化:形成初步认识
    小结
第三章 中小学课堂:理论知识巩固与应用决策
    第一节 知识转化
        一、学习活动
        二、知识图式修正
    第二节 知识应用的决策
        一、预期成效
        二、环境压力
        三、理论特性
    第三节 本章反思与总结
        一、中小学场域关系系统构建
        二、学习过程:全面理解
        三、学习变化:明晰应用条件
    小结
第四章 回到大学校园:理论知识应用与再观摩决策
    第一节 知识应用
        一、应用形式
        二、知识图式强化
    第二节 中小学再观摩的决策
        一、预期成效
        二、应用效果
    第三节 本章反思与总结
        一、场域关系系统更新
        二、学习过程:深刻总结
        三、学习变化:构建知识系统
    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学习模型:三阶段六步骤
        二、场域与学习发展的关系
    第二节 教学设计的建议
        一、学习内容
        二、教学组织
    第三节 研究反思与不足
参考文献
后记
附录

(10)高校语言学习类APP应用无缝融合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对于无缝学习的相关研究
        1.2.2 国内外对于移动学习APP的相关研究
        1.2.3 教育领域APP分类及语言学习APP分类研究
        1.2.4 文献述评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设计理论基础与指标架构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APP
        2.1.2 语言学习类APP
        2.1.3 无缝融合设计
    2.2 相关理论
        2.2.1 无缝学习理论
        2.2.2 交互设计理论
    2.3 高校语言学习类APP筛选指标
    2.4 无缝学习理论下的语言学习类APP指标架构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高校语言学习类APP应用无缝融合设计基础
    3.1 高校语言学习类APP应用无缝融合评价问卷编制
        3.1.1 被试基本信息
        3.1.2 高校语言学习类APP应用无缝融合评价量表探索
        3.1.3 探索后信度检验
        3.1.4 高校语言学习类APP应用无缝融合评价量表验证
        3.1.5 验证后信度检验
        3.1.6 高校语言学习类APP应用无缝融合评价量表各维度间的相关性
    3.2 高校学生使用现状
        3.2.1 高校语言学习类APP的使用排名分析
        3.2.2 高校学生使用程度描述性分析
        3.2.3 高校学生使用原因描述性分析
    3.3 高校语言学习类APP应用无缝融合现状
        3.3.1 高校语言学习类APP整体及各维度无缝融合情况分析
        3.3.2 分类下的高校语言学习类APP无缝融合情况分析
    3.4 高校语言学习类APP融合程度的类型研究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校语言学习类APP应用无缝融合设计期望研究
    4.1 高校语言学习类APP应用无缝融合设计期望问卷编制
        4.1.1 被试基本信息
        4.1.2 高校语言学习类APP应用无缝融合设计期望量表探索
        4.1.3 探索后信度检验
        4.1.4 高校语言学习类APP应用无缝融合设计期望量表验证
        4.1.5 验证后信度检验
        4.1.6 高校语言学习类APP应用无缝融合设计期望量表各维度间的相关性
    4.2 高校学生拒绝使用原因描述性分析
    4.3 理想中的高校语言学习类APP无缝融合程度
        4.3.1 理想中的高校语言学习类APP整体及各维度无缝融合情况
        4.3.2 高校语言学习类APP无缝融合现状与理想对比差距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高校语言学习类APP应用无缝融合设计优化
    5.1 总体设计理论模型
    5.2 不同维度下高校语言学习类APP无缝融合功能及应用设计
        5.2.1 时间维度下高校语言学习类APP无缝融合功能及应用
        5.2.2 空间维度下高校语言学习类APP无缝融合功能及应用
        5.2.3 方式维度下高校语言学习类APP无缝融合功能及应用
    5.3 不同分类下高校语言学习类APP无缝融合功能及应用设计
        5.3.1 语言学习工具类的无缝融合功能及应用
        5.3.2 语言学习训练类的无缝融合功能及应用
        5.3.3 语言学习平台类的无缝融合功能及应用
    5.4 本章小结
结论
    研究结论
    建议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高校语言学习类APP应用无缝融合评价问卷
附录 B 高校语言学习类APP应用无缝融合设计期望问卷
附录 C 语言学习类APPTOP100
附录 D 学生评价使用时间较长的61款高校语言学习类APP名称及所属分类
附录 E 语言学习工具类功能架构及整合图
附录 F 语言学习训练类功能架构及整合图
附录 G 语言学习平台类功能架构及整合图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影响学生阅读学习效率的内外因素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S-C协同模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个案研究[D]. 黄武胜. 贵州师范大学, 2021(11)
  • [2]来华留学生汉语学习投入研究[D]. 冯洁. 山东大学, 2021(02)
  • [3]小学生英语学习策略的现状调查研究[D]. 詹嘉慧.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4]高一学生数学学习适应性测评指标体系构建研究[D]. 牛蕾. 天津师范大学, 2021(09)
  • [5]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6]减负视角下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习惯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Q市某小学为例[D]. 刘超.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7]统编初中语文自读课文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赵平利. 江苏大学, 2020(05)
  • [8]初任高中英语教师学习效力研究[D]. 罗晓倩. 江南大学, 2020(01)
  • [9]场域转换对研究生学习的影响 ——以“生命·实践”理论的学习为例[D]. 张欣.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2)
  • [10]高校语言学习类APP应用无缝融合设计研究[D]. 金妍. 北京工业大学, 2020(06)

标签:;  ;  ;  ;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