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自动化接口将数据传输到应用程序

通过自动化接口将数据传输到应用程序

一、通过自动化接口向应用程序传送数据(论文文献综述)

宋新美[1](2021)在《基于SDN的融合网络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现》文中指出软件定义网络(Software Defined Networking,SDN)是为迎接网络规模扩张带来的网络技术挑战而提出的新型网络架构。随着SDN架构的应用推广,越来越多传统网络与SDN网络兼容并用的融合网络场景出现。但SDN网络交换设备与传统交换机在硬件架构、协议分层、管理协议等方面均存在着较大差异,并且SDN网络管理缺乏统一的管理协议支持,因此基于SDN的融合网络网络管理技术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对SDN相关协议技术、OpenDaylight开源项目、SNMP协议等核心技术的研究基础上,本文研究并实现了一个基于B/S架构的SDN融合网络管理系统—SDNCNMS,针对融合网络管理系统中的三个核心问题进行研究并设计实现了具体的功能模块。1)针对融合网络自动化配置,本文在SDNCNMS中设计了基于SNMP4SDN的融合网络管理模型,借助OpenDaylight项目SNMP4SDN子项目中控制器对传统交换节点的配置能力,将融合网络对多类型设备的控制逻辑集中化,在应用层系统平面为网络管理者提供自动化配置入口,满足管理员基本网元配置需求。2)针对融合网络状态感知,本文采用SNMP与OVSDB分而治之的管理方式,充分结合简单网络管理协议与OVSDB在传统网络设备与SDN架构中的适配优势,实现了融合网络多类型设备在SDNCNMS系统中的集中信息管理。3)针对融合网络故障管理,SDNCNMS设计了基于拓扑HashMap存储的故障检测管理模式,并设计了基于拓扑节点、链路的故障检测算法,以常量级时间复杂度轮询检测融合网络中的节点、故障信息,并在故障告警管理模块提供告警信息管理,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小范围单控制器融合网络的故障检测及告警管理。基于以上三个核心问题功能域的管理模型研究、设计及实现,SDNCNMS在客户端用户管理模块、自动化配置模块、网络状态感知模块、拓扑管理模块、故障管理模块为管理员用户提供了融合网络管理入口。通过对SDNCNMS的技术研究、架构设计、模块实现、功能测试,SDNCNMS的实现效果表明了本文实现的融合网络管理系统,可以有效满足管理员用户针对SDN融合网络的管理功能需求,帮助提高网络管理效率。

伍文侠[2](2021)在《配电终端数据采集与管理系统研究开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如今,互联网技术日渐成熟,5G通信开始商用,分布式电源与电动汽车大规模接入,使得配电网的建设与改造步入了新的阶段,配电自动化技术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一方面,传统的配电网SCADA系统多采用集中式的架构,各个功能模块紧密耦合,不仅不利于系统安全运行与维护拓展,而且不易与上层系统进行交互,存在信息孤岛问题。另一方面,以往配电网SCADA系统所使用的IEC101规约多采取不平衡通信的方式,主站需要通过轮询的方式采集数据,实时性不高,部分地区的配电网SCADA系统未对IEC101平衡式规约进行研究开发。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从工业实际应用出发,以配电终端监控业务为切入点,针对配电终端数据采集与管理系统的架构与实现进行研究,主要工作如下:(1)本文提出了在无线通信场景下的配电终端数据采集与管理系统总体架构,并提出了一种面向服务架构(SOA)的主站系统实现方法,该方法将系统各功能模块划分为不同的服务,并通过企业服务总线进行集成与治理。可以很好地解决系统维护困难、信息交互不易等问题。(2)本文介绍了IEC101平衡式规约,并采用基于任务的异步编程模式开发了前置通信系统。相比于同步编程模式与多线程模式,该模式可以提高系统响应速度及降低计算资源消耗。仿真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够很好地满足对配电终端进行“三遥”的监控需求,具备同时与大量子站进行“一对多”通信的功能。(3)本文研究了Influx DB时序数据库在配电终端数据采集与管理系统中的应用,结合该数据库的存储特点与设计模式,创建了实时数据库与历史数据库并设计了相关数据表,保证了系统数据库在高并发读写场景中的高性能发挥。同时,将涉及数据库的操作进行拆分,封装成不同的服务,实现了数据库功能模块的解耦合。(4)本文通过Windows通讯开发平台(WCF)完成了系统服务和企业服务总线的开发,使得系统各功能模块可以通过WCF服务的方式进行交互。并通过企业服务总线控制和治理服务间的交互操作,实现了实时监测服务调用情况的功能。(5)本文采用React框架、Web Socket技术和AJAX技术,设计开发了基于B/S模式的人机交互子系统。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性能良好,能够快速响应及渲染系统数据。本文所提系统通过Windows系统操作平台进行开发,但系统所采用的技术可以很好地兼容其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其他平台进行Web访问或者将本系统部署于其他平台。

张理[3](2021)在《融合应急通信系统中软交换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事故灾害发生后,应急救援系统的快速展开及响应,显得尤为重要。应急管理部的组建标志着我国应急救援体系建设进入了新的阶段,但现有应急救援装备种类多、自成系统,无法做到统一指挥调度,难以支撑灾后复杂恶劣环境下应急救援工作的高效开展。因此,针对灾后应急救援通信保障需求,研究一套基于软交换技术的融合应急通信系统具有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软交换技术实现原理加以研究,结合现阶段对应急救援提出的救援通信可视化、信息传输网络化、指挥调度统一化等需求进行分析,明确了系统需要承载的业务类型。结合现实应急救援场景,对融合应急通信系统网络拓扑结构进行划分,明确了系统要设计的核心实体为应用服务器。遵循软交换开放的架构体系,设计开发支持宽窄带融合的应急通信系统。基于模块化设计思想,将系统分为通信模块、管理模块。通过SIP协议对通信模块承载的业务进行了详细设计,包括登录鉴权、单呼、组呼、会议通信等。基于前后端分离的思想,对管理模块进行设计实现。考虑到应急救援场景的复杂性,通过引入令牌桶算法,保证通信系统的高可靠性和稳定性。在此基础上,实现了对各个功能模块的开发。测试结果表明,系统满足设计要求,实现了登录鉴权、单呼、组呼、会议通信等功能。通过抓包工具Wireshark对各个功能模块的信令交互流程进行抓取,分析可知各模块满足设计预期。使用SIPp工具对其进行性能测试,其中注册测试和通话测试其成功率在99%以上,平均呼叫接续时延在300ms以内。测试结果表明系统基本上实现了设计目标,满足了使用需求。

丁宇勋[4](2021)在《面向云平台的Windows虚拟机监控与控制系统》文中研究说明从人们第一次提出云计算的概念,距离今天已经有十几年的时间了。在这十几年间,云计算技术获得了飞快的发展以及巨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云平台被投入使用。但随着云平台中虚拟机集群规模的不断扩大,平台运维人员的工作量也在不断增加。面对数量成百上千的虚拟机集群,传统的人工操作和运维方式已经不再适合,传统方式带给工作人员的只有枯燥重复的工作,极易在过程中出现人为错误,而且耗费大量时间。本文主要针对于云平台中Windows虚拟机集群,设计并实现了一个虚拟机集群监控与控制系统,带有硬件资源监控、用户会话监管、文件传输、命令传输和远程调控等功能,以解决面对庞大虚拟机集群不易管理的问题。通过该系统减轻云平台运维人员的工作压力,提高云平台运维人员的工作效率。本文首先对目前国内外的虚拟机管理工具进行调研,再结合本系统的实际使用环境与需求,抽取出系统所需要的功能模块并进行实现。设计监管系统的三级网络拓扑结构,实现监管系统自动化部署功能,通过划分分组和集合,以及采用选举算法选取代理主机来协助进行管理工作,提高了系统的伸缩性能;通过使用Windows平台下的IO复用模型来提高系统的并发能力,减少响应时间;实现虚拟机硬件资源监控和用户会话监管,使工作人员能够对虚拟机负载情况和用户会话情况进行监控和管理;实现文件传输功能和命令传输功能,以达到批量操作和应用快速部署的能力;实现远程调控功能,使运维人员可以突破机房地理空间位置的限制,直接远程解决问题;实现消息推送功能,使在特殊情况下对虚拟机中的每一个用户进行消息提醒。最后对系统的运行以及每个功能的使用情况进行测试,判断系统是否可以正常使用。在论文最后部分对文章的全部内容进行总结,然后对本论文后续的工作做出展望。

李凡[5](2020)在《面向流量优化的SDN协同控制器研究与应用》文中认为软件定义网络SDN具有转控分离、集中控制、可编程接口等特点,近年来在产业界得到广泛应用。电信运营商基于SDN技术对传统网络进行改造,以解决网络链接动态调配、提升业务上线速度等问题。本文依托电信运营商项目,针对IDC网络出口流量智能调度的实际需求,设计研发SDN协同控制器方案改造传统网络,实现网络的智能管控。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针对运营商IDC网络出口流量无法灵活调度,各厂家控制器无法统一管理,大客户差异化保障无法提供等问题,提出了基于SDN协同控制器的网络智能化改造方案。SDN协同控制器包含设备与网络信息收集模块、分析与处理模块、控制器策略配置模块以及系统信息配置模块等关键核心模块,构筑网络流量智能调度以及多控制器统一管控能力。(2)SDN协同控制器前端应用angular js2.0框架为主题开发,后端底层采用开源框架Yii2组件式开发,采用Linux+NGINX+My SQL+PHP模式部署在电信运营商云资源池。SDN协同控制器具备网络流量与流向展示、全局网络拓扑自动发现、设备信息展示、流量调度、路由与客户信息配置、系统状态展示等功能。(3)SDN协同控制器在某省电信运营商现网进行实践应用,实现了对全省共计30余台IDC核心路由器的统一管控,可以根据目的IP地址实现网络流量一键调度,根据源IP地址实现大客户流量差异化保障,网络管控智能性与网络运维效率得到明显提升。

王昭宁[6](2020)在《移动网络中面向终端用户的服务生成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科技的进步,无线网络技术和移动互联网产业快速发展,诸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移动穿戴等移动智能设备功能在也变得更加强大,基于移动设备的丰富功能服务和移动网络中种类繁多的Web服务,开发人员创造出了大量的移动应用,使得移动技术愈发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同时激发了用户对于移动应用和服务更加个性化和多样化的需求。传统的移动应用由专业的开发人员在编程的环境中进行开发,他们对用户的需求进行调研和分析,并根据需求针对特定的系统平台设计和实现相应的移动应用。这样的开发过程流程复杂周期冗长,不利于移动应用的跨平台适配,难以满足用户个性化的需求。为了解决以上的问题,本论文在面向服务架构的基础上,研究并提出了面向终端用户的服务生成的关键技术,一方面让终端用户利用跨平台图形化的应用开发环境,根据自己的需求基于组件化的应用生成模型独立开发移动应用,同时研究了 QoS感知自动化的服务组合技术,以用户需求为驱动实现在移动网络中自动化地服务供给,并提出了优化算法。论文的主要的工作和贡献包含了以下三个方面:1)面向终端用户的基于组件的跨平台移动应用生成模型研究。针对面向终端用户服务生成中移动应用开发的问题,提出了一个组件化的跨平台移动应用生成模型。在应用生成模型中,定义了一个服务组件模型和组件插件模型,基于事件驱动的组件聚合方法跨平台构建的移动应用。基于应用生成模型实现的EasyApp系统,为终端用户提供了一个图形化开发移动应用的编辑器和一系列可用于应用开发的Web组件库,能够快速构建跨平台的移动应用。最后演示了应用开发过程,对开发环境在终端用户中的可用性进行了评估,相比对比系统,终端用户使用EasyApp的开发应用的时间减少了约18%。2)QoS感知的自动化服务组合研究。针对移动网络中Web服务供给的问题,研究了 QoS感知的自动化服务组合问题并且提出了两方面的优化方案。一方面研究了自动规划技术中的图规划算法和启发式搜索算法,并使用了自动规划模型,将图规划与启发式搜索相结合,提出了 Q-Graphplan算法,求解QoS感知的自动化服务组合问题。用标准测试集对算法性能进行了测试,并同经典的图规划服务组合算法进行了比较分析,实验结果表明Q-Graphplan减少了约77%冗余服务,平均组合时间降低了约24%。另一方面,为了解决服务组合优化问题中需要考虑的大量的QoS属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多QoS优化目标的服务组合的MaSC算法,它借助了一个全新的时态模型,把待解决的服务组合复杂问题分解成为若干个简单的子问题,并且采用了 一个多目标的演化过程搜索近似最优的组合服务集合。采用标准测试集对算法性能进行了测试,并同现有的算法进行了比较分析,MaSC算法求得的服务组合解与最优的偏差减少了约28%,而平均组合时间降低了约73%。3)移动动态网络中的实时服务组合研究。针对在动态的移动网络环境中的服务供给问题,重点关注了在移动自组织网络中服务发现与实时组合的问题。移动自组织网络环境具有缺少中心管理节点、服务主机持续移动等特点,于是将移动服务组合问题建模为实时规划问题,并提出RTASC算法动态地构建移动网络中的服务流程并实时执行。RTASC可分为服务发现和服务执行两个步骤,在服务发现阶段,RTASC采用了去中心化的启发式的服务发现机制,在分散的服务主机节点中发现当前可用的移动服务,并根据服务的依赖关系反向构建启发式覆盖网络。在服务执行阶段,RTASC采用了一种带有前向探测的边规划边执行的策略,实时的规划和执行组合服务。在模拟环境下测试了算法性能,并和现有的同类算法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RTASC的组合时间降低了约20%,组合失败率降低了约35%。

刘广琪[7](2020)在《基于FANUC数控机床的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国家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让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热度持续升高。美的集团作为家电制造业的领军企业,是业内较早开启数字化转型的企业,希望借助数字化转型,实现柔性制造,提升企业竞争力。要实现企业数字化和柔性制造,就需要对制造阶段各环节数据进行采集和管理,而数控机床是整个制造环节最为重要的一环,所以对数控机床的数据采集和控制管理是实现企业数字化和柔性制造的核心。同时,使用数据采集技术对制造阶段中产生的不同状态信息进行实时、充分及精准的采集,在该数据基础上进一步管理与控制制造过程,使得制造系统强健性、柔性及保障处理能力得到大幅提升。由此可见,本文对于数控机床进行数据采集的研究具有非常大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介绍了数据采集系统及其在国内外发展状况,阐述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其次介绍了数据采集系统所应用到的关键技术。然后对数据采集系统进行需求分析,确定需要采集数据的机床为FANUC数控机床,需要采集的数据包括NC、PMC和报警信息等重要数据。基于FANUC数控机床特点,使用FANUC公司的FOCAS库函数实现PC上位机与数控机床通讯,并确定数据采集方法。又基于FOCAS库函数的特性,确定基于软件二次开发的数据采集方法。使用C#语言在.NET框架上开发用户界面,应用SQL Server数据库对相关数据进行存放。系统设计重点实现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和人机界面可视化功能,同时实现软件用户管理、用户登录、操作和帮助等界面的设计,进一步完善系统功能,完成系统开发。待软件编写完成后,综合运用白盒测试和黑盒测试两种方法,对系统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测试,不断改良优化系统。经过测试,系统运行稳定、可靠。最后,本文设计的数据采集系统成功应用在广东美的精密模具科技有限公司的FANUC数控机床,能够实时采集数控机床关键数据。基于完整的、可靠性较强的数据采集技术,获得大量有效数据,确保生产安全高效和产品质量优良,并且为过程状态数据应用的部门提供基础数据,为企业数字化转型和柔性制造能力提升做出贡献。

王桂芳[8](2020)在《基于NB-IoT技术的物联网智能控制器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油气田数字化进程不断加快,各种适用于油气井口数据传输的解决方案层出不穷。由于石油、天然气生产环境的特殊,导致油气井位置偏远且分散,使得数据采集和设备监控变得困难,而且数据传输成本较高。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NB-Io T(Narrow-Band Internet of Things,窄带物联网)技术的物联网智能控制方案。该方案将NB-Io T技术运用到油气田智能化管理中,充分利用其远距离、低速率、低功耗、大容量的优势,解决处于偏远地区、地理位置分散的油气井口数据采集、传输和监测问题。本文通过对油气井口数据采集和设备监控问题的研究,结合NB-Io T技术的实际应用,设计出适合油气井口数据传输的物联网智能控制系统。该系统通过基站与One NET云平台连接,不仅能够实现油气井口数据的采集和传输,还能实现油气井口设备的管理和控制。本系统的研究内容分为硬件部分和软件部分。硬件部分对物联网智能控制器的硬件电路进行了具体描述,包括主控模块、通信模块、采集模块、输出模块以及显示模块;软件部分按功能划分为数据采集模块、数据显示模块、控制输出模块以及数据传输模块,其中MQTT(Message Queuing Telemetry Transport,消息队列遥测传输)协议的移植以及二维码图像的生成是设计实现的难点。最后对物联网智能控制系统进行了连通性和功能测试,其中包括数据上传和命令下发,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完成了数据的传输,可以实现设备的云端监控,完成了最初的设计目标。

梁程[9](2020)在《矿用无线语音通信及视频监控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语音广播通信系统和视频监控系统在煤矿应用中一般为两个独立的系统,使得监控人员操作不方便、作业人员安全保障降低。因此有必要将两个系统有机融合在一起,针对煤矿应用构建一套语音广播通信及视频监控系统。论文依托企业委托项目“综采工作面综合语音传输系统研发”,将语音通信和视频监控两个系统融合,采用工业以太网总线结构,结合Socket网络编程、多线程技术、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用户数据报协议)通信协议、自定义的硬件通信协议和MySQL数据库,通过控制底层无线监测设备、无线语音通讯设备和无线摄像仪等实现了视频实时监控、全双工语音通话、广播通信及预警、数据监测、设备控制。实测表明,系统运行稳定、性能可靠、通信时延小、实时性良好、视频图像清晰流畅、语音通话质量稳定无杂音,满足了煤矿的实际需求。具体完成的工作有如下几方面:(1)设计了 硬件通信协议。通过对 TCP/I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Internet Protocol,传输控制协议/网际协议)协议的分析,将本系统网络通信的体系结构分层,并对每层使用的协议做出了详细介绍;通过对以太网数据封装过程和多种协议数据报格式的分析,设计了控制协议的封装过程和自定义控制报文的通用格式,实现了设备远程控制和数据监测。(2)设计了软件应用程序。通过对系统的需求分析,实现了应用程序的模块化设计,将应用程序分为视频监控、语音通信和监测控制三大主要功能模块和其他辅助功能模块;通过对Socket网络编程、多线程技术、通信协议以及多种设计模式的分析,完成了各个模块的设计开发,实现了语音、视频与数据的融合。(3)完成了数据库的设计。通过对数据库的概念模型和逻辑结构的分析设计,完成了数据表的创建,实现了数据存储和管理;通过对JDBC连接方式的分析,完成了数据库的连接,实现了数据的实时更新。(4)设计了测试用例对系统进行功能测试,验证系统的可用性;使用Wireshark分析抓包结果,验证系统的响应时间和通信可靠性;使用ping命令测试时延和丢包率,验证系统的稳定性等。

葛笑非[10](2020)在《基于UI的移动应用资产库构造与查询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软件资产复用是软件工程研究中一类备受关注的技术,其目的是将已有软件开发中的各种经验用于新软件开发。随着移动应用的兴起,软件资产库构造和信息挖掘研究开始扩展到移动应用领域。针对移动应用UI开发的复杂性问题,许多软件工程研究人员提出各种方法以提高UI开发效率。一个可复用的移动应用UI数据资产库对于学术研究和工业开发都有很大价值。从学术研究角度来看,研究人员常需要基于数据开展实证分析或验证方法的有效性。由于移动应用UI信息需要在应用动态运行时才能确定,资产库预先采集并存储这些数据将有效降低其他研究的数据采集成本。不过,现已公开的移动应用UI数据集仍存在数据模式不完整、数据集缺乏维护、数据采集架构扩展性差等问题。另一方面,针对资产库的查询是资产库数据应用于各类实际开发场景的基础。尽管已有研究提出了基于草图的UI查询方法,相比传统文本查询方法更加直观,但这些方法要求使用者通过特定设备或建模软件来绘制用于查询的草图,进而影响了方法的实用性和灵活性。相比之下,在纸上直接进行UI草绘更加直观自然,能显着提升查询体验。用户通过手绘草图的方式表达UI查询意图,草图中体现的丰富特征(如组件类型和位置等)可为UI相似性匹配提供必要信息。然而,目前还没有研究工作很好地解决基于手绘草图的UI查询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基于UI的移动应用资产库构造与查询方法,其包括两部分内容:1.提出了一种基于UI的移动应用资产库构造方法。针对每个入库的应用,资产库存储了其运行状态所关联的UI布局、截图和状态间跳转执行轨迹信息。资产库构造引擎驱动一种基于强化学习的Android应用自动化探索工具,实现UI信息的持续获取和入库存储。资产库针对不同数据提供统一的存储方案,并向上层提供统一的接口化数据访问操作。本文实现了资产库原型系统App Repo,并完成了10,560个Android应用UI数据的自动化采集和入库。2.提出了一种基于手绘草图的移动应用UI查询方法,Sketchoid。Sketchoid接收的输入是用户手绘草图图像,首先对其进行预处理和手绘形状识别,然后使用深度学习神经网络技术基于草图识别结果进行布局结构生成,生成的布局结构被用于与App Repo中存储的UI布局结构成对计算相似度,Sketchoid完成计算后将输出相似UI匹配结果及关联数据。本文通过数据分析和用户研究两种方式评估Sketchoid的有效性。

二、通过自动化接口向应用程序传送数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通过自动化接口向应用程序传送数据(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SDN的融合网络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SDN的应用研究现状
        1.2.2 基于SDN的融合网络管理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内容及组织结构
2 相关技术研究
    2.1 SDN网络架构
    2.2 OpenFlow协议技术
    2.3 OpenDaylight Project
        2.3.1 OpenDaylight Controller
        2.3.2 RESTCONF访问协议
    2.4 SNMP协议
    2.5 本章小结
3 系统架构设计
    3.1 系统总体目标
    3.2 面向切面的系统架构
        3.2.1 纵向切面的系统功能域划分
        3.2.2 横向切面的功能模块设计
    3.3 SDN融合网络环境设计与搭建
    3.4 SDN_CNMS客户端软件框架与数据存储设计
        3.4.1 软件框架设计
        3.4.2 数据存储设计
    3.5 SDN_CNMS服务端MD-SAL架构与OVSDB数据库
        3.5.1 MD-SAL服务抽象
        3.5.2 服务端OVSDB数据管理
    3.6 本章小结
4 系统功能域实现
    4.1 用户管理域
        4.1.1 功能流程设计
        4.1.2 相关类的设计与实现
        4.1.3 用户管理域模块实现效果及测试
    4.2 自动化配置域
        4.2.1 基于SNMP4SDN的统一自动化配置域管理模型
        4.2.2 传统网络设备配置
        4.2.3 SDN网络设备配置
        4.2.4 自动化配置域实现效果及测试
    4.3 网络状态感知域
        4.3.1 SDN_CNMS状态感知域管理模型设计
        4.3.2 传统网络设备状态感知
        4.3.3 SDN交换机数据感知
        4.3.4 网络状态感知域实现效果及测试
    4.4 故障管理域
        4.4.1 网络拓扑感知
        4.4.2 拓扑资源存储
        4.4.3 故障检测算法
        4.4.4 SDN_CNMS客户端拓扑管理模块实现
        4.4.5 SDN_CNMS客户端故障管理模块实现
        4.4.6 故障管理域实现效果及测试
    4.5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工作总结
    5.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
致谢

(2)配电终端数据采集与管理系统研究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配电自动化发展现状
        1.2.2 SOA与云计算技术发展应用现状
        1.2.3 移动通信技术发展应用现状
    1.3 研究意义
    1.4 本文主要工作
第二章 关键技术介绍
    2.1 SOA
        2.1.1 SOA概述
        2.1.2 SOA服务设计规范
        2.1.3 企业服务总线
    2.2 WCF
        2.2.1 WCF基本概念
        2.2.2 WCF通信模型
    2.3 TAP
        2.3.1 TAP概述
        2.3.2 TAP工作方式
        2.3.3 任务与多线程的区别
    2.4 Web技术
        2.4.1 React框架
        2.4.2 AJAX技术
        2.4.3 WebSocket技术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配电终端数据采集与管理系统设计
    3.1 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3.2 主站应用服务层架构设计
        3.2.1 系统服务的划分
        3.2.2 前置通信系统
        3.2.3 人机交互子系统
    3.3 系统云部署方式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IEC101规约的数据通信功能实现
    4.1 IEC101平衡式规约主要内容分析
        4.1.1 固定帧长格式
        4.1.2 可变帧长格式
        4.1.3 应用服务数据单元
        4.1.4 通信过程
    4.2 传输通信协议的选择
    4.3 基于TAP的规约解析方法
        4.3.1 规约解析程序框架
        4.3.2 套接字连接与控制模块
        4.3.3 报文识别与回复模块
        4.3.4 报文解析模块
        4.3.5 运行日志记录模块
    4.4 规约解析功能实现
        4.4.1 仿真软件调试
        4.4.2 遥测功能实现
        4.4.3 遥信功能实现
        4.4.4 遥控功能实现
    4.5 软件测试
        4.5.1 白盒测试
        4.5.2 性能测试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数据库及服务的设计与实现
    5.1 数据库的特点与选型
        5.1.1 数据库的特点
        5.1.2 数据库的选型
    5.2 数据库的设计与实现
        5.2.1 InfluxDB的基本概念
        5.2.2 InfluxDB的设计原则
        5.2.3 实时数据表的设计
        5.2.4 历史数据表的设计
        5.2.5 数据库的创建与操作
    5.3 服务的设计与实现
        5.3.1 服务接口
        5.3.2 ESB接口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人机交互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6.1 基于React框架的界面开发
        6.1.1 React组件
        6.1.2 前端路由
    6.2 WebSocket与AJAX技术在React框架中的应用
    6.3 React项目的打包发布
    6.4 IIS平台的配置与部署
    6.5 界面展示
        6.5.1 实时子站状态监测模块
        6.5.2 实时遥测数据监测模块
        6.5.3 实时遥信数据监测模块
        6.5.4 实时子站日志监测模块
        6.5.5 历史数据查询模块
    6.6 系统性能测试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3)融合应急通信系统中软交换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软交换技术发展现状
        1.2.2 应急通信发展现状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 本文主要工作及论文结构
2 关键技术研究
    2.1 SIP协议解析
        2.1.1 SIP协议实体模型
        2.1.2 SIP消息结构和消息类型
    2.2 SDP协议解析
    2.3 RTP协议解析
    2.4 本章小结
3 融合应急通信系统概要设计
    3.1 融合应急通信网络
    3.2 融合应急通信系统需求分析
        3.2.1 功能需求
        3.2.2 非功能需求
    3.3 融合应急通信系统网络架构设计
    3.4 融合应急通信系统媒体控制策略及功能模块划分
        3.4.1 媒体控制策略
        3.4.2 功能模块划分
    3.5 融合应急通信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3.5.1 鉴权模块设计
        3.5.2 通信模块设计
        3.5.3 管理模块设计
    3.6 融合应急通信系统请求控制策略设计
        3.6.1 计数器算法
        3.6.2 令牌桶算法
    3.7 本章小结
4 融合应急通信系统功能实现
    4.1 开发环境搭建
        4.1.1 硬件开发环境
        4.1.2 软件开发环境
    4.2 媒体控制策略
    4.3 功能模块实现
        4.3.1 鉴权模块实现
        4.3.2 通信模块实现
        4.3.3 管理模块实现
    4.4 请求控制策略实现
    4.5 非功能需求实现
    4.6 本章小结
5 系统测试
    5.1 测试目标和测试环境
        5.1.1 测试目标
        5.1.2 测试环境
    5.2 功能测试
    5.3 性能测试
    5.4 测试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4)面向云平台的Windows虚拟机监控与控制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现状
        1.1.1 国外现状
        1.1.2 国内现状
    1.2 研究意义与工作内容
    1.3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相关技术基础研究
    2.1 高并发网络IO模型
    2.2 ZAB分布式选举算法
    2.3 MFC编程框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云平台下虚拟机监控与控制系统研究与设计
    3.1 需求分析
        3.1.1 功能需求分析
        3.1.2 性能需求分析
    3.2 系统架构
        3.2.1 网络拓扑结构设计
        3.2.2 系统整体架构设计
    3.3 系统模块设计
        3.3.1 自动化构建模块设计
        3.3.2 虚拟机硬件资源监控模块设计
        3.3.3 虚拟机用户会话监管模块设计
        3.3.4 文件传输模块设计
        3.3.5 命令传输模块设计
        3.3.6 远程调控模块设计
        3.3.7 消息推送模块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云平台下虚拟机监控与控制系统实现
    4.1 系统网络通信模块实现
    4.2 自动化构建模块实现
        4.2.1 主机发现功能实现
        4.2.2 分组管理功能实现
        4.2.3 集合管理功能实现
        4.2.4 主机动态加入退出管理功能实现
    4.3 虚拟机硬件资源监控模块实现
    4.4 虚拟机用户会话监管模块实现
    4.5 文件传输模块实现
        4.5.1 管理主机向代理主机传输阶段
        4.5.2 代理主机向应用主机传输阶段
        4.5.3 大文件传输及断点续传
    4.6 命令传输模块实现
    4.7 远程调控模块实现
    4.8 消息推送模块实现
    4.9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测试与分析
    5.1 测试环境
    5.2 功能测试
        5.2.1 系统自动化构建测试
        5.2.2 虚拟机硬件资源监控测试
        5.2.3 虚拟机用户会话监管测试
        5.2.4 文件传输测试
        5.2.5 命令传输测试
        5.2.6 远程调控测试
        5.2.7 消息推送测试
    5.3 性能测试
        5.3.1 系统高响应及并发性能测试
        5.3.2 系统硬件资源消耗性能测试
        5.3.3 文件传输性能测试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全文总结
    6.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5)面向流量优化的SDN协同控制器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专用术语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
    1.4 论文组织架构
第二章 SDN技术研究
    2.1 SDN技术概述
        2.1.1 SDN的概念与特征
        2.1.2 SDN的架构
    2.2 SDN接口协议
        2.2.1 SDN南向接口
        2.2.2 SDN北向接口
    2.3 SDN控制器研究
        2.3.1 SDN控制器架构分析
        2.3.2 SDN控制器介绍
    2.4 SDN协同控制技术
        2.4.1 SDN协同控制器理念
        2.4.2 SDN协同控制器项目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SDN协同控制器方案设计
    3.1 现状与需求分析
        3.1.1 网络建设现状
        3.1.2 网络面临的问题
        3.1.3 网络优化思路
    3.2 SDN协同控制器的作用
        3.2.1 设计理念
        3.2.2 应用场景
    3.3 总体方案设计
    3.4 系统实现方案
    3.5 系统建设方案
    3.6 核心功能说明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SDN协同控制器应用分析
    4.1 系统软件开发说明
        4.1.1 软件架构设定
        4.1.2 部分API展示
    4.2 测试部署方案
    4.3 主要测试与用例
        4.3.1 流量调度与撤销操作
        4.3.2 VIP业务的流量调度操作
        4.3.3 实际应用案例
    4.4 系统性能总结
    4.5 行业发展分析与展望
    4.6 系统应用不足之处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致谢

(6)移动网络中面向终端用户的服务生成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略语及中英文对照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Web组件与跨平台移动应用开发
        1.1.2 Web服务与面向服务的计算
        1.1.3 移动动态网络中的服务组合
    1.2 研究内容与主要贡献
    1.3 本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相关研究综述
    2.1 整体研究规划
    2.2 面向终端用户的移动应用开发技术介绍
        2.2.1 编程式开发环境
        2.2.2 图形化开发环境
        2.2.3 跨平台技术介绍
        2.2.4 Web组件技术介绍
    2.3 QoS感知的自动化服务组合技术
        2.3.1 Web服务技术
        2.3.2 静态的服务组合技术
        2.3.3 自动化的服务组合技术
    2.4 移动动态网络中的服务组合技术
        2.4.1 开放式服务发现技术
        2.4.2 分布式服务组合技术
        2.4.3 实时启发搜索技术
        2.4.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面向终端用户基于组件的跨平台移动应用生成模型研究
    3.1 引言
    3.2 研究动机及问题分析
    3.3 跨平台移动应用组件化生成模型
        3.3.1 服务组件模型
        3.3.2 跨平台移动应用模型
    3.4 系统架构
    3.5 系统演示和评估
        3.5.1 系统实现
        3.5.2 示例应用开发
        3.5.3 可用性评估
    3.6 结论与展望
第四章 基于扩展图规划的QoS感知的自动化服务组合方法研究
    4.1 引言
    4.2 研究动机及问题分析
    4.3 服务组合相关概念定义
        4.3.1 服务模型
        4.3.2 QoS模型
        4.3.3 问题定义与映射
    4.4 Q-Graphplan
        4.4.1 构建扩展的规划图
        4.4.2 提取启发信息
        4.4.3 转换图
        4.4.4 反向A~*搜索
    4.5 实验结果与分析
        4.5.1 实验环境与数据集
        4.5.2 实验结果与分析
    4.6 结论与展望
第五章 基于时态模型和多目标优化的QoS感知自动化服务组合方法研究
    5.1 引言
    5.2 研究动机及问题分析
    5.3 问题定义与概念描述
        5.3.1 问题定义
        5.3.2 Pareto集合概念
    5.4 时间线模型概念
        5.4.1 时态子目标
        5.4.2 服务执行时间线
    5.5 多目标优化的QoS感知自动化服务组合方法
        5.5.1 流程概述
        5.5.2 初始化过程
        5.5.3 演化过程
    5.6 实验测试与结果分析
        5.6.1 实验数据集
        5.6.2 实验环境与参数配置
        5.6.3 实验结果分析
        5.6.4 复杂度分析
    5.7 结论和展望
第六章 移动动态网络中实时自动化服务组合方法研究
    6.1 引言
    6.2 研究动机及问题分析
    6.3 实时服务组合基本概念
        6.3.1 服务模型
        6.3.2 实时约束
        6.3.3 问题定义
    6.4 基于前向探测的实时自动化服务组合方法
        6.4.1 流程概述
        6.4.2 启发式服务发现方法
        6.4.3 基于前向探测的实时组合
    6.5 实验测试与结果分析
        6.5.1 实验环境与参数配置
        6.5.2 实验结果与分析
    6.6 结论与展望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工作总结
    7.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7)基于FANUC数控机床的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数据采集系统概述
    1.2 机床数控系统组成
    1.3 数据采集系统国内外发展状况
        1.3.1 数据采集系统的发展
        1.3.2 数控机床数据采集研究现状
        1.3.3 各国数控机床工业发展研究
    1.4 课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4.1 课题背景
        1.4.2 研究意义
    1.5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1.6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数据采集系统关键技术
    2.1C#语言与.NET框架
        2.1.1C#语言
        2.1.2 .NET框架
    2.2 数据库技术
        2.2.1 ADO.NET
        2.2.2 SQL Server2008 数据库
    2.3 FOCAS技术
        2.3.1 FOCAS软件包简介
        2.3.2 FOCAS的功能
        2.3.3 以太网方式连接设定
        2.3.4 在C#语言环境下的调用
    2.4 数据采集方法分析
        2.4.1 数据采集方法
        2.4.2 主流数控系统数据采集方法
    2.5 软件开发思想
        2.5.1 原型法原理
        2.5.2 软件开发流程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数据采集系统需求分析
    3.1 系统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3.2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3.2.1 数据采集需求
        3.2.2 数据库需求
        3.2.3 人机界面需求
    3.3 系统性能需求分析
        3.3.1 数据传输实时性能要求
        3.3.2 数据传输安全性要求
        3.3.3 系统拓展和可维护性要求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数据采集系统总体设计
    4.1 系统开发环境配置
        4.1.1 FANUC0i-TD数控系统配置
        4.1.2 上位机配置
        4.1.3 网络配置
    4.2 数据采集系统构架
    4.3 数据采集系统通讯方式
    4.4 数据采集系统数据采集方式
    4.5 软件结构设计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数据采集系统详细设计
    5.1 数据采集功能设计
    5.2 软件结构设计
        5.2.1 数据采集功能
        5.2.2 数据库功能
        5.2.3 可视化功能
    5.3 功能模块详细设计
        5.3.1 用户登录模块
        5.3.2 用户注册模块
        5.3.3 报警管理模块
        5.3.4 实时数据采集模块
        5.3.5 数据库模块设计
        5.3.6 异常处理模块设计
    5.4 采集线程设计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系统功能实现与实际运行
    6.1 系统功能实现
        6.1.1 登录功能
        6.1.2 数据采集功能
        6.1.3 用户管理功能
        6.1.4 报警管理功能
        6.1.5 数据通讯功能
        6.1.6 帮助功能
    6.2 实际运行结果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系统功能测试
    7.1 系统功能测试定义
    7.2 测试环境
    7.3 数据采集系统与数控机床连接
    7.4 测试理论
    7.5 测试方案设计
    7.6 测试结果
    7.7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总结和展望
    8.1 结论
    8.2 系统使用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8)基于NB-IoT技术的物联网智能控制器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2.1 物联网发展现状
        1.2.2 NB-IoT技术发展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和结构框架
        1.3.1 论文研究内容
        1.3.2 论文结构框架
第二章 NB-IoT技术
    2.1 概述
    2.2 NB-IoT技术简介
        2.2.1 NB-IoT技术特点
        2.2.2 NB-IoT技术的网络架构
        2.2.3 NB-IoT数据传输方案
        2.2.4 NB-IoT空口协议栈
        2.2.5 NB-IoT物理层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NB-IoT技术的物联网智能控制器的硬件设计
    3.1 物联网智能控制系统
        3.1.1 系统需求分析
        3.1.2 系统总体设计
    3.2 系统硬件总体设计
        3.2.1 Cortex-M3 处理器
        3.2.2 硬件开发环境
    3.3 主控模块硬件设计
        3.3.1 STM32F103RCT6 微控制器
        3.3.2 NB通信电路设计
    3.4 控制器单元电路设计
        3.4.1 电源电路设计
        3.4.2 NB卡电路设计
        3.4.3 显示屏电路设计
        3.4.4 RS232 电路设计
        3.4.5 RS485 电路设计
        3.4.6 USB电路设计
        3.4.7 存储器电路设计
        3.4.8 按键电路设计
        3.4.9 温度采集电路设计
        3.4.10 蜂鸣器电路设计
        3.4.11 LED电路设计
        3.4.12 JTAG接口电路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NB-IoT技术的物联网智能控制器的软件设计
    4.1 系统软件总体设计
    4.2 OneNET云平台
        4.2.1 OneNET云平台简介
        4.2.2 参数配置
    4.3 MQTT协议
        4.3.1 协议简介
        4.3.2 协议移植
    4.4 驱动和初始化程序
        4.4.1 时钟
        4.4.2 USART接口驱动
        4.4.3 SPI总线
        4.4.4 系统初始化
    4.5 数据处理
        4.5.1 数据采集模块程序设计
        4.5.2 数据显示模块程序设计
        4.5.3 控制输出模块程序设计
        4.5.4 数据传输模块程序设计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NB-IoT技术的物联网智能控制系统的实现与测试
    5.1 物联网智能控制系统实现
        5.1.1 测试环境所需工具
        5.1.2 测试环境搭建
    5.2 系统测试与分析
        5.2.1 数据上传
        5.2.2 命令下发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9)矿用无线语音通信及视频监控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语音通信系统研究现状
        1.2.2 视频监控系统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2 系统开发相关技术
    2.1 系统开发平台和工具
        2.1.1 Java开发环境
        2.1.2 Swing框架
        2.1.3 MySQL数据库
    2.2 设计模式
        2.2.1 工厂模式
        2.2.2 单例模式
        2.2.3 命令模式
        2.2.4 适配器模式
    2.3 通信协议
        2.3.1 TCP/IP协议分层
        2.3.2 链路层
        2.3.3 网络层
        2.3.4 传输层
        2.3.5 应用层
    2.4 Socket网络编程
    2.5 多线程技术
        2.5.1 线程的实现
        2.5.2 线程的同步
        2.5.3 线程死锁
    2.6 本章小结
3 系统需求分析与设计
    3.1 系统需求分析
        3.1.1 功能性需求分析
        3.1.2 性能需求分析
    3.2 系统总体设计
        3.2.1 系统硬件通信协议设计
        3.2.2 系统软件结构设计
    3.3 数据库设计
        3.3.1 概念模型设计
        3.3.2 逻辑结构设计
    3.4 系统各模块功能及通信协议详细设计
        3.4.1 用户登录模块设计
        3.4.2 设备管理模块设计
        3.4.3 视频监控模块设计
        3.4.4 语音通话模块设计
        3.4.5 广播通信模块设计
        3.4.6 监测控制模块设计
        3.4.7 权限管理模块设计
    3.5 本章小结
4 系统实现
    4.1 数据库连接实现
    4.2 系统各模块功能及通信协议实现
        4.2.1 用户登录模块实现
        4.2.2 设备管理模块实现
        4.2.3 视频监控模块实现
        4.2.4 语音通话模块实现
        4.2.5 广播通信模块实现
        4.2.6 监测控制模块实现
        4.2.7 权限管理模块实现
    4.3 本章小结
5 系统测试
    5.1 测试环境
    5.2 系统功能测试
        5.2.1 用户登录模块测试
        5.2.2 设备管理模块测试
        5.2.3 视频监控模块测试
        5.2.4 语音通话模块测试
        5.2.5 广播通信模块测试
        5.2.6 监测控制模块测试
        5.2.7 权限管理模块测试
    5.3 系统性能测试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10)基于UI的移动应用资产库构造与查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动机
    1.2 本文工作
        1.2.1 基于UI的移动应用资产库的构造
        1.2.2 基于手绘草图的移动应用UI查询
    1.3 本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背景知识和相关工作
    2.1 移动应用UI布局
    2.2 软件资产收集与挖掘研究
        2.2.1 面向开源软件的研究
        2.2.2 面向移动应用的研究
    2.3 移动应用UI相关研究
        2.3.1 UI查询
        2.3.2 UI生成
        2.3.3 UI相似性匹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 UI 的移动应用资产库的构造
    3.1 系统架构
        3.1.1 架构设计
        3.1.2 设计原则
    3.2 数据模式设计和数据存储
        3.2.1 应用元数据
        3.2.2 UI状态数据
        3.2.3 UI跳转模型
    3.3 数据收集
        3.3.1 应用元数据收集
        3.3.2 UI状态和UI跳转模型获取
    3.4 原型系统实现
    3.5 应用实例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手绘草图的移动应用 UI查询
    4.1 背景和方法框架
    4.2 草图识别模块
        4.2.1 草图布局语言
        4.2.2 草图布局模型
        4.2.3 草图到模型的转换
    4.3 布局序列生成模块
        4.3.1 训练数据构造
        4.3.2 神经网络机器翻译架构
        4.3.3 模型训练
    4.4 布局相似度计算模块
        4.4.1 UI布局树的共同子结构
        4.4.2 布局结构相似度计算方法
        4.4.3 计算实例
    4.5 实验评估
        4.5.1 评估方案设计
        4.5.2 布局序列生成准确度评估
        4.5.3 查询结果相似性和有用性评估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论文主要工作
    5.2 未来工作
致谢
参考文献
简历与科研成果

四、通过自动化接口向应用程序传送数据(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SDN的融合网络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 宋新美. 西安工业大学, 2021(02)
  • [2]配电终端数据采集与管理系统研究开发[D]. 伍文侠. 广西大学, 2021(12)
  • [3]融合应急通信系统中软交换技术的研究与应用[D]. 张理. 西安科技大学, 2021(02)
  • [4]面向云平台的Windows虚拟机监控与控制系统[D]. 丁宇勋.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5]面向流量优化的SDN协同控制器研究与应用[D]. 李凡. 南京邮电大学, 2020(03)
  • [6]移动网络中面向终端用户的服务生成关键技术研究[D]. 王昭宁.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2)
  • [7]基于FANUC数控机床的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刘广琪.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3)
  • [8]基于NB-IoT技术的物联网智能控制器设计与实现[D]. 王桂芳. 西安石油大学, 2020(11)
  • [9]矿用无线语音通信及视频监控系统设计与实现[D]. 梁程.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1)
  • [10]基于UI的移动应用资产库构造与查询研究[D]. 葛笑非. 南京大学, 2020(04)

标签:;  ;  ;  ;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