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男性导尿患者的心理状态及心理护理

浅谈男性导尿患者的心理状态及心理护理

一、浅谈男性导尿患者的心理状态及心理护理(论文文献综述)

王晓燕[1](2021)在《基于自我效能理论的护理干预在预防DSA术后患者尿潴留中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研究基于自我效能理论的护理干预在预防DSA术后患者尿潴留中的应用效果。探讨基于自我效能理论的护理干预对DSA术后患者的首次排尿时间,首次排尿量,术后3小时内的饮水量,一般自我效能感,疼痛感,焦虑,抑郁,排尿功能的影响。研究方法:本研究类型为随机对照试验,选取在兰州市某三甲医院脑卒中单元2019年12月—2020年12月经股动脉穿刺行DSA术且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患者34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安排顺序随机进行编号,将340名患者编号并根据随机数字分为两组,即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各170人。对照组:常规给予术前备皮,术前床上排尿功能锻炼等常规护理。干预组:常规护理+基于自我效能理论的护理干预方案。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DSA术后的首次排尿时间,DSA术后的首次排尿量,DSA术后的3小时内饮水量,一般自我效能量表(GSES),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排尿功能分级的相关资料,所有数据采用SPSS2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研究结果:(1)两组患者DSA术后一般资料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民族、文化程度、职业、婚姻状况、陪员关系及性别、居住地、医保类型、疾病诊断、DSA术史、造影剂过敏史、DSA术后尿潴留史、前列腺疾病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对两组患者的DSA术后首次排尿时间进行比较分析干预组患者DSA术后首次排尿时间(1.06±0.722)h,较对照组(1.95±0.83)h明显缩短,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3)对两组患者的DSA术后首次排尿量进行比较分析干预组患者DSA术后首次排尿量(392.97±135.31)ml,而对照组(371.84±118.0)ml,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对两组患者的DSA术后3小时内饮水量进行比较分析干预组患者DSA术后3小时内饮水量(1771.82±489.56)ml,明显高于对照组(1196.01±379.81)ml,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5)对两组患者的DSA术后一般自我效能感进行比较分析干预组患者DSA术后一般自我效能量表(GSES)得分(30.50±5.24),高于对照组(23.53±6.58),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6)对两组患者的DSA术后疼痛感进行比较分析干预组患者DSA术后VAS得分(1.07±0.91),显着低于对照组(1.72±1.60),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7)对两组患者的DSA术后焦虑情绪进行比较分析干预组患者DSA术后SAS得分(45.37±6.99),低于对照组(55.46±9.50),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8)对两组患者的DSA术后抑郁情绪进行比较分析干预组患者DSA术后SDS得分(46.30±7.44),低于对照组(58.86±8.89),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9)对两组患者的DSA术后排尿功能进行比较分析干预组患者DSA术后排尿功能分别为Ⅰ级47例(28.5%),Ⅱ级17例(10.3%),Ⅲ级4例(2.4%),尿潴留发生率为2.4%;对照组分别为Ⅰ级52例(31.9%),Ⅱ级25例(15.3%),Ⅲ级26例(16.0%),尿潴留发生率为16.0%。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1)通过基于自我效能的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DSA术后患者尿潴留的发生率,从而降低留置尿管的置管率,有效避免尿路感染的风险。(2)通过基于自我效能的护理干预,能够缩短DSA术后患者首次排尿时间,增加患者术后3小时内饮水量,提高患者的自我效能感,缓解患者的疼痛感,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有助于促进患者尽早自主排尿;(3)基于自我效能的护理干预对DSA术后首次排尿量无影响。

张红妹,王秋寒,徐思特,胡明明,辛晓彤,宋建芳,刘蕾,王沛涛,荆涛[2](2020)在《心理护理联合加速康复外科管理在男科患者围手术期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评价心理护理联合加速康复外科(ERAS)管理在男科患者围手术期快速康复中的应用。方法:选取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男性科住院手术患者300例做为研究对象,为避免相互影响,按照时间顺序先后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措施,研究组在围手术期贯穿ERAS管理,同时给予心理护理指导帮助男科手术患者快速康复,对上述两组患者在入院及出院时均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问卷测试焦虑及抑郁程度,同时对患者的术后住院时间、术后下床时间、首次排气时间、疼痛评分、护理满意度分别进行统计对比。结果:对照组患者出院时SAS及SDS评分较入院无明显改善(P>0.05),研究组患者出院时的焦虑及抑郁状态则较入院时显着改善,且焦虑和抑郁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患者在术后住院时间、术后下床时间、首次排气时间、疼痛评分、护理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理护理联合ERAS管理可以显着改善男科患者围手术期的焦虑及抑郁情绪,并能明显缩短男科手术患者术后住院时间、降低术后疼痛评分、提升患者对护理满意度,值得在男科患者围手术期护理中推广和应用。

王亚芬[3](2020)在《协同护理模式应用于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间歇导尿患者的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主要是探讨采用协同护理模式,对于患者脊髓遭受损伤后发生神经源性膀胱采用间歇性导尿方式的护理成效。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纳入研究的56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28例,在实施基础护理的基础上,针对对照组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的方式,而针对试验组的患者则用到协同护理的方式,本次护理干预期为28天,最后依据国际脊髓损失下尿路功能基本数据集、WHO生存质量测定表综合评定患者下尿路功能和生存质量,统计干预4周过程中患者泌尿系感染情况并进行对比。结果:干预4周后,试验组与对照组下尿路功能均明显较干预前改善,且试验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泌尿系感染发生率在干预4周后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4周后,两组患者生存质量均较干预前升高,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协同护理方式后,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间歇导尿患者的膀胱功能得到了一定的恢复,降低泌尿系感染发生率,改善患者生存质量,使患者更好的重返家庭和社会,值得在临床中应用及推广。

周雨欣[4](2020)在《脑卒中后尿失禁患者行为疗法康复训练方案的构建与实证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脑卒中后尿失禁(Post-stroke Urinary Incontinence,PSUI)作为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预测脑卒中后死亡风险和不良预后的重要指标,对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功能状态以及疾病转归至关重要。行为疗法可以帮助患者建立排尿行为习惯,改善尿失禁症状,消除药物和与手术治疗后相关并发症给疾病带来的额外费用和潜在风险。然而目前尚缺乏针对PSUI患者的结构化行为疗法康复训练方案,在临床上多采用留置导尿,忽视了膀胱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膀胱管理行为改变的重要性。健康信念模型(Health Belief Model,HBM)通过增强患者对疾病的感知,进而促进健康行为产生,为本研究构建行为疗法康复训练方案提供了概念框架。本研究运用循证护理、专家会议法及类实验性研究设计,构建基于HBM的行为疗法康复训练方案并在PSUI患者中进行实证应用,为促进PSUI患者形成健康信念、建立健康膀胱管理行为、加速膀胱功能康复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研究目的:1.以HBM为概念框架,通过文献回顾、循证护理及专家会议法,构建适用于我国PSUI患者的行为疗法康复训练方案。2.采用类实验性研究设计,对方案进行临床实证应用与效果评价,为PSUI患者的膀胱康复与管理提供一套结构化、规范化的行为疗法康复训练方案。研究方法:1.运用循证护理理论进行文献分析,整合国内外临床指南、系统评价、专家共识及原始文献中高证据等级干预策略确定方案的基本框架和具体内容,并基于HBM的概念框架,形成PSUI患者行为疗法康复训练方案初稿。随后,开展专家会议,邀请来自康复医学科、神经内科、泌尿外科、心理精神科的临床医疗及护理专家对方案的框架、结构及具体内容进行评价,并综合专家意见对方案进行修改和优化,最终形成PSUI患者行为疗法康复训练方案终稿。2.采用类实验性研究设计,于2019年04月至2019年10月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选取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本部及江北院区康复医学科68例PSUI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35例和对照组33例,对前期构建的行为疗法康复训练方案进行实证应用。对照组研究对象实施康复医学科常规护理及饮水计划,干预组研究对象在对照组干预的基础上实施基于HBM的行为疗法康复训练方案。干预时长为4周,两组分别于干预前、干预完成时、干预后4周采用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尿失禁问卷简表、患者感知膀胱症状情况分级量表、尿失禁生活质量问卷、功能独立性量表、应对效能量表及行为疗法康复训练健康教育知识调查表评价方案对患者的尿失禁症状、疾病困扰、生活质量、功能状态、应对效能及健康教育知识掌握水平的应用效果。研究结果:1.经文献检索与筛选,最终共纳入21篇文献进行证据总结,其中临床指南8篇、系统评价3篇、随机对照实验5篇、类实验性研究5篇。共汇总34条行为疗法干预相关证据,其中推荐级别A级证据21条,B级证据13条,提炼出4个干预方案主题:健康教育、膀胱再训练、盆底肌训练及生活方式干预。在此基础上,基于HBM概念框架形成PSUI患者行为疗法康复训练方案初稿。2.遴选11位来自康复医学科、神经内科、泌尿外科、心理精神科的临床医疗及护理专家进行专家会议,对方案框架、结构及具体内容的可行性和科学性进行讨论、修正,专家对方案的判断依据系数为0.863、熟悉程度系数为0.818、权威系数为0.841,专家的权威程度较高,对干预方案的内容也较熟悉。最终形成基于HBM的PSUI患者行为疗法康复训练方案,共包含5个训练模块:(1)标准化健康教育;(2)定时排尿与提示排尿;(3)盆底肌训练;(4)延时排尿与急迫抑制策略;(5)生活方式干预。每个训练模块的训练内容、可能出现的困难/障碍、应对策略及训练目标均进行细化。3.共68例研究对象完成资料收集,其中干预组35例,对照组33例。基线资料显示:研究对象ICI-Q-SF均分为(14.13±3.80);PPBC得分的中位数和四分位数范围为4.00(3.00,5.00);I-QOL均分为(48.50±9.72),逃避和限制性行为维度均分为(24.03±3.76),心理社会影响维度均分为(26.37±4.08),社交尴尬维度均分为(14.28±2.91);FIM均分为(61.85±17.16),运动功能维度均分为(41.54±14.45),认知功能维度均分为(20.24±7.09);应对效能均分为(11.03±3.71)。干预结果显示:(1)干预组PSUI患者干预完成时、干预后4周的I-QOL总分及各分维度得分、应对效能得分显着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或P<0.01),ICI-Q-SF得分、PPBC得分显着低于同期对照组(P<0.01);干预完成时的健康教育知识掌握水平显着高于同期对照组(P<0.01);干预后4周的FIM总分及认知功能分维度得分显着高于同期对照组(P<0.01),运动功能分维度得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干预组PSUI患者干预完成时、干预后4周的I-QOL总分及各分维度得分显着高于干预前(P<0.01),ICI-Q-SF得分、PPBC得分显着低于干预前(P<0.01);干预后4周的FIM总分及各分维度得分、应对效能得分显着高于干预前(P<0.01)。研究结论:本研究运用文献回顾、循证护理及专家会议法,基于HBM概念框架,从促进健康行为形成的角度出发,构建了PSUI患者行为疗法康复训练方案,并经类实验性研究初步临床应用,验证了该方案在改善PSUI患者的尿失禁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功能独立性、应对效能及健康教育知识掌握水平,减轻患者疾病困扰方面的有效性,为PSUI患者的早期临床膀胱训练及居家尿失禁自我管理提供了借鉴与参考,既可以作为护理流程加入PSUI患者的临床康复训练中,也可以为PSUI患者膀胱功能管理的干预性研究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

张瀚[5](2020)在《基于行动研究的膀胱功能康复方案在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病例回顾调查分析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功能的影响因素;根据文献回顾、病例调查结果以及专家咨询和小组讨论意见,制定基于行动研究的膀胱功能康复干预方案;探讨该方案对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预后的影响,为临床上指导该类患者开展膀胱功能康复提供新的参考依据。方法(1)应用电子病历信息系统,采用整群抽样方法,收集2016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期间入住衡阳市某三级综合性医院符合纳排标准的88例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病例资料,分析其人口学资料、损伤特征、术后常见并发症及膀胱功能康复情况中15个预测因素与患者膀胱功能评分差值之间的相关性。(2)采用类实验研究的方法,便利抽取2018年1月4日至2019年12月30日在衡阳市某三级综合性医院住院符合纳排标准的72例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入院时间先后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各36人。根据文献回顾、病例调查结果以及专家咨询和小组讨论意见,制定基于行动研究的膀胱功能康复干预方案。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护理及常规膀胱功能康复,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基于行动研究的膀胱功能康复干预,在干预前和术后8周时,分别用神经源性膀胱症状量表(Neurogenic Bladder Syptoms Scale,NBSS)、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ospital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cale,HAD)以及膀胱残余尿量、膀胱安全容量、膀胱功能评分、泌尿系感染发生率、患者连续7天记录排尿日记的执行率、患者自我执行间歇性导尿率评估其神经源性膀胱症状、焦虑抑郁水平、膀胱功能状态以及自我膀胱管理情况的差异。(3)运用SPSS20.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统计学方法包括描述性分析、t检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非参数Mann-Whitney U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Pearson卡方检验等等。结果(1)回顾性研究结果显示:脊髓损伤程度分级、患者术后到行间歇性导尿的间隔时间、是否根据膀胱尿压测定评定结果使用改善膀胱功能药物3个变量是影响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功能的主要因素。(2)干预前,两组患者在人口学资料、残余尿量、膀胱功能分级、神经源性膀胱症状以及焦虑抑郁水平得分上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干预后,干预组患者的残余尿量、膀胱功能评分、膀胱安全容量、平衡膀胱率、泌尿系感染发生率、连续7天记录排尿日记的执行率以及自我执行间歇性导尿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残余尿量少于干预前,膀胱功能分级评分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干预后,干预组患者的神经源性膀胱症状总分、储存和排空维度、后果维度得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失禁维度得分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失禁维度得分高于干预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储存和排空维度得分低于预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后果维度得分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神经源性膀胱症状总分低于干预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干预后,干预组患者的焦虑抑郁得分及总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的焦虑抑郁得分及总分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脊髓损伤程度分级、术后到行间歇性导尿的间隔时间、是否根据膀胱尿压测定评定结果使用改善膀胱功能药物是影响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功能的主要因素。(2)基于行动研究的膀胱功能康复干预方案可改善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膀胱功能状态,减少其泌尿系感染发生率,提升其自我膀胱管理能力,减轻其神经源性膀胱症状,缓解其焦虑抑郁情绪。

曹红十[6](2019)在《基于减重步行训练集束化方案对脊髓损伤患者运动功能康复影响的研究》文中指出创伤性脊髓损伤(TSCI)导致患者身体机能丧失,引起运动功能障碍,降低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随着急救系统的逐步完善以及救援能力的提升,创伤性不完全性脊髓损伤(TISCI)所占比例增加。运动功能康复对TISCI患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仅能改善其运动功能,而且可提高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而有助于促进其重新融入社会。因此,运动功能康复训练的措施与开始干预的起始时间就显得尤为重要。随着康复医学与护理学的不断发展,运动功能康复手段与措施也日益多样化,其中减重步行训练(BWST)是TISCI患者运动功能康复的一项重要措施,但文献回顾发现临床多采用某种或几种干预措施,缺乏科学构建集束化方案进行干预的研究,也未见BWST运动康复干预最佳起始时间点的研究报道。本研究探索基于循证基础上,科学构建BWST集束化方案用于TISCI患者运动功能康复训练,以提高患者运动功能康复效果,并寻找最佳BWST起始时间点,为临床TISCI患者运动功能康复提供可借鉴的方案和科学依据。第一部分创伤性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急性期患者运动功能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目的:分析急性期TISCI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集束化运动功能康复训练方案及临床实证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描述性研究,纳入对象为2013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长春市某大学附属三甲综合医院脊柱外科入院治疗且损伤平面在T1L5之间的TISCI患者。结果:(1)86名患者完成本研究,男性为主(88.4%),年龄以3550岁居多(44.2%),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下为主(76.8%);多数患者有配偶(74.4%);住院时长以4周内为主(72.1%)。损伤平面位于胸段患者居多(67.4%);损伤程度中B级居多(48.8%);损伤原因以交通事故伤(40.7%)和高处坠落伤(30.2%)为主;受伤到手术间隔时间以612小时为主(48.8%);未参加运动功能康复训练患者更多(62.8%);受伤到参加运动功能康复训练间隔时间以24周为主(56.3%)。(2)并发症发生情况:主要并发症有肺不张、肺部感染、尿路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压力性损伤,其中下肢深静脉血栓最多(41.9%)。(3)LEMS评分结果:入院1.0(0.0,8.3)与出院14.0(10.0,22.0)LEMS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4)住院时长(Z=8.308)、损伤水平(T=2.166,P=0.037)、损伤程度(H=31.994,P=0.000)、是否参加运动功能康复训练(T=-4.709,P=0.000)及不同损伤到开始康复训练间隔时间(F=12.441,P=0.000)为患者LEMS评分影响因素。(5)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损伤后到开始康复训练间隔时间每增加2周,出院时的LEMS评分改善程度减少1.670分。结论:(1)本研究TISCI患者以中青年男性为主,教育程度较低,交通事故和高处坠落是主要原因,多数患者为胸段损伤,受伤后能及时得到手术治疗,受伤到参加运动功能康复训练间隔时间以24周为主。(2)研究对象发生并发症的比例较高,其中下肢深静脉血栓占比最高。(3)早期TISCI患者运动功能康复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患者的损伤水平、损伤程度、损伤后是否参加运动功能康复训练以及损伤后至参加运动功能康复训练的间隔时间。(4)研究对象出院比入院时的LEMS评分有所改善;损伤程度为影响LEMS评分的因素,且随着受伤后至参与运动功能康复训练的间隔时间延长,其入院和出院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差值降低。第二部分TSCI患者BWST集束化运动功能康复训练方案的建立及评价目的: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结合循证研究方法,提取国内外SCI患者运动功能康复研究的有效干预措施,建立BWST集束化运动功能康复训练初始方案。应用DEMATEL分析法对集束化运动功能康复训练初始方案进行评价,明确该方案中核心措施和辅助措施。方法:(1)综合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文献计量学和meta分析结果,建立BWST集束化运动功能康复训练初始方案。(2)应用DEMATEL分析法,对建立的集束化运动功能康复训练初始方案进行评价,依据中心度和原因度,筛选有效措施并确定方案中的核心措施与辅助措施。结果:(1)建立BWST集束化运动功能康复训练初始方案1)检索Web of Science数据库获得TSCI运动功能康复相关研究最强突变英文文献25篇。文献共引可视化分析获得8个聚类,分别是:“Walking scale”、“Population based study”、“Health outcome”、“Spinal cord injury worldwide”、“International standard”、“Lumbar spinal trauma”、“Inpatient spinal cord injury rehabilitation”、“Traumatic center cord syndrome”。进行关键词共现分析,获得TSCI运动功能康复研究最强突变关键词共25个。检索CNKI数据库,纳入64篇中文文献进行分析。进行关键词共现分析,获得中心性>0.1关键词7个,包括:“并发症发生及管理”、“外伤性脊髓损伤”、“流行病学规律”、“康复”和“康复护理以及康复训练”。检测到突变关键词1个:“脊髓损伤”,强度:9.3609。进行共引文献可视化分析,获得4个聚类。2)meta分析结果显示:BWST对于SCI患者步行能力(Z=5.33,P<0.000 01)、步行速度(Z=5.27,P<0.00001)、步行距离(Z=3.33,P=0.0009)、WISCIⅡ评分(Z=2.06,P=0.04)、下肢运动功能(Z=3.38,P=0.0007)、日常生活活动能力(Z=3.27,P=0.001)的改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最终获得SCI患者运动功能康复干预重点,包括运动康复相关训练、物理因子康复训练、康复护理、职业康复和作业康复5个方面,共22个重点内容。(2)评价BWST集束化运动功能康复训练初始方案1)排除无效措施,包括:其他运动功能康复训练,如瑜伽、太极、水疗法、蜡疗法、职业技能评估、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安置,形成BWST集束化运动功能康复训练方案,包括16项措施。2)BWST集束化运动功能康复训练方案包括核心措施和辅助措施。核心措施共8项,包括运动功能康复训练维度:减重步行训练(BWST)、肌肉力量训练、平衡训练;物理因子康复训练维度:神经肌肉电刺激;康复护理维度:二便功能训练、呼吸及排痰训练;作业康复维度:轮椅训练、日常自理能力训练。辅助措施共8项,包括运动功能康复训练维度:步行训练、牵伸训练;康复护理维度:轴线翻身、关节活动度训练、体位训练、卧位训练;作业康复维度:垫上运动、转移训练。结论:建立了BWST集束化运动功能康复训练方案,包括8项核心措施和8项辅助措施。第三部分创伤性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BWST集束化运动功能康复训练方案的临床实证研究目的:(1)对比BWST集束化运动功能康复训练方案与常规方案对TISCI患者运动功能康复的效果,验证集束化运动功能康复训练方案的有效性。(2)在针对TISCI患者实施BWST集束化运动功能康复训练方案的基础上,比较BWST不同起始时间点对运动功能康复效果的差异,探索该方案BWST最佳起始时间点。方法:(1)采用1∶1匹配的非随机历史对照研究方法。将2018年1月2019年6月在某大学附属三级甲等医院脊柱外科和康复科住院的TISCI患者设为试验组,应用BWST集束化运动功能康复训练方案。选取2016年7月2017年12月间TISCI患者作为对照组,应用常规康复训练方案。(2)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以2018年1月2019年6月在某大学附属三甲医院脊柱外科和康复科住院的TISCI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BWST开始时间,将患者分成A、B、C共3组:A组为术后4周开始BWST,B组为术后8周开始BWST,C组为术后12周开始BWST。3组患者减重步行训练均持续12周。对符合入组条件的患者将按照1:1:1的比例区组随机分配至各治疗组,区组长度为6。所有患者从术后开始均采用集束化运动功能康复训练方案,该方案持续至术后24周。结果:(1)非随机历史对照研究结果。康复训练24周时,两组患者LEMS得分、BBS得分、SCIM III得分比较,集束化方案组得分显着高于对照组(Ρ=0.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尿路感染、肺部感染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Ρ=0.019和Ρ=0.009);下肢静脉血栓、痉挛、压力性损伤等并发症发病率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Ρ>0.05)。(2)随机区组设计研究结果1)术后24周时,A组、B组和C组TISCI患者的LEMS得分、BBS得分、SCIMⅢ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Ρ=0.034、Ρ=0.015和Ρ=0.020),且B组和C组LEMS得分、BBS得分和SCIMⅢ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Ρ=0.012、Ρ=0.007和Ρ=0.008)。2)BWST干预4周时,A组、B组和C组TISCI患者LEMS得分、SCIMⅢ得分、BBS得分差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Ρ>0.05),但A组LEMS得分、SCIMⅢ得分、BBS得分差值略高于B组和C组。3)BWST干预8周时,A组、B组和C组SCIMⅢ得分、BBS得分差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Ρ=0.000和Ρ=0.010)。进一步进行组间比较,A组和B组SCIMⅢ得分、BBS得分差值显着高于C组(Ρ<0.05)。4)BWST干预12周时,A组、B组和C组的LEMS得分、SCIMⅢ得分、BBS得分差值差异均具有显着性(Ρ=0.004、Ρ=0.001和Ρ=0.003)。A组和B组LEMS得分、SCIMⅢ得分和BBS得分差值显着高于C组(Ρ<0.05)。B组LEMS得分、SCIMⅢ得分、BBS得分差值略高于A组,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Ρ>0.05)。5)术后24周时,A组,B组和C组TISCI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Ρ>0.05)。结论:(1)BWST集束化运动功能康复训练方案具有可行性、有效性,可提高TISCI患者下肢运动能力、平衡能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同时降低TISCI患者肺部感染、尿路感染发生率,但未能有效降低TISCI患者压力性损伤、下肢静脉血栓、痉挛发生率。(2)在BWST集束化方案的基础上,48周开始BWSTT能显着改善TISCI早期患者下肢运动能力、平衡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李晓妮,景晓红[7](2019)在《芬太尼联合丁卡因胶浆在男性患者术后尿管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芬太尼联合丁卡因胶浆在男性患者术后尿管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院泌尿外科及骨科84例行全麻手术的男性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由患者自愿选择干预方案,并根据干预方案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40例,常规护理干预+润滑油)和研究组(44例,常规护理干预+芬太尼+丁卡因胶浆)。比较两组患者的躁动总发生率、不适反应发生率、尿管留置时间及焦虑程度。结果干预后,研究组患者出现1、2、3级躁动的例数均少于对照组,研究组的躁动发生率为6.8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2.50%(P<0.05);研究组患者出现Ⅰ、Ⅱ、Ⅲ级不适反应的例数均少于对照组;研究组的不适反应总发生率为9.09%,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7.50%(P<0.05);研究组患者的术后尿管留置时间为(8.4±2.3)h,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的(11.6±3.5)h(P<0.05);研究组患者的SAS评分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芬太尼联合丁卡因胶浆在男性患者术后尿管护理中的效果显着,可明显改善患者苏醒期的躁动情绪,缓解插管带来的不适感,并且可以缩短患者术后尿管留置时间,改善心理状态,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李丽[8](2012)在《创伤性脊髓损伤患者围手术期临床路径的构建》文中认为目的:构建合理的以项目时间为框架的标准住院流程即创伤性脊髓损伤患者围手术期临床路径。引导医务人员根据标准的临床医疗护理的顺序开展工作,规范医疗护理行为,减少资源浪费,保证医疗质量。同时制定相应的护理方案,可使护理人员为患者提供及时、规范的护理措施,以减少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康复。该临床路径的构建最终为医疗质量的持续改进提供参考依据。方法:1、在文献回顾(查阅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Pubmed、Spring、Science、EBSCO等数据库中大量相关文献)、病历回顾(回顾骨科2009年1月至2010年7月诊断为创伤性脊髓损伤患者相关信息)并以循证医学为基础结合临床资深专家意见和建议制定创伤性脊髓损伤患者围手术期临床路径及各项护理方案草案。2、根据相关的指导思想和原则,采用特尔斐专家咨询法(Delphi法),通过对专家的意见征询,对入路径标准、出院标准、路径实施效果评价指标、该临床路径内容及各项护理方案内容等进行一致性意见。最终确定切实可行的创伤性脊髓损伤患者围手术期临床路径和七个护理方案。3、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对该临床路径效果进行验证。把2011年6月至2011年12月期间在上海两所三级综合性医院骨脊柱科和骨创伤科诊断为创伤性脊髓损伤并行减压内固定手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住院号的单双号按照入院时住院号的奇偶数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住院号是奇数的患者为常规医疗护理组,住院号是偶数的患者进入临床路径组;把前期回顾2009年1月至2010年7月的所有病例随机抽取30%作为历史对照组;将三组患者的基本情况、住院时间、术前等待天数、住院费用及医疗质量等信息进行比较;同时对临床路径实施组和传统医疗护理组的患者满意度和健康知识掌握程度进行比较。使用统计软件SPSS16.0对收集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对患者基本情况使用描述性分析,对效果评价的单因素指标符合方差分析的条件时,使用方差分析;当不符合方差分析的条件时,使用非参数检验。对于率或构成比的比较使用卡方检验。使用Topsis法对效果评价的多指标分析进行综合评价。显着性检验水准a=0.05。结果:1、通过文献回顾、病历回顾以循证为基础制定了以项目-时间为框架的科学、合理的创伤性脊髓损伤患者围手术期临床路径和相关的护理方案。2、通过Delphi法,集专家集体智慧,对咨询内容各条目进行筛选、判断,最终确定标准住院时间为10天,术前住院时间4天,术后康复时间为6天的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及7个相关护理方案。3、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检验该临床路径实施效果。通过单指标效果分析,临床路径组和对照组患者之间在住院天数,术前等待天数及住院费用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从样本均数比较可见路径组较传统组和历史组术前住院天数分别缩短0.39天和1.71天;住院天数分别缩短0.22天和4.91天;住院费用分别减少4080元和4857元。通过Topsis法对三组的多个指标综合分析,临床路径组优于传统医疗护理组和历史对照组。4、患者满意度评价分析,临床路径组与传统医疗护理组总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一些单项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如患者对护士的沟通能力评价、术前等待时间、医疗辅助科室的满意度、对健康教育的满意程度、手术前后注意事项的介绍、检查是否及时的满意度、手术后疼痛处理满意程度以及出院后康复指导等方面优于传统医疗护理组(P<0.05)。5、健康知识掌握程度分析,临床路径组与对照组总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康复知识掌握程度的某些方面,如对饮食及营养的重要性、压疮预防的重要性及处理、尿路感染的预防方法、术前呼吸训练的重要性等方面的知识掌握程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术后深呼吸、咳簌的要点与重要性、疼痛的汇报和缓解方法、出院后各种并发症预防的方法与重要性等,路径组患者掌握程度显着优于传统对照组(P<0.01)。6、两组患者在褥疮、尿路感染、肺部感染、切口感染、脊髓再损伤、便秘和腹胀、下肢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无差异。7、对该临床路径实施中的变异进行详细的分析,变异原因有疾病本身、合并症(高血压、糖尿病)以及节假日影响患者按照路径程序进行。结论:本课题在病历回顾、文献回顾,并以循证为基础构建了标准住院时间为10天,术前住院时间4天,术后康复时间6天的创伤性SCI围手术期临床路径及7项护理方案;采用Delphi法进行两轮专家咨询对本路径和护理方案进行修订,并进一步完善,使其更具有科学性、可行性和实用性;通过前瞻性的随机对照试验对本路径效果进行验证,临床路径的实施使SCI患者围手术期平均住院时间较以往缩短4.91天、较同期对照组缩短0.22天;平均住院费用较以往减少4857元、较同期对照减少4080元;本路径的实施保证了医疗质量,并且保持在较优水平。提高SCI患者围手术期的满意程度以及健康知识掌握程度。

苏锦瑜,倪秀琴[9](2008)在《胃镜检查前心理护理干预的评价》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胃镜检查前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对体检者心理影响。方法将80例体检者随机分成两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试验组采用综合心理护理。应用SCL-90量表对不同护理前后心理变化分析。结果试验组较对照组中,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恐怖等项目明显减少(P<0.05)。结论综合心理护理干预能消除患者术前不良情绪。

陶春兰,刘翠花[10](2002)在《浅谈男性导尿患者的心理状态及心理护理》文中研究表明 我院自1995年1月~2000年1月,为男性患者实施导尿术共68例,由于患者的年龄、经济状况、文化素质、地位、个性等不同,均有不同的心理状态,根据患者的不同心理状态,我们做了如下的目标性心理护理,现综述如下。 1 心理状态及心理护理 1.1 疼痛、紧张、恐惧心理此类病人对导尿术不了解,认为导尿术非常痛苦,易产生各种推测,如损伤尿道、导尿不成功、感染等,心里异常紧张恐惧,尤其是首次导尿的病人。心理护理:耐心讲解导尿的必要性,嘱其心理放松,消除病人顾虑,觖除紧张恐惧心理,使其在操用时密切配合,同时操作时动作应轻、快,尽

二、浅谈男性导尿患者的心理状态及心理护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男性导尿患者的心理状态及心理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自我效能理论的护理干预在预防DSA术后患者尿潴留中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理论框架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意义
    1.5 相关概念
        1.5.1 急性尿潴留
        1.5.2 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术
        1.5.3 自我效能
        1.5.4 造影剂肾病
第二章 文献回顾
    2.1 排尿功能的评估
        2.1.1 排尿功能障碍严重程度分级
        2.1.2 排尿功能分级标准
    2.2 DSA术后尿潴留的影响因素
    2.3 DSA术后尿潴留的干预措施
第三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类型
    3.2 研究对象
        3.2.1 纳入标准
        3.2.2 排除标准
        3.2.3 样本量估算
    3.3 研究方法
    3.4 干预方法
        3.4.1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3.4.2 干预组:常规护理+基于自我效能理论的护理干预方案
    3.5 研究工具
        3.5.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调查表
        3.5.2 一般自我效能量表(GSES)
        3.5.3 视觉模拟评分法(VAS)
        3.5.4 焦虑自评量表(SAS)
        3.5.5 抑郁自评量表(SDS)
        3.5.6 排尿功能分级标准
    3.6 资料收集
    3.7 伦理原则
    3.8 质量控制
    3.9 统计分析
    3.10 技术路线图
第四章 结果
    4.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4.2 本研究对DSA术后患者尿潴留的干预效果
        4.2.1 两组患者DSA术后首次排尿时间、首次排尿量及术后3 小时内饮水量比较
        4.2.2 两组患者DSA术后GSES、VAS、SAS、SDS得分比较
        4.2.3 两组患者排尿功能比较
第五章 讨论
    5.1 基于自我效能理论的护理干预对DSA术后首次排尿时间的影响
    5.2 基于自我效能理论的护理干预对DSA术患者术后首次排尿量的影响
    5.3 基于自我效能理论的护理干预对DSA术患者术后3 小时内饮水量的影响
    5.4 基于自我效能理论的护理干预对DSA术后患者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影响
    5.5 基于自我效能理论的护理干预对DSA术后患者疼痛感的影响
    5.6 基于自我效能理论的护理干预对DSA术后患者焦虑情绪的影响
    5.7 基于自我效能理论的护理干预对DSA术后患者抑郁情绪的影响
    5.8 基于自我效能理论的护理干预对DSA术后患者排尿功能的影响
    5.9 本研究护理干预的可行性
第六章 结论
    6.1 主要结论
    6.2 本研究的局限性或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知情同意书
    附录二 伦理审批表
    附录三 一般资料调查表
    附录四 一般自我效能量表(GSES)
    附录五 视觉模拟评分法(VAS)
    附录六 焦虑自评量表(SAS)
    附录七 抑郁自评量表(SDS)
    附录八 排尿功能分级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2)心理护理联合加速康复外科管理在男科患者围手术期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1 纳入标准
        1.1.2 排除标准
    1.2 研究方法
        1.2.1 对照组
        1.2.2 研究组
        1.2.2.1 心理疏导
        1.2.2.2 科普宣教
        1.2.2.3 家属宣教
        1.2.2.4 示范性脱敏
        1.2.2.5 重视睡眠管理
        1.2.2.6 男科手术患者围手术期ERAS管理
    1.3 观察指标
        1.3.1 一般指标
        1.3.2 患者焦虑及抑郁程度评估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指标比较
    2.2 两组患者入院及出院时SAS和SDS评分结果比较
3 讨论

(3)协同护理模式应用于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间歇导尿患者的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前言
1 立题依据
    1.1 研究背景
        1.1.1 脊髓损伤
        1.1.2 神经源性膀胱
        1.1.3 间歇导尿在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中的应用现状
    1.2 护理模式
        1.2.1 协同护理模式
        1.2.2 协同护理模式在国内应用现状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3.3 研究的可行性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纳入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2 预实验
        2.2.1 预实验结果
        2.2.2 样本量计算
        2.2.3 伦理原则
    2.3 干预方案实施
        2.3.1 分组方案
        2.3.2 对照组与试验组一般资料比较
        2.3.3 对照组与试验组医疗资料对比
    2.4 观察指标与测评工具
        2.4.1 国际脊髓损伤下尿路功能基本数据集
        2.4.2 干预前后尿路感染发生情况
        2.4.3 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量表简表
    2.5 基础护理措施
        2.5.1 根据患者膀胱功能确定间歇导尿次数
        2.5.2 指导饮水计划及饮食
        2.5.3 间歇导尿操作
        2.5.4 膀胱括约肌控制能力训练
        2.5.5 做好心理护理,维护患者自尊
    2.6 常规护理模式
    2.7 协同护理模式
    2.8 技术路线
3 结果及分析
    3.1 统计学处理
    3.2 两组患者国际脊髓损伤下尿路功能基础数据集比较情况
        3.2.1 干预前两组患者下尿路功能基础数据集比较情况
        3.2.2 干预后两组患者下尿路功能基础数据集比较情况
    3.3 干预后两组患者泌尿系感染情况对比
    3.4 两组患者 WHO-QOL-BREF评分比较情况
        3.4.1 干预前两组患者WHO-QOL-BREF评分比较情况
        3.4.2 试验组患者干预前后WHO-QOL-BREF评分比较情况
        3.4.3 对照组患者干预前后WHO-QOL-BREF评分比较情况
        3.4.4 干预后两组患者WHO-QOL-BREF评分比较情况
4 讨论及分析
    4.1 协同护理模式帮助改善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间歇导尿患者国际脊髓损伤下尿路功能基础数据集相关症状
    4.2 协同护理模式有效减少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间歇导尿患者泌尿系感染的发生
    4.3 协同护理模式有利于提高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间歇导尿患者的生活质量
5 结论
6 创新与展望
    6.1 创新性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国际脊髓损伤下尿路功能基本数据集
附录 B 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

(4)脑卒中后尿失禁患者行为疗法康复训练方案的构建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变量、缩略词等本论文专用术语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意义
    1.5 研究假设
    1.6 操作性定义
    1.7 概念框架
        1.7.1 健康信念模型的概念
        1.7.2 健康信念模型的应用
        1.7.3 本研究的概念框架
    1.8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脑卒中后尿失禁疾病概述
        2.1.1 脑卒中后尿失禁的流行病学特征及经济负担
        2.1.2 脑卒中后尿失禁的危害
    2.2 脑卒中后尿失禁患者膀胱功能康复现状
        2.2.1 脑卒中后尿失禁的膀胱管理现状
        2.2.2 脑卒中后尿失禁的膀胱功能康复手段
        2.2.3 脑卒中后尿失禁患者膀胱管理的影响因素
    2.3 脑卒中后尿失禁患者行为疗法的概述
        2.3.1 行为疗法的方案
        2.3.2 脑卒中后尿失禁患者行为疗法的应用现状
        2.3.3 脑卒中后尿失禁患者行为疗法的影响因素
第三章 脑卒中尿失禁患者行为疗法康复训练方案的构建
    3.1 脑卒中后尿失禁患者行为疗法康复训练方案的初步构建
        3.1.1 研究目的
        3.1.2 对象和方法
        3.1.3 研究结果
    3.2 脑卒中后尿失禁患者行为疗法康复训练方案的专家论证
        3.2.1 研究目的
        3.2.2 对象与方法
        3.2.3 研究结果
        3.2.4 研究讨论
第四章 脑卒中后尿失禁患者行为疗法康复训练方案的实证应用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对象
    4.3 研究方法
    4.4 研究结果
    4.5 研究讨论
    4.6 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成果与创新点
    5.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附录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5)基于行动研究的膀胱功能康复方案在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中英文注释表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和内容
    1.4 操作性定义
    1.5 理论基础
    1.6 技术路线
第2章 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膀胱功能影响因素分析
    2.1 调查对象
    2.2 调查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第3章 基于行动研究的膀胱功能康复方案在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中的应用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第4章 结论
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6)基于减重步行训练集束化方案对脊髓损伤患者运动功能康复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相关概念
        1.2.1 减重步行训练
        1.2.2 运动疗法
        1.2.3 集束化方案
    1.3 减重步行训练在脊髓损伤运动康复应用的研究现状
        1.3.1 减重步行训练的基础研究
        1.3.2 减重步行训练的临床研究
        1.3.3 脊髓损伤运动功能康复辅助方法
        1.3.4 脊髓损伤康复效果评价
        1.3.5 脊髓损伤运动康复的影响因素
    1.4 集束化方案的研究现状
        1.4.1 集束化方案的临床应用
        1.4.2 集束化方案的构建
    1.5 理论基础
        1.5.1 JBI循证卫生保健模式
        1.5.2 应激系统理论
        1.5.3 赋能理论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
        1.6.1 研究目的
        1.6.2 研究意义
    1.7 技术路线
    1.8 伦理考量
第2章 创伤性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急性期患者运动功能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对象及方法
        2.2.1 研究对象
        2.2.2 研究方法
    2.3 结果
        2.3.1 描述性结果
        2.3.2 单因素分析结果
        2.3.3 运动功能相关影响因素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2.4 讨论
        2.4.1 描述性分析
        2.4.2 TISCI患者下肢运动评分影响因素分析
    2.5 小结
第3章 创伤性脊髓损伤患者运动功能康复文献计量学分析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方法
        3.2.1 检索策略
        3.2.2 数据分析工具
        3.2.3 CiteSpaceⅤ软件相关参数、术语及其意义
        3.2.4 检索结果的归纳与分析方法
        3.2.5 数据处理
    3.3 文献计量分析结果
        3.3.1 国外文献计量分析结果
        3.3.2 国内文献计量分析结果
        3.3.3 TSCI患者运动功能康复重点措施
    3.4 讨论
        3.4.1 文献计量学数据分析
        3.4.2 应用Cite Space研究TSCI患者运动功能康复文献的科学性
    3.5 小结
第4章 减重步行训练对脊髓损伤患者运动功能康复研究的Meta分析
    4.1 研究目的
    4.2 资料与方法
        4.2.1 检索词及检索策略
        4.2.2 纳入与排除标准
        4.2.3 文献筛选
        4.2.4 文献质量评价
        4.2.5 资料提取
        4.2.6 统计学分析
    4.3 结果
        4.3.1 文献检索和筛选结果
        4.3.2 纳入研究文献的质量评价
        4.3.3 纳入研究文献的基本特征
        4.3.4 Meta分析结果
    4.4 讨论
        4.4.1 SCI患者减重步行训练干预方案分析
        4.4.2 减重步行训练对SCI患者干预效果分析
        4.4.3 本系统评价局限性及启示
    4.5 小结
第5章 创伤性脊髓损伤患者BWST集束化运动功能康复训练方案构建
    5.1 研究目的
    5.2 研究方法
        5.2.1 建立初始方案
        5.2.2 DEMATEL分析法
    5.3 结果
        5.3.1 建立BWST集束化运动功能康复训练初始方案
        5.3.2 DEMATEL分析法结果
        5.3.3 建立BWST集束化运动功能康复训练方案
    5.4 讨论
        5.4.1 DEMATEL方法分析
        5.4.2 方案的总体分析
    5.5 小结
第6章 基于BWST集束化运动功能康复方案的TISCI患者非随机历史对照研究
    6.1 研究目的
    6.2 研究对象与方法
        6.2.1 研究对象
        6.2.2 研究方法
    6.3 结果
        6.3.1 社会人口学资料、病情资料分析
        6.3.2 康复训练前运动功能康复效果比较
        6.3.3 康复训练后运动功能康复效果比较
        6.3.4 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6.4 讨论
        6.4.1 BWST集束化运动功能康复训练方案对TISCI患者运动功能康复效果分析
        6.4.2 BWST集束化运动功能康复训练方案对TISCI患者并发症发病率的影响分析
    6.5 小结
第7章 BWSTT在 TISCI早期患者中应用的最佳起始时间研究
    7.1 研究目的
    7.2 研究对象与方法
        7.2.1 研究对象
        7.2.2 研究方法
    7.3 结果
        7.3.1 各组研究对象一般资料结果
        7.3.2 康复训练前各组患者运动功能结果
        7.3.3 进行BWSTT4 周时各组患者运动功能评定结果
        7.3.4 进行BWSTT8 周时各组患者运动功能评定结果
        7.3.5 进行BWSTT12 周时各组患者运动功能评定结果
        7.3.6 术后24 周各组患者间运动功能评定结果
        7.3.7 各组研究对象并发症发生结果
    7.4 讨论
        7.4.1 BWSTT不同起始时间点对TISCI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康复效果的影响分析
        7.4.2 BWSTT不同开始时间点对TISCI患者平衡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分析
        7.4.3 BWSTT不同开始时间点对TISCI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分析
        7.4.4 BWST在 TISCI早期患者中应用的最佳起始时间点分析
    7.5 小结
第8章 结论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的创新点
    8.3 研究不足
    8.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7)芬太尼联合丁卡因胶浆在男性患者术后尿管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及效果评价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躁动发生情况比较
    2.2 两组患者留置尿管的不适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2.3 两组患者的术后尿管留置时间比较
    2.4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焦虑程度比较
3 讨论

(8)创伤性脊髓损伤患者围手术期临床路径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一、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 国外临床路径的发展与现状
        (二) 国内临床路径的发展与现状
    二、 选题依据
    三、 相关基础及理论
    四、 研究目的
    五、 研究内容
    六、 研究设计和技术路线
第一部分 创伤性脊髓损伤患者围手术期临床路径的拟定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对象与方法
    三、 研究结果
    四、 讨论
第二部分 创伤性脊髓损伤患者围手术期临床路径的修订并构建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方法
    三、 研究结果
    四、 讨论
第三部分 创伤性脊髓损伤患者围手术期临床路径的临床实证与效果评价
    一、 临床实证的目的
    二、 临床实证的对象与方法
    三、 临床实证的结果
    四、 讨论
总结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致谢

(9)胃镜检查前心理护理干预的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2 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3.1 个性化心理护理
    3.2 周围环境支持护理

四、浅谈男性导尿患者的心理状态及心理护理(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自我效能理论的护理干预在预防DSA术后患者尿潴留中的研究[D]. 王晓燕. 兰州大学, 2021(02)
  • [2]心理护理联合加速康复外科管理在男科患者围手术期中的应用研究[J]. 张红妹,王秋寒,徐思特,胡明明,辛晓彤,宋建芳,刘蕾,王沛涛,荆涛. 中华男科学杂志, 2020(10)
  • [3]协同护理模式应用于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间歇导尿患者的效果研究[D]. 王亚芬. 武汉轻工大学, 2020(06)
  • [4]脑卒中后尿失禁患者行为疗法康复训练方案的构建与实证研究[D]. 周雨欣. 东南大学, 2020
  • [5]基于行动研究的膀胱功能康复方案在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中的应用[D]. 张瀚. 南华大学, 2020(01)
  • [6]基于减重步行训练集束化方案对脊髓损伤患者运动功能康复影响的研究[D]. 曹红十. 吉林大学, 2019(02)
  • [7]芬太尼联合丁卡因胶浆在男性患者术后尿管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 李晓妮,景晓红.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9(30)
  • [8]创伤性脊髓损伤患者围手术期临床路径的构建[D]. 李丽. 第二军医大学, 2012(09)
  • [9]胃镜检查前心理护理干预的评价[J]. 苏锦瑜,倪秀琴. 中国实用医药, 2008(31)
  • [10]浅谈男性导尿患者的心理状态及心理护理[J]. 陶春兰,刘翠花. 职业与健康, 2002(01)

标签:;  ;  ;  ;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