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挑战

对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挑战

一、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论面临的挑战(论文文献综述)

肖洒[1](2021)在《促进小学生思维进阶的学科问题设计研究》文中指出目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与改革已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21世纪需要的知识经济人才与创新人才不仅需要精准地掌握知识,而且还需要通过高阶思维的方式来分析、阐释及运用知识。学生高阶思维的获得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有一个进阶的过程。因此,我们不得不思考一种促进学生思维进阶的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学科问题直接和学生的思维相关联,学生思维的发展在问题解决的过程发生。因此,学科问题设计的方式成为促进学生思维进阶的突破口。然而,在当今课堂教学中,教师们往往忽略了问题设计与学生思维发展的对应关系,使得学科问题设计普遍流于低效,学生的思维得不到很好发展。因此,我们有必要来探讨什么样的学科问题设计方式才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以此为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的方式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导。理论上讲,要将学生的思维进阶过程与学科问题设计相结合,就必须对思维进阶的本质内涵、学科问题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思维的水平层次划分依据以及学生思维发展与问题设计的关系进行分析。基于此,本研究由以下五个部分组成:首先是绪论,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查阅,分析了本研究的选题缘由、核心概念、研究设计,并对国内外关于思维进阶、学科问题设计的研究进行了系统梳理,形成文献综述;第二部分析了知识论、学习论、发展论视阈下思维进阶的本质内涵,并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层面阐释了思维进阶的价值意蕴;第三部分为对促进思维进阶的学科问题设计现状调查,并运用了访谈法和课堂观察法,从目的、类型、方式、结果四个层面分析课堂教学中促进小学生思维进阶的学科问题设计的成功经验、突出问题以及问题的原因分析;第四部分在能体现出思维水平层次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思维水平层次进行归类,并建构出新的思维水平的层次,并分析与之对应的学科问题设计方式。第五部分基于思维水平层次的划分,总结出基于思维水平层次序列的问题设计“三原则”与“四策略”。本研究在理论与实践层面都有一定的突破与贡献。首先,采用访谈法、课堂观察法在实践中找到学科问题设计中表现出平面化、流于低效的原因;其次,基于对思维的相关文献分析,对思维的水平层次进行划分;最后,将新划分出的思维水平层次与学科问题设计相结合,提出与思维水平层次相对应的学科问题设计原则与策略,从而为小学一线教师的问题设计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

陈洁[2](2021)在《基于计算思维的小学实体编程课程设计与开发研究 ——以Matatalab玛塔实体编程机器人为例》文中认为随着智能教育时代的到来,以发展学生计算思维为导向的编程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计算思维也逐渐被确立为继阅读、写作和算术等能力之后的第四种能力,是所有人都可以学习并掌握的一种认识世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世界各国也纷纷制定了儿童编程教育相关的政策与措施。然而,虽然有一系列的编程教育相关文件政策,我国编程教育却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相关的课程标准制定、课程建设、教材研发等都还存在资源的短缺,特别是针对实体编程开展的相关课程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因此,以计算思维培养为目标,设计开发小学生实体编程课程并进行实践应用具有一定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编程教育作为培养学生计算思维的载体,其课程开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此背景下,本文围绕三个主要的研究问题展开:一是“计算思维”的教学形式、教学模式、评估方式有哪些?二是对于适合小学生学习且面向计算思维发展的实体编程课程,应该如何设计与开发?三是所开发的课程应用在课堂教学中将会产生怎样的效果,是否能够促进学习者计算思维的发展?本研究采用了文献研究法、实验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对面向计算思维发展的小学实体编程课程设计与开发进行研究。通过文献分析法,对计算思维及编程教育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明确计算思维的教学形式及教学策略、计算思维的评估方法以及小学阶段的计算思维特点、小学阶段的编程教育课程的特点,作为课程开发的理论依据。针对目前实体编程的课程及实证研究匮乏的问题,本研究基于计算思维的五要素——算法思维、分解、抽象、概括、评估,对小学实体编程课程教学目标、内容、策略、资源及评价等方面进行设计,构建了基于计算思维的小学实体编程课程培养框架,并设计开发了小学Matatalab玛塔实体编程机器人初阶课程。最后通过实验研究法将所设计开发的课程运用于实践教学中,验证课程的可行性及有效性。通过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等方式对课程进行评估,获取教师及学生的反馈意见,根据评估反馈完善课程设计方案及对课程开发与授课过程进行总结反思,为学校及研究人员提供实体编程教育课程开发的思路及指导策略。

凌镜[3](2021)在《面向计算思维的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活动设计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社会信息化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如何培养高质量的创新型人才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日益关注的话题。计算思维(Computational Thinking,简称CT)是一种普适的、独特的、应用计算机领域核心概念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它的产生与发展紧密跟随着时代的步伐,并获得了愈发广泛的关注。任何一项思维技能的培养都具有较长的周期性,应该渗透于学习生涯的始终。当前,我国教育工作者对计算思维的研究也由理论层面向实践层面不断发展,其研究层次也由高等教育阶段向基础教育阶段不断延伸,甚至是学前教育阶段。在国内基础教育阶段,计算思维的培养途径以编程教学为主,融合载体以信息技术课程为主,鲜有研究聚焦于如何以不插电(Unplugged)的方式开展计算思维跨学科教学。反观国外K-12教育阶段,有关计算思维的教育教学研究已经广泛涉猎各学科领域,不再局限于计算机科学这一单一学科。鉴于此,本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如何以不插电的方式将计算思维引入到小学高年级常规数学课堂教学中。本文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法、访谈法、案例分析法。首先通过查阅并整理相关文献,详细阐述了计算思维及其构成要素的概念、思想起源、研究现状等,旨在帮助教育工作者正确把握计算思维的相关内容,为后期面向计算思维的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活动设计做准备。其次通过访谈调查,了解当前一线小学数学教师对计算思维的认识,探究计算思维与现有课堂教学之间的联系,挖掘计算思维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内容的内在一致性,以及教师对于将计算思维引入数学教学的态度,为后续论述将计算思维融合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可行性提供依据。接着基于Google ECT课程设计案例的分析,构建出面向计算思维的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活动框架,并结合前期文献阅读积累,提炼出面向计算思维的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活动设计原则与策略。最后以人教版六下课程内容《圆柱的体积》为例,运用构建出来的框架、原则与策略设计出完整的教学活动案例。本文结合常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这一研究背景,从计算思维核心概念中选取抽象、分解、模式识别、数据实践、算法思维、概括这六项技能要素作为研究对象。经研究,本文构建出面向计算思维的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活动框架,将教学活动按照实施阶段分为热身活动阶段、模式识别阶段、方案构思阶段、算法设计阶段和活动总结阶段。在教学设计原则方面,教学目标设计应注重应用性,以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导向;教学过程设计应具有选择性,充分挖掘计算思维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关联点;教学设计成果应体现完整性,避免因计算思维构成要素的嵌入而割裂了原有教学内容的逻辑连贯性。教学设计策略主要包括教学目标制定策略、教学方法选择策略、教学过程实施策略、学习评价设计策略。最后,本文应用上述活动框架、设计原则和策略,以人教版六下《圆柱的体积》为例,从教学目标制定、教学过程设计和学习评价设计三方面呈现如何将计算思维引入到数学课堂教学中。

韩培宇[4](2021)在《STSE视野下的中美小学3-4年级科学教科书比较分析及教学案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17版《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颁布,STSE目标作为小学科学课程目标之一逐渐引起广泛关注。本研究在STSE视野下,以STSE内容体系为指导,对2019年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3-4年级《科学》教科书(以下简称【冀人版】)和2009年美国麦克米伦公司出版的《科学启蒙》系列丛书3-4年级教科书(以下简称【麦克版】)中STSE相关的知识内容、编排体例及呈现方式进行比较研究。在“情境认知学习理论”、“布鲁纳发现学习理论”和“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等理论基础的指导下,结合中美教科书STSE相关内容比较结论提出的教学建议、2017版小学科学课标的要求,对【冀人版】三年级上册“塑料”一课进行创新教学案例开发设计及教学实践研究,实现2017版小学科学教科书使用与教学研究的同步推进。本研究通过文献分析法梳理自21世纪以来的相关文献,论述本研究的研究背景、确定研究课题与研究方法,并形成本研究的研究思路。界定“STSE教育内涵”、“STSE教育目标”、“STSE教育内容”等本研究的核心概念;分析“情境认知学习理论”、“布鲁纳发现学习理论”及“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对拟开发教学案例的指导作用,以此为依据设计形成对案例课程的指导模式。(框架模式于案例开发相关章节进行具体呈现)在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的指导下,结合两国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采用比较分析法对中美两国3-4年级小学科学教科书中STSE相关的知识内容、编排体例与呈现方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如下。(1)知识内容方面:内容维度的契合程度上,【冀人版】在专题与内容方面与STSE内容体系契合度更高。知识内容的领域分布上,【冀人版】中的STSE内容的分布更广,【冀人版】在2017版课标的指导下所选STSE内容分布于“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四个知识领域,【麦克版】在1996年《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的指导下所选STSE内容仅分布于“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三个知识领域。知识内容的组织逻辑上,【麦克版】STSE内容组织逻辑更清晰。(2)编排体例方面:STSE内容的栏目设置上,【麦克版】的栏目设置更丰富,更能体现教科书在STSE教育理念指导下的编排特色。STSE内容的编排结构上,【冀人版】的结构更符合我国3-4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达成。(3)呈现方式方面:语言表达上,【冀人版】多采用第一人称表达,符合STSE教育目标要求,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插图设置上,【麦克版】利用大篇幅的颜色鲜艳的实物插图进行呈现,更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综上所述,两版教科书均有其优势与不足。因此,在进行教科书编写及教学中应结合我国国情及学生学情分析,取长补短,在借鉴美国教科书长处的基础上创新教学设计。基于2017版小学科学课标、理论基础及中美教科书STSE内容比较结果及教学建议的指导,对【冀人版】三年级“塑料”一课进行创新教学案例开发,使用案例研究法进行分析并提出教学建议:(1)创设真实情境,利用“河北省颁布限塑令”的真实社会情境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社会问题解决意识;(2)尊重学生认知规律,强调合作探究的重要性,通过“观察探究”、“实验探究”、“角色扮演”等合作探究方式完善学生的认知体系,调动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3)创设问题链,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勇敢表达,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与正确的科学态度。选取三年级学情相近的两个班进行教学实践,实验班使用创新教学案例,对照班使用原编排体系教学案例。利用SPSS19.0软件进行教学测量与评价,结果发现:实验班在科学态度及STSE教育目标的落实情况均优于对照班,且实验班学生对“塑料”一课的整体掌握情况高于对照班。基于研究结果提出教学实施策略:(1)创设生活情境倡导合作探究,落实STSE教育目标;(2)结合本国社会发展相关问题,渗透社会责任教育;(3)突出科技与生态环境的联系,培养学生环保意识;(4)创新课堂教学技术及其应用,感悟科技发展魅力。

杜影月[5](2021)在《基于技术素养的中美科学教科书比较分析及教学案例研究 ——以小学3-4年级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2017版《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颁布,“技术与工程”成为小学科学课程领域之一,提高了人们对技术素养相关内容的重视程度。本研究以技术素养相关内容体系为指导,对2019年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3-4年级《科学》教科书(以下简称【冀人版】)和2009年美国麦克米伦公司出版的《科学启蒙》系列丛书3-4年级教科书(以下简称【麦克版】)中与技术素养相关内容选取、呈现方式进行了比较研究。在“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和“情境认知理论”的指导下,结合中美教科书技术素养相关内容比较结论提出的教学建议、2017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要求,对【冀人版】三年级上册“制作水火箭(一)”一课进行创新教学案例开发设计及教学实践研究,实现2017版小学科学教科书使用与教学研究的同步。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界定了“技术”、“素养”、“技术素养”的核心概念;论述了“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情境认知理论”对拟开发教学案例的指导作用,以此为依据形成对案例课程的指导模式。在核心概念的指导下,采用比较分析法对中美两版科学教科书中技术素养相关内容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着眼于技术素养的知识内容与呈现方式两个方面,通过对中美两版科学教科书中“技术素养”相关内容进行比较分析,得出结论:(1)知识内容方面。(1)内容体系上,两版教科书都符合技术素养相关内容体系,但达成度各有不同。(2)内容选取上,两版教科书都选取了技术知识、技术能力、技术思维和技术态度四个技术素养相关内容,但【麦克版】教科书在内容选择的广度和深度要超于【冀人版】。(3)领域分布上,【麦克版】将技术素养相关内容主要分布在了物质科学领域、生命科学领域、地球与宇宙领域中,【冀人版】将技术素养相关内容主要分布在了技术与工程领域中。(2)呈现方式方面。(1)栏目设置上,【冀人版】的栏目设置更丰富,与技术素养相关内容的指向性更强,使技术素养的培养目标在技术制作活动中可以得到有效落实。(2)插图设置上,【麦克版】选用大量的色彩鲜艳的实物插图生动形象,课程信息资源丰实,更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综上所述,两版教科书均有其优势与不足。因此,在进行教科书编写及教学中应结合我国国情及学生的学情分析,在借鉴他国教科书长处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教学设计。基于2017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理论基础指导、中美教科书技术素养相关内容比较结果,对【冀人版】三年级“制作水火箭(一)”一课进行创新教学案例开发,采用案例研究法进行分析,并提出教学建议:(1)创设问题链,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理解技术原理;(2)水火箭制作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技术分析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3)明确教学活动目标要求,规范技术过程,使学生在技术模式中培养技术思维;(4)引导学生改进技术制作中的不足之处,养成严谨的技术态度。基于创新教学案例进行教学实践研究。选取学情相近的两个班进行教学实践,实验班使用创新教学案例,对照班使用原编排体系教学案例。利用SPSS19.0软件进行教学检验与评价,结果发现:实验班在技术知识、技术能力、技术思维、技术态度的目标落实情况均优于对照班,且实验班学生的整体掌握情况均高于对照班。并在此研究结果下提出教学实施策略:(1)加强制作规范,落实教学重点;(2)完善技术设计,突破教学难点;(3)针对特定技术问题,强化教师适时引导;(4)注重过程评价,促进技术素养达成。

李小花[6](2020)在《游戏中的幼儿世界 ——种儿童哲学的视角》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以3~6、7岁幼儿的游戏为研究对象,从儿童哲学的视角,运用游戏、自我、社会学、自然哲学等相关理论,采用哲学思辨和逻辑实证相结合的方法,首先对相关研究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分析,然后深入幼儿园、社区、家庭,在自然情境中对幼儿的游戏进行观察、录像、访谈,搜集和分析了大量实证资料。在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基础上,对游戏与幼儿世界观(包括自我观、社会观、自然观)形成发展的关系、游戏促进幼儿世界观形成发展的过程,进行了系统深入的分析论述,进而得出了几点独到新颖的结论。本论文共分为三大部分,包括五章、绪论和结语:第一部分包括绪论和第一章。该部分在廓清问题的提出、研究目的与意义、文献述评、研究内容、研究思路与方法、论文框架与创新之处的基础上,着重从理论上研究了游戏、幼儿与儿童哲学,论述了游戏的本质、特征和类型、幼儿观、儿童哲学的内涵和外延及其在本研究中的价值,还在总体上探讨了游戏与幼儿世界观的形成和发展之间的关系。从儿童哲学视角出发,将幼儿世界观分为幼儿自我观、幼儿社会观和幼儿自然观。第二部分是本论文的核心,包括第二、第三、第四章。这部分主要从世界观的三个内容展开,分别从理论和实证的角度论述了游戏与幼儿自我观、社会观、自然观形成发展的关系,以及游戏促进其形成发展的过程。第二章“游戏与幼儿自我观的形成发展”,主要探讨了幼儿自我观的内涵与外延;个体自我观发展的过程;幼儿自我观形成发展的特点;并结合笔者亲自参与或观察的幼儿“自我取向”游戏实例,重点分析了游戏促进幼儿自我观形成发展的过程。第三章“游戏与幼儿社会观的形成发展”,主要分析了幼儿社会观的内涵及外延;幼儿社会观与社会的辩证关系;幼儿社会观的主要特点;并结合笔者亲自观察的幼儿“社会取向”游戏实例,重点探讨了游戏促进幼儿社会观形成发展的过程。第四章“游戏与幼儿自然观的形成发展”,主要探析了幼儿自然观的内涵与外延;在梳理人类自然观发展史的基础上,分析了幼儿自然观形成发展的特点;并基于笔者亲自参与或观察的幼儿“自然取向”游戏实例,着重探讨了游戏促进幼儿自然观形成发展的过程。第三部分包括第五章和结语。第五章“游戏是幼儿的整个世界”,总结了本研究的如下结论:1.游戏是幼儿的存在方式。2.游戏不仅能促进幼儿世界观(包括自我观、社会观、自然观)的形成和发展,而且是其形成发展的最佳途径。3.幼儿在游戏中发现了自我、发现了社会、发现了自然,发现了世界。4.以上结论对幼儿教育带来了诸多启示。本论文的创新之处有3点:1.视角新。从儿童哲学的视角出发研究游戏于幼儿世界观形成发展的价值,具有创新意义。2.内容新。虽然研究幼儿游戏的人很多,但国内外鲜见有人研究幼儿的世界观,更鲜见有人研究游戏是如何促进幼儿世界观的形成和发展的。3.观点新。本研究中关于“游戏是幼儿的存在方式”的观点、关于“幼儿自我观、社会观、自然观形成发展的特点”的观点和“游戏促进幼儿自我观、社会观、自然观形成发展的过程”的观点,均具有创新性。本论文的不足在于:理论性不够强、哲学意味不够浓厚;幼儿游戏的实证资料搜集得不够全面;对当前幼儿游戏教育实践观照不足;关于“游戏促进幼儿自然观形成发展的过程”的探讨较为薄弱。

邓赐平[7](2020)在《皮亚杰发生认识论视角下的儿童思维与智慧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试图基于发生认识论视角,解读皮亚杰关于儿童思维与智慧发展的经典研究和理论观点。论文首先分析皮亚杰的儿童思维与智慧发展研究何以对当代认知发展科学存在重要影响,以及可能哪些方面存在疑义;进而以时间演进为轴,回顾并分析皮亚杰如何在发生认识论的核心问题指引下,探寻和塑造更适宜的儿童发展研究方法,在其学术生涯不同时期开展各式各样卓有成效的儿童发展研究,揭示感知运动智慧、前运算智慧、具体运算智慧和形式运算智慧等不同智慧水平的发展特征,逐步形成和完善儿童思维与智慧发展理论的核心原则,破解儿童智慧发生发展之谜。在此基础上,论文简约评述皮亚杰的发展研究如何从认识论和方法论两个层面,为当代认知发展科学及相关学科领域留下重要馈赠。

王丽彬[8](2020)在《基于体验学习理论的Scratch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与应用研究》文中认为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给教育带了革命性的影响,对信息技术教育提出了更高的培养目标要求。良好的信息素养和高阶思维能力是21世纪数字公民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因此,为了满足信息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各级学校纷纷进行了信息技术课程改革。在此背景下,Scratch在教学中应用为信息技术课程的改革带来了新思路和新方法。Scratch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强调为学生创造真实的学习环境,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重视学生高阶能力的培养与发展。Scratch是一款由麻省理工学院开发的图形化少儿编程软件,其服务对象主要是8至16岁儿童。在使用过程中,学习者只需以搭建积木的形式就可进行可视化的程序设计。Scratch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不仅能够为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还能够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迁移能力等高阶能力。但是由于Scratch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不够成熟,教师对Scratch软件也不够熟悉,缺乏相关教学设计方面的理论与应用研究。因此,Scratch信息技术课程的实际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为了解决这一现状,培养21世纪数字社会人才所需的高阶能力,笔者提出了本课题的研究。本研究针对云南昆明某小学五年级一班学生开展,首先梳理了Scratch在教育研究中的发展脉络,整理了体验学习理论的基本特征及其内涵。其次,分析了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模式,证实了信息技术课程与体验学习理论之间具有可行性较好的融合性。然后,在体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基于学习者的学习水平选取了《动手玩转Scratch2.0编程》作为参教材,分析了学习者的学习特征和学习水平,设计了小学Scratch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据此,开展了基于体验学习理论的小学Scratch信息基础课程的教学实践研究。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主要通过迭代式创作学习活动进行学习。迭代式创造学习活动主要分为原型制作、作品迭代、完善作品、作品再创作或创新四个阶段。前三个阶段通过向学生提供范例作品,在引导学生完成迭代,完善范例作品的过程中掌握Scratch软件相关知识、程序设计基础知识和程序设计思想。在第四阶段过程中,为学生创造独立探索的学习空间,引导学生进行作品再创作或创意新作品。论文中选取了《接苹果游戏》的教学实施过程进行展示。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基于体验学习理论的小学Scratch信息技术课程能够有效提升学习者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拥有较高的参与度,课程结束后学生愿意花时间进行程序设计的研究。第二,基于体验学习理论的小学Scratch信息技术课程能够提高学习者问题解决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力、迁移能力等高阶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能够进行独立探索和协作研究,有效地解决程序设计过程中遇见的问题。在再创作范例作品或创新全新作品时,学生能够融入自己的思想进行作品创作,设计具有趣味性和挑战性的游戏作品。第三,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高阶能力总体而言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但是学习者个体能力发展之间存在着差异。对学习者知识掌握和高阶能力评估后发现,学生的高阶能力都得到了提高,但学生群体间出现了能力差异。高阶能力得到较高发展的学生能够独立进行创意作品创作,高阶能力发展程度较弱的学生能够在范例作品的基础增加自己的想法进行迭代。第四,基于体验学习理论的Scratch信息技术课程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是可行并有效的。

李艳[9](2020)在《基于LICC课堂观察模式的教学评价研究 ——以S校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为例》文中研究说明LICC课堂观察模式(学生学习(Learning)、教师教学(Instruction)、课程性质(Curriculum)、课堂文化(Culture)的缩写)是由崔允漷教授及其团队基于传统的听评课存在“听课无合作、评课无依据、听评课无研究”的症状提出的新的课堂观察模式。它有着科学的理论指导和丰富的实践证明,赢得了教育人员的一致认可和好评。这种观察模式的观察点与教育学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特色鲜明,重视实践与理论的结合。笔者在一个初级中学S校进行教学实习期间,长时间的参与该校信息技术教师之间的听课与评课,发现该校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听评课存在诸多问题,例如一些教师将其作为教学任务,彼此之间缺少交流,在听评课时应用的专业方法较少,导致听评课无法取得良好的成果。针对这些问题,首先,本文利用文献分析法对LICC课堂观察模式、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目标、课堂观察等内容进行分析,梳理出LICC课堂观察模式基本内容,其次,以S校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师为研究对象,将LICC课堂观察模式作为研究手段,把LICC课堂观察模式与信息技术学科特点相结合,提出适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课堂观察量表的建构依据,并编制出适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课堂观察量表,最后,笔者与S校的一线信息技术教师形成一个合作体,结合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情况,按照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挑选合适的观察点,以此为基础设计适合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观察量表,通过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对其进行验证,实现LICC课堂观察模式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应用。本研究将LICC课堂观察模式应用于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选取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导入图像并修改》作为研究案例进行验证。在此案例研究中,笔者主要从教师自我评价和同行教师评价两个维度对信息技术课程进行教学评价,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评价提供较为专业和规范的评价工具。在此次研究中,课前建立合作体,可以明确各成员的职责,加强成员之间的交流沟通,利用多种渠道收集数据和信息,使得课堂教学评价工作更加流程化,教师们的听评课视角更加标准化,推进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工作的开展。

白璐[10](2019)在《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下的儿童钢琴启蒙教育》文中研究表明步入新世纪以来,音乐文化的培养逐渐被众多家长所重视,有称“乐器之王”的钢琴成为了众多家长为儿童选择的乐器。笔者自大学时期就开始从事儿童钢琴教育工作,教学过程中发现:“在钢琴学习上,儿童与成人在思维方式,心理活动,情绪表达,演奏技巧等多方面均表现出明显差异”。作为一名钢琴启蒙教师,笔者以儿童心理学为切入点,把儿童认知能力特点,情绪表达等多方面内容作为研究要点,将“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灵活应用于钢琴启蒙教学中。本文通过理论研究总结,为儿童在钢琴学习中遇到的一些困惑提供理论帮助和方法指导。本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对“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做简要概述,阐明了皮亚杰提出的四个核心概念—“图式,同化,顺应,平衡”,并通过这四个概念,了解了儿童认知事物的过程;其次引入了皮亚杰儿童发展阶段论,对儿童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作了概括说明,并分析了其每个阶段的认知能力特点;最后阐述了儿童认知发展的“四大因素”。第二部分笔者将“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对于教育的启发意义作为重点,通过对其认知发展理论的深入探究,启发了笔者在教学中的新观念、新想法,例如:要根据儿童认知能力来指导课程设计;要善于引导发挥儿童在学习中的积极主动性;要适当创造儿童之间相互学习的机会,并依据儿童之间的个体差异做针对性指引。第三部分主要将“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对儿童教育的启发实际地运用在儿童钢琴启蒙教育中。通过对该理论的内在消化,灵活运用,提出针对儿童钢琴启蒙教学的相关方式方法,以期解决一些儿童在学琴方面遇到的困惑,激发儿童学琴的动力,提高儿童对于钢琴基础教学的吸收能力。

二、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论面临的挑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论面临的挑战(论文提纲范文)

(1)促进小学生思维进阶的学科问题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1.1 问题解决学习是核心素养发展的基本途径
        1.1.2 高阶思维是核心素养发展的核心
        1.1.3 思维发展的层次与问题设计的层次具有相关对应性
    1.2 核心概念界定
        1.2.1 思维进阶
        1.2.2 问题设计
        1.2.3 学科问题设计
    1.3 文献综述
        1.3.1 思维进阶的相关研究
        1.3.2 学科问题设计的相关研究
        1.3.3 学科问题设计与思维进阶的相关研究
        1.3.4 研究述评
    1.4 研究设计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意义
        1.4.3 研究内容
        1.4.4 研究思路
        1.4.5 研究方法
2 思维进阶的内涵与价值
    2.1 思维进阶的内涵
        2.1.1 知识论视阈下思维进阶的内涵
        2.1.2 学习论视阈下思维进阶的内涵
        2.1.3 发展论视阈下思维进阶的内涵
    2.2 思维进阶的价值
        2.2.1 对学生学习的价值
        2.2.2 对学生发展的价值
3 促进小学生思维进阶的学科问题设计现状调查
    3.2 现状描述
        3.2.1 学科问题设计的目的
        3.2.2 学科问题设计的类型
        3.2.3 学科问题设计的方式
        3.2.4 学科问题设计的效果
    3.3 经验归纳
        3.3.1 关注学科知识的整体性
        3.3.2 关注学科问题设计的纵深性
        3.3.3 关注学科问题设计的生成
    3.4 问题梳理
        3.4.1 教学目标分散化,问题设计缺乏整合性
        3.4.2 教学内容浅表化,问题设计缺乏深度性
        3.4.3 学习过程间断化,问题设计缺乏连续性
        3.4.4 学习结果低阶化,问题设计缺乏层次性
    3.5 原因分析
        3.5.1 缺乏对问题设计的深度探究
        3.5.2 缺乏对思维层级的理论认识
4 思维的水平层次序列
    4.1 思维层级划分的已有观点
        4.1.1 认知过程类
        4.1.2 学习过程类
        4.1.3 学习结果类
        4.1.4 知识水平类
        4.1.5 心智发展类
    4.2 已有观点达成的基本共识
    4.3 基于共识的思维水平层次建构
        4.3.1 指向小学生认知发展类
        4.3.2 基于小学生知识学习类
        4.3.3 助力小学生心智发展类
5 基于思维水平层次序列的学科问题设计策略
    5.1 基于思维水平层次序列的学科问题设计原则
        5.1.1 螺旋上升:指向核心教学目标
        5.1.2 阶梯递进:反映学科知识本质
        5.1.3 持续发展:体现出学生主体性
    5.2 基于思维水平层次序列的学科问题设计策略
        5.2.1 持续助推策略
        5.2.2 复杂情境策略
        5.2.3 整体建构策略
        5.2.4 实践创生策略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基于计算思维的小学实体编程课程设计与开发研究 ——以Matatalab玛塔实体编程机器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人工智能理念下编程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二)计算思维是人人都应具备的一种能力
        (三)我国面向计算思维发展的编程教育课程资源匮乏
    二、研究综述
        (一)计算思维研究综述
        (二)编程教育研究综述
        (三)综述小结
    三、研究问题、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之处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概念界定
        (一)计算思维
        (二)编程教育
        (三)实体编程/有形编程
    二、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二)建造主义学习观
        (三)“创中学”理念
    三、本章小结
第三章 计算思维的教学、评估及课程特点
    一、计算思维教学形式、模式及策略
        (一)计算思维教学形式
        (二)计算思维教学模式
        (三)计算思维教学策略
    二、计算思维评估方法
        (一)量表评估
        (二)题测评估
        (三)作品分析评估
        (四)访谈式评估
        (五)评估方法小结
    三、基于计算思维发展的小学编程课程特点
        (一)小学阶段“计算思维”的特点
        (二)小学阶段儿童学习者的特点
        (三)小学阶段编程课程的特点
第四章 小学计算思维实体编程课程设计与开发
    一、教学前期分析
        (一)教具分析
        (二)教学对象分析
    二、课程教学目标设计
        (一)总体目标
        (二)具体目标
    三、课程教学策略设计
        (一)教学活动进程设计
        (二)教学方法选择
    四、课程教学资源设计
        (一)教学课件设计
        (二)教学参考手册设计
        (三)课程操作单/任务单设计
    五、课程教学评价设计
        (一)形成性评价
        (二)总结性评价
        (三)本研究中的评价方案
    六、基于计算思维的小学实体编程课程培养框架
        (一)教学理念
        (二)教学内容
        (三)教学过程
        (四)教学策略
第五章 课程案例的实施与评价
    一、前期分析与准备
        (一)学校背景与教学现状
        (二)教学对象选择
        (三)教学资源准备
    二、教学实施概况
        (一)教学整体实施概况
        (二)教学前测
        (三)课程教学大纲
        (四)教学设计案例详述
    三、教学效果评价
        (一)访谈交流
        (二)观察表现
        (三)课堂练习/测验
        (四)课后满意度调查问卷
        (五)教学效果评价小结
    四、教学反思
        (一)教学工具选择要符合学生身心特点
        (二)课程设计及教学用语要符合学生身心特点
        (三)课程设计要遵循层层递进、自主探究和协作学习相结合的思路
        (四)各课程环节时长分配要有合理性,现场控制要注意
        (五)教师要给予观察并提供适时指导
第六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一、研究主要工作
    二、研究结论
    三、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计算思维小练习
    附录2:教师访谈
    附录3:学生访谈
    附录4:教学参考手册
    附录5:教学课件PPT
    附录6:学生操作单

(3)面向计算思维的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活动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 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问题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期刊论文检索情况
        1.2.2 计算思维的思想起源
        1.2.3 计算思维的研究现状及其趋势
        1.2.4 综合评述
    1.3 研究设计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思路
        1.3.4 研究方法
        1.3.5 研究过程
第2 章 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计算思维的内涵
        2.1.2 计算思维的构成要素
    2.2 面向计算思维的教学活动设计理论基础
        2.2.1 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2.2.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2.3 多元智力理论
第3 章 计算思维融合于小学数学教学的调查研究
    3.1 教师访谈设计
    3.2 教师访谈结果与分析
        3.2.1 教师普遍将计算思维等同于数学计算
        3.2.2 教师认为计算思维要素与《课程标准》内容具有内在一致性
        3.2.3 教师认为计算思维技能要素在以往教学实践中已有渗透
        3.2.4 教师认为正确把握计算思维相关概念以及采取学生可接受的引入方式很关键
    3.3 计算思维与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融合的可行性分析
        3.3.1 计算思维与《课程标准》内容具有内在一致性
        3.3.2 高年级小学生的思维水平符合计算思维的培养要求
        3.3.3 跨学科融合教学契合当前学校教育的实际情况
第4 章 面向计算思维的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活动设计思路
    4.1 谷歌ECT课程设计案例分析
        4.1.1 案例一:《圆的面积》(图形与几何)
        4.1.2 案例二:《分数加法与公分母》(数与代数)
        4.1.3 案例设计特点的综合分析
    4.2 面向计算思维的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活动设计原则
        4.2.1 设计目标以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导向
        4.2.2 设计过程充分挖掘计算思维与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
        4.2.3 设计结果应体现教学内容原有的逻辑连贯性
    4.3 面向计算思维的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活动设计框架
        4.3.1 热身活动阶段:创设情境,确定主题
        4.3.2 模式识别阶段:组织数据,探究规律
        4.3.3 方案构思阶段:头脑风暴,确定方案
        4.3.4 算法设计阶段:设计算法,迁移运用
        4.3.5 活动总结阶段:交流汇报,评价反思
    4.4 面向计算思维的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活动设计策略
        4.4.1 教学目标制定策略
        4.4.2 学习方法选择策略
        4.4.3 教学过程实施策略
        4.4.4 学习评价设计策略
第5 章 面向计算思维的《圆柱的体积》教学活动设计案例
    5.1 《圆柱的体积》教学活动设计的前期分析
        5.1.1 案例设计背景
        5.1.2 学习对象分析
        5.1.3 学习内容分析
    5.2 面向计算思维的《圆柱的体积》教学活动设计
        5.2.1 教学目标设计
        5.2.2 教学过程设计
第6 章 结论及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访谈提纲
附录 B:计算思维讲义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STSE视野下的中美小学3-4年级科学教科书比较分析及教学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顺应国际上STS向 STSE教育重要转变潮流
        1.1.2 应对发达国家STSE教育高水平发展的挑战
        1.1.3 发挥STSE教育对科学素养培养的重要作用
        1.1.4 STSE内容中外比较是完善教材建设的需要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文献综述
        1.2.2 国外文献综述
    1.3 研究课题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课题与研究对象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思路
    1.4 研究意义和创新点
        1.4.1 理论意义
        1.4.2 实践意义
2 核心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STSE教育内涵
        2.1.2 STSE教育目标
        2.1.3 STSE教育内容
    2.2 理论基础
        2.2.1 情境认知学习理论
        2.2.2 布鲁纳发现学习理论
        2.2.3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
3 STSE视野下中美小学3-4 年级科学教科书比较研究
    3.1 中美3-4 年级科学教科书STSE知识内容的比较分析
        3.1.1 中美3-4 年级科学教科书STSE专题分布的对比分析
        3.1.2 中美3-4 年级科学教科书STSE内容分布的对比分析
        3.1.3 结论
        3.1.4 建议
    3.2 中美3-4 年级科学教科书编排体例的比较分析
        3.2.1 中美两版3-4 年级科学教科书编排体例分析
        3.2.2 结论
        3.2.3 建议
    3.3 中美3-4 年级科学教科书STSE内容呈现方式比较分析
        3.3.1 中美教科书STSE内容的语言表达的比较分析
        3.3.2 中美教科书STSE内容的插图设置的分析比较
        3.3.3 结论
        3.3.4 建议
4 以【冀人版】三年级“塑料”为例的教学案例开发
    4.1 教学案例开发的理性依据
        4.1.1 基于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4.1.2 基于理论基础的指导
        4.1.3 基于中美科学教科书比较结论的教学建议
    4.2 以2017 版【冀人版】“塑料”一课为例的教学设计
        4.2.1 教学内容分析
        4.2.2 学情分析
        4.2.3 教学目标
        4.2.4 教学重难点
        4.2.5 教学手段和方法
        4.2.6 教学准备
        4.2.7 教学过程
        4.2.8 板书设计
        4.2.9 作业设计
        4.2.10 教学设计依据落实情况反思
5 以2017【冀人版】“塑料”一课的教学实践研究
    5.1 实践研究目的
    5.2 实践研究框架
    5.3 实践研究过程
        5.3.1 实验对象选取
        5.3.2 教学实施安排
        5.3.3 教学结果分析
    5.4 本案例教学实施检测结论
    5.5 完善本案例教学实施策略
6 本课题阶段性成果与未来研究展望
    6.1 本课题阶段性成果
        6.1.1 核心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应用框架
        6.1.2 中美3-4 年级科学教科书比较结论与建议
        6.1.3 创新教学案例的开发及教学实践研究结果
    6.2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对照班“塑料”一课教学设计
附录2 对照班“塑料”一课学案
附录3 实验班“塑料”一课学案
附录4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5)基于技术素养的中美科学教科书比较分析及教学案例研究 ——以小学3-4年级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技术素养教育是科技发展背景下的必然要求
        1.1.2 技术素养教育体现科学教育标准改革新要求
        1.1.3 技术素养教育对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1.1.4 中外教材比较研究对我国技术教育改革具有促进作用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3 研究课题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课题与研究对象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思路
    1.4 研究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实践意义
2 核心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技术
        2.1.2 素养
        2.1.3 技术素养
    2.2 理论基础
        2.2.1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2.2.2 情境认知理论
3 基于技术素养的中美小学3-4年级科学教科书比较研究
    3.1 中美3-4年级科学教科书技术素养知识内容的比较分析
        3.1.1 中美3-4年级科学教科书技术知识相关内容的对比分析
        3.1.2 中美3-4年级科学教科书技术能力相关内容的对比分析
        3.1.3 中美3-4年级科学教科书技术思维相关内容的对比分析
        3.1.4 中美3-4年级科学教科书技术态度相关内容的对比分析
        3.1.5 结论与建议
    3.2 中美3-4年级科学教科书技术素养相关内容呈现方式比较分析
        3.2.1 中美3-4年级科学教科书技术素养相关栏目设置对比分析
        3.2.2 中美3-4年级科学教科书技术素养相关插图设置对比分析
        3.2.3 结论与建议
4 以【冀人版】三年级“制作水火箭(一)”为例的教学案例开发
    4.1 教学案例设计的理性依据
        4.1.1 基于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要求
        4.1.2 基于理论基础的指导
        4.1.3 基于中美教科书比较结论的教学建议
    4.2 以2017【冀人版】“制作水火箭(一)”为例的教学设计
        4.2.1 教学内容分析
        4.2.2 学情分析
        4.2.3 教学目标
        4.2.4 教学重难点
        4.2.5 教学手段与方法
        4.2.6 教学准备
        4.2.7 教学过程
        4.2.8 板书设计
        4.2.9 作业设计
        4.2.10 教学设计依据落实情况反思
5 2017【冀人版】“制作水火箭(一)”一课的教学实践研究
    5.1 实践研究目的
    5.2 实践研究流程
    5.3 实践研究过程
        5.3.1 候选班级选定
        5.3.2 实验对象确定
        5.3.3 教学实施安排
        5.3.4 教学结果分析
    5.4 本案例教学实施检测结论
    5.5 完善本案例教学实施策略
6 本课题阶段性成果与未来研究展望
    6.1 本课题阶段性成果
        6.1.1 核心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应用框架
        6.1.2 中美小学3-4 年级科学教科书比较结论与建议
        6.1.3 “制作水火箭(一)”一课的创新教学案例开发
        6.1.4 “制作水火箭(一)”一课的教学实践研究结果
    6.2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对照班“制作水火箭(一)”一课教学设计
附录2 实验班“制作水火箭一”学案
附录3 对照班“制作水火箭一”学案
附录4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6)游戏中的幼儿世界 ——种儿童哲学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三、“游戏与幼儿世界观形成发展关系”相关文献述评
    四、研究内容
    五、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六、论文框架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游戏·幼儿·儿童哲学概述
    第一节 游戏
        一、游戏的本质
        二、游戏的特征
        三、游戏的类型
    第二节 幼儿
        一、幼儿是拥有独立人格、完整的、发展中的人
        二、幼儿是有能力的主体,是成人之师
        三、幼儿是感性强、理性弱的个体
        四、幼儿是热爱游戏、喜欢主动操作的个体
    第三节 儿童哲学
        一、儿童哲学的涵义
        二、儿童哲学在本研究中的价值
    第四节 游戏与幼儿世界观的形成和发展
        一、游戏是幼儿的存在方式
        二、幼儿主要通过游戏与世界互动来建构世界观
        三、游戏是促进幼儿自我观形成发展的最佳途径
        四、游戏是促进幼儿社会观形成发展的最佳途径
        五、游戏是促进幼儿自然观形成发展的最佳途径
第二章 游戏与幼儿自我观的形成发展
    第一节 幼儿自我观的发展过程及其特点
        一、幼儿自我观的内涵及外延
        二、个体自我观发展的过程
        三、幼儿自我观形成发展的特点
        四、幼儿自我观形成发展与游戏的关联
    第二节 游戏促进幼儿自我观形成发展的逻辑
        一、游戏在物我互动中促进幼儿自我观发展
        二、游戏在人我互动中促进幼儿自我观发展
        三、游戏在我我互动中促进幼儿自我观发展
第三章 游戏与幼儿社会观的形成发展
    第一节 幼儿社会观与社会的辨证关系及其特点
        一、幼儿社会观的内涵及外延
        二、幼儿社会观与社会的辩证关系
        三、幼儿社会观的主要特点
        四、幼儿社会观形成发展与游戏的关联
    第二节 游戏促进幼儿社会观形成发展的逻辑
        一、幼儿的社会取向游戏就是一个小场域(社会)
        二、幼儿游戏场域观等惯习的内化
        三、游戏场域观适用于其他场域的可能性及其限度
        四、幼儿依据游戏场域观行动、社会观逐步形成
第四章 游戏与幼儿自然观的形成发展
    第一节 幼儿自然观的涵义及其特点
        一、幼儿自然观的内涵及外延
        二、人类自然观发展史
        三、幼儿自然观形成发展的特点
        四、幼儿自然观形成发展与游戏的关联
    第二节 游戏促进幼儿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逻辑
        一、游戏促进幼儿神话自然观、诗性自然思维发展
        二、游戏促进幼儿朴素、形而上学、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发展
第五章 游戏与幼儿世界观
    第一节 游戏是幼儿的存在方式
        一、幼儿在游戏中体验、行动
        二、幼儿在游戏中思考、发问、领会、获得概念
        三、幼儿在游戏中创造、生成生命
    第二节 游戏是幼儿世界观形成发展的最佳途径
        一、游戏是幼儿自我观形成发展的最佳途径
        二、游戏是幼儿社会观形成发展的最佳途径
        三、游戏是幼儿自然观形成发展的最佳途径
    第三节 幼儿在游戏中发现了世界
        一、幼儿在游戏中发现了自我
        二、幼儿在游戏中发现了社会
        三、幼儿在游戏中发现了自然
    第四节 对幼儿教育的启示
        一、尽量多为幼儿提供多种游戏的机会
        二、最大限度保障幼儿的游戏自由
        三、合理引导幼儿自愿自由场域观的适用范围
        四、引领幼儿的超功利社会观
        五、应用幼儿社会观的变化特性
        六、把握幼儿自然取向游戏的重点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7)皮亚杰发生认识论视角下的儿童思维与智慧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皮亚杰儿童思维与智慧发展研究之于当代认知发展科学
3 发生认识论方法论视角下的儿童思维与智慧发展研究
4 皮亚杰儿童思维与智慧发展研究方法的沿袭与革新
5 不同时期皮亚杰儿童思维与智慧发展研究略览
    5.1 儿童的语言与思维及判断与推理
    5.2 儿童智慧起源及儿童象征行为的发展
        5.2.1 感知运动智慧的发展历程
        5.2.2 幼儿的模仿、符号游戏和认知表征
    5.3 儿童期思维与智慧发展及其机制
        5.3.1 儿童期认识发展经典研究略举
        5.3.2 儿童期思维与智慧发展之理论维度概述
        5.3.3 青少年形式运算思维研究略读
6 结语:认识论与方法论的双重馈赠

(8)基于体验学习理论的Scratch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 研究背景
        (一)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要求
        (二)信息技术课程改革要求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相关概念定义与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定义
        (一)Scratch简介
        (二)教学设计
    二、理论基础
        (一)强调体验学习的相关学习理论
        (二)建构主义理论
第三章 基于体验学习理论的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可行性分析
    一、基于体验学习理论的Scratch教学理念分析
        (一)以学生为中心
        (二)以能力培养为核心
        (三)以任务为驱动
        (四)以迭代制作为形式
    二、小学Scratch信息技术课程特征分析
        (一)实践性
        (二)发展性
        (三)融合性
    三、小学Scratch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分析
        (一)Scratch中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分析
        (二)Scratch中蕴含的程序设计知识分析
        (三)Scratch中蕴含的核心技能分析
    四、基于体验学习理论的小学Scratch信息技术课程目标分析
    五、基于体验学习理论的Scratch课程模式分析
        (一)协作学习模式
        (二)任务驱动模式
        (三)基于体验学习理论的迭代创造式学习活动
    六、体验式学习理论应用于信息技术课程的可行性分析
第四章 基于体验学习理论的Scratch课程教学设计
    一、基于体验学习理论的Scratch教学前期分析
        (一)学习者的基本情况分析
        (二)儿童的思维发展特征
    二、教学内容
    三、教学设计目标
    四、教学过程设计
    五、 “基于体验学习的迭代创作”学习活动设计
    六、教学评价设计
第五章 基于体验学习的Scratch信息技术课程案例实施
    一、以迭代创作进行的学习活动——《接苹果游戏》
    二、教学效果分析
        (一)迭代过程活动分析
        (二)四个迭代阶段数据的T检验对比分析
        (三)作品案例分析
        (四)课堂观察分析
        (五)绘画分析
        (六)学生访谈分析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不足
    三、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原型制作阶段评价表
附录B 原型制作阶段学生得分表
附录C 作品迭代阶段评价表
附录D 作品迭代阶段学生得分表
附录E 完善作品阶段评价表
附录F 作品完善阶段学生得分表
附录G 作品再创作或创新阶段评价表
附录H 作品再创作或创新阶段学生得分表
附录I 访谈提纲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9)基于LICC课堂观察模式的教学评价研究 ——以S校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文献评析
    1.3 核心概念界定
        1.3.1 课堂观察
        1.3.2 LICC课堂观察模式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内容和思路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思路
    1.6 研究方法
        1.6.1 文献研究法
        1.6.2 课堂观察法
        1.6.3 案例分析法
2 理论基础
    2.1 系统论
    2.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3 儿童认知发展阶段论
3 LICC课堂观察模式基本内容
    3.1 LICC课堂观察模式的基本特征
        3.1.1 观察行为系统化
        3.1.2 观察工作流程化
        3.1.3 观察视角标准化
    3.2 LICC课堂观察模式的组成要素
    3.3 LICC课堂观察模式的一般程序
4 初中信息技术课堂观察量表的建构依据
    4.1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性质
        4.1.1 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
        4.1.2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特点
    4.2 初中信息技术课堂观察LICC模式观察点的选择策略
        4.2.1 初中信息技术课堂观察LICC模式观察点的选择原则
        4.2.2 初中信息技术课堂观察LICC模式观察点的选择策略
    4.3 初中信息技术课堂观察LICC模式观察量表的制作策略
    4.4 初中信息技术课堂观察量表的信效度分析
5 LICC课堂观察模式在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应用
    5.1 建立合作体
    5.2 课前会议—设计内容的思考
        5.2.1 A教师说课
        5.2.2 A教师与观察者的交流
        5.2.3 A教师与观察者讨论并确定观察点
    5.3 课中观察—观察点的确定
        5.3.1 观察工具
        5.3.2 观察位置的选择
        5.3.3 观察过程
    5.4 课后评价—设计与达成度的反思
        5.4.1 A老师课后反思
        5.4.2 B教师和笔者—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5.4.3 C教师—A教师的课堂语言评价
        5.4.4 D教师—A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度与学生的注意力保持
        5.4.5 E教师—A教师教学内容安排的合理性
    5.5 LICC模式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的教学评价建议
6 结论及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6.2.1 研究的不足
        6.2.2 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10)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下的儿童钢琴启蒙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选题缘由
    研究现状
    研究方法
第一章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内容概要
    1.1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的核心概念
        1.1.1 图式
        1.1.2 同化
        1.1.3 顺应
        1.1.4 平衡
    1.2 儿童认知发展阶段论
        1.2.1 感知运动阶段
        1.2.2 前运算阶段
        1.2.3 具体运算阶段
        1.2.4 形式运算阶段
    1.3 儿童认知发展的基本因素
        1.3.1 成熟
        1.3.2 练习和经验
        1.3.3 社会性经验
        1.3.4 自我调节
第二章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对儿童教育的启发
    2.1 依据儿童认知能力设计课程
    2.2 儿童认知结构的主动构建
    2.3 个体差异性的存在
    2.4 同伴之间的相互作用
第三章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在儿童钢琴启蒙教学中的体现
    3.1 钢琴教师执教的基本素养
    3.2 儿童钢琴教学的个性化设计
    3.3 儿童钢琴启蒙教学中的案例分析
        3.3.1 儿童基础乐理知识的教学举例
        3.3.2 儿童手腕放松的教学案例
        3.3.3 长篇幅音乐作品的教学个案分析
        3.3.4 音乐作品难点突破的教学个案分析
    3.4 培养儿童学琴主动性的方式
        3.4.1 提问式教学
        3.4.2 卡片式教学
    3.5 儿童学琴间的相互作用
        3.5.1 集体课
        3.5.2 音乐会
        3.5.3 音乐游戏
    3.6 注重音乐环境以及家长对琴童的影响
        3.6.1 音乐环境对于琴童的影响
        3.6.2 家长对于琴童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四、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论面临的挑战(论文参考文献)

  • [1]促进小学生思维进阶的学科问题设计研究[D]. 肖洒.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2]基于计算思维的小学实体编程课程设计与开发研究 ——以Matatalab玛塔实体编程机器人为例[D]. 陈洁.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1(11)
  • [3]面向计算思维的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活动设计研究[D]. 凌镜.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4]STSE视野下的中美小学3-4年级科学教科书比较分析及教学案例研究[D]. 韩培宇.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5]基于技术素养的中美科学教科书比较分析及教学案例研究 ——以小学3-4年级为例[D]. 杜影月.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6]游戏中的幼儿世界 ——种儿童哲学的视角[D]. 李小花.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3)
  • [7]皮亚杰发生认识论视角下的儿童思维与智慧发展[J]. 邓赐平. 心理研究, 2020(04)
  • [8]基于体验学习理论的Scratch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与应用研究[D]. 王丽彬.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9]基于LICC课堂观察模式的教学评价研究 ——以S校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为例[D]. 李艳. 新疆师范大学, 2020(07)
  • [10]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下的儿童钢琴启蒙教育[D]. 白璐. 山西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