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气象特征及其对飞行的影响

山区气象特征及其对飞行的影响

一、山区气象特点及对飞行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汪玲瑶,姚琳,徐卫民,彭王敏子[1](2021)在《江西桐枰通用机场气象条件分析》文中提出通过统计分析2008—2017年吉安国家基本气象站的常规观测气象资料与恶劣天气事件的发生情况,为江西省吉安桐枰通用机场二期扩建项目的建设提供基础气象数据与分析,从常规气象、极端气象角度分析机场二期扩建项目的可行性。结果发现:1)该地常年平均风力微弱,以N风向和NNW风向为主; 2)常年平均气温19.6℃,日最低气温历史极值为-4.5℃,日最高气温历史极值为40.7℃; 3)降水集中在3―6月,年均降水量1 546.4 mm,年均降水日数153 d; 4)全年能见度较好,雷暴、积雪等恶劣天气发生概率较低且发生规律明显。

蒙啸[2](2021)在《中职无人机植保校本课程的设计与实践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民用飞行控制系统的不断成熟,民用无人机成本得到极大降低的同时可靠性不断提高,无人机产业因此得到普及并快速的发展,目前已经成为我国一大热点。无人机产业的迅猛发展造成了大量的应用人才缺口,为了填补这个缺口,国家相继出台大批相关政策,鼓励有条件的院校开设无人机专业培养人才,这是笔者所在的以技术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中职学校的发展契机。而无人机植保是当前无人机应用中发展前景最好的领域,选取该领域进行研究,依托笔者所在H中职学校构建适合中职生特点的无人机植保校本课程,可以为地方培养无人机植保专业人才,扶助弱势群体、助力地方扶贫攻坚。以上为本研究展开的背景。本论文从无人机产业中选取了目前需求最大最有应用前景的无人机植保作为研究对象,研发H中职学校无人机植保校本课程。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综述当前中职无人机植保课题的研究现状,借鉴课程开发理论,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步骤分析课程的教学内容并设计教学组织形式,以人本主义与建构主义等教育理论基础为依据进行教案设计,并通过案例实践分析理论研究的不足,研发校本无人机植保课程。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对参与学生进行调查,确定各方需求与可利用的资源,构建合理的校本课程目标。此外,以合理的评价手段进行检验反馈,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动态更新课程内容,始终紧跟行业的发展。研发的中职无人机植保校本课程以就业为导向、符合学生学情,课程内容关注工作岗位的需求、合理利用H学校的资源,引导学生构建无人机植保的知识体系,实现中职无人机专业的人才培养。本研究丰富了H中职学校的校本课程,探索出一套无人机课程开发模式,形成无人机植保的典型教学案例,为其他学校无人机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借鉴。

魏祥[3](2021)在《雷暴云团识别与线路规划系统的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社会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逐渐向着智能化和自动化的方向发展。在气象和航空领域中,随着深度学习技术的不断引入,云团识别、云团分类、云团分割、飞行器自动化航行以及航行线路规划等是领域内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如何利用深度学习自动化完成一直是相关研究人员研究的热点。卫星云图中包含着丰富的信息资料,其中所包含的各类云团信息更是在气象和航空领域中天气预测和航线规划的不可或缺的基本资料。针对庞大的卫星云图数据资料以及利用人工提取分析方式的局限性,利用人工智能的方式进行数据处理显得尤为重要。现阶段关于雷暴天气等气象信息都由气象工作人员进行确认识别,这种人工识别的方式无法满足对天气预警的实时性要求,给人们的人身财产安全保护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将可分离卷积和残差块相结合,采用多池化结构对全局信息进行特征提取的网络结构,将网络结构中的参数降低,并在分割好的卫星云图资料中对飞机的飞行轨迹进行规划,完成辅助决策任务。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在阅读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分析了对卫星云图进行智能化辨识的必要性,对国内外在图像分割以及卫星云图中雷暴云团辨识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分析了现阶段常用的分割方法以及它们在卫星云图中使用的局限性。2)详细介绍了卷积神经网络的基本原理与层次化结构,针对普通卷积的参数量过大,计算效率较低,无法直接使用在嵌入式设备使用的问题,对卷积神经网络进行了轻量化的改进。提出一种将可分离卷积与残差块相结合,通过降低网络中的参数量,提升网络的计算效率,并且在网络后端采用大小不同的池化窗口提取特征图中的细节信息,提升雷暴云团的识别准确率。最后将雷暴云团的分割结果与常用的图像分割方法进行比较实验,文中的网络结构比常用的网络分割网络有优势,将雷暴云团的识别准确率提升0.5%,并且将卫星云图的响应时间缩短10%。证明了文中所述的网络结构能够对卫星云图中的雷暴云团进行识别,并且响应时间有所降低。3)基于已经对雷暴云团识别出来的卫星云图数据,利用添加了标志位和梯度向量的深度优先算法对飞机的航行路径进行规划,降低了深度优先算法的计算损失,提升了算法的计算效率,同时根据相关的信息对雷暴云团的移动方向进行推断,并将其考虑在路径规划的过程中。最后通过实验证明,改进后的方法能够快速有效的进行线路规划,绕过雷暴云团,达到了在航空领域中对飞行路线辅助决策的作用。在全文的最后,为了便于一些非相关的人员使用,对数据解析和网络结构进行了实用性和系统性的封装。

丁立国,帅士章,李霄,王星,马勋丹[4](2021)在《贵州山区机场选址关键航空气象因子分析——以德江露青场址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在开展贵州山区多个机场选址气候可行性论证的基础上,研究各类气象条件与机场选址的关系,对影响贵州山区航空气象因子的关键性进行分级,并利用2015—2018年黔北德江机场露青场址的临时气象站观测资料,对露青场址的关键性为1级的航空气象因子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贵州山区机场选址气象因子关键性等级可划分为3级,第1级包含风、低能见度、低云和雷暴,对机场建设和飞机飞行影响最大;第2级包含气温、降水、雾,对机场的建设运行或对第1级指标有直接影响;第3级包含气压、相对湿度等,是场址工程设计参考要素。(2)露青场址主导风向明显,以低风速为主,对确定跑道方向和长度较为有利;能见度<1 000 m的频率冬季最大,夏季最低,其中1—3月和12月出现频率大于15%;低云量大于4/8且云高<60 m出现频率低于2%,出现频率较低,对流云主要集中在5—9月;年雷暴日数为26 d,主要集中在3—8月。低能见度、低云和雷暴气象条件对飞机飞行有一定影响,但可通过合理安排飞行时段来避免不利影响。总体来说,在关键航空气象因子方面,露青场址是较为理想的机场选址。

孙宇涵[5](2020)在《通用航空公司运行安全监管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我国通用航空飞速发展的同时,通用航空公司的运行安全问题逐渐凸现出来,事故频发。我国目前采用与公共航空运输相同的监管方式对通用航空公司的运行安全进行监管,然而在当前的环境下,现行的通用航空安全监督管理模式存在很多不适应。因此,如何在放宽政策、降低标准的情况下,预防和减少事故,既有效监管又不抑制发展成为了民航政府面临的重大挑战。本文将通过分析通用航空安全监管现状,探究当前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明确解决问题的方向。提出基于风险的通用航空公司运行安全监管,明确民航监管部门需对通用航空公司运行过程中的风险进行监管,建立基于隐患数量和危害程度的分级监管的通用航空公司运行安全监管机制,对危害程度高的隐患进行重点监管。提出基于风险的通用航空公司运行安全监管原则和实施细则,包括监管内容、监管频次、监管强度、监管方式以及民航监管部门的监管工作流程,建立基于隐患数量的通用航空公司运行安全分级监管标准,指出民航政府监管部门需对不同级别的通用航空公司分别进行不同周期的监管,周期内由通用航空公司自律,对隐患多的公司进行高强度监管,对隐患少的公司减少监管频率和监管力度,公司自律期间使用信用手段实施管理。提出通用航空公司实际存在的隐患的风险程度可能和按分级监管标准实施的监管强度不匹配,存在“合理”、“不合理”、“可接受”、“不可接受”四种状态,提出对不匹配的情况调整监管措施,按照风险等级进行监管,对不同风险等级的隐患都实施合理可接受的监管强度。提出基于风险建设通用航空法规体系,完善相应的规范性文件等提升对通用航空运行安全监管的对策。

卢绍辉[6](2020)在《悬铃木方翅网蝽种群遗传结构及扩散传播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悬铃木方翅网蝽Corythucha ciliata(Say),属半翅目Hemiptera网蝽科Tingidae昆虫,该虫原产美国中东部温带地区,主要为害悬铃木属(Platanus)植物。该虫具扩散快、为害重等特点,在新的栖息地,常常在短期内爆发成灾,很难进行有效的防治。悬铃木方翅网蝽自入侵中国以来,快速扩散到我国栽植悬铃木的多个地区,但悬铃木方翅网蝽在我国的扩散方式及路线尚不明确。因此,作者利用基于线粒体COI基因标记的方法分析了长沙、武汉、上海、北京、石家庄、济南、太原、杭州、成都、重庆、贵阳、郑州等12个地理种群的悬铃木方翅网蝽种群遗传结构,使用昆虫飞行磨系统和荧光粉标记-释放-回收的方法,测试了悬铃木方翅网蝽飞行能力及该虫的短距离扩散的能力和方式;并结合HYSPLIT轨迹分析模型模拟出悬铃木方翅网蝽在我国扩散传播路径,进而摸清悬铃木方翅网蝽在我国的扩散传播机制。这对于我国林业部门制定悬铃木方翅网蝽这一外来入侵害虫的防控措施提供生物学依据和决策支持,对于有效控制悬铃木方翅网蝽在我国的扩散传播和危害具有重要意义。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PCR扩增和测序发现,在12个采集地理种群中,共有9个单倍型,其中有4个为独享单倍型,占所有单倍型的44.44%。4个独享单倍型的存在说明不同地理种群的悬铃木方翅网蝽之间发生了遗传分化。通过建立单倍型网络图,推测出单倍型H1为祖先单倍型(Ancestry haplotype)。种群内的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长沙种群、上海种群无多态性,其余10个方翅网蝽种群均有多态性(平均Hd、π和k值依次为0.584、0.00299和2.276),贵阳、重庆和北京种群拥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而武汉种群的遗传多样性较低。种群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国内种群中,长沙、上海、武汉三个地理种群与德国(Bavaria)等欧洲种群遗传距离最近,因此我们推测,我国的悬铃木方翅网蝽种群可能是由欧洲种群入侵到我国长沙后开始进行扩散。把中国主要分布区12个悬铃木方翅网蝽种群分为华中、华东、华北和西南4个组群进行AMOVA分析发现,组群间变异占总体变异的26.03%,组群内种群间变异占总体变异的21.78%,种群内个体间变异占总体变异的52.19%。因此,中国主要分布区12个悬铃木方翅网蝽种群间遗传变异的主要来源是种群内个体间变异。(2)不同地理种群间的遗传关系研究,主要分析了4个组群间及12个地理种群间的遗传分化系数(FST值)和基因流(Nm值),以此来判断不同组群及不同地理种群间遗传关系的远近和基因交流的频繁程度。结果表明,华中组群与华东组群分化程度不高,而华中组群与西南、华北组群极度分化,而华东组群与西南、华北组群也出现很高程度的遗传分化。CS种群、SH种群、WH种群相互之间的Fst值都为0,说明这3个种群之间无遗传分化或遗传分化较低。SH种群与TY种群;CS种群与TY种群之间的Fst均为0.8868,说明这两组种群间存在较高程度的遗传分化。Mantal的相关性检验结果表明,12个地理种群间的遗传分化不是由地理距离引起的,种群间不存在距离隔离现象。悬铃木方翅网蝽12个地理种群采样点的单倍型多样性与采样位点的经度和纬度均无显着的相关性。4个组群的虫口历史分析和有效迁移率分析结果均表明,华中组群经历了种群扩张过程,其余3个组群未经历种群扩张。本部分研究初步推测出12个地理种群间的迁移扩散路径为:该虫向东形成长沙→武汉→上海→杭州的扩散路径;向西南形成长沙→贵阳→重庆→成都的扩散路径;向北形成长沙→武汉→郑州扩散路径,之后在郑州经过两个路径扩散到北京,一是通过太原→北京,另外一条是济南→石家庄→北京的扩散路径。(3)利用昆虫飞行磨系统,测试了悬铃木方翅网蝽不同日龄、不同温度及不同性别的飞行能力,结果表明:悬铃木方翅网蝽成虫的平均飞行距离和平均飞行时间,随着日龄的增加先呈逐渐上升趋势,10日龄时达到最大,然后再逐渐下降。10日龄成虫24h平均飞行距离和飞行时间分别为1361.75m和4580.36s。但不同日龄成虫间的飞行速度无显着差异。不同测试温度下悬铃木方翅网蝽10日龄成虫在气温25℃时平均飞行距离及平均飞行时间达到最大,分别为1160.53m和6518.92s,气温28℃平均飞行速度最快,为0.25m/s。雌性成虫在平均飞行距离(t=2.191,df=141,P=0.03)和平均飞行时间(t=2.919,df=141,P=0.004)上显着高于雄虫,而雄虫的平均飞行速度(t=2.014,df=141,P=0.04)显着高于雌虫。悬铃木方翅网蝽在理想的条件下(10日龄,25℃),具备较强的自主飞行能力。(4)采用标记-释放-回收方法对方翅网蝽在不同季节的短距离扩散能力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夏季西、北两个方向的回收数量较多,东、南两个方向的回收成虫数量较少;西向平均扩散距离最远,为190.9m,西、北两个方向的平均扩散距离显着高于东、南方向。四个方向的平均扩散距离均随着释放时间增加先逐渐变大,第10d左右达到高峰,然后又逐渐减少;秋季西向的回收数量最多,北、东、南向回收到的成虫数量依次减少。西向的平均扩散距离最远,为254.6m,北向南向次之,均显着高于东向平均扩散距离(180.2m)。四个方向的平均扩散距离均随释放时间的延长先增加,在第10d左右达到峰值,然后再逐渐减小,与夏季相似。秋季的回收数量和平均扩散距离均显着高于夏季。悬铃木方翅网蝽在野外具备一定的短距离扩散能力,其短距离扩散受到种间竞争和自然风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尤其与风向密切相关。(5)利用HYSPLIT模型模拟了悬铃木方翅网蝽在长沙、武汉、上海、杭州、贵阳、重庆、成都、武汉、郑州、太原、济南、石家庄、北京12个城市的迁出与迁入路径;结合不同地理种群遗传结构分析推测的悬铃木方翅网蝽在我国的种群扩散路径,模拟出了方翅网蝽在我国的迁移扩散轨迹:该虫在我国以长沙为中心扩散路径为:长沙→武汉→上海→杭州,长沙→贵阳→重庆→成都,长沙→武汉→郑州;以郑州为中心扩散路径为:郑州→太原→北京,郑州→济南→石家庄→北京。本部分研究发现,悬铃木方翅网蝽在24h内可随气流扩散距离较远,几天之内即可扩散上千公里。从郑州市模拟连续迁出路线,到张家口市仅仅需要4d时间。本文利用悬铃木方翅网蝽的飞行能力测试、短距离扩散能力测定、随气流扩散轨迹模拟等昆虫行为学方法,结合基于线粒体COI基因标记的昆虫种群遗传结构研究的分子生物学手段,研究分析了悬铃木方翅网蝽在我国主要分布区的种群遗传结构,并模拟出悬铃木方翅网蝽在我国的扩散传播路径,摸清了该虫在我国的扩散传播机制,对该外来入侵害虫在我国的扩散趋势及扩散路线预测和进行科学的防控和管理等入侵生物学问题提供理论支撑。

田宇[7](2020)在《低空通航飞行计划预先协同调配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低空空域开放进程的加快和国家通用航空产业的快速发展,我国通用航空用户数量和飞行小时数持续攀升,飞行计划数量必然日益增加,这使得飞行计划预先审批至关重要。本文立足于通用航空飞行计划,研究低空通航飞行计划预先协同调配方法,采用数理分析与数学建模等方法,提出多种通航飞行计划预先协同调配模型,旨在为通航飞行计划审批提供技术依据,科学调配飞行计划,保障通用航空飞行安全有序。本文首先从空域环境、气象环境、保障设施、运行规则四个方面对低空通用航空运行环境进行分析,随后归纳总结通用航空飞行活动特点,并且从服务对象角度对所有通用航空活动进行分类,为低空通航飞行计划预先调配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接着针对现阶段空域与飞行计划分开审批的模式,提出探索我国空域审批与飞行计划审批协同模式,研究同一高度层下固定时空资源占用下低空通航飞行计划调配方法,提出建立栅格化空域下基于综合优先级的低空通航飞行计划调配模型,实现飞行计划的优化调配。最后针对现阶段飞行计划申请与审批现状,提出一种改进策略——时间占用妥协策略,包括增加飞行计划可接受时间区间和占用时间灵活程度系数,使得管制部门审批结果更加合理有效,通用航空需求更好得到满足。随后提出基于优先权的计划调配模型和基于系统最优的计划调配模型,经算例分析显示前者能够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较好的考虑飞行计划的优先级,实现不同计划间的差异调配,后者在前者基础上兼顾了管制部门和通用航空用户等多方面因素,实现飞行计划的优化调配。

吴翰林[8](2020)在《低空救援起降点选址与应急调度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应急救援体系的构建中,救援的安全性、救援效率以及救援成本都是重要的评价指标。航空救援速度快,但是受环境影响大,地面车辆救援适应性强,但是救援效率低,在考虑救援环境的基础上,将两者有效结合,对目标救援区域进行设施点的选址并规划调度方案,各取所长,可以保障救援的安全性、提高救援效率并减少救援成本。本文首先依据相关通航规章,建立直升机起降和运行的地形、气象约束模型以及雷达探测盲区模型,提出直升机起降点选址优化方法,并完成航空器飞行空域仿真;然后使用上述起降点选址优化方法选取转运点,定义各设施点的空地属性,基于各设施点的连接方式提出四种救援方式,对目标救援区域建立航空器性能约束下的两阶段选址模型,设计A*算法求解模型,并设计算例对所提模型进行仿真,验证了空地转运救援方式的优越性;最后考虑航空调度过程中航空器的性能差异,建立空地协同应急调度模型,基于上述选址结果以及航空器飞行空域仿真结果,设计A*算法,求解空地协同调度问题,得到物资运输和伤员运送的调度方案,并对模型的求解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空地协同应急调度模型可以大大减少救援成本以及救援时间,提高救援效率。

陈玉蓉[9](2019)在《四川盆地低能见度天气的变化分析及其对机场运行的影响》文中提出大雾引起的低能见度天气对机场航班的正常运行有着重要影响。本文利用地面气象观测的能见度资料以及FNL全球再分析(final operational global analysis)资料,使用天气诊断分析和中尺度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数值模拟的方法,针对四川盆地特殊地形条件下的大雾天气,从高原—盆地间山谷风的角度出发,研究了山谷风局地环流对2016年12月22日四川盆地大雾天气日变化的影响,并对其可能机制以及大雾天气对机场运行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大雾于2016年12月21日18时(世界协调时)开始形成,并于2016年12月22日06时(世界协调时)消散。此次大雾事件受水平气压梯度较弱、相对湿度较高的西南低压影响,呈现出典型的日变化。(2)WRF模式能够部分再现该大雾事件的主要特征。利用模拟的水平能见度和液态水含量对雾进行了表征,尽管模拟出的水平能见度和液态水含量均小于实际观测值,但是二者呈现出的日变化与实际观测相一致。WRF模式能够模拟由四川盆地周围地形引起的局地山谷风的日变化,模拟出的上坡气流的流速明显大于下坡气流的流速,相对湿度较高的下坡风有利于冷却后形成雾,而较强的上坡风和较低的相对湿度有利于雾的消散。(3)山谷风在大雾事件的日变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雾与山谷风之间的正反馈机制有利于雾在夜间的形成和维持。白天,山谷风呈现由下坡风向上坡风的转变。水汽很容易从温暖且强烈的上坡风中蒸发,导致了白天雾的消散。由于抬升凝结高度较低,四川盆地周围的地形有利于对流层下部空气团的抬升和凝结。(4)四川盆地冬季大雾以辐射雾为主,受地形影响较为严重,一旦大雾于夜间开始形成,就不可避免的会对第二天机场航班的运行产生影响。在遭遇大雾天气时气象人员要做到准确预报,有条件的机场也可以采用人工消雾法,驱散机场上空的雾,改善航空器起降时的气象条件,以保障航空器正常起飞和着陆。

许晨晨[10](2019)在《高高原机场飞行区航空器地面事故火灾风险评估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高原地区的经济发展,更多的高高原机场正在西部高海拔地区新建和建扩,我国成为世界上高高原机场数量最多的国家。然而,高高原机场运行环境恶劣,存在许多比平原地区机场严重的运行安全问题,如人员高原反应、飞行性能下降、气象条件恶劣等。高高原机场的特殊运行环境不仅提高了航空器发生地面事故并诱发火灾的风险概率,且低压低氧环境中的火灾危险性相比平原地区更高。因此,本文对高高原机场飞行区航空器地面事故火灾风险评估方法进行研究,提出基于运行状态建模和仿真评估相结合的定量风险评估方法,构建高高原机场飞行区航空器地面事故火灾风险评估模型,填补现有高高原机场飞行区航空器地面事故和机场飞行区火灾风险评估研究的空白。首先,分析高高原机场运行特殊性,基于人、机、环、管四要素辨识高高原机场飞行区火灾风险因素,并基于78年来世界民航航空器事故统计,统计得到航空器地面事故诱发火灾的风险概率。其次,通过大量文献调研,研究火灾发生发展过程和低压低氧环境中火灾燃烧特性,基于人员对火灾烟气的耐受程度,依据火灾对人员、航空器的影响划分高高原机场火灾危险性等级。然后,从高高原机场场面运行状态表征的角度,对航空器地面滑行碰撞事故诱发火灾、航空器冲/偏出跑道事故诱发火灾和除此之外的其他小概率事故诱发火灾的三种主要场景分别建立风险概率模型。首先基于Reich风险模型思想,分别对航空器跟驰碰撞、交叉碰撞和汇入碰撞建立航空器地面碰撞风险概率模型。其次,基于高高原机场滑跑距离修正对航空器冲出跑道建立风险概率模型,基于贝叶斯网络得到不同风险因素下航空器偏出跑道的风险概率。最后,结合航空器地面事故诱发火灾的统计概率和高高原机场火灾危险性等级,建立高高原机场飞行区航空器地面事故火灾风险评估模型。最后,建立高高原机场飞行区航空器地面事故火灾风险评估仿真系统,对高高原机场飞行区航空器地面事故火灾风险评估模型进行验证。设计航空器地面事故火灾风险概率评估模块和航空器火灾应急疏散与火灾危险性评估模块,包括运行规则、逻辑流程、参数设置和仿真场景设置。仿真分析某高高原机场飞行区航空器事故火灾风险点的区域分布特征和月度分布特征,并统计高高原机场航空器火灾应急疏散中的死亡人数,评价高高原机场火灾危险性等级。最后,对高高原机场飞行区航空器地面事故火灾风险进行综合评估,比较高高原机场与平原机场的飞行区航空器地面事故火灾风险。仿真结果表明,海拔高度对机场飞行区航空器地面事故火灾风险具有明显影响,高高原机场飞行区航空器地面事故火灾风险与平原机场相比明显增大,需要对高高原机场飞行区内的跑道区域和冲/偏出跑道事故类型运行加强防范,提高安全运行水平。

二、山区气象特点及对飞行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山区气象特点及对飞行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江西桐枰通用机场气象条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气象站选址依据及数据来源
2 常规观测资料分析
    2.1 风
        2.1.1 主导风
        2.1.2 风向、风速联合频率
        2.1.3 风速
    2.2 气温
    2.3 降水
3 恶劣天气现象
    3.1 雾
    3.2 雷暴
    3.3 积雪
    3.4 云高
    3.5 能见度
4 结论与建议

(2)中职无人机植保校本课程的设计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1.国外文献综述
        2.国内文献综述
        3.文献评述
    (三)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1.研究目的
        2.研究内容
    (四)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五)研究创新之处
        1.填补了中职无人机植保课程研究的空白
        2.设计了基于真实工作流程的无人机植保综合实训项目
二、无人机植保的概念界定与研究基础
    (一)相关概念界定
        1.无人机植保
        2.校本课程
        3.校本课程开发
        4.工作过程系统化
    (二)理论基础
        1.人本主义教育理论
        2.建构主义教育理论
        3.多元智能理论
        4.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
        5.环境模式课程开发理论
        6.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理论
三、无人机植保校本课程开发的环境分析
    (一)外部环境分析
        1.国家政策法规角度
        2.学校所处地区的环境分析
    (二)学校内部环境分析
        1.学校硬件资源
        2.师资力量
    (三)访谈情况分析
        1.教师访谈
        2.专家访谈
        3.企业访谈
    (四)学生需求分析
        1.问卷调查的设计过程
        2.调查过程
        3.调查结果分析
        4.学生问卷调查结论
四、无人机植保校本课程的设计开发过程
    (一)无人机植保校本课程目标
        1.无人机植保校本课程目标的拟定依据
        2.无人机植保校本课程目标设定
    (二)无人机植保校本课程开发原则
        1.安全性原则
        2.专业性原则
        3.层次性原则
        4.实践性原则
        5.综合性的原则
        6.发展性原则
    (三)无人机植保校本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
        1.无人机植保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界定
        2.无人机植保校本课程的教学组织
        3.无人机植保校本课程实施设计
        4.无人机植保课程学生成绩的评定方法
        5.无人机植保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估
        6.无人机植保课程开发的流程图与使用计划
五、无人机植保校本课程实践探索案例
    (一)典型课程单元教学案例——无人机组装
        1.教学设计与实施
        2.教学评价
        3.教学反思
    (二)综合实训教学案例——飞防施药前的准备
        1.教学设计与实施
        2.教学评价
        3.教学反思
六、结语
    (一)研究结论与不足
        1.研究结论
        2.研究不足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无人机植保校本课程开发调查问卷
    附录2:教师访谈提纲及内容
    附录3:专家访谈提纲及内容
    附录4:企业人员访谈提纲及内容
读硕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致谢

(3)雷暴云团识别与线路规划系统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
第二章 雷暴云团辨识相关研究
    2.1 卫星云图成像原理及种类研究
        2.1.1 卫星云图成像原理
        2.1.2 可将光云图成像特点
        2.1.3 红外云图成像特点
        2.1.4 水汽云图成像特点
    2.2 图像分割相关方法
        2.2.1 阈值
        2.2.2 边缘
        2.2.3 区域
        2.2.4 数学形态学方法
        2.2.5 模糊聚类算法
        2.2.6 神经网络
    2.3 评价指标
        2.3.1 像素精度
        2.3.2 平均像素精度
        2.3.3 均交并比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深度学习轻量级网络的卫星云图分割
    3.1 卷积神经网络简介
        3.1.1 卷积运算
        3.1.2 卷积层
        3.1.3 池化层
        3.1.4 规范化层
        3.1.5 全连接层
        3.1.6 激活函数
        3.1.7 损失函数
    3.2 基于轻量级多池化卷积神经网络的卫星云图分割模型
        3.2.1 数据准备
        3.2.2 可分离卷积结构
        3.2.3 残差块
        3.2.4 多池化结构
        3.2.5 轻量级多池化卷积神经网络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3.1 实验数据展示
        3.3.2 实验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方向梯度的飞行轨迹规划
    4.1 图论理论
        4.1.1 树
        4.1.2 图
        4.1.3 二维矩阵与图的关系
        4.1.4 回溯算法
    4.2 基于梯度向量DFS的有向路径规划
        4.2.1 数据准备
        4.2.2 顶点标志位
        4.2.3 方向梯度
    4.3 基于梯度向量A*的有向路径规划
        4.3.1 卫星云团的方向观测
        4.3.2 卫星云团的方向推断
        4.3.3 路径规划路程优先级设置
        4.3.4 路径规划方式
    4.4 实验结果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云图分割及轨迹规划系统实现
    5.1 用户登录及密码修改
    5.2 数据解析
    5.3 网络训练使用
    5.4 路径的规划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5.1 工作总结
    5.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贵州山区机场选址关键航空气象因子分析——以德江露青场址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研究区域和资料
2 机场选址航空气象因子关键性分级
3 露青场址关键航空气象因子分析
    3.1 风的影响性分析
    3.2 能见度的影响分析
    3.3 低云的影响分析
    3.4 雷暴的影响分析
4 小结

(5)通用航空公司运行安全监管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际通用航空安全监管研究现状
        1.2.2 国内通用航空安全监管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通用航空公司运行安全监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监管对象界定
        2.1.1 通用航空的定义
        2.1.2 我国通用航空分类
    2.2 通用航空运行特点
    2.3 目前国内通航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
        2.3.1 通航安全监管法规不健全
        2.3.2 目前监管模式不适应通航发展需求
    2.4 国内通航安全监管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4.1 我国民航行政管理失衡
        2.4.2 监管内容和重点缺乏针对性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通用航空公司运行安全监管机制研究
    3.1 通用航空公司运行安全监管机制研究方法的选择和研究思路的确定
        3.1.1 通用航空公司运行安全监管机制研究方法的选择
        3.1.2 通用航空公司运行安全监管机制研究思路的确定
    3.2 通用航空公司运行安全监管机制
        3.2.1 通用航空公司运行安全风险评估
        3.2.2 基于风险分级的通用航空公司运行安全监管机制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通用航空公司运行安全监管对策
    4.1 基于风险的通用航空公司运行安全监管
    4.2 基于风险的通用航空安全监管法规建设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展望与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6)悬铃木方翅网蝽种群遗传结构及扩散传播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悬铃木方翅网蝽研究进展
        1.2.1 生物学特征
        1.2.2 生态学特性
        1.2.3 风险评估及综合防控技术
    1.3 昆虫种群遗传结构研究
        1.3.1 昆虫遗传多样性与遗传结构
        1.3.2 昆虫遗传标记
        1.3.3 基于线粒体COI基因的昆虫种群遗传结构研究
        1.3.4 基于微卫星标记技术的昆虫种群遗传结构研究
    1.4 昆虫飞行能力测试
    1.5 昆虫迁飞和扩散
        1.5.1 昆虫迁飞
        1.5.2 昆虫扩散
        1.5.3 昆虫标记技术研究
    1.6 昆虫的迁飞扩散轨迹分析
    1.7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7.1 研究目标
        1.7.2 研究内容
        1.7.3 研究路线
2 基于线粒体COI基因的悬铃木方翅网蝽种群遗传结构研究
    2.1 试验材料、仪器设备与试剂
        2.1.1 方翅网蝽的采集
        2.1.2 试验仪器与试剂
        2.1.3 实验方法
        2.1.4 PCR扩增与检测
        2.1.5 序列拼接及确认
        2.1.6 种群遗传数据统计与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基因组DNA的提取与检测
        2.2.2 PCR扩增与检测
        2.2.3 序列测定与比对确认
        2.2.4 基于COI的种群遗传结构数据统计与分析
    2.3 本章小结
        2.3.1 主要分布区内悬铃木方翅网蝽的遗传结构
        2.3.2 悬铃木方翅网蝽的起源及其扩散趋势和路线
3 悬铃木方翅网蝽飞行能力测试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日龄对飞行能力的影响
        3.2.2 不同温度对飞行能力的影响
        3.2.3 不同性别悬铃木方翅网蝽飞行能力测试
    3.3 本章小结
4 悬铃木方翅网蝽短距离扩散能力测定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荧光粉标记悬铃木方翅网蝽的标记效果及对其生命参数的影响
        4.2.2 悬铃木方翅网蝽夏季短距离扩散能力测定
        4.2.3 悬铃木方翅网蝽秋季短距离扩散能力测定
        4.2.4 悬铃木方翅网蝽夏季和秋季短距离扩散能力比较
    4.3 本章小结
5 方翅网蝽迁移扩散路径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材料
        5.1.2 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不同高度粘板捕获的方翅网蝽情况
        5.2.2 不同时期粘板诱捕方翅网蝽数量
        5.2.3 悬铃木方翅网蝽在12个城市的迁出迁入轨迹模拟
        5.2.4 我国悬铃木方翅网蝽扩散路径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结论
    创新点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方翅网蝽9个单倍型COI基因的核苷酸序列
致谢

(7)低空通航飞行计划预先协同调配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目的意义
    1.3 研究综述
    1.4 内容安排
第二章 低空空域运行环境及通航飞行活动分析
    2.1 基本概念
    2.2 运行环境分析
        2.2.1 空域环境
        2.2.2 气象环境
        2.2.3 保障设施
        2.2.4 运行规则
    2.3 飞行活动分析
        2.3.1 任务特点
        2.3.2 任务分类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固定时空资源占用下通航计划调配模型
    3.1 问题概述
    3.2 飞行计划飞行范围栅格化方法
        3.2.1 空域栅格化
        3.2.2 飞行计划与空域栅格关联
    3.3 飞行计划调配规则
        3.3.1 基于先到先服务规则
        3.3.2 基于任务优先级规则
        3.3.3 基于累积延时规则
        3.3.4 基于综合优先级规则
    3.4 基于综合优先级的计划调配模型
        3.4.1 模型假设
        3.4.2 模型建立
    3.5 求解算法
    3.6 算例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时间占用妥协策略下通航计划调配模型
    4.1 问题概述
    4.2 模型假设
    4.3 基于优先权的计划调配模型
        4.3.1 符号定义
        4.3.2 模型建立
        4.3.3 求解算法
        4.3.4 算例分析
    4.4 基于系统最优的计划调配模型
        4.4.1 模型建立
        4.4.2 求解算法
        4.4.3 算例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总结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8)低空救援起降点选址与应急调度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依托课题
        1.1.2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现状分析
        1.3.1 航空器起降与低空运行环境分析
        1.3.2 选址问题
        1.3.3 应急调度问题
    1.4 研究思路及章节安排
        1.4.1 研究思路
        1.4.2 章节安排
第二章 航空器低空运行环境建模和可降点选址仿真优选方法
    2.1 问题描述
    2.2 三维网格中相关约束模型
        2.2.1 直升机起降点地形模型
        2.2.2 直升机运行和起降气象约束模型
        2.2.3 雷达探测盲区模型
    2.3 基于低空环境下模型的航空器选址点仿真优选
        2.3.1 获取相关数据
        2.3.2 区域地形模拟
        2.3.3 直升机起降点选址结果仿真
        2.3.4 航空器运行区域结果仿真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航空器性能约束下的空地协同选址优化模型
    3.1 空地协同运输方式描述
    3.2 考虑航空器性能的空地协同集覆盖选址模型
        3.2.1 航空器性能对选址的影响
        3.2.2 目标函数
        3.2.3 集覆盖约束条件
        3.2.4 性能约束条件
    3.3 考虑受灾点权重的空地联运最大覆盖选址模型
        3.3.1 变量说明
        3.3.2 目标函数
        3.3.3 约束条件
    3.4 空地协同选址问题的求解
        3.4.1 空地协同选址问题的求解思路
        3.4.2 求解“集覆盖-最大覆盖”模型的A*算法
    3.5 算例分析
        3.5.1 算例数据
        3.5.2 算例实施步骤
        3.5.3 救援方式对比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航空器性能差异下的空地协同调度模型
    4.1 航空器性能差异下的空地协同调度问题描述
        4.1.1 建立两阶段四级救援网络
    4.2 建立航空器性能差异下的空地协同调度模型
        4.2.1 模型假设
        4.2.2 模型参数和变量
        4.2.3 数学模型
    4.3 航空器性能差异下的空地协同调度问题求解方法
        4.3.1 空地协同调度问题解决思路
        4.3.2 考虑航空器低空飞行环境的A*算法
        4.3.3 空地协同调度模型的求解方法
    4.4 算例分析
        4.4.1 数据收集
        4.4.2 空地调度计算结果
        4.4.3 文献对比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附录

(9)四川盆地低能见度天气的变化分析及其对机场运行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雾的识别和分类
        1.2.2 雾的形成机制及数值模拟研究
        1.2.3 山谷风及数值模拟研究
        1.2.4 大雾对机场运行的影响研究
    1.3 本文研究内容
    1.4 本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资料和方法
    2.1 研究资料
    2.2 研究方法
        2.2.1 WRF模式简介
        2.2.2 WRF模式基本框架
        2.2.3 WRF模式基本方程
        2.2.4 WRF模式物理方案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四川盆地2016年12月22日典型大雾天气特征分析
    3.1 引言
    3.2 2016年12月22日大雾事件介绍及观测
        3.2.1 大雾事件介绍
        3.2.2 雾区能见度分析
    3.3 大雾事件的天气实况分析
        3.3.1 200hPa西风急流带形势分析
        3.3.2 500hPa天气形势的分析
        3.3.3 MSL天气形势的分析
        3.3.4 垂直结构分析
        3.3.5 层结条件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WRF模式的2016年12月22日典型大雾天气数值模拟
    4.1 引言
    4.2 数值模拟实验方案设计
        4.2.1 模式嵌套区域设置
        4.2.2 模式参数化方案选择
        4.2.3 地形敏感性试验
    4.3 WRF模式模拟雾的能力
        4.3.1 WRF模式对能见度的模拟
        4.3.2 WRF模式对液态水含量(LWC)的模拟
    4.4 WRF模式在山谷风模拟中的性能
    4.5 山谷风对雾日变化的可能影响
    4.6 地形敏感性试验结果分析
        4.6.1 WRF模式对地面风和相对湿度的模拟
        4.6.2 WRF模式对地面风和表面温度的模拟
        4.6.3 WRF模式对液态水含量(LWC)的模拟
        4.6.4 层结条件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大雾天气对机场运行的影响分析
    5.1 大雾天气对航班运行的影响分析
    5.2 大雾期间的预报及飞行保障工作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10)高高原机场飞行区航空器地面事故火灾风险评估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高高原机场特殊运行环境研究
        1.2.2 高高原机场火灾特征研究
        1.2.3 风险评估方法的相关研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1.4 本文的内容安排
第二章 高高原机场飞行区火灾概述
    2.1 高高原机场火灾风险辨识
        2.1.1 高高原机场运行特殊性
        2.1.2 高高原机场飞行区火灾风险辨识
        2.1.3 航空器地面事故诱发火灾统计分析
    2.2 高高原机场航空器火灾危险性分析
        2.2.1 火灾发生条件和发展过程
        2.2.2 高高原环境下火灾燃烧特性
        2.2.3 人员对火灾耐受程度及火灾危险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航空器地面事故火灾风险研究
    3.1 航空器地面相撞研究
        3.1.1 跟驰碰撞概率模型
        3.1.2 交叉碰撞概率模型
        3.1.3 汇入碰撞概率模型
    3.2 航空器冲/偏出跑道研究
        3.2.1 航空器冲出跑道风险概率
        3.2.2 航空器偏出跑道风险概率
    3.3 其他小概率航空器地面事故研究
    3.4 高高原机场飞行区航空器地面事故火灾风险模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高原机场飞行区航空器地面事故火灾风险评估仿真研究
    4.1 仿真平台总体设计
    4.2 航空器地面事故火灾风险概率评估模块
        4.2.1 航空器飞行区运行规则
        4.2.2 航空器地面事故火灾风险概率评估仿真场景搭建
        4.2.3 参数设置和数据获取
    4.3 航空器火灾疏散和火灾危险性评估模块
        4.3.1 航空器火灾疏散和火灾危险性评估仿真场景搭建
        4.3.2 参数设置和数据获取
    4.4 仿真实验和结果分析
        4.4.1 航空器地面碰撞火灾风险概率分析
        4.4.2 航空器冲/偏出跑道火灾风险概率分析
        4.4.3 高高原机场航空器火灾疏散和火灾危险性研究
        4.4.4 高高原机场飞行区航空器地面事故火灾风险综合评价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论文的主要工作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山区气象特点及对飞行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江西桐枰通用机场气象条件分析[J]. 汪玲瑶,姚琳,徐卫民,彭王敏子. 江西科学, 2021(05)
  • [2]中职无人机植保校本课程的设计与实践研究[D]. 蒙啸.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3]雷暴云团识别与线路规划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 魏祥.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4]贵州山区机场选址关键航空气象因子分析——以德江露青场址为例[J]. 丁立国,帅士章,李霄,王星,马勋丹. 中低纬山地气象, 2021(01)
  • [5]通用航空公司运行安全监管及对策研究[D]. 孙宇涵. 中国民航大学, 2020(01)
  • [6]悬铃木方翅网蝽种群遗传结构及扩散传播机制研究[D]. 卢绍辉.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0(05)
  • [7]低空通航飞行计划预先协同调配方法研究[D]. 田宇.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0(07)
  • [8]低空救援起降点选址与应急调度问题研究[D]. 吴翰林.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0
  • [9]四川盆地低能见度天气的变化分析及其对机场运行的影响[D]. 陈玉蓉. 中国民航大学, 2019(02)
  • [10]高高原机场飞行区航空器地面事故火灾风险评估方法研究[D]. 许晨晨.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