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结石患者胆汁、黏膜和结石中需氧菌和厌氧菌的脱氧核糖核酸研究

胆囊结石患者胆汁、黏膜和结石中需氧菌和厌氧菌的脱氧核糖核酸研究

一、胆囊结石患者胆汁、粘膜和结石需氧菌和厌氧菌脱氧核糖核酸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田朕安[1](2020)在《基于宏基因组学/培养组学的胆囊炎菌群致病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运用宏基因组学及培养组学的方法对健康人粪便样本和胆囊炎患者粪便及相应的胆汁样本进行高通量全基因组测序和高通量分离培养,对胆囊炎相关菌群进行全面解析,探讨胆囊炎菌群的致病机制。方法收集5例健康人粪便样本和5例胆囊炎患者的胆汁及相应粪便样本,采用11种不同的培养基对培养组样本进行大规模分离培养并同时抽提细菌总DNA,对分离培养出的细菌使用MALDI-TOF飞行时间质谱结合16S rRNA进行细菌鉴定。采用鸟枪法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对测序组样本进行测序,抽提环境中总DNA。基于培养组学、宏基因组学的结果,探讨胆囊炎菌群的致病机制。结果1、通过对5例健康人粪便标本和5例胆囊炎患者粪便和胆汁样本进行培养组学分析共分离鉴定到727株细菌,隶属于22个属,共40个菌种。其中健康人粪便中共分离出328株细菌,隶属于15个属,共20种;其中最常分离到的为双歧杆菌属(Bifidobacterium)、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和埃希氏菌属(Escherichia),分别分离到53株、44株和33株。胆囊炎患者总共分离出399株细菌,隶属于18个属,35个种。其中胆汁样本分离培养得到细菌25株,隶属于6个属,共8种,排在前三位的菌株分别为肠球菌(Enterococcus)、酪黄肠球菌(Enterococcus casseliflavus)和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粪便样本分离得到374株,隶属于18个属,共35个种,其中最常分离到的属为肠球菌属(Enterococcus)、拟杆菌属(Bacteroides)和埃希氏菌属(Escherichia),分别分离到127株、49株和38株,粪便样本种排在前三位的菌株分别为肠球菌(Enterococcus)、酪黄肠球菌(Enterococcus casseliflavus)和埃希氏菌(Escherichia coli)。2、通过高通量测序对胆囊炎患者胆汁和粪便样本培养鉴定出的重要菌株进行耐药基因检测发现,对胆汁样本基因组不同位置共472个基因进行检测,共发现了118种耐药基因对15种不同类型的抗生素产生一定程度的耐药,其中arcA基因检出数最多,呈多耐药性质;对粪便样本基因组不同位置共99个基因进行检测,发现了39种耐药基因分别存在对10种抗生素具有耐药性,tet Q基因检出数最多,仅对四环素具有耐药性。两种样本检出共同耐药基因的数量为18个。结论1、胆囊炎患者肠道中存在的肠球菌属数量与胆汁菌群之间存在很强的相关性。2、胆囊炎症与肠道菌群改变具有一定潜在的关系。3、耐药基因arcA呈多耐药性质,而tetQ耐药基因仅对四环素具有耐药性。胆囊炎患者胆汁和粪便样本中耐药基因相同的数量为18种,重叠率为15.25%,差异较大。4、通过培养组学和宏基因组学的结果我们发现,两者之间存在显着差异,胆汁样本、粪便样本检出的重叠率分别为9.09%、26.09%。

朱蔓然,姚卫民,卢如相,朱剑华,郭勇杭[2](2017)在《抗H.pylori治疗对胆石症胆汁H.pylori DNA及PLA2活性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抗幽门螺杆菌(H.pylori)治疗对胆石症患者胆汁幽门螺杆菌脱氧核糖核酸(H.pylori DNA)及磷脂酶A2(PLA2)活性影响。方法收集我院胆石症行ERCP胆管取石+鼻胆管引流术(ENBD)或外科胆管取石行T管引流术患者60例(符合14C-尿素呼气试验阳性和胆汁H.pylori DNA阳性标准),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观察组患者给予四联疗法抗H.pylori治疗,对照组患者常规使用质子泵抑制剂治疗。比较两组H.pylori DNA阴转率及PLA2活性下降程度。结果观察组H.pylori DNA阴转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引流第1天PLA2活性无明显差异;引流第8天PLA2活性均下降,且观察组抗H.pylori后PLA2活性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抗H.pylori治疗能提高胆石症患者胆汁H.pylori DNA阴转率,降低PLA2活性。

都芳鹃[3](2013)在《胆系疾病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系由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virus B,HBV)所引起的一种肝脏疾病,主要经输血、注射和母婴传播。HBV属于独特的嗜肝DNA病毒,是已知真核细胞中最小的DNA病毒,结构紧凑,功能齐全。乙肝常导致慢性感染,有15%~40%未经抗病毒治疗的患者将进展为终末期肝病,如肝硬化、肝衰竭及肝癌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亦是一种全身性传染性疾病,胆囊与肝脏紧邻,肝脏分泌的胆汁在胆囊内贮存,胆囊有可能成为HBV侵犯的靶器官。胆系疾病以胆囊炎、胆石症多见,本课题以胆囊炎、胆石症做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胆系疾病与乙肝病毒感染的关系。方法随机抽取符合《外科学》(第7版)诊断标准的胆囊炎胆石症患者60例为胆系疾病组,均化验肝功能等指标,检测该组HBsAg的阳性率;另随机抽取我院2012年至2013年收住的非肝胆疾病患者60例作为对照组,收录标准:均行肝胆超声检查并化验肝功能、血凝等指标正常,检测该组HBsAg的阳性率,与胆系疾病组做比较。结果(1)胆系疾病组乙肝病毒感染率为70.0%,对照组乙肝病毒感染率达13.3%。(2)胆系疾病患者中乙肝的发生与ALT、BIL呈正相关,与A/G呈负相关。(3)胆系疾病合并乙肝患者男性多于女性。结论胆囊炎、胆石病的发生与乙肝病毒感染有明显的相关关系。

贾犇黎[4](2012)在《原发性胆管癌组织中幽门螺杆菌的感染及其参后情况》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原发性胆管癌中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的感染情况,及幽门螺杆菌在原发性胆管癌中的感染亚型和基因亚型的表达规律,结合临床及随访资料了解原发性胆管癌患者中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预后价值情况,并分析临床病理参数与原发性胆管癌患者生存预后间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通过特定的引物对设计,对80例手术切除,术后病理证实的胆管癌组织标本及30例对照胆管组织标本进行幽门螺杆菌基因的检测,并对所有阳性组织标本用PCR方法进一步检测细胞毒素相关蛋白基因(CagA)、空泡细胞毒素(VacA)的三个基因亚型sla、m1和m2的表达情况,同时结合临床、病理和随访资料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80例原发性胆管癌组织中HP阳性检出率71.25%(57例/80例),显着高于对照组阳性检出率的20.00%,卡方检验显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3.418,P<0.05);2.57例HP阳性的原发性胆管癌中CagA、VacA sla、VacA m1和VacA m2阳性分别为30例、40例、5例和43例,HP感染阳性的原发性胆管癌以Ⅰ型为主,基因型以VacAsla/m2为主;3.通过卡方检验分析,幽门螺杆菌的感染与原发性胆管癌瘤体的位置相关(χ2=27.580,P<0.05),但其感染与原发性胆管癌的TMN分期无关(χ2=1.204,P=0.548);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的患者发生原发性胆管癌的可能性为阴性者的10倍之多(OR=10.531);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显示,幽门螺杆菌的感染(HR=8.105,P=0.032)、TNM分期(Ⅱ/Ⅲ期HR=9.141,P=0.040,Ⅳ期HR=29.071,P=0.040)、手术根治情况(HR=9.531,P=0.015)均为原发性胆管癌的独立预后因素,寿命表分析(LifeTable)显示幽门螺杆菌的感染对原发性胆管癌术后生存时间存在影响(u=10.074,P=0.002),感染阳性者的中位数生存时间较HP阴性者减少7.25个月。结论1.原发性胆管癌患者胆道中可能存在幽门螺杆菌的感染,本病例组阳性感染率为71.25%;2.在幽门螺杆菌阳性的原发性胆管癌患者中感染的幽门螺杆菌亚型主要为Ⅰ型HP感染,即CagA基因(+)和VacA基因(+),其基因亚型主要为VacAsla/m2。3.幽门螺杆菌的感染与原发性胆管癌的发生有关,感染阳性者罹患原发性胆管癌的风险较阴性者大约10倍以上。幽门螺杆菌的感染对胆管癌术后患者的生存预后存在影响,感染阳性者的中位数生存时间较短。研究发现,在原发性胆管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幽门螺杆菌的感染可能起到了重要的病理生理作用,相关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钱红霞,李新胜,赵永才[5](2011)在《2型糖尿病合并胆石症43例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2型糖尿病(DM)是内分泌科常见病,且发病率不断升高,而胆石症是DM的一种常见合并症,尤其在中年女性患者中合并存在的几率更高。资料显示,糖尿病合并胆石症的发病率高达33.5%[1]。二者合并存在的原因尚在探索中,可能与糖尿病患者的脂代谢紊乱及胰岛素抵抗有很大相关性[2]。

王晓刚[6](2007)在《胆色素结石患者胆道系统幽门螺杆菌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实验通过检测PS患者胆管黏膜、胆汁和胆石中Hp,以探讨Hp感染与PS形成之间的关系及可能的致石形成机制。方法:对45例(其中35例PS患者及10例对照组患者)胆汁做需氧菌、厌氧菌及Hp培养,分别采用PCR的方法检测胆(囊)管黏膜、胆汁和胆石核心中的Hp-DNA和Western-blot的方法检测胆汁中Hp感染相关蛋白,所有粘膜用Warthin-Starry银染法染色。结果:1.实验组(35例PS患者)中胆汁细菌培养15/35(42.86%)需氧菌和/或厌氧菌阳性,对照组未培养出细菌,所有胆汁标本培养未发现Hp生长。2.实验组胆石核心、胆汁和黏膜的Hp-DNA扩增阳性率分别为14.29 %、31.43 %和56.67 %。而对照组中胆汁和黏膜Hp-DNA为阴性,实验组黏膜的Hp-DNA扩增阳性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1),实验组胆汁的Hp-DNA扩增阳性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实验组间黏膜与胆汁胆石Hp-DNA扩增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 P <0.01)。并且在胆石核心Hp-DNA阳性标本中其黏膜和胆汁的Hp-DNA均为阳性。3.在实验组12例Hp-DNA阳性胆汁中,细胞毒素相关抗原(Cag A)检出7例,细胞空泡毒素(Vac A )检出6例,同时检出Hp Vac A相关亚单位37kD、30kD糖蛋白、尿素酶B(Ure B)和尿素酶A(UreA) ,在实验组23例Hp-DNA阴性胆汁中,仅1例检测到Cag A、Ure B、UreA三条蛋白。对照组胆汁中未检出Hp感染相关蛋白。4.实验组中,30例胆管黏膜W-S染色有7例(23.33%)镜下观察到类似Hp的菌体。并且这7例胆管黏膜Hp- DNA均为阳性,而对照组中黏膜W-S染色后镜下未观察到类似Hp的菌体。结论:PS患者胆道系统中存在Hp感染依据,并存在多种Hp感染相关蛋白,Hp可能定植于胆管黏膜内,进而参与PS的形成。

崔云峰[7](2006)在《胆固醇代谢关键基因在胆固醇结石形成中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胆固醇高分泌被认为是致石性胆汁形成的重要原因,HMGCoA还原酶(HMGCR)、7a-羟化酶(CYP7A1)、固醇携带蛋白2(SCP2)参与了胆固醇的合成、代谢和转运过程,在结石形成中起重要作用。研究家族性胆囊胆固醇结石患者、非家族性胆囊胆固醇结石患者和非胆固醇结石患者肝组织HMGCR、CYP7A1、SCP2基因的表达情况;并了解胆汁成石性的改变。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RT-PCR)研究了28例家族性胆囊胆固醇结石患者、30例非家族性胆囊胆固醇结石患者和32例非胆固醇结石患者肝组织HMGCR、CYP7A1、SCP2mRNA的表达水平;同时应用Western blotting法分别检测三组患者肝组织中SCP2蛋白含量变化;并采用生物化学技术行胆汁脂质分析,计算成石指数。结果:家族性和非家族性胆固醇结石组HMGCR、SCP2mRNA表达水平较非胆固醇结组石升高(P<0.05);家族性和非家族性胆固醇结石组CYP7A1mRNA表达水平较非胆固醇结石组降低(P<0.05);家族性胆固醇结石组SCP2mRNA表达水平较非家族性胆固醇结石组升高(P<0.05),而HMGCR和CYP7A1mRNA在家族性和非家族性胆固醇结石组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别(P>0.05)。SCP2蛋白水平的变化与SCP2mRNA变化一致。结论:胆囊胆固醇结石患者肝组织HMGCR、SCP2mRNA表达水平升高,而CYP7A1表达水平降低,因此HMGCR、SCP2基因表达上调和CYP7A1表达下调可能是胆囊胆固醇结石形成的原因;SCP2基因表达水平上调则可能在遗传中起一定作用。

包文中[8](2006)在《幽门螺杆菌与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之间的关系》文中指出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感染(Hp)与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形成之间的关系。 方法:对全部49例标本(其中39例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患者及10例对照组患者)肝胆汁做需氧菌、厌氧菌和HP的培养,同时采用PCR法检测49例标本肝胆汁及21例肝内胆管粘膜组织中的Hp-DNA和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Hp感染相关蛋白。 结果:实验组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患者肝胆汁细菌培养46.15%(18/39例)需氧菌和/或厌氧菌阳性,对照组10%(1/10例)需氧菌阳性,所有标本Hp培养均无细菌生长。39例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患者肝胆汁中Hp-DNA PCR阳性26例(66.67%),21例胆管黏膜组织中Hp-DNA PCR阳性11例(52.38%)。其中胆汁及胆管黏膜均阳性者9例。26例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患者Hp-DNA阳性肝胆汁中,Cag A检出17例(65.38%),Vac A检出14例(53.85%)。Ure B及Ure A分别为19例(73.08%)和12例(46.15%)。同时检出幽门螺杆菌细胞空泡毒素(Vac A)相关亚单位30Kd(12例,46.15%)糖蛋白。而对照组胆汁中Hp-DNA仅1例阳性,Hp-DNA阴性患者胆汁未检出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蛋白。 结论: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患者胆汁及胆管黏膜中存在Hp感染依据,并存在多种Hp感染相关蛋白。因而Hp可能参与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的形成。

万欣[9](2006)在《糖尿病合并胆结石的超声诊断及临床分析》文中指出

刘为民[10](2006)在《胆囊胆汁中分泌型粘蛋白、免疫球蛋白及部分电解质浓度在胆囊胆固醇结石形成中相关性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通过对胆囊胆固醇结石患者和胆囊息肉患者胆囊胆汁中分泌型粘蛋白、免疫球蛋白浓度和游离钠离子浓度以及游离钙离子浓度的分析,进一步探讨了胆囊胆汁中分泌型粘蛋白、免疫球蛋白IgG、IgM、IgA浓度以及游离钠离子浓度和游离钙离子浓度在胆囊胆固醇结石形成中的机理,为预防和治疗胆囊胆固醇结石提供了理论根据和临床参考。 方法:随机选择胆囊胆固醇结石患者27例为实验组(胆囊结石组),其中男6例,女21例。年龄:26岁-68岁,平均年龄39.6岁;随机选择同期相同医院胆囊息肉患者18例为对照组,其中男5例、女13例。年龄21岁-65岁,平均年龄36岁。两组病人均无糖尿病、高脂血症病史、三个月内无包括胆系感染在内的急性炎症病史,无迷走神经切断手术史,近期无服用胆酸、非甾体抗炎药和降低胆固醇药物以及生长抑素等影响胆囊排空药物史。手术中在无菌原则下行胆囊穿刺抽取胆汁,然后放置于零下20℃医用冰箱中保存待集中检测,保存期限为三个月以内。采用上海喜润化学工业有限公司福林酚试剂,应用福林酚氏法检测胆汁中粘蛋白浓度;采用上海执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免疫试剂盒,应用免疫比浊法检测免疫球蛋白IgA,IgM,IgG含量;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游离钠离子浓度和游离钙离子浓度,应用施维锦氏

二、胆囊结石患者胆汁、粘膜和结石需氧菌和厌氧菌脱氧核糖核酸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胆囊结石患者胆汁、粘膜和结石需氧菌和厌氧菌脱氧核糖核酸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宏基因组学/培养组学的胆囊炎菌群致病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胆囊炎相关微生物培养组学分析
    2.1 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
    2.2 实验结果与分析
    2.3 实验结论
第三章 胆囊炎相关微生物宏基因组学分析
    3.1 实验方法
    3.2 生物信息学分析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4 实验结论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第六章 创新与不足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附录
致谢

(2)抗H.pylori治疗对胆石症胆汁H.pylori DNA及PLA2活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和方法
    一、一般情况
    二、设备与材料
    三、方法
        1. A组
        2. B组
    四、标本处理
        1. 胆汁H.pylori DNA测定[9]
        2. PLA2活性检测
    五、观察指标
    六、统计学方法
结果
    一、两组治疗后H.pylori DNA阴转率比较
    二、两组引流第1天与第8天PLA2活性比较。
讨论

(3)胆系疾病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原发性胆管癌组织中幽门螺杆菌的感染及其参后情况(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问题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5)2型糖尿病合并胆石症43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3 讨论

(6)胆色素结石患者胆道系统幽门螺杆菌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略缩一览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正文
    1.前言
    2.资料与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6.问题与展望
    7.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7)胆固醇代谢关键基因在胆固醇结石形成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论文一:家族性胆固醇结石患者肝组织HMGCR、CYP7A1、SCP2基因表达的研究
论文二:人SCP2基因表达载体pSCP2-IRES2-EGFP和shRNA载体pMD18T-SCP2shRNA的构建及鉴定
论文三:人SCP2基因重组腺病毒表达载体AdSCP2-IRES2-EGFP和shRNA载体AdshRNASCP2的构建及鉴定
论文四:SCP2基因过表达和基因沉默对人肝细胞胆汁分泌功能的影响
论文五:家兔胆固醇结石模型的建立及成石过程中HMGCR、CYP7A1、SCP2 mRNA表达水平的改变
论文六:中药对兔胆固醇结石模型肝脏HMGCR、CYP7A1、SCP2 mRNA表达的影响
结论
综述:胆固醇结石与脂类代谢关系的研究进展
致谢

(8)幽门螺杆菌与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之间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标本来源
        试剂及来源
        主要仪器
    2.2 实验方法
        试剂配制
        PCR方法检测Hp-DNA
        细菌培养
        胆汁中CagA、VacA蛋白的检测
    2.3 结果判断
    2.4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4 讨论
5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9)糖尿病合并胆结石的超声诊断及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2 结果
3 临床分析
    3.1 糖尿病致过饱和胆汁形成
        3.1.1 脂代谢紊乱
        3.1.2 高胰岛素血症
        3.1.3 胆汁的胆汁酸量和质的异常
    3.2 糖尿病的胆囊改变对成石的影响
    3.3 糖尿病易导致细菌感染在胆固醇结石形成的作用

(10)胆囊胆汁中分泌型粘蛋白、免疫球蛋白及部分电解质浓度在胆囊胆固醇结石形成中相关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研究论文 胆囊胆汁中分泌型粘蛋白、免疫球蛋白及电解质在胆囊胆固醇结石形成中相关性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胆汁中蛋白成分及相关因素对胆固醇结石形成的影响
致谢
个人简历

四、胆囊结石患者胆汁、粘膜和结石需氧菌和厌氧菌脱氧核糖核酸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宏基因组学/培养组学的胆囊炎菌群致病机制研究[D]. 田朕安.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2]抗H.pylori治疗对胆石症胆汁H.pylori DNA及PLA2活性的影响[J]. 朱蔓然,姚卫民,卢如相,朱剑华,郭勇杭.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17(03)
  • [3]胆系疾病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相关性研究[D]. 都芳鹃. 泰山医学院, 2013(01)
  • [4]原发性胆管癌组织中幽门螺杆菌的感染及其参后情况[D]. 贾犇黎. 安徽医科大学, 2012(01)
  • [5]2型糖尿病合并胆石症43例临床分析[J]. 钱红霞,李新胜,赵永才.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13)
  • [6]胆色素结石患者胆道系统幽门螺杆菌的研究[D]. 王晓刚. 安徽医科大学, 2007(08)
  • [7]胆固醇代谢关键基因在胆固醇结石形成中的作用机制研究[D]. 崔云峰. 天津医科大学, 2006(11)
  • [8]幽门螺杆菌与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之间的关系[D]. 包文中. 安徽医科大学, 2006(12)
  • [9]糖尿病合并胆结石的超声诊断及临床分析[J]. 万欣. 中国疗养医学, 2006(02)
  • [10]胆囊胆汁中分泌型粘蛋白、免疫球蛋白及部分电解质浓度在胆囊胆固醇结石形成中相关性的研究[D]. 刘为民. 河北医科大学, 2006(12)

标签:;  ;  ;  ;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