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雄失传及岁月研究

杨雄失传及岁月研究

一、扬雄着作存佚考及系年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肖佳忆[1](2021)在《刍议扬雄笔下的蚕桑及民生观》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扬雄生活在西汉末期的乱世,成、哀二帝淫逸侈靡、吏治腐败、民不聊生,民生问题日益突出。扬雄在"四赋"、《法言》、《太玄》等文中借蚕明理,痛陈民生凋敝现状,缕析民生困厄成因,寻求民生改善良方,劝诫统治者施行"仁政" "不夺百姓膏腴榖土桑柘之地","烝民乎农桑",他建构新的儒家价值体系,体现了 "以民爲本"的政治理念,有"西道孔子"之称。扬雄作品中的蚕桑及民生记载是我们研究西汉蚕农生産生活的重要资料,对於儒家民本思想的发展流变研究有着不可小觑的积极意义。

张淘淘[2](2020)在《《四库提要辨证》探析 ——以经部、史部订补为中心》文中研究表明《四库提要辨证》是民国时期余嘉锡对《四库全书总目》进行集中匡谬、补证的学术着作。全书辨证篇数共四百九十篇,计八十余万字。其以《四库全书总目》为基础,对着录书籍的版本源流、学术价值、撰者生平等内容进行重新考订。对後人更好利用四库文献、重新评估《总目》价值、深入研究乾嘉学术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四库提要辨证》的成书具有两个特点。一是作者漠宋并重治学理念的渗入,使得此书不仅堪当民国四库考据着述之高峰,更因具有较强的思想性而独树一帜;二是此书实自作者十七岁初读《四库全书总目》时开始考证、撰写,一直到辞世前几年才因沉疴所绊,不复更作,因而反映的既不是作者同一时期的学术思想,亦不可代表某一时期的学术水平,偶尔的疏忽在所难免。本文针对《四库提要辨证》这两个鲜明的特征,在前人相关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四库提要辨证》的学术价值与思想意义,并在余嘉锡本人对《四库提要辨证》以终其一生的精力进行增补、修订的基础之上,对其中一些由於作者时代条件限制而未可为定案的条目进行二次订补。全文分为三章:第一部分,即第一章,其包括两方面内容。第一节立足於对余嘉锡前期开始撰写的《四库提要辨证》与後期两部理论着作《目录学发微》、《古书通例》的比较,探讨《四库提要辨证》中余嘉锡对於中国传统目录学思想以及古书体例理论的认识情况;第二、三节探讨余嘉锡辨证《四库全书总目》在考据方法、材料、思想等方面所具备的主观条件。第二部分对《四库提要辨证·经部》、《史部》进行订补,主要着眼於余嘉锡阙疑以俟再考之处,并按照《四库提要辨证》原有的四部分类法列次之。

周宇璇[3](2020)在《高斯得诗歌研究》文中指出高斯得(1201——?),本名斯信,後更名斯得,字不妄,邛州蒲江(今属四川)人,是南宋末年的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其现存着述有《耻堂存稿》八卷,其中诗歌共177首。高斯得一生都处在晚宋社会矛盾中,他的诗歌深刻真实地反映了南宋覆亡前夕的政治腐败、战火纷乱、物价飞涨、民不聊生的情况,《四库全书总目》认爲其诗“足称诗史”。本文主要分爲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文本研究,共分四章:第一章先从整体上考察高斯得的家世、生平及交游情况,然後探讨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及个人经历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第二章首先对高斯得的着述情况进行爬梳概述,其次对《耻堂存稿》的版本进行介绍,并将聚珍本和四库本进行比较,说明本文选用聚珍本的原因。第三章主要分析高斯得诗歌的思想内容,主要包括悯时忧国、抨击奸臣;哀民多艰、反映现实;寄赠送别、兄弟情深及自身形象的书写四个方面。第四章探讨高斯得诗歌的艺术特色,从诗歌用典、以文爲诗、浣花之遗三个方面来阐述。结语部分从总结全文的角度,将高斯得诗歌与同时期的士大夫诗歌比较,概述高斯得诗歌的地位和价值,以期爲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一些借鉴。第二部分是对高斯得诗歌的注释。本文以武英殿聚珍本《耻堂存稿》爲底本,对诗歌中的生僻字词、地名、人名、官职名、典故史实等进行注释,并将其作爲文学研究的辅助,以促进对高斯得及其诗歌成就的理解与认识。

高赟[4](2020)在《北周文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北周文学为研究对象,旨在整体、系统论述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北周文学,还原一个接近历史真实的北周文学,呈现一个清晰的北周文坛,显示北周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文学价值,改变人们对北周文学的认识。北周文学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南北文学快速、密切大融合的成果,在中国文学发展中起着枢纽作用。北周文学因时代、地域、民族、文学演进规律呈现独特的阶段性文学特点。全文除绪论、结论、附录外,分上下编,共八章。上编五章整体、系统论述北周文学的繁荣、文学成果、文学特点,展现它的枢纽作用。下编三章重点研究北周文学独特的、最重要的作家。上编第一章宏观整体鸟瞰北周文学,从北周文学家、北周文学作品、北周文学活动三个方面论证北周文学的繁荣。第二章重点研究对当时和后世影响较大的周文帝宇文泰发起的西魏文体文风改革,论述西魏时期文学作品和西魏对北周文学的贡献。第三章从北周时期政治、文化、社会环境和北周文学的关系论述北周时期的政治、文化、社会环境与北周文学的繁荣密切相关,起着促进作用。北周文、明、武三帝收集和整理中原典籍对华夏文化的绵延不断作出重大贡献。第四章通过北周时期两个文坛和民间文学的文学作品全面系统论述北周文学的繁荣、南北文学融合的文学成果、文学特色。第五章从出土西魏北周墓志视角考察这段时期墓志的演进和文学特点,从一个侧面反映北周文学的文学水平。下编第一章整体论述北周宇文氏文学作品,充分展现北周宇文氏对中国文学的贡献。第二章综合研究王褒及其文学作品。本文考证王褒生年是梁武帝天监十二年(513),卒年是周武帝建德五年(576)。梁宫体诗是一种新体诗,诗人运用这种诗体可以创作任何题材的诗歌。王褒是梁宫体诗的代表诗人。王褒北朝大部分五言诗歌反映他因羁旅异国的现实而引发内心深处的亡国之悲、羁旅之痛、思乡之切、生命之短的各种复杂的沉重心情,呈现“悲”“沉郁”的特色和风格。王褒以边塞乐府诗为代表的诗歌带有“建安风骨”的气息,但与“建安风骨”不同。王褒在创作乐府诗时很大程度上受到他创作宫体诗艺术技巧的影响。王褒五言八句、四句诗创作对唐律诗、绝句的形成作出不可忽视的贡献。王褒入北文章是中国南北朝后期南北文学相融合的成果。第三章综合研究庾信及其文学作品。本文考证庾信在北周任司水下大夫、弘农郡守、司宪中大夫、洛州刺史、司宗中大夫的任期和北周部分交游。庾信入北前十年心态复杂,最终由排斥到感恩、接受,再到主动亲和北周朝廷。庾信在入北前十年,或者说在入北的二十八年中,对故国的悲伤、对故国故土的思归和思念从没有停止过,贯穿始终。这种乡关之思以公元557年十月陈代梁为界显示出细微区别。之前是他对梁朝故国的思归与思念,之后是他对南方故土的思归与思念。《哀江南赋》作于公元557年十二月,主旨是哀梁朝。《三月三日华林园马射赋》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枯树赋》《小园赋》《伤心赋》《竹杖赋》《邛竹杖赋》展现庾信入北初期的生活经历和心态,极具文学价值。五言组诗《拟咏怀二十七首》《奉和永丰殿下言志十首》展现庾信诗歌的文学魅力。庾信在北周创作的宫体艳情诗是他在梁朝创作的宫体艳情诗的基础上有所变化,显出新特点。《燕歌行》在王褒、庾信、高适手中继承并改变,最终使乐府旧题《燕歌行》的传统内容真正变成以边塞为内容的边塞乐府诗。《杨柳歌》是乐府诗,作于庾信入北初期,主旨是自悲身世。庾信创作的宫廷雅乐歌辞反映北周对中原儒家文化的崇拜。《道士步虚词十首》是庾信对道教步虚词的改造,文人步虚词成为表达个人情感的乐府诗体裁。庾信五言八句、四句诗歌创作对唐律诗和绝句的形成作出很大贡献,他创作出一首五言绝句。庾信入北前期部分诗赋文创作呈现“建安风骨”的风貌。《拟连珠》最大可能作于公元557年十月至十二月间,主旨是念王室、悲身世,它的创新表现在三个方面。庾信墓碑传文、墓志铭传文、墓碑志铭辞都各具文学特色。庾信丧母是在西魏,丧母守孝时间是公元555至557年。庾信在北朝真正的隐居时期是公元554至563年。《移虏留使文》非庾信作品。

黄毓芸[5](2019)在《魏晋隋唐方志文献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据《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统计,我国旧志约8200种,占现存中国古籍的十分之一以上。但学界现有的研究重新志而轻旧志,重地理、历史研究而轻文献学研究,早期方志的研究则更为薄弱。魏晋隋唐方志是方志发展的早期阶段,从文献学角度研究这一时期的方志,对方志文献学的理论建设,中国方志的起源、发展及演变,方志史和方志学史的建立,第三(6方志的编纂工作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方志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方志仅指地方性的综合志,广义的方志还包括全国性总志及记述某方面特定内容的专志。论文主要研究狭义方志,着重研究了以下问题。第一,界定魏晋隋唐方志具体范围。历代学者对方志名实、方志起源、方志内涵与外延的看法差别很大。一代有一代之方志。魏晋隋唐方志既具备历代方志共性,也有其时代特徵。论文基於文献用例归纳“方志”的语义发展、“方志”的内涵、特点及其核心要素;从代表性方志学着作、方志整理着作、着录方志的目录着作所举方志归纳方志外延。并据此从广、狭两方面提出能够整合前人观点的方志定义,为魏晋隋唐方志文献的目录、版本、校勘、1佚研究奠定了基础。第二,归纳魏晋隋唐方志总特点。从方志地名沿革、地域分布、体例分类、撰人分布等方面分阶段考察魏晋隋唐方志各自特徵。第三,考察方志着录轨迹的历史演变。梳理魏晋南北朝、隋唐方志在历代目录及其子目中的分布及沿革以求“考镜源流”;考证了官、私、史目录学着作着录魏晋隋唐方志的误录、同书异名、同名异书、卷数异、撰人异等情况。第四,整理魏晋隋唐方志文本和考证魏晋隋唐方志1本。分析总结魏晋隋唐方志1佚成果现状,补充已有1本漏1方志佚文、新1方志佚书,校勘佚志佚文及现存方志文本;从版本学角度对这一时期的现存和1本方志进行考察,梳理已有的方志版本研究成果并做了专题研究。第五,魏晋隋唐方志方言材料的整理与考证。方言材料包括语音(音韵)、文字、词汇、训诂、语法等不同类别,论文主要研究其中的词汇材料,并从文献学角度考证了其中的异文、名物、风俗、地理及历时与共时的演变,旨在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方志中方言资料的整理、1录及数字化工程”的研究提供资料;又是一次从中国古典文献学角度对语言文字学文献进行整理、研究的有益尝试。

江江[6](2019)在《扬雄官箴辑校研究》文中认为箴文是一种古老的文学体裁,起源於“官箴王阙”,扬雄是第一位着力从事岁文创作的文人。面对西汉後期复杂的政治变局,扬雄不满於辞赋“竞爲侈丽闳衍之词,没其风谕之义”,创作了系统的十二州二十五官箴。本文由五个部分组成。绪论对论文的选题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展开介绍。第一章以《古文苑》爲底本,广泛参考《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後汉书》李贤注、《初学记》等类书、总集、诗文古注,同时吸收明清以来的校勘成果,对扬雄官箴进行辑校。我们发现在扬雄官箴异文中,同义词占了较大比例。第二章探究扬雄官箴的僞篇问题,分析发现除《司空箴》、《太常箴》、《尚书箴》、《博士箴》四箴之外,扬雄官箴其它篇目的真僞亦有值得怀疑之处。同时扬雄官箴依附於总集、类书、诗文古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以片段存世,其真僞不能以片段论全篇。第三章对扬雄官箴的引经情况展开分析。扬雄是西汉中後期的经学家,其官箴直接征引《易》十三处,《书》十二处,《诗》十二处,《春秋》十六处,对《礼》的直接征引相对较少。扬雄官箴援引五经古义,既使箴諌之辞凝练委婉,也藉五经的权威性增强了箴文的説服力,是西汉中後期臣僚、学者热衷於引经据典的实例,反映了当时以经治国政策对文人创作的影响。第四章通过扬雄官箴分析中国古代单篇文献的流传,我们可以发现依附於总集、类书,依附於古注,全篇和片段共存,辗转承用,文字多歧等特点。

任淑莉[7](2019)在《宋元浙江方志文献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宋元方志处于方志发展的成熟和完备阶段,其中浙江地区方志存量大、质量佳,保存了不少语言、历史、自然、社会等各方面研究的珍贵材料。目前学界对宋元浙江方志的研究尚不系统,也不够深入。散佚的宋元方志辑佚成果需做较为完备而全面的补辑,方志中的方言资料是反映当地社会历史文化状况的“活化石”,既是一种宝贵的历史文献,又是非常值得整理的语言文字学文献,至今没有人做过整理和考证。论文基于文献学角度,对我国宋、元两代编纂成书的浙江地方志文献(包括18部现存方志(残志)及161部亡佚方志)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全文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界定了研究范围,阐述了选题意义、研究方法和创新点,并对目前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第二部分根据历代目录,参考相关方志研究成果,考订取舍,整理《宋元浙江方志存佚总目》;考察了宋元浙江方志的分布特点;对宋元浙江方志名称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宋元浙江方志整体特点。第三部分考察了宋元浙江方志在历代史志目录、补史目录、官书目录、私家目录中的分布情况,系统梳理现存主要目录对宋元浙江方志的着录信息,整理《宋元浙江方志目录着录表》;结合宋元以来各类地理志、史注、类书、文集笔记等,对历代目录着录宋元浙江方志存在的方志误录、作者名号、卷帙及同书异名现象进行了考证。第四部分遍检宋元以来各类文献,综合各家所辑,在刘纬毅辑本75种方志基础上,补辑宋元方志46种,整理《宋元浙江方志辑佚稿》;对刘纬毅《宋辽金元方志辑佚》存在的方志误录,佚文误辑、多辑、漏辑等进行了辩证;对补辑佚文中文献记载互异、内容史实有疑的条目进行了考证。第五部分从时代、体类、地域三个方面,对两宋及元代浙江方志编纂总体情况进行了概述;梳理了浙江方志的作者背景,考察了作者籍贯、时任官职、修志职务等,制成《宋元浙江方志作者一览表》;结合编纂方式、编纂目的、编纂条件及出版经费来源,对宋元浙江方志的编纂特点进行了整体研究;从体裁、篇目结构与文字表现形式三个方面,对宋元浙江方志编纂体例进行了考察;以宋元“四明六志”为例,探讨了续修方志体例的继承与发展。第六部分是宋元浙江方志方言资料整理与研究专题。论文以现存18部宋元浙江方志与所辑1543条佚文为文本范围,对宋元浙江方志中334个方言词进行了辑录、考释;结合古今书证,考察方言词的历史源流嬗变,追溯较早源头、文献用例、通行地域等。

韩中慧[8](2019)在《中唐梁肃《梁补阙集》研究与整理》文中研究表明在中唐大历、贞元时期,梁肃以文章盛名誉满儒林,曾三职齐署,清贵显要,然而在中唐文学史、思想史中的叙述空间却一直较为狭窄、微弱,其着述《梁补阙集》《删定止观》等尚存于世。《梁补阙集》写本、刻本今已俱亡。别集中惟有清抄本两卷尚存于世,分别是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清小云谷抄本两卷,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藏清小云谷抄本两卷,王子霖藏清道光十一年(1831)汪饮泉抄本和王绶珊藏清抄本(旧藏上海图书馆)。前两种抄本,同出一源,即清嘉庆赵坦小云谷抄本。王子霖藏本疑因文革浩劫而湮灭不存,王绶珊藏清抄本已由上海图书馆归还民间藏家,亦不知所踪。对中唐学术史中的梁肃及其所记叙的文士思想,梁肃着述的版本研究等,学界研究一直比较薄弱,缺少系统的梳理和论述。笔者整理研究的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藏清小云谷抄本《梁补阙集》学者从未关注过。笔者的成果主要由“研究篇”“整理篇”两部分组成。“研究篇”内容包括:第一,笔者借助叙述史的概念,整合涉及梁肃的主要史料,对梁肃家世谱系、仕履变迁进行考述,重建梁肃的家世历史记忆与“清贵显要”的文士地位,并讨论从中唐至两宋、明清时期梁肃形象的变迁问题。第二,从传统版本学视角出发,对梁肃目前存世的所有着述版本进行溯源,考辨其源流、递藏、文本形态等,对《梁补阙集》异文分布等进行详细考述,重新探讨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所藏清小云谷抄本的文献整理价值。第三,《梁补阙集》文本呈现史学化倾向,与唐代文史交融的历史观念和学术理路相关,本论文重新归纳、讨论梁肃以及他所叙述的一批中唐文士们在面对颠沛动荡、人心败坏的乱象之下,如何重建、恢复世俗社会的道德伦理秩序与复苏人心的过程,试图还原梁肃及其交往的文士们的外部实践活动和内在心灵世界。“整理篇”系《梁补阙集》整理成果。整理方法以标点、校勘、注释等为主。以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藏清嘉庆小云谷抄本为底本,《文苑英华》(中华书局1966年版)和北京图书馆所藏傅增湘校周叔弢藏影宋钞本《文苑英华》校勘记、南宋绍兴九年(1139)临安府刻本《唐文粹》中的梁肃文章等为参校本,以《毘陵集》(《四部丛刊》本影印清赵怀玉亦有生斋刻本)、宋明清旧志、《佛祖统纪》《佛祖历代通载》等和存世碑志等为部分篇章的对校材料。部分成果参考岑仲勉《唐集质疑》,蒋勋《大历诗人研究》,胡大浚、张春雯点校本《梁肃文集》等。

张婉[9](2019)在《《韩诗》辑佚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韩诗》作为三家《诗》之中最晚亡佚的文献,在各种典籍之中存留了大量的佚文,今按时代顺序,首先通过梳理《韩诗》自汉代成书之後到宋代亡佚之前在各官修目录、史志目录、私家目录等之中的着录情况,推定《韩诗》文本的流传情况,以明确《韩诗》亡佚之前的文本状态。然後考察《韩诗》自成书之後在历朝历代的研究情况、文本研究特点等,以明确《诗考》成书之前,《韩诗》佚文的存世状况,及《诗考》成书之後,《韩诗》辑佚以此开端的发展情况等。最後通过对《韩诗》辑佚着作的整理,比勘佚文,论说优劣,以期对《韩诗》辑佚过程能有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和认知。

李西美[10](2019)在《《汉书·艺文志·诸子略》杂家书汇考》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班固《汉书·艺文志·诸子略》所着录的杂家书爲考察对象。这类书计有孔甲《盘盂》、《大》、《伍子胥》、《子晚子》、《由余》、《尉缭》、《尸子》、《吕氏春秋》、《淮南内》、《淮南外》、《东方朔》、《伯象先生》、《荆轲论》、《吴子》、《公孙尼》、《博士臣贤对》、《臣说》、《解子簿书》、《推杂书》、《杂家言》等,共二十家。本文对有关以上书的研究资料进行全面搜集、系统分类与整理,然後以作品爲单位,分别从历代着录、诸家论说、作者传记三个角度归纳总结,形成汇考。以这一方式对《汉书·艺文志》所着录的杂家书进行较爲系统的研究。本文的体例要点是:按《汉书·艺文志》的着录顺序排列各书,并爲每部书编写序号,以方便检阅;重点考察作者生平事迹、成书年代及其真僞、版本、历代公私书目及文献着录、作品评论。

二、扬雄着作存佚考及系年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扬雄着作存佚考及系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四库提要辨证》探析 ——以经部、史部订补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四库提要辨证》总论
    第一节 《四库提要辨证》与《古书通例》、《目录学发微》学术思想之比较
    第二节 《四库提要辨证》之考据特色
    第三节 《四库提要辨证》之道德批判色彩
第二章 《四库提要辨证·经部》订补
    第一节《易》类
    第二节《书》类
    第三节《诗》类
    第四节《孝经》类
    第五节 小学类
第三章 《四库提要辨证·史部》订补
    第一节 正史类
    第二节 纪事本末类
    第三节 别史类
    第四节 杂史类
    第五节 杂史类存目
    第六节 传记类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高斯得诗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本文的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高斯得及其诗歌的研究现状
    三、本文的研究方法及构成
第一章 高斯得的家世、生平及交游
    第一节 高斯得的家世及生平经历
        一、时局背景
        二、魏、高二家族
        三、仕宦经历
    第二节 高斯得的师承及交游情况
        一、高斯得的师承
        二、高斯得的交游
第二章 高斯得的着述及其版本研究
    第一节 高斯得着述概说及着录情况
        一、高斯得的着述概说
        二、《耻堂存稿》的着录情况
    第二节 《耻堂存稿》的版本概述
        一、现存版本流传述略
        二、聚珍本与四库本异同比较
第三章 高斯得诗歌的思想内容
    第一节 悯时忧国,抨击奸臣
    第二节 哀民多艰,反映现实
    第三节 寄赠送别,兄弟情深
    第四节 自身形象的书写
第四章 高斯得诗歌的艺术特色
    第一节 因事援典,入木三分
    第二节 自序自注,以文爲诗
    第三节 激昂沉郁,浣花之遗
结语
《耻堂存稿》诗歌注
    凡例
    《耻堂存稿》卷六
        五言古诗
        暮春卽事
        次王秉纯投赠三十韵
        送徐景说归三衢
        思耕亭
        觞客海棠下以东坡丝丝红萼是乡人之句分韵予得丝字
        爲温乐堂五绿亭解嘲
        题黄岩蔡氏青在亭
        游巾山得晴字
        次韵徐景说见寄并呈牟存叟
        迓杜丞相舣舟白鹤山下有感
        龟溪卽事五首
        送不浮弟归金陵
        不浮次韵予亦再赋
        读谢章奏疏赋朝阳吟
        吏道
        物贵
        增赋
        桑贵有感
        刧桑叹
        次韵不浮问疾末章及蝗
        题钱可则芡雪庵
        酒阑
        蜀酒
        端午日觞客东湖,遇雨,移饮寿台楼,分韵得壁字
        赠道士刘友鹤
        读哲宗长编
        近者昌言多出诸贤之後有感一首
        生日自嘲
        次韵俞掞县尉见赠钓台赋梅
        齿落
        次韵功远兄惠诗见劳
        赠蜀僧钦师
        次韵李通甫赋中秋
        送刘养源游吴中
        次韵不浮和东坡端午游真如寺
        平生欲一游金陵而不得再用韵简不浮
        不浮欲卜居霅川而未决,再用韵趣之
        不浮弟摄兴国守书趣其归
        次韵王深道领客登翠屏
        题王茂悦郴州白水奇清园
        书室揭刘元城陈了斋像以自厉
        次韵詹丞贺得祠
        感事
        鬼瞰吟
        次刘养源见寄二十韵
        要君
        五月
        次韵方泳道(沂)见寄
        次韵王深道见寄
        次韵刘友鹤端午三首
        道中遇雨
        送王深道赴荆门教授
        次韵北涧禅师留别
        中秋独坐有感
        又中秋分韵得处字
        自叙六十韵
        池荷就衰有感
        九日分韵得花字
        学诗
        读书
        读荆轲传
        九日会客面岳亭,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分韵得采字诗
        谢郑如晦饷酒
    《耻堂存稿》卷七
        七言古诗
        题天台夏肯甫晓山亭诗
        题赵致道茅斋
        五月六日约诸友游北山,舟已具,而予偶不能出,诸友和坡公法华寺诗,亦赋一首
        刘友鹤以诗赠别,次韵送之
        时雪应祷,周子车和东坡所次柳子玉韵见贻,用韵答赋
        出其东门行
        禹柏行
        题浯谿寺
        次韵王深道寄题其弟敏道菊山
        次韵不浮弟自金陵相过
        再次韵
        絶交行
        物贵日甚
        次韵徐景说赠安象祖
        次韵刘养源见寄
        次韵王深道见寄
        次韵张?见寄
        西湖竞渡游人有蹂践之厄
        三丽人行
        次韵周子车喜雨
        次韵雪寒郡中粜米养源有赋
        莫恃势行
        次韵赵郎中与訔泛舟之作
        编局
        官田行
        读陆逵常簿奏篇喜而有赋
        和刘养源
        读梅福传有感
        记二首儿四日雷二异
        鸡祸诗
        冬大雷电
        孤愤吟四十韵
        送庸斋赴召
        闲中读书次第
        园中读书
    《耻堂存稿》卷八
        五言律诗
        次韵养源避暑西湖
        次韵戴石屏见寄
        晚秋
        江夫人挽诗
        病起二首
        鹤林吴尙书挽诗二首
        吴参政(渊)挽诗三首
        题林屋洞天
        陈枢密(宗礼)挽诗二首
        书事四首
        耽书
        端午小饮分韵得身字
        立春日集杜句二首
        五言长律
        存斋牟端明挽诗
        邹枢密应龙挽诗
        读天台侍郎黄公宜神道碑
        奏院豫七弟挽诗
        挽亡弟豫九制参诗
        七言律诗
        谿亭春日二首
        送胡吏部颖赴阙
        建宁府鹿鸣宴诗
        题张志山留稿
        劝农有感三首
        次韵赵庸斋贺除闽漕
        庸斋再赋予亦再和
        次韵养源双溪阁野眺
        送不浮赴沿江制参二首
        次韵上饶温淳投赠
        送饶漕
        次韵戴石屏见简二首
        送史深之入蜀
        次韵施秀才新楼有赋
        饮牡丹
        夜坐有感
        次韵赵庸斋见寄
        邓侍郎再和予亦再答
        春日偶成
        七言絶句
        蜀锦亭
        孤愤吟十三首
        闻杨元极去国
        题爱梅亭
        题同濂阁
    辑补
        乐语
        台州宴包知府乐语
        宴建宁知府赵尚书乐语
        建宁府宴徐意一知院乐语
        次魏明己表弟韵送刘长翁赴福建仓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高斯得年谱
    附录二 龚璛《耻堂存稿》序
    附录三 四库馆臣《耻堂存稿》提要
    附录四 卢文弨《高耻堂稿跋》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4)北周文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北周文学时段界定
    二 北周文学研究现状与综述
    三 论文框架、内容、方法和解决的问题
上编
    第一章 北周文学概况
        第一节 北周文学家
        一、北周文学家的构成
        二、北周文学家的特点
        第二节 北周文学作品
        一、北周文学家文集的存佚
        二、北周单篇文学作品的存佚
        第三节 北周文学活动
        一、北周文学活动的方式
        二、北周文学活动的成果
    第二章 北周文学的艰难发展——西魏时期文学研究
        第一节 西魏时期社会状况
        一、周文帝宇文泰西魏改革
        二、西魏时期社会思潮
        第二节 西魏时期文学政策——西魏文体文风改革
        一、文体文风革新的倡导者
        二、时代背景和改革起因
        三、改革内容和终止原因
        四、改革影响与评价
        五、西魏文体文风改革与北周文学
        第三节 西魏时期文学作品研究
        一、实用的文章创作
        二、托物言志的抒情小赋
        第四节 西魏对北周文学的贡献
        一、西魏为北周文学奠定稳定的政治环境
        二、西魏实际掌权者周文帝宇文泰培养爱好文学的北周接班人
        三、西魏时期文学特色影响北周文学
    第三章 北周文学的发展空间——政治、文化、社会环境
        第一节 北周时期文学的政治环境
        一、北周前期政治特点:主相斗争
        二、北周政治环境
        三、北周政治环境与北周文学
        第二节 北周时期文学的文化环境
        一、古籍整理
        二、露门学
        三、通道观
        第三节 北周时期文学的社会环境
        一、北周统治思想儒教与北周文学
        二、北周佛教的坎坷经历与北周文学
        三、北周道教的兴盛与北周文学
    第四章 繁荣的北周文坛——长安、江陵文坛
        第一节 北周文学中心:长安文坛
        一、北周本土文人文学作品研究
        二、北周南朝文人文学作品研究
        三、北周邺下文人文学作品研究
        第二节 北周江陵后梁文坛
        一、北周时期后梁萧氏政权
        二、北周江陵后梁萧氏文学集团
        第三节 北周民间文学研究
        一、谣谚及其特点、价值
        二、北周谣谚
    第五章 西魏北周出土文献——墓志“文学”研究
        第一节 出土西魏北周墓志概况
        第二节 出土西魏墓志及其文学研究
        第三节 出土北周墓志及其文学研究
下编
    第一章 北周宇文氏文学作品研究
        第一节 北周帝王文学作品研究
        一、孝闵帝宇文觉
        二、明帝宇文毓
        三、武帝宇文邕
        四、宣帝宇文赟
        第二节 北周宇文皇族文学作品研究
        一、周诸王
        二、宇文护
    第二章 王褒及其文学作品研究
        第一节 王褒生平和仕历
        一、王褒生卒年考
        二、王褒生平和仕历
        第二节 王褒诗歌研究
        一、王褒五言诗
        二、王褒乐府诗
        三、王褒对唐律诗和绝句的贡献
        第三节 王褒文研究
        一、书
        二、碑
        三、其他文章
    第三章 庾信及其文学作品研究
        第一节 庾信平生最萧瑟——庾信生平和仕历研究
        一、庾信梁朝重要仕历和事件
        二、庾信北朝仕历
        三、庾信北周交游考
        四、小结
        第二节 庾信北朝前期心态研究——入北前十年
        一、第一阶段:公元 554 年 —— 平和、担忧、悲伤、思归、隐逸、旷达
        二、第二阶段:公元 555 年至 557 年八月 —— 悲伤、自责、排斥、思归、隐逸、期待
        三、第三阶段:公元 557 年九月至 560 年 —— 感恩、悲伤、反思、思归、隐逸
        四、第四阶段:公元 561 年至 563 年 —— 接受、主动、悲伤、思归
        五、小结
        第三节 暮年诗赋动江关——庾信北朝诗赋研究
        一、庾信北朝赋
        二、庾信北朝诗歌
        三、庾信入北前期诗赋“建安风骨”的再现
        第四节 庾信北朝文研究
        一、连珠
        二、碑志
        第五节 庾信及其文学作品相关问题考辨
        一、庾信丧母守孝考
        二、庾信北朝隐逸考
        三、庾信部分诗文考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西魏北周史事、北周文学编年
    附录二 北周文学作品编年简表
    附录三 北周文学体裁与作品简表
    附录四 出土西魏北周墓志文献简表
    附录五 庾信部分五言诗平仄韵
后记
博士期间学术成果

(5)魏晋隋唐方志文献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对象、范围与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重点与难点
第一章 魏晋隋唐方志概述
    第一节 “方志”界定
    第二节 魏晋隋唐方志概况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魏晋隋唐方志着录与考证
    第一节 魏晋隋唐方志的着录、分布与沿革
    第二节 魏晋隋唐方志着录考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魏晋隋唐方志辑佚
    第一节 佚书与辑佚
    第二节 魏晋隋唐方志辑佚述略
    第三节 魏晋隋唐方志补辑与考证
    第四节 魏晋隋唐佚志佚文校勘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魏晋隋唐方志版本专题研究
    第一节 《华阳国志》的版本
    第二节 唐颜真卿《吴兴地记》(《石柱记》)版本
    第三节 唐樊绰《蛮书》的版本
    第四节 唐陆广微《吴地记》的版本
    第五节 唐莫休符《桂林风土记》的版本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魏晋隋唐方志校勘专题研究
    第一节 《华阳国志》校勘研究
    第二节 《吴兴地记》(《石柱记》)校勘
    第三节 《桂林风土记》校勘集补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魏晋隋唐方志方言材料辑考
    第一节 方言文献及方志方言材料的价值
    第二节 魏晋隋唐方志方言材料的搜集与判定
    第三节 魏晋隋唐方志方言词考证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魏晋隋唐方志整理与研究成果汇总表
附录二:魏晋隋唐方志总目
附录三:魏晋隋唐方志同书异名、同名异书表
附录四:魏晋隋唐方志辑本简表
附录五:魏晋隋唐方志佚文整理总谱
附录六:魏晋隋唐方志方言词表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扬雄官箴辑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扬雄官箴辑校
    (一) 《光禄勳箴》辑校
    (二) 《卫尉箴》辑校
    (三) 《太仆箴》辑校
    (四) 《廷尉箴》辑校
    (五) 《大鸿驴箴》辑校
    (六) 《宗正箴》辑校
    (七) 《大司农箴》辑校
    (八) 《少府箴》辑校
    (九) 《执金吾箴》辑校
    (十) 《将作大匠箴》辑校
    (十一) 《城门校尉箴》辑校
    (十二) 《上林苑令箴》辑校
    (十三) 《司空箴》辑校
    (十四) 《太常箴》辑校
    (十五) 《尚书箴》辑校
    (十六) 《博士箴》辑校
    (十七) 残篇辑校
二、扬雄官箴“伪篇”研究
    (一) 关於扬雄官箴篇目的文献着录
    (二) 《司空箴》辨伪
    (三) 《太常箴》辨伪
    (四) 《尚书箴》辨伪
    (五) 《博士箴》辨伪
    (六) 扬雄官箴其它篇目的真伪质疑
三、扬雄官箴引五经考
    (一) 扬雄官箴引《易》考
    (二) 扬雄官箴引《书》考
    (三) 扬雄官箴引《礼》考
    (四) 扬雄官箴引《诗》考
    (五) 扬雄官箴引《春秋》考
    小结
四、从扬雄官箴看中国古代单篇文献的流传
    (一) 依附於总集、类书
    (二) 依附古注
    (三) 全篇和片段并存
    (四) 辗转承用
    (五) 文字多歧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7)宋元浙江方志文献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意义
        (一)为宋元历史、自然、社会各方面研究提供方志文献依据
        (二)为宋元语言及方言研究提供新语料
        (三)为新方志的编纂和中国方志史的编写提供经验和资料
    三、研究现状
        (一)宋元浙江方志的整理
        (二)宋元浙江方志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
        (一)文献考证法
        (二)统计分析法
        (三)比较法
    五、研究创新点
        (一)对宋元浙江方志的系统文献学考察
        (二)对宋元浙江方志的全面补辑和佚文校勘
        (三)首次关注宋元方志中的方言材料,拓展学术视野
        (四)研究成果创新
第一章 宋元浙江方志概况
    第一节 宋元浙江方志数量
    第二节 宋元浙江方志名称
    第三节 现存宋元浙江方志提要
    第四节 宋元浙江方志特点
第二章 宋元浙江方志着录研究
    第一节 宋元浙江方志在历代目录的分布
    第二节 宋元浙江方志着录考
        一、方志误录
        二、作者名号
        三、方志卷帙
        四、同书异名
第三章 宋元浙江方志辑佚
    第一节 辑佚原则与方法
        一、辑佚原则
        二、辑佚方法
    第二节 《宋辽金元方志辑佚》辩证
    第三节 《宋元浙江方志集成》辨误
    第四节 宋元浙江方志补辑与考证
第四章 宋元浙江方志编纂研究
    第一节 总体概况
        一、两宋浙江方志编纂概况
        二、元代浙江方志编纂概况
    第二节 编纂群体研究
        一、作者数量与修志模式
        二、职务分工及特点
        三、修志群体的身份构成
    第三节 编纂特点与刊刻
        一、资料收集与编纂方式
        二、编纂目的
        三、编纂条件
        四、出版经费来源
    第四节 编纂体例及特点
        一、宋元浙江方志体例情况
        二、宋元浙江方志体例特点
        三、续修方志体例的继承与发展
第五章 宋元浙江方志方言资料整理与研究专题
    第一节 宋元浙江方志方言词的搜集与整理
        一、方志直接注明引用文献方言材料
        二、利用判定标记提取方志活方言
        三、参照前代及同代文献勾稽方言词
    第二节 宋元浙江方志方言词的考释方法
    第三节 宋元浙江方志方言词考释
        一、方志引文献方言词考释
        二、方志引活方言词考释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宋元浙江方志辑佚稿》
    凡例
    方志目录
    (一)临安府(今浙江杭州)
    (二)嘉兴府(今浙江嘉兴)
    (三)安吉州(今浙江湖州)
    (四)建德府(今浙江建德)
    (五)婺州(今浙江金华)
    (六)绍兴府(今浙江绍兴)
    (七)庆元府(今浙江宁波)
    (八)瑞安府(今浙江温州)
    (九)台州(今浙江临海)
    (十)衢州(今浙江衢州)
    (十一)处州(今浙江丽水)
附录二 《宋元浙江方志方言词表(参照文献勾稽)》
附录三 《宋元浙江方志记音词表》
附录四 《宋元浙江方志俗语词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8)中唐梁肃《梁补阙集》研究与整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缘由
    二、整理研究现状
    三、整理研究方法
    四、整理研究意义
研究篇
    第一章 叙述史中梁肃形象变迁考
        第一节 从汉晋到隋唐:梁肃观念中的家世谱系
        第二节 清贵显要与如履薄冰:梁肃仕履变迁考
        第三节 从中唐至两宋:从“名儒善士”到释家弟子
        第四节 从两宋至明清:梁肃成为古文运动的“草蛇灰线”
        第五节 叙述模式:梁肃形象被逐渐淡忘的文本原因
    第二章 梁肃存世着述版本考
        第一节 梁肃文集版本及其篇数考
        第二节 《删定止观》版本考
        第三节 《梁补阙集》异文研究
    第三章 《梁补阙集》中的学术理路与文士选择
        第一节 《梁补阙集》中的史学化倾向
        第二节 《梁补阙集》中的“学术”与“人心”
        第三节 《梁补阙集》中的世俗想象与个人选择
整理篇
    整理说明
    梁补阙集
        梁补阙集卷上
        受命宝赋并序
        西伯受命称王议
        为太常答苏端驳杨绾谥议
        天台法门议
        止观统例
        《神仙传》论
        四皓赞并序
        三如来画像赞并序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石幢赞并序
        药师琉璃光如来画像赞并序
        绣像观世音菩萨像赞并序
        地藏菩萨赞并序
        药师琉璃光如来绣像赞并序
        壁画三像赞并序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像赞
        大罗天尊画像并序
        药师琉璃光如来画像赞并序
        绣西方像赞并序
        释迦牟尼如来像赞
        兵箴
        磻溪铭并序
        圯桥石表铭并序
        心印铭陈谏序
        唐丞相邺侯李泌文集序
        毗陵集后序
        补阙李君前集序
        导引图序
        观石山人弹琴序
        游云门寺诗序
        中和节奉陪杜尚书宴集序
        秘书监包府君集序
        晚春崔中丞林亭会集诗序
        贺苏、常二孙使君邻郡诗序
        周公瑾墓下诗序
        送谢舍人赴朝廷序
        奉送泉州席使君赴任序
        送李补阙归少室养疾序
        送耿拾遗归朝廷序
        送朱抬遗赴朝廷序
        送窦拾遗赴朝廷序
        送韦拾遗归嵩阳旧居序
        奉送刘侍御赴上都序
        送周司直赴太原序
        送前长水裴少府归海陵序
        送皇甫七赴广州序
        送张三十昆季西上序
        送郑子华之东阳序
        送灵沼上人游寿阳序
        送沙门鉴虚上人归越序
        送皇甫尊师归吴兴卞山序
        送韦十六进士及第后东归序
        送元锡赴举序
        《维摩经略疏》序
        陪独孤常州观讲《论语》序
        梁补阙集卷下
        吴县令厅壁记
        河南府仓曹参军厅壁记
        郑县尉厅壁记
        昆山县学记
        通爱敬陂水门记
        盐池记
        李晋陵茅亭记
        京兆府司录西厅卢氏世官记
        常州建安寺止观院记
        祗园寺净土院志
        汉高士严君钓台碑
        天台智者大师碑并序
        越州开元寺律和尚塔碑铭并序
        梁高士碣
        外王父赠秘书少监东平吕公神道表铭
        睦王墓志铭
        给事中刘公墓志
        侍御史摄御史中丞赠尚书户部侍郎李公墓志
        房正字墓铭
        明州刺史李公墓志铭
        虔州刺史李公墓志铭
        越州长史李公墓志铭
        舒州望江县丞卢公墓志铭
        郑州新郑县尉安定皇甫君墓志铭
        恒州真定县尉独孤君墓志铭
        郑处士墓志
        陇西李君墓志
        着作郎赠秘书少监权公夫人李氏墓志
        监察御史李君夫人兰陵萧氏墓志铭
        郑州原武县丞崔君夫人源氏墓志铭
        衢州司士参军李君夫人河南独孤氏墓志
        杭州临安县令裴君夫人常山阎氏墓志
        德州安得县丞李君夫人梁氏墓志
        朝散大夫使持节常州诸军事守常州刺史赐紫金鱼袋独孤公行状
        祭独孤常州文
        祭李祭酒文
        祭李虔州文
        为独孤常州祭福建李大夫文
        为人祭柳侍御史文
        为独孤郎中祭皇甫大夫文
        为杜尚书祭刘侍御文
        为常州独孤使君祭李员外文
        为雷使君祭孟尚书文
        为杜东都祭窦庐州文
        为杜尚书祭殁将文
附录
    [崔恭]唐右补阙梁肃文集序
    梁肃佚文汇编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9)《韩诗》辑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中文摘要
学位论文英文摘要
绪论
第一章 《韩诗》相关文献及流传情况
    第一节 《韩诗》相关文献体例
    第二节 《韩诗》文本流传
    第三节 《薛君韩诗章句》和赵晔的《韩诗》着作
第二章 汉代的《韩诗》传授、着述
    第一节 汉代《韩诗》传授
    第二节 汉代文献中的《韩诗》佚文
第三章 《韩诗》辑佚的准备期——三国到唐代的《韩诗》文献
    第一节 三国到南北朝时期的《韩诗》文献情况
    第二节 隋唐时期的《韩诗》
    第三节 三国至唐代《韩诗》存佚文献的意义
第四章 《韩诗》辑佚的发端期——宋代到明代的《韩诗》文献辑佚和研究
    第一节 宋代《韩诗》相关着作
    第二节 元代《韩诗》研究情况
    第三节 明代《韩诗》研究
    第四节 宋代到明代《韩诗》研究论说
第五章 《韩诗》辑佚的完成期——清代《韩诗》辑佚
    第一节 清代《韩诗》辑佚的基本情况和着作
    第二节 清儒《韩诗》辑佚论说
综论
附录一 史传记载可考《韩诗》学者
附录二 史志、官修、私家目录的《韩诗》文献着录情况
参考文献

(10)《汉书·艺文志·诸子略》杂家书汇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本论文的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状况分析
    三、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
凡例
01.孔甲《盘盂》
    历代着录
    诸家论说
    考证
02.《大(?)》
    历代着录
    诸家论说
    考证
03.《伍子胥》
    历代着录
    诸家论说
    作者传记
    考证
04.《子晚子》
    历代着录
    诸家论说
    考证
05.《由余》
    历代着录
    诸家论说
    作者传记
    考证
06.《尉缭子》
    历代着录
    诸家论说
    考证
07.《尸子》
    历代着录
    诸家论说
    考证
08.《吕氏春秋》
    历代着录
    诸家论说
    作者传记
    考证
09.《淮南内》
    历代着录
    诸家论说
    作者传记
    考证
10.《淮南外》
    历代着录
    诸家论说
    考证
11.《东方朔》
    历代着录
    诸家论说
    作者传记
    考证
12.《伯象先生》
    历代着录
    诸家论说
    考证
13.《荆轲论》
    历代着录
    诸家论说
    作者传记
    考证
14.《吴子》
    历代着录
    诸家论说
    考证
15.《公孙尼》
    历代着录
    诸家论说
    考证
16.《博士臣贤对》
    历代着录
    诸家论说
    作者传记
    考证
17.《臣说》
    历代着录
    诸家论说
    考证
18.《解子簿书》
    历代着录
    诸家论说
    考证
19.《推杂书》
    历代着录
    诸家论说
    考证
20.《杂家言》
    历代着录
    诸家论说
    考证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扬雄着作存佚考及系年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刍议扬雄笔下的蚕桑及民生观[J]. 肖佳忆. 蜀学, 2021(01)
  • [2]《四库提要辨证》探析 ——以经部、史部订补为中心[D]. 张淘淘. 山东大学, 2020(09)
  • [3]高斯得诗歌研究[D]. 周宇璇. 广西大学, 2020(07)
  • [4]北周文学研究[D]. 高赟.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11)
  • [5]魏晋隋唐方志文献学研究[D]. 黄毓芸.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6)
  • [6]扬雄官箴辑校研究[D]. 江江. 山东大学, 2019(09)
  • [7]宋元浙江方志文献学研究[D]. 任淑莉.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3)
  • [8]中唐梁肃《梁补阙集》研究与整理[D]. 韩中慧. 宁夏大学, 2019(02)
  • [9]《韩诗》辑佚研究[D]. 张婉.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3)
  • [10]《汉书·艺文志·诸子略》杂家书汇考[D]. 李西美. 温州大学, 2019(01)

标签:;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