妄想等于经济价值——安迪·克卢夫管理思想解读

妄想等于经济价值——安迪·克卢夫管理思想解读

一、偏执等于经济价值——解读安迪·克鲁夫的管理思想(论文文献综述)

谢冠一[1](2019)在《基于空间整体性的室内设计方法研究》文中指出如果说建筑是庇护身体的场所,那么内部空间显然就是建造行为的原始动机。然而建设程序的割裂现象表明两个领域之间缺乏足够的互动和对话,从专业教育方面看,两者的方法和体系更是呈现明显分离的发展轨迹。作为专门化的职业,室内设计从诞生伊始就流露出与建筑专业在价值观念和思考方式上的普遍分立。时代背景、社会意识和服务对象是两者之间观念差异的决定性因素,直接影响了对空间概念的认知和各自的设计取向,成为干扰建筑整体性的客观矛盾。这是本文有关设计方法研究的主要着眼点。科学系统论将整体性作为系统的基本特征,并提供了实现整体性的两种可能。如果将建筑比作一个复杂系统,那么建筑的整体性存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个反向的实施路径。这就意味着现实分立的建筑本体和建筑内部,可以从各自立场出发“自外而内”或“自内而外”地走向整体。而哲学、绘画、建筑领域的多元空间概念为“男性-女性、学术-工匠、公共-日常”这些相对关系提供了消解矛盾的方法启示。这是本文研究中有关设计方法对接的重要结合点。室内设计可以通过三条路径从具体方法上走向建筑整体:从空间概念出发走向具象体验;从材质工艺出发走向空间操作;从内部设施出发走向整体思维。它们以室内设行业内的三个主要内容为切入点,对照矛盾双方的逻辑与立场,利用建筑空间的抽象-具象、视觉-感知、实体-虚体等相对关系的可转换性,通过视角转换、要素转换和图底转换的方法以及相应的步骤,达到消解矛盾和统一秩序的意图,逐步走向对方立场并实现有机统一。在快速建设或建筑更新的语境中,上述方法对于两个专业的一线从业者来说,具有实践和借鉴的价值。

周欣[2](2016)在《现代西方设计批评研究》文中指出从价值的角度来看,现代西方设计具有典型的二元性。一方面,它是西方工业文明和消费社会共同催生的产物,设计有助于产品赢得利润,这使它染上了功利的色彩;而另一方面,它又携带着源自启蒙运动的崇高“基因”,对平等、民主等价值的实现锲而不舍,致力于服务社会,表现出对人类境遇的深切关注,这又是它超越性的所在。正是因为这种矛盾的存在,才使得西方设计在其发展历程中,始终贯穿着自我反思和批判的气质。正因为如此,所以批评几乎总是伴随着设计而存在,二者是相伴相生的关系,主要体现在技术、审美、社会、生态等多个维度。它们依次展开,具有逻辑上的轻重缓急。批评维度的扩展也显示出西方社会价值观的变迁,表明了设计背后伦理议题的复杂性和动态性。正因为如此,设计未来的发展必然会回归到整体当中,它也将使人、社会与自然重新融合在一起。本课题包含绪论、正文,结论三大部分。绪论针对课题的研究意义、研究现状进行总结,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正文下辖6章。第1章是对设计批评的历史进行追溯,以古希腊文明作为起点,对前工业文明时代比较重要的设计文化、物质文化进行梳理,从中呈现出设计批评的雏形。第2、3、4、5章则是以技术、审美、社会、生态等四个维度作为切入点,对工业革命以来的设计批评发展做深入剖析,结合当时的社会历史进程,将其中关键性的议题逐一呈现出来。而第6章则是针对设计批评的主体问题加以思考,阐述了在不同主体的参与之下,设计批评所展现出来的丰富多元的特质。在这四个维度之下,将若干关键性的伦理议题逐一呈现出来,映射出西方设计发展的多元性、矛盾性。结语是对全文的总结,本课题认为,现代设计的发展一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但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伦理困境。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设计批评才彰显出它存在的意义和必要性,它也因此而逐渐从一种属于批评家圈子的人文思考活动,渐渐蜕变成为大众对自我权益进行合理的表达的一种重要方式,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普遍性的自觉意识。

张煌[3](2011)在《中国现代军事技术创新高端人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现代军事技术创新高端人才在中国科学技术史和国防史上均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考察其群体特征与成才模式,无论是对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理论的深化,还是对高层次科学技术人才的培育与使用,都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在大量占有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从分层结构、年龄结构和学位结构出发,展开对中外高端人才群体的比较研究,揭示中国高端人才与国外同行之间存在的整体差距,并从科学优势积累的角度,对影响中国高端人才成才与展才的各种因素作深入考察,研究发现:在潜人才阶段,双向自主选择关系的缺失,制约了高端人才基于兴趣的优长发挥;在由潜人才向显人才转变的过程中,高端人才主要以基础科学家和技术科学家的身份投身军事研究,两者相较,基础科学家的职业路径具有一定优势;在显人才阶段,由战略咨询——资源汇聚——组织管理——工程实现的过程,已经成为高端人才优势积累的一条重要路径,这一路径难免造成类似总设计师“赢家通吃”的局面,不利于基层研究人员的成长;新中国成立以来,国防领域盛行的大工程育才模式,在人才配置、人才流动与人才传承方面,制约了高端人才的优势积累。本文的结论,即是高端人才的成才应当在以任务为主导的军事研究和以兴趣为主导的自由探索之间探寻必要的张力。大工程是适合显人才展才的平台,却并不是适合潜人才育才的温床,发挥大工程模式固有优势,同时努力营造以兴趣导向的、自由的、宽松的创新氛围,构建兼容大科学与小科学优势的育才环境,应当成为今后高端人才培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王铁华[4](2011)在《主人的居处:“看”视域的古典园林文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通常的研究角度是把园林作为物质的形式来研究,并且受到笛卡尔空间观念的影响,但是,这样的观点忽略了园林中“主人”的要素。在园林文化中,某种确定意义的获得,要求把形式赋予记忆以及象征意味,只有把有园林中的栖居者转换为象征性和记忆的实体,我们才能完整地理解园林这个世界。此类记忆和象征符号包括了特定群体——“主人”之观看世界的价值体系:园林的世界往返和穿行于原初的世界和生活世界之间;“主人”通过文字和身体的视域,建立了一套表现园林世界的词语、视觉形象以及生活方式和时空观念;同时,园林的物质形式在时间流变中,因此,其形态不可能拥有一个最终或者永恒的意义;事实上,园林随着它所属社会文化或主体形态的改变,其含义将不可避免地发生变化;另一方面,那些赋予园林世界以意义的象征符号,以记忆绵延的方式构成了空间的主题,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意向结构。而“主人”领会和处理这些原型的方式构成了对于园林的诠释和地景的反复擦写。论文展开讨论的次序如下:第一章提出“主人”在经典文献《园冶》中的描述,以“主人”和“丘壑”的密切关联,审视古人关于身体和世界的思维方式,考察《龙眠山庄图》以及环秀山庄。第二章从园林文献中“梦”的描述出发,关注“梦”和弱光哲学对于园林空间审美的影响,指出园林的深幽美学既是对于自然的体悟,同时也是社会、政治上的一种迂回和“主人”身份的断裂和焦虑。第三章分析园画的相互作用影响,“一画”对于艺术主体的建构解决了园的原初性意义,而山水画法奠定了空间运动、组织的结构,以“推法”来完成“平面”和“深度”的矛盾。第四章对于《拙政园诗文图咏》和拙政园的其它相关文本进行分析,在绘画、诗文的观看世界的方式和园林的空间特质上做了比对。“文”的泛化,成为空间的思维方式以及表现形式的双重载体。水作为最完美的“文”,表达了园对于自然力的复归和敞开。第五章,总结主人的时空的基本观念,在小亭方丈之间,园成为世界的缩影,以“玉磐山房”、“半亩园”和“青藤书屋”为例,还原“主人”的生活场景。“主人”的存在赋予有限的空间进入时间之流的无限性,形式和本体缠绕穿越在一起,“退藏于密,亦复放之可弥六合也。”在结语中,论述了园林原初聚集性和社会阶层的分离性,通过对“离”字的分析,建构了“文”和“身”的一种动态模式,“主人”以此方式“在场”,成就“形迹”,成就园林的本质。从“看”的视域出发,本论文尝试考察“身”和“文”的含义和深层结构,力图理清古代园林的空间和园林绘画、文本之间的关系,并且对造园文化的事件、文化动机提出新的研究角度,诠释“主人”和园林空间的意义关系,从而明确园林的空间基础是中国的文字,而非几何化的静态形式分析,“主人”和园林空间的关系建立在构造和生成的双重层面上,“主人”同时作为“显性”和“隐性”的身份,在存在论的基础上,解决人在空间、时间的流变中挺身于世的观念命题。

姜利勇[5](2009)在《高层建筑文化特质及设计创意研究》文中提出建筑是人类生命活动和精神活动的主要平台,建筑活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性营造活动。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地域和社会经济环境需要建造各具特色、传承文明、演进历史、构筑绚丽多彩的建筑文化。20世纪摩天楼之路是实现人类通天宏愿的奇迹,是令人眼花缭乱的特有的建筑现象和时代的里程碑;21世纪的高层建筑又进入了一个发展方兴未艾的新时代。中国高层建筑是城市化进程中的宏大时空艺术,展示着自己的现在与未来、建筑活动的强度、建筑技术的高度和建筑文化的深度,它的艺术魅力、文化特质和艺术创作规律令人关注。高层建筑文化特质的建筑个性及独特的艺术语言与形式表达,包含着兼容性、开放性、适应性、创造性和独特性等方面,它根植于建筑的人文环境和社会环境,因而也表现出当代环境所特有的生活的生动性、多元性和渐进性特征,具有非线性时代的文化复杂性,反映了对人类情感和接受的重新重视。表达这种建筑文化特质的设计创意突出思维的创新性,即当代高层建筑艺术的审美倾向正转向“非总体性思维、非线性思维、混沌思维”模式,建筑的形式语言也倾向一种复杂科学思维的建构,这些构成了城市形态的突变。基于突变理论的建筑复杂思维再现了建筑演化轨迹将出现“分叉”,并突现多种开放的突变可能。论文从高层建筑文化特质创意的哲学视角,重点阐释了高层建筑“同质化”、“国际式”美学价值迷失和城市文化价值的缺失现象,以及高层建筑艺术发展的混沌与精神维度的丧失,着重探讨了高层建筑文化特质创意的失序实乃生存价值的失却;高层建筑文化特质创造性思维具有动态发展的、整体的、突变的、非线性的特征;高层建筑文化特质创意实质是动态的信息审美观的确立;探索高层建筑文化特质创意实践方法和策略;进行动态、多维的高层建筑文化批评等问题。论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分析了高层建筑文化特质创意的历史与现状,论文选题的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选题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研究的范围与视角、论文的创新目标、研究方法及研究框架。第二部分探讨了高层建筑文化特质创意中的文化失序现象,以及由此带来的美学价值迷失、城市文化价值的忽略、艺术发展的混沌和精神维度的丧失等问题。第三部分从立论的角度,探析了高层建筑文化特质创意理念,运用文化特质创意的分类表达对创作实践作历史的分析和文化观、哲学观分析,并运用现象学的方法详解了高层建筑文化特质创意的理论动力和规律。第四部分即论证,从创造性思维的角度阐释了高层建筑文化特质寄意追求的实践方法,在线性设计及注重理性文化特质创作传承发展的基础上提出了非线性、整体性、逆向等创新思维方式,分析了基于艺术思维层次的文化特质创造,探寻和揭示一种高层建筑文化特质创意的物质工具与艺术审美感性相结合的途径和方法;阐述了当代高层建筑文化特质创意的创作走向,以及高层建筑文化特质创意的批评策略;分析了文化特质创意的生态文化观、信息审美观等创新方法,提出了建立生态文化信仰的高层建筑文化特质创意的评价标准。论文最后得出结论:从文化特质创意角度研究高层建筑设计创作是高层建筑发展的一种创新策略,它针对当代高层建筑实践带来的美学价值混沌、城市文化价值迷失和当代社会精神信仰平庸化、大众生活维度的缺乏等现象;非线性思维、整体动态思维可以丰富高层建筑的形式语言,它互补于理性的科学思维,并通过学科群的协作同构创新高层建筑文化特质创意策略;最终建立面向未来的动态开放的信息审美观和文化生态观,并从人文价值的生态思维视角发展科学的可持续性高层建筑评价体系。

陈蔚[6](2006)在《我国建筑遗产保护理论和方法研究》文中提出历史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文明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遗产保护在世界各国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在我国,遗产保护的意识和保护的能力随着国家步入繁荣昌盛的现代社会获得了日益提高。但是近二十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城市建设速度的加快和旧城改造规模的扩大,对遗产保护带来了很大冲击,“保与拆”的矛盾在某些地区日益突出,一些由于管理不善或盲目无知造成的遗产毁坏事件屡屡发生。这种状况和目前各地区各民族日益重视保护自身传统文化,保护历史遗产的大势背道而驰,也严重损害了国家利益。因为随着文化产业化速度的加快,历史文化遗产所蕴涵的丰富资源业已成为国家发展文化经济,民族产业重要的物质基础和文化基础。二十一世纪是我国民族文化复兴与新文化建设的重要时期,建立健全我国历史遗产保护理论与方法体系成为民族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纵观国际社会,许多国家已经摸索出了适合自身条件和社会情况的遗产保护理念与管理方法。我们有必要在系统学习、分析借鉴它国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发扬民族文化精神,建设新时期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新观念和新方法。本文正是循着这一思路,从分析我国遗产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入手,一方面,对西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与方法成果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归纳与总结,并从社会文化背景的角度剖析了西方遗产保护理念形成的深层基础。另一方面,以时间为序对我国建筑遗产保护理论与方法形成与发展的历程进行了较为清晰的梳理,并指出目前我国遗产保护理论与方法研究的趋向和潮流所在。根本目标在于: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建筑遗产保护理论框架;并分别从“遗产保护修复原则与方法、保护设计方法以及遗产管理方法”等多层面深化对于建筑遗产保护理论的建设,为今后更加广泛深入的研究提供基础。文章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2章):反思西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观念发展与变迁背后的社会文化基础。系统总结出西方建筑遗产保护理论与保护方法体系的主要成果。第二部分(3章):系统总结我国建筑遗产保护理论与方法体系形成与发展的历程。在此基础上,建构当代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价值体系和保护理论框架。第三部分(4章):展开我国建筑遗产保护修复原则与方法研究。从剖析我国传统建筑价值观对古建筑修缮方法与技术的深刻影响入手,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遗产保护修复理论与方法。第四部分(5章):展开我国建筑遗产保护设计方法研究。在对建筑遗产整体价值进行研究探讨与综合评价的基础上,为科学保护措施的制定打下坚实基础,进一步完善我国建筑遗产保护设计方法体系。第五部分(6章):展开我国建筑遗产管理方法研究。针对目前遗产管理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就遗产管理的法律建设;行政制度;公众参与方式;保护资金来源等相关问题展开探讨。在学习西方比较成熟的遗产管理模式基础上,完善我国建筑遗产管理方法体系。

蔚蓝,张献国[7](2004)在《偏执等于经济价值——解读安迪·克鲁夫的管理思想》文中研究指明 安迪·克鲁夫曾说过他很信守“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这句格言,他认为:只要涉及企业管理,就应该相信偏执万岁,因为企业在繁荣中也会孕育毁灭的种子,你越是成功,垂涎三尺的人越多,他们会一块一块窃取你的生意,直至最后一无所有。作为一名管理者,最重要的职责就是常常提防他人的袭击,并把这种防范意识传播给手下的工作人员。 如何理解偏执的含义呢?在企业管理中,偏执应被理解为对信念异乎寻常的执着,而克鲁夫本人正是密切注视企业的危机来临和“战略转折点”的到来的,他不怕冒偏执之名,他的工作充满

二、偏执等于经济价值——解读安迪·克鲁夫的管理思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偏执等于经济价值——解读安迪·克鲁夫的管理思想(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空间整体性的室内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缘起
        1.1.1 室内设计的困惑
        1.1.2 割裂的整体
        1.1.3 图像时代的空间觉醒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整体观念在设计领域的研究
        1.2.2 空间概念在设计领域的研究:
        1.2.3 室内设计与建筑设计的相关性研究
    1.3 研究内容和意义
        1.3.1 研究对象:室内设计方法
        1.3.2 研究目标:建筑内外整体性
        1.3.3 研究内容:空间概念与方法对接
        1.3.4 研究价值:理论、实践与教学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 基本思路
        1.4.2 总体框架
        1.4.3 重点和难点
        1.4.4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室内设计的空间觉醒
    2.1 室内设计的诞生与演化
        2.1.1 早期室内装饰行业的非专业化倾向
        2.1.2 现代室内设计的演化特征
        2.1.3 方法与体系的思辩
    2.2 空间观念的多元辨析
        2.2.1 空间概念的刍议
        2.2.2 哲学与科学领域的空间概念
        2.2.3 艺术领域的空间概念
        2.2.4 建筑领域的空间概念
    2.3 整体观思想的导入
        2.3.1 整体观与系统论
        2.3.2 系统论下的两种建筑整体性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从空间概念出发的室内设计路径
    3.1 空间的抽象性与可操作性的矛盾
        3.1.1 空间作为实体
        3.1.2 空间作为虚体:
        3.1.3 空间概念与室内设计的距离
    3.2 从三个图式看建筑空间的抽象性
        3.2.1 多米诺体系的形式抽象
        3.2.2 空间构成图式的物质抽象
        3.2.3 九宫格问题的视角抽象
    3.3 立体主义绘画的启示
        3.3.1 观察角度
        3.3.2 具象感知
    3.4 视角转换:自内而外的观察角度
        3.4.1 从上帝视角回到蠕虫视角
        3.4.2 从一点透视走向多点透视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从材质工艺出发的室内设计路径
    4.1 工匠性与抽象性的矛盾
        4.1.1 材质工艺作为技术内容
        4.1.2 材质工艺作为形式内容
        4.1.3 工匠性与抽象性的矛盾
    4.2 从三类界面看材质工艺的局限性
        4.2.1 结构理性的局限性
        4.2.2 饰面技术的分裂性
        4.2.3 材质消隐的非物质性
    4.3 装配部件法的启示
        4.3.1 要素的区分与抽象
        4.3.2 要素的组织与操作
    4.4 要素转换:从材质工艺走向空间操作
        4.4.1 从功能要素走向抽象要素
        4.4.2 从界面设计走向界面关系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从内部设施出发的室内设计路径
    5.1 日常性与整体性的矛盾
        5.1.1 内部设施作为生活日常
        5.1.2 内部设施作为系统部件
        5.1.3 日常性与整体性的矛盾
    5.2 从内部设施看建筑日常的复杂性
        5.2.1 卫生设备的技术复杂性
        5.2.2 日用家具的形式多样性
    5.3 透明性的启示
        5.3.1 透明的区分
        5.3.2 透明的延伸
    5.4 图底转换:从局部问题走向整体思维
        5.4.1 从形体构图走向空间构图
        5.4.2 从局部空间走向整体空间
    本章小结
结论
    一、正反思辨
    二、设计方法
    三、创新之处
    四、展望反思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答辩委员签名的答辩决议书

(2)现代西方设计批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课题缘起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四、概念界定
    五、文献综述
    六、研究路径
第一章 西方设计批评的历史追溯
    第一节 由古希腊到文艺复兴:物质文明的观念变迁
        一、伦理的价值:造物与伦理的和谐统一
        二、对待技术的态度
        三、对待奢侈品与消费的态度
        四、理性的原则
    第二节 启蒙运动时期
        一、理性主义的崛起:批评的基础
        二、批评与伦理价值
    第三节 现代设计的多元维度
第二章 设计批评的技术维度
    第一节 工业革命与社会进步
    第二节 人性化议题:人与机器的抗争、妥协
        一、技术革新和现代工业
        二、19世纪英国对待工业化和设计的反思
        三、穆特修斯的选择:个性化,还是标准化?
        四、美国工业的选择:欢迎机器,但要适度
    第三节 乌托邦议题:人与社会的融合
        一、设计与“最高的善”
        二、格罗皮乌斯的教育尝试和伦理思考
        三、纳吉的教育与思考:以人为中心
第三章 设计批评的审美维度
    第一节 个人主义、审美与消费社会
    第二节 装饰议题:诚实与虚伪
        一、不合时宜的装饰
        二、装饰之罪
    第三节 风格议题:被物驱使的人
        一、个人主义与商业活动
        二、消费社会的矛盾性:个人与社会的分离
        三、对广告和商业文化的批判
        四、对废止和“流线型”的迷狂
第四章 设计批评的社会维度
    第一节 平等与安全的议题
        一、时尚与女性:“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二、安全:由“消费者”转向“用户”
        三、设计师的觉醒
    第二节 设计师的责任议题:乌尔姆观念的变迁
        一、包豪斯的影响
        二、要求理性的声音
        三、在科学之外寻求人性
    第三节 帕帕奈克的历史贡献
        一、对消费社会的批评
        二、对设计师的定位
第五章 设计批评的生态维度
    第一节 生态议题的紧迫
        一、过度膨胀的技术文明
        二、越演越烈的环境压力
    第二节 人-社会-自然:从分离到统一
        一、现代主义者的生态设计观
        二、由“个体”走向“共同体”
    第三节 回归整体的设计批评
        一、新的伦理思考与可持续发展
        二、回归整体的设计批评
        三、面向大众的设计批评
第六章 设计批评的主体
    第一节 设计批评与设计改革者
    第二节 设计批评与设计教育
    第三节 设计批评与职业设计师
    第四节 设计批评与大众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3)中国现代军事技术创新高端人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表目录
图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对象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对象概述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2.1 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1.2.2 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1.3 基础数据来源
        1.3.1 经典科学社会学的数据选取原则
        1.3.2 本文研究的基础数据来源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形成过程与结构特征
    2.1 形成过程
    2.2 分层结构
        2.2.1 三级金字塔式的分层结构
        2.2.2 “科学共同体—社会”的双向承认机制
    2.3 年龄结构
        2.3.1 三类参与军事研究的年龄模式
        2.3.2 参与军事研究的时长分析
    2.4 学位结构
第三章 潜人才阶段的准备
    3.1 大学教育与师承关系
        3.1.1 大学教育的本土化转向
        3.1.2 师承关系的局部缺失
    3.2 早期的研究成果
        3.2.1 早期研究成果的时空分布特点
        3.2.2 早期研究成果与未来军事研究的关联性
    3.3 初始的职位
        3.3.1 学术职位与工程职位的分野
        3.3.2 “补课”与类师承效应作用
    3.4 学术界与工程界的升迁
        3.4.1 两种不同的升迁环境
        3.4.2 军事研究迟滞优势积累速度的边际条件
第四章 实现潜人才向显人才转变的职业路径
    4.1 高端人才在军事研究中扮演的职业角色
        4.1.1 基础科学家角色与特征
        4.1.2 技术科学家角色与特征
        4.1.3 工程管理专家角色与特征
        4.1.4 战略咨询专家角色与特征
    4.2 跻身显人才行列的职业路径与优势积累
        4.2.1 两种主要的职业路径
        4.2.2 基础科学家与技术科学家的优势积累方式
第五章 显人才阶段研究工作的继续
    5.1 显人才阶段军事研究的时空分布
        5.1.1 军事研究的时间分布
        5.1.2 军事研究的空间分布
    5.2 棘轮效应作用下的优势积累路径
        5.2.1 提出军事研究的战略咨询建议
        5.2.2 汇聚军事研究与开发资源
        5.2.3 以工程管理职位主导工程运行
        5.2.4 以工程实现提升科学威望
第六章 理性看待大工程模式的育才功效
    6.1 大工程育才模式形成的历史背景
        6.1.1 知识分子政策方面不均衡博弈的产物
        6.1.2 工业化发展路线与高等工程教育体系的契合
        6.1.3 古代实用理性传统在现代科学教育领域的延续
    6.2 大工程育才模式对高端人才的积极影响
        6.2.1 提升高端人才涌现的效率
        6.2.2 强化实践环节的工程技术训练
        6.2.3 培育大型国防工程的管理能力
    6.3 大工程育才模式对高端人才的消极影响
        6.3.1 有悖于兴趣导向的高端人才配置原则
        6.3.2 阻碍名师高徒的高端人才传承路径
        6.3.3 抑制良性竞争的高端人才流动机制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A 中国现代军事技术创新高端人才一览表
附录B 外国现代军事技术创新高端人才一览表

(4)主人的居处:“看”视域的古典园林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论
    关键词
    研究方法
    研究材料
    预期的目标:范式的转变
第一章 丘山洞壑
    主人
    丘壑
    山庄图:身居之所
    环秀山庄:真山洞壑
第二章 梦:弱光下的幽人
    主人的册页
    "梦"的转向:私人场所的欲望
    身份的焦虑和复制:不知观画为何年
第三章 园者:画之见诸行事也
    "园"
    园中"物"的神话:符号的氛围与诠释
    园的命名
    画和园
    "一画"之法?
    "观看"与"图画"
    山水画法和造园之法
第四章 主人的神情:文、画与拙者之政
    "拙政"的凸显
    "文之大观"
    册页的视角
    率意/考证:从"若墅堂"到"远香堂"
    居游与卧游
    至"文"
第五章 在小亭方丈间:能主之人
    亭,民所安定也
    园影与园主的身影
    如何能"主"
    玉磬山房
    半亩营园
    青藤:一种关于岁月铭刻的空间寓言
结语
    聚集
    分离
    迹之氤氲
附录
    附表一 文征明与王献臣的造园、交游事撷
    附表二 《拙政园诗文图咏·三十一景图》诗文浅释
    附表三 《拙政园诗文图咏·三十一景图》图文部分
    附表四 《拙政园诗文图咏·三十一景图》题跋
参考文献
致谢

(5)高层建筑文化特质及设计创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与动机
        1.1.1 高层建筑文化特质创造的历史与现状
        1.1.2 选题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理论意义及实用价值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理论意义
        1.2.3 研究的实用价值
    1.3 课题研究的国内外现状概述
        1.3.1 国外建筑文化特质研究成果
        1.3.2 国内建筑文化特质研究状况
    1.4 研究的范围和视角
    1.5 研究的重点与创新点
    1.6 研究方法
    1.7 研究框架
2 当代高层建筑文化特质创意的惯性与方向迷失
    2.1 高层建筑文化特质释义
        2.1.1 文化-建筑文化-高层建筑文化
        2.1.2 建筑文化特质释义
        2.1.3 建筑文化层级与文化特质的可读性
     2.2 高层建筑文化特质创意中美学价值迷失
        2.2.1 建筑文化演绎与高层建筑文化特质的时尚趋向
        2.2.2 高层建筑美学价值观念与文化特质需求互动
        2.2.3 高层建筑审美意识和文化价值的迷失
    2.3 高层建筑文化特质创意与城市的文化价值同构
        2.3.1 建筑的趋同与同质的城市
        2.3.2 高层建筑的差异性起源与城市文化特质构成
    2.4 高层建筑文化特质在艺术发展的迷惘与困境中探寻
        2.4.1 现代艺术的否定性与高层建筑文化特质创意互动
        2.4.2 现代艺术的观念化催生高层建筑文化特质
    2.5 高层建筑文化特质创意中精神维度的扬弃求索
        2.5.1 精神的平庸化与低俗化
        2.5.2 生命存在的物化
        2.5.3 大众审美文化与生存的功能化
    2.6 小结
3 城市建设与高层建筑创作的文化特质创意理念探析
    3.1 高层建筑文化特质创意的分类解析
        3.1.1 不同时期高层建筑文化特质创意表现
        3.1.2 不同流派与高层建筑文化倾向中的特质表达
        3.1.3 不同文化观念及哲学思想倾向与高层建筑文化特质表达
    3.2 现代城市建设与高层建筑创作的文化特质创意理念探析
        3.2.1 历史、时代差异与文化特质丰富性、文化惯性、地域性
        3.2.2 经济利益、社会商业化和业主主导的高层建筑文化特质
        3.2.3 技术文化特质与多元美学价值观
        3.2.4 政治、权力与公众审美观念
        3.2.5 整体城市与生态新文明理念
        3.2.6 其他创意理念:学科协作、极端审美和巨构理念
    3.3 高层建筑文化特质创意的形态理念解析
        3.3.1 高层建筑文化特质创意的形态倾向和影响要素分析
        3.3.2 高层建筑文化特质创意的形态美学倾向分析
    3.4 小结
4 高层建筑设计创作的文化特质寄意思维与方法
    4.1 高层建筑的设计创新思维与文化特质创意
        4.1.1 创造性思维演化的文化特质
        4.1.2 高层建筑文化特质创意的艺术思维
        4.1.3 其他创造性思维方式演绎的高层建筑文化特质
    4.2 高层建筑设计创作中文化特质寄意创新实践策略探求
        4.2.1 高层建筑文化特质创意的创新途径与方向
        4.2.2 基于文化预置的高层建筑文化特质创意实践创新策略
    4.3 高层建筑文化特质寄意的反思与评价
        4.3.1 高层建筑文化特质寄意的反思
        4.3.2 高层建筑文化特质创意实践方法的评价
        4.3.3 重庆高层建筑文化特质创意实践评价
    4.4 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后续研究工作的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6)我国建筑遗产保护理论和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插图目录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保护研究
        1.2.2 相关研究(当代“价值论”研究的核心成果)
    1.3 研究的基本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框架与结构图
2 西方建筑遗产保护理论与方法
    2.1 西方建筑遗产保护理论的主要成果
        2.1.1 遗产价值认知体系
        2.1.2 遗产概念的建立
        2.1.3 建筑遗产保护修复理论
    2.2 西方建筑遗产的保护方法
        2.2.1 保护修复原则与方法
        2.2.2 建筑遗产的“可适性再利用”
        2.2.3 建筑设计的独特分支——建筑遗产再利用设计
    2.3 国外建筑遗产的管理体系
        2.3.1 法律保障体系
        2.3.2 资金获得与管理体系
        2.3.3 保护管理制度体系
        2.3.4 教育与科研体系
    2.4 小结
3 我国建筑遗产保护理论研究
    3.1 我国建筑遗产保护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3.1.1 我国古代建筑的“维修和利废”
        3.1.2 二十世纪初期,现代文物保护观念初步形成
        3.1.3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文物建筑保护理论与管理体系建立
        3.1.4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与方法的发展
    3.2 当前,我国建筑遗产保护理论与方法建设中的新趋势
        3.2.1 保护观念的突破
        3.2.2 保护方法的发展
    3.3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建筑遗产保护理论
        3.3.1 建构当代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价值体系
        3.3.2 以价值认知为基础的我国建筑遗产保护理论框架
    3.4 小结
4 我国建筑遗产保护修复原则与方法
    4.1 对我国传统建筑保护观念与方法的文化反思
        4.1.1 解析中国传统建筑价值观
        4.1.2 传统价值观及其修缮方式对古建筑的影响
    4.2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建筑遗产保护修复理论与方法
        4.2.1 “真实性原则”的发展与运用
        4.2.2 “修旧如旧”、“修旧如新”与“修新如旧”概念辨析
        4.2.3 建筑遗产的“重建”问题
        4.2.4 对“可识别性原则”的理解与运用尺度的把握
    4.3 小结
5 建筑遗产保护设计方法
    5.1 建筑遗产的历史研究和实地调查
        5.1.1 主要内容和方法
        5.1.2 阶段成果的记录和再处理
    5.2 建筑材料、工艺及结构研究
        5.2.1 主要步骤及内容
        5.2.2 阶段成果的记录和再处理
    5.3 建筑遗产的综合价值评估
        5.3.1 建筑遗产综合价值评估指标体系
        5.3.2 建筑遗产价值评估方法及过程
        5.3.3 建筑遗产综合价值的整体性评估
        5.3.4 整体评估的作用——建立以价值评估为基础的分级保护方法
    5.4 建筑遗产保护修复设计
        5.4.1 保护修复设计的主要内容
        5.4.2 保护修复设计成果及要求
    5.5 小结
6 我国建筑遗产管理方法研究
    6.1 建筑遗产管理社会化
        6.1.1 建筑遗产分级管理
        6.1.2 公众参与
    6.2 建筑遗产管理法制化与标准化
        6.2.1 加强地方立法
        6.2.2 加快专项立法
        6.2.3 法律条文细化
    6.3 建筑遗产经济管理中的若干问题
        6.3.1 建筑遗产——“非赢利性”单位
        6.3.2 保护资金筹措中政府的作用和参与方式
    6.4 建筑遗产登录制度
        6.4.1 建筑遗产大普查
        6.4.2 建筑遗产登录
    6.5 小结
7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偏执等于经济价值——解读安迪·克鲁夫的管理思想(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空间整体性的室内设计方法研究[D]. 谢冠一.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2]现代西方设计批评研究[D]. 周欣. 苏州大学, 2016(03)
  • [3]中国现代军事技术创新高端人才研究[D]. 张煌.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1(04)
  • [4]主人的居处:“看”视域的古典园林文化研究[D]. 王铁华. 中央美术学院, 2011(11)
  • [5]高层建筑文化特质及设计创意研究[D]. 姜利勇. 重庆大学, 2009(10)
  • [6]我国建筑遗产保护理论和方法研究[D]. 陈蔚. 重庆大学, 2006(01)
  • [7]偏执等于经济价值——解读安迪·克鲁夫的管理思想[J]. 蔚蓝,张献国. 现代商业银行, 2004(01)

标签:;  ;  ;  ;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