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软管泵在黄金矿山矿浆输送中应用效果好(论文文献综述)
陆长龙[1](2021)在《甘肃李子金矿选矿工艺流程改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解决甘肃李子金矿选矿厂设备老化、产品设计不合理问题,进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选矿工艺进行了优化改造。1 a的生产实践表明,改造后的工艺流程稳定可靠,适应性强,可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高创造条件;优化改造后各项工艺指标均达到设计要求,金回收率提高约2个百分点,每年为企业增加销售收入300余万元;该项改造为国内其他小型含金多金属矿山的工艺流程优化提供了借鉴。
张永斌[2](2017)在《基于全周期仿真代理模型的软管泵分析设计及优化》文中提出工业软管泵是一种容积泵,使用高性能帘线增强的复合材料橡胶管来模仿生物肠道的蠕动,以输送气、液、固三相介质。本文以分析、设计和优化工业软管泵为目的,首先实现了基于加强筋模型的面向全周期仿真的橡肢-帘线软管建模分析,并设计试验验证了其+精确性;其次以软管模型为基础实现了软管泵的全周期仿真。基于以上分析模型,文章利用最优拉丁超立方取样方法进行取样计算;采用支持向量回归机对样本计算结果进行回归,建立了代理模型;利用遗传算法在代理模型上进行了关键设计参数的优化计算,获得了软管泵的优化设计方案。软管泵样机的测试结果表明:基于代理模型的软管泵优化设计取得了良好的结果,软管泵运行寿命的到了大大增长。·本文主要内容如下所示:(1)研究了面向全周期仿真复合材料泵用软管的建模方法和基于支持向量回归机代理模型的优化设计方法。确定了课题研究的基本技术路线。(2)对软管泵进行了受力分析,并对过早失效的软管泵的失效原因及其破坏因素的分析和归类。构造了橡胶-帘线复合材料软管有限元模型,并设计测试验证了准确性。然后在此基础上,按照实际的工况和受力分析设计并实现了软管泵全周期仿真计算。·(3)以全周期仿真为基础,对软管泵传动系统进行了优化。提出"泵壳悬臂布置方案",使径向力得到分流,减少了主转动轴和轴承上的受力,提高了寿命。(4)以全周期仿真为基础,首先确定了软管泵优化设计目标、约束条件。采用支持向量回归机进行回归拟合。建立了代理模型。最后,采用遗传算法对软管和滑靴关键设计参数进行了优化计算。样机通过了测试,寿命大大延长。
邹文杰[3](2014)在《炼焦中煤选择性絮凝—浮选分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炼焦煤是我国的稀缺煤种,近几年我国炼焦煤原煤年产量超过12亿吨,肥焦煤约3.8亿吨,其中超过1亿吨的肥焦煤中煤作为民用和电厂燃料使用,因而中煤的深度脱硫降灰对缓解稀缺煤资源短缺,提高资源利用率意义重大。但由于缺乏对炼焦中煤物料特性的认知,煤泥分选调控方法复杂且适应性差,迫切需要研究炼焦中煤的界面调控方法,通过选择性絮凝-浮选分离的强化实现浮选效率的提高。论文从浮选中煤的煤岩学特征入手,探索了颗粒的尺度效应,研究了中煤粒度变细后对浮选过程的影响,研究了通过分散、选择性絮凝提高微细颗粒的表观粒径并实现细粒浮选强化的界面调控方法;通过试验研究与理论计算相结合,探讨了煤泥浮选体系中絮凝剂PAM的选择性吸附行为及矿物颗粒间界面作用的影响,提出了选择性絮凝-浮选分离实现微细煤泥高效分选的方法。论文首先研究了浮选中煤的煤岩学特征、表面热力学特性及尺度效应。钱家营矿浮选中煤磨碎后(-45μm占65.80%),与矿物质共生的显微组分由51.99%降低至20.75%,得到了较好的解离。浮选中煤具有较低的表面自由能,而高岭石表面自由能的非极性成分和极性成分中基于氢键作用的碱性分量远大于浮选中煤,使其对极性和非极性液体的润湿速率均高于浮选中煤。中煤粒度变细后的尺度效应体现在颗粒的几何特征、界面化学性质及浮选行为三方面:随着粒度变细,其比表面积和总孔容呈数倍增大,Ⅱ类孔增多,平均孔径增加;基于毛细管作用的非选择性捕收剂吸附作用增强,对去离子水的润湿热值急剧降低;中等紊流强度的浮选环境中,疏水颗粒(θ≥80o)粒径在-200+45μm范围内上浮概率最大。因此,选择性的增大煤的表观粒径,并强化矿物质的分散,可以增加二者的可浮性差异。通过纯矿物和人工混合样品的浮选试验及分析,研究了浮选过程中微细粒矿物质的凝聚分散行为及对浮选的影响。高岭石和煤在酸性及Ca2+浓度大于0.1mM的溶液环境中均发生了异相凝聚,使煤的浮选回收率降低,精煤灰分提高,同时烃类油捕收剂加剧了高岭石的夹带;浮选时间随物料粒度变细而延长,水回收率随之增加,矿物质的夹带程度加剧;浮选中加入聚丙烯酰胺(PAM)显着提高了微细粒煤的回收率,同时增大了水回收率。研究了PAM在固液界面的吸附行为及对颗粒表面性质的影响。煤与高岭石吸附A401均以物理吸附为主,反应吸热并自发进行,PAM的碳链与煤表面以疏水键合作用为主,与高岭石以静电和氢键作用为主;煤吸附A401的驱动力大于高岭石,煤对分子量为300万的阴离子型聚丙烯酰胺(APAM A401)的吸附量是高岭石的2.15倍,选择性最好;煤吸附PAM A401后,亲水性官能团特征峰(酰胺基、游离的-NH2、仲酰胺N-H、C-N)增强,疏水性官能团甲基(-CH3)及亚甲基(-CH2-)减少,煤样的疏水性略有降低,极性成分增加,非极性成分降低,表面自由能由39.92mN·m1增大为40.43mN·m1;高岭石吸附PAM A401后疏水性略有增高,极性成分由58.27mN·m-2降低为55.05mN·m-2,表面自由能略有降低。研究了PAM、分散剂、搅拌强度、搅拌时间对煤和高岭石絮体表观粒径分布的影响。絮体的分形维数与粒径呈正相关性,而六偏磷酸钠可强烈抑制高岭石絮体的形成,提高了PAM吸附的选择性。PAM A401浓度为12mg/L时,煤絮体的d10、d50、d90分别是高岭石絮体的8.42、2.60和2.75倍,所形成絮体的分形维数为1.56,絮体体积较小但密实。量子化学模拟计算表明,PAM分子片段中与氮原子相连的氢原子和煤本体的芳香结构形成大π键作用,协同O—H…O作用极大的提高了PAM与煤的吸附能,使PAM与煤吸附结合的稳定性高于所构建的高岭石的硅氧层和铝氧层。对吸附PAM前后煤和高岭石颗粒间的界面作用进行了扩展的DLVO理论计算,研究表明:相互作用能量参数是影响微细煤泥浮选体系颗粒间相互作用势能的主要因素;煤颗粒之间的疏水吸引势能高于静电及范德华势能2个数量级,吸附A401后煤颗粒之间静电排斥力增强,疏水吸引势能大小及作用范围减小,导致其吸引势能的绝对值减小;吸附PAM的煤和高岭石颗粒之间静电排斥力增大,亲水排斥势能减小,颗粒间总势能仍为排斥势能。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选择性絮凝-浮选分离试验,与常规浮选试验相比,精煤灰分相当时,选择性絮凝-浮选提高了精煤产率6.38个百分点,捕收剂用量降低了30%,实现了浮选中煤的高效回收。
刘东海[4](2013)在《液动隔膜泵机械结构设计》文中指出浆体管道输送是以液体为载体通过管道输送物料颗粒的输送方式,输送的为两相流。由于其与其他输送方式相比,具有能耗小、受地形限制少、可实现连续运输等优点,而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浆体管道输送系统一般有浆体制备系统、浆体输送系统、脱水系统三部分组成,其中浆体输送系统是整个管道输送系统的核心,而浆体输送泵又是浆体输送系统的“心脏”。目前,浆体管道输送技术向高扬程、高浓度、长距离的趋势发展,这也对浆体输送泵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高压浆体泵,即液动隔膜泵。该泵具有动力端结构简单、输送流量平稳、寿命长、造价低等特点,是一种新型经济环保型产品,有良好的应用前景。该泵主要由驱动液压系统、膜位控制液压系统、隔膜室等部分组成。论文主要阐述了驱动液压系统、膜位控制液压系统、组合缸、隔膜等方面的设计,主要分为五部分,具体如下:(1)阐述了液动隔膜泵的组成结构,确定了液动隔膜泵的总体结构。使其具有结构紧凑、占地面积小、运行可靠等特点。(2)设计了液动隔膜泵的驱动液压系统。结合设计参数,分析液动隔膜泵的工作要求,分别对驱动液压系统原理、组合缸机械结构、油路块、油箱等进行了设计。该驱动液压系统工作平稳,能满足功能要求。(3)设计了液动隔膜泵的膜位控制液压系统。通过探讨其工作性质,分别对膜位控制液压系统原理、液压元件的选择、油路块、油箱等进行了设计。该系统能保证隔膜工作时始终处于正常的工作位置,提高了泵的工作性能,延长了隔膜的使用寿命。(4)对隔膜进行了设计,确定了隔膜的大致尺寸。结合设计参数,利用薄膜理论设计了隔膜,并对隔膜模型进行了ANSYS动力学分析;确定了隔膜的容积,得到了隔膜工作时的运动范围;依据容积要求,设计出了较小结构尺寸的隔膜片,使隔膜具有较小的结构,良好的受力,并满足排量要求。(5)对隔膜尺寸进行了优化。针对隔膜应力分布不均和集中,对其建立参数化模型进行ANSYS优化处理,得出结构参数变量值,优化了结构尺寸,改善了隔膜受力,延长了隔膜使用寿命。
代永新[5](2012)在《露天采坑改建尾矿库关键技术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采坑改建为尾矿库是采矿坑综合利用方法之一。系统阐述了采坑改建尾矿库的关键技术,涉及到尾矿库容积确定,尾矿库边坡安全稳定,尾矿库排洪、回水系统的安全可靠性,坑内尾矿排放安全位置确定等方面,为采坑改建尾矿库工程项目的实施提供值得借鉴的方法并起到指导性的作用。
张晓明[6](2011)在《攀钢选矿厂尾矿干排工艺半工业试验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环保和安全意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传统尾矿直排入库这种尾矿储存方式将逐步被淘汰。尾矿干排工艺解决了尾矿处理上产生的环保和安全问题,并且能提高矿山回水,节约大量的生产用水的同时有利于回水中的有用金属回收利用,同时还可以节省大量的药剂成本,减少尾矿堆存所占用土地面积,能够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本文对现有的尾矿处理方式和尾矿浓缩脱水设备进行了简要的概述,同时对尾矿干排工艺、流程和尾矿干排的几种方式进行了详细描述。攀钢密地选厂进行技术改造,采用尾矿干排法处理尾矿,并在现场进行尾矿干排半工业试验。试验地点为攀钢密地选厂尾矿库4泵站,试验物料为攀钢密地选厂经初步浓缩后排往尾矿库的尾矿浆。本次试验初步确定了三个工艺流程,分别是:(1)膏体排放,即利用振动型斜板浓密机浓缩将尾矿浓缩膏体后进行膏体排放。(2)浓缩过滤干排流程,即原尾矿先经过斜板浓密机浓缩后再用水平带式过滤机过滤,滤饼干排。(3)分级浓缩压滤干排流程,即原尾矿先用旋流器分级,分级后的粗粒级进入高频脱水筛,筛上物料干排;分级后的细粒级进入斜板浓密机浓缩后再进入板框压虑机进行压滤,滤饼干排。试验结果表明该尾矿浆经振动型斜板浓密机浓缩后最高浓度可达75%以上,膏体排放效果理想,过滤、压滤的滤饼以及脱水筛筛上物料含水率都在15%左右,达到了预期指标。
王洪武[7](2010)在《多相复合膏体充填料配比与输送参数优化》文中研究说明膏体充填料具有稳定性好、不离析、进入采场后无脱水、可实现远距离输送、充填成本低等显着优点,膏体充填技术日益为采矿界所关注,并在各国矿山得到推广应用。会泽铅锌矿基于深井开采安全、生态环境保护和提高资源回收率的考虑,拟以全尾砂和炼铅炉渣为基本材料实现多相复合膏体充填。由于既有关于分级尾砂、全尾砂、砂(细)石等膏体充填料配比及输送参数的研究成果只能借鉴而不能直接应用于全尾砂和炼铅炉渣的多相复合膏体充填。因此,本文通过全尾砂和炼铅炉渣胶凝特性试验、膏体充填料机械力化学效应研究、膏体充填料管道输送试验、膏体充填料制备及输送工程化技术研究,优化全尾砂—炼铅炉渣多相复合膏体充填料配比和输送参数,建成全尾砂—炼铅炉渣多相复合膏体充填技术在会泽铅锌矿应用的工程范例。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如下:(1)材料性能测试分析认为,全尾砂颗粒较细,炼铅炉渣颗粒较粗,两者在粒度分布上具有互补性,全尾砂和炼铅炉渣混合能够制备出符合膏体标准的充填料。试验表明,全尾砂—炼铅炉渣多相复合膏体充填料,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可塑性、流动性和强度特性,选矿废水用于全尾砂—炼铅炉渣多相复合膏体充填料制备对膏体充填料的性能没有影响。(2)膏体充填料性能试验表明,由于全尾砂为白云质岩石,炼铅炉渣为多相结构的珠状玻璃熔融体,膏体充填料的凝固性能、强度性能都很差。Ca(OH)2能够促使膏体充填料正常凝固,但会损害膏体充填料的长期强度指标,因而不宜以Ca(OH)2用作全尾砂—炼铅炉渣多相复合膏体充填料的促凝剂。(3)通过对全尾砂—炼铅炉渣多相复合膏体充填料机械力化学效应的探索和试验,掌握了机械激活对膏体充填料的作用机理,解决了膏体充填料不能凝固和强度低的问题。通过高能活化搅拌的机械力化学作用,激发了细粒级全尾砂具有的胶体活性,破坏了炼铅炉渣原有表面形态及结构,加快了水泥水化反应的速度,从而促进膏体充填料的凝固,提高膏体充填体的强度。同时,试验表明,机械力化学搅拌的膏体充填料具有更好的流变性质,膏体充填料的坍落度值、稠度值减小,稳定性、可塑性和流动性提高。(4)开发了适合于会泽铅锌矿全尾砂—炼铅炉渣多相复合膏体充填料输送参数测试的全尺寸环管泵送试验平台,通过全尺寸环管泵送试验,获得了不同配比膏体充填料的输送参数。采用灰色理论对管流沿程阻力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灰色关联排序,确定充填料浓度和输送流量是影响管流沿程阻力的决定性因素。试验研究发现,管流沿程阻力与输送流量(或流速)成正比例直线关系、与充填料浓度成正比例的乘幂关系。(5)在全尺寸环管泵送试验的基础上,分析和推导了各个组方膏体充填料的管流沿程阻力计算式,建立了膏体充填料在输送管道直径DN 150mm时管流沿程阻力计算的会泽公式,并检验和证明了会泽公式的适用性。(6)对膏体充填料的流变特性研究认为,全尾砂—炼铅炉渣多相复合膏体充填料具有黏塑性体的流变特性,其流变模型为非牛顿流体的宾汉(Bingham)体模型。通过全尺寸环管泵送试验和L形管道输送试验,分析计算了膏体充填料的流变参数τ。和η,总结出膏体充填料管道输送的初始屈服应力τ。随着充填料浓度的增高而增大、在水泥含量较低时随着水泥含量的增加而减小、在水泥含量较高时随着水泥含量的增加而增大的变化规律。(7)采用人工神经网络方法,构建了管流沿程阻力与充填料浓度、输送流量、水泥含量及全尾砂含量的非线性复杂关系的分析计算模型,揭示了膏体充填料管道输送阻力与其影响因素的内在规律。采用混沌优化方法,计算得到全尾砂—炼铅炉渣多相复合膏体充填料的最佳输送参数。(8)研究了全尾砂—炼铅炉渣多相复合膏体充填料制备及输送的工程化技术,设计了会泽铅锌矿以全尾砂、炼铅炉渣为基本材料的多相复合膏体充填系统,开发了集成全尾砂沉降及浓缩脱水、全尾砂膏体制备及贮存等功能的全尾砂膏体连续制备及贮存机构(PCP &SM)和基于机械力化学原理设计的STF-700(Ⅰ)型高能活化搅拌机,建成了多相复合膏体充填技术在会泽铅锌矿应用的工程范例。
曾鸿海[8](2010)在《基于流体力学分析的TT-45型陶瓷过滤机的研究与改进》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是和安徽铜都特种环保设备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的科研项目“TT-45型陶瓷过滤机的选型优化”中研究的理论基础部分。论文是针对TT-45型陶瓷过滤机在生产应用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如反冲洗效果差、矿浆搅拌不均匀、真空度不稳定等。通过流体力学的分析和研究,作出相应的、可行的改进优化方案。在真空陶瓷过滤机过滤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TT-45型陶瓷过滤机反冲洗管路在实际应用中出现的问题,用流体力学分析的方法把反冲洗管路中分配阀的反冲洗孔由圆形孔改进成腰形孔。同时,以TT-45型陶瓷过滤机搅拌槽内矿浆颗粒运动轨迹的探讨为前提,针对陶瓷过滤机的搅拌系统和陶瓷过滤板结构特点,把搅拌架上的直撑叶片改进成斜撑叶片。另外,在研究TT-45型陶瓷过滤机中陶瓷过滤板内部型腔的基础上,对陶瓷过滤板内部型腔的流道和过滤面积作了改进。本文同时对所有改进方案进行了可行性分析,论证结果表明:TT-45型陶瓷过滤机反冲洗管路的改进,使反冲洗管路中压力波动降低了0.06 Mpa,反冲洗时间增加了25%。搅拌系统的改进对矿浆得到有效搅拌,死角处沉降的矿浆大幅度减少,提高了矿浆的过滤效果。同时,陶瓷过滤板内部型腔得到改进后,流道畅通,阻力减小,有效过滤面积增加了12.62%。针对前面的理论分析和研究,论文的最后部分应用Fluent软件对TT-45型陶瓷过滤机反冲洗管路和搅拌系统进行了数值模拟仿真。通过理论分析与Fluent软件模拟仿真对直撑叶片搅拌系统和斜撑叶片搅拌系统的研究,最后得出结论:无论从速度、压力分布,还是矿浆颗粒运动轨迹的角度分析,都证明了将搅拌系统中搅拌架直撑叶片改为斜撑叶片对矿浆的搅拌效果有了明显的改善。同时,验证了TT-45型陶瓷过滤机反冲洗管路在改进后的反冲洗效果得到明显提高。本文的研究和分析着重解决TT-45型陶瓷过滤机在生产应用中出现的实际问题,针对反冲洗管路、搅拌系统和陶瓷过滤板进行了改进,对陶瓷过滤机发展和研究具有较重要的科学意义。同时,本课题用Fluent软件对反冲洗管路和搅拌系统进行了数值模拟仿真,提出的改进和优化方案从理论上完善了真空陶瓷过滤机的性能和分离效率,减少了TT-45型陶瓷过滤机在实际应用中的设备故障率,降低了陶瓷过滤机的生产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广泛的应用前景。
刘叶芳[9](2009)在《稀土萃取生产过程的检测和优化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稀土萃取过程为应用背景,对案例推理技术在稀土萃取过程流量优化控制的应用做了初步的研究。稀土串级萃取过程由于级数多,被分离的稀土元素结构相似,化学性质相近,萃取组分不易在线和连续测量,导致徐光宪先生的位于世界领先水平的串级萃取理论问世30年以来,我国串级萃取工艺生产的自动控制水平依然较低,产品纯度和产量难以保证。因此,提高稀土串级萃取工艺的自动控制水平是控制领域和稀土生产企业亟待解决的课题之一。本文深入研究了稀土串级萃取工艺多变量、非线性、强耦合,大滞后,时变性等特点,提出了基于在线分析和案例推理技术的控制摸式。本文详尽分析了稀土串级萃取平衡计算模型,探索和研究了萃取过程的动态变化特性,并论述了案例推理的一般流程,提出了知识管理和案例推理相融合的框架。设计并开发了面向稀土萃取过程的流量优化控制系统。在此系统中,采用基于特征的案例表示方法,构造了一个基于料液配分和料液体积流量的案例库,然后运用带有权值的近邻法进行相似度计算的案例检索方法,并通过一组实验数据进行仿真测试,验证系统的设计合理性和实现有效性。本设计综合考虑了现场情况和工程人员需求,设计了数据采集系统,随着生产的进行数据库得以不断丰富,即可作为优化控制的案例来源和反馈依据。本文采用了基于数据驱动的控制理论和方法的案例推理技术,详述了稀土萃取生产过程优化控制系统的实现方法和硬、软件设计。该设计对稳定稀土萃取产品质量,提高收率有重要意义。
李驰[10](2009)在《水隔离浆体泵建模与控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浆体管道输送是近几十年才出现的一种新的运输方式,具有投资少、运费低、管理方便等优点,而泵送设备是浆体管道的核心设备,直接影响浆体管道的输送能力。水隔离浆体泵是一种具有高扬程、流量适应范围大、输送浆体浓度高、使用寿命长的新型泵送设备,它是对控制要求较为复杂的输送设备,如控制动作复杂、运行状态变化大和规律性差等,是具有非线性、时变的系统,因此很难用常规的控制方法进行控制。衡量水隔离浆体泵控制的重要指标是混浆和清水损失,要避免混浆,同时使清水的损失量尽量减小。本文首先分析了隔离罐中浮球的运动,利用流体力学的基本原理,推导出水隔离浆体泵分别在进浆时和排浆时的数学模型,该模型是非线性动态数学模型。通过数学模型的建立,得出混浆的原因以及影响清水损失的因素。据此在周期控制的前提下设计了水隔离浆体泵的整体控制方案,保证料仓液位高度不变,浮球在隔离罐的中间运动,浮球速度变化缓慢,从而将浆体连续不断地输送到尾矿库,同时可以避免混浆,有利于减小清水的损失量。首先采用了PID控制对水隔离浆体泵进行控制,由于被控对象具有时变、非线性等特点,PID控制效果不是很好。主要体现在,外部来浆流量变化时的控制效果不是很好。因此,采用T-S型模糊RBF神经网络进行控制,因为T-S型模糊推理系统能够在线修正参数,而且RBF神经网络在满足一定条件时,与模糊推理系统具有等价性,该系统还具有鲁棒性,对干扰信号不敏感,具有自适应性等特点。通过仿真可以发现,T-S型模糊RBF神经网络控制时,进浆流量能更好地跟踪外部来浆流量,中心位置性能指标和清水损失量都比较小,能达到更好的控制效果。
二、软管泵在黄金矿山矿浆输送中应用效果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软管泵在黄金矿山矿浆输送中应用效果好(论文提纲范文)
(1)甘肃李子金矿选矿工艺流程改造(论文提纲范文)
| 1 矿石性质 |
| 2 生产流程与现状 |
| 3 工艺流程改造及技术指标 |
| 4 设备的高效化改造 |
| 5 结论 |
(2)基于全周期仿真代理模型的软管泵分析设计及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引言 |
| 1.2 软管泵的应用与研究现状 |
| 1.2.1 软管泵的原理和应用 |
| 1.2.2 软管泵国外研究与应用现状 |
| 1.2.3 软管泵国内研究与应用现状 |
| 1.3 橡胶-帘线复合材料研究近况 |
| 1.3.1 橡胶-帘线复合增强材料国外研究近况 |
| 1.3.2 橡胶-帘线复合增强材料的国内研究近况 |
| 1.4 代理模型理论的研究状况 |
| 1.4.1 试验设计方法的研究现状 |
| 1.4.2 代理模型构建方法研究现状 |
| 1.5 本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 1.6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 2 软管泵设计关键问题的主要研究方法 |
| 2.1 引言 |
| 2.2 面向全周期仿真的橡胶-帘线复合材料软管的建模方法研究 |
| 2.2.1 橡胶本构模型 |
| 2.2.2 加强筋方法构建橡胶-帘线材料复合增强模型 |
| 2.2.3 面向全周期仿真的橡胶-帘线复合材料软管的建模方法 |
| 2.3 软管泵优化设计代理模型的建立方法概述 |
| 2.3.1 最优拉丁超立方试验设计方法概述 |
| 2.3.2 基于SVR回归方法的代理模型 |
| 2.3.3 软管泵优化设计代理模型的建立方法 |
| 2.4 本章小结 |
| 3 橡胶-帘线复合材料软管有限元建模及软管泵全周期仿真 |
| 3.1 引言 |
| 3.2 软管泵主要设计要素定性分析 |
| 3.2.1 软管泵受力分析 |
| 3.2.2 软管泵设计参数定性分析 |
| 3.3 软管泵优化前样机测试 |
| 3.3.1 样机测试结果 |
| 3.3.2 软管泵失效原因概况分析 |
| 3.4 软管橡胶材料模型的建立 |
| 3.4.1 软管橡胶材料测试样本的制备 |
| 3.4.2 橡胶材料拉伸测试和橡胶材料模型的拟合 |
| 3.5 橡胶-帘线复合材料软管压缩仿真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 3.5.1 几何模型的建立 |
| 3.5.2 有限元模型的设置 |
| 3.5.3 橡胶-帘线复合材料软管压缩仿真结果 |
| 3.6 橡胶-帘线软管模型的试验验证 |
| 3.6.1 反力测试 |
| 3.6.2 变形尺寸测试 |
| 3.7 软管泵全周期有限元分析 |
| 3.7.1 软管泵工况去耦合与简化 |
| 3.7.2 全周期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 3.7.3 软管全周期有限元仿真结果分析 |
| 3.8 本章小结 |
| 4 基于软管泵全周期仿真的传动系统设计 |
| 4.1 引言 |
| 4.2 基于软管泵全周期仿真的转轴传动系统设计要求 |
| 4.2.1 承载要求 |
| 4.2.2 寿命要求 |
| 4.2.3 其他要求 |
| 4.3 传动系统设计方案 |
| 4.3.1 电机轴悬臂布置方案 |
| 4.3.2 转轴悬臂布置方案 |
| 4.3.3 机壳悬臂布置方案 |
| 4.3.4 各方案的分析对比和选择 |
| 4.4 基于泵壳悬臂方案的软管泵传动系统设计 |
| 4.4.1 软管泵传动设计方案 |
| 4.4.2 传动系统的承载能力动力学校核计算 |
| 4.4.3 传动系统的寿命校核计算 |
| 4.5 本章小结 |
| 5 基于SVR代理模型的软管泵优化及样机试验 |
| 5.1 引言 |
| 5.2 软管关键设计参数优化 |
| 5.2.1 优化目标和设计空间的确定 |
| 5.2.2 软管设计SVR代理模型的构建 |
| 5.2.3 基于遗传算法的软管泵代理模型的优化计算 |
| 5.3 软管泵滑靴关键设计参数优化 |
| 5.3.1 优化目标和设计空间的确定 |
| 5.3.2 滑靴设计关键参数优化SVR代理模型的构建 |
| 5.3.3 基于遗传算法的滑靴设计关键参数代理模型的优化计算 |
| 5.4 软管泵优化结果 |
| 5.5 本章小结 |
| 6 总结与展望 |
| 6.1 总结 |
| 6.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3)炼焦中煤选择性絮凝—浮选分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 附件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Extended Abstract |
| 目录 |
| Contents |
| 图清单 |
| 表清单 |
| 变量注释表 |
| 1 绪论 |
| 1.1 课题来源 |
| 1.2 研究背景 |
| 1.3 煤的表界面性质研究进展 |
| 1.4 微细粒煤泥的浮选行为研究进展 |
| 1.5 煤泥浮选界面调控研究进展 |
| 1.6 主要研究内容 |
| 2 试验物料和方法 |
| 2.1 试样 |
| 2.2 试验试剂与仪器 |
| 2.3 试验方法 |
| 3 浮选中煤的煤岩学特征及表面热力学特性 |
| 3.1 钱家营矿中煤煤岩学特征研究 |
| 3.2 磨碎对钱家营中煤解离的影响研究 |
| 3.3 浮选中煤的表面热力学特性 |
| 3.4 本章小结 |
| 4 颗粒的尺度效应及其浮选行为研究 |
| 4.1 浮选中煤的尺度效应 |
| 4.2 煤泥可浮性影响因素的试验研究 |
| 4.3 微细粒煤与矿物质的分散行为研究 |
| 4.4 细粒煤泥浮选的过程特征 |
| 4.5 本章小结 |
| 5 煤与高岭石对 PAM 的选择性吸附研究 |
| 5.1 煤与高岭石表面吸附 PAM 的影响因素研究 |
| 5.2 煤与高岭石表面吸附 PAM 的平衡及其热力学 |
| 5.3 PAM 吸附对煤与高岭石表面组分的影响 |
| 5.4 PAM 吸附对煤与高岭石表面润湿性及电动电位的影响 |
| 5.5 本章小结 |
| 6 PAM 吸附的作用机制及对颗粒间界面作用的影响 |
| 6.1 絮凝及分散作用对颗粒絮体表观粒径的影响 |
| 6.2 煤与高岭石絮体的分形维数分析 |
| 6.3 煤与高岭石表面吸附 PAM 的量子化学计算 |
| 6.4 PAM 对颗粒间界面作用的影响 |
| 6.5 本章小结 |
| 7 选择性絮凝-浮选分离试验研究 |
| 7.1 选择性絮凝-浮选条件试验及浮选效果 |
| 7.2 选择性絮凝-浮选对浮选速率的影响 |
| 7.3 本章小结 |
| 8 结论 |
| 8.1 主要研究结论 |
| 8.2 主要创新点 |
| 8.3 研究工作展望 |
| 参考文献 |
| 作者简历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液动隔膜泵机械结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浆体管道输送技术及浆体输送泵的发展 |
| 1.1.1 浆体管道输送技术的发展 |
| 1.1.2 浆体输送泵的发展 |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 第2章 液动隔膜泵总体结构 |
| 2.1 液动隔膜泵总体设计方案的确定 |
| 2.2 液动隔膜泵的组成 |
| 2.2.1 液动隔膜泵的工作原理 |
| 2.3 液动隔膜泵的总体布局 |
| 2.4 本章小结 |
| 第3章 驱动液压系统设计 |
| 3.1 驱动液压系统工作原理 |
| 3.2 驱动液压系统机械结构设计 |
| 3.2.1 组合缸设计 |
| 3.2.2 驱动液压系统元件的选用 |
| 3.2.3 油路块设计 |
| 3.2.4 驱动油箱设计 |
| 3.3 本章小结 |
| 第4章 膜位控制液压系统设计 |
| 4.1 膜位控制技术 |
| 4.2 膜位控制液压系统设计 |
| 4.2.1 膜位控制液压系统原理 |
| 4.2.2 液压系统元件的选用计算 |
| 4.2.3 膜位液压系统油路块设计 |
| 4.2.4 膜位控制液压系统油箱设计 |
| 4.3 本章小结 |
| 第5章 隔膜设计 |
| 5.1 隔膜的研究现状 |
| 5.2 隔膜设计中应用的理论和方法 |
| 5.2.1 隔膜设计中应用的理论 |
| 5.2.2 隔膜设计中应用的方法 |
| 5.3 隔膜的有限元分析 |
| 5.3.1 建立有限元模型 |
| 5.3.2 边界与约束条件 |
| 5.3.3 计算结果与分析 |
| 5.4 改进模型的有限元分析 |
| 5.4.1 建立模型 |
| 5.4.2 隔膜运动分析 |
| 5.4.3 隔膜排量及运动范围的确定 |
| 5.5 隔膜的优化设计 |
| 5.5.1 隔膜优化分析过程 |
| 5.5.2 隔膜优化结果的提取 |
| 5.6 本章小结 |
| 第6章 结论 |
| 6.1 结论 |
| 6.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 致谢 |
(5)露天采坑改建尾矿库关键技术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 1 概 述 |
| 2 露天采坑改建尾矿库关键技术内容 |
| 2.1 库 容 |
| 2.2 排洪设施 |
| 2.2.1 地下水迳流补给关系 |
| 2.2.2 排洪设施 |
| 2.3 尾矿浓缩与输送 |
| (1) 矿山生产能力方面。 |
| (2) 尾矿浓缩输送设备方面。 |
| (3) 设计方面。 |
| 2.3.1 尾矿浓缩 |
| 2.3.2 尾矿高浓度输送 |
| 2.4 尾矿充填排放 |
| 2.5 采坑边坡安全性 |
| 2.6 监测系统 |
| 2.6.1 尾矿坑运行监测内容 |
| 2.6.2 边坡位移监测 |
| 3 结 论 |
(6)攀钢选矿厂尾矿干排工艺半工业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 摘要 |
| ABSTRACT |
| 目录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1.1 尾矿处理现状及问题 |
| 1.2 尾矿的几种处理方法简介 |
| 1.2.1 地表尾矿库堆存 |
| 1.2.2 井下排放法 |
| 1.2.3 采矿充填法 |
| 1.2.4 尾矿干排法 |
| 1.3 尾矿地表干排的方式 |
| 1.3.1 中心排放法 |
| 1.3.2 锥形体排放法 |
| 1.3.3 沟谷排放法 |
| 1.4 尾矿干排工艺 |
| 1.5 尾矿干排设备 |
| 1.5.1 浓缩设备 |
| 1.5.2 尾矿脱水设备 |
| 1.5.3 运输设备 |
| 1.6 本章小结 |
| 第二章 论文的选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
| 2.1 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
| 2.2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目的 |
| 2.3 论文研究的方法 |
| 2.4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攀钢选厂尾矿干排半工业试验 |
| 3.1 试验概述 |
| 3.2 主要试验设备 |
| 3.2.1 振动型斜板浓密机 |
| 3.2.2 DU型水平带式过滤机 |
| 3.2.3 高频脱水筛 |
| 3.2.4 板框压滤机 |
| 3.3 试验流程 |
| 3.4 试验矿样 |
| 3.4.1 尾矿粒度分析 |
| 3.4.2 尾矿沉降特性分析 |
| 3.5 絮凝剂机理概述 |
| 3.5.1 絮凝剂作用机理 |
| 3.5.2 絮凝剂作用的影响因素 |
| 3.5.3 混凝作用 |
| 3.6 半工业试验指标 |
| 3.6.1 尾矿膏体排放试验 |
| 3.6.2 尾矿浓缩过滤干排试验 |
| 3.6.3 尾矿分级浓缩压滤干排试验 |
| 3.7 本章小结 |
| 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 附录B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7)多相复合膏体充填料配比与输送参数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 摘要 |
| ABSTRACT |
| 目录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问题的提出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2.1 充填技术发展 |
| 1.2.2 膏体充填的定义 |
| 1.2.3 胶结充填体强度研究 |
| 1.2.4 膏体输送性能研究 |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
| 第二章 多相复合膏体充填料配比优化 |
| 2.1 前言 |
| 2.2 固体物料优化选择 |
| 2.2.1 物理、化学性能及岩石学性质测试分析 |
| 2.2.2 固体物料粒级分析 |
| 2.2.3 炼铅炉渣中气相体的影响分析 |
| 2.2.4 抗压强度试验 |
| 2.2.5 固体物料优化选择 |
| 2.3 全尾砂浆体沉降特性 |
| 2.3.1 全尾砂浆体自然沉降实验 |
| 2.3.2 全尾砂浆体絮凝沉降实验 |
| 2.4 选矿废水利用的试验研究 |
| 2.5 多相复合膏体充填料配比优化 |
| 2.5.1 试验设计 |
| 2.5.2 试验结果及分析 |
| 2.6 化学激活对多相复合膏体充填料的作用 |
| 2.6.1 Ca(OH)_2对膏体充填料的作用 |
| 2.6.2 早强减水剂对膏体充填料的作用 |
| 2.7 多相复合膏体充填料性能试验 |
| 2.8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多相复合膏体充填料的机械力化学效应 |
| 3.1 前言 |
| 3.2 机械激活技术在混凝土和膏体充填料制备中的应用 |
| 3.2.1 混凝土制备中机械激活技术的应用 |
| 3.2.2 膏体充填料制备中机械激活技术的应用 |
| 3.3 固体物质的机械力化学效应与机理 |
| 3.3.1 固体物质的机械力化学效应 |
| 3.3.2 机械力化学反应机理 |
| 3.4 膏体充填料的机械力化学效应 |
| 3.4.1 膏体充填料中各物料的性态 |
| 3.4.2 膏体充填料机械力化学效应探讨 |
| 3.5 多相复合膏体充填料机械力化学效应试验 |
| 3.5.1 不同搅拌方式对膏体充填料性能的影响 |
| 3.5.2 机械力化学激活与Ca(OH)2激活作用效果对比 |
| 3.6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多相复合膏体充填料管道输送试验 |
| 4.1 前言 |
| 4.2 全尺寸环管泵送试验平台设计 |
| 4.2.1 管路系统 |
| 4.2.2 数据采集系统 |
| 4.2.3 膏体充填料制备 |
| 4.2.4 输送设备 |
| 4.2.5 全尺寸环管泵送试验系统的特点 |
| 4.3 膏体充填料组方及输送工况设计 |
| 4.3.1 设计基本原则 |
| 4.3.2 膏体充填料组方及输送工况设计 |
| 4.4 全尺寸环管泵送试验内容 |
| 4.4.1 膏体充填料的泵送试验 |
| 4.4.2 带料停泵及重启输送试验 |
| 4.4.3 膏体充填料性能测试 |
| 4.4.4 清水泵送试验 |
| 4.5 试验方法 |
| 4.5.1 膏体充填料浓度的改变 |
| 4.5.2 输送流量(流速)的改变 |
| 4.5.3 试验步骤 |
| 4.5.4 数据采集记录 |
| 4.6 试验结果 |
| 4.7 全尺寸环管泵送试验数据处理与分析 |
| 4.7.1 管流沿程阻力计算 |
| 4.7.2 管流沿程阻力分析 |
| 4.8 管流沿程阻力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排序 |
| 4.9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多相复合膏体充填料的管流沿程阻力和流变参数 |
| 5.1 前言 |
| 5.2 膏体充填料基本性能 |
| 5.3 管流沿程阻力计算的会泽公式 |
| 5.3.1 管流沿程阻力计算的理论基础 |
| 5.3.2 膏体充填料浓度与流变参数的关系 |
| 5.3.3 会泽公式的雏形 |
| 5.3.4 会泽公式优化 |
| 5.3.5 会泽公式的验证 |
| 5.4 多相复合膏体充填料流变参数研究 |
| 5.4.1 浆体流变学数学模型 |
| 5.4.2 浆体流变学物理模型 |
| 5.4.3 多相复合膏体充填料的流变模型 |
| 5.4.4 多相复合膏体充填料的流变参数 |
| 5.5 本章小结 |
| 第六章 管流沿程阻力神经网络模型及输送参数混沌优化 |
| 6.1 前言 |
| 6.2 管流沿程阻力的神经网络模型 |
| 6.2.1 人工神经网络原理 |
| 6.2.2 神经网络训练的训练与学习 |
| 6.2.3 管流沿程阻力神经网络模型建立 |
| 6.3 管道输送参数的混沌优化 |
| 6.3.1 混沌优化原理 |
| 6.3.2 管道输送参数的混沌优化 |
| 6.4 本章小结 |
| 第七章 多相复合膏体充填料制备及输送的工程化技术 |
| 7.1 前言 |
| 7.2 全尾砂沉降、浓缩脱水工艺及装备 |
| 7.2.1 全尾砂膏体连续制备及贮存机构的结构和原理 |
| 7.2.2 全尾砂沉降、浓缩脱水工艺 |
| 7.2.3 沉积床全尾砂流态化工艺 |
| 7.3 多相复合膏体充填料机械力化学搅拌工艺及设备 |
| 7.3.1 高能活化搅拌机结构及原理 |
| 7.3.2 多相复合膏体充填料机械力化学法制备工艺 |
| 7.4 多相复合膏体充填料输送工艺及设备 |
| 7.4.1 输送泵 |
| 7.4.2 输送管道 |
| 7.4.3 多相复合膏体充填料输送工艺 |
| 7.5 多相复合膏体充填在会泽铅锌矿的应用 |
| 7.5.1 矿山生产对充填的要求 |
| 7.5.2 多相复合膏体充填系统 |
| 7.5.3 多相复合膏体充填的工程效果 |
| 7.6 本章小结 |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 7.1 研究结论 |
| 7.2 关于下一步研究的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件 |
| 致谢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成果 |
| 1 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 2 参加的基金项目和重大科研项目 |
| 3 科研成果和奖励 |
(8)基于流体力学分析的TT-45型陶瓷过滤机的研究与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选题依据和课题来源 |
|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 |
| 1.2.1 国内外陶瓷过滤机的研究现状 |
| 1.2.2 国内外陶瓷过滤机的发展趋势 |
| 1.2.3 陶瓷过滤机的研究发展方向 |
| 1.3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 1.3.1 课题的研究内容 |
| 1.3.2 研究中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和可行性分析 |
| 1.4 课题的研究目的和必要性 |
| 1.5 本章小结 |
| 第二章 陶瓷过滤机的过滤理论及在线清洗方案的优化 |
| 2.1 过滤 |
| 2.1.1 过滤的概念 |
| 2.1.2 滤饼过滤的理论基础 |
| 2.2 TT-45 型陶瓷过滤机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
| 2.2.1 TT-45 型陶瓷过滤机的结构 |
| 2.2.2 TT-45 型陶瓷过滤机的工作原理 |
| 2.2.3 TT-45 型陶瓷过滤机反冲洗系统的工作原理 |
| 2.3 TT-45 型陶瓷过滤机反冲洗管路波动大的原因分析与解决 |
| 2.3.1 反冲洗管路压力波动大的原因分析 |
| 2.3.2 解决压力波动大的方案设计和水力学计算 |
| 2.4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TT-45 型陶瓷过滤机搅拌槽内浆体颗粒的运动分析 |
| 3.1 搅拌的基本知识 |
| 3.1.1 搅拌设备在工业中的应用 |
| 3.1.2 搅拌物料的种类及特性 |
| 3.2 搅拌过程和搅拌器 |
| 3.2.1 搅拌过程的种类以及对搅拌的要求 |
| 3.2.2 搅拌器的功能 |
| 3.3 TT-45 型陶瓷过滤机搅拌机构的组成和应用 |
| 3.3.1 颗粒在介质中运动的受力分析 |
| 3.3.2 搅拌架的结构及工作时颗粒的运动轨迹 |
| 3.3.3 搅拌槽内矿浆的流场分析及搅拌架的改进 |
| 3.4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TT-45 型陶瓷过滤机真空系统与陶瓷过滤板内部型腔的改进 |
| 4.1 真空系统的基本知识 |
| 4.1.1 真空的概念及其测量单位 |
| 4.1.2 真空系统的概述及简介 |
| 4.1.3 真空系统设计与计算要点 |
| 4.2 TT-45 型陶瓷过滤机的真空系统 |
| 4.2.1 毛细过滤的基本原理 |
| 4.2.2 陶瓷过滤机节能机理 |
| 4.2.3 TT-45 型陶瓷过滤机真空系统的组成和改进 |
| 4.2.4 真空泵、过滤器的选型 |
| 4.3 陶瓷过滤板内部型腔的分析和改进 |
| 4.3.1 陶瓷过滤板的清洗原理 |
| 4.3.2 陶瓷过滤板上滤饼的过滤方程式 |
| 4.3.3 陶瓷过滤板内部型腔的分析与改进 |
| 4.4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TT-45 型陶瓷过滤机中仿真模型的设计 |
| 5.1 Fluent 软件的简介 |
| 5.2 搅拌系统的仿真建模与网格划分 |
| 5.2.1 建模思路 |
| 5.2.2 参数设置 |
| 5.2.3 建模步骤 |
| 5.2.4 网格划分 |
| 5.2.5 搅拌系统的边界类型设置 |
| 5.2.6 启动FLUENT 求解器检查网格 |
| 5.2.7 计算方法设置 |
| 5.3 反冲洗管路的仿真建模与网格划分 |
| 5.3.1 反冲洗管路的模型建立 |
| 5.3.2 反冲洗管路系统模型的网格划分及曲线迭代 |
| 5.4 本章小结 |
| 第六章 TT-45 型陶瓷过滤机中模型仿真结果分析 |
| 6.1 搅拌槽内矿浆颗粒的仿真结果分析 |
| 6.1.1 搅拌槽内的矿浆压力分布 |
| 6.1.2 搅拌槽内的矿浆速度分布 |
| 6.1.3 搅拌槽内的矿浆浓度分布 |
| 6.2 反冲管路中流体的仿真结果分析 |
| 6.2.1 改进前反冲洗管路中流体仿真结果分析 |
| 6.2.2 改进后反冲洗管路中流体仿真结果分析 |
| 6.3 本章小结 |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 7.1 总结 |
| 7.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9)稀土萃取生产过程的检测和优化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课题的背景及其研究意义 |
| 1.2 相关技术现有水平及发展 |
| 1.2.1 稀土工业的主要冶炼方法和稀土串级萃取分离技术的应用 |
| 1.2.2 稀土萃取分离过程组分含量测量方法 |
| 1.3 国内外稀土萃取控制技术的研究现状 |
| 2 稀土串级萃取生产控制方法研究 |
| 2.1 稀土萃取工艺控制的特点和难题 |
| 2.1.1 稀土萃取工艺控制参数 |
| 2.1.2 稀土萃取控制系统特点 |
| 2.2 CBR 的基本概念 |
| 2.2.1 案例推理方法的分类 |
| 2.2.2 案例推理的流程 |
| 2.2.3 案例推理的特点 |
| 3 基于案例推理的稀土萃取生产流量控制研究 |
| 3.1 系统组成 |
| 3.1.1 稀土萃取生产流量控制系统 |
| 3.1.2 案例推理流程 |
| 3.2 案例推理系统设计 |
| 3.2.1 案例推理方案分析 |
| 3.2.2 案例推理方案设计 |
| 3.2.3 稀土萃取流量控制的案例推理系统开发说明 |
| 3.3 稀土萃取案例推理仿真实验 |
| 4 稀土萃取生产过程控制系统设计 |
| 4.1 稀土萃取系统硬件组成 |
| 4.2 信息采集 |
| 4.2.1 料液组分含量在线检测 |
| 4.2.2 温度信号检测 |
| 4.2.3 原料罐液位信号检测 |
| 4.2.4 AD 模拟量采集模块与上位机的通信 |
| 4.3 料液流量的调节 |
| 4.3.1 流量控制设备 |
| 4.3.2 稀土萃取优化控制系统结构图 |
| 4.4 稀土萃取生产过程优化控制系统的开发工具 |
| 5 稀土萃取生产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与实现 |
| 5.1 软件编程环境 |
| 5.2 上位机软件设计 |
| 5.2.1 用户窗口 |
| 5.2.2 信号通信 |
| 5.2.3 配方设计 |
| 6 工作总结及展望 |
| 参考文献 |
| 在学研究成果 |
| 致谢 |
(10)水隔离浆体泵建模与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浆体管道输送系统概述 |
| 1.1 浆体管道输送 |
| 1.1.1 浆体管道发展概述 |
| 1.1.2 浆体管道输送特点 |
| 1.2 浆体管道输送系统的构成 |
| 1.2.1 浆体制备系统 |
| 1.2.2 浆体输送系统 |
| 1.2.3 浆体的脱水与贮存 |
| 1.3 浆体管道的泵送设备 |
| 1.4 水隔离浆体泵概述 |
| 1.4.1 水隔离浆体泵的现状及问题 |
| 1.4.2 衡量水隔离浆体泵控制的指标 |
| 1.5 本文的研究工作及内容安排 |
| 1.6 本章小结 |
| 第2章 水隔离浆体泵建模 |
| 2.1 水隔离浆体泵的组成 |
| 2.2 水隔离浆体泵的工作原理 |
| 2.3 隔离装置浮球的分析 |
| 2.3.1 混浆机理分析 |
| 2.3.2 浮球受力分析 |
| 2.3.3 进浆过程浮球运动分析 |
| 2.3.4 排浆过程浮球运动分析 |
| 2.4 水隔离浆体泵的管路分析 |
| 2.4.1 管路中沿程阻力分析 |
| 2.4.2 管路中局部阻力分析 |
| 2.4.3 进浆过程管路分析 |
| 2.4.4 排浆过程管路分析 |
| 2.5 模型参数的确定 |
| 2.6 本章小结 |
| 第3章 水隔离浆体泵控制 |
| 3.1 控制方案 |
| 3.1.1 周期控制 |
| 3.1.2 进浆流量控制 |
| 3.1.3 排浆流量控制 |
| 3.2 控制结构图 |
| 3.3 PID控制 |
| 3.3.1 PID控制的分类 |
| 3.3.2 基于Simulink的PID控制的设计 |
| 3.4 PID控制的仿真及效果分析 |
| 3.5 本章小结 |
| 第4章 水隔离浆体泵的智能控制 |
| 4.1 模糊神经网络概述 |
| 4.1.1 模糊神经网络的发展现状 |
| 4.1.2 模糊系统和神经网络的互补性 |
| 4.1.3 模糊神经网络的优点 |
| 4.2 T-S型模糊RBF神经网络 |
| 4.2.1 结构的设计 |
| 4.2.2 参数调整算法 |
| 4.3 T-S型模糊RBF神经网络控制仿真 |
| 4.4 T-S型模糊RBF神经网络与PID控制效果的比较 |
| 4.5 本章小结 |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四、软管泵在黄金矿山矿浆输送中应用效果好(论文参考文献)
- [1]甘肃李子金矿选矿工艺流程改造[J]. 陆长龙. 现代矿业, 2021(06)
- [2]基于全周期仿真代理模型的软管泵分析设计及优化[D]. 张永斌. 浙江大学, 2017(06)
- [3]炼焦中煤选择性絮凝—浮选分离研究[D]. 邹文杰. 中国矿业大学, 2014(12)
- [4]液动隔膜泵机械结构设计[D]. 刘东海. 沈阳大学, 2013(04)
- [5]露天采坑改建尾矿库关键技术探讨[J]. 代永新. 金属矿山, 2012(01)
- [6]攀钢选矿厂尾矿干排工艺半工业试验研究[D]. 张晓明. 昆明理工大学, 2011(05)
- [7]多相复合膏体充填料配比与输送参数优化[D]. 王洪武. 中南大学, 2010(01)
- [8]基于流体力学分析的TT-45型陶瓷过滤机的研究与改进[D]. 曾鸿海. 江西理工大学, 2010(08)
- [9]稀土萃取生产过程的检测和优化控制研究[D]. 刘叶芳.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09(07)
- [10]水隔离浆体泵建模与控制[D]. 李驰. 东北大学, 2009(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