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环评与项目环评相关性分析研究

战略环评与项目环评相关性分析研究

一、战略环评与项目环评关联性分析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胡越炜,丁孙玮[1](2021)在《环评与排污许可制度的衔接与改进》文中指出环境影响评价和排污许可证制度是我国环境保护的两种主要手段。随着我国经济从高速发展阶段转为高质量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越来越被重视。在之后环境管理工作中,需要衔接好两种制度,充分利用"三线一单"指导和落实工作。对环境影响评价体系及排污许可证制度进行了整理和综述,对两种制度的衔接与改革提出一些看法和总结。

杭思琪[2](2019)在《行政诉讼中的环评司法审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提议向环评制度体系确立了更高的发展目标。环评审批行为在环境行政管理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之相伴相生的环评诉讼亦逐渐显现。司法实务于探索中倒逼环评司法审查的不断完善。为此,考察国外对涉及环评争议事项的法律救济,尤其司法救济,在立法以及司法实践方面均有体现。那么,在我国当前“简政放权,放管结合”的改革路径、环评审批权限的逐级下放的背景下,旧法修改、新法出台为环评司法审查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然则,司法审查立案、审理、裁判各个环节中如何准确适用新法,实务操作中是否还面临新的困境,是否还存在理论续造的空间,以上问题均有待进一步考察和研究。本文在明晰环评制度的发展现状与环评司法审查价值定位的基础上,通过对该类案件进行司法实务检视,从中选取了三个代表性案例,反映在对环评进行司法审查时所产生的主要争议焦点,且以此为突破口,提出并分析因环评领域的风险不确定性和专业性引发的司法审查范围狭隘、原告资格判定要求单一、审查标准不统一、公众参与权保障不足等问题。致力于分别从基本理念及主要原则的宏观角度,从审查主体资格、审查标准、审查处理模式等微观角度,分别推进建设项目环评、规划环评及政策环评的司法审查,同时展望环评督察与环评司法审查之间的有效衔接,在明晰环评司法审查边界的基础上,更好地促进环境行政和环境司法联动模式之形成,突破环评制度运行的困境,有效解决行政诉讼中的环评司法审查存在的问题与障碍。

耿海清[3](2019)在《对新时代我国战略环评工作的思考》文中研究说明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并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其中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经济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全民参与、全球环境共同治理等对战略环评具有直接指导意义。从国际上的发展趋势来看,战略环评具有灵活性不断增强、评价对象不断扩大、评价内容不断扩展、公众参与不断深入等显着特点。在实践中,我国的战略环评主要包括规划环评和区域战略环评,仍然把欧美在创立该项制度之初所关注的环境要素和敏感目标作为评价重点,与新时代对环保工作的要求和国际上的战略环评前沿还存在不小差距。建议今后的战略环评应重点加强以下工作:一是坚持整体评价和系统评价的原则,二是确立以人民为中心的评价思想,三是扩充战略环境评价的内容,四是将制度评价作为重点内容之一,五是更加重视对空间性规划的评价。

王程[4](2018)在《基于DPSIR模型的港口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规划环境影响评价(Planning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PEIA)是在战略层次对规划实施后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识别、预测及评价,并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利环境影响的对策以及措施,是实现产业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至关重要的一种手段。近年来,我国港口蓬勃发展,港口经济效益显着提高,然而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产生的各种环境问题也更加突出。当前国内外对于港口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开展主要参照建设项目环评进行,因此对于港口规划环评指标体系的研究显得更为迫切。本论文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及生态学原理作为指导,分析了国内外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现状;结合港口规划发展和港口区域环境特点,确定了港口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研究方法与工作程序;运用层次分析法,筛选出具有港口规划环评典型特征的评价指标;利用DPSIR模型,构建了符合港口发展实际情况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确定了指标权重,构建了基于港口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标模型。以《南通港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为例,采用案例研究方法,开展了港口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应用研究,综合评价了南通港规划建设的可持续性发展水平,以期为明确南通港总体规划环境影响及其环境可行性和环境不利影响的减缓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主要成果如下:(1)港口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针对港口的特点,较为系统地构建了港口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目标层、准则层、要素层和指标层。目标层为港口可持续发展;准则层为生态环境质量、资源与能源可持续利用和社会经济发展;要素层为水环境质量、大气环境质量、声环境质量、生态环境质量、固体废物、水资源利用、土地资源利用、岸线资源利用、社会发展、经济发展;各要素层细分为46个适用于港口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指标。(2)港口规划环境影响综合评价指标模型通过计算明确了各级指标权重值及标准值,构建了基于港口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数模型(港口可持续发展指数,C);明确了C>0.9表明港口发展具有高持续性,C<0.6表明不具有可持续性,0.6<C<0.8,0.8<C<0.9分别表明具有低、中可持续性。(3)港口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南通港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应用研究表明,南通港总体规划建设可持续发展指数为0.861,属于中可持续范围;水资源、岸线资源和土地资源是制约南通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水环境及生态环境问题也严重影响着港口的可持续发展;针对南通港规划建设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规划调整的合理化建议和规划建设的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伯鑫,田军,葛春风,刘婷,王占朝,陈凤先,任景明[5](2016)在《战略环评中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体系研究》文中指出基于国内外战略环评的研究进展,调研了国内战略环评、规划环评等研究取得的成果,分析了当前战略环评中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最终提出了一套大气战略环境评价技术体系,并对大气战略环评的研究方法做了明确要求,从而为环境管理者进行科学、有效的决策提供技术支持。

王玉振,金辰欣[6](2011)在《战略环评——从国际经验到中国的实践 第八章 中国战略环评制度的建立、发展与实践》文中研究说明8.1中国战略环境评价制度的建立与发展中国在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建立初期,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纳入法律要求;随后,区域的环境影响评价作为战略环境评价在中国的雏形也在相关法律中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以下简称《环评法》)于2002年通过使规划的环境影响

刘菊梅[7](2011)在《甘肃省公路网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方法体系研究》文中认为十二五期间我国将继续加大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建设,来满足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其中公路网的建设,在今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仍是我国交通发展战略的重点之一。然而,道路的建设不可避免的加剧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引发一系列新的环境问题。为了从源头上避免不良环境影响,积极开展公路网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使其在早期阶段介入规划,充分融入环境因素的考虑而制定规划,就显得极其必要。我国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由于各行各业特点的不同,目前国内尚未形成规范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理论与方法体系。对于全国范围内如火如荼发展的交通路网,国内东部、中部及南部地区,许多省份进行了公路网规划环评尝试性的研究,也借鉴了国外战略环境影响评价方面的一些先进经验,但目前国内尚未有一个公认的适合公路网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开展的方法体系,这必然给公路网规划环评带来一定的困难。而且这些已有的方法,由于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差异,都不太适合地理位置独特、生态类型复杂多样,且整体生态环境脆弱的甘肃省公路网规划环评的开展。本文基于防止环境破坏,保护自然资源,维护生态安全,如何开展甘肃省公路网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这一初衷,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相关理论的指导下,总结公路网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特点,分析目前我国公路网规划环评遇到的主要问题。着重以甘肃省公路网规划环境影响评价需要关注的重点、环境影响的识别、指标体系、评价方法等方面为例,进行了开展公路网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体系的探讨,建立可选指标集,提出开展公路网规划环评的具体技术路线,对一些相关问题进行思考,试图制定一个适合公路网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技术导则,对今后该方向的研究和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罗宏,杨占红,冯慧娟[8](2010)在《将“低碳”引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思考》文中指出遏制全球气候变化,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发展低碳经济也成为必然选择。环境影响评价(简称环评)制度作为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环境管理制度,如何利用现有的环评制度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成为一项重要的研究内容。结合环评制度的特点,指出将"低碳"引入环评的必要性,并提出可采取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将"低碳"引入环评制度;在环评制度中通过完善能源分析引导能源结构调整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通过增加碳排放指标促进低碳产业发展;通过研究污染物与温室气体的关联性,努力实现协同控制等建议。

顾玉娇[9](2010)在《基于DPSR的战略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实证 ——以上海浦东新区为例》文中提出为了解决城市快速发展中出现的环境和资源问题,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在城市开发建设之前将环境因素切实纳入到城市发展相关战略决策中,尤其是城市战略决策中处于最高层次的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SEA可以确保可持续发展思想成为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而战略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方法研究则是在技术方法层面上保证SEA科学有效实施的重要前提。目前有关SEA指标体系的理论研究较多,但普遍存在定位不清、应用相对较弱等问题,本文旨在将SEA指标体系贯穿于整个战略环境评价的流程中,突出指标体系对其它专题研究的指导性和信息的整合性,为决策层提供综合性的评价结果。本文研究了SEA指标体系的功能、用户和构建原则;在此基础上以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为评价对象,基于DPSR模型建立了以“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为评价目标的ES-E-DPSR五层次结构模型,下设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影响和生态环境调控3个领域;依据SEA指标体系的功能界定,提出了SEA指标体系在战略环境评价中的应用流程、指标筛选方法以及指标体系的综合评价方法;并以《浦东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为评价对象开展了实证研究。SEA指标体系最终应用于浦东新区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历史现状评价,战略环境影响预测单因子和综合评价、情景方案综合预测评价和方案比选以及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趋势分析。评价结果显示:浦东新区自2005年起进入了较高可持续发展水平,但工业布局的集中度、水环境质量、水资源利用效率以及水域面积的减少是影响浦东新区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水平的限制因子;“十一五”规划纲要的实施总体上提升了新区的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水平,但根据单因子指数分析得出2010年CO2排放量将出现严重超标,单位GDP的CO2排放量、NOx排放量和7月份O3小时最大浓度超标率处于中度超标,氮氧化物和臭氧将成为新区未来的主要污染问题;通过对9组情景方案的综合预测评价,得出方案8为2015年新区发展最佳情景方案;依据2000-2020年的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趋势分析,得出浦东新区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水平总体上呈线性增长的趋势,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战略的实施对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总体上具有促进作用,但能源消耗、水环境和大气环境质量仍是浦东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此外,本文在对浦东新区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SEA指标体系的应用保障措施,以便更好的促进SEA指标体系对于决策的辅助作用。

宜慧[10](2009)在《旅游规划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旅游开发活动,尤其是生态旅游对生态环境的依存度很高,进行生态旅游开发的区域往往是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区域。不适当的旅游开发活动将不可避免地会对区域内的生物多样性带来不良影响。环境影响评价是预防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重要环境管理工具之一,已在生态环境保护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等法律法规明确规定旅游规划应开展环境影响评价。而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鉴于此,重视旅游规划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是从源头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手段,也是完善旅游规划环评的必然要求。论文采用理论分析与实例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系统总结并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和实践现状,从生物多样性以及旅游规划环评的基本内涵入手,界定旅游规划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的基本内涵,明确其主要内容,基于评价内容分层次提出相应的评价方法,并通过案例研究论证评价内容与方法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旅游规划的实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多样性的结构组成和功能运行等。旅游规划方案的景区景点开发建设、旅游道路交通建设、供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等旅游开发活动将会占用栖息地、破坏植被和景观类型、污染环境以及直接或间接干扰动植物,会对生物多样性的数量、生理活动、行为和生态功能等带来不良影响。(2)旅游规划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包括四个评价环节和三个评价层次。旅游规划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包括生物多样性现状调查与分析、生物多样性影响识别、生物多样性影响预测与评价、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或建议等主要评价环节,在每个评价环节中评价对象分别包含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这三个生物多样性层次。旅游规划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具有关联性、区域性和复杂性等特点。(3)旅游规划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宜采用多种方法。主要体现在生物多样性现状调查与分析、生物多样性影响识别与指标体系建立、生物多样性影响预测与评价这三个评价环节中。生物多样性现状调查与分析方法主要有收集资料法、咨询法、现场调查与勘查、基于GIS的生态制图法、图形图像解译法等;生物多样性影响识别与指标建立方法主要有专家咨询法和矩阵法;生物多样性影响预测与评价方法主要有生物多样性指数评价法、图形叠置法、景观生态学评价法、专家咨询法、对比类比法等。(4)甘孜州旅游规划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客观、全面地辨识了规划实施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利用不同的评价方法评价了甘孜州旅游规划实施对该区景观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的影响。评价结果表明甘孜州旅游规划实施后,景区的模地类型没有变化,但是各植被斑块的优势度略有下降,城镇等人工斑块的优势度增加了 4.1%。景观多样性和均匀性都维持了原来的水平,分别是0.723和5.784。区域生态系统稀有度为1。生物丰度指数没有发生变化,为21.92%。植被覆盖指数为32.71%,比实施前减少了 0.01%。但是景区建设和交通线路建设会涉及一些自然保护区等敏感保护目标,对其存在较大的影响隐患。规划不会造成物种的减少,丰富度、物种密度和特有种比例没有变化。通过对建设期和运营期补充具体的减缓对策措施,能够减轻、避免这些不良影响的发生。研究结果一方面为旅游规划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和方法借鉴,另一方面丰富了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内容和技术方法,同时也为制定旅游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奠定了基础。

二、战略环评与项目环评关联性分析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战略环评与项目环评关联性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环评与排污许可制度的衔接与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2 环境影响评价
    2.1 项目环评
    2.2 规划环评
    2.3 “三线一单”
    2.4 战略环评
    2.5 政策环评
3 排污许可证制度
4 做好两者的衔接工作
    4.1 两种制度的内容和对象
    4.2 完善和制定环评与排污许可证联动制度
    4.3 两种制度的技术标准统一
5 对改进提出一些想法和总结
    5.1 提高群众积极性建立有效机制
    5.2 完善监管技术和方案
    5.3 加强执法能力
6 结束语

(2)行政诉讼中的环评司法审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内容
    (四)研究方法
一、环评制度的历史沿革与司法审查价值
    (一)环评制度的历史沿革
        1.环评制度的引进
        2.环评制度的改革
    (二)环评司法审查的价值
        1.环评司法审查的必要性
        2.环评司法审查的可行性
    小结
二、行政诉讼中的环评司法审查典型案例及其争议焦点
    (一)相关案例梳理
    (二)典型案例及其争议焦点
        1.实际环境影响的认定:李福臣案
        2.重大利益关系的认定:夏春官案
        3.不确定法律概念的认定:德科案
    小结
三、行政诉讼中的环评司法审查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一)环评司法审查的主要问题
        1.环评司法审查的范围过于狭隘
        2.原告主体资格的审查过于严格
        3.环评审批行为的判断标准不一致
        4.环评中公众知情权和参与权的司法保障不足
    (二)环评司法审查问题的原因分析
        1.立法缺失难以提供精准指引
        2.“利害关系人”范围难以确定
        3.环评审批行为审查强度受限
        4.公众参与机制与司法救济机制之间存在偏差
    小结
四、行政诉讼中的环评司法审查的基本理念及主要原则
    (一)环评司法审查的基本理念
        1.司法最终救济理念
        2.权利有效保障理念
        3.行政判断余地理念
    (二)环评司法审查的主要原则
        1.穷尽救济原则
        2.利益平衡原则
    小结
五、解决行政诉讼中的环评司法审查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建设项目环评司法审查的具体构想
        1.统一环评司法审查的标准
        2.扩展环评司法审查的主体资格
        3.完善环评审批中公众参与的司法保障机制
        4.发展多元化处理模式
    (二)战略环评司法审查的基本构想
        1.加强对规划环评的司法审查
        2.探索对政策环评的司法审查
    (三)促进环评督察与环评司法审查之间的有效衔接
        1.环评督察与环评司法审查的关系
        2.加强环评督察与环评司法审查的程序性制度衔接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对新时代我国战略环评工作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新时代对战略环评工作的新要求
    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
    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
    经济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生态环境保护全民参与
    全球环境共同治理
国际上战略环评的新动向
    灵活性不断增强
    评价对象不断扩大
    评价内容不断扩展
    公众参与不断深入
我国战略环境评价现状
    我国的战略环评体系
    我国战略环评的工作重点
    我国战略环评的不足
新时代加强我国战略环评工作的建议
    加强整体评价和系统评价
    更加重视人民的利益和诉求
    扩充战略环评的工作内容
    将制度评价作为重点评价工作之一

(4)基于DPSIR模型的港口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国内外研究现状
        1.3.2 规划环评指标体系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理论基础
    2.1 港口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理论基础
        2.1.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1.2 生态学理论
        2.1.3 环境经济学理论
    2.2 评价指标体系概述
        2.2.1 港口规划环评指标体系内涵
        2.2.2 指标体系建立原则
        2.2.3 指标体系构成
    2.3 指标体系的模型框架类型
    2.4 港口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
        2.4.1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2.4.2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框架
        2.4.3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
第三章 港口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步骤
    3.2 指标体系构成分析
        3.2.1 指标体系层次
        3.2.2 生态环境质量
        3.2.3 资源与能源利用
        3.2.4 社会经济发展
    3.3 综合评价指标模型构建
        3.3.1 确定权重
        3.3.2 单项指标评价标准值
        3.3.3 评价指数合成
        3.3.4 综合评价指数分级
第四章 港口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案例研究
    4.1 规划背景
    4.2 规划概况及分析
    4.3 区域环境概况
    4.4 环境影响识别
    4.5 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4.6 评价指标体系确立
    4.7 综合评价指数计算
    4.8 指标体系应用分析
    4.9 建议与减缓措施
        4.9.1 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4.9.2 水环境污染防治措施
    4.10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创新与不足
        5.2.1 创新
        5.2.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战略环评中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大气战略环评现状
    1.1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 国内大气战略环评工作成果
2 大气战略环评存在的问题
    2.1 工作总则
    2.2 现状分析
        2.2.1 气象气候条件
        2.2.2 现状污染源分析
    2.3 影响预测与评估
        2.3.1 排放清单
        2.3.2 预测模型
        2.3.3 预测参数
3 大气战略环境影响评价技术体系
    3.1 基于生态文明建设需求的大气战略环评技术体系
        3.1.1 统一内容体系
        3.1.2 统一评价基准年
        3.1.3 设置不同层次的评价范围
        3.1.4 确立符合区域实际的环境目标
        3.1.5 重点关注环境保护目标
        3.1.6 适度分析气候气象条件
        3.1.7 建立国家大气污染源清单
        3.1.8 统一空气质量模型
        3.1.9 强化特征因子预测
        3.1.1 0 重点分析长期影响
    3.2 基于大数据等技术的大气战略环评研究
        3.2.1 积极推动战略规划环评的信息融合
        3.2.2 鼓励开展空气质量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关系分析
4 结束语

(7)甘肃省公路网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方法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缘由及意义
    1.3 论文研究对象及内容
    1.4 论文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相关概念
    2.1 规划环评涵义
    2.2 规划环评的范围及分类特点
    2.3 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战略环评之间的关系
        2.3.1 三者之间的层次关系
        2.3.2 三者之间的联系及区别
    2.4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三章 公路网环境影响评价的特点研究
    3.1 交通行业规划环评的确立
    3.2 公路网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
    3.3 公路网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特点
    3.4 当前我国公路网规划环评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第四章 甘肃省公路网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思路研究
    4.1 开展甘肃省公路网规划环评的关注重点
    4.2 甘肃省公路网规划环境影响识别
        4.2.1 环境影响识别的重要性
        4.2.2 环境影响识别内容
        4.2.3 识别的方法、步骤及预期结果
    4.3 评价指标体系
        4.3.1 规划环评指标体系现状
        4.3.2 公路网规划环评指标体系的建立
    4.4 技术方法分析
        4.4.1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概述
        4.4.2 公路网规划环评技术方法介绍
        4.4.3 公路建设项目环评与公路网规划环评环境影响评价方法比较
    4.5 甘肃省公路网规划环评技术路线
    4.6 开展甘肃省公路网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计划
        4.6.1 环评工作提交成果
        4.6.2 关于公路网规划环评几个问题的思考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和不足之处
        5.2.1 创新之处
        5.2.2 不足之处
    5.3 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8)将“低碳”引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低碳经济与环评制度
    1.1 低碳经济
    1.2 环评制度
    1.3 环评制度与低碳经济的关系
2 “低碳”引入环评制度的必要性
    (1) 便于促进低碳经济的环境管理。
    (2) 利于经济结构优化。
    (3) 促进能源结构的调整。
    (4) 利于挖掘碳减排潜力。
3 将“低碳”引入环评制度的建议
    (1) 宏观与微观相结合。
    (2) 完善能源分析, 引导能源结构调整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3) 增加碳排放指标, 促进低碳产业发展。
    (4) 研究污染物与温室气体的关联性, 努力实现协同控制。

(9)基于DPSR的战略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实证 ——以上海浦东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SEA的来源与内涵
    1.1.2 SEA的实践研究
    1.1.3 城市可持续发展对高层次战略环评的需求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2.3 研究目的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2章 SEA指标体系的理论基础
2.1 SEA指标体系研究概述
    2.1.1 指标体系相关概念
    2.1.2 相关城市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辨析
    2.1.3 指标体系的框架模型
    2.1.4 指标筛选方法
    2.1.5 指标体系的综合评价方法
    2.1.6 SEA指标体系研究进展
    2.1.7 存在的问题及启示
2.2 SEA指标体系的内涵
    2.2.1 SEA指标体系的评价目标
    2.2.2 SEA指标体系的功能
    2.2.3 SEA指标体系的用户
2.3 SEA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第3章 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SEA指标体系的模型构建
3.1 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NESDP)的生态环境影响
    3.1.1 规划纲要的地位及主要内容
    3.1.2 规划纲要实施的生态环境影响特征
3.2 SEA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
    3.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3.2.2 循环经济理论
    3.2.3 复合生态系统耦合理论
3.3 SEA指标体系的框架模型构建
    3.3.1 指标体系的ES-E-DPSR概念模型
    3.3.2 指标体系的五层次结构 第4章 SEA指标体系的构建和评价方法
4.1 SEA指标体系在战略环境评价中的应用
    4.1.1 历史现状分析和评价
    4.1.2 战略影响预测评价及情景方案比选
    4.1.3 区域发展趋势分析
4.2 SEA指标体系的构建流程和方法
    4.1.1 备选指标库构建
    4.1.2 指标信息收集
    4.1.3 专家咨询
    4.1.4 确定评价标准
    4.1.5 战略环境影响评价指标筛选
4.2 指标体系的综合评价方法
    4.2.1 SEA指标体系的评价过程
    4.2.2 指标权重
    4.2.3 指标层处理
    4.2.4 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指数计算方法及评价等级 第5章 浦东新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SEA指标体系构建
5.1 浦东新区发展现状分析
    5.1.1 自然概况
    5.1.2 经济社会发展
    5.1.3 生态环境影响
    5.1.4 生态环境调控
    5.1.5 主要问题分析
5.2 《浦东新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简介
    5.2.1 规划编制背景
    5.2.2 规划主要内容
5.3 战略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3.1 指标筛选
    5.3.2 体系构建
    5.3.3 目标值和标准值
5.4 战略环境影响评价指标
    5.4.1 影响因子识别
    5.4.2 确定评价指标 第6章 浦东新区SEA指标体系综合评价
6.1 权重确定
6.2 战略环境评价
    6.2.1 2000-2007历史现状评价
    6.2.2 2010年战略环境影响预测评价
    6.2.3 2015年情景方案预测评价
    6.2.4 2000-2020年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趋势分析
6.3 SEA指标体系的应用保障措施
    6.3.1 完善指标数据的监测系统
    6.3.2 建立指标统计体系
    6.3.3 构建指标数据管理的信息化平台
    6.3.4 落实指标的应用和发布 第7章 总结与讨论
7.1 研究小结
7.2 讨论
    7.2.1 SEA指标体系对战略环境评价的作用浅析
    7.2.2 SEA指标体系对环境统计的要求
7.3 研究展望 附件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旅游规划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主要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与实践
    2.1 旅游规划环评
        2.1.1 研究进展
        2.1.2 实践情况
    2.2 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
        2.2.1 研究进展
        2.2.2 实践情况
    2.3 我国旅游规划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中存在的不足
        2.3.1 评价工作相对滞后
        2.3.2 评价内容不甚完善
        2.3.3 评价方法的研究和运用不够充分
    2.4 小结
第三章 旅游规划及其生物多样性影响
    3.1 旅游规划的内涵
        3.1.1 旅游规划的基本概念
        3.1.2 旅游规划的目标和主要内容
    3.2 旅游规划实施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3.2.1 生物多样性影响的内涵
        3.2.2 旅游规划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机制
        3.2.3 旅游规划对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影响
    3.3 小结
第四章 旅游规划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内涵
    4.1 相关概念
        4.1.1 旅游规划环评
        4.1.2 旅游规划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
    4.2 主要特征
    4.3 评价内容
        4.3.1 现状分析
        4.3.2 影响识别与评价指标体系/标准确定
        4.3.3 影响预测与评价
        4.3.4 减缓措施或建议
        4.3.5 公众参与
    4.4 小结
第五章 旅游规划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方法及其适用性
    5.1 方法体系
    5.2 旅游规划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方法
        5.2.1 现状调查与评价的方法
        5.2.2 影响识别与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方法
        5.2.3 影响预测与评价的方法
    5.3 评价方法的选择
        5.3.1 选择原则
        5.3.2 方法选择中应注意的问题
    5.4 小结
第六章 案例研究——以甘孜州旅游规划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为例
    6.1 案例研究背景
    6.2 生物多样性现状调查与分析
        6.2.1 景观多样性现状
        6.2.2 生态系统多样性现状
        6.2.3 物种多样性现状
    6.3 生物多样性影响识别与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6.3.1 方法
        6.3.2 识别结果
        6.3.3 评价指标体系
        6.3.4 评价标准
    6.4 生物多样性影响预测与评价
        6.4.1 对景观多样性的影响
        6.4.2 对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影响
        6.4.3 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6.5 减缓措施与建议
    6.6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存在的不足
    7.4 进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四、战略环评与项目环评关联性分析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环评与排污许可制度的衔接与改进[J]. 胡越炜,丁孙玮. 化工设计通讯, 2021(08)
  • [2]行政诉讼中的环评司法审查研究[D]. 杭思琪. 贵州大学, 2019(10)
  • [3]对新时代我国战略环评工作的思考[J]. 耿海清. 环境保护, 2019(02)
  • [4]基于DPSIR模型的港口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与应用研究[D]. 王程.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7)
  • [5]战略环评中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体系研究[J]. 伯鑫,田军,葛春风,刘婷,王占朝,陈凤先,任景明. 环境工程, 2016(11)
  • [6]战略环评——从国际经验到中国的实践 第八章 中国战略环评制度的建立、发展与实践[J]. 王玉振,金辰欣. 中国环境管理, 2011(Z1)
  • [7]甘肃省公路网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方法体系研究[D]. 刘菊梅. 兰州大学, 2011(11)
  • [8]将“低碳”引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思考[J]. 罗宏,杨占红,冯慧娟. 环境污染与防治, 2010(12)
  • [9]基于DPSR的战略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实证 ——以上海浦东新区为例[D]. 顾玉娇. 复旦大学, 2010(03)
  • [10]旅游规划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研究[D]. 宜慧. 南京农业大学, 2009(05)

标签:;  ;  ;  ;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