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政府管理理念的创新

论政府管理理念的创新

一、论政府管理理念创新(论文文献综述)

李宏[1](2021)在《中国的政府应急管理效能:演化与提升》文中指出中国的政府应急管理效能之提出是应急管理事业发展的整体逻辑的需要,也是政府能力建设的内在逻辑的需要。政府应急管理效能分为三个基本维度:目标、能力、效益。中国的政府应急管理效能的演化,有传统分散应对模式下的艰难起步且总体较低、临时性综合协调模式下的承前启后而加速蜕变以及当前综合性应对模式下的全面提升三个阶段。考察中国的政府应急管理效能实际演化过程,可以发现:理念的创新发展是政府应急管理效能提升的终极源头和内生动力,目标的科学设定是政府应急管理效能提升的逻辑起点和重要基础,能力的系统建设是政府应急管理效能提升的关键内容和重要支撑,效益的综合评判是政府应急管理效能提升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孟恺[2](2019)在《城市社区治理研究 ——以江苏省盐城市社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取得了飞速增长,但是基层社会治理水平却与经济增长不相匹配,广大人民群众没能享受到社会发展的全部成果。党的十九大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已转化成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这些表现在基层社区尤为如此。近年以来,全国各地继西方国家之后也掀起了一股社区治理浪潮,都在积极探索进行各自的社区治理和创新,如比较典型的沈阳模式、青岛模式、上海模式等,都是值得借鉴和学习的。本文对社区治理创新所遵循的六大原则和四大途径进行分别说明。其中六大原则包括:坚持党的领导、治理创新;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居民;坚持相互协调、共治共享;坚持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四大途径包括:调动居民参与积极性;培育多元化主题参与、建立社区治理体系;推动社区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提升社区治理能力;培育公共精神。并以盐城市社区为例,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研究法、实例研究法等方法,首先对城市社区治理的相关国内外文献进行了综述;并明确了本文的几个主要概念,即社区、治理、社区治理等;而后对治理理论、城乡社区治理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等相关理论进行介绍。并分析目前盐城市社区治理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居民参与度低、管理模式僵化、法制化程度低,进而对社区治理创新进行必要性分析,并给出了盐城市社区治理创新的建议,包括治理理念的创新、体制机制的创新、资源保障的创新等。

朱峥[3](2019)在《论政府信息资源的共享权》文中研究指明政府信息资源是国家的基础性战略资源,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这一资源日渐丰富,并对国家和社会的全方位建设和发展具有着重要的影响。政府信息资源的汇聚效应意味着只有充分实现政府信息资源的开放共享,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资源的应有作用。2015年8月31日,国务院印发的《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以下简称《行动纲要》)指出要稳步推动公共数据资源开放,并在民生保障服务相关领域的政府数据集向社会开放。这种政府向社会公众(包括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提供政府信息资源的共享行为,不仅取决于政府信息资源公共性和共享性的资源特征,而且与共享发展理念在行政实践中的具体运用密切相关。然而理论界和实务界对社会公众的政府信息资源共享行为及其权利还缺乏深入研究。本文以政府信息资源的共享权为选题,试图从理论上就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构建符合我国时代特征的行政法上的共享权理论。把共享权由宪法层面的权利义务理论具体为行政法层面的权利义务理论,建构行政法学有关公众共享权的理论。本文的导论部分阐述了选题的缘起,在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以及共享发展理念对行政法学研究产生重要影响的背景下,就政府向社会公众提供信息资源行为所蕴涵的共享权问题进行研究。同时对相关的学术文献进行了系统回顾、梳理和述评,指出其中研究存在的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文章的研究思路,从政府信息资源共享行为的基础权利辨析入手,层层揭示共享权的权利内涵。文章可能的创新点主要包括:(1)新的视角。从理念的视角、实践的视角以及行政法学的视角检视政府信息资源的共享权。(2)新的观点。对政府信息资源的共享权进行了概念界定,并从权利特征、权利属性、权利要素、权利产生、权利功能等方面探讨了共享权的权利内涵。第一章对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的基础权利予以辨析。即政府信息资源共享行为到底是基于行政法上的知情权还是共享权,由此引出政府信息资源的共享权研究。政府信息资源共享是政府向社会公众提供政府信息资源的一种共享行为。这一行为对应着一种行政法权利,即社会公众对于政府信息资源的共享权。从权利规范的角度,共享权作为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的基础权利而存在。政府数据开放是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的一个缩影,和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的基础权利相同,都指向行政法上的共享权。政府信息资源的共享实践在保障公民权利,增进公共服务,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创新等方面均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说,从行政知情权到行政共享权的发展,不仅是政府信息资源共享基础权利的转变,而且也是这个“共享时代”所带来的收获。第二章系统阐述作为一种新型权利的政府信息资源共享权。首先,行政法上的政府信息资源共享权,意指公民、法人以及其他组织基于其法律主体的地位,有权向行政主体请求平等共享既有体制下的政府信息资源,以实现行政给付目的的综合性权利。共享权作为一种新型的综合性权利,兼有平等权利与社会权利、行动权利与接受权利、政治权利与道德权利的权利属性。其次,政府信息资源共享权的产生并不是学者基于权利研究的“空想”,而是根植于深刻的社会现实,例如“基本权利的发展与社会的新需求”“政府治理能力提升的要求”“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客观需求”以及“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等。再次,共享权的权利要素主要包括权利主体的资格要素、权利客体的利益要素、权利意志的主张要素、权利行使的自由要素等。最后,有关共享权的理论自产生之日起就与行政给付制度密切相关。共享权充实了行政给付制度中的公民权利。行政受益权应当是行政给付中的基础权利,共享权不具有基础权利的地位,它作为基础权利的保障性权利更为恰当。共享权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行政给付制度,例如完善行政给付相对人的权利结构,扩展行政给付客体的范围,丰富行政给付的形式以及增加行政给付的内容。第三章从权利研究的规范角度出发,明确政府信息资源共享权的核心内容,即共享权的权能及功能。政府信息资源共享权的权能丰富多样,主要包括请求权、获回复权、知情权和使用权。明确共享权的权能有利于完善公民的权利体系和行政主体的义务体系,确立了实现共享权的具体手段。此外,政府信息资源的共享权还具有独特的功能定位,兼有行为的约束/激励功能、利益的调控功能和权力/权利的平衡的功能。在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的过程中,行政权力与公民权利之间的冲突不可避免。在这种情况下,极有必要明晰共享权的保障与限制。第四章主要探讨政府信息资源共享权实现的具体路径。任何类型的权利都不可能仅仅停留在价值层面的宣示,还需辅之可行性的制度予以权利价值的实证化。政府信息资源的共享权实现路径按照权利保障的标准可分为立法保障、行政保障和司法保障三个方面。在立法保障方面,要建构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的法律框架,健全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的程序性机制;在行政保障方面,要转变行政方式,建立政府信息资源共享中心,完善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的利益机制;在司法保障方面,要明确政府信息资源共享权的可诉性,确立政府信息资源共享权的行政诉讼保护路径,并制定政府信息资源共享权的司法审查标准。

刘茂盛[4](2018)在《论政府治理变革与行政法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政治经济社会高速转型时期,中国政府面对的权力腐败、经济发展不平衡、民生困顿、环境污染等公共问题愈加严峻复杂,暴力执法、暴力抗法等事件屡见不鲜,它反映出以政府管理为代表的公共行政模式陷入了危机。为应对危机挑战,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实现有效的政府治理。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系统阐述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保证。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明到2035年,我国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从政府管理到政府治理的转变,是我国治国理政方略的重大调整,是与法制政府迈向法治政府同步进行的过程,这一变革必将深刻影响我国行政法未来发展方向。本文从阐释政府治理的中国语义及其与行政法治的关系为研究的逻辑起点,通过梳理政府治理给以管理为特征的公共行政模式带来的变革,剖析形成于管理模式下的行政法体系在治理变革中面临的困境,并采用结构功能主义方法,探讨回应变革的未来行政法体系的建构路径。除导论之外,全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主要论述政府治理与行政法的相关范畴。“治理”是内涵丰富的概念,“政府治理”有着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本土语义,“善治”是政府治理能力的表现和结果,政府治理达到“善治”的媒介是法治。在中国语境下,政府治理的基本特征是政府主导的多元主体参与,公共权力运行的多向互动,协商与合作为主的治理方式,寓管理于服务之中以人为本的行政目的。“政府治理”不同于西方学者赋予“公共治理”、“元治理”的含义,它更强调政府对市场、社会和公民的责任与终极关怀,既要求政府以人为中心,培育企业、社会公共组织和公民管理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务的能力,又要求政府改革自身体制和转变职能以建成现代政府。从我国政府的治道变迁历史观之,政府治理是对国家统治模式、政府管理模式的扬弃,它兴起于管理危机之中,与法治有着天然的耦合性。政府治理与行政法在政治哲学、内在价值上的契合,且以良法善治来建构有限有为的法治政府为共同目标,是国家治理现代化和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章主要论述政府治理变革管理模式的形式与内容,以及受之影响下行政法的发展走向。政府治理以民主共治革新了权力垄断的管理模式。“治理”具有融合政治和行政的功能,政府治理是描述民主行政的最佳词汇。政府治理和民主行政互为表里,核心特征是民主。1978年以来中国行政法治发展和行政体制改革的历史,是优化政府权力结构并还权于市场和社会的过程,它破除了政府对公共权力的垄断,建立起了相对均衡化的权力格局,使得政府与市场、社会之间协商合作处理公共事务成为必要。顺应这一形势,民主原则渗透进公共行政之中,保证了企业、社会公共组织和公民能够以主体身份直接参与公共行政。在此背景下,政府治理至少在两个方面改变着中国公共行政模式:一是内在维度变革,即政府对自身组织结构的治理,它要求政府职能由垄断管理转向合作服务,政府组织结构由官僚式管理向扁平化构造优化,政府行为价值取向由效率中心转向公平正义中心;二是外在维度拓展,即政府与企业、社会公共组织、公民对公共事务的协商与合作治理,它表现为以多元主体结构变革“政府-相对人”二元结构,追求公共产品和服务均衡供给的治理目标最优化,促进单一化管理行为向以行政任务为导向的多样化治理行为的转变,更多地选用协商制定规则、公共服务外包、私营化等柔性治理方式。受之影响,行政法发展走向表现出理念与价值取向更加合理、行政主体多元、行政行为方式多样化、多元能动的监督与救济需求。第三章主要论述政府治理变革下传统行政法的困境。既有(传统)行政法是政府管理模式下创制,以建立法制政府为目标的法律体系,它对政府治理变革的解释与规范效用有限。从理念和价值取向来看,管理模式下的行政法是以保障行政权高效运行和维护公共利益为已任,优先追求法的秩序和效率价值,而治理模式要求行政法控制行政权和保障公民权利,注重法的自由和公平价值。从政府治理的内在维度变革来看,管理模式下的政府职能设定和权力配置缺乏法定化,规范政府体制改革的法律规范缺乏,执行改革措施的程序阙如,且缺乏对改革成果的有效监督和评估。从政府治理的多元主体结构来看,传统行政主体理论不能解释以主体身份参与公共事务的企业、社会公共组织和公民的行政法律地位。行政组织法对治理模式下的政府主导权及其责任、合作共治的界域、非政府主体责任等缺乏规范。从政府治理行为多样化来看,行政行为法对政府行为正当性新基础、对行政法律关系新结构、对行为方式新型式的支持和规制不足,导致行政监督和救济能力降低。它同时呼唤变革单向度的行政程序法,矫正管理模式下缺乏民主性、单一公法性规则主导、流程性规制僵化的程序状态,改革非政府主体被动参与程序的防御性制度安排。从政府治理关系混合化来看,管理模式下单调的公法性监督与救济机制已无法有效调整公私混合的治理关系,这表现在监督行政中的监督权整合程度较低、对行政过程的监督松弛以及政府专业化监管能力不足,同时在权利救济中,行政诉讼的纠纷解决功能有限、行政审判体制改革后进、多元救济机制功能配置失衡等制约了权利保障的广度与深度。第四章主要论述回应政府治理变革的行政法未来建构。公共行政关系是行政法的调整对象,政府治理变革了公共行政的管理模式,行政法要有效规范政府治理,就必须回应变革来重塑结构和调适功能。从结构功能主义视角观之,行政法体系的结构应当在治理理念下构建谦抑的立法、自主的行政、能动的司法和监察,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为目标追求,推动行政法在民主行政、行政正确、责任导向、行政自制、双重审查原则下新的发展。在行政组织法方面,应推进政府权力配置与职能定位的法定,构建执行和监督政府体制改革的法定程序和机制,并以行政目标与任务执行为导向,将政府、企业、社会公共组织、公民个体多向互动形成的网络结构从整体上视为行政主体,依此设定行政担保责任来规制政府主导权,厘定公私共同治理的界域,确立非政府主体的辅助责任范围,以及通过辨别具体行为与公权力、公共职能关联的紧密程度来追究相应的责任。在行政行为法方面,应推进以公共行政为面向的行政行为理论革新,建立“规则制定-任务执行”的行政行为体系,采用公法与私法、硬法与软法有机融合、优势互补的混合法治方式,规范和控制政府选择行政行为形式的裁量权,并通过一案一审的司法极简主义将多样化行政行为纳入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程序之治是多样化行政行为法治化的关键,行政程序法是未来行政法至为重要的制度组成。行政程序法的制度设计应当将法的公平正义价值融入行政化程序规则中,控制和规范行政权的分享共用,联通政府内部行为与外部行政,注重保障政府治理过程的互动性,设置最低限度程序规则,创制协商制定规则和合作执行行政任务的交互性程序。在行政救济法方面,应推进权力监督和权利救济的机制革新,建立以监察委员会的政治监督为核心、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为保障、行政机关的专业监督为关键的权力监督权力机制,同时创新行政诉讼化解行政争议的方式、改革行政审判体制、调整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结构,建立权利中心主义的救济机制。此外,人民法院还应当以司法建议、联席会议等方式协同政府发现并改正治理漏洞,创新治理方式,跨越治理陷阱,展现政府治理的法治之道。

张贵集,彭玉丹[5](2017)在《中国基层政府管理创新理念探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基层政府管理理念创新,有利于提高基层政府行政效率,提升政府形象,更好地服务于民众。但受传统官本位思想的影响和当下政府体制机制的不完善等诸多问题的影响,阻碍了基层政府管理理念创新。因此,必须不断完善基层政府体制机制,赋予基层政府更多自主创新的机遇和平台,重视培养基层民众的参政意识和能力,从多层次多维度推进基层政府管理理念的创新,全面激发基层政府活力。

戴祥玉[6](2017)在《地方政府治理创新自我推进机制研究 ——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视角》文中研究表明在深化改革阶段,地方政府治理创新自我推进机制是对国家治理现代化总体战略的能动回应,在解决集体行动困境、持续适应治理需求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正确地设计和建构地方政府治理创新自我推进机制既是加快构建现代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题中之义,也是提升地方政府治理创新效能的前提条件。但是,从地方政府治理创新自我推进机制的实践效果来看,由于地方政府治理创新行为受其独立的利益取向和原有治理模式惯性等因素的影响,在推进创新过程中时常伴随着运动化、形式化、偏利化等短效化、难以持续发展的创新困境,不仅造成治理创新资源的极大浪费,还存在地方政府治理创新项目与社会创新需求的供需错位的问题,影响着地方政府治理创新的可持续发展,亟需构建有效的创新自我推进机制来实现并展现地方政府治理创新的潜在优势。从地方政府治理创新的既有研究成果来看,现有文献虽已就地方政府治理创新的创新效果、创新内容和创新影响因素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大多局限于国家与社会的二分范式,缺乏对于地方政府治理创新实施情境复杂性和治理创新模式适应性的系统考量,并未对地方政府治理创新的实施机制给予足够的重视。因此,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对地方政府治理创新自我推进机制的内在运行逻辑和有效发展路径进行深入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视角,尝试性构建“创新主体自我推进机制”分析框架,对地方政府治理创新自我推进机制的运行机理进行深入剖析,并结合复杂适应系统理论预设与地方政府治理创新的内在发展诉求,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探索地方政府治理创新自我推进机制的有效发展路径。就研究内容而言,本文主要涉及三个方面:其一,基于复杂适应性系统理论视角,从地方政府治理创新自我推进机制的历史变迁与现实发展两个层面,对该机制发展演进的内在逻辑进行理论阐述。其二,地方政府治理创新的产生、再创新过程与地方政府对于治理创新环境的创新动议、创新规则和创新形式密切相关,结合地方政府治理创新的实践特征,从地方政府治理创新自我推进机制的“信息探查-内置规则-结构化行为”三个维度,探究地方政府治理创新自我推进机制的运行机理与面临的现实挑战。其三,通过增强地方政府治理创新“信息-精准化、规则-适用化和行为-效能化”三个方面构建有效自我推进机制,以期增强地方政府治理创新自我推进机制的创新效能。本文的研究展开分为以下七个部分:第一章,导论。本章作为全文的开篇,主要是从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入手,明确地方政府治理创新自我推进机制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并对该研究主题的既有文献进行梳理,对核心概念进行界定,明晰本研究的总体框架和研究方法,并提出可能存在的创新与不足。第二章,创新主体自我推进机制: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分析框架。本章首先对既有的研究范式进行回顾和反思,概括出既有研究中关于地方政府推进治理创新的三个基本要素,即创新议题、创新偏好和创新形式;然后详细阐释了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及研究进路,在此基础上,从地方政府治理创新自我推进机制的复杂运行环境、地方政府的治理创新特征及地方政府治理创新实施过程的动态性和开放性等方面,阐释应用复杂适应系统理论进行本文研究的契合性,并结合复杂适应系统的自适应模型和地方政府治理创新实践特点,尝试性构建“创新主体自我推进机制”分析框架。第三章,地方政府治理创新自我推进机制的历史变迁与现实辐照。本章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结合历史资料分析,缕析出建国以来地方政府治理创新所经历的机械式适应实施、依附式适应实施和偏利式适应实施三种基本的创新实施形态,并呈现出“失谐增量”的创新实施特征。继而,基于2016年31个省级政府工作报告的分析,对我国地方政府推进治理创新的现实挑战、创新切入点、创新维度和模式等方面进行归纳、分析,总结地方政府在推进治理创新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优化存量这一实践路向,并提出地方政府治理创新自我推进机制的内在发展逻辑。第四章,创新动议:地方政府治理创新自我推进机制的启动基础。创新动议是地方政府治理创新自我推进机制运行的启动环节,信息探查表征着地方政府在治理创新自我推进机制从治理环境中抽取创新信息的过程。结合地方政府治理创新的实施过程,促进地方政府治理创新自我推进机制形成创新动议的信息源主要包括创新环境信息源、创新主体信息源和创新功能信息源三个方面。现阶段,驱动地方政府治理创新的动力主要来自政策引导、区位竞争和技术创新三个方面。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的持存性发展要求,结合各地政府治理创新成功案例,保持地方政府治理创新自我推进机制的灵敏性和环境适应性,需能动的地方政府、宽松的系统耦合、去中心化和制度化的治理过程为保障。第五章,内置规则:地方政府治理创新自我推进机制的运行依据。内置规则约束着地方政府治理创新自我推进机制处理治理创新信息、选择创新内容的整个过程。地方政府治理创新内置规则包括显性规则和隐性规则两种类型,是各种治理制度、治理规范、治理理念和组织文化的综合,规定着地方政府治理创新的具体行为模式。在地方政府治理创新实践过程中,规则的有效运行需要根据环境要求进行持续的修正,其修订模式主要包括外嵌型、内源型和融合型三种类型。需要注意的是,现阶段地方政府治理创新自我推进机制的内置规则在潜在利益冲突、原有路径惯性和现实制度环境的作用下,面临偏利性、前摄性和盲从性等适用性挑战。第六章,结构化行为:地方政府治理创新自我推进机制的行动定势。结构化行为是地方政府治理创新自我推进机制基于创新动议和内置规则的综合作用下,而呈现出的作用于治理环境的模式化创新行为,呈现着地方政府治理创新的定向发展趋势。基于创新样态的表征性创新实践和基于创新策略的权宜性创新实践是地方政府治理创新自我推进机制的两种基本结构化创新行为,其中,表征性创新实践包括创新内容、创新功能和创新工具等创新样态,策略性创新实践则是影响地方政府治理创新现实图景的内在选择逻辑。结合七届“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获奖项目可知,目前我国地方政府治理创新在创新内容、区域分布、政府层级等方面还存在明显差异,不过,成功的地方政府治理创新路径在价值驱动、决策导向、创新主客体定位和过程导向等方面是基本一一致的。第七章,地方政府治理创新自我推进机制的重塑路径。本章立足于地方政府治理创新自我推进机制有效发展路径的理论建构和实践路径设计,首先对有效自我推进机制的构建要素、内在逻辑和运行条件进行理论阐释,然后结合我国各地成功的治理创新实践案例,以“问题引领、结构支撑、管理配套“为关键环节,从“信息-精准化、规则-适用化和行为-效能化”三个方面,阐明有效的地方政府治理创新自我推进机制的整体性实践路径。

何为[7](2016)在《城市大气环境治理创新模式及方法研究》文中认为在生态文明建设和雾霾治理大背景下,探索城市大气环境治理创新模式,以管理科学化、精益化促进城市永续发展,对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首先,针对环境和经济二元对立的发展模式、短期解决大气污染的观点,提出城市大气环境治理需要全方位、全过程创新。城市大气环境治理创新模式作为一种理论体系或研究范式,是治理主体针对高度人工化的城市大气环境,不断变革管理理念、制度和手段,以实现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持续改善的决策过程。其次,理念创新方面,提出“管理创新驱动环境效率改善”假设。以新制度经济学为理论基础,构建环境与经济共赢理论框架体系,通过管理、经济、环境系统逐级传导,政府环境管理行为影响环境效率产生“环境管理效应”。基于持续改善理论,按照戴明环建立的自我完善动态管理体系,内生驱动三系统有序循环,从而实现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持续改善。再次,制度创新方面,研究城市大气环境治理考核制度设计和优化问题。首先,考察上级政府三种考核机制对地方政府和产污企业演化博弈策略稳定性的影响。以环境执法结果为导向的考核,地方政府与产污企业博弈呈现周期性特点。当“环境管理效应系数”比较高,即政府努力对环境质量改善贡献比较大时,以环境质量为导向的考核有助于形成演化稳定策略。以过程为导向的考核机制中,累进惩罚可达到演化博弈均衡。其次,以地方官员“理性人”为假设,用华北地区城市面板数据建立计量模型发现,地方官员晋升竞争强度对环境绩效具有显着影响,晋升竞争强度越大,工业二氧化硫排放强度越高。因此,要改变以GDP为主的考核模式,完善干部政绩考核评价体系。最后,以天津市为例进行实证研究。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烟(粉)尘库兹涅兹曲线表明,污染物排放量与收入水平关系并不显着,与政府环境政策显着负相关,证明了“管理创新驱动环境效率改善”假设。大气污染物环境库兹涅兹曲线滞后性比较强,说明环境质量结果导向考核机制需要考虑环境管理效应系数。运用SBM-DEA模型测算天津大气环境效率,投入产出变量松弛率和收敛性分析均证明了“管理创新驱动环境效率改善”假设。

陈霞[8](2015)在《仙游县农村闲置土地政府治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稀缺性资源,人类的一切生活和生存都离不开土地。农村土地是农民最重要的生产资料,也是农村经济发展赖以发展的基础条件。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出现了大面积的闲置土地。农村闲置土地必然导致土地资源的浪费,影响我国的粮食安全和新农村建设。在当前人口日益增长的情况下,解决农村闲置土地问题,不仅是农村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更是政府实行土地管理的重要举措。近几年,作为“中国古典家具之都”的仙游,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红木、油画等相关产业迅速发展,成为城镇化进程中的典型代表。同时,仙游县作为国家级农业示范区,其农村农业发展状况同样备受关注。日益严重的农村闲置土地问题,不仅阻碍了城镇化进程的推进,而且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本研究从政府治理的视角分析当前仙游县农村闲置土地问题,是基于政府治理与仙游县农村闲置土地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以及良好的政府治理是有效解决仙游县农村闲置土地的主要途径。首先,通过对仙游县农村闲置土地政府治理的现状进行分析,旨在说明当前仙游县农村闲置土地现象的严重性,以及加强政府有效治理的必要性。其次,定性难、认责难、处罚难、农民利益受损等角度阐明了仙游县农村闲置土地政府治理的困境,并从市场经济因素、制度政策因素、政府管理因素和等三个方面分析了其政府治理困境的成因。最后,从构建市场支持体制、政策支持体系、技术支持体系和服务支持体系等四个方面对仙游县农村闲置土地政府治理提出了对策和建议。通过资料整理、数据收集和问卷调查等方法,对仙游县农村闲置土地政府治理困境及其成因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解决性措施建议。希望通过有效的政府治理切实解决当前农村闲置土地问题,确保充分利用好每一寸土地,进一步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稳定健康发展。

徐毅成[9](2014)在《转型期中国社会政策执行转换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政策执行的历史悠久,但是直到20世纪50年代西方国家出现政策执行不足的问题,政策研究者才开始关注政策执行与政策目标实现之间的关联。早期政策学者认为,政策制订了就可以实现目标,却没有意识到从开始执行到实现目标之间很多变量因素。政策研究者也发现所有的政策或计划失败的主要原因不在政策主体、客体、资源等方面,而是政策执行方式出现了问题。因此,关于政策执行的工具选择和方式方法开始进入研究者的视域。研究者通过工具选择和政策目标达成中找到了一个连接点,这个连接点就是——转换。这对于当时西方国家实现国家目标和社会复苏以及福利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实现政策目标也成为政策过程的核心,人们进一步分析了政策转换和政策创新对于实现目标的意义,这些都极大地促进了政策执行研究的进展,进一步丰富了西方的经验研究,扩展了政策执行研究的国际比较意义。从1978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一直是注重于经济政策方面,而社会政策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有效的执行。从我国地方政府政策执行程序来看,我国地方政府政策执行的过程一般要经过试点和全面推广的阶段。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社会政策全面发展,面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背景,为了应对当时大量出现的社会问题,解决由于经济体制改革所带来的制度不协调问题提到改革的议题上来。市场化经济的发展使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成为改革的重点,针对社会经济体制的转型,地方政府如何治理也提上议事日程,正是这种转型的力量推动了我国地方分权化的发展,从而使地方政府成为了推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研究社会政策执行以及如何更好地实现社会政策目标显得极为重要,不仅具有十分迫切的现实意义,也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本文的主要研究问题是:在中国的政策执行过程中,地方政府在执行过程中是如何执行的?地方政府的政策执行是否具有某种模式或特征?地方政府的政策执行在这种模式和特征下导致了什么样的政策结果?这种政策结果是否符合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政策执行过程中的预期目标或共同目标?如何不符合,地方政府该通过什么样的政策转换方式实现目标?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分权视角下,论文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关系作为政策执行转换研究的基础,通过对转型期中国社会政策执行模式的总结,以及三个具体的社会政策案例的执行结果对比分析发现,在政策执行过程中,由于会受到自由裁量和利益博弈等因素的影响,有的实现了政策目标,有的没有实现政策目标。这些结果都与转换有着紧密的联系,从而进一步分析了政策执行转换发生的原因以及政策执行转换实现的方式,最终实现社会政策的创新。本文的研究方法是首先通过对国内外政策执行、政策转换和政策创新的文献进行综述和对比借鉴,以分权理论为视角,首先明确了政策转换的概念,分析了分权视角下影响政策转换的两个主要因素。首先是自由裁量,其次是利益博弈。从而提炼出政策执行的模式,然后通过社会政策领域的三个具体案例(教育政策、住房政策、低保政策)来进行文本分析,最后根据政策执行结果存在的正效应和负效应,提出政策转换的结构转换模式和过程转换模式,并从文本转换、理念转换、决策转换、角色转换以及开放性协调法来实现政策转换并最终走向政策的创新。最后,通过研究本文提出:第一,中国社会政策执行的执行模式。通过对西方国家和我国政策执行的分析,发现西方的执行模式并不能全面地解释我国经济体制结构下的政策执行问题,需要对西方国家政策执行进行新的修正和补充,使政策执行理论更趋完善。第二,中国社会政策执行转换模式。通过现有的成果,以分权理论为视角,从地方政府的角度出发,分析了我国在政策执行问题中的政策转换和可能的政策创新,都将积极地促进我国政策执行目标的实现,并进一步推动政策创新的发展。从而最终在政策创新的基础上实现中央的终极目标。因此,政策创新将是我国通过社会政策执行转换模式实现目标的新趋势。

石栋[10](2014)在《国有企业转型中社会服务管理创新模式探索与实践 ——以北京东电实业开发公司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改革开放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市场体制改革,给长期实行“政企合一”的中国国有企业的管理方式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大批企业在这样的市场大环境下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危机,企业被迫通过实施减员增效来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升其市场竞争力。但是这一举措造成了大量职工提前离开工作岗位,给职工心理造成了巨大的打击,同时下岗职工的心理落差的产生,给和谐社会建设带来巨大的压力。这些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没有一套较为完善的国有企业转型中社会服务管理模式来为这些人员提供科学合理的服务造成的。本文在对收集的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实地访谈所获得的相关资料数据,梳理国有企业转型所处的时代背景,在此基础上,综合提炼,总结国有企业转型发展中所面临的社会服务管理问题,从萌芽、雏形、快速发展和成熟四个阶段总结分析了东电社会服务管理创新的发展历程,提出了东电特色的社会服务管理创新模式;同时在回顾国有企业转型中社会服务管理创新的基础上,借鉴东电社会服务管理创新模式及其成功经验,提出适合中国国有企业转型中社会服务管理创新的新模式,并进一步分析该模式的运行机制和保障措施,同时分析社会服务管理创新模式的积极作用。通过研究得出了东电社会服务管理创新的模式和国有企业转型中社会服务管理创新的模式,这些模式涵盖了社会服务管理创新的主要工作思想和方法,为国有企业转型发展中更好地解决社会服务管理中的问题提供参考。

二、论政府管理理念创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政府管理理念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的政府应急管理效能:演化与提升(论文提纲范文)

一、政府能力、政府效能与政府应急管理效能
    (一)政府能力
    (二)政府效能
    (三)政府应急管理效能
二、中国的政府应急管理效能:内在逻辑、基本维度与评价体系构建
    1.目标维度
    2.能力维度
    3.效益维度
三、中国的政府应急管理效能演化过程:艰难起步、加速蜕变与全面提升
    1.传统分散应对模式下的政府应急管理效能
    2.临时性综合协调应对模式下的政府应急管理效能
    3.综合性应对模式下的政府应急管理效能
四、中国的政府应急管理效能演化过程带来的若干重要启示
    (一)理念的创新发展是政府应急管理效能提升的终极源头和内生动力
    (二)目标的科学设定是政府应急管理效能提升的逻辑起点和重要基础。
    (三)能力的系统建设是政府应急管理效能提升的关键内容和重要支撑
    (四)效益的综合评判是政府应急管理效能提升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2)城市社区治理研究 ——以江苏省盐城市社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二、相关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综述
        (二)国内文献综述
        (三)文献评述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四、创新点
第一章 社区基层治理模式的相关概念与理论概述
    第一节 相关概念
        一、社区与城市社区
        二、治理与社区治理
        三、基层与社区基层治理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治理理论
        二、城乡社区治理理论
        三、新公共服务理论
第二章 城市社区治理创原则和途径
    第一节 社区治理创新遵循的原则
        一、坚持党的领导、固本强基
        二、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居民
        三、坚持改革创新、依法治理
        四、坚持相互协调、共治共享
        五、坚持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六、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
    第二节 社区治理创新的途径
        一、调动居民参与积极性
        二、培育多元主体参与、建立社区治理体系
        三、推动社区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提升社区治理能力
        四、培育公共精神
第三章 江苏省盐城市社区治理案例分析
    第一节 盐城市各社区治理的现状分析
        一、盐城市社区治理历史沿革
        二、盐城市社区治理重要举措——三社联动
    第二节 盐城市社区治理实践中存在问题分析
        一、居民参与度低
        二、管理模式僵化
        三、法制化程度低
    第三节 进行社区治理创新的必要性分析
        一、社会发展的必要一步
        二、提高服务群众水平的必然要求
        三、提高党和政府执政能力的内在要求
        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组成部分
第四章 盐城市社区治理创新的实现途径
    第一节 治理理念的创新
        一、转变管理思想模式
        二、转变管理方式
        三、坚持为民服务
    第二节 体制机制的创新
        一、促进第三方组织的参与
        二、促进社区居民的参与
    第三节 资源保障的创新
        一、人才资源的保障
        二、信息资源的保障
        三、法律资源的保障
        四、道德资源的保障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3)论政府信息资源的共享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第一章 知情或共享: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的基础权利辨析
    第一节 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的基本问题辨析
        一、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的界定
        二、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的范围
        三、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的作用
    第二节 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的基础权利定位
        一、现有的基础权利:知情权
        二、知情权作为政府信息资源共享基础权利的认识误区
        三、共享权作为政府信息资源共享基础权利的分析
第二章 作为一种新型权利的政府信息资源共享权
    第一节 政府信息资源共享权的界定
        一、共享权的概念解析
        二、共享权的权利特征
        三、共享权的权利属性:一项综合性的权利
    第二节 政府信息资源共享权的要素
        一、权利主体的资格要素
        二、权利客体的利益要素
        三、权利意志的主张要素
        四、权利行使的自由要素
    第三节 政府信息资源共享权产生的现实原因
        一、基本权利的发展与社会的新需求
        二、政府治理能力提升的要求
        三、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客观需求
        四、信息科学技术发展的推动
    第四节 行政给付制度改革与共享权发展
        一、共享权对行政给付制度中公民权利的充实
        二、共享权充实行政给付制度中公民权利的必要性
        三、共享权对行政给付制度的完善
第三章 政府信息资源共享权的权能及功能
    第一节 政府信息资源共享权的权能
        一、共享权的权能分析路径
        二、共享权的主要权能
        三、明确共享权权能的重要意义
    第二节 政府信息资源共享权的功能
        一、行为的约束/激励功能
        二、利益的调控功能
        三、权力/权利的平衡功能
    第三节 政府信息资源共享权的保障和限制
        一、政府信息资源共享权的保障
        二、政府信息资源共享权的限制
第四章 政府信息资源共享权的实现路径
    第一节 政府信息资源共享权实现的立法保障
        一、建构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的法律框架
        二、健全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的程序性机制
    第二节 政府信息资源共享权实现的行政保障
        一、转变行政方式:“共享式行政”
        二、建立政府信息资源共享中心
        三、完善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的利益机制
    第三节 政府信息资源共享权实现的司法保障
        一、明确政府信息资源共享权的可诉性
        二、建立政府信息资源共享权的司法审查标准
结语——建设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的服务型政府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4)论政府治理变革与行政法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问题与价值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问题与动机
        三、研究价值
    第二节 既有研究成果综述
        一、国外文献综述
        二、国内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创新
        一、研究思路、结构与方法
        二、主要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政府治理与行政法的相关范畴
    第一节 政府治理的范畴解析
        一、中国语境的政府治理概念
        二、政府治理的基本特征
        三、政府治理与相关概念的辨析
        四、统治、管理到治理的治道变迁
    第二节 政府治理在中国兴起的动因
        一、外在动因是管理失灵
        二、内在动因是管理的行政正当性不足
    第三节 政府治理与行政法的关系分析
        一、政府治理与行政法的一般关系
        二、政府治理与行政法的内在契合
        三、政府治理与行政法的耦合共进
        四、政府管理模式下传统行政法特征及转型必然
第二章 政府治理变革与行政法发展走向
    第一节 政府治理变革与行政正当性回归
        一、中国政府迈向治理之前的管理改革成果
        二、政府管理改革下公共权力结构的转变
        三、权力结构变化催生行政民主化需求
        四、通过民主行政提高行政正当性的政府治理变革
    第二节 政府治理的内在维度变革
        一、政府职能有限与有效的优化
        二、政府组织结构的扁平化改造
        三、政府行为价值取向的公平与效率调适
    第三节 政府治理的外在维度变革
        一、多元治理主体结构的制度设计
        二、公共服务供给最优化的治理目标
        三、公私混合的多样化治理行为方式
    第四节 政府治理变革下行政法的发展走向
        一、权力有限和公平优先的行政法理念革新
        二、多元主体结构呼唤拓展行政组织法调整范围
        三、治理行为方式多样化要求扩张行政行为范畴
        四、多元、能动的行政监督与救济机制改进
第三章 政府治理变革中传统行政法的困境
    第一节 传统行政法功能与价值导向的困境
        一、权力维护功能与权力有限的治理之间矛盾
        二、秩序、效率导向与治理的自由公平追求冲突
    第二节 传统行政组织法对多元主体结构的规范困境
        一、传统行政组织法的现代局限
        二、传统行政组织法对政府内在维度变革的规范不足
        三、传统行政组织法对多元主体结构的规范匮乏
    第三节 传统行政行为法对多样化治理行为的规制困境
        一、传统行政行为及其程序规制的现代启示
        二、传统行政行为法对多样化治理行为的规制乏力
        三、传统行政程序法对多样化治理行为的规制松弛
    第四节 传统行政法对混合性治理关系的监督与救济困境
        一、传统行政监督与救济机制的变革呼唤
        二、传统监督行政的权力制衡机制薄弱
        三、传统行政救济的权利保障机制滞后
第四章 政府治理变革下行政法的未来建构
    第一节 行政法的结构与功能革新
        一、结构功能主义分析方法要旨及其局限性
        二、行政法体系的结构功能主义解读
        三、治理变革中传统行政法体系的结构失稳
        四、结构回稳与行政法体系的功能转换
        五、功能转换下行政法的内涵式发展
    第二节 行政主体多元化的行政组织法建构
        一、政府职能定位与机构设置的组织法定
        二、行政主体多元化与行政组织法发展
    第三节 行政行为多样化的法律控制
        一、行政行为的功能导向革新
        二、行政行为形式多样化的实体法控制
        三、行政行为形式多样化的程序法规制
    第四节 行政监督与救济的复合多元机制建构
        一、权力制衡的多元监督行政机制改善
        二、权利保障的多元救济机制改进
        三、政府治理的司法再造
结语:为了更美好的生活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5)中国基层政府管理创新理念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基层政府管理理念创新的内涵与意义
    (一) 中国基层政府管理理念创新的内涵分析
    (二) 中国基层政府管理理念创新的意义
二、中国基层政府管理理念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 中国基层政府管理理念的现状
        1.“对上级负责, 对下不负责”的错位理念
        2. 懒政怠政的消极管理理念
        3. 缺乏全面理念, 偏重发挥经济职能
    (二) 中国基层政府管理困境的原因分析
        1. 传统官本位思想的影响
        2. 基层政府对管理创新理念的不重视
        3. 基层民众的参政意识和能力薄弱
三、实现基层政府管理理念创新的路径选择
    (一) 培养创新理念, 消除官本位不良影响
    (二) 完善基层政府制度, 构建服务型政府
    (三) 提升乡镇民众参政意识和能力

(6)地方政府治理创新自我推进机制研究 ——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综述
        二、国内文献综述
        三、研究述评与本研究的定位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地方政府
        二、治理创新
        三、自我推进机制
    第四节 研究理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理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五节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一、可能的创新之处
        二、存在的不足之处
第二章 创新主体自我推进机制: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分析框架
    第一节 既有研究范式回顾及分析要素
        一、既有研究范式回顾与反思
        二、议题、偏好与形式:地方政府推进治理创新的三要素
    第二节 复杂适应系统理论概要及其与本研究的契合性分析
        一、复杂适应系统理论概要
        二、复杂适应系统的内涵解读
        三、复杂适应系统理论与本研究的契合性分析
    第三节 CAS理论视域下创新主体自我推进机制分析框架
        一、创新动议:推进治理创新的基础条件
        二、内置规则:选择创新行为的内在依据
        三、结构化行为:作用于创新环境的行动定势
        四、地方政府治理创新有效自我推进机制的构建维度
第三章 地方政府治理创新自我推进机制的历史变迁与现实辐照
    第一节 我国地方政府治理创新自我推进机制的历史演变
        一、计划执行型创新阶段:机械式增量适应(1949年-1978年)
        二、赋权试验型创新阶段:依附式增量适应(1978年-1994年)
        三、项目自选型创新阶段:偏利式增量适应(1994年—至今)
    第二节 优化存量:我国地方政府推进治理创新的实践路向——基于2016 年31个省级政府工作报告的内容分析
        一、我国地方政府推进治理创新的现实挑战
        二、我国地方政府推进治理创新的切入点解构
        三、我国地方政府推进治理创新的维度与模式
        四、我国地方政府推进治理创新的创新路向
    第三节 地方政府治理创新自我推进机制发展逻辑的理论揭示
        一、地方政府治理创新发展演进的内在逻辑
        二、失谐的“增量创新”:地方政府治理创新自我推进机制的现实辐照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创新动议:地方政府治理创新自我推进机制的启动基础
    第一节 地方政府治理创新动议的类型与作用机理
    第二节 地方政府治理创新动议的信息源
        一、地方政府治理创新的环境信息源
        二、地方政府治理创新的主体信息源
        三、地方政府治理创新的功能信息源
    第三节 地方政府治理创新动议的三维动力
        一、以政策引导为推力:维系地方政府治理创新方向
        二、以区位竞争为拉力:维新地方政府治理创新价值
        三、以技术创新为促力:维护地方政府治理创新效能
    第四节 地方政府治理创新动议的适应性保障
        一、主动性保障:能动的地方政府
        二、多样性保障:宽松的系统耦合
        三、回应性保障:去中心化与制度化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内置规则:地方政府治理创新自我推进机制的运行依据
    第一节 地方政府治理创新内置规则的内涵及作用机理
    第二节 地方政府治理创新内置规则的类型
        一、地方政府推进治理创新的显性规则
        二、地方政府推进治理创新的隐性规则
    第三节 地方政府治理创新内置规则的修正模式
        一、事件驱动的外嵌型规则修正模式
        二、竞争导向的内源型规则修正模式
        三、发展取向的融合型规则修正模式
    第四节 地方政府治理创新内置规则的适用性挑战
        一、潜在利益冲突引致的“偏利性”创新挑战
        二、原有路径惯性召致的“前摄性”创新挑战
        三、现实制度环境导致的“盲从性”创新挑战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构化行为:地方政府治理创新自我推进机制的行动定势
    第一节 地方政府治理创新的结构化行为及基本特点
    第二节 地方政府治理创新的创新样态
        一、地方政府治理创新的创新内容
        二、地方政府治理创新的创新功能
        三、地方政府治理创新的增效工具
    第三节 地方政府推进治理创新的创新策略
        一、创新策略:审视地方政府治理创新行为的现实视角
        二、地方政府治理创新的情境动因与创新策略形式
        三、地方政府推进治理创新的策略选择逻辑与运作图景
    第四节 现阶段我国地方政府治理创新主要差异与有效创新路径的要素检视——基于七届“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获奖项目分析
        一、现阶段我国地方政府治理创新的主要差异
        二、地方政府成功治理创新路径的要素检视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地方政府治理创新自我推进机制的重塑路径
    第一节 地方政府治理创新自我推进机制的理论构建
        一、地方政府治理创新自我推进机制的机理启示
        二、地方政府治理创新自我推进机制的重构要素
        三、地方政府治理创新自我推进机制的内在逻辑
    第二节 地方政府治理创新自我推进机制的运行条件
        一、动议层面:增益创新的“痛点思维”及其创新原则
        二、规则层面:自适应创新的功能要求及再造方式
        三、行为层面:创新控制的管理内涵及控制维度
    第三节 重塑地方政府治理创新自我推进机制的实践路径
        一、增强创新回应性:以问题为导向提升治理创新的“痛点思维”
        二、提升规则适用性:以合作为指向搭建治理创新的开放平台
        三、强化创新公共性:以效能为方向内置治理创新的“增效芯片”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获奖项目(2000-2015年)
    附录2:山东省L市数字化城市管理中心访谈提纲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致谢

(7)城市大气环境治理创新模式及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相关概念界定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理论意义
        1.3.3 现实意义
    1.4 研究思路和内容
        1.4.1 研究思路
        1.4.2 主要研究方法
        1.4.3 论文的创新点
        1.4.4 论文内容结构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环境治理理念创新研究
        2.1.1 国外研究现状
        2.1.2 国内研究现状
        2.1.3 评述
    2.2 环境治理制度创新研究
        2.2.1 国外研究现状
        2.2.2 国内研究现状
        2.2.3 述评
    2.3 环境治理手段创新研究
        2.3.1 国外研究现状
        2.3.2 国内研究现状
        2.3.3 述评
    2.4 城市大气环境治理创新研究评述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城市大气环境治理现状分析
    3.1 我国城市大气环境质量情况
        3.1.1 我国城市大气环境质量现状
        3.1.2 我国城市大气环境质量特点
    3.2 我国城市大气环境治理沿革
        3.2.1 我国大气环境治理机构
        3.2.2 我国大气环境治理阶段
        3.2.3 我国大气环境治理效果
    3.3 我国城市大气环境治理制度
        3.3.1 我国城市大气环境治理体制:属地管理制
        3.3.2 我国城市大气环境治理机制:目标责任制
    3.4 我国城市大气环境治理手段
        3.4.1 命令控制型手段
        3.4.2 市场激励型手段
        3.4.3 志愿型手段
    3.5 我国城市大气环境治理存在问题
        3.5.1 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的两难
        3.5.2 属地管理体制的困境
        3.5.3 目标责任机制的困境
        3.5.4 大气环境治理手段的困境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城市大气环境治理创新模式研究
    4.1 城市大气环境治理理念创新
        4.1.1 基于环境与经济共赢的理念创新
        4.1.2 基于持续改善的理念创新
    4.2 城市大气环境治理制度创新
        4.2.1 政府环境绩效评价制度
        4.2.2 政府环境绩效考核制度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城市大气环境治理考核制度设计研究
    5.1 模型描述与假设
        5.1.1 博弈参与者
        5.1.2 基本假设与参数
    5.2 复制动态与演化博弈策略
    5.3 上级政府考核与演化博弈策略
        5.3.1 以结果为导向的考核方式
        5.3.2 以过程为导向的考核方式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城市大气环境治理考核制度优化研究
    6.1 模型构建与数据说明
        6.1.1 模型构建
        6.1.2 变量定义
        6.1.3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6.2 实证分析
        6.2.1 实证结果解释
        6.2.2 稳健性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城市大气环境治理创新模式应用研究——以天津市为例
    7.1 天津市大气环境质量及治理情况
        7.1.1 天津市大气环境质量情况
        7.1.2 天津市大气环境治理创新模式
    7.2 天津市大气环境质量与经济关系实证研究
        7.2.1 模型与数据
        7.2.2 结果与解释
        7.2.3 结论
    7.3 天津市大气环境效率及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7.3.1 数据来源及处理
        7.3.2 结果与分析
        7.3.3 结论
    7.4 天津市大气环境治理政策建议
        7.4.1 创新大气环境治理理念
        7.4.2 创新大气环境治理制度
        7.4.3 创新大气环境治理手段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8)仙游县农村闲置土地政府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及选题的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二、选题的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第四节 相关理论的评述
        一、地租理论
        二、制度变迁理论
        三、产权理论
        四、寻租理论
        五、服务型政府理论
第一章 仙游县农村闲置土地政府治理的现状分析
    第一节 仙游县农村闲置土地概况
        一、仙游县农村土地利用的现状
        二、仙游县农村闲置土地的分布
        三、仙游县农村闲置土地的类型
    第二节 仙游县农村闲置土地政府治理概况
        一、仙游县农村闲置土地政府治理的必要性
        二、仙游县农村闲置土地政府治理的手段
        三、仙游县农村闲置土地政府治理的现状
        四、仙游县农村闲置土地政府治理的成效
    第三节 仙游县农村闲置土地政府治理的困境
        一、闲置土地的认定缺乏统一标准
        二、闲置土地的责任难以科学界定
        三、闲置土地的处罚执行难度大
        四、闲置土地中农民利益难以保障
第二章 仙游县农村闲置土地政府治理困境的原因分析
    第一节 基于市场经济因素的探析
        一、农业经济效益低下
        二、土地增值利益失衡
        三、土地市场活力不足
    第二节 基于制度政策因素的探析
        一、城乡二元体制的症结
        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弊端
        三、农村土地流转机制运行不畅
        四、支农惠农政策贯彻落实中存在问题
    第三节 基于政府管理因素的探析
        一、政府土地管理理念落后
        二、农村土地管理主体模糊
        三、农村土地监管环节薄弱
        四、行政人员队伍素质偏低
        五、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
第三章 仙游县农村闲置土地政府治理困境的对策
    第一节 构建市场支持体系
        一、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二、巩固发展当地工业企业
        三、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四、发展特色农业和新兴产业
    第二节 构建政策支持体系
        一、健全土地闲置的法律法规
        二、加快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
        三、建立有效的土地流转机制
        四、落实科学的农业补贴政策
    第三节 构建技术支持体系
        一、加强现代农业技术培训
        二、提高旧宅基地复垦技术
        三、建立高科技遥感监测技术
        四、支持闲置农地多功能开发
    第四节 构建服务支持体系
        一、强化政府公共服务理念
        二、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三、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四、促进科教文卫体事业发展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附录1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9)转型期中国社会政策执行转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导论
    一、选题缘由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 有关政策执行相关研究综述
        (二) 有关政策转换相关研究综述
        (三) 有关政策创新相关研究综述
    三、研究框架
        (一) 研究问题
        (二)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三) 概念界定
        (四) 论文拟创新之处
第二章 转型期中国中央与地方的分权
    一、分权理论的视角
        (一) 中央与地方的相互关系
        (二) 中央与地方分权模式及其特点
        (三) 中央与地方博弈的影响因素
        (四) 国外政策执行模式
    二、中国社会政策的制订
        (一) 中国社会政策制订的主体分析
        (二) 中国社会政策制订的触发机制
        (三) 中国社会政策制订的影响因素
        (四) 中国社会政策“试点”
    三、分权视角下影响政策执行转换的因素
        (一) 政策执行转换与自由裁量
        (二) 政策执行转换与利益博弈
第三章 转型期中国社会政策的执行模式
    一、中国社会政策问题的产生与确定
        (一) 从无到有:中国社会政策的产生
        (二) 中国社会政策的确认
        (三) 中国社会政策的价值标准
        (四) 中国社会政策的基本特征
    二、中央与地方社会政策执行“中梗阻”
        (一) 政策执行“中梗阻”
        (二) “中梗阻”原因分析
        (三) “中梗阻”的分类
    三、中央与地方社会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及模式
        (一) 影响社会政策执行的因素
        (二) 中央与地方的执行分析
        (三) 社会政策执行主要模式
第四章 转型期中国社会政策的执行分析
    一、教育政策的执行
        (一) 中央政府农民工义务教育政策文本演变
        (二) 地方政府农民工义务教育政策文本演变
        (三) 教育政策执行分析
    二、住房政策的执行
        (一) 中央政府的政策文本演变
        (二) 地方政府保障性住房政策执行
        (三) 住房政策执行分析
    三、低保政策的执行
        (一) 低保政策的发展与演变
        (二) 地方政府低保政策的执行
        (三) 低保政策的执行分析
    四、社会政策执行结果对比分析
        (一) 正效应分析
        (二) 负效应分析
第五章 转型期中国社会政策执行转换分析
    一、地方政府社会政策执行的转换分析
        (一) 教育政策执行转换分析
        (二) 住房政策执行转换分析
        (三) 低保政策执行转换分析
    二、地方政府社会政策执行转换模式
        (一) 结构转换模式
        (二) 过程转换模式
第六章 走向中国社会政策的创新
    一、政策执行转换:中国社会政策创新的基础
        (一) 政策执行转换是社会政策创新的调适与优化
        (二) 政策执行转换是社会政策创新的有效路径
    二、社会政策执行转换创新因素分析
        (一) 理念创新
        (二) 条件创新
        (三) 方式创新
        (四) 动力创新
    三、社会政策执行转换创新路径
        (一) 社会政策创新趋势
        (二) 地方政府学习外部性与扩散
        (三) 地方政府执行转换创新方式
参考文献
后记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及获奖情况

(10)国有企业转型中社会服务管理创新模式探索与实践 ——以北京东电实业开发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1.4 研究的技术路线
    1.5 本文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
    2.1 社会服务管理创新界定
    2.2 企业社会责任
    2.3 社会“和谐论”
    2.4 企业管理创新的理论基础
第三章 国有企业转型的时代背景及其面临的问题
    3.1 国有企业转型的时代背景
    3.2 国有企业转型时期面临的问题
第四章 东电社会服务管理创新发展历程
    4.1 东电企业概述
    4.2 东电成立的时代背景及使命
    4.3 东电社会服务管理的发展阶段
    4.4 东电社会服务管理创新探索与实践历程
    4.5 东电社会服务管理创新实施过程中面临的困难
    4.6 东电社会服务管理创新取得的成果
第五章 东电社会服务管理创新模式及其经验
    5.1 东电社会服务管理创新的模式
    5.2 东电社会服务管理创新模式的运行机制
    5.3 东电社会服务管理创新模式的优越性
    5.4 东电社会服务管理创新的经验
第六章 国有企业转型中社会服务管理创新的模式构建
    6.1 国有企业转型中社会服务管理创新回顾
    6.2 国有企业转型中社会服务管理创新的新模式
    6.3 社会服务管理创新模式的积极作用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论政府管理理念创新(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的政府应急管理效能:演化与提升[J]. 李宏.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6)
  • [2]城市社区治理研究 ——以江苏省盐城市社区为例[D]. 孟恺. 东南大学, 2019(05)
  • [3]论政府信息资源的共享权[D]. 朱峥.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9)
  • [4]论政府治理变革与行政法发展[D]. 刘茂盛.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8(08)
  • [5]中国基层政府管理创新理念探析[J]. 张贵集,彭玉丹. 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 2017(03)
  • [6]地方政府治理创新自我推进机制研究 ——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视角[D]. 戴祥玉. 南京农业大学, 2017(07)
  • [7]城市大气环境治理创新模式及方法研究[D]. 何为. 天津大学, 2016(07)
  • [8]仙游县农村闲置土地政府治理研究[D]. 陈霞. 福建师范大学, 2015(05)
  • [9]转型期中国社会政策执行转换研究[D]. 徐毅成. 南京大学, 2014(08)
  • [10]国有企业转型中社会服务管理创新模式探索与实践 ——以北京东电实业开发公司为例[D]. 石栋. 天津大学, 2014(05)

标签:;  ;  ;  ;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