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打样的新时代——惠普大幅面打印机与海德堡配色软件相结合

数字打样的新时代——惠普大幅面打印机与海德堡配色软件相结合

一、数码打样新纪元——惠普大幅面打印机与海德堡色彩匹配软件完美结合(论文文献综述)

金志敏[1](2013)在《印刷色彩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对于印刷企业来说,经常遇到这种情况,印刷出来的产品与客户提供的原稿或样张颜色不一致或差别很大,从而遭到客户的投诉,印刷企业自身也遭受不小的经济损失,更重要的还有信誉损失。如果不能解决这种颜色不准的问题,势必会造成客户的流失,影响经济效益和企业长远发展。如何解决这种普遍存在的问题呢?引入色彩管理系统,就能有效解决印刷色彩不准的问题。本文从印刷色彩管理的的概念、目的和作用、系统组成入手,结合显示器、数码打样机等具体印刷设备的校准探讨色彩管理的具体实施过程,并针对当前色彩管理的应用、存在的问题以及对未来的展望等诸方面,进行探讨和研究。首先,通过印刷企业中普遍存在的印刷色彩不准的问题,引入色彩管理的概念,阐述色彩管理的目的和作用,实现印刷品和原稿达到颜色的基本一致,即所谓的“所见即所得”。另外,对色彩管理的系统组成等方面进行研究。其次,在对于印刷色彩管理手段和技术的研究上,通过计算机显示器的颜色校准和数码打样机的色彩校准等技术的研究,详细阐述了色彩管理的具体实施过程,即所谓的“3C”过程,就是校正(Calibration),特性化(Characterization)和转换(Conversion)。为了使得最终的印刷品与客户提供的原稿、显示器上显示的数字文件以及客户签字认可的样张,在颜色上保持一致,就必须对显示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这三大类设备进行颜色校准和色彩管理。最后,论文通过案例介绍了色彩管理在企业的应用、存在的问题以及前景展望。提出科学的对于印刷色彩管理的定义与作用,并且这种管理是不断发展的,要不断适应时间及不同需要变化的,并且把印刷色彩管理系统当作企业管理保证生产质量与企业信誉的前提。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印刷的质量,才能保证企业的经济效益和长久生命力。色彩管理也不是万能的,它也需要先进设备和高素质人才的支撑,才能将色彩管理的效力发挥到最佳。

崔晓萌[2](2013)在《数字印刷图像质量检测与质量控制工程理论与应用研究》文中指出印刷是一门古老的工业技术,其产品承载了图文信息供人们阅读品鉴。从物理形式上看,印刷品是承载所要传递信息的载体,从作用上讲,它是信息传递的一种途径,而从传播信息的方式上说,供人阅读观赏的印刷品又是一种视觉产品,概括地说,印刷技术是一门古老的视觉信息传播技术。随着印刷技术与计算机及现代通信技术的有机结合,印刷已经进入了数字输入、处理、存储、传递及控制的全数字流作业时代,应用的典型代表就是数字印刷技术。数字印刷是一个完全数字化、网络化的生产流程,其核心是利用网络资源整合信息,实现集约化生产,以促进先进设备、技术和市场的融合;同时数字印刷实现了短版、可变数据、个性化印刷,可以很好的满足市场对提供信息按需化服务的要求。技术的不断发展已经使通过各种工艺生产的印刷图文复制水平得到普遍提高,客户不会对数字印刷图像质量给予一味的妥协。随着数字印刷过程控制系统化、集成化、智能化发展,其质量控制已不仅仅是以“量测”为手段的工艺问题,而上升为一种以“视觉”为目标,基于数据回馈与系统控制的质量优化问题。在我国,数字印刷技术的应用发展十分迅速,与此不相称的是,目前生产型高端数字印刷设备仍然主要依赖进口。为扭转这种局面,有必要对数字印刷的核心技术进行研究,为数字印刷设备的自主研发提供理论基础。本研究的核心目标是为数字印刷设备质量控制系统设计与性能优化提供理论基础与分析模型。本文抓住数字印刷的技术特点,针对数字印刷设备开发与应用对质量控制技术的不同需求,开展了有关数字印刷图像质量检测控制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工作。文中首先分析了现有印刷质量理论体系自身缺陷以及它在数字印刷领域应用的不适应性,确定了首先完善质量理论体系整体性的研究思想,其后,围绕本文的主要研究目标,通过对成像过程建模的方法,搭建了从数字印刷设备到质量评价的双向映射质量模型框架,并进一步提出了基于MTF的质量回馈增强算法。主要创新之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梳理了印刷质量的相关概念,分析了印刷图像质量与图像质量之间的联系,为将图像质量理论引入印刷图像质量研究找到了理论依据,建立了基于Engeldrum图像质量环的数字印刷质量基础理论框架。2.提出了数字印刷质量控制工程理论,通过对数字印刷成像过程数学分析,建立了基于影响因素域的质量分析简化模型,并吸收国外学者在图像质量属性研究上的新成果,搭建了从数字印刷设备到质量评价的双向映射模型框架。3.围绕数字印刷图像质量特性、数字印刷质量检测仪器,呈色介质对数字印刷图像质量的影响,数字印刷品耐储存性四个方面进行了数字印刷质量检测实验,对印刷图像质量属性检测技术的应用进行了摸索和探讨。4.提出了通过控制系统进行图像输出质量优化的思想,开展了基于调制传递函MTF数的模拟实验,通过对图像滤波,频域卷积补偿与融合等处理方法,提高了图像的输出清晰度,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曾琦[3](2012)在《热敏CTP在制版过程的质量控制与检测》文中提出热敏CTP是一项新兴的制版工艺,在当今印刷领域已经具有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在应用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我国大多数印刷企业资金相对缺乏、印前制版人员的技术相对低,数字化工艺流程认识不足,质量控制与检测体系不够完善。为改变这种现状,提高制版速度和质量。作者提出推广价格相对低廉的国产CTP设备,重视印前制版人员的技术岗位培训,优化制版工艺流程,制定完善的制版质量控制方法和检测体系是当务之急。本论文首先分析热敏CTP制版过程的基本要素,包括制版设备、制版材料、制版环境、制版人员的工作素质和数字化工艺流程,并分析每一要素对制版的作用及对制版质量的影响;其次通过实验进行设备检测、曝光检测、显影检测、印前检测,得出曝光参数、显影温度、显影浓度、显影时间、毛刷速度、水洗状态、干燥温度对制版质量的影响;最后通过输出测试版和带有测控条的常规版实验,使用色密度仪检测其网点覆盖率以及留膜率,使用显微镜检测网点轮廓,再用医用酒精和棉签检测版面底灰残留状况。不断更新曝光参数和显影参数,确定适合本实验的参数表并确定印版线性化曲线。然后把得到的四色印版上机印刷,检测印张上的网点覆盖率、网点轮廓,记录检测到数据确定二次线性化曲线。最后用上述试验得到参数,输出带有测控条的常规版,进行试验,验证印版的线性化,上机印刷后观察测控条的网点覆盖率,再次验证印刷二次线性化曲线适用常规版中。论文的创新点通过用图形制作软件Coredraw设计出新颖实用的测试版和测控条。测控条包括线条区、梯尺区、分辨率区、棋盘区、布鲁纳尔三段式信号条和星标区六部分,其中前四部分是检测印版上网点的转移情况,后两部分是检测印刷过程中网点的还原情况,可以实现实时监控整个制版和印刷过程中网点的还原;优化了印版线性化曲线和印刷补偿曲线,保网点高质量的还原;针对国产设备和材料开展研究,实验方法适用于大多数国产热敏CTP设备,输出印版也适用国产和进口印刷设备和纸张,在提高制版质量、减少版材浪费、节约资金方面能为企业提供理论支持。通过自制测试版和自制测控条实验,可以监控印版中各个要素的变化,并根据其变化值,来优化和确定各个环节的控制参数,整合出符合印刷要求的控制模式和管理机制,实现真正的数字化控制,程序化控制和标准化测评,确保印版动态生产过程中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匡导球[4](2009)在《二十世纪中国出版技术变迁研究》文中认为二十世纪的一百年间,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世界范围内的科学技术更是日新月异。在这一特定的社会和科技背景下,中国出版技术完成了从传统技术向现代技术的转型。对二十世纪中国出版技术的历史变迁进行系统、全面的梳理与分析,探索中国传统出版技术向现代出版技术转型的动因、机制与变迁模式,为二十一世纪中国出版技术发展提供历史借鉴,既有学术价值,也有现实意义。而从技术史的角度研究中国出版业的变迁,目前仍是学术界很少涉足的领域。界定出版技术的定义、性质及其构成是研究出版技术变迁的前提。出版技术是指传播主体对作品信息进行编辑、复制以及“原样”传输的操作技能,是反映在物质形态的工具、机器等装备,网络形态的系统、程序等软件,以及出版过程中体现的信息组织理念、工艺流程和实施手段。出版技术是观念形态与操作形态的统一,而非出版过程中具体工艺过程的简单拼加。出版技术至少包括编辑技术、复制技术、介质制造技术和发行技术四个方面。出版技术的每次重大创新,都大大增强了人类获取信息的能力,改进了人类文化交流的方式,给人类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带来深刻影响,因而被誉为人类“文明之母”。科学划分出版技术的发展阶段是研究出版技术变迁的基础。从社会形态、技术手段分析,二十世纪的中国出版技术变迁可划分为三个阶段:1900年至1949年;1950年至1984年;1985年至2000年。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因素的影响,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和变迁轨迹。世纪之初,西方传教士带来的新技术、出版救国的新思潮、近代资本主义的兴起,推动了中国出版技术的近代化。铅活字技术与半机械化印刷技术的结合,提高了出版生产的效率,出版物的外在形式、印装水平、发行方式也得到全面更新;在新技术条件下,传统编辑形态和编辑手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现代编辑形制基本形成。中国出版业核心技术、工作流程、组织形式、经济规模均发生了重大改变,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都实现了深刻变革.1950年后,出版业整体过渡到半机械化、机械化生产阶段,出版各部门产量、质量都得到显着提高,编辑、制版、印刷、装订及发行等环节实现了整体配套.但此后较长一段时间,出版技术总体发展较为缓慢,没有实质性突破,且各技术门类发展不平衡。80代初,造纸工业基本实现机械化,但因原料供给、科研能力等因素的制约,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仍然很大。而此阶段编辑技术从选题、内容编排到校正、定稿等环节日益完善和规范,标志着编辑技术体系更加成熟。专业化的发行体制解决了发行覆盖面小、渠道残缺堵塞等技术难题。在出版技术自主创新方面,受工业制造水平影响,投入生产环节的新产品、新设备不多,但在研发方面仍有不少突破,为80年代中期出版技术实现革命性突破奠定了基础。现代出版技术体系的形成始于1985年,以北大激光照排技术通过国家鉴定为标志。随着计算机排版技术的发展,出版业彻底告别“铅与火”而走向“光与电”,“数字化工作流程”将印前、印刷和印后过程整合成一个具有统一数据格式的不可分割的系统;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光纤通讯技术的发展,编辑技术趋向于数字化、自动化和一体化;各种适合海量存储的磁、光等新型出版介质的问世使信息存储不再局限于单一纸介质,出现了风格迥异的数字出版技术;在高科技手段的有力支撑下,依靠功能强大的办公、营销管理等应用软件,出版发行和销售环节的信息化管理成为现实。现代高新技术的广泛运用极大地拓展了出版的外延,建立在“机械复制”技术基础之上的出版形态已不是出版业的全部,出版产业开始走向以文化资源整理和内容创作为表现形式的信息生产和再生产。纵观二十世纪中国出版技术史,我们可以看出,出版是一个技术驱动的行业,出版技术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具有其独特的进化规律,呈现出加速性、累积性、一体化和数字化等特征。出版技术并不是按照一种内在的、固有的技术逻辑发展的,而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驱动二十世纪中国出版技术变迁的因素包括:(1)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历史推动;(2)文化启蒙、民族运动与文化建设的政治推动;(3)科技革命与相关技术群落的技术推动;(4)技术创新政策与科研体制改革的制度推动;(5)出版产业迅速发展的市场推动。出版技术的转型机制,表现为技术——需求双重诱因模式、政府行为诱因模式与企业行为诱因模式。不同的创新机制,产生不同的创新效应。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过程中,中国出版技术的创新机制也呈现出相应的演变轨迹。1978年以后,由于国家发展战略的调整,出版技术创新开始由政府推动向市场推动转变,其结果是技术进步的速率加快、周期变短,对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增强.随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为主导的多维整合效应逐步显现。二十世纪中国出版技术变迁的历史经验和教训表明,吸收国外先进科技成果,推进出版技术创新的方向是正确的。但一味引进成套设备,实行以市场换技术的方针,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技术依赖性,制约了民族工业的发展,更严重的后果是,在出版这样一个特殊行业,缺乏技术自主性,稍有不慎,将危及国家信息安全。出版传播技术的变迁是自然世界的动态进化过程,从印刷、网络出版到跨媒体出版,出版技术的每次创新,都增加了出版媒介对受众的影响力,都给人类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带来了巨大影响,表现在出版技术进步不断增强人类获取信息的能力、出版技术发展推动人类文化交流模式转变以及网络出版技术对现代社会发展的影响等方面。中国出版技术创新已走过“引进创新”阶段,正致力于技术的“集成创新”,其未来方向应是“自主创新”。为此,必须改善技术创新的政策环境,改进技术引进方式,建立新的技术创新主体和技术创新平台,形成新的技术激励扩散机制,并以市场为导向,坚持高起点与延续性,实现出版技术创新的跨越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基于此,文章提出了推动出版技术创新的环境、目标和途径,以及通过制度创新促进技术创新的政策建议。

车永华[5](2008)在《数码打样中的色彩管理技术研究与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数码打样是伴随着计算机直接制版技术CTP发展起来的,引入了CTP设备后,数字化的制版方式要求必须由传统打样转变为数码打样,从扫描仪到显示器到打印机和最终到印刷机,管理和控制色彩一直是最重要的问题,色彩管理可以为各种设备和平台提供一致的、高质量的色彩再生机制。基于ICC标准的色彩管理现在也已被众多印刷界人士所认知。课题首先介绍了数码打样的基础知识、数码打样中色彩管理流程,色彩相关知识.然后详细介绍色彩分色原理,其中最主要的是黑版的分色算法。打印机校准和基于实验的色彩校准也做了详细说明。对特性文件进行研究并提出一种新的基于实验的特性文件评价方法,包括对特性文件色差评测和对多维查找表不平滑性的评估。课题针对目前的色域匹配算法的不足,提出了两种新的空间和色彩自适应色域匹配算法,空间和色彩自适应压缩算法SCACOMP,和空间和色彩自适应裁切算法SCACLIP。最后引入一种新的打印机交互性可视化软件3D Color Printer Explorer实现对打印机色彩解释度和色彩颗粒度等特性进行评定。因为对数码打样中色彩管理技术研究的越来越多,技术也很成熟,所以本文着重是在数码打样过程中几种评价和分析方法的提出。

晓晨[6](2007)在《惠普数码打印 志在千里——记惠普IPG集团澳大利亚新闻发布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2007年5月24日,惠普公司影像打印集团(以下简称惠普 IPG)在澳大利亚 PrintEx 07展览会同期举行新闻发布会,对外发布该集团旗下多款全新软硬件产品,并向有关媒体介绍相关市场情况与战略规划。惠普IPG 集团亚太印艺事业部副总裁 VS Hariharan、亚太数字印刷部门业务经理 Steve

王煜[7](2007)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印刷工艺因素》文中研究表明影响平面设计的因素有很多,印刷工艺就是其要素之一。二者看起来似乎界限分明,一个属于艺术设计的范畴,另一个属于工程技术的范畴。但是,由于现代平面设计基本上都是特指为满足机械化印刷生产所做的设计,其目的是信息的传达和传播。而印刷工艺则是实现这一目的的表现手段之一,是一种媒介,二者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因此,本文旨在研究印刷工程每一阶段中的工艺与平面设计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制约的关系,充分利用好这一媒介手段,促进平面设计的创新与发展。本文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是实证方法中的定性分析,首先在全面把握平面设计、印刷工程各自理论体系的基础上,对每个具体环节进行了分析研究,总结出切实可行的方法、经验、思路,使二者达到真正的融合;再有,将它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从宏观上指导实践;最后,对当代新技术、新理念、新趋势进行展望,使设计从人文和科学技术上反映时代风貌。学科的交叉必定给我们带来新的视野和思路,本文将平面设计与印刷工程的关系理出了一条比较清晰的脉络,理论上使这一交叉学科得以进一步深入发展,同时也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平面媒体出版产业链条的顺畅和产业水平的提高。平面设计师通过对印刷工艺的学习与了解,从现象到本质,分析归纳出平面设计与印刷工艺的内在联系,就能够得心应手地将印刷工艺中的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应用到自己的设计作品中,将设计艺术与现代科技完美结合起来。

郝大魁[8](2006)在《高校教育技术专业中苹果计算机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计算机辅助教育是信息时代在教育领域非常显着的特征,高校教育技术专业也适应时代的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因此,高校教育技术专业需要配有完备的计算机实验室,以满足学生上机实习操作的需要。本文主要论述苹果计算机在高校教育技术专业中的应用。论述了高校教育技术专业中应用苹果计算机的必要性、可行性,提出了具体的苹果计算机实验室建设方案。从计算机图像设计、影视后期制作,多媒体辅助教学分析了苹果计算机在高校教育技术专业中具体的应用。对比了Mac平台与Winpc平台的性能差异。总结了苹果计算机在教育应用过程存在的不足,并分析了苹果计算机未来的发展方向。文章第一部分主要回顾个人计算机的发展历史,苹果计算机的历史及其历史上的经典机型。叙述个人计算机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概述苹果计算机与教育的关系以及苹果计算机在教育中的应用方向。文章的第二部分是对苹果计算机在高校教育技术专业中应用的必要性的论述,解决“为什么要应用苹果计算机”的问题。首先阐述了教育技术专业的特点和教育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指出高校教育技术专业对学生计算机能力的重视,和配置完备的计算机实验室对教育技术专业的必要性。对必要性的论述,从苹果计算机自身特点;在图像设计领域的出色性能;影视后期制作中表现出的高性价比;在多媒体辅助教学中的完备解决方案和创新的设计,四个方面阐述在高校教育技术专业中应用苹果计算机,建立相应的苹果计算机实验室的意义。文章的第三部分是对苹果计算机在高校教育技术专业中如何合理有效应用的阐述,解决“如何应用苹果计算机”的问题。分别阐述了苹果计算机操作系统的使用;计算机图像设计中苹果计算机的使用,以及苹果计算机图像设计实验室的建设方案;影视后期制作中苹果计算机的使用,以及苹果非线性编辑系统实验室的建设方案;多媒体辅助教学中苹果计算机的使用,以及高校教师多媒体课件制作系统配置方案,建设移动式苹果多媒体实验室的建设方案。文章的第四部分先对苹果计算机在高校教育技术专业中应用的可行性做了总结。随后分析了苹果计算机在教育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对苹果计算机未来的发展方向做了展望。

徐坤元[9](2003)在《数码打样新纪元——惠普大幅面打印机与海德堡色彩匹配软件完美结合》文中研究说明 众所周知,打样是检查制版阶调与色调能否良好合成再现、模拟印刷、编辑校对等的重要依据,不仅为修正和再版提供数据标准,同时也是印刷墨色、墨层密度及网点扩大等数据的正式印刷参考,是使印刷达到规范化、标准化的重要保证。因此,打样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制版和印刷品的质量。

北京爱普印艺文化传播公司[10](2002)在《数字化工作流程与CTP国内印业腾飞的助推器》文中认为 一、数字化工作流程与CTP浮出水面 2002年,注定将是国内印刷业的一个不平凡之年——随着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经济时代的到来,传统的印刷领域将会迎来全新的挑战与机遇。亦即更加严酷的生存与发展环境产生的内外部的竞争压力,将不容印厂有丝毫闪失,以及新技术与高新科技产品的摧生及拉动而不断涌现的新机遇与新市场。

二、数码打样新纪元——惠普大幅面打印机与海德堡色彩匹配软件完美结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数码打样新纪元——惠普大幅面打印机与海德堡色彩匹配软件完美结合(论文提纲范文)

(1)印刷色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色彩管理的基本概念
    1.2 色彩管理系统的组成
    1.3 色彩管理的实施过程
        1.3.1 设备校准
        1.3.2 设备特征化
        1.3.3 转换色彩空间
    1.4 主流色彩管理系统简述
    1.5 色彩管理在印刷实际生产中的应用
第2章 与印刷色彩管理相关的几个概念
    2.1 色彩的本质
    2.2 光源的光谱特性
    2.3 色彩模式和色彩空间
第3章 印刷色彩管理的系统组成与实施应用
    3.1 印刷色彩管理的系统组成
        3.1.1 色彩管理的发展历程
        3.1.2 色彩管理的系统组成
    3.2 印刷色彩管理的实施过程
    3.3 印刷色彩管理的具体应用案例
        3.3.1 Photoshop 中的色彩管理
        3.3.2 屏幕软打样中的色彩管理
        3.3.3 数码打样中的色彩管理
第4章 印刷色彩管理目前存在的困难与前景展望
    4.1 印刷色彩管理目前存在的困难
        4.1.1 对印刷色彩管理认识不足
        4.1.2 技术瓶颈和投资成本限制色彩管理进一步推广
        4.1.3 印刷工艺标准化问题
    4.2 印刷色彩管理前景展望
        4.2.1 色彩管理理念深入人心,数字化工作流程落地生根
        4.2.2 色彩管理软件开放化、系统化,色彩管理高技能人才不断涌现
        4.2.3 企业“三化”水平不断提高,色彩管理应用开花结果
        4.2.4 色彩管理理念和技术越来越先进
第5章 结语
    5.1 本论文主要内容总结
    5.2 本论文研究性工作及其结论或应用效果总结
    5.3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2)数字印刷图像质量检测与质量控制工程理论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论文的课题来源
        1.1.2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分析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内容和组织结构
第二章 对现有印刷质量理论的研究与分析
    2.1 传统印刷质量理论
        2.1.1 传统质量理论建立与发展
        2.1.2 印刷质量基本理论的主要内容
    2.2 印刷质量检测技术与评价方法
        2.2.1 印刷质量客观检测方法
        2.2.2 印刷质量主观检测方法
        2.2.3 印刷质量测试版
        2.2.4 印刷质量检测参数
    2.3 印刷质量检测与控制标准
        2.3.1 印刷标准的研究与制定
        2.3.2 印刷质量标准体系的构成
        2.3.3 印刷质量控制标准与规范
    2.4 对现有印刷质量理论的分析
        2.4.1 传统质量理论存在的问题
        2.4.2 现有质量理论难以适应数字印刷技术需求
        2.4.3 本论文研究思想的确定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数字印刷质量理论框架的搭建
    3.1 数字印刷系统的特点
        3.1.1 数字印刷
        3.1.2 数字印刷中的信息传输
        3.1.3 数字印刷系统的技术特点
        3.1.4 数字印刷质量控制技术的两极化发展趋势
    3.2 数字印刷质量的基础理论
        3.2.1 印刷质量的定义
        3.2.2 印刷质量与图像质量的联系
        3.2.3 图像质量与图像质量模型
        3.2.4 Engeldrum 图像质量环
    3.3 将图像质量环理论应用于数字印刷质量评价领域
        3.3.1 印刷图像质量形成的要素
        3.3.2 印刷图像质量模型
        3.3.3 数字印刷图像质量评价理论
    3.4 对数字印刷图像质量建模思路的思考
        3.4.1 对现有印刷图像质量研究建模思路的总结
        3.4.2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及其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控制工程的数字印刷图像质量分析模型的研究
    4.1 数字印刷质量控制工程理论
        4.1.1 数字印刷质量控制工程的含义
        4.1.2 数字印刷质量控制工程与传统印刷质量控制的区别
        4.1.3 数字印刷质量控制工程的研究内容
    4.2 基于因素域分析的成像过程数学建模
        4.2.1 数字印刷成像过程模型
        4.2.2 数字印刷系统成像质量影响因素域的定义
        4.2.3 基于影响因素域分析的图像成像过程简化模型
    4.3 基于质量控制工程的图像质量模型的研究
        4.3.1 图像质量模型的分类
        4.3.2 基于控制工程的印刷图像质量模型的研究
        4.3.3 基于质量控制工程的图像质量模型系统架构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数字印刷图像质量检测实验
    5.1 对质量检测手段可靠性的研究—输入精度对微观质量检测的影响
        5.1.1 研究方案
        5.1.2 实验材料与步骤
        5.1.3 实验结果与讨论
        5.1.4 结论
    5.2 不同数字印刷技术之印刷性能的研究—对两种主流数字印刷技术彩色印刷图像质量的比较
        5.2.1 研究方案
        5.2.2 实验材料与步骤
        5.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5.2.4 结论
    5.3 呈色介质因素对数字印刷图像质量的影响—纸张特性对数字喷墨印刷成色效果的影响
        5.3.1 研究方案
        5.3.2 实验材料与步骤
        5.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5.3.4 结论
    5.4 数字印刷品抗老化试验—静电印刷品与喷墨印刷品耐光老化实验
        5.4.1 研究方案
        5.4.2 实验材料与步骤
        5.4.3 实验建模
        5.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5.4.5 结论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数字印刷图像清晰度增强算法及其实现
    6.1 基于 MTF 的图像清晰度算法原理
        6.1.1 MTF 概述
        6.1.2 调制传递函数理论在数字印刷系统的适用性分析
        6.1.3 点扩散函数与线扩散函数
    6.2 MTF 法在图像复制质量检测中的应用研究
        6.2.1 印刷图像清晰度与网点印刷质量的关系
        6.2.2 基于 MTF 的印刷图像质量检测
    6.3 高频调频图像印刷清晰度影响因素分析算法
        6.3.1 透射反射模型
        6.3.2 傅里叶转换算法
        6.3.3 纸张的 MTF 计算模型
        6.3.4 基于 MTF 的印刷图像质量影响分析实验
        6.3.5 基于 MTF 的光学网点扩大的预测算法
    6.4 基于 MTF 的图像复制质量增强算法
        6.4.1 对加网图像的补偿
        6.4.2 对补偿模型的讨论
    6.5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存在问题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3)热敏CTP在制版过程的质量控制与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热敏CTP质量控制的国内外研究
    1.2 热敏CTP技术的成像机制
        1.2.1 CTP机的成像原理
        1.2.2 热敏CTP机的成像原理
        1.2.3 热敏CTP版材
        1.2.4 热敏CTP机光源的特性
        1.2.5 热敏CTP技术与紫激光CTP技术的比较
    1.3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1.4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1.5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
第2章 制版基本要素和数字化工作流程
    2.1 热敏CTP机制版过程的基本要素
        2.1.1 制版设备
        2.1.2 制版材料
        2.1.3 CTP制版环境
        2.1.4 制版人员的素质要求
    2.2 数字化工作流程
第3章 制版流程的检测
    3.1 实验设备与材料
        3.1.1 实验设备
        3.1.2 实验材料
    3.2 实验过程与方法
        3.2.1 场地检测实验
        3.2.2 硬件检测实验
        3.2.3 软件检测试验
        3.2.4 曝光检测实验
        3.2.5 显影检测实验
        3.2.6 文件检测实验
    3.3 结果与讨论
    3.4 结论
第4章 热敏CTP制版输出质量的优化
    4.1 实验材料与设备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设备和仪器
    4.2 实验参数
    4.3 实验过程与方法
        4.3.1 质量检测的方法
        4.3.2 测控条
        4.3.3 制作测试版
        4.3.4 印版线性化
        4.3.5 印刷补偿设置
    4.4 结果与讨论
        4.4.1 自制测试版实验
        4.4.2 自制测试版数据分析
        4.4.3 印刷测试版数据分析
        4.4.4 输出带自制测控条的常规版
        4.4.5 CTP输出常规版数据分析
        4.4.6 印刷常规版数据分析
    4.5 结论
第5章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4)二十世纪中国出版技术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概述
    三、研究方法和资料来源
    四、主要内容、结构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中国出版技术体系的形成及其发展
    第一节 出版技术、技术体系及其发展轨迹
        一、出版技术的内涵界定
        二、出版技术体系的形成
        三、出版技术变迁的历史轨迹
    第二节 中国传统出版技术的历史遗产
        一、中国传统出版技术的发展
        二、中国传统出版技术对西方近代出版技术的影响
    第三节 二十世纪中国出版技术的历史分期
        一、近代出版技术的引进与普遍应用(1900年至1949年)
        二、现代出版技术的初步形成(1950年至1984年)
        三、现代出版技术的创新与发展(1985至2000年)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近代出版技术的引进与普遍应用(1900-1949)
    第一节 近代出版技术传入的历史背景
        一、晚清西学东渐与近代出版起源
        二、文化启蒙运动与近代出版高潮
        三、洋务运动与西方科学技术的引进
    第二节 近代印刷、造纸与装订技术的引进
        一、近代印刷技术的传入及普遍应用
        二、近代机器造纸技术的引进与应用
        三、出版物新式装订技术的应用
    第三节 编辑理念、编辑与发行技术更新
        一、编辑理念的更新
        二、编辑技术体系的初步形成
        三、发行技术的更新
    第四节 新型出版技术的广泛应用与出版业转型
        一、中国近代出版技术的革新过程
        二、新型出版机构的出现及其商业化
        三、中国出版业的近代化转型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现代出版技术的初步形成(1950-1984)
    第一节 50年代初期出版业的整合与改造
        一、50年代初期出版业发展概况
        二、私营出版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三、"工业化战略"与出版业布局调整
    第二节 印刷技术的发展
        一、凸版印刷技术的兴衰
        二、平版印刷技术的发展
        三、凹版印刷技术的进步
        四、书刊装订技术的提升
    第三节 出版材料制造技术的突破
        一、造纸技术体系的完善
        二、制版材料制造技术的进步
        三、油墨制造技术的发展
    第四节 编辑与发行技术的创新
        一、编辑技术体系的日益完善
        二、书刊装帧技术的发展
        三、专业化发行技术流程的构建
    第五节 出版理念、经营机制更新与现代出版业的初步形成
        一、出版理念的更新
        二、出版体制改革与经营机制转型
        三、现代出版业的初步形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现代出版技术的创新与发展(1985-2000)
    第一节 全球化、信息化与中国出版技术创新
        一、新科技革命与出版业技术创新
        二、体制改革、经济发展与出版产业兴起
        三、全球化推动出版产业和出版技术升级
    第二节 "748"工程与汉字激光照排技术
        一、"748"工程:突破"铅与火"的自主创新之路
        二、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发展及其原理
        三、计算机直接制版技术及其发展
    第三节 信息处理数字化与编辑技术体系变革
        一、采编系统数字化技术
        二、出版信息存储与数据库应用技术
        三、出版数据远程传输技术
    第四节 高新印刷技术普遍应用与出版介质的更新
        一、现代高速印刷机械的普遍使用
        二、印刷数字化工作流程
        三、数字化直接印刷技术
        四、新型出版介质制作技术的发展
    第五节 数字出版技术发展与管理模式创新
        一、数字出版技术及其形态演变
        二、新型出版模式与出版技术平台
        三、基于信息化的出版管理与发行模式创新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二十世纪中国出版技术变迁的动因、机制与路径
    第一节 二十世纪中国出版技术变迁的历史特征
        一、出版技术成果的累积性
        二、出版技术发展的加速性
        三、出版技术一体化
        四、出版技术数字化
    第二节 中国出版技术变迁的动因
        一、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历史推动
        二、文化启蒙与民族复兴的政治推动
        三、科技革命与相关技术群落的技术推动
        四、技术创新政策与科研体制改革的制度推动
        五、文化产业发展与行业内部竞争的市场推动
    第三节 中国出版技术创新的机制与模式
        一、中国出版技术的创新机制
        二、出版技术国家主导型创新模式
        三、出版技术国家诱导与企业自主创新互动模式
    第四节 中国出版技术变迁的路径
        一、中国出版技术的引进创新
        二、中国出版技术的集成创新
        三、中国出版技术的原始创新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二十世纪出版技术变迁的历史启示
    第一节 二十世纪出版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出版技术进步不断增强人类获取信息的能力
        二、出版技术进步改变人类文化交流方式
        三、网络出版技术改变人类信息传播格局
    第二节 二十世纪出版技术变迁的借鉴意义
        一、必须改进出版技术引进方式
        二、技术研发必须坚持高起点与延续性
        三、技术创新必须有政府的引导和支持
        四、技术进步必须以市场为导向
    第三节 新时期出版技术创新的环境、目标和途径
        一、新时期中国出版技术创新的环境
        二、中国出版技术创新的战略目标
        三、中国出版技术创新的途径
    第四节 推动出版技术进步的创新思考
        一、优化出版技术创新的科技环境
        二、优化出版技术创新的政策环境
        三、优化出版技术创新的扩散激励机制
        四、优化出版技术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数码打样中的色彩管理技术研究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数码打样的意义
        1.1.1 与传统打样比的优势
        1.1.2 国内外在该方向上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1.2 数码打样分类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数码打样系统与工作流程介绍
    2.1 数码打样系统构成
        2.1.1 喷墨打印机
        2.1.2 数码打样中的色彩管理
    2.2 色彩基础知识
        2.2.1 色光加色法
        2.2.2 色光减色法
    2.3 色彩空间
        2.3.1 RGB 颜色模型
        2.3.2 CMYK 颜色模型
        2.3.3 CIEXYZ 标准色彩空间(CIEXYZstandard color Spaces)
        2.3.4 Lab 颜色模型
第三章 色彩校正
    3.1 色彩分色
        3.1.1 传统印刷中黑版分色原理
        3.1.2 数码打样分色中黑版设置
    3.2 设备校准
        3.2.1 数码打印机性能的评估
    3.3 色彩校准
第四章 特性文件
    4.1 特性文件发展及其原理
    4.2 色彩特征文件的结构
    4.3 ICC Profile特性文件的建立
        4.3.1 印刷色彩特性描述文件的建立
        4.3.2 打印机ICC Profile 文件建立
    4.4 特性文件中色域转换方法
    4.5 基于实验的ICC Profile特性文件的评测
第五章 色域匹配
    5.1 色域映射方法
        5.1.1 常用几种裁切算法
    5.2 自适应色域匹配算法
        5.2.1 自适应色域匹配算法的数学框架
        5.2.2 提出的空间和色彩自适应算法
        5.2.3 多比例分解
        5.2.4 分解为两个波段
        5.2.5 讨论
        5.2.6 空间和色彩自适应压缩法(SCACOMP)
        5.2.7 空间和色彩自适应裁切(SCACLIP)
    5.3 打印机特性评价的可视化软件提出
        5.3.1 色彩解释度
        5.3.2 色彩颗粒度
        5.3.3 数据可视化
第六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
    附录Ⅰ
    附录Ⅱ

(7)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印刷工艺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s
前言
第一章 平面设计与印刷工艺的结合
    1.1 平面设计与印刷工艺的流程
    1.2 各阶段印刷工艺因素对平面设计的影响
        1.2.1 印前工艺阶段
        1.2.2 印刷阶段
        1.2.3 印后加工阶段
        1.2.4 报价阶段
第二章 艺术与技术的结合
第三章 关于设计、技术、市场的趋势展望
    3.1 设计
    3.2 技术
    3.3 市场
    3.4 设计、技术、市场的结合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8)高校教育技术专业中苹果计算机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苹果计算机与教育发展
    1.1 计算机的历史
        1.1.1 计算机的历史与发展
        1.1.2 微型机的历史与发展
    1.2 苹果计算机的历史与发展
    1.3 苹果计算机与教育发展
        1.3.1 个人计算机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1.3.2 苹果计算机与教育发展的关系
第二章 苹果计算机在高校教育技术专业中应用的意义
    2.1 高校中的教育技术专业
        2.1.1 教育技术专业
        2.1.2 教育技术学专业的课程体系
    2.2 苹果计算机自身的特点
        2.2.1 苹果计算机硬件的特点
        2.2.2 苹果计算机操作系统的特点
    2.3 在计算机图像设计方面应用苹果计算机的意义
        2.3.1 在计算机图像设计方面应用苹果计算机的速度优势
        2.3.2 在计算机图像设计中苹果计算机高品质的色彩还原性
        2.3.3 易于使用的脚本语言
    2.4 在影视后期制作方面应用苹果计算机的意义
        2.4.1 非线性编辑系统的构成
        2.4.2 苹果非线性编辑系统的特点
    2.5 苹果计算机在多媒体辅助教学方面应用的意义
        2.5.1 Apple Remote Desktop 为多媒体辅助教学提供小组互动平台
        2.5.2 Apple Remote Desktop与Winpc中的Netmeeting的对比
        2.5.3 quicktime对流媒体的支持
第三章 苹果计算机在高校教育技术专业中的应用
    3.1 苹果计算机的操作系统
        3.1.1 经典的苹果计算机操作系统Mac OS 9
        3.1.2 苹果计算机操作系统Mac OS X
    3.2 计算机图像设计中苹果计算机的应用
        3.2.1 苹果计算机为摄影师提供的专业后期制作软件——Aperture
        3.2.2 苹果计算机中的几个图像设计软件的应用
        3.2.3 苹果计算机图像设计实验室的建设
    3.3 影视后期制作中的苹果计算机
        3.3.1 苹果非线性编辑系统中的优秀软件的应用
        3.3.2 高校中以苹果计算机为主的非线性编辑系统的实验室建设
    3.4 多媒体辅助教学中的苹果计算机
        3.4.1 Apple Remote Desktop 的应用
        3.4.2 苹果计算机为主的多媒体辅助教学系统应用方案
第四章 苹果计算机应用中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4.1 高校教育技术专业中应用苹果计算机的可行性
    4.2 苹果计算机应用中的问题
        4.2.1 整机硬件不易更新升级
        4.2.2 操作系统中某些环境下对中文的支持还存在问题
        4.2.3 苹果计算机在国内的各级教育系统使用率比较低
    4.3 苹果计算机的发展方向
注释
参考文献
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数码打样新纪元——惠普大幅面打印机与海德堡色彩匹配软件完美结合(论文参考文献)

  • [1]印刷色彩管理研究[D]. 金志敏. 齐鲁工业大学, 2013(09)
  • [2]数字印刷图像质量检测与质量控制工程理论与应用研究[D]. 崔晓萌. 华南理工大学, 2013(11)
  • [3]热敏CTP在制版过程的质量控制与检测[D]. 曾琦. 齐鲁工业大学, 2012(09)
  • [4]二十世纪中国出版技术变迁研究[D]. 匡导球. 南京农业大学, 2009(04)
  • [5]数码打样中的色彩管理技术研究与分析[D]. 车永华. 江南大学, 2008(03)
  • [6]惠普数码打印 志在千里——记惠普IPG集团澳大利亚新闻发布会[J]. 晓晨. 印刷技术, 2007(19)
  • [7]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印刷工艺因素[D]. 王煜. 天津工业大学, 2007(02)
  • [8]高校教育技术专业中苹果计算机的应用研究[D]. 郝大魁. 山东师范大学, 2006(09)
  • [9]数码打样新纪元——惠普大幅面打印机与海德堡色彩匹配软件完美结合[J]. 徐坤元. 中国印刷, 2003(01)
  • [10]数字化工作流程与CTP国内印业腾飞的助推器[J]. 北京爱普印艺文化传播公司. 中国印刷, 2002(03)

标签:;  ;  ;  ;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