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林州县乐庆拉铅锌矿床构造特征

西藏林州县乐庆拉铅锌矿床构造特征

一、西藏林周县勒青拉铅锌矿床矿田构造特征(论文文献综述)

马旺,刘英超,杨竹森,李振清,赵晓燕,岳龙龙,唐波浪[1](2020)在《西藏列廷冈-勒青拉铅锌铁铜钼矿床硫化物Re-Os和Rb-Sr年龄及其地质意义》文中研究表明列廷冈-勒青拉矿床位于西藏冈底斯北缘多金属成矿带东侧,是该成矿带内一个独特的同时发育Pb、Zn、Fe、Cu、Mo五种元素矿化的典型矽卡岩型矿床。矿区的成矿作用均与东南侧的居布扎日复式岩体密切相关,目前已发现了位于岩体与碳酸盐岩地层接触带部位的Fe-Cu-(Mo)矿化和远离岩体外接触带部位的Pb-Zn-(Cu)矿化。因此,铅锌与铁铜钼矿体之间成矿关系的精确厘定,是明确这种具有不同来源属性的多金属共生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和成矿机制等科学问题的前提。文章通过辉钼矿Re-Os同位素和闪锌矿Rb-Sr同位素测年工作,从时间上对Fe-Cu-(Mo)矿体和Pb-Zn-(Cu)矿体的成矿时代进行限定。结果表明,与黄铜矿共生的辉钼矿Re-Os同位素等时线年龄值为(59.4±4.5)Ma,闪锌矿Rb-Sr同位素等时线年龄为(58±2)Ma。空间上,近岩体部位Fe-Cu-(Mo)矿化和远端矽卡岩部位Pb-Zn-(Cu)矿化发育相似的钙质系列矽卡岩矿物。因此,从时间和空间上均表明Pb-Zn-(Cu)矿化与Fe-Cu-(Mo)矿化为同一成矿系统。5件辉钼矿样品中w(Re)为1.5121×10-5~7.4442×10-5,7件闪锌矿样品中初始87Sr/86Sr比值为0.71446~0.71471,指示Fe-Cu矿化成矿物质具有壳幔混合的特征,而Pb-Zn-(Cu)矿化的成矿物质则偏重于地壳来源的特征。对矿区内黄铁矿和闪锌矿成分分析结果显示:黄铁矿Co/Ni比值均大于1,闪锌矿Zn/Cd比值平均为292.11。结合前人资料分析可知,近岩体Fe-Cu-(Mo)矿化是在高温、高氧逸度的碱性环境下形成,远端外接触带Pb-Zn-(Cu)矿化是在中高温、还原碱性的环境下形成。列廷冈-勒青拉矿床形成于印-亚大陆碰撞的主碰撞阶段,该时期新特提斯洋板片的回卷可能是矿床形成的深部动力学机制。

田坎[2](2019)在《西藏帮布勒铅锌铜铁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研究》文中指出论文选取项目团队在冈底斯成矿带西段新发现的帮布勒Pb-Zn-Cu-Fe多金属矿床为研究对象,基于详实的野外地质调查,首次系统性的总结报道了帮布勒矿床的地质特征以及成矿地质条件,对典型岩矿石标本开展了岩相学观察,对与成矿相关的石英斑岩、流纹斑岩等开展了高精度锆石U-Pb定年、锆石Hf同位素以及全岩Sr-Nd-Pb同位素分析;利用扫描电镜、电子探针等多种手段开展了矿物学、矿物地球化学分析;并结合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以及C-H-O同位素分析、金属硫化物矿物的S-Pb同位素分析等研究,探讨了该矿床的成因。取得的主要认识如下:1.查明并报道了帮布勒矿床地质特征帮布勒矿床矿(化)体产于晚白垩世石英斑岩与灰岩接触带,以及灰岩和砂岩的层间界面,形态较复杂。现有地表探槽工程与钻探工程初步控制了矿区内三个主要矿体群,并证实了300m以下隐伏矿体的存在。在矿区范围地表内圈定铅锌矿(化)体76个、铜矿体2个,深部隐伏矿(化)体12个;矿石矿物以方铅矿、闪锌矿、黄铜矿、磁铁矿等为主;矿区内主要蚀变为发育在接触带附近的矽卡岩化,以形成钙铁榴石、透辉石和阳起石为主。根据已有控制程度概算矿区主要矿体333+3341金属资源量为:Pb 32.67万吨,Zn 38.00万吨,Ag 170.91吨,Cu 1259吨,已达到大型矿床规模。该发现为念青唐古拉成矿带的向西延伸提供了重要的事实依据,使该成矿带继查个勒矿床的发现后再次向西延伸约250km。2.开展了岩石地球化学研究,厘定了岩浆岩成因类型帮布勒矿区内成矿相关的石英斑岩Si O2含量变化于72.4777.31 wt.%;K2O含量为0.865.89 wt.%;铝饱和指数A/CNK为0.881.43,显示高钾钙碱性、偏铝质、高分异I型花岗岩特征;稀土总量变化于73.95247.89 ppm之间(平均189.80 ppm),具轻稀土相对富集,重稀土亏损的特点,同时具有明显的Sr、Eu、Nb、Ta、P等负异常,暗示其岩浆形成过程中经历了重要的结晶分异过程。石英斑岩的εHf(t)整体集中于-7.92-12.85,对应的地壳模式年龄为19611121 Ma;全岩(87Sr/86Sr)i比值为(0.71480.7258),εNd(t)值(-9.01-7.32),二阶段Nd模式年龄为16121477 Ma;铅同位素206Pb/204Pb、207Pb/204Pb、208Pb/204Pb分别为18.68618.781、15.69915.762和39.13139.344,显示Pb同位素的组成与拉萨地体的Pb同位素一致。综上,帮布勒矿区石英斑岩可能形成于班公湖-怒江洋南向俯冲结束后的后碰撞伸展环境,与拉萨地块基底的部分熔融有关。3.限定了帮布勒矿床的成岩与成矿时代,为完善晚白垩世(8070Ma)这个“特殊”时间段冈底斯成矿带的成岩成矿演化序列提供了新的证据获得了研究区内的石英斑岩、流纹斑岩、闪长玢岩的锆石U-Pb年龄均为77Ma左右,结合区域研究成果,我们认为晚白垩世冈底斯带上的岩浆活动是连续的,并不存在前人认为的8070 Ma期间的岩浆活动“静宁期”。该时期(8070 Ma)北冈底斯地区的岩浆活动作用强度强于南部冈底斯地区,并且侵位时间也有从北向南逐渐变新的趋势,同时也表现出东部地区强于西部地区的特点。该时期的成矿作用在北冈底斯地区以铁铜、铜金矿化为主,形成了东部以日阿、更乃等铁铜矿点为代表的矿床;在念青唐古拉带上则以铅锌铁铜多金属矿化为主,形成了以帮布勒为代表的大型矽卡岩型Pb-Zn-Cu-Fe矿床。4.讨论了矿床成因并初步建立了成矿模式矿区内矿石δ34SCDT值集中在-0.8‰3.9‰,中值在0附近,显示了硫为单一岩浆来源的特征。矿石与石英斑岩中的Pb同位素的组成较为稳定,具有较为一致的上地壳来源特征。与成矿相关的透明矿物的C-H-O同位素结果显示成矿流体在早期以岩浆流体为主,到晚期逐渐过渡为以大气降水为主。成矿模式简述为:晚白垩世(77Ma±),羌塘地体与拉萨地体已经由碰撞造山作用逐渐进入后碰撞环境。在碰撞向后碰撞环境的转换过程中区内的古老地壳发生部分熔融并经过高度的分离结晶作用形成石英斑岩岩浆,随后岩浆携带大量的成矿物质向上侵入围岩地层或局部超覆于围岩之上,与围岩中的灰岩发生交代反应,在岩体与围岩接触带附近形成矽卡岩化带。矽卡岩阶段以岩浆水为主的成矿流体整体具有高温、高盐度、高氧逸度的特征,在接触带及附近发育以石榴子石、透辉石、阳起石等为主的矽卡岩蚀变,到了矽卡岩末期大量的磁铁矿开始生成,并交代早期的矽卡岩矿物;而到了石英-硫化物期由于大气降水的不断混入,成矿流体的温度、盐度等出现明显降低,含矿气水热液在石英斑岩与灰岩接触带附近、灰岩与拉嘎组砂板岩的层间破碎带以及拉嘎组地层内广泛发育节理裂隙的部位发生减压、降温,随后伴随成矿物质的沉淀、堆积,在有利部位形成了矽卡岩型的铅锌铜铁多金属矿体,5.为区域找矿提出了下一步的工作建议研究认为晚白垩世8070Ma羌塘-拉萨地块碰撞后的局部伸展作用诱发的岩浆活动侵入到碳酸盐围岩地层中,可能是此时期形成矽卡岩型矿床的主要机制。围绕该时期的岩浆活动,在念青唐古拉铅锌铁铜成矿带上寻找矽卡岩型矿床可能会是下个阶段找矿工作的重点关注对象,并重点围绕着帮布勒大型铅锌矿床的发现,考虑矿床丛聚性、等距性等分布特点,在隆格尔-南木林弧背断隆带及冈底斯火山岩浆弧北缘加大勘探力度。

张永超[3](2019)在《西藏查个勒铅锌钼铜矿床特征及成因:来自流体包裹体、矿物学、年代学和地球化学证据》文中认为查个勒大型铅锌钼铜矿床位于念青唐古拉铅锌银铁钼钨成矿带西段,但目前对该矿床的成矿流体来源及演化、成矿物质来源、成矿作用和成因类型等方向的认识不足,严重制约了下一步的勘探开发以及该成矿带西段的找矿工作。本文系统开展了查个勒矿床地质特征、岩石地球化学、年代学、矿物学、流体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研究,取得的主要认识为:1、查明查个勒矿床地质特征查个勒矿床自北向南由龙根铅锌矿段、查北铅锌多金属矿段和查南钼矿段组成。其中龙根矿段富含Pb、Zn和Fe,矿体呈脉状、透镜状、层状产于矽卡岩、大理岩及附近层间破碎带。查北矿段则富含Pb、Zn、Ag和Cu,矿体呈脉状、不规则状或透镜状赋存于角岩、矽卡岩、灰岩和大理岩中。查南矿段则富含Mo、Fe,及少量Cu,矿体主要呈细脉状或浸染状产于岩体中石英脉和硅化花岗斑岩中。矽卡岩具有明显的分带特征,近端石榴子石呈红褐色,远端为浅棕色、绿色,从近端至远端钙铝榴石含量逐渐增加。而辉石也显示了相似的特征,随着靠近灰岩,透辉石端元组分逐渐增加。2、限定了查个勒矿床成岩成矿时代,提出古新世-早始新世板片回撤的成岩成矿动力学模式查个勒矿床三个矿段成矿花岗斑岩具有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均表现为高硅,富碱,贫Ti、Mg、P和Ca,相对富集轻稀土元素(LREE)、Rb、Th、K和Nd,而亏损Ta、Nb、Sr和Ti。各矿段成矿岩体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标准化配分模式、Pb同位素组成相近,且与大陆上地壳相似,显示强烈的轻重稀土分馏,呈斜率较大的右倾“V”型稀土配分模式。三个矿段成矿岩体具相似的εHf(t)值(-8.53-0.23)和εNd(t)值(-15.48-5.24),Nd模型年龄(1.31.77 Ga)和Hf模型年龄(1.02-1.47Ga)与念青唐古拉群结晶基底形成时代相似,通过Sr-Nd-Hf同位素所计算的花岗斑岩源区地幔贡献比例为10-60%。查个勒矿床各矿段成矿岩体具有相同的岩浆源区,来源于中元古代结晶基底的部分熔融,并有一定量幔源物质的贡献。查个勒矿床三个矿段的成岩成矿年龄相近,均在5964Ma,具体为龙根矿段花岗斑岩锆石U-Pb年龄(64.3±0.7 Ma)与闪锌矿Rb/Sr年龄相似(59.1±1.1 Ma)。查北矿段花岗斑岩年龄(63.8±1.1 Ma)与白云母40Ar/39Ar年龄相似(62.75±0.63Ma)。查南矿段花岗斑岩年龄(63.9±0.9 Ma)与辉钼矿Re-Os年龄(62.3±1.4 Ma)相似。成岩成矿作用与北向俯冲的新特提斯洋板块回撤以及印度与欧亚板块之间的碰撞有关,是俯冲晚期-主碰撞早期过渡环境的产物。3、探讨查个勒矿床三个矿段关系及矿床成因,认为查个勒矿床为典型的斑岩型Mo+矽卡岩型Pb-Zn多金属矿床查个勒矿床三个矿段产于同一构造体系下,并表现出从Mo、Mo-Cu、Cu-Pb-Zn变为Pb-Zn的矿化分带。成矿岩体均为花岗斑岩,且具有相似的岩相学、地球化学、锆石U-Pb年龄、矿化年龄和Sr-Nd-Pb-Hf同位素组分特征,表明它们具有共同的岩浆源和类似的演化过程。流体包裹体和C-H-O同位素表明查个勒矿床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岩浆热液体系,成矿流体演化过程中大气降水加入的比例逐渐增加,成矿晚期演化为以大气降水为主。查个勒矿床Mo矿化和Pb-Zn矿化金属硫化物具有相似的S和Pb同位素、辉钼矿Re同位素和闪锌矿Rb同位素表明这两种矿化具有相似的成矿物质来源,均是岩浆热液起主导作用。从查南钼矿化、查北铅锌多金属矿化到龙根铅锌矿化,黄铁矿和黄铜矿的微量元素组成LA-ICP-MS分析结果呈现有规律的变化。例如Sb、Mo、Mn和As等元素在查南钼矿段黄铁矿中最为富集,Cu和Zn等元素在查北矿段相对富集,而Pb、Ag、Co、Ni等微量元素在龙根矿段黄铁矿中相对富集。三个矿段大多数黄铁矿Co/Ni≥1,同时Au、As的含量与斑岩型热液矿床类似。黄铁矿、黄铜矿、闪锌矿和方铅矿成因判别图显示其为与岩浆热液相关成因。因此,我们推断三个矿段在同一构造-岩浆事件下形成,属于同一斑岩-矽卡岩Mo-Pb-Zn成矿系统。4、探讨了查个勒矿床成矿作用过程流体包裹体、C-H-O同位素和激光拉曼分析表明,在第I成矿阶段,Pb-Zn矿化成矿流体为高温、中等盐度的NaCl-H2O型岩浆水,岩浆热液流体与灰岩在约1.12.7 km深度处发生交代蚀变。在龙根矿段形成主要以钙铁榴石为主的石榴子石,而少量发育的辉石主要为透辉石和钙铁辉石,该阶段热液系统具有相对较高的氧化条件。而查北矿段主要为以钙铁辉石和钙锰辉石为主的辉石,以及极少量的以钙铝榴石为主的石榴子石,这些证据表明查北矿段处于还原环境。而在查南矿段,从岩浆中分异出的岩浆热液流体具有高温、高盐度、弱还原性的特征,形成了钾硅酸盐化蚀变及与之相关的无矿石英脉体。第II成矿阶段,成矿流体的温度和盐度进一步降低,该阶段有大气降水的加入,沉淀出了湿矽卡岩矿物、磁铁矿、石英等。在龙根矿段成矿流体沸腾作用导致铁发生沉淀形成了磁铁矿。在查南钼矿化地段发育钾硅酸盐化蚀变,该阶段成矿流体在降温降压的过程中发生沸腾作用,导致了辉钼矿、黄铁矿和少量黄铜矿的沉淀。在第III成矿阶段,查北和龙根矿段成矿流体温度、盐度大大降低。成矿流体逐渐由氧化向还原环境转变、流体的沸腾作用和低温、低盐度的外部大气降水的混入最终导致了富含铜、铁的硫化物沉淀。而在查南矿段,则发生绢英岩化蚀变,并有少量黄铁矿和黄铜矿硫化物沉淀。随后,在第IV成矿阶段,随着大气降水混入的比例越来越高,流体温度、盐度均发生明显下降,在查北和龙根矿段导致了铅锌硫化物发生了快速沉淀。而在查南矿段发生了青磐岩化蚀变,主要形成绿帘石、绿泥石、石英等蚀变矿物,可见星点状黄铁矿发育。而在成矿晚期(第V阶段),随着大气降水大量的混入,流体逐渐演变为以大气降水为主的低温的、低盐度的流体,代表了成矿热液活动的减弱或终止。5、建立了查个勒铅锌钼铜矿床成矿模式在65Ma左右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开始碰撞,导致北向俯冲的新特提斯板块发生回撤,诱发地幔物质上涌,并促使上覆念青唐古拉群结晶基底部分熔融并与少量幔源岩浆形成壳幔混合母岩浆。大规模岩浆上升侵位至浅部地壳形成岛弧型花岗斑岩侵入体,并不断分离出超临界流体。查个勒矿床超临界流体演化为完全不同的两类热液。在查北矿段和龙根矿段出溶的流体转变为一种高温、中等盐度的富含成矿元素(Zn、Pb、Cu、Fe)的NaCl-H2O体系岩浆热液。上升流体在花岗斑岩与下拉组灰岩之间的接触处或在岩性界面附近发生选择性交代作用,导致铅锌硫化物沉淀。而在查南钼矿段,出溶的流体转变为高温、高盐度,富含Mo、Fe等元素的流体体系,最终沉淀形成斑岩型Mo(Fe、Cu)矿化。6、分析了矽卡岩型铅锌、铁矿床和斑岩型钼矿床岩浆岩成因及源区差异,认为源区差异和岩浆岩性质是导致不同矿化的主要原因矽卡岩型Pb-Zn、Fe和斑岩型Mo矿床是古新世-早始新世念青唐古拉地区形成的三种最重要的成矿类型。Pb-Zn矿化与Fe矿化成矿性差异可能主要与岩浆源区的差异有关,更多幔源物质的混入对于矽卡岩型Fe矿床及相关花岗岩的形成至关重要,而岩浆源区主要为古老拉萨大陆地壳物质的岩浆作用则产生了强烈的Pb-Zn矿化。而Mo矿化和Pb-Zn矿化、Fe矿化的成矿差异性与岩浆源区无关,可能主要与岩浆侵位过程中地壳物质的加入、岩浆氧逸度和岩浆分异程度等物理化学条件有关。7、总结控矿因素,矿床时空分布特征,指明区域找矿方向念青唐古拉地区永珠组、洛巴堆组、下拉组、昂杰组、拉嘎组、郎山组等含碳酸盐岩地层与古新世-早始新世中酸性岩浆岩接触交代部位是寻找矽卡岩型铅锌矿床、铁矿床有利地段,而在矽卡岩Pb-Zn多金属矿区的外围和深部应加大对斑岩型钼矿的勘查。

龚雪婧[4](2017)在《大陆环境斑岩铅锌矿床成因研究 ——以西藏纳如松多矿床与江西冷水坑矿床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斑岩型铜(钼、金)矿床广泛分布于与俯冲有关的岛弧、陆缘弧和与俯冲无关的大陆环境。斑岩型铜(钼、金)矿床的形成与岩浆性质和来源密切相关,但斑岩-岩浆-热液系统能否形成大型铅锌矿床,尚未见系统研究。本次工作选择西藏纳如松多铅锌矿床与江西冷水坑铅锌矿床,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研究和室内的实验分析研究,对斑岩型铅锌矿床的成岩成矿演化过程进行了详细的解剖和探讨。综合归纳发现,西藏纳如松多矿床与江西冷水坑矿床在含矿岩浆起源演化、成矿物质来源与富集机制、深部过程与动力学背景诸方面存在一致性。纳如松多及冷水坑矿区内均发育有两期岩浆活动,挤压环境及后期应力松弛,是纳如松多与冷水坑矿区两期岩浆活动的主导动力学机制。两矿床成矿斑岩不具有埃达克岩的亲和性,但具有高硅、贫钠、富钾的特征,岩浆分异程度高,成矿斑岩岩浆起源于中上地壳。纳如松多和冷水坑矿床均包含有多种矿化样式,纳如松多矿床产出有隐爆角砾岩型、矽卡岩型、脉状、层状矿体,冷水坑矿床产出有斑岩型矿体与层状矿体。对两矿床不同类型矿体中闪锌矿LA-ICP-MS微区成分分析显示,两矿床中闪锌矿成矿物质的沉淀均具有岩浆热液作用的特征。两矿床成矿流体特征相似,均形成于中低温、低盐度环境,成矿热液来自岩浆热液,后期大气水不断加入。矿床形成深度相似,约2.02.8km,断裂或隐爆作用为成矿提供了诱因和成矿空间。纳如松多矿区石英闪长岩形成时代早于矿区内成矿斑岩,锆石Ce(Ⅳ)/Ce(Ⅲ)比值大多低于100,δEu>0.4,推断石英闪长岩还原性的岩浆岩特征可能是其未能具有与花岗岩斑岩相似的成矿能力的原因之一。纳如松多铅锌矿床与冷水坑铅锌矿床虽然分属于不同的构造成矿带,但它们的总体特征既有诸多相似之处,也有其独特性。对这两个大型铅锌矿床进行矿床成因研究,有助于揭示出大陆环境斑岩型铅锌矿床成矿过程,并完善大陆环境铅锌成矿系统普适性模型。

徐净[5](2017)在《西藏念青唐古拉古近纪矽卡岩型铁铜铅锌矿床成因机制与成矿模式》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论文围绕念青唐古拉铁铜铅锌矿成矿带东西两段的典型古近纪不同矿化类型的矽卡岩矿床(亚贵拉铅锌银钼、蒙亚啊铅锌银(钼)、加多捕勒铁铜、恰功铁(铅)矿床为典型矿床)进行对比研究,在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通过详细室内观察分析,系统总结了念青唐古拉成矿带内古近纪矽卡岩的矿床地质特征和成矿地质条件。区内各矿床中的岩浆演化序列主要集中于早白垩世(110-125 Ma),晚白垩世(80-90 Ma),古新世(50-65 Ma),中新世(13-20 Ma)四个时期,且以古新世(50-65 Ma)为主。区内矽卡岩Fe-Cu-Pb-Zn矿床蚀变-矿化时限主要集中于50-65Ma,因此约束了区内的Fe-Cu-Pb-Zn矽卡岩成矿事件主要形成于印亚大陆碰撞初期,是新特提斯洋板片陡深俯冲后折返引发上部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揭示区内的铅锌矽卡岩矿化岩浆源区主要为中上地壳,而铁铜矽卡岩矿化多源于下地壳,有较多的幔源物质的参与。岩浆演化方面,铅锌矿较铁铜矿而言,成矿岩体具更高的分异特征。详细的矿物学研究显示加多捕勒Fe-Cu矿床早期铜矿化具有近源高温特征,晚期具有低温叠加特征。石榴子石矽卡岩中的硫化物中含有自形粒状的石榴子石,斑铜矿-黄铜矿组合呈近1:1的固溶体分离结构特征;且斑铜矿中含有大量的Bi(0.41 wt.%),此外在受到热液蚀变作用后形成了独立的含Bi矿物,如硫铋铜矿,显示呈固溶体分离结构的黄铜矿-斑铜矿形成于高温阶段,属于进变质阶段产物。加多捕勒Fe-Cu矿床石榴子石的微量元素,尤其是Sn,显示从早阶段(364-15 ppm)到最晚阶段(34-0.14 ppm),暗示在石榴子石演化过程中Sn发生了分离。结合磁铁矿中Sn含量的变化(岩浆磁铁矿中为7.3-2.7 ppm,南部块状磁铁矿矿石中为71-13ppm,中部含黄铜矿的磁铁矿中为8.3-3.3 ppm),推测石榴子石中Sn的含量可以反映流体中Fe-Cu元素的分离。亚贵拉Pb-Zn-Ag与Mo矿化为同一成矿作用,与古新世同碰撞背景下由于中上地壳部分熔融形成的岩浆有关,成矿岩体为石英斑岩,成矿流体主要来自于岩浆热液,沸腾作用是Pb-Zn与Mo矿化沉淀的主要机制。蒙亚啊Pb-Zn-Ag矿床成矿年龄为53 Ma,目前地表未发现与成矿相关的岩体,推测可能在深部或者外围。热液受到矿区普遍发育的断裂控制,后受到大气降水的混合作用而沉淀成矿。加多捕勒Fe、Cu矿化均与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相关,为同一期热液作用的产物,显示Fe、Cu在南北矿段分带特征,降温是加多捕勒Fe矿化沉淀的主要因素,早阶段Cu矿化具有高温的特征(>400℃),其后流体受到大气降水混合的影响而致使晚阶段铜矿化的叠加;恰功矽卡岩Fe与断裂控制的热液脉型Pb矿化为同一期岩浆作用的产物,早阶段成矿流体由于压力的下降,流体发生液-液不混溶作用,为磁铁矿的沉淀提供了有利条件;晚阶段沸腾作用是远端受断裂控制的Pb矿化沉淀的重要因素。加多捕勒与恰功矿床中不同世代的石榴子石的Eu异常反映了流体盐度的变化。

林旭[6](2017)在《西藏蒙亚啊铅锌矿床矽卡岩研究及其地质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蒙亚啊铅锌矿床中矽卡岩发育良好,前人通过研究确认该矿床为典型的层控矽卡岩型铅锌矿床,但是矿床中的矽卡岩研究还有不少欠缺。包括矽卡岩岩石学特征、矿物特征,典型矽卡岩石榴子石矿物学特征,石榴子石环带特征以及典型矽卡岩矿物辉石的一般特征等方面的研究都还存在不足。本文通过充分的野外地质调查,采集样品、收集资料、镜下岩矿观察鉴定和测试获取分析数据等一系列工作,填补了本区矽卡岩研究的部分空缺,包括蒙亚啊矿区矽卡岩所在的基本地质特征,以及矽卡岩的岩石学、矽卡岩矿物学特征和稀土微量元素方面的研究,以期为该区矿床研究提供参考。研究区矽卡岩从矿床尺度上看具有比较明显的分带特征,包括横向和纵向上都表现出一定分带性。水平方向上岩体从内到外呈蚀变石英斑岩→角岩→石榴石矽卡岩→透辉石-石榴石矽卡岩→大理岩→硅化灰岩→灰岩分布规律,在纵向上岩体以一定规律分层,各层间也表现出一定分带性。并且其矿物组合完整,经历了干矽卡岩到湿矽卡岩最后到氧化物阶段的完整矽卡岩期,形成了一个典型矽卡岩系统。本区矽卡岩中石榴石矿物基本特征显示其结晶程度较高,晶体发育总体良好,说明石榴石形成时的物化条件适合石榴石的形成。石榴石本身属于难溶矿物,在环境变化不大的情况下基本可以保持其矿物特征的原貌。一部分结晶程度低、发育较差的石榴石的存在说明了随着石榴石的演化,环境也相应的发生了一定变化,因此推论石榴石经历过多个形成阶段。石榴石形成的早期,除了基本条件满足外,其成矿物质和成矿空间充足;随着成矿物质和空间的消耗,形成的石榴石趋于晶体细小和不完整,与显微镜下所观察到部分矿物在前期矿物裂隙中形成的现象是一致的。钙铁榴石产出位置更趋于岩体下部,由深到浅钙铝榴石含量增加,钙铁榴石含量减少,不难推断,可能是一方面石榴石形成消耗了从深部上升的热液中的成矿物质,热液上升温度和压力等条件也发生变化,由此导致石榴石端元组分的变化。另一方面是新的热液不断涌入,增加先期热液中成矿元素浓度,使得石榴石继续结晶,从而形成发育的环带结构,环带数量和环带中Fe含量的波动可能代表石榴石形成过程中热液涌入次数。对岩体浅部石榴石环带的形成则解释为早先上升的热液利于由于下部石榴石形成的物质消耗,使得其核心部位钙铝榴石端元组分增加,随着新热液涌入和下部石榴石所消耗物质减少,上部石榴石周围环带中又转变为钙铁榴石组分增加,石榴石在这样的循环过程中形成以中心含Al高、钙铝榴石组分含量高而边缘相对较低的环带结构。从石榴石环带特征可以得出本区矽卡岩形成过程是在一个动荡变化的环境中进行的,其成矿的温度和压力在一个范围内但不同一,热液中物质浓度受到新涌入的热液以及热液运移过程中溶解围岩的影响而波动。石榴石稀土元素特征显示该区石榴石为岩浆成因,同时佐证了钙铁榴石含量随埋藏加深而增加可能受温度和压力变化的影响,Y/Ho比值显示石榴石形成环境是变化的。辉石和硅灰石矿物特征显示和上述结论没有矛盾。

周梦林,周向科,卢世银,马旺[7](2017)在《西藏列廷冈-勒青拉矽卡岩型Fe-Cu-Pb-Zn多金属矿床白云母40Ar/39Ar年龄及其地质意义》文中提出以列廷冈-勒青拉Fe-Cu-Pb-Zn多金属矿床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Fe矿化阶段白云母的定年研究,从成矿流体演化持续时间的角度对该问题进行了新的探索。系统的野外踏勘、显微镜下观察和电子探针工作表明,列廷冈-勒青拉矿床中发育与磁铁矿共生的白云母。对白云母进行的Ar-Ar同位素测年工作表明,白云母Ar-Ar坪年龄为51.00±0.38 Ma,等时线年龄为50.45±0.62 Ma,认为其代表了列廷冈-勒青拉矿床氧化物阶段铁矿化过程中开始结晶的白云母达到Ar-Ar体系封闭后的年龄。对比前人得出的辉钼矿年龄(61.96±0.58 Ma),提出二者年龄的差异可能由于不同同位素体系在不同矿物中封闭温度的不同所致,认为该矿床热液演化经历了较长时间,演化过程导致的温度梯度的出现加剧了岩浆热液中带来的多金属物质(如Pb、Zn、Cu、Fe)的分异,为矿区多种金属矿物的共存提供了重要条件;该矿床所属的冈底斯北成矿亚带相比较于其它两个成矿亚带具有更长的岩浆演化时间和区域矿化持续时间,与其丰富的矿种组合发育相一致。

唐攀,唐菊兴,冷秋锋,郑文宝,林彬,唐晓倩[8](2016)在《西藏轮郎铅锌矿床S、Pb同位素组成及对成矿物质来源的示踪》文中指出轮郎矽卡岩型铅锌矿床位于冈底斯斑岩铜矿带北侧的铅锌银成矿带。本文基于该矿床成矿地质条件,对矽卡岩型矿石中主要的金属矿物闪锌矿、方铅矿、磁黄铁矿和黄铁矿的S、Pb同位素特征进行研究,进一步探讨了矿床成矿物质来源,并与区域矿产特征进行对比。结果显示,矿石矿物的δ34S为-2.3‰4.1‰,平均值为1.46‰,其频率直方图具有塔式分布特征,具幔源硫特征。矿石矿物的206Pb/204Pb为18.17918.692,平均值为18.543;207Pb/204Pb为15.58815.802,平均值为15.687;208Pb/204Pb为38.53239.305,平均值为38.900;μ值在9.449.83之间,具有上地壳与地幔混合的造山带铅特征。轮郎矿床S、Pb同位素特征与冈底斯成矿带北亚带矽卡岩型矿床类似。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念青唐古拉结晶基底片麻岩,部分来自造山带幔源物质。

马旺[9](2016)在《西藏列廷冈—勒青拉矽卡岩型铅锌铁铜钼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与成因探讨》文中认为列廷冈-勒青拉矿床位于冈底斯北缘Pb-Zn-Fe-Cu-Mo多金属成矿带东侧,是该带上一个独特的同时发育Pb、Zn、Fe、Cu、Mo五种元素矿化的典型矽卡岩型多金属矿床。矿床在空间上具有一定蚀变矿化分带特征,Fe-Cu-Mo矿体主要发育在与成矿岩体和蒙拉组二段灰岩接触带位置,呈半环状围绕成矿岩体分布,受接触构造控制,矿体形态呈透镜状、囊状、不规则状,发育的蚀变矿物为钙铝榴石和少量钙铁榴石、铁普通辉石、透辉石、铁阳起石、绿帘石、绿泥石等。Pb-Zn-(Cu)矿体主要产于岩体西侧远端外接触带蒙拉组灰岩地层中,与灰岩、砂板岩呈互层产出,受后期构造影响,矿体产状形态各异,发育的蚀变矿物为含锰钙铁辉石、含锰铁阳起石和少量钙铁榴石、绿帘石、绿泥石等。列廷冈-勒青拉矿床与成矿相关的花岗斑岩、花岗闪长斑岩、花岗闪长岩成岩年龄分别为60.69±0.98Ma、62.85±0.58Ma、61.40±1.5Ma,都具有富硅富碱准铝质特征,属于高钾钙碱系列I型花岗岩范畴。三者微量元素原始地幔标准化配分曲线以及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模式图相似,具有LREE相对富集,HREE相对亏损,中等负Eu异常,Rb、Ba、Th、U、Pb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强烈富集,Nb、Ta、Ti、P等高场强元素强烈亏损,此外Sr也明显亏损,显示出弧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锆石Hf同位素显示三套成矿岩体是幔源岩浆混染拉萨地体内古老地壳重熔岩浆的产物。Fe-Cu-Mo矿段与黄铜矿共生的辉钼矿Re-Os同位素等时线年龄为59.4±4.5Ma,Pb-Zn-Cu矿段闪锌矿Rb-Sr同位素等时线年龄为58±2Ma,二者成矿年龄在误差范围内一致,表明Pb-Zn-Fe-Cu-Mo为同一成矿系统,同属于印度-亚洲大陆碰撞造山带主碰撞早期岩浆活动的产物。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及激光拉曼分析显示,列廷冈-勒青拉矿床流体包裹体主要为气液两相和含子晶流体包裹体,成矿流体为Na+-Ca2+-K+-CO32--SO42--Cl--F--HS-卤水体系。从时间上来说,呈现从矽卡岩阶段到硫化物阶段温度下降,盐度升高的特征,从空间上来说,呈现从近岩体到远岩体矿化温度下降、盐度升高的特征。成矿流体早期阶段主要源自花岗质岩浆热液系统,C-H-O同位素研究显示从石英硫化物阶段开始存在循环大气降水的加入。两个矿段灰岩、大理岩地层与正常海相沉积灰岩相比?18OV-SMOW具有明显亏损的特点,说明成矿流体在矿区灰岩地层中大规模运移,进而导致矿区远端外接触带形成Pb-Zn-Cu矿体。硫同位素显示Fe-Cu-Mo矿段硫化物的δ34S大部分集中在-1‰-5‰之间,显示其岩浆硫来源,可能混染了海水硫的有机还原作用产生的硫。Pb-Zn-Cu矿段硫化物的δ34S值大部分集中在-7‰-11‰之间,更多的显示围岩中硫的作用。矿床硫化物中的铅同位素与区域上岩浆岩的铅同位素特征相似,因此推测矿床中铅同位素主要来源于岩浆。最后综合分析得到矿床的成矿模型,印度板块与拉萨地块于65Ma发生初始碰撞,导致平缓俯冲的新特提斯洋壳板片发生回卷,进而诱发大规模软流圈物质的上涌以及地幔楔热结构的强烈改造,导致地幔发生部分熔融,形成大量镁铁质岩浆。镁铁质岩浆上侵到拉萨地块下地壳底部发生停滞,经历MASH过程后演化出与矽卡岩型Fe-Cu矿化有关的岩浆,后与下地壳的熔体混熔上升侵位,引发古老的中上地壳发生部分熔融,进而形成与矽卡岩型Pb-Zn-Fe-Cu-Mo矿化有关的岩浆沿断裂上升侵位。伴随着岩浆不断的结晶分异,形成了早期的高温中盐度并富含成矿物质的成矿流体沿矿区断裂构造、层间裂隙等构造薄弱带侵位-渗透,与矿区蒙拉组灰岩接触带部位引起双交代作用,形成一系列矽卡岩矿物。随着流体温度降低,水解作用增强,流体氧化还原条件的改变,PH升高,磁铁矿在接触带附近沉淀。随后阶段由于大气降水的持续加入和流体沸腾作用导致大量的SO2、H2S、HCl、CH4、N2等从液相分离出来,进入气相使得流体PH继续增大,因温度的降低,压力的减小,在近岩体接触带部位形成以高温为特征的Fe-Cu-Mo矿体,在远离岩体外接触带部位形成以中高温为特征的Pb-Zn-Cu矿体。

马旺,杨竹森,侯增谦,李振清,费凡,付强,段连峰,赵晓燕,裴英茹,韩朝辉,刘英超[10](2015)在《西藏列廷冈-勒青拉Fe-Cu-Pb-Zn矿区成矿岩体锆石U-Pb年代学与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文中指出西藏冈底斯北缘发育一条矽卡岩型Fe-Cu-Pb-Zn多金属成矿带,列廷冈-勒青拉矿床是这条带上同时发育Fe-Cu-Pb-Zn四个矿种的最具代表性矿床。矿区内Fe-Cu矿体位于列廷冈矿段和勒青拉矿段东侧,Pb-Zn矿体位于勒青拉矿段西侧,与成矿作用相关的居布扎日岩体位于矿区东南部,呈复式岩体,以大面积岩基产状出露。岩体北侧列廷冈Fe-Cu-(Mo)矿段的花岗闪长斑岩锆石U-Pb年龄为62.85±0.58 Ma,为印度-欧亚大陆碰撞造山带主碰撞早期岩浆活动的产物。岩石地球化学分析表明该套岩石属于高钾钙碱性、准铝质向过铝质过渡花岗岩;其Rb、Ba、Th、U、Pb等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强烈富集,Nb、Ta、Ti、P等高场强元素(HFSE)和Sr强烈亏损;稀土总量变化于173.23×10-6208.98×10-6之间,(La/Yb)N介于5.716.24之间,具有中等负Eu异常(0.450.54),富集轻稀土元素(LREE),相对亏损重稀土元素(HREE);总体具有弧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锆石结晶温度平均为693℃,岩体的氧逸度较小,平均为-8.63,表明其岩浆经历了在水近饱和条件下发生的熔融过程。锆石176 Hf/177 Hf=0.2825570.282927,εHf(t)=-6.256.79,平均地壳模式年龄TDMC=6961522 Ma,表明成矿岩体岩浆源区具有幔源岩浆混染壳源岩浆特征,这也成为形成矽卡岩型Fe-Cu-Pb-Zn多金属矿化共存的主导因素。结合前人及本次研究结果,建立冈底斯北亚带Fe-Cu-Pb-Zn多金属矿化成矿过程如下:在印-亚大陆碰撞造山带主碰撞早期,俯冲的新特提斯洋板片发生回卷引起软流圈地幔上涌,诱发楔形地幔区部分熔融,经MASH过程产生的幔源岩浆上侵,并在部分地区遭受与壳源岩浆的混染甚至混合。当幔源岩浆与壳源岩浆分别上侵并与碳酸盐岩地层相互作用时,矿区形成矽卡岩型Fe-Cu和矽卡岩型Pb-Zn矿化,但当壳幔混源的岩浆上侵并与碳酸盐岩地层相互作用时,矿区则形成矽卡岩型Fe-Cu-Pb-Zn等多金属矿化。

二、西藏林周县勒青拉铅锌矿床矿田构造特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西藏林周县勒青拉铅锌矿床矿田构造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西藏列廷冈-勒青拉铅锌铁铜钼矿床硫化物Re-Os和Rb-Sr年龄及其地质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背景
2 矿区地质概况
3 样品与测试方法
4 测试结果
    4.1 辉钼矿和闪锌矿测年结果
    4.2 黄铁矿和闪锌矿成分分析结果
5 讨论
    5.1 成矿时代及意义
    5.2 成矿物理化学条件
    5.3 成矿物质来源
    5.4 矿床成因模型
6 结论

(2)西藏帮布勒铅锌铜铁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选题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矽卡岩型矿床研究现状
        1.2.2 研究区多金属矿床研究现状
        1.2.3 研究区勘查工作现状
        1.2.4 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研究思路及创新点
        1.3.1 研究思路
        1.3.2 主要创新点
    1.4 论文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构造背景
    2.2 区域地层
    2.3 区域岩浆岩
        2.3.1 火山岩
        2.3.2 侵入岩
    2.4 区域构造
        2.4.1 区域断裂
        2.4.2 区域褶皱
    2.5 区域变质作用
    2.6 区域矿产
第三章 矿床地质特征
    3.1 矿区地层
    3.2 矿区岩浆岩
    3.3 矿区构造
        3.3.1 断裂
        3.3.2 褶皱
    3.4 围岩蚀变
    3.5 矿体特征
        3.5.1 北部矿体群
        3.5.2 中部矿体群
        3.5.3 东南部矿体群
        3.5.4 矿床规模
    3.6 矿石特征
        3.6.1 矿石类型
        3.6.2 矿石组构
        3.6.3 矿石成分特征
    3.7 空间分布特征与期次划分
        3.7.1 空间分布特征
        3.7.2 期次划分
第四章 岩浆岩地球化学特征
    4.1 岩相学特征
    4.2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4.2.1 主量元素特征
        4.2.2 微量元素特征
        4.2.3 稀土元素特征
    4.3 锆石U-Pb年代学特征
    4.4 全岩Sr-Nd-Pb及锆石Hf同位素特征
        4.4.1 Sr-Nd-Pb同位素特征
        4.4.2 锆石Hf同位素特征
    4.5 岩石成因及动力学背景
        4.5.1 岩石成因类型
        4.5.2 起源与源区性质
        4.5.3 构造环境分析
    4.6 冈底斯晚白垩岩浆活动的新证据
第五章 矽卡岩矿物及金属矿物特征
    5.1 矽卡岩矿物学特征
        5.1.1 石榴子石
        5.1.2 辉石族
        5.1.3 闪石族
        5.1.4 绿帘石
        5.1.5 绿泥石
        5.1.6 云母类
    5.2 矽卡岩矿物成因
        5.2.1 石榴子石成因
        5.2.2 辉石成因
    5.3 金属矿物学特征
        5.3.1 方铅矿
        5.3.2 闪锌矿
        5.3.3 黄铜矿
        5.3.4 斑铜矿
        5.3.5 磁铁矿
    5.4 金属矿物成因
        5.4.1 结构成因
        5.4.2 矿物成因
第六章 流体特征及物质来源
    6.1 岩相学特征
    6.2 物理化学特征
        6.2.1 均一温度
        6.2.2 流体盐度
        6.2.3 流体密度
        6.2.4 压力与深度估算
    6.3 成矿流体来源:C-H-O同位素
        6.3.1 C-H-O同位素特征
        6.3.2 成矿流体来源
    6.4 成矿物质来源:S-Pb同位素
        6.4.1 S同位素
        6.4.2 Pb同位素
第七章 矿床成因及成矿模式
    7.1 矿床成因
    7.2 成矿模式
    7.3 晚白垩世成矿演化序列的补充
    7.4 找矿建议
第八章 主要结论与存在问题
    8.1 主要结论
    8.2 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3)西藏查个勒铅锌钼铜矿床特征及成因:来自流体包裹体、矿物学、年代学和地球化学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选题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来源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矽卡岩型矿床研究现状
        1.2.2 斑岩型钼(铜)矿床研究现状
        1.2.3 研究区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内容、方法和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
        1.3.3 拟解决的问题
        1.3.4 论文创新点
    1.4 完成的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背景
    2.2 区域地层
    2.3 区域构造
        2.3.1 褶皱构造
        2.3.2 断裂构造
    2.4 区域岩浆岩
        2.4.1 侵入岩
        2.4.2 火山岩
第三章 矿床地质特征
    3.1 矿区地质概况
        3.1.1 地层
        3.1.2 构造
        3.1.3 岩浆岩
    3.2 矿体及矿化特征
        3.2.1 龙根铅锌矿段矿体特征
        3.2.2 查北铅锌多金属矿段矿体特征
        3.2.3 查南钼矿段矿体特征
    3.3 矿石特征
        3.3.1 矿石物质成分
        3.3.2 矿石结构构造
        3.3.3 矿石类型
    3.4 围岩蚀变
        3.4.1 龙根矿段围岩蚀变特征
        3.4.2 查北矿段围岩蚀变特征
        3.4.3 查南矿段围岩蚀变特征
    3.5 成矿期与成矿阶段
        3.5.1 龙根矿段
        3.5.2 查北矿段
        3.5.3 查南矿段
第四章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岩成矿动力学背景
    4.1 成岩成矿年代学
        4.1.1 成岩年代学
        4.1.2 成矿年代学
    4.2 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4.2.1 岩浆岩地球化学特征
        4.2.2 锆石微量元素特征
    4.3 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4.3.1 锆石Hf同位素
        4.3.2 Sr-Nd-Pb同位素
    4.4 岩石成因及动力学背景
        4.4.1 岩浆源区及岩石成因
        4.4.2 动力学背景
    4.5 岩浆性质对成矿的约束
        4.5.1 岩浆源区对成矿性差异的影响
        4.5.2 岩浆氧逸度及演化对成矿性差异的影响
第五章 矿床成因及成矿模式
    5.1 矿物学特征
        5.1.1 矽卡岩矿物学特征
        5.1.2 金属矿物学特征
    5.2 成矿流体特征
        5.2.1 流体包裹体特征
        5.2.2 成矿流体来源及演化
    5.3 成矿物质来源
        5.3.1 S同位素研究
        5.3.2 Pb同位素研究
        5.3.3 矿物化学特征
    5.4 矿床成因
    5.5 成矿机理
        5.5.1 成矿作用过程
        5.5.2 矿质沉淀机制
    5.6 成矿模式
第六章 成矿潜力及找矿方向
    6.1 成矿地质条件
    6.2 成矿规律及找矿指示
        6.2.1 成矿时空分布规律
        6.2.2 区域找矿方向
第七章 结论及存在问题
    7.1 结论
    7.2 存在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4)大陆环境斑岩铅锌矿床成因研究 ——以西藏纳如松多矿床与江西冷水坑矿床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现状
        1.1.1 斑岩型铅锌矿床
        1.1.2 大陆环境斑岩相关铅锌矿床
    1.2 选题意义和项目依托
    1.3 研究内容和科学问题
    1.4 技术路线
    1.5 分析测试方法及完成工作量
        1.5.1 分析测试方法
        1.5.2 完成工作量
    1.6 主要研究成果
2 区域及矿区地质背景
    2.1 冈底斯成矿带及纳如松多矿区地质背景
        2.1.1 区域地层
        2.1.2 区域构造
        2.1.3 区域侵入岩
        2.1.6 区域矿产分布和成矿规律
    2.2 北武夷地区及冷水坑矿区地质背景
        2.1.1 区域地层
        2.1.2 区域构造
        2.1.3 区域岩浆活动
3 矿床地质特征
    3.1 纳如松多铅锌矿床
        3.1.1 矿区地层
        3.1.2 矿区构造
        3.1.3 矿区岩浆岩
        3.1.4 矿区围岩蚀变
        3.1.5 矿化特征
    3.2 冷水坑铅锌矿床
        3.2.1 矿区地层
        3.2.2 矿区构造
        3.2.3 矿区岩浆岩
        3.2.4 矿区围岩蚀变
        3.2.5 矿化特征
    3.3 小结
4 岩浆岩
    4.1 纳如松多矿区火山岩与侵入岩
        4.1.1 年代学
        4.1.2 岩石地球化学
        4.1.3 同位素地球化学
        4.1.4 岩石成因
        4.1.5 晚白垩世侵入岩成矿潜力分析
    4.2 冷水坑矿区火山岩与侵入岩
        4.2.1 年代学
        4.2.2 岩石地球化学
        4.2.3 同位素地球化学
        4.2.4 岩石成因
    4.3 小结
5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5.1 纳如松多矿床
        5.1.1 成矿时代
        5.1.2 成矿物质来源
        5.1.3 成矿流体特征
    5.2 冷水坑矿床
        5.2.1 成矿时代
        5.2.2 成矿物质来源
        5.2.3 成矿流体特征
    5.3 闪锌矿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5.3.1 成矿温度指示
        5.3.2 成矿类型指示
    5.4 小结
6 成矿作用与动力学背景分析
    6.1 纳如松多矿床
    6.2 冷水坑矿床
    6.3 大陆环境斑岩型铅锌矿床成矿作用初探
7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5)西藏念青唐古拉古近纪矽卡岩型铁铜铅锌矿床成因机制与成矿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选题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铁铜铅锌矽卡岩矿床研究现状
        1.2.2 研究区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
    1.4 论文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位置
    2.2 区域地层
    2.3 区域构造
    2.4 区域岩浆岩
        2.4.1 侵入岩
        2.4.2 火山岩
第三章 典型矿床地质特征
    3.1 亚贵拉铅锌银钼矿床
        3.1.1 矿区地质概况
        3.1.2 矿体特征
        3.1.3 矿石特征
        3.1.4 围岩蚀变
        3.1.5 成矿期次
    3.2 蒙亚啊铅锌银矿床
        3.2.1 矿区地质概况
        3.2.2 矿体特征
        3.2.3 矿石特征
        3.2.4 围岩蚀变
        3.2.5 成矿期次
    3.3 加多捕勒铁铜矿床
        3.3.1 矿区地质概况
        3.3.2 矿体特征
        3.3.3 矿石特征
        3.3.4 围岩蚀变
        3.3.5 成矿期次
    3.4 恰功铁(铅)矿床
        3.4.1 矿区地质概况
        3.4.2 矿体特征
        3.4.3 矿石特征
        3.4.4 围岩蚀变
        3.4.5 成矿期次
第四章 岩石地球化学与成矿动力学背景
    4.1 成岩-成矿年代学
        4.1.1 岩浆岩年代学
        4.1.2 成矿年代学
    4.2 元素地球化学
    4.3 同位素地球化学
        4.3.1 锆石Hf同位素特征
        4.3.2 Sr-Nd-Pb同位素特征
    4.4 成矿动力学背景及源区探讨
    4.5 东西段Fe-Cu-Pb-Zn成矿岩体差异性
第五章 矿床成因及成矿模式
    5.1 矿物学特征
        5.1.1 矽卡岩矿物学特征
        5.1.2 氧化物特征
        5.1.3 硫化物特征
    5.2 成矿物质来源
        5.2.1 硫同位素
        5.2.2 铅同位素
    5.3 成矿流体特征
        5.3.1 流体包裹体特征
        5.3.2 成矿流体来源
        5.3.3 矿质迁移与沉淀
    5.4 区域成矿模式
        5.4.1 亚贵拉Pb-Zn-Ag(Mo)矿床
        5.4.2 蒙亚啊Pb-Zn-Ag矿床
        5.4.3 加多捕勒Fe-Cu矿床
        5.4.4 恰功Fe(-Pb)矿床
    5.5 区域找矿方向浅析
第六章 结束语
    6.1 取得的认识
    6.2 存在问题及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

(6)西藏蒙亚啊铅锌矿床矽卡岩研究及其地质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矽卡岩研究现状
        1.2.2 矽卡岩铅锌矿床研究现状
        1.2.3 研究区研究概况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1.4 完成工作量
第2章 成矿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质背景
        2.1.1 地层
        2.1.2 构造
        2.1.3 岩浆岩
        2.1.4 区域矿产
    2.2 矿区地质特征
        2.2.1 矿区地层
        2.2.2 矿区构造
        2.2.3 矿区岩浆岩
第3章 矿床地质特征
    3.1 矿体特征
    3.2 矿石特征
        3.2.1 矿石矿物组成
        3.2.2 矿石结构构造
    3.3 围岩蚀变、矿化特征
    3.4 成矿期次与成矿阶段
        3.4.1 矽卡岩期
        3.4.2 石英-硫化物期
        3.4.3 表生期
第4章 矽卡岩岩石学特征
    4.1 矽卡岩分布及产状
    4.2 矽卡岩类型
    4.3 矽卡岩结构构造
    4.4 矽卡岩的主要矿物
第5章 矽卡岩典型矿物特征
    5.1 石榴石矿物特征
        5.1.1 石榴石矿物基本特征
        5.1.2 石榴石环带特征
        5.1.3 石榴石稀土元素特征
        5.1.4 外围岩体及粉砂岩稀土元素特征
        5.1.5 石榴石含矿元素特征
    5.2 辉石矿物特征
        5.2.1 辉石一般特征
        5.2.2 辉石端元组分特征
    5.3 硅灰石矿物特征
        5.3.1 硅灰石一般特征
        5.3.2 硅灰石端元组分特征
第6章 矽卡岩研究及其地质意义
    6.1 矽卡岩岩石学成因指示
    6.2 典型矽卡岩矿物特征成因指示
        6.2.1 石榴石矿物成因指示
        6.2.2 透辉石、硅灰石矿物特征成因指示
    6.3 矽卡岩形成的指示意义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7)西藏列廷冈-勒青拉矽卡岩型Fe-Cu-Pb-Zn多金属矿床白云母40Ar/39Ar年龄及其地质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背景
2 矿床地质特征
3 样品采集及测试方法
    3.1 样品采集
    3.2 测试方法
        3.2.1 电子探针实验
        3.2.2 白云母Ar-Ar定年实验
4 测试结果
    4.1 电子探针实验结果
    4.2 白云母Ar-Ar定年实验结果
5 讨论
    5.1 列廷冈-勒青拉矿区白云母40Ar/39Ar同位素年龄意义
    5.2 区域矿化持续时间的意义
6 结论

(8)西藏轮郎铅锌矿床S、Pb同位素组成及对成矿物质来源的示踪(论文提纲范文)

1矿床地质概况
2样品分析测试方法
3测试结果
    3.1 S同位素
    3.2 Pb同位素
4讨论
    4.1硫的来源
    4.2铅的来源
    4.3与区域成矿对比
5结论

(9)西藏列廷冈—勒青拉矽卡岩型铅锌铁铜钼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与成因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大陆碰撞造山与成矿作用研究现状
        1.2.2 冈底斯北缘Pb-Zn-Fe-Cu-Mo多金属成矿带研究现状
        1.2.3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实物工作量
    1.5 室内相关实验测试方法
        1.5.1 样品处理
        1.5.2 全岩主量元素、微量元素、稀土元素测试
        1.5.3 锆石LA-ICP-MS U-Pb定年和微量元素分析
        1.5.4 锆石Hf同位素分析
        1.5.5 矿物电子探针分析
        1.5.6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和激光拉曼分析
        1.5.7 稳定同位素分析
        1.5.8 放射性同位素分析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层
        2.1.1 下古生界
        2.1.2 石炭-二叠系
        2.1.3 三叠系
        2.1.4 侏罗系
        2.1.5 白垩系
        2.1.6 下第三系
        2.1.7 第四系
    2.2 区域构造
        2.2.1 旁多逆冲断裂系
        2.2.2 措勤逆冲断裂系
        2.2.3 当雄-羊八井活动构造带
    2.3 岩浆岩
    2.4 区域矿产分布
第三章 矿床地质特征
    3.1 矿区地质特征
        3.1.1 矿区地层
        3.1.2 矿区构造
        3.1.3 矿区侵入岩
    3.2 矿体地质特征
    3.3 矿石特征
        3.3.1 矿石类型
        3.3.2 矿石组构
        3.3.3 矿物组合特征
        3.3.4 蚀变矿物及特征
    3.4 成矿期次划分
    3.5 成矿时代
第四章 矿物学特征
    4.1 蚀变矿化分带特征
    4.2 矿物学特征
        4.2.1 石榴子石
        4.2.2 辉石
        4.2.3 绿帘石
        4.2.4 阳起石
        4.2.5 绿泥石
    4.3 矽卡岩矿物对成矿环境和成矿作用的启示
第五章 成矿岩体特征及成因
    5.1 岩石学特征
        5.1.1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5.1.2 成岩年代学特征
        5.1.3 锆石Hf同位素
        5.1.4 锆石微量元素特征
    5.2 岩石成因
        5.2.1 成岩温度与岩浆氧逸度
        5.2.2 构造环境及岩浆源区特征
    5.3 岩浆源区对成矿金属类型的控制
    5.4 成岩成矿构造背景及动力学过程
第六章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6.1 成矿流体来源与性质
        6.1.1 流体包裹体研究
        6.1.2 稳定同位素特征
        6.1.3 成矿流体来源与性质
    6.2 成矿物质来源
        6.2.1 硫同位素组成
        6.2.2 铅同位素组成
第七章 矿床成因模型
    7.1 成矿地质条件
    7.2 成矿流体来源及演化
    7.3 矿床成因类型
    7.4 成矿模式
第八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西藏列廷冈-勒青拉Fe-Cu-Pb-Zn矿区成矿岩体锆石U-Pb年代学与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区域地质背景
2矿区地质概况
3样品制备及分析方法
    3.1采样位置
    3.2岩石地球化学元素含量分析
    3.3锆石U-Pb测年和微量元素分析
    3.4锆石Hf同位素分析
4测试结果
    4.1岩石主量、微量、稀土元素特征
    4.2锆石U-Pb年代学
    4.3锆石Hf同位素特征
    4.4锆石微量元素特征
5讨论
    5.1成岩年龄及意义
    5.2成岩温度与岩浆氧逸度
    5.3构造环境及岩浆源区
    5.4岩浆源区对成矿金属类型的控制
    5.5成岩成矿构造背景及动力学过程
6结论

四、西藏林周县勒青拉铅锌矿床矿田构造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 [1]西藏列廷冈-勒青拉铅锌铁铜钼矿床硫化物Re-Os和Rb-Sr年龄及其地质意义[J]. 马旺,刘英超,杨竹森,李振清,赵晓燕,岳龙龙,唐波浪. 矿床地质, 2020(01)
  • [2]西藏帮布勒铅锌铜铁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研究[D]. 田坎. 中国地质大学, 2019(05)
  • [3]西藏查个勒铅锌钼铜矿床特征及成因:来自流体包裹体、矿物学、年代学和地球化学证据[D]. 张永超. 中国地质大学, 2019
  • [4]大陆环境斑岩铅锌矿床成因研究 ——以西藏纳如松多矿床与江西冷水坑矿床为例[D]. 龚雪婧.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7(05)
  • [5]西藏念青唐古拉古近纪矽卡岩型铁铜铅锌矿床成因机制与成矿模式[D]. 徐净. 中国地质大学, 2017(01)
  • [6]西藏蒙亚啊铅锌矿床矽卡岩研究及其地质意义[D]. 林旭. 成都理工大学, 2017(05)
  • [7]西藏列廷冈-勒青拉矽卡岩型Fe-Cu-Pb-Zn多金属矿床白云母40Ar/39Ar年龄及其地质意义[J]. 周梦林,周向科,卢世银,马旺. 岩石矿物学杂志, 2017(02)
  • [8]西藏轮郎铅锌矿床S、Pb同位素组成及对成矿物质来源的示踪[J]. 唐攀,唐菊兴,冷秋锋,郑文宝,林彬,唐晓倩. 岩石矿物学杂志, 2016(06)
  • [9]西藏列廷冈—勒青拉矽卡岩型铅锌铁铜钼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与成因探讨[D]. 马旺.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6(04)
  • [10]西藏列廷冈-勒青拉Fe-Cu-Pb-Zn矿区成矿岩体锆石U-Pb年代学与岩石地球化学特征[J]. 马旺,杨竹森,侯增谦,李振清,费凡,付强,段连峰,赵晓燕,裴英茹,韩朝辉,刘英超. 地质学报, 2015(09)

标签:;  ;  ;  ;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