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金融人才的培养与思考

21世纪金融人才的培养与思考

一、21世纪金融人才的培养与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齐岳,吕良,罗锐[1](2021)在《大数据智能优化背景下的金融教学模式创新探究》文中提出大数据智能优化背景下,互联网金融蓬勃发展,金融行业对大数据的价值愈发关注,对员工数据分析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这对高校金融教学提出新要求。针对这一发展趋势,在梳理国内外部分高校相关课程设计体系新变化的基础上,提出了针对高校研究生教学的"4+2"教学团队模型和"ABA式"培养计划模型。在已有高校教育资源的基础上,应充分挖掘实验实践及数据化教学方面的师资力量;深化传统金融学经典课程与创新金融产品的融合以及泛金融教学与专业化、精细化发展的平衡,促进传统金融教学与大数据智能的结合与发展。

兰芳[2](2020)在《我国区域金融人才集聚中政府行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人才聚则事业兴”,在中国经济社会建设的攻坚时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人才资源,三期叠加时代的中国发展与人才的集聚共享有着紧密的联系。十九大报告中关于人才管理曾指出:要实行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把党内外、国内外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来。同时,在我国区域经济建设中,在国家的各项政策之下,区域金融集聚区纷纷被创建,随着其地位和作用的不断提升,区域金融的发展对于金融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通过金融人才集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手段也越来越明确。从理论上来讲,金融人才的集聚既要依靠市场,又要依靠政府行为的创新。所以,有效吸引金融人才、加快金融人才集聚成为当前政府关注的重点。在人才强国战略背景下,“筑巢引凤”正成为各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近年来,各地方政府纷纷出台各种政策吸引金融人才,着力在本地打造金融人才集聚区。本文之所以选择政府行为作为研究区域金融人才集聚的切入点,原因有两个方面:第一,区域金融人才集聚中外部环境对区域人才集聚的效应至关重要,而区域外部环境的质量主要取决于政府的行为和绩效,它对人才集聚效应的产生与发挥具有宏观的支撑作用。这里的区域既是指行政区域,也指经济区域和地理区域。由于区域的差异性,不同区域的人才集聚模式只能借鉴,不能模仿,区域地方政府只有经过不断试错、多次博弈才能找到适宜于本区域人才集聚特点的合作机制。第二,政府提供的人才集聚环境表现为两种效应,分别是人才集聚的经济性效应和不经济性效应。当政府制定了合理的人才集聚政策和长期发展战略,为人才集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使人才集聚在不断的动态博弈中处于一种和谐的发展机制下,人才资源与其他生产要素的配置和组合达到理想状态时,人才集聚就表现为经济性效应;当政府没有制定或者制定了违背区域发展规律的人才集聚政策和长期发展战略,人才集聚中各要素就会相互冲突、形成内耗,使人才集聚总效应低于人才分散状态下的效应之和。如果人才集聚表现为经济性效应,那么政府就应该进一步加强人才集聚的相关政策和战略;如果人才集聚表现为不经济性效应,那么政府和企业就应该改变各自的战略政策或者采取措施防止人才集聚不经济效应进一步恶化。基于上述问题的提出,本文围绕政府行为与区域金融人才集聚,从理论、实证、对策三个层面进行研究分析。按照“政府行为的动因需求——现实考量——运行机制——绩效检验——路径提升”的思路,沿着从理论到事实,从事实到对策,理论结合事实并指导对策,事实检验理论和对策的途径,综合分析政府行为与人才集聚的逻辑关系问题,以期为区域金融人才的集聚与政府行为的良性互动提供一种可能的思路与参考。首先,理论层面。主要阐述了本文的现实背景、写作目的以及理论与实践意义,概括了本文的主要内容、基本思路以及所用的分析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的创新点、不足之处以及后续的研究展望。随后对文章涉及的如政府行为、金融人才集聚等核心概念进行了进一步的界定。并分别对政府行为、人才集聚等相关基础理论做了归纳,作为本文研究的理论依据;最后,梳理了相关文献。其次,事实层面。第一,对区域金融人才集聚过程中政府行为的动因需求进行分析。从行为对象层面看,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人才的积累有助于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从行为主体层面看,政府是区域金融人才集聚中资源的提供者和管理者,同时,政府行为影响着组织和个体行为的选择。第二,对区域金融人才集聚中政府行为的现实情况进行了考量。首先,利用区位熵系数法完成了对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金融人才集聚程度的测定,总结了各省市金融人才的集聚情况,并进一步分析了各区域当前在金融人才集聚过程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同时,通过对各区域间各级政府促进金融人才集聚的政府行为资料、政策文件的分析和对政府部门的深度访谈,整理分析了现有的政府行为内容,归纳总结当前我国区域金融人才集聚过程中政府行为的运行机制,指出了政府在区域金融人才集聚过程中主要的行为内容包含四个方面,分别是制度建构行为、组织协调行为、经济管理行为和社会服务行为。同时指出政府在区域金融人才集聚中也面临着各种困境、存在着不足。第三,通过实证方法检验了政府行为的绩效。主要采用面板回归模型从政府行为促进金融人才集聚的有效性,以及政府行为对金融人才集聚的区域联动效应检验两方面来分析区域金融人才集聚中政府行为的有效性。第四,对国外发达国家区域人才集聚过程中政府行为的经验梳理总结。选取美国、新加坡和日本作为借鉴对象,比较了不同国家促进区域人才集聚的具体政府行为模式,具体分析了不同国家的移民政策、税收优惠政策、法律环境建设举措及政府创新服务行为等。提炼国外政府在推动金融人才集聚中可供借鉴的经验,作为我国政府的参考借鉴。最后,对策层面。为进一步推动区域金融人才集聚,本文提出了金融人才集聚中政府行为的优化路径。首先明确了政府的角色定位,而后从制度建构、组织协调、经济管理和社会服务四个方面的内容具体建议,完善政府政策体系、优化区域金融人才集聚,以寻找政府行为与区域金融人才集聚的最佳契合模式。

潘彬,温桂荣,罗长青[3](2020)在《新时代卓越金融人才培养与改革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和市场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一带一路"经济带的蓬勃发展,金融科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飞跃式发展,对金融业态产生了直接深刻的影响。科技金融、创新型金融交易及风险管理等领域迫切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卓越金融人才是适应金融发展新形势的重要举措。国外相关研究成果比较丰富,为项目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借鉴。本项目以卓越金融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优化为核心,"三型两化"为导向,建立专业内涵建设、实践教学环节建设、协同育人平台建设以及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四大支撑体系。

张芷若[4](2019)在《科技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耦合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科技金融呈现快速发展势头。科技金融将当今时代最活跃的两个生产力要素——科技与金融有机融合起来,并越来越深入地影响着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逐渐成为拉动我国区域经济增长、促进经济社会改革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一方面,科技金融的发展是我国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举措;另一方面是我国转变产业布局和经济增长方式,推动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促进科技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全面有机融合,已成为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建立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战略,对调结构、稳增长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论文从系统的角度出发,以区域经济学、金融学、计量经济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为指导,运用空间计量方法、灰色关联分析法、耦合协调分析法等研究手段,对科技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耦合关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从市场、政府、产业、社会、空间维度来说,科技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是两个互相影响、开放的巨系统。系统内部序参量之间的协同作用是系统由无序走向有序过程的关键,协同作用的程度能够体现系统相变的特征与规律,耦合度正是反映这种协同作用的度量。由此,论文将科技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两系统相互影响的程度,定义为科技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耦合度,其大小反映了科技金融对区域经济系统的有机融合程度。首先,论文对科技金融、区域经济发展、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的概念进行界定,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科技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耦合关系,提出了科技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结构耦合、功能耦合、效应耦合三种类型。在此基础上,从“市场—政府—产业—社会—空间”五个方面概述了两系统耦合协调的发生机制。认为科技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耦合特征主要表现为系统性、空间性和潜在性。其次,通过对已有文献的梳理,结合我国国情,分别构建了科技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测度了19982016年科技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综合评价水平,探究两系统在全国层面、区域层面以及省级层面的时空演化规律,为科技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耦合关系分析奠定了基础。再次,对科技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耦合关系进行研判。通过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对科技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整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二者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在此基础上,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确定研究期内科技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两个系统内各子系统及要素之间的耦合关联度,从区域层面与省级层面分析了科技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关系的时空演化规律,并从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探究其耦合特征。通过对两个系统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的测度,划分了科技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类型,并分析了耦合协调类型的空间演变过程。之后,基于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对影响科技金融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阐释,深入地解释了科技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最后,在前文的理论构建与实证分析基础上,剖析了科技金融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的路径,并根据研究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关对策和建议。通过以上研究,总结出如下结论:1、我国科技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时空演化差异明显,空间上表现出显着的沿海与内陆差异。2、科技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密切,耦合作用较强,复合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呈现出“沿海—长江经济带—内陆”三级阶梯式变化。3、通过探究科技金融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化规律,发现科技金融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协调发展不平衡,存在耦合协调度提升缓慢、空间关联性较差等问题。4、利用空间计量模型进行回归估计的结果表明,影响本地区科技金融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的因素不仅取决于周边地区科技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程度,还受到周边地区其它因素(包括市场、政府、产业等)的影响,其中,市场带动、证券交易与经济驱动成为影响科技金融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5、根据研究期内各地区耦合协调度类型的变化,可以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科技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度类型具有一定的趋向性,二者在耦合协调发展过程中存在协调、集聚与互动三种趋向路径。6、在促进科技金融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方面,要求二者在耦合协调发展过程中,首先要积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实行区域差异化政策,推动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建设。其次还要不断推进金融机构的结构转型,优化科技金融资源配置。最后,加强区域间信息流动,扩大集聚区的辐射范围,充分发挥科技金融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协调发展对周边地区的带动作用。

薛涵予[5](2019)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研究》文中提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既汲取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金融思想的精华,也继承了自中国革命时期至党的十八大前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同时结合现代金融理论,根据新时代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与时俱进地创新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不断地将它运用到具体的金融工作当中。实践证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是推动新时代中国金融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将原理和现实相结合,使真理和价值相统一,以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强调稳中求进,守正创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以经济为本源,以改革促发展,以市场为机制,以人民为中心,以开放为重点,以治理为手段,以安全为底线,以中国共产党为主体。它以原则,方法,对象,目标等构成了一套完整的指导体系,它融合传统和现代,协调主体和客体,兼顾国内和国际,突出重点和难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主要欲解决金融安全和效率问题。为抵御金融风险,我国金融必须服务实体经济,始终将人民利益摆在第一位,加强对外开放与合作,完善监管与法治;为提高金融效率,我国金融必须深化体制改革,让市场为配置资源起决定性作用,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本文试图通过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相关内容的阐述和论证,展现一个完整的思想形成过程,并且详细说明根据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需要采取哪些有效的措施,指导我国金融工作,解决实际金融问题。我认为,当代世界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形势极其复杂,中国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国内推行着“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金融工作面临着重大的风险与挑战。在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金融体制也亟待全面深化改革,此时研究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齐岳,张雨,冯筱瑢[6](2019)在《“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背景下财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天津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针对目前我国高校财务金融专业普遍存在的问题,通过系统研究、分类整合、强化特色以及改革创新等方法,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具有前瞻性、针对性、时效性以及明确的教育观和质量关等特点的财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的核心思想在于集理论教学、科研和实践创业于一体,从通过打造本科生一对多学术团队、建立校企合作机制等方式提高创新研究和创新实践能力;探索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建设新型教学方案;建立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配合天津市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求等方面展开,旨在培养创新型、实用型、奉献型和独立型的财务金融人才。

肖薇[7](2019)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L银行产品创新策略研究》文中指出全球化战略进一步推进,外资银行进入国内金融市场,使之国内金融市场竞争处于白热化状态。同时宏观经济下行和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传统商业银行经营产品被推散至市场边缘化地位,在此大背景下,商业银行需要从实际出发,结合客户需求和自身运营优势,进行高层次金融产品创新,才能适应金融新常态的发展。基于此,文章以此为切入点,结合银行发展和产品创新营销理论,通过文献研究法和实践调查法,以L银行为实践案例,进行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策略研究,文章被划分为五大部分,详情如下:第一部分为绪论,介绍了选题背景,明确了研究意义,同时整合分析了国内外研究现状,从宏观层面,构建论文研究框架。第二部分通过网络银行、互联网金融、商业银行产品创新、商业银行产品创新动力四个方面的理论阐述,为论文演绎奠定理论基础。第三部分为互联网金融背景下L银行产品创新现状分析,以L银行产品创新问题及L银行产品创新问题的原因为切入点,进行深入研究,得出由于宏观经济政策和内部管理不完善的原因,导致互联网金融背景下L银行产品存在产品创新同质化严重、内部创新机制不健全的问题。第四部分为互联网金融背景下L银行产品创新策略,具体表现为通过开发多功能理财产品、设计链条化信贷产品、定制个性化电子产品多种途径实现对产品的有效创新。其次通过服务渠道多维化、服务渠道升值化实现产品服务创新。接着以扩展高效的商务平台为重要依托,达成对商业银行产品推广平台的创新。最后利用整合专业化交易数据、打造全方位智慧银行和拓展智慧型经营模式,来实现商业银行产品研发技术创新。第五部分为互联网金融背景下L银行产品创新的配套实施举措,若想有效实施互联网金融产品创新策略,使其获得令人满意的效果,需要通过强化人力资源工作和优化银行内部组织两个方面,进行产品创新策略实施保障。

万玲莉[8](2019)在《基于OBE的中职学校学生金融投资能力培养方案设计与评估》文中认为金融投资能力是中等职业学校金融事务专业学生最重要的核心技能,它与学生的个人职业生涯、企业的利润、资本市场的效率以及国家的经济发展都息息相关。如何利用三年的教学期间提升学生金融投资能力不仅仅是理论教学也是实践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目前我国中职学校的金融投资实验教学,一般采用的是“理论+软件模拟”的教学方式,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明显存在着不足:一是培养目标设置宽泛,学习成效不明确;二是课程系统性不够,教学内容陈旧;三是理论课程多,实训实践课时严重不足;四是量化指标的缺乏。因此,在本研究中采用OBE理论作为设计与评估中职学校学生金融投资能力的指导理论,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一路线展开研究,通过对我国中职学校现行金融投资教学情况的分析,结合OBE教育模式以及中职金融专业发展方向的定位,进行了中职学校学生金融投资能力培养方案的设计并制定出相应指标进行评估。

湛书行[9](2019)在《福建省中职学校财经类专业金融伦理教育课程开发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内外金融市场快速发展的同时金融丑闻频繁涌现,金融危机一次又一次地爆发,提醒了整个金融界金融市场存在着严重的金融伦理缺失问题,金融伦理教育刻不容缓。中职学校财经类专业作为金融人才的重要培育点,除了注重培训学生的专业技能更应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金融伦理道德意识,为金融市场输送合格的高素质技能型财经人才。中职学校的学生年龄小思想单纯,在这一时期开设金融伦理教育课程比之后学生进行更高阶段的学习或者就业后再接受金融伦理教育更利于他们牢固地树立良好的金融伦理道德意识,也更容易帮他们塑造正确的价值观。为了促进我国绿色金融体系的构建,金融伦理教育应该成为中职学校财经类专业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首先明确界定了中职教育、财经类专业、金融伦理教育、课程开发相关概念,以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实用主义、认识论作为理论基础。其次,以福建省中职学校财经类专业为例,对金融伦理教育的课程开发进行了必要性分析,指出将金融伦理教育纳入中职学校财经类专业课程体系是从根本上提高未来财务与金融从业人员金融伦理道德意识的有效途径。然后,对福建省16所中职学校财经类专业的任课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金融伦理教育课程开发存在学校不重视新课程的开发、教师普遍缺乏课程创新意识、财经类专业任课教师的金融伦理认知程度较低、课程开发缺少经费支持等问题。最后,本文从给予课程开发必要的经费支持、提高中职学校金融伦理教育课程的开发意识、组织培训教师的金融伦理教育课程教学技能三个方面给出问题解决对策,以提供福建省中职学校财经类专业金融伦理教育课程开发的现实条件。并且,课程方案设计充分考虑福建省中职学校财经类专业教学现状和中职学校学生的学习理解能力,做到合理整合教学材料、有序安排教学内容、严格制定教学计划,实现福建省中职学校财经类专业金融伦理教育课程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培养合格的中职财经类基础应用人才,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冀晓琦[10](2019)在《产教融合视角下中职学校金融事务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以X学校金融事务专业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金融业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金融机构日趋完善,金融业对中职学校金融事务专业人才培养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然而,目前国内金融事务专业发展还不够完善,人才数量及质量远远无法满足市场对金融事务人才的需求。中职学校采用产教融合的形式培养金融事务专业人才,推行嵌入式培养模式,打造校企“零距离”合作,不仅能够有效提高中职学校的教学质量,而且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技能型金融事务专业人才。本文首先明确界定了产教融合、金融事务专业相关概念,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对本文有指导意义的三个理论,即马克思主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理论、能力本位教育理论及杜威职业教育理论。其次,分析了我国中职学校金融事务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指出金融事务专业还存在产教脱节的问题,即理论教学与实务教学脱节、教师水平与实际要求脱节和实践教学与企业单位脱节。再次,通过对X学校金融事务专业产教融合的概况进行案例分析,阐述了该校金融事务专业产教融合的取得成效及不足,即校企缺乏深度合作,实践教学不够重视,信息化教学手段落后,人才供给和市场需求存在矛盾。最后,借鉴德国和英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模式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职业教育金融事务专业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一是依据职业岗位需求设置课程、根据市场变化优化课程和提高实践课程比重,不断优化课程体系设置;二是建设高水平专职教师团队和优化兼职教师队伍,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三是改革实践教学大纲、完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和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四是改进课程考核方法包括保证考核方式多元化、增加实践能力作为评价指标和构建双证书评价机制。

二、21世纪金融人才的培养与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1世纪金融人才的培养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大数据智能优化背景下的金融教学模式创新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文献综述
三、国内外金融市场人才需求现状
    (一)金融市场人才技能需求现状
    (二)国内外顶尖高校大数据金融的改革现状
        1.国外顶尖高校大数据金融的改革现状
        2.国内顶尖高校大数据金融的改革现状
四、大数据智能优化背景下的新金融教育模型
    (一)大数据金融人才教育团队培养模型
        1.以硕士生导师为教学核心
        2.大力培养负责实践教学的金融实验室导师
        3.发挥职业发展导师的职业生涯引领作用
        4.重视朋辈导师在学生心态、经验上的指导作用
        5.利用辅助评估系统智能跟踪、评估学习过程
    (二)大数据金融人才培养计划模型
        1.坚持金融理论课程的核心作用
        2.发挥金融实践的激发与辅助作用
        3.注重数据能力培养为导向的选修模块设置
五、新金融教育的改革和建议
    (一)加强金融教学的多维性与实践性
    (二)加强金融教育团队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与融合
    (三)鼓励学生个性化地选择发展方向

(2)我国区域金融人才集聚中政府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缘由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缘由
        (三)研究意义
    二、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三、可能的创新与研究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研究不足
第一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政府行为
        (二)人才与人才集聚
        (三)区域金融人才集聚
    二、理论基础
        (一)政府行为相关理论
        (二)人才集聚相关理论
        (三)区域集聚经济学理论
    三、研究综述
        (一)关于政府行为研究综述
        (二)关于人才集聚研究综述
        (三)关于政府行为对人才集聚作用研究综述
        (四)简要评述
第二章 区域金融人才集聚中政府行为的动因分析
    一、金融人才集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正反馈效应
        (一)金融人才集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作用机制
        (二)研究设计
        (三)实证研究结果
        (四)研究结论
    二、政府行为影响着组织和个人的行为选择
        (一)从人才角度出发
        (二)从政府角度出发
        (三)从区域共享角度出发
第三章 区域金融人才集聚中政府行为的现实考量
    一、京津冀、长三角与珠三角区域金融人才集聚比较
        (一)我国区域金融人才集聚的现状分析
        (二)区域金融人才集聚的共性问题
    二、京津冀、长三角与珠三角区域金融人才集聚的政府行为实践
        (一)长三角地区金融人才集聚中政府行为的运行机制
        (二)珠三角地区金融人才集聚中政府行为的运行机制
        (三)京津冀地区金融人才集聚中政府行为的运行机制
        (四)区域金融人才集聚中政府行为的内容
    三、区域金融人才集聚中政府行为的困境
        (一)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与人才流动障碍
        (二)人才集聚政策同质与引才留才机制保守
        (三)政府行政权力主导与市场力量调动乏力
        (四)人才评价体系缺乏与政府政策效力不足
        (五)激励机制滞后与人才积极性不足
第四章 区域金融人才集聚中政府行为的绩效分析
    一、政府行为促进区域金融人才集聚的实证检验
        (一)实证模型设定
        (二)变量定义与样本选取
        (三)实证结果分析
    二、政府行为对金融人才集聚的区域联动效应检验
        (一)模型构建
        (二)变量选取与统计描述
        (三)实证结果分析
    三、区域金融人才集聚中的政府行为绩效评价
第五章 国外区域人才集聚中政府行为的比较与借鉴
    一、国外政府推动区域人才集聚的具体实践
        (一)美国
        (二)新加坡
        (三)日本
    二、国外区域人才集聚中政府行为典型模式分析
        (一)基础服务型政府行为模式
        (二)战略指导型政府行为模式
        (三)计划控制型政府行为模式
    三、国外区域人才集聚中政府行为的经验借鉴
        (一)明确政府的角色地位,政府行为本土化
        (二)坚持市场的主导地位,政府行为辅助化
        (三)遵循区域的个性发展,政府行为协同化
第六章 区域金融人才集聚中政府行为的优化路径
    一、明确政府角色定位
        (一)领路者:完善科学目标规划
        (二)监督者:强化组织运行管控
        (三)服务者:重视载体环境建设
        (四)赋能者:强化“政府引导、市场主导”模式
    二、创新制度建构行为
        (一)重视人才集聚的制度环境,宏观调控人才资源
        (二)健全人才集聚法治和信用体系建设
        (三)保持政策连贯性,升级迭代创新政策
        (四)强化政策协调性,加强区域的协同共生
    三、完善组织协调行为
        (一)创新聚才引智机制
        (二)完善市场化引才育才机制
        (三)完善人才激励机制
        (四)推进区域金融人才互认机制,创新人才共享渠道
    四、提升经济管理行为
        (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二)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宏观经济环境
        (三)关注和引导优质企业发展,加强区域金融产业集聚
        (四)完善政府对人才的经济投入,建立多元化管理机制
    五、优化社会服务行为
        (一)营造良好的金融人才环境平台
        (二)促进人才集聚服务机构发展
        (三)完善人才资源市场化配置监督体系
        (四)优化金融教育理念,实施科学的金融人才培养体系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3)新时代卓越金融人才培养与改革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1)美国卓越人才培养工作卓有成效。
        (2)英国卓越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
        (3)欧洲其他国家卓越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
    (二)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1)在教育部“卓越人才”计划推出之前的研究与实践。
        (2)在教育部“卓越人才”计划推出之后的研究与实践。
二、研究展望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内容
        1.卓越金融人才培养的实践现状及诊断性分析
        2.“三型两化”引领下的卓越金融人才目标及培养方案研究
        3.“三型两化”引领下的卓越金融人才培养的内涵建设
        (1)课程体系建设:
        (2)教学方法改革:
        (3)师资团队建设:
        (4)卓越国际化专项:
        (5)卓越金课专项:
        4.“三型两化”引领下的卓越金融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5.“三型两化”引领下的卓越金融人才培养的协同创新平台建设
        6.“三型两化”引领下的卓越金融人才培养的质量体系建设
        7.三型两化”卓越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及反馈与修正
    (三)研究思路

(4)科技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耦合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与目标
        三、技术路线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述评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科技金融
        二、区域经济发展
        三、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
    第二节 相关理论
        一、系统科学理论
        二、“核心—边缘”理论
        三、灰色关联理论
        四、新供给理论
        五、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第三节 科技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理论
        一、从古典到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二、内生经济增长理论
        三、金融发展理论
第三章 科技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关系的理论分析
    第一节 科技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耦合关系
        一、科技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关系的判定
        二、科技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的要素
    第二节 科技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耦合形式
        一、结构耦合
        二、功能耦合
        三、效应耦合
    第三节 科技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机制
        一、市场机制
        二、政府机制
        三、产业机制
        四、社会机制
        五、空间机制
    第四节 科技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耦合特征
        一、系统性
        二、空间性
        三、潜在性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科技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
    第一节 数据选取与指标体系
        一、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
        二、指标体系构建与说明
        三、指标权重确定
        四、综合评价指标测算
    第二节 科技金融水平时空变化
        一、科技金融水平时序分析
        二、科技金融水平空间演化
    第三节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时空变化
        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时序分析
        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空间演化
    第四节 科技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时空异同点
        一、科技金融与区域经济时空发展相同点
        二、科技金融与区域经济时空发展不同点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科技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关系的时空演进
    第一节 科技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动态分析
        一、单位根检验
        二、协整检验
        三、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第二节 耦合度模型与测算
        一、耦合度模型构建
        二、耦合度测度
        三、测度结果分析
    第三节 科技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度的时空分析
        一、时序过程分析
        二、空间过程分析
        三、收敛性分析
    第四节 科技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耦合度分类
        一、耦合度区域差异
        二、科技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耦合类型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科技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协调性分析
    第一节 耦合协调度模型与方法
        一、耦合协调度模型
        二、耦合协调度时序分析
        三、耦合协调度空间分析
    第二节 耦合协调类型及其时空演变过程
        一、类型划分标准及意义
        二、耦合协调类型时空演变过程
    第三节 耦合协调度空间集聚特征
        一、全局空间集聚特征分析
        二、局域空间集聚特征分析
    第四节 耦合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
        一、空间计量模型构建
        二、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
        三、空间计量模型估计结果及其GMM估计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科技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协调问题及对策建议
    第一节 科技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关系问题
        一、区域间耦合协调发展不平衡
        二、耦合协调发展程度提升缓慢
        三、耦合协调度空间关联性较差
    第二节 科技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发展目标
        一、经济目标
        二、社会目标
        三、生态目标
    第三节 科技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协调路径分析
        一、耦合协调趋向路径
        二、耦合协调集聚路径
        三、耦合协调互动路径
    第四节 促进科技金融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实行区域差异化政策,推动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建设
        二、推进金融机构结构转型,优化科技金融资源配置
        三、加强区域间信息流动,扩大集聚区辐射范围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一、主要结论
    二、创新之处
    三、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5)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意义
        (一)研究的缘由
        (二)研究的理论意义
        (三)研究的实际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综述
        (一)研究现状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目标、研究内容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内容
        (三)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四、研究方法
        (一)文献分析法
        (二)逻辑推理论证法
        (三)定性分析法
        (四)比较分析法
    五、研究重点和创新点
        (一)本文的研究重点
        (二)本文研究的创新点
第一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作家的金融思想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的根本依据
        一、马克思的金融思想
        二、恩格斯的金融思想
        三、列宁的金融思想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的历史发展构成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的历史资源
        一、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1925-1949)
        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1949-1978)
        三、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1978—1992)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的金融思想(1992-2002)
        五、进入二十一世纪初期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2002 年—2012 年)
    第三节 现代金融理论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重要的理论借鉴
        一、货币基础理论
        二、信用理论
        三、利息与利率理论
        四、货币均衡论
        五、货币政策理论
        六、开放金融理论
        七、金融危机理论
        八、金融创新理论
第二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金融工作
        一、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金融工作(1925-1927 年)
        二、井冈山斗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金融工作(1928-1934 年)
        三、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金融工作(1937-1945 年)
        四、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金融工作(1945-1949 年)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党的金融工作
        一、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 年)党的金融工作
        二、社会主义改造至改革开放前(1953-1978 年)党的金融工作
    第三节 改革开放至十八大以前党的金融工作
        一、金融体制的初步改革和金融业务的初步改组
        二、金融体系的加强和巩固
        三、金融行业进一步发展和壮大
    第四节 十八大以来党的主要金融工作
        一、深化金融市场化改革
        二、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三、加大金融开放程度
第三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第一节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形成的国内背景
        一、经济结构亟待转型升级
        二、金融业“脱实向虚”问题日益严重
        三、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三大攻坚战
        四、为实现金融强国梦需做好战略规划
    第二节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形成的国际背景
        一、20 世纪80 年代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
        二、美元霸权局面仍然持续
        三、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速
        四、国际金融体系现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
第四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
    第一节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关于我国金融工作的重要论述
        一、关于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论述
        二、关于发展普惠金融的论述
        三、关于发展绿色金融的论述
        四、关于发展科技金融的论述
        五、关于金融安全的论述
        六、关于深化金融改革的论述
        七、关于国际金融的论述
        八、关于必须加强党对金融工作的领导的论述
    第二节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金融要服务于实体经济的思想
        二、全面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思想
        三、正确处理市场调节和政府宏观调控的关系的思想
        四、积极发展普惠金融的思想
        五、扩大金融对外开放的思想
        六、完善全球金融治理的思想
        七、维护金融安全的思想
        八、必须加强党对金融工作的领导的思想
    第三节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主要内容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第五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的基本特征和重要价值
    第一节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的基本特征
        一、金融宏观与微观相配合
        二、金融以经济为基础,以政治为导向
        三、金融以实体经济为主,虚拟经济为辅
        四、金融改革与开放相结合
        五、金融供给与需求相平衡
    第二节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的重要价值
        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的理论价值
        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的实践价值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的有关研究积累和研究成果
致谢

(6)“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背景下财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天津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财务金融人才培养现状
    (一)专业定位不准确、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二)教学体系与实践结合不紧密
    (三)就业指导不明确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有待改进
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与财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深度融合
    (一)从创新科研方面建设财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二)从创新实践方面建设财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三)从探索高等教育规律和提升教学方案水平方面建设财务金融人才培养模式
    (四)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建设方面建设财务金融人才培养模式
    (五)从适应天津市经济发展的角度建设财务金融人才培养模式
三、结论与展望

(7)互联网金融背景下L银行产品创新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互联网金融
    2.2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状况
        2.2.1 互联网金融发展态势
        2.2.2 互联网金融的特点
    2.3 商业银行产品创新
    2.4 商业银行产品创新动力
        2.4.1 宏观领域的创新催化剂
        2.4.2 微观领域的创新催化剂
        2.4.3 商业银行自身创新催化剂
    2.5 商业银行产品创新发展趋势
        2.5.1 宏观政策引导中小企业金融产品不断创新
        2.5.2 经济水平提升带来的财富管理业务种类丰富
        2.5.3 综合金融服务计划带动的结构性金融产品数量增加
        2.5.4 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特殊群体对象产品创新
第3章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L银行产品创新现状分析
    3.1 L银行基本情况
        3.1.1 银行概况
        3.1.2 业务规模
    3.2 L银行产品创新现状
        3.2.1 现有客户分析
        3.2.2 现有产品分析
        3.2.3 L银行产品营销环境分析
    3.3 L银行产品创新问题分析
        3.3.1 产品创新同质化严重
        3.3.2 内部创新机制不健全
    3.4 L银行产品缺乏创新的原因
        3.4.1 外部因素
        3.4.2 内部因素
第4章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L银行产品创新策略
    4.1 产品创新
        4.1.1 开发多功能金融产品改善市场同质化
        4.1.2 设计链条化信贷产品完善产品创新体系
        4.1.3 定制个性化产品
    4.2 产品服务创新
        4.2.1 金融产品服务多维化
        4.2.2 金融产品服务渠道升值化
    4.3 产品推广平台创新
    4.4 产品研发技术创新
        4.4.1 整合专业化交易数据
        4.4.2 打造全方位智慧银行
        4.4.3 拓展智慧型经营模式
第5章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L银行产品创新的配套实施举措
    5.1 强化人力资源工作
    5.2 内部组织优化
        5.2.1 内部组织机构完善
        5.2.2 完善员工激励绩效制度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基于OBE的中职学校学生金融投资能力培养方案设计与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金融投资能力研究综述
        二、OBE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结构安排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结构安排
    第四节 创新与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金融投资能力培养方案的相关概念
        二、OBE的相关概念
    第二节 理论依据
        一、OBE理论
        二、金融投资理论
        三、人力资源理论
第二章 中职学校学生金融投资能力培养分析
    第一节 中职学校现行金融投资教学的概况
        一、培养目标
        二、课程体系与核心课程
        三、教学安排
        四、学习成效评价
    第二节 现阶段我国中职学校现行学生金融投资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目标设置宽泛,学习成效不明确
        二、课程系统性不够,教学内容陈旧
        三、理论课程多,实训实践课时严重不足
        四、量化指标的缺乏
第三章 基于OBE的中职学校学生金融投资能力培养方案重构
    第一节 重构中职学校学生金融投资能力培养方案
        一、重构中职学校学生金融投资能力培养方案的意义
        二、重构中职学校学生金融投资能力培养方案的基本原则
        三、以OBE为基本逻辑重构中职学校学生金融投资能力培养方案
    第二节 基于OBE中职学校学生金融投资能力培养方案概述
        一、培养目标
        二、培养原则
        三、培养安排
        四、绩效评估
    第三节 基于OBE的学生金融投资能力培养过程与方式
        一、核心专业课程设置
        二、校内教学培养
        三、校外实践
第四章 基于OBE我国中职学校学生金融投资能力评价指标的构建
    第一节 基于OBE我国中职学校学生金融投资能力评价指标构建的原则
        一、发展性原则
        二、系统性原则
        三、科学性原则
        四、典型性原则
        五、可操作性原则
    第二节 基于OBE我国中职学校学生金融投资能力评价指标构建
        一、学生金融投资能力评价指标构建依据
        二、学生金融投资能力评价指标的构建
        三、金融投资能力评价指标计算方法说明
    第三节 基于OBE的我国中职学校学生金融投资能力评估
        一、基于OBE我国中职学校学生金融投资能力评估体系
        二、基于OBE我国中职学校学生金融投资能力评价体系分析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9)福建省中职学校财经类专业金融伦理教育课程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一、金融伦理研究综述
        二、金融伦理教育研究综述
        三、中职课程开发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技术路线
        三、研究方法
    第四节 本文主要创新点
第一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中职教育
        二、财经类专业
        三、金融伦理教育
        四、课程开发
    第二节 课程开发相关理论基础
        一、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二、实用主义
        三、认识论
        四、社会学理论
第二章 金融伦理教育课程开发的必要性
    第一节 金融伦理缺失对金融市场的影响
        一、金融丑闻的频出
        二、金融危机的爆发
    第二节 将金融伦理教育纳入中职学校财经类专业课程体系的意义
        一、培养学生的金融伦理意识
        二、有助于重塑金融市场秩序
第三章 福建省中职学校财经类专业金融伦理教育课程开发问题调查及分析
    第一节 调查问卷的设计
        一、问卷调查的对象
        二、问卷的编制和发放
    第二节 福建省中职学校财经类专业金融伦理教育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不重视新课程的开发
        二、教师普遍缺乏课程创新意识
        三、财经类专业任课教师的金融伦理认知程度较低
        四、课程开发缺少经费支持
第四章 福建省中职学校财经类专业金融伦理教育课程的开发条件与方案设计
    第一节 开发条件
        一、给予课程开发必要的经费支持
        二、提高中职学校金融伦理教育课程的开发意识
        三、组织培训教师的金融伦理教育课程教学技能
    第二节 课程设计
        一、金融伦理教育课程设计原则
        二、金融伦理教育课程根本目标
    第三节 教学方案
        一、合理整合教学材料
        二、有序安排教学内容
        三、严格制定教学计划
    第四节 实施策略
        一、教学方法
        二、教学考核
        三、教学评价
第五章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担任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10)产教融合视角下中职学校金融事务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以X学校金融事务专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已有文献评述
    第三节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第四节 研究的创新
第一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产教融合
        二、金融事务专业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论
        二、能力本位教育理论
        三、杜威职业教育理论
第二章 我国中职学校金融事务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及问题
    第一节 我国金融事务专业人才培养发展现状
    第二节 我国中职学校金融事务专业存在的产教脱节问题分析
        一、理论教学与实务教学脱节
        二、教师水平与实际要求脱节
        三、实践教学与企业单位脱节
第三章 中职学校金融事务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以X学校为例
    第一节 X学校及其金融事务专业概况
        一、X学校情况
        二、X学校金融事务专业情况
    第二节 X学校金融事务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取得的成效
        一、职业课程设置日益优化
        二、师资队伍建设逐步增强
    第三节 X学校金融事务专业产教融合存在的问题
        一、校企缺乏深度合作
        二、实践教学不够重视
        三、信息化教学手段滞后
        四、人才供给和市场需求存在矛盾
第四章 发达国家产教融合职业教育模式的成功经验及启示
    第一节 发达国家产教融合职业教育模式的成功经验
        一、德国“双元制”模式
        二、英国“工读交替”模式
    第二节 发达国家产教融合职业教育模式的启示
        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设置课程
        二、以双师标准为基础培养教师
        三、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安排考核
第五章 产教融合视角下完善中职学校金融事务专业人才培养的政策措施
    第一节 优化课程体系设置
        一、依据职业岗位需求设置课程
        二、根据市场变化优化课程
        三、提高实践课程比重
    第二节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一、建设高水平专职教师团队
        二、优化兼职教师队伍
    第三节 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一、改革实践教学大纲
        二、完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三、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第四节 改进课程考核办法
        一、保证考核方式多元化
        二、增加实践能力作为评价指标
        三、构建双证书评价机制
结论
附录1
附录2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和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四、21世纪金融人才的培养与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大数据智能优化背景下的金融教学模式创新探究[J]. 齐岳,吕良,罗锐. 金融教育研究, 2021(02)
  • [2]我国区域金融人才集聚中政府行为研究[D]. 兰芳. 吉林大学, 2020(08)
  • [3]新时代卓越金融人才培养与改革实践研究[J]. 潘彬,温桂荣,罗长青. 教师, 2020(11)
  • [4]科技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耦合关系研究[D]. 张芷若.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4)
  • [5]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研究[D]. 薛涵予. 兰州大学, 2019(02)
  • [6]“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背景下财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天津市为例[J]. 齐岳,张雨,冯筱瑢.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4)
  • [7]互联网金融背景下L银行产品创新策略研究[D]. 肖薇. 江西财经大学, 2019(01)
  • [8]基于OBE的中职学校学生金融投资能力培养方案设计与评估[D]. 万玲莉.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9]福建省中职学校财经类专业金融伦理教育课程开发研究[D]. 湛书行.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10]产教融合视角下中职学校金融事务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以X学校金融事务专业为例[D]. 冀晓琦.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标签:;  ;  ;  ;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