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是魔鬼还是天使?

新经济,是魔鬼还是天使?

一、新经济,是魔鬼 还是天使?(论文文献综述)

王文娴[1](2021)在《怪诞:布尔加科夫小说的审美形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蔡青辰[2](2021)在《应然的人生:西方乌托邦文学及其理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乌托邦是西方文学、美学、哲学的重要母题,其最早可以追溯到柏拉图的《理想国》,“乌托邦”的真正提出者是16世纪英国着名学者空想社会主义的创始人托马斯·莫尔。乌托邦不仅仅是一种对终极完美社会的设想,更是对完美人性及人生幸福的理想追求,对乌托邦文学及其理论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对理解东西方文学文化的发展、反思乌托邦冲动本身所具有的集权虚无思想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及现实意义。本课题从乌托邦理论的基本问题出发,以经典的乌托邦文学及其理论着作为对象,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展开深度系统研究。主要研究和分析的代表性作品包括前乌托邦时期的着作,文艺复兴背景下现代乌托邦肇始初期的着作,工业革命背景下深受社会主义工人运动实践和马克思主义思想影响的作品,20世纪以来反思乌托邦主义弊端的作品,具有鲜明后现代思想的乌托邦作品。本课题共分为五章。绪论主要讨论:本研究的意义和目的,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研究的内容及创新之处,研究思路和方法。通过分析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及其理论着作,如柏拉图的《理想国》、莫尔的《乌托邦》、卢梭的《爱弥儿》、詹姆逊的《未来考古学:乌托邦欲望及其他科幻小说》等,阐明乌托邦文学的范畴及其内涵,厘清乌托邦文学及研究发展的历程,指出乌托邦文学及理论当前面临的问题和困境,提出自己的研究思路与框架。第一章为乌托邦文学建构与经典化进程,主要讨论:乌托邦文学对象的流变,从古希腊作品关注完美的国家转向近代作品关注完美的人;分析乌托邦思想的萌芽,在《乌托邦》《基督城》《太阳城》《新大西岛》等近代乌托邦文学作品中展开比较研究,说明乌托邦文学经典化的进程,并阐述乌托邦文学美学体系政治维度的建构。第二章为乌托邦文学传统的意象建构及其文学意义的生成,主要讨论:生态乌托邦、技术乌托邦、审美乌托邦等新文学主题,阐释工业革命时期乌托邦文学的审美意象与意义;展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比较分析;揭示特定历史时期乌托邦小说对劳动异化、工业化、商业化、自然主义等问题的独到见解与态度。第三章为反乌托邦文学批评的主题及其文化意义,主要讨论:作为现代主义乌托邦文学体裁之一的反乌托邦文学,回顾其关注的新文学主题;阐释极权主义、工具理性、女性主义、空间问题等新文学批评主题与乌托邦文学的渊源;阐述反乌托邦文学的历史语境、意象隐喻、叙事空间、文化逻辑等理论问题。第四章为共同体理论视域下后现代乌托邦文学的瓦解与重建,主要讨论:传统乌托邦模式在后现代社会状态中的转迁;分析其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和原因;概述新美学共同体的形成,及科幻小说“逆托邦”模型的建构;分析新型与传统乌托邦文学的共同体差异,总结新乌托邦模型的特色。第五章为余论:关于乌托邦文学及其理论的再思考,主要讨论:反乌托邦文学与乌托邦文学的关联性,阐明反乌托邦对乌托邦思想的承继及其乌托邦冲动;探究乌托邦共同体在后现代理论中遭遇的危机,指出新时代中乌托邦文学的出路等。

李颖娜[3](2020)在《金斯伯格与反文化运动》文中认为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掀起了影响甚广的反正统文化运动。这场运动一方面推动了包括争取黑人权利、妇女平等、反战和平等各项社会运动的开展;另一方面则是造成一定的社会痼疾,比如由性自由和毒品泛滥衍生的对于婚姻家庭和社会安全所造成的威胁。因此,我们要客观地看待这场运动。这场运动既是一场社会运动,也是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同时还是一场文学运动。“垮掉的一代”既是反文化运动的产物,同时也是这场运动的中坚力量。而艾伦·金斯伯格(下文简称金斯伯格)作为“垮掉的一代”这个群体的代表,则是这场运动的灵魂和标志。金斯伯格以其石破天惊的文学作品打破了美国“静寂的50年代”,充分地暴露了20世纪中期以后美国的社会危机和文学危机,为后来的美国文学乃至于整个世界文学带来了一股豪放诡异之风,打破了20世纪初由托马斯·艾略特为代表的学院派统领的现代主义诗歌的藩篱,实现了一场深刻而彻底的诗歌转向,在某种意义上说完成了从现代诗歌到后现代诗歌的转向。同时,金斯伯格的生活方式也带有鲜明的后现代的颠覆特色,他本人性格狂放不羁,在社会生活中始终坚持对中央集权和主流价值观的强烈反抗,表现出鲜明的反正统文化倾向。因此要全面客观地理解和把握金斯伯格的创作,深入探究其创作的时代、社会语境及与个人经历遭际的潜在关系,就不能不把他放在反文化运动的背景下,不能不结合这场反文化的理论与实践来深入挖掘。本文即尝试把金斯伯格的诗歌创作置身于20世纪60年代反文化运动的宏观背景下加以研究,通过回溯反文化运动的前世今生,分析反文化运动的代表群体“垮掉的一代”的历史演进及创作特征,探讨“垮掉的一代”的领袖金斯伯格的反文化思想特征。重点通过整体分析金斯伯格的诗歌创作,从思想和艺术维度探究挖掘其对正统文化的反叛和颠覆。深化对金斯伯格认识的同时,为理解和把握后现代文学的发展演变提供借鉴。本文的绪论部分,先概述本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并对本课题研究的价值意义等做必要的说明。第一章内容主要研究反文化运动的前世今生,了解其产生、主要表现形态及对后世影响,从而推导金斯伯格出现的历史必然性;第二章结合“垮掉的一代”的文学实践发展,了解、把握金斯伯格的思想流变及在创作中的表现;第三章立足金斯伯格的诗歌创作,从内容上着重分析其对传统文学的断裂和反叛,主要表现为对宏大叙事的消解和颠覆;第四章则通过研究金斯伯格诗歌在艺术形式上的种种探索,中心点在对传统诗歌形式的叛逆上。最后的结语对金斯伯格的创作和人生经历给予后人的启迪与警示做一简单的总结。

马小军[4](2020)在《疫情结束之后,“无接触商业”会凉凉吗?》文中指出过去几年,O2O、共享、大数据、AI等词,代表着最新商业模式、生产力,无数资本和人才被风口吸引、裹挟,共同造就时代浪潮。时至今日,新经济已经渗透进每一个普通人生活的毛细血管中,在享受极致效率的同时,面对浪潮中的遗骸,对新经济价值的反思也逐渐涌来。恐怕无法简单用天使或是魔鬼来评断新经济,为此,对近两年声名最盛的风口进行复盘,看技术、资本和产业如何共同改变商业和生活。以期解码内核,还原新经济的本来面目。

寻若楠[5](2020)在《空间诗学视阈下的中国新生代科幻小说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从刘慈欣的《三体》和郝景芳的《北京折叠》分别获得2015年和2016年“雨果奖”之后,中国科幻小说的热度一直未减,引发了众多学院派的关注,研究中国科幻小说的着作也逐步增多。本文以“空间诗学”为理论支撑研究新生代科幻小说,从现实空间的隐喻、可能性空间的建构、现实空间与可能性空间的关系、科幻作家的思维方式以及宇宙诗学等多个方面来探究科幻小说对于现实问题以及一些文学问题的思考。本文主要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现实空间的隐喻:从身体空间、生态空间以及城市空间的角度探究新生代科幻小说对于社会现实的隐喻及思考,用身体空间的改造来表现生物科技进步的同时也给道德法律以及身份认知障碍等一系列的问题造成困扰,引发人们对“人何为人”的思考。由人的原点空间扩展到人所处的生态环境,用“空间生产”的理论辅助研究生态环境的问题,论述人应该怎样处理人与自然环境以及其他物种之间的关系,最终达到解构“人类中心论”的目的。“空间生产”的理论不仅仅适用于生态环境,众多的研究者从城市空间的领域研究空间生产,不同地理位置之间的城市空间——边缘地带与中心地带的划分的背后更多的是阶级的差异,而阶级差异的背后必然带来教育、医疗、基础设施等资源的不公平,这种不公平是社会矛盾的根源,科幻小说借此表达对“空间正义”的呼唤。第二章:可能性空间建构:科幻小说扩宽了纯文学的题材,把人们的目光从地球转移到对整个浩瀚宇宙的探索,并且赋予了宇宙鲜活的生命。本章节同样沿用地球空间探索的思路,先是论述宇宙的自然空间,接着谈及宇宙的社会空间,也就是宇宙生命体之间的社会关系。以现实空间为基础探究宇宙空间建构,宇宙自然空间的建构让人类更清楚自身在宇宙中的位置,科幻作家在表现人类渺小的同时也彰显了人类精神的伟大。宇宙中的社会空间以现实空间为基础延伸派生社会关系——宇宙社会学,有道德的人类如何在零道德的宇宙中生存,是科幻作家关注的重点。科幻让人类直视人性中的恶,在了解恶的基础上更快地蜕变成长。第三章:现实空间与可能性空间的互文映射:在建构宇宙空间时,大多数的科幻作家把较多的笔墨用于宇宙空间的描绘,但是韩松把宇宙空间凝结成了日常的空间,实现了现实空间和宇宙空间的互文映射,用日常空间去表现宇宙。本文选取了两个典型的具体空间,“地铁”主要谈及科技对于人的异化、社会规则对人的压制,以及人们集体无意识的速度狂欢等现实问题。“医院”则承接鲁迅再次续写铁屋子的寓言,用现实空间的荒诞去表现宇宙世界,最终却发现现实世界比科幻小说更荒诞更真实。第四章:作家构建宇宙的思维方式:科幻作家如何建构想象世界直接体现出科幻作家的思维方式,从时间与空间的变换交织可以探究作者的历史观——历史偶然性和必然性的倾向;从空间的角度探究科幻作家的二元对立的叙事模式以及不同作家对于日常小空间与宇宙大空间描绘的不同;从科学与文学的双重变奏去探究作家的科学观以及艺术观,从市场与创作关系的角度可以看出科幻小说作家的价值观、金钱观以及对文学理念的坚守。科幻小说在淡化情节之后最终传达给读者的是一种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可能会冲击读者已经建构的原始观念,但是科幻会从更有深度、更加理性的角度更新旧有的思维方式,让更多人以科学的思维去看待世界以及宇宙。第五章:宇宙诗学:本章节把空间诗学扩展到宇宙,从宇宙诗学的角度探究科幻小说所描写的宇宙不仅仅是各个生命体的居住地,而是宇宙意识集中的场域。科幻作家跳出地球的视野,站在更高的地方观照人世,而宇宙视角的这一优势也就决定了科幻文学更倾向于描写大时代大叙事,而这里的大时代大叙事又与纯文学的小时代小叙事形成比对,进一步探究科幻小说对于当代文学的意义。科幻作家与人类所站的角度不同、高度不同,时间跨度不同、看到的事物以及对世界的看法自然不同。科幻作家创造科幻小说的目的是为了告诉人类他所看到的、所思考的,这是一种变相的启蒙,科幻小说以启蒙为目的,以诗意的笔触描写宇宙,让我们体会到科幻作品中的美学意蕴,其中理性的思维是宇宙诗学中最美的,也是科幻小说描写宇宙最高的追求。

廖姗[6](2020)在《21世纪华语影视作品女记者形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1世纪以来,女记者出现在越来越多的影视作品当中。社会大众通过这类影视作品,形成了对女记者的初步认知,也从中借鉴生活与职业的双重“影视经验”。本文探讨2000年至2019年这20年间,华语影视作品中的女记者形象。选取50个样本,结合20世纪的女性电影以及西方女记者电影,进行横向与纵向对比分析。首先,影视作品中女记者的活动范围主要集中在家庭和社会职场。家庭范围中,以母亲、梦中情人这样的“天使”形象为主;职场范围中,以恨与性、功与利杂糅的“魔女”形象为主;当家庭与职场两个空间重合时,女记者形象变得多元,具有人性光芒和反思性。其次,在女记者共同的靓丽表象之下,其深层的女性意识是潮流涌动的。“天使”类型的女记者是“被看的他者”,也是理想中的女记者。与20世纪80年代电影中的女性相比,这一类型女记者有创作上的停滞与倒退;“魔女”类型的女记者,有对于工作权力的争取意识,可以视为一种意识的觉醒。但在争取的过程中,体现出了对父权的趋同与背离,从而产生了一些激进行为;而多元的女记者则更接近女记者自身的理想,正视女性气质,并用女性视角进行多重反思。从理想的女记者到女记者的理想,女记者影视作品逐渐探索出了一个更加多元、更加接近现实的女记者范式。然而,与西方女记者电影对比会发现,女性主体意识模糊是女记者影视作品的核心困境。主要原因在于,大多数女记者始终是菲勒斯中心主义阴霾之下男性创作者的倒影,并且不断被消费;此外,女记者本身也存在着理想与现实、给予与争取之间的意识悖论。如何突破这样的困境,如何引导女记者影视作品朝更为良性的方向进行探索,本文也提出了展望。

周莹[7](2020)在《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闻标题是人们接触新闻的第一窗口。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新闻愈发成为了人们获取新闻信息最便捷快速的渠道。其中,“今日头条”作为当代在线用户数量最多的门户网站,在传播新闻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本文利用爬虫技术抓取了2019年3月至2019年5月的今日头条客户端新闻标题作为研究语料。分别从词汇、语法、修辞、语用等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在词汇方面,统计了今日头条新闻标题中的高频词,分类分析后我们发现标题中名词、动词使用最为广泛。在语法方面,新闻标题主要有单句式、组合式、成分缺省式这三类句型结构,在句类的选择上,以陈述句和疑问句为主。在修辞方面,从标题的词语层面的修辞、辞格层面的修辞这两个部分对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进行探讨。最后,从语用角度结合关联理论具体分析语料,我们发现标题创作是制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一种交际,关键在于激发读者结合语境取得最佳关联。

葛婷婷[8](2019)在《“兰格模式”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研究》文中指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能否结合在一起、怎样将二者有机结合在一起一直以来既是理论界争论不休的焦点问题,同时也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重大实践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所构建的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不存在商品与市场经济的,十月革命胜利后,世界上出现了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无产阶级专政国家——苏俄,当马克思恩格斯描绘的社会主义蓝图由一种社会政治理想转变为苏俄的现实的社会政治制度后,当苏俄探索、实行的与传统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完全不同的制度形式与经济建设模式开始呈现在世人面前时,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运行的可行性问题也因此开始引起一些经济学家的关注与思考。于是,在20世纪30年代爆发了一场关于社会主义能否进行合理的经济核算、市场与社会主义的结合是否存在合理性与可能性的大论战。以米塞斯和哈耶克为代表的一方认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是不可能存在市场经济与合理的经济核算的,即使在理论上说得通,在实践中也不能具有可行性。波兰旅美经济学家奥斯卡·兰格对上述观点进行了反驳,提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兰格模式”市场社会主义理论。“兰格模式”市场社会主义理论是指由波兰经济学家奥斯卡·理沙德·兰格(Oskar Ryszard Lange)创立的以“兰格模式”为核心,并对其不断进行丰富与发展的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该理论模式以社会主义制度与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本前提,假设消费者和劳动者有自由选择权,并设立中央计划局模拟生产资料市场、统筹全国的经济运行与发展。理论模式保留了小私有制,含有真正的消费品和劳动服务的自由竞争市场与模拟出来的生产资料市场,共两套市场机制和由两个市场决定形成的双重价格体制,有中央、企业、个人三个决策主体。兰格首次将市场机制引入到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中,将市场机制从社会制度中抽离出来,将其单纯地视为一种资源配置的方式,冲破了传统上市场与社会主义相互排斥、无法共融的藩篱,提出了与当时社会主义国家普遍实行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全然不同的,新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模式——“兰格模式”市场社会主义理论。“兰格模式”市场社会主义理论在理论上论证了市场与社会主义、计划与市场可以兼容,证明了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为市场社会主义理论与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奠定基础,并且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对传统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一次重大理论突破与创新,对包括中国在内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经济运行与改革都有理论启迪与实践借鉴作用,在整个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兰格模式”市场社会主义理论讨论的核心问题是市场能否与社会主义结合起来、怎样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而这个问题始终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改革的一条主线与核心。纵观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改革的探索历程,其实就是历代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深化对商品经济、市场、市场与计划关系认识的过程。在一代又一代领导集体的接力棒式的薪火相传的积极、持续努力探索之下,中国共产党对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和作用等方面的认知不断深化,终于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市场经济的认识实现了质的飞跃,提出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出决定性作用的历史性论断,同时还要求要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正确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进一步激发和释放出了市场的活力。本文以“兰格模式”市场社会主义理论为研究对象,以从中得出有益于现阶段我国经济转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顺利改革的启示与借鉴为目的,通过六个章节对“兰格模式”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的相关内容进行了全面细致地论述与梳理。第一章为绪论,主要对文章的选题背景、意义和国内外学术界研究的现状、论文框架、研究方法和创新点及不足进行论述。第二章主要介绍了“兰格模式”市场社会主义理论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第三章论述了“兰格模式”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的内涵、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等内容,第四章将“兰格模式”市场社会主义理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进行了比较分析,第五章对“兰格模式”市场社会主义理论进行了辩证客观地评价,第六章在上述几章的基础上,在比较的视野中得出“兰格模式”市场社会主义理论有益于现阶段我国经济转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顺利改革的现实启示与借鉴。作为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发展史中的两颗璀璨明珠,“兰格模式”市场社会主义理论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二者在诸多方面存在着时代的关联性。对“兰格模式”市场社会主义理论进行深入研究与分析,总结理论模式中的正反两方面经验,不仅可以获得很多有益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内涵进一步丰富、发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的宝贵经验与启示,而且对“兰格模式”市场社会主义理论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分析,对于我们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以及正确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当代中国现代化经济体系等方面也有着“他山之石”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毕文绣[9](2019)在《《大师和玛格丽特》中的莫斯科现代神话意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莫斯科建立之日起,与其相关的史实记录不仅见诸于史册,而且存在于诸多民间神话传说之中。俄罗斯人独有的历史与神话合一的神秘主义思维方式,使作家们关注莫斯科民间神话传说,并以莫斯科历史为依托,结合社会发展趋势,创作出了关于莫斯科的种种神话。米哈伊尔·阿法纳西耶维奇·布尔加科夫作为俄罗斯文学史中极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其创作充分发展了莫斯科现代神话主题。尤其在他最后一部小说《大师和玛格丽特》中,作家基于莫斯科历史与社会现实,以其独特的视角诠释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莫斯科的历史和现实生活,并把对人类精神困境的体察与宗教神秘主义相结合,演绎了末世莫斯科“第二巴比伦”神话,反映社会发展进程中所产生的种种问题与矛盾冲突。本文运用神话-原型批评、社会历史文化批评和传记印象主义批评等方法,首先论述了莫斯科现代神话产生的历史过程与文学基础,梳理了俄罗斯文学中的莫斯科形象;其次,从布尔加科夫的宗教神秘主义世界现和作家对果戈理宗教神秘主义传统的继承入手,结合莫斯科现实生活,分析了作家创作中的莫斯科现代神话渊源;最后,以《大师和玛格丽特》为研究对象,阐释了作品中的莫斯科现代神话人物形象的特点和莫斯科现代神话的象征意义,体现了作家的末世情结和对俄罗斯未来精神之路的启示录式期盼。

林方赐[10](2019)在《17世纪末新英格兰地区塞勒姆审巫案及其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塞勒姆审巫案是17世纪新英格兰地区最神秘的事件之一,同时它被认为是新英格兰地区第一起真正的犯罪事件。在这起事件中,人们把几个无聊的小女孩的闲聊和奇怪的指责变成了对无辜者的集体绞刑。在塞勒姆审巫案中,人们在先前形成了既定鉴巫标准的背景下,塞勒姆村的女孩们编造出了人们的幽灵可以害人的谎言以求获得关注度,存在经济冲突的成人们利用了这一谎言肆意控告对自己不利的邻居,对重塑清教权威存在幻想的清教徒们声称魔鬼就在大家身边使人们确认会巫术的人就存在于周围。加之,经历战火的塞勒村的人们急需一个事件缓解心中的焦虑和恐惧,巫术案恰恰在此时发生。在案件发生后,法庭采取的一系列不合理审判标准以及审问程序让判定被控告者是否为巫师变得简单,于是在焦虑的情绪和矛盾重重覆盖下的塞勒姆人们纷纷走上法庭控告对自己不利或是积怨已久的人们。案件如滚雪球般渐渐从塞勒姆村扩散到周围村镇,在1693年案件因为涉及到一些高层人物而不得不结束时,有20多人死于这起冤案中,另有200多人被逮捕或监禁。其后,虽然有部分当事控告者对受害者及其亲属表示道歉,但是仍有一部分拒绝道歉的人们。当事人及其亲属为了恢复在案件中被损害的名誉,也进行了多次上诉。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塞勒姆审巫案使得后世美国司法极为注重和强调程序的正当性,这是审巫案带来的重要影响。

二、新经济,是魔鬼 还是天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经济,是魔鬼 还是天使?(论文提纲范文)

(2)应然的人生:西方乌托邦文学及其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本选题的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 研究内容和创新之处
    四 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一章 乌托邦文学建构与经典化进程
    第一节 从完美的国家到完美的人——乌托邦文学对象的流变
    第二节 前乌托邦时代的思想萌芽到近代乌托邦文学的经典化进程
    第三节 乌托邦文学美学体系政治维度的建构
第二章 乌托邦文学传统的意象建构及其文学意义的生成
    第一节 生态乌托邦
        一 生态审美视角对“手工业复归”趋向的解读
        二 生态女性主义视野中细节描写的叙事功能
    第二节 技术乌托邦
        一 异化理论与机器文明的反思
        二 去商业化的文学想象及其叙述
    第三节 审美乌托邦
        一 道德伦理与乌托邦审美
        二 乌托邦文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美育观
第三章 反乌托邦文学批评的主题及其文化意义
    第一节 极权主义
        一 监视和规训——反乌托邦文学的叙事空间
        二 为谎言狂欢——死亡意象的叙事隐喻
        三 双重颠倒空间里的整体主义批判
    第二节 工具理性
        一 工具理性历史语境的文学叙事
        二 官僚主义社会想象的文化逻辑
    第三节 女性主义
        一 自由劳动叙事中的女权主义理论
        二 女性乌托邦写作实践中的平权诉求
    第四节 空间隔离
        一 乌托邦文学中“墙”的符号学解读
        二 反乌托邦作品中“墙”的复归
        三 后现代乌托邦文学中“墙”的崩塌
第四章 共同体理论视域下后现代乌托邦文学的瓦解与重建
    第一节 乌托邦美学共同体的社会学渊源及内涵变迁
        一 传统乌托邦共同体的社会学理论渊源
        二 后现代与乌托邦美学共同体的构建
    第二节 传统乌托邦文学模式的转迁
        一 全球化浪潮与失业、社会福利和歧视链
        二 全社会确定性与自由主义向往的悖谬
    第三节 怀旧的乌托邦——科幻小说“逆托邦”模型的构建
        一 后现代视域中怀旧病的隐喻
        二 生态诗学与共同体的危机
    第四节 重建乌托邦——新乌托邦文学的特征
        一 新身份认同共同体的建构
        二 美学共同体的生成和分类
第五章 余论:关于乌托邦文学及其理论的再思考
    第一节 反乌托邦文学对乌托邦文学的承继与反叛
    第二节 乌托邦、反乌托邦与现代化
    第三节 后现代语境中的新乌托邦共同体
    第四节 永恒的乌托邦冲动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金斯伯格与反文化运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二、本文的研究价值与意义
    三、本文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一章 反文化运动的前世今生
    第一节 反文化运动的生成崛起
        一、正统美国文化的嬗变
        二、反文化运动产生的背景
    第二节 反文化运动的表现形式
        一、摇滚乐
        二、性革命
        三、吸食毒品
    第三节 反文化运动的历史影响
        一、积极性:推动社会变革
        二、消极性:造成社会痼疾
第二章 “垮掉的一代”运动与金斯伯格反文化意识
    第一节 “垮掉的一代”产生的背景及特征
        一、“垮掉的一代”的产生
        二、“垮掉的一代”的特征
    第二节 金斯伯格的反文化意识
        一、倡导吸毒与性自由
        二、反对战争倡导和平
        三、寻求宗教精神突围
    第三节 金斯伯格反文化思想的形成和影响
        一、金斯伯格反文化思想形成的原因
        二、金斯伯格对“垮掉的一代”的影响
第三章 金斯伯格的创作与宏大叙事的颠覆
    第一节 金斯伯格的创作对宏大叙事内容的消解
        一、对主流意识和价值标准的否定
        二、对霸权主义和政治高压的批判
        三、对传统性道德和生活方式的抗争
    第二节 金斯伯格的创作对宏大叙事艺术的推翻
        一、采用以呼吸为单位的长句
        二、提倡“一切语言皆可以入诗”
        三、为“真实”进行艺术创新
        四、建构“真实”的美学主张
第四章 金斯伯格诗歌形式的自由与叛逆
    第一节 “狂欢化”的语言
        一、谩骂与脏话
        二、讽刺和嘲笑
        三、语言的“舞蹈”
    第二节 碎片与拼贴
        一、碎片化写作
        二、拼贴的方法
    第三节 爵士乐风格
        一、即兴性
        二、吟诵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疫情结束之后,“无接触商业”会凉凉吗?(论文提纲范文)

“无接触经济”中,谁在活跃?
“无接触经济”是伪命题吗?

(5)空间诗学视阈下的中国新生代科幻小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第一章 地球空间隐喻
    第一节 身体原点——生物科技隐喻
    第二节 生态空间——人类中心论的解构
        一 “边缘地带”——生态隐喻
        二 动物园——物种隐喻
    第三节 城市折叠空间——阶层隐喻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可能性空间的建构
    第一节 浩瀚无限的自然空间
    第二节 零道德的社会空间
        一 黑暗森林
        二 共生圈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现实空间与可能性空间的互文映射
    第一节 地铁——“科技反思”
    第二节 医院——“医院社会学”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建构宇宙空间的思维方式
    第一节 时间与空间的变换交织
    第二节 科学与文学的双重变奏
    第三节 市场与创作的双向互动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宇宙诗学
    第一节 大时代的大叙事
    第二节 启蒙的回归
    第三节 科幻的美学意蕴
        一 宇宙的诗意描绘
        二 悲剧的美学
        三 宇宙理性的美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21世纪华语影视作品女记者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女性影视理论研究
        1.2.2 现实女记者研究
        1.2.3 女记者影视作品研究
    1.3 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之处
        1.3.1 研究思路及方法
        1.3.2 研究创新之处
第二章 21世纪华语影视作品中女记者形象的类型
    2.1 顺从的“天使”
        2.1.1 梦中情人
        2.1.2 母性光辉
    2.2 逆转的“魔女”
        2.2.1 恨与性的滋长
        2.2.2 功与利的追逐
    2.3 多元的女性
        2.3.1 人性之光
        2.3.2 反思中的求索
第三章 21世纪华语影视作品中女记者的女性意识呈现
    3.1 理想的女记者:“被看的他者”
        3.1.1 时代的理想女记者
        3.1.2 男性的理想女记者
        3.1.3 女性的理想女记者
    3.2 探索的女记者:女性意识的觉醒与激进
        3.2.1 对父权的趋同
        3.2.2 对父权的背离
    3.3 女记者的理想:女性意识的成长与多元化
        3.3.1 现实的影像化呈现
        3.3.2 正视女性气质
        3.3.3 多元化发展
第四章 21世纪华语影视作品女记者女性形象的成因及展望
    4.1 男性创作者的倒影
        4.1.1 强势的菲勒斯中心主义
        4.1.2 被消费的女记者
    4.2 女性意识的悖论
        4.2.1 理想与现实的悖论
        4.2.2 给予与争取的悖论
    4.3 女记者影视作品的展望
        4.3.1 试错与监督下的意识形成
        4.3.2 建立行业制度保障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7)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现状与意义
        1.3.1 研究现状
        1.3.2 研究意义
    1.4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1.4.1 理论基础
        1.4.2 研究方法
    1.5 语料来源
        1.5.1 建立小型语料库
        1.5.2 依据爬虫程序,滚动抓取标题
        1.5.3 标题信息处理
第二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汇语法特点
    2.1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频特点
        2.1.1 词频统计
        2.1.2 词频分布分析
    2.2 标题词汇的语义特点
第三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法特点
    3.1 句法结构形式
        3.1.1 单句式结构
        3.1.2 组合式结构
        3.1.3 成分缺省结构
    3.2 句类特点
        3.2.1 陈述句标题
        3.2.2 疑问句标题
        3.2.3 感叹句标题
        3.2.4 祈使句标题
第四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
    4.1 引言
    4.2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
        4.2.1 词语修辞
        4.2.2 辞格修辞
第五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用特点
    5.1 关联理论与网络新闻标题
    5.2 网络新闻标题的“明示—推理”交际
        5.2.1 明示行为
        5.2.2 推理过程
    5.3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境效应
        5.3.1 认知语境假设
        5.3.2 语境效果
    5.4 网络新闻标题的最佳关联
第六章 结语
    6.1 主要研究过程和结论
    6.2 创新之处与不足
    6.3 后续研究的设想
参考文献
附录

(8)“兰格模式”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与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兰格模式”市场社会主义理论产生的历史条件
    2.1 “兰格模式”市场社会主义理论产生的现实背景
        2.1.1 俄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2.1.2 1929-1933 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发生
        2.1.3 社会主义经济可行性大论战的爆发
        2.1.4 兰格个人的成长经历
    2.2 “兰格模式”市场社会主义理论形成的理论溯源
        2.2.1 马克思恩格斯的商品经济理论
        2.2.2 瓦尔拉斯一般均衡论
        2.2.3 帕累托最优理论
        2.2.4 考茨基社会主义货币思想
        2.2.5 巴罗内“试错法”
第3章 “兰格模式”市场社会主义理论概述
    3.1 “兰格模式”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的内涵界定
        3.1.1 “兰格模式”的内涵
        3.1.2 “兰格模式”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的内涵
    3.2 “兰格模式”市场社会主义理论内容概观
        3.2.1 “兰格模式”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的逻辑前提
        3.2.2 “兰格模式”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
        3.2.3 “兰格模式”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的完善与发展
    3.3 “兰格模式”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特征
        3.3.1 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的多元化所有制形式
        3.3.2 用计划模拟市场
        3.3.3 具有明显的竞争性
第4章 “兰格模式”市场社会主义理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对比分析
    4.1 “兰格模式”社会主义市场理论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比较
        4.1.1 产生背景与理论基础的比较
        4.1.2 主要内容与形成过程的比较
        4.1.3 基本特征的比较
    4.2 “兰格模式”市场社会主义理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时代关联
        4.2.1 二者都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思想
        4.2.2 二者都具有相同的社会主义理念
        4.2.3 二者都肯定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的兼容性
        4.2.4 二者都极具突破性与创新性
    4.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对“兰格模式”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的超越.
        4.3.1 理论来源的超越
        4.3.2 市场地位认知的超越
        4.3.3 政府职能与作用定位的超越
        4.3.4 科学性与实践性的超越
第5章 “兰格模式”市场社会主义理论评析
    5.1 “兰格模式”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论价值
        5.1.1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5.1.2 论证了市场与社会主义、计划与市场可以兼容
        5.1.3 论证了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
        5.1.4 为市场社会主义理论与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奠定理论基础
    5.2 “兰格模式”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的实践意义
        5.2.1 对社会主义经济的运行与改革实践具有启迪意义
        5.2.2 对后世学者的理论研究有借鉴与启发作用
        5.2.3 为社会主义经济研究提供全新的方法与思路
    5.3 “兰格模式”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的局限性
        5.3.1 理论模式本身存在缺陷
        5.3.2 未能完全脱离计划经济总框架
        5.3.3 现实可行性与实践性不强
第6章 “兰格模式”市场社会主义理论对中国的现实启示
    6.1 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6.1.1 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地位
        6.1.2 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指导地位
        6.1.3 在实践中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6.1.4 在创新与发展中推动马克思主义实现新的理论飞跃
    6.2 培育和完善现代化市场体系
        6.2.1 完善、发展和创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6.2.2 进一步强化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6.2.3 完善市场竞争与价格决定机制
        6.2.4 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
    6.3 推动创新型宏观调控体系的建立
        6.3.1 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6.3.2 深化机构与行政体制改革
        6.3.3 创新行政管理方式
        6.3.4 增强政府公信力与执行力
    6.4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6.4.1 强化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6.4.2 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6.4.3 构建完备的人才培养管理体系
        6.4.4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6.5 深入推进分配制度改革
        6.5.1 坚持共享发展和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理念
        6.5.2 正确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6.5.3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6.5.4 建立完备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9)《大师和玛格丽特》中的莫斯科现代神话意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本课题研究的学术背景及理论与实际意义
        1.1.1 本课题研究的学术背景
        1.1.2 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1.2 本课题研究的国内外现状
        1.2.1 本课题研究的国外现状
        1.2.2 本课题研究的国内现状
    1.3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莫斯科现代神话产生的历史与文学基础
    2.1 历史与神话传说交融的莫斯科
    2.2 俄罗斯文学中的莫斯科形象
    本章小结
第3章 布尔加科夫创作中的莫斯科现代神话渊源
    3.1 布尔加科夫的宗教神秘主义世界观
    3.2 布尔加科夫创作中的果戈理传统
    3.3 布尔加科夫在莫斯科的生活与创作
    本章小结
第4章 莫斯科:末世“第二巴比伦”神话
    4.1 莫斯科现代神话人物
        4.1.1 沃兰德:欲取代上帝的魔鬼形象
        4.1.2 玛格丽特:神性与魔性合一的女性形象
    4.2 莫斯科现代神话故事
        4.2.1 “新巴比伦”神话:末世与新生
        4.2.2 莫斯科大洪水神话:善恶之争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例证来源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10)17世纪末新英格兰地区塞勒姆审巫案及其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塞勒姆审巫案前新英格兰地区的巫术认知
    第一节 1692年前新英格兰地区的巫术案
    第二节 1692 年前新英格兰地区对于巫师的判定
第二章 1692 年马萨诸塞殖民地塞勒姆审巫案
    第一节 “中巫”女孩的奇怪症状与对蒂图巴的指控
    第二节 巫术案的扩大化
    第三节 塞勒姆审巫案的结束
第三章 塞勒姆审巫案发生与扩大的内部原因
    第一节 营造虚假异常氛围的女孩
    第二节 处在经济纠纷中的成年人
    第三节 意图重塑权威的清教徒
第四章 塞勒姆审巫案发生与扩大的外部原因
    第一节 不合理的巫师鉴别标准
    第二节 长期政治紧张的局势
    第三节 司法审讯的混乱
第五章 塞勒姆审巫案的影响
    第一节 塞勒姆审巫案给案件当事人及其亲人造成的影响
    第二节 塞勒姆审巫案促进了美国司法程序的规范化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新经济,是魔鬼 还是天使?(论文参考文献)

  • [1]怪诞:布尔加科夫小说的审美形态研究[D]. 王文娴. 内蒙古民族大学, 2021
  • [2]应然的人生:西方乌托邦文学及其理论研究[D]. 蔡青辰. 浙江大学, 2021(02)
  • [3]金斯伯格与反文化运动[D]. 李颖娜. 黑龙江大学, 2020(03)
  • [4]疫情结束之后,“无接触商业”会凉凉吗?[J]. 马小军. 全球商业经典, 2020(06)
  • [5]空间诗学视阈下的中国新生代科幻小说研究[D]. 寻若楠.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6]21世纪华语影视作品女记者形象研究[D]. 廖姗. 湖南工业大学, 2020(02)
  • [7]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D]. 周莹.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8]“兰格模式”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研究[D]. 葛婷婷. 吉林大学, 2019(02)
  • [9]《大师和玛格丽特》中的莫斯科现代神话意蕴[D]. 毕文绣.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2)
  • [10]17世纪末新英格兰地区塞勒姆审巫案及其影响研究[D]. 林方赐.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0)

标签:;  ;  ;  ;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