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合同制推进企业物流工作社会化

以合同制推进企业物流工作社会化

一、以承包制推动企业后勤工作社会化(论文文献综述)

李静[1](2018)在《民办高校后勤服务外包问题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成为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虽然早在1999年,国务院就总结认为,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取得了一系列不错的成绩,高校后勤部门也由行政型向社会经济型转变,产生了一批综合实力较强、专注于高校后勤服务市场的社会企业。但因为改革思想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后勤管理机制未能完全转型、政府在改革过程中未能充分发挥其作用、以及外部环境及高校自身的缺陷等使得我国民办高校并未进行彻底性的后勤改革。因此,如何促进民办高校后勤平稳发展,探索一条适合我国各民办高校后勤服务外包改革的道路是当下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运用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和系统科学方法,在对民办高校后勤服务外包相关研究文献梳理的基础上,界定了后勤服务、服务外包等概念,分析总结了国外发达国家高校后勤服务外包成功的案例和国内有关专家对民办高校后勤服务外包的研究成果,对国内外相关高校后勤服务外包改革进行比较分析,探讨了民办高校后勤服务外包存在问题,剖析了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从政府、学校两个维度提出了提升我国民办高校后勤服务外包的对策建议。最后以湖南涉外经济学院为案例,阐述了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后勤服务外包的现状以及其后勤服务外包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系统性总结了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后勤服务外包的经验与启示。

魏巍[2](2014)在《兵团农机经营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物质基础和主要标志,而农机经营是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核心问题。兵团目前正处在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实现农业机械化尤为重要。兵团是“党政军企”合一的特殊组织,在其特殊的体制背景下,兵团农机经营模式与其他地区有着明显的不同。其核心问题是采用何种经营模式来发展农业机械化,进一步优化农机资源配置,提高农机利用效率,推进兵团农业现代化进程。本文以此为研究出发点,结构安排如下:首先是基本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基础。主要对农业机械、农机经营、模式以及农业机械经营模式等基本概念进行界定,并提出了本文研究的主要理论依据,主要有分工与专业化理论、交易费用理论、产权理论、制度变迁理论。第二是兵团农业机械化概况。介绍了兵团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历程,进而构建兵团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兵团农业机械化水平进行了测度。第三是兵团农机经营模式的变迁。通过对兵团农机经营模式变迁的剖析,分析兵团农机经营模式是怎么来的,并对兵团农机经营模式变迁作出经济学解释,试图探究兵团农机经营模式变迁的一般规律。第四是兵团农机经营模式的分类描述与效率分析。本章在对兵团农机经营模式分类的基础,对各种模式的现状进行了描述,并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分别测算了兵团与新疆地方农机经营模式、农机对外经营模式、农机户经营模式的技术效率,并通过比较定性分析兵团农机自购自用模式以及农机服务公司模式的技术效率。第五是兵团农机经营模式的缺陷与制度成因。本章归纳总结兵团农机经营模式存在的缺陷,并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最后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来剖析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第六是农机经营模式的经验借鉴。主要对农业机械化发达的美国、法国、日本、黑龙江等四个经济体农机经营模式进行考察,总结其一般性的规律,提出对兵团农机经营模式的借鉴经验。第七是兵团农机经营模式的优化与创新。结合兵团农机经营的实际,提出兵团农机经营模式优化与创新的整体思路、原则及动力,对兵团农机经营的现有三种模式进行分类优化,并提出新的兵团农机经营模式——农机股份合作制模式。第八是兵团农机经营模式优化与创新的保障措施。通过研究,得到如下研究结论:1.兵团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较高,但农业机械化综合效益水平较低。本文通过构建兵团农业机械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选取2001—2010年的样本数据,对兵团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兵团农业机械化水平逐年上升,从2001年的50.56%上升至2010年的83.32%。但是二级指标中的农业机械化综合效益水平偏低,其主要原因是百元农机原值纯收入与千瓦动力农机作业收入水平有待提高,说明兵团农机经营模式存在着一定的问题。2.兵团农机经营模式变迁的诱因是兵团农业经营体制改革。兵团农机经营模式变迁的主要方式为强制性变迁。兵团农机经营模式制度变迁的实质是兵团、团场、农机经营主体和农户之间的利益再分配过程。3.兵团农机经营模式分为自购自用模式、农机户模式(包含农机联户模式)、农机服务公司模式,其中农机户模式与农机服务公司模式又可以合称为对外经营模式。在对外经营模式中,根据行政力量与市场力量在推动农机经营中的作用强弱的不同,将农机对外经营模式分为行政推动型模式和市场推动型模式,兵团农机对外经营模式属于行政推动型模式,地方农机对外经营模式属于市场推动型模式。4.在兵团农机经营模式技术效率与新疆地方对比中,兵团规模化经营且农业基础设施完善等原因导致兵团农机经营模式的整体技术效率高于新疆地方,但是兵团农机对外经营模式包括农机户经营模式的技术效率都低于新疆地方,说明兵团行政推动型的农机对外经营模式存在一定的缺陷。通过兵团农机经营模式的比较发现,农机自购自用模式的技术效率高于农机对外经营模式,在兵团农机对外经营模式中,农机户经营模式的技术效率要高于农机服务公司模式。这同时也印证了农业要以农户经营为主体的结论。但是农机服务公司和其他农机经营组织也是不可或缺的,在提高农机利用效率方面有其存在的必要性,是农机经营模式的有益补充。5.兵团农机经营模式的优化与创新。兵团农机自购自用模式优化主要是进一步扩大农地经营规模;农机户经营模式优化是逐步减少团场对农机产权的限制,在加强农机宏观调控的前提下走市场化道路;农机服务公司模式优化是逐渐退出行政性垄断,完善公司治理机构,向民营化发展。农机股份合作制公司模式是兵团今后要重点发展的农机经营模式。

陈斌[3](2011)在《区域医疗协同管理模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系统分析区域医疗协同内涵,评估区域医疗协同现状,探索医疗协同影响因素,揭示网络协同缺陷根源;创建区域医疗协同的管理框架模型;建立促进区域医疗协同持续改进的政策群。研究方法本研究以文献研究、规范分析为主,辅以实证研究,以定性研究为主,辅以定量分析研究,在对协同功能要素充分解析的基础上,运用综合性研究系统的重要范式:系统-结构-功能分析方法,从传递系统功能分工协作、组织分化整合的角度考查,围绕政策问题,探讨建立综合性的协同管理模型。数据主要有三种来源:一是武汉地区与武汉协和医院集团现场调查得来的数据与资料;二是从我国和武汉地区卫生年鉴抽提的数据,对数据主要采用描述性的分析方法;三是对收集的相关调查报告进行二次分析。研究结果(1)区域医疗服务协同网络的协同功能按要素可分为服务一体化、管理一体化和卫生信息化等内容,协同网络管理体制、卫生保健筹资制度、补偿与支付方式等因素不但深刻影响着区域医疗医疗协同网络的分化、分工与整合,同时也对协同功能的发挥产生重要影响;(2)区域医疗服务协同网络的组织模式和网络的协同功能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区域医疗服务协同网络结构与功能的关系;(3)网络的协同模式主要有托管、并购、对口支援(协议模式),其中托管、直接开办对提升医院与社区之间协同功能效果相对明显。研究结论虽然都存在改善卫生保健服务,提高服务的效率、效果的迫切需要,但和OECD等高收入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医疗服务传递系统存在明显的区域化与组织化不足的缺陷,区域医疗协同建设的不足是我国新一轮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必须面对和克服的难题。我国区域医疗协同功能方面主要存在以下不足:(1)我国医疗服务主要以单一机构提供为主,协同性较差,存在连续性障碍;(2)由于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差距,使医疗服务组织难于形成有效的管理协同;(3)我国卫生信息化程度较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明显,无法给予区域医疗服务协同和管理协同有力支持。协同功能发挥不畅主要受以下宏观卫生政策因素影响:(1)我国现行的医疗卫生管理体制限制了区域医疗协同网络化组织和功能分化整合的探索:高度集中的财权使地方政府普遍缺乏提高和改善保健提供的资金支持,高度分敞的事权既不利于有效管理,形成合力,又难于追责;(2)我国卫生保健筹资主要以个人自费为主,医疗保险筹资水平不高,保障力度较低和医保管理的高度分散,从而不能覆盖参保者的大部分医疗费用,其作为第三方购买者控制费用的机制也无从运作,也不能利用补偿杠杆推动医疗机构进行有效的分化分工,没能利用成本控制手段促进医疗机构整合,没能建立守门人制度和严格的社区首诊制引导民众合理消费;(3)我国目前交叉补贴的补偿制度和按项目付费制度为医疗机构提供了拼规模、拼设备、拼高新技术的激励机制,从而抑制了机构间的分工合作。微观影响因素主要有:(1)学科因素;(2)患者流:(3)机构水平和能力的差异;(4)网络治理制度与治理结构。建议我国区域医疗协同的长期目标是促进服务提供主体从单一机构转变为区域整体,医疗机构的经营方式从抢地盘转向服务地域,低效资源向资源优化配置、高效利用转变。这些目标的达成有赖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的成功,并且还需保健制度改变支付方式与补偿内容,从而提供有效激励促进医疗机构加快分工、分化与整合的步伐。不过,短期内,仍可以从以下方面加强区域医疗网络的协同:(1)在优先保证公共卫生的前提下,以医院托管社区的模式整合医疗资源,以点组线,以线促而的方式分步骤促进医疗机构整合,形成从基层到高度专业化的专科紧密协作的集团化的区域网络,以法人化促进医疗集团管理的自主化,使医院的功能调整与基层机构的发展同步进行;(2)通过托管、培训等方式,加强医院对基层的扶持力度,促进医院与基层服务与管理的一体化,加快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增加居民对其信任感和认可度;(3)促进医疗服务中间体的分化,如康复医院、临终医院、长期护理中心等;(4)通过组织各种专科学会制定相关标准和提高培训力度,促进诊疗技术和服务流程规范化;(5)通过重大疾病策略、重点人群策略(如针对困难群体的惠民医院和针对老年人的长期护理)、重点项目策略(如基本技能训练、区域医疗信息协同网络建设)等增加卫生领域从项目计划、投资到绩效考核的协同性和提高服务提供的协同能力;(6)加快医疗机构改革步伐和政府职能的转变,落实医疗机构经营管理权,促进医疗服务的外部监管与内部控制职能的合理分配,加强医疗服务一体化的管理协同能力。创新(1)理论创新国内外对于医疗服务协同网络的研究主要局限于单一功能的研究,如服务连续性、信息协同、管理协同,或者限于单一机构或网络的单一层面。通过吸收产业集群的组织理论,制度经济学企业理论,本研究从协同网络组织模式和协同功能出发,系统研究了区域服务网络协同功能的构成和宏观、微观影响因素,增加了服务网络研究的系统性和综合性,并提出了相应的我国区域医疗服务网络协同功能管理模型,对实践具有理论指导意义。(2)方法创新从区域医疗服务协同网络结构-功能出发,不但加深了对卫生资源的认识,增加了研究的全面性和综合性,而且吸收了国外在医疗服务系统协同功能与组织集群方面的研究成果,既结合我国实际,也扩大了协同功能的内涵和意义,有利于阐明医疗服务网络协同功能和相互影响关系,也更有利于管理模型的建立。

李益生[4](2008)在《高校后勤社会化财务管理目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90年代中后期,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全面推行,后勤改革不断深入,逐步实现后勤实体与学校的剥离。目前,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在取得了许多成效的同时,也步入了攻坚克难时期。后勤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财务管理、人事、分配等许多深层次问题和难点问题逐步显现出来,导致改革步伐放慢,进一步的市场化运作受阻,改革风险增大。就全国而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还远未完成,后勤实体的财务管理还处于过渡阶段,还没有真正成为自立经营、独立核算、产权明晰的现代企业实体。本文正是基于此背景下对高校后勤社会化财务管理目标进行研究的。本文主要运用文献查阅法、系统分析法、实地调查法等方法对研究所涉及的有关问题进行了分析和阐述。借鉴产权理论、契约论和委托—代理理论,通过对高校后勤实体的产权关系进行分析,指出了授权经营是后勤实体产权改革的最佳模式选择,后勤实体各利益相关者之间是一个契约关系的共同体,实体内部存在多层委托代理关系。对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理论中目前比较流行的几种观点进行了评述,指出了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最佳选择就是权衡相关者利益最大化。在具体对后勤实体财务管理目标进行研究过程中,本文运用时段递进的形式对高校后勤财务管理改革的历程进行了简明的回顾,阐述了启蒙探索时期(1985—1998)、快速推进时期(1999-2003)、攻坚克难时期(2004-2008)的财务管理模式,并对这几个时期的特点进行了总结。着重分析了目前后勤实体财务管理目标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财务管理目标不明确,没有以相关者利益最大化作为后勤实体的财务管理目标;财务管理目标体系不健全、指标构建不合理,尤其没有将反映顾客满意度指标纳入财务管理目标考核之列,不能真实完整反映后勤实体的经营状况。在对高校后勤实体财务管理目标主要问题的成因分析中,明确指出高校与后勤实体之间产权不明晰是制约后勤社会化的关键因素;后勤实体的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实体内部现采用企业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双重模式进行会计核算,缺乏有效的成本控制制度,财务人员的总体素质不高是高校后勤实体财务管理中的积垢,并对由这些问题所引发的一系列现象进行了归类和分析。本文用较大篇幅对高校后勤社会化财务管理目标的构建进行了探讨,在遵循财务管理目标原则的基础之上,对后勤实体财务管理目标进行了分析,指出相关者利益最大化是高校后勤实体财务管理目标的最佳目标选择。本文对实现后勤实体财务管理目标的制度安排也进行了较全面的阐述,强调要明晰产权、建立健全相关者利益考核机制、建立健全后勤实体的财务管理体制、建立健全成本费用核算机制、建立科学的内部激励和约束机制。在合理的制度安排前提下,确立了高校后勤实体的财务管理目标是由实体的经营能力、发展能力、履行社会责任的能力、顾客满意度四类目标构成,并对各类目标涉及的具体指标进行了详细分析。本研究采用沃尔比重法对构建的高校后勤实体的财务管理目标进行评价,在评价过程中,详细说明了如何进行指标的选择、权重的分配、指标标准值的确定,并通过对重庆某高校后勤集团财务管理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案例分析,对确定的目标评价体系进行了验证,表明其有较强的可操作性。通过对高校后勤实体财务管理目标的研究,由此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目前高校后勤社会化存在诸多问题的原因在于高校与后勤实体之间产权不明晰,导致改革受阻;(2)高校后勤社会化应具有公益性、服务性、微利性三重属性,经营目标既要注重经济效益,更要注重社会效益,满足师生生活所需;(3)高校后勤实体的财务管理目标为相关者利益最大化:(4)指出了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目标指标体系有别于一般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指标,后勤实体的财务管理目标指标体系主要由实体的经营能力、发展能力、履行社会责任的能力、顾客满意度四个方面的指标构成,尤其是将满意度纳入了财务管理目标的范畴,这是对一般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指标的一种突破。最后还指出了研究的不足及将来努力的方向。

余浩科[5](2008)在《地质调查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地质工作是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先行和基础,贯穿于经济建设的全过程,服务于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新中国成立以来,地质工作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取得显着成就,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当前,地质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存在体制不顺、活力不足、投入不够、功能不强和人才缺乏等问题。地质调查工作在整个地质工作中居于基础地位,加强战略研究是实现地质调查工作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次研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遵循规律、符合国情、定位准确、内外统筹、措施明确”原则,从国内外对比总结地质调查工作的基本规律出发,进而对我国地质调查工作的定位、发展方向以及队伍规模进行研究。本次研究获得的主要观点如下:1、地质调查工作的基本任务是采集、处理和发布地学基础信息和数据,为政府和全社会服务。地质调查是提供公共产品,必须由政府出资,产品提供社会使用。2、中国地质调查局应该具有一般公益性地质调查机构的特质,即应是地学研究和信息机构,为政府管理与决策、社会经济发展和公众需求,提供及时、公正、可靠的地学信息。地质调查工作属于第三产业,属服务业。因此,创建服务型地调局是中国地质调查局的建设方向。3、地质调查工作要实施基础地质调查优先战略,体现基础地质工作的超前性,树立从长计议、不断积累意识;实施境外调查战略,树立全球视野,服务于我国企业“走出去”矿产勘查;实施科技创新战略,把推动自主创新、解决地质调查关键问题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核心地位;实施地质调查服务战略,以提供基础地学数据为基础,以综合集成加工转化为重点,以服务政府决策和社会公众为目标;实施地质调查信息化战略,以地质调查全程信息化带动地质工作现代化。4、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公益性地质调查工作应该与商业性地质工作分开运行。公益性地质调查工作包括中央和地方两部分,需要纳入各自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根据我国目前经济社会发展对国家地质工作需求,中国地质调查局队伍总规模以1.5万人为宜。5、地质调查工作必须以需求为导向,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做好资源基础、环境基础、工程基础的支撑,更加紧密地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结合,更加主动地为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

张秦洛[6](2005)在《企业集团发展与现代企业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企业集团发展与现代企业制度的关系问题是构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它不仅关系到企业集团的发展,同时,也是企业集团发展的制约或促进因素。任何企业集团的发展都离不开企业制度的支撑,一个好的、有效的、合理的企业制度必然能促进企业集团的发展,而企业集团的发展又影响到企业制度的进一步完善。研究企业集团发展与现代企业制度间的重大关系问题,就是要从企业集团发展的高度讨论现代企业制度对企业集团发展的贡献,就是要从现代企业制度的角度研究企业集团的发展,通过融合发现我国企业集团发展的黄金之路。基于此,一方面,从现代企业制度的特性、组织形式、制度构成包括产权制度、法人治理和企业制度以及发展历程层面上,讨论现代企业制度的中国化进程及其对我国企业集团的发展影响;另一方面,从企业集团的发展沿革、基本特征、企业及企业集团的生命周期理论层面上,分析企业集团发展的中国现状及其现代企业制度需求,构架企业集团发展与现代企业制度关系。说明现代企业制度的产权理论、治理结构理论和企业管理制度在不断地发展和升级,而企业集团的发展又丰富了它的发展历程,推动了它的升级和跨越。最后,通过对中铁电气化局集团的发展与现代企业制度构建实践,阐明企业集团发展与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艰巨性、发展性、创新性和长期性.并结合中铁电气化局集团企业改革的实践进行实证分析。

江文清[7](2004)在《高校国有资产经营管理论》文中研究表明我国高校的国有资产是指国家、地方政府或有关部门对高等院校的各种形式投资以及高校自身发展积累所形成的资产,是整个社会国有资产积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高等教育主要由国家、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投资,并由其归口管理,拥有国有资产的所有权和管理权,而各高校拥有占用使用权。在高等教育体制改革进程中,高等教育的发展呈现投资主体多元化,部分高等教育活动市场化的趋势,结果是相当部分高校国有资产将进入市场化经营管理,并在经营管理中实现保值增值。但高等教育在我国作为“准公共产品”,这决定了高校国有资产不全是经营性的,相当大部分国有资产只能是非经营性的,高校国有资产经营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学、科研的发展和办学的经济效益。而高校对国有资产的管理历来是一个薄弱环节,国有资产流失现象较严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高校国有资产流失的形式和途径还有可能增多,流失速度也可能加快,如不及时采取措施制止,将会给国家、高校造成更大的损失。 虽然,有关我国高校国有资产经营与管理的文章时有见诸报刊,但其数量之少和研究领域之窄是有目共睹的,且多为工作经验交流之文章,时至今日没有多少知名学者对其进行全面的理论研究,也未有系统性的成果发表。我国加入WTO后,国外高等教育的进入,我国高校国有资产的经营与管理问题将会越来越重要和突出,亟待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高校国有资产经营管理的模式和体制,理顺国家、高校、校企、教职工四者之间的关系,明确国有资产的性质和经营管理的范围,实现保值和增值,以保证高校既要发挥教育的基础性作用,又要结合社会需要,发挥应有的经济效应。面对新形势的要求,需加强对我国高校国有资产的经营管理进行深入系统性的研究。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本论文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历史的观点、改革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来研究问题,采用以实证性社会调查为收集资料的基本手段,通过历史分析和逻辑分析、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宏观研究与微观分析、定性研究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新形势下的高校国有资产的经营管理进行了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的综合分析,使研究的成果更加科学合理。 本论文首先对作为整个论文研究高校国有资产经营管理的基本理论进行了分析,同时分析了高等教育的准公共产品的属性、高校国有资产的内涵界定、高校国有资产的特征、高校国有资产的种类、高校国有资产的形成途径等。其次,论文研究了我国高校国有资产经营管理的历史沿革、管理体制的现状、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以及高校国有资产产权存在的问题和权属的管理。再其次,分别研究了高校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经营与管理,着重研究了高校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管理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高校经营性国有资产流失的途径、高校经营性国有资产经营管理架构和模式设计以及高校经营性国有资产经营管理的考核和评价。接着,研究了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管理,重点研究了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流失的途径、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经营管理的目标模式、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经营管理评价和考核等问题,并对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实行有偿使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紧接着,分析了高校国有资产“非转经”问题,其中包括“非转经”的主要方式、“非转经”存在的问题、“非转经”的治理。接下来,在高校非经营性资产和经营性资产的研究之外,作为高校国有资产经营管理的重要问题—土地问题和后勤问题,作了专题研究,在高校土地的管理和经营一章中,主要对高校土地的概念及使用权特性、高校土地使用现状、高校土地使用权在资产核算中存在的问题、新形势下高校土地的管理和运营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在高校后勤社会化与国有资产管理一章中,研究了高校后勤社会化与国有资产管理的关系,着重研究了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主要内容、高校后勤社会化与国有资产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高校后勤社会化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创新。最后,也是本论文的重点和核心之所在,论文特别用了大量的篇幅针对前面各章节研究分析问题的现状、成因和研究的对策思路等,为达到高校国有资产经营与管理的保值增值的目标,作出了相应的制度安排,主要是高校国有资产运营管理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体制的创新,提出了高校国有资产经营与管理体制的基本框架和高校内部国有资产经营管理的组织架构,明确了各部门的职责;建立了分类管理高校国有资产的制度;高校经营性国有资产按现代企业制度进行运营管理;规范和加强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的制度安排;重视高校国有资产“非转经”问题和高校土地问题的制度安排:深化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的创新改革;以及高校国有资产经营管理绩效评估体系的构建等。 本论文与高校国有资产经营管理的相关同类型研究成果比较,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新的探索并建立了自己的独立见解: 1.首次对高校国有资产经营与管理有关问题进行了较系统的归纳和研?

郭朝东,余亚光[8](2002)在《略论高校后勤实体现代企业制度的创建》文中认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实现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必然要求。高校后勤实体应以落实法人财产权、实行公司制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和进行劳动、分配、财务制度改革为重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实践中要注意正确处理五个方面的关系。

周田君[9](2002)在《高校后勤企业(集团)产权制度改革与管理创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 ,尤其是后勤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是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项重大、复杂而艰巨的改革 ,涉及到方方面面 ;要切实转变后勤企业运行机制 ,提高其经济和社会效益 ,必须建立后勤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与管理创新的良性互动机制

卢海元[10](2002)在《实物换保障:完善城镇化机制的政策选择》文中提出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的基本确立,我国城镇化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农民进城面临的障碍已经主要不是体制和政策障碍,而是门槛过高、农民城镇化能力过低的经济障碍。这种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决定了实施城镇化战略的主要任务是要提高农民对城镇化的有效需求,决定了城镇化的主要措施是要为农民提供社会保障,将其逐步纳入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并对进城农民实施特殊的社会保险援助,从制度上保障城镇化健康有序地发展。否则,扩大和创造内需,动员国内即期和潜在有效需求,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和持久的动力,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政策目标就难以实现。 本文根据城镇化理论研究背景的上述重大变化和城镇化机制缺失的现状,有针对性地提出论证了实物换保障是完善城镇化机制政策选择的理论假设,探索了深入研究城镇化机制理论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同时,重点围绕完善城镇化机制,在逻辑分析和经验验证一致的基础上,提出完善城镇化机制必须从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入手,以实物换保障的方式完善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并论证了实物换保障的现实可行性。 全文共分十三章,分别对城镇化机制理论、完善城镇化机制的对策和实物换保障的运行模式展开了具体论述。 第一章主要阐述了城镇化机制、城镇化制度平台,城镇化核心制度等基本概念,重点研究了城镇化机制的基本理论。同时,针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是我国城镇化机制缺失的根本原因,提出完善城镇化机制必须从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入手,完善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实物换保障是完善城镇化机制政策选择的理论假设。 第二章主要考察了发达国家完善城镇化机制的历史,重点探索了发达国家完善城镇化机制的充分必要条件、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分析了发达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原因及其对完善城镇化机制的重要作用。历史考察所获得的重要启示,为研究如何完善中国城镇化机制提供了一个参照系。 第三章主要研究了中国计划经济条件下以计划为资源配置手段、以工业化为中心,服务于优先、快速发展重工业的独特的城镇化机制,并揭示出这一城镇化机制运行的规律是城镇化水平的最低化、滞后化。这是中国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的深层原因和内在机理。 第四章主要研究了改革开放进程中城镇化机制的转型和城镇化机制缺失的原因。其中农村土地保障的落后性和城镇社会保障制度的封闭性是城镇化机制缺失的两大制度根源.同时还分析了城镇化机制缺失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造成的深远影响。 第五章主要阐述了完善城镇化机制必须实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先行的基本思路。只有突破了社会保障制度的瓶颈,其它城镇化条件就会加快成熟。同时,根据中国国情,提出了社会保障制度创新重在农村的原则,指出只有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健全起来,农民的双向退出机制才能建立和健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扩大规模经营,加快城镇化,才有制度保证。 第六章主要论述了通过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来完善城镇化机制的可行性。中外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比较研究表明,目前中国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条件都己基本成熟,应不失时机地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 第七章主要阐述了实物换保障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基本思路。实物换保障是以产品换保障为核心、相对独立的、有别于城镇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物换保障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体现在它是适合农民需求、不受资源约柬、制度建设成本最小、可以替代土地保障的政策选择,是加快城镇化步伐的制度保障,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农村杜会保障制度的政策选择。 第八章主要阐述了产品换保障的具体构想及其必要性和可行性。产品换保降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它是应对wTO、提高农业保护政策效率的政策创新,是能同时解决农业发展、农民保护和养老等问题的政策选择。产品换保障可行性主要体现在实施该计划的条件基本成熟,只要对实施方式和现行政策进行徽调,只要增添政府和有关机构的产品换保障职能就能变为观实。 第九章首先对事关产品换保障正常运行的法律关系依法进行了设计;包括产品换保障的法律关系,产品换保障权利的构造,产品换保障权利的保护,产品换保降义务的构造等内容。其中,特别对产品换保陌中特殊的法津关系进行了规范,以确保产品换保障关系各方权利与义务的实现。 第十章主要论述了产品换保陌服务机构构建的现实基础、基本思路和具体方式,重点对如何将国有粮食企业改造为产品换保障服务机构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方式方法进行了研究,从产品换保降运行的角度进一步论证了实物换保障的司行性。 第十一章进一步对产品换保障价格的确定,产品换保障资金的运行,产品换保障基金的设立和监管等内容进行了设计。同时,阐述了产品换保障对农村经济社会转型、对国家粮食政策的战略性调整所可能产生的多重积极影响和创新效应,揭示了产品换保障成功运行的内在机理。 第十二章主要阐述了以双轨

二、以承包制推动企业后勤工作社会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以承包制推动企业后勤工作社会化(论文提纲范文)

(1)民办高校后勤服务外包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动态
        1.2.2 国外研究动态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民办高校后勤服务外包的一般理论
    2.1 后勤服务外包
        2.1.1 后勤服务的界定
        2.1.2 高校后勤服务外包的概念和原则
    2.2 民办高校后勤服务外包的要素分析
        2.2.1 民办高校后勤服务的主体
        2.2.2 民办高校后勤服务的决策
        2.2.3 民办高校后勤服务的流程
        2.2.4 民办高校后勤服务外包风险评估
    2.3 民办高校和公立高校后勤服务外包的异同
        2.3.1 民办高校和公立高校后勤服务外包的相同之处
        2.3.2 民办高校和公立高校后勤服务外包的不同之处
    2.4 相关的基础理论
        2.4.1 核心竞争力理论
        2.4.2 分工理论
        2.4.3 木桶理论
第3章 民办高校后勤服务外包的现状分析
    3.1 民办高校后勤服务外包的兴起与成效
        3.1.1 我国民办高校的发展历程
        3.1.2 我国高校后勤服务改革的历程
        3.1.3 民办高校后勤服务外包的新发展与成效
    3.2 民办高校后勤服务外包存在的问题
        3.2.1 外包后勤服务缺位
        3.2.2 外包决策机制欠妥
        3.2.3 监督管理机制失衡
第4章 民办高校后勤服务外包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4.1 服务外包基础薄弱
    4.2 决策沟通流程欠佳
    4.3 专业监管人员缺乏
第5章 完善民办高校后勤服务外包的建议
    5.1 挖掘服务深度
    5.2 加强决策流程建设
        5.2.1 提高决策者的认知能力
        5.2.2 制定有效的决策制度与流程
        5.2.3 做好决策准备与分析
        5.2.4 加强决策沟通过程
    5.3 建全科学的监督管理体系
        5.3.1 建全科学的监督管理指标
        5.3.2 建立专业监督管理队伍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兵团农机经营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对国内外研究的评述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思路
    1.4 论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农业机械
        2.1.2 农机经营
        2.1.3 模式
        2.1.4 农机经营模式
    2.2 理论基础
        2.2.1 分工与专业化理论
        2.2.2 交易费用理论
        2.2.3 制度变迁理论
        2.2.4 产权理论
第三章 兵团农业机械化发展概况
    3.1 兵团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历程
    3.2 兵团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现状
    3.3 兵团农业机械化的水平评价
        3.3.1 农业机械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3.3.2 评价指标计算和标准确定
        3.3.3 确定评价指标权重系数
        3.3.4 评价结果
第四章 兵团农机经营模式的变迁
    4.1 兵团农机经营模式变迁的历程
        4.1.1 计划经济时期的农机经营模式分析(1954—1982年)
        4.1.2 家庭承包时期的农机经营模式(1983—1996年)
        4.1.3 农机产权改革后的农机经营模式(1997—至今)
    4.2 兵团三个时期农机经营模式的比较
        4.2.1 农机所有权与投资主体的比较
        4.2.2 农机管理的比较
        4.2.3 农机经营收益分配的比较
    4.3 兵团农机经营模式变迁的经济学解释
        4.3.1 兵团农机经营模式变迁的诱因
        4.3.2 兵团农机经营模式变迁的方式
        4.3.3 兵团农机经营模式变迁的实质
第五章 兵团农机经营模式的现状与效率分析
    5.1 兵团农机经营模式的分类
    5.2 兵团农机经营模式的现状
        5.2.1 农机自购自用模式的现状
        5.2.2 农机户模式的现状
        5.2.3 农机服务公司模式的现状
    5.3 兵团农机经营模式的效率分析
        5.3.1 兵团农机经营模式的总体效率分析
        5.3.2 兵团农机对外经营模式与自购自用模式的效率分析
        5.3.3 兵团农机户模式与农机服务公司模式的效率分析
第六章 兵团农机经营模式的缺陷及制度成因
    6.1 农机经营模式与兵团体制特殊性
    6.2 农机自购自用模式的缺陷及制度成因
        6.2.1 农机自购自用模式的缺陷
        6.2.2 农机自购自用模式缺陷的制度成因
    6.3 农机户模式的缺陷及制度成因
        6.3.1 农机户模式的缺陷
        6.3.2 农机户模式缺陷的制度成因
    6.4 农机服务公司模式的缺陷及制度成因
        6.4.1 农机服务公司模式的缺陷
        6.4.2 农机服务公司模式缺陷的制度成因
第七章 农机经营模式的经验借鉴
    7.1 美国农机经营模式
        7.1.1 美国的农业
        7.1.2 美国的农业机械化
        7.1.3 美国农机经营模式的具体模式
    7.2 法国农机经营模式
        7.2.1 法国的农业
        7.2.2 法国的农业机械化
        7.2.3 法国农机经营模式的具体模式
    7.3 日本农机经营模式
        7.3.1 日本的农业
        7.3.2 日本的农业机械化
        7.3.3 日本农机经营模式的具体模式
    7.4 黑龙江农机经营模式
    7.5 启示
第八章 兵团农机经营模式的优化与创新
    8.1 兵团农机经营模式优化与创新的思路与原则
        8.1.1 兵团农机经营模式优化与创新的思路
        8.1.2 兵团农机经营模式优化与创新的原则
    8.2 兵团农机经营模式优化与创新的动力
        8.2.1 兵团和团场参与优化与创新的动力——社会产出的最大化
        8.2.2 农机经营者与农户参与优化与创新的动力——外部利润
    8.3 兵团农机经营模式的优化
        8.3.1 兵团农机自购自用模式的优化
        8.3.2 兵团农机户模式的优化
        8.3.3 兵团农机服务公司模式的优化
    8.4 兵团农机经营模式的创新——股份合作制公司
        8.4.1 兵团农机股份合作制的现实需求
        8.4.2 股份合作制公司的特点
        8.4.3 兵团农机股份合作制的优越性
        8.4.4 兵团农机股份合作制的运行机制
        8.4.5 兵团农机股份合作制的形成途径
第九章 兵团农机经营模式优化与创新的保障措施
    9.1 推进兵团农机经营管理体制改革
    9.2 加强农机经营组织培育
    9.3 建立兵团农机投入的长效机制
    9.4 促进兵团土地流转集中和家庭农场发展
    9.5 推动兵团农机工业发展
    9.6 完善兵团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
    9.7 加强兵团农机人才的培训
第十章 结论与展望
    10.1 研究结论
    10.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3)区域医疗协同管理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前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的理论基础
    四、相关概念界定
    五、研究思路
    六、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 资料来源
        (二) 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 国内外区域医疗协同发展现状与经验
    一、我国区域医疗服务网络协同功能发展现状研究
        (一) 我国协同网络发展历程
        (二) 发展现状
    二、境外区域医疗服务网络协同功能发展经验及其启示
        (一) 国别、地区别分析
        (二) 高收入国家和地区区域医疗网络协同的共同特征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第三部分 武汉地区与协和医院集团实证研究
    一、政府协同建设发展思路与工作内容
    二、运行情况与实际效果分析
    三、网络不同组织模式比较分析
    四、影响因素分析
    五、取得的经验
第四部分 区域医疗协同理论分析
    (一) 服务要素
    (二) 组织要素
    (三) 管理要素
    (四) 信息要素
第五部分 影响区域医疗协同的宏观卫生政策
    一、管理体制
        (一) 管理体制对区域医疗协同的影响机制分析
        (二) 医疗卫生管理体制探索的国际经验
    二、筹资制度
        (一) 筹资制度概述
        (二) 筹资制度对区域医疗协同的影响
        (三) 我国目前筹资制度发展状况
        (四) 筹资制度对我国区域医疗协同的影响机制
    三、补偿制度与支付方式
        (一) 交叉补贴引起网络重心高的机制
        (二) 交叉补贴对医疗协同的不利影响
        (三) 医保支付方式对区域医疗协同的影响
第六部分 区域医疗协同管理模型研究
    一、基于结构功能的区域医疗协同模型
        (一) 区域医疗网络协同模型
        (二) 区域医疗协同网络的制度内核
    二、我国区域医疗协同模型
        (一) 组织结构
        (二) 协同功能
        (三) 协同机制
第七部分 政策建议
    一、我国区域医疗协同的发展目标
    二、区域医疗协同持续改进的政策建议
        (一) 近期目标
        (二) 指导原则
        (三) 策略
        (四) 措施
第八部分 研究总结与展望
    一、主要研究结果
    二、主要研究结论
    三、研究创新
    四、研究局限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4)高校后勤社会化财务管理目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总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方法及目标
    1.4 研究的内容
第2章 相关研究述评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研究述评
    2.2 理论基础
        2.2.1 高校后勤社会化
        2.2.2 理论借鉴
        2.2.3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理论
第3章 高校后勤社会化财务管理目标分析
    3.1 高校后勤社会化财务管理模式回顾
    3.2 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目标存在的问题
    3.3 财务管理目标主要问题的成因分析
第4章 高校后勤社会化财务管理目标的构建
    4.1 后勤实体财务管理目标确立应遵循的原则
    4.2 后勤实体财务管理目标的确立
    4.3 实现后勤实体财务管理目标的制度安排
    4.4 财务管理目标的指标分析
第5章 高校后勤社会化财务管理目标评价
    5.1 后勤实体财务管理目标评价的基础
    5.2 后勤实体财务管理目标评价
    5.3 某高校后勤实体财务管理目标评价案例
第6章 研究结论及局限性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的局限性
    6.3 今后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习期间发表的论文

(5)地质调查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论文选题依据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思路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 研究中的创新点
2 当代地质调查工作发展趋势
    2.1 地质调查工作的概念与内涵
    2.2 地质调查工作的地位和作用
    2.3 地质调查工作发展趋势
3 地质调查工作基本规律
    3.1 公共产品理论与地质图
    3.2 地质调查工作规律
    3.3 从我国地质工作发展看地质工作规律
4 中国地质工作体制改革
    4.1 中国地质工作体制改革回顾
    4.2 新时期地质调查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5 地质调查工作需求分析
    5.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地质工作提供可靠的资源保障
    5.2 生态环境建设需要地质调查工作发挥重要基础作用
    5.3 农村和城市发展需要地质调查工作支持
    5.4 国家重大工程建设需要地质工作提供支撑
    5.5 人类认知地球需要地质科学理论不断创新
    5.6 提高服务水平需要加快地质工作信息化建设
6 地质调查发展战略思考
    6.1 基础地质调查优先战略
    6.2 地质调查“走出去”战略
    6.3 地质科技创新战略
    6.4 地质调查服务战略
    6.5 地质调查信息化战略
    6.6 对中国地质调查局定位的思考
7 地质调查队伍规模测算
    7.1 队伍建设已经成为制约地质调查工作发展的突出问题
    7.2 中央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建设规模测算
    7.3 中央公益性队伍建设的可行性分析
8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6)企业集团发展与现代企业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选题背景
2.企业集团发展与现代企业制度探索历程与动因
3.现代企业制度对企业集团发展的影响
    3.1 现代企业制度在我国的发展沿革
    3.2 现代企业制度的不同模式比较
    3.3 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特征
        3.3.1 产权角度的现代企业制度
        3.3.2 公司治理结构角度的现代企业制度
        3.3.3 企业管理制度角度的现代企业制度
    3.4 现代企业制度的多种组织形式
    3.5 现代企业制度的局限性
4.企业集团发展对现代企业制度的影响
    4.1 企业集团的由来及其基本特征
    4.2 企业及企业集团的生命周期理论
    4.3 我国企业集团的发展
    4.4 企业集团发展的模式选择对现代企业制度的影响
        4.4.1 企业集团发展模式分类
        4.4.2 企业集团发展模式对现代企业制度需求
        4.4.3 我国企业集团发展与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关系
        4.4.4 企业集团发展趋势引导现代企业制度变革
5.中铁电气化局集团发展与现代企业制度构建实践
    5.1 中铁电气化局集团现代企业制度构建
        5.1.1 企业改制前的基本情况
        5.1.2 企业改制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5.1.3 企业改制的核心内容
        5.1.4 企业改制后的绩效评估
    5.2 中铁电气化局集团的集团发展战略
        5.2.1 战略定位
        5.2.2 总体发展思路
        5.2.3 战略指导原则
        5.2.4 战略总目标
        5.2.5 集团总体发展战略概述
        5.2.6 集团扩张实践
    5.3 中铁电气化局集团当前急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6.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7.结论
8.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7)高校国有资产经营管理论(论文提纲范文)

1 导论
    1.1 论文选题的背景及主题
    1.2 论文选题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4 论文研究结构安排及内容
    1.5 论文的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2 高校国有资产基本理论研究
    2.1 产权理论
        2.1.1 产权的概念
        2.1.2 产权的功能
        2.1.3 产权的基本结构和高校资产产权构成
    2.2 高等教育的准公共产品属性
    2.3 高校国有资产的内涵界定
        2.3.1 资产的内涵
        2.3.2 国有资产的内涵
        2.3.3 高校国有资产的内涵
    2.4 高校国有资产的特征
        2.4.1 资产的特征
        2.4.2 高校国有资产的特征
    2.5 高校国有资产的种类
        2.5.1 按存在形态的不同,分为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
        2.5.2 按运用方式的不同,分为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
        2.5.3 按形成方式的不同,分为资源性资产和开发性资产
        2.5.4 按价值补偿方式的不同,分为固定资产、流动资产
    2.6 高校国有资产的形成途径
        2.6.1 高校国有资产形成途径的一般分析
        2.6.2 我国高校国有资产的形成途径
3 高校国有资产经营管理体制及权属管理
    3.1 高校国有资产经营管理体制
        3.1.1 我国高校国有资产经营管理的历史沿革
        3.1.2 我国高校国有资产的现状
        3.1.3 我国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现状
    3.2 我国高校国有资产经营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3.2.1 高校国有资产经营管理体制不顺
        3.2.2 高校国有资产现行管理模式分析
        3.2.3 高校职能的转变要求高校资产经营管理体制的转变
        3.2.4 高校国有资产来源、构成的变化要求管理体制的变化
    3.3 高校国有资产产权主体缺位
    3.4 高校经营性国有资产的产权界定和权属管理
        3.4.1 高校经营性国有资产的产权界定
        3.4.2 高校经营性国有资产的产权管理
        3.4.3 高校经营性国有资产收益权的管理
    3.5 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界定与权属管理
        3.5.1 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产权界定
        3.5.2 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产权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3.5.3 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产权管理
4 高校经营性国有资产的运营管理
    4.1 高校经营性国有资产运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4.2 高校经营性国有资产流失途径
        4.2.1 经营性无形资产流失的途径
        4.2.2 经营性有形资产流失的途径
    4.3 高校经营性国有资产经营管理架构
        4.3.1 国外高校产业发展及资产经营和管理的经验借鉴
        4.3.2 高校经营性国有资产运营管理的基本思路
        4.3.3 高校经营性国有资产运营管理的模式设计
    4.4 高校经营性国有资产经营管理的考核和评价
        4.4.1 重视《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的分析考核
        4.4.2 高校经营性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考核指标
        4.4.3 高校经营性国有资产经营管理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4.4.4 建立规范化的高校经营性国有资产绩效评价程序
        4.4.5 充分发挥高校经营性国有资产绩效评价的作用
5 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管理
    5.1 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5.2 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流失的途径
    5.3 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的目标模式
        5.3.1 发达国家公共财产管理的经验与启示
        5.3.2 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管理原则和模式
        5.3.3 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经营管理的总体目标
    5.4 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有偿使用的探讨
    5.5 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的评价和考核
        5.5.1 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绩效的评价
        5.5.2 对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进行绩效审计考核
6 高校国有资产的“非转经”管理
    6.1 高校“非转经”的主要方式
    6.2 高校“非转经”存在的问题
    6.3 “非转经”的管理
        6.3.1 建立高校国有资产“非转经”的申报审批制度
        6.3.2 建立健全高校“非转经”的监督管理责任
7 高校土地的管理与经营
    7.1 高校土地的概念及使用权属性
        7.1.1 土地的概念和特性
        7.1.2 土地所有权和土地使用权
        7.1.3 高校土地使用权属性
    7.2 高校土地使用现状分析
        7.2.1 我国高校校园的基本状况
        7.2.2 高校土地使用现状
    7.3 高校土地使用权在资产核算中的问题
        7.3.1 高校土地使用权存在不入帐的弊端
        7.3.2 土地使用权的确认与计量
        7.3.3 高校土地使用权的会计处理
    7.4 高校土地管理与经营
        7.4.1 高校土地的管理
        7.4.2 高校土地的经营
        7.4.3 高校土地经营管理要适应时代的要求
        7.4.4 高校经营性资产的空间布局抉择
8 高校后勤社会化与国有资产管理
    8.1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主要内容
        8.1.1 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内涵及特点
        8.1.2 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必然性分析
        8.1.3 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原则
        8.1.4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主要内容
    8.2 高校后勤社会化与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8.2.1 境外高校后勤社会化服务经验借鉴
        8.2.2 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改革历程
        8.2.3 高校后勤社会化中国有资产管理现状评价
        8.2.4 高校后勤社会化中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8.3 高校后勤社会化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8.3.1 高校后勤产权制度的特殊性
        8.3.2 高校后勤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模式选择
        8.3.3 高校后勤企业经营管理体制模式
        8.3.4 授权经营模式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模式的最佳选择
9 建立和完善高校国有资产经营与管理的制度安排
    9.1 高校国有资产经营管理体制创新
        9.1.1 构建高校国有资产经营管理体制的基本原则
        9.1.2 高校国有资产经营管理体制的基本框架
        9.1.3 高校内部国有资产经营与管理的组织架构
    9.2 明晰产权,强化高校国有资产产权管理制度
        9.2.1 高校国有资产的清产核资
        9.2.2 高校国有资产的产权界定
        9.2.3 高校国有资产的产权登记
        9.2.4 高校国有资产的资产评估
        9.2.5 高校国有资产的产权转让
    9.3 建立高校国有资产的分类管理制度
        9.3.1 分类管理高校经营性与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客观必然性
        9.3.2 高校经营性与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划分
        9.3.3 正确处理高校国有资产分类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9.4 高校经营性国有资产按现代企业制度进行运营管理
        9.4.1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必然性
        9.4.2 规范经营性资产运营的制度安排
    9.5 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的制度安排
        9.5.1 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形成的管理制度
        9.5.2 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使用管理制度
        9.5.3 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处置及收益管理制度
    9.6 重视高校“非转经”问题和土地问题的制度安排、
        9.6.1 建立和完善高校国有资产“非转经”的管理制度
        9.6.2 重视高校土地管理和运营中的制度安排
    9.7 深化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的创新改革
        9.7.1 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的目标
        9.7.2 高校后勤服务的经营管理机制
        9.7.3 借鉴国有企业改革的经验,深化高校后勤改革
        9.7.4 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制度安排
    9.8 构建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估体系
        9.8.1 构建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估体系势在必行
        9.8.2 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绩效的评估分析
        9.8.3 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估体系的构建
主要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主要科研成果简介
声明
致谢

(9)高校后勤企业(集团)产权制度改革与管理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一、改革产权制度, 逐步建立科学的企业法人财产制度
二、后勤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模式选择
    1.将国有后勤资产实行间接性经营
        (1) 承包制。
        (2) 租赁制。
        (3) 托管制。
    2.将国有后勤资产实行授权经营, 建立股份制为主的现代企业产权制度。
三、后勤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与管理创新的互补
    1.制度的静态互补。
    2.制度的动态互补。

(10)实物换保障:完善城镇化机制的政策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城镇化机制概论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市场机制与市场经济的制度平台
    三、 城镇化机制与城镇化制度平台
    四、 城镇化核心制度与城镇化制度平台
    五、 城镇化机制的缺失与完善
    六、 城镇化机制理论
第二章 欧美发达国家城镇化机制的历史考察
    一、 研究欧美发达国家城镇化机制的必要性
    二、 欧美发达国家城镇化的国别特点
    三、 完善城镇化机制的条件
    四、 发达国家城镇化机制完善的历史进程
    五、 发达国家完善城镇化机制的启示
第三章 计划经济体制下城镇化机制的历史考察
    一、 政府主导:不同历史阶段城镇发展的共同特点
    二、 以计划经济为基础的城镇化机制
    三、 计划经济体制下城镇化机制的制度平台
    四、 计划经济体制下城镇化机制的运行规律
第四章 改革进程中城镇化机制的转型
    一、 城镇化机制的转型
    二、 城镇化机制的缺失及成因分析
    三、 城镇化机制缺失的深远影响
第五章 完善城镇化机制的基本思路
    一、 完善城镇化机制突破口的选择
    二、 完善城镇化机制的基本思路
    三. 社会保障制度创新的政策效应
第六章 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 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必要性
    二、 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必然性
    三、 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可行性
第七章 实物换保障: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创新之路
    一、 实物换保障的内涵
    二、 实物换保障的必要性
    三、 实物换保障的可行性
    四、 实物换保障:适合农民需求的制度安排
    五、 实物换保障:替代土地保障的制皮选择
    六、 实物换保障的配套政策措施
第八章 产品换保障: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创新
    一、 产品换保障的基本构想
    二、 产品换保障:应对WTO的政策选择
    三、 产品换保障:中国特色的农业保护政策
    四、 实施产品换保障的可行性分析
    五、 结论
第九章 产品换保障法律关系的构建
    一、 产品换保障的法律关系
    二、 产品换保障权利的构造
    三、 产品换保障权利的保护
    四、 产品换保障义务的构造
第十章 产品换保障服务机构的构建
    一、 构建产品换保障服务机构具有现实基础
    二、 产品换保障服务机构的构建方式
    三、 构建产品换保障服务机构的难点:国有粮食企业的改革
第十一章 产品换保障的运行模式
    一、 产品换保障价格的确定
    二、 产品换保障资金的运行
    三、 产品换保障基金的设立与监管
    四、 产品换保障的运行与农村经济社会转型
第十二章 双轨制:非农化职工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创新
    一、 非农化职工与双轨制的概念
    二、 非农化职工具备纳入城镇社会养老保险体系的基本条件
    三、 双轨制:过渡性制度安排的必然性
    四、 双轨制:非农化职工实物换保障可行性分析
第十三章 土地换保障的运行模式
    一、 土地换保障的客观依据
    二、 土地换保障的运行模式
    三、 土地换保障支撑体系的构建
结束语
附一: 武汉市江岸区后湖乡竹叶山村“股权换保障”方案——村民变股民村民变市民改革总体方案
附二: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四、以承包制推动企业后勤工作社会化(论文参考文献)

  • [1]民办高校后勤服务外包问题研究[D]. 李静. 湖南大学, 2018(06)
  • [2]兵团农机经营模式研究[D]. 魏巍. 石河子大学, 2014(03)
  • [3]区域医疗协同管理模型研究[D]. 陈斌. 华中科技大学, 2011(09)
  • [4]高校后勤社会化财务管理目标研究[D]. 李益生. 西南大学, 2008(09)
  • [5]地质调查发展战略研究[D]. 余浩科.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8(08)
  • [6]企业集团发展与现代企业制度研究[D]. 张秦洛. 西南交通大学, 2005(06)
  • [7]高校国有资产经营管理论[D]. 江文清. 四川大学, 2004(03)
  • [8]略论高校后勤实体现代企业制度的创建[J]. 郭朝东,余亚光.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02(05)
  • [9]高校后勤企业(集团)产权制度改革与管理创新[J]. 周田君.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02)
  • [10]实物换保障:完善城镇化机制的政策选择[D]. 卢海元.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2(01)

标签:;  ;  ;  ;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