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流感病因病机鉴定

东北地区流感病因病机鉴定

一、东北地区流行性感冒的病因病机辨识(论文文献综述)

廉艳[1](2021)在《抗感方治疗小儿流行性感冒(风热犯卫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抗感方治疗小儿流行性感冒(风热犯卫证)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将纳入研究的66例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磷酸奥司他韦颗粒治疗+基础治疗的同时,治疗组加用抗感方治疗,两组治疗周期均为3天。观察患儿完全退热时间,24小时、48小时及72小时的退热率,治疗前、治疗48小时和治疗72小时症状积分情况及症状积分减少率,肝肾功能等安全性指标。应用SPSS25.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治疗组的愈显率和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2)治疗组在退热及缓解咳嗽、咽痛、口渴、肢体困倦等症状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3)两组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抗感方能有效治疗小儿流行性感冒(风热犯卫证),较快改善症状,尤其在退热和改善咳嗽、咽痛、口渴、肢体困倦方面效果优越,可缩短病程,而且无不良反应。

马家驹,王玉光,刘清泉[2](2021)在《近20年来北京地区中医药应对流行性感冒的回顾与评述》文中研究说明近20年来,特别是在SARS之后,面对季节性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和2009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以及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等疫情,北京市中医管理局统筹组织,建立了覆盖北京地区中医药防治流感体系,科学、系统地开展了中医药防治流感的临床研究,对季节性流感进行中医流行病学调查,以临床数据揭示流感病"杂气"的特点为热毒,如2009甲型H1N1流感春季流行,病邪表现为风热毒邪;而发生于冬春季的季节性流感,多为热毒伴有六淫风寒之邪。流感初起以卫气同病多见,继而气营两燔,入血动血。结合北京地区地域和气候特点,流感治疗初起应表里双解、宣肺透邪;重症、危重症要把住气分关,并及早清热凉血、截断扭转;针对流感重症高危人群,应重视辨识内伤基础上的个体化治疗。20年来,北京市中医管理局中医流感专家组在中医天人相应、三因制宜疫病理论指导下,根据每年气候的特点,动态调整年度的中医药流感防治方案,并以北京地区为主体组织了以"金花清感冲剂""连花清瘟胶囊""疏风解毒胶囊"为代表的中医药临床试验,以确凿的循证医学证据彰显了中医药在流感治疗方面的优势与特色,丰富了新世纪中医疫病理论。

叶建州,叶勇,姜丽娟,吴英,唐彬,杨滨枚[3](2020)在《时行感冒轻症云南中成药应用专家共识》文中研究指明时行感冒是指在某段时间内大面积广泛流行,病情类似,以发热、恶寒、乏力、鼻塞、流涕、咽痛、咳嗽、肌肉酸痛等为临床特征的呼吸系统传染性疾病。甲型流感、乙型流感、H1N1流感、H7N9流感等呼吸道传染性疾病皆属于中医学"时行感冒"的范畴。流感病毒通常变异率较高,并且能够侵犯人体呼吸道的病毒种类繁多,目前仍欠缺针对病毒的有效治疗药物。

张蕙缨[4](2019)在《基于属性偏序结构理论的扶阳派医案知识发现》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中医学术流派的经验传承对中医学的发展意义重大,医案作为临证经验的载体,是研究学术流派思想的重要切入点。扶阳派是中医学中较年轻的一个学术流派,以擅用附子治疗疑难危重证而闻名,其临床疗效显着,充分体现了中医学的优势,值得深入研究学习。既往的研究以频数分析、聚类分析和关联规则分析为主,尚难以全面、完整的挖掘扶阳派医家的隐性知识。广州中医药大学伤寒教研室是将中医经典与临床相结合的国家示范性基地,近年与燕山大学合作,创新性的运用形式概念分析方法结合属性偏序结构理论挖掘知识,在《伤寒论》的文献研究和名老中医的经验传承等方面均取得丰硕的成果,为推进中医现代化、精准化提供新的思路。形式概念分析方法具有严谨性、科学性,经过多年的探索,结合属性偏序结构理论的知识发现方法已日趋成熟。为了使扶阳派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得以深入理解,能够更好的传承,本研究尝试结合属性偏序结构理论对扶阳派医案的信息进行数据挖掘,将医案资料转化为更加科学、直观的知识,便于传承、研究和利用。希望对临床辨证论治、处方用药有所启发和裨益,并在此基础上为学术流派的数据挖掘工作提供新的探索方式。方法:本研究以医案研究为主,收集的医案主要来自是张存悌主编的3本书籍,当中收录了34位扶阳派医家共935例医案。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最后筛选出597例医案。将医案的信息按照“医家姓名、医家行医地区、患者性别、患者年龄、症状、体征、舌脉、中医病名、中医证型、中医治法、方剂、中药药物、药量”进行疏理,对其中的属性进行规范,然后录入Excel表格,形成原始医案知识数据库。以数据库作为对象,运用属性偏序结构图理论的知识发现方法,进行形式背景优化,构建扶阳派医案“医家-地区-病-症状-证-治-方-药-药量”的多层次复杂概念网络图,然后从层次、簇集、支线来解释和分析属性偏序结构图。结合“神、色、形、态、纳、眠、便、寒热、排出物、舌脉”归纳总结扶阳派的“阴证”;从热症与之并列出现的症状归纳总结阳虚患者“阴火”与“阴证”必定同现的规律,为准确辨识“阴证”、“阴火”提供事实依据。结合属性偏序结构图,从疾病与方剂的角度发现病-方;从方剂与症状、疾病的角度发现方-症、方-病;从不同附子剂量的角度发现附子量效关系,从不同地区的角度发现地区用药的特征,从代表医家的角度研究医家辨证、用药配伍经验。成果:根据纳入排除标准收集到597个扶阳派医案,建立扶阳派医案知识数据库,一共获得1621个属性,构建127张属性偏序结构图。1.症状体征扶阳派医案中的症状最常见为:疼痛、形寒肢冷、恶风寒、神疲、纳差;舌象:舌淡、舌胖、苔白、舌苔腻;脉象:脉沉、脉细、脉弱。按照“神、色、形、态、纳、眠、便、寒热、排出物、舌脉”进行归纳为:阴盛阳衰之人在“神”则神疲或伴烦躁、心烦;在“色”则以色白为主,也可见色青、色暗;在“形”则以形体消瘦为主,也可见形体肥胖;在“态”多见乏力、少气懒言、行动迟缓;在“纳”则纳差、不欲饮;在“眠”则失眠、嗜睡;在“便”则尿清、大便溏、便秘;在“寒热”则形寒肢冷、恶风寒、发热;在“排出物”则见呕吐涎沫、清水、白痰;在“舌”则舌淡、舌胖、苔白、苔腻;在“脉”则脉沉、脉细、脉弱。七个热症分析结果:发热常与恶风寒、疼痛、形寒肢冷、舌淡、舌苔白、脉沉、脉细、脉弱并列出现。治疗发热常用药组:附子-桂枝-干姜-生姜-麻黄-细辛。面红常与形寒肢冷、发热;舌淡、脉细、脉沉、脉数并列出现。“附子-干姜-炙甘草-肉桂”为治疗面红症状的常见药组。口干常与形寒肢冷、不欲饮、失眠、神疲、恶风寒;舌淡、舌胖、舌苔白;脉沉、脉弱、脉细并列出现。“附子-炙甘草-干姜-白术”为治疗口干症状的常见药组。烦躁常与形寒肢冷、失眠、心烦、恶风寒、手足心发热;舌淡、脉沉、脉细、脉弱、脉数并列出现。“附子-干姜-炙甘草-桂枝”为治疗烦躁症状的最常见药组。舌红常与疼痛、形寒肢冷、乏力;舌苔白、舌苔腻;脉弱并见。“附子-炙甘草-肉桂”为治疗舌红的最常见药组。舌苔黄常与疼痛、形寒肢冷、恶风寒、纳差;舌淡、舌苔腻;脉沉、脉滑并见。“附子-麻黄-甘草-桂枝-细辛”为治疗舌苔黄最常见药组。脉数常与发热、形寒肢冷、神疲;舌淡、舌苔白;脉细、脉弱并见。“附子-炙甘草-干姜-肉桂”为治疗脉数的最常见药组。疼痛是本研究中最常见的症状,常伴随的症状体征有:形寒肢冷、恶风寒、腹痛、神疲、舌淡、舌苔白、舌苔腻、脉沉、脉细。优先度最高的证型是太少两感证,治法是补火助阳法。常用的方剂:四逆汤、麻黄附子细辛汤、附子理中汤,桂枝汤、当归四逆汤、麻黄汤、吴茱萸汤、潜阳封髓丹、真武汤、桂枝附子汤、桂枝芍药知母汤;优先度最高的是四逆汤。最常用的药物配伍:附子-桂枝-炙甘草-干姜、附子-桂枝-炙甘草-干姜-细辛。2.疾病扶阳派医案中,常见的10个疾病的“病-方”研究结果(均为优先度最高):发热-四逆汤,常与麻黄附子细辛汤合方;感冒-麻黄附子细辛汤,常与四逆汤合方;咳嗽-四逆汤,常与麻黄附子细辛汤或小青龙汤合方;哮喘-四逆汤,常与麻黄汤或小青龙汤合方;腹痛-四逆汤,常与附子理中汤合方;痹病-麻黄附子细辛汤,常与四逆汤合方;泄泻-四逆汤,常与附子理中汤合方;心悸-四逆汤,常与桂枝汤合方;血证-四逆汤,常与附子理中汤、薏苡附子败酱散、潜阳封髓丹、甘草干姜汤、回阳饮合方;肿瘤-四逆汤,常用药组是附子-肉桂-干姜。3.证型、治法扶阳派医案的证型中,阴盛阳衰为优先度最高的证型。治法优先度最高的依次是:补火助阳、散寒止痛、回阳救逆。4.方剂扶阳派医案的方剂主要为:四逆汤、麻黄附子细辛汤、附子理中汤、桂枝汤、真武汤、潜阳封髓丹、麻黄汤、吴茱萸汤、当归四逆汤、参附龙牡救逆汤、白通汤、桂枝附子汤、小半夏汤、小半夏加茯苓汤、升陷汤、补中益气汤、薏苡附子败酱散、桂枝芍药知母汤、小青龙汤、六君子汤、五苓散、茯苓四逆汤、人参四逆汤、四君子汤、回阳建中汤、破格救心汤、张锡纯来复汤、吴氏回阳饮、肾四味、乌附麻辛桂姜汤。优先度最高的方剂为:四逆汤、麻黄附子细辛汤、附子理中汤。合方使用最常出现的为:四逆汤-麻黄附子细辛汤、四逆汤-附子理中汤、四逆汤-桂枝汤。研究结果得到四逆汤、麻黄附子细辛汤、附子理中汤、潜阳封髓丹的方-症、方-病。(1)四逆汤的“方-症”为:形寒肢冷、恶风寒、疼痛、神疲、纳差、乏力、气短、少气懒言、腹胀、呕逆、口干、发热、咳嗽、咳痰、气喘、嗜睡、失眠、面色白、面色暗、四肢厥逆;舌淡、舌润、舌胖、舌有齿痕、舌苔白、舌苔腻、舌苔滑;脉沉、脉细、脉弱、脉数、脉弦;四逆汤的“方-病”为:发热、感冒、咳嗽、咳喘、肺胀、厥脱、水肿、血证、心悸、胸痹心痛、汗证、腹痛、泄泻、痞满、不寐、胃痛、腰痛、痹病、头痛、咽痒咽痛、便秘、眩晕、肿瘤、癫狂、黄疸、带下病、肺痨、呃逆、淋证、虚劳、痛经、闭经、口疮、牙痛、舌痛、急慢惊风、中风等。(2)麻黄附子细辛汤的“方-症”为:疼痛、恶风寒、形寒肢冷、神疲、身痛、发热、头痛、腰痛、咳嗽、呕逆;舌淡、舌润、舌胖、舌苔白、舌苔腻;脉沉、脉细、脉紧、脉弱等;麻黄附子细辛汤的“方-病”为:感冒、发热、咳嗽、腰痛、痹病、哮喘、头痛、咽痒咽痛、鼻渊、水肿心悸、胸痹心痛、暴哑、斑疹等。(3)附子理中汤的“方-症”为:疼痛、形寒肢冷、纳差、泄泻、腹痛、神疲、乏力、口干、不欲饮、呕吐、腹胀、恶风寒;舌淡、舌润、舌胖、舌苔白;脉沉、脉弱、脉细等;附子理中汤的“方-病”为:泄泻、腹痛、发热、咳嗽、心悸、汗证、血证、胃痛、痞满、呕吐、便秘、消渴病、淋证、带下病等。(4)潜阳封髓丹的“方-症”为:形寒肢冷、疼痛、恶风寒、心烦、失眠、多梦、神疲、乏力、气短、头痛、牙痛、咽痛、咽干、鼻干、口生疮、不欲饮、大便溏、痤疮、潮热、手足心热、头昏沉、腰膝酸软、齿衄、齿松、目赤;舌淡、舌胖、舌润、舌有齿痕、舌苔白;脉沉、脉弱、脉滑、脉弦等;潜阳封髓丹的“方-病”为:咽痒咽痛、口疮、舌疮、痤疮、不寐、头痛、发热、血证、水肿、郁证、梅核气、心悸、月经不调、绝经前后诸证、痞满、便秘、牙痛、口干口苦、口臭、两胁发热、痄腮等。5.药物扶阳派医案的药物:附子、炙甘草、干姜为优先度最高;常用的药对有:附子-炙甘草、附子-干姜、附子-桂枝、附子-肉桂、附子-茯苓、附子-生姜、附子-细辛、附子-白术、附子-砂仁、附子-甘草、附子-半夏、附子-磁石、附子-薏苡仁、炙甘草-干姜、炙甘草-桂枝、炙甘草-肉桂、干姜-桂枝、干姜-肉桂、桂枝-肉桂、桂枝-茯苓、桂枝-肉桂、肉桂-茯苓、肉桂-白术、桂枝-茯苓等。其中,附子-炙甘草、附子-干姜是最常使用的药对。常用的药组有:附子-炙甘草-干姜、附子-炙甘草-桂枝、附子-炙甘草-肉桂、附子-炙甘草-茯苓、附子-炙甘草-生姜、附子-炙甘草-细辛、附子-炙甘草-砂仁、附子-炙甘草-制姜、附子-炙甘草-桂枝-肉桂、附子-炙甘草-桂枝-茯苓、附子-炙甘草-肉桂-茯苓、附子-炙甘草-肉桂-砂仁-制姜。其中,附子-炙甘草-干姜是最常用的药组。6.药量扶阳派医案的常用药量:最常用的药量组合模式为:炙甘草10至30g-附子16至30g-干姜10至30g。本研究分析不同附子剂量与医家、地区的对应关系,发现:附子4-15g以辽宁张存悌和上海祝味菊的医案较多;附子16-30g以河南傅文录、辽宁张存悌、山西李可、天津孙秉严、河南周连三、上海祝味菊的医案较多;附子31-45g以四川和云南地区为主;附子46-99g以四川、云南地区为主;附子100g以上的医案以四川云南为主,其中吴佩衡和范中林的医案较多。本研究还得出不同附子剂量分别与症状体征、疾病、治法及其它药物剂量的对应关系。7.地区本研究将医案中医家所属地区按照西南、华东、华中、华北、东北进行划分,分析了每个地区医案与疾病、药物、药量的对应关系。8.代表医家本研究分析4个代表医家在症状体征、疾病、药物、药量上的经验:吴佩衡医案的症状主要为:疼痛、发热、纳差、神疲、恶风寒、腹痛、尿短、头痛、面色暗、面色青、面色黄、舌苔白、舌苔滑、舌苔腻、舌青、舌干、脉沉、脉弱。发热为最常见疾病。“附子-干姜-甘草-肉桂”是优先度最高的药组。常见的药量配伍为:附子100g以上-甘草0至30g-干姜10至30g-肉桂10至30g。范中林医案的症状主要为:形寒肢冷、疼痛、恶风寒、纳差、神疲、乏力、面色白、舌淡、舌苔白、舌苔腻、舌暗、舌苔滑。咳嗽、头痛、水肿、痹病为最常见疾病。最常出现的药组是:附子-炙甘草-干姜,常见的药量配伍为:附子46至99g以上-桂枝10至30g-炙甘草10至30g-干姜10g以上。唐步祺医案的症状主要为:咳嗽、咳痰、气喘、恶风寒、痰白、泡沫痰、疼痛、舌苔白、舌苔腻、舌淡红、脉细;咳嗽、哮喘为最常见疾病;甘草-麻黄-桂枝-附子-细辛-干姜为最常出现的药组,常见的药量配伍为:附子31至99g-干姜31g以上-麻黄4至30g-桂枝4至30g-甘草10以上-半夏10至30g-细辛0至3g。祝味菊医案的症状主要为:疼痛、发热、咳嗽、咳痰、腹痛、舌苔腻、脉缓;发热、感冒、咳嗽为最常见疾病;附子-半夏-磁石-苍术为最常出现的药组;常见的药量配伍为:附子4至30g-半夏10至30g-麻黄4至9g-桂枝4至9g-干姜0至9g。结论:结合研究结果,足以证明扶阳派医家临证以阴阳为纲,来判分万病,辨识“阴证”有详细的的方法,对于虚阳外浮、虚阳外越、真气上浮之证,有独创的“阴火”理论,阳虚之人“阴火”往往与“阴证”同时出现。医家多重视阳气,治病以肾阳为本,临证治疗阴盛阳衰之证,用药首先是要扶阳,常用姜附草治疗,擅用四逆类方。有独特的药物配伍。对于治疗急危重症,以大剂量附子为主,但是也不乏有医家用中小剂量附子同样能起沉疴重疾,收获良效,这通常与医家的经验、药物配伍有关。扶阳派医家来自全国各地,患者小至新生儿、婴幼儿,扶阳不分地域、不分年龄,“有是证,用是药”,只要辨证配伍得当,均能收到良好效果。处方用药的差异,与医家对扶阳思想的领悟理解、个人的临床经验、所处的时代、所处的地区、患者的病情密切相关。归纳总结扶阳派医家临证特色为:阴阳为纲辨万病,肾阳为本重扶阳;真气上浮识阴火,阴火阴证必同现;最擅使用四逆辈,配伍独特疗效卓;阴盛阳衰需补火,大剂附子非常态;地域年龄无需忌,处方用药看医家。

罗辉[5](2019)在《中医体质学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系统评价和方法学研究》文中提出中医体质和疾病相关性(简称“体病相关”)是中医体质学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2009年4月《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简称“《标准》”)的发布,为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提供了科学、公认的标准化测量工具。因此,近10年来采用该标准开展临床研究所发表的文献从无到有,迅速增长,积累了大量的临床证据,对于认识体质和疾病的关系,促进体质在中医治未病和疾病诊疗中的应用,均具有重要的价值。但目前尚未见到对于现有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以及临床研究方法学的全面系统研究。现有研究的文献计量学特征如何?研究的重点病种和体质有哪些?各研究在体质和疾病的相关性方面有哪些发现?现有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如何?如何深度挖掘和有效利用现有文献对临床实践的价值?如何开展高质量的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等等,对于这些问题,目前尚未见到相关论文发表。因此,本研究综合采用文献计量分析、系统评价、理论研究等方法尝试对上述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和分析。1研究目的(1)通过对《标准》发布以来的所有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分析和评价,总结现有研究的文献计量学特征、体病关系结果、研究质量等,以期为读者了解体病相关研究领域的历程、现状以及各中医体质类型和疾病的相关性,提供较为全面的信息。(2)采用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研究方法,选择一个特定的病种(代谢综合征),检索、纳入所有研究该疾病与体质相关性的临床研究文献,通过对文献中相关数据的meta分析,研究该疾病人群的体质分布特征、体质与疾病发生的相关性,以获得基于更大人群的体病关系结果,从而为疾病防治提供更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并为今后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及时总结和应用提供示范。(3)分析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特殊性和面临的方法学挑战,为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设计、实施和报告提出具体的建议和对策,以期为今后开展高质量的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提供方法学指导,并为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实施和报告相关标准规范的制定提供参考,从而推动更多高质量临床证据的产生和应用。2研究方法文献计量研究(研究一):全面系统地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PubMed和Embase数据,检索期限从2009年4月1日(《标准》的颁布日期)至2018年12月31日。纳入所有研究中医体质与疾病关联性的文献(包括横断面研究、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从各文献中提取文献计量学特征、内容、结果、方法学要点等内容。采用横断面研究AHRQ标准、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的NOS量表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所有数据均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系统评价研究(研究二):以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为例,采用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的研究方法开展对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深度研究,分析MS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布及其与性别和年龄的关系、与MS发病有关的危险体质因素。文献的检索数据库、研究类型、质量评价方法同研究一。采用R 3.5.2软件对各研究报告的MS患者人群中主要体质比例数据进行meta分析;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iewer Manager 5.3软件比较MS患者和一般人群中各体质的分布差异,并用倒漏斗图评价发表偏倚。方法学研究(研究三):在研究一、二的基础上,综合采用文献和理论研究、访谈循证医学和中医体质学专家等方式,应用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思路分析中医体质研究的特殊性,从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设计、实施、质量评价和报告方面提出提高研究质量的相关建议。3研究结果研究一:共纳入1441篇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样本量总数达858271例。研究地域覆盖中国大陆29个省区、台湾、香港以及马来西亚、韩国、新加坡、泰国、法国。研究病种313个,覆盖了国际疾病分类标准ICD-10的19个疾病类别,研究较多的病种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冠心病、失眠、痛经、乳腺癌、乙肝、脂肪肝、骨质疏松症等。研究类型以横断面研究最多,共1300篇(90.2%),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分别有81篇和60篇。各体质的疾病谱分布:(1)气虚质在糖尿病、脑梗死、艾滋病、慢阻肺、冠心病、亚健康、失眠、慢性疲劳综合征、乙肝、乳腺癌等疾病中分布较高。(2)阳虚质在不孕症、骨质疏松症、肠易激综合征、膝骨关节炎、痛经、多囊卵巢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类风湿关节炎、复发性流产等疾病中分布较高。(3)阴虚质在高血压、糖尿病、便秘、更年期综合征、骨质疏松症、干眼症、肺癌、复发性脑卒中、失眠等疾病中分布较高。(4)痰湿质在高血压、脂肪肝、糖尿病、代谢综合征、脑卒中/梗死、冠心病、血脂异常、高尿酸血症、多囊卵巢综合征、肥胖/超重、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等疾病中分布较高。(5)湿热质在痤疮、高尿酸血症、慢性胃炎、少弱畸形精子症、湿疹、乙肝、便秘、胆石症、高血压、痛风等疾病中分布较高。(6)气郁质在乳腺增生、乳腺癌、失眠、抑郁症、卵巢早衰、偏头痛、青光眼、不孕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结节、子宫腺肌病等疾病中分布较高。(7)血瘀质在冠心病、子宫内膜异位症、脑卒中等疾病中分布较高。(8)特禀质在哮喘、变应性鼻炎等疾病中分布较高。各体质发病风险较高的疾病:(1)气虚质发生肥胖、糖尿病、慢性疲劳综合征、焦虑症等的风险较高。(2)阳虚质发生骨质疏松症、肥胖、颈椎病、慢性疲劳综合征等的风险较高。(3)阴虚质发生高血压、骨质疏松症、糖尿病等的风险较高。(4)痰湿质发生脑梗死、高血压、肥胖、高脂血症、糖尿病、代谢综合征等的风险较高。(5)湿热质发生便秘、高血压等的风险较高。(6)气郁质发生亚健康、更年期综合征、骨质疏松症、焦虑、乳腺癌、乳腺增生、痛经等的风险较高。(7)血瘀质发生骨质疏松症、脑卒中、高血压、高脂血症等的风险较高。(8)特禀质发生哮喘的风险较高。方法学质量:横断面研究高、中、低质量的文献分别占4.6%、90.8%和4.6%;病例对照研究高、中、低质量的文献分别占27.2%、51.9%和21.0%;队列研究高、中、低质量的文献分别占28.3%、58.3%和13.3%。各研究在体质测量的质量控制、控制混杂因素、应答率等条目的报告较差。研究二:共纳入23项研究代谢综合征与中医体质相关性的临床研究文献,总样本量21239例,其中MS患者13393例,对照组人群7846例。按研究设计分类,病例对照研究3项,横断面研究20项,无队列研究。MS患者体质类型比例最高的3种依次为痰湿质[30%(22%-39%)]、气虚质[20%(15%-26%)]和湿热质[14%(11%-18%)]。痰湿质发生MS风险的OR值为1.75(95%CI:1.17-2.62),校正混杂因素后的OR值为3.46(95%CI:2.14-5.59)。气虚质发生MS风险的OR值为1.39(95%CI:1.04-1.85)。男性患者的痰湿质、湿热质比例分别是女性患者的1.19和2.10倍,女性患者的气虚质比例是男性的1.32倍。45岁以下MS患者痰湿质、气虚质和湿热质的比例在各年龄组人群中均为最高。2项横断面研究属于高质量文献;20项横断面研究均属于中等质量文献。倒漏斗图分析显示:各文献向周围分散,呈现明显的不对称,提示发表偏倚和研究异质性的存在。研究三: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属于一种特殊的观察性研究,开展高质量研究面临各种方法学挑战:一是观察性研究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较少,临床方法学研究滞后;二是体病关系的研究受多种混杂因素的影响,且体质对疾病的影响贯穿从发病到预后的全过程;三是体质自身存在的特殊性,包括体质的主观性对量表调查质量提出更高要求,体质的动态可变性不利于长周期研究的开展。横断面研究、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在体病相关临床研究中各有其应用范围和作用,对揭示体质和疾病的关联或因果关系的论证强度也有差异,应根据研究目的和条件选择设计类型。研究实施阶段,受试者纳入尽可能选择典型体质的新发病例,并报告样本量估算依据;基线资料信息的采集做到全面、定量;体质测量应高度重视质量控制,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数据统计分析应采用多元分析方法,控制混杂因素对结果的影响;谨慎客观地作出体病关系的结论。观察性研究国际公认的现有标准和规范具有普适性,大部分条目适用于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评价和报告。本研究根据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特点,尝试在现有标准和规范的基础上对相关条目进行完善,为制定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实施和报告规范提供参考。4研究结论《标准》发布10年来的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充分验证体病相关理论的科学性,发现各体质类型与相关疾病存在的密切关联,为体质辨识在中医临床和公共卫生实践中的应用提供了重要依据。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研究方法有助于对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深度分析,提供体病关系的更高级别证据,并为辨体-辨证-辨病诊疗模式提供参考。开展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在遵循临床研究的基本原则和相关标准规范的前提下,需充分考虑体质研究的特殊性,根据研究目的选择适当的设计类型,研究实施全过程均应重视质量控制,降低偏倚,研究的报告应遵循相关的报告规范,并体现中医体质的特色。最后,本文提出了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质量评价和报告规范的修改和完善建议,以期为高质量研究的开展和发表提供指导,从而促进中医体质在疾病治疗和治未病中的应用。

董燕[6](2018)在《流行性感冒中医证型与体质、血常规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主要由文献综述和临床研究两部分构成,文献综述包括中医综述和西医综述两部分。中医综述主要从流行性感冒中医病因、病位、病机、辨证分型与体质关系等方面研究进展进行论述;西医综述主要从流感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论述。临床研究方面通过收集归纳流行性感冒患者的相关资料,分析流行性感冒中医证型,流感证型与体质、血常规的关系。目的本课题通过聚类分析方对法流行性感冒证型进行分类,并对各证型与体质类型、血常规的关系进行探讨,以期进一步掌握流感证型规律,为精准论治流感提供依据。方法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临床病例283例,逐条记录中医症状量表、血常规结果、中医体质学量表。根据中医症状量表调查结果分析流感患者中医证型,并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医体质学量表及血象结果,探讨证型与体质、血常规相关性。结果筛查符合纳入标准病例283份,经统计分析,其中男性129例(45.6%),女性154例(54.4%)。平均年龄39.8±15.5岁,其中青年人所占比重最大,占总调查人数的67.5%。就诊最高体温40.0℃,平均体温38.51 ±0.48℃。1.流感证型分布情况:283例流感患者症候经过聚类分析分为外寒内热证(52例,18.3%)、风热犯肺证(138例,48.8%)、风寒夹湿证(26例,9.2%)、风寒束表证(67例,23.7%)四种证型,其中风热犯肺证型最多,风寒夹湿证型最少。2.证型与体质类型的关系:流感患者9种主要中医体质类型数量由高到低依次为:平和质(61例,21.6%)>阴虚质(55例,19.4%)>阳虚质(41例,14.5%)>气虚质(38例,13.4%)>痰湿质(34例,12%)>湿热质(19例,6.7%)=气郁质(19例,6.7%)>血瘀质(9例,3.2%)>特禀质(7例,2.5%)。所调查的患者其中103例患者为单一体质,余下180例患者均为兼夹体质,占总研究调查人数的63.6%。四种证型中外寒内热证体质多为平和质、阴虚质;风寒夹湿证体质多见痰湿质、平和质;在风寒束表证中多为气虚质、平和质、阳虚质;在风热犯肺证中多为平和质、阴虚质。3.证型与实验检查关系:白细胞计数在风热犯肺证与外寒内热证、风寒夹湿证之间存在明显差异(P<0.05),其中风热犯肺证型其计数较高,外寒内热证或风寒夹湿证其计数较低。结论本课题在确立流感中医证型分型的基础上,研究探讨流行性感冒中医证型与体质、血象的关系。得出以下结论:①流感中医证型分布具有一定规律性。②流行性感冒患者体质类型多为偏颇体质且多为兼加体质。③白细胞计数与证型存在相关性。

吕小琴,张磊,丁雪霏,卢幼然,赵京霞,郭玉红,胡晶,连博,刘清泉[7](2018)在《2015年与2016年冬季北京地区流感样病例与气象因素关系的研究及流感确诊病例中医证候规律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2015年、2016年冬春季北京地区常见气候因素对流感样病例发病人数的影响以及流感病例中医证候特点。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收集2015年11月8日至2016年3月19日以及2016年11月14日至2017年2月28日就诊于北京4家医院门诊的流感样病例患者,分析其发生情况与同期日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日温差、日平均风速、日相对湿度、日照时数、日降水的相关性,并对相关因素进行主因素分析,得出主要影响因素;根据rtPCR结果对确诊的流感患者进行中医证型分析,通过比较不同病原之间的中医证型,得出2015年以及2016年冬季流感发病的主要中医证型。结果 2015年、2016年冬季北京地区共收集流感样病例2166例,其中阳性1209例(55.82%),甲流为主要流行病毒(93.3%),病原以H3N2为主(84.3%),H1N1、新H1N1并见;8个常见气象因素中日平均温度(r=-0.368,P<0.05)、日最高温度(r=-0.293,P<0.05)、日最低温度r=-0.377,P<0.05)与流感发生情况成负相关,其中日平均温度对其影响最大,方差贡献率达87.2%;中医症状方面:流感首发证型中风热证占53.76%,风寒证29.28%,寒包火证占16.96%。不同病原中医证型间无明显差异。结论2016年、2017年冬季流感发生情况主要受平均温度影响,平均温度越低发病率越高,病原以甲型H3N2为主,不同病原的中医证型间无明显区别,都以风热证主,属于中医学"风温病"范畴。

张晓雷,马家驹,蔡永登,王玉光[8](2017)在《“表寒里热证”临床研究综述》文中指出"表寒里热证",又称为"寒包火",由于暖气与空调普及等原因,目前有增多趋势。表寒里热证多属于中医肌表、腠理等偏于外的疾病。从西医角度来说以呼吸系统疾病最为常见,其次在皮肤科、眼科、耳鼻喉科亦比较常见。表寒里热证与寒邪密切相关,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季节性、阶段性,北方多于南方、冬季多见、以疾病初期多见。对于表寒里热证的治疗,多主张采用表里双解法,但仍需根据表寒与里热程度的不同,适当斟酌解表与清热药物的比例。本文对表寒里热证进行了文献的梳理以及对呼吸系统为主的临床特点与治疗进行了综述。

张晓雷[9](2017)在《基于定性研究的周平安表里和解法治疗流行性感冒传承研究》文中认为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行性感冒病毒(简称流感病毒)引起的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属人畜共患的动物疫源性疾病。其中甲型流感曾多次引发全球性的暴发流行,季节性流感每年均有暴发流行,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中医药治疗温热类疾病具有丰富的经验,其中名老中医的宝贵经验最应该进行研究传承。既往的中医药传承多遵照西医学以定量研究方法为主,难以深度挖掘名老中医的临床经验与学术思想。本研究通过定性研究方法深度挖掘名老中医周平安教授表里和解法治疗流行性感感冒的宝贵经验,对于名老中医传承以及定性研究方法在中医药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目的:本研究通过定性研究方法,梳理周平安教授"表里和解法"特色治则治法理论特点及在北方流行性感冒中的应用,旨在重新构建周平安教授"表里和解法"治疗流行性感冒的理论体系。方法:以定性研究为主要研究方法,以扎根理论为定性研究策略,资料收集方法包括:通过观察法跟随周平安教授门诊学习,熟悉周平安教授的学术思想;通过半结构定性访谈对周平安教授本人进行访谈;通过实物资料法收集周平安教授及其传承人的期刊、会议、着作等相关材料。资料分析方法主要通过主题分析法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质量控制主要通过三角检验法、参与者检验法、反馈法对资料的收集与分析进行质量控制。结果:通过开放式编码、主轴式编码,共抽提出3个主题,包括:周平安教授对流感病因病机的认识、周平安教授治疗流感的辨治思想、表里和解法在流感中的应用;31个亚主题;89个概念;112个编码;通过核心式编码梳理出两条主要脉络,并且,"表寒里热是北方流感的重要证候特点" "强调驱除毒邪""和法与表里同治"分别为三个部分的核心内容。一、"周平安教授对流感病因病机的认识"包括:"流感病毒决定热邪贯穿流感始终""流感病位主要在肺卫" "内热是北方流感的重要体质基础""寒邪是北方流感发病的主要诱发因素""六淫是流感发病的影响因素" "表寒里热是北方流感的重要证候特点"。其中,"流感病毒决定热邪贯穿流感始终""表寒里热是北方流感的重要证候特点"是北方地区流感病因病机的核心。二、"周平安教授治疗流感的辨治思想"包括:"强调病证结合" "三期辨证""强调驱除毒邪" "表里、咽喉、舌象、痰质辨证"。其中,"强调驱除毒邪"是治疗流感辨治思想的核心。三、"表里和解法在流感中的应用"包括:"表里和解法的定义" "和法""表里同治""汗法" "清法""下法"六个方面的内容。其中,和法与表里同治是表里和解法在流感中应用的核心。1、表里和解法的定义:解表寒,清里热,和解表里,表里和,必自愈。和解表里法又包括和法与表里同治两方面内容。2、和法包括:和法的内涵、和法的具体治法。和法的内涵包括:"强调阴阳和谐,而非平衡" "阳气固密是阴阳和谐的关键""和谐是健康的核心、治疗的目标""和法是八法的总纲,治法的相加""强调用药平和" "和法应用广泛"。和法的具体治法包括:"和解法" "调和营卫法""分消走泄法"。3、"表里同治"思想包括:"表里包括八纲表里与脏腑表里""强调表里同治、三法合用""治疗流感应同时考虑内伤基础"。4、"汗法"包括:"强调汗法使邪气外达""透邪法常用药对""益气透邪法""关注汗源""强调正汗""汗出过多的调护"。5、"清法"包括:"清法是治疗流感的核心治法" "避免使用苦寒之品""避免早用过用清热" "石膏、青蒿善退流感高热"。6、"下法"包括:"提倡早用下法" "清肠保肺法""高位结肠滴灌" "感冒(双解)合剂"。结论:周平安教授表里和解法的理论框架包括"周平安教授对流感病因病机的认识""周平安教授治疗流感的辨治思想" "表里和解法在流感中的应用"三部分。在病因病机上,周平安教授认为流感病毒属于风热疫毒,是流感的发病特点的决定因素;重视寒邪和内热在流感发病的重要作用;强调北方流感以表寒里热为主要证候特点,是北方流感病因病机的核心以及治疗的基础。周平安教授辨治采用三期辨证,强调祛除毒邪。表里和解法以和法和表里同治为核心,强调汗、清、下三方合用;在治疗流感具体应用方面,感冒双解合剂是表里和解法治疗北方流感轻症的代表方剂,清肠保肺是表里和解法治疗流感的重要治法,高位结肠滴灌是表里和解法治疗流感危重症的有效技术手段。

张萌[10](2015)在《中医药防治流行性感冒的思路与方法 ——基于近二十年文献的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以近二十年中医药防治流感文献为研究对象进行数据挖掘,从总体及不同流感类型、不同地域、不同气候区域、不同发病季节、不同人群等层次上,分析用药规律并比较差异,总结病因病机及防治方法。在此基础上,汲取古代流感相关病证防治理论和实践经验,提出当前流感防治的思路和方法,为中医药防治流感的理论与临床研究工作提供更为有效的指导。研究方法1、采用传统文献研究方法梳理流感相关古代文献;2、搜集近二十年中医药防治流感文献,建立流感数据库。利用SPSS 18.0统计软件,采用数据挖掘方法,研究用药规律。研究结果1、初步建立了流感方药数据库。共选取354篇合格文献,从中抽取出文献名、发表年份、研究地域、发病季节、患者性别年龄、证型、方剂名称、药物组成等信息,构建了数据库。共录入方剂504条,涉及药物232味,5250次。2、得出了流感防治用药总体规律。药性以寒性、凉性所占比例最多;药味以苦、辛、甘味为主;归经主要归肺、胃、心、脾、肝经。使用频次居前10位的中药(除生甘草)为:金银花、连翘、黄芩、桔梗、板蓝根、石膏、杏仁、薄荷、柴胡、荆芥。药物功效种类涉及18大类,32小类。药物配伍以金银花、连翘为核心药对扩展,以清热解毒药、解表药、清热泻火药、化痰止咳平喘药相互组合为主。3、挖掘了不同层次上用药差异与配伍规律。采用卡方检验及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比较了甲型与乙型及其他未明确类型流感、南方与北方、不同温度带、不同湿度区、冬春季与夏季、儿童与成人的用药,确定了存在差异的具体药物;采用关联规则算法,挖掘并比较了药物组合及配伍规律。4、总结了目前防治中存在的问题。如,对病因的认识尚有分歧;存在淡化辨证的趋势;“滋阴生津”治法运用不足;“清热解毒”的使用缺乏原则;对特殊人群流感关注不够等。5、针对现有问题,借鉴中医古代疫病防治理论,提出中医药防治流感的思路。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在病因认知上,要知常达变,统一寒温。二是辨证上,采用“病证融合”的诊疗模式和卫气营血为主的综合辨证方法。三是防治原则上,注重早期用药,预防为主;以祛邪为首务,兼顾扶正;发挥外治优势,丰富治疗手段。四是组方用药上,辨证配伍为主,现代药理为辅;专方为主,随症加减;重视地域、季节、人群用药差异。研究结论1、病因病机复杂。病因以风热疫毒为主,受不同流感类型、不同地域气候、不同发病季节等因素的影响,可兼挟寒、湿、暑等邪毒。病位以肺为中心,“毒邪壅肺”是病机关键。2、辨证方法灵活。以卫气营血辨证为主,与三焦辨证和六经辨证方法有机结合,灵活采用。3、用药特点明晰。一是药味繁杂,二是具有地域特色。用药与流感病因病机相符。4、不同层次上,遣方用药存在一定差异。“辨证论治”、“三因制宜”的原则在流感防治中得到了一定的贯彻和体现,但“因人制宜”方面尚需进一步加强。5、古代疫病防治理论与经验对当前流感的防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应加以深入研究和充分借鉴。

二、东北地区流行性感冒的病因病机辨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东北地区流行性感冒的病因病机辨识(论文提纲范文)

(1)抗感方治疗小儿流行性感冒(风热犯卫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 研究内容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 中医时疫感冒的诊断标准
        1.2.3 中医时疫感冒风热犯卫证的诊断标准
        1.3 病例纳入标准
        1.4 病例排除标准
        1.5 病例剔除标准
        1.6 病例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案
        2.3 观察指标
        2.3.1 疗效性指标
        2.3.2 安全性指标
        2.4 观察周期与随访
        2.5 疗效判定标准
        2.5.1 疾病疗效判定
        2.5.2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
        2.6 安全性判定标准
        2.7 伦理学要求
        2.8 资料整理与统计
    3 结果
        3.1 一般资料分析
        3.2 治疗前症状分布及积分情况
        3.3 疗效分析
        3.4 安全性分析
        3.5 随访结果
讨论
    1 西医学对小儿流感的认识
        1.1 病原学
        1.2 感染机制
        1.3 治疗
    2 中医学对小儿流感的认识
        2.1 病名
        2.2 病因病机
    3 立法与组方
        3.1 立法依据
        3.2 组方分析
        3.3 中药溯源
        3.4 现代药理研究
    4 结果分析
        4.1 疗效分析
        4.2 安全性分析
    5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小儿流行性感冒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附件

(2)近20年来北京地区中医药应对流行性感冒的回顾与评述(论文提纲范文)

1 基于中医证候学系列研究,揭示北京地区流感的病因病机
2 不断优化、完善,制定了流感病证结合分期辨证治疗方案
    2.1 流感初期重视表里双解
    2.2 更加重视流感危重症的治疗
3 系统开展的流感临床研究,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
4 基于流感病证特征的预防策略
5 结语

(3)时行感冒轻症云南中成药应用专家共识(论文提纲范文)

1 定义及中医命名
    1.1 定义
    1.2 中医病名
2 病因病机
    2.1 病因
    2.2 病机
3 辨证分型[15-19]
    3.1 风寒证
    3.2 风热证
    3.3 风燥证
    3.4 暑湿证
    3.5 寒包火证[20]
4 临床治疗
    4.1 治则治法
        4.1.1 基本原则
        4.1.2 隔离与报告
        4.1.3 中医治则治法
    4.2 辨证论治
        4.2.1 风寒证
        4.2.2 风热证
        4.2.3 暑湿证
        4.2.4 寒包火证
    4.3 调护与预后
    4.4 内科基础治疗
        4.4.1 一般治疗
        4.4.2 对症治疗
    4.5 预防[21]

(4)基于属性偏序结构理论的扶阳派医案知识发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阳气的概念及其生理功能
        1.1.1 阳气的气化推动和调控作用
        1.1.2 阳气的温养作用
        1.1.3 阳气的卫外防御作用
        1.1.4 阳气的固摄作用
    1.2 扶阳概念
    1.3 扶阳理论
    1.4 扶阳派的研究
        1.4.1 扶阳派的创始
        1.4.2 扶阳派的理论渊源
        1.4.3 扶阳派的理论特色
        1.4.4 扶阳派的传承及代表医家
    1.5 扶阳派文献研究概况
    1.6 非统计学属性偏序结构图知识发现的理论基础
        1.6.1 形势概念分析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6.2 基于属性偏序结构理论的大数据知识发现方法
第二章 基于属性偏序结构理论的扶阳派医案的知识发现
    2.1 研究目标
    2.2 研究内容
    2.3 数据库的构建
        2.3.1 数据来源
        2.3.2 数据筛选
        2.3.3 数据收集结果
    2.4 数据规范化
        2.4.1 症状规范
        2.4.2 药物规范
        2.4.3 药物剂量规范
        2.4.4 中医病名规范
    2.5 数据录入及质量控制
    2.6 研究结果
        2.6.1 医案的基本情况
        2.6.2 症状体征分析
        2.6.3 疾病分析
        2.6.4 证型分析
        2.6.5 治法分析
        2.6.6 方剂分析
        2.6.7 药物分析
        2.6.8 药量分析
        2.6.9 不同地区分析
        2.6.10 代表医家分析
第三章 讨论
    3.1 诊断分析
        3.1.1 症状体征讨论
        3.1.2 阴火、阴证辨识
        3.1.3 痛症讨论
    3.2 疾病讨论
    3.3 证型、治法讨论
    3.4 方剂讨论
    3.5 药物讨论
    3.6 附子剂量讨论
    3.7 不同地区讨论
    3.8 代表医家讨论
        3.8.1 吴佩衡
        3.8.2 范中林
        3.8.3 唐步祺
        3.8.4 祝味菊
    3.9 对扶阳派医家临证特色的认识
        3.9.1 阴阳为纲辨万病,肾阳为本重扶阳
        3.9.2 真气上浮识阴火,阴火阴证必同现
        3.9.3 最擅使用四逆辈,配伍独特疗效卓
        3.9.4 阴盛阳衰需补火,大剂附子非常态
        3.9.5 地域年龄无需忌,处方用药看医家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附件

(5)中医体质学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系统评价和方法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体质学体病相关理论综述
        1 体病相关理论的渊源
        2 体病相关理论的内涵
    综述二 体病相关理论的临床研究进展
        1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开展的背景
        2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文献计量学研究
        3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文献综述
    综述三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设计及方法学质量评价
        1 适用于研究体病相关的临床研究方法概述
        2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设计的质量评价和报告规范
        3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质量评价现状
前言
第二部分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系统研究与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排除标准
        1.2 文献检索和筛选
        1.3 资料筛选与提取
        1.4 数据分析
    2 研究结果
        2.1 检索结果与流程
        2.2 文献计量学特征
        2.3 研究设计基本信息
        2.4 各体质类型的疾病谱分布
        2.5 各体质类型发病风险较高的疾病
        2.6 各体质类型发病风险较低的疾病
        2.7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2.8 纳入研究的体质测量方法信息
    3 讨论
        3.1 近10 年来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学术成就和贡献
        3.2 各体质与疾病的关联性及其对临床和公共卫生的意义
        3.3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分析
        3.4 与其他同类研究结果的比较
        3.5 对今后体病相关研究和应用的启示
        3.6 本研究的局限性
    4 结论
第三部分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meta分析:以代谢综合征为例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排除标准
        1.2 检索策略
        1.3 资料筛选与提取
        1.4 方法学质量评价
        1.5 数据分析
    2 研究结果
        2.1 检索结果与流程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2.3 中医体质分布的meta分析
        2.4 代谢综合征患者与一般人群体质类型比较的meta分析
        2.5 中医体质在不同性别、年龄的分布比较
        2.6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
        2.7 倒漏斗图分析
    3 讨论
        3.1 代谢综合征与体质的关联性分析
        3.2 纳入研究存在的方法学问题
        3.3 对临床和科研的启示
        3.4 本研究的局限性
    4 结论
第四部分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方法学研究
    1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特殊性
        1.1 中医药领域观察性研究应用和方法学的相对滞后
        1.2 体病关系的全过程均易受到混杂因素影响
        1.3 体质自身的特殊性对体病关系研究的影响
        1.4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相对其他观察性研究的优势
    2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设计和实施
        2.1 研究设计类型的选择与比较
        2.2 受试者纳入和基线资料采集
        2.3 体质测量中的质量控制措施
        2.4 研究数据的处理和统计分析
    3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质量评价
        3.1 现有标准在体病相关临床研究质量评价中的适用性分析
        3.2 根据现有标准制定体病相关临床研究质量评价标准的建议
    4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报告规范
        4.1 现有报告规范在体病相关临床研究论文报告的适用性分析
        4.2 在STROBE声明基础上完善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报告质量的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6)流行性感冒中医证型与体质、血常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流行性感冒中医研究进展
        1 流行性感冒中医病名
        2 流行性感冒中医病因
        3 流行性感冒中医病位病机
        4 流行性感冒中医辨证分型及治疗
        5 流行性感冒中医预防
        6 流行性感冒中医的现代研究
        7 问题与展望
    综述二 流行性感冒西医研究进展
        1 病原学
        2 流行病学
        3 发病机制与病理
        4 临床表现
        5 并发症
        6 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
        7 诊断与鉴别诊断
        8 预后
        9 治疗
        10 预防
        11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流行性感冒证候分型相关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及来源
        1.2 病例选择标准
        1.3 调研表的设计
        1.4 资料收集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结果
        2.2 证候类型分布
    3 讨论
        3.1 流感症状分析
        3.2 流感证型分布
        3.3 问题与展望
    4 小结
第三部分 流行性感冒各证型与体质类型相关性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及来源
        1.2 病例选择标准
        1.3 调研表的设计
        1.4 资料收集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体质类型分布
        2.2 主要兼夹体质分布
        2.3 体质类型和证型的关系
    3 讨论
        3.1 流行性感冒体质类型分布特点分析
        3.2 体质兼夹情况
        3.3 体质类型与证候的关系
        3.4 问题与展望
    4 小结
第四部分 流行性感冒各证型与实验室指标间相关性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及来源
        1.2 病例选择标准
        1.3 调研表的设计
        1.4 资料收集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3.1 流行性感冒中医证型与血象的关系
        3.2 问题与展望
    4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

(7)2015年与2016年冬季北京地区流感样病例与气象因素关系的研究及流感确诊病例中医证候规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1.2 临床资料
    1.3 研究方法
2 结果
    2.1 不同气象因素与流感样病例发病人数的相关性研究
    2.2 不同病原的中医证型分析
3 讨论

(8)“表寒里热证”临床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表寒里热证”文献梳理
2 呼吸系统疾病“表里寒热证”研究
    2.1 外感发热性疾病表寒里热证研究
        2.1.1 外感发热性疾病表寒里热证的临床特点
        2.1.2 外感发热性疾病表寒里热证的治疗
    2.2 咳喘(咳嗽、支气管炎、哮喘、慢阻肺、感染后咳嗽)表寒里热证研究
        2.2.1 咳喘性疾病表寒里热证的临床特点
        2.2.2 咳喘性疾病表寒里热证的治疗
    2.3 鼻鼽(过敏性鼻炎)表寒里热证研究
3 非呼吸系统疾病“表里寒热证”的临床特点与治疗
4 结语与展望

(9)基于定性研究的周平安表里和解法治疗流行性感冒传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流行性感冒的中医药防治研究现状
        1 中医药对流感病名的认识
        2 中医药对流感病因病机的认识
        3 中医药治疗流感的治则治法及方药探讨
        4 流感的中医药预防
        5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表寒里热证"临床研究综述
        1 "表寒里热证"文献梳理
        2 呼吸系统疾病"表里寒热证"研究
        2.1 外感发热性疾病表寒里热证研究
        2.2 咳喘(咳嗽、支气管炎、哮喘、慢阻肺、感染后咳嗽)表寒里热证研究
        2.3 鼻鼽(过敏性鼻炎)表寒里热证研究
        3 非呼吸系统疾病"表里寒热证"的临床特点与治疗
        4 结语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三 定性研究方法在名老中医传承的应用
        1 名老中医治则治法特点
        2.1 近现代名老中医治则治法与传统治则治法的异同
        2.2 近现代名老中医治则治法与普通治则治法的异同
        2.3 近现代名老中医治则治法的共性规律
        2.4 近代名老中医治则治法的个性特征
        2 中医药学特点
        2.1 抽象性
        2.2 哲学性
        2.3 思维性
        2.4 物理性
        2.5 人为主体
        3 定性研究在名老中医治则治法传承中的优势
        4 定性研究方法在名老中医传承的应用
        4.1 资料收集的方法
        4.2 资料分析方法
        4.3 质量控制
        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背景与目的
    2 研究对象与内容
    3 研究方案与流程
    4 研究方法
        4.1 资料收集方法
        4.2 资料分析方法
        4.3 质量控制方法
    5 资料收集
        5.1 文献整理
        5.2 个体访谈
    6 资料分析
    7 质量控制
    8 研究结果
        8.1 周平安教授表里和解法治疗流感理论梳理(开放式编码、主轴式编码)
        8.2 周平安教授表里和解法脉络梳理(核心式编码)
    9 讨论
        9.1 周平安教授表里和解法的创新点
        9.2 定性研究在名老中医传承中的应用
        9.3 研究的创新点
        9.4 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
    10 结论
    参考文献
附件
致谢
个人简历

(10)中医药防治流行性感冒的思路与方法 ——基于近二十年文献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流行性感冒的中医文献研究述略
    1 中医对流行性感冒概念的认识
        1.1 流行性感冒之中医古代相关病名述略
        1.1.1 依据流行情况命名
        1.1.2 依据病因性质命名
        1.2 流行性感冒之中医病名——“时行感冒”
    2 流行性感冒相关中医古代文献研究
        2.1 病因与发病
        2.1.1 病因
        2.1.2 发病
        2.2 辨证理论
        2.2.1 六经辨证
        2.2.2 卫气营血辨证
        2.2.3 三焦辨证
        2.3 治疗原则及方法
        2.3.1 治则
        2.3.2 常用治法及方药
        2.4 预防原则与方法
        2.4.1“治未病”的预防原则
        2.4.2 具体方法
        2.5 研究述评
    3 流行性感冒中医现代文献研究
        3.1 病因病机
        3.1.1 病因
        3.1.2 病机
        3.2 预防方法
        3.3 治法方药
        3.3.1 辨证论治
        3.3.2 专方加减
        3.3.3 常用中成药
        3.3.4 针灸治疗
        3.3.5 其他外治法
        3.4 研究述评
第二部分 近二十年中医药防治流感文献数据挖掘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内容
    3 文献搜集与整理
        3.1 文献来源
        3.2 检索方式和策略
        3.3 文献选择标准
        3.3.1 纳入标准
        3.3.2 排除标准
        3.4 文献搜集结果
        3.5 数据的规范化处理
        3.5.1 证型名称规范
        3.5.2 方剂录入规范
        3.5.3 药物录入规范
    4 研究方法
        4.1 数据库的建立
        4.2 统计分析
    5 研究结果
        5.1 文献计量学研究
        5.1.1 文献年度发表量统计
        5.1.2 文献所属地区分布统计
        5.1.3 文献的地理区域、气候区域分布统计
        5.1.4 流感类型分布统计
        5.1.5 发病季节统计
        5.1.6 患者人群分布统计
        5.1.7 药物剂型分布
        5.2 用药规律研究
        5.2.1 总体用药分析
        5.2.2 不同证型用药分析
        5.2.3 不同类型流感用药分析
        5.2.4 不同地域用药分析
        5.2.5 不同气候区域用药分析
        5.2.6 不同发病季节用药分析
        5.2.7 不同人群用药分析
        5.3 讨论
        5.3.1 总体用药规律
        5.3.2 不同证型用药规律
        5.3.3 不同类型流感用药规律与差异
        5.3.4 不同地域用药规律与差异
        5.3.5 不同气候区域用药规律与差异
        5.3.6 不同发病季节用药规律与差异
        5.3.7 不同人群用药规律与差异
        5.3.8 个性用药特色的挖掘
        5.3.9 气候周期变化对流感发病的影响
    6 总结
第三部分 中医防治流行性感冒的思路与方法探讨
    1 防治思路探讨
        1.1 病因认知思路——知常达变,统一寒温
        1.2 辨证思路
        1.2.1“病证融合”的诊疗模式
        1.2.2 以卫气营血为主,综合多种辨证方法
        1.3 防治原则
        1.3.1 早期用药,重在预防
        1.3.2 首务逐邪,兼顾扶正
        1.3.3 发挥外治优势,丰富治疗手段
        1.4 组方用药思路
        1.4.1 辨证配伍为主,现代药理为辅
        1.4.2 专方为主,随症变化
        1.4.3 重视季节、地域、人群用药差异
    2 流感中医防治方案
        2.1 预防方案
        2.1.1 预防原则
        2.1.2 预防方法
        2.2 治疗方案
        2.2.1 治则治法
        2.2.2 分期分型论治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查新报告
发表论文
详细摘要

四、东北地区流行性感冒的病因病机辨识(论文参考文献)

  • [1]抗感方治疗小儿流行性感冒(风热犯卫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 廉艳.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1
  • [2]近20年来北京地区中医药应对流行性感冒的回顾与评述[J]. 马家驹,王玉光,刘清泉. 北京中医药, 2021(01)
  • [3]时行感冒轻症云南中成药应用专家共识[J]. 叶建州,叶勇,姜丽娟,吴英,唐彬,杨滨枚. 中国中医急症, 2020(12)
  • [4]基于属性偏序结构理论的扶阳派医案知识发现[D]. 张蕙缨.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6)
  • [5]中医体质学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系统评价和方法学研究[D]. 罗辉.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4)
  • [6]流行性感冒中医证型与体质、血常规相关性研究[D]. 董燕.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8(10)
  • [7]2015年与2016年冬季北京地区流感样病例与气象因素关系的研究及流感确诊病例中医证候规律分析[J]. 吕小琴,张磊,丁雪霏,卢幼然,赵京霞,郭玉红,胡晶,连博,刘清泉. 中国中医急症, 2018(04)
  • [8]“表寒里热证”临床研究综述[J]. 张晓雷,马家驹,蔡永登,王玉光. 环球中医药, 2017(05)
  • [9]基于定性研究的周平安表里和解法治疗流行性感冒传承研究[D]. 张晓雷.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8)
  • [10]中医药防治流行性感冒的思路与方法 ——基于近二十年文献的研究[D]. 张萌.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5(06)

标签:;  ;  ;  ;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