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毛泽东考察研究的特点

论毛泽东考察研究的特点

一、论毛泽东调查研究的特点(论文文献综述)

董小影[1](2021)在《毛泽东调查研究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黄春森[2](2020)在《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发展轨迹》文中研究指明

赵磊[3](2020)在《毛泽东历史观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毛泽东历史观基于深厚的理论渊源以及丰富的实践基础而产生。在早年的私塾教育和新式教育中,毛泽东受到中国传统史学、湖湘文化的影响,早期历史观中有着深厚的内圣外王之道。毛泽东投身社会的实际斗争后,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直接影响下,他的历史观从倡导不流血革命的唯心史观彻底转向了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唯物史观。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的实践中,毛泽东的阶级史观、人民史观得以形成和发展,加速了革命胜利的进程。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的生产力史观进一步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方法论指导。毛泽东指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据此,毛泽东基于中国的社会实际情况和革命斗争的实践,发展出了实事求是的辩证唯物主义,表现为矛盾普遍性的观点、实践第一的观点,对统一全党思想、指导革命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在革命斗争的实践中,毛泽东总结出了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是社会两对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这是毛泽东提出的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完整概念,在理论上对历史唯物主义进行了符合时代发展的创新。历史的发展有其规律性,呈现出螺旋前进的特点。在革命中,毛泽东始终坚持运用调查分析的方法扎根人民群众当中,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探索社会的发展形态、历史的发展规律,紧紧把握时代的脉搏以指引革命的发展,而要推动革命的顺利进行,就要研究战争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根据战争环境的变化发挥指挥员的主观能动性,以取得战争的主动权。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基本途径,人们要经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的过程,才能使得实践和认识的内容上升到科学的高度,是为“实践第一”的辩证实践论。毛泽东指出矛盾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而人作为驾驭社会矛盾的主体,只有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才能改造中国社会,改造自然界。毛泽东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其历史主体性不容置喙。在革命斗争的实践中,毛泽东强调工人阶级是革命的领导阶级,并指出只有团结中国最广大的农民阶级,组成工农联盟才是近代中国革命胜利之本,建立最广泛的民族统一战线,是推动中国革命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走向胜利的重要力量。毛泽东历史观作为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下通过研究毛泽东的历史观有助于深化毛泽东思想的研究,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为新时代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提供理论武器。

樊雪峥[4](2020)在《毛泽东新人培育思想研究》文中认为为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而培育新人,是中国共产党人代代相传的使命。在中国革命与建设的进程中,毛泽东提出了一系列新人培育观点,指导了党育人工作的实践,形成了其系统的新人培育思想。这一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新人培育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推动了党领导的各项事业的进步。本文将从形成发展、内涵特征、途径方法、当代启示四个主要方向入手,对毛泽东新人培育思想进行研究。绪论部分,主要对研究的选题缘起、学界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和方法进行阐述,分析学界已有成果,以充分说明研究的主旨,是本文之起点。第一章,对毛泽东新人培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做系统分析。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进行切入,分析其形成的理论渊源和实践基础。毛泽东继承和吸收了中华文化有关思想之精华,超越了近代以来的国民性改造思潮,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新人培育的思想,从而形成其独特的新人培育思想。这一思想是在其求学、革命和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历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并大致经历了萌芽期、形成期、发展期、成熟期、进一步发展时期五个不同的发展阶段。第二章,新人之“新”——详细阐述毛泽东心中的新人观。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的过程中,在不同层面上,对新人之“新”进行了多维透视,规定了新人之本质特征。同时,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能够将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等新人形象,反映了毛泽东对新人“规格”的丰富思考。这样的新人培育思想,贯穿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和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等鲜明价值立场。第三章,新人之“育”——深入研究毛泽东对新人培育的探索。毛泽东为新人的培育提出了坚持党的领导、重视思想政治工作、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等基本原则,规定了启发式教学、因材施教、教学相长、榜样教育等具体方法,并将推进教育工作改革、舆论宣传引导、发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学艺术作为其具体的实现路径。第四章为本文落脚点,阐述毛泽东新人培育思想的特点、意义及价值。毛泽东新人培育思想呈现出继承性与创新性统一、时代性与民族性融合、革命性与科学性交融、示范性与大众性协调、现实性与超越性交织的基本特点。其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新人培育的思想,促进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发展,为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新人培育积累了智慧,同时也为当下时代新人培养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与实践借鉴。

孔祥艳[5](2019)在《毛泽东哲学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贡献》文中研究说明毛泽东哲学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贡献在于,毛泽东结合中国传统哲学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融铸在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中,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本质在毛泽东哲学的萌芽、形成、发展和成熟过程中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表明毛泽东哲学的萌芽,在这两篇文章中,毛泽东初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史观及阶级理论对中国的社会性质、中国革命独有的特点作出了详细正确的分析。1930年《反对本本主义》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在土地革命时期开始了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井冈山的斗争》《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等一系列文章表明,毛泽东开始逐步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应用到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中,毛泽东哲学开始初步形成。“两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最突出的理论贡献。《实践论》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矛盾论》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两论”彻底批判了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纠正了“左”倾错误和右倾错误。“两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融合的光辉典范。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中的辩证唯物史观、阶级斗争理论、矛盾运动规律等基本原理进行了创造性阐发,解决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相关问题、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问题和战争的阶段性发展问题,并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理论,在有力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同时,进一步丰富、扩充了毛泽东哲学的理论体系。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熟练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分析抗战胜利后国内外的复杂局势,揭示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从而顺利解决了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向世界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本土化的成功,毛泽东哲学走向成熟。

李艳丰[6](2019)在《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研究》文中提出毛泽东是近代以来对中国影响最为深远的历史巨人,无论是他的支持者还是他的反对者都必须承认,他兼具文韬武略,百年难得一见。人们对他的文章、诗词、书法等皆推崇备至。毛泽东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等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重要的指导思想,并被继承与发展。然而由于毛泽东晚年的失误引发了巨大的争论,把毛泽东不重视制度建设作为解释其晚年失误的一个原因几乎成为学术界的共识。这就使得学术界和社会上产生一种误解:毛泽东的一生在党的制度建设上并没有什么建树。正因为如此,学术界很少提及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更有历史虚无主义者以此为突破口,断章取义地大肆攻击毛泽东“要人治,不要法治”,是“和尚打伞,无法无天”,等等。然而,事实上并非如此,毛泽东在其波澜壮阔的一生中,始终在探索党的制度建设,始终致力于把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制度建设的学说中国化,并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党的制度建设思想。正是在领导中国共产党进行革命过程中,毛泽东成功地进行了制度建设,才能够组建坚强的党和强大的人民军队,才能够夺取革命的胜利。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也为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提供了思想指导和制度保障。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打破苏联模式的束缚,毛泽东开始进行党的制度改革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可以讲,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成果建构了中国共产党制度建设的基本框架,为后来党的制度改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了还原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并回应历史虚无主义的观点,本文从五个方面对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进行研究。其一,探求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的源流。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制度建设学说的继承与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在党的建设理论与实践中形成了丰富的党的制度建设思想,奠定了无产阶级政党制度建设的基础。列宁在此基础上,结合俄国革命实际进行了继承和发展。特别是十月革命胜利后,俄共(布)成为执政党,无产阶级政党制度建设思想进入了社会主义新阶段。毛泽东在继承他们无产阶级政党制度建设的基础上,立足中国国情,开始了探索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制度建设思想中国化的进程,形成了中国化的无产阶级政党的制度建设思想--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其二,梳理了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的发展历程。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从无到有,从萌芽到发展,从成熟再到新的发展,从曲折发展到走进误区,都与中国革命发展历程紧密相连。毛泽东在各个历史时期,针对革命任务的需要和客观革命环境,对党的制度建设提出了丰富的思想,对推进的党的制度建设,推进革命进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即使在曲折发展和失误时期,依然提出过一些建设性的思想。其三,阐述了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的基本内容。毛泽东在党的建设实践中注重制度化安排,形成了党的领导制度建设思想、党的组织建设制度思想、党的干部制度建设思想、党的监督制度建设思想以及其他相关制度建设思想等相对完整和严密的党的制度建设思想体系。其四,解析了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的内在运行机理。主要涉及毛泽东对党的制度的属性判断(人治还是法治),制度设计的逻辑起点(性善还是性恶),制度建设的公平抉择(程序还是实质),制度运行的关键(平衡与失衡)等。其五,对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进行评价和反思以及启示探讨。文中客观评价了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的历史意义,认为其开创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度理论中国化的先河,提供了中国共产党制度建设的指导思想,建构了中国共产党制度建设的总体框架;文章还总结了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的历史经验和现实启示。可见,毛泽东不仅拥有党的制度建设思想,而且其思想内容很丰富,指导作用很大,地位很重要。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也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政治意义。

张灯[7](2019)在《毛泽东生活观研究》文中提出毛泽东生活观是毛泽东对生活世界基本问题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立足于中国实际,以人民为主体,以革命和建设为基本手段,以民族解放和人民生活幸福为价值旨归,探寻生活世界变迁规律,解决中国现实生活问题。毛泽东生活观具有主体性、民族性、实践性和革命性四个核心特质。论文以毛泽东生活观为研究对象,立足于唯物史观和辩证法,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原着、毛泽东着作为主要研究文本,采用文献分析与综合、历史与逻辑、比较与创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研究方法,全面、深入分析毛泽东生活观的内涵特质、整体结构、主体定位、精神意蕴与矛盾法则。研究发现,毛泽东生活观的内涵特质突显群众主体的革命生活实践活动,从唯物辩证的内在统一把握生活世界的整体结构,其表现为四个统一:把握历史规律和生活发展方向的统一,改造客观生活世界和改造主观生活世界的统一,物质生活和政治生活及文化生活的统一,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的统一;其主体定位彰显了人民是生活世界的创造者,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人民利益至上;其精神意蕴显示了敢于胜利的信仰力量,强调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精神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变成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力量;其矛盾法则立足于对立统一性关照生活世界的矛盾,重视具体事物具体分析,指出不同质的矛盾要使用不同质的方法解决。毛泽东生活观既面向中国,又放眼世界;既把握了生活世界的发展规律,又探索了解决中国人民生活困境的方向,深刻地影响着二十世纪的中国和世界。毛泽东生活观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维度,可以转化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力量,为解决新时代中国重大现实生活问题提供哲学思考,为提升新时代生活实践主体精神提供思想指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因此,研究毛泽东生活观,对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对全面认识和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康银桥[8](2019)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人民群众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因此,群众问题始终是中国共产党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在革命战争年代指导党和人民群众完成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伟大任务,新时代这一思想同样有着重大的当代价值,它对保障我们党依法治国,国家经济腾飞,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生活全面达到小康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在经历了萌芽和初步形成的基础上,才变得成熟并得到发展。且该思想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切为了群众是其根本态度和目的、一切依靠群众是其基本保障、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落实这一路线的基本工作方法的完整内容。新中国成立以后,党的各代领导集体都在继承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的基础上为其注入了新的内容。建国后,毛泽东以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来保障人民的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以“三个有利于”标准作为人民群众对党的工作是否满意的评价标准,江泽民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表明全体党员在生产力的发展、文化的进步等一切工作中皆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重,胡锦涛以“科学发展观”思想表明我们党始终本着以人为本的要求,确保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民群众能够得到全方面的发展,保证人类历史的绵延不绝。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不仅全力惩治党内外存在的腐败现象,还发动全党力量帮助贫困人口脱贫,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向往美好生活的需求,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共同的力量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党的各代领导人在不同时期的具体做法虽然不同,但其本质上都遵循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同时这一思想有着重要的意义。在理论上,它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到中国社会发展的具体实践中去,不仅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理论体系,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众路线思想提供理论指导;在实践上,这一思想不仅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得以胜利的重要法宝,还使我们党的执政地位得以巩固,同时它能够最大程度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使他们全身心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在新时代,我们党坚持和不断发展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有着极大的当代价值。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不仅能够不断提高党建水平,还能够完成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并且能够更好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来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周批改[9](2017)在《毛泽东社会调查方法研究综述》文中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学术界关于毛泽东社会调查方法的研究,经历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探索,21世纪以来尤其是近几年来的的发展,取得了一批有价值的成果,对坚持和发展毛泽东社会调查方法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与毛泽东丰富而精深的社会调查理论和方法相比,与社会发展对科学调查方法的需要相比,现有的研究成果还远远不够,还需要围绕毛泽东社会调查方法进一步加大研究力度,拓展研究思路,深化研究内容。

胡锦玉[10](2017)在《延安时期毛泽东群众路线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延安时期毛泽东群众路线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人处理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高度理论概括,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集中体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群众路线理论的贯彻和实践使我们党获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有力支持,使党的政治路线充分的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使党的干部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从而团结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多元化发展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面临新的考验,如何处理好党群关系、干群关系依然是一项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课题。有鉴于此,进一步加强群众路线理论的研究,挖掘延安时期毛泽东群众路线理论的内在价值,更好地满足新的历史阶段人民群众的多元化利益诉求,从根本上解决党群、干群关系问题,从而夯实党的执政根基,是新的历史阶段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和加强全党思想教育的根本任务。在延安时期,毛泽东群众路线理论取得了关键性发展。在这一时期,毛泽东群众路线理论已经具备相对完备的理论形态,并且上升到党的根本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高度。本文对延安时期毛泽东群众路线理论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历史考察和理论分析。首先,从学理层面系统分析了毛泽东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和实践逻辑,揭示了毛泽东群众路线理论的人民本体观和人民主体观的哲学基础。其次,从实践层面对延安时期毛泽东群众路线理论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深入探讨了毛泽东群众路线实现的核心要素和驱动机制,分析了毛泽东群众路线理论实现的动力机制和实现方式。再次,从理论层面全面概括了毛泽东群众路线理论的基本内涵、本质特征和实践功能。最后,从价值层面进一步挖掘了延安时期毛泽东群众路线理论的当代价值,探讨了新的历史条件下群众路线理论的教育和实践的实践路径,揭示了继承和发展延安时期毛泽东群众路线理论教育实践历史经验的方式方法,及其对于扩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成果,推进社会民主化治理进程,所具有的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在以下方面可能有所创新:第一,深化了对延安时期毛泽东群众路线理论的学理性理解,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只把毛泽东群众路线理论简单地理解为方法论(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的片面性局限,全面概括了毛泽东群众路线理论的内容和基本特征。本文从世界观、历史观、价值观和方法论相统一的高度,揭示了延安时期毛泽东群众路线理论的学理内涵,阐释了其价值和意义。在梳理毛泽东群众路线理论历史逻辑的基础上,本文把毛泽东群众路线的内容概括为密切联系、互为条件的四个方面:以群众立场和群众利益为核心的群众历史本体论,尊重群众、依靠群众和向群众学习的群众社会主体论,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领导工作方法论,以及党的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作风论。可见,把毛泽东群众路线理论简单地理解为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是不恰当的。第二,建构了一个关于延安时期毛泽东群众路线理论的新的分析和叙述框架,进一步凸显了延安时期毛泽东群众路线理论“人的能动性内蕴”和革命功利主义性质,并将其明确界定为一种科学的、革命的实践哲学。本文以唯物史观的社会矛盾理论为基础,对延安时期毛泽东群众路线理论所包含的内在矛盾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索,提出“延安时期毛泽东群众路线理论实现动力机制”这一概念。并围绕党群矛盾关系这一核心,对延安时期毛泽东群众路线的构成要素进行了分析:首先,把党的群众路线分解为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作风,以群众利益为宗旨的价值目标,依靠群众的实践追求、政策来源和实施的认识论框架;其次,把群众范畴细化为群众的情感、情绪态度、群众意见、群众要求和思想觉悟等主观因素,以及群众利益、群众生活、群众实践和群众经验等客观因素;再次,把群众路线理论的实践目标规定为四个方面的“契合”:即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作风与群众情感、情绪和态度相合,以群众利益为宗旨的价值取向与群众利益和群众生活相契合,依靠群众的实践追求与群众意愿和思想觉悟相合,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与群众意见和群众实践相合;最后,把群众实践和群众利益实现之间的矛盾运动及其双向驱动,看作是延安时期毛泽东群众路线理论实现的内在动力机制。第三,揭示了毛泽东群众路线理论向现实转化的具体规律,提出了延安时期毛泽东群众路线理论实现的动力机制、实现途径对于中国共产党现阶段提高治国理政能力的理论启示和实践价值。延安时期毛泽东群众路线理论的实现方式主要包括对领导干部进行作风建设和作风培育及对人民群众进行思想教育和政治动员两种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民主制度建设、文化建设和组织建设是毛泽东群众路线理论向现实转化的三个根本保证;民主制度、民主作风和民主氛围构成了群众路线理论实现的社会条件。通过借鉴延安时期毛泽东群众路线理论,得出应坚持群众本体观、群众主体观,推进社会民主治理,不断提升党的执政水平;坚持群众利益观,着力解决民生问题,实现社会公平;坚持辩证方法论,探索执政党建设的整体效应和长效机制。使中国共产党在面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实践,特别是面对全球一体化、中国改革开放和发展的新实践的新局面下,执政理念和执政方式得到进一步转换和提升,社会民主建设取得进一步拓展。

二、论毛泽东调查研究的特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毛泽东调查研究的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3)毛泽东历史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课题来源、创新点以及本课题的指导思想
        (一)课题来源
        (二)创新点
        (三)本课题的指导思想
    二、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比较分析法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第一章 毛泽东历史观形成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一、毛泽东历史观的思想基石
        (一)中国传统史学的熏陶
        (二)湖湘文化的影响
        (三)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直接影响
    二、毛泽东历史观的实践基础
        (一)亡国灭种的现实危机和天崩地裂的社会剧变
        (二)中国社会和革命的实践
第二章 毛泽东的唯物辩证史观
    一、毛泽东论辩证唯物主义
        (一)矛盾普遍性的观点
        (二)实践第一的观点
    二、毛泽东论历史唯物主义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三)阶级和阶级斗争
第三章 毛泽东的历史规律论
    一、毛泽东论中国社会形态
        (一)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
        (二)社会主义制度终究要代替资本主义制度
    二、毛泽东论中国历史发展规律
        (一)新的进步的东西终究要代替旧的落后的东西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
        (三)过渡时期的理论
    三、毛泽东论中国革命的必然性
        (一)革命是阶级矛盾激化的产物
        (二)革命的目的在于解放生产力
    四、毛泽东论军事斗争规律
        (一)战争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
        (二)根据战争环境发挥指挥员的主观能动性
第四章 毛泽东的历史实践论
    一、知行合一辩证实践论
        (一)“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三)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二、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
        (一)意识对存在的反作用
        (二)认识对实践的能动作用
第五章 毛泽东的历史主体论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一)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二)人民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三)正确认识领袖和群众的关系
    二、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一)人民群众在任何时期都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
        (二)人民群众是真正的铜墙铁壁
    三、无产阶级是近代革命的领导阶级
    四、工农联盟是近代中国革命胜利之本
        (一)中国的工农联盟是一种天然的联盟
        (二)实行土地改革是巩固工农联盟的第一要义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4)毛泽东新人培育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缘起
        0.1.1 时代背景
        0.1.2 理论意义
        0.1.3 实践意义
    0.2 研究现状
        0.2.1 研究梳理
        0.2.2 简要评价
    0.3 研究方法和重难点
        0.3.1 研究方法
        0.3.2 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
第一章 毛泽东新人培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1 毛泽东新人培育思想的理论渊源
        1.1.1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新人培育的思想
        1.1.2 继承中华文化有关思想之精华
        1.1.3 吸收并超越近代以来的国民性改造思潮
    1.2 毛泽东新人培育思想的实践基础
        1.2.1 得益于毛泽东早年的学习和实践经历
        1.2.2 脱胎于毛泽东对国内革命与建设的经验总结
        1.2.3 反映了毛泽东在应对世界之变局时的从容坚定
    1.3 毛泽东新人培育思想的发展过程
        1.3.1 萌芽期——在新民思想的影响下
        1.3.2 形成期——求知识与劳力之接近
        1.3.3 发展期——发展苏维埃的文化教育
        1.3.4 成熟期——战争中造就革命的先锋
        1.3.5 进一步发展时期——培育社会主义新人的探索与挫折
第二章 新人之“新”:毛泽东心中的新人
    2.1 毛泽东对新人之“新”的多维透视
    2.2 毛泽东关于新人“规格”的丰富思考
        2.2.1 新人的基本形象——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
        2.2.2 新人的理想模式——“德才兼备”“又红又专”
        2.2.3 新人的基本特征——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
        2.2.4 新人的历史使命——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
    2.3 毛泽东新人观贯穿的鲜明价值取向
        2.3.1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3.2 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
        2.3.3 共产主义的最高价值追求
第三章 新人之“育”:毛泽东关于新人培育的探索
    3.1 关于新人培育的基本原则
        3.1.1 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领导
        3.1.2 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线”作用
        3.1.3 倡导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3.1.4 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3.2 关于新人培育的具体方法
        3.2.1 采用启发式教育
        3.2.2 注重因材施教
        3.2.3 坚持教学相长
        3.2.4 发挥榜样作用
    3.3 关于新人培育的实现路径
        3.3.1 不断推进教育工作的改革
        3.3.2 发挥宣传工作的引导作用
        3.3.3 发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学艺术
第四章 毛泽东新人培育思想的特点与价值
    4.1 毛泽东新人培育思想的基本特点
        4.1.1 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
        4.1.2 时代性与民族性的融合
        4.1.3 革命性与科学性的交融
        4.1.4 示范性与大众性的协调
        4.1.5 现实性与超越性的交织
    4.2 毛泽东新人思想的历史意义
        4.2.1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新人培育的思想
        4.2.2 促进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发展
        4.2.3 为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新人的培育积累了智慧
    4.3 毛泽东新人培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4.3.1 启示着当下“培养什么人”的理论架构
        4.3.2 警示着我们把握“为谁培养人”的原则与方向
        4.3.3 为“怎么培养人”提供重要的借鉴与参考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毛泽东哲学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贡献(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毛泽东与毛泽东哲学的萌芽
    第一节 毛泽东早期世界观的转变
        一、“人心即天命”的世界观
        二、二元论的世界观
        三、马克思主义世界观
    第二节 毛泽东哲学的萌芽
        一、民主革命基本思想
        二、中国革命基本问题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毛泽东哲学的形成及对马克思主义的系统化运用
    第一节 中国革命新的特殊道路
        一、中国红色政权理论
        二、中国革命新道路理论
        三、毛泽东对托、陈取消主义的批驳
    第二节 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初步形成
        一、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二、反对本本主义
        三、从斗争实践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
    第三节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的哲学思想
        一、战争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的关系
        二、战争中全局和局部的辩证关系
        三、通过战争实践认识和掌握战争规律
        四、中国革命战争战略战术的辩证法
    第四节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一、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可能性
        二、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两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贡献
    第一节 “两论”创作的历史背景和理论准备
        一、“两论”创作的历史背景
        二、“两论”创作的理论准备
    第二节 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理论贡献
        一、实践是认识产生的源头
        二、认识是随实践逐渐深入的过程
        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四、对两类错误认识和两类错误倾向的批判
    第三节 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理论贡献
        一、两种宇宙观的对立与选择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三、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
        四、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与斗争性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毛泽东哲学对马克思主义的多方面展开
    第一节 唯物辩证思想在军事方面的系统展开
        一、抗日战争的特点和规律
        二、人民战争战略战术
        三、尊重客观规律性与发挥主观能动性
        四、兵民是胜利之本
    第二节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客观依据
        二、联合又斗争的政策
        三、反对“左”右两种错误倾向
    第三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一、中国民主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
        二、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之间的辩证关系
        三、文化与政治、经济的辩证关系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毛泽东哲学对马克思主义的出色运用
    第一节 对中国未来走向的历史唯物主义判断
        一、两种命运、两种前途与革命的两手策略
        二、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中国化
        一、坚持彻底的辩证法
        二、《论人民民主专政》的哲学意义
        三、唯物史观的胜利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

(6)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文缘起及选题意义
        (一) 选题缘由
        (二) 选题意义
    二、重、难点及创新点
        (一) 研究重点
        (二) 研究难点
        (三) 研究创新点
    三、研究综述
        (一) 研究概况
        (二) 研究评析
        (三) 关于研究本身的几点思考
第一章 概念的界定与理论来源
    一、概念的定义与界限
        (一) 制度的概念
        (二) 党的制度相关概念
        (三) 党的制度建设思想相关概念
        (四) 毛泽东思想语境中的制度概念
        (五) 党的制度与其他相关概念的区别
    二、在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研究前应该厘清的几个问题
        (一) 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地位不应否定
        (二) 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的研究对象
        (三) 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与中国共产党制度建设的关系
        (四) 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与党的其他建设思想的关系
    三、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的理论来源
        (一) 关于党的民主集中制建设思想的理论来源
        (二) 关于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建设思想的理论来源
        (三) 关于党的集体领导制度建设思想的理论来源
        (四) 关于党内选举制度建设思想的理论来源
        (五) 关于党内监督制度思想的理论来源
        (六) 关于党对政权的领导制度思想的理论来源
第二章 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形成过程
    一、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的萌芽时期(1918-1927)
        (一) 脉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从早期酝酿向具体实践过渡
        (二) 节点:创立湖南共产党早期组织和《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的完成
        (三) 特征: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开始萌发
    二、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的初步形成时期(1927-1935)
        (一) 脉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从发动工农向武装斗争过渡
        (二) 节点:三湾改编与古田会议
        (三) 特征:党对人民军队绝对领导制度建设思想发展突出
    三、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的形成时期(1935-1949)
        (一) 脉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从指导地方向指导全党过渡
        (二) 节点:遵义会议与中共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
        (三) 特征:革命党制度建设思想体系框架基本建构完成
    四、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的成熟时期(1949-1956)
        (一) 脉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二) 节点:党的七届二中全会
        (三) 特征: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的全面成熟
    五、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的曲折发展时期(1956-1976)
        (一) 脉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从总结借鉴向全面自主过渡
        (二) 节点:中国共产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三) 特征: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在曲折中发展
第三章 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基本内容
    一、党的领导制度建设思想
        (一) 党的集体领导制度思想
        (二) 中央对地方领导制度思想
        (三) 党对国家政权的领导制度思想
        (四) 党对群众团体的领导制度思想
        (五) 多党合作制度思想
        (六) 党对军队领导制度思想
    二、党的组织制度建设思想
        (一) 毛泽东对党的组织制度的探索
        (二) 毛泽东党的组织制度建设思想
        (三) 党的组织制度建设成果概览
    三、党的干部制度思想
        (一) 毛泽东关于党的干部制度的探索
        (二) 毛泽东党的干部制度思想内容
        (三) 党的干部制度建设成果概览
    四、党的监督制度思想
        (一) 毛泽东对党的监督制度的探索
        (二) 毛泽东党的监督制度思想内容
        (三) 党的监督制度建设成果概览
    五、党的管理制度建设思想
        (一) 毛泽东对党的管理制度的探索
        (二) 毛泽东党的管理制度思想内容
        (三) 党的管理制度建设成果概览
    六、党的宣传制度建设思想
        (一) 毛泽东关于党的宣传制度的探索
        (二) 毛泽东党的宣传制度思想的内容
        (三) 党的宣传制度建设成果概览
第四章 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解析
    一、毛泽东制度建党思想中的制度属性探讨
        (一) 制度属性的质疑与评判标准
        (二) 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的特征
        (三) 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度建设思想的特例
    二、制度设计的逻辑起点
        (一) 人性善恶与制度设计
        (二) 毛泽东对人性的看法
        (三) 制度设计的路径选择
    三、制度建设的技术抉择
        (一) “人民主体”的实质正义追求
        (二) “群众路线”的程序正义保障
        (三) 实质正义与程序正义的统一与偏离
    四、制度调整的关键把握
        (一) 三个选择
        (二) 三对关系
        (三) 四个要点
第五章 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的意义与启示
    一、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的历史意义
        (一) 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制度建党中国化先河
        (二) 提供了中国共产党制度建设的指导思想
        (三) 建构了中国共产党制度建设总体性框架
    二、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的现实启示
        (一) 要把党的制度建设摆在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战略位置
        (二) 要加强党的制度建设就必须解决制度缺位和制度虚设问题
        (三) 要根据实际情况以创新精神不断推进党的制度建设的进程
        (四) 要把党的制度建设作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部分
        (五) 要把党的制度建设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实践有机统一起来
余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于研究成果

(7)毛泽东生活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适应新时代美好生活的需要
        二、解决现实生活世界困境的要求
        三、毛泽东生活哲学的现实性力量
        四、研究毛泽东生活观的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文献解读法
        二、历史与逻辑相统一方法
        三、比较与创新相统一方法
        四、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方法
    第四节 研究创新点
        一、从哲学的视域系统梳理毛泽东生活观的主要内容
        二、全面概括毛泽东生活观的独特内涵及其主要特质
        三、以唯物辩证的整体视角和方法研究毛泽东生活观
第二章 毛泽东生活观的内涵特质
    第一节 形成过程
        一、萌芽阶段(1921 年前)
        二、形成阶段(1921—1937 年)
        三、应用展开阶段(1937—1949 年)
        四、复杂发展阶段(1949—1976 年)
    第二节 内涵
        一、马克思主义生活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把握生活世界基本问题的根本看法
    第三节 特质
        一、能动的主体性
        二、鲜明的民族性
        三、深刻的实践性
        四、彻底的革命性
第三章 毛泽东生活观的整体性把握
    第一节 把握历史规律和生活发展方向的统一
        一、整体把握人类社会历史规律
        二、历史规律与人类生活发展相结合
    第二节 改造客观生活世界和改造主观生活世界的统一
        一、改造自然与改造社会的统一
        二、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的统一
    第三节 物质生活和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的统一
        一、物质生活是生产活动、经济建设和物质生活方式的统一
        二、政治生活是党内、国家和人民政治生活的统一
        三、文化生活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统一
    第四节 实现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的统一
        一、生死观:为人民利益而生而死
        二、人际观:建立无产阶级革命生活情谊
        三、消费观:为国家建设和人民幸福履行勤俭原则
        四、读书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第四章 毛泽东生活观的主体定位
    第一节 主体定位:人民是现实生活世界的主体
        一、主体思想的形成
        二、主体思想的内容
        三、主体思想的作用
    第二节 主体动力: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一、理论基石:历史是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过程
        二、创新发展:只有人民才是生活世界的建造者
        三、实践方法: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
    第三节 主体价值:人民利益至上
        一、价值取向: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
        二、价值目标:向着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前进
        三、价值评价: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
第五章 毛泽东生活观的精神意蕴
    第一节 生活态度: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
        一、精神要义:生活向上、艰苦奋斗
        二、精神动力:救国为民
        三、精神实践: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
    第二节 理想信念:科学的共产主义
        一、形成信仰:从大本大源到马克思主义
        二、树立目标:从精神之个人主义到改造中国与世界
        三、实践理想:从新村社会到共产主义
    第三节 工作作风:务必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和艰苦奋斗
        一、“两个务必”的综合成因
        二、“两个务必”的内在逻辑
        三、“两个务必”的实践路径
第六章 毛泽东生活观的矛盾法则
    第一节 承认矛盾: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一、马克思主义矛盾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二、矛盾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三、矛盾思想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 分析矛盾:具体的事物实行具体的分析
        一、定点分析:矛盾是共同点和特殊点的交汇点
        二、定位分析:主次矛盾与矛盾的主次方面的不同地位和作用
        三、定性分析:不同的生产方式决定不同的社会矛盾
    第三节 解决矛盾:不同质的矛盾用不同质的方法解决
        一、旧民主主义社会矛盾用民族民主革命方法解决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矛盾用武装斗争方法解决
        三、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用民主专政方法解决
第七章 毛泽东生活观的当代价值
    第一节 唯物论价值——唯物史观的继承和丰富
        一、物质的东西决定精神的东西:革命战争离开物质力量是不行的
        二、规律是客观和可知的:坚持一切从生活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第二节 认识论价值——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创新和发展
        一、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充分发挥人的自觉能动性
        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生活实践:坚持人民利益至上
    第三节 方法论价值——改造中国与世界的理论先导
        一、根据生活决定意识原理,强调调查研究的方法
        二、根据意识反作用原理,强调发挥自觉能动性方法
        三、根据对立统一法则原理,强调矛盾分析法
        四、根据人民是创造世界历史动力原理,强调群众路线工作方法
    第四节 实践价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力量
        一、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奠定理论基础
        二、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现实力量
        三、为解决新时代中国重大现实生活问题提供哲学思考
        四、为提升新时代生活实践主体精神提供思想指引
        五、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
结论
    一、研究的主要工作及结论
    二、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8)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文献评析
    1.3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可能的创新点
        1.4.1 研究重点及难点
        1.4.2 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的理论渊源与形成过程
    2.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的理论渊源
        2.1.1 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合理的民本思想
        2.1.2 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
        2.1.3 吸收了列宁的群众观
        2.1.4 借鉴了中国早期共产党人的群众思想
    2.2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的形成过程
        2.2.1 在中国共产党创立初期和大革命时期萌芽
        2.2.2 在土地革命时期初步形成
        2.2.3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成熟和发展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的基本内涵与特点
    3.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的基本内涵
        3.1.1 “一切为了群众”是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的根本态度和目的
        3.1.2 “一切依靠群众”是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的基本要求
        3.1.3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的基本工作方法
    3.2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的特点
        3.2.1 立足国情,注重社会调查研究
        3.2.2 尊重关心群众,在一切工作中发动人民群众
        3.2.3 在不同地区不断丰富群众路线的内容
第四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在建国后的发展
    4.1 毛泽东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群众路线思想的发展
        4.1.1 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扞卫人民不可动摇的主体地位
        4.1.2 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4.1.3 推进民主政治建设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
    4.2 改革开放后党的领导人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的发展
        4.2.1 以“三个有利于”作为评判为人民谋利益的标准
        4.2.2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保证
        4.2.3 以科学发展观思想作为人民群众在和谐社会中全面发展的依据
    4.3 新时代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的发展
        4.3.1 在人民群众的监督下坚决反腐以保证党的纯洁性
        4.3.2 制定“精准扶贫”计划帮助贫困人口
        4.3.3 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4.3.4 坚信人民群众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力量
第五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的意义及当代价值
    5.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的理论意义
        5.1.1 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群众路线思想的理论
        5.1.2 是毛泽东思想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5.1.3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众路线思想提供理论参考
    5.2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的实践意义
        5.2.1 奠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群众基础
        5.2.2 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
        5.2.3 更妥善地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调动了群众积极性
    5.3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的当代价值
        5.3.1 为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提高党建水平提供借鉴
        5.3.2 是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法宝
        5.3.3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有群众基础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毛泽东社会调查方法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的过程
    (一) 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研究
    (二) 21世纪前10年的研究
    (三) 近几年的研究
二、研究的内容
    (一) 关于毛泽东社会调查方法的体系
    (二) 关于毛泽东社会调查的具体方法
    (三) 关于毛泽东社会调查方法的特征
    (四) 关于毛泽东社会调查方法的比较分析
    (五) 关于毛泽东社会调查方法的当代价值
三、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10)延安时期毛泽东群众路线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述评
        1.2.1 研究综述
        1.2.2 已有研究评价
    1.3 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方法
    1.4 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1.4.1 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1.4.2 创新点
2.相关概念和研究的基础理论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群众和群众路线
        2.1.2 延安时期毛泽东群众路线理论
    2.2 延安时期毛泽东群众路线理论研究的基础理论
        2.2.1 实践唯物主义的群众史观精神
        2.2.2 实践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原理
        2.2.3 实践唯物主义的辩证法规律
3.延安时期毛泽东群众路线理论的形成发展过程
    3.1 毛泽东群众路线理论的萌芽与形成
        3.1.1 毛泽东群众路线理论的萌芽
        3.1.2 毛泽东群众路线理论的初步形成
    3.2 延安时期毛泽东群众路线理论的成熟与完善
4.延安时期毛泽东群众路线理论的基本内容和本质特征
    4.1 毛泽东群众路线理论的基本内容
    4.2 毛泽东群众路线理论的本质特征
        4.2.1 实践性是毛泽东群众路线理论的本质特征
        4.2.2 毛泽东群众路线理论本质特征的集中表现
5.延安时期毛泽东群众路线理论的目标、任务和动力机制
    5.1 毛泽东群众路线理论实现的目标
        5.1.1 毛泽东群众路线理论实现的总体目标
        5.1.2 毛泽东群众路线理论实现的直接目标
    5.2 毛泽东群众路线理论的任务
        5.2.1 认清党群矛盾的本质和表现形式
        5.2.2 把握党群矛盾的性质及其解决方式
        5.2.3 探寻化解党群矛盾的动力机制
    5.3 毛泽东群众路线理论实现的根本动力及其机制
        5.3.1 群众利益和群众实践是群众路线理论实现的根本动力
        5.3.2 群众利益推动毛泽东群众路线理论的实现
        5.3.3 群众实践推动毛泽东群众路线理论的实现
        5.3.4 群众利益与群众实践的双向互动
6.延安时期毛泽东群众路线理论的实现途径
    6.1 群众路线理论教育的两种基本类型
        6.1.1 对党员领导干部进行作风建设和作风培育
        6.1.2 对人民群众进行思想教育和政治动员
    6.2 群众路线理论实现的民主制度建设
        6.2.1 民主集中制
        6.2.2 参议会制度
        6.2.3 “三三制”原则
    6.3 群众路线理论实现的文化建设
    6.4 群众路线理论实现的组织建设
7.延安时期毛泽东群众路线理论的当代价值
    7.1 坚持群众本体观,推进社会民主治理
    7.2 坚持群众主体观,建设服务型政党,不断提升党的执政水平
    7.3 坚持群众利益观,着力解决民生问题,实现公平正义
    7.4 坚持群众史观,探索执政党建设的整体效应和长效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四、论毛泽东调查研究的特点(论文参考文献)

  • [1]毛泽东调查研究思想研究[D]. 董小影. 沈阳理工大学, 2021
  • [2]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发展轨迹[D]. 黄春森. 湘潭大学, 2020
  • [3]毛泽东历史观研究[D]. 赵磊. 湘潭大学, 2020(02)
  • [4]毛泽东新人培育思想研究[D]. 樊雪峥. 武汉大学, 2020(04)
  • [5]毛泽东哲学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贡献[D]. 孔祥艳. 黑龙江大学, 2019(05)
  • [6]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研究[D]. 李艳丰. 湘潭大学, 2019(12)
  • [7]毛泽东生活观研究[D]. 张灯. 华侨大学, 2019(11)
  • [8]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研究[D]. 康银桥. 南京财经大学, 2019(04)
  • [9]毛泽东社会调查方法研究综述[J]. 周批改. 理论视野, 2017(11)
  • [10]延安时期毛泽东群众路线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 胡锦玉. 西北工业大学, 2017(02)

标签:;  ;  ;  ;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