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提高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提高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标准

一、国家科技部提高对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标准(论文文献综述)

刘洋[1](2021)在《新时代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研究 ——基于对常州国家高新区(新北区)的分析》文中指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高新区)作为一种经济功能区,是我国学习世界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方面先进经验,结合中国具体国情进行体制设计的产物。作为国家体制改革和制度设计的科技特区,高新区的发展,关键在于其管理体制。作为新旧体制碰撞与改革创新之结果的现行管理体制,经过30年的探索和实践而形成,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推动着高新区功能日益丰富完善,实现了承载的功能作用,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成为了—种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共生的经济、社会现象。但高新区现行管理体制也面临一些问题,存在着一些困境,不同程度地影响了高新区的发展。当前,我国高新区已逐渐进入由“政策驱动”向“体制驱动”的转型期,正面临着诸多机遇与挑战。新时代迫切需要高新区在新的时代背景和发展阶段中加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推动管理体制转型,为高新区下一步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和体制支撑。新时代,作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已然在此背景下悄然发生。实践探索让现阶段的行政体制改革更加丰富多彩,一定程度也产生倒逼力量,引发我们的思索。而这种思索之逻辑起点是“为什么转”?就目前学术研究上的回应而言,要么聚焦于高新区的宏大叙事,要么沉迷于管理体制的细枝末节,却不能给我们系统而清晰的答案。因此,本文试图从新时代背景切入,框定高新区这一特殊对象,研析高新区管理体制,聚焦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动态过程,以弥补高新区管理体制研究中的缺憾。全文沿着“为什么转、转什么、怎么转?”的脉络,围绕高新区管理体制这一特殊对象,确定研究的分析框架和整体脉络设计,梳理我国地方政府体制改革与高新区设立背景及沿革,研判高新区发展阶段,总结高新区特点。回答“为什么转?”的问题后,逻辑演绎的进程自然而然地延伸出“转什么?”。通过对个案常州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描述分析和价值判断,发现可行性经验;通过对高新区和行政区管理体制的结构、功能、成效以及二者运行机制的深入对比、分析,结合案例研究得到一些启示;通过总结高新区管理体制的成就,分析存在的困境及成因,得到了“转什么?”的答案。在“怎么转?”的关键环节,通过对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影响因素分析和变量提取,确定转型的目标和内容,并从新时代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层面建构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路径,以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增进人民福祉的最终目标。本文注重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坚持宏观、中观、微观不同层面相结合,以政治学和行政管理学视角,用整体性政府理论、政府职能理论和治理理论作为理论研究工具,深入分析我国高新区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并进行归纳总结,在此基础上,针对现有管理体制存在的困境,探讨转型的目标、内容和路径,思路与方略,以期建立起—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求,反映高新区发展客观规律,符合高新区自身发展状况的管理体制,为我国高新区未来的持续健康发展和体制机制改革示范作用充分发挥提供有益参考与借鉴。

汤天波[2](2020)在《高新技术企业政策网络模型构建与绩效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企业是创新的主体,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展研发创新,是各国政府的普遍共识。中国正处于“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始终重视创新型企业的培育与发展。其中,高新技术企业是最具创新活力的一类企业,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核心力量、区域创新主体的生力军。中国高新技术企业政策是持续时间最长、政策影响面最广、实施效果最显着的科技政策之一,在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2016年《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国科发火[2016]32号)的颁布实施,中国掀起了培育和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热潮,纷纷出台相关政策加大创新扶持力度。但在一系列创新政策取得成效的同时,政策体系性不强、财政资源浪费、政策绩效不明确等问题也随之凸显。因此,对中国高新技术企业政策体系进行全面分析,探索政策体系优化的可行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政策网络理论为研究中国高新技术企业政策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本文将政策网络理论应用到高新技术企业政策体系的分析中,从政策网络模型的构建出发,对高新技术企业政策体系、行动主体和互动关系进行分析,结合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政策网络的结构进行测度,并探索用DEA的方法对政策网络的绩效进行量化研究。本文拟达到以下几方面目标:(1)为政策网络研究方法的完善和应用领域的拓展提供研究和发展空间;(2)为剖析政策网络结构特征提供有力分析工具;(3)为政策网络的管理策略研究提供分析框架;(4)为政策网络绩效测算提供有益探索。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和文献综述,包括第一、二章。第一章阐述本文选题背景、相关概念界定、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等。第二章对相关领域理论与应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通过文献调研对国内外高新技术企业与政策、国际政策网络理论与应用、网络绩效等方面进行全面梳理,应用文献计量的方法,对国外政策网络理论与应用研究现状进行量化分析,并对政策网络理论在中国高新技术企业政策研究中的适用性进行了探讨。第二部分为模型构建,包括第三、四章。第三章对中国高新技术企业政策体系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通过文献搜集、文本分析和案例研究,总结提炼国家和地方层面高新技术企业政策现状与主要特点。在此基础上,第四章对政策网络行动主体及主体间的互动关系进行深入分析,借鉴经典政策网络分析模型,构建了中国高新技术企业政策网络分析模型,并提出了模型的应用维度。第三部分为本文的核心,包括第五、六、七章。综合运用社会网络分析、系统分析和DEA方法,从政策制定、政策执行和政策结果三个方面,对中国高新技术企业政策网络结构特征、管理策略和实施绩效进行深入分析,对中国高新技术企业政策网络的现状、特征和存在问题进行全面剖析。最后,提出政策网络视角下优化和完善中国高新技术企业政策体系的有关启示,并指出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化的方向。本研究发现:(1)运用政策网络理论对中国高新技术企业政策进行分析,从研究维度与分析模式上突破了原有的分析框架,为中国高新技术企业政策的研究提供了全新视角;(2)中国高新技术企业政策网络属于典型的以府际网络为核心的政策社群,呈现出联系紧密和有限开放的特征;(3)中国高新技术企业政策网络是较为成功的创新治理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也存在着区域发展不均衡、产业间发展不协同、参与主体协调不充分、网络绩效表现待提升等问题。最后,本研究从政策制定、政策执行和绩效提升三方面提出优化高新技术企业政策的启示,具体如下:(1)在政策制定层面应进一步完善府际网络多主体协同机制,搭建交流合作平台,促进不同省(市)高新技术企业的联动发展;(2)在政策执行层面应加强引导,确保高新技术企业政策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目标的一致性,提升政策工具的多元化运用;(3)在网络绩效层面因地制宜,采取差异化措施有效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并注意政府直接投入的应用时效。

曹利甫[3](2020)在《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执法风险防控研究 ——以X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经济迅猛发展和国家支持力度的不断加大,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快速增长。税务机关不断加强对高新技术企业为代表的重点税源企业服务和管理力度,不断强化相关政策法规的落实,确保申报征收和办税程序越来越严谨规范。但是,我国部分领域税收政政策还不完善、征管体系尚存在薄弱环节、税务干部执法水平参差不齐,这些现象都为保障国家税收利益、维护国家形象和保护纳税人合法权益埋下了较大隐患,也给税务机关和执法人员带来了承担行政诉讼败诉、被追究执法过错、行政或刑事责任等相应法律责任的各种风险。本文以X市为调查样本,通过查阅税收政策、企业经营数据并实地调查走访,获取了该市所得税征收管理中的相关资料,并以此为案例,研究了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征管中的执法风险。研究发现税务机关和税务人员在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管理中主要有资格认定制度不完善、企业财务核算不规范、中介机构违规操作、税务人员主观能力不足、税务机关内控及奖惩机制薄弱等五个方面。究其原因,我国税收政策制定存在缺陷、税企双方信息不对称、税务人员结构配置不科学等三个因素均对税收执法造成了负面影响。在对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征管执法风险及成因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的风险防控建议,包括:加强认定及后续管理制度建设、完善研发活动财务核算制度、加强对高新技术企业和中介机构的监管、提升税务人员队伍综合素质和健全内部控制和奖惩机制等五个方面。本文将风险管理理论和方法与税收执法实践相结合,既确保了研究的严谨规范又实现了对实际征管工作的切实帮助,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性意义。

谭秀娟[4](2020)在《珠三角九市科技创新补贴政策文本量化研究》文中认为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技创新能力逐渐成为国家和地区之间竞争的主要驱动力。地方政府通过制定科技创新补贴政策促进本地科技创新和产业经济的发展,科技创新补贴政策对于科技创新活跃度和产业经济具有重大影响,反映了地方政府和社会资源流向扶植产业的方向和聚集的程度。在粤港澳大湾区战略下,珠三角九市的科技创新补贴政策对相关主体的科技创新活跃度和产业经济的发展具有扩散效应,从而更有利于形成区域协同创新格局,以及共同打造引领全国、辐射周边的创新发展战略高地。本文主要以珠三角九市2014-2018年期间有效执行的230份科技创新补贴政策为样本数。一方面通过文本量化的方法,从政策的有效执行时间、颁布主体、补贴对象和补贴方式等四个维度对政策文本进行频数统计和量化分析。由于不同的分类维度中存在交叉和重叠,因此形成一个多维度、多序列、多层次的相互关联的网络关系。通过这个网络关系反映出珠三角九市科技创新补贴政策的颁布情况、补贴政策的作用点、不同城市对科技创新补贴的范围及组合的偏好,以及科技创新补贴方式的合理性等内容。另一方面,以政策文本数量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研究,得出科技创新补贴政策对产业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活跃度的影响。最后得出相应的结论,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于姣姣[5](2020)在《财政科技补贴对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已从更多地依赖资源和环境的消耗转变为更多地依赖创新驱动,创新能力已成为世界各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之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因素。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最新成果基础上的高新技术企业,以技术层次高、市场潜力大、能源依存度低等优点,带动了各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品技术的升级,高新技术企业现已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中坚力量。财政科技补贴是重要的政府宏观调控政策工具,在促进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及科技创新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有许多学者对财政科技补贴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产生异议:财政资金的投入是否如政府预期的那样,降低了企业研发的风险,增强了企业研发的信心,亦或由于政府的科研补助,对企业的研发活动产生挤出效应?基于以上观点,本文将研究对象聚焦到高新技术企业,探究财政科技补贴对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的最终影响。首先,本文以相关理论为基础,介绍高新技术企业获得财政科技补贴的相关政策及具体补贴情况,并分析财政科技补贴对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的正负影响,通过对负面影响产生的原因分析,发现财政科技补贴的负面影响可以通过政府补贴政策的改进和制度的完善加以克服,因此初步得出财政科技补贴对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的正面作用大于负面影响,最终表现为正向激励作用,并通过实证分析进一步论证。其次,以2013-2018年上市高新技术企业为样本,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对假设进行检验。研究得出:(1)当前时期,财政科技补贴对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的最终影响为正向激励作用;(2)长期来看,财政科技补贴对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呈“倒U”型,计算得出财政科技补贴的临界值为平均营业收入的23%,政府现有平均补贴水平为营业收入的0.31%。因此,当前情况下高新技术企业总体不会出现财政科技补贴抑制研发投入的情况。最后依据结论提出相关政策建议: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引入第三方监管机构、增加事后监督等方式,提高财政科技补贴透明度和使用效率;通过加强各地区交流、适度加强落后地区补助等方式,促进各地区协调发展;适度增加中小企业补助等方式,促进高新技术企业间平衡发展;加强科技人才培养和充分发挥财政科技补贴的诱导作用。

孟春希[6](2020)在《税收优惠政策对高新技术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 ——基于研发投入的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生产率实现由“全要素”推进是转变国家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如何有效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国家面临的重要现实问题。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技术进步和知识创新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起到了更加核心的作用。高新技术企业作为研发投入大、创新活动较为密集的企业,不仅体现着国家自主创新能力,还成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为激励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我国先后实施了多种税收优惠政策,这些税收优惠政策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如何?其作用机制是怎样的?研发投入是否可以成为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路径?基于以上问题,笔者基于研发投入的视角,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探究税收优惠对高新技术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笔者首先通过总结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结合相关研究背景,为自身的研究开辟了空间。其次,在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后,总结了税收优惠、全要素生产率的相关理论,为后续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三,对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及全要素生产率的现状进行了分析,通过梳理当前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发现了政策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并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法测算出我国高新技术企业2013-2018年间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情况。第四,对税收优惠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机制进行了理论分析,并基于研发投入视角提出研究假设。第五,在实证研究中选取196家高新技术企业上市公司作为样本,运用LP方法测算了样本公司连续六年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而检验税收优惠是否对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正向影响,并引入企业研发投入作为中介变量检验其在税收优惠影响全要素生产率关系中的中介效应。结果显示:(1)滞后一期的税收优惠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显着的正向相关关系,当税收优惠额提升1%时,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约0.083%。(2)企业研发投入在税收优惠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中起着部分中介效应,运用中介效应检验的逐步法进行相关测算后,发现研发投入在此关系中的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重约为30%,说明了研发投入对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性。最后,笔者对各部分的结论进行了梳理,并从规范性、连贯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四个方面,提出了优化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的建议。强调政策对企业前期研发投入的激励,通过进一步完善税前扣除企业研发准备金制度、适当缩短高新技术企业加速折旧的年限、设置基于增量的税收抵免规则等方法有效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进而有效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和竞争力。

贾少登[7](2020)在《中国研发税收激励政策的法律研究》文中认为科技创新能力已经逐渐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各国政府积极完善科技研发的激励制度,促进国内科技创新实力的提升。技术创新的激励手段众多,研发税收激励政策作为国家进行经济调控的经济行为,不仅能够调节市场失灵现象,而且可以有效规避政府直接财政补贴的弊端,提高企业创新活力。在我国的税法体系中,已经拥有了一些关于研发税收优惠的法律法规,但依旧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立足于我国研发税收激励政策的理论和实践,在系统梳理相关基础理论的前提下,总结了我国研发税收激励政策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在比较域外国家和地区研发激励政策和实践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全文除了绪论、引言和结语外,正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研发税收激励政策的概述”,本部分首先对科技创新的基本内涵作出界定。其中包括科技创新的概念、性质和特点等方面,其目的是为了划定本文所研究的研发税收激励制度的范围,并非一切科技创新活动均在其中。然后对研发税收激励政策的相关理论基础进行了梳理,使本文的研究具有较强的理论基础。最后针对税收和研发活动的相互影响方面,从税收激励对企业研发投资活动、研发风险和人力资源三部分阐述了之间的关系。第二部分为“我国研发税收激励政策的运行现状”,主要从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标准、高新技术研发、研发投资、成果转化和科研人员的税收激励五个方面,论述了我国目前研发税收激励政策的现状。并且从这些现状中总结出该制度所存在的不足和问题:税收法定原则的未全面落实、税收激励的不完全覆盖和研发人员的激励不足三个方面。第三部分为“域外研发税收政策的对比与借鉴”,通过查询和阅读外文文献,将国外具有代表性的三个国家:美国、英国和日本列举出来,分别研究其在研发活动方面法律体系。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资和研发人员的税收激励方面,试图为我国的税收研发激励制度借鉴一些优秀的经验。第四部分为“完善我国研发税收激励政策的具体路径”,本部分眺望总结国外的优秀经验,立足于本国的实际情况,为解决阻碍我国科技创新发展的税收激励政策方面的问题,分别从我国研发税收激励的法律体系的完善、研发税收优惠范围的适度调整、研发人员的加大鼓励纳税人权益的保护四个方面提出了建议。

边俐婷[8](2020)在《促进辽宁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公共政策研究》文中认为当今社会高新技术已经越来越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和支撑力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水平已经成为衡量该国家和地区发展潜力和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准。近年来,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都把发展高新技术作为国际竞争的制高点,作为国家战略发展的重要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近年来,全国各省市高度重视科技创新,积极开展高新技术创新活动,大力扶持本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但高新技术其特有的高投入、高风险和收益的不确定性等特性,单纯依靠市场力量,难以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快速稳定发展,政府作为宏观管理者需要采取及时高效的措施,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鉴于此,地方政府应充分发挥公共政策的引导、鼓励和保障功能,来促进地区高新技术产业长足发展。辽宁“十三五”期间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优化产业结构,增强技术研发、成果转化能力,加快创新平台建设,提高高新技术产业的竞争力。近年来,辽宁省高新技术产业和科技事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发达国家和国内发达城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实施公共政策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因此对辽宁省现行的高新技术产业公共政策进行分析显得尤为重要。客观地、科学地对公共政策实施效果进行评价,对于保证高新技术产业政策实施效力的可靠性,具有独特的理论价值和很大的现实意义。本文将以辽宁省为研究基点,立足辽宁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分析辽宁省高新技术产业公共政策现状,并对辽宁省高新技术产业的公共政策实施效果进行评价。判断辽宁省高新技术产业公共政策水平,并指出了辽宁省公共政策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方面的不足,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与建议。

张明洁[9](2020)在《科技保险助推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科技保险可以有效转移技术创新过程的风险,降低高新技术企业的经营成本,激发企业自主创新的热情。为此,科技部等相关部门颁发了许多有关科技保险的政策文件,支持科技保险业务的开展。《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和《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发挥金融对技术创新的助推作用,加快发展科技保险,为自主创新提供风险保障。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来,全方位推动科技创新活动,坚持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促进了科技创新对于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基于此,本文以科技保险和高新技术企业为研究对象,在梳理国内外关于科技保险发展的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探索了科技风险、科技保险与高新技术企业成长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了我国科技保险和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现状,探讨科技保险如何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庆佳电子企业出险案例、禅城专利保险试点发展和宁波科技保险试点推行三个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归纳总结了关于科技保险发展的经验,剖析科技保险的优势和不足,结合我国科技保险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科技保险助推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吴松彬[10](2020)在《鼓励科技创新税收优惠的最优力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旨在回答中国研发税收优惠政策的最优力度这一学术命题。自2006年中国提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以来,各种面向自主创新的产业支持政策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中国现有鼓励科技创新的研发补贴数据显示研发税收优惠政策已经逐步成为中国政府激励企业参与科技活动的重要政策工具。数据显示,2008年以后规模以上企业(2008-2010年为大中型企业)的R&D税收激励数量显着高于政府直接资助,前者是后者的两倍左右。R&D税收激励由2009年的401亿元,上涨至2015年的1129亿元,而政府直接资助由2009年的203亿元增加至2015年的516亿元。虽然政府给予企业大量的研发税收支持,然而企业的创新质量难以得到有效提升,通过财务造假行为骗取税收减免的例子层出不穷。自2008年以来,共有671家高新技术企业被取消认定资格1。研发税收支持政策有效性难以得到保证的症结在于其“一刀切”(One fits all)的实施标准。此外,政策对企业创新的支持力度空前巨大也是政策有效性难以提升的根本原因。精准性较低的政府政策非但不能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反而加剧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困境。那么是否存在一个最优的研发税收支持力度,使得政府税金的配置效率最高?寻找研发税收优惠政策的最优支持力度不仅有利于政府了解企业真实研发需求,还可厘清政府与市场对企业创新的作用边界。本文以研发税收优惠政策的最优支持力度为研究主题,其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理论上多重点研究最优研发补贴,而对研发税收优惠政策的最优支持力度关注较少,这与中国研发支持政策特征脱节。中国鼓励科技创新的政策工具已经逐步由政府直接补贴方式转换至以研发税收支持为典型代表的政府间接补贴方式。以普惠性和精准性较高的研发税收支持政策为研究对象更能体现中国政府的政策取向。仅研究最优研发补贴而忽视中国研发税收优惠政策实施特征难以准确把握现阶段中国企业研发资金的真实需求;第二,已有研究着重实证检验研发税收政策的有效性,然“一刀切”的政策实施门槛可能会影响政策实施效果,政府支持与企业创新可能存在倒“U”型关系,即政府支持可能存在最优支持力度,这是已有文献的研究盲点。虽然研发税收支持政策逐步占据主导地位,但研发税收优惠政策的有效性颇受争议。究其原因在于政府与企业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为政策实施便利,政府施行“一刀切”的政策门槛。正是这种“一刀切”标准反而会造成政府公共资金配置效率低下,甚至会诱导企业通过财务造假的方式跨过政策门槛获取巨额减免税。事实上,由于中国企业创新水平参差不齐、研发风险呈时变性,“一刀切”的政策实施标准反而会带来政府支出与企业研发资金需求不匹配、政策预期目标与实际偏离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实证测算研发税收优惠政策的最优支持力度不仅可以帮助政府了解企业真实研发资金需求,还可有效提升政府资金使用效率。鉴于上述研究盲点和政策优化实际需要,本文尝试将鼓励科技创新税收优惠的最优力度作为研究主线,以中国两种典型研发税收支持政策(研发加计扣除政策和高新技术企业15%税率式优惠政策)作为研究对象,理论研究最优研发税收优惠政策,并进一步运用历史税收减免数据实证测算中国研发税收优惠政策的最优支持力度。内容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第一理论方面,研究最优研发税收优惠政策的最优支持力度是否存在?其最优的标准又是什么?第二实证视角,考虑到中国研发税收优惠政策的复杂性,若以中国两种典型研发税收优惠政策为研究对象,那么这两类研发税收优惠政策是否存在过度支持的现象?对这些问题的回答需要较为系统的经济学分析,本文将科技创新限定于企业研发活动,且以中国两种典型的研发税收优惠政策(研发加计扣除政策和高新技术企业15%税率式优惠政策)作为研究对象。在理论分析中,本文从微观和宏观两个角度分析了研发税收优惠政策最优支持力度。具体看,在微观方面,考虑到研发加计扣除政策直接影响企业研发支出决策,本文仅将研发加计扣除变量和企业所得税变量引入微观经典的AJ研发博弈模型中,试图以福利最大化标准寻求研发加计扣除政策最优支持力度;在宏观方面,本文将研发加计扣除变量和高新技术企业15%税率式优惠变量同时引入一个简单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中,尝试基于福利最大化准则和经济增长最大化准则寻找最佳的高新技术企业15%税率式优惠力度和研发加计扣除支持力度。在实证方面,基于“减税-激励-非线性激励”的实证思路,在运用固定效应实证检验研发加计扣除政策和高新技术企业15%税率式优惠政策减税、激励效应的基础上,本文还运用Hansen提出的门槛模型分别实证检验两种典型研发税收支持政策对企业研发支出的非线性激励效应,并进一步测算了最优支持力度,且通过替换因变量和门槛变量等方式进行了稳健性检验。经过理论推导和实证分析,本文得出了以下结论:第一,在三类研发博弈模型中,研发加计扣除政策激励变量6)与社会福利均呈倒“U”型,这意味着基于福利最大化视角,政府对企业研发活动存在最优的研发加计扣除支持力度。第二,最优研发加计扣除政策激励变量6)在三类合作程度逐步递增的研发博弈模型中依次递减。对该现象的解释是,企业间的研发合作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研发资金使用效率,整体社会福利和资金配置效率得到提升,因此政府支持力度较小。第二,在宏观内生经济增长模型中,数值结果表明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税率与经济增长率、社会福利U变量均呈倒“U”型,这意味着基于最大化经济增长率和社会福利最大化为标准,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税率存在最优值。此外,本文还发现研发加计扣除因子6)与经济增长率、社会福利U也均呈倒“U”型,这同时也意味着基于相同标准,研发加计扣除政策也存在最优支持力度。第三,实证结果表明研发加计扣除政策和高新技术企业15%税率式优惠政策虽然可以显着降低企业税负、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支出,但依旧存在过度支持的现象。实证结果表明,研发加计扣除政策的最优支持力度为0.0254,即研发加计扣除政策应当对企业研发支出的0.0254给予减免。高新技术企业15%税率式优惠政策的最优支持力度为0.0002,即该政策的最优减免额度为销售收入的0.0002。

二、国家科技部提高对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标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家科技部提高对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标准(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代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研究 ——基于对常州国家高新区(新北区)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个案价值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成果评述
    第三节 研究视角、创新及不足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创新
        四、研究不足
第一章 本研究基本分析框架
    第一节 概念解读
        一、新时代
        二、高新区
        三、管理体制
        四、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
    第二节 理论工具
        一、整体性政府理论
        二、政府职能理论
        三、治理理论
    第三节 逻辑建构
        一、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动因
        二、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目标
        三、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策略
        四、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重点
第二章 基本概况
    第一节 地方政府体制改革与高新区设立
        一、地方政府体制改革
        二、高新区设立背景分析
        三、我国高新区的特点分析
    第二节 我国高新区沿革
        一、探索初创期(1988-2000)
        二、巩固提升期(2001-2012)
        三、转型发展期(2013年至今)
    第三节 比照
        一、国外高新区管理体制及特点
        二、我国高新区管理体制的主要类型及特点
        三、研究启示
第三章 个案研究:常州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
    第一节 常州国家高新区概况及现行管理体制
        一、常州国家高新区概况
        二、常州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现状及特点
        三、常州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下取得的成就
    第二节 常州国家高新区与一般国家高新区的异同分析
        一、常州国家高新区与一般国家高新区的共同点
        二、常州国家高新区与一般高新区的差异性
    第三节 常州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探索及其价值
        一、常州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的转型之路
        二、常州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方式创新
        三、常州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价值
第四章 高新区与行政区管理体制比较分析
    第一节 高新区与行政区管理体制比较
        一、高新区与行政区比较
        二、高新区与行政区管理体制比较
        三、高新区与行政区管理体制比较的启示
    第二节 高新区与行政区运行机制比较
        一、高新区与行政区运行机制的模式比较
        二、高新区与行政区运行机制的特点解读
        三、高新区与行政区运行机制比较的启示
    第三节 高新区管理体制的成效、困境及原因分析
        一、高新区管理体制取得的成效
        二、高新区管理体制面临的困境
        三、高新区管理体制困境的原因分析
第五章 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影响因素、目标及内容
    第一节 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影响因素
        一、影响因素分析
        二、影响管理体制转型的变量提取
    第二节 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目标确立
        一、动力:高新区管理体制改革创新
        二、方向:高新区行政区管理体制二合一
        三、目标:建立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的管理体制
    第三节 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内容落定
        一、功能优化
        二、职能转变
        三、权力重构
        四、机构改革
第六章 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路径研究
    第一节 转型目标
        一、紧扣为民宗旨,实现终极目标
        二、瞄准时代战略,提升功能定位
        三、立足自身职能,加强兼收并蓄
    第二节 转型策略
        一、上下结合的“渐进式”转型
        二、政社合作的“包容性”放权
        三、社会治理的“开放型”共建
    第三节 转型保障
        一、“法治型”高新区建设的有效实施
        二、“大部制”高新区改革的有序推进
        三、“合作式”府际关系的有力构建
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2)高新技术企业政策网络模型构建与绩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概念界定
        1.2.1 高新技术企业与政策
        1.2.2 政策网络理论
        1.2.3 政策网络绩效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3.4 研究贡献和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高新技术企业与政策研究
        2.1.1 高新技术企业
        2.1.2 高新技术企业政策研究
        2.1.3 研究述评
    2.2 政策网络理论与最新进展
        2.2.1 政策网络理论的发展历程
        2.2.2 政策网络研究最新进展
        2.2.3 政策网络理论在高新技术企业政策分析中的适用性
        2.2.4 研究述评
    2.3 政策网络绩效研究
        2.3.1 政策网络绩效
        2.3.2 创新绩效评价
        2.3.3 研究述评
第三章 高新技术企业政策现状分析
    3.1 国内外高新技术企业基本情况
        3.1.1 国外高新技术企业政策情况
        3.1.2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政策情况
    3.2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政策变迁
        3.2.1 第一阶段(1991 年-2007 年)——起步探索
        3.2.2 第二阶段(2008 年-2016 年)——统筹实施
        3.2.3 第三阶段(2016 年至今)——环境优化阶段
    3.3 高新技术企业政策现状分析
        3.3.1 政策文本梳理
        3.3.2 高新技术企业政策面上统计
        3.3.3 高新技术企业政策特点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新技术企业政策网络分析模型的构建
    4.1 引言
    4.2 高新技术企业政策网络参与主体分析
        4.2.1 政府部门:制定和执行公共政策、提供公共服务
        4.2.2 高新技术企业:政策实施对象、目标参与主体和创新主体
        4.2.3 金融机构:配套金融服务
        4.2.4 园区与孵化器:企业创新发展的空间载体
        4.2.5 科研机构:开展产学研通力合作
        4.2.6 市场环境:提供平台、中介、人才、信息等环境保障
    4.3 高新技术企业政策网络参与主体关系分析
        4.3.1 政府部门与高新技术企业的关系
        4.3.2 高新技术企业与其他政策网络参与主体的关系
        4.3.3 政府部门与其他政策网络参与主体的关系
    4.4 构建高新技术企业政策网络模型
        4.4.1 模型构建
        4.4.2 模型的应用维度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政策网络结构特征:面向政策制定的社会网络分析
    5.1 引言
    5.2 网络结构分析模型的构建
        5.2.1 社会网络分析概述
        5.2.2 常用网络结构测度指标
        5.2.3 构建府际网络测度模型
        5.2.4 府际网络测度指标的选取
    5.3 分析模型的应用
        5.3.1 案例的选取
        5.3.2 政策文本统计
        5.3.3 网络结构模型构建
    5.4 网络结构测算分析
        5.4.1 上海市府际网络的结构分析
        5.4.2 江苏省府际网络的结构分析
        5.4.3 北京市府际网络的结构分析
        5.4.4 广东省府际网络的结构分析
    5.5 测算结果对比分析
        5.5.1 网络总体结构比较
        5.5.2 中心度比较
        5.5.3 结构洞比较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政策网络管理策略:面向政策执行的PSOI模型分析
    6.1 引言
    6.2 网络管理分析模型的构建
        6.2.1 政策网络分析概述
        6.2.2 构建PSOI分析框架
    6.3 目标视角下PSOI模型的应用
        6.3.1 政策网络管理总目标
        6.3.2 政策实施情况指标
    6.4 主、客体视角下PSOI模型的应用
        6.4.1 政策主体视角
        6.4.2 政策客体视角
    6.5 工具视角下PSOI模型的应用
        6.5.1 环境面政策工具
        6.5.2 供给面政策工具
        6.5.3 需求面政策工具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政策网络绩效评价:面向政策结果的DEA模型分析
    7.1 引言
    7.2 评价指标遴选
        7.2.1 已有评价体系概述
        7.2.2 高新技术企业政策网络绩效评价指标
    7.3 网络绩效测算DEA模型的构建
        7.3.1 绩效测算方法概述
        7.3.2 测算模型构建
    7.4 DEA模型的应用
        7.4.1 数据获取与样本选择
        7.4.2 测算结果分析
    7.5 网络绩效影响因素分析
        7.5.1 构建回归方程
        7.5.2 回归结果分析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1.1 “政策网络”理论为中国高新技术企业政策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8.1.2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政策网络属于典型的以府际网络为核心的政策社群
        8.1.3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政策府际网络呈现出区域不均衡的特点
        8.1.4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政策网络工具有待进一步优化
        8.1.5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政策网络绩效有待进一步提升
    8.2 政策启示
        8.2.1 政策制定的府际网络层面
        8.2.2 政策执行的议题网络层面
        8.2.3 政策网络绩效层面
    8.3 研究展望
        8.3.1 论文的不足之处
        8.3.2 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作的项目
致谢

(3)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执法风险防控研究 ——以X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高新技术企业
        2.1.2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
        2.1.3 税收风险和税收执法风险
    2.2 理论基础
        2.2.1 风险管理理论
        2.2.2 公共管理理论
        2.2.3 信息不对称理论
第三章 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概述
    3.1 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概况
    3.2 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
    3.3 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主要措施
第四章 X市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中的执法风险分析
    4.1 X市税务部门及高新技术企业情况概述
    4.2 X市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措施及成效
    4.3 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中的执法风险
        4.3.1 资格认定办法不完善引发的制度风险
        4.3.2 企业财务核算不规范引发的核查风险
        4.3.3 中介机构违规操作引发的环境风险
        4.3.4 税务人员能力不足引发的主观风险
        4.3.5 内部控制和奖惩机制不健全引发的内部风险
    4.4 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中执法风险的成因分析
        4.4.1 监管制度不完善
        4.4.2 税企信息不对称
        4.4.3 人员配置不科学
第五章 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中的执法风险防控对策建议
    5.1 加强认定及后续管理制度建设
    5.2 完善企业研发活动财务核算制度
    5.3 加强对高新技术企业和中介机构的监管
    5.4 提升税务人员队伍综合素质
    5.5 健全内部控制和奖惩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珠三角九市科技创新补贴政策文本量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2 科创补贴政策促进珠三角九市科创及产业发展的理论分析
    2.1 科创补贴政策促进科技创新发展的理论依据
    2.2 科技创新补贴政策促进产业经济发展的理论依据
    2.3 科技创新补贴和政府投资基金之间的关系
    2.4 本章小结
3 珠三角九市科技创新补贴政策文本量化分析
    3.1 样本的选择
    3.2 分析维度的确定
    3.3 定义分析单元与编码
    3.4 信度与效度评估
    3.5 珠三角九市科技创新补贴政策文本频数统计和量化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珠三角九市科技创新补贴政策实践存在的主要问题
    4.1 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技术研究与开发投入比例结构失衡
    4.2 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有待加强
    4.3 项目补助方式有待改进
    4.4 区域创新系统开放度有待提升
    4.5 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亟须强化
    4.6 本章小结
5 科创补贴政策对珠三角科技创新及产业发展效应的实证分析
    5.1 指标选择与数据来源
    5.2 模型选择
    5.3 描述性统计分析
    5.4 实证分析
    5.5 主要结论
6 对策建议
    6.1 加大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支持力度
    6.2 加强创新平台的有效建设
    6.3 创新财政科技投入机制
    6.4 提高创新系统的开放性
    6.5 提升科技创新补贴资金效能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致谢词

(5)财政科技补贴对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及文献综述
        一、关于财政科技补贴动因的相关研究
        二、关于研发投入对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必要性的相关研究
        三、关于财政科技补贴对企业研发投入影响的相关研究
        四、文献评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创新点与不足
        一、研究创新点
        二、不足之处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高新技术企业
        二、财政科技补贴
        三、研发投入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活动的正外部性理论分析
        二、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活动的信息不对称理论分析
        三、政府财政科技补贴的信号传递理论分析
        四、政府财政科技补贴政策的寻租理论分析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财政科技补贴高新技术企业政策演变与现状
    第一节 高新技术企业获得财政科技补贴的政策梳理
    第二节 高新技术企业获得财政科技补贴的具体情况
        一、高新技术企业获得财政科技补贴的整体情况
        二、高新技术企业获得财政科技补贴的行业分布
        三、高新技术企业获得财政科技补贴的地区分布
第四章 财政科技补贴对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的促进作用与抑制作用比较分析
    第一节 财政科技补贴对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的促进作用分析
        一、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显着增加
        二、高新技术企业获得多渠道的资金支持
        三、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成果显着提升
        四、高新技术企业社会经济效益日益显现
    第二节 财政科技补贴对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抑制作用分析
        一、挤出高新技术企业自有研发资金
        二、促使企业产生补贴依赖
        三、容易滋生寻租腐败行为
    第三节 财政科技补贴对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影响的初步判断:促进作用大于抑制作用
        一、挤出企业自有研发资金的问题可以有效解决
        二、企业依赖补贴的问题可以有效缓解
        三、寻租腐败行为可以有效管理
第五章 财政科技补贴对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影响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研究假设与模型构建
        一、研究假设
        二、模型构建
    第二节 数据来源及变量选取
        一、数据来源
        二、变量选取
    第三节 实证结果分析
        一、描述性结果分析
        二、回归结果分析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政策建议
        一、提高财政科技补贴政策的透明度和使用效率
        二、加强对政府财政科技补贴的绩效评估
        三、因地制宜、促进各区域间协调发展
        四、加强财政科技补贴政策中技术人才的培养
        五、保持政策在高新技术企业间的平衡
        六、充分发挥财政科技补贴的诱导作用
参考文献
致谢
本人在读期间完成的研究成果

(6)税收优惠政策对高新技术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 ——基于研发投入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框架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框架
        1.3.2 研究方法
    1.4 可能创新与不足之处
        1.4.1 可能创新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高新技术企业
        2.1.2 税收优惠
        2.1.3 研发投入
        2.1.4 全要素生产率
    2.2 税收优惠的相关理论
    2.3 外部性理论
    2.4 全要素生产率的相关理论
第3章 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税收优惠及全要素生产率现状
    3.1 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现状及问题
        3.1.1 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现状
        3.1.2 高新技术企业的税收优惠
        3.1.3 税收优惠政策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3.2 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现状
        3.2.1 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方法选择
        3.2.2 数据来源与变量选择
        3.2.3 测算结果与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4.1 税收优惠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机理
        4.1.1 对技术进步的作用机理
        4.1.2 对纯技术效率的作用机理
        4.1.3 对规模效率的作用机理
    4.2 研发投入视角下的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4.2.1 税收优惠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
        4.2.2 税收优惠与企业研发投入
        4.2.3 研发投入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
        4.2.4 企业研发投入的中介效应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实证分析
    5.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5.2 变量选取及模型设定
        5.2.1 变量选取及变量描述性统计
        5.2.2 模型设定
    5.3 实证分析
        5.3.1 总体效应检验
        5.3.2 中介效应检验
    5.4 稳健性检验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结论
    6.2 政策建议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中国研发税收激励政策的法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四)创新点及不足
        1.创新之处
        2.不足之处
    (五)文献综述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一、研发税收激励政策的概述
    (一)科技研发的基本内涵
        1.科技研发的概念界定
        2.科技研发的主要特征
    (二)研发税收激励政策的理论基础
        1.市场失灵理论
        2.创造性经济学理论
        3.融资约束理论
    (三)税收对科技研发的激励作用原理
        1.税收激励加强企业投资研发活动的投资能力和投资决策
        2.税收激励减少研发活动的风险
        3.税收激励政策影响企业的人力资源
二、我国研发税收激励政策的运行现状
    (一)中国研发税收激励政策的主要内容
        1.高新技术型企业的认定管理
        2.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
        3.研发投资的税收激励
        4.科技成果转化税收优惠
        5.鼓励科研人员创新研发的税收优惠政策
    (二)研发税收激励政策存在的不足
        1.税收法定主义原则未全面落实
        2.税收激励的不完全覆盖
        3.研发人员税收激励的不足
三、域外研发税收激励政策的对比与借鉴
    (一)美国
        1.高新技术创新税收激励政策
        2.研发投资税收激励政策
        3.研发科研人员税收激励政策
    (二)英国
        1.高新技术创新税收激励政策
        2.研发投资税收激励政策
    (三)日本
        1.高新技术创新税收激励政策
        2.研发投资税收激励政策
        3.研发科研人员税收激励政策
    (四)域外研发税收激励政策经验的借鉴
        1.完善的税收法律体系
        2.健全的税收优惠制度
        3.良性的人才培养方式
四、完善我国研发税收激励政策的具体路径
    (一)健全研发税收激励政策的法律体系
        1.全面落实税收法定主义原则
        2.提升税收激励政策的法律位阶
    (二)细化研发税收的优惠范围
        1.将研发失败列入优惠范围
        2.划定不同优惠税率
        3.提升研发活动的价值
    (三)优化研发人员税收优惠制度
        1.突破税收激励的主体限制
        2.提高培训费用的优惠税率
        3.加强科研人员的税收优惠力度
    (四)加强纳税人权益的保护
        1.落实纳税人税收优惠政策信息的知情权
        2.其他纳税人监督权的法定化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促进辽宁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公共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相关研究文献评述
        1.2.2 国内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2.3 对已有研究文献的评述
    1.3 论文的研究目标、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和框架
        1.3.2 研究方法
2 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高新技术产业
        2.1.2 公共政策
    2.2 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
        2.2.1 公共选择理论
        2.2.2 内生增长理论
        2.2.3 市场失灵理论
        2.2.4 新公共服务理论
3 辽宁省高新技术产业公共政策的基本情况
    3.1 辽宁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基本现状分析
        3.1.1 高新技术产业总体发展概况
    3.2 辽宁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现行政策
        3.2.1 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导向政策
        3.2.2 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
        3.2.3 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
        3.2.4 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人才政策
        3.2.5 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科技服务政策
4 辽宁省高新技术产业公共政策实施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
    4.2 评价指标的的初步选定
    4.3 评价指标的筛选
        4.3.1 专家筛选
        4.3.2 评价指标的隶属度分析
5 辽宁省高新技术产业公共政策实施效果评价方法与实证分析
    5.1 评价方法的选择
    5.2 模糊综合评价的原理
    5.3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
        5.3.1 确立评价因素集
        5.3.2 确立评价指标权重的方法
        5.3.3 本文权重确定方法的选择
        5.3.4 确立权重集
        5.3.5 确立评判集
        5.3.6 模糊综合评价
    5.4 辽宁省高新技术产业公共政策的实施效果评价的实证分析
        5.4.1 调查方法的选择
        5.4.2 建立评价矩阵
        5.4.3 评价过程
        5.4.4 评价结果分析
    5.5 辽宁省高新技术产业公共政策存在的问题分析
        5.5.1 财政科技投入有待加强
        5.5.2 税收优惠体系不够完善
        5.5.3 金融服务支持力度不够
        5.5.4 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
        5.5.5 产业政策协调力度不够
        5.5.6 高层次人才短缺
6 提高辽宁省高技术产业公共政策实施效果的对策
    6.1 加大财政科技投入
        6.1.1 加大研究与开发财政补贴力度
        6.1.2 完善科技投入管理体制
    6.2 构建税收政策支撑体系
        6.2.1 增强税收优惠的多元化
        6.2.2 加强对科技人才所得税的优惠
    6.3 加强金融服务的支持
        6.3.1 建立健全信用担保体系
        6.3.2 设立政策性金融机构
    6.4 实施知识产权保护战略
        6.4.1 积极营造知识产权保护的社会氛围
        6.4.2 建立专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机构
    6.5 加大产业政策的协调力度
        6.5.1 促进产学研合作的组织协调
        6.5.2 加强政府部门间的组织协调
    6.6 推进科技创新人才政策执行
        6.6.1 强化高精尖人才的培养与引进
        6.6.2 建立人才引进和信息交流平台,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科技保险助推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1.2.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2 科技风险及其特点分析
    2.1 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状况
        2.1.1 规模和质量双向良性发展
        2.1.2 科技创新产出成果丰硕
    2.2 高新技术企业风险状况分析
        2.2.1 财务风险
        2.2.2 技术风险
        2.2.3 市场风险
        2.2.4 政策风险
    2.3 科技风险及其特点
        2.3.1 科技风险涵义
        2.3.2 科技风险特点
        2.3.3 科技风险的可保性分析
3 科技保险及其承保模式分析
    3.1 科技保险的基本理论
        3.1.1 科技保险的概念
        3.1.2 科技保险的功能
    3.2 科技保险的承保模式
        3.2.1“投保–理赔”模式
        3.2.2 “半参与型”承保模式
        3.2.3 “全参与”型承保模式
        3.2.4 担保型承保模式
    3.3 科技保险试点状况分析
        3.3.1 我国科技保险发展现状分析
        3.3.2 科技保险试点情况回顾
4 科技保险助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案例分析
    4.1 庆佳电子企业的科技保险赔付案例
        4.1.1 投保企业背景简介
        4.1.2 庆佳电子科技保险投保赔付流程
    4.2 佛山禅城区专利保险的发展案例分析
        4.2.1 佛山禅城区专利保险投保状况分析
        4.2.2 禅城区专利保险模式分析
        4.2.3 禅城区专利保险市场分析
    4.3 宁波市科技保险试点推行案例分析
        4.3.1 宁波市科技保险试点状况
        4.3.2 科技保证保险贷款签发
    4.4 本章小结
5 科技保险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5.1 高新技术企业角度
        5.1.1 扭转偏见,扩大科技保险的需求
        5.1.2 加强科技风险管理,增强与保险机构的互动
    5.2 保险机构角度
        5.2.1 拓宽科技保险的承保范围,加强产品创新
        5.2.2 构建新型保险承保理赔模式
        5.2.3 控制产品定价,防范道德风险
        5.2.4 培育科技保险优秀人才,提高人才素质
    5.3 政府角度
        5.3.1 扩大科技保险的宣传工作
        5.3.2 创新科技保险补贴方式
        5.3.3 加强相关部门合作
参考文献
后记

(10)鼓励科技创新税收优惠的最优力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有关科技创新的界定
    第四节 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五节 论文的结构安排及研究内容
    第六节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一、本文的贡献与创新
        二、不足之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研发补贴与企业创新的相关研究
        一、研发补贴政策对企业创新的有效性研究
        二、研发补贴的最优力度研究
        三、研发税式支持的最优力度研究
    第二节 研发加计扣除政策的研究现状
        一、研发加计扣除政策历史演变
        二、研发加计扣除政策的有效性现有研究
    第三节 高新技术企业15%税率式优惠政策的研究现状
        一、高新技术企业15%税率式优惠的制度背景
        二、高新技术企业15%税率式优惠政策的有效性研究
    第四节 文献评述
第三章 研发加计扣除政策的最优力度研究-基于研发博弈视角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考虑研发加计扣除政策的简单研发模型
        一、考虑研发加计扣除政策激励的单个企业模型
        二、考虑研发加计扣除政策简单研发模型的福利分析
    第三节 基于产业视角下最优研发加计扣除激励力度研究
        一、模型基本假设
        二、AJ模型基本结论
        三、考虑研发加计扣除政策的AJ模型
        四、考虑研发加计扣除政策的福利分析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最优的高新技术企业税率式优惠政策研究——基于内生增长理论的分析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基于内生经济增长模型的分析
        一、基本模型
        二、数值分析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研发加计扣除政策的最优力度实证检验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第三节 研发加计扣除政策激励效应的理论模型
        一、基础模型
        二、研发加计扣除政策对企业研发投入的作用
        三、研发加计扣除减免对当期企业研发投入之间的关系
    第四节 研究设计
        一、实证模型设定
        二、变量测度
        三、数据来源
    第五节 计量结果及分析
        一、研发加计扣除政策的减税效应结果分析
        二、研发加计扣除政策的激励效应结果分析
        三、研发加计扣除政策的最优支持力度结果分析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高新技术企业15%税率式激励的最优力度实证检验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实证模型设定
        二、变量测度
        三、数据来源
    第四节 实证分析
        一、高新技术企业15%税率式优惠政策的减税效应分析
        二、高新技术企业15%税率式优惠政策的激励效应分析
        三、高新技术企业15%税率式优惠政策的最优力度分析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政策建议及进一步研究方向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政策建议
    第三节 进一步研究方向
附录
参考文献
指导老师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学术评语
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件

四、国家科技部提高对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标准(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代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研究 ——基于对常州国家高新区(新北区)的分析[D]. 刘洋. 苏州大学, 2021(07)
  • [2]高新技术企业政策网络模型构建与绩效评价研究[D]. 汤天波. 上海大学, 2020
  • [3]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执法风险防控研究 ——以X市为例[D]. 曹利甫. 河北大学, 2020(03)
  • [4]珠三角九市科技创新补贴政策文本量化研究[D]. 谭秀娟. 暨南大学, 2020(05)
  • [5]财政科技补贴对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研究[D]. 于姣姣. 云南财经大学, 2020(07)
  • [6]税收优惠政策对高新技术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 ——基于研发投入的视角[D]. 孟春希. 吉林大学, 2020(08)
  • [7]中国研发税收激励政策的法律研究[D]. 贾少登. 河南大学, 2020(02)
  • [8]促进辽宁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公共政策研究[D]. 边俐婷.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7)
  • [9]科技保险助推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作用机制研究[D]. 张明洁. 兰州财经大学, 2020(02)
  • [10]鼓励科技创新税收优惠的最优力度研究[D]. 吴松彬. 深圳大学, 2020(11)

标签:;  ;  ;  ;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