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学生安全教育问题

浅谈大学生安全教育问题

一、试述大学生安全教育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黄邓楷[1](2020)在《基于CPTED理论的广州大学城环境安全感知评价及优化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社会矛盾冲突愈发激烈,城市安全问题日益凸显。随着建设平安校园和安全社区的呼声高涨,校园安全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大学城的社会结构相对复杂、空间高度开放共享,其校园环境安全管理更具挑战性。一方面,随着大学城扩张建设步伐的放缓,校园环境使用后评价逐渐引起重视,但评价对象以大学城物质环境为主,空间使用主体——学生的环境感知评价研究略显不足。另一方面,我国犯罪治理主要依赖法律震慑、治安防范等管理手段,较少基于空间视角利用环境规划设计方法预防犯罪。基于此背景,本文以广州大学城为例,开展学生的环境安全感知评价,探讨学生安全感与大学城环境规划、设计和管理的关系。本文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文献整理、问卷调查、公众参与地理信息系统、Arc GIS和SPSS软件分析、数理统计等方法,探讨广州大学城空间环境特征与学生安全感知的联系,对安全感评价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质化和量化分析,发掘宏观的空间位置和微观的街景特征与学生安全感的关联,建立广州大学城环境安全感知评价指标体系,据此试述提升学生安全感的大学城环境优化策略。论文研究可分成以下四部分:第一部分(第一章)为绪论,旨在阐明大学城环境安全感评价研究的重要意义,明确研究对象和范围。并进行国内外大学城及校园规划设计、环境设计预防犯罪及安全感评价相关研究和实践的综述,强调环境规划设计手段在我国大学城校园安全管理中缺失的现状,为后续研究奠定了现实背景基础。第二部分(第二章)是环境安全感评价的理论基础研究,立足广州大学城空间环境现状,梳理日常活动理论、理性选择理论等传统犯罪学理论和“街道眼”、可防卫空间、环境设计预防犯罪(CPTED)等环境犯罪学理论,分析国内外CPTED理论的研究、相关实践案例与组织机构的发展趋势,总结可为环境安全感知评价提供有益借鉴的CPTED应用经验。归纳并提炼环境安全感评价的研究方法及其影响因素,为接下来的实证研究提供理论基础。第三部分(第三、四、五章)是问题分析和实证研究。首先,以华南理工大学五山校区为例,开展单体校园的环境安全感评价探索性调研,对CPTED六要素进行信度分析、重要性排序、相关性分析,并挖掘高校环境安全感评价研究中值得注意的问题,如传统调查方法难以准确定位地点,无法对特定空间安全感评价进行定量分析;也较难识别影响安全感的环境特征,难以建立大学城环境安全感评价指标体系。为弥补上述缺陷,分别利用公众参与地理信息系统方法和照片打分法分析广州大学城环境安全感评价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并根据影响安全感评价的宏观空间位置因素和微观街景特征因素,构建广州大学城环境安全感评价指标体系。第四部分(第六章)是规律总结和策略研究。根据广州大学城环境安全感评价指标体系,从宏观、中观、微观三层面分别阐述大学城环境规划、设计和管理对学生安全感评价的影响,据此试述提升学生安全感的大学城环境优化策略,力图为我国高校校园环境安全规划设计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本文以广州大学城为例,开展了环境安全感评价空间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在公众参与地理信息系统的评价方法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校园环境安全感知评价的研究内容上都取得一定的创新性成果。本文研究成果可补充完善大学城环境安全规划设计导则,为我国高校校园安全环境的科学合理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李易宸[2](2020)在《在校大学生安全意识现状及管理研究 ——以H大学为例》文中提出安全是一切事物发展的根基,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大学生的安全问题出现的频率也随之增加,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正常生活,学校和社会应该对大学生的安全提起问题高度重视,关注大学生学业的同时也应该关注大学生的安全问题,培养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并应该把安全问题作为一切的前提条件。大学生是社会和国家发展的希望,加强大学生各方面的发展是当务之急,学生自身的安全意识是一切发展的基础,是保证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基准,安全问题需要学校、老师以及学生自身提起高度的重视,共同营造一个安全高效的学习环境。本文以H大学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统计分析法和访谈法对H大学在校大学生的安全意识状况做了一个大致的调查。文章共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相关概念的界定;第二部分是对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分析大学生安全意识现状,并通过访谈法了解高校为大学生的安全和安全意识培养的管理现状。问卷调查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在安全意识方面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观念,能在潜意识里做一个正确的、安全的决定,但是在实际的行动和应急措施中表现的相对欠缺,这说明大学生的安全意识没有深入到学生的行动中,只是停留在表面;第三部分是对通过对学生、教师和安保部门工作人员的访谈得出大学生安全意识的影响因素,我们可以将因素归于以下四类:制度因素、队伍建设因素、网络平台建设因素、学生自身因素;第四部分是提出相对应的解决对策,针对四点问题,总结相对应的建议:严格落实校园安全责任制、打造高素质的校园安全管理团队、加强网络平台的建设、加强对学生思想上的教育。大学生的安全意识问题不仅是学校的安全部门和管理部门的事情,而是全校师生的事情,需要每一个人的共同努力,共同创建一个安全的学习氛围,实现学校和学生的共同进步和发展。

蔡世雄[3](2020)在《内蒙古高校体育开展冰上运动课程风险管理研究》文中提出当前在成功申办2022年冬季奥运会的时代背景下,国内冰上运动进入了快速发展期。内蒙古自治区作为2020年全国冬运会的举办地,拥有发展冰上运动的良好的地理、气候等优势。为自治区发展冰上运动带来良好契机,在很大程度上加速推动区内冰上运动的推广和普及,激发群众对于冰上运动的参与热情。冰上运动作为一项易发生损伤的运动项目,因此在参与过程中对于冰上运动风险的管理就变得尤为重要。本文以内蒙古高校体育开展冰上运动课程风险管理为主要研究内容,把风险的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作为完整的研究流程,通过对区内六所开展冰上运动课程高校的老师及专家进行问卷调查、访谈、数理统计后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在内蒙古高校体育开展冰上运动课程的风险源识别中,一级风险因素共计4个,分别为教师因素、学生因素、环境因素、学校管理因素;二级风险因素共计15个,分别为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教学效果、职业道德、学生身体素质、学生学习态度、学生学习能力、学生安全意识、自然环境、教学器材、教学场地、安全教育、医疗保障、制度管理、风险管理;三级风险因素共计61个。2、内蒙古高校体育开展冰上运动课程风险评估采用层次分析法得出:一级风险指标的权重排序由高到低分别为:学生因素、教师因素、环境因素、学校管理因素;二级风险指标中权重值排在前六的风险因素分别是:学生学习能力、学生安全意识、学生学习态度、学生身心素质、教学过程、教学场地。3、运用列表排序法对内蒙古高校体育开展冰上运动课程风险评估研究显示:教师因素中,风险量排在前三的分别是:教学时场地器材安排不当,保护措施不足、课上准备活动安排不合理、示范动作不正确,忽略了学生错误动作的纠正;学生因素中,风险量排在前三的分别是:自我安全,保护意识不足、自我管控能力差、速度,协调,力量等身体素质太差;自然环境因素中,风险量排在前三的分别是:场地设施,教学器材陈旧、天气寒冷,易造成损伤、有限的场地空间,造成学生拥挤;学校管理因素的风险评估中,风险量排前三的分别是:没有对老师进行定期的安全培训、没有建立教学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缺乏专业的医疗人员处理教学事故。4、对内蒙古高校体育开展冰上运动课程的风险应对中,可以采取以下四个主要措施:风险规避,当教学风险发生频率高,后果损失严重;风险承担,当教学风险发生频率低,后果损失较小;风险转移,当教学风险发生频率低,后果损失很严重;风险减缓,是主要降低教学风险发生,减轻后果损失的主要措施。

杨延琴[4](2019)在《新时代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研究》文中认为当今时代,意识形态安全在全世界各个国家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因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意义和重要性也愈发受到重视。在网络媒体技术迅速发展、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高校作为我国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必须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予以高度重视。因此,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加强高校在意识形态安全方面的教育这一系统工作就成为一个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新时代加强这项工作是我国和谐社会的时代需要、是国家践行总体安全观的战略需要、是对学生进行信念健康发展的规范引导。这项工作对高校学生理想信念健康发展、强化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维护社会稳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论文主要由四个部分展开论述,第一部分导论部分阐述了进行研究的背景和其意义、国内外关于此内容的研究现状以及该论文中笔者的研究难点及创新点、贯穿整篇文章所遵循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二部分开始从意识形态概念的历史嬗变入手阐述了与意识形态及与其相关的理论。第三部分结合时代背景与实际需要,通过调查研究,从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面临的挑战、当前的形势及其影响因素三方面,对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当下的状况进行了相应的分析,继而表明新时代需要加强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这项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第四部分阐明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过程中需要遵循的三个原则,并从高校学生自身、家庭环境、高校建设、社会影响、国际应对五个方面提出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策略。

詹伟峰[5](2018)在《系统理论视角下高校安全教育体系研究》文中提出高校师生是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高校也是具有特殊意义的场所,高校安全问题影响广泛,受到社会和人们的高度关注。尽管政府与高校都积极采取了各种提升高校安全管理的措施,但涉及师生的安全事件仍时有发生。究其原因,除了社会环境、校园管理等方面的客观因素之外,也暴露了高校师生安全素质缺失这一根本问题。安全素质缺失的根源还在于高校安全教育不够系统、深入、有效。因此,进一步建立健全高校安全教育体系迫在眉睫。本研究以系统理论为指导,从系统的要素、特征与动力三个角度对高校安全教育进行分解,通过对当前高校安全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和缺陷的分析,对境外高校安全教育先进经验进行阐释和借鉴,以构建新时期我国高校安全教育体系。从当前高校安全教育的现状来看,局面可谓复杂。尽管各高校在安全教育方面的工作付出较多,也在不断改进,但从整体性、开放性、协同性、层次性各方面来审视,仍存在诸多问题和改进空间。本研究基于丰富细致的实证研究,通过对境外四所高校的实地考察、调研访谈,对国内六所高校的实地考察、问卷调查、调研访谈,在此基础上获取大量数据和有效信息,对国内外高校安全教育有一个总体把握与评估,进一步提炼出有益经验做法及不足之处。从系统角度来看,境外高校则在安全教育方面先于我们作出了诸多有益的探索:如在整体性上,教育内容完善,建立专业的师资队伍;在协同性上,内部协调顺畅,构建了完善的组织架构;在开放性上,教育形式多样,形成了有力的校内外联动机制;在层次性上,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在安全文化建设方面进行了丰富的探索。这些探索及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可供国内高校参考与借鉴,可根据我国及各高校实际情况有选择性地借鉴,去粗取精、博采众长。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本研究提出优化安全教育系统的要素,完善安全教育系统的特征,强化安全教育系统的动力,扩大安全文化的影响等四个方面的措施,以期对我国高校安全教育体系的构建提供有益参考。

孙继芹[6](2018)在《基于微信平台的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研究》文中认为网络技术正处于快速上升期,有许多新鲜事物加入了我们的生活,微信作为通讯媒介对人们的生活有诸多影响。在此状况下,中国大学生的思想正悄然发生着改变,对于他们的意识形态教育影响而言,也是一项巨大的挑战,对于学校意识形态教育问题带来了很多困难。本文结合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实际情况,介绍了微信与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理论与现状,分析了微信的特点、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以及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概念内涵与现状,提出了微信是把双刃剑,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既带来了积极影响,又带来了消极影响。一方面,微信的便捷性拓展了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的教育方式,增强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者吸引力和影响力,提升了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另一方面,微信又增加了对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引导难度,包括微信的隐蔽性增加了监管难度、微信的“熟人模式”成为西方反华思潮向高校灌输的渠道、微信小程序成为西方价值观向高校渗透的介质平台,而微信碎片化、表面化则造成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不深入,也对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者的媒介素养提出更高要求,并冲击了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网络环境。针对上述现状,我们应当从规范大学生微信行为、提高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队伍素质、利用微信开展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治理大学生微信环境等方面采取应对策略。总之,微信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提供了新平台,面对新形势,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者必须把握机遇,应对挑战,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微信去开展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

冯春丽[7](2014)在《大学生安全教育问题探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首先对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现状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并且分析了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必要性,进而提出了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一些有效措施与方法,希望能够促进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顺利发展。

刘带,邓家洲[8](2014)在《心理安全教育视阈下大学生的心理障碍疏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心理安全指的是个体或群体在心理上所具有的一种不受威胁的现实状态。而当今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甚至发生自杀、凶杀等极端事件,严重影响他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加强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安全教育迫在眉睫。健康的心理能有效预防心理安全事故的发生,高校应该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来消除大学生的心理障碍,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危机承受能力。

谷家川,郑爱龙,陈薇,赵来,孙磊[9](2014)在《大学生消防安全意识现状调查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对滁州学院大学生进行消防安全知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存在消防安全知识匮乏、消防意识薄弱、使用违规电器、缺乏基本的消防技能和自救能力等问题。要切实加强大学生的消防安全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消防安全意识、知识及自救能力。

秦荣廷[10](2014)在《当代高校大学生安全问题原因与教育策略》文中研究表明高等教育进入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的时代,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的安全工作出现了新情况和新特点。文章结合当前高校安全的现实状况,分析高校安全问题的原因和开展大学生教育的紧迫性及意义,提出高校开展安全教育的一些建议和措施,旨在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为我国构建平安校园和和谐社会奠定一定基础。

二、试述大学生安全教育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述大学生安全教育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CPTED理论的广州大学城环境安全感知评价及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缘起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和范围
    1.4 国内外研究与实践综述
    1.5 研究目标与方法
    1.6 研究内容与框架
第二章 环境设计预防犯罪及安全感评价发展趋势
    2.1 国外环境设计预防犯罪研究发展
        2.1.1 传统犯罪学理论
        2.1.2 环境犯罪学理论
        2.1.3 CPTED相关组织机构
        2.1.4 CPTED相关实践案例
    2.2 国内环境设计预防犯罪研究发展
        2.2.1 CPTED理论基础研究
        2.2.2 CPTED技术基础研究
        2.2.3 CPTED设计方法研究
        2.2.4 国内CPTED研究进展总结
    2.3 环境安全感评价发展趋势
        2.3.1 评价方法趋向多元化发展
        2.3.2 评价内容愈加丰富
    2.4 结语
第三章 高校校园环境安全感评价先导性研究
    3.1 研究概述
    3.2 研究设计
        3.2.1 研究对象
        3.2.2 数据获取
        3.2.3 研究方法
    3.3 CPTED六要素分析
        3.3.1 CPTED六要素信度分析
        3.3.2 CPTED六要素相关性分析
        3.3.3 CPTED六要素重要性程度
    3.4 校园环境安全感评价分析
        3.4.1 学生安全感评价整体水平
        3.4.2 安全感评价空间分布特征
        3.4.3 校园边际空间环境特征分析
        3.4.4 校园内部区域环境特征分析
    3.5 校园环境安全感评价要素及优化策略
        3.5.1 校园环境安全感评价要素
        3.5.2 单体校园环境设计优化建议
    3.6 结语
第四章 广州大学城环境安全感评价空间分布特征
    4.1 研究概述
    4.2 研究设计
        4.2.1 研究内容
        4.2.2 问卷设置
        4.2.3 数据获取
        4.2.4 研究方法
    4.3 学生安全感评价水平分析
        4.3.1 大学城与华工环境安全感评价水平差异
        4.3.2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环境安全感水平
        4.3.3 学生个体因素对环境安全感水平的影响
    4.4 学生安全感评价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4.4.1 空间地点标记的准确性
        4.4.2 安全感评价高的地点空间分布特征
        4.4.3 安全感评价低的地点空间分布特征
        4.4.4 学生安全感与特定空间的距离关系
        4.4.5 学生个体因素对安全感空间分布的影响
    4.5 结论
        4.5.1 公众参与地理信息系统方法的利与弊
        4.5.2 大学城环境设计优化建议
    4.6 结语
第五章 广州大学城环境安全感影响因素分析
    5.1 研究概述
    5.2 研究设计
        5.2.1 实景照片选取
        5.2.2 数据来源及获取
        5.2.3 研究方法
    5.3 安全感评价结果分析
        5.3.1 安全感评价水平
        5.3.2 安全感的空间分布
    5.4 影响安全感的环境因素分析
        5.4.1 绿视率
        5.4.2 环境可视性
        5.4.3 环境管理程度
        5.4.4 环境美观程度
        5.4.5 他人的存在
        5.4.6 土地利用类型
    5.5 大学城环境安全感评价指标体系
    5.6 结论
        5.6.1 安全感评价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
        5.6.2 提升安全感的环境设计和管理策略
    5.7 结语
第六章 提升环境安全感的大学城环境优化策略
    6.1 提升安全感的大学城环境规划策略
        6.1.1 提倡校城一体的规划设计策略
        6.1.2 强调紧凑用地的土地开发策略
        6.1.3 主张步行舒适的交通组织策略
        6.1.4 重视功能混合的土地利用策略
        6.1.5 优化中心绿地的空间共享策略
    6.2 提升安全感的大学城环境设计策略
        6.2.1 保证绿化空间视线通透
        6.2.2 改善户外空间设施设计
        6.2.3 激活临街界面空间活力
        6.2.4 重视边际空间维护管理
        6.2.5 提高夜间环境照明水平
        6.2.6 加强监控设施监视能力
    6.3 提升安全感的大学城环境管理策略
        6.3.1 加强高校安防系统建设
        6.3.2 建立犯罪预防规划体系
        6.3.3 重视学生安全教育普及
        6.3.4 转变传统安全管理理念
        6.3.5 推进校园法制管理建设
    6.4 结语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华南理工大学五山校园学生安全感调查问卷
附录2 :广州大学城校园环境学生安全感调查问卷
附录3 :广州大学城环境安全感评分调查问卷照片节选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2)在校大学生安全意识现状及管理研究 ——以H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3.3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大学生安全意识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大学生的概念与特征
        2.1.2 大学生安全的概念与特征
        2.1.3 大学生安全意识的概念和特征
        2.1.4 安全文化的概念
    2.2 大学生安全意识的理论基础
        2.2.1 生命教育理论
        2.2.2 需要层次理论
        2.2.3 权变管理理论
        2.2.4 公共安全理论
第三章 大学生安全意识及学校安全管理现状
    3.1 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3.2 调查问卷信效度检验
    3.3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3.3.1 基本信息统计分析
        3.3.2 大学生自身安全意识的分析
        3.3.3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统计分析
        3.3.4 大学生公共安全观念统计分析
        3.3.5 学校安全管理现状
        3.3.6 大学生安全意识影响原因分析
第四章 大学生安全意识的影响因素
    4.1 制度因素
    4.2 队伍建设因素
    4.3 网络平台建设因素
    4.4 学生自身因素
第五章 提高大学生安全意识的建议
    5.1 严格落实校园安全责任制
    5.2 打造高素质的校园安全管理队伍
    5.3 高校加强对学生思想上的安全教育
        5.3.1 加强宣传校园安全文化的力度
        5.3.2 积极开展校园安全教育
        5.3.3 调动师生共同参与安全文化建设
        5.3.4 普及相关法律法规与心理健康教育
        5.3.5 建立校园安全宣传比赛传递校园安全意识
    5.4 加强网络平台的建设
第六章 结语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附录2

(3)内蒙古高校体育开展冰上运动课程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2、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冰上运动
        2.1.2 风险管理
        2.1.3 风险认知
        2.1.4 风险分析
        2.1.5 风险评估
        2.1.6 风险应对
    2.2 国外研究现状
        2.2.1 国外关于体育风险管理方面的研究
        2.2.2 国外关于冰上运动课程方面的研究
    2.3 国内研究现状
        2.3.1 国内关于体育风险管理方面的研究
        2.3.2 国内关于冰上运动课程方面的研究
3、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专家访谈法
        3.2.4 层次分析法
        3.2.5 数理统计法
4、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内蒙古高校体育开展冰上运动课程风险识别
        4.1.1 风险识别常用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4.1.1.1 风险识别的基本理论
        4.1.1.2 风险识别的基本方法
        4.1.2 内蒙古高校开展冰上课运动程风险源、风险因素的识别与分析
        4.1.3 内蒙古高校体育开展冰上运动课程风险检查表的编制
    4.2 内蒙古高校体育开展冰上运动课程风险评估
        4.2.1 风险评估常用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4.2.2 层次分析法对内蒙古高校体育开展冰上运动课程风险的评估分析
        4.2.2.1 内蒙古高校体育开展冰上运动课程风险评估指标的框架构建
        4.2.2.2 内蒙古高校体育开展冰上运动课程风险评估指标权重排序
        4.2.2.3 内蒙古高校体育开展冰上运动课程风险评估指标权重总排序
        4.2.3 列表排序法对内蒙古高校体育开展冰上运动课程风险的评估分析
    4.3 内蒙古高校体育开展冰上运动课程风险应对
        4.3.1 风险应对的概述
        4.3.2 内蒙古高校开展体育冰上运动课程的风险回避
        4.3.3 内蒙古高校开展体育冰上运动课程的风险承担
        4.3.4 内蒙古高校体育开展冰上运动课程的风险转移
        4.3.5 内蒙古高校体育开展冰上运动课程的风险减缓
5、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附录6

(4)新时代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
        1.2.1 国内研究动态
        1.2.2 国外研究动态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2 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相关理论
    2.1 意识形态
    2.2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意识形态的阐述
    2.3 意识形态安全
    2.4 意识形态安全教育
3 新时代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现状分析
    3.1 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面临挑战
    3.2 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当前的形势
    3.3 高校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3.3.1 学生自身约束的薄弱
        3.3.2 家庭教育观念的误区
        3.3.3 高校阵地建设的不足
        3.3.4 社会环境影响的渗透
        3.3.5 国际纷繁思潮的冲击
4 新时代加强我国高校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原则和策略
    4.1 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基本原则
        4.1.1 主流方向原则
        4.1.2 以人为本原则
        4.1.3 与时俱进原则
    4.2 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策略
        4.2.1 引导学生自我教育、提升思想价值观念
        4.2.2 营造良好家庭氛围,加强多种方式沟通
        4.2.3 完善校园文化建设,优化师资队伍管理
        4.2.4 加强网络舆情监管,营造积极社会环境
        4.2.5 辨识国际纷繁思潮,坚定民族文化自信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与的科研项目
附录二 我国高校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调查问卷

(5)系统理论视角下高校安全教育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文章结构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高校安全教育的溯源及其发展
第一节 安全
    一、何谓安全?
    二、安全的内涵与外延
    三、安全的特征
第二节 安全教育
    一、安全教育的含义
    二、安全教育的特征
    三、安全教育的功能
第三节 高校安全教育
    一、高校安全教育的发展历程
    二、高校安全教育的定义
    三、高校安全教育的内容
    四、高校安全教育的形式
    五、高校安全教育的特征 第二章 高校安全教育的系统理论视角与研究框架
第一节 高校安全教育的理论视角——系统理论
    一、系统理论的基础
    二、系统理论的核心思想、任务和方法
    三、系统理论与教育
第二节 系统理论下高校安全教育体系的理论框架与实践路径
    一、高校安全教育体系的理论框架
    二、高校安全教育体系的实践路径 第三章 国内高校安全教育的实证分析之一:多案例比较
第一节 实证分析的实施
    一、问卷与访谈提纲的设计过程
    二、问卷与访谈提纲的内容框架
    三、问卷调查与访谈的实施
第二节 高校安全系统要素的分析
    一、高校安全教育内容的分析
    二、高校安全教育形式的分析
    三、高校安全教育组织机构的分析
    四、高校安全教育人员的分析
第三节 高校安全教育的系统特征分析
    一、整体性特征分析
    二、开放性特征分析
    三、层次性特征分析
    四、协同性特征分析
第四节 高校安全教育的系统动力分析
    一、高校安全教育动力系统的构建
    二、高校安全教育动力系统要素的分析 第四章 国内高校安全教育的实证分析二:单案例透析
第一节 E高校安全教育系统的要素优化过程
    一、安全教育内容的扩展
    二、安全教育方式的创新
    三、安全教育组织的变革
    四、安全教育人员的培养
第二节 E高校安全教育系统特征的完善过程
    一、整体性:树立全局观念
    二、开放性:校内外联动机制
    三、层次性:教育目标分层
    四、协同性:部门间密切合作
第三节 E高校安全教育系统的动力强化过程
    一、体制机制的建立
    二、科学技术的引进
    三、资金和设施的投入
第四节 E高校安全教育体系的成效
    一、各类安全教育活动的开展
    二、师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
    三、安全事件发生率降低
第五节 E高校未来安全教育体系的展望
    一、强化全局意识,加强薄弱环节
    二、拓宽宣传教育途径,构建立体式宣传教育模式
    三、深化“警校联动”,提升安全教育开放性
    四、明确各部门职责,强化协同合作
    五、加大投入力度,保障工作开展 第五章 国内高校安全教育的缺陷及其成因分析
第一节 整体性:忽视安全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一、教育对象的群体特征
    二、教育对象的思想和心理状况
    三、教育对象接受教育的自觉性、主动性
第二节 开放性:低估社会环境因素的不良影响
    一、社会环境风险
    二、网络环境复杂
    三、周边环境混乱
    四、教育理念不当
    五、其他不良因素侵蚀
    六、资源尚未有机整合
第三节 协同性:家庭教育的缺失及其影响
    一、问题家庭教育不健全
    二、家庭教育方法不当
    三、家长的不良示范
第四节 层次性:高校安全教育观念与保障偏差
    一、高校对安全教育的认识不足
    二、高校安全教育的理念缺失
    三、安全教育法律法规缺位
    四、安全教育制度不完善
    五、安全教育机制不健全 第六章 境外高校安全教育的相关经验启示
第一节 整体性:内容、人员、制度机制完善
    一、内容全面且有针对性
    二、人员专业且充足
    三、制度机制科学完备
第二节 开放性:教育形式多样
    一、线上线下相结合
    二、课堂与实践相结合
第三节 协同性:组织完备与协调
    一、纽卡斯尔大学的安全教育组织与协作经验
    二、香港大学的安全教育组织与协作经验
    三、台湾大学的安全教育组织与协作经验
    四、东京大学的安全教育组织与协作经验
第四节 层次性:多层面的安全文化建设
    一、物质层面
    二、制度层面
    三、精神层面 第七章 我国高校安全教育的优化路径及措施
第一节 优化安全教育系统的要素
    一、与时俱进、特色鲜明的安全教育内容
    二、丰富多元、生动有趣的安全教育方式
    三、专业过硬、力量充足的安全教育队伍
第二节 完善安全教育系统的特征
    一、整体性:把握安全教育的理念
    二、层次性:健全安全教育的组织机构
    三、协同性:提升安全教育各层面的协作
    四、开放性:促进高校内外的合作与共享
第三节 强化安全教育系统的动力
    一、制度建设
    二、机制建设
    三、先进技术开发与应用
    四、经费投入与设施保障
第四节 扩大安全文化的影响
    一、安全文化与高校安全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二、高校安全文化体系的功能和作用
    三、高校安全文化体系的构建思路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高校安全教育调查问卷(学生版)
附录二: 高校安全教育调查问卷(教师版)
附录三: 高校安全教育工作质量学生评价问卷
附录四: 高校安全教育工作质量学生评价指标问卷
附录五: 高校安全教育访谈提纲 后记

(6)基于微信平台的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和主要创新点
第一章 微信与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理论与现状分析
    第一节 微信的基本概况
        一、微信的简介
        二、微信的特点
    第二节 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现状
        一、意识形态的概念和特征
        二、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的内涵和主要现状
        三、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概念和现状
        四、加强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意义
    第三节 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理论基础
        一、意识形态灌输理论
        二、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思想
第二章 微信对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影响
    第一节 微信对于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影响的调查分析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二、调查的结果及分析
    第二节 微信对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积极影响
        一、微信的普遍性拓展教育学习方式
        二、微信的便捷性增强教育工作者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三、微信的个人性提升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三节 微信对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消极影响
        一、微信的特点增加教育引导难度
        二、微信碎片化表面化影响教育的深度和广度
        三、微信对教育工作者的媒介素养提出更高要求
        四、微信冲击了教育网络环境
第三章 利用微信有效开展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对策
    第一节 加强对大学生微信使用行为的教育和引导
        一、提高自律意识和规范大学生微信使用行为
        二、加强大学生网络媒介素质教育
        三、强化大学生微网络心理健康教育
    第二节 加强微信环境下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队伍建设
        一、转变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理念
        二、提高教育工作者的素质及微网络的驾驭能力
    第三节 充分利用微信的功能和传播手段开展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
        一、利用微信传播功能开展意识形态安全教育
        二、利用微信公众账号构建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平台
        三、利用微信群聊功能开展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交流
    第四节 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治理大学生微信使用环境
        一、国家完善立法惩治微信犯罪行为
        二、微信运营商建立完善监管体系
        三、高校加强对微信舆情进行监控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7)大学生安全教育问题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现状
二、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一) 社会治安形势的迫切需要
    (二) 培养合格人才的迫切需要
    (三) 提高大学生安全意识的迫切需要
三、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措施
    (一) 健全制度, 规范管理
    (二) 提高学生认识, 增强安全意识
    (三) 拓宽途径, 齐抓共管
四、结语

(8)心理安全教育视阈下大学生的心理障碍疏导(论文提纲范文)

一、心理安全的涵义
二、大学生心理安全问题的主要现状
三、加强大学生心理安全教育的策略
    (一) 建立“四级联动心理安全保护体系”, 做好学生心理危机“五早”预警工作
    (二) 营造和谐稳定的校园心理环境, 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三) 加强心理健康专兼职教师师资队伍建设和条件保障
    (四) 定期开展心理安全隐患排查, 完善学生电子心理健康档案
四、结语

(9)大学生消防安全意识现状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二、大学生消防安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大学生消防安全知识欠缺, 消防意识不强
    (二) 存在侥幸心理使用违规电器
    (三) 缺乏必要的消防技能, 自救能力薄弱
    (四) 获取消防安全知识的途径多, 但缺乏主动性
三、提高大学生消防安全意识的对策
    (一) 改革教学方法, 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加大学生的参与度
    (二) 加强学生寝室的消防安全管理, 进一步完善宿舍管理制度
    (三) 加大消防安全宣传力度, 提高消防宣传技巧
    (四) 建立健全制度和机构, 落实消防责任, 加强消防监管

(10)当代高校大学生安全问题原因与教育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校大学生安全问题的影响因素
    (一)安全防范意识较弱
    (二)自我管理能力欠强
    (三)校园人员构成复杂
    (四)安全教育形式单一
    (五)不健康文化的侵蚀
二、高校开展安全教育的紧迫性和意义
三、当前有效改进高校安全教育的策略建议
    (一)转变思想观念,领导高度重视
    (二)加大经费投入,完善基础设施
    (三)建立课程体系,开展教学服务
    (四)合理配置师资,提高教育水平
    (五)强化情报搜集,主导警务战略
    (六)规范管理机制,创造安全环境

四、试述大学生安全教育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CPTED理论的广州大学城环境安全感知评价及优化策略研究[D]. 黄邓楷.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5)
  • [2]在校大学生安全意识现状及管理研究 ——以H大学为例[D]. 李易宸. 河北大学, 2020(08)
  • [3]内蒙古高校体育开展冰上运动课程风险管理研究[D]. 蔡世雄.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4]新时代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研究[D]. 杨延琴. 西安科技大学, 2019(01)
  • [5]系统理论视角下高校安全教育体系研究[D]. 詹伟峰. 厦门大学, 2018(12)
  • [6]基于微信平台的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研究[D]. 孙继芹. 南京工业大学, 2018(01)
  • [7]大学生安全教育问题探究[J]. 冯春丽. 现代交际, 2014(10)
  • [8]心理安全教育视阈下大学生的心理障碍疏导[J]. 刘带,邓家洲. 韶关学院学报, 2014(05)
  • [9]大学生消防安全意识现状调查分析[J]. 谷家川,郑爱龙,陈薇,赵来,孙磊.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2)
  • [10]当代高校大学生安全问题原因与教育策略[J]. 秦荣廷.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1)

标签:;  ;  ;  ;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