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特种养殖业是当下的热点?

为什么特种养殖业是当下的热点?

一、特种种养业目前为什么成为热门的焦点(论文文献综述)

何有苗[1](2021)在《克拉玛依市都市农业功能评价研究》文中提出

曹慧[2](2019)在《凤凰生态庄园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业农村改革的深入、科学技术的更新以及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再加上我国农业正处于一个重要的转型时期,尤其是城镇化和农业的现代化进程加快,促进了我国生态农业和休闲旅游业迅速崛起。中国的生态农业在20世纪90年代逐渐发展起来,各城市出现了各种类型的生态休闲农业发展模式,并显示出了越来越强大的生命力,逐渐成为中国农村经济转型发展的一大亮点。发展农业生态休闲观光旅游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不仅有助于地方合理开发利用区域生态旅游资源,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带动当地及周边农户就业,提高农民收入,改善生活居住环境,推进城市和乡村资源优化配置,实现双向协调良性发展。凤凰生态庄园是唐山范围内生态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的典型代表,本文以唐山市凤凰生态庄园作为研究和分析对象,通过查阅归纳国外和国内生态庄园的文献研究资料,总结国内外先进的发展经验,广泛研究相关企业战略理论,为凤凰生态庄园的战略研究提供有力借鉴和参照。本论文收集和整理了调研数据和资料,详细了解了庄园的基本情况、存在问题及问题背后的成因,运用战略研究工具和分析方法分析庄园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总结出庄园内部优势和劣势、外部机会和威胁,运用SWOT矩阵分析对庄园进行战略选择和战略制定,通过实施推进一体化战略、差异化战略和职能战略确保庄园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通过对凤凰生态庄园的战略研究,让我对庄园经济有了更加深入和专业的认知,对如何把握当前发展机遇和促进生态庄园发展的思考会一直持续,真正把研究成果用于指导当地庄园经济和生态休闲旅游的发展实践,促进唐山生态农业和乡村旅游步入新业态。

罗雅丽[3](2018)在《西安市都市农业结构演变及其优化研究》文中认为都市农业是大都市生产、生活、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适应大都市发展的内在需求,结合都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践需要,本研究以都市农业结构演进与优化为研究主题,遵循过程—格局—机理—调控的基本路径,探讨了都市农业结构演进过程、空间格局、动力机制、优化模式和保障政策。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已有研究梳理与思考。围绕研究主题,从都市农业基础研究、都市农业功能与功能结构、都市农业产业与产业结构、都市农业区位与空间结构四个方面对已有研究进行了梳理和思考,明确了现有研究中尚存争议和仍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2)都市农业的内涵辨析。从“都市农业是自然演变的结果,还是一种理想的形态”争议出发,指出都市农业是位于大城市及其周边地区,在服务于城市需求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特殊生产特征的农业形态,是自然演变的结果,“服务于城市需求的特殊产业结构”是都市农业的本质特征。(3)都市农业结构分析的理论与方法探讨。基于都市农业结构之间的内在关系,以解决实践问题为导向,探讨了都市农业结构分析方法。(1)分析了现代都市农业产业结构一般特征,从结构的层次性、适应性、协调性和效率性四个维度,针对性选取了八个指标,构建了都市农业产业结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2)分析了都市农业的功能类型、特征、关系等,就都市农业的供给保障、生态维护、休闲服务、农民收益和农区带动等五项基本功能,选取十二个指标,构建了都市农业功能评价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3)基于都市农业本质特征和城市需求结构的阶段性、城乡需求结构变化的同向性,根据区位商划分城市基本和非基本活动的思想,构建“农业产业结构优势指数”,界定都市农业空间。(4)利用景观格局分析和“农业产业结构优势指数”,运用arcgis空间分析与可视化方法,探究都市农业空间格局。(4)西安市都市农业结构演变。运用都市农业结构分析的理论方法,从宏观尺度,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西安市都市农业结构的演变过程,结果表明:(1)农业产业结构呈现出层次高级化、农业内部结构向养殖业转换、种植业内部结构向瓜果蔬菜转换、农业结构经济效率稳步提高等明显趋势;农业食品供需总量结构均衡但时空结构失衡、产业环节之间效率失衡等产业结构失衡问题突出;(2)功能结构整体上呈现出多功能性波动增强;而单项功能中,都市农业供给保障能力、休闲服务、农区带动等功能逐步提高,但生态维护、农民收益保障等功能有下降的倾向;(3)都市农业空间,伴随城乡消费结构从1990年代前的“温饱型”、2000年代年的“小康型”、2010年代的“享受型”向未来的“未来型”阶段性演进,范围边界呈现不断外扩的趋势。(5)西安都市农业空间格局。运用都市农业空间格局分析的思路与方法,从宏观(区县)、中观(乡镇)、微观(园区)三个尺度,分析了大西安都市农业空间格局,结果表明:(1)都市农业空间格局具有明显的尺度效应,中观尺度是大都市区农业空间研究的理想尺度。(2)从中观尺度分析,西安都市农业空间结构可以抽象为“圈层+板块”的结构模式,即近郊精品斑块镶嵌的蔬菜产业圈,中郊专业化产业板块组成的规模农业圈和远郊特色生态农业主导的生态屏障圈;(3)农地多元价值实现的内在机理、农业生产要素资源空间约束机理以及市场经济环境、制度安排等调控机理共同解释了都市农业空间结构模式。(6)都市农业结构演变驱动机制。在梳理并分析影响都市农业结构的内外部因素的基础上,探讨了都市农业结构演变的驱动力及驱动机制;认为推动都市农业结构演变的驱动力包括城市化作用力和非城市化作用力,驱动机制即城市化推动都市农业生产要素竞争机制、城市化引致的市场需求变化拉动机制、价值观转变形成的多元价值目标诱导机制、政策制度变化的抑推机制、农业经营主体的应变机制。(7)都市农业结构优化。基于都市农业层级嵌套的地理特征和结构内在关系,提出了从宏观到微观逐层深化的都市农业结构优化路径。宏观尺度,确定都市农业目标功能和产业结构,进行农业空间功能分区;中观尺度,确定不同类型都市农区功能定位和产业结构优化模式;微观尺度,提出五种典型的都市农业生产模式。最后针对市场失灵,提出推进都市农业结构优化的政策措施。

王铁梅[4](2017)在《企业主导下的村庄再造 ——以山西ZX村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建设新农村的实质是推进农村新发展,但推进中国农村社会的发展,必须遵循社会发展规律。根据社会发展规律和城镇化发展规律,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必要路径,农村发展道路的选择不能局限于农村,而要在城镇化的视野中探索农村建设的模式和道路。就资源型地区而言,企业主导新农村建设促进了农村生产要素的回流,推动了资源型地区农业现代化、农民市民化的进程。然而,在城镇化背景下,由于政府、企业与农民之间的权责不清,导致企业单一主体主导新农村建设面临着众多困境,尤其忽视城镇化发展规律的建设模式造成了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的问题。因此,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研究新农村建设中企业主导村庄再造模式的困境及出路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论文将研究个案——“企业主导村庄再造”置于资源型地区农村城镇化的背景下,采用结构——功能以及过程——结果的分析框架,综合运用实地研究、文献研究和个案研究的研究方法,从企业再造村庄的背景、过程及结果三个层面论述和分析了企业再造村庄的机制,展现了资源型地区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农村内部力量的自我改造过程,揭示了农村城镇化建设中政府、企业与农民等行为主体的互动逻辑。本文由导论、正文和结论三大部分构成。导论主要阐述了本文的研究缘起和意义,重点介绍了与本项研究相关的国内外研究成果、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以及样本概况等。正文包括五个章节的内容,围绕着“企业主导村庄再造”的发生逻辑,论述了企业主导村庄再造的过程、效果以及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路径。第一章主要从村庄、新区和企业三个方面介绍了企业再造村庄的背景,认为企业再造村庄不是偶然现象也不是利益驱动,而是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一种共生关系,这种关系成为了企业再造村庄的主要动力。第二章从企业主导村庄再造的理念、产业发展路径、村庄管理体制改革、基础设施建设、乡风文明重塑以及农民社会保障重建六个方面介绍了企业主导村庄再造的目标、过程和机制,认为企业主导村庄再造首先是具有“村干部”身份的企业家希望带动农民共同富裕的愿景,而对村庄产业、管理体制、基础设施、乡风文明和社会保障的重建是实现企业家愿景的重要措施。第三章主要是从农业、农村和农民三个层面对企业主导村庄再造的效果进行了总结和分析,认为来自农村内部力量驱动的农村城镇化建设模式更多地维护了农民的权益,因此农村城镇化过程中要注重农村内生力量的挖掘。第四章主要介绍了村庄再造的困境以及企业、政府和农民三个主体的权责关系。认为企业主导村庄再造陷入困境与政府、企业和农民主体的权责不匹配有很大的关联。第五章主要是在分析企业主导村庄再造模式的基础上,从政府、农民和企业三个主体层面分析了各自的作用和职责,提出了资源型地区农村城镇化的路径选择。在对企业主导村庄再造个案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最后本文提出了几点结论:一是城镇化是村庄再造的目标和方向。小城镇繁荣是以新农村发展为基础的,两者目标具有一致性,但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新农村建设有可能偏离城镇化建设的目标,造成资源的浪费。因此,村庄再造必须以城镇化为方向。二是村企共生关系是企业再造村庄的内在机理。ZX新区的企业主导村庄再造实质上是集体经济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企业与村庄之间的互动逻辑并不是建立在利益交换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长时期互动形成的共生关系基础上的,这种共生关系是促使企业再造村庄的内在机理。三是企业单向度的村庄再造缺乏可持续性。无论主导村庄再造的企业性质如何,任何村庄的发展和小城镇的建设都离不开政府、农民和其他社会力量的作用,忽视其他主体作用的单一主体的单向度建设不具有可持续性。四是村治精英是实现农村发展的关键少数。无论什么时候,少数精英都是一个社会发展的关键力量,同样企业主导村庄再造的启动和部分成就的取得也与村治精英的个人魅力和能力有必然的关联。在农村改造和小城镇建设中,要充分挖掘和调动农村内部关键少数的作用。

赵梅[5](2016)在《江西省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概念及理论在农业及农村领域的延伸,是整个社会经济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它的提出已受到世界各国政府及学者的广泛关注和重视。本文以中国革命老区江西莲花县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入挖掘莲花县农业发展历程和农业发展取得的成就,重点分析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典型模式与技术,对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定量评价,多方面、多角度地剖析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的优势和障碍因子,并提出了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对策和措施。具体来看:(1)随着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以及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莲花县农业生产的发展几经曲折,经历了5个不同的发展时期:(1)传统农业主导期(1949年前):莲花县土地为封建私有制,土地归个人所有。(2)农业发展转型期(1949-1977年):建立了农村合作社和人民公社、提高了农民知识和技术水平、改进了农田耕作制度。(3)现代农业发展初期(1978-1991年):恢复和扩大农村社队的自主权,恢复自留地、家庭副业、集体副业和集市贸易,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4)现代农业发展中期(1992-2005年):加大了政府政策支持,农业机械化进一步提高,农业逐步进行规划发展,农田耕作制度趋简,农业税费得到了改革。(5)现代农业发展新时期(2006-至今):主要呈现出产业化经营规模壮大、机械化水平不断提升、休闲现代农业快速兴起等特点。近年来,莲花县农业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主要体现在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加、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农业产业化结构不断优化、机械化水平提高、农业基础设施稳步推进、生态环境建设效果良好、农业科技培训力度加大、农业相关政策扶持不断完善等,同时以“莲花”为主题打造当地特色产业。(2)该县资源非常丰富,一直以来都是以种植粮食为主的农业大县。通过调查发现,莲花县已经形成了多种典型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和技术,包括山地立体农业模式与技术、水体生态农业模式与技术、农-林-牧复合农业发展模式与技术、生态高值农业发展模式与技术和生态休闲观光农业模式和技术等。(3)本研究同时基于农业生产、农业经济、资源环境、农业科技和农村社会等5个方面,结合莲花县山多、森林覆盖率高的特点,通过实地调研并咨询当地相关农业专家的意见,构建了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应用单项指标评价和综合加权评价模型对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分析研究。从可持续发展单项指标评价值及其权重看,影响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有农业劳动生产率、农用土地生产率、农业总产值、农产品升级程度、农业机械总动力、农民人均纯收入、农村贫困率和恩格尔系数。其中农业总产值、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发展较好,增长态势明显,是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的主导因素;恩格尔系数虽有增长,但呈现波动性;农村贫困率是影响可持续发展水平的主体因子。从单项指标的评价值看,农业总产值、林业产值、农业劳动生产率、农民人均纯收入、资源承载能力和农业科技投资能力发展较好,增长态势明显。2010至2014年,它们分别增长了78.30%、55.08%、99.58%、100.94%、65.79%和74.14%。人均粮食产量、农业集约化程度、农业中间消耗生产率、农业机械总动力、教育文化投资率和恩格尔系数虽有一定的增长,但增长缓慢,年均增长率分别为5.42%、5.48%、8.75%、7.48%、4.78%和6.09%,且人均粮食产量和农业机械化总动力还出现波动性;农用土地产出率和农村贫困率出现波动性下降,呈不可持续性。莲花县可持续发展水平、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及可持续发展度都处于较好的状态,均处于不断增长态势。与十一五末年(2010年)相比,2014年,莲花县可持续发展水平为137.19%,年均增长率达8.22%;可持续发展能力为128.71%,年均增长率为6.51%;可持续发展度为131.75%,年均增长率为7.14%。可持续发展水平要高于可持续发展能力,可持续发展度后劲需进一步加强。(4)本研究探讨了莲花县的自然条件和农业发展现状,同运用SWOT分析法对其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宏微观环境做了深入细致的分析,给出定量综合评价结果,为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结果为:(1)莲花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度适中、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土地肥沃,生态环境良好,生物多样性丰富,植被覆盖率高,特别是全县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农业小气候资源丰富,适宜绿色山地蔬菜、各类特色水果、优质茶叶等多种作物生长;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使得农产品的质量档次和市场竞争力明显提高;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方面有较大的突破;农业生产模式、经营方式等取得创新性发展等都对莲花县农业持续发展起着强劲的拉动作用。(2)发展势头良好的莲产业;逐渐显现的区位优势;快速崛起的农业合作社;积极、宽松的农业发展政策环境等为莲花县农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3)劣势与挑战:基础设施薄弱;耕地资源稀缺并持续减少;农业生态环境压力大;农业灾害频发;劳动力数量不足,素质较低;人才匮乏,技术落后;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弱化;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带动能力差等因素对现代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负面影响大。综上所述,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能力、发展度都处于不断整长态势,这主要还要归功于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的优势条件,但同时也存在很多阻碍发展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几点发展对策: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让透支的资源休养生息;拓展产业链条,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立足本地特色,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建立防灾减灾长效工作机制,加强防灾减灾技能教育普及;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培育农业产品品牌;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施富民工程,增强农民持续增收能力;加强农业科技服务,推进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建立健全有关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法规等。

梁勃[6](2016)在《东莞市现代都市生态休闲农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现代都市生态休闲农业是指在城市内部或者城市之间发展的,是一种集合多种功能、多种产业于一体的新型农业,它本身具有高端技术化、高度集合化的特点,经营模式上呈现高度市场化,以产出高质量农产品、提供优质农业体验,满足现代都市居民对农业物质与精神需求的一种全新基础产业,在我国已经成为每一个城市的发展研究项目。现代都市生态休闲农业完全不同于传统农业,也与人们所熟知的郊区农业有很大区别,现代都市生态休闲农业是依靠现代农业科技、受政府农业土地等政策影响、需要社会资金人才投入以及受城镇规划建设等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现代都市生态休闲农业的发展需要可持续发展的方针,以现代高新农业技术为发展根本,以现代企业和个人为发展主题,依靠市场指引其发展方向,通过将经营模式产业化、发展模式多元化,最终发展成为与城市相适应的现代都市生态休闲农业。本文通过研究现代都市生态休闲农业的定义与特性,全面介绍国内外都市农业的发展轨迹,再结合东莞市自身的定位与特点,分析其发展现代都市生态休闲农业的必要性、优势、劣势等,再全方位提出具体的发展建议。本文总共由五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简要地介绍研究目的、意义与背景,并整理出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第二部分主要是对现代都市生态休闲农业的定义、功能、发展历程、特征与理论基础进行分析,以及全面介绍国内外,不同种类型的现代都市农业案例进行介绍,为下文论述东莞市现代都市生态休闲农业奠定理论基础;第三部分主要是对当前东莞市发展现代都市生态休闲农业的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机遇(Opportunities)以及威胁(Threats),论述东莞市发展现代都市生态休闲农业的利弊,为下文提出的发展建议与对策提供依据;第四章主要是关于东莞当前现代都市根据东莞市现有的政策做法,介绍东莞市当前的现代都市生态休闲农业发展情况;第五章是对东莞市发展现代都市生态休闲农业的对策建议,包括如何做好产业规划布局、如何推进农业创新、如何发展休闲农业以及保障东莞市农业安全发展。

海笑[7](2015)在《南京竹镇六合园创意农业休闲旅游开发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农业园区是具有减少环境污染,保证食品安全,具备一定规模性的农业生产系统。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农业产业园区认识到单一的农业产业不足以支撑园区的快速发展,纷纷涉足休闲农业及乡村旅游市场。但是,不难发现,近几年农业园区进行旅游开发大多都采用程式化的单一观光园林规划设计,同质化非常严重。园区的景观没有与众不同的特色,产品单一而缺乏市场竞争力,缺乏具有唯一性垄断性以及不可替代性的品牌形象。总结起来,当下的农业园区旅游开发存在一定的误区与不足,大都没能抓住创意农业产业园区旅游开发的核心灵魂所在:文化主题挖掘。本文通过研究和分析农业园区创意休闲旅游开发的现状,探讨了如何进行文化主题形象挖掘的创意理论和概念、并以南京竹镇中华六合园现代农业开发区项目作为实际案例,论述了创意农业休闲旅游开发理论在实际案例中的应用。文章主要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为概述部分。首先对论文的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做出分析和阐述,从政策大环境分析了农业园区旅游开发的形势。然后对国内外关于创意农业、乡村旅游等方面做出的研究和理论进行了分析和综述,并且探讨了目前农业园区旅游开发存在的误区及问题。第二部分是理论研究部分,首先梳理了产业经济融合理论及体验经济学两大核心开发理论。然后明析了当代旅游产业开发的核心内容,对以农业为资源的旅游开发主题进行了辨析。最后从品牌,主题,市场,消费以及文化五个方面论述了农业园区创意农业休闲旅游开发的具体理论。在第三部分中,根据对南京竹镇项目园区的考查和了解,详细探讨了园区目前的发展开发现状,分析了项目开发的核心优势,并对园区所面对的核心市场进行了分析。然后根据现状分析,总结了园区开发可能遇到的瓶颈和挑战,为下一步的挖掘与解决打下基础。第四部分最后,以核心创意为重中之重,讨论园区产业开发的优势所在,特别是核心文化的挖掘与理解。并且在核心理论的指导之下,根据分析得出的瓶颈与挑战,进行了创新性的文化创意开发。最后通过对项目的分区布局,重点核心项目与产品,以及园区运作模式的阐述较为系统的展现了创意开发理念在实际项目中的指导作用。最后,总结了对农业园区进行创意休闲旅游开发的研究成果和不足,作为本论文结论,指出改进方向。

罗京浩[8](2015)在《大庆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问题研究》文中提出农业经营主体伴随着建国初期土地改革政策的施行而诞生并逐渐发展,是农业生产分工分业的必然结果,是目前我国农业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这一概念,并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类型进行了界定。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指出,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坚持家庭经营在农业中的基础性地位,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的农业经营方式创新”。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通过“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扶持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等方面,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农民家庭经营主体地位,积极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与传统的一家一户的农业生产单位相比,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具有更为多样和灵活的经营形式,包括专业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规模化经营单位。这样多样性的载体对市场的敏锐性更高,对前沿生产技术的接受能力也更强。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于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具有的重要意义。大庆市以石油着称,但推进产业转型、工业反哺农业已经是近年来政府部门重点研究解决的问题。2014年,大庆市出台了一系列专门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的政策和方案,随着一系列政策的出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未来在大庆的发展潜力迅速提升,按照国家近年来农业政策的趋势,大庆市新型农业经营主培育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具有发展的政策性和必然性。所以选择大庆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为课题,具有一定的学术研究价值。本文以大庆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研究对象,在阐述了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内涵和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几种形式的特点;对大庆市专业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制约大庆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的问题和影响因素,并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对大庆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的影响因素进行权重分析计算;提出大庆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的总体战略;最后,根据影响因素权重排序,结合大庆地区实际,提出大庆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的对策和建议。希望通过对大庆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研究,为大庆市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和依据。通过研究发现,大庆市已有了相当数量的一批初具规模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这些先行者们将为今后大庆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培育起到很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但大庆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整体发展还处在起步的低水平阶段,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将是今后政府农业政策的侧重点。大庆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存在着资金、土地、管理、服务、人才等五大方面的制约因素,这些因素下还有15方面的具体影响因素,其中权重较大的前五个因素为:土地流转规模小、贷款门槛高、主体认定标准不明晰、土地流转程序不规范和人才供求关系紧张。

于红[9](2014)在《防范化解资源环境风险财政对策研究》文中认为资源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工业化的进程是建立在大量消耗资源的基础上的,这一过程产生的污染和大量废弃物严重破坏了人类的生存环境,污染程度和速度超出了地球的生态系统的补偿和修复能力。改革开放30年,惯性赶超战略引领下的高位增长中,我们付出了昂贵的资源与环境代价,对资源的的巨大需求和过度开采消耗浪费,导致我国资源基础的退化和枯竭,造成重要资源稀缺度加大,资源环境问题日益凸显;与资源匮乏局面形成长列反差的是,中国的资源利用效率低下,浪费严重,大量废弃污染物破坏生态环境,直接损害民众的生存与健康。如果政府不果断采取正确决策,势必会加剧资源与环境的风险,丧失发展机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理想目标就难以实现。由于长期采取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资源环境风险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最严峻问题。虽早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就公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明确要求“制定和推行有利于可持续发展那的经济政策、技术政策和税收政策》,包括考虑将资源环境因素纳入经济核算体系”,但因“唯GDP至上”的惯性经济发展模式占据主流地位,如今,日益脆弱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资源环境风险仍不断加剧。由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到的“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到十八大报告的深度揭示“资源环境约束加剧”,昭示:解决我国资源环境约束已经刻不容缓,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的重要目标,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至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大建设并列的高度,生态文明被列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之一,标志着中国正式跨入了新的阶段。生态文明发展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社会健康发展的基石,是衡量资源产业有序良性运转与否的重要标志,是最终实现建设生态文明,给子孙后代留一个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的前提条件。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经历的最为深刻、全面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任何国家和地区,无一例外地把生态文明发展作为立法最重要的理念。自然资源政府监管制度体系、地质灾害应急制度与新能源战略,无不体现着各个国家政府重视生态文明发展的执政理念,经历着社会经济发展生态化转型的制度变迁。迄今为止绝大部分战争都是为了争夺资源,国家利益争夺最尖锐地表现在对世界资源的控制,因此,资源是各国战略安全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世界各国发展极不均衡,但发展进步是人类追求的共同目标,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伴随着世界经济进入新一轮发展周期,全球资源发展目标协同一致,就是在保障资源环境安全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防范化解资源环境风险问题必须从改革创新政策和制度设计入手,本文所研究的财政政策是必不可少的关键部分。本文的“防范化解资源环境风险的财政对策”的研究正是在此背景下开始的。论文的研究路径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资源环境风险——资源环境现状分析——资源环境问风险题的根源与成因——借鉴国外防范化解资源环境问题的经验做法和财政政策——提出防范化解我国资源环境风险的财政对策与建议”的思路展开。本文首先对资源、环境、财政政策等与论题相关的基本概念进行了界定和论述,对发展经济学、制度经济学、风险理论、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等相关理论进行了研究、梳理与比较,在此基础上对国内外防范化解资源环境风险问题进行了论述,为整个论文铺垫了理论基础。而后,本文对中国资源环境问题从土地、水资源、矿产资源能源方面的问题和状况进行了详细分析,重点量化分析了我国资源环境付出的代价和面临的风险。同时,阐释了我国资源环境风险产生的根源与成因。在研究我国资源环境问题的定性分析基础上,构建我国资源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模型,并利用评价体系和方法进行分析,选取稀土开发利用对环境的破坏案例,为探索防范化解我国资源环境风险问题,提供了具体的量化分析依据。世界欧美等发达国家都经历过资源环境风险的问题,他们探索和实施了大量的治理措施和创新政策制度举措,比如依靠技术创新和政府主导的财政政策等方式,较好地化解了经济发展中的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融合,为开拓研究视野,本文选定了世界上较有代表性的国家防范化解资源环境问题的经验做法和财政政策,具体包括梳理国外政府资源环境治理政策制度、矿山生态环境保证金制度、国外政府应急管理制度进行研究分析,以使研究成果更多地具有参考价值。防范化解资源环境风险的财政对策措施,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基于讨论中国资源环境现状问题,从需求、利用、配置、管理方面分析根源与成因,依据党的十八大报告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精神,强调财政改革要考虑生态文明假设的要求,也就是防范化解资源环境风险。在健全完善财政政策体系宏观思路设计、财政政策与制度性创新方面提出来具体举措与建议。

江波[10](2013)在《社会组织参与广西职业教育研究》文中提出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根本途径,是变人口压力为人力资源优势的关键因素。职业教育是快速提高劳动者技能的有效途径。对于经济发展欠发达的地区,尤其是民族地区而言,教育是变人口压力为人力资源优势的关键因素,职业教育更是摆脱贫困的关键因素。职业教育与社会发展是相辅相成,相互依存:一方面,社会经济的发展为职业教育提供广大的需求空间,同时也提供了更多的资源,对它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另一方面,职业教育能给社会培养出数量众多的实用型和技术型人才,通过劳动技能及相应生产力的提高,推动社会的进步。改革开放后逐步恢复和发展了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民族地区已初步建立了以独立设置的各级各类职业学校、成人学校为主体,其它教育机构共同参与的,多渠道、多规格、多形式的培养和培训中初级实用人才的民族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体系,使区域性的教育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已有的职业教育涉及到产业的各类专业,涉及面广、专业多、人员数量大。目前,各种形式的职业技术教育在广西地区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加强。职业教育在广西农村地区的作用表现较为明显,它们面向当地农村,结合当地经济类型与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开展初等和中等成人职业培训,使大多数新增劳动力接受程度不同的职业技术教育,使学校成为当地农民技术培训咨询中心与实用技术普及推广中心。体现出典型的“实际、实用、实效”特征。它们所培养的毕业生已成为本地区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目前广西职业教育已呈现较好发展态势,但仍与广西经济的快速发展有一定差距。因此,办好广西职业教育,不仅政府要积极参与,同时也要鼓励多主体、多种方式投身于广西的职业教育之中。社会组织参与广西职业教育的类型主要有社团组织、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参与的基本方式有校企合作、独立法人、企业内设机构等模式,对当地的中高等职业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总体看,社会组织参与广西职业教育的成效主要是:提升劳动者的专业技能、推动职业教育受众面扩大、影响了国家相关教育政策的制定。其中表现出来的明显特征是与政府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根据社会需求提供教育培训、与其他组织进行多方合作三个方面。制约社会参与组织广西职业教育类的外部因素包括法律政策不够完善、制度不够健全,执法不够严谨、政府准入门槛较高等多个方面。针对其中存在问题,提出了改进社会组织参与广西职业教育的思路与对策,即营造良好的环境、充分利用国家政策、正确处理两元教育体系的关系、鼓励社会组织参与职业教育。同时要加强对组织的教育培训、注重组织内部治理、促进组织经验的交流。法律规范、教育引导、检查督促、交流借鉴规范社会组织参与职业教育行为

二、特种种养业目前为什么成为热门的焦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特种种养业目前为什么成为热门的焦点(论文提纲范文)

(2)凤凰生态庄园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论文研究思路和方法
    1.3 论文内容及研究框架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国内外文献综述
        2.1.1 国外相关发展状况
        2.1.2 国内相关发展状况
    2.2 理论综述
        2.2.1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阶段
        2.2.2 战略管理研究的步骤
        2.2.3 战略管理研究的内容
第三章 凤凰生态庄园的外部环境分析
    3.1 宏观环境分析
        3.1.1 政治环境分析
        3.1.2 经济环境分析
        3.1.3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3.1.4 技术环境分析
    3.2 行业竞争状况分析
        3.2.1 现有竞争者分析
        3.2.2 潜在进入者分析
        3.2.3 来自替代品的压力分析
        3.2.4 供应商议价能力分析
        3.2.5 购买者议价能力分析
第四章 凤凰生态庄园内部环境分析
    4.1 凤凰生态庄园概况
        4.1.1 人力资源分析
        4.1.2 硬件情况分析
        4.1.3 管理制度分析
        4.1.4 资金状况分析
    4.2 核心竞争力分析
        4.2.1 资源产品优势突出
        4.2.2 服务特色优势明显
        4.2.3 文化内涵丰富多元
第五章 凤凰生态庄园发展的战略选择
    5.1 凤凰生态庄园SWOT分析
        5.1.1 优势分析
        5.1.2 劣势分析
        5.1.3 发展机会
        5.1.4 外部威胁
    5.2 基于SWOT矩阵分析进行战略选择
        5.2.1 庄园发展的备选战略
        5.2.2 庄园发展备选战略的评价和选择
    5.3 凤凰生态庄园发展战略的制定
        5.3.1 指导思想
        5.3.2 战略目标
        5.3.3 发展战略
第六章 凤凰生态庄园的战略实施及控制
    6.1 加强规范化制度管理
    6.2 加强资源优化合理配置
    6.3 加强信息技术服务建设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西安市都市农业结构演变及其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区选择
        1.3.1 研究区—西安市域
        1.3.2 研究时段—改革开放至今
    1.4 研究内容与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1 研究内容
        1.4.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1.5.1 研究视角
        1.5.2 研究方法
        1.5.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与思考
    2.1 国内外相关研究
        2.1.1 都市农业基础研究
        2.1.2 都市农业功能研究
        2.1.3 都市农业产业结构研究
        2.1.4 都市农业区位与空间结构研究
    2.2 相关研究的思考
        2.2.1 都市农业基础研究的思考
        2.2.2 都市农业功能研究的思考
        2.2.3 都市农业产业结构的思考
        2.2.4 都市农业空间研究的思考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都市农业结构研究的理论构建
    3.1 都市农业与都市农业结构再认识
        3.1.1 都市农业
        3.1.2 都市农业结构
    3.2 地理学视角下都市农业结构研究框架
        3.2.1 总体研究框架
        3.2.2 理论分析逻辑
        3.2.3 实证空间逻辑
    3.3 都市农业产业结构研究
        3.3.1 都市农业产业结构内涵
        3.3.2 都市农业产业结构一般特征
        3.3.3 都市农业产业结构评价
    3.4 都市农业功能结构研究
        3.4.1 都市农业的功能类型
        3.4.2 都市农业功能结构
        3.4.3 都市农业功能评价
    3.5 都市农业空间结构研究
        3.5.1 都市农业空间形成与发展
        3.5.2 都市农业空间范围的界定
        3.5.3 都市农业空间格局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西安市农业结构演变分析
    4.1 西安市农业发展概述
        4.1.1 农业生产条件
        4.1.2 农业发展历程
        4.1.3 农业地域空间变化
    4.2 西安市农业产业结构演变
        4.2.1 农业产业结构评价
        4.2.2 都市农业产业结构演变特征
        4.2.3 都市农业产业结构演变阶段
        4.2.4 都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向
    4.3 西安市农业功能结构演变
        4.3.1 农业功能评价
        4.3.2 都市农业功能演变特征
        4.3.3 都市农业功能结构调整方向
    4.4 西安市都市农业空间演变
        4.4.1 农业空间的内部分异
        4.4.2 都市农业空间演变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西安市都市农业空间格局分析
    5.1 区县尺度都市农业空间格局
        5.1.1 区县尺度都市农业产业结构优势指数
        5.1.2 区县尺度数据的获取
        5.1.3 各区县都市农业优势产业
        5.1.4 区县尺度都市农业空间格局
    5.2 乡镇尺度都市农业空间格局
        5.2.1 乡镇尺度都市农业产业结构优势指数
        5.2.2 乡镇尺度数据的获取
        5.2.3 各乡镇都市农业优势产业
        5.2.4 乡镇尺度都市农业空间格局
    5.3 园区尺度都市农业空间格局
        5.3.1 现代农业园区空间格局
        5.3.2 休闲农业园区空间格局
    5.4 都市农业空间结构
        5.4.1 都市农业空间结构模式
        5.4.2 模式形成的机理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都市农业结构影响因素与驱动机制
    6.1 都市农业结构影响因素分析
        6.1.1 自然资源禀赋
        6.1.2 农业生产要素禀赋
        6.1.3 农产品市场与流通体系
        6.1.4 农业经营主体
        6.1.5 宏观政策制度
    6.2 都市农业结构演变驱动力
        6.2.1 城市化作用力
        6.2.2 非城市化作用力
    6.3 都市农业结构演变的驱动机制
        6.3.1 城市化推动都市农业生产要素竞争机制
        6.3.2 城市化引致的市场需求变化拉动机制
        6.3.3 价值观转变形成的多元价值目标诱导机制
        6.3.4 政策制度变化的推阻机制
        6.3.5 技术进步对都市农业结构演变的推动机制
        6.3.6 多力综合作用下农业经营主体应变机制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都市农业结构优化
    7.1 大都市层面的都市农业结构优化
        7.1.1 都市农业功能结构定位
        7.1.2 都市农业产业结构优化
    7.2 分区层面的农业结构优化
        7.2.1 都市农业空间分区及其功能定位
        7.2.2 分区层面都市农业产业结构优化模式
    7.3 微观生产单元的生产模式优化
        7.3.1 生产模式构成要素
        7.3.2 生产模式优化方向
    7.4 促进都市农业结构优化的政策措施
        7.4.1 都市农业发展中的“市场失灵”
        7.4.2 推都市农业结构优化的政策措施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4)企业主导下的村庄再造 ——以山西ZX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和研究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外学者关于农村建设和发展问题的研究
        (二)国内外学者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
        (三)国内外学者关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研究
    三、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一)研究方法
        (二)资料来源
    四、研究思路与论文结构
        (一)研究思路
        (二)论文结构
    五、关键词的界定和样本概况
        (一)关键词的界定
        (二)样本概况
    六、创新之处与研究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研究不足
第一章 村庄历程与企业概述
    1.1 村庄历史沿革
        1.1.1 传统时期人杰地灵的小山村
        1.1.2 解放战争时期的红色革命村
        1.1.3 人民公社时期的模范村
        1.1.4 文革动荡时期的和谐村
        1.1.5 改革开放后实现共同富裕的明星村
    1.2 新区概述
        1.2.1 新区的产生与村民的集体记忆
        1.2.2 新区的发展与村民的支持
    1.3 企业发展历程
        1.3.1 前身:一个濒临破产的镇办煤矿
        1.3.2 改制:ZX集团建立的起点
        1.3.3 发展:企业与村庄共建
    1.4 小结
第二章 企业主导与村庄再造
    2.1“村干部”企业家的村庄再造愿景
        2.1.1 成长历程与人格特征
        2.1.2“公仆情怀”与村庄发展理念
    2.2 企业主导下的村庄产业结构调整
        2.2.1 资源产业链延伸与工业可持续发展
        2.2.2 农业合作社建立与农业多元化发展
        2.2.3 历史文化资源挖掘与旅游产业发展
    2.3 企业主导下的村庄管理体制创新
        2.3.1 建立“三建两提”领导机制
        2.3.2 实施党建“网格化”管理
        2.3.3 推行党员包街联户制度
        2.3.4 无职党员设岗定职制度
        2.3.5 建立村企共管机制
    2.4 企业主导下的村庄基础设施建设
        2.4.1 旧村改造与整体搬迁
        2.4.2 土地置换与并村建区
        2.4.3 城镇规划与文化建镇
        2.4.4 环境绿化与生态建镇
        2.4.5“四供三通”与现代新村
    2.5 企业主导下的乡风文明重塑
        2.5.1 传承优秀民俗文化
        2.5.2 弘扬红色革命文化
        2.5.3 以“标语文化”重塑价值观
        2.5.4 兴办多种文体活动
    2.6 企业主导下的农民社会保障重建
        2.6.1 建立就地就业的就业保障机制
        2.6.2 建立就地养老的新型养老保障体系
        2.6.3 建立就地就医的新型卫生医疗体系
        2.6.4 建立就地入学的新型教育保障体系
        2.6.5 建立多元共管的社会福利救助体系
    2.7 小结
第三章“山庄城市”:村庄再造效果
    3.1 传统农业的终结与农业产业化的形成
        3.1.1 终结土地分散经营模式
        3.1.2 现代农业的发展
        3.1.3 旅游产业的繁荣
    3.2 原生态村落的消失与“山庄城市”的繁荣
        3.2.1 原生态村落的消失
        3.2.2“山庄城市”的繁荣
    3.3 农民身份的剥离与市民身份的获得
        3.3.1 农民身份的剥离
        3.3.2 企业主导下的农民市民化
    3.4 小结
第四章 动力不足与能力限度:企业再造村庄的困境
    4.1 动力不足:企业、政府与农民参与的非均衡性
        4.1.1 企业主导缺乏可持续性
        4.1.2 政府缺乏积极性
        4.1.3 农民缺乏主动性
    4.2 能力限度:企业主导村庄再造的内生障碍
        4.2.1 资源型民营企业主导能力不足
        4.2.2 新区体制的困境与尴尬
        4.2.3 理念与现实的脱节
    4.3 小结
第五章 资源型地区农村城镇化的路径
    5.1 政府主导
        5.1.1 加强城乡统筹规划与设计
        5.1.2 建立产业集群并加强县域范围内的合作
        5.1.3 实现县域范围内公共服务均等化
        5.1.4 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
        5.1.5 以培育新型农民为基础加强乡风文明建设
        5.1.6 建立农民参与的制度化机制
    5.2 农民主体
        5.2.1 培养农民主体意识
        5.2.2 提高农民的参与能力
        5.2.3 健全农民民主参与的制度
    5.3 企业支持
        5.3.1 提升农业整体发展水平
        5.3.2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5.3.3 推动农民市民化
    5.4 小结
结论与讨论
    一、结论
        (一)城镇化是村庄再造的目标和方向
        (二)村企共生是企业再造村庄的内在机理
        (三)企业单向度的村庄再造缺乏可持续性
        (四)村治精英是实现农村发展的关键少数
    二、讨论
        (一)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发展的困境与出路
        (二)城镇化进程中村庄发展与村集体经济的关系问题
        (三)城镇化进程中新型小城镇管理体制机制创新问题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介及联系方式

(5)江西省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资料来源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资料来源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国内外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进展
    2.1 农业可持续发展概述
        2.1.1 提出
        2.1.2 概念
        2.1.3 特征
    2.2 农业可持续发展基础理论
    2.3 国内外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的研究
        2.3.1 中国的农业可持续发展
        2.3.2 美国“低投入可持续农业”与“高效率可持续农业”
        2.3.3 日本“环保型可持续农业”
        2.3.4 德国“综合型可持续农业”
        2.3.5 其他国家的可持续农业
    2.4 国内外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
        2.4.1 国外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
        2.4.2 国内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
第3章 莲花县农业发展历程与取得的成就
    3.1 莲花县自然条件
        3.1.1 区域位置
        3.1.2 地形地貌
        3.1.3 土壤植被
        3.1.4 气候
        3.1.5 水文
    3.2 莲花县农业发展历程
        3.2.1 传统农业主导期(1949 年以前)
        3.2.2 农业发展转型期(1949-1977 年)
        3.2.3 现代农业发展初期(1978-1991 年)
        3.2.4 现代农业发展中期(1992-2005 年)
        3.2.5 现代农业发展新时期(2006 年-)
        3.2.6 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
    3.3 莲花县农业发展成就
        3.3.1 农产品产量大幅增加
        3.3.2 特色产业蓬勃发展
        3.3.3 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3.3.4 机械化水平提高
        3.3.5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
        3.3.6 农业产业化发展迅速
        3.3.7 休闲旅游农业提升发展
        3.3.8 生态建设稳步推进
        3.3.9 农业科技培训力度加大
        3.3.10 农业相关政策不断完善
    3.4 小结
第4章 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典型模式和技术
    4.1 山地立体农业模式与技术
        4.1.1 莲花县山地立体农业布局
        4.1.2 莲花县立体农业经营实例
    4.2 水体生态农业模式与技术
        4.2.1 莲田生态系统
        4.2.2 稻田生态系统
    4.3 农-林-牧复合农业发展模式与技术
        4.3.1 生猪产业主导的农-林-牧复合农业发展模式与技术
        4.3.2 其他畜禽产业的农-林-牧复合农业发展模式与技术
    4.4 生态高值农业发展模式与技术
        4.4.1 绿色水稻农业模式
        4.4.2 无公害蔬菜农业模式
        4.4.3 高产油菜农业模式
        4.4.4 优质茶叶农业模式
        4.4.5 优质莲产业农业模式
    4.5 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模式与技术
        4.5.1 以莲为媒的生态休闲农业
        4.5.2 其他生态休闲观光农业
    4.6 小结
第5章 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价研究
    5.1 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5.1.1 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定量评价的内涵
        5.1.2 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
        5.1.3 莲花县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的结构
        5.1.4 农业可持续发展支撑体系的结构
    5.2 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5.2.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5.2.2 评价指标体系
        5.2.3 数据来源及指标说明
        5.2.4 指标权重的确定
    5.3 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定量评价
        5.3.1 单项指标描述评价模型
        5.3.2 综合评价模型
        5.3.3 结果分析
    5.4 小结
第6章 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SWOT分析
    6.1 优势(Strengths)
        6.1.1 农业气候资源丰富
        6.1.2 生态环境优美
        6.1.3 农业主导产业突出
        6.1.4 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方面有较大突破
        6.1.5 体制机制创新性发展
    6.2 劣势(Weaknesses)
        6.2.1 基础设施薄弱
        6.2.2 资源锐减
        6.2.3 生态环境恶化
        6.2.4 环境破坏
        6.2.5 农业灾害频发
    6.3 机遇(Opportunities)
        6.3.1 发展势头良好的莲产业
        6.3.2 逐渐显现的区位优势
        6.3.3 快速崛起的农业合作社
        6.3.4 优越的创业环境
        6.3.5 积极的农业发展政策环境
    6.4 挑战(Threats)
        6.4.1 劳动力数量不足,素质较低
        6.4.2 重视不够,资金贫乏
        6.4.3 人才匮乏,技术落后
        6.4.4 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工能力不足
    6.5 小结
第7章 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对策与措施
    7.1 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
    7.2 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7.2.1 人口战略
        7.2.2 资源战略
        7.2.3 环境战略
        7.2.4 科技战略
        7.2.5 法制战略
    7.3 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7.3.1 拓展产业链条,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7.3.2 基于当地自然资源禀赋,发展特色现代农业
        7.3.3 建立防灾减灾机制,加强防灾减灾技能教育
        7.3.4 增加扶持政策,促进龙头企业的发展
        7.3.5 扩大农业宣传,培育农业商品品牌
        7.3.6 建立农业基金,增加财政资金支持
        7.3.7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业整体生产能力
        7.3.8 实施富民工程,增强农民持续增收能力
        7.3.9 加强农业科技服务,推进农技推广体系改革
        7.3.10 推进制度建设进程,构建完善的法律法规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创新点
    8.3 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6)东莞市现代都市生态休闲农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的意义
        1.1.1 符合当今时代的要求
        1.1.2 符合东莞市发展实际
        1.1.3 符合现代城镇居民的消费需求
        1.1.4 理论和现实意义显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建设现状
        1.2.2 国内研究发展现状
        1.2.3 现代都市生态休闲农业发展述评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现代都市生态休闲农业理论基础
    2.1 现代都市生态休闲农业的定义
    2.2 现代都市生态休闲农业的特征
    2.3 现代都市生态休闲农业的形成
    2.4 现代都市生态休闲农业的功能
    2.5 现代都市生态休闲农业的理论基础
        2.5.1 产业结构理论
        2.5.2 需求层次理论
        2.5.3 农业多功能性理论
    2.6 国外现代都市生态休闲农业主要发展模式
        2.6.1 欧洲模式
        2.6.2 美洲模式
        2.6.3 亚洲模式
        2.6.4 澳大利亚模式
        2.6.5 简要总结
    2.7 国内现代都市生态休闲农业主要发展模式
        2.7.1 农业观光体验模式
        2.7.2 农村观光旅游模式
        2.7.3 农技科普教育模式
        2.7.4 乡村休闲度假模式
    2.8 国内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现状
        2.8.1 以北京市为代表的环渤海现代都市农业圈
        2.8.2 以上海市为代表的长三角现代都市农业圈
        2.8.3 以深圳市为代表的珠三角现代都市农业圈
第三章 东莞市发展现代都市生态休闲农业SWOT分析
    3.1 东莞市概况
        3.1.1 东莞市简介
        3.1.2 东莞市农业发展概况
    3.2 优势(Strengths)分析
        3.2.1 区位以及交通条件优越
        3.2.2 市场前景广阔
        3.2.3 稳健财政支持
        3.2.4 农业科研实力雄厚
    3.3 劣势(Weakness)分析
        3.3.1 农业在全市经济中的比重逐渐萎缩
        3.3.2 农业产业分布零星涣散
        3.3.3 农业发展技术含量不高
        3.3.4 农业发展层次不高
    3.4 机遇(Opportunities)分析
        3.4.1 政府政策有力支持
        3.4.2 东莞开展水乡片区开发统筹的机遇
        3.4.3 观光休闲农业发展潜力大
    3.5 威胁(Threats)分析
        3.5.1 农业生产风险大
        3.5.2 存在一定安全隐患
        3.5.3 部分地区发展积极性不高
        3.5.4 周边市县竞争激烈
第四章 东莞市现代都市生态休闲农业发展模式
    4.1 东莞市现代都市生态休闲农业发展模式分析
    4.2 东莞市推动现代都市生态休闲农业发展的主要政策
    4.3 东莞市推动现代都市生态休闲农业发展的主要做法
第五章 东莞市发展现代都市生态休闲农业的措施建议
    5.1 科学规划产业布局
    5.2 扩展农业发展空间
        5.2.1 保障可用农业用地
        5.2.2 推进农业用地流转
    5.3 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5.3.1 创立农业科技创新激励机制
        5.3.2 加强各级农业技术推广
    5.4 推进休闲农业发展
        5.4.1 构建东莞市农业展览中心
        5.4.2 打造东莞市农业休闲生态基地
        5.4.3 挖掘东莞市农业文化资源,开发农业休闲生态游
    5.5 保障休闲农业安全
        5.5.1 建立全面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体系
        5.5.2 提升东莞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5.5.3 保障东莞市休闲农业环境安全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7)南京竹镇六合园创意农业休闲旅游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 选题背景
        1.1.1 政策环境对创意农业发展给予了有力支持
        1.1.2 新常态下对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推动
        1.1.3 传统单一农业产业园区进入旅游市场存在一定误区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创意农业国外研究综述
        1.3.2 创意农业国内研究综述
        1.3.3 乡村休闲旅游研究综述
        1.3.4 国内外相关研究评述
    1.4 研究方法及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创意农业休闲旅游开发理论
    2.1 产业融合理论
        2.1.1 产业融合的概念及内涵
        2.1.2 产业融合的动力机制
        2.1.3 产业融合的效应
    2.2 体验经济理论
        2.2.1 体验经济学的概念
        2.2.2 体验经济学的特征
        2.2.3 对农业园区旅游开发的启示
    2.3 旅游产业开发概念辨析
        2.3.1 当代旅游产业的核心内容
        2.3.2 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主题辨析
    2.4 农业园区创意农业休闲旅游开发理论
第三章 中华六合园旅游资源基础与条件分析
    3.1 研究区域历史文化资源概况
    3.2 项目核心优势
        3.2.1 交通区位优势
        3.2.2 自然资源优势
        3.2.3 主体产业优势
        3.2.4 社会资源优势
    3.3 项目市场分析
        3.3.1 南京市有机农业产品供销市场
        3.3.2 本项目面向南京发展有机农业的主要优势
        3.3.3 南京市乡村休闲旅游竞争市场
        3.3.4 本项目面向竹镇县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竞争市场的主要优势
    3.4 项目瓶颈与难题分析
        3.4.1 三大瓶颈:文态、形态、业态
        3.4.2 三大难题:亮点、热点、卖点
第四章 中华六合园项目休闲旅游开发研究
    4.1 文化创意挖掘定位
    4.2 项目核心创意
        4.2.1 品牌塑造(亮点文态)
        4.2.2 主题提炼(热点形态)
        4.2.3 产业定位(卖点业态)
    4.3 分区功能布局
    4.4 重点核心项目及产品
        4.4.1 六合园区大门
        4.4.2 中华六合园有机农林业集中区重点项目及产品
        4.4.3 中华六合园总部集群——创意农科业集中区重点项目及产品
        4.4.4 中华六合园现代农业会务教培中心——会务教培业集中区重点项目及产品
        4.4.5 旅游度假业集中区重点项目及产品
第五章 中华六合园项目开发对策建议
    5.1 国资引导
    5.2 企业经营
    5.3 农民参与
    5.4 经营生态农业旅游资源与项目的五大平台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8)大庆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图
2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概念和类型
        2.1.2 专业种养大户
        2.1.3 家庭农场
        2.1.4 农民专业合作社
        2.1.5 农业龙头企业
    2.2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特征
    2.3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历程与重要性
        2.3.1 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历程
        2.3.2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重要性
    2.4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相关理论
        2.4.1 分工协作理论
        2.4.2 合作经济理论
        2.4.3 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理论
        2.4.4 交易费用理论
        2.4.5 制度变迁理论
3 大庆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基本现状
    3.1 大庆市农业生产经营概况
    3.2 大庆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现状
        3.2.1 专业种养大户和家庭农场发展现状
        3.2.2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3.2.3 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现状
    3.3 大庆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特征分析
    3.4 大庆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的主要模式
        3.4.1 能人带动型
        3.4.2 政府引导型
        3.4.3 农业龙头企业拉动型
        3.4.4 生产要素支撑型
        3.4.5 品牌效应驱动型
4 大庆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问题及影响因素的定性分析
    4.1 土地因素
        4.1.1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随意性高
        4.1.2 土地流转规模小且效率低
        4.1.3 土地流转程序不规范
    4.2 资金因素
        4.2.1 农户生产资金筹措困难
        4.2.2 银行涉农金融贷款门槛高
        4.2.3 农业保险覆盖范围较小
    4.3 管理因素
        4.3.1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认定标准不明晰
        4.3.2 政府扶持政策存在盲区
        4.3.3 管理机制落后
    4.4 服务因素
        4.4.1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网破线断
        4.4.2 农业技术推广手段单一
        4.4.3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4.5 人才因素
        4.5.1 农业人才供求关系紧张
        4.5.2 人才梯队建设可持续性差
        4.5.3 人才流失问题严重
5 大庆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影响因素的定量分析
    5.1 层次分析法的原理和步骤
    5.2 建立指标体系
    5.3 数据的处理
        5.3.1 构造判断矩阵
        5.3.2 数据的计算
    5.4 模型结果分析
6 培育大庆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总体战略
    6.1 总体思路
    6.2 目标定位
        6.2.1 总体目标
        6.2.2 经营主体目标
    6.3 基本原则
        6.3.1 坚持尊重农民意愿的原则
        6.3.2 坚持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原则
        6.3.3 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原则
        6.3.4 坚持以科技为支撑的原则
        6.3.5 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
7 大庆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的政策建议
    7.1 明确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认定标准和培育机制
        7.1.1 明确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认定标准
        7.1.2 明确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培育机制
    7.2 完善土地流转模式
        7.2.1 加快推进农村土地确权工作
        7.2.2 完善农村土地流转保障体系
    7.3 金融政策支持
        7.3.1 完善农业融资贷款机制
        7.3.2 加大农业保险推广力度
    7.4 建立农村人才培养体系
        7.4.1 培养带动型能人
        7.4.2 加大返乡农民创业培训力度
        7.4.3 完善农村教育体系
        7.4.4 强化人才扶持政策
    7.5 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7.5.1 加强信息平台建设
        7.5.2 提高农业科技推广水平
        7.5.3 完善农业行政执法机制
8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防范化解资源环境风险财政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1.1 日趋严重的全球资源环境压力和风险
        1.1.1.2 我国资源环境压力和风险
        1.1.1.3 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必然选择:防范化解资源环境风险
        1.1.1.4 防范化解资源环境风险,财政可发挥重要作用
        1.1.2 选题背景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2.1 关于研究对象的界定
        1.2.2 研究方法说明
    1.3 研究创新
    1.4 论文逻辑结构
        1.4.1 研究思路与框架结构
        1.4.2 结构安排
    1.5 本章小结
2 相关概念、理论与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
        2.1.1 资源与环境的定义与特征
        2.1.2 资源与生态环境
        2.1.3 生态文明
        2.1.4 绿色财政
        2.1.5 财政政策
    2.2 相关理论
        2.2.1 发展经济学
        2.2.2 制度经济学
        2.2.3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2.2.4 环境伦理学
        2.2.5 多中心理论
        2.2.6 贝克社会风险理论
    2.3 国内外研究的文献综述
        2.3.1 资源约束与经济发展相关文献回顾与研究综述
        2.3.2 国内研究现状
        2.3.2.1 资源环境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政策研究
        2.3.2.2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研究
        2.3.2.3 资源管制体制研究
        2.3.2.4 资源产权制度研究
        2.3.2.5 资源综合节约利用与有偿使用研究
        2.3.2.6 资源综合评价研究
        2.3.2.7 资源环境保护与生态恢复研究
        2.3.2.8 资源价值核算与管理研究
        2.3.2.9 资源型城市生态转型发展研究
        2.3.3 国外研究现状
        2.3.3.1 资源环境经济研究的初步发展阶段
        2.3.3.2 近代资源环境经济研究发展
        2.3.3.3 现代资源环境发展的研究进展情况
        2.3.3.4 国外资源型城市转型与发展的研究综述
        2.3.4 防范化解资源环境风险财税政策研究
    2.4 本章小结
3 中国资源环境的现状分析
    3.1 土地资源环境现状分析
        3.1.1 土地资源环境现状
        3.1.2 土地资源环境现状对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影响
        3.1.3 土地环境现状对统筹城乡新发展的影响
        3.1.4 土地无法满足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3.1.5 土壤污染与水土流失现状分析
        3.1.5.1 土壤污染严重现状
        3.1.5.2 水土流失现状严峻
    3.2 水资源环境现状分析
        3.2.1 水资源现状
        3.2.2 中国水资源环境影响分析
    3.3 矿产资源与能源环境现状分析
        3.3.1 矿产资源环境现状
        3.3.2 能源供应基本情况
        3.3.3 矿产资源和能源环境影响分析
        3.3.3.1 水土流失现状严峻
        3.3.3.2 矿产资源能源环境经济发展现状影响分析
        3.3.3.3 矿产资源能源开发利用导致生态环境污染影响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我国资源环境付出代价与风险
    4.1 资源环境风险严重影响中国可持续发展
        4.1.1 粗放式发展加剧经济运行风险
        4.1.2 产业结构严重失衡亟需调整升级
        4.1.3 资源配置低效率与不合理使用导致产能过剩
        4.1.4 资源利用效率低下、资源浪费严重
    4.2 水资源问题的经济代价和社会风险加剧
        4.2.1 水资源稀缺和水污染付出巨大经济代价
        4.2.2 水资源稀缺和水污染加剧社会风险
    4.3 土壤污染代价风险
        4.3.1 耕地土壤污染加剧风险
        4.3.2 城市土壤污染加剧风险
        4.3.3 资源开发损毁土地代价风险分析与预测
        4.3.3.1 煤炭生产损毁土地代价和风险预测分析
        4.3.3.2 金属生产损毁土地代价和风险预测分析
    4.4 资源开发利用与枯竭问题加剧风险
        4.4.1 典型恶性开发模式的代价与风险
        4.4.1.1 典型恶性开发模式
        4.4.1.2 典型恶性开发模式的代价和风险
        4.4.2 典型恶性利用模式的代价与风险
        4.4.2.1 典型恶性利用模式
        4.4.2.2 典型恶性利用模式的代价和风险
        4.4.3 资源开采破坏土地代价统计数据
        4.4.4 资源开采引发地质灾害损失代价统计数据
    4.5 本章小结
5 我国资源环境风险产生的根源与成因
    5.1 我国资源环境问题的综合判断
        5.1.1 资源供给事关国家安全
        5.1.2 我国在全球格局中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
        5.1.3 我国经济发展已严重受制于资源环境风险困境
        5.1.4 我国经济发展面临减排压力和环境约束矛盾凸显
        5.1.5 政府配置资源要兼顾代际公平
    5.2 我国资源环境问题的根源与成因分析
        5.2.1 需求原因
        5.2.1.1 我国加快生态文明建设进程的主要特点
        5.2.1.2 我国现代化和城镇化建设进程对土地资源的需求加大
        5.2.1.3 我国对水资源的需求加大
        5.2.1.4 我国对矿产资源能源的需求加大
        5.2.1.5 我国对重要资源的需求
        5.2.2 利用原因
        5.2.2.1 资源供需矛盾突出
        5.2.2.2 资源分布不均衡制约社会经济发展
        5.2.2.3 资源利用效率低下
        5.2.2.4 尾矿资源利用存在问题
    5.3 配置原因
        5.3.1 资源产权配置不合理
        5.3.2 资源价格扭曲导致我国资源过度使用与浪费
        5.3.2.1 我国资源浪费现象严重
        5.3.2.2 资源性产品之间比价关系不合理
        5.3.3 科技支撑乏力
    5.4 体制与制度原因
        5.4.1 管理体制机制未理顺
        5.4.2 相关法律体系不完备
        5.4.3 制度和政策不健全
        5.4.4 财税政策与制度亟需优化创新
        5.4.4.1 缺乏化解资源环境风险系统性的财税制度
        5.4.4.2 现行财税政策制度难以发挥化解资源环境风险的作用
        5.4.4.3 改革现行财税体制发挥资源环境风险调控功能的因素分析
        5.4.4.4 资源环境风险加重财政支出负担,亟需优化政策完善制度
        5.4.5 民众环保意识淡薄
    5.5 本章小结
6 我国资源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模型与典型案例
    6.1 我国资源开发利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与模型
        6.1.1 我国资源开发利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6.1.2 指标体系中各指标权重的确定
        6.1.3 资源开发利用保护综合评价方法
    6.2 我国资源开发利用环境影响综合评价
        6.2.1 我国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地质环境问题
        6.2.2 我国资源开发利用综合评价指标与模型
        6.2.3 我国资源开发利用环境影响评价
        6.2.4 资源开采与环境影响模型
    6.3 典型案例分析—稀土资源开发利用环境影响
        6.3.1 我国稀土资源分布
        6.3.2 稀土资源开发产生的环境问题
        6.3.2.1 南方各省离子吸附型稀土矿
        6.3.2.2 北方重稀土资源开发产生的环境问题
        6.3.3 稀土资源开发利用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
    6.4 本章小结
7 国外防范化解资源环境风险政策借鉴
    7.1 美国防范化解资源环境风险的财政政策分析
        7.1.1 美国资源环境政策的发展历程
        7.1.2 美国实施全球资源战略的财政政策
        7.1.3 美国资源防范化解资源环境财政政策剖析
        7.1.3.1 美国的矿产能源政策
        7.1.3.2 美国防范化解资源环境风险的财政政策分析
    7.2 欧盟防范化解资源环境风险财政政策分析
        7.2.1 欧盟的资源环境风险财政政策的历史沿革
        7.2.2 欧盟的资源环境政策
        7.2.3 欧盟防范化解资源环境风险的财政政策分析
        7.2.3.1 德国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政策案例
        7.2.3.2 矿山环境恢复治理政策制度
        7.2.3.3 德国资源开采保证金财政对策
    7.3 韩国防范化解资源环境的财政政策分析
        7.3.1 韩国防范化解资源环境风险政策的沿革
        7.3.2 韩国防范化解资源环境风险的财政政策
        7.3.3 防范化解韩国资源环境风险其他配套政策
        7.3.4 韩国防范化解资源环境的财政政策措施剖析
    7.4 日本防范化解资源环境风险的财政政策分析
        7.4.1 防范化解日本资源环境风险政策的沿革
        7.4.2 日本防范化解资源环境风险的财政政策
        7.4.3 日本防范化解资源环境的其他配套政策
        7.4.4 日本防范化解资源环境风险的财政政策措施剖析
        7.4.4.1 日本支持新能源替代等财政政策
        7.4.4.2 日本地质灾害预警应急对策
    7.5 防范化解资源环境风险的财政政策对中国的启示
        7.5.1 各国防范化解资源环境风险财政政策比较
        7.5.2 各国能源财政政策比较
        7.5.3 各国防范化解资源环境风险财政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7.6 本章小结
8 防范化解资源环境风险的财政对策建议
    8.1 提出相关政策建议的依据
        8.1.1 十八大报告与基本精神
        8.1.2 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解读—提高财政重要性促进社会公平
    8.2 破解中国现代化进程中资源约束困境的对策
        8.2.1 防范化解破解我国资源环境风险的财政宏观政策体系设计思路
        8.2.1.1 推动顶层设计,形成完善的治理结构
        8.2.1.2 创新财政调控体制制度安排,推动建立长效机制
        8.2.1.3 完善财税政策,充分发挥市场手段的激励作用
        8.2.2 防范化解我国资源环境风险的财政对策
        8.2.2.1 财政支持改善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
        8.2.2.2 加大法律法规和政策激励,财政支持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8.2.2.3 调整资源消费结构,财政支持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8.2.2.4 财政助推加大科研投入,以科技创新带动资源高效利用
        8.2.2.5 统筹利用国内外市场和资源,加强国际合作交流
        8.2.2.6 财政支持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加快推进绿色、低碳能源发展
        8.2.2.7 推进城镇化建设,注重资源节约,完善节能减排财政政策
        8.2.2.8 财政以加强污染治理为着力点,切实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和水平
        8.2.3 防范化解我国资源约束环境风险的财政制度创新举措
        8.2.3.1 进一步完善资源开发市场的政府规制
        8.2.3.2 财政支持加快完善资源进出口机制和国家储备制度体系
        8.2.3.3 加快完善有关资源环境的法制体系的配套措施
        8.2.3.4 深化我国资源产业产权改革举措的说明
        8.2.3.5 财政政策驱动环境管理制度创新
        8.2.3.6 价值取向:用社会环境伦理创新化解中国资源环境风险制度创新
        8.2.3.7 防范化解资源环境风险,完善财政金融支持体系
    8.3 本章小结
9 结论
    9.1 研究结论
    9.2 主要研究建议
        9.2.1 财政政策
        9.2.2 税收政策
        9.2.3 金融政策
        9.2.4 其他政策
    9.3 本文研究的主要局限性
    9.4 未来研究展望
    9.5 小结
参考文献
博士研究生学习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10)社会组织参与广西职业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概念与理论
        1.2.1 核心概念
        1.2.2 相关理论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4 研究方法及主要内容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思路和可能性贡献
        1.5.1 研究思路
        1.5.2 可能性的贡献
第2章 广西经济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的需求
    2.1 广西经济发展对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
        2.1.1 广西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2.1.2 区域发展与职业技术人才供给的矛盾
    2.2 广西传统职业教育存在的不足
        2.2.1 政府主导下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2.2.2 市场导向下的职业教育发展问题
    2.3 社会组织参与职业教育的作用
        2.3.1 弥补政府和市场不足
        2.3.2 形式灵活,针对性强
        2.3.3 提升劳动力素质
第3章 广西职业教育发展现状与特色
    3.1 广西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
        3.1.1 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初见成效
        3.1.2 初步形成多层次职业教育格局
        3.1.3 配套保障机制更加完善
    3.2 广西职业教育发展的特色
        3.2.1 坚持契合地方经济的发展的教育理念
        3.2.2 致力搭建职业教育发展的国际平台
        3.2.3 整合教育资源成果显着
        3.2.4 建立扶贫联动特色模式
        3.2.5 搭建多元化职业教育平台
        3.2.6 校企合作促产业升级
第4章 社会组织参与职业教育的路径及特点
    4.1 参与职业教育的社会组织类型
        4.1.1 社团组织
        4.1.2 基金会
        4.1.3 民办非企业
    4.2 社会组织参与广西职业教育的其他模式
        4.2.1 校企合作模式
        4.2.2 独立法人模式
        4.2.3 企业内设培训机构模式
    4.3 社会组织参与职业教育的层级
        4.3.1 初等职业教育
        4.3.2 中等职业教育
        4.3.3 高等职业教育
    4.4 社会组织参与广西职业教育的特点
        4.4.1 紧密结合国家政策开展工作
        4.4.2 根据社会需求提供职业教育培训
        4.4.3 与其他组织机构进行多方位合作
        4.4.4 提升自身组织管理能力是提供优质服务的基础
第5章 社会组织参与职业教育的成效
    5.1 广西地区就业情况概况
        5.1.1 就业规模逐渐扩大
        5.1.2 就业质量稳步提高
        5.1.3 就业形式灵活,成效显着
    5.2 社会组织参与职业教育的成效
        5.2.1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推进教育公平
        5.2.2 服务市场需求,提升专业技能
        5.2.3 推动职业教育稳步发展
        5.2.4 影响国家的教育政策制定
第6章 社会组织参与职业教育面临的问题与成因
    6.1 社会组织参与职业教育的问题
        6.1.1 社会组织发展现状
        6.1.2 社会组织发展存在的问题
    6.2 社会组织参与职业教育问题的外因分析
        6.2.1 社会重视不够,政府投入不足
        6.2.2 法律政策不完善,执法不严谨
        6.2.3 政府准入门槛较高
        6.2.4 组织分布不够均衡,资源过度集中
    6.3 社会组织参与职业教育问题的内因分析
        6.3.1 地区经济发展存在社会需求与人才结构的矛盾
        6.3.2 基础较薄弱,发展不均衡
        6.3.3 职教资源匮乏,理论与实际脱节
        6.3.4 经费来源渠道狭窄,生存普遍困难
        6.3.5 缺乏特色职业教育,学生就业能力不足
第7章 国外社会组织参与职业教育的经验与启示
    7.1 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参与模式
        7.1.1 美国CBE模式下院校合作
        7.1.2 德国“双元制”中的校企合作
        7.1.3 澳大利亚TAFE模式下的导师负责制
        7.1.4 英国GNVQ模式下的高校资源整合
    7.2 国外社会组织在职业教育与培训中的经验
        7.2.1 政府高度重视,大力投入支持
        7.2.2 完善的法律体系,严格的管理制度
        7.2.3 参与政策制定和资格认证
        7.2.4 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职业教育体系
    7.3 国外社会组织参与职业教育的启示
        7.3.1 完善法律法规建设,为教育发展保驾护航
        7.3.2 建立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理念
        7.3.3 强调学以致用,注重技能和实践
        7.3.4 加大投入,政府给予全方位支持
第8章 完善社会组织参与职业教育的思路与对策
    8.1 完善法规制度建设,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8.1.1 完善政策法规建设,积极推进社会组织发展
        8.1.2 转变社会观念、推动政社分开
        8.1.3 利用公共财政扶持制度,分类扶持、重点培育
        8.1.4 正确处理两元教育体系的关系,推进教育公平原则
    8.2 提升社会组织参与职业教育的能力
        8.2.1 建立健全法制建设和政策支持体系
        8.2.2 拓展社会资源
        8.2.3 创建社会化、专业化教育培训体系
        8.2.4 加强完善内部治理
        8.2.5 充分利用政府平台,促进组织间交流和借鉴
    8.3 规范社会组织参与职业教育行为
        8.3.1 积极引导发挥政府主导、学校主体的作用
        8.3.2 转变政府职能,拓展服务渠道
        8.3.3 加强业界交流借鉴,拓展办学方式
        8.3.4 建立评估体系,提升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特种种养业目前为什么成为热门的焦点(论文参考文献)

  • [1]克拉玛依市都市农业功能评价研究[D]. 何有苗. 石河子大学, 2021
  • [2]凤凰生态庄园发展战略研究[D]. 曹慧. 河北工业大学, 2019(06)
  • [3]西安市都市农业结构演变及其优化研究[D]. 罗雅丽. 西北大学, 2018(02)
  • [4]企业主导下的村庄再造 ——以山西ZX村为例[D]. 王铁梅. 山西大学, 2017(02)
  • [5]江西省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 赵梅. 江西农业大学, 2016(05)
  • [6]东莞市现代都市生态休闲农业发展研究[D]. 梁勃.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2016(06)
  • [7]南京竹镇六合园创意农业休闲旅游开发研究[D]. 海笑. 成都理工大学, 2015(04)
  • [8]大庆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问题研究[D]. 罗京浩. 东北农业大学, 2015(06)
  • [9]防范化解资源环境风险财政对策研究[D]. 于红.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2014(12)
  • [10]社会组织参与广西职业教育研究[D]. 江波. 中央民族大学, 2013(06)

标签:;  ;  ;  ;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