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环保局局长朱天凯在省环保局会议上作总结讲话(重点)

四川省环保局局长朱天凯在省环保局会议上作总结讲话(重点)

一、四川省环境保护局朱天开局长在全省环保局长会上的总结讲话(要点)(论文文献综述)

朱玉知[1](2013)在《环境政策执行模式研究 ——基于模糊—冲突模型的比较案例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中国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人民的身心健康,也与中国的大国形象不符。从立法的角度看,中国并不缺少政策,而是缺乏有效的执行,导致政策意图与政策结果之间存在着“执行差距”。既有研究从不同视角丰富了对环境政策执行的理解,但不足之处在于:相关研究并没有给我们提供一个全面理解环境政策执行的理论框架,给人的错觉就是所有政策都犯了大致相同的错误。从现实的关怀看,这类研究大多遵循自上而下的途径,旨在给决策者提供一个“包治百病”的药方,忽略了政策执行过程的复杂性和多变性。针对现实困境和研究困惑,本文旨在为全面理解政策执行提供一个解释性的分析框架,试图回答的核心问题是:哪些因素影响了环境政策执行?这些变量在何种情形下发挥作用?这些因素之间是否存在着某种联系?是否形成了风格迥异的执行模式?从政策制定的角度,可以为减小“执行差距”提供怎样的政策建议?本文以模糊-冲突模型为基础结构,整合既有执行研究中的关键性变量,以政策性质为自变量,政策背景/环境和政策执行中的行动者为中间变量,考察这些因素对政策执行(因变量)的影响。文章的一个核心假设是政策性质不同,政策执行过程不同,影响政策执行的关键性变量也不同。从政策的模糊性和冲突性出发,将政策分为四种类型:低模糊性、高冲突性的政治型政策,高模糊性、低冲突性的试验型政策,高模糊性、高冲突性的象征型政策,低模糊性、低冲突性的行政型政策,不同的政策呈现出不同的执行模式。为了测试理论命题,文章选取节能减排政策、农村环保政策、淮河变清政策、环境监理标准化政策为案例,通过研究四个不同政策的执行过程,解析影响影响政策执行的关键性变量。本文的主要结论是:(1)在行政性执行模式中,充足的资源和官僚制组织成为影响政策执行的关键性变量。如果一项政策需要不同部门之间的联合行动才能完成,联合行动的复杂性程度制约着政策执行的效果。(2)在象征性执行模式中,地方联盟的力量终将决定政策的执行效果。如果决策者在道义或合法性上的占据制高点,那么,短期之内决策者有可能在与地方联盟的博弈中获胜。(3)在试验性执行模式中,地方上处于支配地位的参与者及其资源状况决定政策执行结果。在试验性执行中,如果地方政府偏离政策意图太远,中央仍可发出政策指令终止地方的执行行为。(4)在政治性执行模式中,如果执行者受损的利益得不到补偿,尽管决策者可以使用权力获得能够衡量的政策产出,但政策效果可能和预期相去甚远。如果决策者与执行者之间不是一种政策制定与执行的关系,而是存在多重这样的关系,如果决策者在某一时期依赖执行者执行另外一个政策,那么执行者就会在特定时期获得与决策者进行讨价还价的能力,放弃当下政策的执行。在理论层面,基于中国环境政策的经验性研究,文章发展了政策执行模式理论,为研究转型期中国政策执行提供了一个解释框架;拓展和修正了模糊-冲突模型,使其理论命题更具普遍意义。在现实层面,要减少政策执行差距,需要区别对不同政策:对于政治性政策而言,要以“问题治理”为导向,而不能以完成特定的指标为旨归;对于行政性政策而言,要走出“政治国家”,构建与完善现代的官僚制组织;对于象征性政策而言,要把政策执行视为不同观点之间交流的过程、学习应对特定环境所需方法和技巧的过程;对于试验性政策而言,要优化地方层面的“执行结构”,推进政策与具体环境的切合。退而求次的办法就是,构建小政府,减少执行环节,进行终端管理。

范俊玉[2](2010)在《政治学视阈中的生态环境治理研究 ——以昆山为个案》文中提出当今人类正面临着各种生态环境问题的巨大威胁。我国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同样也面临着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的挑战。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需要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并提高治理的有效度。在对生态环境治理的多学科研究中,政治学角度的研究具有独特的地位。生态环境问题关乎国计民生,影响到人们全局性、根本性和长远性的利益,环境问题的产生和解决都和政治相关,因此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因此,本文认为不能仅从经济、哲学、技术等角度去研究生态环境治理问题,还必须从政治学的视阈对其加以研究,并提出对策。政治学视阈的生态环境治理主要指政府、市场和公民社会等多元主体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制度安排,互动合作解决生态环境问题、达到良好的生态环境目标的过程。当代生态环境问题和政治的关联要求生态环境治理要有政治向度,在当代西方国家兴起的生态政治就体现了西方生态环境治理的政治向度。生态政治体现了生态环境与政治的结合,是在对生态环境重要价值的新的认识基础上重新审视自然与人、生态环境与政治关系的新型政治。我国的生态环境治理需要有正确的生态政治价值导向。对于西方流派众多的生态政治理论,我们不能简单照搬,但可以从中获取有益的启示。我国的生态环境治理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进行。科学发展观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政治内涵,是适合我国国情和实践需要的、引领我国生态环境治理的行动纲领。生态环境治理的主体不能局限于单一主体,而需要多元主体的参与和合作。政府、企业、环境非政府组织和公民都可以在生态环境治理中发挥自身的作用。由于生态环境的公共物品属性,市场在环境资源的配置中也存在诸多失灵的地方,政府必须在生态环境治理中居主导性地位,发挥主导性作用。当然,这并不等于说政府应该占据垄断的地位,相比其他治理,生态环境治理更需要社会多元主体的积极参与。在生态环境治理中,政府与各非政府的主体、政府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既合作又竞争的关系。本文认为,面对当今复杂而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我们可以构建一种多元主体合作的环境网络治理的新模式,该模式可以达到单一主体治理模式无法达成的治理目标,形成生态环境治理的一种新路径。理论的研究是为了现实的实践。本文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再运用实证调查的方法,对我国的生态环境治理的状况从总体上作一全面考察,再从面到点,以江苏省昆山市为个案,对其生态环境治理的状况作出调查分析。在当代中国,政府在生态环境治理中发挥着主导性作用。随着历史的发展,我国政府的环境意识和环保实践水平逐步提高,为我国环保事业的发展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但同时,也存在着种种失灵现象。除了政府主体,我国的各类企业、环境非政府组织和公民个体也在生态环境治理中发挥着日渐重要的作用,但总体上还处于成长的过程中。作为我国百强县之首的昆山市,其工业化的进程走在了全国前列,也首先面临着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然而,昆山市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在生态环境治理、建设生态文明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有益尝试,同样在全国名列前茅。本文以昆山市为个案,对昆山市政府和非政府主体的生态环境治理状况及经验做法作了考察分析,并提出建议,以期对我国其他地区的环境治理带来有益启迪。中国的生态环境治理任重而道远。基于我国生态环境治理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和不足,从政治学的视阈提出对策是根本性的环节。本文认为,我国的生态环境治理需从优化选择多种环境治理工具,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强化政府生态环境治理的激励机制,促进公众参与,加强环境法治建设、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等方面入手,切实提高我国的生态环境治理效度。

张坤民[3](1989)在《国家环保局张坤民副局长在四川省第三次环境保护会上的讲话》文中研究指明 马省长、杜主任,在座的各位领导和环保局长及同志们: 第三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胜利闭幕不到三个月,“四川省第三次环境保护会议”今天隆重开幕了。这充分表明,四川省人民政府对于环境保护这项基本国策的高度重视和造福人民、造福子孙的强烈责任感。在这里,我谨代表国家环境保护局向大会表示热烈

二、四川省环境保护局朱天开局长在全省环保局长会上的总结讲话(要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四川省环境保护局朱天开局长在全省环保局长会上的总结讲话(要点)(论文提纲范文)

(1)环境政策执行模式研究 ——基于模糊—冲突模型的比较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选题的背景:环境政策及其执行差距
        1.1.2 研究问题与主要结论
    1.2 文献述评
        1.2.1 政策执行的概念
        1.2.2 政策执行的类型
        1.2.3 政策执行研究
        1.2.4 中国政策执行:中西方的研究视角
    1.3 分析框架:竞争性解释
        1.3.1 模糊-冲突模型
        1.3.2 模糊-冲突模型的批判
        1.3.3 分析框架的建构:一个修正的模型
    1.4 研究方法与结构安排
        1.4.1 研究方法
        1.4.2 文章结构
第2章 政治性执行:作为高冲突、低模糊的节能减排政策
    2.1 作为“政治任务”的节能减排政策
        2.1.1 作为“政治任务”的政策
        2.1.2 节能减排政策的背景
        2.1.3 节能减排政策
    2.2 政策执行过程:“失控”与“纠偏”
        2.2.1 拖延
        2.2.2 纠偏
        2.2.3 反弹
        2.2.4 机械式执行
        2.2.5 期望与期望之外的政策结果
    2.3 节能减排政策执行差距分析:基于政治性执行的视角
        2.3.1 政策的低模糊性
        2.3.2 政策的高冲突性
        2.3.3 节能减排政策的执行逻辑:控制权与自主权
    2.4 小结
        2.4.1 回到传统:逻辑起点在何处?关注点在哪里?谁是核心参与者?
        2.4.2 政策执行中的注意力
        2.4.3 政策执行的多变性:府际关系的变化还是权力的再生产
第3章 试验性执行:作为低冲突、高模糊的农村环保政策
    3.1 作为“试点”的农村环境政策
        3.1.1 作为“试点”的政策
        3.1.2 农村环保政策出台的背景
        3.1.3 农村环保政策方案: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
    3.2 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的执行:“典型”的构建
        3.2.1 长沙金塘模式:村民环保自治
        3.2.2 青岛“五化”工程: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
        3.2.3 异化的“典型”
    3.3 农村环保政策执行差距分析:基于试验性执行的视角
        3.3.1 政策的性质:模糊性与冲突性
        3.3.2 农村环保政策舞台中的行动者及其策略
    3.4 小结
        3.4.1 政策的模糊性:并非都是坏事
        3.4.2 政策执行中的“情景”因素:参与者和资源
        3.4.3 作为政策学习的试验性执行
第4章 象征性执行:作为高冲突、高模糊的“淮河变清”工程
    4.1 作为“口号”的“淮河变清”工程
        4.1.1 作为“口号”的政策
        4.1.2 “淮河变清”工程的政策背景:从治水到治污
    4.2 淮河治污过程:1994-2000
        4.2.1 第一阶段的淮河治污:1994-1997
        4.2.2 第二阶段的淮河治污:1998-2000
        4.2.3 淮河治理的绩效
    4.3 淮河变清政策执行差距分析:以象征性执行为视角
        4.3.1 政策的性质:模糊性与冲突性
        4.3.2 政策执行中的核心行动者
        4.3.3 政策执行中的政策联盟
        4.3.4 政策联盟之间的博弈
    4.4 小结
        4.4.1 政策的模糊性:执行软约束的前提
        4.4.2 地方联盟:影响象征性执行的关键性因素
        4.4.3 技术官僚:政策的解释者、行动方案的设计者
第5章 行政性执行:作为低冲突、低模糊的环境监理标准化建设
    5.1 作为“常规”的环境监理标准建设
        5.1.1 作为“常规”的政策
        5.1.2 环境监理标准化建设的背景
        5.1.3 环境监理机构标准化建设
    5.2 环境监理标准化政策的执行
        5.2.1 环境监理机构设置
        5.2.2 环境监理人员配备
        5.2.3 环境监理设备配置
    5.3 环境监理标准化执行差距分析:基于行政性执行的视角
        5.3.1 政策的清晰性与低冲突性
        5.3.2 政策执行资源短缺
        5.3.3 非“正统”的官僚制
        5.3.4 联合行动的复杂性
    5.4 小结
        5.4.1 行政性执行的理想与现实
        5.4.2 行政性执行需以官僚制为基础
        5.4.3 行政性执行需以资源为必要条件
第6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发现:政策执行的分析框架
        6.1.1 政治性执行的理论逻辑
        6.1.2 试验性执行的理论逻辑
        6.1.3 象征性执行的理论逻辑
        6.1.4 行政性执行的理论逻辑
    6.2 政策建议
        6.2.1 政治性执行:以“问题治理”为导向
        6.2.2 试验性执行:优化“执行结构”
        6.2.3 象征性执行:从“对立”走向“合作”
        6.2.4 行政性执行:走出“政治国家”
        6.2.5 替代的选择:构建小政府、减少政策执行
    6.3 研究展望
        6.3.1 验证分析框架的适用性
        6.3.2 政策执行类型转化的条件
        6.3.3 政策周期研究与政策类型研究
参考文献
后记

(2)政治学视阈中的生态环境治理研究 ——以昆山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提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一) 中国正面临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
        (二) 生态环境问题也是政治问题
        (三) 从政治学视阈研究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要意义
    二、相关研究综述
    三、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 生态政治理论
        (二) 治理理论
        (三) 公共选择理论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主要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 政治学视阈中的当代生态环境问题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 生态环境和生态环境问题
        (二) 治理和生态环境治理
    二、当代生态环境问题状况
        (一) 当代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状况
        (二) 当代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状况
    三、当代生态环境问题根源分析
        (一) 文化根源
        (二) 经济根源
        (三) 政治根源
    四、生态环境问题的政治影响
        (一) 生态环境问题对政治稳定的影响
        (二) 生态环境问题对政治参与的影响
        (三) 生态环境问题对国际政治的影响
    小结
第二章 生态政治:当代生态环境治理的政治向度
    一、当代西方生态政治的兴起与发展
        (一) 当代西方生态政治的兴起
        (二) 当代西方生态政治的主要理论
        (三) 当代西方生态政治的实践及其发展
        (四) 当代西方生态政治对我国生态环境治理的启示
    二、科学发展观:中国生态环境治理的行动纲领
        (一) 传统的发展观及其弊端
        (二) 科学发展观及其生态政治内涵
    三、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我国生态环境治理的生态政治价值导向
        (一) 人与自然和人与人关系的双和谐
        (二) 以人为本的绿色意蕴
    小结
第三章 政府主导的生态环境治理多元主体结构
    一、生态环境治理中的多元主体及其作用
        (一) 企业
        (二) 政府
        (三) 环境非政府组织
        (四) 公民
    二、政府在生态环境治理中的主导性地位
        (一) 生态环境的公共物品属性与“市场失灵”
        (二) 政府在生态环境治理中居于主导性地位
    三、生态环境治理中多元主体间的关系
        (一) 生态环境治理中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
        (二) 生态环境治理中政府与环境非政府组织之间的关系
        (三) 生态环境治理中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关系
        (四) 生态环境治理中政府间的关系
    四、生态环境的网络治理
        (一) 网络治理理论
        (二) 环境网络治理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三) 环境网络治理模式的建构
    小结
第四章 当代中国的生态环境治理状况及其问题
    一、当代中国政府的生态环境治理的状况
        (一) 改革开放前我国政府的生态环境治理
        (二) 改革开放后我国政府的生态环境治理
    二、我国生态环境治理中的“政府失灵”
        (一) 由政府能力的不足导致的生态环境治理失灵
        (二) 由政府激励不足导致的生态环境治理失灵
        (三) 由政府权力滥用导致的生态环境治理失灵
    三、我国非政府主体的生态环境治理状况
        (一) 我国企业的生态环境治理状况
        (二) 我国环境非政府组织的生态环境治理状况
        (三) 我国公民的生态环境治理状况
    小结
第五章 个案研究:对昆山市生态环境治理情况的调查分析
    一、昆山市基本情况介绍
    二、昆山市生态环境简况
    三、昆山市政府在生态环境治理中的作为及成绩
    四、昆山市非政府主体的生态环境治理状况
        (一) 昆山市企业的环保行为
        (二) 昆山市环境科学学会、绿色社区及其环保志愿者的环保行动
        (三) 昆山市公民环保状况调查
    五、对昆山市生态环境治理的建议
    小结
第六章 政治学视阈中我国生态环境治理的路径选择
    一、优化我国生态环境治理的工具选择
        (一) 管制类工具
        (二) 市场化工具
        (三) 自愿性工具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强化政府生态环境治理的激励机制
        (一)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正确的生态政治理念
        (二)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加强政府的环保绩效考核
        (三) 加强政府的环境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
    三、促进我国生态环境治理中的公众参与
        (一) 加强我国生态环境治理中的公众参与的必要性
        (二) 加强我国生态环境治理中的公众参与的路径
    四、加强我国的环境法治建设
        (一) 当今我国环境法治建设存在的一些问题
        (二) 加强我国环境法治建设的对策
    五、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
        (一) 我国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的必要性
        (二) 我国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的主要举措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附录:昆山市公民环保状况调查问卷
后记

四、四川省环境保护局朱天开局长在全省环保局长会上的总结讲话(要点)(论文参考文献)

  • [1]环境政策执行模式研究 ——基于模糊—冲突模型的比较案例分析[D]. 朱玉知. 复旦大学, 2013(02)
  • [2]政治学视阈中的生态环境治理研究 ——以昆山为个案[D]. 范俊玉. 苏州大学, 2010(10)
  • [3]国家环保局张坤民副局长在四川省第三次环境保护会上的讲话[J]. 张坤民. 四川环境, 1989(03)

标签:;  ;  ;  ;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