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基础教育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重庆市基础教育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重庆市基础教育地位的现存问题及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杨树隆[1](2021)在《重庆教育类抗战遗址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研究 ——国立二中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抗战遗址是中国人民在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时产生、发展并留存至当下的历史文化资源,是中国人民谋求国家富强和民族独立的历史见证者,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和资政育人价值。重庆市作为抗战时期战时首都,具有规格最高、类型最多、保存做好的抗战遗址,其中在重庆城区及周边存有大量的教育类抗战遗址,这类遗址蕴含丰富的人文精神和历史文化内涵,既是进行旅游产业开发升级的现实基础也是重庆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的宝贵资源。新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出新要求,重庆城区教育类抗战资源进行修缮保护、管理开发和可持续发展过程中,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类抗战遗址产业开发,延长生命周期的重要途径,同时将遗址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环节也是高校育人工作的现实需求。因此,重庆教育类抗战遗址保护开发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是必要的。重庆教育类抗战遗址类型广泛、内涵丰富,涵盖有教育实践场所、名人名士旧居、教育服务机构等多种遗址类型,具有表现形态多样化、现存分布广泛性、重庆本土性、规格高保存好等显着特点。本文通过以重庆市合川区国立二中旧址为研究案例的基础调研,通过对重庆教育类抗战遗址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状的梳理和研究,得出现阶段重庆遗址旅游产业开发的主要方向是政治军事类抗战遗址,教育类抗战遗址开发保护滞后。重庆高校在运用教育类抗战遗址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载体建设时,教育类抗战遗址的资政育人功能未能得到有效发挥,各级政府和高校在教育类抗战遗址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上缺少远景规划,校地协同缺少保障机制,融合发展较为迟缓。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教学时以课堂教学和日常管理为主,教学内容不够丰富,教学方法单一缺少创新,实践环节和实践场所严重不足。通过融合机制的可行性分析,发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和主阵地建设迫切需要教育类抗战遗址的深度融合,以旅游目的地耦合建设、旅游产品多样化开发、旅游从业者育人自觉性和旅游景点生命周期等层面的现实需求为基础,剖析了教育类抗战遗址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的可行性。同时,本文对教育类抗战遗址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机制的实现路径进行了分析,认为遗址资源可以优化教育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教学手段,营造优质的教育教学环境,以及可以助推高校构建常态化长效性的教育实践机制。最后,本文以国立二中旧址为研究案例,面向合川区六所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现状调研和分析,结合合川区2025旅游产业规划,提出国立二中旧址与在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机制,主要有:一是校企共建,开展文物修缮保护和前期宣传营销;二是地协同,推动国立二中旧址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建设;三是校校合作,助推合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环节建设;四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为导向的国立二中旧址市场化运营重点项目实施方案。

苗思佳[2](2021)在《西部地区绿色发展水平测度及时空差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西部地区整体经济发展状况和质量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越来越突出。但是受地势、气候、资源和技术创新等因素影响,一直存在自然灾害严重、资源依赖强、生态脆弱、修复治理难度高等问题,不仅阻碍西部各省(区、市)传统产业转型和绿色发展水平提升,同时也限制了全国向高水平绿色发展前进的步伐。由于我国各区域经济发展、自然资源、社会发展差异较大,因此,分区域对绿色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分析,可以有针对性地制定各区域绿色发展水平提升政策。本文将西部地区的绿色发展现状与我国其他地区进行比对,并结合对西部地区居民绿色生活理念进行的调查问卷结果,归纳总结出西部地区绿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障碍因素。根据已有研究和西部地区现状分析结果,梳理出“环境—经济—生活”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在此基础上从绿色经济增长、绿色环境资源、绿色生活质量三个维度,建立起西部地区绿色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以2009—2018年西部地区11个省(区、市)的统计数据为样本,测算西部地区各省(区、市)的绿色发展水平综合得分。在得分差异的基础上,从时间演变和空间格局两方面对西部地区绿色发展历史进程及动态变化情况进行剖析,以便能够针对阻碍西部地区绿色发展提升的症结,提出提升西部地区绿色发展水平的对策建议。通过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有:(1)西部地区绿色发展资源约束程度较强,经济发展以资源主导为主;产业结构层次较低;基础设施水平较弱;绿色技术创新落后,科研投入不足;公众绿色意识薄弱,未真正践行绿色理念。(2)2009—2018年期间,西部地区整体绿色发展水平持续上升,经济发展速度放缓,但经济发展质量提高;生态环境得以修复,治理工作显现成效;生活质量上升趋势明显,但区域间差距明显。(3)西部地区绿色发展水平南北方向呈现“两头高,中间低”型趋势,东西方向区域间绿色发展水平差距较大,西部地区区域内绿色发展不均衡。(4)为提升西部地区绿色发展水平,提出以下对策建议:营造绿色发展氛围、完善绿色政策体系、促进绿色产业发展、强化绿色创新引领。

邢振鹏[3](2021)在《基于类型形态学的义县古城历史街区形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义县古城建于辽代,古称宜州,位于辽宁省锦州市以北约50公里。古城内现存的重要历史建筑遗产包括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奉国寺与广胜寺塔。40年来的快速城市发展,伴随着商业拆迁,历史建筑遗产周边的历史环境被破坏,它们与建筑单体遗产的联系被割断。历史城市的风貌由单体建筑遗产与其周边历史街区共同营造,它们共同组成历史城镇的完整空间形态,传达完整的历史信息。但当下义县古城的普通历史民居保护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面临着自然衰败与人为破坏的双重威胁,目前义县古城内约45%的历史街区不仅没有被保护或者修缮,反而被拆除,代之以不协调的多层现代居住建筑,这种趋势正在严重威胁重要建筑遗产周边的历史街区。历史环境的衰败也是对建筑遗产价值的破坏。保护完整的历史街区、保证建筑遗产的整体性对于义县古城显得非常重要和紧迫。基于城市类型形态学的研究框架,结合当代技术手段,本文对义县古城内现存的历史街区的历史城市进行定性与定量的形态学分析。本文借鉴城市形态类型学的基本理论方法,从宏观到微观,对义县古城历史街区的道路、街廓、产权地块和建筑等要素进行城市形态学研究和演变分析,研究成果为古城的保护与发展提供基础资料。在古城历史街区濒危的现状下,本文的重要意义在于抢救整理义县古城的历史城市和历史建筑遗产,为古城的保护和发展提供重要的基础资料。同时在传统类型形态学的定性理论研究基础上,运用Grasshopper软件、ladybug插件等当代技术手段在定量研究方面进行补充和拓展,丰富了城市形态学研究的方法。本文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第1章)为绪论,是对选题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范围与方法的阐述。第二部分(第2-5章)为古城形态要素研究,包括义县古城自然、经济、文化、历史、城市遗产等总体情况的分析;道路系统的分级、演变与形态、道路密度与步行可达性的分析;街廓的形态类型、街廓内建筑密度、太阳辐射分析;产权地块的形态类型、传统院落的边界推测、院落太阳辐射分析;现存传统民居统计、保存程度分析、整体及细部形态特征、传统院落平面复原等。第三部分(第6章)为历史街区的形态保护研究,提出历史街区现存问题,根据前文的研究分别对道路、院落、建筑提出形态保护策略,并设计历史街区旅游路线,为古城日后的发展提供思路。第四部分为结论,总结古城各层级要素的形态特征:偏心十字街的古城结构;错综复杂但层级明确的道路;方形与横条形为主的街廓;历史院落拆分形成的地块;简洁质朴的传统民居等。

徐阳清[4](2021)在《存量规划导向下芜湖市工业遗产评价与保护利用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现如今社会的进步发展,城市扮演越来越多的职能角色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与精神需求。盲目地扩张发展是一种考虑不够全面的城市发展模式,可持续的城市发展模式方能顺应时代进步的潮流。传统城市发展模式中主张对城市的大拆大建、大兴土木这些做法,需要用一些合理的手段去改变它们,总的来说就是用“小修补”去替代“大规划”,以存量规划为手段优化调整城市发展策略,方能符合现今的发展形势。其中工业遗产作为城市的存量资源被提起重视,但是我国许多城市关于工业遗产研究方面还未能形成属于自己的完整体系,需要加强对这方面的研究与分析。尤其是在技术手段方面,仅仅依靠机械的规划设计并不能体现存量规划的特性,以及在工业遗产中的应用与可持续性发展,还需要使用各种政策手段与制度加以配合,让城市工业遗产更新工作有效推行。首先,本文通过解读城市存量规划含义以及工业遗产的相关理论,发现城市存量规划与工业遗产保护更新工作都遵循传承城市文化内涵发展这一特点,引入“文化基因”1理论,对工业遗产中的价值影响因子进行分析,并对国内外工业保护利用的案例进行研究分析,总结城市工业遗产保护更新模式,为接下来的芜湖市工业遗产研究夯实基础。其次,通过对芜湖市工业发展脉络的整理,依据文献资料以及现场调研等手段梳理芜湖市工业发展历程,分别阐述了芜湖工业萌芽起步时期、风雨飘摇时期、整装待发时期、曲折前行时期、蓬勃发展时期的工业发展状况,其中尤以近代工业的发展为主要研究对象。并对芜湖市现存的工业遗存进行现场调研,以时间为轴,对它们的位置、现存主要情况进行归纳整理,后进行分类研究。然后出于对芜湖市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工作面临的问题思考,就芜湖市现存的较为完整的工业遗存进行认知情况方面的问卷调查研究,对最终的调研结果进行分析,发现芜湖市工业遗产缺乏法定认定体系的重要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笔者提出通过芜湖市工业遗产价值评价体系的构建,对芜湖市现存的工业遗存的整体价值进行评价,根据最终的评分结果进行工业遗产认定体系的搭建。分析芜湖市现有的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现状,提出芜湖市工业遗产保护策略与利用策略,保护策略分为整体性保护、分层级保护与分类型保护,保护利用策略分为宏观与微观两种层面。最后,运用整体性思考与实践研究,以芜湖市造船厂为例,结合它的实际现状,进行工业遗产保护利用规划设计,以前文中的工业遗产价值评价对造船厂进行总体分析,提出符合该工业遗存的保护利用设计。通过对芜湖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实际案例的研究,力求对芜湖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实践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同时希望为芜湖市中心城区的存量用地的整合与改造提供较为可靠的参考,尤其是关于存量用地中历史文脉延续的部分。通过此次论文的研究,对城市存量规划建设中的工业遗产保护更新工作提出思考,希望引起各方专家学者们的重视。并借此文为芜湖市工业遗产的科学研究提供一定思路与可靠的借鉴参考,结合实际,制定针对不同形式种类的工业遗存提出相应的保护利用策略,力求展现出芜湖市工业记忆与文化脉络,增强芜湖中心城区工业遗存用地的活力,以更好地留住芜湖市的工业记忆和历史文化脉络,提高芜湖市中心城区的城市活力,实现芜湖中心城区的历史文脉构建,保护和利用好芜湖优秀的工业历史文化遗产。图[51]表[21]鉴[85]

王威[5](2021)在《社会力量参与下的我国青少年建筑遗产教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建筑遗产是历史文化和集体记忆的物质载体,是人类的宝贵财富,其研究、保护、宣传和教育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中,建筑遗产的教育,特别是面向青少年的教育尤为重要。它能够有效促进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对于建筑遗产价值的理解、认同,进而促使其参与到遗产价值的宣传及保护事业当中。目前,我国针对青少年的建筑遗产教育事业方兴未艾,相关教育机制尚在起步阶段,而社会力量作为政府之外较为独立的力量,有力地补充了政府职能无法涵盖的领域。近年来,全国各地涌现出一批社会力量,他们积极参与青少年建筑遗产教育,经过多元化的实践探索,取得了许多经验与丰硕的成果,其经验及教训亟待总结。本文以“社会力量参与下的我国青少年建筑遗产教育”为研究对象。首先,对青少年建筑遗产教育的意义进行阐述,对社会力量参与青少年建筑遗产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探讨;其次,总结国外社会力量参与青少年建筑遗产教育的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在此基础上,系统梳理社会力量参与下的我国青少年建筑遗产教育的发展历程,分为:(1)1991年—2004年的萌芽期,(2)2004年—2011年的雏形期,(3)2011年至今的发展期,并对现阶段我国参与青少年建筑遗产教育的社会力量的分布情况及分布特点,不同类型社会力量参与青少年建筑遗产教育的多元实践方式进行说明和分析;继而归纳出现阶段社会力量参与下的我国青少年建筑遗产教育的五种典型实践模式,分别为:(1)基金会、慈善组织等的资源对接;(2)资本投入的社区营造;(3)知名人士/学者搭建的平台;(4)民间自发的志愿力量;(5)学术研究推动的社会力量。另外,在上述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笔者两年多以来参与青少年建筑遗产教育的实践经验,以北方工业大学师生团队:“遗介团队”的实践为案例进行重点介绍和分析,为社会力量的参与提供一定的思考和启示。最后,综合上文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从政策及社会环境、社会力量的自身建设与发展、资金保障、社会关系方面分析社会力量参与下的我国青少年建筑遗产教育的现存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改进策略及建议。希望能够为社会力量更有效地参与青少年建筑遗产教育提供一定的启示和借鉴。

范靖秋[6](2021)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成渝地区体育产业协同发展研究》文中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趋势,区域协同发展是我国在此趋势下提出的重要发展举措,在我国的区域发展规划中,成渝地区一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2020年中央财经委提出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充分体现了国家对成渝地区协同发展的重视。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体育强国纲要”,提出了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体育产业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本研究在系统论、协同理论以及增长极理论的基础上,以成渝地区体育产业协同发展为研究对象,分析与总结成渝地区体育产业协同发展现状,运用复合系统协调度模型,构建成渝地区体育产业复合系统协同度指标体系,对其系统协同度进行测度,并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进而对成渝地区体育产业协同发展提出对策与建议。研究结论如下:(1)成渝地区各子系统体育产业发展趋势向好,其协同发展也具有了一定成果,但其协同发展尚存以下问题:体育产业协同发展深度不够、增长极与周围区域发展不平衡、区域体育产业尚未形成规模经济、体育领域专业人才不足等,并对成渝地区体育产业协同发展的动因、类型、机理进行了阐释。(2)从市场水平、产业环境、产业基础以及发展潜力四个方面收集相关指标数据构建成渝地区体育产业协同度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复合系统协调度模型,计算成渝地区内部五个体育产业子系统的协同有序度,并在此基础上,以2010年为基期,计算复合系统协同度,结果显示,成渝地区体育产业协同复合系统的协同度从低度协同发展为一般协同。(3)利用成渝地区2010至2019年间的面板数据,对成渝地区体育产业协同有序度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发展规模、政府支持力度和体育消费需求因素对地区体育产业协同发展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产业人力资源因素对体育产业协同发展的影响不显着。(4)根据以上分析结果,对成渝地区体育产业的协同发展提出以下对策与建议:注重顶层设计,促进体育产业的深度协同;健全协同机制,保障区域利益协同共享;多方赋能,增强体育产业协同动力等。

高静[7](2021)在《红岩精神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文中指出红岩精神是以周恩来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初期的斗争中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凝结着救亡图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衷共济的团结精神,代表着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在建党100周年之际,红岩精神是党史学习教育的宝贵资源,也是新时代大学生厚植爱国情怀的“活教材”,更是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的“风向标”。因此,研究红岩精神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加强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和发扬民族精神,培育时代新人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梳理红岩精神与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概念。以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的形式,调查分析红岩精神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现状,进而提出实践路径。本论文基本架构主要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语,其中正文分为四个部分。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部分:概述红岩精神与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有红岩精神概述、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概述,阐明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第二部分:阐述红岩精神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及其功能。找准红岩精神的现实价值,阐述红岩精神对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功能。第三部分:调查分析红岩精神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包括调查问卷基本情况、红岩精神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情况、主要成效及现存问题,并进行原因分析。第四部分:提出红岩精神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发挥党史学习教育、高校培养、社会环境营造、大学生自我教育作用,激发大学生的内生动力,真正做到将红岩精神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以史育人、以文化人。

刘敏[8](2021)在《走马镇民间故事传承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走马镇作为知名的“故事村”具有典型性,它的兴衰与时代发展、地理环境息息相关。成渝古驿道对走马镇的影响重大,南来北往的人员往来交流使它成为民间文学的集散地。走马镇民间故事数量庞大、类型丰富,并且拥有庞大的讲述群体。因为独特的代表性和历史、艺术价值,走马镇民间故事于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走马镇民间故事是特定环境下形成的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它的兴衰有复杂的社会历史背景。在时代变迁与社会发展的潮流中,成渝古驿道对走马镇和走马镇民间故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中随着成渝公路、成渝铁路、成渝高速的相继建成通车,驿道功能的丧失使走马镇逐渐变成无人问津的偏僻小镇,民间故事集散地的地位受到冲击,但另一方面封闭的地理环境又使得民间故事得以完整的保存。笔者以走马镇民间故事为个案,从历时性的角度考察走马镇民间故事在时代中的变化,将其置于产生、生存的环境中分析其兴起、繁荣、衰落的原因,探讨走马镇民间故事的传承变迁,分析传承路线、传承群体以及走马镇民间故事的社会功能。通过田野调查采访走马镇民间故事传承人群体,梳理传承脉络,了解走马镇民间故事传承现状。

郑巧静[9](2021)在《重庆农村贫困居民健康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健康是一个人的基本权利,是国家文明的表现和标志,也是社会和谐的体现。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都离不开健康。开展健康扶贫工作是我们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落实农村贫困人口精准脱贫的重大政策和措施,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具有重大现实意义。重庆市作为国家西部地区的唯一直辖市,健康扶贫工作已经取得了明显成绩,但与此同时,重庆健康扶贫也进入了攻坚期。彭水县被列为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2020年2月摘帽),黔江区是重庆市级贫困县(2016年摘帽),两区县经济发展水平在重庆市靠后,贫困人口数量较多,健康扶贫工作任务艰巨,对其展开调查研究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本文基于宏观数据的重庆市农村贫困人口健康状况分析得出,2017-2020年,全市分年龄需救治人数增长速度减缓,60岁及以上贫困人口的健康问题不容忽视;不同疾病数量患病人数增长速度减缓,患三种及以上疾病人数增长最快;各类疾病患病人数增长速度减缓,心脑血管疾病患病情况最为严重;3种新增大病患病人数增长速度减缓,重性精神疾病患病情况最为严重;4类重点慢病患病人数增长速度减缓,高血压患病情况最为严重。从基于微观数据的样本区县农村贫困居民健康状况来看,贫困居民大病、重病、慢性病患病率较高,疼痛问题较为严重;大多数居民心理健康状况较好;总体上自评健康状况有所改善。本文通过建立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对重庆样本区县农村贫困居民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健康改善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贫困居民健康不仅受到个体特征等内部因素的影响,还受卫生服务、社会保障等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并存在卫生服务供给(外部)和卫生服务需求(内部)相互制约的困境,应从内外两方面解决影响贫困居民健康的障碍,提高贫困居民健康水平。总的来看,重庆农村贫困居民健康状况有所改善、贫困居民大病、重病、慢性病患病情况较为严重、个体特征对贫困居民健康具有显着影响、每年定期体检能显着提升贫困居民的健康改善水平、保障性收入支持对贫困居民健康具有显着的积极影响、基本养老保险对贫困居民的心理健康产生了显着的负向影响。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应重视女性与老年群体健康、增强脱贫发展能力、加强健康教育宣传、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健全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期望为提高贫困人口健康水平、推进农村健康扶贫工作提供借鉴参考。

龙光红[10](2021)在《重庆市中心城区街道行道树绿化带植物景观评价与优化》文中研究说明行道树绿化带植物景观承载了一座城市的门户形象作用,其整体质量的高低对市容市貌、生态环境等方面都有着长足的影响。然而现有景观的营造中,缺乏相关理论指导,存在诸如树种选择单一、常绿落叶比例不合理、植物景观大同小异、缺乏养护管理等问题,且目前关于行道树绿化带植物景观评价的研究较少。本文选取重庆市中心城区47条道路,共计54个调查样段为研究对象,分现状调查和景观评价两部分内容展开。首先,实地调研行道树绿化带植物景观的树种组成结构、生长情况及特性、景观配置、管护情况、种植规范性及植物景观满意度,并进行归纳总结。其次,在前半部分调研认知的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结合大量道路植物景观评价相关文献内容分析与专家意见咨询,构建行道树绿化带植物景观评价体系,并对54个调查对象进行评价分级。最后,基于调查与评价结果对不同类型道路的行道树绿化带植物景观提出优化策略,旨在为日后行道树绿化带植物景观的建设与优化提供一些思路。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经调查统计,样段内应用的植物共有84种,隶属于50科73属,其中乔木、灌木、草本分别有31种、32种、21种;虽然总体植物种类较为丰富,但是就单条道路而言,约有35.19%的样段其应用植物不超过3种,个别样段甚至仅有1种植物,且有62.96%的样段使用了黄葛树、小叶榕,植物种类丰富度较低、物种选择过于集中,草本地被植物较少。木本植物的常绿落叶比约为2.71:1,常绿植物占比过多,不利于冬季采光,季相变化不够丰富。乡土与外来植物之比为4.25:1,乡土树种应用充分,地带性特征较明显。观花和观叶植物种类较丰富,观果和其它类型较为匮乏,冬季景观萧条。(2)植物景观的竖向层次不够丰富且缺乏层次间的过渡与衔接,单、双层结构达到55.17%;平面种植形式则以树池式为主,约占46.30%。在生长情况上,行道树倾斜、根系露土、有枯落物、枝下高不达标的现象较为严重。分不同道路等级来看,乔灌草多层结构及树带式、组合式的应用频率为主干路>次干路>支路,生长不佳现象表现为支路>次干路>主干路。(3)植物景观的管护质量以及种植规范性有待提升,在管理养护方面,除树干刷白、树池覆盖、修枝截干应用程度较高外,其它措施应用不足,且维护成本中人工费占比大;在种植规范性方面,存在株距偏小、种植池宽度不达标的问题,并且随道路等级降低而越发严重。市民普遍认为目前行道树绿化带植物景观的效果一般,存在常绿树过多、景观配置单调且疏于管理等问题。(4)从景观性、生态性、经济适用性三个方面出发,下设11个评价指标,包含6个定量指标和5个定性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原理构建了行道树绿化带植物景观评价体系模型。指标层中权重排名前4位的因子依次为观赏特征多样性、植物的生长势、环境协调性、景观安全性,它们是提升行道树绿化带植物景观综合质量的关键因素。对54个调查样段的植物景观进行评价后,等级属于“优秀”的有6个,“良好”的有17个,“一般”的有18个,“较差”的有11个,“极差”的有2个。整体上为中等水平,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分不同道路等级来看,行道树绿化带植物景观质量效果表现为主干路>次干路>支路。(5)综合调研和评价结果对植物景观提出优化策略如下:优化常绿落叶比,各生活型统筹兼顾;丰富植物种类,挖掘优秀乡土植物资源;注重观赏特征与季相景观的营造;丰富竖向层次,选择适宜的搭配形式;增加草本地被植物的应用,融入花境、草境;重视管理养护,设立长效维护机制;建立并完善重庆当地的行道树植物景观建设规范;重视原有景观较差道路的绿化提质工作;借鉴国内外优秀案例,营造特色优质景观街道。

二、重庆市基础教育地位的现存问题及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重庆市基础教育地位的现存问题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重庆教育类抗战遗址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研究 ——国立二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术语及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三节 研究综述
        一、重庆抗战遗址研究
        二、全国及重庆教育类抗战遗址研究
        三、重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实地调研法
    第五节 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阐释与理论分析
    第一节 核心概念
        一、遗址的概念
        二、遗址的开发与保护
        三、思想政治教育相关概念
    第二节 研究理论
        一、公共物品理论和公共治理理论
        二、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方法)论
        三、旅游产品开发相关理论
第三章 重庆市教育类抗战遗址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现状分析
    第一节 重庆市教育类抗战遗址分布概况和现状
        一、重庆市教育类抗战遗址概况
        二、重庆市教育类抗战遗址现状
    第二节 重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一、重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果
        二、重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足
    第三节 教育类抗战遗址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现状
        一、融合发展成果
        二、融合发展不足
第四章 国立二中旧址与在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案例研究
    第一节 研究案例选择——国立二中旧址
        一、研究案例选择
        二、调查问卷设计与分析
    第二节 国立二中旧址与在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国立二中旧址与在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现状
        二、国立二中旧址与在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问题分析
    第三节 国立二中旧址与在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实施建议
        一、校企共建,开展文物修缮保护和前期宣传营销
        二、校地协同,推动国立二中旧址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建设
        三、校校合作,助推合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环节建设
    第四节 重点项目实施方案
第五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2)西部地区绿色发展水平测度及时空差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技术路线
    1.5 论文创新之处
2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绿色发展
        2.1.2 绿色经济
        2.1.3 低碳经济
    2.2 理论基础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2.2.3 非均衡发展理论
        2.2.4 新发展理念
3 西部地区绿色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3.1 西部地区绿色发展现状
        3.1.1 经济发展现状
        3.1.2 生态环境现状
        3.1.3 社会发展现状
    3.2 西部地区绿色发展存在的问题
        3.2.1 资源约束程度较强
        3.2.2 产业结构层次较低
        3.2.3 基础设施水平较弱
        3.2.4 绿色技术创新落后
        3.2.5 公众绿色意识薄弱
    3.3 本章小结
4 西部地区绿色发展水平测度
    4.1 测度指标体系构建
        4.1.1 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4.1.2 指标体系构建思路
        4.1.3 指标选取与建立
    4.2 水平测度模型
        4.2.1 数据来源
        4.2.2 指标权重计算
        4.2.3 绿色发展水平测度结果
    4.3 本章小结
5 西部地区绿色发展水平时空差异分析
    5.1 西部地区绿色发展水平时间演变分析
        5.1.1 绿色经济增长
        5.1.2 绿色环境资源
        5.1.3 绿色生活质量
    5.2 西部地区绿色发展水平空间格局分析
        5.2.1 西部地区总体概况
        5.2.2 西北及内蒙古区域
        5.2.3 西南及广西区域
    5.3 本章小结
6 提升西部地区绿色发展水平的对策建议
    6.1 营造绿色发展氛围
        6.1.1 培养绿色环保意识
        6.1.2 夯实环保基础建设
    6.2 完善绿色政策体系
        6.2.1 提升绿色监管水平
        6.2.2 健全生态补偿机制
    6.3 促进绿色产业发展
        6.3.1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6.3.2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6.4 强化绿色创新引领
        6.4.1 重视人才队伍建设
        6.4.2 加大科技研发投入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7.2.1 研究不足
        7.2.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3)基于类型形态学的义县古城历史街区形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政策背景
        1.1.2 国内古城保存现状与研究价值
        1.1.3 义县古城现状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城市形态类型学研究综述
        1.3.2 城市遗产研究综述
        1.3.3 义县古城研究综述
    1.4 研究范围与内容
        1.4.1 研究范围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第2章 义县古城:自然、人文与城市遗产
    2.1 辽西要塞
    2.2 义县的自然环境
        2.2.1 地形
        2.2.2 水文
        2.2.3 气候
    2.3 传统的经济模式
        2.3.1 农耕文化
        2.3.2 商业贸易
    2.4 多元的宗教文化
        2.4.1 佛教
        2.4.2 道教
        2.4.3 伊斯兰教
        2.4.4 基督教
    2.5 汉族为主的多民族构成
    2.6 义县历史:从宜州到义县
        2.6.1 义县的建置沿革
        2.6.2 古城的历史演变
        2.6.3 历史地图的当代转译
    2.7 义县的历史街区与建筑遗产
        2.7.1 濒危的历史街区
        2.7.2 重要的建筑遗产
        2.7.3 义县境内的遗产与旅游现状
    2.8 小结
第3章 义县古城的道路结构
    3.1 道路系统的等级
    3.2 民国到当代的街道历史演变
    3.3 十字结构的道路形态
        3.3.1 道路结构
        3.3.2 比例尺度
        3.3.3 肌理分析
        3.3.4 公共空间
    3.4 历史街区的道路密度分析
        3.4.1 道路密度计算
        3.4.2 道路密度图表
    3.5 历史街区的步行可达性分析
    3.6 小结
第4章 义县古城的街廓与地块
    4.1 街廓的形态类型
    4.2 街廓建筑密度量化分析
    4.3 院落的分解:产权地块现状调研
    4.4 院落的复原:传统院落边界推测
        4.4.1 现有历史建筑遗存的院落调研
        4.4.2 传统院落的边界推测
        4.4.3 传统院落形态分析
    4.5 历史街区的太阳辐射量化分析
        4.5.1 街廓太阳辐射量分析
        4.5.2 传统院落太阳辐射量分析
    4.6 小结
第5章 义县古城的传统建筑
    5.1 传统民居的建筑风格
        5.1.1 传统民居整体特征
        5.1.2 门楼与门洞
        5.1.3 墀头样式
        5.1.4 山墙图案
    5.2 传统民居的保存状态
    5.3 传统院落平面复原推测
    5.4 时代的印记:特色建筑记录
    5.5 小结
第6章 古城历史街区的形态保护
    6.1 历史街区的问题分析
        6.1.1 居民的居住环境问题
        6.1.2 发展旅游面临的问题
    6.2 道路形态的保护
        6.2.1 街道景观现状实例分析
        6.2.2 景观视线通廊恢复
        6.2.3 街道形态的保护策略
    6.3 院落形态的保护
        6.3.1 传统院落信息整理
        6.3.2 传统院落的保护策略
    6.4 建筑形态的保护
        6.4.1 建筑院落的保护策略
        6.4.2 可复建的历史建筑
    6.5 形态保护的应用:旅游路线设计
    6.6 小结
结论
    研究成果
    研究创新点
    研究不足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图片目录
    附录 B 表格目录
    附录 C 道路可达性程序
    附录 D 道路密度程序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4)存量规划导向下芜湖市工业遗产评价与保护利用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家对工业遗产的关注度日益提升
        1.1.2 城市发展模式转变
        1.1.3 新政策背景下矛盾的转变问题
        1.1.4 芜湖市工业遗产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存量规划
        1.3.2 工业遗产
        1.3.3 城市文化与工业文化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思路与框架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研究综述
    2.1 存量规划内涵研究
        2.1.1 国外研究进展
        2.1.2 国内研究进展
        2.1.3 研究述评
    2.2 工业遗产相关理论研究
        2.2.1 国外工业遗产相关理论研究
        2.2.2 国内工业遗产相关理论研究
        2.2.3 研究述评
    2.3 相关基础理论
        2.3.1 城市意象理论
        2.3.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3 文化基因理论
    2.4 存量规划背景下对工业遗产的探讨
        2.4.1 存量规划与工业遗产的关联
        2.4.2 工业遗产中基因要素的提取
        2.4.3 工业遗产的存量资源属性
    2.5 工业遗产相关实践研究
        2.5.1 国外工业遗产保护及再利用相关实践
        2.5.2 国内工业遗产保护及再利用相关实践
        2.5.3 国内外研究综述总结
第三章 芜湖市工业发展史及工业遗存调查
    3.1 芜湖市工业发展历史脉络研究
        3.1.1 芜湖古代手工业发展
        3.1.2 芜湖工业发展萌芽时期(列强入侵时期——萌芽起步)
        3.1.3 芜湖工业迂回发展时期(战争时期——风雨飘摇)
        3.1.4 芜湖工业起步发展时期(新中国成立后——整装待发)
        3.1.5 芜湖工业曲折发展时期(文化大革命——曲折前行)
        3.1.6 芜湖工业快速发展时期(改革开放——蓬勃发展)
    3.2 芜湖市工业遗存现状资源调查
        3.2.1 芜湖工业遗存总体概况
        3.2.2 芜湖工业遗存布局分析
        3.2.3 芜湖工业遗存分类
    3.3 芜湖市工业遗存认知情况调查
        3.3.1 芜湖工业遗存认知度调查方法
        3.3.2 芜湖工业遗存认知情况分析
        3.3.3 芜湖工业遗存认知度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芜湖市工业遗产价值评价体系
    4.1 芜湖市工业遗产价值评价
        4.1.1 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的理论依据
        4.1.2 芜湖工业遗产价值评估的框架
    4.2 评价指标体系的层次结构模型
        4.2.1 评价指标的选择原则的确立
        4.2.2 评价指标体系的层次结构模型构建
    4.3 评价指标各层次权重的确立
        4.3.1 评价分析方法
        4.3.2 评价指标因子判断矩阵及一致性检验
        4.3.3 评价的总层次权重确定与一致性检验
    4.4 芜湖市工业遗产整体价值评价模型
        4.4.1 指标基准分值的确定
        4.4.2 芜湖市工业遗产整体价值的评价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芜湖市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策略研究
    5.1 芜湖市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现状
        5.1.1 芜湖新华印刷厂——新华958 文化创意产业园
        5.1.2 芜湖益新面粉厂——大砻坊科技文化园
        5.1.3 大砻坊历史文化长廊
    5.2 芜湖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工作思路
        5.2.1 芜湖市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发展目标
        5.2.2 芜湖市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整体思路
        5.2.3 芜湖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原则
    5.3 芜湖市工业遗产保护策略
        5.3.1 整体性保护
        5.3.2 分层级保护
        5.3.3 分类型保护
    5.4 芜湖市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策略
        5.4.1 芜湖市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宏观策略
        5.4.2 芜湖市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微观策略
    5.5 芜湖市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实践
        5.5.1 项目调查
        5.5.2 项目周边要素分析
        5.5.3 芜湖造船厂价值评价
        5.5.4 芜湖造船厂保护利用方案
        5.5.5 芜湖造船厂保护利用规划设计
        5.5.6 芜湖造船厂保护与再利用策略实施建议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主要创新点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6.3.1 研究不足
        6.3.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芜湖市工业遗存现状认知情况调查
附录B 工业遗产价值评价指标体系专家问卷
后记或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5)社会力量参与下的我国青少年建筑遗产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范围及研究内容
        1.2.1 研究范围
        1.2.2 研究内容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3.1 国内研究进展
        1.3.2 国外研究进展
        1.3.3 总体评述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社会力量参与青少年建筑遗产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1 青少年建筑遗产教育的意义
        2.1.1 针对青少年开展建筑遗产教育有助于建筑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2.1.2 以建筑遗产作为教育内容有助于青少年培养文化认同,建立文化自信
    2.2 社会力量参与青少年建筑遗产教育的必要性
        2.2.1 社会力量的参与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重要补充
        2.2.2 社会力量的参与是青少年建筑遗产教育的专业性保证
    2.3 社会力量参与青少年建筑遗产教育的可行性
        2.3.1 社会力量本身的特点优势明显
        2.3.2 社会力量的已有实践成效显着
第三章 国外社会力量参与青少年建筑遗产教育概述
    3.1 英国社会力量参与青少年建筑遗产教育概述
    3.2 美国社会力量参与青少年建筑遗产教育概述
    3.3 法国社会力量参与青少年建筑遗产教育概述
    3.4 日本社会力量参与青少年建筑遗产教育概述
    3.5 国外社会力量参与青少年建筑遗产教育的启示
第四章 社会力量参与下的我国青少年建筑遗产教育的发展历程及典型实践模式
    4.1 社会力量参与下的我国青少年建筑遗产教育的发展历程
        4.1.1 第一阶段:1991 年—2004 年,社会力量参与青少年建筑遗产教育的萌芽期
        4.1.2 第二阶段:2004 年—2011 年,社会力量参与青少年建筑遗产教育的雏形期
        4.1.3 第三阶段:2011 年—今,社会力量参与青少年建筑遗产教育的发展期
    4.2 社会力量参与下的我国青少年建筑遗产教育的发展现状
        4.2.1 我国参与青少年建筑遗产教育的社会力量的分布情况及分布特点
        4.2.2 不同类型社会力量参与青少年建筑遗产教育的多元实践方式
    4.3 社会力量参与下的我国青少年建筑遗产教育的典型实践模式
        4.3.1 模式一:基金会、慈善组织等的资源对接
        4.3.2 模式二:资本投入的社区营造
        4.3.3 模式三:知名人士/学者搭建的平台
        4.3.4 模式四:民间自发的志愿力量
        4.3.5 模式五:学术研究推动的社会力量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社会力量参与下的我国青少年建筑遗产教育案例分析-以北方工业大学师生团队:“遗介团队”的实践为例
    5.1 “遗介团队”的基本情况
        5.1.1 “遗介团队”的团队架构
        5.1.2 “遗介团队”的发展模式
    5.2 “遗介团队”参与我国青少年建筑遗产教育的实践方式
        5.2.1 公众号线上推送
        5.2.2 建筑遗产科普课程
        5.2.3 建筑遗产文旅研学活动
        5.2.4 社区营造、共建活动
        5.2.5 科普读物编写出版
    5.3 “遗介团队”的收获与成效
    5.4 “遗介团队”参与青少年建筑遗产教育实践案例的思考与启示
第六章 社会力量参与下的我国青少年建筑遗产教育的现存问题及改进策略
    6.1 社会力量参与下的我国青少年建筑遗产教育的现存问题
        6.1.1 青少年建筑遗产教育未引起社会的足够重视
        6.1.2 相关政策法规不够完善,制度措施不够具体
        6.1.3 社会力量自身建设的能力和水平有待提升
        6.1.4 用于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的资金量和资金投入稳定性无法得到保障
        6.1.5 社会力量之间以及社会力量与相关政府职能部门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
    6.2 社会力量参与我国青少年建筑遗产教育的改进策略及建议
        6.2.1 加强对青少年建筑遗产教育的宣传
        6.2.2 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及制度措施,规范和引导社会力量的参与
        6.2.3 加强社会力量自身制度、能力和水平的建设
        6.2.4 拓展筹措资金的渠道及规模,适度商业运营自主创收
        6.2.5 加强社会力量之间、社会力量与政府间的联系与交流合作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我国参与青少年建筑遗产教育的社会力量名录
附录 B “遗介团队”建筑遗产科普课程
附录 C “遗介团队”建筑遗产文旅研学活动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成渝地区体育产业协同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研究
        1.2.2 国内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研究
        1.2.3 国内外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
    1.5 主要创新点
    1.6 论文基本框架
第2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
        2.1.1 区域经济一体化
        2.1.2 成渝地区
        2.1.3 体育产业
        2.1.4 产业协同发展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系统论
        2.2.2 协同理论
        2.2.3 增长极理论
    2.3 小结
第3章 成渝地区体育产业协同发展现状
    3.1 成渝地区体育产业发展现状
        3.1.1 成都市体育产业发展现状
        3.1.2 重庆市体育产业发展现状
        3.1.3 绵德资眉雅乐城市带体育产业发展现状
        3.1.4 南遂广达城镇密集区体育产业发展现状
        3.1.5 川南城镇密集区体育产业发展现状
    3.2 成渝地区体育产业协同发展现状
        3.2.1 成渝地区体育产业协同发展现状
        3.2.2 成渝地区体育产业协同发展现存问题
    3.3 小结
第4章 成渝地区体育产业协同发展理论研究
    4.1 成渝地区体育产业协同发展的动因
    4.2 成渝地区体育产业协同发展的类型
    4.3 成渝地区体育产业协同发展机理
    4.4 小结
第5章 成渝地区体育产业协同发展测度
    5.1 协同测算模型的选取与构建
        5.1.1 协同度测算模型的选取
        5.1.2 复合系统协调度模型的构建
    5.2 成渝地区体育产业协同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5.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5.2.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5.3 基于复合系统协调度模型的成渝地区体育产业协同度测算
    5.4 小结
第6章 成渝地区体育产业协同发展影响因素研究
    6.1 计量模型的建立
        6.1.1 影响因素与解释变量的选取
        6.1.2 数据来源与指标变量说明
    6.2 实证分析过程
        6.2.1 单位根检验
        6.2.2 协整检验
        6.2.3 模型选择
    6.3 结果分析
        6.3.1 经济发展水平
        6.3.2 产业发展规模
        6.3.3 政府支持力度
        6.3.4 产业人力资本
        6.3.5 体育消费需求
    6.4 小结
第7章 成渝地区体育产业协同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7.1 注重顶层设计,促进体育产业的深度协同
        7.1.1 因地制宜,优化体育产业内部结构
        7.1.2 合理规划布局,发挥产业集群规模效应
        7.1.3 培育增长极,发挥极化与扩散效应
        7.1.4 依据优势项目,打造独特的产业品牌
    7.2 健全协同机制,保障区域利益协同共享
        7.2.1 建立体育产业协同激励机制
        7.2.2 健全产业协同的协调机制
    7.3 多方赋能,增强体育产业协同动力
        7.3.1 注重创新,为协同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7.3.2 拓宽融资渠道,为协同发展提供根本保障
        7.3.3 扩大市场需求,提供产业协同的内在动力
    7.4 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7)红岩精神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重点和难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重点
        1.3.4 研究难点
    1.4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创新点
第2章 红岩精神与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概述
    2.1 红岩精神概述
        2.1.1 红岩精神形成的客观条件
        2.1.2 红岩精神形成的实践基础
        2.1.3 红岩精神形成的文化背景
        2.1.4 红岩精神形成的基本内涵
    2.2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概述
        2.2.1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含义
        2.2.2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特征
        2.2.3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
        2.2.4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
    2.3 红岩精神与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2.3.1 红岩精神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质教育资源
        2.3.2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促进红岩精神的继承和弘扬
    2.4 小结
第3章 红岩精神对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及其功能
    3.1 红岩精神对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3.1.1 红岩精神的党史学习教育价值
        3.1.2 红岩精神的理想信念教育价值
        3.1.3 红岩精神的爱国爱党教育价值
        3.1.4 红岩精神的红色文化教育价值
    3.2 红岩精神对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3.2.1 政治导向功能
        3.2.2 思想激励功能
        3.2.3 实践锻造功能
        3.2.4 文化传承功能
    3.3 小结
第4章 红岩精神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调查分析
    4.1 调查问卷基本情况
        4.1.1 问卷设计与实施
        4.1.2 数据统计方法
        4.1.3 调研对象情况
    4.2 红岩精神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分析
        4.2.1 红岩精神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情况
        4.2.2 红岩精神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成效
        4.2.3 红岩精神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存问题
    4.3 红岩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足的原因分析
        4.3.1 党史教育因素:铸魂育人未走实走深
        4.3.2 学校因素:阵地作用发挥不充分
        4.3.3 社会因素:支持和保障力度不够
        4.3.4 自身因素:红岩精神认识不全面
    4.4 小结
第5章 红岩精神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
    5.1 以党史教育为契机,提高红岩精神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成效
        5.1.1 掀起红岩精神学习热潮
        5.1.2 凝聚媒体宣传合力
        5.1.3 建好红岩精神党宣队伍
    5.2 以学校教育为主导,拓宽红岩精神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5.2.1 融入学生日常管理与教育
        5.2.2 延伸红岩精神第二课堂
        5.2.3 加强校园红岩文化建设
    5.3 以社会教育为依托,优化红岩精神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5.3.1 政府为弘扬红岩精神提供保障
        5.3.2 社会为红岩精神学习搭建平台
        5.3.3 各部门为红岩精神育人凝聚力量
    5.4 以自我教育为关键,激发红岩精神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力
        5.4.1 学习红岩精神,武装头脑思想
        5.4.2 践行红岩精神,塑造人格魅力
        5.4.3 弘扬红岩精神,坚定文化自信
    5.5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8)走马镇民间故事传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节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一)学术意义
        (二)现实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对故事村民间故事的研究
        二、故事村传承人研究
        三、走马镇民间故事的多视角研究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方法
        一、田野调查法
        二、比较研究法
        三、案例分析法
第一章 走马镇生态环境与民间故事的传承与传播
    第一节 走马镇自然环境与民间故事
        一、“一脚踏三县”:优越的地理位置与民间故事的八方汇集
        二、古驿道废弃后封闭的环境与民间故事的保存
    第二节 走马镇人文环境与民间故事
        一、商贾集市与民间故事的传承传播
        二、茶饮之地与民间故事的传承传播
第二章 走马镇民间故事传承研究
    第一节 走马镇民间故事的传承路线
        一、走马镇民间故事的江湖传承
        二、走马镇民间故事的地缘传承
        三、走马镇民间故事的业缘传承
        四、走马镇民间故事的血缘传承
        五、走马镇民间故事的书面传承
        六、走马镇民间故事的学校传承
    第二节 走马镇民间故事传承群体
        一、民间文学“三套集成”时期的故事讲述家群体
        二、当代走马镇民间故事传承人
第三章 走马镇民间故事讲述的功能研究
    第一节 历史记忆功能
    第二节 解释功能
    第三节 教育功能
    第四节 娱乐功能
第四章 走马镇民间故事的活态传承困境与保护对策分析
    第一节 走马镇民间故事的活态传承困境
        一、故事讲述时空退化
        二、故事生活属性弱化
        三、听众兴趣减弱
        四、传承群体老龄化与萎缩
        五、民间故事传播方式滞后、开发与活用不足
    第二节 走镇民间故事活态传承保护对策
        一、实施“整体性保护”,重点关注民间故事的生存空间
        二、尊重民间故事讲述规律,让故事从书本回归生活
        三、提高社区民众文化自信,加强社区参与
        四、丰富故事讲述形式,激活多种传承方式
        五、拓展民间故事传播渠道,重视听众文化消费需求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走马镇民间故事部分传承人采录资料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9)重庆农村贫困居民健康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文献评述
    1.4 数据来源与研究框架
        1.4.1 数据来源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思路
    1.5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健康
        2.1.2 贫困人口
        2.1.3 健康贫困
    2.2 农村居民健康影响因素理论分析
        2.2.1 内部影响因素
        2.2.2 外部影响因素
第3章 重庆农村贫困居民健康现状分析
    3.1 基于宏观数据的重庆市农村贫困人口健康状况
        3.1.1 分年龄组患病情况
        3.1.2 不同疾病数量患病情况
        3.1.3 疾病分类患病情况
        3.1.4 3 种新增大病患病情况
        3.1.5 4 类重点慢病患病情况
    3.2 基于微观数据的样本区县农村贫困居民健康状况
        3.2.1 生理健康状况
        3.2.2 心理健康状况
        3.2.3 自评健康状况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重庆农村贫困居民健康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4.1 模型构建与变量定义
        4.1.1 模型构建
        4.1.2 变量选择与定义
    4.2 贫困居民健康影响因素的交互分析
        4.2.1 生理健康影响因素的交互结果分析
        4.2.2 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交互结果分析
        4.2.3 健康改善影响因素的交互结果分析
    4.3 贫困居民健康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4.3.1 生理健康影响因素的回归结果分析
        4.3.2 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回归结果分析
        4.3.3 健康改善影响因素的回归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5.1 研究结论
        5.1.1 总体上重庆农村贫困居民健康状况有所改善
        5.1.2 贫困居民大病、重病、慢性病患病情况较为严重
        5.1.3 个体特征对贫困居民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健康改善具有显着影响
        5.1.4 每年定期体检能显着提升贫困居民的健康改善水平
        5.1.5 保障性收入支持对贫困居民心理健康和健康改善具有显着的积极影响
        5.1.6 基本养老保险对贫困居民的心理健康产生了显着的负向影响
    5.2 对策建议
        5.2.1 重视女性与老年群体健康
        5.2.2 增强脱贫发展能力
        5.2.3 加强健康教育宣传
        5.2.4 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5.2.5 健全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
第6章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重庆市健康扶贫实施成效评估家户问卷
致谢
在学期间科研情况

(10)重庆市中心城区街道行道树绿化带植物景观评价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重庆城市品质提升的需要
        1.1.2 行道树绿化的重要性
        1.1.3 重庆市推进行道树绿化建设的实践情况
        1.1.4 重庆市行道树绿化带植物景观面临的问题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行道树绿化树种选择的研究
        1.3.2 行道树绿化配置的研究
        1.3.3 行道树绿化价值功能的研究
        1.3.4 行道树绿化评价的研究
    1.4 研究范畴界定
        1.4.1 街道
        1.4.2 行道树绿化带
        1.4.3 行道树绿化带植物景观
        1.4.4 植物景观评价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主要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森林生态学与园林植物学
    2.2 园林植物造景与植物景观美学
    2.3 行道树绿化带植物景观设计
    2.4 植物景观评价
    2.5 层次分析法
第3章 重庆市中心城区街道行道树绿化带植物景观现状调查
    3.1 研究区域概况
        3.1.1 地理位置及地貌特征
        3.1.2 植被资源及绿化建设
        3.1.3 行道树绿化概况
    3.2 调查对象
        3.2.1 选取原则
        3.2.2 调查对象的确定
    3.3 调查内容及方法
        3.3.1 调查内容
        3.3.2 调查方法
    3.4 调查结果与分析
        3.4.1 植物组成结构分析
        3.4.2 植物生长情况及特性分析
        3.4.3 植物景观配置分析
        3.4.4 植物景观管护分析
        3.4.5 植物景观种植规范性分析
        3.4.6 植物景观满意度调查分析
    3.5 小结
第4章 行道树绿化带植物景观评价
    4.1 评价方法
    4.2 评价体系构建
        4.2.1 指标确定
        4.2.2 指标含义及计算方法
        4.2.3 指标赋权
        4.2.4 指标量化与综合计算
    4.3 评价结果与分析
        4.3.1 总体评价结果分析
        4.3.2 不同等级道路的评价结果分析
        4.3.3 不同层次结构的评价结果分析
        4.3.4 新旧道路的评价结果分析
第5章 现存问题及优化策略
    5.1 存在问题分析
    5.2 优化策略
        5.2.1 总体优化策略
        5.2.2 不同等级道路的优化策略
        5.2.3 不同层次结构的优化策略
        5.2.4 新旧道路的优化策略
        5.2.5 设计思路与植物推荐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的主要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道路基本信息补充表
    附录2 植物名录统计表
    附录3 景观效果满意度调查问卷
    附录4 道路植物景观评价指标使用频次统计表
    附录5 评价指标筛选专家调查问卷
    附录6 评价指标赋权专家调查问卷
    附录7 定性评价指标打分问卷
    附录8 各样段评价结果
致谢

四、重庆市基础教育地位的现存问题及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重庆教育类抗战遗址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研究 ——国立二中为例[D]. 杨树隆.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9)
  • [2]西部地区绿色发展水平测度及时空差异研究[D]. 苗思佳.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3]基于类型形态学的义县古城历史街区形态研究[D]. 邢振鹏.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4]存量规划导向下芜湖市工业遗产评价与保护利用策略研究[D]. 徐阳清. 安徽建筑大学, 2021(08)
  • [5]社会力量参与下的我国青少年建筑遗产教育研究[D]. 王威. 北方工业大学, 2021(01)
  • [6]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成渝地区体育产业协同发展研究[D]. 范靖秋. 山西财经大学, 2021(09)
  • [7]红岩精神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 高静. 重庆工商大学, 2021(09)
  • [8]走马镇民间故事传承研究[D]. 刘敏.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1(10)
  • [9]重庆农村贫困居民健康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D]. 郑巧静. 重庆工商大学, 2021(09)
  • [10]重庆市中心城区街道行道树绿化带植物景观评价与优化[D]. 龙光红. 西南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