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门诺飞机发动机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西门诺飞机发动机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西门诺尔飞机发动机使用特点及注意事项(论文文献综述)

赵寿年[1](2021)在《中等职业学校职业证书型课程评价研究 ——以《导游业务》课程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当前中等职业学校职业证书型课程评价存在的问题:考取职业资格证书使课程教学停留在应试教育;对学生技能的评价视为对学生能力的评价;轻视职业能力与素养的培养,教、学、评脱钩;考核评价方式违背人才培养目标。基于这些问题进行原因分析,主要原因是:职业资格技能证书考核方式、难易程度、价值的差异;职业标准与课程标准未充分衔接、考试大纲和教材的编写方式陈旧;教师教学方式的传统及固化;学生已有认知水平及行为习惯的落后。因此,本研究提出改变中职证书型课程评价方式,目的是既能使学生通过职业资格或技能考试掌握专业知识、技能、能力,又能培育学生职业核心素养,从而达到职业教育的育人目标。基于此,文章的主要研究思路和框架如下:第一,分析中等职业学校证书型课程的发展与学习评价变革趋势。分析中等职业学校证书型课程的特点和职业证书考评方式,结合核心素养、深度学习、项目或模块课程以及表现性评价等最新理论研究成果,探讨出中等职业学校证书型课程的发展与学习评价变革趋势。第二,研制中等职业学校职业证书型课程《导游业务》课程标准。针对职业资格考试课程《导游业务》,分析课程性质、特点、目标,分析课程标准与教材,进行教学目标分类,制定教学目标双向细目表,研制出该课程的课程标准。第三,编制中等职业学校职业证书型课程《导游业务》项目试卷。根据制定的教学目标双向细目表,以导游资格考试《导游业务》课程“地陪导游服务”项目为例,编制测试计划和命题目标双向细目表,编制课程项目试卷。第四,设计中职职业证书型课程评价任务。设计中职证书型课程评价任务的框架,以导游资格考试《导游业务》课程地陪“景点服务”工作任务为例,设计中职职业证书型课程评价任务。基于以上思路和框架,通过文献研究和行动研究,得出结论:1、基于核心素养开发的项目课程是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适切方式;2、职业证书型课程的学习评价方式应当更加的动态与多元。

田堃[2](2021)在《公路隧道火灾疏散安全系数模型与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公路隧道为半封闭的狭长空间结构,故运营时均采用高标准的管理模式,据统计,隧道内事故发生率明显低于整条线路。然而,事故尤其火灾事故的灾情程度较洞外路段严重。因此,降低隧道火灾发生概率和提高灾后疏散效率就成为隧道运营安全的重点。总体来讲,国内外关于隧道火灾的研究多集中在燃烧理论、火灾场景、火源类型、结构损伤、人体伤害等方面,但关于火灾场景下的人员逃生疏散行为的研究较少,在人员逃生疏散方面的少量研究成果中,主要采用数值仿真单一手段,软件边界条件的假设性较强,导致分析结果与实际情况存在差异。本学位申请论文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1BAG07B05-4)课题五子课题四“离岸特长沉管隧道防灾减灾关键技术”为科技依托,以港珠澳海底特长沉管隧道安全运营为工程背景,通过理论分析、数值计算、物理试验、疏散行为实测等方法,对公路隧道火灾人员疏散问题开展了较系统研究。通过分析隧道火灾时温度、能见度、有毒气体等对人员疏散的影响,确定了人员安全疏散的温度-能见度-CO浓度临界值;采用马尔科夫链概率分布统计方法获得5MW、20MW、25MW、30MW、40MW、60MW六种燃烧规模所对应的典型火灾场景;建立了公路隧道安全疏散可用时间T(A)、安全疏散必须时间T(R)和人员安全疏散系数等的函数模型及其解析式。本论文的主要结论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关于隧道火灾人员安全疏散临界值的研究。在隧道发生火灾时,对人员疏散有重要影响的火灾产物主要有:温度、能见度、有毒气体。气体温度对判断隧道使用者和隧道结构是否热暴露,估算探测火灾所需时间和火势蔓延的可能性以及设计通风系统具有重要意义。隧道内能见度好坏严重影响人员疏散成功率。有毒气体是火灾人员疏散致死率的直接影响因素。2)关于隧道火灾人员疏散行为及人员安全疏散系数模型的研究。问卷调查可知:人们对隧道疏散知之甚少,更不知安全设施的位置及用途;隧道火灾时,人员疏散心理行为与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消防教育水平等因素显着相关。通过研究隧道火灾疏散的人员行为特性及疏散安全临界值,探究出隧道火灾安全疏散条件下的可用时间函数模型与必需时间函数模型,由此建立了隧道火灾人员安全疏散系数函数模型。3)关于马尔科夫链概率分布统计的典型火灾场景研究。通过分析不同隧道类型的火灾场景,得到了两车道、三车道隧道火灾事故着火车辆引燃的主要影响因素、相应的火灾场景及发生概率,发现了火灾场景的发生概率随燃烧规模增大呈指数降低。4)关于安全疏散可用时间函数模型的研究。对影响隧道火灾安全疏散可用时间的因素进行分析,结合现有工程实例和疏散实践,通过单因素、双因素分析方法,获得纵向风速-燃烧规模双因素影响下的安全疏散可用时间模型。5)关于安全疏散必需时间函数模型的研究。将隧道火灾人员安全疏散必需时间函数模型离散化,分成疏散准备时间、疏散运动时间、出口排队时间、通道通过时间等四个方面,研究离散后不同模型的影响因素和函数解法,最终获得基于离散模型的隧道火灾安全疏散必需时间函数模型。形成以下主要创新性成果。1)建立了基于蒙特卡洛法的两车道、三车道隧道火灾场景分析方法,得到了不同断面隧道火灾着火车辆引燃条件的影响因素,获得了不同火灾场景及其对应燃烧规模的发生概率。2)得到了温度-能见度-CO浓度影响下的人员安全疏散可用时间,研究了基于纵向风速-燃烧规模下的可用时间函数规律,提出了纵向风速、燃烧规模共同影响下的安全疏散可用时间的函数模型及其解析式。3)获得了基于疏散行为实测的(1)疏散准备时间、(2)出口排队时间、(3)通道通过时间的模型边界参数;建立了基于增强学习的多元多汇疏散运动模型,给出了(4)疏散运动时间的计算方法;提出了基于离散单元的安全疏散必须时间函数模型及其解析式。4)提出并建立了隧道火灾人员疏散安全系数的函数模型及其解析式。本论文建立的基于统计分析的人员疏散模型,为实现人员疏散的评估和评价提供理论依据;建立的增强学习方法下的人员疏散路径模型,为隧道火灾时人员疏散路径及人员的数值求解提供了支持;提出的人员安全疏散系数的函数模型及其解析式,为公路隧道火灾人员疏散开辟了新的思路,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可实现对既有运营隧道的人员疏散量化评估,并为拟建隧道中的防灾减灾和消防配套设施的设置和设计提供科学支撑。

马一哲[3](2021)在《西安市老旧小区室外声环境现状分析与优化策略研究》文中指出上世纪70至90年代,全国大部分城市为缓解城市人口快速增长,人均住房面积紧张的问题,以机关、企业及事业单位为主体,自主兴建了大批住宅小区。但是由于当时的建设技术条件与理念的限制,对于小区内部存在的声环境问题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于是在政府积极大力推进旧改,由增量发展转入存量发展的今天。如何改善并营造宜居,舒适的老旧小区室外声环境便成为了当下需要重点研究关注的问题。本文以西安市典型老旧小区为研究对象,在对既有研究成果整理的基础上,采用现场实测、问卷调查与计算机噪声图模拟等方法,对西安市典型老旧小区的室外声环境现状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分析,并进一步提出相关优化降噪策略且加以验证。以提升西安市老旧小区整体的室外声环境质量作为最终的研究目的。首先在对西安市内老旧小区整体进行特性与共性的综合分析后,对12个具有代表性的典型老旧小区进行大范围的主要噪声源分析并加以主观问卷调查。通过受访对象的主观评价,对社会特征、行为特征、周边环境的满意度与不同声源偏好性这四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并从中发现了主要活动群体特征及其行为逻辑规律。接着从受访对象视角出发,针对社区内部环境舒适性以及不同类型的声源偏好性进行了统计分析。以上调查数据都对小区室外声环境中存在的问题给予了充分的事实依据说明。之后进一步筛选出了5个样本老旧小区进行现场数据测试研究。根据样本小区的实际范围选取数量不等的监测点进行测试。主要针对道路交通噪声与社会生活噪声这两大类老旧小区中最为常见的噪声源及其对小区室外声环境的实际影响情况进行实测分析。并深入研究了各类噪声的时间分布与垂直传播规律。发现同一个小区内各监测点的声压级往往随着时间与地理位置的变化而呈现出巨大的差异,且具有明确且清晰的时间与位置差异化属性,噪声在多层建筑的垂直层面分布上亦呈现出明显的规律性。最后本文基于Cadna/A软件的模拟来测试验证各类降噪优化措施的有效性。对退距降噪、绿化带降噪、声屏障降噪以及低噪声路面这四种外部城市道路交通噪声优化措施进行了模拟分析,并发现了声屏障降噪与道路路面降噪的有效性,退距降噪与绿化带降噪的局限性。另外对内部交通与社会生活噪声从人为管控与接收端保护的角度继续提出了优化设计策略。最后在内部声景提升设计中结合受访者对于不同声源的偏好性,来丰富室外声环境的层次性。本文结合西安市老旧小区的实际情况,从不同方面探究了老旧区室外声环境的优化策略。在追求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为老旧小区的声环境改善提供有价值的理论参考依据。

赖世贤[4](2020)在《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过程关键性技术问题研究(1840-1949)》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工业建筑作为中国近代新兴建筑类型及西方先进技术引进中国的最初载体之一,承载着当时中国较为先进的建筑理念,充当中国近代建筑追赶世界建筑潮流的不自觉历史工具。本文研究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过程中关键性技术问题,含括规划选址、大跨技术、标准化、结构发展等内容,分类探讨木材、砖、水泥等材料技术,同时关注工业建筑设计师。研究以调研过程中大量实物例证结合图纸资料、近现代建筑期刊文献及厂史资料进行,比对同时期西方先进技术,重视技术来源与技术真实性问题。研究对中国近代城市工业发展分期进行讨论,并提出相应分期方案。第二章以工厂的选址与布局入手,关注中国近代城市工业萌芽阶段工业建筑营建前期技术性问题,选址和布局贯穿工业建筑建设全过程,涉及宏观地区选择、中观地点选择、微观厂址选择及具体厂区布置等层面。第三章关注中国近代城市工业发展起步阶段,由于生产方式和动力技术改变引起对于大空间厂房即大跨度技术的迫切需求,重点关注西式木屋架。西式木屋架技术在材料和施工技术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展现出对于力学等结构概念的理解,意味着中国建筑近代转型开始。第四章则关注中国近代城市工业加速增长阶段,工业建筑由于大量快速建设带来对于高质量、标准化建材需求等问题。以砖的工业化生产及工业建筑用砖变化,探讨工业化时代下中国传统建筑材料在引进西方建筑材料后的各方面技术发展。第五章则聚焦中国近代工业稳速增长阶段如何解决工业建筑营建所要求的安全舒适、结构持久等问题,关注钢筋混凝土结构技术及与之紧密相关的水泥生产技术引入与发展。第六章将专业人才视为技术实施保障予以讨论,关注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放缓期对工业建筑营建规范化、经验化起关键作用的设计师及代表作品、设计师群体组成等问题。研究发现在中国近代城市工业发展各时期不同阶段,基于建设目标需求及技术水平不同,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过程中关键性技术问题亦不相同。对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而言,部分营建关键技术与当时世界先进技术相比并不逊色,但技术推广和实现受社会环境及观念意识影响甚大;技术要与当地资源、经济及社会体制相适应,社会需求会强有力改变技术的运用及传播;由于材料观念缺失,其在营建过程中重外观轻建造,重模仿轻创造;技术属于文明范畴,由初级走向高级是趋势,中西方建筑技术融合也是趋势。

裴欣[5](2020)在《近代以来西安城市规划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代以来的一百八十年间,西安城市经历了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社会政治经济也实现了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发展。近现代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工业革命的发展,工业革命不仅带来了技术变革,更是带来了政治变革和城市变革。城市规划是对城市未来发展的计划,是人类积极主动建设改造城市的活动,对城市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作为城市发展先导的城市规划,自近代以来,从思想理论和规划实践两个层面,逐步实现了从萌芽到形成完善并继续发展的历史过程,至现当代形成成熟完整的城市规划编制和实施的现代化转变,并由此引发了西安城市社会经济的现代转型。本文从历史地理学角度,以城市近代化为主线,从近代以来西安城市规划演变切入,复原民国时期及建国后西安历次城市规划形成的过程,对城市规划各要素及其作用进行了综合分析,探究西安作为内陆城市其城市规划制定及实施的影响因素。本文以时间为经,以历次规划为纬,大体上分为民国时期与当代时期两个阶段来研究近代以来西安城市规划演变的过程。综观民国时期西安的城市发展及规划建设情况,可以将民国时期西安的城市规划分为萌芽时期、形成与完善时期以及继续发展时期三个阶段。民国前期西安城市空间格局的初步变化和城市规划文件的形成主要从辛亥革命后至陪都西京确立之前,也可以称之为前陪都时期,出现了萌芽性质的两部城市规划文件,其一是民国十六年(1927年)的《陕西长安市市政建设计划》,其二是民国二十年(1931年)的《陕西省民国二十年建设事业计划大纲》。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开始至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止的十余年间,是民国时期西安城市规划的形成与完善时期,主要是在筹备建设陪都西京时期。这一时期西安先后出现了多部城市规划方案,既有民间拟议,也有官方擘划。民间拟议包括季平的《西京市区分划问题刍议》和易俗社孙经天《西京市政建设计划之准则》。官方擘划则包括《西安市三年行政计划》、《陕西省建设厅二十二年至二十四年行政计划》、《西京市分区计划说明》、《西京规划》等。尤其是《西京规划》的出台,标志着近代西安形成了现代意义上完整的城市规划方案。民国时期西安城市规划的继续发展是在抗日战争胜利以后。随着抗战的结束和战后城市恢复建设的开展,《西安市分区及道路系统计划书》随之编制完成。这部规划借鉴了当时西方主流规划思想,颇具时代意义。当代西安城市规划发展演变在新的历史时期出现了新特点。这一时期我国的现代城市规划体系开始逐步建立,从开始全盘引入苏联模式到逐步接受西方的城市规划理论和方法,至结合实际形成具有自身优势特点的规划方案,当代西安城市规划发展一波三折。西安的城市发展和建设一直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有了统一的安排和指导。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西安总共编制了四轮城市总体规划方案,即《西安市1953-1972年城市总体规划》、《1980-2000年西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2010年西安市城市总体规划》和《2008-2020年西安市城市总体规划》。在这几次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西安改变了近现代时期的城市面貌,从消费型城市发展成为工业城市,进入了现代化都市发展的新时期。通过历史时段研究、比较研究等方法对近代以来西安城市规划演变过程的分析,总结了近代以来西安城市规划的特征,指出这一时期西安城市规划的历史继承和过渡时期的转型变革双重特点。同时总结了近代以来西安城市规划思想的演变,分析了城市规划落实的影响因素。专门之人才、具体之计划、充裕之财力、科学理论之指导是西安城市规划建设主要影响因素。其中政治因素是西安城市规划制定和实施的最为突出的动力因素,西安城市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大多有赖于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地方政令的推行。最后,把西安的城市规划置于全球史背景下进行探讨,更加凸显近代以来西安作为世界古都的城市规划特点,为西安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提供参考。

周莹[6](2020)在《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文中指出新闻标题是人们接触新闻的第一窗口。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新闻愈发成为了人们获取新闻信息最便捷快速的渠道。其中,“今日头条”作为当代在线用户数量最多的门户网站,在传播新闻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本文利用爬虫技术抓取了2019年3月至2019年5月的今日头条客户端新闻标题作为研究语料。分别从词汇、语法、修辞、语用等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在词汇方面,统计了今日头条新闻标题中的高频词,分类分析后我们发现标题中名词、动词使用最为广泛。在语法方面,新闻标题主要有单句式、组合式、成分缺省式这三类句型结构,在句类的选择上,以陈述句和疑问句为主。在修辞方面,从标题的词语层面的修辞、辞格层面的修辞这两个部分对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进行探讨。最后,从语用角度结合关联理论具体分析语料,我们发现标题创作是制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一种交际,关键在于激发读者结合语境取得最佳关联。

熊辛格[7](2020)在《中外约章与中国近代物流业的嬗变(1840-1937)》文中研究指明物流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经济活动,指商品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流通过程。物流业则是按照他人的物流需要,有偿提供物流服务的行业。中国近代物流业可以根据它在不同领域所具备的功能不同,分为两大类,即以运输为主的企业和以运输代理及相关业务为主的企业,主要包括公路物流业、铁路物流业、航运物流业、航空物流业和货栈业等。在列强物流企业凭借条约特权占据支配地位的情况下,我国民族物流业经历了从衰败到曲折发展的嬗变过程,形成了以码头货栈业、航运物流业、公路物流业和铁路物流业为主体的体系,为中国近代物流业的发展奠定了必要的基础。近代物流类不平等约章的订立为列强入侵我国近代物流业提供了特权庇护。对外扩张物流业,是保障资本主义制度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为了实现侵略野心,尽快在中国建立政治及经济上的支配地位,订立物流类约章成为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侵华的首要策略。以英国为首的欧美列强,通过武装入侵和外交讹诈逼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为外商物流业入侵我国经济创造了特权上的基础。根据不同内容,近代中外物流类约章可以分为货物税率类、码头货栈类、物流交通设施类与电信通讯类四种。随着对华入侵的增强,欧美各国将提高货物流通速率、降低运输成本和增加货物数量等问题视为辅助各国势力的重要步骤。无论是货物税率类,还是码头货栈类和交通设施类约章,都体现了列强在中国扩大近代物流业的野心。通过税率类约章,列强攫取了协定关税特权,降低了进出口及内地税税率,为外商在华扩大商品运输量创造了条件。码头货栈类约章的订立,使得外商在通商口岸广泛建立商品集散地,推动物流运输业向内地扩张。除此之外,良好的物流交通设施作为基础条件,也是近代外商物流业在中国迅速发展的重要前提之一。列强通过不平等约章,不仅攫取了修筑公路和铁路的权利,也获得了在我国沿海及内河航行的权利,为外商物流交通的入侵创造了条件。而电信类准条约的签订,令外商获得在华设立现代通讯机构的权利。随着外商在华水线和陆线铺设的完成,提高了商业信息流通效率,为外商在华物流业的扩张创造更多便利。在物流类约章特权的庇护下,外商物流业在我国逐渐占据了支配地位,并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体系。列强控制了我国内地及进出口商品的流通量,为外商货栈业及物流运输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因此,外商码头货栈业逐渐成为支配我国货物流通的主要势力,经历了从沿海蔓延至内河通商口岸的过程。受码头货栈业的推动,外商轮船公司也逐渐占据了我国沿海及内河水域航运物流业市场的主导权,不仅加速了我国传统航运物流业的衰败,而且为列强进一步加深侵略创造了条件。于此同时,外商陆路物流交通运输业也逐渐形成主导势力。修筑公路设施是公路物流业发展的前提条件。租界成为列强入侵我国公路物流的前哨,在工部局的规划和监督下,不仅出现了新式公路,而且还引进了汽车,使外商公路运输处于优势地位,并随着租界的增加而逐渐形成了一定的规模。铁路投资权则为列强侵略我国铁路物流业创造了基础设施上的条件。通过各类筑路合同,各国不仅攫取了我国铁路的经营权,而且还聘请客卿、购买器材和设计线路等,进一步促进了在我国铁路物流业规模的形成。在外商物流业的刺激下,我国民族物流业经历了从传统到近代化的演变过程。中国传统物流业的衰败以及与外商争利的诉求,是推动近代民族物流业兴起的主要原因。首先发生转变的是近代航运物流业。以轮船招商局为代表的官办航运物流企业率先摒弃传统的帆船运输方式,依靠自身努力逐渐成为长江流域重要的势力。华商企业也纷纷采用轮船参与航运物流,在长江、珠江及黑龙江流域都形成了初步的规模,并推动了码头货栈业的发展。码头货栈业是我国近代民族货栈业的先导者。不管是轮船招商局,还是华商航运公司,均在各大通商口岸基本设立了初具规模的码头货栈,为我国货物的流转提供了必要的设施。随着民族电信业的逐渐完善,使华商实现信息互通有无具备一定条件,电报和电话遂成为物流公司的配套设置,促进了民族物流业的发展。无独有偶,公路的修筑和汽车的引入,为我国近代民族公路物流初步规模的形成创造了必要的基础设施。在经济建设、军工筑路和地方自治等因素的影响下,各省逐渐认识到汽车运输的重要性,从而推动了公路物流业格局的形成。广泛筑路的兴起与铁路机构的成立,促进了我国近代民族铁路物流初步规模的形成。随着关税自主权的收回、谋划航权自主运动的深入和收回邮权运动的发展,南京国民政府出台一系列必要的措施,推动了我国近代民族物流业体系的形成。裁厘加税是实现关税自主的前提条件之一,其中货物通过税的裁撤,促进了铁路和公路物流运输业的进一步发展。巩固自身航业实力,提高码头货栈能力,则是保障我国顺利收回航权的前提之一。受此谋划的影响,我国民族航运物流业及码头货栈业也获得进一步发展。我国民族电信业在此浪潮中亦获得长足进步,不仅电信辐射范围扩大,而且物流商业用户对其依赖剧增,遂成为民族物流业体系形成的重要辅助。因此,无论是企业数量,还是运营规模,都显示了南京政府时期我国近代民族物流业体系的形成。受中外不平等条约体系的影响,中国近代物流业呈现出半殖民地与半封建,近代化与封建传统杂糅的格局。在外商物流业占据主导地位的情况下,我国民族物流业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及商业、交通比较发达的地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工商业及其他相关行业的发展,推动了城市近代化的进程,但整体依然处于依附的地位,无法实现独立发展。

葛娟[8](2019)在《全面抗战时期蒋介石行迹研究 ——引“GIS”入人物行迹研究的尝试》文中研究表明全面抗战时期,作为国民政府最高领导人,蒋介石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各项行动皆有可能影响战争全局。故而,深入探究蒋介石个人活动轨迹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本文通过《蒋介石日记》、《蒋中正先生年谱长编》等史料和文献梳理出全面抗战时期蒋介石的公私出行活动,并运用“GIS”史学的研究方法,绘制蒋介石行迹图,进一步探究蒋介石行迹与抗战全局的关系及其在抗战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蒋介石的公务出行按照其常驻办公地的变化,细分为南京、武汉、重庆三个时期。南京抗战时期历时半年,蒋的活动范围集中在东部地区。武汉抗战时期历时约一年,蒋氏的活动范围转移到中部地区。重庆抗战时期历时六年半,蒋的活动范围转移到西部地区,同时增加了几次国际出行。蒋介石的活动范围和出行目的与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直接相关。南京、武汉抗战时期,蒋介石的出行活动多与战事直接相关,反映了战略防御阶段战事的激烈以及蒋介石对战局的重视。重庆抗战时期,战争转入相持阶段,为持久抗战计,蒋介石在处理军务之外,也开始注重后方建设;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成立后,中国跻身四大国行列,蒋介石逐渐开始参与国际事务。蒋介石的私人出行分为单独的私人出行和公务出行中的私人行程两类。单纯的私人出行只有四次,其中三次为度假和休养,另一次为接送赴美的宋美龄。蒋介石酷爱游历山水,其公务出行中的私人行程多为旅游出行。蒋介石有意识地安排旅游活动,在旅游过程中放松身心、陶冶性情,考察各地政情、民情。蒋介石的旅游记事展现了其丰富的内心世界。作为职业政客,蒋介石的工作与生活融为一体,密不可分,既在公务出行中安排私人行程,也在私人出行中处理公务。蒋介石的出行活动展现出一些非常重要的军事理念,即特别重视高级将领镇守前线的作用和特别注重对军队的控制。蒋介石出行之交通工具的选择,主要遵从安全、便捷的原则,其身体状况也必须纳入考量。

李志辉[9](2019)在《基于产品模型的涡轮盘榫槽拉刀快速设计系统研究与开发》文中研究说明航空发动机被誉为飞机的“心脏”,其中涡轮盘是发动机的核心转动部件,是提高发动机性能的关键部件。航空发动机涡轮结构主要包括涡轮盘和叶片,枞树形榫齿连接以其质量轻、材料利用率高和拆装方便等特点广泛运用于两者之间的连接。连接部位的榫槽结构复杂,通常采用榫槽拉刀进行拉削开槽,榫槽拉刀是一种多齿的刀具,传统的榫槽拉刀设计是涡轮盘设计部门、工艺设计部门和工艺装备部门间串行工作的结果,各个部门间都是通过二维图纸进行信息的交流与传递,因此这种设计方式重复工作量大、设计周期长、效率低。可见,如何提高榫槽拉刀的设计效率,对缩短拉刀和相关航空产品的研制周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提出了基于涡轮盘产品模型的全三维化拉刀设计方法。该方法通过特征识别和参数提取算法获得涡轮盘榫槽型面的加工特征参数,并在UG平台采用参数化设计方法构建了适应不同齿数的榫槽拉刀通用模型模板,通过参数关联将提取出的加工参数信息转化为拉刀设计信息,实现了拉刀通用模型模板的驱动变型。根据该方案开发的榫槽拉刀快速设计系统,实现了涡轮盘设计部门、工艺设计部门、工艺装备部门之间基于三维产品模型的有效协作,有利于全三维化的推广,并缩短了榫槽拉刀的设计周期,提高了榫槽拉刀的设计效率。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通过分析涡轮盘产品模型的榫槽加工特征结构特点,提出了榫槽加工特征识别和参数提取算法,识别出榫槽加工特征,并将该特征的尺寸参数等信息提取出来,转化为拉刀设计参数。(2)利用基于模型模板的参数化设计方法,研究了榫槽拉刀通用模型模板的构建方法,分析了模型模板的驱动参数分类方法,构建了模型模板的驱动参数表达式,建立了拉刀通用模型模板库。(3)通过分析拉刀模型模板驱动变型的原理和过程,建立了榫槽加工特征参数与拉刀设计参数、拉刀设计主参数与辅助参数、拉刀设计参数与模型模板驱动参数的关联,以及拉刀通用模型模板间驱动参数的关联关系,通过参数间的关联关系,实现了模板的驱动变型,从而实现了基于产品模型的榫槽拉刀快速设计。(4)运用UG NX Open API和Visual C++开发工具,基于UG NX平台开发了基于产品模型的涡轮盘榫槽拉刀快速设计系统,满足了企业的实际需求。

赵雨辰[10](2018)在《活塞式发动机典型故障分析》文中研究指明Lycoming发动机是一种航空活塞式发动机,其独特的构造特点使得其在世界通用航空界备受青睐。国内常见的教练机Cessna172R、TB20、西门诺尔都是Lycoming发动机,可见其在国内民航飞行训练中的普遍性。本文对Lycoming发动机滑油系统、燃油系统、点火系统典型故障进行分析。

二、西门诺尔飞机发动机使用特点及注意事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西门诺尔飞机发动机使用特点及注意事项(论文提纲范文)

(1)中等职业学校职业证书型课程评价研究 ——以《导游业务》课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选题背景
        二、目前中等职业学校职业证书型课程学习评价现状
        三、研究的问题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教育评价内涵方面
        二、评价方法方面
        三、中职学习评价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中职证书型课程
        二、学习评价
        三、教学目标分类
        四、评价任务
    第四节 研究的思路和内容框架
        一、 研究思路(图 1.1)
        二、内容框架
    第五节 研究的基础与方法
        一、研究基础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中等职业学校职业证书型课程发展与学习评价变革趋势
    第一节 中等职业学校职业证书型课程的特点
        一、理论知识跨多门学科,要求全面
        二、技能操作性强,强调实用
        三、综合能力要求高,注重促进人的发展
    第二节 中等职业学校职业证书考评方式分析
        一、纸笔测验
        二、模拟或实训考核
        三、考评方式不足与缺陷
    第三节 中等职业学校职业证书型课程与学习评价的改革
        一、新时代我国职业教育课程发展的必然诉求——“核心素养”
        二、指向核心素养的职业教育课程发展与变革
        三、新型评价模式下中等职业学校职业证书型课程学习评价的变革
第三章 中等职业学校职业证书型课程《导游业务》课程标准研制
    第一节 课程性质与培养目标
        一、课程性质及特点
        二、课程培养总体目标
    第二节 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
        一、课程标准分析
        二、教材分析
    第三节 教学目标双向细目表的制定
        一、教学目标双向细目表理论前提分析
        二、教学目标双向细目表的制定与分析
    第四节 评价标准及其指标体系
        一、评价标准
        二、评价指标体系
第四章 中等职业学校职业证书型课程《导游业务》试卷编制
    第一节 测试的目的与功能
    第二节 编制测试计划
        一、编制测试计划的要求
        二、编制测试计划的原则
        三、测试题型选择
        四、编制测试计划表
    第三节 试卷的编制
        一、命题目标双向细目表的制定
        二、试题的来源与编制要求
        三、试卷及答案的呈现(附录 1 与附录 2)
        四、试卷特色解析
第五章 中等职业学校职业证书型课程《导游业务》评价任务设计
    第一节 评价任务的内涵
    第二节 中职证书型课程评价任务的设计框架与要求
        一、评价任务的设计框架
        二、中职证书型课程评价任务的设计要求
    第三节 中职证书型课程《导游业务》评价任务设计案例
        一、学习目标的制定
        二、学习任务活动的创设
        三、学习作品的呈现
        四、评分规则的设计
第六章 结语
    第一节 研究过程与结论
        一、研究过程
        二、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启示
        一、为中职教师证书型课程教学及评价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建议
        二、对“X”证书的试点开发工作有一定启示
    第三节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A《导游业务》项目测试卷
附录B《导游业务》项目测试卷答案及评分标准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2)公路隧道火灾疏散安全系数模型与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路线
第二章 隧道火灾人员疏散基本理论与安全疏散系数模型
    2.1 大型火灾人员疏散案例分析
        2.1.1 大型建筑结构火灾人员疏散案例分析
        2.1.2 典型隧道火灾人员疏散案例分析
    2.2 大型隧道火灾物理试验(与人员疏散相关)
        2.2.1 国外大型火灾试验
        2.2.2 国内大型火灾试验
    2.3 公路隧道火灾人员疏散模型研究
        2.3.1 宏观模型、微观模型与介观模型
        2.3.2 确定性模型与随机模型
        2.3.3 基于规则的模型与基于力的模型
        2.3.4 离散模型与连续模型
    2.4 隧道火灾时人员疏散行为调查
        2.4.1 人员疏散的行为阶段
        2.4.2 问卷设计形式
        2.4.3 问卷调查主要结论
        2.4.4 人员疏散行为特征
    2.5 隧道火灾人员安全疏散系数模型
        2.5.1 安全疏散可用时间T(A)
        2.5.2 安全疏散必需时间T(R)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火灾增长蔓延的人员安全疏散临界值
    3.1 隧道火灾增长理论
        3.1.1 隧道火灾增长率(Fire growth rate)
        3.1.2 隧道火灾增长模型
        3.1.3 隧道火灾的逆流传播(上游)
        3.1.4 隧道火灾的风力传播(下游)
    3.2 隧道火灾蔓延理论
        3.2.1 蔓延机理
        3.2.2 火灾蔓延模型
    3.3 隧道火灾人员安全疏散临界值
        3.3.1 温度
        3.3.2 能见度
        3.3.3 有毒气体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蒙特卡洛法的人员疏散火灾场景
    4.1 蒙特卡洛法基本原理
        4.1.1 未知参数的概率分布计算
        4.1.2 伪随机数及其对应未知量的计算
    4.2 公路隧道人员疏散火灾场景设计值
        4.2.1 公路隧道人员疏散火灾场景设计
        4.2.2 设计火灾的方法
        4.2.3 达到最大放热率的时间
        4.2.4 基于疏散的隧道设计火灾曲线
    4.3 隧道火灾车辆引燃模型
    4.4 两车道隧道人员疏散的火灾场景及其概率模拟
        4.4.1 既有隧道交通调查
        4.4.2 两车道隧道人员疏散火灾场景分析
        4.4.3 不同燃烧规模概率模拟
        4.4.4 车型混入比对隧道人员疏散场景的影响
    4.5 三车道隧道人员疏散的火灾场景及其概率模拟
        4.5.1 既有隧道交通调查
        4.5.2 三车道隧道人员疏散火灾场景分析
        4.5.3 不同燃烧规模概率模拟
        4.5.4 车型混入比对隧道人员疏散场景的影响
    4.6 不同隧道模型火灾场景引燃结果对比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安全疏散可用时间函数模型
    5.1 安全疏散可用时间T(A)函数模型
        5.1.1 安全疏散边界条件
        5.1.2 安全疏散仿真工况
    5.2 不同纵向风速下燃烧规模对安全疏散可用时间影响
        5.2.1 零风速下不同燃烧规模与安全疏散可用时间规律研究
        5.2.2 小风速下不同燃烧规模与安全疏散可用时间规律研究
        5.2.3 大风速下不同燃烧规模与安全疏散可用时间规律研究
        5.2.4 燃烧规模对安全疏散可用时间的影响规律
    5.3 不同燃烧规模下纵向风速对安全疏散可用时间影响
        5.3.1 小规模燃烧下不同纵向风速与安全疏散可用时间规律研究
        5.3.2 大规模燃烧下不同纵向风速与安全疏散可用时间规律研究
        5.3.3 纵向风速对安全疏散可用时间的影响规律
    5.4 纵向风速-燃烧规模双因素下的安全疏散可用时间函数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安全疏散必需时间函数模型
    6.1 安全疏散必需时间T(R)离散模型
    6.2 疏散准备时间研究T_1
    6.3 疏散运动时间研究T_2
        6.3.1 目标函数的建立
        6.3.2 多元多汇模型
    6.4 出口排队时间研究T_3
    6.5 通道通行时间研究T_4
    6.6 基于离散模型的隧道火灾安全疏散必须时间函数模型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安全疏散必需时间函数模型参数确定
    7.1 疏散准备时间函数模型参数确定
        7.1.1 相似性分析
        7.1.2 实测场景及内容
        7.1.3 实测过程及结果分析
    7.2 疏散运动时间函数模型参数确定
        7.2.1 相似性分析
        7.2.2 零纵坡下的人员疏散运动试验
        7.2.3 大纵坡对人员疏散运动影响试验
    7.3 出口排队时间函数模型参数确定
        7.3.1 相似性分析
        7.3.2 实测场景及内容
        7.3.3 疏散门流量系数测定工况
        7.3.4 0.9m宽疏散门流量系数测定
        7.3.5 1.8m宽疏散门流量系数测定
        7.3.6 1.6m宽疏散门流量系数测定
        7.3.7 测定结果分析
    7.4 通道通行时间函数模型参数确定
        7.4.1 相似性分析
        7.4.2 实测场景及内容
        7.4.3 通道运动速度实测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隧道火灾人员疏散安全系数计算示例
    8.1 工程概况
        8.1.1 算例一 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
        8.1.2 算例二 沪昆高速雪峰山隧道
        8.1.3 算例三 晋济高速岩后隧道
    8.2 安全疏散可用时间
        8.2.1 算例一 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
        8.2.2 算例二 沪昆高速雪峰山隧道
        8.2.3 算例三 晋济高速岩后隧道
    8.3 安全疏散必需时间
        8.3.1 算例一 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
        8.3.2 算例二 沪昆高速雪峰山隧道
        8.3.3 算例三 晋济高速岩后隧道
    8.4 人员疏散安全系数评价
        8.4.1 算例一 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
        8.4.2 算例二 沪昆高速雪峰山隧道
        8.4.3 算例三 晋济高速岩后隧道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9.1 结论
        9.1.1 主要结论
        9.1.2 主要创新点
    9.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的研究成果和社会实践
附录
    A 人员个体特征调查结果统计
    B 人员下车速率调查表
    C 疏散门流量系数调查表
    D 人群狭长空间运动速度调查表

(3)西安市老旧小区室外声环境现状分析与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声环境问题
        1.1.2 老旧小区居住质量的下降
        1.1.3 国家老旧小区改造中的相关政策支持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相关概念界定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1.5 论文研究框架
第二章 城市声环境相关基础理论
    2.1 环境噪声基本特性
        2.1.1 噪声相关评价指标
        2.1.2 噪声控制基本原理
    2.2 城市声环境相关干扰因素
        2.2.1 施工噪声
        2.2.2 交通噪声
        2.2.3 生活噪声
        2.2.4 工业噪声
    2.3 噪声相关危害
        2.3.1 噪声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2.3.2 噪声对活动效率的影响
        2.3.3 噪声对建筑物的损害
    2.4 噪声相关法规与各项标准
        2.4.1 国外各项噪声相关规范与标准
        2.4.2 国内各项噪声相关规范与标准
    2.5 噪声模拟软件Cadna/A
        2.5.1 软件简介
        2.5.2 模块设计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西安市老旧小区室外声环境现状调查研究
    3.1 西安市声环境综合现状分析
        3.1.1 西安市老旧小区发展历程
        3.1.2 西安市相关声功能区环境质量分析
        3.1.3 西安市政府近年针对噪声问题相关应对措施
    3.2 西安市典型老旧小区声环境现状调研
        3.2.1 典型老旧小区样本选取
        3.2.2 典型老旧小区主要噪声源分析
        3.2.3 主观测评问卷设计
        3.2.4 受访对象社会特征与行为特征分析
        3.2.5 受访对象环境满意度与偏好性分析
    3.3 老旧小区周边相关道路交通噪声分布统计
        3.3.1 城市典型道路形式
        3.3.2 外部道路交通量统计与噪声传播分布
        3.3.3 小区内部交通量统计与噪声传播分布
    3.4 调研现状汇总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3.4.1 调研现状汇总
        3.4.2 老旧小区室外声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西安市老旧小区室外声环境现状测试研究
    4.1 测试方案方法
        4.1.1 测试地点选择
        4.1.2 现场声环境测试方案设计
    4.2 现场声环境测试结果统计与分析
        4.2.1 长安大学南院住区
        4.2.2 秦川28 街坊
        4.2.3 兴庆小区
        4.2.4 黄河10 街坊
        4.2.5 民航社区
    4.3 小区外部城市道路交通噪声特性研究
        4.3.1 小区外部城市道路交通噪声基本特性分析
        4.3.2 小区外部城市道路交通噪声时间规律特性
        4.3.3 小区外部城市道路交通噪声垂直传播特性
    4.4 小区内部交通与社会生活噪声特性研究
        4.4.1 小区内部交通与社会生活噪声基本特性分析
        4.4.2 小区内部交通与社会生活噪声时间规律特性
        4.4.3 小区内部交通与社会生活噪声垂直传播特性
    4.5 小区核心组团内部噪声特性研究
        4.5.1 小区核心组团内部噪声基本特性分析
        4.5.2 小区核心组团内部噪声时间规律特性
        4.5.3 小区核心组团内部噪声垂直传播特性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西安市老旧小区室外声环境优化策略研究
    5.1 典型老旧小区噪声模拟及验证
        5.1.1 Cadna/A软件模拟参数条件设定
        5.1.2 老旧小区模拟有效性验证
    5.2 小区外部城市道路噪声降噪策略研究
        5.2.1 沿街退距降噪
        5.2.2 声屏障降噪
        5.2.3 绿化带降噪
        5.2.4 低噪声路面降噪
        5.2.5 交通降噪管控
    5.3 小区内部交通与社会生活噪声降噪策略研究
        5.3.1 窗的隔声降噪
        5.3.2 阳台隔声降噪
        5.3.3 社区降噪管理
    5.4 小区核心组团内声景提升策略研究
        5.4.1 声景设计原则
        5.4.2 声景的营造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过程关键性技术问题研究(1840-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与概念界定
        1.2.1 研究对象界定
        1.2.2 时间概念界定
        1.2.3 空间范围说明
    1.3 文献综述及前期分析
        1.3.1 中国近代建筑的相关研究
        1.3.2 中国近代工业建筑的相关研究
        1.3.3 中国近代建筑技术的相关研究
        1.3.4 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技术相关研究小结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目标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目标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难点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难点
    1.6 论文研究整体框架
第2章 近代工业萌芽起步期工厂选址规划与厂区布局的探索
    2.1 技术载体:萌芽起步期军事工厂的典型性
    2.2 宏观布局:地区选择——初期规划缺位与后期调整乏力
    2.3 中观布局:地点选择——初期运输依赖与后期全面平衡
    2.4 微观布局:厂址选择——初期因地制宜与后期逐步合理
        2.4.1 江南制造局——两次选址失误
        2.4.2 金陵制造局——邻护城河建厂
        2.4.3 福州船政局——风水择地典型
        2.4.4 天津机器局
        2.4.5 广东机器局——近海到近铁路
        2.4.6 北洋水师大沽船坞——结合祭祀文化
        2.4.7 吉林机器局——资源优于运输
        2.4.8 湖北枪炮厂(汉阳铁厂)——多个方案比较
    2.5 厂区布局:总平面设计——“幼稚时代”的想象与探索
        2.5.1 江南制造局——功能重叠引起流线混乱
        2.5.2 金陵制造局——自由布局适应生产流程
        2.5.3 福州船政局——分区明确兼顾礼制秩序
        2.5.4 天津机器局
        2.5.5 广东机器局——传统合院影响厂区布局
        2.5.6 北洋水师大沽船坞——缺乏规划下一事一建设
        2.5.7 吉林机器局——完全独立自主设计
        2.5.8 汉阳铁厂(汉阳兵工厂)——比邻建设带来资源共享
    2.6 近代工业萌芽起步期军事工厂选址布局及建设特点
        2.6.1 结合传统风俗观念择地因地制宜利用旧有建筑
        2.6.2 有目的规划设计偏少与有控制的建设过程缺乏
        2.6.3 自由生产流线与传统等级秩序制约的平面布局
        2.6.4 功能复合下空间布局及建筑形式的本土化改良
    2.7 国内外工业发展早期工厂规划设计及理论的发展
        2.7.1 国外早期工厂建筑规划选址及设计
        2.7.2 国内近代工厂选址设计理论的发展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近代工业萌芽起步期西式木屋架技术发展与中西互鉴
    3.1 中西木屋架技术之别及西式木屋架体系传入
        3.1.1 中西技术差异——基于力学原理的形式差异
        3.1.2 知识引介普及——《建筑新法》及书中所载木屋架类型
        3.1.3 名称反应认知——西式木屋架及各构件名称演变
        3.1.4 需求引发变革——工厂建筑西式木屋架应用概况
    3.2 近代工业萌芽起步期工业建筑木屋架技术应用
        3.2.1 洋务运动中的机器局兵工厂
        3.2.2 民族工业发展下的工业建筑
    3.3 构造技术发展与木材使用
        3.3.1 整体性补强与抗震技术构件增加
        3.3.2 木构架之间结合方式与位置选择
        3.3.3 木屋架与墙体及柱子间结合方式
        3.3.4 进口木料与国产木材的使用偏好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近代工业快速发展期制砖工业化与工业建筑用砖技术
    4.1 建材生产方式的改变——近代制砖工业技术发展
        4.1.1 传统制砖技术延续
        4.1.2 制砖技术的机械化
        4.1.3 制砖工厂规划建设
    4.2 建材生产变革的深入——产品类型变化与质量标准推行
        4.2.1 产品及原料的多样化
        4.2.2 规格与质量的标准化
    4.3 建材生产变革的影响——制砖技术传播与砖瓦产业勃兴
        4.3.1 制砖技术传播
        4.3.2 制砖工业分布
    4.4 工业建筑用砖技术的改变
        4.4.1 “青”“红”之变——观念改变与技术改变之辩
        4.4.2 砌筑方式——规格统一带来的改变
        4.4.3 粘合材料——对应砌体改变的变化
        4.4.4 特殊构造——回应工业生产的处理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近代工业快速发展期水泥引进与工业建筑混凝土应用
    5.1 从落后到超越——中国近代水泥工业发展
        5.1.1 大量建设保障——中国近代水泥产量提升
        5.1.2 窑体技术变革——国际水泥生产技术提升
        5.1.3 后发外生优势——中国近代水泥技术提升
        5.1.4 多样企业类型——中国近代着名水泥企业
        5.1.5 曲折前进及多样技术来源
    5.2 营建技术提升——近代混凝土工业建筑技术应用
        5.2.1 西方近代钢筋混凝土技术发展及其在工业建筑的应用
        5.2.2 “过渡型”的结构——钢骨混凝土结构的引入与应用
        5.2.3 中国近代钢筋混凝土结构工业建筑的技术应用
        5.2.4 近代工业快速发展期钢筋混凝土工业建筑营建技术特征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近代工业发展放缓期工业建筑设计专业化
    6.1 西方近代工业建筑设计发展与专业化
    6.2 从“工匠”到“建筑师”——身份认同与地位转变
        6.2.1 主业之外兼营副业——洋行发展与设计类洋行(机构)产生
        6.2.2 华洋混合来源复杂——中国近代建筑设计师产生
        6.2.3 工业建筑审批制度——《建筑工厂审核法》颁布
    6.3 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设计机构与设计师
        6.3.1 经验建设与跨界参与——非建筑专业人员的设计
        6.3.2 以施工带入建筑设计——营造厂(施工方)的设计
        6.3.3 执业特点与专业设计——专业建筑设计师设计
    6.4 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设计发展与专业化过程特征
        6.4.1 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设计特点
        6.4.2 近代工业发展放缓期建筑设计专业化加速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
    7.1 研究主要成果及结论
        7.1.1 中国近代城市工业发展分期方案
        7.1.2 中国近代工业发展中工业建筑营建过程关键性技术问题探讨
        7.1.3 技术的适应性及技术选择
        7.1.4 营建技术观念及文化抗争
        7.1.5 技术真实性及其重要意义
    7.2 研究创新
        7.2.1 系统梳理中国近代工业建筑建造技术史
        7.2.2 分类研究建筑材料及其生产流程和技术应用
        7.2.3 尝试对技术实现保障的制度和建筑师的研究
    7.3 未竟之处
        7.3.1 和海外的技术关联性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索
        7.3.2 和遗产物证的相关性需要进一步延伸拓展
        7.3.3 研究营建技术发展尚未深入结构力学分析
参考文献
附录A:随文附表
附录B:随文附图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5)近代以来西安城市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
        一、城市规划的相关研究
        二、近现代城市史相关研究
        三、近代以来西安城市规划相关研究
    第三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资料介绍及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二、资料介绍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一章 西安城市近代化的地理基础与历史背景
    第一节 西安的地理环境特征
        一、地理位置
        二、地貌特征
        三、气候特征
        四、河流与水文
    第二节 西安城市近代化的历史背景
        一、古代西安的城市建设和规划
        二、西安城市近代化发展的社会经济基础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民国前期西安城市规划的萌芽(1912-1932年)
    第一节 民国前期西安城市空间格局的初步变革
        一、晚清时期西安城市格局概况(1840-1911年)
        二、民国前期西安城市的初步发展(1912-1926年)
        三、国民政府初期西安城市格局发展演变(1927-1931年)
    第二节 民国前期西安城市规划的萌芽
        一、《陕西长安市市政建设计划》
        二、《陕西省民国二十年建设事业计划大纲》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民国中期西安城市规划的形成与完善(1932-1945年)
    第一节 民国中期西安城市规划的发展概况
        一、民间之拟议
        二、官方之擘划
    第二节 民国时期西安第一部现代都市规划——《西京规划》
        一、《西京规划》出台的背景
        二、《西京规划》的出台过程
        三、《西京规划》的主要内容
        四、《西京规划》的规划者群体
        五、《西京规划》的实施情况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民国后期西安城市规划的继续发展(1945-1949年)
    第一节 民国后期西安城市规划的提出
        一、民国后期西安城市发展的现状
        二、战后西安城市规划出台的背景
    第二节 战后西安城市规划——《西安市分区及道路系统计划书》
        一、《西安市分区及道路系统计划书》的主要内容
        二、规划的实施情况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当代西安第一轮城市总体规划(1953-1972年)
    第一节 建国初期西安城市规划发展概况
        一、建国初期西安城市建设的逐步恢复
        二、建国初期三部都市计划的制定
    第二节 西安城市总体规划(1953-1972年)的制定
        一、西安城市总体规划(1953-1972年)编制的背景
        二、规划的内容
        三、规划实施情况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当代西安第二轮城市总体规划(1980-2000年)
    第一节 西安城市总体规划(1980-2000年)的出台
        一、西安城市总体规划(1980-2000年)出台的背景
        二、西安城市总体规划(1980-2000年)出台的过程
    第二节 西安城市总体规划(1980-2000年)分析
        一、西安城市总体规划(1980-2000年)的主要内容
        二、规划的实施情况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当代西安第三轮城市总体规划(1995-2010年)
    第一节 西安城市总体规划(1995-2010年)的出台
        一、西安城市总体规划(1995-2010年)出台的背景
        二、西安城市总体规划(1995-2010年)出台的过程
    第二节 西安城市总体规划(1995-2010年)分析
        一、西安城市总体规划(1995-2010年)的主要内容
        二、西安城市总体规划(1995-2010年)的实施情况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当代西安第四轮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年)
    第一节 西安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年)的出台
        一、西安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年)出台的背景
        二、西安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年)出台的过程
    第二节 西安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年)分析
        一、西安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年)的主要内容
        二、西安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年)的实施情况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九章 比较视野下的西安城市规划研究(1912-2020年)
    第一节 民国时期西安历次城市规划比较研究
    第二节 当代西安历次城市规划比较研究
    第三节 西安与国内其他城市之比较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结论
    一、近代以来西安城市规划的特征
    二、近代以来西安城市规划思想演变
    三、近代以来西安城市规划落实的影响因素
    四、关于西安城市规划的一些思考
参考文献
附录: 近代以来西安城市规划资料选辑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6)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现状与意义
        1.3.1 研究现状
        1.3.2 研究意义
    1.4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1.4.1 理论基础
        1.4.2 研究方法
    1.5 语料来源
        1.5.1 建立小型语料库
        1.5.2 依据爬虫程序,滚动抓取标题
        1.5.3 标题信息处理
第二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汇语法特点
    2.1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频特点
        2.1.1 词频统计
        2.1.2 词频分布分析
    2.2 标题词汇的语义特点
第三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法特点
    3.1 句法结构形式
        3.1.1 单句式结构
        3.1.2 组合式结构
        3.1.3 成分缺省结构
    3.2 句类特点
        3.2.1 陈述句标题
        3.2.2 疑问句标题
        3.2.3 感叹句标题
        3.2.4 祈使句标题
第四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
    4.1 引言
    4.2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
        4.2.1 词语修辞
        4.2.2 辞格修辞
第五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用特点
    5.1 关联理论与网络新闻标题
    5.2 网络新闻标题的“明示—推理”交际
        5.2.1 明示行为
        5.2.2 推理过程
    5.3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境效应
        5.3.1 认知语境假设
        5.3.2 语境效果
    5.4 网络新闻标题的最佳关联
第六章 结语
    6.1 主要研究过程和结论
    6.2 创新之处与不足
    6.3 后续研究的设想
参考文献
附录

(7)中外约章与中国近代物流业的嬗变(1840-193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创新之处
第一章 近代中外物流类约章订立的缘起
    第一节 西方近代物流业的兴起
        (一)西方近代物流业的产生与形成
        (二)辅助外贸扩张的西方近代物流业
    第二节 列强侵华的物流需求
        (一)对华贸易扩张的需求
        (二)外商物流运输违规的行为
        (三)英国武力订约的诉求
    第三节 清政府的对策
        (一)清政府的对外贸易政策
        (二)中国社会物流现状
        (三)传统的御夷之策
第二章 近代中外物流类约章的内容
    第一节 货物税率类约章
    第二节 码头货栈类约章
    第三节 物流交通设施类约章
        (一)公路类约章
        (二)航运类约章
        (三)铁路类约章
        (四)航空类约章
    第四节 电信通讯类准条约
第三章 不平等条约特权与外商在华物流业体系的形成
    第一节 协定关税特权扩大货物流量
        (一)协定关税前后的货物流量
        (二)进出口税制度与货物流量
        (三)协定内地关税制度与货物流量
    第二节 沿海及内河航权与外商航运物流业的形成
        (一)沿海航运物流业
        (二)内河航运物流业
    第三节 通商口岸设栈与外商码头货栈业的形成
        (一)外商货栈入侵沿海口岸
        (二)外商货栈业在内河口岸的扩张
    第四节 租界筑路权与外商公路物流业的形成
        (一)租界道路规划
        (二)租界公路物流的形成
    第五节 铁路筑路权与外商铁路物流业的形成
        (一)筑路权益的实现
        (二)铁路物流业的入侵
        (三)外商铁路物流规模的形成
    第六节 经营电线特权与外商电信业的形成
        (一)列强电报系统的建立
        (二)租界电话网络的建立
第四章 不平等条约体系下中国近代民族物流业的雏形
    第一节 中国传统物流业的衰败
    第二节 近代民族航运物流业的初步规模
        (一)对外商航运物流的认识
        (二)官办航运物流业的兴起
        (三)商办航运物流业的兴起
    第三节 近代民族码头货栈业的初步规模
        (一)自主设栈意识的萌发
        (二)招商局码头货栈业
        (三)华商码头货栈业
    第四节 近代民族铁路物流业的初步规模
        (一)对铁路权益的认识
        (二)早期筑路的尝试
        (三)铁路物流业的初步规模
    第五节 近代民族公路物流业的初步格局
        (一)对租界公路物流的认识
        (二)民族公路物流业的兴起
        (三)公路物流业初步规模的形成
    第六节 近代民族电信业的初步规模
        (一)对电信权益的认识
        (二)近代民族电报业的初步规模
        (三)近代民族电话业的初步规模
第五章 收回主权运动与中国近代民族物流业体系的形成
    第一节 关税自主的实现与民族铁路物流业的形成
        (一)裁厘促进民族铁路物流的发展
        (二)强烈的铁路主权意识
        (三)民族铁路联运体系的形成
    第二节 关税自主的实现与民族公路物流业的形成
        (一)裁撤厘金促进民族公路物流业的发展
        (二)民族公路联运物流网络的形成
        (三)民族公路物流运输的经营情况
    第三节 航权自主的筹划与民族航运物流业的形成
        (一)收回航权须发展民族航运业
        (二)航运政策与机构的统一
        (三)民族水陆联运体系的形成
        (四)民族航运物流网络的扩大
    第四节 航权自主的筹划与民族码头货栈业的形成
        (一)实现航权自主的前提
        (二)招商局码头货栈业体系的形成
        (三)华商码头货栈业体系的形成
    第五节 收回电信权的筹划与民族电讯通信体系的形成
        (一)收回电信权须发展民族电信业
        (二)民族电报业体系对物流业的影响
        (三)民族电话业体系对物流业的影响
第六章 中外约章与中国近代物流业的格局
    第一节 占主导地位的外国在华物流业
        (一)外商在华物流业规模
        (二)外商物流业的优势地位
    第二节 具有双重性质的民族物流业
        (一)民族物流业的近代化转型
        (二)近代民族物流业的规模
        (三)近代与封建性质的杂糅
        (四)依靠国外技术发展
    第三节 中国近代物流业对经济的推动作用
        (一)促进商业的发展
        (二)促进工业的发展
        (三)促进商业信息的传播
第七章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后记

(8)全面抗战时期蒋介石行迹研究 ——引“GIS”入人物行迹研究的尝试(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综述
    三、本文创新点
    四、时间界定及其他问题之说明
第一章 南京抗战时期蒋介石的公务活动轨迹
    第一节 南京抗战时期蒋介石历次公务出行情况
    第二节 南京抗战时期蒋介石公务出行情况小结
第二章 武汉抗战时期蒋介石的公务活动轨迹
    第一节 武汉抗战时期蒋介石历次公务出行情况
    第二节 武汉抗战时期蒋介石公务出行情况小结
第三章 重庆抗战时期蒋介石的公务活动轨迹
    第一节 重庆抗战时期蒋介石历次公务出行情况
    第二节 重庆抗战时期蒋介石公务出行情况小结
第四章 全面抗战时期蒋介石的私人活动轨迹
    第一节 单独的私人出行
    第二节 公务出行中的私人行程
    第三节 全面抗战时期蒋介石私人出行情况小结
结语
    第一节 全面抗战时期蒋介石行迹基本情况
    第二节 蒋介石行迹之分析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9)基于产品模型的涡轮盘榫槽拉刀快速设计系统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拉刀设计的研究及应用现状
    1.3 课题来源与研究内容
        1.3.1 课题来源
        1.3.2 研究内容
    1.4 章节安排
第二章 涡轮盘产品模型榫槽加工特征的识别与参数提取
    2.1 引言
    2.2 涡轮盘榫槽加工特征识别
        2.2.1 涡轮盘榫槽加工特征特点
        2.2.2 涡轮盘榫槽加工特征识别算法
    2.3 涡轮盘榫槽加工特征参数提取
        2.3.1 参数的分类
        2.3.2 参数的获取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涡轮盘榫槽拉刀通用模型模板的建立
    3.1 引言
    3.2 参数化设计原理和方法
    3.3 榫槽拉刀设计过程及拉削工艺参数
        3.3.1 拉削方案和拉削方式的确定
        3.3.2 拉削余量的分配
        3.3.3 粗拉刀和精拉刀切削部分几何参数的确定
    3.4 榫槽拉刀参数化模型驱动参数
    3.5 涡轮盘榫槽拉刀通用模型模板构建
        3.5.1 涡轮盘榫槽拉刀三维模型的建立
        3.5.2 构建UG驱动参数表达式
        3.5.3 榫槽拉刀通用模板生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榫槽拉刀模型模板的驱动变型
    4.1 引言
    4.2 模型模板驱动变型的原理及过程
    4.3 参数关联方式
        4.3.1 榫槽加工特征参数与拉刀设计参数的关联
        4.3.2 拉刀设计主参数与辅助参数的关联
        4.3.3 拉刀设计参数与模型模板驱动参数的关联
        4.3.4 拉刀通用模型模板间驱动参数的关联
    4.4 拉刀模型模板的驱动变型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产品模型的涡轮盘榫槽拉刀快速设计系统实现
    5.1 引言
    5.2 涡轮盘榫槽拉刀快速设计系统开发环境及相关技术
        5.2.1 系统开发平台,运行环境及开发工具。
        5.2.2 UG NX二次开发技术
    5.3 涡轮盘榫槽拉刀快速设计系统总体设计
        5.3.1 系统需求分析
        5.3.2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5.3.3 系统功能模块
        5.3.4 系统设计流程
    5.4 系统运行实例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工作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10)活塞式发动机典型故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航空活塞发动机结构特点
    1.1 航空发动机基本性能要求
    1.2 航空发动机类型
        1.2.1 按混合气形成的方式划分
        1.2.2 按发动机的冷却方式划分
        1.2.3 按空气进入起缸前是否增压划分
    1.3 航空发动机的基本组成
2 滑油系统典型故障分析
    2.1 滑油压力和滑油温度问题
    2.2 排故注意事项
    2.3 燃油系统典型故障分析
    2.4 点火系统典型故障分析
        2.4.1 磁电机掉转多 (电咀原因)
        2.4.2 磁电机调转多 (磁电机原因)
3 结论

四、西门诺尔飞机发动机使用特点及注意事项(论文参考文献)

  • [1]中等职业学校职业证书型课程评价研究 ——以《导游业务》课程为例[D]. 赵寿年.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2]公路隧道火灾疏散安全系数模型与试验研究[D]. 田堃. 重庆交通大学, 2021(02)
  • [3]西安市老旧小区室外声环境现状分析与优化策略研究[D]. 马一哲. 长安大学, 2021
  • [4]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过程关键性技术问题研究(1840-1949)[D]. 赖世贤. 天津大学, 2020
  • [5]近代以来西安城市规划研究[D]. 裴欣. 陕西师范大学, 2020
  • [6]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D]. 周莹.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7]中外约章与中国近代物流业的嬗变(1840-1937)[D]. 熊辛格.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8]全面抗战时期蒋介石行迹研究 ——引“GIS”入人物行迹研究的尝试[D]. 葛娟. 浙江大学, 2019(01)
  • [9]基于产品模型的涡轮盘榫槽拉刀快速设计系统研究与开发[D]. 李志辉.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9(02)
  • [10]活塞式发动机典型故障分析[J]. 赵雨辰. 内燃机与配件, 2018(03)

标签:;  ;  ;  ;  

猜你喜欢